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刺激

2024-06-18

生物刺激(通用8篇)

生物刺激 篇1

人体生物刺激反馈仪采用生物电阻抗和皮电反应检测分析原理, 用于记录患者生理状态信号, 提供临床诊断依据, 是近几年发展的一种新型无创的检测方法, 对于辅助检测与代谢综合征、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相关疾病, 以及快速无创伤术后跟踪管理有很大作用。

1.人体生物刺激反馈仪的原理

1.1 生物电阻抗原理

通过单一频率50KHz电流流经四个电极部位 (双手、双脚) , 测量人体阻抗值, 用于分析人体脂肪含量等健康指标, 见图1、图2[1]。

1.2 皮电反应原理

通过皮肤和金属电极 (2个头部、双手、双脚) 之间的微电流 (1.28V) 横穿人体的细胞间质, 评估人体局部和全身的电流传导和分布情况, 有效地通过Cottrell方程式把电流强度测定值转换成离子浓度推定值, 用于分析人体钠钾泵活性、细胞代谢和细胞内液形态[2], 见图3。

2.国内已上市人体生物刺激反馈仪的对比分析

工作原理:均采用生物电阻抗原理和皮电反应原理测量人体基本信息, 工作原理相同。

结构组成:IMPETO MEDICAL生产的人体生物刺激反馈仪 (e Zscan) 由主机、检测电极板、电极连线、标准USB连线、驱动软件组成。秦皇岛市惠斯安普医学系统有限公司生产的人体生物刺激反馈仪 (HRA- Ⅰ型) 由测试罩 ( 灯光指示板、测试空间环) 、移动平台 ( 平台、座椅、检测台) 、采集仪、辅助图形形式器、检测电极 ( 两个手电极、两个脚电极、两个头电极及头帽) 、电极连线、UBS连线、微机系统 ( 显示器、打印机、主机和应用软件组成。两者对比, 关键部件组成一致, 均有两个手电极、两个脚电极、两个头部电极组成信号采集端;最终软件分析程序一致。HRA-1产品在结构设计上增加了测试罩、移动平台和微机系统, 在硬件要求上充实了产品设计, 满足产品进一步商业化需求。

主要性能要求:e Zscan产品头部、双手、双脚电极输出电压为1.3V DC, 人体电刺激反馈值 (%) :0-100%。分析测量参数主要为Bo EC HF (全身ATP产生指标) 、BoED HF (全身间质液量指标) 、EIS HF (自主神经活动指标) 、BrEC HF (脑ATP产生指标) 、BrED HF (脑间质液量指标) 、EIS HF/VLF (血压相关的血液粘度指标) 、LF (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活动指标) 、HF (副交感神经指标) 、LF/HF (自律神经调节状况) 、BMI (人体的肥胖程度指标) 、体脂肪量 (%) 、总水分量、细胞外水分量、细胞内水分量等。

HRA-Ⅰ产品输出电压值1.3V±0.05V, 人体电刺激反馈值0~100%, 误差:±2%。, 与EZSCAN基本一致, 仅增加测量误差范围, 描述更准确。分析测量参数与eZscan相同。

适用范围:eZscan用于记录患者生理状态信号, 供临床诊断依据。HRA-Ⅰ适用于人体脊柱组织的健康查体、疾病筛查。从产品适用范围的描述上分析, eZscan描述更为准确, 此类产品应作为一种检测手段, 只是为临床诊断提供信息, 供临床医生参考, 不能直接用于某种疾病的诊断, 具体的诊断需要医生综合各种临床情况来做出判断。

3.人体生物刺激反馈仪的临床应用

eZscan自上市以来, 在糖尿病各种并发症的早期筛查中的应用得到了进一步验证, 2012年华山医院内分泌科发表的多篇硕士论文, 重点分析研究eZscan对II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的筛查[3]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以及糖尿病人肾小球滤过率无创筛查研究[4]。通过比较经典实验和eZscan检测的检出情况, 探讨eZscan检测的可行性。结论: (1) 本研究中糖尿病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的eZscan异常检出率为50%, 经典实验的检测结果异常率为45%;eZscan检测中各项检测指标比较与正常者相比, 年龄、病程、体质指数 (BMI) 、体脂、收缩压、肌酐、三酰甘油、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 (baPWV) 及高血压患病率均更高, 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相对于经典实验的诊断方法, eZscan的操作更加简单易行且对患者配合度及自身条件要求较低;2min之内即可以完成相关检查;与此同时eZscan诊断异常的患者临床特征更加明显。所以eZscan可以作为一种快速简便的糖尿病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的筛查手段。 (2) 以rGFR为诊断标准同时绘制eZscan和eGFR的R0C曲线。eZscan的AUC为0.726, 灵敏度91.8%, 特异度21.9%, 真实性64.2%, 而eGFR的AUC为0.881, 灵敏度97.95%, 特异度34.38%, 真实性72.84%。但eZscan操作更简单、耗时最短、无创伤、数据分析最简单、灵敏度最高、影响因素极少、可用于大规模人群筛查。因此, 在无检测条件的情况下, eZscan不失为衡量GFR的良好指标。eZscan联合eGFR检测GFR的联合灵敏度为99.83%, 故联合使用eGFR可减少eZscan的漏诊情况的发生。因此eZscan可以作为糖尿病人肾功能减退的无创筛查新技术。HRA-Ⅰ宣传应用的领域较广, 可用于对全身各个脏器生物活性和生理功能的检测, 预测潜在危险因素和疾病发展方向。早期判断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糖尿病、肝病、肾病、肿瘤等疾病的风险情况, 并给予合理的饮食指导和运动建议。

法国L.D Technology公司生产的E.S Teck System (ModelEIS-BC, PEMS and Complex) 已在欧盟和美国上市, 与国内产品不同之处是, 其在EIS-BC原理的基础上增加了血氧和脉搏检测和分析, 用于提供血氧饱和度、脉率、PWV、心率变异性等参数, 其说明书中仅描述本产品用途提供哪些参数的测量和分析, 且重点提示本产品不直接用于诊断。

综合上述分析, 人体生物刺激反馈仪是一种生理参数检测和分析的仪器, 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 其是否能用于临床诊断需临床医生依据临床需要来分析。目前在糖尿病并发症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得到了部分证实, 更多的临床应用范围需要进一步的临床实践来佐证。

摘要:人体生物刺激反馈仪利用生物电阻抗和皮电反应检测分析原理, 记录患者生理状态信号, 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本文通过收集各种资料, 分析国内已注册上市的人体生物刺激反馈仪产品临床应用情况。

关键词:人体生物刺激反馈仪,生物电阻抗,皮电反应

参考文献

[1]任超世.生物电阻抗测量技术[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04.第10卷, 第1期No.21-25.

