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刺激疗法

2024-10-03

电刺激疗法(共7篇)

电刺激疗法 篇1

随着围产医学技术的提高,高危儿存活率明显提高,但随之伴发脑损伤导致的神经系统后遗症日益增多。中枢性协调障碍(central coordination disturbace,CCD)是指具有姿势反应性异常的脑瘫高危儿或脑损伤高危儿,作为早期诊断脑瘫代名词,目前已逐步被各国学者采用认可[1]。神经运动发育疗法可有效促进患儿大运动发育,电刺激小脑顶核为可通过神经源性保护作用而减轻脑损伤和促进脑功能恢复,具有中枢神经源性神经保护作用[2],目前已用于成人脑梗死等缺血性疾病等[3]的治疗,但用于CCD报道较少。作者用电刺激小脑顶核联合神经发育疗法对7 681例脑损伤高危儿进行超早期(生后6月内)干预,取得良好的疗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和分组

选取2004年1月至2007年1月在本科进行就诊、随访及康复并具有完整病历资料的患儿,所有患儿均具有高危因素,年龄0~<6(4±0.1)月,同时经Vojta姿势反射检查诊断为CCD,随机分成(1)超早期治疗组:年龄0~<6(4±0.1)月,45例;Vojta分度:轻度 20 例,中度 15 例,重度 10例。(2)超早期对照组:年龄7~<12(7±0.5)个月,41例;Vojta分度:轻度18例,中度14例,重度9例。2组患儿高危因素多为早产、窒息、低体重儿、胆红素脑病等。

1.2 诊断标准

存在导致脑损伤的高危因素;有脑损伤的早期症状;有Vojta姿势反射异常;运动发育落后及姿势异常。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小脑电刺激方法及神经发育疗法。电刺激方法:采用上海仁和医疗设备公司生产的CVFT-010M型脑循环功能治疗仪。将电极安置于两耳背乳突,14d为一个疗程,仪器设置参数为:模式3,频率130~180Hz,强度60%~100%,治疗时间20min/次,2次/d,疗程15d(间隔1周),连续3个月。神经运动发育疗法方法:由专业康复治疗师施行神经发育疗法Vojta法及Bobath法。对照组:只施行神经运动发育疗法。两组患儿均教会家长对患儿行抚触、被动操及多感官刺激(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前庭觉刺激训练)等家庭康复训练。所有病例治疗3个月后再次评估。

1.4 疗效评估标准

1.4.1 据马若飞等[4]制定的标准,用粗大运动功能评估量表对患儿在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分别进行评价并记分,检查功能区得分=每一功能区得分之和÷最大评分数×100。疗效判定标准为:治疗前后主要运动功能评分在12分以上或各项总分进步之和达到20分以上为显效;主要运动功能评分6 分以上,进步总分达到10分以上为有效;1岁半以内患儿评估时加分以抓握、站立、独立3项达到6 分标准计为9分,达到3分标准计为6 分;各项总分进步之和小于5~10分者为无效。

1.4.2 用上海Gesell检查手册(Gesell development schedules,GDS) 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对患儿动作、应物、语言及应人各能区的发育商进行评估。治疗前后均由本科专业测评人员进行测试。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医用统计程序包SPSS软件10.0分析,组间有效率比较做χ2 检验;两组治疗前后GMFM评分比较及Gesell各能区发育商差值比较作t检验。

2 结 果

2.1 两组患儿基本情况比较

两组患儿在年龄、病情严重程度上均无明显差异,在家庭经济水平、家属受教育水平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具有可比性。

2.2 两组患儿治疗前疗效比较

超早期综合治疗组有效率为95.6%,显著高于超早期对照组(χ2=4.73,P<0.05)。见表1。

2.3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GMFM

评分结果比较 两组患儿GMFM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评分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则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8.85,P<0.05),见表2。

与超早期对照组比较,*P<0.01。

与超早期对照组比较,*P<0.01。

2.4 两组患儿Gescell治疗前后各能区发育商差值结果

治疗组在动作能、应物能及应人能3个能区治疗前后的发育商差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5.6,4.68,4.27,P均<0.05);在语言能区治疗前后的发育商差值与超早期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均>0.05),见表3。

与超早期对照组比较,*P<0.05;与超早期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 论

近年脑瘫的治疗强调早期诊断、早期干预。早期干预的理论依据为发育期的大脑具有很强的可塑性(plasticity),婴儿早期(特别是在0~4月内)大脑神经细胞处于生长旺盛期,主要表现为树突增多以及神经髓鞘形成和发育,此时脑损伤处于初级阶段,未产生继发性改变:如关节挛缩、肢体变形等,此期内给予足够的运动和感觉刺激后可促进脑细胞的发育和髓鞘形成,使大脑内幼稚型突触和待塑型突触发育成为特化型突触;以Bobath法为代表的神经运动发育疗法基于此原理通过抑制异常姿势,促进正常运动模式的一些反复动作刺激,传入大脑皮层,建立投射区,促进皮层内运动代表区神经核团的形成和完善,使诱导出的正常运动模式得到记忆和加强。国内资料一些报道也证实超早期综合治疗可提高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恢复[5]。因此神经运动发育疗法可有效促进患儿的粗大运动发育,本临床研究也证实CCD患儿在超早期内用神经运动发育疗法治疗有效率达到80.0%。

CCD患儿大多伴有脑损伤(缺氧、发育不良等),用药物神经细胞激活剂虽可促进脑发育,但药物价格较贵,因此神经运动发育疗法在用神经运动发育疗法治疗CCD患儿同时如给予一种既可促进脑发育、又可改善缺氧缺血的物理治疗方法效果将会更好。上世纪80年代末国内学者将高压氧广泛应用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脑瘫等治疗,目前国际上仍充满争议,国外学者综合16个相关研究结果和文献,结果提示无科学证据表明高压氧对脑瘫有效,认为高压氧的作用还需要经过大量科学和严谨的研究和评估[6,7]。研究表明:脑顶核可能存在与大脑皮质等部位互相联系的神经元而形成特殊传导通路来接受机体刺激,电刺激小脑顶核可使脑循环改善,脑损害减轻,这种改善属于小脑的神经网络的神经源性适应性保护作用机制,已成为中枢神经源性神经保护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目前临床上电刺激小脑顶核已广泛用于成人脑梗死、脑供血不足、脑外伤、脑出血及偏头痛等。Davis[8]及国内赵聪敏[9]等人有人报道脑瘫患儿接受小脑电刺激治疗后,患儿症状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包括姿势、关节活动范围、步态、言语及运动功能等。作者采用电刺激小脑顶核并配合目前广泛使用的神经生理学疗法,经过3~6月治疗,发现治疗组在粗大运动、应人、应物方面均较对照组有更明显的疗效,结果表明小脑电刺激可促进运动功能和认知能力的发育,其可能机制如下:(1)通过脑内的固有神经通路使脑血管扩张,局部脑血流增加及释放乙酰胆碱能神经递质,明显增加大脑皮质的脑血流量,促进脑发育[10];(2)发育脑(生后6月内)具有很强可塑性,电刺激小脑顶核可直接诱导病灶脑组织表达生长相关蛋白,增强发育中的大脑神经组织可塑性,促进神经功能康复效果[11];(3)清除脑损伤时产生的氧自由基、抑制CCD患儿脑损伤时神经元凋亡、改善神经传导、保护神经元等机理有关[12]。

