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教师的称谓(共4篇)
古今教师的称谓 篇1
一、“威教师”与“威信教师”
每次考完试, 妻子就很不平地说, 学校某英语教师的成绩老是高出一两分, 这名教师的教学和对学生的责任心倒罢了, 关键是打得凶, 谁上课不听讲, 不完成作业, 谁考试成绩不及格就要挨打。学生不学他的课不行, 特别是作业, 各个老师每天都要布置那么多作业, 学生也看教师的脸色行事, 完成作业要排队, 催得紧的教师, 作业交了;催得不紧的教师, 作业就交不上来。现在的学生就怕“威教师”。
学生怕的是“威教师”, 对学生要求超出了严格、严厉的界线, 以致教师的行为使学生产生了害怕心理, 见面就躲、就颤。完不成作业、上课有点小动作或是没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就发火, 轻者上手, 重者上脚, 或使用打扫卫生的工具等。但不管怎么样, “威教师”还是在管理学生中会出问题, 师生之间发生摩擦, 学生也会对“威教师”的行为提出挑战, 出现不敬行为, 伤了学生的身心, 也伤了“威教师”的自尊心, 家长找上门来, 学校谈话, 相反会丢掉自己的威严和威信。
威信的教育力量是基于学生以教师为榜样, 基于学生对教师的热爱、尊敬和信服。可以这么说, 有威信的教师, 学生会把他当作理想中的人物, 看作心目中崇拜的偶像, 对教师提出的要求能迅速转化为自己的需要;而无威信的教师, 提出的要求学生就会置若罔闻, 甚至还会产生逆反心理或抵触情绪。
看来, 教师只有靠自己对教育事业的挚爱, 靠自己的智慧、品格、真诚的爱生情感和高超的教育艺术, 以自己的榜样力量和人格魅力去教育、感染学生, 才会真正赢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 才能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真正的威信, 从而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人品是最好的课本, 靠人品建立起来的威信是永久而有影响力的, “威信教师”才是学生真正崇拜的对象, 才是我们的好教师。靠打与骂建立起的威信, 是经不起时间考验的, 过威会伤害学生的身心, 造成不良影响, 进而影响到教师的形象。
二、“好说话教师”与“难说话教师”
最近回家, 母亲很严肃地问:“听说你是学校最难说话的人, 得罪了不少人, 有没有这回事?”我感到很纳闷, 没有与谁结仇呀!还特别告诉母亲, 你儿子行得端, 走得正, 做事认真踏实, 是学校多年的先进, 是全县的“十佳教师”。母亲不停嘴地说, 从小到大连架都没打过, 脾气又那么好, 怎么能“难说话”。后来母亲才说是村里的一位教师告诉她, 说我这个人不讲情面, 卡住了他们学校许多人, 不发继续教育证书, 不让计算机培训过关, 他们学校教师意见很大, 他都向我说了几次情, 还是没让那些教师过关。原来是这样, 按照继续教育管理制度, 对那些想蒙混过关, 不参加培训, 或报了名不来学习者, 都被我打入另册, 这才引起了不少教师的不满, 说我这个人最难说话。最后母亲还郑重其事地说:“那你要注意, 别得罪人太多, 现在的人可不能得罪。”