[2]Albert Maarek.Electro interstitial scan system:assessmentbof 10 years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J].Medical Devices:Evidence and Research.2012:5:23-30.

[3]邵侃, 黄珊, 卢苏梅.人体生物刺激反馈仪对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的筛查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3年6月, 第16卷, 第6C期, No:2079-2081

[4]吴霞.糖尿病人肾小球滤过率无创筛查新技术探索.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生物刺激 篇2

[关键词]生物反馈;电刺激;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

女性盆底支撑结构损伤、缺陷、功能障碍,导致女性盆底功能障碍,中老年女性多发,对患者的生理、心理、生活、社会造成严重的影响。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包括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尿瘘、粪瘘、性功能障碍等。尿失禁中,压力性尿失禁最常见,与盆底支撑结构损伤、薄弱、先天发育不良有关。我们采用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6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纳入标准:患者主要表现为轻中度压力性尿失禁,患者为轻中度尿失禁,1h尿垫试验超过1g。排除标准:盆底无感觉、肌肉无收缩等失去神经支配,感知障碍的患者等;电刺激禁忌症患者,包括产后月经来潮或者恶露未干净的患者,孕妇或者计划妊娠的患者,盆底失去神经支配的而患者,盆底活动性出血、急性期炎症、水肿的患者,装有心脏起搏器患者,严重的心律失常的患者,手术瘢痕裂开的患者,结肠、直肠、泌尿生殖器恶性肿瘤,脑电图异常患者,不配合治疗的患者。所有患者均对治疗知情同意。其中30例患侧采用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为研究组,30例患者仅给予盆底锻炼治疗为对照组。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完善检查,包括膀胱颈抬高试验、压力诱发试验为阳性,72h排尿情况,排除下尿路梗阻、泌尿系感染。研究组采用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协议:盆底锻炼一慢反应肌纤维初级、盆底锻炼一慢反应肌纤维高级、盆底锻炼一快反应肌纤维初级、盆底锻炼一快反应肌纤维高级、盆底损伤恢复治疗、盆底肌协调障碍、盆底失弛缓征。电刺激治疗:患者排大小便,平卧,暴露外阴,在左右两侧髂骨、下腹部腹肌位置贴3个电极片,电极用生理盐水冲洗,插入阴道,至电极颈末端,调整电流强度,患者能够感到盆底肌肉的明显收缩,每次20min,先行电刺激治疗2次,周期为电刺激8s,放松8s。盆底肌锻炼:先行I类肌纤维,后Ⅱ类肌纤维,指导患者依据电脑屏幕模拟可视信号进行正确有效收缩及放松盆底肌肉群,最终能够达到脱离反馈仪后能够进行自我控制,改善盆底肌功能,达到治疗目的,1个疗程10次,每次20min,隔天或者每天进行1次,后自行每天坚持Kegel训练。对照组采用盆底锻炼治疗,对患者盆底肌进行评估,健康教育,消除患者不良心理,积极配合,指导患者进行Kegel训练,向患者讲解自行在家坚持锻炼的重要性。持续收缩肛门、阴道及肛门以锻炼I类肌纤维,每次持续10s,放松10s,每日120次,坚持10周,并训练间断排尿,在咳嗽、弯腰等诱发尿失禁的动作前收缩盆底肌;快收快放以训练Ⅱ类肌纤维,改善盆底支撑弹性及强度,最大力收缩肛门,每次持续3s,连续15~30min,每次2~3次。

1.3评价方法

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采用盆底障碍影响简易问卷(PFIQ-7)对患者盆底功能进行评价,采用尿失禁问卷量表(ICI-Q-SF)对患者尿失禁情况进行评价,采用性生活质量问卷(NSQ-12)对患者性生活质量进行评价。治疗前后检查患者盆底功能,包括静息状态肌电值、最大收缩力、持续收缩力、协调能力、最大尿流速。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盆底功能指标比较

治疗后,研究组静息状态肌电值较治疗前显著下降,最大收缩力、持续收缩力、协调能力及最大尿流速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并且静息状态肌电值较治疗前显著低于对照组,最大收缩力、持续收缩力、协调能力及最大尿流速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两组治疗前后各问卷得分比较

两组治疗后,PFIQ7评分、ICI-Q-SF显著下降,PISQ-12显著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PFIQ7评分、ICI-Q-sF显著低于对照组,PISQ-12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中老年高发,患者可出现盆腔器官脱垂、尿失禁、粪瘘、尿瘘、性功能障碍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身心健康。尿失禁中,压力性尿失禁最常见。盆底功能支持、承托盆腔的器官,包括子宫、直肠、膀胱等,控制排便排尿,增强性快感,维持阴道紧缩度。盆腔外层为肌肉、浅筋膜,中层会阴隔膜,内层尾骨肌、肛提肌等,各层形成封闭骨盆出口,其中贯穿阴道、尿道、直肠。当盆底结构、功能发生改变后,盆腔脏器位置及功能收到影响,出现器官脱垂、尿失禁等,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盆底横向可分为前盆腔、中盆腔和后盆腔。压力性尿失禁与膀胱输尿管间嵴远端松弛有关。尿失禁的发病机制复杂,生育次数、年龄、生产方法、第二产程长、难产、分娩损伤、胎儿肥胖、遗传等因素可导致,盆腔脏器脱垂可导致尿道位置变化,膀胱出口梗阻,盆底组织萎缩退化,子宫切除术导致盆底解剖改变,其他如呼吸系统疾病、吸烟、饮酒、体力劳动等导致子宫下移,也是尿失禁的危险因素。阴道分娩者更容易发生尿失禁。

