古今中外音乐鉴赏

2024-05-17

古今中外音乐鉴赏(共9篇)

古今中外音乐鉴赏 篇1

一直以来, 音乐鉴赏教学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 也没有相应的统一的教材。当然, 对于音乐鉴赏教学是否需要有整齐划一的教材, 也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 但就笔者近十年的教学经验和了解, 音乐欣赏教学中很少有真正适合通识教育的教材, 并且有的教师在长期用专业教材进行替代, 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教学效果。关于针对音乐鉴赏课的教材, 几乎每年都有新的出版, 其中许多教材内容都具有作者自己的重点和切入点, 也在不同程度上注重了素质教育的理念。

笔者认为, 当下对教学内容的梳理和论证工作显得非常重要。我们首先应本着所选择的音乐作品中的内容与形式统一的原则。音乐鉴赏教学中所涉及的音乐作品一方面要注重音乐的基本要素、组织手法、内部结构、音乐语言的特点和作曲家为了表达他对客观世界的体验在音乐形式上所作的创新;另一方面, 也要重视音乐作品的情感内容和精神内涵。在学生的人生观成熟的重要时期, 应侧重一些作曲家成熟时期的作品, 它能代表时代思想、文化和作曲家本人的风格和特征, 它们会对学生的思想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在音乐鉴赏教学内容的选择中克服音乐专业理论偏深或过于专业化的倾向, 选择音乐的内容和形式融合得很好的作品, 当然, 这是一个突出的难题。但这应该是一个方向, 在这个方向下, 我们应在教学内容所涉及范畴的选择上注重以下几点。

一、从“古”、“今”的角度出发选择音乐作品

根据对来自全国的音乐教师的调查访问表明:涵盖从古到今的优秀音乐作品中, 许多一线的音乐鉴赏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着明显的“掐头去尾的现象”。就是对远古时期的中外音乐作品, 包括中世纪文艺复新时期的音乐作品不作提及。除此之外, 对20世纪的现代音乐作品完全抛弃, 特别是当代音乐作品, 虽然在这两方面我们不会将其作为欣赏的重点, 但并不代表它们并不重要。事实上, 社会文化的变迁, 艺术风格、流派的形成, 音乐作品的传播, 审美情趣的形成和变化, 本身就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特别是每一种艺术风格和流派的形成, 它们都是与上一个时代有着密不可分的、环环相扣的紧密联系的, 古代音乐元素往往是它后来各个时期的音乐中的重要基础, 欣赏内容的选择应是要追溯到最早期的有史可记的音响作品。如公元6世纪的格里高利圣咏, 它的扩展在封闭的教会音乐中拉开一丝裂缝, 通过附加段、继、宗教剧, 教会音乐开通了一条伸向外部世界的渠道, 当单纯的格里高利圣咏一旦被精心修饰扩展, 多声部复调音乐产生了, 它给音乐带来了一系列具有积极意义的后果, 促成了声部协和的对位准则, 推动了节奏和记谱理论的发展, 唤起了理性的作曲意识, 这些对后来作曲家的音乐创作的影响是不能缺少的。

另外, 从20世纪到当代国内外音乐作品在广大的音乐鉴赏课中出现的也相当少, 虽然它们也不应是欣赏中的重点, 但我觉得应该有所涉及, 特别是1945年以前的西方现代音乐和当代中国音乐, 虽然他们可以不象音乐专业院校学生那样对它们要有多么地了解, 最起码他们应该知道和我们这个时代如此临近, 或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音乐家们在做什么。因为作为同时代的年轻人, 他们有理由对本时代的任何音乐作品作一个历史的鉴证, 在他们的音乐欣赏活动中再不能出现“断裂”和“空白”。

总之, 音乐从它开始萌芽的那一刻便成为历史文化的重要内容, 音乐充实了历史, 历史造就了音乐。从西方古希腊最早的刻在墓碑上的挽歌到西方当代多元的现代音乐, 从中国《吴越春秋》中纪录的《弹歌》到当代中国新一代音乐人的“新潮”音乐创作, 音乐的历史贯穿着整个人类的历史, 从古到今的音乐作品和音乐知识我们都应该有选择地纳入到音乐鉴赏的教学中。

二、从“中”、“外”的角度考虑教学内容的选择

众所周知, 古今中外的音乐作品浩如烟海, 其中精品作品多得不胜枚举, 针对中国的、外国的优秀音乐作品, 我们都应该适当地引入到音乐鉴赏的课堂中, 不能说要强调一方面而忽视了另一方面。

笔者做过一个调查:如今学生对中国民族音乐和欧洲古典音乐的关注程度和了解程度是不一样的。调查结果不能不让我们每一个音乐教师感到震动, 数据显示, 学生们对欧洲古典音乐的关注程度明显超过对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关注程度, 对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了解程度也远远低于对欧洲古典音乐的了解程度。几乎每一个学生都能异口同声地说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但却没有几个人能唱出自己家乡的民歌, 或是列举出五首以上的经典中国传统器乐曲的曲名。历史的教训也在提醒着我们做一些深刻的反思。

另一方面, 西方音乐以其强大的攻势被放置在中国文化的土壤中作高级营养, 在特定的历史时期, 欧洲音乐的欣赏概念几乎占据了主要位置, 在长时期内形成了一种惯例和模式。中华民族是具有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 对世界文化有着卓越的贡献。从中国文学史、中国音乐史上可以知道, 秦汉的乐论辞赋、六朝的讲唱变文、唐宋的传奇戏剧、明清的话本小说及历代流传的民间歌曲乃至宗教音乐, 都曾对整个文化和人们的思想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中国音乐该怎样展示几千年来的精华、怎样提升在国民生活中的地位和影响, 这应是音乐鉴赏教学中的重要课题。匈牙利这个国家的国民教育在弘扬民族音乐文化这一方面做的就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著名的匈牙利音乐教育家柯达伊创作的音乐教材, 便是牢牢地建立在匈牙利及其先辈的民族民间音乐传统上。你可以不喜欢, 可以不热爱, 但不可以不去了解、知晓, 这是中国人的“母语”文化之一, 每一个学生、每一个中国公民都有进行民族文化传承的责任, 学校音乐教育对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应成为一个重要渠道。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任何国家、任何民族的音乐教育都应把它本民族的音乐包括进来, 才有助于自己民族的音乐文化的繁荣昌盛, 也是加深学生对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理解的重要的一课。因此在我们的课程当中, 传统音乐起码也应占有一半的欣赏比重。当然, 除了致力于本民族的传统音乐的赏析之外也应该体现和做到与世界的接轨。所以, “中”、“外”两方面的欣赏内容都显得十分重要。