两组患儿Gescell评估在语言能区方面进步比较无显著差异,分析原因可能为两组虽未对患儿进行语言训练,但两组患儿均实施了家庭干预,不同程度促进了患儿的语言发育,同时国内有人认为在1岁前对于脑损伤患儿要专门在康复机构实施前语言训练来促进孩子的语言发育[7],此方面资料还有待进一步积累。

对于电刺激小脑顶核干预CCD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现个别患儿有夜间兴奋、难入睡,未见其他不良反应,给予降低刺激强度及频率,不良反应逐渐消失,因此电刺激小脑临床应用条件简单,联合应用神经运动发育疗法可有效地治疗CCD,值得临床推广。

电刺激疗法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在我院做晚期产前检查 (28周以后) 并在我院住院分娩的产妇520例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初产妇380例, 经产妇140例) , 排除多胎、阴道手术史、剖宫产等, 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90例。两组孕妇从年龄、孕周、产次、估计胎儿体质量等情况比较, 差异无显著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注:P>0.05

1.2 训练方法

1.2.1 对照组产前产后进行常规的健康指导

观察组产妇产前及在产后第1天, 由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妇女保健人员进行健康指导和孕妇操及盆底肌功能的训练。在训练前介绍孕妇操对盆底肌功能训练的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项。方法:孕产妇可在平卧位、站位、坐位时进行。吸气时尽力收缩肛门5~10s, 呼气时放松10s后再进行收缩, 反复练习直至掌握, 避免腹部吸气加压和腿部及臀部肌肉的参与。从1次训练做15次收缩开始逐渐增加收缩次数, 每日进行3次, 6~8周为一个疗程。在住院期间每天床边督促产妇训练, 并检查指导方法的正确性, 出院后每周1~2次电话回访, 了解产妇训练情况。

1.2.2 盆底肌电刺激及生物反馈训练

于产后42d复查后, 对观察组的290例产妇采用盆底肌肉诊断仪, 对其盆底肌功能进行评估、分析, 评价产前孕妇操训练及产后盆底肌功能训练的效果, 评价阴道肌张力、阴道肌电压, 夜尿的次数及尿失禁的发病率等指标, 针对个体存在的问题, 在生物反馈模式下, 根据生物刺激反馈仪反馈的结果, 指导患者主动收缩盆底的方法及强度。刺激与反馈交错进行, 持续治疗时间15min, 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每疗程10次, 一般每周5次, 共3个疗程, 并嘱其回家后辅以盆底肌训练。

1.3 评价方法

1.3.1 阴道肌张力评价

两组产妇于产后3~6个月到我院母婴康复中心, 由经过培训及训练的医务人员参照法国国家卫生诊断论证局 (ANAES) 关于会阴肌肉测试标准 (GRRUG) [2]将阴道肌力评估为Ⅰ~Ⅴ级。采用阴道张力进行评估, 压力指数越高, 说明阴道肌肉张力越好, 间接反映盆底肌肉的张力。

1.3.2 夜尿情况调查

调查两组产妇夜尿次数和尿失禁发生情况, 以评价盆底肌锻炼的效果。

1.3.3 尿失禁等诊断及调查

对两组产妇采取来院和电话咨询两种形式相结合, 根据国际控尿学会 (ICS) 关于压力性尿失禁的定义, 调查评估是否存在不自主尿液[3]以判断有无压力性尿失禁及其严重程度。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计数资料统计学方法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一般情况比较, 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定义 (P>0.05) 见表1。

2.2两组产妇产后42d盆底肌电压值的比较情况, 比较两组产妇产后42d及产后3个月时测定的盆底肌最大电压及持续收缩盆底肌60s平均肌电压。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 通过围生期孕妇操及盆底肌功能训练, 联合个体化的生物反馈电制刺激疗法, 观察组产妇3个月后, 盆底肌最大肌电压及盆底肌持续收缩60s后盆底肌平均肌电压明显高于对照组产妇,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注:P<0.01

2.3两组产妇产后夜尿次数和尿失禁发病率情况比较 (表3) 。

由表3可以看出, 两组产妇的漏尿发生率差异具有显著意义, (P均<0.01) , 观察组产妇发生漏尿和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注:P均<0.01

3 讨论

3.1 围生期保健操及盆底肌训练的重要性

妊娠与分娩是发生压力性尿失禁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但也有研究发现, 第一次妊娠期间发生压力性尿失禁, 其15年发生压力性尿失禁的风险增加1倍。因此, 围生期盆底肌功能保健越来越值得医务工作者的的高度重视。

3.2 提供个体化围生期盆底肌保健的训练方法, 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需求。有研究显示, 在妊娠28周开始行孕妇操保健训练, 在产后3个月, 可以改善盆底肌群功能, 这与本研究结果相一致。

3.3 生物反馈

电刺激是应用现代科学技术, 将人类意识不到的身体生物信号转变为可以被人察觉到的信号, 有意识地调控内脏器官活动, 纠正偏离正常范围的治疗和训练方法。本研究在围生期保健操训练的基础上, 针对个体化差异, 配以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进行盆底肌的功能康复训练及治疗。避免了药物及手术治疗的明显不良反应, 提高此类女性的生活质量。从研究结果显明, 围生期开展盆底肌功能训练及42d开始进行盆底肌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 观察组阴道张力和阴道肌电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此外, 从表3可以看出, 两组在夜尿次数和尿失禁发病率的比较显示存在显著差异 (P<0.01) , 表明观察组盆底肌功能恢复比较明显。总之, 通过围生期孕妇保健操及盆底肌功能训练联合生物——电刺激的个体化治疗, 对防治产后尿失禁疗效较好。生物——电刺激治疗又不同于药物及手术治疗, 痛苦小、效果明显, 是一种便捷经济的康复治疗。临床指导训练时, 要根据产妇的实际情况, 有针对性地循序渐进的训练, 并充分评估个体差异。

摘要:目的 探讨盆底保健训练盆底肌群, 预防因分娩所造成的功能障碍, 同时, 联合产后生物电刺激疗法, 对防治盆底功能障碍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 在我院住院分娩的产妇520例 (其中初产妇380例, 经产妇140例) 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60例, 对照组在常规规范化围生期保健指导外, 不做其它的健康指导,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功能康复训练, 于产后3个月对其两组产妇进行随诊、评价。结果 观察组产妇盆底肌平均肌电压明显提高, 同时, 产后3个月发生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病率显著降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 通过盆底保健操训练联合生物电刺激疗法对防治产后盆底肌功能障碍具有明显效果, 提高产后女性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围生期,盆底保健操,生物电刺激,功能障碍

参考文献

[1]郎景和.妇科泌尿学与盆底重建外科:过去、现在与将来 (之一) [J].中华妇产科, 2004, 39 (10) :649-651.

[2]乐杰, 妇产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10.

