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美术造型艺术论文

2024-06-20

少数民族美术造型艺术论文(共12篇)

少数民族美术造型艺术论文 篇1

摘要:本文针对北方少数民族萨满教的美术、造型艺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其中包括萨满教艺术史简介、萨满教美术艺术的表现形式简介以及萨满族造型艺术的启示等, 以期能够对各位同仁带来一些具有参考性的意见。

关键词:北方少数民族,萨满教,美术,造型艺术

一、萨满教艺术史简介

萨满教为北方原始宗教之一, 是在传统的宗教信仰基础之上逐渐衍生出来的一种民间信仰。萨满一词来源于通古斯语中的“巫师”, 传说, 萨满教人具备占卜天气、预知未来、测吉凶的能力, 并且还可以随心所欲的到天堂与地狱当中游历。萨满教所创造出来的艺术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在北方少数民族的美术史中萨满教占据了比较重要的地位, 无论是自然形成的岩画、还是同民众衣食住行息息相关的衣帽图腾。其中就造型艺术来说巫师在巫师仪式中所佩戴的帽子、面具, 身上穿着的衣服, 手中所持的祭祀物品、法器等, 这些造型艺术将萨满教所特有的审美观念和思维方式十分具体的表现了出来, 充分体现了我国北方少数民族想象力丰富、线条大胆粗犷、颜色搭配凝重古朴等特点的艺术风格。对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美术、造型艺术的设计与筑造都是具有十分核心的意义的。

二、萨满教美术艺术的表现形式简介

(一) 岩画艺术

岩画艺术具有非常高的考古价值, 曾在内蒙古阴山中发现了保存完好的“翁贡图”“狩猎舞蹈图”“宗教祭礼舞图”等艺术作品, 这些作品都表明了在萨满教的岩画艺术中到处都充斥着对萨满教文化的崇高信仰。同时也为后人带来了举足轻重的学术意义。在岩画艺术中我们能够对萨满教的起源和发展过程进行充分的了解, 犹如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萨满教对自然以及图腾的崇拜之感。

(二) 服饰装饰图案艺术

除岩画之外, 在萨满族人的服饰上面也经常会有萨满神像的存在。在古时, 萨满族人喜欢使用石头刻制神像, 但是在后期伴随着工艺技术的不断进步, 部分萨满人将刻制神像转为绘制神像。如今, 在我们很多少数民族地区都发现了绘制版本的古萨满神像, 其中包括了祖先神像、图腾神像、守护神画像以及萨满作法画像等等。在《锡伯族图录》一书中我们可以了解到, 在汉代鲜卑墓中出土的牌饰中经常会有又似牛又似马的图腾出现, 这种特殊的图像是北方鲜卑民族所非常喜欢的一种。据说, 在北方游牧民族中曾出现过一种神兽, 此神兽曾经带领过族人们从地势险要的大兴安岭走出, 安全抵达直呼伦贝尔, 因而这种神兽就受到了鲜卑人民的爱戴, 并将其侍奉为神的化身。

(三) 萨满神像艺术

近年来, 在锡伯族民间相继出土了一些古萨满的画像, 这些画像的结构鲜明, 并且人物看起来十分的活灵活现。在这些画像中, 我们能够深刻地感受到萨满族人对于神明的高度信仰和崇拜之感。除此之外, 在黑龙江地区出土的画像中经常会出现太阳、月亮以及星星等图腾, 这能够充分表明萨满教族人对于天空的向往以及对日月星的敬畏。

在鄂温克族的萨满神衣中也有特殊的神像图腾装饰, 其中尤为突出的部位多在前胸以及双肩肩头的位置当中。比较值得一提的是“雷神”, “雷神”的神像分为两部分, 其中包括主躯干和分支躯干, “雷神”是分性别的, 但无论是公雷神还是母雷神都拥有相同的外形。在族人看来, 当出现打雷和闪电现象的话就是雷神发怒的征兆, 所以在对雷神形象进行塑造时, 会在其中加入柳叶的形状, 从而期望能够对雷神的怒意进行缓解。

三、萨满族造型艺术的启示

(一) 民族文化心理的认同

中国是一个崇尚信仰的民族, 尤其是针对我国的祖先来说, 对于信仰的崇拜之情更是犹如滔滔江水一般。而这种心理也正是促进萨满族文化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萨满族古文化流传至今已经让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 在他人眼中, 北方萨满是一个热情奔放且极具文化气息的宗教, 它的造型艺术更是如同美玉一般浑然天成。虽然萨满教的发展过程相对来说较为缓慢, 但是却在无形之中为造型艺术增添了一种迷离朦胧、亦真亦假的艺术美感。无论任何形式的创作都应该是思想、情感以及理智的互相融合, 而萨满教这种看似诗情画意实则沉稳粗犷的艺术风格为我国今后的美术艺术发展奠定了夯实的基础。

(二) 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我们现代人常常将大自然比作我们的母亲, 萨满教似乎早就预知了这句话会在未来出现。古时, 萨满人认为人类同大自然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所有在自然界中存活的生灵在他们看来全部都是珍贵的。在萨满人的心里, 再弱小的生命也是值得去尊重的, 因为它们也许在下一秒就能够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小帮手。

我们在萨满族的衣服、饰品、神器上面到处都能够看到这些弱小生命的存在, 无论是青蛙和小蛇, 还是昆虫和小鸟, 萨满都会将他们作为装饰图腾绘制在衣物上面。这些充满艺术气息的图腾代表的是萨满对于自然界生灵的热爱, 同时也生动的告诫了后人, 人类同自然应该是一种和谐且相互融合的状态。虽然萨满教的确具有着一定的认知缺失, 但是在其美术和造型的艺术中却将人类最根本的和谐思想映射了出来, 这种荣辱共存的思维方式正是我们当代人所缺少的。

(三) 艺术创作于图形符号

卡西尔曾说过, “艺术就是一种符号。”聪明且善良的萨满人似乎更早就明白了这个道理。在萨满古文字系统中, 到处都充斥着各种各样的符号, 并且这些符号全部都被充分应用到了萨满族人日常的生活当中。可以这么说, 符号就是萨满所独有的一种交流语言和文字。

在近代艺术发展史中, 我们不难发现有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开始将目光放到古代符号中去, 并且以此来标榜为自己艺术水平的突破口。笔者认为, 萨满符号承载了北方少数民族大部分的情感记忆, 其具有了非常重要的艺术价值, 丝毫不夸张地说, 萨满符号完全可以被称为是艺术符号的始源。

四、结语

萨满美术和造型艺术体系具有审美、装饰等多种功能, 它在后人对于神灵的形象化问题中起到了不容小觑的影响作用。并且, 由于萨满符号同人类的认知功能是相辅相成的, 所以在萨满艺术中我们可以不受国界、时间以及地域的影响, 通过符号来同古萨满进行思想的交流。希望在今后, 人们可以通过对萨满艺术的深入了解来将更多的萨满思想挖掘出来, 从而让其能够在中国乃至世界的艺术舞台中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鄂晓楠.苏日台.达斡尔族造型艺术[M].远方出版社, 2003.

[2]鄂晓楠.苏日台.原生态民俗信仰文化[M].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2006.

[3]色音.东北亚的萨满[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

[4]王松林.远去的文明——中国萨满文化艺术[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4.

[5]李宏复.萨满造型艺术[M].民族出版社, 2006.

少数民族美术造型艺术论文 篇2

1.学习折剪连续图形的方法,装饰出具有民族特色的头饰。

2.积极利用废旧鞋盒进行合理创造,自制玩具。

3.懂得废物也可变成宝,乐于参与变废为宝的活动。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大小不同的鞋盒、大小形状不同的透明果冻盒、剪刀、双面胶、胶棒、彩纸、彩带、皱纹纸条、彩珠、鞋盒制作的自制玩具民族娃娃2个,民族头饰和步骤图示课件。

知识准备:已学会剪多个一样的图形和对称图形,知道我国的少数民族。

活动过程:

一、少数民族图片导入,引出课题

师:小朋友,你知道我们是哪个民族的吗?你还知道哪些民族?瞧!这是我们的几个少数民族的人,他们穿着漂亮的衣服,戴着好看的头饰。这个是?

