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音乐鉴赏论文

2024-06-26

少数民族音乐鉴赏论文(共9篇)

少数民族音乐鉴赏论文 篇1

少数民族音乐鉴赏论文

蒙古族音乐鉴赏

(一)蒙古族音乐特点

蒙古族能歌善舞素有“诗歌民族”、“音乐民族”之称。蒙古民歌具有民族声乐的独特风格,不论高亢嘹亮还是低吟回荡,都充分表现出了蒙古族人民质朴,爽朗,热情,豪放的性格,深受人们的欢迎和喜爱。

按照音乐形式分为长调,短调,呼麦,民歌,说唱等其中以长调呼麦最为广泛。较著名的多为长调,蒙古长调的表演者穿蒙古长袍,配以马头琴音乐,讴歌母爱、赞美生命、诉说爱情,以真声唱法为主,是最接近自然的声音.在蒙古长调里,除了旋律本身所具有的华彩装饰外,还有一种特殊的发音技巧形成的旋律装饰,蒙古语称为“诺古拉”,可译为“波折音”,即发声时,配合口与咽腔的复杂动作,发出类似颤音的抖动效果,一般抖动两三次,“诺古拉”对形成蒙古长调的独特风格具有重要作用。“蒙古长调每个人唱的都不一样,可以即兴发挥,这也是它的魅力所在。

(二)蒙古族音乐独特的演唱方式

长调是蒙古语“乌日汀哆”的意译。“乌日汀”为“久”、“永恒”之意,“哆”为“歌”之意。在蒙古族形成时期,长调民歌就已存在,字少腔长是其一大特点。它以思念、赞赏的歌曲为主,大多数都是描写草原、牛羊、白云等,尤以唱马的歌曲最多。

呼麦,又称浩林潮尔或潮尔,是蒙古族特有的单人多声表演艺术,即一人利用嗓音的低音持续声部产生的泛音,与低音持续声部形成两个以上声部的和声。呼麦既可一人演唱,也可多人演唱,呼麦是运用特殊的声音技巧,一人同时唱出两个声部,形成罕见的多声部形态。麦发声原理特殊,有时声带振动,有时不振动,是用腔体内的气量产生共鸣。巧妙调节口腔共鸣,强化和集中泛音,唱出透明清亮、带有金属声的高音声部,获得无比美妙的声音效果。经典的呼麦如《母亲在有云的地方》,《父亲系我心中》。

蒙古族也涌现出一批批知名的的歌手组合,留下一曲曲动人的音乐。国内比较出名的蒙古族歌手:腾格尔,格格,德德马,斯琴格日乐,乌仁娜,额尔古纳乐队,黑骏马组合,达尔汗乐队,杭盖组合,梅林组合等。其中《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爱人》,《鸿雁》,《勇士》,《诺恩吉雅》,《秋雨》,《乌兰巴托的夜》,《花儿》,《走马》,《吻你》等最具代表性。五彩传说,一个蒙古少年合唱团,天籁童声,荡涤身心。外蒙的胡日德乐队代表作《祖国》,《大蒙古》。有人说真正的蒙古音乐是长调、呼麦、因为它无伴奏合唱与民谣。

朝鲜族音乐鉴赏

(一)朝鲜族音乐特点

朝鲜族民歌又称为“民谣”,其旋律优美,自然流畅,富有很强的感染力与表现力。一人放歌,众人随合,不是“善歌者有人继其声”,而是“心中的歌,最能引起共鸣”。著名的民歌《桔梗谣》、《阿里朗》、《诺多尔江边》《道拉基》、《嘱嘿呀》等,几乎家喻户晓,人人会唱。朝鲜族民间盛行歌舞,群众能歌善舞,音乐别具一格,富有浓郁的民族色彩。歌词朴实淳厚,曲调优美丰富,情绪热烈欢快,结构完整匀称,主要伴奏乐器是恤椰琴、长鼓。鲜族民歌以清新、流畅、婉转、轻快、明朗的旋律和丰富的节奏出名,同时朝鲜族的民歌中融合了乐器

舞蹈的韵律特点。在朝鲜族的历史上出现了许多的民族歌唱家和艺术家,没 朝鲜族的传统节日或者庆祝的场面,他们便会引吭高歌,人们欢歌起舞举杯。《三国志·魏书》记载:高丽时期在十月各自举行祭天仪式,这时全村男女老少聚在一起,昼夜饮酒唱谣,这种形式在扶余时期成为迎鼓,高丽称东盟,那时就开始传唱朝鲜族民谣。如:“劳动谣”、“世袭风俗谣”等,代表作品有《迎神歌《会苏曲》《墨册谣》。到了李朝时期,朝鲜民族歌谣创作进入了鼎盛时期。

(二)、朝鲜族音乐

朝鲜族音乐是同朝鲜半岛音乐一脉相承的,是在本民族音乐基础上,吸收、融合了汉族以及古代扶余、渤海等应约文化而形成的。创新、丰富、完美,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朝鲜族民歌的传播方式基本上是以口传心授为主,老歌手、老艺人在传授时凭借着演唱演奏,新歌手或年轻的艺人在学艺时凭借听觉和记忆,几乎不采用书面乐谱的传承方式。朝鲜族民歌的这种传承方式即口传心授,造成了朝鲜族民族音乐的不确定性和易变性,这种性质为集体加工提供了有的条件,从而使得世代流传的朝鲜族民间音乐得到日臻完美的效果。在朝鲜族民歌的作品上来看,节奏、旋律、曲式等形成的音乐风格和语言的句式,表达情意的语气、语势,以及各个段落、层次结构都有着息息相关的关联。而从演唱反面来看,表现在作品中的这些风格,基本上是通过演唱者的声音来体现的,也就跟演唱者的所有的音质、音色以及气息,共鸣,情感处理有直接的关系。曲调优美,情绪欢快,结构完整。朝鲜族传统音乐分为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民间音乐。宫廷音乐中包括了雅乐、唐乐、鼓吹乐、呈才;文人音乐包括了灵山汇相、歌曲、歌词、时调;宗教音乐包括了巫俗音乐、佛教音乐、道教音乐;民间音乐中包括了诗娜伟、散调、农乐等乐器和盘索里、杂歌、社堂乐、民歌等声乐。朝鲜的歌谣分为两种,一种是歌剧产生的地区划分,如产生于朝鲜半岛南部的“南道民谣”,中部的叫“京畿道民谣”,西北部的叫“西道民谣”或“北部民谣”。另一种是根据最初产生的环境分为劳动、抒情、叙事、习俗民谣等。

(三)、朝鲜族民歌的节奏特点

朝鲜族民歌有自己民族所特有的民族风格,其音乐特色主要体现在节拍节奏、调式、旋法和音腔四个方面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民歌在节拍喝节奏形态上都是与民族语言紧密相连的,语言的节奏是音乐节奏的基础,朝鲜族民歌自然也不例外,在朝鲜语的单词中有长音节和短音节,它们的位置是不固定的,长音节经常出现在单词的第一个音节上,因此导致了朝鲜族民歌的基本节奏的构成原则为“长短结合”。从文献记载看,古代朝鲜民歌中通常是以四个音节为一顿,一句中有两顿。除四四调外,朝鲜族民歌还有三、四、五调和四、四、五调,以及其他的一些更加自由的形式,其中所谓的三、四、五调是指每句三顿,每顿分别为三、四、五个音节,三音节和五音节一顿的形式是以四音节为基础加以变化而来的。由于四个音节构成的一顿,一般分为两个表意单位,而朝鲜语的语言特点是长短结合,所以如果把每个音节占用的时值平均分配就显得不是很自然,加之节奏长短的搭配比较悬殊,不符合朝鲜语音长短音节,对比不够明显,也不符合朝鲜族人民的比较内在的,含蓄的性格特点,因此采用三拍子能够使节奏更加有长短的分别,既有对比又不过分强烈,最符合朝鲜语的特点和性格特征。简言之,朝鲜族的语言特点即重音安排形成的前长后短或者前短后长的节奏形式,导致了朝鲜