经颅微电流刺激疗法的研究进展 篇3

CES疗法在中国是一项治疗焦虑、抑郁和失眠等的非药物治疗新技术, 但在美国已经有30年的发展历史, 在欧洲也已经应用了20多年, 被美国药监局 (FDA) 批准为一项成熟有效的治疗方法。2002年经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批准引进中国。目前在我国心理科、精神科、康复科等临床较广泛使用。由于我国关于CES疗法的临床研究还较少, 所以本文主要对国外的临床研究进行综述, 以期参考。

1 治疗机制研究

电流在医学实践中的使用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 当今对经颅微电流刺激疗法的研究可能始于1903年在法国由Leduc与Rouxeau的研究。这项技术通常是将皮肤电极夹于耳垂或是乳突, 电流参数从1~500μA, 频率从0.5~100Hz[1]。

Kennerly等在关于CES治疗中定量脑电图 (EEG) 分析的研究中发现, 在使用20分钟, 0.5Hz的CES治疗后, α波 (放松、清醒脑电波) 的活动增加了, δ波 (睡眠、困倦脑电波) 和θ波的活动减少了。研究志愿者普遍声称他们感觉更放松, 一些志愿者声称他们感觉大脑变得更加清醒了。治疗前声称患有疼痛和焦虑的研究志愿者, 在实施了20分钟的治疗之后称疼痛和焦虑得到了有效的缓解。同时治疗后的EEG图表明了CES对患者降低焦虑、提高警觉性和放松的作用与患者声称感觉到的是一样的[2]。

C.Norman Shealy[3]等研究了在使用CES疗法后, 10名志愿者脑脊液和血浆中神经递质的变化。研究人员分别在治疗前和使用20分钟CES疗法结束后的10分钟后测量, 结果显示β-内啡肽在脑脊液和血浆中分别增加了219%和98%, 5-HT在脑脊液和血浆中分别增加了50%~200%和15%~40%。

综上, CES疗法的作用机理可能是, CES治疗仪发出的微电流流经大脑边缘系统并到达丘脑等情绪产生的重要脑部位, 增加了α波的活动, 减少了δ波和θ波的活动, 并增加了机体5-HT和β-内啡肽的分泌, 使患者感觉到更放松, 头脑变得机敏, 心情变得愉悦, 同时缓解了焦虑的情绪。

2 临床应用研究

2.1 应用于焦虑

广泛期焦虑症是一种慢性疾病, 发作期通常持续十年或更长时间。Alexander Bystrisky[4]博士对12名患有广泛性焦虑症的患者实施了为期6周的经颅微电流刺激疗法, 治疗强度为3 (0.5Hz的频率, 300μA的强度) , 每位患者每天在下午3~7点, 自己实施连续60分钟的刺激。在治疗过程中, 每3周进行一次评估。疗效评估的工具为汉密尔顿焦虑量表 (HAM-A) 和临床疗效总评量表 (CGI) 。实验结果表明, 经过经颅微电流刺激疗法的治疗, HAM-A分数从基准值 (21.25+5.82) 显著减少至最终值 (12.67+5.47) (t=3.083, P=0.01) 。实验结束时, 67%的患者HAM-A分数减少了50%。

Hyun Jung Kim[5]等研究了60例患者在手术前的焦虑状况, 分为CES组 (n=30) 和对照组 (n=30) , 研究者分别在手术室和术前准备区域使用CES治疗, 发现CES组明显降低了病人的焦虑水平以及减少了手术中出血的情况 (P<0.05) 。

Overcash, Stephen J[6]评估了1989~1995年间对182名患者应用经颅微电流刺激疗法治疗急性焦虑症作用。182名患者中的73名使用了EMG (肌电图) 评价, 平均治疗次数为8.6次, 每次20分钟。结果显示, EMG组从治疗前的15.8μV降低到治疗后的4.5μV (P<0.05) ;83名患者接受了EDR (皮电) 评价, 平均治疗次数为7.4次。EDR组从治疗前的14.6μV降低至治疗后的7.6μV (P<0.05) ;26名患者接受了TEMP (指尖温度) 评价, 平均治疗次数为12.6次。TEMP从治疗前的81.2oF (27.3℃) 上升至治疗后的92.1oF (32.9℃) (P<0.05) 。182名患者都接受了焦虑自评量表评价, 量表得分从62.3降至14.8 (P<0.05) 。

因此, CES疗法对于广泛性焦虑和急性焦虑的患者都具有较好的疗效, 并且对于急性焦虑发作改善程度优于广泛性焦虑。所以, 对于程度轻, 发作急的焦虑患者, 应该首先选择CES疗法。

2.2 应用于抑郁

对于5种主要抗抑郁药物 (包括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文拉法辛和奈法唑酮) 与CES的统计分析, 使我们可以比较这些治疗方法的功效。统计功效的方法被称为“r效应值”。r效应值代表着期望在一个0到100的量表得到的改善比例。0.15的r效应值表示在进行综合研究的患者中, 平均只有15%的患者得到了改善。在这个量表中, 0.10的r效应值较小, 0.30为适度而0.50以上被认为较高。

提交给美国FDA的氟西汀 (百优解) 的研究效应值r=0.11, 帕罗西汀 (赛乐特) 的研究效应值r=0.32, 舍曲林 (左洛复) 的研究效应值r=0.20, 文拉法辛 (怡诺思) 的效应值r=0.27, 以及奈法唑酮的效应值r=0.17, 通过比较, CES的效应值r=0.60[7]。

Khan[8]对于主要抗抑郁药物的疗效进行了评估。他对9个在1985~2000年间经FDA批准的抗抑郁药物的临床试验数据进行研究。这些实验包括了来自52项试验中93个治疗组的10030名抑郁症患者。结果表明, 仅有45组 (48%) 的疗效优于安慰剂对照组。因此, 抗抑郁药物对一些抑郁患者的疗效并不令人满意, 反而有其局限性。

Karen M[9]等研究了CES疗法对患有老年痴呆症的患者抑郁情绪和睡眠的影响, 采取了随机双盲的临床研究方法在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使用了4周, 每天使用40min的CES疗法, 使用老年抑郁量表 (Geriatric Depression Scale) 进行测量发现, 试验组比对照组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的改善 (P=0.027) 。

陈一心[10,11]等对CES治疗儿童混合性焦虑抑郁障碍的研究结果表明疗效显著, 无严重不良反应。治疗前后脑地形图检查发现, CES能影响左右枕区α1和α2频带功率值变化。在整个研究过程中, 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 仅有些一过性头晕、恶心、贴电极处皮肤不适等轻微不适[11]反应, 经调整电流强度或休息后可缓解。

所以, 对于抗抑郁治疗的患者, 除了考虑药物治疗, 对于一些药物不能耐受的患者, 以及儿童及孕妇, 应当首先考虑使用CES疗法进行治疗。同时, CES疗法也可以作为药物治疗的辅助手段, 用于降低药物的用量, 减少药物不良反应。

2.3 应用于失眠

Rose K[12]采用随机双盲的试验方法, 将受试者分为2组每组38人, 实验组采用CES疗法, 对照组采取伪CES疗法, 受试者每天使用CES治疗60min, 持续时间为4周。受试者分别在第2周和第4周进行结果的检测, 实验结果发现治疗组在提高睡眠质量, 减少入睡时间方面高于对照组, 并且实验组的情绪障碍明显得到改善。

高凡[13]等用CES治疗仪对50例伴有抑郁情绪肿瘤患者的失眠进行治疗, 其中抑郁32例占64%, 轻度抑郁18例占36%。入睡困难>30分钟以上, 平均睡眠时间3~5h, 夜间易醒, 早醒。患者每天使用CES治疗60min, 共计10~12d。结果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和匹兹堡睡眠量表评定。36例无抑郁占72%, 14例为轻度抑郁占28%;睡眠质量明显改善, 入睡时间<30min, 平均睡眠时间>6.5h。每天睡眠总时间增加, 夜间清醒次数减少。