三、从“雅”“俗”的角度考虑教学内容的选择

实际上“雅”和“俗”是最难确定的东西, 尽管如此, 我们还是可以看到, 在传统美学领域, 仍有一些约定俗成的可以区别雅、俗的审美标准, 它们具体表现在语言、体裁、题材、手法境界等诸多方面, 虽然一提到“雅”我们就会想到“高雅”, “俗”便是普通的大众化。此处笔者所称的“雅”、“俗”, 不是建立在所谓的“高雅”和“大众”音乐文化的对立上, 而是建立在音乐的多元共存的基础之上。

在以往的音乐欣赏教学中的音乐作品多半是所谓的“高雅”音乐, 教学内容以欧洲古典、浪漫时期的音乐作品为主, 许多音乐工作者对通俗音乐、流行音乐抱着轻视、冷淡的态度, 谁要是搞了“流行音乐”就意味着玷污了自己“神圣”的艺术工作, 一直到现在, 还有不少的音乐教师受着这种观念的影响。当然, 作为长期以来经过历史筛选和检验的传统音乐和近代无数音乐家创作的各种题材和体裁的音乐作品, 它们表达的是人类精神和情感生活乃至人类许多方面的东西, 其中所蕴含的人的思想和情感是巨大而丰富的, 从其中所能得到的精神陶冶和艺术享受对学生来说是尤为重要的。但我们不能否认在教学中, 现代通俗音乐这一块的缺乏, 通俗音乐、各种摇滚乐或其他的流行音乐有没有资格在学校中通过听赏来让人体验呢?调查显示, 绝大部分学生希望在课堂里增加流行音乐的内容。当然, 在选择这类作品的时候, 我们要注重作品的内在品性和它的技巧性和表现力, 选择既是出色的、具有时代气息的、学生喜爱的, 又有丰富表现力而充满活力的、健康的作品, 使音乐欣赏课的内容既包含“雅”的部分, 又有“俗”的部分。正如美国音乐教育家雷默所说:“在教学中, 老是用伟大的音乐, 既不现实也不必要, 这一方面是因为学生的音乐能力有明显的局限性, 一方面也是因为对任何年龄的人, 都不应指望他们时时都要殚精竭力。……将好的通俗音乐排斥于音乐教育之外, 不仅失去了很好的教材, 而且更糟糕的是, 这是一种矫情的、精英主义的行为模式, 只能使音乐教育事业也变得矫情和精英化起来。”所以我们对音乐鉴赏课程的教学内容应对具有不仅是“雅”, 还包括有选择的“俗”的音乐的多样性持开放的态度。

当然, 除了从以上三个方面来考虑之外我们还可以从音乐风格的角度、音乐体裁的角度等方面来全方位的论证学校音乐鉴赏教学内容的选择范畴。笔者认为这将是一个重要和极富意义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冯兰芳.普通高校音乐欣赏课程的探讨.中国音乐教育, 2005 (10) .

[2]修海林, 李吉提.西方音乐的历史与审美.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3]冯兰芳.关于普通高等学校艺术公共选修课程的思考.人民音乐, 2003.

古今中外音乐鉴赏 篇2

一个学期的音乐鉴赏课即将结束,通过本学期对音乐鉴赏课的学习,我对音乐的思想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音乐总是无处不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的心情,;曲调激昂的时候令人兴奋,低落的时候令人忧伤。每次上课的时候,一听起优美的音乐感觉时间过得很快,不知不觉一个半小时就过去了,意犹未尽。

老师常常在课堂中对乐曲进行解说,对我的乐理知识进行一次次的补充,幽默诙谐的语气常常使我发笑,通过音乐鉴赏课,我丰富了音乐理论的知识,提升了自身对于音乐艺术的品味。我认识到,只有真的理解了音乐所表达的情感,才能真正的从心里感受它所带给你的感受。一首欢快的音乐,它的旋律,欢快跳跃,所带给你的感觉就是快乐的,幸福的。然而一首悲伤的歌曲,只要听到它的旋律,你就会感觉到一种压抑,从内心中产生了一种悲的情感,只有理解,才能感受到其中的情感。

整个学期学习下来,对我印象最深的音乐是《黄河大合唱》。老师在课堂上完整地播放了《黄河大合唱》供给我们鉴赏。黄河大合唱分为八个乐章,分别是: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第二乐章:《黄河颂》第三乐章:《黄河之水天上来》第四乐章:《黄水谣》 第五乐章:《河边对口曲》第六乐章:《黄河怨》第七乐章:《保卫黄河》第八乐章:《怒吼吧,黄河》。

其中《保卫黄河》最令我感到热血沸腾,首先,是我本身就会演唱这首歌;其次,第七乐章,完美表现了在抗日战争中中华人民作战的英勇无畏,令人仿佛身临半个世纪之前。

古今中外音乐鉴赏 篇3

中外传统文学创作中的女性形象, 尽管千姿百态, 却几乎都是在男性文化、男性视角、男性的审美意识中完成的。贞洁烈女、贤妻良母、哀怨弃妇、荡妇淫妇, 不一而足。中国的有:从刘兰芝到七仙女, 从秦香莲到祥林嫂, 从窦娥到林黛玉, 从蔡文姬到唐宛儿;外国的有:海伦到克里奥佩特拉, 苔丝到吕蓓卡, 简爱、卡瑟琳到斯佳丽, 安娜·卡列尼娜到娜拉……在男性作者的视野里, 女性母亲、妻子、情人、女儿的形象, 是歌颂、爱慕、疼爱、激赏和仇恨的对象, 不是女性本身, 是女性的化身的其他属性。无论他们怎样地以不同的手法、不同的方式创作, 男性意识的相同的视角毋庸置疑, 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是在他们步入思维的编织和合理推导的惯性运作下完成的, 这种惯性是由男性心理定式造成的, 也是无法超越的。下面我想分别以《祝福》中的祥林嫂、《安娜·卡列妮娜》中的安娜为例进行说明。