今天我给小朋友们带来了2位小客人,从他们的头饰上看,猜猜他们两来自哪个民族?你从哪里看出它是满族的?头饰上面的有哪些花纹?还有一个呢?

小结:原来少数民族的头饰大多是由连续图形组成,并用长条和一些简单一样的`图案组进行装饰,真有民族特色。

二、通过谈话活动,了解废旧材料是可以再次利用

师:这么好玩的民族娃娃是怎么做出来的呢?他们用了哪些材料?(幼儿讲述)

小结:废旧的鞋盒做娃娃的脸、吃剩的果冻盒做娃娃的眼睛,他们的用处真大,可以做出这么漂亮好玩的娃娃!这两个民族娃娃还可以陪小朋友们做游戏!变!(弹珠出现在果冻盒内)变出了什么?弹珠是怎么进去的?原来果冻盒开了一个小口让弹珠通过,(示范彩珠游戏)这样我们小朋友就能和好朋友进行滚弹珠游戏,看看谁的弹珠先进到开口的果冻盒里。这不仅仅是一个漂亮的民族娃娃,还是一个能陪我玩的娃娃呢!

三、根据步骤图,幼儿探讨、学习创作方法。

师:这么好看的民族娃娃是怎么做出来的呢?

出示图1(贴有五官的鞋盒):第一步是什么?

在鞋盒的适当位置用胶棒贴上眼睛,嘴巴。

这个是什么表情?我们还以做一些其他的表情?谁来说说看?

出示图2(贴好果冻盒的五官):第二步呢?

我们将开好口的果冻盒粘在眼睛上,记住开口要放在弹珠能滚进的地方,然后我们选择适当的果冻盒作为嘴巴粘好,如果还有空余的地方可贴上腮红等障碍物,不过一定要留条路让弹珠经过。

出示图3(头发):接下是娃娃的头发,头发我们用什么粘?双面胶粘的牢。

在同眼睛高度的鞋盒侧面贴两排双面胶,贴上彩带,皱纹纸条等作为头发。

出示图4(头饰):接下来要做头饰了,头饰的底纸大小怎么选择?能不能比鞋盒窄?选一张大于鞋盒的彩纸作为底纸。

四、探索学习折剪连续图形

那底纸上要贴一些什么图形才能说明它是少数民族的呢?(连续图形)

我们小朋友知道折一下能剪出一个对称图形,那么连续图形怎么折怎么剪呢?谁来折折看。(幼儿示范折,老师示范剪,重点提示剪开口一面)

出示图5(范作)瞧!又一个的民族娃娃诞生了!

五、根据图示,幼儿创新制作。

小朋友们学会了吗?那现在请小朋友不争不抢的拿好一个鞋盒看着图示开始制作自己的民族娃娃吧!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能力差的孩子完成制作。

六、结束活动

小朋友们用废鞋盒做了这么漂亮的民族娃娃,其实我们身边还有很多废弃物品,只要我们肯动手、肯动脑,我们就能把它们都变成有用好玩的宝贝。

少数民族美术造型艺术论文 篇3

[关键词]动画美术民族化造型设计

在电影诞生的短短一百年间,动画伴随人们走过了动荡而艰难的时代并一如既往地将人们心中的梦想童话变为现实。要使现代的动画作品整体呈现出鲜明的民族风格特性。在造型设计的细节上都需要美术师将传统创作理念融会贯通并大胆的进行创新。

一、多元化渗溶的动画造型设计

动画美术中的造型设计是多元化渗溶的造型设计,这为美术设计师的创作开拓了更新更广阔的空间。

美术设计创作过程是一种由抽象到具象的过程,动画设计师首先通过逻辑性思维理解作品题材故事定位,而后通过形象思维综合剧情及相关的角色(在动画中,一切现象的造型都可以成为角色。如人、动物、植物、石头、铅笔……等等)进行全面的影像空间的总体造型设计,从而以某种视觉元素表达对情节、角色的认知与理解并演绎出作品的整体风格。

“视、听、时、空融为一体的造型内容皆为美术设计的创作思维范畴”,因此动画美术中具体的造型任务包括了形(角色、道具、场景)、光、色、音(既音效和音乐)及等几大方面,这些都是构成动画片视听语言的基本构成元素。其中,光影造型、色彩造型、音响造型都是渲染和强化故事情节气氛的,构成方式上以角色、道具、场景为主的“形”的造型为基础。

以上这种多元化渗溶的造型设计事实上己经打通了很多一直独立发展成型的艺术领域并使作品艺术表现的可能性大大地增加,这既使深受传统文化背景影响的本民族美术设计师面临新的课题。也为他们构筑了一个崭新的施展才华的平台。

二、符合现代流行审美的造型设计

动画是一种文化传播艺术,在动画美术设计中对具体形态标准的取舍的前提是首先要符合动画片传播特性,即符合现今社会流行的审美标准。

便捷的传播技术使现代人的宙美观处于快速产生和迅速交流影响的状态,而传统社会中一直固守某种定势的情况已经以一去不复返,过分单一强调传统艺术形式的民族化造型特征只会使动画形象显得老套和千篇一律从而在第一时间失去观众,更不用说让人体会到其中微妙的艺术思想了。

《宝莲灯》未像以往的美术片一样十分的注重民族化的美术风格,造型设计也是出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之手并有借鉴迪斯尼风格之意,对此导演常光希先生说:“这是考虑到年轻人比较了解现代青少年的喜好”。确实具有“某种概念化的倾向”。事实上,片中造型仍旧保留了较明显的中国传统造型的风格特征,如沉香的造型多少有哪吒的造型痕迹,而二郎神等造型最大的变化则是改变了以往的戏剧脸谱化特点。显然这是出于“民族化”目的的实验。

我国早期民族化风格的优秀动画片具有浓烈的民族特色。深刻地体现了绵延五千年的民族内涵,但却忽略了国际化的外型塑造,因而一直不能在国际动画界稳占一席之地。科技的发展注定了社会的发展应该是与之同步的,当然也就包括世界动画产业。民族和传统固然是每一个中国人骄傲的资本,但是倘若深陷其中的话,又谈何进步呢?面对现代的课题。动画的造型设计应该以超越地域性的客观观念来创造剧本和形象,再结合当前的技术,那么中国的卡通明星也能够扬名海外,并在世界舞台上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那样才是动画民族化与国际化发展的良性循环。

中华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这不仅是我们动画片创作者,也是各个艺术门类的艺术工作者取之不尽的宝贵财富。造型设计应该突破狭隘的“传统化”观念从而追求一种最适合传播规律的形式标准。对于动画来说,不能在国际上赢得大多数人的关注和讨论就不可能在国内形成与外来动画文化抗衡的力量,因此,在这种意义上能否“国际化”又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能否实现真正的“民族化”。

三、强调人性化和真实性的造型设计

民族化包括了“民族样式”和“民族精神”两个层面,不管着重哪一边都先以符合大众传播为标准。而“人”则是一切的中心。我们的文化、历史、思想等全部是由人创造的,热衷于体现一种民族化的情绪。其目的也是为了展示人的智慧结晶从而满足人在现实生活中产生出的抒发情感的愿望,因此让作品的造型充满人性化才能使观众产生共鸣。