可见, CES疗法能够缩短失眠患者的卧床清醒期, 改善一阶段和四阶段睡眠状况, 并且能够改善患者的次日晨起状态, 并且这种改善是持久的。

2.4 应用于其他方面

陆小彦[14]等研究了CES疗法治疗儿童情绪障碍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实验采用焦虑、抑郁自评量表对32例情绪障碍儿童进行评定, 并采取CES疗法进行治疗, 结果显效13例 (41%) , 有效17例 (53%) , 无效2例 (6%) , 总有效率94%。9个月后通过电话随访, 32例中随访26例, 随访率81%, 其中24例均有持久疗效, 症状减轻或消失。2例效果不显著, 情绪无改善且症状反复。治疗中、治疗后无明显不适, 未见不良事件。治疗过程中3例偶有头晕, 局部刺激感, 症状轻微, 随着治疗的延续, 可减轻或消失, 全部病例均按疗程完成治疗。

Stephen J.Overcash[15]一名阅读能力差、患有多动症和严重广泛性焦虑症的九岁男孩的诊断和治疗。该治疗的目标是为了显著改善这名男孩的阅读成绩、将他的焦虑减少至正常水平, 并且减少他的多动症症状, 从而使他的注意力能够达到其年龄和性别应有的水平。在治疗之前和之后, 对这名男孩实施了心理学测试并记录了他的定量脑电图 (QEEG) 。对患者使用了罗希的复杂适应性协议 (ROSHI Complex Adaptive Protocol) 、经颅微电流刺激疗法以及阅读器阅读计划进行治疗。该多模式的治疗延续了六个月的时间, 并且在首次诊断试验后15个月时, 实施了后续试验。治疗前和治疗后的客观心理测验与定量脑电图 (QEEG) 的变化, 表明了患者在阅读成绩、数学和拼写方面得到显著改善, 焦虑症和多动症显著减少。

Alfred G[16]等对于CES应用于PTSD (创伤后应激障碍综合征) 的效果进行了分析, 在经过了14d的CES疗法, 每次20分钟, 强度大约为250μΑ。结果发现PTSD的状态改善了62%, 重新经历痛苦的状态改善了71%, 逃避的状态改善了53%, 焦虑状态改善了66.7%。

Diana H[17]等研究了CES疗法减轻了帕金森综合征的疼痛, 采用的是随机双盲的临床试验, 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使用CES疗法每天40min, 持续6周的治疗, 结论是CES疗法与对照组相比明显的减轻了帕金森综合征患者的疼痛感觉 (P=0.028) 。

综上所述, 国内外的临床资料显示, CES疗法在治疗焦虑、抑郁、失眠、儿童多动症、疼痛和PTSD等方面疗效确切, 依从性好, 且不良反应轻微可控。对于药物不良反应不能耐受的患者、老人和儿童等是个不错的选择。

山羊电刺激采精技术的研究 篇4

自1934年Serebrovskii和Sokolovskaja将电刺激法采精成功地用在水禽的采精, Watanabe用电刺激法使雄鹅射精以来, 该采精方法已经被普遍用于多种动物的人工采精中[1], 但是它对动物具有一定的刺激性, 是否对精液品质有影响, 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我国关于电刺激采精技术的研究比外国起步晚, 但是, 近年来发展很快, 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据报道, 在国内, 该方法已经在梅花鹿[2]、熊[3]、狐狸[4]、小灵猫[5]等多种动物的人工采精上获得成功。

电刺激采精技术的原理:电刺激采精是通过脉冲电流刺激生殖器引起动物性兴奋并射精来达到采精目的[6]。该技术模仿了在自然射精过程中的神经和肌肉对各种由副交感神经、交感神经等神经纤维介导的不同的化合物反应的生理学反射[1]。

通过对山羊进行电刺激采精的试验, 初步了解电刺激采精法对山羊所产生的影响。为探讨电刺激采精法对舍饲条件下的山羊采精的适用性, 笔者对山东国际生物科技园下属羊场的4只烟台本地山羊进行了试验, 并对效果进行了观察、记录与分析,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时间与地点

本试验于2013年3月份在山东国际生物科技园下属羊场实验室进行。

1.2试验动物

该试验选用4只由山东国际生物科技园下属羊场饲养的烟台本地公山羊。4只公山羊体质与营养良好, 健康无疾病, 性欲旺盛, 饲养管理条件一致。日粮组成主要为野干草、秸秆、花生秧、棉籽饼、玉米等, 一日喂三次, 清洁饮水。体重分别是:1号38 kg, 2号40 kg, 3号35 kg, 4号31 kg。平均年龄:1.3岁。且4只公山羊均对饲养人员具有较好的亲和性。

1.3试验器械和设备

电刺激采精仪、酒精棉球、凡士林、培养皿 (放精液标本用) 、电热恒温培养箱 (上海博讯实业有限公司医疗设备厂) 、试管、微量移液枪、注射器 (2.5 m L) 、IVOS精子分析仪、载玻片、盖玻片、灭菌脱脂棉。

1.4试验试剂和药品

如表1所示。

1.5试验内容与方法

1.5.1山羊的麻醉

山羊在麻醉前禁食3 h, 用鹿眠宁 (盐酸赛拉嗪注射液) 按0.025 m L/kg肌肉注射, 注射后待山羊平稳躺卧, 进入麻醉期后实施采精处置。但在采精前要把山羊的阴囊及腹部冲洗干净, 先使山羊呈侧卧姿势, 然后剪掉阴茎基部周围的长毛, 用清水冲洗阴茎及包皮, 再用生理盐水冲洗, 直至干净, 最后用灭菌脱脂棉擦干阴茎及包皮。

1.5.2精液的采集

采精前将所有接触精子的器械提前放入电热恒温培养箱预热至37℃保温待用, 设定调准电刺激采精仪。采精者先用酒精棉球将电极棒与肛门消毒, 然后涂抹凡士林 (起润滑作用) , 将电极棒插入山羊直肠。并着力使电极棒金属部位紧贴直肠腹面, 刺激电压由低到高, 每次持续刺激3~5 s, 间歇3~10 s, 随着刺激强度增加, 山羊阴茎膨大勃起, 射精常在突然通电瞬间或持续刺激时突然调高电压时发生, 用两个培养皿分段接精液。采精结束后, 一人马上将精液送检。另一人将采精仪各调节旋钮逐档回零, 切断电源, 然后拔出电极棒。

1.5.3山羊的苏醒

采精后可用与麻醉剂对等量的拮抗剂注射液使苏醒, 肌肉注射。这里可选用鹿醒宁 (尼可刹米注射液) 按0.025 m L/kg肌肉注射, 注射后待数分钟山羊可苏醒站立, 并能自由活动和采食。

1.5.4精液的品质检查

精液外观的检查:精液采出后, 首先用肉眼从外观上对精液进行评价, 检查其色泽、气味、精液量、浓度等。正常精液呈乳白色 (如为红色或黄色, 属异常颜色, 应予淘汰) , 稍有腥味, 从外观看精液如云雾状, 上下翻腾。

精子活力的检查:精子活力是指精液中呈直线前进运动的精子所占总精子数的百分率。用预热到37℃的稀释液将精液稀释, 用微量移液枪将一小滴约1μL的精液滴在一洁净的载玻片上。然后在IVOS精子分析仪400X的视野下, 计数五个视野的运动精子数和不运动的精子数, 最后用百分率表示。鲜精活力在0.60以上可用于授精。

