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刺激器

2024-09-06

神经刺激器(精选11篇)

神经刺激器 篇1

近年来, 神经刺激器引导臂丛神经阻滞技术因可精确定位神经, 麻醉效果确切, 同时能够提供较长时间的镇痛作用, 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小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1]。我院于2008年引进神经刺激器, 其应用从上肢手术逐渐发展到下肢手术, 现将我院2012年1月—12月30例行神经刺激器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护理配合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30例锁骨骨折患者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 患者均为成年人, 年龄18岁~87岁, 性别不限, 体重40~90 kg。

1.2 麻醉方法

患者入室, 手术医师、麻醉医师、巡回护士三方安全核查后, 建立外周静脉通路, 实施生命体征监测, 协助患者摆放好臂丛肌间沟阻滞体位 (暴露患肢, 取去枕平卧位, 头偏向健侧30°~40°) 。检查并组装好神经刺激器, 在患肢上臂外侧 (肱三头肌处) 贴上电极片, 连接好仪器, 并根据医嘱静脉注射咪达唑仑2~3 mg和舒芬太尼5μg后, 麻醉医师采用神经刺激器定位仪 (Multism.VARIO-PAJUNK) 和50 mm穿刺针行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起始刺激电流为1.0 m A, 频率1.0 Hz, 穿刺针头端朝向患者对侧乳头方向倾斜缓慢进针, 当有突破感并观察到上肢肌肉收缩反应 (肱三头肌肌肉收缩) 时, 将电流调至0.3~0.5 m A。如仍保持收缩反应, 回抽无血、无气、无脑脊液, 注入局麻药0.375%罗哌卡因+0.5%利多卡因1 m L试验量;观察5 min后, 若无异常反应, 回抽无误, 可注入0.375%罗哌卡因+0.5%利多卡因34 m L, 观察麻醉效果确切后开始手术。

1.3 麻醉配合

1.3.1 麻醉前物品及环境准备

协助麻醉医师准备好神经刺激器定位仪 (Multism.VARIO-PAJUNK) 、麻醉穿刺包、50 mm穿刺针、监护仪、麻醉机等物品。调节适宜的温湿度, 保持室温18~22℃, 相对湿度在40%~60%, 在千级手术室环境内为患者进行麻醉和手术。

1.3.2 认真执行查对制度

在手术间, 麻醉医师、手术医师、巡回护士三方仔细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房床号、住院号、术前诊断、手术名称、手术部位, 检查麻醉前用药情况, 各种皮试反应结果及实验室检查结果, 禁食、禁饮时间是否足够, 术中用药等。核对完毕后接上心电监护仪, 等待麻醉。

1.3.3 心理护理

由于患者对麻醉知识的缺乏, 易产生紧张恐惧心理, 护理人员要做好心理护理, 取得患者的信任。术前向患者说明麻醉的注意事项及麻醉需要配合的地方, 包括: (1) 会协助摆放麻醉体位, 但有少许不适, 望配合; (2) 操作时会适当给予镇痛和镇静药, 减少患肢可能有的触电感, 所以勿紧张; (3) 电刺激时有肌肉颤动, 是正常现象, 应放松肌肉, 不要主动收缩肌肉, 以减少误差; (4) 注药后如有呼吸困难等情况及时说明; (5) 手术时患者一般不会疼痛但仍有感觉[1]。

1.3.4 维持有效的静脉通路

选择健侧上肢较粗的血管, 保持静脉通畅, 最好选合适的静脉留置针 (如20或22号留置针) 进行穿刺, 可以保障有效补液, 减少不适感。穿刺成功后妥善固定, 遵医嘱给予晶体液输注。同时遵医嘱给予2~3 mg咪达唑仑和5μg舒芬太尼静脉注入, 以有效地减少患者术中紧张和肌肉颤动等不适。

1.3.5 麻醉体位摆放

暴露患者乳头以上皮肤部位及患肢, 取去枕平卧位, 头转向健侧30°~40°。

1.3.6 术中配合

协助术者配成0.375%罗哌卡因+0.5%利多卡因的麻醉混合药液;将神经刺激器置于患者患肢头侧, 检查连接好, 开机;帮助术者打开麻醉穿刺包、穿刺针;将碘伏倒入无菌消毒液盒;术者消毒穿刺部位, 铺无菌手术巾, 在穿刺点把穿刺针置于目标神经周围后, 将电流从1.0 m A调至0.3~0.5 m A, 仍然有收缩反应, 回抽无血、无气、无脑脊液, 注入局麻药0.375%罗哌卡因+0.5%利多卡因1 m L试验量;观察5 min后, 若无异常反应, 回抽无误, 再注入0.375%罗哌卡因+0.5%利多卡因34 m L, 观察麻醉效果确切后开始手术。

1.3.7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操作前和操作时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及各种反应, 及早发现病情动态, 及时分析、判断、处理。术中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及循环等情况, 发现异常及时汇报, 配合麻醉医师妥善处理。

2 结果

通过有效熟练的护理配合, 本组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神经刺激器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未出现护理有关的意外和并发症。

3 讨论

近年来, 局部麻醉的临床优势逐渐显现, 其对患者的各种功能影响较小。而神经刺激器引导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是较新的一种麻醉技术, 与全麻相比, 其具有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小等优点, 且麻醉效果确切, 能精确定位神经, 保证麻醉的成功率。针对二级医院麻醉护理人员的不断扩大, 要求麻醉护士在麻醉护理配合过程中发挥积极主动的作用, 多和麻醉医师及患者沟通, 不断地学习, 不断总结经验。既要熟练掌握各种护理技术、麻醉护理配合, 又要了解和熟悉麻醉的基础知识和各种现代化监护技术, 对临床麻醉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从而促进麻醉的顺利进行, 提高麻醉质量, 提高麻醉工作效率, 减少并发症, 提高麻醉医师的满意度和患者的配合程度, 最终提升医疗安全的效果[2,3]。

摘要:目的 探讨神经刺激器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护理配合。方法 对我院2012年1月—12月30例行神经刺激器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护理配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在正确的护理配合下, 本组3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神经刺激器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未出现护理有关的意外和并发症。结论 根据神经刺激器引导臂丛神经阻滞的特点, 采取规范熟练的护理配合有助于提高麻醉质量和麻醉效率, 提高麻醉安全性。

关键词:神经刺激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护理配合

参考文献

[1]金平湖, 董慧春, 祝崇雪.神经刺激器引导腰丛-坐骨神经阻滞用于下肢手术的麻醉配合[J].实用医学杂志, 2009, 25 (3) :500.

[2]姜万梅.手术室护士与麻醉工作的护理配合[J].中国实用医药, 2008, 3 (31) :139-140.

[3]辛哲, 张晓光.超声引导下逆行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60例的麻醉配合[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1, 11 (35) :8797-8798.