无独有偶, 最近碰到一位熟人, 使我重新认识了“我的难说话”。隔壁学校的一位教师从县城被分流到了乡下任教, 原因是在学校组织的民意测验中, 学生对他投了不满意票。问卷中, 学校设置了“教师中监考最严的教师是谁?最松的教师是谁?”他被学生认为是全校教师中监考最松的人, 别的老师不允许学生偷看, 他却可以让学生抄, 用他的话说是想给学生留下好印象, 做个好说话之人, 结果损坏了自己的形象, 他不无遗憾地说:“自己损坏了自己的形象。”
“难说话教师”, 就看你怎么去理解, 看你在教育教学中如何塑造自己的形象。难说话, 缘于对工作的认真负责, 按照教育教学规律和管理制度, 教育教学上, 面向全体学生, 严格要求每一位学生, 对学生管理一丝不苟, 使他们都健康地成长, 做一个“难说话教师”又何妨?在学校管理上, 公平、公正、公开。不徇私, 不谋私利, 不讲情面, 敢管敢说, 做一个“难说话教师”又何妨?如果你依法执教, 严格执行了政策制度, 少数人认为难说话, 但会赢得绝大多数教师的拥护, 甚至是爱戴。如果教学得过且过, 对学生教育放任自流, 该严格要求时, 马马虎虎, 该做过细工作时, 只求过得去;管理上, 干与不干一个样, 干多干少一样奖, 不敢大胆管理, 怕得罪人, 做大好人。表面看起来是个好人, 好说话, 实则教学上害了学生, 管理上失去了公心和民心。教师靠的是人格魅力、知识魅力、教学魅力赢得学生的心, 在学生心中是好人;领导靠的是德、才、廉、务实的作风, 创新的思想, 赢得教师的信任和拥护。如果装好人, 做好人, 做事圆滑无原则, 定会失去威信, 更容易造成“令不行, 禁不止”, 举步维艰, 无法开展工作的后果。
对待工作, 有原则, 有制度, 有理有度地去做个“难说话教师”。严格管理, 执行政策不走样, 做起事来有板有眼, 职责分明, 人人公平, 行为端正, “身正不怕影子斜”, 在“难说话”中, 会树起自己的形象, “难说话”之人, 也会变成好人。
三、“老教师”与“青年教师”
我们大都认为, 年龄大的教师是老教师, 年龄小的教师则为中青年教师。关于老教师与年青教师也有不同的理解, 如有的教师五十多岁了, 还显得很精神, 敢与青年教师比课堂、比教研、拼干劲等, 这些教师年龄虽显大了些, 但他们心态不老, 精神不老, 这样的老教师, 给人不老的感觉;而在学校里还有一批教师, 年龄不大, 有的三十多, 有的四十多, 却显得有些老了, 他们走起路来步履蹒跚, 说起话来慢条斯理, 对待学生没有耐心, 上课没有热情激情, 科研没有动力, 日子一天一天过, 工作一天一天干, 就是成效不大, 对什么都没有激情, 常把“这般年龄了, 还想干什么?”“这个年龄了, 还学个啥!”挂嘴边, 遇事倒退, “名师”也看不上, 自己却不努力。有人风趣地说:“医生越老越值钱, 教师越老越讨人嫌。”看来这些年青教师会过早地成为“老教师”而讨学生嫌了。
老教师成为年青教师, 是出于对教育这份情的执著追求, 出于对社会、学校、家长和学生的负责, 一心为教育, 把毕生的精力都给了孩子, 他们“老当益壮, 不坠青云之志”, 他们不想当一个讨学生嫌的教师, 这样的教师终会受到人们的尊重。
老教师成为年青教师, 另一个原因是他们“一辈子学做教师”。大家知道, 钟道隆教授45岁自学英语, 一年后成为翻译;设计发明了电脑语言复读机;52岁自学电脑, 成为“电脑作家”;十几年写作与翻译了30余本书;57岁学习和研究记忆方法, 现能背出圆周率4000余位。对于钟教授来说, “何以解忧, 唯有学习”。教了一辈子书的于漪老师毕生信念就是“一辈子做教师, 一辈子学做教师”, 魏书生、李镇西、钱梦龙等大家, 哪个不是“一辈子学做教师”?