1.6试验设计

山羊在麻醉与非麻醉状态下采精效果的比较:为了研究麻醉与非麻醉两种不同状态下用电刺激采精法对山羊采精效果的影响。将试验山羊分为2组, 每组2只山羊。第一组为麻醉组, 2只山羊分别编号为1号、2号, 均用鹿眠宁 (盐酸赛拉嗪注射液) 按0.025 m L/kg肌肉注射, 拮抗剂为鹿醒宁 (尼可刹米注射液) , 同剂量肌肉注射。第二组为非麻醉组, 2只山羊分别编号为3号、4号, 均不麻醉。观察比较麻醉与非麻醉两种不同状态下采精时的射精电压、射精时间、精液量、生殖器勃起状态、精子活力。

2结果与分析

该试验研究了麻醉与非麻醉两种不同状态下用电刺激采精法对山羊采精时所需射精电压、射精时间、精液量、生殖器勃起状态和精子活力的影响, 试验结果见表2。

2.1麻醉与非麻醉状态下射精电压的比较

由表2可知, 麻醉与非麻醉两种不同状态下用电刺激采精法对山羊采精时所需射精电压不同, 第一组 (麻醉组) 射精电压为3.0±0.6 V;第二组 (非麻醉组) 射精电压为2.0±0.6 V, 最大差异在1.4~3.6 V。

2.2麻醉与非麻醉状态下射精时间的比较

由表2可知, 麻醉与非麻醉两种不同状态下用电刺激采精法对山羊采精时所需射精时间不同, 第一组 (麻醉组) 射精时间为180±30 s;第二组 (非麻醉组) 射精时间为120±30 s, 最大差异在90~210 s。

2.3麻醉与非麻醉状态下精液量的比较

由表2可知, 麻醉与非麻醉两种不同状态下用电刺激采精法对山羊采精所得精液量差异不大, 第一组 (麻醉组) 精液量为0.3±0.2 m L;第二组 (非麻醉组) 精液量为0.3±0.1 m L, 最大差异在0.1~0.5 m L。

注:1.采精次数是指对一只山羊每天采精一次, 总共采精10 d的次数, 而不是每次试验采精10次。2.射精电压是指每次采精所射精时的电压。3.射精时间是指每次采精开始通电到山羊开始射精时所需时间。4.精液量是指每次采精所得精液量。5.生殖器勃起状态是指每次采精时生殖器所表现出全勃起、半勃起和未勃起三种不同状态。6.精子活力是指精液中呈直线前进运动的精子所占总精子数的百分率;精子活力值是由IVOS精子分析仪分析检测而得。

2.4麻醉与非麻醉状态下生殖器勃起状态的比较

由表2可知, 麻醉与非麻醉两种不同状态下用电刺激采精法对山羊采精时生殖器勃起状态差异明显, 采精10次, 第一组 (麻醉组) 全勃起平均3次、半勃起平均5.5次、未勃起平均1.5次;第二组 (非麻醉组) 全勃起平均7.5次、半勃起平均2次、未勃起平均0.5次, 最大差异次数为全勃起4.5次、半勃起3.2次、未勃起1次。

2.5麻醉与非麻醉状态下精子活力的比较

由表2可知, 麻醉与非麻醉两种不同状态下用电刺激采精法对山羊采精所得精液的精子活力影响较小 (除3号) , 第一组 (麻醉组) 精液活力为80±5%;第二组 (非麻醉组) 4号精液活力为80±5%, 与第一组相当。而3号始终在50%上下波动, 这可能与3号的个体体质有关系。

3讨论

该试验对山羊采用电刺激采精的方法, 并结合麻醉保定与非麻醉的人工徒手保定。发现不同的麻醉状态 (麻醉与非麻醉) 下采得的精液有一定差别。

山羊的电刺激采精过程中, 刺激电压在1.4~3.6V之间, 因麻醉状态不同使得山羊采精时所需射精电压不同。由表2可以看出, 麻醉状态下, 所需射精电压3 V左右, 非麻醉状态下, 所需射精电压在2V左右, 在麻醉状态下所需射精电压要普遍高于非麻醉状态下射精电压。在试验过程中, 电压越大对山羊的刺激越大, 使山羊反应明显, 不断出现嚎叫, 踢蹬, 急促呼吸等症状。这是否与麻醉状态有无直接关系还需进一步研究。

所需射精时间的研究是出于采精的快速化, 不仅要采得品质优良的精液, 而且要快速采精, 这也是研究麻醉与非麻醉状态下射精时间的目的。由表2可以看出, 麻醉状态下, 所需射精时间180 s左右, 非麻醉状态下, 所需射精时间在120 s左右, 在麻醉状态下所需射精时间也要普遍高于非麻醉状态下射精时间。

山羊的生殖器勃起状态因麻醉状态不同而不同, 由表2可以看出, 麻醉状态下, 半勃起状态多, 非麻醉状态下, 全勃起状态多。全勃起状态的采精成功率极显著高于半勃起状态, 精液量与活力也极显著高于未勃起。这可能与刺激部位有关, 有的山羊没有充分刺激到腰椎有关神经和壶腹部, 或者麻醉程度较深, 导致山羊兴奋不够而不射精。即使有山羊射精, 因勃起不充分而在包皮内射精, 造成精液的丢失和污染, 从而降低精液量和活力。

在研究中发现, 麻醉与非麻醉两种不同状态下用电刺激采精法对山羊采精所得精液的精液量和精子活力影响较小, 由表2可以看出, 平均采精量相对较少, 山羊的正常采精量一般在0.5~2 m L, 但是我们的试验都在0.5 m L以下, 这可能与山羊本身体质、电压刺激时间不够完全、分段射精有关。但还需要进一步研究。由表2可以看出, 精子活力都在80%左右 (除3号) , 精子活力良好, 也就是说麻醉状态下采得精液品质与非麻醉状态下采得精液品质都良好, 影响不大。但是为什么3号山羊每次都在50%上下波动, 据试验者讨论分析, 3号山羊是在非麻醉状态下取得精液, 这样更能说明精液本身的品质。所以这可能与3号山羊本身的精液品质有关, 只是存在个体差异的问题。这也要求在今后的人工授精中要淘汰3号山羊, 避免3号山羊精液用来人工授精所带来的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4结论

试验表明, 麻醉状态下的射精电压、射精时间都要高于非麻醉状态下;麻醉状态下多种情况为半勃起, 而非麻醉状态下多为全勃起;麻醉状态下的射精量、精子活力都与非麻醉状态下相当, 而3号山羊精子活力偏低应是个体精液品质不良造成。

通过对以上结论的分析, 电刺激采精法对公山羊的精子活力影响不大, 但其采精量偏少, 究其原因还需进一步研究。总体来说, 此采精法对公山羊是一种适宜的方法。

摘要:使用电刺激采精仪对4只12岁的烟台本地山羊进行了精液采集。将4只公山羊的其中2只在采精前用鹿眠宁 (盐酸赛拉嗪注射液) 进行保定麻醉, 其余2只没有保定麻醉。并用大小不同的电压对公山羊进行了直肠电刺激。最后, 对麻醉与非麻醉两种不同状态下采精时的射精电压、射精时间、精液量、生殖器勃起状态及精子活力进行了分析。本试验结果表明, 电刺激采精法对公山羊的精子活力影响不大, 但其采精量偏少。总体来说, 此采精法对公山羊是一种适宜的方法。

关键词:山羊,电刺激采精,麻醉,精液

参考文献

[1]谢鹏贵.狼电刺激采精及其精液特征的研究[D].石河子大学, 2008.

[2]孙广生, 姜忠尧, 秦贵贤, 等.梅花鹿电刺激采精方法的研究[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1984, (01) :44-46.