族传统音乐形成三拍子的倾向。所以,在朝鲜族民歌中三拍子以及由三拍子复合而成的六、九、十二、十八拍子占有重要的地位。

长短的种类有几十种,按照本民族传统民间音乐体裁来分可分为“民谣长短”“歌词、歌曲、时调长短”、“叙事曲长短”、“舞蹈音乐长短”、“器乐曲长短”、“宗教音乐长短”六种。朝鲜族民歌中除了三拍子外,还有二拍子喝四拍子,二拍子多出现在劳动号子中。在演唱朝鲜族民歌时,长短用杖鼓敲击,长短中的固有节奏型喝旋律中的节奏的吻合与对比,配合演唱共同塑造音乐中的形象。民歌中常常使用的长短有十几种,每一种都有固定的名字,其中有的以速度命名,比如“中莫里长短”、“辉莫里长短”,有根据民歌命名的,比如《阳山道》长短、《嗡咳呀》长短,有以节奏的性质来命名的,比如“抒情长短”。有时一首民歌只用一种长短伴奏,比如《阿里郎》、《道拉基》等。也有的一些民歌比如《快板愁心歌》、《泛舟谣》等必须根据旋律的变化而采用不同的长短伴奏。

参考文献 1,《中华民族民间音乐》(自编教材)王文韬

2,《中华民族民间音乐概论》甘肃人民出版社2010年3月出版3,《中华民族民间音乐》王耀

少数民族音乐鉴赏论文 篇2

一、把握导入教学,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与其他学科相比, 音乐教学由于自身特点 (如需要投入更多训练与实践等) , 更重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若想有效吸引学生注意, 调动学生课堂参与性, 则需注意教学导入, 从一开始就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逐渐将学生引入音乐学习中。在现代社会下, 学生更注重个性张扬, 对美术、音乐等有较浓厚的兴趣。但是, 理论教学则具有一定的乏味性、枯燥性。所以, 不少学生尽管喜爱音乐, 却不愿上音乐课。这就需要教师丰富教学手段, 以吸引与保持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而合理导入则是根据学生特点将学生引入学习情境中。

第一, 利用传统方式导入。

在音乐教学中, 教师可通过成语典故或故事等来导入新课。一般而言, 故事具有曲折的情节, 对学生有着一定的吸引力。随着音乐故事情节的展开, 学生可融入故事中, 体会到人物心情, 逐渐对有关的音乐产生学习热情。而成语典故通常含有相关传说或故事等, 并蕴含了一定的人生道理。有些成语故事是学生常听到的, 通过典故讲解与分析, 可集中学生课堂注意力。例如:教学《丝路驼铃》时, 当学生欣赏完乐曲《玛依拉》后, 教师简介新疆乐器——冬不拉, 则可通过故事引入:关于冬不拉, 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很久以前, 一位勇敢、英俊的哈萨克青年爱上了一个美丽的姑娘。在青年向美丽姑娘求婚时, 姑娘调皮地指着旁边一棵青松说道: “你若能让青松开口替你求婚, 我就嫁给你。”到了约定的日期, 聪明的青年拿了一把以松木制成的“冬不拉”琴, 用手拨弹着琴身上的羊肠弦线, 以动听婉转的琴声表达了心中的真挚爱情, 最终打动了姑娘的心。此后, 哈萨克就流传“冬不拉”这一乐器。

第二, 运用游戏、表演导入。

初中生具有爱玩、好动的天性。在音乐教学中, 教师应加以利用与诱导, 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知识。如教师可通过适当的音乐游戏来培养同学们的乐感, 提高音乐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如基本训练时, 教师可让学生随着节奏做叉腰、踩脚、拍腿、拍手等游戏, 让学生通过动作、身体来体验与表现音乐;高音训练时, 可敲击玻璃、木质黑板等, 让学生分辨出其声音的高低不同。

例如:教学《花季如歌》一课时, 教师可播放歌曲《蓝天白云》, 让学生细细聆听并用语言描述歌曲中表达的情绪。然后学生哼唱歌曲, 熟悉歌曲旋律。接着以找一找、谈一谈、议一议的游戏活动, 分析歌曲特点, 注意歌曲反复记号与拍子, 体会歌曲速度、力度与情绪。而后将学生分为两组, 比一比哪组演唱时音高、节奏准确、情绪饱满、声音洪亮。此外, 还可让学生设计不同的表演形式, 如领唱、齐唱、独唱等, 让学生在游戏中感知音乐, 培养音乐乐感。音乐教师也需跟上时代步伐, 将先进技术导入音乐教学中, 以开阔学生视野, 增强学生鉴赏能力。

二、运用对比教学, 提高学生音乐鉴赏力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利用对比教学来引导学生辨析、思考、判断,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提升学生的思考力与鉴赏力。对比教学即按照一定标准, 对不同的事物加以区分。这既可以是同类事物在不同时期的对比, 也可以是不同事物之间的对比。在初中音乐教学中, 对比教学即通过不同手段引导学生由不同方面、各个因素来对比研究音乐。对于不同音乐, 由于音乐家创作或演奏方式的不同, 那么其表达效果则不尽相同。所以, 教师可通过运用对比教学来提高学生音乐鉴赏力。

第一, 同一作品的对比。

对于同一音乐作品, 其演绎方式不同, 那么其效果也有所不同。一些经典作品往往被后人加以改编, 亦或通过不同乐器进行演绎。这时, 教师可指导学生由不同角度、不同方位加以分析与判断, 如为何要如此改编, 原作品与改编后对比有何不同等, 从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如歌曲《玛依拉》, 作曲家丁善德配上钢琴伴奏, 将其变为小合奏《玛依拉》, 并成为女高音歌唱家喜爱的演唱曲目。

第二, 不同作品的对比。

音乐作品的主题不同, 那么在演奏时其要求也就不同。但是有些情感宣泄性与炫技性音乐作品, 尽管于表面看来差异性大, 而它们却有着相似的本质, 这就要求学生通过对比、认真思考才可加以总结。如《春江花月夜》与《野蜂飞舞》, 它们虽然有着多方面的不同点, 如其主题、表达的情感、演绎形式等, 但从本质来看, 都表达出作者的内在情绪。所以, 其在情感抒发的作用上有着殊途同归之效。学生在深入思考后, 才可体会到这一效果是如何营造出来的, 从而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中国民族音乐的鉴赏 篇3

中国民族音乐鉴赏方法中国民族音乐历史悠久,其根源可追溯到四千年多前的原始社会,那时就已经有了歌舞这种表现形式;到了商周时代,随着时间的沉淀,音乐文化已经较为发达;在后续的中国历史上,音乐文化繁荣昌盛之局面更是屡见不鲜。中国民族音乐,是音乐,是一种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结晶,还是中华民族情感、意志、力量以及追求的艺术抒发。中国民族音乐经历了千年的沉淀,积累了人民的无穷艺术智慧与创造才能,不仅拥有鲜明的本土性和民族性,还拥有优秀的传承性以及世界性。所以,有必要对中国民族音乐的精髓进行充分的发掘、鉴赏。当然,在鉴赏的过程中,要注意重点的把握以及方法的运用,只有如此才能事半功倍。