电刺激能够唤醒受损的神经,低频电流刺激可加强阴道及周围肌肉的肌力及感觉,高频电流能够对阴道远处肌肉的肌力与感觉产生刺激。盆底肌肉收到电刺激后产生被动收缩,受损盆底组织神经受到电刺激后可明显提升感觉,加强盆底肌肉肌力,促进盆底肌肉神经功能恢复。Kegel是盆底肌肉训练,是生物反馈治疗基础,具有方法简单,容易学习,容易操作,经济,并且无明显的不良反应,并且效果显著。研究显示,有效的Kegel训练能够延缓患者病情。盆底肌肉训练能够让患者有意的对盆底肌肉进行自主收缩、放松,增强肌力,提高患者控尿的能力,达到预防疾病发展及治疗的效果。盆底肌肉锻炼主要锻炼尿道、肛提肌、肛门外括约肌。而肛提肌70%为I型纤维,30%为Ⅱ型纤维,盆底的正常功能需要两者的正常收缩。研究显示,盆腔脱垂的患者盆底肌肉较薄,而肌肉的厚度与收缩力有关。盆底肌肉训练是治疗压力性尿失禁的有效的非手术治疗方法,可增强盆底肌肉张力,预防治疗尿失禁。

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是治疗盆底功能障碍疾病的首选方法。不同的电刺激强度达到组织深部,使神经受到不同强度刺激,收缩肛提肌、外括约肌,加强盆底肌,同时间接激活排尿中枢反馈机制,稳定逼尿肌,抑制逼尿肌兴奋,达到治疗压力性尿失禁的效果。生物反馈治疗最早开始于上世纪60年代,最初用动物模型建立内脏活动操作性条件反射。行为疗法,体内各器官活动经生物反馈反映为医患双方均能感受到的形式。生物反馈仪将不可见盆底肌肉的收缩情况直观的同步的显示在屏幕上,患者通过屏幕进行有效的症状的训练,这就是生物反馈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设置不同的生物反馈模式,患者根据反馈到的信号学些症状肛门阴道肌肉收缩的方法,放置错误收缩下肢及腹肌,并且在脱离仪器后可自主进行训练。从而反复训练,增强盆底肌肉張力及贪心,恢复功能,增加阴道紧缩度,改善患者的性生活。在本次研究中,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盆底功能指标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并且治疗后盆底障碍影响简易问卷(PFIQ-7、尿失禁问卷量表(ICI-Q-SF)评分显著下降,性生活质量问卷(PISQ-12)显著提高,优于对照组。

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功能性便秘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定我院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55例患者中, 男15例, 女40例, 年龄22~78岁, 平均是46.85岁;患者皆有持续性便秘病史, 病程1~20年;所有患者皆符合FC的诊断标准, 经肠镜和生化检查后排除患者全身性疾病及直肠肛门的器质性病变所引起的继发性便秘情况。

1.2 方法

1.2.1 直肠肛管压力测定:

采用高分辨率测压仪进行肛管直肠动力学检查。观察指标包括:肛管静息压;肛管括约肌功能长度;肛管最大收缩压;排便迟缓反射;直肠肛管收缩反射;直肠肛管抑制反射;直肠感觉功能等。

1.2.2 结肠的传输实验:

在对患者进行治疗的前1周让患者停用所有对胃肠动力有影响的药物, 并把患者分别分为SCT、OOC及MIX三种便秘类型, 其中有26例为OOC, 有8例为SCT, 有21例为MIX。

1.2.3 治疗方法:

采用生物反馈电刺激仪进行治疗, 生物反馈的治疗原理是通过置于直肠内电极及腹部电极, 将该处生理信号放大, 并转变为可感观的信号, 指导患者正确训练盆底肌, 逐渐形成条件反射, 学会自主控制盆底肌肉收缩活动。在电极插入之前取患者的治疗体位, 并使其机体放松, 按照平时的排便习惯来做几次排便模拟动作, 从而明确患者的排便过程中肛门的内外括约肌缩张情况, 并在治疗的过程中指导患者按屏幕生物反馈动画所提示协调腹肌群与肛周肌群配合, 认识异常的肌电信号, 及时纠正患者不正确的排便动作, 并经过反复的模拟训练之后, 最终达到正确排便。每次全套治疗的时间约为4 0 min, 每周3次, 每疗程实施5~10次。此外, 在治疗的过程中还要保持患者身心舒畅, 并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 多饮水与运动, 并鼓励患者自行在家里训练, 每天3次左右, 每次坚持30 min。

1.3 观察指标:

大便的性状:大便的性状图谱分型可分作7种类型, 其中, 以粪便质软成形为正常。大便的次数:正常的排便次数应以每日1~2次。

1.4 疗效判定。

治愈:大便性状与排便的次数恢复到正常状态;显效:大便性状或者大便的次数至少有一项恢复到正常状态;有效:排便次数逐渐正常, 大便的性状有所改善, 但未恢复正常;无效:各项症状无改变。

2 结果

2.1 患者在治疗前后症状的改善情况:

经过治疗后, 有11例痊愈, 占20%;显效为23例, 占41.8%;有效为12例, 占21.8%;无效为9例, 占16.4%;总有效为83.6%。在治疗之后患者每周能够自主排便的次数从治疗之前1~2次变成治疗后的4~7次, 24 h结肠传输试验由治疗前的平均18.2%增至63.6%;功能性慢性传输型便秘、出口梗阻型便秘及混合型便秘患者经治疗后消除了盆底肌群的功能性舒缩失调。便秘组直肠感觉阈值、最大耐受量, 肛管直肠抑制反射阈值有所下降。

2.2 肛管的测压结果:

在治疗之前26例出口梗阻型的便秘患者均有耻骨直肠肌和肛门外括约肌矛盾运动的盆底功能紊乱的表现, 在治疗之后有20例患者症状消失, 患者在治疗前首次排便的感觉阀值等明显升高, 治疗后明显降低 (P<0.05) 。见表1。