[3]张建滨, 曹德生, 刘永利, 等.熊的电刺激采精[J].野生动物, 1991, (02) :30-31.

[4]孔庆松, 刘志平, 方健, 等.狐狸人工授精技术研究简报[J].野生动物, 1991, (02) :27.

[5]洪振银, 计浩, 谢云敏, 等.小灵猫直肠探子电刺激采精仪的研制及采精试验[J].江苏农业科学, 1992, (01) :59-60.

电刺激疗法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08年4月至2010年6月来沅陵县人民医院就诊的60例脊椎僵硬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和对照两组, 每组30例, 其中45例男性, 15例女性, 年龄18~50岁, 平均年龄31.5岁。病程2~36个月, 平均15.6个月。治疗组行银针肌肉刺激与常规药物联合治疗, 对照组行常规药物治疗, 并定期随访。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银针取穴的方法:选取穴位2组, 其中一组以华佗夹脊穴、督脉经及膀胱经为主 (华佗夹夹脊穴、秩边、气海俞、肾俞、胆俞、肝俞、胃俞、膈腧、脾俞、命门、悬枢、脊中、中枢、筋缩、至阳、灵台等) , 主要起到疏经通络, 活血止痛, 缓解症状;另一组取三阴交、膏俞、太溪、足三里、命门、肾俞等, 以全身调节, 增强机体免疫力。每日选1组, 每次40min, 根据病情选12~15穴, 常规进行皮肤消毒, 1个月为1个疗程, 针尖斜面上方朝向脊柱方向, 进针深度为4~5mm, 针尖最好能够触及椎体, 在最痛的地方针上加灸, 将长1~2cm艾条自然燃尽后, 把灰烬小心取下, 按1次/日、30min/次的标准治疗, 1个疗程为1个月。银针刺激期间, 同时给予患者1.25g/剂柳氨磺胺吡啶治疗, 每日3剂, 每周按1.25g/剂标准增加药物, 到剂量为110g时进行维持, 与此同时要给予患者抗炎止痛效果好、不良反应小的抗炎药物治疗, 并嘱咐患者坚持功能锻练。对照组治疗:给予患者1.25g/剂柳氨磺胺吡啶治疗, 每日3剂, 每周按1.25g/剂标准增加药物, 到剂量为110g时进行维持, 与此同时要给予患者抗炎止痛效果好、不良反应小的抗炎药物治疗, 并嘱咐患者坚持功能锻练。

1.3 评价标准

显效:主要或全部症状消失, 基本恢复关节的功能, 正常劳动和工作不受影响。有效:主要症状基本消失, 基本恢复或明显改善主要关节的功能, 生活上基本能够自理, 部分恢复劳动和工作能力。无效:经过治疗, 各方面症状没有改善。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2.5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采用t检验, 率的比较用χ2检验, 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经过治疗, 两组均能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两者总有效率方面差异不明显, 但在显效方面, 差异明显, 见表1。

2.2 治疗前后两组各项生理指标对比, 见表2。

2.3 两组随访情况, 见表3。

3 讨论

3.1 脊椎僵硬症是以患者出现剧烈疼痛、关节活动度下降、脊柱发生强直性改变及身体主要关节出现畸形为典型症状的有较高致残率和致畸率的慢性风湿性疾病, 往往发病周期较长, 治疗难度大。该病的病因复杂, 主要因身体虚弱、湿热风寒而引起外邪乘虚而入, 与体内邪毒合并后, 引起体内气血不畅、经络闭阻, 进而发展为本病。该病虽然体现在椎骨上, 但本根却在肾脏及督脉上。脊柱僵硬症由骶髂关节发起, 沿腰椎、胸椎和颈椎上行, 与督脉运行一致, 因此, 为治疗该病同时打通经络, 将周身经络脏腑的气血功能调整正常, 就要取督脉俞穴进行银针肌肉刺激。另外, 湿热风寒一般长久不愈, 长期积累可转化为热、痰和瘀, 此时关节出现红肿, 触之有灼热感和刀割般剧烈疼痛, 发生筋脉抽搐, 进入夜间症状尤为明显, 清晨起床后表现为身体发僵、舌红少津、壮热烦渴等症状。此时利用银针对肌肉进行刺激并与艾炙进行结合治疗, 可有效起到强身健体、舒筋通络、活血化瘀、益肝补肾的作用, 促进脊柱僵硬症的尽快缓解。此外, 通过银针对肌肉进行刺激, 可以使气血畅通、微循环得到有效改善, 局部炎症减轻或消失, 患处疼痛症状明显缓解、肌肉痉挛得到有效疏解, 僵硬的脊柱、关节功能得到恢复, 身体免疫能力得到提高等[2]。

3.2 在积极治疗的同时, 患者还应坚持长期的功能锻练。早期, 主要以伸展四肢和脊柱为主, 动作要舒缓、运动要适量。中期, 待病情好转后, 应根据自身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逐渐增加运动强度、时间和频率。通过积极的功能性锻炼, 可以有效缓解肌肉紧张程度、促进血液循环和炎症的消散, 减轻晨僵和痉挛发生, 同时可以防止出现骨质疏松, 并维持脊柱的正常生理曲度, 有效促进治疗效果的巩固和提高, 减少畸形率、残疾率和复发率[3]。

3.3 柳氨磺胺嘧啶及非甾体抗炎药物现正在脊柱僵硬症治疗领域广泛应用, 它的治疗效果较为理想, 但存在治疗效果不稳定和较大不良反应的问题, 影响了它的应用, 能否与针灸手段有效结合, 提高治疗效果, 是广大医务工作者为之奋斗的目标, 沅陵县人民医院通过将银针肌肉刺激疗法与传统的柳氨磺胺嘧啶加非甾体抗炎药物治疗相结合, 对脊柱僵硬病患者进行治疗, 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通过两组的疗效对比、定期随访, 证明:两种治疗手段均能有效对脊柱僵硬症进行治疗, 总有效率相当, 差异不明显, 但治疗组的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明显。在治疗前后效果的对比上, 传统治疗只对Schober和VAS两项指标有明显效果, 而银针肌肉刺激治疗与传统治疗相结合则对胸部扩展程度、指地距、身高、枕墙距等诸项指标上全部有明显效果[4,5,6]。定期随访情况表明, 随时间的延续, 治疗组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说明前者的长期效应更优。

4 结论

银针肌肉刺激疗法与传统治疗方法结合在治疗脊椎僵硬上的效果较为理想, 能够有效改进患者的症状, 促进患者的康复, 减少疾病的复发, 银针肌肉刺激疗法具有广阔的应用前途。

参考文献

[1]王才迈, 江立武.强直性脊柱炎早期特征的判别与研究[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10, 24 (2) :128.

[2]吴建军, 戚玲娟.走罐加针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18例[J].中国中医药科技, 2009, 16 (3) :219.

[3]左政, 姜云武, 李左芹.针药结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 2009, 25 (2) :9-10.

[4]陈艳红.温针灸配合功能锻炼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 2009, 18 (10) :1161-1164.

[5]刘颖, 黄玉萍, 寇菊花.强直性脊柱炎的康复指导[J].中国民康医学, 2008, 20 (22) :2677.