神经刺激器 篇2

电刺激诱导大鼠海马癫痫电网络神经信息分析

探讨电刺激致海马(hippocampus,HPC)癫痫网络的神经信息特征和M型胆碱能受体阻断剂东莨菪碱(scopolamine)对该信息特征的调制作用.实验用雄性SD大鼠45只,体重150~250 g.急性强直电(60 Hz,2 s,0.4~0.6 mA)刺激右侧后背HPC(acute tetanization of the right posterior dorsal hippocampus,ATPDH),双电极同步记录同侧HPC网络和单个神经元电活动.分析癫痫发作样高频电振荡(ripple)功率谱(power spectrum)、尖波连续发放峰间间隔(interpeak interval, IPI)和单位时间内平均频率(Hz),并同步分析单个神经元放电脉冲间隔(interspike interval,ISI)的变化特征.发现:(1)ATPDH诱导的HPC癫痫放电模式主要包括ripple和具有稳定频率特征的.尖波样连续发放;(2)东莨菪碱(i.p.)可以提前ripple第1组分最大功率(μV2)与单个神经元原发性单位后放电最大ISI出现的时间,对最大ISI的作用更明显;(3)东莨菪碱可以部分再现重复施加ATPDH诱导出现巨大尖波连续发放IPI和神经元放电ISI平行发展特征.结果提示:M胆碱能受体阻断剂东莨菪碱可以同时调制HPC癫痫网络成员电场和细胞的瞬时编码信息;而成员电场ripple功率谱/连续尖波IPI和神经元放电ISI点分布的对比研究,可以用于分析癫痫网络瞬时编码信息和药物生物学效应.

作 者:吴俊芳 王文挺 魏晓菲 韩丹 WU Jun-fang WANG Wen-ting WEI Xiao-fei HAN Dan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理学系,武汉,430071刊 名:生物物理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ACTA BIOPHYSICA SINICA年,卷(期):22(4)分类号:Q6关键词:海马癫痫 功率谱 峰间隔 放电脉冲间隔 电刺激 大鼠

“人性化”营销刺激车市神经 篇3

关爱营销

近日,东风日产推出“感心公路”活动,凡在活动期间开车回家或出外旅游的东风日产车主,都可以在东风日产专营店所设立的“感心公路”服务站免费享受车辆安全检测和保养服务,包括常规检查及十多个细项检查等。此外,还专门设有车主关怀服务,包括提供安全驾驶手册以及医药包、餐巾纸、暖手套等备品。

业内人士认为,东风日产开展的“感心公路”活动,不仅解决了车主在春节回家路上的实际需求,更重要的是让东风日产车主感受到企业对自己的关爱,有一种强烈的归属感和品牌荣耀感。

目前,东风日产在国内已经拥有100多万用户,即使这次活动只影响了其中一小部分客户,那么这部分客户通过口碑传播,将会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东风日产的贴心服务,从而进一步巩固和提升东风日产品牌形象和市场地位。

情感营销

08年情人节,成都申蓉汽车推出了“超级情侣,万元购买QQ”促销活动,在四川乃至全国都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该活动为期一周,吸引了上百对情侣报名参与,最终有一对情侣以出色的表现获得了万元购买QQ的机会。

无独有偶,上海大众特别针对情人节在上海、北京、广州、南京、杭州等12个城市展开推出“POLO爱的宣言”活动,活动主要是针对POLO用户的一系列品牌推广和促销,获得最佳情侣的选手获得了上海大众送出的钻戒一对。

汽车消费群主要是年轻人,而情人节是年轻人最重视的节日之一。蓉、沪两地的汽车经销商巧妙地将两者结合在一起,这两个活动看似一个情侣活动,实际上是一种情感营销。它让企业文化与时尚和青春的年轻人高度融合在一起,大大提升了品牌知名度和情感认知度,挖掘了品牌的现实用户与潜在用户。

人文营销

人文式营销也开始崭露头角,位于北京南四环的双龙汽车展示中心广场上,一些家长和儿童在工作人员的提示下,进行着在危险情况下儿童如何逃生、车内人员如何自救的演习。

这场名为“安全与我同行,快乐伴我成长”的家庭驾车安全的情景互动主题活动,引起家长的强烈反响。活动之后不少家长纷纷表示,经销商对驾驶中儿童安全问题的关注,体现了经销商的人文关怀,是负责任的经销商,我们愿意买他的车。

在内蒙古偏僻的一所学校里,几十位菲亚特车主,在宏伟菲亚特经销商的带领下,把菲亚特车主捐赠的钱、物、学习用品捐给了这里的孩子们。很多跟随菲亚特车主参加捐赠活动的车主亲友,被经销商的善举所打动,最终成了这里的客户。

贴心营销

能在自己居住的小区看车、与经销商面对面交流,根据自己购车要求,享受贴心服务,消费者可能还没有想过,不过精明的汽车厂商已经想到了。

在广东江门,一个主题为“福临万家──海马社区面对面”市场推广活动全面启动。海马经销商将新车直接开到消费者的家门口,消费者可以“面对面”地享受经销商提供的服务与咨询,甚至还可以亲身试驾海马产品。对于那些想看车买车却离4S店比较远的消费者而言,海马此举无疑更为便利和贴心。

与此同时,海马汽车“蓝色扳手”还全面推出“幸福家庭的‘宝贝计划”,即快速保养服务,主要针对固定行驶里程及时间间隔、需定期保养的特定项目以及海马汽车开发的专业养护用品而展开,其服务内容包含保养套餐、定期保养、专业养护三大服务项目,以进一步满足海马顾客的保养需要,提高顾客满意度。

编后语:

神经刺激器 篇4

1临床资料

1.1诊断标准

参照1992年全国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颈椎病的诊断标准[1]。

1.2一般资料

选择符合上述标准的CSR患者90例, 随机分为SCNRB组、SCNRB+手法组及单纯手法组, 每组30例。SCNRB组, 男12例, 女18例;年龄 (55.2±10.5) 岁;病程 (28.2±10.8) 月;SCNRB+手法组, 男13列, 女17例;年龄 (54.3±10.2) 岁;病程 (29.1±10.7) 月;手法组, 男13例, 女17例;年龄 (55.3±11.2) 岁;病程 (30.2±9.8) 月;各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2治疗方法

2.1 SCNRB+手法组

SCNRB治疗于第1及第7天实施, 手法治疗于第1、3、5、7、9、11、13天实施, 两周为1个疗程。

2.1.1 SCNRB

患者取侧卧位, 患侧在上, 头部前屈, 下颌贴胸。于所选颈椎间隙, 垂直颈椎中线向上外侧2.5~3cm处作为穿刺点, 常规消毒铺巾后, 以质量分数1%的利多卡因做局部浸润麻醉, 将1块氯化银的电极片放置于患者前臂上, 连接Stimuplex周围神经刺激器 (德国PAJUNK公司) 。刺激器初始电流设定为2m A、2Hz, 以Stimuplex神经刺激针 (22G×100mm, 德国PAJUNK公司) 垂直于皮肤进针, 直至电刺激产生相应神经根的阳性体动, 或患者自诉患侧肌肉有抽动感, 此时针尖停止前进, 将刺激器电流调至0.4~0.6m A, 如果这时仍出现相应肌肉的强烈收缩或明显的抽动感, 表明针尖已接近目标神经根, 且距离非常近, 可以注入药液2ml, 观察5分钟后注入余量。SCNRB的药物组成:醋酸曲安奈德注射液 (浙江仙琚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5mg、碳酸利多卡因注射液 (江苏济川制药有限公司) 3ml (以利多卡因计51.9mg) 、甲钴胺注射液 (日本卫才株式会社) 2mg。