无论体现一个民族样式还是体现一种民族精神都是在体现一种“事实”。动画片作为一种影像艺术也是有局限的。他仅仅是描绘了各种造型的外部结果——由动机、思想、愿望所产生的动作反应,比如《风之谷》描述在一片被未来战争污染的不知地名的荒漠上,公主微笑着任由“狐鼠”咬她的手指,而“狐鼠”狠咬几下后终于改为用舌头轻轻的舔伤口——并没有语言的旁白。但观众通过这一系列的动作和反应充分体会到女主人公坚信与自然和谐的热情以及仁爱无敌的力量。

少数民族美术造型艺术论文 篇4

贵州地处我国大西南, 以丰富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原生态多民族风情、喀斯特地貌风光为特色, 被誉为“多彩贵州”。贵州得天独厚的资源是美术创作的神奇沃土, 也是全国美术家向往的写生创作天堂。

一、贵州少数民族题材美术创作的现状与成果

近年来, 中国美术家协会曾多次组织全国美协名家团体以及美术家个人自发到贵州黔东南进行采风、写生、创作, 他们以贵州少数民族题材为主题创作了许多反映贵州风土人情的优秀美术作品, 不少作品在各级各类的大展中屡获大奖和入展。

(一) 2015 年9 月22—30 日“庆祝新中国成立66 周年·‘多彩贵州’全国中国画作品展”在贵阳展出。此次展览也是中国美术家协会首次在贵州举办全国性的中国画作品展览。展览作品中陈贲的《黔山人家》、钟爱明的《春到苗乡》、徐家礼的《苗乡深处祥云起》等都是借中国画向贵州风貌、民俗致敬的典范。

(二) 2014 年4 月25 日—5 月4 日, 由中国美术家协会等七家单位联合主办的“七彩云南——中国美术作品展”与“多彩贵州——中国美术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展览作品中, 中国画作品有叶浅予的《苗岭踏歌》, 油画作品有谢东明的《欢乐家园》, 版画作品有董克俊的《春返苗山》, 水彩画有庞薰琹的《贵阳苗族芦笙舞》, 等等, 这些名家大作充分彰显了贵州少数民族题材在美术创作中独放光芒的艺术魅力。

(三) 在全国以及国际大展中, 如在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中, 赵竹的油画作品《元音》获得优秀奖。2015·第六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中, 李国柱的中国画作品《春溢岜沙》从数以万计的作品中脱颖而出。

综上所述, 以贵州少数民族题材进行创作的美术作品, 从多个方位角度全面地反映贵州地区的人文景观和各族人民生活, 并在各级各类的大展中取得可喜的成果, 这表明贵州少数民族题材美术作品深入千家万户, 贵州的生态文化是被外界所吸引和向往。

二、贵州少数民族题材在美术创作中的动因及呈现

(一) 神奇的自然生态环境

开门见山是贵州的一大风景, 伴水而行也是贵州的一大特色。山是水之家, 水是山之魂。山与水相依相伴, 为贵州缔造出一个生机勃勃的绿色家园。山的坚韧挺拔, 水的婀娜委婉、刚柔直曲, 在成就了贵州自然美学之大写意的同时, 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山地上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 迫使人类构筑起与自然环境相互适应的和谐关系, 最终形成贵州人文精神底蕴。如贵州黔东南地区苗乡侗寨的民居依山而建, 临溪而居, 山中有林, 林中有寨, 构成了与天地对话、与自然和谐的景观。在贵州, 青山、绿水、飞瀑、吊脚楼、鼓楼、风雨桥、古榕、梯田、水车等元素为美术创作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天然要素, 这些生命元素的组合, 从而给美术家们创作了贵州苗乡侗寨风土人情的优秀美术作品。比如在2015 年“庆祝新中国成立66 周年·‘多彩贵州’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中, 李雨恒的作品《黔山人家》、王锋的作品《云起家山》、伍英榕的作品《侗乡晨韵》等都是以贵州苗乡侗寨自然风光和民居建筑等为题材进行创作的中国画作品。

(二) 多彩的人文民族风情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省份, 大体说来, 汉族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二, 少数民族占三分之一。由于特殊的地理和历史原因, 民族与民族、村寨与村寨之间, 在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方面有许多不同并且各具特色, 特别是贵州的黔东南地区被誉为“歌舞之州、森林之州、神奇之州、百节之乡”。赵竹的油画作品《元音》就是以贵州黔东南地区从江县岜沙村苗民一年一度的“芦笙节”场景为创作题材, 准确、生动地表达了贵州从江县岜沙苗族文化精髓, 并在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中获得优秀奖;陈贲的作品《黔山人家》、邓永平的作品《三妯娌》、阮勇的作品《芦笙梦》等以贵州少数民族人物形象为题材进行创作且在2015年“庆祝新中国成立66周年·‘多彩贵州’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中获得最高奖优秀奖。

三、贵州少数民族题材美术创作的人文价值及艺术魅力

纵观新中国美术发展史, 贵州在内的少数民族美术题材作品已经蔚然大观、卓然成林。这些少数民族美术题材作品展览的举办以及部分美术家的不懈努力, 充分发挥了中国美术界的力量, 对于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创新, 促进各民族的文化凝聚力, 促进各民族的和谐发展, 巩固和发展各民族大团结, 产生了积极深远的文化影响, 受到了美术界的充分肯定和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 同时也展示了其独特的最为宝贵的人文价值和最为迷人的艺术魅力。

(一) 是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随着新时代艺术市场的扩展与普及, 美术作品已成为社会获取信息的间接与直观的媒介, 美术创作的表现形式是其他艺术形式难以逾越的。贵州少数民族题材的美术作品, 是贵州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载体和表现形式, 是丰富少数民族文化要素的动态传承, 是记录保护民族文化原生态的重要载体之一。

(二) 是了解少数民族文化和区域性特色的主要方式

少数民族题材美术创作含有一定的区域性特色的地域美学价值。各少数民族不同的风情、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审美情趣, 构成了一幅幅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的画卷。一幅好的美术作品, 必然成为外界了解少数民族文化和地域特色的主要方式, 更是民族地区和谐发展的重要文化窗口。

(三) 是记录和保存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

随着现代化生活的冲击, 许多民族文化、民族美术形态已经逐步被现代化生活方式所取代而不再复生。美术作品具有再现、多维等特点, 通过少数民族美术创作的艺术表现, 将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的真实形态真实地记录下来, 从而形成见证民族生存状态和生活文化的第一手图像文献。

贵州少数民族题材的美术创作正如逶迤延绵的大山, 让贵州这片土地千峰竞秀、万壑争流的同时, 更像开掘出千百座自然古朴的酒窖, 让异彩纷呈的民族文化珍藏、发酵, 坚持不懈、执着追求的美术家们就是饮着不同醇香的土酒在创作中尽显个性飞扬。同时, 贵州少数民族题材美术创作的成就, 也推动了中国当代美术创作的繁荣发展, 极大地促进了我们在少数民族美术创作领域的深入研究。

摘要:贵州精美绝伦的少数民族文化给美术家们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同时也展示了其独特的最为宝贵的人文价值和最为迷人的艺术魅力。此文特以“贵州少数民族题材美术创作的现状与成果——贵州少数民族题材在美术创作中的动因及呈现——贵州少数民族题材美术创作的人文价值及艺术魅力”为主线论述了贵州少数民族题材美术创作的人文价值和艺术魅力, 旨在如何做好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有机统一。

关键词:贵州,少数民族题材,美术创作,人文价值,民族风情

参考文献

[1][德]爱克曼.歌德谈话录[M].朱光潜, 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8.

[2]贵州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贵州省志·民族志 (上下) [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 2002.

[3]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地方志办公室.黔东南风物志[M].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 2010.

[4]王伯敏.中国少数民族美术史[M].福州:福建美术出版社, 1995.

[5]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6]蒋宝德, 李鑫生.中国地域文化[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 1997.

[7]黄宗贤.新中国西部民族题材美术创作扫描[J].美术, 2010 (1) .