一.忍辱负重的悲苦女性

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与《德伯家的苔丝》中的苔丝一样勤劳、善良, 在承受命运的不公和打击后总是想以辛勤的繁重的劳动来争取做人的资格, 一方面她们默默承受世人的冷眼和舆论的鄙视, 另一方面她们不甘于命运的摆布, 祥林嫂不甘于受到婆家的虐待, 逃跑出来到鲁镇做工, 靠自己的辛勤劳动来争取做人的资格;她不甘于被人强逼改嫁, 用生命来抗婚, 在逼嫁的路上, 她又哭又闹, 拜堂时还用头撞香案角企图自杀。虽然没有死, 但也撞到头破血流, 结果在头上留下了一个“大家以为耻辱”的伤疤;她不甘于百般受人歧视, 捐门槛以“赎罪”。为了“捐门槛”, 祥林嫂用了在鲁家的全部劳动所得:十二元鹰洋;她不甘于死后受到阎王惩处, 临死时怀疑灵魂的有无。她希望没有鬼, 死去不用锯开身子来分给两个丈夫, 但她又希望有鬼, 死去可以在阴间见到唯一亲爱的儿子阿毛, 可以一家团聚。

我们可以看到在对待生活的时候, 她们从没有抱怨过自己贫寒的处境, 她们都幻想以辛勤沉重的劳动改变命运, 虽然她们所做的反抗不够彻底, 十分柔弱, 也不够明确。但是她们都希望能争取到做人的资格, 她们都善良, 哪怕孩子不是美满婚姻的产物, 她们同样热爱, 当生命中的支柱彻底崩溃时, 她们都发出了对这个社会统治信仰的质疑。作者不但写出她们在物质、肉体上的被伤害、摧残, 而且写出了她们心灵深处的迷茫、痛苦。当她们被那个黑暗、无情的社会吞噬时, 我们才更深刻地体会到她们的悲剧其实是那个时代千千万万社会底层劳动妇女共同的命运。

二.桀骜不逊的命运叛逆女性

《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安娜·卡列尼娜是一个具有资产阶级个性解放的贵族妇女。她不满于封建包办婚姻, 追求真挚自由的爱情。但她生活所在的那个虚伪的上流社会却不允许她这么做。因为这个社会以完全被金钱权势所腐化, 夫妻之间毫无真挚的感情, 人们习惯于互相欺骗。当安娜不顾丈夫的威胁, 公然与青年军官渥伦斯基结合在一起时, 整个上流社会就一起向她施加种种可怕的侮辱和谩骂。后来, 渥伦斯基又对她表示冷淡。安娜付出了失去家庭、儿子和社会地位的高昂代价, 真挚自由的爱情不仅找不到, 而且被遗弃, 作家庭奴隶的命运还在等着她。她感到再也无法这样生活下去了, 于是以自杀对这个社会提出了最后的抗议。

作为一个贵族社会思想道德的叛逆者, 安娜追求的虽然只是个人的爱情自由, 采用的也只是个人反抗的方式, 但她勇于面对整个上流社会, 誓死不做欺骗、虚伪的社会道德的俘虏;在冲破封建束缚, 反抗社会压迫方面, 她作到了处在她那个地位和环境中所可能作到的一切。这对当时的贵族资产阶级社会, 具有深刻的批判揭露意义。

应该看到作为文学形象, 都具有善良、美丽的美好品性, 她们都十分热爱生活, 渴望拥有美好的人生, 具有不满足于现状, 对未来充满渴望, 当他们在现实的挫折和打击面前感到困惑时, 都表现出叛逆的反抗精神, 尽管这之间还是有差别的, 但在她们所处的时代来看, 还是十分可贵的。并且作为女性, 她们对理想的追求、对未来的憧憬、对人生的奋斗都具体集中地表现在爱情、婚姻上了。从祥林嫂、苔丝到安娜·卡列尼娜和繁漪, 在这个时间历程中, 我们欣喜的看到女性形象从逆来顺受到不服从乃至奋起抗争, 哪怕这种反抗是那样柔弱, 不彻底, 哪怕他们抗争的内容是那么狭隘, 追求的东西是那样微不足道, 但最终, 她们还是被邪恶、腐败、残酷的黑暗势力的吞噬。虽然她们在各自的故事中各具特色, 各有个的典型环境, 各有各的典型性格, 她们却代表了人类苦难历史上追求爱情、追求自由、渴望解放的妇女形象, 她们是文学家理想中的女性。而他们的苦难则引起我们极大的同情。正因为如此, 这几个女性在世界文学画廊中才是极富有艺术魅力、光彩照人的女性形象。直到今天, 中西方的小说家们仍不懈的努力研究着两方小说中的艺术魅力, 虽然语言的不同对相互的艺术鉴赏有一定的影响, 但美是相通的。我们有理由相信, 在不久的将来, 中西方小说艺术最终会取长补短, 融为一体, 共同发展, 到达新的艺术高峰。

(责任编辑:龙大为)

2012.11 109

摘要:在不同民族的文化背境中, 女性的地位大致相同。应该看到作为文学形象, 都具有善良、美丽的美好品性, 她们都十分热爱生活, 渴望拥有美好的人生, 具有不满足于现状, 对未来充满渴望, 当他们在现实的挫折和打击面前感到困惑时, 都表现出叛逆的反抗精神, 尽管这之间还是有差别的, 但在她们所处的时代来看, 还是十分可贵的。本研究通过比较的方法探讨了中外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差异。