一、创作背景的了解

以二胡名曲《二泉映月》为例。《二泉映月》的作者华彦钧是一位盲人艺术家。他自幼丧母,30岁时便因病致盲。在动乱的社会中,他生活无着,十分窘迫,最终流落街头,遍尝了人世间的艰难困苦,开始了一段传奇的流浪卖艺生涯。但是华彦钧并没有被艰难的生活所击败,反而愈加好学,不断从其他艺人那里学习民间音乐,并融入自己的生活感受,最终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从民间艺人中脱颖而出,创作了诸如《二泉映月》在内的传世佳作。《二泉映月》是作者在颠沛流离的卖艺生涯中,反复演奏、多次琢磨、不断加工而创作完成的,与其说是音乐作品,还不如说是作者人生历程的真实写照。深情辗转的旋律,有悲怨,有伤感,时而沉闷压抑,时而激昂奋进,将作者心中的酸楚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抒发的淋漓尽致。如果不了解该作品的创作背景,就无法做到感同身受,也就无法了解其精髓。

二、旋律的鉴赏

毫无疑问,对于民族音乐而言,旋律最能表现民族特性,是各种民族音乐最为显著的特征。旋律植根于民族文化,是民族气质、生产模式以及生活习惯综合作用的结果,最能够表现整个民族的精神面貌与情感走向。

以《梁祝》为例。《梁祝》以小提琴协奏曲的形式迅速走红,成就了经典的美名。它之所以成功和旋律的正确运用密不可分。它的旋律轻转灵动,将美好的爱情主题抒发的酣畅淋漓,也将西方乐器小提琴的演奏神韵推到了极致。开始,《梁祝》并没有获得业内人士的广泛赞同,甚至相当一部分人其对创作技法的运用不屑一顾,认为它是“经不住时间考验的作品”。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它那悠扬动听的旋律高度契合大众的审美观,赢得了广泛的赞誉,最终被评为“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旋律中所蕴含的独特民族风味,不仅赋予了音乐作品强大的生命力,也契合大众化的审美趣味。在鉴赏中国民族音乐时,要注意对旋律的把握。

三、结构的鉴赏

中国民族音乐的结构类型多种多样,常见的有7种,分别是:平叙、对应、起承转合、分合、起平落、层递、循环。其中“起承转合”的四句式结构最具有代表性,一般常见于小调体裁的段落曲式结构中,也常见于山歌以及劳动号子中。

“起承转合”的原则:“起”部要具有引动、促成的作用;“承”部延续并巩固“起”部;“转”部有打开、分散的效果;“合”部一般发挥回环、作结的功能。“起承转合”这种结构,最重逻辑性的严谨。即使在不同地域中之间传播与交流,原有的曲式框架一般也是很难改变的。《孟姜女》就是个代表性的例子,其在广为传唱过程中却能保持较为一致的“曲牌”,仿佛古诗中“七绝”一般,每首四句、每句七言。自然而然,人们对这种相同或相近的“曲牌”便有一個统一的审美认识。

四、意境的鉴赏

优美的音乐作品是无法用语言诠释的。文字性的描述很难完全或真正表达出民族音乐的深厚内涵。只有深入到民族音乐的意境中去,才能得其三昧,体会到无穷乐趣与奥妙,唤起聆听者无限的遐想。

意境一般是指文艺作品或者自然景象中所营造出来的某种情调或者境界。对于中国传统艺术而言,营造意境是一种极为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想要深入了解中国民族音乐,则需要对其意境有一个较高层次的体悟。

以《春江花月夜》为例。“月”文化毫无疑问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描述“月”的文艺作品多如繁星,数不胜数。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月”不仅是一种和谐、圆满的象征,也是一种幽静的象征。有“中国古典音乐之最”赞誉的《春江花月夜》,其最初版本只是一首名作《夕阳萧鼓》的琵琶独奏曲,先后经过多位音乐家、演奏家的不断完善,去萎存菁,最终改编成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在乐器配置方面以及乐曲处理方面,该曲堪称完美。全曲以自由变奏的形式实现了主题的循环展现,结构相当严密,更是在末尾处以一声飘渺而悠长的大锣作结,留下一种相当高远的意境,让人忍不住的联想到:月夜春江静谧、祥和,唯有月影伴随着一江流水缓缓流逝,并泛起粼粼波光……

五、由浅入深的渐进式鉴赏

在鉴赏中国民族音乐的过程中,可先从那些通俗易懂、比较浅显的小型音乐作品入手,如某些声乐作品。声乐作品一般既包含音乐的元素,也包含诗歌的元素。那诗一般的歌词能够帮助人们去深入体会音乐的意境,在加上我国民歌本身便有着悠久、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还可以先听一些器乐独奏曲,如二胡独奏《光明行》又或者笛子独奏《牧民新歌》,积累一定经验之后,便可进一步,接触小型器乐作品,如《春江花月夜》《金蛇狂舞》和《春节序曲》等,最后便可去研究、鉴赏那些带有作者感情色彩以及故事情节的复杂作品,如管弦乐作品《北京喜讯到边寨》,还有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以及交响诗《嘎达梅林》等。采用这种由浅入深的渐进式鉴赏模式,可以帮助人们不断提高自身的鉴赏水平,体会到中国民族音乐的博大精深,并在欣赏音乐的同时放松身心,升华自我。

六、结语

对中国民族音乐进行鉴赏的过程中,我们应该能够从中听出人生的感悟,从中听出世界的真、善、美,从中听出时代的脚步声,从而培养那种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民族精神,将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推向极致,让人们不仅拥有强烈的民族意识以及鲜明的民族特色,而且拥有敢于面向世界以及包容世界的情怀。

参考文献:

[1]郑喜燕.学校音乐教育与民间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保护[J].大众文艺,2012,(24).

[2]冯长喜.谈中国民族音乐作品的欣赏[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4).

[3]倪慧娣.从教育视角解析中国民族音乐发展[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2).

[4]姚沛彤.浅谈中国民族音乐[J].才智,2010,(21).

[5]周晓丽.浅议中国民族音乐的特性[J].学术交流,2010,(02).

[6]黄忠.中国民族音乐内涵解读及传承路径[J].华章,2009,(09).

少数民族音乐鉴赏论文 篇4

蒋素娟

课题:“俄罗斯民族风情”——选自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教材》 课型:音乐鉴赏课 课时:一课时(45分钟)授课班级:高一(3)班

教学设备:电视、电脑、音响、钢琴、实物投影、视频展示台

自备教具:俄罗斯歌曲CD、教学光盘、教学VCD、俄罗斯国旗(烟盒)、地图、俄罗斯画册、书籍、作曲家画像、普希金挂盘、饰品(三角琴)、小提琴、长笛、口哨、俄罗斯文化衫、水兵帽、列宁像章、照片多幅等

教学目标:欣赏两首俄罗斯民族乐派代表性的音乐作品《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和歌曲《跳蚤之歌》、引导学生感受、体验俄罗斯民族乐派的风格特征;熟悉《卡》的音乐主题;知道俄罗斯民族乐派的概况,知道作曲家格林卡和穆索尔斯基。

作品分析:《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

此曲于1848年在华沙写成。原名是《以两首俄罗斯民歌——婚礼歌和舞曲为主题的幻想曲》,这是格林卡最著名的一首管弦乐作品,是俄罗斯交响音乐的奠基之作。乐曲采用两首俄罗斯民歌——婚礼歌曲《从山上,从高高的山上》和舞蹈歌曲《卡玛林斯卡亚》为主题。两个主题不论体裁或性格都迥然相异:一个悠长、抒情、缓慢而略带哀伤感;另一个欢乐、活跃而快速。这两个强烈对比的主题足以反映俄罗斯人民生活的最本质方面,不但描绘出俄罗斯农村生活的鲜明画面,而且体现了他们性格的典型特征。《卡》曲是用两重变奏曲式写成,即两个主题的变奏采用“整组交替”的形式:第一主题第一组变奏,第二主题第一组变奏——第一主题第二组变奏,第二主题第二组变奏。