年青的老教师, 是为心态的老、精神的老。要彻底让自己不老, 必须从心中去根治。自己要看得起自己, 要赢得别人的尊重, 自己先要“立”起来;只要走在学校, 站在教室, 就必须使自己思想不老, 精神不垮, 行动不减;只要站在讲台上, 就应该激情澎湃, 斗志昂扬, 四书五经娓娓道来, 侃侃而谈, ABCD脱口而出, 流畅纯正。这样, 你在学生、教师心目中才不会成为老教师。
四、“懒教师”和“勤教师”
生活中, 有些人被称为“懒惰人“, 有些人被称为“勤快人”。教师中, 有些教师也很懒, 有些教师却很勤快。于是学生、教师心目中也就有了这个教师很懒, 那个老师很勤快的判决。
不过, 关于教师中的“懒与勤”, 还得认真道来。
聪明的“懒老师”, 用魏书生的话说就是“教师不替学生说学生自己能说的话, 不替学生做学生自己能做的事, 学生能讲明白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自己讲”。叶圣陶老先生在20世纪60年代初就多次讲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聪明的懒教师, 教给学生的不是金子, 而是“点金术”, 不仅仅是教学生学会知识, 更主要的是要让学生有兴趣, 会学知识, 学以致用, 活学活用, 历练品质, 懂得做人。
聪明的“懒”, 其实是在课堂上用教学技巧、人格力量、知识涵养、文化底蕴等影响学生, 所谓的“懒”, 其实不“懒”, 课下爱思考, 会反思, 能借鉴, 善学习, 注重积累, 常家访, 多观察, 心中装着学生的一切。
但有一种懒教师, 是真正的懒教师。教案是一本本的抄, 论文是整篇整篇的下载;懒得学习、研究, 上课不注重方法、缺少艺术;布置作业不精挑细选, 一套一套试题让学生做, 学生在大量重复的问题上爬行;班级活动不参加, 家访调查不积极;不顾学生的实际, 不了解学生的心理, 以自我意志为准, 我行我素, 工作随意, 粗枝大叶。这真正的懒教师, 我们不欢迎。
看来, 关于教师中的“懒”和“勤”很有学问, 我们要坚决摈弃“懒惰的思想和行为”, 倡导智慧的“勤”的思想和做法。该“懒”的时候, 一定要“懒”, 该“勤”的时候, 一定要“勤”。
古今教师的称谓 篇2
对“春蚕”最早的记录见于《诗经》,而把“春蚕”进行拟人化的比喻最闻名的则是唐代大诗人李商隐的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他把春蚕的执着、坚贞、奉献精神表现到了极至,成为千古传唱的佳句。著名画家潘e兹的`《春蚕颂》写道:“春蚕化生,蕞而微虫,春蚕何取,一桑始终,春蚕春蚕,万世可风”,他对春蚕的品质进行了高度赞美。人们生动地把教师比作“春蚕”,是对老师的无私奉献精神和高尚品质给予的高度评价。人们赞美教师就像春蚕一样“吐尽心中万缕丝,奉献人生无限爱,默默无闻无所图,织就锦绣暖人间”。“春蚕”是广大教师感到无比荣耀的称谓。著名教育家朱光潜说:“只要我还在世一日,就要吐丝一日,但愿我吐的丝,能替人间增一丝丝温暖,使春意更浓。”
春蚕冰清玉洁,气质高贵;春蚕食几茎绿叶,吐一片锦绣;春蚕生命不息,吐丝不止……春蚕这些优秀的品质,只有光荣的人民教师才无愧于这样的称谓。
古代教师称谓溯源 篇3
古“教”字的含义,是长辈对下辈的督责、训育,是对“传道、授业、解惑”的一·种尊称。《说文解字·支部》:“教,上所施,下所效也。”古代的“师”字,原本是古人对军队编制的称呼(古代以2500人为师)。“师”字引申有众人表率之义,又引申为统领众人的师长之称,泛指具有专门知识技艺和德高望重者。《礼记·文王世子》:“师也者,教之以事而谕诸德者也。”《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殷商的“瞽宗”,选择技术水平很高的乐师到学校担任教师,瞽是乐师的官名。西周金文称乐官为师、镈师或辅师。春秋战国时亦把“师”作为教官的称谓。秦朝曾以吏为师,汉代以后多以儒为师。直到近代,人们才把“教”与“师”二字结合在一起连用,总称为“教师”,专指向学生传授文化科学知识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入。由此可见,“教”字与“师”字虽然在我国古代早已广泛流行,但把这两个字连用而成为一个特定概念的专门称谓,却是出于近代。
“师长”是古代对教师的尊称,《周礼·地官·师氏》:“三曰顺行,以事师长。”《韩非子·五蠧》:“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古人把教师视为学识渊博、经验丰富、品德高尚的长辈而大加尊敬和崇拜。
“师傅”是古代教师的通称。《谷梁传·昭公十九年》:“羁贯成童,不就师傅之罪也。”封建社会东宫太子的教师,被称为“太子师傅”。“外傅”是古代对教师的特称。