论文:中外美术鉴赏 篇4

课程名称

学院

班级

指导老师

学生姓名

学号

内容摘要:本文主要对艺术大师毕加索创作的立体主义代表作《亚维农少女》进

行简析,了解此画动态观察、散点透视等构图方法以及绘画风格。

关键词:《亚维农少女》立体主义毕加索

翻开19世纪到20世纪的光辉的艺术史,毕加索不同于同时期任何一位艺术家,他游走于众多风格流派之间,变换着不同的艺术手法,成为20世纪最伟大最自由的艺术家。他的一生辉煌之至,被称为二十世纪西方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其中立体主义也许是个最丰腴的分水岭,许多方面都堪与意大利文艺复兴相比拟。它创造了更真实的艺术,其最大的影响是掀起了艺术家对于“真实”的新主张和新观念。立体主义的代表作《亚维农少女》打破了传统西方绘画的绘画方式与构图特点

一、绘画背景

毕加索创作于1907年的《亚维农少女》被认为是第一件有立体主义倾向 的作品。《亚维农少女》一画的出现是因为20世纪初人类文明迎来了新的曙光,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新观念、新学说和新的生活方式共同刺激着毕加索艺术观念的改变。与此同时,还受到了塞尚晚期绘画中抽象视觉分析和几何结构见解的影响和非洲面具造型的影响。于是,1907年毕加索在非洲黑人雕刻和古代伊比利亚人艺术的启发下把塞尚对几何结构完美的追求推向了极致,创作出颇有争议、被认为是立体主义开端的《亚维农少女》。

立体主义的主将是毕加索和布拉克。立体主义在1912年之前被称为“分析立体主义” ;1912年到1914年,被称为“综合立体主义”。分析立体主义主张画家从不同角度累观察物象,然后把组成物象的诸多元素重新组合、相互叠置、相互渗透,成为一个整体。这种方法使画面本身产生一种立体感,但并不取消平面。这种方法非常近似于塞尚的方法。毕加索说:当艺术家每一次毁弃一个美的【1】发现时,不是压抑它,而是把他改造,使它更紧凑些。综合立体主义是分析立

体主义的成熟形式,综合立体主义的构成是从自然上升而来,而分析立体主义是从先验的抽象元素出发。如果说在分析立体主义破碎而剔透的机构中,还保留着强烈的光线和某种空间感,那么综合立体主义则不再从解剖、分析对象入手,而是利用多种不同的素材组合,去创造一个新的母题,并且采用食物拼贴的方法,【2】 使艺术接近生活中平凡的真实。

二、绘画内容

在《亚维农少女》这幅巨大的画面中:5个裸体的女人沿着对角线占满了画面,从左上角的手开始,到右下角蜷伏的身体作为结束把这幅画分成3个垂直部分,分别为站在左侧的女人、两个相对的女人以及右侧的两个女人。所有的人物

都被呈现在同一个平面上,人物的动作大胆,形象怪异。“亚维农”是毕加索的家乡西班牙巴塞罗那的一个小镇,画面中所表现的这些少女是一些正在街头拉客的妓女。画中的内容洋溢着强烈的不满情绪,具有浓重的嘲讽意味。

三、绘画风格

毕加索在这幅画中自由地联系形态结构,从而使少女们的头、鼻子或者眼睛大搬家,这些原本位于侧面和正面的形象被安排在同一个平面中展现出来。这些形象被毕加索大胆的省略了对细节部分的描绘,以近乎概念化的整体笔触表现肌体的起伏和面部五官,以简练的线条勾勒出主要形状,使人物外形更加有力。画面中的五个少女不单形态粗糙,而且还严重地扭曲变形。在有限的绘画空间内,将本来位于不同侧面的五官挤到同一平面中,就必然会随着某些形态位置的转移使客观形态发生扭曲、变形。人们能够在一个平面的绘画空间中,同时看到人物形象的不同侧面,形成一种“立体的认知”。[3]

《亚维农少女》画面中的人物及其背景是以几何形结构来处理的,画面上五个裸女的身体是由许多小平面组成的,这些小平面是画家从不同的角度上观察所得,如右下角的那一个少女呈现给观众的是背影,但是又可以开到面部的正面和侧面,这种构图手法在毕加索以后的作品中屡见不鲜。画家多角度的观察对象及视点的自由改变,是一种在运动状态中观察的结果,而少女的正面和侧面形象同时出现在同一个平面中,则是一种对客观对象自由联系和立体展示的结果。毕加索在这幅画中不仅仅展现了立体主义一种新的空间结构和新的观察方法,而且还包含了一种时间变化的因素。正是运用这种构图手法,毕加索在二维平面上塑造了立体空间,从而打破了传统上运用透视法塑造的三维空间的成规。

毕加索在这幅画中彻底抛开了静态观察、焦点透视的绘画技法,采用动态观察、散点透视的方法,随心所欲地改变视点,从空间处理上来看,毕加索也力图通过色彩学原理缩小任务背后的空间,而将她们尽量拉出来:作为背景的蓝色一般都有往后缩的效果,但给它勾上白边就取得了恰好相反的效果;肉粉色调的人体在蓝色背景的映衬下突显出来,她们睁着恐怖而神秘的眼睛,动态夸张蠢蠢欲动,仿佛从近距离上突然拉开幕布所见到的一组群体造型,给人以强烈的视觉感受。

在这幅画中,毕加索除了阐述了立体主义中应该从多个侧面、多个角度观察

和理解客观世界这个观念的同时,还传达出立体主义中对于客观素材自由组织的观念。毕加索认为:绘画就是平面上的痕迹和图形的结构,绘画不是画东西,而是画自己,图画本身就是物质世界,而不是庙会物质世界。也就是说,在绘画中重要的是表现人的想法,画画的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处理平面上得痕迹和图形的结构。《亚维农少女》代表的立体主义这种动态观察、散点透视的构图方法及其对于客观素材可以自由组织的观念,对于西方绘画是一种创新,但是对于中国绘画而言,动态观察、散点透视的构图方法,以及对于客观素材自由组织的观念似乎已经习以为常。