引子,简短饱满而有力,取材第一主题

第一主题的第一组变奏包括主题显示和它的三个变奏

第一主题由弦乐器齐奏,像领唱一样“唱”出缓慢的婚礼歌。这种悠长的长腔歌曲,多用于表现俄罗斯民族性格和生活中的深沉和悲痛方面

主题一 1 = F 《从山上,从高高的山上》 中速 3/4(曲谱略)

第一变奏用木管乐器;第二变奏加进弦乐器;第三变奏又增加了铜管乐器,形成整个乐队的合奏(好象合唱加入)第二主题的第一组变奏包括主题显示和它的13个变奏。主题二 1 = D 《卡玛林斯卡亚》 快板 2/4(曲谱略)

第二主题取材于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歌曲《卡玛林斯卡亚》,表现俄罗斯人民乐观的民族性格和欢乐的生活情趣。变奏手法除了衬腔复调之外,还广泛运用了民间器乐曲中常用的围绕主题装饰加花的变奏手法。

第一主题的第二组变奏有三个,宣告喜宴开始,速度、节拍、调性、情绪发生显著变化,展示宴饮欢舞场面。

第二主题第二组变奏有18个,形成全曲高潮。和声背景屡经转换,法国号、小号、不时发出不协和长音,产生幽默效果。上述变奏中配器变化很突出,如婚礼歌曲用木管变奏,借以模仿民间芦笛音响,舞蹈歌曲中用弦乐器拨弦模仿三角琴(巴拉莱卡)的演奏。

最后,像一般民间舞蹈一样,速度开始加快声部乐器背景,好象更多人参加到舞蹈中来。当情绪最热烈时,乐队突然静息,只听到舞蹈歌曲主题的片段从远处传来,然后全乐队用猛然一击结束。

教学重点:《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唱熟、背出、领会两个主题。

教学难点:第一主题的32分音符(1/8拍)第二主题前松后紧的节奏,加速度和突然终止,两种节奏、速度的强烈对比,两个主题的两种情绪,两种性格。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俄罗斯歌曲音乐)铺垫 ——上课 ——导入(提问前一课捷克民族乐派代表人物斯美塔钠的交响套曲《我的祖国》第四乐章音乐主题?

过渡本课:欧洲最早最有影响的民族乐派:俄罗斯民族乐派 ——题目(板书)“俄罗斯民主风情”

由柴柴可夫斯基引入格林卡(1804——1857)俄罗斯民族乐派代表及强力集团5人作曲家小组

光盘介绍:格林卡及强力集团。格林卡年轻时的画像(列宾画),俄罗斯民族音乐之父、俄罗斯交响乐奠基人(普希金瓷盘,俄文学始于普,音乐始于格)。

——鉴赏曲目:《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重点)(板书)

格林卡最有名的一部管弦乐作品,俄交响乐奠基之作,被柴誉为“孕育所有俄交响乐”。

——曲式:双重变奏曲式(光盘:曲式结构图)

主题1、2:先了解两个主题,再完整欣赏。

听唱主题1,两次,视唱两次(难点:弱起32分音符、装饰音、三拍子)

听唱主题2,两次,视唱两次(难点:前松后紧节奏、4分音符、装饰音、二拍子强起)

——完整欣赏:带三个问题:

1、第一主题三个变奏有何变化?

2、两主题之间有何变化?

3、高潮何处、特点? ——学生回答:有讨论,可不同意见。

——对比鉴赏:除前面同学说的两个主题,节奏节拍、速度、歌曲舞曲的不同、还有何深层对比?

——学生资料:学生搜集的资料课堂播放(影象)——进一步探讨:为何柴说它孕育了所有俄的交响乐?

两首歌曲、舞曲反映了俄人民生活的最本质方面,代表了俄民族最典型的两种性格。

——老师唱(学生伴奏):格林卡“远方的星”婚礼歌曲一段,学生体验其中的忧伤情感 忧伤是一种民族性格,是一种宗教情怀,是一种历史的忧患,是一种文化传统艺术气质(不是心灵脆弱,不是萎靡不振,是明亮的忧美)——学生再唱:第一主题(体验抒情而略带忧伤)

俄民族除忧伤性格外,还是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陶醉于忧伤之中,但不会在压力下一蹶不振,谁都不可能像他们一样,从心灵备感痛苦和折磨忧伤中迅速转为狂喜!精神分裂?)

——学生体验第二主题:拍手,脚踏节奏(由慢转快)(口哨、欢叫、长笛、小提琴模仿民间乐器)

——拓展讨论:从已知的俄音乐中,也能反映两种强烈对比情绪,性格的作品(学生发言:三套车、伏尔加船夫曲、卡林卡、悲怆„„)——学生自学:俄“强力集团”音乐知识

老师强调:“强力五人作曲小组”中,仅有一位是专业作曲家巴拉基列夫,其余四位中鲍罗丁是化学教授居伊是陆军工程兵大将,穆索尔斯基作过御前近卫军交通部职员,里姆斯基,科沙可夫作过海军军官。此四人的身份说明了俄军人的艺术素质非常深厚。美国人总结前苏联1957年发射的人类第一棵5人造卫星的创举就是因为俄国人的文化艺术素养高超从而开始加强美国的艺术素质教育,而俄国人从小就重视艺术素养的培养已有上百年的历史。

——浏览欣赏:穆索尔斯基的讽刺歌曲《跳蚤之歌》(VCD)

——探究问题:柴可夫斯基与格林卡,强力集团生活在同一个时期为何不属于民族乐派?有特点?

音乐与我 音乐鉴赏论文 篇5

文/浅萧歌

音乐鉴赏课的八个课时已经进入了尾声,在音乐鉴赏课上,许多音乐家的形象浮现在眼前,或铿锵有力,或优美哀婉,或轻快活拨的曲调在耳旁回旋。音乐,声音的艺术,人类最美妙的发明,为世界增添了无限的姿彩。也许这就是音乐被人喜爱的缘故吧。

说起音乐,我更多想起的是流行音乐。曾几何时,埋头于茫茫书海,音乐虽时常响于耳畔,却未留心去倾听。然而一次偶然的机会,在网上看到音乐综艺节目——《我是歌手》,重新捡起已经被我遗忘很久了的、曾影响过我的那些歌曲或者说是音乐。在这档综艺节目里最令我印象深刻的莫过于周晓鸥,曾身为零点乐队主唱的他原来不仅仅局限于零点式的摇滚,一首《流星无悔》将我的思绪带到童年,记得那时候最喜欢的动画片是《狮子王》,一首《Can you feel the love tonight》也深深的为我所喜欢;《Everything I do》让我重新想起亚当斯以及当初收藏于手机中的欧美经典音乐,《there you’ll be》、《I love you more than i can see》、《Unchaned melody》等伴随我一个又一个孤独夜晚的歌曲重新拾起;一首《无地自容》将我的思绪带入九十年代,更准确的说应该是泛九零年代,从崔健《一无所有》问世到2003零点乐队工体演唱会,就个人感情而言,这个阶段是中国音乐最好的年代,至少对于中国摇滚来说,这个时代大师层出,崔健、唐朝乐队、黑豹乐队、零点乐队,当然还包括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乐队Beyond,听着周晓鸥的演唱,在最后看见栾树在帮他和声,不知窦唯、栾树、秦勇三代黑豹主唱听到他的演唱,思绪是否会飘回那个令人热血澎湃的年代,03年中国摇滚发生两件大事,零点工体演唱会和Beyond宣布解散,从此中国摇滚走向了没落„„;《爱不爱我》是零点的歌曲,也是周晓鸥的成名作,看着他在台上深情的演唱,“你爱不爱我”,台下的观众陶醉的应和,场面别有风味,时光仿佛回到了他在零点的时候。