注:治疗前后比较, P<0.05

3 讨论

便秘是一种常见的症状, 会随着人们的饮食结构与精神心理状态因素的改变而受到影响, 造成慢性便秘的患病率上升。以往对便秘的治疗方法主要有增加水分与膳食纤维的摄入量。当前普遍认为引起FC主要是因结直肠的动力出现异常而导致[2]。对FC治疗采用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主要是将操作性的条件反射作为基础, 在医师的指导下, 患者根据屏幕上变化的图案信号等完成正常排便动作, 并学会协调肛门肌群与腹部肌群的运动, 从而纠正患者的肌电运动异常状态, 调整其生理反射, 并重新建立起正确的反馈排便通路, 从而达到便秘治疗的目的[3]。此外, 该治疗方法作为一种可反复多次使用的非入侵性无痛苦治疗手段, 对于长时间依赖于药物治疗便秘无法取得满意效果之后的另一种行之有效的新治疗手段。

综上, 采用生物反馈手段治疗FC无痛苦、无创伤、价格低廉、无明显不良反应, 容易让人接受, 临床治疗的效果较为满意, 和药物治疗及手术治疗等相比较, 优势显著。而在未来采用生物反馈对FC治疗及训练仪的发展、适应证的选择、治疗方案的标准化、疗效评估及生物反馈治疗FC的机制等方面还要进一步开展研究。

摘要:目的 探讨功能性便秘采用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的意义。方法 55例患者进行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1个月前后的排便情况的对比、直肠肛管测压、24 h结肠传输试验以及直肠和盆底肌电描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对各型的FC均有一定疗效。结论对FC采用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后肛管直肠动力异常改善, 盆底肌不协调运动消失, 每周便次增加, 便秘改善。

关键词:FC,肛管测压,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

参考文献

[1]徐廷翰, 欧亚龙.中西医结合大肠肛门病研究新进展[M].成都:成都四川科技出版社, 2004:355.

[2]刘宝华.便秘的诊断与治疗[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2002:108-127.

生物刺激 篇4

1临床资料选择2012年3月—2013年2月于本院妇产科门诊就诊的慢性盆腔疼痛[2]患者120例,年龄23~53岁,病程1~6年。排除心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疾病,排除合并生殖系统肿瘤精神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具有可比性。

2 方法

2. 1 治疗方法1) 穴位注射: 取穴三阴交、次髎穴,常规消毒,将5 m L注射器针头换用7 号针头,垂直刺入穴位1 寸左右,待患者者有明显酸、麻、胀感时,抽吸无回血后,缓慢推动注射器,注入利多卡因3 m L与阿托品1 m L混合液,每穴注入1 m L,隔日1 次; 2) 生物电刺激: 采用法国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PHENIX系列USB4,电极位置: 子宫穴、阿是穴。治疗方法: ( 1) 内啡肽TENS脉冲刺激,频率85 Hz,脉宽100μs,治疗15 分钟; ( 2) 内啡肽TENS联合疗法,频率为1 ~4Hz,脉宽为230 ~ 270 μs,治疗15 分钟。治疗时期: 非月经期,隔日1 次,10 次为1 疗程,共2 个疗程。对照组: 仅予生物电刺激( 同上) 。

2. 2 止痛效果评价方法参照世界卫生组织视觉模拟疼痛分级评分法( Visual analoguescale,VAS) 进行疼痛评分。

2. 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 0 统计软件处理,采用t检验和 χ2检验。

3 结果

3. 1 疗效标准显效: 治疗后腹部疼痛等自觉症状消失,停药后3 个月内盆腔疼痛无复发。有效: 治疗后盆腔痛症状消失或明显缓解,疼痛分级下降1 个级别。无效: 治疗后盆腔痛症状无减轻或有加重,疼痛分级无改变。

3. 2 结果见表1 ~ 2。

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1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4 讨论

慢性盆腔痛属祖国医学“妇人腹痛”“癥瘕”“带下痛”“痛经”等范畴。内因责之肝脾肾3 脏,肝郁气滞、脾虚湿困、肾元损伤,致气机不畅、湿浊阻滞冲任。外因责之六淫之邪侵袭,终致寒凝血瘀,停滞下焦,伤及冲任而为病。

三阴交属足太阴脾经,为足太阴、少阴、厥阴三经交汇穴,通过肝脾肾三经与冲任胞宫相关联,主妇科病中的疼痛,穴位注射此穴,可使冲任气血调和,通则不痛。龚萍[2]等发现针刺三阴交可激活皮质、皮质下边缘系统和小脑与疼痛相关脑区,通过平衡与疼痛有关的中枢网络而减轻疼痛。次髎穴为膀胱经穴位,与病位较近,针刺时要求针感向小腹或会阴放射,意在使针刺感应通过并作用于胞宫中,使气行则血行、达到止痛之效。阿托品可抑制迷走神经反射,解除内脏平滑肌、血管痉挛,改善微循环,具镇痛、解痉作用选择性高的优点。利多卡因,起区域麻醉作用,能激发体内痛觉调节系统,控制疼痛感觉和情绪反应,使痛阈提高而达到镇痛效果。现代研究证实[3],穴位注射次髎穴、三阴交穴,可调节盆腔脏器的功能,提高痛阈,增强重要生命系统的防御修复能力和适应调节能力,从而起到镇痛作用。三阴交、次髎穴位注射起到药物和穴经刺激的双重作用,故可迅速缓解患者的疼痛。

子宫穴[4]位于脐下正中4 寸旁开各3 寸,穴区浅层有髂腹下神经,深层有髂腹股沟神经,主治: 子宫下垂,盆腔痛,月经不调,痛经,子宫内膜炎,不孕症等。阿是穴取穴方式就是以痛为腧。通过仿生物电刺激两穴,可以直接刺激局部神经传导,加速局部肌肉动作,直接改善盆腔的血液循环,并能刺激体内啡肽[5]分泌,体内啡肽可与吗啡受体结合,产生跟吗啡、鸦片剂一样的止痛和欣快感,等同于天然的镇痛剂,提高痛阈,可对抗前列腺素并抑制前列腺素分泌,消除水肿,促进炎症的吸收,使疼痛缓解或消失。

本文结果表明,三阴交、次髎穴注射利多卡因、阿托品联合生物电刺激用于治疗慢性盆腔痛疗效佳,给药方便,经济实用,副作用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措施。

参考文献

[1]曹泽义.中华妇产科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466.