古今中外音乐鉴赏 篇5

一、日常生活话题导入

艺术来源于生活, 音乐来源于生活。音乐教材所选的音乐都洋溢着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憧憬。从相关的生活话题导入音乐显得自然贴切, 也易于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有时候根据具体情况, 还可以从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导入音乐课题, 这体现了教育的灵活性, 也可称之为教育机智。如《哦, 林中那间小屋》, 因为这是一首对环保人的深情赞歌, 可以从教室里白天亮灯的“怪现象”导入, 也可以从校园里人人皆知的卫生死角谈起。这种生活化的导入话题, 会让学生从小关注社会, 把音乐文化与生活现实相对比、相联系, 在音乐中寻找生活, 在生活中发现音乐。

二、语言导入

语言, 可以说是导入新课最直接的方式。教师通过语言的描绘、创设意境的方式导入新课, 可以把学生很快带到作品的意境中去。通过生动语言的描绘、创设意境的方式导入新课, 能很快把学生带进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无限美妙的作品优美的意境中。

教师也可以从强调个别字导入, 这“个别字”必须是能概括主题的一个字, 这种导入方法主要是借助学生联想丰富和热衷表达自己观念的特征。如欣赏古筝独奏曲《雪山春晓》时, 我用了“春”字, 请学生谈谈联想而后导入音乐。这种导入方式有以下几个优点: (1) 既简洁又不失主动; (2) 在音乐欣赏之前就启发学生张开了联想的翅膀, 为后面参与音乐体验做了必要的准备; (3) 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 感觉所欣赏的音乐好像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 急于想掀开这层面纱, 一睹为快。

三、故事导入

引起注意是取得成功的重要心理条件, 而讲故事则是吸引学生的最好方式之一。如欣赏歌剧《茶花女》中的经典唱段《饮酒歌》时, 我先向学生讲述歌剧《茶花女》中女主人公薇奥丽塔和贵族青年阿尔弗雷得的爱情悲剧故事。生动故事的讲述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开拓学生的视野,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从而激发他们欣赏的欲望。但要注意:故事不宜太长, 应当恰到好处, 不能因故事冲击教学, 造成喧宾夺主的现象。

四、从相关联的音乐导入

音乐从学生的角度可以分两类:一类是学生较生疏的, 一类是学生耳熟能详的。

当然, 从学生熟悉的音乐导入, 易于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深化他们对本课音乐主题的理解。如把流行音乐《红旗飘飘》的欣赏作为歌曲《国歌颂》的导入, 用这首歌作为导入的同时, 可以向学生传达一个新的时代理念, 即关于“音乐”概念的范畴可以扩展, 流行乐中也有经典。

从学生不熟悉的但与本课主题密切相关的音乐导入, 可以扩展学生的音乐视野, 增大课堂的信息容量。如教学歌曲《苏武牧羊》时, 我把男中音独唱《满江红》的欣赏作为导入材料。

五、姊妹艺术导入

音乐是艺术表现的一种形式, 天生就和其他艺术有着不解之缘。从姊妹艺术导入音乐课虽然属于一种常用手法, 却常用常新, 魅力无尽。

从文学角度导入音乐, 可以引导学生从另一个视角理解和体验音乐所要表达的情感, 还能发展学生的联想能力和知识综合能力, 而这些都是学生创新能力所必需的相关因素。

图画具有直观的视觉效果, 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 启发思维。如欣赏古朴伤感的歌曲《送别》, 可用一副表现送别场景的国画导入;如欣赏《劳动号子》, 可以从学生童年听过的《拔萝卜》导入。

教师还可以用适当的手势、形体动作来刻画音乐形象, 帮助学生理解乐曲。如欣赏中国少数民族民歌, 先随该民族的音乐做几个有这个民族特点的舞蹈动作, 并让学生说出这些舞蹈动作是哪个少数民族的, 然后再引出这个民族民歌的欣赏。这样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 而且通过教师直观、形象的舞蹈动作, 能把学生提前带入这个民族的音乐意境中。因为音乐姊妹艺术的多样化, 所以导入音乐的手段也可谓丰富多彩。

六、实物导入

实物具有很强的直观性, 可以直接引起学生的兴趣。如欣赏京剧音乐, 课前我就听说学生对京剧不感兴趣, 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去教学, 肯定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教学效果肯定也不会很好。针对这种情况, 课前我做了大量工作, 搜集了各种相关图片和京剧音像资料。上课开始, 我先出示几个有代表性的人物的京剧脸谱, 如红脸、黑脸、白脸、蓝脸等;再请出几个事先穿上京剧中不同角色的服饰的学生, 这样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吸引过来;然后我根据各个脸谱的色彩, 不同的服装、头饰分别介绍京剧中不同人物的性格、唱腔、演唱的音色等, 此时再欣赏京剧, 学生的热情有了明显提高。

另外, 与音乐欣赏内容有关的自然风景、人物场景画也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兴趣。如欣赏民歌, 我课前准备了很多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的自然风景和风土人情的精美图片, 并把这些图片做成课件。课前先展示这些图片来导入新课, 能直观而形象地让学生了解该地区、该民族的历史、地理等常识, 更有利于学生了解该地区、该民族歌、乐曲的风格特点, 理解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

当然, 音乐欣赏课的导入艺术不胜枚举, 如竞赛、设问、猜谜语、做游戏等。有时也可将几种形式组合起来, 穿插进行。当然, 这需要音乐教师花费心血, 精心设计。

七、结语

导入, 是一扇美丽的门, 如何打开就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设计更具创意、更深刻的导入。在设计导入方案时, 可以从这几个方面考虑:

1. 导入方式是否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

2. 此导入环节与本课主体部分是否相得益彰、浑然一体;

3. 此导入设计内容是否适合学生年龄层次与欣赏水平;

4. 此导入能否更好地表现主题, 衬托主题;

5. 此导入从形式到内容是否显得自然而生动。

浅析中外音乐史异同 篇6

马克思主义认为史学史社会意识形态的一部分, 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发现和思维的基础, 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比较是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非对立的事物加以对比, 帮助人们准确区别事物, 认识事物。任何事物的特点都是在相互比较中充分显示出来的。

一、中外音乐发展史的相同之处

1、显著的社会历史特性

音乐史归根到底是一个哲学问题。历史哲学是对历史的性质和意义的一种哲学阐释;18世纪伏尔泰提出, 主张用哲学眼光来看待和描述历史的进程及其演变, 反对在历史著作中简单的堆砌史料。中外音乐史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是历史的产物, 都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产生的, 具有它们独立显著的社会历史特性。