民间美术之民族服饰 篇5

土家族服饰于清代正式载入了文献。但宋代土家锦就被列为向朝廷纳贡之物,史书上称为“溪布”、“峒布”、“土锦”、“宝布”。可见他的艺术价值非同一般。下面让我们看看土家族服饰,享受它大给我们带来的震撼。

男子服饰:头包青丝帕或青布,白布帕2.3至3米,包成人字路。穿琵琶襟特点的满襟衣,缀布扣,领高,袖小而长,袖口滚边。裤子皆为青、蓝家织布,裤脚较大且较短,款式大方,又能便于作息。鞋子是高粱面白底鞋。

女子服饰:头亦包青丝或青布帕,但较男子短,且不包人字路形。上衣一,大襟,左开襟袖大而短,无领,滚边,衣襟和袖口有两道不同的青边,但不镶花边。二,银钩,这种衣为矮领,衣襟和袖口镶宽青边,袖口青边后再加三条五色梅花边,胸襟青边则用彩线绣花。

三、三股筋,衣大袖大,镶三条细边。

四、结婚衣,新娘喜穿“露水衣”(即红衣),这种衣长而大。胸前向右开襟处戴一挂长牙签,手指上戴银质戒子,手腕上戴银质扭或空心花手镯。女鞋较讲究,除了鞋口滚边挑“狗牙齿”外,鞋面多用青、兰、粉红绸子。鞋尖正面用五色丝线绣各种花草、蝴蝶、蜜蜂。

孩童服饰:土家族的孩童衣裤不多讲究,主要注重的是鞋帽。土家族是崇虎的,小孩一般戴虎头尾巴帽,穿虎鞋,意思是受虎的“围抚”,邪恶不敢侵害,可避邪壮威,既可使小孩显得天真活泼,又伶俐威武。帽子上有菩萨像,罗汉像,两侧有银勾,用于小孩系帽用,帽顶两侧用白兔毛做成的虎耳,前檐绣有一个“王”字,后脑绣有双龙抢宝等图案,帽后悬有金链银梁。小孩的虎头鞋鞋尖向后翻,两耳插上兔毛,前绣一个“王”字,两侧绣花。

土家族服饰色彩以青、蓝、白、印花布为主。然而在土家族的心中,生活中繁多的色彩里,红色则最受人青睐。在土家族的服饰设计构图中,运用色彩变换,即不换形而换色的方法,促使呆板的、单一连续的纹样丰富起来,艳丽多姿,体现出律动感觉,给人以美的享受。这些精巧的服饰,显示出土家妇女的心灵手巧,可说是土家人的智慧,是民族服饰的珍品。

少数民族美术造型艺术论文 篇6

关键词:北方少数民族   传统服饰   造型   图案   图式

一 、北方少数民族传统服饰的造型特征

具有典型服饰造型特征的北方少数民族,由于其特殊的气候和游牧生活所需,北方少数民族服饰大多以动物的皮毛或已经加工的毛织品作为其服饰的主要原料。服装造型款式都为“宽袖大袍”,如蒙古族既宽松又肥大的袍子服,善于狩猎的鄂温克族、鄂伦春族和赫哲族,大都生活在人烟较为稀少且寒冷的大兴安岭和小兴安岭林区,狩猎人的袍服都要开四个权在其下摆部位,以动物皮毛及鱼皮作为原材料,经过缝合、制作、装饰成为保温性能好,使用期长、即防水又隔潮的衣、帽、 鞋、靴等少数民族传统服饰。以畜牧业为主的蒙、满、达斡尔等民族,主要生活在辽阔的内蒙古高原、四季分明的东三省和富有自然景观之称的准噶尔盆地一带。他们所穿的服饰都是由皮毛制成,系宽腰带,蹬大皮靴,便于骑乘,构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游牧文化。居住在东三省地区的汉族、朝鲜族和西北地区的回族,他们用精心研制的棉麻丝绸为制作服饰的主要原料,而不再以动物的皮毛为主要原料,服装短小灵活主要以衬衫、短袄及长裙裤和精美独特的坎肩、帽子、手套、围巾为主要造型式样。这些服饰的结构特征以展现人的气质、神韵之美和装饰人体而不是突出强调人体。形成此原因是受北方少数民族的环境、习俗等诸多因素影响的。北方少数民族的服饰造型注重空间效果,不要求服装紧贴人体表现其曲线,在其结构上运用普通的平面裁剪法,使衣服宽松。这种构成重外观效果而不重样式,在服装造型上要注重服饰和谐、造型对称统一。服装要求图案精致、细腻表现其自然韵味,构成了北方少数民族传统服饰的主要特征。

北方少数民族传统服饰即保留了传统服饰的装饰性,还具有渲染气氛的重要作用,在一些少数民族重要的节庆或活动中,如婚礼、葬礼等,穿民族服装仍然是必不可少的内容;并且还具有一般传统工艺美术所不包含的标志性,赫哲族用鱼皮表现在工艺、色彩或花纹图案等方面。如用鱼皮制作服装,这是赫哲族的独特传统和习俗。在中国其他民族中一般是不会出现鱼皮衣、裤、鞋、帽和手套的。在如回族最具有民族代表性的白帽子;朝鲜族最具民族代表性的简洁的短衣和飘逸的长裙;鄂伦春族最具民族特色的抱皮衣、帽等。自古朝鲜族以素为美,崇尚白色。蒙古族评价男子汉的标准是潇洒、魁梧、英俊、勇敢、坚强这些也是蒙古硬汉们所追求的目标。这种阳刚之美在服饰上同样可以展现,北方少数民族牧区男子身穿宽衣长袍长筒靴,身佩弓箭和族刀,骑上高头大马,即能体现出潇洒、魁梧、英俊、而且还能体现出他们宽厚、豪放的民族精神和大度、粗矿的性格。过去即使北方少数民族地区生活条件艰苦,但人们还是会用心装饰自己。衣服多少和佩戴不同部位首饰大小多少是彰显其富有和美丽的重要标准。

二、北方少数民族传统服饰图案图式的来源

北方少数民族传统服饰的图案图式都源于生活,大都是从大自然中寻找出来的千姿百态,形状各异的动植物的图形;或是运用云彩和水纹的图案。在这些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服饰图案图式之中,即可以看到精美的样式,还可以读到北方少数民族服饰图案图式悠久的历史。

1.北方少数民族传统服饰图案的寓意

北方各少数民族服饰上通常绣有深刻寓意的图案。如汉族服饰中常用的“吉祥如意”、还有受人们欢迎的“龙凤呈祥”等。满族服饰常用花、鸟、蝴蝶等形象及图案绣在服饰上,用这些图形构成主要的纹样图案,运用相关饰物及严谨的图案布局,使图案和谐统一,更加完整。在嫁衣及肚兜上刺绣鸳鸯戏水、蝶恋花、喜鹊及双鱼等民间图案,这些图案代表相亲相爱、相守一生的纯真祈望。回族服饰中常用花卉和阿拉伯文图案,蒙古服饰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红缨帽,其帽顶象征能给人带来热的太阳,而红缨象征着阳光。这些具有不同含义的表达,反映了北方少数民族各族人民对生活和大自然的热爱和感悟。

北方少数民族中最善于雕刻的是鄂温克族人民,他们喜欢把各种图案雕刻在皮制品上,如代表永恒生命力的动植物纹和富有想象力的几何纹;还有象征纯洁高贵的云彩纹。渔猎的赫哲族服饰图案中有他们对生活的追求与期盼,卷云和漩涡分别代表是天空和江海,象征着渔猎丰硕、生活幸福、身体安康。日月、星辰、青山绿水、奇鸟异兽、花草树木等图案蕴含着北方少数民族人民对生活和大自然的无限热爱。