[2]龚萍,张明敏,王棋,等.针刺三阴交对痛经者葡萄糖代谢的影响[J].中国针灸,2006,26(1):51-55.

[3]范刚启,陆斌,刘祖舜,等.穴位注射疗法的现状及展望[J].中国针灸,2001,7(21):434.

[4]潘兴芳,黎波,李志道.艾灸子宫I穴、子宫II穴治疗原发性痛经30例[J].上海针灸杂志,2004,23(8):27-28.

生物刺激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自然分娩初产妇10例, 年龄28~35岁, 中位年龄30岁;单胎、无病理性妊娠、产前无器质性疾病及经阴道手术史;均存在产后SUI;新生儿体质量3000~4000g。轻度:尿失禁发生在咳嗽和打喷嚏时, 每周发作≥2次;中度:尿失禁发生在走路快等日常活动时;重度:尿失禁在站立时即发生。本组患者轻中度7例, 中度3例。

1.2 方法

采用法国PHENIX神经肌肉生物反馈治疗仪, 由临床医师结合患者的情况设计治疗方案。患者根据治疗仪显示屏的图形指示进行盆底肌肉训练, 每次20~30min, 治疗期间电刺激和生物反馈同时配合进行, 康复原则是先Ⅰ类纤维后Ⅱ类纤维。第1步采用电刺激治疗, 电刺激频率一般由低频 (50Hz) 到高频 (80Hz) , 脉宽为250~320US, 电流大小以患者感觉肌肉强力收缩而不疼痛或阴道有跳动感而无疼痛为准, 主要作用是唤醒深层和浅层肌肉收缩的本体感觉, 诱发肌肉的被动性收缩。第2步采用生物反馈治法:按照屏幕显示的压力波形指导患者进行盆底肌肉Ⅰ类纤维和Ⅱ类纤维的收缩锻炼, 一般每次治疗20~30min, 每周2次, 每个疗程10~20次。

1.3 盆底肌肉锻炼

又称Kegel运动, 1948年由美国医师Amold-Kege提出, 是指有意识地对耻骨-尾骨肌群进行收缩锻炼, 以增强盆底支持张力, 进而增加尿道阻力, 达到加强控尿能力的目的。方法:每次收缩≥3s, 然后放松, 连续15~30min, 每天2~3次;或盆底肌肉锻炼每天150~200次, 6~8周为1个疗程。体位可以选择躺、坐或站立, 找出最容易的锻炼姿势。

1.4 疗效判定标准

观察患者症状改善情况及有无其他不适。治愈:尿失禁症状消失;有效:漏尿次数减少≥50%;无效:尿失禁症状无明显缓解。

2 结 果

本组10例患者均完成了1个疗程的治疗。其中4例患者在第3~4次治疗时症状开始减轻, 到第9次时症状完全消失。另有5例患者在治疗5~7次时症状开始减轻, 到10~12次时症状完全消失。其中1例患者产钳助产, SUI症状从孕35周起出现, 在治疗10次后症状减轻, 14次时症状完全消失。10例患者均诉无其他任何不适。

3 讨 论

在欧美及日韩等发达国家和地区, 产后的妇女常规进行盆底肌肉训练, 从而大大地减少了盆腔器官脱垂以及尿失禁等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近年来我国也逐渐开展妇女产后盆底康复训练, 通过电刺激及生物反馈来进行盆底肌训练是一种更有效的锻炼方法。

产后SUI严重影响产妇的正常社会活动、体育锻炼和性生活, 严重者引起精神抑郁、孤独、心理障碍和增加国家医疗服务的经济负担, 所以如何治疗和防治产后SUI愈来愈引起医务人员的高度重视。据报道, 43.3%的女性在分娩后都存在SUI, 孕期和产后是SUI的高发期亦已得到公认。试验证明, 分娩次数增加、分娩损伤、难产或第2产程延长、产钳操作、胎儿体质量增加、会阴切开术等均可造成盆底组织损伤及尿道横纹肌的部分去神经作用。分娩时盆底受胎头挤压, 盆底拉伸延长肌肉高度扩张, 使盆底发生去神经改变, 结缔组织间连接发生分离等变化。难产、器械助产等易引起盆底及尿道周围组织的损伤, 膀胱颈位置及活动度改变, 尿道闭合压下降, 进而导致SUI的发生。盆底肌肉锻炼, 通过产妇有意识地以肛提肌为主的盆底肌肉进行自主性收缩, 以加强盆底肌肉的力量, 即针对盆底和膀胱颈尿道括约肌的损伤机制起到防治产后SUI的作用。产后进行盆底康复治疗, 不仅能有效防治及治疗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和发展, 并有利于促进产妇产后康复, 提高生活质量, 减少产妇心理和生理上的痛苦, 提高产妇的自信心。

生物刺激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3年10月-2014年12月收治的147例PFD患者为研究对象, 均符合《妇产科学》[1]中相关诊断标准。本次受试患者平均年龄 (37.5±3.7) 岁;PFIQ-7评估 (3.7±2.0) 分;ICI-Q-SF评估 (8.6±0.9) 分;疾病类型:压力性尿失禁48例, 盆腔器官脱垂33例, 产后盆底损伤50例, 其他16例。根据患者意愿分成联合组 (A组, n=73) 和电刺激组 (B组, n=74) 两组。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对比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 (1) 符合相关诊断标准者; (2) 临床资料完整者; (3) 签署知情同意书者。排除标准: (1) 盆底失去神经支配者; (2) 相关治疗禁忌证者; (3) 中途退出治疗、更改方案或随访期失联者; (4) 合并其他妇科疾病、功能障碍或恶性肿瘤者; (5) 精神障碍、意识不清或语言障碍者。