中国从赵宋王朝开始, 社会面临着一次大的转折。农村封建经济仍然是整个社会的基础, 但城慎经济的勃兴给社会带来新的生机。适应这一经济形态的要求, 市民阶层日益壮大, 市民文化也随之兴起。作为这一文化的体现, 首先是“诸宫调”的产生, 接着是宋元杂剧、明清传奇依次衍变;不同的曲艺形式和戏曲剧种, 由几种声腔而变为几十种, 由“东柳西梆南昆北戈”而繁衍为数百个剧种、曲种。可以说, 这是汉族和诸少数民族音乐分别独立发展的时代, 又是传统音乐走向高度成熟、高度综合的时代。在这一时期各种音乐形式都分别进入了自己高速发展的时期。

14世纪时, 随着工场手工艺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资本主义关系已在欧洲封建制度内部逐渐形成;在政治上, 封建割据已引起普遍不满, 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欧洲各国大众表现了要求民族统一的强烈愿望。从而在文化艺术上也开始出现了反映新兴资本主义势力的利益和要求的新时期。一些先进的、具有推动意义的新思想酝酿并逐渐传播开来。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即人文主义思想。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本, 人是社会的主宰而并非是神。颂扬人类对生活的热爱以及人类的智慧, 相信人的力量能战胜一切。提倡人性, 反对中世纪的禁欲主义。在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和推动下, 欧洲发生了一场涉及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深刻的变革——“文艺复兴”运动。这个时期是人类艺术的再生, 这个时候也是欧洲音乐史上的文艺复兴, 音乐的理论及实践得到极大的发展, 那时一批有才华的音乐家云集在勃艮第宫廷, 显示出一派歌乐升平的气象。这一时期的音乐, 音乐作品对于人的内心世界以及自然美的描写变得十分明显, 以此形成了全新的音乐风格, 并产生了众多的器乐体裁和歌剧形式。

2、逐步完善的发展过程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音乐的发展也不会例外, 不管是中国的音乐发展, 还是西方的音乐发展都符合这一客观规律。比如说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 和声, 变化音迅速发展;曲式上更多地追求织体的前后连贯, 主题更加有机地发展和演化。这一时期出现了无数的作曲家。现在, 中外音乐的发展日益多元化, 前景更是不可限量。

二、中外音乐发展史的不同之处

1、外国音乐重世俗与现实性, 大部分作品直接反映了人民丰富的社会生活与民族历史。

古希腊理论家认为, “音乐可以三种方式对意志产生明显影响”:它能激励行动;它能强健体魄和心灵, 犹如它破坏头脑的平衡, 最后它可以中断政党的意志力量, 令人无法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因此, 不仅在年轻人和普通公众的教育科目中应该建立有规律, 受监督的音乐教育, 而且在平时的音乐演出中应倡导秩序、尊严、果敢和生机。音乐的目的绝不仅是娱乐, 而是应象柏拉图所言的“和谐的教养, 灵魂的完善和激情的中和”。以上观点可以看出古希腊理论家比较强调音乐的理论价值取向, 认为音乐直接影响人的品格。国外音乐观强调音乐的社会作用, 对音乐的评价并非是纯粹审美体验, 而是具有一定功利目的的。

18世纪下半叶, 美国人民遭受殖民统治的时候, 就通过歌曲表达他们的反抗与斗争情绪。如马萨诸塞反英组织自由之子社传唱的歌曲《自由之歌》, 波士顿人民倾茶斗争中的歌曲《波士顿茶税》等, 在当时颇有影响。在1775~1783年的独立战争和战后一段时期, 流传了更多的群众歌曲, 如《扬基嘟得儿》、《亚当斯和自由》曲调, 此歌于1814年被重新填词, 成为著名歌曲《星条旗》等。

虽然在孔子的哲学中, 道德与音乐居于同等地位, 他提倡的是以音乐来提高品德, 但是在我国音乐的发展史中音乐一直被统治者利用, 代表着统治者的利益, 现实性缺失, 没有起到一定的社会作用。比如说秦国, 秦国管理音乐有两大机构。其一是“太乐”, 从属于“奉常”, “奉常”是掌礼的, 所以“太乐”是管的礼仪音乐。另一就是“乐府”, 从属于“少府”, “少府”的职能是搜罗全国各地的物品供皇帝挥霍, 所以“乐府”也就是搜罗各地有特色的歌舞供皇帝精神享受的机构而已。汉以后形式鼓吹乐, 其实是演奏给皇帝飨宴群臣的食举乐。

国外宗教音乐与世俗音乐的相互影响。最显著的例子就是经文歌的出现。中世纪前期的西方音乐可以被称为基督教音乐, 那个时候的各种音乐机构如编写、研究机构, 以及合唱队、学校等, 全部隶属于教会, 由神职人员管理。随之经文歌出现, 13世纪最经典的经文歌为3个声部, 起初上方声部附加的歌词还是拉丁语, 与宗教有关。后来上方声部歌词开始方言化, 出现了法文经文歌, 形成了经文歌特有的“复歌词”现象, 不同声部演唱不同的歌词。两段法文歌词通常为舞蹈歌曲和爱情歌曲之类。由于歌词各具特色, 经文歌的各个声部在节奏模式上保持了一定的独立, 节奏的运动在复调音乐具有了空前的紧张度, 只有在各声部发出协和音程中还能感受到一定的统一性。经文歌的复调结构是高度理性化的。经文歌体现了宗教音乐与世俗音乐之间的相互影响, 歌词往往是宗教与世俗内容相混合甚至完全世俗化的。

在中国, 宗教音乐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独立存在的。以道教音乐为例, 其带有非常明显的地方音乐的特点, 这在国外音乐史中出现的宗教音乐盛行的阶段没有这个特点。

在中国音乐的漫漫历史中。音乐与民间习俗有密切的关系。民间的各种活动, 如婚丧喜庆、节日庆祝、拜天祭祀等项目, 都会伴随以音乐来表达人们的喜怒哀乐情感。而在国外, 只有在一些重要节日如圣诞节这样的节日中才会有其专署的音乐。在音乐表达方面中国音乐不着重和声效果的表达, 而是着重于旋律线条的表现。