当然《我是歌手》并不只有周晓鸥,辛晓琪的《Memory》同样吸引了我的思绪,记得小时候一次很偶然的机会,在电视里看见了音乐剧《猫》的片段,就是这首《Memory》,然后就被它深深的吸引了,每次听到它都为那只年老的杰里科猫格里泽贝拉而悲伤,各种艰难遭遇和人生痛苦,昔日美好时光的流逝,青春不再,夕阳黄昏,对家乡和亲人的眷眷思念与渴望都可以从中感受到„„;彭佳慧的《鹿港小镇》令我震撼,以前曾听过罗大佑版的,但并没有深刻的印象,然而从彭佳慧的演唱中我听到的,是从传统到现代过渡中的彷徨与失落。爹娘的淳朴,情人的善良,妈祖庙里膜拜者的虔诚,在这对于传统的眷恋与伤逝声中,唱的其实就是对于所谓现代化价值的怀疑。说起罗大佑,就不得不提周华健、李宗盛、张震岳,2008年春晚他们以纵贯线组合高调亮相,他们的音乐曾是我最喜欢的音乐。

除了《我是歌手》中重温的经典,还有一些已经淡出耳边的音乐重被拾回,雅尼的《夜莺》是我珍藏的一张CD中的歌曲,这张CD录制的是2000年雅尼紫禁城演唱会,他的电子音乐以及这首专为中国而创作的音乐为我所深深的喜欢;曾记得小时候第一次接触世界三大男高音是小学一次音乐课上,当时欣赏的是帕瓦罗蒂、拉雷拉斯、多明戈联袂演唱的《桑塔露琪亚》,当时为这三位巨人的演唱而折服,之后又听了帕瓦罗蒂的《我的太阳》、《今夜无人入眠》等、每一首都深深的震撼了我的心灵,还记得2007年帕瓦罗蒂逝世时,我为他的离世而悲伤,为三大男高音的残缺而感到遗憾。

后来为了能自己弹出日本配乐大师石久让的《天空之城》,我学习了吉他,虽然结果并不理想,但是我也深深的喜欢上了这种能够让人感觉心旷神怡的轻音乐,它婉转悠扬,饱含激情!如果没有音乐,世界就不会如此缤纷多彩。音乐不但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还催人奋发。我觉得在音乐王国里,我的心灵会得到净化,我的思想能得到启迪。

现在,我依然沉醉在美妙的音乐之海中,拥有着兴趣的指引,享受着艺术的熏陶,收获着力量的鼓舞。

影视作品鉴赏音乐剧《猫》鉴赏 篇6

《猫》的剧本取材于英国诗人托马斯·斯特尔斯·艾略特1939年创作的诗集《擅长装扮的老猫经》。而从小就对这首诗产生了浓厚兴趣的安德鲁·劳伊德·韦伯,1977年开始着手为《擅长打扮的老猫经》编配音乐。

由于起初这首诗没有戏剧情节,没有戏剧张力,不具备创作为音乐剧的条件,韦伯只打算写一些在舞台上演出的散曲。在1980年的爱德蒙顿音乐节上,韦伯公演了他写好的几个片段。艾略特的遗孀瓦莱里·艾略特也参加了音乐节,并且带给韦伯许多艾略特没有发表的诗和故事。其中就包括后来成为世界名曲的《回忆》的原型《魅力猫——格里泽贝拉》。

后来韦伯与特雷沃尔·努恩等人经过共同努力,《猫》剧诞生了。音乐剧《猫》的音乐与舞蹈一样非常动人。全剧近三个小时,共由二十三首乐曲组成.除了配合不同舞蹈场面的舞曲之外,前后四次出现的主题曲《回忆》更是一首百听不厌的金曲。全剧几乎有舞必有歌,随着不同角色的出场不断地变换音乐主题。从猫之命名、Jellicle舞会之邀、到唱反调的搞怪猫、再到年华褪去的Grizabella,音乐从最初的由远渐近,到摇滚乐风的「The Rum Tum Tugger」,以及《memory》,配乐从大提琴沉稳的弦乐低音,中间大提琴木管乐的舒缓,慢慢到铜管乐来势汹汹的气势,无不令观众陶醉其中不能自拔。而在剧中四次出现的《回忆》(memory)更是已经和《猫》剧紧紧地连系在一起,成为该剧的招牌和象征。在音乐形象的铺垫方面,《猫》创造出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这样不同形象通过各异的音乐来达到的,如,如犯罪猫,它无恶不作,甚至绑架德高望重的领袖猫,每当有它出场,音乐都显得阴森恐怖;小偷猫,它的音乐通常是伴随着跳音,形象地表现出他们的鬼祟,令人可笑又可恨。

在音乐结构安排方面,全曲主要有三个主题,它们穿针引线般将剧中各个角色联结起来,推动剧情的发展。有群猫聚会的欢快的《杰里科猫之歌》的主题;有表现领袖猫的柔美的长笛主题动机;有表现核心角色魅力猫的阴郁伤感的主题动机。在全剧中,这些主题在不同的情节中以重复,模进,紧缩,扩展,变奏等形式出现,贯穿全剧,给人以提示和渲染情节的作用。而其余神态各异、性格迥异的猫,则由丰富多彩,形象鲜明的音乐来表现。

在音乐衔接推进方面,音乐剧中音乐的衔接是自由、宽容的,它并非将音乐排在了第一位,而由各个不同的因素,如对白、舞蹈、剧情共同来完成表达。在全剧的立意框架下,音乐的衔接则是利用剧情、利用对白、利用舞蹈、利用音乐的层层递进升华进行转换。有用一只人类的鞋的掷出来打断猫的合唱,用对白来缓解聚会的热闹气氛,缓解观众神经,用独舞过渡,表达舞会的开始,用接二连三的欢乐舞曲积攒情绪,为之后情感的爆发做铺垫。

《猫》像一个大杂烩,吸收着各式各样的体裁形式。整体风格上显得轻松活泼、诙谐有趣,表现了作曲家的鬼斧神工、丰厚的作曲功底。在其中,以爵士乐为主,表达聚会的欢快,同时快节奏、快速度符合当代人们的审美情趣,极大的调动了观众们的热情。除了爵士乐,还有西方传统的有代表性的宗教音乐,来表现猫族的虔诚。剧中还穿插了剧中剧的富有民间风格的苏格兰风笛音乐;还有优雅的舞剧;当然,缺少不了具有时代感的流行音乐。它们的每段分曲独立存在,节奏丰富,旋律动听,时而俏皮、时而奔放、时而冷艳、时而伤感、时而无奈、时而讽刺、时而深沉、时而热闹、时而冷漠、时而狂欢、时而歇斯底里、时而温馨从容。

剧中的名曲《memory》打动了无数观众的心,随着它安静平和的曲调,讲述了一只被称为“魅力猫”的动人故事。“魅力猫”—— Grizabella,曾经是猫族中最美丽的一只猫,可是它厌倦了猫群的生活,离开了猫族去到了人类的世界。但是,它并没有因此感到快乐,当她最后回到猫族的时候,它已经变的蓬头垢面,落魄不堪,再也没有了昔日的 “魅力”。所有的猫们都厌弃、远离、歧视它。不属于任何一处的它,只能整日和memory度过。有过昔日辉煌又有如今糟粕的她,深情地唱出了她对幸福与生活的感悟和体会,触动了猫们的心灵,唤起了猫族对她深深的同情和怜悯,最终她获得了升天重生的机会。

《memory》的确是一首不同凡响的歌曲,那提琴组挥弦拉出了的阵阵悲伤深深地萦绕在每个人的心头。“魅力猫”的表演者是有英国音乐剧“第一夫人”之称的依莲·佩姬,那一双水灵动人的眼睛,更让人从内心对“魅力猫”产生了怜悯。虽然有一句歌词是这样写的“I can smile at the old days”,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坚强的表达,但由演唱者带有一丝微笑的唱出这句歌词的时候,却那样地让人心痛,让人不敢去想在这微笑的背后隐藏了多少的心酸和悲痛,这样的坚强又是经历了多少伤心才换来的。当歌曲到达高潮时,伴奏突然由低音提琴巧妙的切换到了高音提琴,将歌唱者所表达的情绪升华到了极点,道出了“魅力猫”内心深深的渴望:

Touch me 靠近我吧!