1.3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在治疗期间予以饮食干预、作息知道, 尽量避免过度劳累;B组予以功能性电刺激疗法:采用PHENIX4型神经肌肉电刺激仪, 高频 (35~50 Hz, 推荐50 Hz) 持续电刺激, 电流0~70 m A, 脉冲200~500 us, 1 h/次, 1~2次/d, 持续8~12周后观察疗效。A组予以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方案:采用法国PHENIX 4型生物刺激反馈治疗仪, 消毒电极片并轻插入阴道内直至电极颈末端, 通过阴道电极收集生物反馈电流, 以有刺激感觉而无疼痛感为宜, 电流<100 Hz, 20 min/次, 3周内持续10次, 每周至少2次, 其间1~2 d行1次kegel训练, 持续8~12周后观察疗效。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盆底障碍影响简易问卷PFIQ-7) [2] (得分越高症状越严重) 、尿失禁问卷简表 (ICI-Q-F) [3] (得分越高症状越严重) 评分变化差异, 记录其排尿间隔、每日排尿频次、夜尿频次、每次排尿量等排尿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 16.0分析数据, 计量资料以±s表示, 行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各问卷评估结果对比分析

治疗后两组患者PFIQ-7及ICI-Q-SF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 (P<0.05) , 其中A组降幅大于B组 (P<0.05) , 见表1。

注:#与治疗前对比P<0.05, *与B组对比P<0.05

2.2 治疗前后排尿情况对比差异分析

治疗后A组排尿间隔及每次排尿量明显高于B组, 且每日排尿频次及夜尿频次低于B组 (P<0.05) , 见表2。

注:#与治疗前对比P<0.05;*与B组对比P<0.05

3 讨论

本研究发现予以联合疗法的A组患者及采用电刺激方案的B组患者治疗后盆底功能均得到显著提升, 说明电刺激作为一种被动性盆底肌肉训练方案, 能通过电流刺激诱导盆底肌肉表现治疗性反应, 以达到调节下尿路功能、改善尿频、尿急症状的目的。杨梅等[4]研究者也在报告中指出, 虽电刺激疗法近期疗效可达到50%~80%以上, 但存在明显的年龄及疾病限制, 50岁以下的青年及中年患者近期疗效优于老年患病群体, 且应激性尿失禁者显效率高于急迫性尿失禁者, 提示医师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最佳疗法。笔者虽未针对该方案的临床效果影响因素进行深入探讨, 但也发现在电刺激基础上联合生物反馈方案的A组患者盆腔肌力恢复效果及排尿改善情况均较B组理想, 说明电刺激时辅以生物反馈, 可有效增强盆底肌肉活力, 促进盆底肌肉群收缩, 提高其肌力及弹性, 在短期内改善盆底功能, 促进排尿恢复, 和谐夫妻关系,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储小燕等[5]研究者也在报告中对上述结论予以支持, 但其还认为, 虽生物反馈治疗效果突出, 但局限性较大, 尿道压力、体重指数、既往手术史、病情发展程度等均是影响临床疗效的重要因素, 且治疗时间跨度长, 需患者每周至少入院两次, 否则将难以获得理想疗效, 极大影响其接受度及依从性。笔者则认为, 临床需全面考虑患者实际情况以选择最佳方案, 不必局限于一种治疗方法。

综上所述, 对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予以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方案, 疗效确切, 能有效改善其盆底功能, 提高生活质量,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147例PFD患者为研究对象, 根据患者意愿分成A、B两组。B组仅予以功能性电刺激疗法, A组则予以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方案。比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FIQ-7、ICI-Q-SF评分变化差异, 记录其排尿情况。结果 1治疗后两组患者PFIQ-7及ICI-Q-SF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 (P<0.05) , 其中A组降幅大于B组 (P<0.05) ;2治疗后A组排尿间隔及每次排尿量明显高于B组, 且每日排尿频次及夜尿频次低于B组 (P<0.05) 。结论 对PFD患者予以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方案, 疗效确切,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电刺激,生物反馈,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135-136.

[2]Zhu L, Yu S.Chinese validation of the Pelvic Floor Impact Questionnaire Short Form[J].Menopause, 2011, 18 (9) :1030-1033.

[3]Huang L, Zhang SW, Wu SL, et a L.The Chinese version of ICIQ:a useful tool in clinical practice and research on urinary incontinence[J].Neurourol Urodyn, 2008, 27:522-524.

[4]杨梅.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产后盆底肌康复效果分析[D].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12, 29 (2) :291-292.

生物刺激 篇7

关键词:生物反馈,电刺激,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 (PFD) 是因盆腔支持结构缺陷、退化或损伤造成的疾病。通常是由于妊娠妇女怀孕分娩过程中, 盆底韧带和肌肉过分牵拉或支配肌肉运动的神经血管受伤, 造成提肛肌松弛、萎缩, 包括阴道脱垂、子宫脱垂及生殖道瘘等, 极易引发尿失禁[1]。笔者旨在探析治疗PFD的最佳方案, 降低PFD带给女性生活及健康中的痛苦,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与分组

我院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收入的产后PFD患者150例, 均经阴道自然分娩, 符合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诊断标准, 无产科合并症、并发症;患者能正确理解治疗意义, 主动配合治疗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有与治疗相关禁忌证, 中途退出治疗、随访失败及精神障碍患者。年龄19~37岁, 平均 (31.5±8.7) 岁;初产妇101例 (67.3%) , 经产妇49例 (32.7%) 。子宫脱垂48例 (32.0%) , 阴道脱垂41例 (27.3%) , 盆底损伤39例 (26.0%) , 其他22例 (14.7%) 。按入院时间分为两组, A组85例予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 B组65例予单纯电刺激治疗。两组一般资料接近。