2.1.2手法治疗

患者正坐, 医者先分别按揉风池、天鼎、缺盆、肩井、肩中俞、肩外俞、肩髃、曲池、手三里、合谷、小海、内关、外关、神门等穴。然后, 医者站于患者背后, 用滚法放松颈肩部 (上背部及上肢的肌肉) 约5~10分钟。再用拿法, 拿揉颈项部并配合推桥弓, 推肩臂部。随后作颈项拔伸法:医者站在患者背后, 两前臂尺侧放于患者两侧肩部向下用力, 双手大拇指顶在“风池”穴上方 (切勿用力过猛, 以免引起患者头晕) 。其余四指及手掌托起下额部, 并向上用力, 前臂与手同时向相反方向用力, 把颈椎牵开, 边牵引边使头颈部前屈、后伸及向左右旋转。患者仰卧, 术者立床头, 双手在其颈后外侧作四指揉法5分钟。患者侧卧、平枕、低头 (中段颈椎错位者前屈20°, 下段颈椎错位者前屈须大于30°) , 术者一手轻拿其后颈, 以拇指按压于错位的横突后隆起处下方作为“定点”, 另一手托其面颊部作为“动点”, 以枕部为支点, 转动头部, 当摇头至最大角度时, 动点的手用有限的“闪动力”, “定点”的拇指按压成阻力, 使关节在动中因“定点”的阻力而复位。缓慢复位法根据需要可重复2~3次。

2.2 SCNRB组

SCNRB的实施在第1和第7天操作完成, 具体操作方法同SCNRB+手法组, 两周为1个疗程。

2.3手法组

手法治疗在第1、3、5、7、9、11、13天实施完成, 具体操作方法同SCNRB+手法组, 两周为1个疗程。

2.4观察指标

症状、体征评分标准参考姜宏等[2]介绍的田中靖久症状量化表20分法进行评定。颈臂疼痛观测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 (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 [3]。

2.5统计方法

应用SPSS for Windows Version13.0统计软件包分析处理。计量数据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方差分析 (ANOVA) , 计数资料应用χ2检验。

3结果

3.1疗效标准

治愈:相关症状、体征积分减少≥95%;显效:相关症状、体征积分减少≥70%、<95%;有效:相关症状、体征积分减少≥30%、<70%;无效:相关症状、体征积分减少不足30%。

3.2 3组治疗2周及6个月后的疗效情况

见表1。

与SCNRB、手法组比较△P<0.05

3.3 3组治疗2周后及6个月后VAS评分变化

见表2。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手法组比较△P<0.05, △△P<0.01

3.4 3组治疗2周及6个月后症状体征积分的变化

见表3。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SCNRB组比较#P<0.05, ##P<0.01;与手法组比较△P<0.05, △△P<0.01

4讨论

中医手法治疗CSR具有疗效明显, 寓预防、治疗和康复于一体等优点。据相关文献报道[4], 约90%以上神经根型颈椎病可经非手术疗法缓解。但CSR患者治疗初期疼痛症状明显, 患者往往无法耐受长时间的手法治疗, 导致患者依从性较差, 症状缓解不明显, 且复发率高;SCNRB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 可抑制神经末梢的兴奋性, 使血管扩张, 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加速炎症代谢产物的排除和水肿的吸收与消散, 从而减轻神经根的压迫症状, 能有效的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 但多数患者治疗后颈肩部的不适感, 手部的感觉异常, 手臂的运动障碍等症状仍然存在, 治疗两周后患者的疼痛症状明显缓解, 但愈显率不高, 远期复发率增高[5]。与本文的研究结果一致。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 把手法与SCNRB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使中西医两种疗法各自发挥其优势。SCNRB早期能有效的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 使患者对手法治疗的依从性提高, 早期系统的手法治疗更能有效的改善患者的症状体征, 故SCNRB+手法组不仅在治疗2周后愈显率较高, 而且远期复发率也显著低于其他两种疗法。

综上所述, 神经刺激器引导SCNRB配合手法治疗CRS, 能有效的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 改善患者的症状体征, 疗效确切, 远期复发率低, 是一种值得临床推广运用的中西医结合疗法。

参考文献

[1]孙宇, 陈琪福.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中华外科杂志, 1993, 31 (6) :472.

[2]姜宏, 施祀.介绍一种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评定方法.中华骨科杂志, 1998, 18 (6) :381.

[3]谭冠先.疼痛诊疗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35.

[4]魏大成, 周贤刚.综合康复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的危险因素逻辑回归分析.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9, 24 (9) :807.

[5]Anderberg L, Annertz M, Persson L, et al.Transforaminal steroid injections for the treatment of cervical radiculopathy:a prospective and randomised study.Eur Spine J, 2007, 16 (3) :321.

神经刺激器 篇5

关键词 脑卒中 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 流涎 老年

流涎是吞咽困难产生的另一种指征,是由于下颌、双唇、舌、软腭、食道上括约肌或食道功能受损所致的进食障碍,使患者不能正常通过吞咽清除口腔内唾液,使唾液外流,导致衣服潮湿、异味,严重影响老年人摄食吞咽、生活质量,加重社会歧视等问题。目前流涎治疗的方法多样,我科近年利用神经肌肉电刺激对老年脑卒中后流涎的患者进行康复干预治疗,临床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9年9月-2011年12月在我院三个神经康复病区住院的老年脑卒中患者50例,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并全部经头颅CT和/或MRI检查证实,均首次发病,男29例,女21例;年龄(64.91±10.85)岁;病程1-3个月;患者均有不同的不自主流涎症状;5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①对照组25例,脑出血7例,脑梗死8例;假性延髓麻痹9例,真性延髓麻痹l例。②治疗组25例,脑出血5例,脑梗死10例;假性延髓麻痹7例,真性延髓麻痹2例。2组老年患者一般及病情经统计学分析,发现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2组患者均按神经康复内科脑卒中常规对症治疗,并在病情稳定后接受吞咽器官运动训练、吞咽功能训练。治疗组还接受神经肌肉电刺激。①吞咽器官运动训练:下颌、面部及腮部练习:张口、下颌向左右两边移动、闭唇、撅嘴、呲牙、鼓腮;唇部练习:伸舌、舔嘴唇左右、舔上唇、舔下唇;舌训练:舌肌的侧方运动、舌体卷起、抗阻动作;腭咽闭合训练:用冰棉棒刺激软腭、腭弓、咽后壁及舌后部,应大范围、长时间地接触刺激部位,左右交替,每次5min,每天1次。②吞咽功能训练:用冰冻的棉签轻轻刺激软鄂、舌根及咽后壁,然后患者做吞咽动作,并用手指上下摩擦甲状软骨至下颌下方的皮肤,引起下颌的上下运动和舌部的前后运动,每天1次。③神经肌肉电刺激:采用VitalStim吞咽障碍电刺激治疗仪,经过皮肤对颈部肌群进行低频电刺激,其刺激参数为双向方波,波宽700ms,输出强度为0-15mA,频率为变频固定,有固定通断比,使用专用体表电极,2个输出通道,每个输出通道有2个电极(1对),将通道1电极置于电极置于颏下方,刺激舌外附肌群和某些舌内附肌群组织及舌骨上肌肉,促进咽部上抬;通道2电刺激放置于面神经颊支位置刺激面神经,引发面部肌肉(颊肌和口轮匝肌)收缩。20min,每日1次。l-3评定方法①采用教师流涎分级法(TDS)网:I级:不流涎;Ⅱ级:小量或偶尔流涎;Ⅲ级:不时流涎;Ⅳ级:经常流涎;V级:成线的流涎,胸前常常弄湿。疗效评定标准:显效:流涎症状减轻Ⅱ级;有效:流涎症状减轻I级;无效:流涎症状无改善。②吞咽功能评定:采用吞咽功能分级标准网,总分10分,评分越高;效果越显著。2组治疗前后均由同一康复评定师进行评定。1.4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及±S表示,t及x。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