在北方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中常表现出各族人民对图腾文化的无限崇拜。正是由于北方少数民族人民对图腾文化的无限崇拜及其源远流长的文化背景,产生了北方众多少数民族各不相同的服装特点及文化特征。北方少数民族服饰图案即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文化,它是中国传统的民间文化,它的存在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及学习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文化价值,具有不同的文化意义和文化色彩,传递了北方少数民族各民族悠久的文化历史,以此激励各北方少数民族各族人民。

2.北方少数民族传统服饰图案图式的内容

北方少数民族传统服饰图案图式均源于事物的本身,是通过基础图形图式进行演变、推移、提取、扩展成形象丰富的图案图式。因此图案图式内容大致可分为为自然类、植物类、动物类、生活文化类、装饰类等五种类型。北方少数民族中蒙古族大多喜欢用龙、虎等极为凶猛的动物图案作为摔跤服上和膝盖上的图案纹样,像无特定意义的点、线、角、格、圆、块等图形纹样,它们的使用纯粹是为了注重装饰的效果。

北方少数民族传统服饰反映的各种服饰文化形态都是相互联系的。作为物质和精神文化的结晶,它的形成和发展,特别是其地域性、民族性等特征的形成,既取决于北方少数民族的地理环境和独具特色生活方式及自然条件等,更取决于北方少数民族的民族历史、民族文化、民族风俗等不同因素的影响。可以说,北方少数民族传统服饰极具内涵。只有了解了其民族文化背景和发展过程,我们才能在真正意义上了解了北方少数民族传统服饰图案图式的文化内涵。

3.北方少数民族传统服饰图案图式的位置及工艺手法

北方少数民族的服饰丰富多彩,样式繁多。每个少数民族都有独具特色的服饰,有的少数民族服饰款式最多可达几百种。北方少数民族传统服饰图案的装饰位置分为:衣襟边、襟底、衣服的领边、衣服的袖口、各式裙子的绣片、裤边的装饰、裤脚边、腰带、围裙,挂件、荷包、项链、项圈、手镯、胸牌等各式首饰,少数民族的各式帽子、女士头巾、女士头帕、头上带的银饰;男女老少都穿的鞋子、靴子、鞋垫和袜子,少数民族女人用的草帽带、香囊、荷包、挂包,少数民族男人用的披风、钱袋、刀鞘、背带和一些生活用品等。

北方少数民族传统服饰的图案图式的工艺手法也因其用途及制作方法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效果。其制作方法有挑、绣、染、织、印、绘、镶、贴、补、粘、堆、拼等,而一种制作方法拥有的制作样式繁多,最终效果也各有特色,大不相同。比如绣,平绣的图案图式较为细腻平整,皱绣的图式则富有立体感。挑花则是依照底布上的线来刺绣图案的,相对较为工整严谨。

三、北方少数民族传统服饰图案的设计应用

北方少数民族传统服饰款式繁多,图案别具艺术特色,在少数民族服装设计及图案装饰设计中可以将一些民族传统文化元素进行放大处理;或是通过图案图式的设计而进行重复使用处理。

1.服装局部细节化的图案装饰处理

服装局部细节化图案的装饰处理通常用于服装的衣领、袖口、胸围、衣边、衣角下摆等部位,少数民族整件服装都以同一颜色为主,局部使用的图案点缀具有民族特有的文化寓意。构图严谨,花式繁多,线条明晰,颜色高雅。一般会在服饰上镶上几何图形图案、直线形花边和其民族的图腾图案等。在衣服的领、袖、肩、背、胸部或裙边部,图案图式处理大多用一些对称和不对称的手法,使其色彩明鲜,更突出少数民族特色,从而形成别具民族特色的奔放、粗狂等重要特点。

2.文化元素放大使用的处理

北方少数民族服装的图案图式与其少数民族的生活节奏有着密切联系。在现代生活中,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对服装、图案、颜色都喜欢一目了然,人们大都喜爱冲击及视觉效果强,所以对一些少数民族图案图式需要进行放大处理。如在衬衫和裙子上配以花、鸟为中心的图案,以及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自然风光及人文风光等。这样就会使少数民族人们精神振奋,心情愉悦。

3.图案的重复使用处理

为了满足少数民族不同的审美需求,在服装设计中可运用一些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图案进行配合。如以花卉植物为主的图案中,可以在服装制作中运用圆形、正方形为主去实现对称,然后在领口、袖口、等处多次重复使用,以此实现人们所强调的美感效果。

结语

中国是一个文化历史悠久以“衣冠之国”著称的文明古国,少数民族传统服饰造型艺术的民族特色是传统服饰文化的灵魂,少数民族服装因为有民族性、时代性特征而魅力永存。

少数民族传统服饰反映了我国悠久的历史和深刻的内涵。少数民族传统服饰,是中华文化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我国繁荣昌盛及文化发展的见证。而北方少数民族传统服饰造型与图案的独具特色,在我国56个民族中毫不逊色,它的主要特征在于服饰造型和图案图式上,将北方少数民族传统服饰的造型和图案进行整理、归纳、保存和保护,并使其与现代服饰设计相结合,使北方少数民族传统服饰更具生命力及民族特色,对北方少数民族传统服饰的造型及图案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及意义。

参考文献:

[1]苏日娜.少数民族服饰[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

[2]苏日嘎拉图.满蒙文化关系研究[M].内蒙古: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6.

[3]卡丽娜.驯鹿人鄂温克人文化研究[M].辽宁:辽宁民族出版社,2006.

[4]韦荣慧.二十一世纪中国少数民族服饰[M].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04.

[5]刘芳. 中西服饰艺术史[M].中南大学出版社,2008.

[6]黄能馥.中国服饰通史[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

[7]钟茂兰#范 朴. 中国少数民族服饰. [M] 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6.

少数民族美术造型艺术论文 篇7

1 少数民族地震灾区美术课程改革更加重视挖掘“穷艺术”的特色路

我们少数民族地区地方文化极其丰富, 有些文化艺术甚至是独一无二的, 那么就可以利用当地的民族文化资源, 挖掘“穷艺术”, 多办几道“特色菜”。如美术可以开设:羌族剪纸、羌族羌绣、蜡染、羌族的民间工艺;音乐可以开设:羌族锅庄、羌歌以及羌族特有的一些绝技。这样不但解决了师资和设备不济的问题, 也传承、发展、壮大了当地的民间文化。

2 少数民族地震灾区美术课程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地震灾区地方美术课程资源一直是新课改关注的主要对象之一, 相比较而言, 灾区美术课程的现代化、工业化资源不足。国内多数少数民族高中美术教学在适应新课程改革要求的现状却不容乐观, 着实存在许多问题。

2.1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的程度和传统文化的保护程度

呈反比, 这是让人感觉比较惋惜的, 因为我们希望这些地区既能经济发展, 又能文化发展至少保存得比较原汁原味。但是在某种意义上说, 这是比较难的。传统文化有些是落后的生产方式的表现形式。比如真正的少数民族衣服, 从织布、绣花到成衣, 可能用的时间是难以想象的, 而外出打工一两天就能买一件衣服, 谁愿意自己制作?因而导致民间艺人得不断减少。

2.2 挖掘“穷艺术”的盲目性。

很多学校为了挖掘民间艺术提高学生对民间艺术的热爱老师专门抽正常教学时间给学生到处搜集各种民间艺术。部分学校在领导检查前一个月内还要组织全校的“民间艺术展”, 这些功利的行为都扰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 违背了挖掘民间艺术的初衷。

2.3 教学手段较为单一, 由于组织、管理乏力, 很多优秀的文艺

人才没有很好地组织起来, 任由他们散落于乡间, 没有将他们的文艺优势很好地发挥出来, 美术课堂教学主要以老师讲为主, 课后以学生练习为主, 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 我们为什么不能走出去请进来?让优秀的文艺人给我们传授原汁原味民间艺术。