It is so easy to leave me 离开我是如此的容易

All alone with the memory 就让我独自留在凄凉的回忆里

Of my days in the sun 回想那些曾经灿烂的时光

If you touch me 但如果你靠近我 You’ll understand what happiness is 你就会了解什么是幸福

Look, a new day has begun...看,新的一天,已经到来„„

创设情境鉴赏音乐 篇7

一、优化环境, 创设愉悦性情境, 激发鉴赏兴趣

兴趣是学生鉴赏音乐的基础动力。激发学生的鉴赏兴趣, 必须创设鉴赏教学的愉悦性情境。高中音乐鉴赏课, 如何创设愉悦性情境?首先, 音乐教师要把学生从资料、书本堆积如山的常规教室带到音乐课专用教室, 让学生从文化课学业压力中解脱出来, 进入一个全新的、轻松愉悦的环境中。优化音乐课专用教室环境, 必须突出音乐艺术特点。例如:教室墙面可涂刷五色音符, 张贴音乐艺术家图像、关于音乐的名言, 还可用玻璃橱柜陈列音乐家的雕像、音乐书籍、小型乐器等, 教室前面的钢琴上还可摆上一小花瓶, 插上几支鲜花。上课前, 可以播放一些优美轻盈的背景音乐;课间, 教师可以用亲切真诚的语言跟学生谈一些音乐艺术的话题……浓烈的音乐艺术氛围、令人轻松愉悦的环境, 将使学生对即将开始的音乐鉴赏萌生渴望与期待。

二、丰富媒介, 创设感染性情境, 强化鉴赏感受

强烈的鉴赏感受, 来自鉴赏音乐对学生感官的强烈刺激。对学生感官的强烈刺激来自于鉴赏教师综合运用多种教学媒介所创设的感染性情境。《音乐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应充分认识以电脑多媒体和网络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对音乐教育的重大作用。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电脑和网络资源, 不断更新教学手段, 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鉴赏教学中, 音乐教师要善于开发利用信息技术, 丰富教学媒介。在利用语言、肢体动作、实物、板书等传统媒介的基础上, 要善于利用电脑和网络资源, 围绕鉴赏内容制作或剪辑相关图片、文字资料、视频片段制作课件, 在鉴赏过程中运用多媒体进行展播, 为学生创设音像交融、视听结合的感染性情境。鉴赏音乐《松花江上》时, 教师可运用多媒体播放视频资料———九一八事件实录片段。这一段带血的历史, 撞击了学生的心灵, 唤起了他们切齿的“恨”。再展示蒋兆和的《流民图》, 图中流民哀鸿遍野、流离失所的景象, 带给了学生情不自禁的“悲”。当《松花江上》音乐响起, 全体学生表情凝重, 全神聆听。作品起伏跌宕、悲伤激愤的旋律, 牵魂动魄、催人泪下的感情色彩, 深深震撼着学生的心灵。鉴赏《牧歌》, 教师在屏幕上打出四个词语———蓝天、白云、草地、羊群, 学生脑海里就会浮现出一碧千里、广阔无垠的大草原景象, 随即《牧歌》音乐声徐徐响起, 学生极快的感受到了音乐的优美、宽广、飘逸。

三、组织演练, 创设体验性情境, 丰富鉴赏体验

丰富学生鉴赏体验, 是学生感受和理解鉴赏音乐特点与风格的有效方法。音乐教师要善于组织学生在鉴赏课内“唱、奏、演“, 创设体验性情境, 丰富学生鉴赏体验。现实生活中很难再听到劳动号子, 鉴赏《劳动号子》时, 为了让学生体验号子的高亢与激越、紧张与激烈的特点, 教师可以设计两个演练情境:一是为正在比赛的自己班篮球队加油。让学生假想全班师生就在操场上观看比赛, 教师带领学生高喊“***班, 加油!”喊声响彻云霄。二是师生合演过滩号子。学生熟悉声部后, 教师在教室内画地标示险滩处, 老师“掌舵”, 带领学生驾船快速过险滩, 学生边“划桨”边喊着过滩号子。在演练中, 学生将深切的体验号子的高亢与激越、紧张与激烈, 从而理解船夫与大自然拼搏的无惧无畏。同时, 音乐教师也要尽可能在课堂内适时为学生“唱、奏、演”, 创设现场效果, 直接带给学生情感、思想共鸣。如在鉴赏《阳关三叠》时, 我用埙吹奏主题音乐, 学生立即对音乐所表现的关外黄沙弥漫、古道迷茫的意境和忧伤的情感产生了共鸣, 收到了很好的鉴赏效果。

四、综合学科, 创设启示性情境, 增强鉴赏理解

《音乐课程标准》提倡学科综合, 弘扬民族音乐, 理解多元文化。在音乐鉴赏教学中, 音乐教师要有意识地把音乐与相关的学科综合起来, 把鉴赏内容与其他学科所获知识联系起来, 为学生创设启示性情境, 使学生从其他学科相关知识中得到启示, 引发联想, 从而准确理解音乐描述的内容和表现的思想感情, 理解音乐创作手法与创作者的表现意图。鉴赏维吾尔族民歌《牡丹汗》, 教师首先展示中国民族分布地图, 引导学生联系地理知识, 了解维吾尔族集居地新疆与中亚各国及印度、蒙古等国接壤, 古称西域;联系中国历史知识, 了解该民族受儒家文化影响较小, 民族性格开朗外向, 自由奔放, 大多信仰伊斯兰教。听赏音乐时, 学生从维吾尔族生活环境和历史文化特征得到启示, 维吾尔族音乐与中亚、印度音乐风格近似, 民歌《牡丹汗》, 旋律明朗奔放, 表现了维吾尔族人民真诚、豪放的个性和开阔坦荡的胸怀。《1812序曲》是一部史诗性的音乐作品, 较难理解。教师可运用多媒体首先展播1812年俄法战争视频片段, 让学生回顾1812年俄法战争史实, 了解音乐背景;再逐一播放作品中各个音乐主题, 如俄骑兵主题、法军主题, 感受各个音乐形象。学生了解了作品背景, 熟悉了音乐主题, 欣赏全曲时, 学生可循着1812年俄法之战这一特定历史线索, 展开联想, 全面感受音乐, 享受这一艺术大餐。

五、设置问题, 创设思辨性情境, 提高鉴赏能

“音乐是听觉艺术, 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但学生在听赏中常常遇到疑惑, 在鉴赏教学中, 音乐教师要善于根据鉴赏内容和学情, 精心设置问题, 为学生创设思辨性情境, 引导学生边听赏边思考。学生在聆听音乐的同时, 进行思考、探究、辨别, 有助于理解作品的题材内容、思想感情、表现手法, 认识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有助于学生鉴赏能力提高。在《影视与音乐》鉴赏课中, 鉴赏电影《辛德勒的名单》音乐, 学生不理解德国纳粹屠杀犹太人的血腥场面用纯洁的童声合唱作为背景音乐。为此我设计了几个问题:蚂蚁和大象站在一起时, 就形象而言, 你有什么感觉?大灰狼和白绵羊在一起, 就气质而言, 你有什么感觉?小女孩纯洁的童声合唱, 与屠杀犹太人的德国纳粹, 就人性来说, 你有什么感觉?通过答问, 学生就会发现并理解电影音乐的"反向衬托"这一表现手法, 从而感受到纳粹的残暴, 以及对小女孩命运的同情, 也理解了这个场景对辛德勒的转变起着重要作用。