治疗28d后,治疗组流涎治疗的总有效率及吞咽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见表1。

3讨论

脑卒中后流涎发生几率较高,是吞咽困难的一个表现,国外文献报道:51%-73%的脑卒中患者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吞咽困难。伴有吞咽困难的老年脑卒中患者主要是脑半球组织损伤时,出现支配口唇、舌的中枢运动神经受损或传导障碍,并发中枢性面瘫,引起口唇闭合以及舌运动障碍,导致口腔对唾液的控制能力减弱或丧失,唾液外流。

研究中发现,脑干损伤时,延髓作为吞咽的中枢,以及从脑干中分出的与吞咽相关的三叉神经、面神经、吞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及舌下神经共六对脑神经,其受损都会使吞咽反射减弱或消失,口唇舌的运动功能障碍,出现延髓麻痹致吞咽功能丧失,口腔感知觉能力的减弱、口唇运动功能障碍,使唾液无法下咽而在口中积聚,是流涎产生的主要原因。从传统的冰刺激对吞咽障碍和流涎的改善效果已得到学者的认可,治疗组针对流涎产生的原因进行治疗,把改善吞咽功能为主要目标,加强唇、下颌、舌运动、软腭及声带闭合运动控制,强化肌群的力量及协调性,从而改善吞咽的生理功能。同时运用神经肌肉电刺激能兴奋大脑的高级运动中枢,强化中枢至咽喉传导通路对吞咽动作的反馈。运用VitalStim电刺激仪,通过刺激咽喉部肌肉调整肌张力,即可以使麻痹肌肉张力增高,也可以使痉挛肌肉得到松弛,并通过神经元细胞恢复的可塑性原理或刺激功能转移机制改善患者的构音功能,从而有效控制流涎。

吞咽器官运动训练和吞咽功能训练主要是通过外周的感觉和运动刺激提高相应区域的敏感性,强化吞咽反射,改善吞咽肌群的灵活性和敏感性,协调吞咽、言语功能,从而改善流涎。上述方法结合应用,使流涎治疗的总有效率达92%。提示吞咽功能的改善对老年脑卒中患者的流涎症状的减轻具有重要的意义。

神经刺激器 篇6

关键词:神经刺激器,腰丛神经阻滞,坐骨神经阻滞,全膝关节置换术

随着骨科技术的不断更新进步与人口老龄化的日益严重, 骨科开展全膝关节置换手术也日益增多, 由于病例多为老年人, 往往合并呼吸、循环或腰椎的退行性病变, 给临床麻醉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我院自2005年开展神经刺激器定位下的腰丛-坐骨神经阻滞技术以来, 对全膝关节置换术这样的大型手术的麻醉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因风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等疾病拟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病人40例, 由于此种疾病的特殊性, 40例全部为女性, 年龄55~72岁, 体重53~78Kg, As AⅠ~Ⅱ级。分为2组, (1) E组为硬膜外组 (n=20) , 采用L3、4穿刺向上置管, 2%利多卡因3~5m L试验量, 后根据需要注入2%利多卡因10m L与1%罗哌卡因10m L混合液5~20m L。 (2) S组为神经阻滞组 (n=20) , 行腰丛-坐骨神经阻滞, 操作前咪唑安定1~3mg、芬太尼0.05~0.1mg静注。腰丛神经阻滞:患者侧卧患肢在上, 略曲髋曲膝, 两髂嵴最高点连线与棘突连线交点垂直向上4~5cm为穿刺点, 将外周神经刺激器 (Stimuplex HNS11, B|BRAUN公司, 德国) 正极通过一个电极与病人腿部皮肤相连, 负极与Stimuplex A针 (0.8mm×100mm B|BRAUN公司, 德国) 连接。刺激参数为:波宽0.1ms、频率2Hz、输出电流1.0m A。进针后观察患肢股四头肌群收缩运动, 若肌肉颤搐明显, 可逐渐调低电流强度至0.25~0.35m A, 若仍有持续的肌肉收缩运动反应, 回抽无血液后注入局麻药0.4%罗哌卡因20~30m L;坐骨神经阻滞采用经典位, 取髂后上棘和股骨大转子的连线, 该连线的中垂线与骶裂孔和股骨大转子连线的交点为进针点, 神经刺激器应用同上, 以腓肠肌收缩为标志, 0.4%罗哌卡因用量为15~20m L。

记录2组病人血压、心率、血氧等指标变化情况以及是否有局麻药中毒、术中辅用镇静、镇痛药的情况。

1.2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2.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 组病人之间年龄、体重等一般情况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P>0.

05。E组麻醉镇痛效果、对使用止血带的耐受程度及局麻药中毒的情况要好于S组, P<0.05;但正象硬膜外麻醉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一样, 大部分病人发生了一过性的血压下降, 个别患者心电图监测到了室性早波等变化, P<0.05;S组90%的病人镇痛效果满意, 可在追加芬太尼等镇痛药的情况下完成手术, P>0.05, 血流动力学基本未受影响, P<0.05, 75%的病人可耐受止血带1.5h, 一例发生了局麻药中毒, 2例发生了双下肢阻滞。

3 讨论

随着外科领域手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使得各种复杂患者的手术越来越多, 这也给麻醉安全带来新的问题和挑战。麻醉应该在为手术创造良好条件的同时, 对病人的机体干扰越来越小。神经阻滞麻醉相对于硬膜外及全麻等麻醉方法的优点有很多, 外周神经阻滞作用于神经的外周区域水平, 对交感神经影响很小, 而且阻滞仅限于一侧, 可以避免椎管内麻醉所引起的双侧下肢阻滞和交感神经阻滞, 因而对生理稳态的干扰大为减少, 这尤其在呼吸、循环等系统条件不好及低血容量、休克的病人身上体现的更为突出;另外, 神经阻滞麻醉的适应证相对较广, 可以避免很多全麻及椎管内麻醉所产生的副损伤和并发症, 所用药物相对单一, 避免了多种药物对机体的伤害及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并有改善下肢血液循环, 防止下肢血管栓塞的作用[2], 以及费用低廉等等都令患者乐于接受。采用神经刺激器定位技术进行外周神经阻滞, 当以最小的电流引起肌群的收缩时, 表明针尖已相当接近目标神经, 此时给予局麻药不仅阻滞的成功率大大提高, 同时麻醉药物的弥散过程也明显缩短, 相比盲穿提高了成功率, 相比寻找异感减少了神经损伤等并发症。