3 应对少数民族地震灾区高中美术课程改革的教学措施

3.1 要充分依靠农民

很多优秀的文艺人才没有很好地组织起来, 任由他们散落于乡间, 没有将他们的文艺优势很好地发挥出来。

3.2 设计地震灾区有学校特色的美术课程, 充分挖掘地方美术课程资源

3.2.1 在课程开发过程中, 确立一个课程导向有利于课程开发的系统性:

a.目标导向模式。先确定教学目标, 再探索些课程资源可以实现这个目标。b.条件导向模式。基本思路是:我们这里有什么?我们做什么?我们的地方美术课程资源开发很多是条件导向模式, 就地取材, 因地制宜。c.学生本位导向模式。基本思路是学生“喜欢什么”、“希望得到什么”?

a.寻找当地的器物与艺术品。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羌绣艺术作品。b.分析其与当地人生存方式的关系和价值观。北川羌族自治县:北川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 羌绣, 作为一种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无论在图案、色彩、构成还是针法上都有着千年古羌文化的积淀和羌民族生活情趣与理想的表达。发扬羌绣文化, 让无处不在的人类大爱给予羌绣温暖的慰籍。

3.2.4 分析其美学品质

美学品质:a.鲜活亮丽的色彩;b.饱满充实的构图;c.生动活泼的造型;d.内容丰富的题材;e.寓意深刻的内涵;f.雅俗共赏的艺术趣味;g.多种艺术形态的载体

3.2.5 分析其教育功能和价值

1教育功能:a.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b.了解羌绣, 作为一种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意涵和审美品质;c.培养对优秀民族民间文化的感情。d.让学生通过羌秀充分的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感受, 使学生心灵的伤痛得到释放。

2教育价值:羌绣作为羌族文化艺术的奇葩, 无论在图案、色彩、构成还是针法上都凝聚着千年古羌文化的底蕴和羌民族的生活理想。让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新的生命力, 为保护和传承羌族文化应尽的一份义务和责任。

4 结论

任何一项大规模的课程改革都是一个不断改进和完善的过程。美术课程改革历程也证明了这一点。如何让少数民族地震灾区学生学习美术的同时坚定生活信心、如何实现以学生为本, 有效开展普通高中美术新课程实验教学工作, 构建有特色的高中美术课程体系, 我们必须就地取材、因地制宜, 充分挖掘“穷艺术”。

参考文献

[1]周福青, 王协辉.关于高中美术教育新课程的几点思考[J].中国体卫教育, 2010 (6) .

少数民族美术造型艺术论文 篇8

一、我国的民族文化的含义

我国民族文化包括有音乐、舞蹈、戏曲、雕刻、园林、书法等方面的不同文化内容, 这些文化通过数千年的积累、沉淀, 谱写出中国历史的辉煌灿烂, 也透露出中国的文明国家历史底蕴。中国的民族文化艺术具有较浓郁的乡土气息, 艺术形式、内容比较贴近人们的生活, 这也使得中国的民族文化为世界人民广泛接受和喜爱。正是由于这些特色, 中国的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中, 往往在不经意之间就会将其运用到作品当中, 使作品更贴近人们地生活, 易于被大众所接受。中国的民族艺术文化丰富多样, 题材众多, 具备其他国家所不具备的独有特征, 也是其他国家文化不可代替的。因此, 在美术设计教育的过程中, 应当教育学生在艺术创作中与民族文化相结合, 注重文化的传承。

二、当下美术教育中民族文化艺术缺失的原因

1. 课程安排不合理

当下的美术教育因学校的大量扩招导致学生人数众多, 课程安排不合理, 无法满足学生对于美术艺术的渴求。在学校的主修课堂上, 学生不单单要学习美术设计课程, 同时还要兼顾到其他的公共课程, 使学生无法将时间、精力集中在艺术创作中;同时, 学校中多数教师在授课时, 讲授大量国外艺术风格及绘画创作技巧, 对中国艺术作品、流派、作品风格一带而过, 这就造成了我国民族文化元素在学生创作运用中的缺失。

2. 缺少硬件设施

部分在综合院校中开设的美术设计专业, 因为学校的性质或特长专业的原因, 对于美术课程的经费支持较少, 导致美术设备、教学用具无法满足课堂的要求, 教师将本该动手实践的艺术流程控制在书本上, 特别对于国画、雕塑的专业学生来说, 硬件设施的不齐全往往造成了学生不愿意去深度钻研专业, 更不要提对民族文化艺术的研究。

3. 学生的意志力和态度不端正

研究我国民族文化历史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必须要一点一滴, 深入探究。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 更多的是缺少对知识, 特别是中国民族文化历史知识钻研探究的精神, 大多数认为外国美术设计比中国民族文化艺术设计要简单的多, 从而放弃对民族文化艺术的研究。

三、如何将民族文化艺术与美术设计教育相结合

1. 重视民族文化艺术, 培养学生对其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导师,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将民族文化艺术纳入学习任务之中, 专人讲授民族文化艺术, 用不同的作品、时代、人物、事件等方式向学生了解民族文化艺术的博大精深, 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兴趣, 慢慢形成自我探究的意识。艺术创作的灵感无非来自两种渠道:第一是听别人讲述, 或者听到教师的讲授受到了深深地震撼, 从而产生艺术与现实的碰撞, 成圣艺术灵感;第二种就是通过自身体验, 比如经历过某个事件或参观过某个景点, 在艺术创作中突然呈现出来, 往往就成为了作品的创作源泉。无论是他人讲述还是亲身体验的灵感, 都需要将作品进行文化丰满, 使作品蕴含更深层次的意义。教师在对民族文化艺术的讲授时, 可以结合书本, 还可以适当结合现实, 带学生亲身体验我国民族文化艺术的历史, 如敦煌莫高窟, 博物馆对于历史的陈述等等, 慢慢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灵感, 完成从书本上的干瘪知识转化成为生动形象的艺术作品, 让学生将民族文化艺术融入到作品当中去, 形成自己的创作风格。

2. 平衡中外民族艺术, 继承并发扬中国民族文化艺术

外国的文化艺术往往会激起学生的好奇心, 认为只要是外来的都是好的。在这一点上, 教师在进行美术教育时, 应当将中外民族艺术进行简单对比, 明确两者的优势和差异性, 杜绝崇尚国外文化而完全摒弃我国的本土民族文化现象。国家提倡高校教育学生发扬我国传统民族文化艺术, 弘扬民族文化并将其继承发扬, 学校作为培育人才的基地, 更应该将民族文化艺术融入到美术设计教学的课堂中来, 使学生在常规课堂上将我国民族文化继承并发扬。

结束语

将民族文化艺术与我国美术设计教育相结合, 必将得到有效的回报, 具有重大历史意义。中国民族文化汇聚着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底蕴, 流传着数不胜数的艺术瑰宝。各大高校在培养学生美术设计的教育中, 多注重民族文化艺术与教育相辅相成, 形成具有特色的教学模式, 注重培养学生的民族审美观, 令学生继承并将民族文化艺术发扬光大, 从而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冰, 崔党辉.浅谈美术设计教育中的民族文化艺术[J].华章, 2013 (20) .

[2]肖振萍, 彭辉华.美术教育中民族文化缺失因素与传承对策研究——以大理中学为例[J].学术论坛, 2011 (15) .

[3]王飚.论高校美术教育中的美术教学[J].南昌高专学报, 2010 (10) .