电刺激疗法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选择2014 年1—12 月在该院顺产后42 d后接受复查的初产妇252 例, 但是有4 例患者因未能完成该治疗, 而被剔除, 所以纳入该研究共计248 例, 入选的产妇产后42 d后均恶露干净;年龄22~39 岁, 平均年龄 (30.25±7.12) 岁;孕周38~42 周。 新生儿Apagar评分8~10 分; 新生儿体重2 510~4 600 g, 平均体重 (3512.52±1 002.58) g;所有产妇均是正常怀孕、单胎存活、足月生产;排除合并阴道炎、泌尿系统感染者, 排除孕期病理妊娠, 排除产前存在器质性疾病者。 入选的产妇均对该研究知情同意, 且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 按照数字表法将248 例产妇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每组124 例, 其中对照组患者平均年龄 (29.89±7.30) 岁, 平均孕周 (39.20±1.11) 周, 新生儿Apagar评分 (9.11±1.10) 分, 新生儿体重 (3 502.13±1 007.94) g;研究组患者平均年龄 (30.62±7.21) 岁, 平均孕周 (39.12±1.02) 周, 新生儿Apagar评分 (9.05±1.03) 分, 新生儿体重 (3544.76±1 010.12) g; 经统计学分析发现两组产妇的年龄、孕周、新生儿体重、新生儿Apagar评分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t=0.85、0.21、0.30、0.42, P>0.05) 。

1.2 方法

两组产妇均在治疗前进行盆底功能复查, 测试盆底肌功能。

(1) 对照组:采用盆底肌训练, 由产妇自身根据自我指令对阴道进行收缩放松训练, 持续收缩盆底肌 (提肛运动) 5 s, 松弛休息5 s, 如此反复15 次, 4~8 次/d, 即进行有意识、有节律的做盆底肌肉的收缩与放松运动, 训练时可以伴有轻微的臀部和腹部及大腿内侧的肌群收缩, 从而加强盆底肌的力量[1]。 每疗程4~6 周, 共两个疗程。

(2) 研究组: 采用Thought公司 ( 加拿大) 制造的Myo Trac Pro系列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和生物刺激反馈仪进行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 治疗前嘱患者排空大、小便, 产妇取30°仰卧位, 将阴道电极置于阴道内, 刺激电流强度由0 m A开始逐渐增加至产妇自觉盆底肌有收缩但无不舒适感为限 ( 30~60 m A) 。 在生物反馈模式下, 根据生物刺激反馈仪反馈的结果, 指导患者主动收缩盆底肌的方法及强度。 刺激与反馈交替进行, 持续治疗时间40 min, 2 次/周, 每疗程12 次, 共两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产后10 周、20 周阴道肌张力、电压、发病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2,3]。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 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并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 (n, %) 表示, 采用 χ2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治疗前后盆底综合肌力比较

由表1 可知研究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的盆底综合肌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02, P>0.05) ;而在治疗后研究组产妇的盆底综合肌力较对照组明显改善, 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6.05, P<0.05) 。

2.2 两组产妇治疗后10 周、20 周的阴道肌电电压、 夜尿次数及发病情况比较

由表2 可知研究组和对照组产妇在治疗后10 周, 阴道肌电电压、夜尿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39、0.43、0.02, P>0.05) 。 而在治疗后20 周, 研究组产妇的阴道肌电电压明显升高, 而夜尿次数明显下降, 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4.85、5.42, P<0.05) 。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 (Pelvic Floor Dysfunction, PFD) 引起了广泛关注, 我国已婚已育女性中37%~45%有不同程度的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4,5,6]。 产后盆底功能障碍容易导致盆腔器官脱垂、妊娠晚期及产后阴道壁膨出、 女性压力性尿失禁和性功能障碍, 严重影响产妇产后的生活质量[7]。 妊娠期由于女性激素的变化是导致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的最主要高危因素, 这主要由于妊娠期女性激素的变化使肌壁松软、产道松弛, 骨盆关节软化不稳定, 随着胎儿的增大, 子宫重量增加, 对盆底慢性牵拉[8,9]。 所以, 在产妇产后有必需采用有效的治疗措施来预防盆地功能障碍的出现。

该研究将顺产后的初产妇采用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进行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 在治疗后研究组产妇的盆底综合肌力较对照组明显改善 (χ2=16.05, P <0.05) 。 结果提示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在两两联合组中效果最好, 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盆底综合肌力, 这与文献报道结果一致[5]。 在治疗后20 周, 研究组产妇的阴道肌电电压明显升高[ (20.15±7.43) μV], 而夜尿次数[ (1.35±0.51) 次]明显下降 (t=4.85、5.42, P<0.05) 。 这与文献报道一致[8]。 神经肌肉的自然恢复与主要症状的明显改善一般需要6 个月, 所以针对产后盆底障碍性疾病患者的随访和治疗应持续最少半年时间。

综上所述, 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可以显著促进产后盆底康复, 减少盆底功能障碍的发生, 可以进一步提高广大女性的生活质量, 值得广泛推广。该研究的例数有限, 下一步可以通过扩大例数, 提高统计学意义。

摘要:目的 探讨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在产后盆底康复的应用价值。方法 该研究整群选取于2014年1—12月将在该院顺产后的初产妇248例为研究对象, 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每组124例, 其中对照组采用盆底肌训练, 而研究组则采用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进行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结果 在治疗后研究组产妇的盆底综合肌力较对照组明显改善 (χ2=16.05, P<0.05) 。在治疗后20周, 研究组产妇的阴道肌电电压明显升高[ (20.15±7.43) μV], 而夜尿次数[ (1.35±0.51) 次]明显下降 (t=4.85、5.42, P<0.05) 。结论 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可以显著促进产后盆底康复,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生物反馈,电刺激,盆底康复

参考文献

[1]鵭艳丽, 徐玲娣.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锻炼对产后盆底康复的效果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 2014, 29 (24) :138-139.

[2]杜霄.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及盆底肌锻炼对产后盆底康复的疗效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 2015, 30 (16) :112-115.

[3]李环, 吴瑞芳, 光晓燕, 等.产后盆底康复时间选择对尿失禁及盆底肌的影响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 2013, 16 (31) :3699-3704.

[4]卓晓云.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在产后盆底康复中的临床效果[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4, 25 (19) :4512-4513.

[5]林莉, 赵卫华, 郭子平, 等.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训练在产后盆底康复中的应用[J].医学临床研究, 2015, 32 (6) :1088-1091.

[6]刘明, 朱彩玲, 王曼曼.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对产后盆底康复的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15, 17 (3) :51-53.

[7]黄剑珍, 周明辉.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结合盆底康复训练在产后盆底康复中的应用[J].中国性科学, 2014, 23 (6) :18-19.

[8]李于珍.产后早期盆底康复治疗对女性盆底康复的作用观察[J].吉林医学, 2015, 36 (10) :2052-2053.