本研究中的全膝关节置换术, 手术切口大、对骨质及周围组织破坏大、使用止血带及骨粘合剂等等因素, 较之以前只有椎管内麻醉及全麻麻醉效果确切, 如今应用神经刺激器定位技术进行腰丛-坐骨神经阻滞亦能很好的完成手术, 无疑为患者提供了一个简便、安全、费用低廉的麻醉方法。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 应用神经刺激器定位技术进行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是有一定的危险性和不足之处的。首先是有误入硬膜外腔的危险, 所以行腰丛穿刺时定位要准确, 穿刺点避免距棘突连线过近, 穿刺针不要过于向椎管方向倾斜, 注药前、注药过程中一定注意回吸, 必要时先给予一个试验量是安全的选择;另外为避免神经损伤, 注射局麻药时的电流应在0.3~0.4m A或关闭刺激器为宜。

参考文献

[1]朱雁鸿, 董绍兴, 周琼英, 等.神经刺激器定位神经阻滞在下肢手术中的应用[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6, 22:352~353.

神经刺激器 篇7

关键词:神经修复,刺激器,功能性电刺激,PWM

1 引言

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和周围神经损伤往往对人的语言、听觉、视觉、运动能力等方面造成不良影响,甚至产生严重后果,而人们也一直在进行损伤神经恢复的方法研究。近年来,以功能性电刺激(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FES)为主要方式的植入式神经修复刺激器在治疗控制听觉、视觉、帕金森病、癫痫、慢性疼痛、尿失禁、运动功能、睡眠、呼吸障碍等方面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1,2,3,4],其最广泛的应用是人工电子耳蜗。截至2006年,世界上已有10万余人进行了人工耳蜗植入,在脑深部刺激器、脊髓电刺激器、胃肠电刺激器、疼痛控制器以及通过功能性电刺激治疗痉挛、痉挛性斜颈、舞蹈病、强迫症、忧郁症、老年痴呆症及戒毒等方面,植入式神经修复刺激器也存在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市场[1,2,3,4]。

随着微电子技术和MEMS技术迅速发展,电路从超大规模(VLSI)发展到了芯片系统(SoC),相应地植入式神经修复刺激器的设计也开始朝着以SoC为核心,实现与神经电生理信号检测处理电路和神经电刺激电路集成的方向发展。其设计理念使植入式神经修复刺激器具有小体积、低功耗、高可靠性等特点,进而允许其植入更小的空间,实施更精确的治疗或控制功能[5,6]。基于前期人工电子耳蜗系统研究的基础,本文设计的植入式神经修复刺激器,可利用声信号、神经生物电信号及其原理,在神经受损伤的生物体内植入与之相兼容的修复装置,即用功能性电刺激装置代替或矫正生物体肢体和器官弱化或已丧失的功能,为神经动作电位建立一条人工信道,使功能性电刺激在皮层形成兴奋痕迹,以达到感官、运动等神经功能恢复和重建的目的[3,4]。

2 植入式神经修复刺激器的系统设计

2.1 系统结构及原理

一般的植入式神经修复刺激器包括位于体外的信号检测、处理及无线发射电路以及植入体内的刺激电路2个部分,其原理就是使用FES来刺激合适的神经或肌肉,从而达到功能恢复的效果。通过无线通信的方式实现体外程控和体内功能刺激2个部分电路的双向通信,克服了体外激励的技术极限和日常应用存在的许多问题[7,8,9,10]。

图1为本文研究的植入式神经修复刺激器的原理图,装置分信号检测处理和刺激电路2个部分。神经受到损伤时,神经冲动的传导通路也遭到破坏,这就要求神经修复刺激器在恢复功能的时候,于神经信号的上端神经通过n个传感器(声信号传感器、肌电、脑电等生理信号传感器或神经冲动采集传感器)采集相应的神经冲动或刺激所需的信号(包括运动、呼吸、语音、肌电、脑电等);采集的信号经过各自的调理电路进行滤波、放大、转换等处理后经开关选择电路进入数字信号处理器TMS320VC54x,在处理器中,调理信号可进行相应的信号处理(如滤波、调制、编码等);处理后信号通过RF无线发射模块Si472x/nRF2401无线发射。刺激电路部分主要由RF无线接收模块Si472x/nRF2401接收外部射频信号,通过时钟或数据恢复等方法将接收数据送入可编程逻辑处理器XC95144XL进行解码、解调等相关处理分成与传感器相应的n个通道,获取控制信号控制神经刺激器(一般为压控电流源电路)产生相应电流刺激具体对应的电极。基于前期人工电子耳蜗的研究基础,本设计也可用于运动神经功能的修复和运动功能的重建。下面将介绍植入系统核心电路的硬、软件设计。

2.2 RF无线通信电路

图2所示为Si472x实现信号无线发射、接收的电路,发射和接收电路的区别就在于FMI和TXO这2个天线的设计,为了描述方便将接收天线和发射天线放在一张原理图中。控制接口主要有/RST、/SEN、SCLK、SDIO和RCLK等5个引脚,/RST用于软件复位,/SEN上拉接电源或者下拉接地以决定Si472x的地址,SCLK、SDIO分别作为IIC串行时钟和串行数据线与DSP或CPLD通信,RCLK通过外部的晶振或通过DSP或CPLD的I/O输出提供给Si472x作为参考时钟。按照原理图设计电路,无线发射部分通过配置相关的寄存器将多通道缓冲串口McBSP0的2个引脚BCLKX0和BFSX0配置为通用I/O口,进而利用其模拟IIC总线,基于软件编程实现无线信号的发射,无线接收利用CPLD模拟IIC总线对接收模块进行寄存器配置。对于无线发射、接收模块有很多芯片可供选择,原理上大同小异,若使用nRF2401,只需按照其通讯协议配置相应的寄存器即可。

2.3 神经刺激器

根据生物体组织的特点和功能性电刺激的安全要求,神经刺激器产生的电流必须是恒流且满足电荷平衡。为此,本研究设计了恒流输出电路,使得电极处的生物体组织负载阻抗在一定范围变化时保持恒定电流输出,同时也满足了神经组织去极化的要求,防止电刺激电荷积淀引起的极化损伤。RF无线接收模块接收的信号在处理器XC95144XL中进行PWM调制处理。对应通道的控制信号(幅度、极性等)以PWM脉冲的方式输出,脉冲宽度代表刺激幅度,电流的流向表征刺激电流极性。如图3所示,由XC95144XL的I/O输出相应通道的PWM脉冲控制电流输出电路产生双相电流脉冲用以刺激。I/O输出PWM信号的电平高低控制电流的流向,即实现电流的极性转换,脉冲持续时间决定了电流刺激时间即幅度。当I/O74为高电平时,其控制的三极管对Q2和Q4导通,电流从E1a向E1r流经电极;I/O73为高电平时,三极管对Q1、Q3导通,电流从E1r向E1a流经电极,电流持续的时间由PWM脉冲宽度决定。通过软件控制,可以使产生的脉冲频率、宽度和幅度完全一致,这样在电极E1r和E1a之间就形成了正、负双相脉冲。控制相应2个通道电极的刺激电流大小及流向,由于电场分布可在2个电极间形成不同的刺激点,即形成“虚拟通道”,该电流刺激策略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完善。本电流刺激电路与常用的D/A数模转换器和二级运算放大器构成的压控恒流源电路不同,直接利用PWM调制和H桥式驱动电路来实现恒流刺激,控制简单,降低了设计成本的同时也降低了系统功耗。