少数民族美术造型艺术论文 篇9

艺术类高校作为设计师培养的摇篮, 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素养, 增强学生的民族艺术鉴赏能力这种有针对性的设计教育势在必行。 从教育出发, 将民族文化融入到设计教育当中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吉首大学美术学院立足武陵山片区, 面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培养文化素养宽厚、专业基础扎实、设计技能熟练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教学, 提高全院设计类专业学生的民族文化素养, 强化民族意识。

一是通过课程教学, 使学生系统地了解湘西的民间建筑、音乐、舞蹈、服饰、戏剧戏曲等门类艺术;掌握各门类艺术的基本属性、目的性、基本形式特征、发展规律、艺术风格等, 从中总结出基本规律, 探求其历史渊源, 并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对民族文化与艺术进行了解并研究的能力; 培养学生对民族艺术作品从形式美、内容美、材料美等方面, 结合时代背景进行辩证分析, 从中找出规律, 总结特点, 从而更好地应用于现代设计, 提高学生的文化内涵与专业水平。

课程主要授课内容包括湘西戏剧文化艺术 (大庸阳戏、辰州傩戏) 、湘西歌曲艺术 (桑植民歌艺术、土家族哭嫁歌、土家山歌、土语民歌、儿歌、酉水澧水船工号子) 、湘西建筑文化与艺术 (土家吊脚楼文化与艺术、苗寨建筑艺术) 、湘西服饰艺术 (土家服饰、苗家服饰) 、湘西舞蹈 (摆手舞、茅古斯) 、湘西民间乐器 (土家族打镏子、苗族咚咚喹) 、湘西年画艺术、湘西刺绣艺术等。 授课重点是湘西歌曲艺术 (桑植民歌艺术、土家族哭嫁歌、土家山歌、土语民歌、儿歌、酉水澧水船工号子) 、湘西建筑文化与艺术 (土家吊脚楼文化与艺术、苗寨建筑艺术) , 难点是湘西戏剧文化艺术 (大庸阳戏、辰州傩戏) 等。

二是通过自编教材解决地域文化艺术的学习和研究。 目前没有专门制定教材, 需要老师自编, 该领域的参考书有张士闪的 《中国民俗学》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8年出版) ; 齐涛的《民俗学导论 》 (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2年出版) ; 宁锐的 《 中国民俗趣谈》 (三秦出版社, 2003年出版) ;郭立诚的《中国民俗史话》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5年出版) , 仅能作为参考, 需要任课老师将民族文化与艺术“本土化”, 但武陵山片区民族艺术的丰富, 民族文化博大精深, 如若要由单个任课教师完成自编教材任务量太大, 又因民族文化涉及的门类艺术丰富, 需要从各个门类对武陵山片区的艺术与民族文化有全面的、精准的理解, 教学大纲仅仅为我们指明方向, 需要进一步深化、模块化, 将教材的模块与人才培养目标的三种能力结合起来。

三是扩大课程专业覆盖面。 《民族文化与艺术》课程目前仅面向环境艺术专业开设, 仅有24个课时。 《环境艺术教学大纲》比较清楚地指出课程的内容大致外延, 包括湘西的民间建筑、音乐、舞蹈、服饰、年画、刺绣等门类, 也较明确地指出三点教学目标:了解大湘西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与艺术、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介于课程特色与美术学院追求专业特色的关联, 该课程可以基础课程或者专业方向课的形式循序渐进地进入视觉传达专业、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美术学专业的教学体系之中。

四是建立成熟的课程体系。 课程的设置需要与人才培养的文化素养、专业基础、设计能力相结合, 整个课程与单节授课都应将课程的内容的设置围绕文化的人、专业的人、设计的人展开。

课程的第一层需要重视武陵山片区的民族与艺术的厚度与广度, 利用吉首大学的地域优势, 培养学生的田野调研能力, 善于从田野与现实生活中发掘设计资源与素材, 并在调研中切身体会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髓, 培养其发现美的眼睛。

第二层面应关注环境艺术、视觉传达、数字媒体艺术、美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 在专业设置层面将课程前后进行合理配置, 让课程优化值达到最大化。

第三层面是从具体的设计实践与课程中将设计艺术元素与设计艺术理念完美融合问题。 将民族特色的文化与艺术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各个设计领域, 善于将现代创意理念与民族元素相结合, 完成富有创意、特色、时尚的设计方案, 形成本地域的文化印记, 从而形成自身的文化创意设计的品牌。 人才培养的三种能力与课程内容三大模块间的课程体系论证与实践是问题的重点。

少数民族美术造型艺术论文 篇10

本栏目在前3期,分别从交流、理论和创作等角度,对新中国美术进行了讨论,本期以“新中国大众美术教育”作为新中国美术系列讨论的尾声。前3期的讨论范围主要是新中国美术自身的发展状况,倾向美术内部问题的描述与阐释,而本期则通过“新中国大众美术教育”这一话题,来呈现新中国美术的社会价值和历史意义,侧重美术外部效果的评价和期望。而后者是前者所指向的目的。两者的相互关系也是新中国美术历史中的一个更为明确而基本的要素。在今天,新中国美术势必处于中华民族全面崛起的历史走向中,其价值追求也必然凝聚到提升民族素养这一更高目标上。同时,在这一目标下,人们才会对新中国美术历史中有哪些得失有更加清晰的认识,领略到民族美术历史的文化蕴涵。这一认识反馈到创作中,就会给创作提供更为深厚而鲜活的动力。

[前沿报道]

少数民族美术造型艺术论文 篇11

【关键词】羌族美术资源 乡土美术 环境 美术教学课堂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尽可能运用自然环境资源(如自然景观、自然材料等)以及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资源(如活动、事件和环境等)进行美术教学。给羌族美术教学提供了依据。在整个美术教学中我们可以把羌民族美术资源归纳到乡土美术资源类。羌族在历史的长河中已沉淀了有自己风格特点的美术特征。但是羌族美术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由于地域性和传承的原因正在面临失传。

一、羌族美术简述

羌族美术根据羌族的历史、地域性及美术种类因素我们对其进行归类;

(一)羌族民居建筑

羌族民居建筑是羌族美术中最为独具匠心的,建筑材料就地取材,不规则石料与高超的建筑技艺使得羌族房屋千年屹立,独特的造型与生存的大山环境及色调浑然一体。走进一座座房屋相连的山寨,一条条小巷相连宛如迷宫,一堵堵石墙高高耸起更加幽深。羌族民居依山而建高耸于云巅之上,形成一种独特的美景。

(二)羌族工艺美术

羌族的工艺美术存在极为广泛根据生活环境进行创作;花、草、树、木、鸟、虫、禽、兽、大山、云朵…… 生活所及都是羌族人民的创作题材;在服饰上无处没有羌族工艺美术的存在。在羌族工艺美术分类中最为独特的是羌族刺绣及已将面临失传的羌族剪纸。

(三)羌族绘画

很少有人知道羌族的绘画艺术,它与羌族的历史有着紧密的联系,有很大一部分存在于史书的描绘中,西夏的壁画、深山中的岩画。现代的学者没有将羌族绘画艺术单独列出,他的挖掘还更应该加深。

羌族美术是一类新型的研究课题,将其引入学校,进入课堂使我们作为美术教师的职责,会把学生带出单一的课本范围外,寻觅身边的美,探究羌族美学存在的独特性。

二、引入羌族美术教学进课堂的紧迫性

“5.12”汶川地震之后对本地区的羌族文化是一种灾害,特别是羌族的释比文化、羌族的建筑、羌族绘画艺术、羌族的神话传说都随着这次地震快速消失。

对于羌家子弟来讲这种羌民族文化挖掘的责任心更强更大了。通过上学期的“国培”的感受,我发现很多专家、教授都在关注羌族文化的继承。我校地处藏羌文化结合带,连接了藏族和羌族的文化。对于本课题的实施创造了优厚的条件,学生爱学、爱听、爱做,对羌族美术的传承创造了基础。

在我们国内中小学的教材由于很多原因一定程度上不能适应本地区的美术教学,所以需要乡土教材的融入使学生的美术学习积极性提高。让他们爱自己的家乡,爱自己的祖国,知道报恩、知道珍惜、知道成人、知道传承。使学生在学习中感会家乡丰富的艺术内涵。