“师父”是古代对教师特别亲切的尊称,包含有视教师如父亲之意,《白虎通义·封公侯》:“人有三尊,君、父、师。”封建社会许多人家厅堂建造的牌位上写着:“天地君亲师位。”
“老师”一词起源颇久,最初是指年老而资深的学者,如西汉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后来用于尊称教授生徒者,如金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儿,属句有凤性,说字惊老师。”“老师”的称谓在宋元时期为“小学”教师的别称。
古代还常常对年纪已老、德高望重的教师尊称为“先生”。按《礼记纂言》卷一中注:“先生,老人教学者。”《孟子》注:“学士年长者,故谓之先生。”古时把“门馆”、“私塾”老师之中年长者一律尊称为“先生”。
“山长”或称“洞主”,书院的主持人,是古代学生对书院中授徒讲学之首席教师的敬称。一般都是书院的主讲者,总领院务。五代时蒋维东隐居衡岳讲学,学生尊称他为“山长”,“山长”之名由此起源。至元代,为书院院长之正式名称。
“经师”原指对儒家经典有专长而教授有方者,一般是指儒学学官。汉代学校教师也称“经师”。《汉书·平帝纪》:“郡国曰学,县道邑侯国曰校,校学置经师一人。乡曰庠,聚曰序,庠序置孝经师一人。”后来历代把在学校里传授儒家经典的教师统称为“经师”,《王文宪集序》:“经师人表,久资望实。”
“人师”指操行品德可以为人师表者。袁宏《后汉纪》:“经师易遇,人师难遭。”由此可见,“人师”是比“经师”更加崇高的尊称,这说明古代颇重视有封建道德修养做学生榜样的教师。
“座师”,古代科举制度,考中的举人、进士称乡会试的主考或总裁官为“座师”,犹如唐朝时所称“座主”。
“房师”,古代举人对荐举本人试卷的同考官尊称为“房师”。因为乡试分若干房,每房有一同考官,试卷必须经过某房的同考官选荐,方能取中。
“教谕”是宋代京师设立的小学和武学中的教师称谓。元、明、清代的县学都以“教谕”作为教师的称谓(学官名),主持文庙祭祀,宣扬儒家经典和皇帝的训示,教诲和管束所属学生。
“教习”是明代入选翰林院的进士(即庶吉士)之教师称谓。清代,翰林院庶常馆简用大臣二人掌教习事,月考庶吉士(选士殿试后选入庶常馆为庶吉士)学业。以侍读、侍讲学士以下翰林官分司训课者,称为“小教习”。至清代末叶,兴办学堂,开始时仍称教师为“教习”。辛亥革命后渐废不用。
“训导”,明、清代各府、州、县学皆设“训导”,地位略次于“教谕”。
“学录”,宋代于国子监设置“学录”,掌管执行学规,纠举并处罚太学犯规学生。明、清代仍旧设置“学录”,目的是监督学生,不得有法外行动。
“学正”,宋代于国子监设置“学正”,地位在博士、助教之下,学录之上。元代以后,各州学亦设“学正”,相当于府学的教授。
古代常把家庭教师尊称为“西席”或“西宾”,因为古人的风俗习惯常席地而坐,以西为尊、为大。唐代以前,私塾教师赴宴,必请入西席面东而坐。故民间尊称私塾教师为“西宾”,亦称“西席”。
“夫子”,本为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后用以尊称教师,如春秋时大教育家孔丘,被古人尊称为“孔夫子”。
古代“教授”、“讲师”、“助教”、“博士”称谓的含义,与今天不同。远在唐代以前,虽然早已有“教授”这一称谓,但唐代以前“教授”的本义仅仅只是一种教学行为,并非教官称谓。作为教学之官的“教授”,究竟何时开始设置呢?据南宋著名史学家李焘以40年时间和精力编撰的《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7记载:“(至道元年正月戊申朔)始命司门员外郎、开封孙蠙为皇侄、皇孙教授。时中书言‘唐文宗朝,宰臣李石奏,太子有侍读,诸王亦有侍读,无降杀之礼,请改为奉诸王讲读。今皇侄、皇孙皆列职环卫,请以教授为名。’从之。”由此可见,宋太宗至道元年(995)正月,司门员外郎孙蠙在皇宫内任皇侄、皇孙教授,乃宋代设置教授官之开始。宋真宗咸平元年(998)正月,又设置了南宫教授、北宅教授,即睦亲宅教授、广亲宅教授,分别为太祖、太宗子孙与秦王延美子孙的教官(《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卷13《宗学博士》)。宋庆历四年(1044),在州学、军学、监学开始设置教授官,据南宋学者赵善沛抄本《元丰官志》记载:“宋初但有四书院,庐山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岳麓书院、应天书院,未建州学也。景祐四年,诏藩镇始立学,他州勿听。庆历四年,始诏诸路州、军、监各立学,如学者二百人以上,许更置县学,自是州郡无不有学,始置教授。”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六月,又有“大学教授”与“小学教授”之分。凡教14岁以下的宗子,称小学教授;教15岁以上的宗室成员,称大学教授。自从宋代开始于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均设“教授”,以传授学业。宋以后,仍沿用“教授”为学官名称,掌学校课试等事。