六、开展活动, 创设实践性情境, 拓展鉴赏视野

《音乐课程标准》明确, “音乐教师应鼓励学生根据指定或自选专题, 主动搜集文字、乐谱、图片、音响、音像资料等进行交流, 以拓展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音乐教师可充分利用学校的广播站、电视台、校园网, 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专题, 组织音乐鉴赏实践活动, 为学生创设实践性情境, 拓展学生音乐鉴赏视野。比如开展“我最喜欢的音乐推荐活动”, 学生可在校园网上向师生展示自己最喜欢的音乐相关的文字、乐谱、图片、音像等资料。比如开展“鉴赏心得交流活动”, 学生可以在学校广播站、电视台或校园网音乐鉴赏专题论坛用文字描述或诗歌、散文等形式表达鉴赏心得, 交流鉴赏体验。教师可在校园网上开辟音乐鉴赏专栏, 经常向学生推荐鉴赏作品, 并上传相关资料。此外, 每上完一次新课, 教师还可把课内鉴赏作品的相关资料上传到鉴赏专栏, 学生可在课外参考教师推荐, 自由选择作品进行鉴赏, 或重复听赏课内鉴赏的音乐, 增加鉴赏实践。

少数民族美术的收藏与鉴赏 篇8

摘要:在当今时代,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日渐提高,加之各类鉴宝,收藏类电视节目的崛起,媒体与经济的双重影响使得关注收藏的人越来越多。从事收藏已成为一部分人重要的娱乐和投资手段。其中,除了普遍的传统文物收藏,玉石金银收藏,少数民族美术品的收藏也日益兴起。然而,社会进步带来的先进的通讯技术和传播手段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发展与传承也创造出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本文将针对少数民族美术品的收藏与鉴赏,浅谈当今时代背景下,收藏对于保护与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少数民族收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一、文化融合导致民族文化受到冲击

当今社会,交通网络构架越发精细,互联网也越发普及,人们已经基本实现了跨越空间的沟通。西方的文明渐渐流传到了国内,现代的文明也渐渐深入到了各个少数民族居住的区域。在文化的融合之间,少数民族人民的服装打扮,生活习惯,日常用语等都开始沿袭现代模式。以生活用具为例,为了生活的便利和时间以及金钱成本的降低,大部分人都使用着批量化生产的电器,合金器具,瓷器等,传统手工艺制成的木具和银器越来越少。同样,自己本民族的传统服饰成为了只在重大节庆场合穿戴的“收藏品”。

与此同时,一些有收藏价值的民族美术品也就因为其制作工艺繁复,设计成本大而得不到本民族年轻人的喜爱与重视,手工艺品,服饰品,也由当初的代代相传,纯手工设计制作,逐渐改变成了工厂批量生产。

文化的融合提高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水平,提高了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水平,但也渐渐地吞噬了民族传统文化。这样的文化交融越发地温和,在不知不觉中就消融了传统文化在少数民族当代年轻人心中的地位。身着牛仔裤,背着阿迪的书包,穿着耐克的鞋;不再用天然材料绘画书写传情,而用手机微信沟通;不再骑着赤马奔腾,而是开着轿车出行。这样的生活在我们看来是最正常不过的,但也是最令人担忧的。民族文化在逐年孱弱,保护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已经迫在眉睫。

二、收藏的经济价值与鉴赏的文艺价值

1、以“唐卡”为例看少数民族美术品收藏的经济价值。

2002年4月29日,在香港佳士得拍卖会上一件明永乐年间的巨型刺绣《刺绣红夜魔唐卡》拍出3087万港元的高价,创下当时亚洲织物类拍卖品价格新高。

2014年11月26日,在香港佳士得秋拍收官之日,一件巨幅明代永乐御制《红阎摩敌刺绣唐卡》又以3.48亿港元的价格成交。

短短12年间,相同年代与尺寸的唐卡价格竟然翻升了整整10倍有余。近现代的唐卡价值更是翻升了30多倍。一幅织画,3个亿,对业外人士来说,简直不可思议,但对知道内情的人来说,却在预料之中。

唐卡制作复杂,制作时间长达数月甚至数年,这体现了藏族人民独特的信仰与文化传统,属于宗教艺术中的一种。一副唐卡历经的时代变迁和其蕴涵的丰富文化寓意才真正决定了它作为文化艺术藏品的文化价值。在这个亿元时代,西藏唐卡的市场价值还远远未追上他的艺术价值、学术地位。资深业内人士毫不犹豫的表示,古代唐卡精品上十亿甚至百亿,只是早晚的问题。

2、少数民族美术的鉴赏

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的高润喜教授曾写过这样的话,“我们要对作品产生的背景和条件,对与之相关的基本艺术概念,对其产生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对艺术家的生长环境和社会关系,对收藏者等进行了解,有了如上准备,才可以开始对艺术作品本身进行评价。”收藏不仅仅是一种稳赚不赔的商业投资,更是一种对于藏品的历史,社会背景的深入发掘、研究,对藏品所蕴含的文化和精神的探索,传播的事业。

少数民族美术藏品本身有物质、精神的双层意义。一方面,它是承载历史、文化、艺术信息的商品,其价值随着时代风尚、审美趣味的变化而变化,整体上普遍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另一方面,它是民族精神集中的物质体现,是千万年来传承的古老民族文化的折射,这样的精神内涵相比于物质价值,更是珍贵的,不可替代的,值得崇尚的。

“艺术品有艺术的规律,文化产品有文化产品的价值规则,艺术品的真正价值是由其文化艺术的优秀品质和丰富底蕴所支配的.艺术,毕竟是文化产品。”少数民族美术收藏品不仅是财富的象征,更是品位、修养的象征。而藏品鉴赏,也不仅是一种投资和理财的手段,更是一种雅好,一种修养。所以说,少数民族美术品收藏是对收藏者本人(财富、修养)和少数民族艺术传播的双向收益事业。

三、时代背景下收藏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李宁有句话说,“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句话作为他的品牌广告语,为他打响了进军国际市场的第一炮。少数民族美术品的收藏亦如是。少数民族藏品不同于现今流行的大众藏品。不论是西方的油画,金银器皿,各类雕塑,还是中国的景泰蓝,水墨工笔画,苏绣等,都已然是大众所熟知的了。这类商品在藏品市场已经渐渐达到了饱和状态,甚至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会趋于衰退。但少数民族民间的美术品普遍仍处于蓬勃的发展期,未来前景被许多国内外专家看好。

其次,保护民族文化不仅仅是为了留存中华千年的传统,更是为了推动56个民族多样性的发展,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在国际舞台上发扬光大。在现代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只有把藏品放入收藏市场,将其文化价值转换为经济价值,才能真正发掘到收藏品的价值所在。

结语

少数民族美术作为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长河中逐渐沉淀下来的古老文化,在现今的信息社会中仍以古朴的形式存在于少数民族,和未经城市侵染的农耕社会之中。而城市化的深入一点点侵袭掉了这样古老文化的发源与传承之地,也将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吸引到现代都市的生活当中,民族文化面临着发源地和传承者的双重流失。

因为收藏市场的蓬勃发展,艺术品渐渐吸引到了更多人的关注,少数民族美术品也慢慢进入到了全世界人们的视线范围内。作为中国古老文化的象征符号之一,不论服饰还是工艺品,少数民族美术都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感受民族风情的,便捷而专业的方式。收藏现今缺失的已经不再是便捷的商业渠道或有一定资本基础的受众群体,而是真正主动进行推广和宣传的本民族传承者与外民族发扬者。相信只要有人真的去坚持着进行推广和宣传,解读其文化韵味,挖掘其文化底蕴,少数民族的美术品的收藏与鉴赏市场必将蓬勃发展,民族的文化也必将为世人所知,所服,所叹。