三、羌族美术的教学方法

把羌族美术教育与校园文化结合起来,开展形式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

(一)加强对学生的历史文化的传统教育

羌族刺绣和羌族建筑是我们家乡的驕傲,也为乡土活动提供良好的素材。《后汉书》早有记载羌族刺绣为“澡井”艺术,现在我县各个学校通过美术课外活动积极开展羌绣教学成效十分显著,同时我县将羌族剪纸从羌绣中剥离开申报为课题成为独立的羌族美术学科。而对于羌族建筑来讲我们身边到处是 ,让学生走进生活、了解家乡美。

(二)树立学生的审美意识

家乡的文化具有独特的亲和力,美术教学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多方位的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欣赏,审美能力。教学内容联系生活实际,我们的村落山寨,有独特的分布特点,房子造型多样,我们要用敏锐的眼光表现生活,表达情感。

(三)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

学生制作后可在校园内办一个“羌族美术作品展”或“羌族美术资料展”等,让学生认识当地的羌族美术文化资源。培养学生有效开展,利用家乡自然资的意识和习惯。

四、利用震后重建配置的先进多媒体让课堂活动更精彩

(一)直接动手实践,真实感受

教师及学生可以在课余进行田野作业,通过相机,摄像机等收集很多素材远景,打开我们的视野,搜集和整理羌族美术资料。

(二)间接学习,感受乡土

通过放映通过多媒体的介绍方式,让学生欣赏羌族美术文化,感受羌族美术文化的浓浓气息。教师可带领兴趣小组的学生到当地的自然景点进行写生,让学生在写生的同时感受自然风光的美,陶冶学生的情操。

(三)羌族美术作品的创新

任何艺术的优秀成果展示突出在于创新,我要突出羌族美术的题材创新、材料创新要突出它的时代感和当代感,每个学生都是创作大师,只要基于传统羌族美术资源一定就会创作出大量的羌族美术作品。

五、延续课堂 社会与学校相结合

美术课外活动辅导是课堂美术教学的延伸,是学校美术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既和课堂教学统一,又有着自己的独立性。

请一些如羌族剪纸和羌族刺绣艺人艺术家为学生现场传授技法,使得民间艺术进入学校。在我们村寨里就有许多年龄较大的老太太能剪出漂亮的剪纸,我曾经就专程去拜访了多位民间艺人,他们的剪纸,造型生动,技法娴熟让我大开了眼界,回来后,我又把学来的技法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深刻领会到劳动群众的智慧存在,产生拜访,学习的愿望 。

羌族美术教学如何充分,合理地利用羌族美术资源,在于教师教学思想怎样与当前课程改革的理念相接轨,从而把新的《美术课程标准》的理念转化为教学实践,这对每一位教师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美术课程标准解读.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少数民族美术造型艺术论文 篇12

一、基础素描的训练

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 是掌握造型艺术的最基本、最有效的途径。因此, 基础素描的教学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 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从心理上讲, 观察实际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外在表现”, 而绘画艺术更是如此, 绘画是借助具体的视觉形象来表达艺术家内心感受的艺术, 它不仅是一门用心感受的艺术, 也是一门用眼去观察世界的艺术。德加说:“素描画的不是形体, 而是对形体的观察。”而怎样用眼, 怎样观察, 则直接影响甚至决定了学生绘画作品的好坏。

其次, 培养学生的素描意识。素描主要靠明暗关系来表现物象, 因此, 教育工作者要教会学生抓住黑白元素的对比以及灰色的过渡和变化, 来达到表现物象的目的。一切物象的明暗来源于光线的作用, 所以说, 光是素描的一个重要元素, 光在素描中影响着画面虚实关系和色调关系, 主要表现在黑、白、灰的大关系中。因此, 要让学生首先确定光的方向, 以达到突出主体的目的, 再确定明暗交界线及投影。只有这样, 画面黑、白、灰的关系才能相互促进、相互协调, 才能达到统一的效果。

再次, 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在素描教学中, 应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教育工作者应重新从几何体开始, 引导学生从几何体写生过渡到静物学写生, 再过渡到人物头像写生的顺序进行教学, 把素描基础性训练分解成若干个知识要求, 认识物体的基本结构特征, 强调素描的知识、认知与技能训练, 从而解决诸如“形体比例、体积、结构、明暗、质感、空间”等一系列问题。掌握正确的透视、形体结构的规律, 充分理解构图、黑白灰与画面整体效果之间的关系, 使作品更具有艺术性和欣赏性。

二、基础色彩的训练

在色彩教学训练中, 教育工作者应在已有的基础上, 加强学生对色彩基础知识的掌握、色彩感觉的培养以及色彩关系的把握和艺术表现能力。具体来说, 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 培养学生对色彩的第一印象。印象是人们对具体物象的第一感觉, 可能是一瞬间的结果, 但往往是非常鲜明、清晰的, 所以要求学生在画色彩作品时, 始终保持看见静物时的第一印象, 是把握色彩感觉的前提和关键。

其次, 学会用色彩的眼光看物体。色彩写生主要是训练在自然光的条件下, 物体的固有色在光源色、环境色的影响下色彩的变化, 需要学生从理论联系实际, 观察物象的变化, 用色彩的眼光去看待所描绘的对象, 去捕捉五光十色的世界, 然后, 用色彩去表现一切。这就要求学生把描绘的对象看成光与色微妙的调合, 光源色、固有色、环境色的交织, 受光部和背光部的冷暖对比, 共同组成一个色彩的交响乐。教育工作者要求学生在写生时, 不必过分关注物体的形状特征, 而是把对色彩的体验和感受充分表现出来。

再次, 学会对总色调的把握。色调总能给人以提示, 体现出作者作画时的心情, 传递着作者的情感。对色调的理解和把握是色彩写生水平进一步提高的关键, 也是色彩写生的必备要素, 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要强调对总的色调的把握, (如暖调、冷调、灰调等等) , 小块色彩的表现必须服从于大色调中, 使画面的色调既有变化与统一, 又能对比协调。这就要求学生在作画过程中, 先铺大色调或用有色纸, 都可以使画面的色调趋于统一, 此外小幅作画训练也是一种好的方法。

三、速写训练

速写是训练造型能力最简便有效的方法和途径。速写要求感觉敏锐、表现简练, 能很好地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造型能力。因此, 在青少年活动中心的基础美术训练中, 教育工作者应适当加入速写训练。

速写训练首先从临摹入手。初学者应该从临摹开始, 通过临摹练习, 学习他人的表现技法, 一方面可以感受速写的基本样式, 为今后写生奠定基础;另一方面通过临摹提高造型能力、表现能力, 特别锻炼了学生的手感和笔感。当然, 临摹应从规范的作品开始, 临摹一段时间后就要尝试写生, 可以从几何形体开始, 进行多角度的写生练习, 带着问题去观察和表现, 然后慢慢的过渡到静物、风景、人物等等, 这样会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其次以线条训练为主。线条是速写的主要表现形式。线条概括、简练, 能直接抓住对象形体本质特征, 有效避免明暗色调的干扰。教育工作者应教学生学会运用线条的长短、粗细、深浅、曲直、松紧、疏密变化表现具体的物象, 使画面具有一定的视觉美感。

总之, 关于基础的美术训练不止这些, 还需要我们美术教育工作者进一步研究和总结, 想办法调动学生的绘画兴趣, 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沉浸于绘画过程, 密切关注学生的发展, 及时协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挖掘学生的绘画潜能, 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摘要:学习如同登塔一样, 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知识点, 不同的知识有不同的要求, 同样, 美术的学习也是如此。经过兴趣培养阶段的练习,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 有一部分学生对绘画的学习兴趣表现得非常浓厚, 他们的领悟力强, 绘画技法扎实, 极具美术天赋, 此时, 美术工作者应对这一部分学生进行基础的美术训练教学, 从而实现学生个性的发展。

上一篇:煤矿软岩巷道下一篇:生态系统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