总之, 不同的民族都有其特定的历史沿革, 文化背景, 艺术观念和艺术理想。国外音乐追求事物的真实和环境的真实;而中国音乐重情感。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世界音乐史就是由不同民族音乐为前提的不断追逐并充分体现人类艺术互融与演进的过程, 尽管在“全球化”地域间的文化交流与互渗、同化与被同化日益频繁、深化和广化, 但地域的、民族的个性艺术决不会被泯灭, 并定会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王凤桐、张林著《中国音乐节拍法》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2年版

[2]张洪岛著《欧洲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年版

[3]汪毓和著《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1994年版

[4]王宏建著《艺术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年版

初中音乐乐感及音乐鉴赏教学分析 篇7

一、采用正确方法进行教学导入

音乐乐感、音乐鉴赏教学对学生投入度有一定的要求,因而,教学导入在初中阶段音乐教学过程中占据了重要位置。随着网络技术、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学生的个性特点得到了充分发挥,在音乐方面、美术方面显现出了极大的兴趣。而音乐理论教学具有枯燥、乏味的特点,在这个背景条件之下,也就出现了学生对音乐学习非常感兴趣却不喜欢上音乐课这一现象。初中阶段学生学习压力比较大,在音乐学习积极主动方面远不如小学生。这就对教师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音乐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当采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进行合理的教学导入能够使得学生迅速地进入到音乐情境当中。

例如音乐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故事、成语典故。故事通常都具有一定曲折性,故事情节极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音乐故事情境当中,学生能够真切感受到主人公的内心感受,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成语典故中包含了许多传说,能够为学生传递做人处事的道理。

二、教学过程中采用对比教学方法

在音乐鉴赏教学过程中,对比教学方法是教师常用的教学手段,也就是说在同一标准规定之下,对事物进行区分。此教学方法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具有积极推动作用,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音乐方面表达能力。因为不同音乐形式在演奏方面、技巧方面、创作方面都有着各自的特点,因而教师可以针对同一音乐作品中的不同演绎方式开展对比教学。特别是经典作品,后人通常运用了不同乐器进行了改编、演绎,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作品前后特点从多方位作深入地分析比较。同时,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可适当引导学生进行作品比较。主题不同作品在演奏时都有较大区别,而本质都是相同的。

例如《春江花月夜》《野蜂飞舞》两部音乐作品有着各自的特征,特别是在主题表达方面、情感演绎方面、演奏方式方面截然不同,然而,从本质上看,两部作品都是作者内心情绪的表达。站在教师角度来说,需要引导学生认真思考演绎效果。

三、强调学生乐理基础的培养

对音乐主题进行深化,能够使学生在音乐主旋律方面做到充分理解,也有助于学生熟悉基本音乐词汇,把握好整体音乐脉络。例如在音乐曲目欣赏之前,组织学生对主体旋律进行哼唱,从而形成一种音乐感知。在欣赏音乐过程当中,在乐曲伴奏之下,深入地理解主人公内心情感及曲调呈现的意境。通过这种教学方式的采用,使学生的鉴赏能力有所提高,在这个基础之上对音乐的内涵能做到准确把握。除此之外,在对音乐有了深入理解之后,对学生分析辨别能力产生了积极推动作用,从而促进了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不断提高。

四、教学过程需要关注学生内心情感

初中阶段学生生活简单、具有一定规律,对人生百态并没有真切地体会。而音乐教学能够使得学生深入到实际生活、了解人生,对未来生活有着美好的憧憬、向往,同时也具有一定思想准备去面对日后的考验。音乐教学过程中进行心灵交流能够较好地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使得学生对音乐学习进行深入思考,并在欣赏音乐美的过程当中对他们的学习能力培养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在音乐鉴赏教学过程中,聆听是最为基础的一个学习阶段,主要是欣赏音乐作品中的旋律。而音乐欣赏属于音乐教学高级阶段,是学习者的情感体验。通过这种教学方式的采用,使得学生对音乐作品内涵有深刻的体会,同时容易与创作者在感情上引起共鸣。在此基础上,教师需要关注学生差异性这一特点,进而运用不同方法开展教学,如可以组织学生上台演唱、表演等。采用这种教学方法能活跃课堂气氛,对学生表现能力、表演能力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此类活动中,学生的音乐素养会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在音乐活动阶段里增强团队合作意识,树立起团队协作的思想观念,促使学生融入到音乐情境中,从而更能体会到创作者的思想感情。

小议音乐鉴赏 篇8

一、中国的古典音乐

在这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我们需要先了解了中国的古典音乐, 要学会体味中国古典音乐的美。不论是笛声、箫声还是琵琶的铮铮之音, 当我们都从中感受到华夏之音的美妙之时, 我们也就体味到古典的魅力所在。中国的古典音乐是以五音既宫商角徵羽为基础, 创作了独特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形式。例如:唢呐是中国历史悠久、流行广泛、技巧丰富、表现力较强的民间吹管乐器。它发音开朗豪放, 高亢嘹亮, 刚中有柔, 柔中有刚, 是深受广大人民喜爱和欢迎的民族乐器之一, 不论是以前还是现在唢呐都是一种不可或缺的传统乐器之一。唢呐是我国传统的乐器, 我国的音乐大家创作的优秀曲子如《百鸟朝凤》堪称经典。在这门课的学习中感受最多的就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 增强了民族的自豪感与自信心, 提升了对祖国的爱。

二、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

中国是拥有悠久历史的少数国家之一, 在其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音乐更是不可缺少的。现如今最受年轻人欢迎的是音乐是Rap, 而中国Rap则以周杰伦为代表。在现在的音乐中我们依然可以看到中国传统的音乐元素, 我们把他成为中国风, 而在这些中国风的代表中又以《菊花台》《中国话》《三国恋》等等, 在这些曲子中若仔细听可以发现其中有很多传动的因素例如:《菊花台》在其结尾处用的便是我国云南的传统乐器葫芦丝, 而中国话则更是将绕口令加入其中。再有《三国恋》更是把背景放到了三国这个乱世之中, 给人以大气磅礴而又不失淡淡温柔的感觉。再如当今的年轻人所喜欢的歌曲《苏三说》与《走过长安街》更是大胆地吸取了我国传统艺术京剧中的音乐元素, 受到人们的欢迎。借鉴传统是一种趋势, 我国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 立足于传统并将传统与现代的音乐元素加以融合而进行创作, 这不得不说是一种创新。