参考文献:

[1]《高润喜现代水墨》,高润喜。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版。

[2]《少数民族古籍的收藏与保存》,董绍芹。《内蒙古图书馆工作》期刊。2009年03期。

音乐鉴赏复习 篇9

一、填空

1、音乐中主要是使用音乐是,具有音高、音值

2、声学的演唱形式:独唱、齐唱、重唱、对唱、轮唱、表演唱

3、音乐的表现手段:

旋律:由高低不同,长短不同,强弱不同的音组成的音的线条

和音:指两个以上的音,安一定的规律同时发响,以丰富的音响和各种不同的色彩来丰富音乐的表现力

4、动机是音乐结构当中表达乐式的最小单位.A+B+A+C+A+D.(回旋曲式)

A+A1+A2+A3….(变奏曲式)

5、①主题:乐曲中具有特征的并处于显著地位的旋律.它变现一定完整式,相对完整的乐

式为乐曲的核心,是其结构与发展的基本要素.有些乐曲往往有若干个主题。

②尾声:指乐曲的结构部分,用以引伸未尽之意并加强结束感,在大型乐曲中快板乐章的尾声常带有发展,形成乐曲中的高潮.6、常见的歌曲体裁:进行曲、抒情歌曲、颂歌、诙谐歌曲、讽刺歌曲、叙事歌曲、舞

蹈性歌曲、艺术歌曲(摇篮曲、小月曲、圣母颂、大合唱)

7、中国的传统名曲:①声乐曲:《关山月》《阳关三叠》《满江红》

②器乐曲:二胡的《二泉映月》、琵琶的《十面埋伏》、古筝的《渔舟唱晚》、古琴的《梅花三弄》、唢呐的《百鸟朝凤》

刘天华《良宵》《光明行》《空山鸟语》

华彦钧(阿炳)《二泉映月》《大浪淘沙》《听松》《寒春风曲》

8、中国汉族民歌的特点:按体裁分①劳动号子②山歌③小调

9、标题器乐小品:具有标题性,具有小品性。常取材于民间传说、小说、戏剧、诗歌

和绘画等方面的内容并力图把标题的内容通过音乐表达出来。

音乐小品《过河》表演:潘长江 阎淑萍

二、西洋乐

1、木管乐器:是有吹孔的无簧的笛类(长、短笛)

2、铜管乐

3、弦乐器

三、简答题

古典乐派与印象乐派的特点(特征)

1、古典乐派乐派的主要特征是反映人类普遍的思想要求,他们追求美的观念、强调风

格的高雅,给予人们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1)在音乐内容上,音乐作品受到当时启蒙运动思潮的影响,以讴歌人的精神和反映自然界的美为主旨。

(2)在音乐织体上,确立了主调音乐形式的主导地位,和声织体清晰,曲式结构分明。

(3)在音乐体裁上,奠定了交响曲、四重奏、协奏曲、奏鸣曲等体裁形式,使之更完善、更规范。

(4)承袭了德奥音乐文化传统,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高超的作曲技法,使古典主义音乐达到顶峰,对后世音乐产生了深远影响。

详解:

1750年J·S·巴赫去世之时标志着巴洛克时代的结束、古典主义时期的开始;而1827年乐圣贝多芬的去世则标志着古典主义时期的结束。在这前后不到一百年的岁月中,古典主义风格成为当时艺术的准则以及审美的标尺。

初期古典乐派与维也纳古典乐派

文艺复兴后在意大利兴起的主调形式的新音乐,以贵族社会为背景,在德意志和奥地利各地繁荣昌盛起来。

其初期有三个主要乐派:以音乐大师巴赫的次子卡·菲·埃·巴赫为中心的柏林乐派;以约翰·施塔密茨(Johann Stamitz,1717-1757年)为中心的曼海姆乐派;以瓦根扎尔和蒙恩为

中心的早期维也纳乐派。

歌剧虽然是古典派音乐中的重要部分,但从整体来看,古典派音乐的特色在于器乐方面,特别体现在奏鸣曲和交响曲形式的音乐上。曼海姆乐派的室内乐和交响乐不仅影响了维也纳乐派,而且对波恩时代的少年贝多芬也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奏鸣曲是古典派音乐中极富代表性的形式,它的呈示部中有第一、第二主题的对比,中间出现发展部,然后是两个主题反复的再现部。曼海姆乐派当时已经具有了相当完整的奏鸣曲形式,他们还在交响乐中加入小步舞曲乐章。这个乐派的交响乐配器中,木管乐器也采用了双管编制。莫扎特在自己的交响乐中加用单簧管,也是受了曼海姆乐派的影响。

维也纳古典乐派以“交响乐之父”海顿、“音乐天才”莫扎特和“乐圣”贝多芬为代表的维也纳古典乐派,在音乐史上竖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这一乐派的主要特征是反映人类普遍的思想要求,他们追求美的观念、强调风格的高雅,给予人们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

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对此后音乐历史的发展是具有非凡推动意义的,因为在这个时期诞生了三大重要的曲式——交响曲、弦乐四重奏以及键盘奏鸣曲。虽然古典主义在贝多芬去世之后被全新的浪漫主义所更迭,但是这三种重要曲式非但没有消亡,反而在浪漫主义时期被越加发扬光大。尤其是交响曲这一全新的曲式,由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三位巨头在短短数十年内,将其成型、完善、壮大。除此以外,奏鸣曲、室内乐以及器乐协奏曲、歌剧等形式也在古典主义时期有了长足的发展。当然这也得益于当时乐器制造业的技术进步,乐器之王“钢琴”正是在这一时期最终成型并被广泛运用的。

2、印象乐派

印象乐派的艺术特征

受印象主义绘画的影响,19世纪末,法国作曲家德彪西②创立了音乐的印象主义乐派,它在美学思想上与自然主义、快乐主义、直觉主义和经验主义等流派相通,在艺术

观念上象征派诗人追求辞藻声韵的微妙效果。其在题材上专注于光和影的游戏以及一切美丽、愉悦和能给人以享受的东西,追求大自然中景物瞬间的交替和变幻,特别强调色彩轻淡与浓重之间的对比,强调音乐的明暗层次与浓淡色彩,制造出一种朦胧的与变幻莫测的气氛,并用绝妙的和声、音色将其表现出来。

德彪西认为,音乐比绘画更能有效地把印象主义的理想付诸实践,绘画只能表现光的静止状态,而音乐却能表达光的流动变化。莫奈需要一系列画幅才能绘出同一场景光的不同效果,而音乐却能在同一首乐曲中创造不间断的光的流动。在创作手法上,他的旋律多以零碎的片断或短句加以发展;他喜用不协和和弦,平行四五度,平行和弦,音阶常用全音阶,五声音阶和中古调式。和声上尽量减弱功能性,增强其色彩性。通过频繁离调、转调的使用,大大扩充了调性的范围。曲式结构则以三部曲式为主,体裁上也作了较多的创新,不是照搬传统的曲式体裁,而是把体裁的运用更加自由化,如交响素描《大海》第三乐章“风与海的对话”,结构就接近于回旋曲式。配器手法精致细腻,色调闪烁,变幻莫测。他善于捕捉光、影、水色的动态,借视觉式形象来表现听觉式幻想。所有这些手法的运用都是为了营造印象主义特有的朦胧、飘忽、空幻和幽静的意境。

请简析:巴洛克时期、古典**时期、浪漫**时期、印象**时期、现代乐派,的音乐特点。

1、巴洛克时期它的特点是一反文乙复兴时期的严肃,含蓄,平衡.群向于豪华浮夸

上一篇:幼师一周见习报告下一篇:不尊重他人检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