古代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的教师,谓“讲师”;古代“助教”,是学官名,始于晋代,协助博士教授学生,其后各代均在国学中设助教,助教为“国子学”(即后之“国子监”)教师。古代博士,源于战国时期,《史记·循吏列传》:“公仪休者,鲁博士也,以高第为鲁相。”《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博士,秦官,掌通古今。”秦代,博士掌古今史事侍问及书籍典守。汉代才开始称太学中教师为“博士”。西汉武帝时,用公孙弘议,设五经博士,置弟子员,自后博士专掌经学传授,与文帝、景帝时的博士制度有异,立五经博士,以今文经学为主。而同时河间献王(刘德)也立博士,表彰民间古文经学,与官学相抗衡。平帝时,立左氏《春秋》、毛氏《诗》、《逸礼》和《古文尚书》,古文经学逐渐成为官学。东汉光武帝立十四博士,又恢复了今文经学的地位。东汉中叶以后,经学转到民间儒师手里,博士制度虽历代相沿,而作用与前已有不同。唐宋时期,博士为专精一艺的教职官名,各专业学校有“律学博士”、“算学博士”、“书学博士”、“医学博士”等。
古今教师的称谓 篇4
兰州外国语高中 张辅良
天才――首先是不知疲勞的、目標明確的勞動,在一定事物上集中注意力
的能力。
――(蘇聯)切列巴霍夫 引自《和青年談讀書》
1、写广告的伟大艺术就在于能找到一种适当的方法引起看广告的人的注意。(艾迪生)
2、君子之学贵一,一则明,明则有功。
--宋扬时《二程粹言论学》
(一:专一。学习贵在专一,专一就能理解从而取得成果。)
3、无专精则不能成,无涉猎则不能通也。
--清梁启超《读书分月课程》
(读书不专心精读一门就不能成就,不博览群书就不能旁通。)
4、学问尚精专,研摩贵纯一。
--清曾世霖《论学问》(研摩:研究切磋。研究学问最重要的是做到专一和精通。)
5、人之于学,不专则不能,虽百工其业至微,犹不可相兼而善,况君子之道也。
--宋沈括《长兴集》(百工:古代各种手工业工人的总称。学而不专一就不能进步,即使象手工技艺这样极小的事也很难熟练地兼做几项,更何况是做学问呢。)
6、左手画圆,右手画方,则两不成。
--《韩非子功名》
(比喻做事必须专心致志,方有成就。)
7、学也者,固学之一也。
--《荀子劝学》(一:专一。所谓求学,就是要始终专一地学。)
心不专一,不能专诚。
--《淮南子主术训》(心不专一,就不能集中精力做事。)
8、凡诸艺业,未有学而不得者,病在心力懈怠,不能专精耳。
--《唐书》(唐太宗语)(艺业:技艺和知识。专精:精神专一。病:只怕。心力:精神。懈怠:不着力用功。)
9、读书要在存心久。
--宋苏轼《次韵张甥棠美述志》(读书最重要的是专心致志,持之以恒。)
10、用心专者,不闻雷霆之震惊。
--宋林逋《省心录》(用心专一而进行学习的人,雷声也惊动不了。)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荀子《劝学》
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荀子指出:“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君子壹教,弟子壹学,亟成。”
学弈
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也矣。
为是启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法国生物学家乔治居维叶认为,“天才,首先是注意力”
【古今教师的称谓】推荐阅读:
古今词义的差异01-06
古今的交友名言12-04
有关战争的古今名言12-19
战争古今的励志名言01-11
古今描写大草原的诗词02-02
古今中外青春励志的故事05-23
常见的单音节词古今异义08-16
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言摘抄08-17
《方言》与鲁南方言词义的古今传承11-17
古今中外关于战争的名人名言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