2.4 软件设计

植入式神经修复刺激器的系统程序主要由外部程控器与植入体的RF无线通信和植入刺激器的刺激脉冲生成两部分组成。

图4(a)为Si472x/nRF2401模块RF无线发射、接收通信的程序流程,通过对RF无线模块的寄存器进行相应的参数配置进行初始化,然后按照RF无线模块遵循的通信协议进行数据的无线发射和接收。神经刺激器是植入式神经修复刺激器的核心,其接收外部的控制信号并判断信号来源,根据来源分配刺激通道。确定通道后,按照控制信号的具体值来生成相应刺激参数的脉冲信号用于最终的电刺激,如图4(b)所示。幅度、脉宽、频率和刺激时间等刺激脉冲参数均与时间相关,系统利用XC95144XL的时钟进行分频定义最小时间单位,所有与时间相关的参数均可以通过XC95144XL的计数器由最小时间单位累加获得,设计简化的同时也可降低系统功耗。

2.5 测试结果

在先期植入式人工电子耳蜗的基础上,本文利用研究设计的植入式神经修复刺激器进行了简单的实验。在安静的实验室中通过麦克风采集语音信号,采集的语音信号经过调理电路进行滤波、放大、转换等处理后无需数字信号处理器TMS320VC54x处理直接通过无线发射模块Si472x/nRF2401无线发射。同时植入电路的无线接收模块Si472x/nRF2401接收RF语音信号并将其送往可编程逻辑处理器XC95144XL进行相应的语音编码算法的实现,进而驱动神经刺激器产生最终所需的双相刺激脉冲,如图5所示。图5(a)中上半部分黄色信号为无线发射的语音信号,下半部分蓝色信号为无线接收的语音信号,无线传输过程中,信号几乎没有失真。无线接收语音信号在XC95144XL中经过带通滤波器组后分别提取时域包络和过零点,经幅度调制后驱动神经刺激器产生双相脉冲。图5(b)为带宽1 920~3 840 Hz带通滤波器一路的脉冲输出。如前文所述,图5(b)上半部分黄色脉冲信号和下半部分蓝色脉冲信号分别控制H桥式电路的2个端口,进而保证流经电极的电流是恒流且电荷平衡(脉冲宽度、幅度相等),同时对每一个电极而言流经的刺激电流为双相脉冲信号。其他电极的刺激脉冲信号与此类似,不再赘述。

3 结束语

本研究设计的植入式神经修复刺激器采用Si472x nRF2401RF无线通信模块实现了体外程控器与植入核心刺激电路之间的无线通信;基于可编程逻辑器件XC95144XL实现PWM调制控制H桥式驱动电路输出双相恒流刺激脉冲,设计简单,比较适合植入式电子设备使用。经验证无线通信的有效距离可达15 m,而神经刺激器也可根据设置参数产生相应的刺激脉冲。目前,研究工作还停留在实验室原理样机设计阶段,植入式神经修复刺激器的系统体积、系统功耗、无线供电、生物兼容性及具体应用等问题尚待进一步研究完善。

参考文献

[1]林森,徐建光.功能性电刺激在周围神经损伤修复中的研究进展[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05,19(8):669-672.

[2]黄华,吴宝明,冯正权,等.基于Zigbee通信的植入式神经电刺激系统的研究[J].医疗卫生装备,2007,28(10):7-11.

[3]赵春宇,陈大跃,谢国权,等.基于射频感应控制的掌指人工关节研究[J].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2003,22(5):418-427.

[4]施俊,胡跃辉,周康源,等.运动神经假体研究进展[J].中国医疗器械杂志,2004,28(4):271-276.

[5]郝红伟,李路明,冯伯志,等.一种可编程植入式神经刺激系统[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08,21(2):147-151.

[6]王金武,芮碧宇,李琦,等.植入式神经电刺激系统的研究和应用[J].世界科学,2009(7):33-34.

[7]张震宇,李文渊,王志功.植入式中枢神经恢复系统激励模块及其核心电路设计[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5,27(5):45-48.

[8]曹妮妮,金捷,孙卫新,等.植入式装置与体外程控装置数据交换技术的进展[J].国外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分册,2000,25(4):156-160.

[9]TOKUDA T,SUGITANI S,TANIYAMA M,et al.A flexible neuralstimulator for retinal prosthesis based on CMOS LSI technology[C]//Jappan:Japp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gency,Proceedings of theSymposium on Biological and Physiological Engineering,2006,21:167-170.

神经刺激器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病例为2011年10月~2013年5月期间, 在二级医院 (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康复科) 住院的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所有入选患者按区组随机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本研究共计入组58例患者, 最终完成58例, 退出0例, 其中研究组患者完成30例, 脑出血11例, 脑梗死19例, 平均年龄 (61.9±10.3) 岁, 平均病程 (183.3±22.4) d;右侧偏瘫16例, 左侧偏瘫14例;对照组患者完成28例, 脑出血16例, 脑梗死12例;右侧偏瘫8例, 左侧偏瘫20例, 平均年龄 (65.9±7.8) 岁, 平均病程 (185.1±26.2) d;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入选标准:

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为诊断标准, 诊断的脑血管病患者, 并经头颅CT或MRI确诊;年龄40~80周岁;选择病程>3个月;初次发病;有行走能力 (Holden步行能力评分为1~3级) 1周~2个月;伴有步态明显异常 (划圈步态) 和步速缓慢者;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生命体征不稳定, 认知功能障碍者。退出标准:突发二次卒中或其他重大疾病;治疗期间因出现并发症而中断康复治疗≥10 d;中途自动放弃者。

1.3 方法

1.3.1 基础治疗

所有入选者均进行4周的住院内科药物治疗。

1.3.2 仪器设备准备

两组均采用 (型号Biomove 3000, 产地:以色列) 神经和肌肉刺激器仪。参数设置包括:EMG灵敏度:200μV峰值;输出电流:80 m A;脉冲持续时间:400μs;脉率:70 Hz;作用时间:5~10 s;间歇时间:6~20 s;升高时间:0.5 s;波形:二相;振幅:90 V;电极规格:以3个3 cm×3 cm大小的一次性电极配置进行工作, 治疗模式:AOTO[1]。

1.3.3 康复治疗:

对照组:在矫正镜前, 立位下用神经和肌肉刺激器刺激患侧臀大肌和腘绳肌, 1次/d, 20 min/次+常规康复运动疗法。研究组:步态矫正治疗:在矫正镜前, 平衡杠内患者步行的情况下先采用神经和肌肉刺激器在患侧支撑期时兴奋患侧臀大肌, 促使髋关节伸展;然后在患下肢摆动期时用神经和肌肉刺激器治疗仪刺激患侧腘绳肌, 辅助患者完成屈膝。神经和肌肉刺激器1次/d, 20 min/次+常规康复运动治疗。

1.4 观察指标及评定方法

治疗前后均采用Brunnstrom偏瘫下肢功能评价量表评定下肢运动功能, Holden步行分级评价表步行能力评价;采用足印法测定行走6 m直线距离所用的时间来评测步速。评测者由两人组成, 在研究开始前进行评分标准培训, 并对同一名患者进行背靠背评分, 以保证评分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评测者不参加分组与治疗, 实行盲法测评。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包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经治疗后, Brunnstrom偏瘫下肢的运动功能、步行能力和行走6 m的直线距离所用的时间即步速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提高 (P<0.01) , 而研究组的提高趋势较对照组明显 (P<0.05) 。见表1。

注:与治疗前比较, aP<0.01;治疗后对照组比较, bP<0.05;治疗后对照组比较, cP<0.01

3 讨论

步行速度是反映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与同年龄健康成人相比, 脑卒中患者的步行速度较为缓慢。步行速度在脑卒中患者结局恢复评定上是一个独立的变量, 可以反映患者运动功能恢复变化的全过程, 尤其可以敏感地反映患者在较高水平的运动功能恢复的变化。神经和肌肉刺激器治疗是近年来根据中枢神经系统可塑性理论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治疗方法[2]。目前国外对神经和肌肉刺激器治疗应用广泛, 但治疗效果存在争议。国内学者也有报道, 神经和肌肉刺激器治疗能较好地改善患者的肌力、异常步态、步行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等。

参考文献

[1]燕铁斌, 程曙光.一种基于行走模式的下肢瘫痪功能性低频电刺激治疗仪.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08, 30 (6) :733-735.

神经刺激器 篇9

关键词:神经刺激仪,臂丛神经阻滞,临床应用

上肢手术中常用臂丛神经阻滞来作为其手术的麻醉方法, 这种麻醉方法能否成功, 关键在对周围神经定位。传统使用的异感法能否成功完全依赖于患者能否准确、及时地说出异感部位, 患者的合作程度, 以及医护人员的操作经验, 完全是属于盲探式操作, 不可控因素太多, 遇到不合作、解剖标志不清、肥胖的患者时, 时常会出现失败或者阻滞不全的情况。而神经刺激仪开始临床应用以来,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本文对50例患者采用神经刺激仪辅助定位行臂丛神经阻滞效果满意, 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05年1月~2011年1月在我院行上肢手术的100例患者, 男54例, 女46例;年龄17~53 (32.2±10.5) 岁;病程3个月~5年, 平均2.6±0.8年。颈部外观无畸形, 无神经系统疾患, 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例, 2组患者病程、年龄、性别无显著的区别 (P>0.05) 。

1.2 方法

研究组采用神经刺激仪辅助定位行臂丛神经阻滞, 对照组采用异感定位。

2 结 果

麻醉起效时间:研究组为16.9±3.8min;对照组为17.8±4.2min。麻醉效果:研究组患者对1.0~1.5mA输出电流强度均产生肩部、上肢肌肉收缩反应, 降至0.5mA仍有肌颤, 1例肱骨骨折患者术中麻醉效果欠佳, 1例阻滞平面未满足手术要求而需追加镇痛药;显效38例 (76%) , 有效11例 (22%) , 无效1例 (2%) , 总有效率95%;对照组患者显效23例 (46%) , 有效18例 (36%) , 无效9例 (18%) , 总有效率82%, 其结果见附表。并发症:研究组出现霍纳综合征l例, 未见使用神经刺激仪而引起的局部肌肉疼痛及感觉异常。对照组出现惊厥、抽搐1例, 喉返神经麻痹1例, 霍纳综合征3例。由此可见, 神经刺激仪辅助定位行臂丛神经阻滞明显优于异感定位。

3 讨论

神经刺激仪能够被用于神经定位、疼痛治疗、胸部乳腺手术神经阻滞麻醉、四肢手术神经阻滞麻醉、颈部手术神经阻滞麻醉、下腹部手术神经阻滞麻醉等, 还能够复合全身麻醉来应用于其它部位手术。包括闭孔神经、股神经、颈丛神经、坐骨神经、腰丛神经、胸腰椎椎旁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臂丛神经等阻滞及相关区域神经联合阻滞[2]。

本组资料表明, 神经刺激仪辅助定位下行臂丛神经阻滞, 对血管神经损伤小, 操作简易, 准确率高, 是一种有效、安全、简单的方法, 可以有效地提高麻醉安全性和麻醉质量[3], 帮助麻醉医师准确定位。但是值得注意的是, 神经刺激仪只是一种医疗仪器, 它永远不可能把解剖学的标志定位代替。有效提高臂丛神经阻滞的最基本的方法就是使用神经刺激仪技术[4]。

臂丛神经阻滞常用于手指、手掌、肘部、前臂、上臂等部位手术。臂丛神经阻滞的时候采用神经刺激仪, 并发症少、成功率高, 主要的原因就在于神经刺激仪有客观指标来提高成功率。对于紧张的患者和年龄较小的儿童, 定位的时候可以通过观察他们的肌肉收缩来进行。此外, Stimuplex A50单次神经刺激针的针尖比较钝, 医护人员在操作时只需要让患者保持适当的镇静, 手法轻柔, 一般来说都不会将患者的血管刺破, 与此, 本组资料中100例患者都没有出现血肿的现象。北京市小汤山康复医院理疗科早在90年代初就将神经刺激仪用于临床治疗上下肢受限障碍、面神经麻痹、坐骨神经痛、神经麻痹、神经损伤等疾病。而通过大量的临床应用之后, 专家学者都认为神经刺激仪具有四大优点。 (1) 安全可靠、性能稳定; (2) 这种仪器刺激波形和刺激频率选择合理, 患者在使用后无不适感, 肌肉无抵触的表现, 患者较乐意接受神经刺激仪辅助定位的方法; (3) 神经刺激仪能够按照患者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刺激脉冲时间, 治疗病种广泛; (4) 有较大的临床应用、推广价值, 可以广泛地应用于股神经、正中神经、坐骨神经、腋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臂丛神经等多种疾病[5]。

参考文献

[1]詹伟建, 王宇川, 陈华燕.神经刺激仪用于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观察[J].赣南医学院学报, 2002, 24 (5) :112-115.

[2]徐仲煌, 黄宇光, 任洪智, 等..神经刺激器定位神经阻滞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1, 17 (5) :109-114.

[3]封凯旋, 黄汉江, 李军, 等.神经刺激仪定位下罗哌卡因在颈浅丛神经阻滞中的应用[J].浙江创伤外科, 2005, 12 (5) :135-137.