1.2 治疗方法

治疗前给予两组详细讲解治疗目的、注意事项及方法, 使其了解治疗过程, 增加治疗积极性及依从性;治疗期间饮食要清淡、多饮水, 多食高蛋白、低油低脂低盐;作息规律, 避免过度劳累。A组予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嘱患者治疗前排空膀胱, 将消毒电极片缓慢插入阴道内直至电极颈末端, 通过阴道电极收集生物反馈电流。每周使用两次, 每次20分钟, 使用时以感到刺激感无疼痛感为宜, 电流不超过100Hz。B组给予功能性电刺激治疗:高频50Hz持续电刺激, 脉冲500Hz, 电流<70m A, 每次持续1小时, 每日两次。两组治疗结束后, 建议患者在家时采取Kegel练习, 巩固治疗效果。指导产妇Kegel时, 平卧于床上, 头下垫一软枕, 采取舒适体位, 两腿分开屈膝, 呼吸深而缓, 依次收缩肛门、阴道、尿道, 使产妇有盆底肌上提的感觉, 每次收缩时深吸一口气, 保持3~5秒, 放松时缓慢吐气。连续做15~30分钟, 每日3次。3个月后, 对比分析两组的盆底肌力及排尿情况、生活质量评分及治疗效果。

1.3 观察指标

①两组治疗前后的盆底肌力:分为5级, 1级最差, 5级最优。②肌电值:肌电值越大表示盆底肌收缩力越强、功能越好。③排尿情况:排尿间隔时间长、排尿频次及夜尿频次少、每次排尿量多表示患者恢复越好。④生活质量评分:采用尿失禁生活质量调查问卷, 每一问题对应5个备选的回答选项及对应分值, 分值分别为1、2、3、4、5分;按每一问题所得分值, 分为较差 (1~2分) 、差 (>2~3分) 、可 (>3~4分) 和较好 (>4~5分) , 全部分值合计为生活质量总评分。总评分越高, 生活质量越好。⑤疗效评定标准:尿失禁症状消失, 无遗尿现象发生为治愈;尿失禁症状缓解, 遗尿现象减少, 尿垫使用次数比治疗前减少50%以上为显效;尿失禁症状无明显缓解, 遗尿现象和使用尿垫次数与治疗前无明显变化为无效。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 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盆底肌力比较 (表1)

治疗前两组盆底Ⅰ类、Ⅱ类肌肌力, 盆底Ⅰ类、Ⅱ类肌纤维肌电值水平接近,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盆底肌力均较前改善, 且A组各项指标均明显高于B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治疗前后排尿情况比较 (表2)

治疗前两组排尿间隔、每日排尿频次、每次排尿量接近,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组夜尿频次少于B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不做治疗后比较。治疗后A组排尿间隔及每次排尿量高于B组, 每日排尿频次低于B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2.3 两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表3)

治疗前两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接近,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生活质量均较前改善, 且A组行为的限制、心理的影响、社会障碍评分均高于B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2.4 两组疗效比较 (表4) A组治愈率明显高于B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9 7, P<0.01) 。

3 讨论

PFD由于处于隐私部位, 部分患者对治疗产生抵触心理, 期待侥幸自愈心理较多。但PFD对产妇日常生活影响较大, 易引发炎症、带来不适感, 严重者影响正常夫妻生活、导致社交恐惧、焦虑不安等情况。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PFD不仅能够加固盆底肌肉肌力, 还能提高尿道周围括约肌功能, 解决患者尿失禁、器官脱垂等症状[2]。

本文结果显示, 采用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PFD疗效优于单纯采用功能性电刺激治疗。A组盆底肌力、排尿情况及生活质量改善效果明显优于B组, 说明在电刺激治疗基础上辅助生物反馈, 能有效促进盆底肌肉收缩, 增强盆底肌肉活力, 达到改善患者盆底功能、增强尿控能力、提高生活质量的目标。但在观察中部分患者在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的效果比单纯采用电刺激治疗的患者效果差, 说明治疗方法存在个体差异。因此, 治疗方法的选择应全面考虑患者的实际情况, 制定合理目标, 选择具有针对性的最佳方案, 不必局限在同一种治疗方法。

综上所述, 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对产后患者盆底功能恢复效果满意, 可建议经阴道顺产产妇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将盆底功能恢复作为常规康复治疗, 增强盆底功能、保障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杨明明, 杨爱主, 姚丽丽.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医学工程, 2015, 23 (4) :111.

生物刺激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的400例足月分娩产妇, 均来自于该院2012年4月—2015年12月这一期间, 并按照开始接受治疗的时间分为4组, 即产后42、60、90 d组与对照组, 每组100例, 对照组患者的年龄23~33岁, 平均 (26.5±3.9) 岁, 孕周38~31周, 平均 (39.2±1.0) 周。产后42 d组患者的年龄22~32岁, 平均 (26.3±3.5) 岁, 孕周39~31周, 平均 (39.6±1.6) 周。产后60 d组患者的年龄24~33岁, 平均 (27.5±4.2) 岁, 孕周39~32周, 平均 (40.2±1.2) 周。产后90 d组患者的年龄25~33岁, 平均 (27.6±3.8) 岁, 孕周39~32周, 平均 (40.4±1.4) 周。4组孕周、年龄等基本资料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存在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产妇不接受任何治疗措施。产后42 d组、60 d组、90 d组分别在产后42、60、90 d开始接受反复的生物反馈、电刺激与盆底肌锻炼。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仪的刺激电流对产妇没有造成痛感即可, 2次/周, 20 min/次, 治疗5 d。在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完成后, 将不同质量的盆底康复器置入产妇阴道内, 指导产妇将阴道肌肉收缩, 进行夹持练习, 3次/周, 20 min/次。

1.3 评定方法

对4组产妇盆底肌肌力、阴道肌张力与尿失禁发生率密切观察。其中, 采用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测定产妇的盆底肌张力, Ⅰ级、Ⅱ级、Ⅲ级、Ⅳ级、V级分别表示阴道肌肉收缩不足1s、1~2 s、2~3 s、3~4 s、超过4 s。

1.4 统计方法

数据用SPSS 17.0统计软件统计,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t检验, 计数资料用[n (%) ]表示、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4组盆底肌肌力测试的对比

对照组与产后90 d组盆底肌肌力测试的对比 (P>0.05) ;与对照组、产后90 d组相比, 产后60 d组与产后42 d组产妇的盆底肌肌力得到有效恢复, 且产后42 d组 (Ⅱ级占1%、Ⅲ级占2%、Ⅳ级占44%、V级占53%) 的恢复效果最好 (P<0.05) 。如表1。