四、音乐的影响

无管是普通的音乐听众, 还是所谓的音乐专家, 感情的体验都是在聆听音乐时不可缺少的一种心理。而对于音乐的专家来说, 则要求更是相对地严格。他们在欣赏音乐时并不是只注意技巧、技术手法、结构形式等方面, 更多的是在感情的投入, 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就不是那么严格, 只要旋律好听, 歌词好记琅琅上口就是大众喜欢的。当然普通大众对音乐的欣赏虽然并没有那么深刻, 也没有必要进行深层的研究, 让人人都是音乐家那也是不可能的, 只要可以让大多数的人喜欢听, 并可以在聆听的过程中得到放松, 这样歌曲也就有了存在的价值。不管是什么样音乐都离不开我们的耳朵。音乐作为一种听觉享受需要的更多的是“听”。我们既要在听的进程中让感官得到愉悦, 又要使精神得到放松, 因此, 想要达到欣赏音乐的真正目的, 就要在听旋律的基础上深入到乐曲所表达的感情上去。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音乐不但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也成为了生活的调和剂。在情绪低落的时候听一听激情澎湃的音乐如交响曲与进行曲, 在心情烦躁的时则就轻音乐来听一听是不错的选择, 让自己把心沉下来, 静下来, 认真地思索。

五、音乐与素质教育

音乐的最大功能就是从精神上让我们感受到了生命的不息, 把视野投向另一个关于美的世界。音乐最奇妙的是它的力量可以让我们漂泊的灵魂有回家的安全感, 扩充我们生命的宽度和深度, 寻找到生命的精神支柱, 找到灵魂的归属。

近年来, 我们一直都在提倡素质教育, 其实质就是在追求自然科学教育和人文艺术教育的平衡。素质教育的建立是在和谐教育对素质的全面理解上的。因此, 素质教育本质上就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在现在这个充满了竞争的世界中, 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里, 每个人也都应该从各方面全面地提升自己, 通过各种科学有效的途径, 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的要义就是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于是, 我国的各个学校正逐步向综合性大学发展。

当代教育中更是强调素质教育, 在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要求, 而艺术教育的关注正是人类感情的关注, 作为一种意识形态, 作为一种感情重要的存储和表达方式, 艺术教育为实现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提供了生动的教育手段和教育内容成为受教育者最易接受的、最有活力的一种教育形式。

摘要:音乐是现在都市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而欣赏音乐则是在欣赏美的过程中关键。因此学习欣赏音乐就成一门很重的课程!在学习这门课的过程中我们会学到一些不一样的东西。

古今中外音乐鉴赏 篇9

《西方古典音乐鉴赏》一书以时间为轴, 详尽介绍了不同时期的古典音乐流派、特征以及代表人物, 而不是简单笼统地提出如何对古典音乐进行鉴赏。不仅如此, 与其他介绍西方古典音乐以及相关的鉴赏书籍不同的是, 该书并不单纯地就音乐鉴赏进行分析, 而是讨论了现阶段音乐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进而从多个角度分析了促进音乐教学课程开展的方法。可以说, 《西方古典音乐鉴赏》是一本较为系统、详尽, 适用于高校古典音乐鉴赏相关课程的书目。

《西方古典音乐鉴赏》一书指出, 高校对古典音乐鉴赏缺乏足够的重视, 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发展的滞后以及学生自主程度不足是影响音乐教学开展的主要原因。长期以来, 由于我国在教学上过多重视文化课程而忽视了音乐、体育等学科的教学开展, 这就导致无论是教师、高校, 还是学生自身在观念上都难以在短时间内做出转变。另外, 由于部分高校音乐教师所掌握的教学方法还维持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 手段较为单一, 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主要是教学方法和观念上的落后。如果音乐鉴赏课程仅仅是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学生进行记录, 而不是教师引导学生欣赏音乐并相互交流, 那么音乐鉴赏课程也只能流于形式。当然, 这种教学方法也与目前所采取的考评机制存在一定的联系。由于针对教学情况评估的过程中, 高校在考评形式上的单一以及考评结果往往会对学生的评优造成一定的影响, 这就使得学生的学习目的带有功利色彩和实用主义倾向。

《西方古典音乐鉴赏》一书还指出, 西方古典音乐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针对这一情况, 《西方古典音乐鉴赏》一书认为, 应该提高对古典音乐教学的重视, 多元化发展教学手段和考评机制以及开展一系列的音乐鉴赏活动, 以此来提高学生对古典音乐的热衷程度。学校可以通过在课时上向古典音乐教学进行倾斜, 聘请具有高水平鉴赏能力的专业教师进行教学等方式, 使得教师、学生认识到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水平、音乐鉴赏能力的重要性, 进而在观念上对古典音乐鉴赏重视起来。同时, 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还需要进一步丰富。在调动学生积极性方面, 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在课堂上再现当时历史环境和人物关系的方式, 帮助学生加深对特定时期、特定人物创作乐曲的理解。

不仅如此, 《西方古典音乐鉴赏》一书还指出, 可以在校园中通过开展音乐知识竞赛和乐曲演奏比赛、成立古典音乐鉴赏社团的方式, 积极营造出一种学习、提高自身音乐鉴赏能力的氛围。目前, 已经有部分高校以古典音乐鉴赏社团这一组织为依托, 通过定期组织古典音乐知识讲座、邀请名家与学生互动交流, 在高校中营造了良好的音乐鉴赏环境。而通过参加各类活动, 大学生不但切实提高了自身音乐鉴赏能力, 更陶冶了情操、提高了综合素质能力。

上一篇:幼儿分享行为下一篇:新财务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