脑深部电刺激装置的MRI相容性 篇7

1 DBS概述

D B S 装置包括脉冲发生器 ( I m p l a n t a b l e p u l s e generator,IPG)、延长导线(Extension)以及电极(Lead)三部分(如图1所示),其中电极刺激端植入脑深部特定靶点核团,通过向其输出特定的高频脉冲电流达到调控大脑功能、改善疾病症状的目的。

目前国外有三家美国公司开发了DBS装置,即美敦力(Medtronic),圣犹达(St.Jude)和波士顿科学(Boston Scientific),其中美敦力公司在这一领域具有领先地位,到目前为止仍是唯一获得FDA批准的DBS装置制造商。我国在DBS的研究和应用方面起步都较晚,1998年北京天坛医院第一次进行DBS手术,之后清华大学逐步筹备并开始研制DBS装置,2009年作为六项重大科技成果之一落户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由北京品驰医疗设备有限公司实施产业化[3],2009年11月26日实施了首例清华脑起搏器治疗帕金森病临床试验手术[4]。

2 DBS装置的MRI相容性

MRI主要基于氢核的磁共振现象进行成像,实现其功能需要使用三种磁场,即提供均匀静磁场环境的主磁场、对空间信息进行编码的三个方向的梯度磁场以及激发磁共振信号的射频(Radio Frequency,RF)磁场,分别产生三种磁场的线圈结构如图2所示[5]。

DBS装置作为有源植入式医疗器械,MRI相容性可分为三个方面:

(1)MRI对电子电路的影响。关注MRI是否会引起DBS装置电子电路永久性失效或暂时性功能失常,包括MRI磁场是否会导致电路故障、软件复位、功能失常、装置内部存储器内容变化等。从已有的临床资料看,这方面报道极少,曾有过两个病例报道,一个是患者脊柱MRI扫描后DBS装置故障,一个是患者头颅MRI扫描后刺激参数复位,但后果只是DBS装置停止工作,未对患者造成伤害[6]。

(2)MRI对材料的影响。MRI磁场对DBS装置使用的金属材料(如电极的铂铱合金)具有一定的影响,包括静磁场对磁性材料作用产生的磁致位移力和磁致扭矩,射频磁场引起的发热(尤其在电极端部),以及电极导线上的感生电压,都会对患者产生安全风险。

(3)材料对MRI图像影响。由于DBS装置中金属材料的存在,MRI图像会产生伪影,可能影响医生对疾病的诊断。

针对MRI和材料的相容性问题,美国材料试验协会(American Society for Testing and Materials,ASTM)从2006年~2011年制定了一系列标准[7,8,9,10],提出了磁致位移力、磁致扭矩,射频致热、图像伪影的评价方法,对MRI安全性的标志进行了规定,分为磁共振安全、有条件磁共振和磁共振不安全三类,如图3所示[11]。当前的DBS装置是有条件磁共振类型,对MRI参数做出了限定,并要求扫描过程中DBS关机[12]。

射频磁场导致的发热是影响DBS在MRI下应用的最主要的安全问题,此外DBS装置的成像特性也是其在MRI下应用时需要评估的非常重要的方面[13]。电极是直接接触脑的部件,其结构如图4所示,包括外部的套管(聚氨酯材料)、内部的4丝螺旋导线(具有绝缘涂层的铂铱合金材料)、前端的刺激触点(铂铱合金材料)以及尾部的连接触点(MP35N材料),其中螺旋导线各路之间绝缘,在两端分别与刺激触点和连接触点相连,形成4路电气通道[12]。电极前端的铂铱合金刺激触点与脑组织直接接触,其性质十分关键,是评价MRI相容性的主要位置。

3 DBS电极在MRI下的发热

MRI所使用的时变的射频磁场会在人体中产生感生电场,而人体组织具有一定的生物电阻,因而会产生热效应,植入装置的存在可能会造成局部电场的集中从而导致发热加剧,尤其是在细长导体的尖端最易产生严重的发热问题,例如DBS电极刺激端[14]。美国FDA推荐的MRI中射频发热的最大限度为脑部不超过1 oC,躯干为2 oC,四肢为3 oC[15];根据射频消融方面的研究,人体局部温升达到(42~44)oC产生的热损毁是可恢复的(超过45 oC后损伤将不可逆),又由于在一些发烧至40 oC的患病案例中没有神经组织损伤的证据,因此持续几分钟(1~2)oC的温升对人体脑组织应是可以承受的[16]。

MRI导致的过度发热有可能会对患者产生严重伤害,Spiegel等[17]报道过1例植入双侧DBS的帕金森病患者在使用1.0 T的MRI扫描头部时出现肌张力异常以及腿部的弹震动作,其症状数月后得以完全康复;Henderson等[18]则报道了1例MRI检查对植入DBS的患者造成射频损毁并导致严重的永久性神经损伤的案例;最近Zrinzo等[19]也报道了MRI导致1位患者出现运动障碍以及激动表现的事件,检查发现电极周围出现水肿,由于及时中止了MRI扫描,患者没有受到严重的伤害。

特异性吸收率(Specific Absorption Rate,SAR)是一个衡量人体组织对射频能量吸收量的指标,鉴于植入DBS后进行MRI的风险,美国FDA批准的指南中规定仅可以在1.5 T设备下使用头线圈进行扫描,并且头部SAR值应小于0.1 W/kg[20]。植入DBS导致可安全应用的SAR值大大降低,不仅使MRI的成像参数受极大限制,其安全性也影响了MRI的临床开展。Tagliati等[21]对美国国家帕金森基金会下的卓越中心(Center of Excellence,COE)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40家COE中仅有23家(58%)会使用MRI对植入DBS的患者进行脑部检查,其他的COE之所以不进行MRI检查,多数是出于安全性的考虑或是由于行业指南的警告。而由于风险显著提高,在植入DBS的患者进行3.0 T的高场MRI仍被普遍视为禁忌,随着当前3.0 T的MRI设备以其更强的成像能力在临床中逐渐普及,会为植入DBS的患者将带来更大的限制。

4 DBS电极导致MRI图像伪影

现有DBS电极的导线和刺激触点均采用铂铱合金材料,在MRI环境中会由于磁化等原因对其周围的磁场产生很大的干扰,从而导致磁共振信号失真而在MRI图像中产生严重的伪影。根据Pollo等[22]的测量结果,电极的铂铱合金刺激触点在1.5 T的MRI图像中轴向上扩大了2倍,极大地影响了对植入患者脑部图像的判读。目前在临床中多采用低场MRI进行术后电极植入位置的确认,由于DBS的疗效同电极的植入位置密切相关,因此对电极植入位置的准确判断对术后刺激参数的选择、刺激效果以及副作用的诊断分析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深入理解DBS的作用机制也具有积极的意义[23]。但是现有的铂铱合金刺激触点所产生的伪影严重影响了局部图像质量,导致难以准确判断刺激触点植入的位置,妨碍了对电极的术后检查[24]。在应用f MRI研究DBS刺激后的脑功能变化时,铂铱合金刺激触点的伪影也极大地影响了局部核团的血流信号,给研究带来了障碍[25]。

MRI图像的获取依赖于对生物组织中水的氢核激发后的磁共振信号检测,因此质子所处的磁场环境极为关键,金属植入物的存在扰乱了周围磁场的分布从而导致信号畸变引起图像伪影。引起磁场扰动的因素有多种,其中植入材料同生物组织的磁化系数差异是其在MRI的图像中产生伪影的主要原因之一,材料的磁化系数和组织越接近,这一伪影的程度越小[23]。近年来研究表明MRI中的射频磁场以及梯度磁场在开关过程中也会导致伪影的产生,这是因为时变磁场会在金属植入物中感生涡流,引起局部磁场的畸变[26,27]。

5 讨论

提高MRI相容性是DBS最受关注的发展方向之一,抑制电极触点处的射频发热是其中最关键的问题,而目前尚没有妥善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13]。在当前情况下,为保障患者安全,临床上推荐使用保守的参数,即患者仅可以在1.5 T设备下使用头线圈进行扫描,头部SAR值应小于0.1 W/kg,而且应提前关闭DBS装置的刺激输出。

对DBS装置制造商而言,应在建模、设计、风险评估等方面充分考虑到MRI相容性的问题,通过体外试验获得定量的数据,进而在动物试验和临床试验中验证MRI安全性[28]。

上一篇:网格化服务模式下一篇:煤泥循环流化床锅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