2.2 4组阴道肌电压与尿失禁的对比

对照组与产后90 d组阴道肌电压与尿失禁发生率的对比 (P>0.05) ;与对照组尿失禁29%、产后90 d组尿失禁26%相比, 产后60 d组尿失禁17%与产后42 d组产妇的尿失禁发生率有效改善, 且产后42 d组的阴道肌电压 (20.17±8.40) μV、尿失禁发生率4%改善效果最佳 (P<0.05) 。如表2。

3 讨论

女性的盆底肌肉除了能够对子宫与膀胱等盆腔脏器的正常解剖位置具有维持作用以外, 还可以在排尿的不同生理活动中发挥作用[3]。在妊娠与分娩的过程中, 因为胎儿的压迫等不同原因, 产妇的盆底结构也会受到一定的损伤, 引发盆底肌肌力明显减弱, 通常会出现尿失禁等症状, 一旦没有及时纠正, 伴随产妇年龄的不断增加, 会逐步发展为子宫脱垂等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 对产妇的生活质量有严重影响[4]。还有一些产妇出现性生活满意度降低的现象。所以, 产后盆底功能康复治疗, 能够促使产妇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 可对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有效预防[5,6]。

生物反馈、电刺激与盆底肌锻炼, 可使尿道括约肌、肛门以及阴道附近的肌肉收缩能力明显增强, 对膀胱逼尿肌的收缩具有抑制作用, 促使膀胱储尿能力显著提高, 辅助产妇自主对盆底肌活动进行控制与调节, 对尿失禁等盆底肌功能障碍性疾病有效的防治[7,8]。生物反馈、电刺激与盆底肌锻炼还能够使盆底肌收缩能力明显增强, 对盆底肌血液循环有效改善, 促使盆底肌肌力快速恢复[9]。该研究显示:对照组与产后90d组相比, 产后60 d组与产后42 d组产妇的盆底肌肌力得到有效恢复, 且产后42 d组 (Ⅱ级占1%、Ⅲ级占2%、Ⅳ级占44%、V级占53%) 的恢复效果最好 (P<0.05) ;对照组与产后90 d组阴道肌电压μV与尿失禁发生率的对比, 产后60 d组与产后42 d组产妇的阴道肌电压与尿失禁发生率有效改善, 且产后42 d组的阴道肌电压 (20.17±8.40) μV与尿失禁发生率4%改善效果最佳 (P<0.05) , 说明生物反馈、电刺激与盆底肌锻炼对盆底康复有一定效果, 及早接受盆底肌锻炼, 盆底康复效果越显著。柯茹等[10]学者探究了生物反馈电击疗法联合盆底肌锻炼对产后盆地功能康复的效果, 结果表明:治疗后的盆底功能 (Ⅰ级3例、Ⅱ级19例、Ⅲ级41例、Ⅳ级42例、V级46例) , 明显高于治疗前 (Ⅰ级51例、Ⅱ级69例、Ⅲ级29例、Ⅳ级2例、V级0例) , (P<0.05) ;治疗后的尿失禁发生率13.95%明显小于治疗前的38.40% (P<0.05) , 与该研究结果一致。

总之, 产妇及早接受生物反馈、电刺激与盆底肌锻炼, 使盆底肌肌力增加, 尿失禁发生率降低, 甚至部分可治愈, 明显改善产妇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 探究产后接受生物反馈、电刺激与盆底肌锻炼对盆底康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该院2012年4月—2015年12月收治的400例足月分娩产妇, 按照开始接受治疗的时间分为4组, 每组100例, 对照组不接受治疗措施, 产后42、60、90 d组接受反复的生物反馈、电刺激与盆底肌锻炼。对4组盆底肌肌力、阴道肌电压与尿失禁情况进行对比。结果 对照组与产后90 d组相比, 产后60 d组与产后42 d组产妇的盆底肌肌力得到有效恢复, 且产后42 d组 (Ⅱ级占1%、Ⅲ级占2%、Ⅳ级占44%、V级占53%) 的恢复效果最好 (P<0.05) ;对照组与产后90 d组阴道肌电压μV与尿失禁发生率的对比, 产后60 d组与产后42 d组产妇的阴道肌电压与尿失禁发生率有效改善, 且产后42 d组的阴道肌电压 (20.17±8.40) μV与尿失禁发生率4%改善效果最佳 (P<0.05) , 且产后42 d组的阴道肌电压与尿失禁发生率改善效果最佳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产妇及早接受生物反馈、电刺激与盆底肌锻炼, 可使盆底肌肌力有效提高, 尿失禁发生率有效降低。

关键词:物反馈,电刺激,盆底肌锻炼,产后盆底康复

参考文献

[1]吴君梅.盆底肌肉锻炼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产后性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J].医学综述, 2014, 20 (8) :1489-1491.

[2]貟艳丽, 徐玲娣.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锻炼对产后盆底康复的效果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 2014, 29 (24) :4001-4002.

[3]杜霄.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及盆底肌锻炼对产后盆底康复的疗效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 2015, 30 (16) :2586-2589.

[4]李杰, 贠艳丽.生物反馈及电刺激配合盆底肌锻炼对产后盆底功能康复的疗效[J].中国临床研究, 2015, 28 (8) :1057-1058.

[5]李霞, 庞稼燕.肌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盆底肌训练治疗女性轻中度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观察[J].中国临床研究, 2015, 28 (1) :80-81.

[6]胡静, 熊莉.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联合补中益气汤对产后盆底康复疗效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 2016, 31 (8) :1766-1768.

[7]禢少平, 余洁, 周光丽.电刺激及生物反馈康复治疗对产后盆底肌力和疲劳度的影响[J].西部医学, 2014, 26 (5) :636-638.

[8]黄润强, 赵亚娟, 崔明华, 等.综合康复训练联合电刺激对产妇产后盆底肌功能的影响[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16, 11 (2) :177-178.

[9]胡艳, 李云, 张魏颖, 等.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盆底肌肉锻炼对产后女性盆底肌力减退治疗的疗效评价[C].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妇产科学术会议.2012.

上一篇:打造优质课堂下一篇:施工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