[4]韩英, 李志云, 俞国灿, 等.微电流神经刺激仪用于臂丛阻滞40例临床观察[J].浙江医学, 2004, 26 (5) :154-157.

神经刺激器 篇10

关键词:吞咽神经与肌肉电刺激 脑卒中 吞咽障碍Efficacy of dysphagia after stroke swallowing electrical stimulation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026-02

据统计:目前我国每12秒就有一人发生中风,每21秒有一人因中风而死亡,中风是神经性吞咽障碍最主要的病因,据国外文献报道,51%~73%的脑卒中患者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吞咽障碍[1]。吞咽障碍患者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容易发生营养不良、脱水、吸入性肺炎,甚至威胁到患者的生存[2]笔者所在科室于2011年9月引进一台常州雅思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吞咽神经和肌肉电刺激仪,经过临床实践,均取得很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11年9月至2012年7月我科收治脑卒中伴吞咽障碍病人为观察对象。纳入标准:脑卒中诊断标准按照1996年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均经CT或MRI确诊;发病三个月以内,神志清醒,无认知障碍,功能性(神经性)吞咽障碍口腔期和咽喉期病人。洼田饮水试验2级以上,吞咽神经和肌肉电刺激仪评定@≤2.0,患者均知情同意。排除标准:结构性吞咽障碍(进食通道异常),不主动配合吞咽康复训练病人。符合标准:98例,脑出血32例,脑梗塞66例;男52例,女46例,年龄43-89岁,平均年龄63±2.1岁;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9例,两组一般资料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患者入院后两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在康复师指导下给予间接吞咽康复训练,如:改善咽反射,用冰棉棒反复刺激患者咽后壁和软腭,舌向前、左、右反复伸展,使舌肌得到锻炼;指导病人熟练掌握门德尔松法和声门闭锁练习,使颜面及咽部肌肉得到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治疗基础上加上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每天2次,每次40分钟(治疗模式20分钟、训练模式20分钟),电流强度以患者能耐受最大刺激强度并引出吞咽动作为佳,电刺激同时要求患者做吞咽动作配合;12天为1疗程,每疗程之间间隔2天,共2疗程。

2 参考

陈胜云等[3]研究所采用的疗效评定标准。治愈:吞咽障碍消失,饮水试验评定1级;显效:吞咽障碍明显改善,饮水试验评定提高2级以上;有效:吞咽障碍改善,饮水试验评定提高1级;无效:吞咽障碍改善不明显,饮水试验评定无进步。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SPS11.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对比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结果

两组98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分别于治疗12天、24天给予洼田饮水实验和吞咽神经治疗仪评定,结果见附表:

组别nt(d)治愈显效有效无效有效率(%)治疗组491292512491.8%24172110197.9%对照组4912213191569.4%2471915883.6% 结果表明:神经吞咽和肌肉电治疗刺激能有效促进神经性吞咽障碍的功能恢复,治疗组吞咽障碍治疗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41),P<0.05,具有可比性。

5 讨论

吞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吞咽康复是一个治疗手段,笔者在传统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在治疗12天有效率为91.8%;24天有效率98.9%,均高于同期对照组。说明在基础治疗的同时加上神经肌肉电刺激是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一个有效方法,电刺激治疗时,低频脉冲电流兴奋神经肌肉组织,引起肌肉收缩可以使肌肉收缩蛋白含量增加,使有氧代射的酶含量增加,增加线粒体的体积和数量,增加毛细血管的密度,从而增加肌力,防止失用性萎缩,通过刺激受损部位的脑神经,使其活性增加,能帮助恢复和重建正常的反射弧,促进新的中枢至咽喉运动传导通路形成,从而改善患者的吞咽障碍症状[4];另外神经肌肉电刺激康复训练的方法,能尽早训练与吞咽功能相关的肌群,提高吞咽反射的灵活性,反射刺激中枢神经系统使神经网络重组及侧支芽生,皮质感觉区扩大,同时可防止咽部肌群发生废用性萎缩[5]。综上所述:神经肌肉电刺激能明显改善吞咽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参考文献

[1]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华神经学杂志,1996,29(6)379

[2]孙启良.脑卒中患者摄食-吞咽障碍的评估与训练.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7,12(3);141-143

[3]陈胜云,张倩,赵性泉.脑卒中合并吞咽障碍的早期诊断及康复治疗[J].北京医学,2007,29(1)4-6

[4]张盘得,姚红等.针灸与吞咽障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7,22(11),989-993

神经刺激器 篇11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74例, 男45例, 女29例, 年龄18~65岁, 体质量40~85 kg, ASAⅠ-Ⅱ级, 颈部无畸型, 无神经系统疾患, 手术包括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 肿块切除术, 关节复位术及神经肌腱吻合术。随机分为神经刺激仪组 (Ⅰ组) 和传统臂丛神经阻滞组 (Ⅱ组) , 各37例。

1.2 麻醉方法

患者体位及阻滞部位定位按常规。麻醉前30 min肌注安定10 mg和阿托品0.5 mg。入室后建静脉通道, 常规监测血压、心率、心电图、脉搏、血氧饱合度等。将神经刺激仪 (B/BR·AVN的Stimples-DIG) 正极用电极片与患者同侧上臂或前臂相连, 负极接穿刺针, 刺激强度0.1~5.0 mA, 刺激频率1HZ。在前中斜角肌间沟处进针, 刺入皮肤后开启神经刺激仪, 观察上肢的运动, 调整针的位置至上肢相应神经区域出现明显的肌颤动, 逐步减少强度至0.3~0.6 mA时仍有持续运动反应, 回抽无血、脑脊液和空气即可注药。Ⅱ组采用传统操作方法, 当进针出现异感或突破感后, 回抽无血、脑脊液和空气后注药。麻醉配制为:0.5%罗哌卡因15 ml加2%利多卡因15 ml, 剂量按0.5 ml/kg, 一般为25 ml。

1.3 观察指标

1.3.1 起效时间

观察操作完成至镇痛完善, 开始手术的时间。

1.3.2 麻醉效果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法) , 评定疼痛等级。≤3分为镇痛良好;4~6分为疼痛较剧烈但能忍受;7分以上为疼痛剧烈不能忍受。

1.3.3 并发症

包括误入血管, 局部血肿, 局麻药中毒, 气胸, 呼吸困难等。

1.4 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起效时间

Ⅰ组为 (16.8±3.8) min;Ⅱ组为 (17.9±4.3) min。

2.2 麻醉效果

VAS评分 Ⅰ组患者中≤3分35例, 4~6分2例, >7分的无。Ⅱ组患者中≤3分的29例, 4~6分的6例, >7分的2例。

2.3 并发症

Ⅰ组出现霍纳氏综合征1例。Ⅱ组出现惊厥、抽搐1例, 霍纳氏综合征3例。

组间差异有显著意义 (P<0.05) 。

3讨论

臂丛神经阻滞具有操作简单、局部镇痛完全而患者意识清醒、并发症少等优点, 而传统的神经阻滞是一种盲探式操作, 它阻滞成功的关键在于正确定位及麻醉医师的经验, 需反复寻找异感, 对于不合作的患者难以取得好效果, 麻醉效果不佳而增加局麻药量又使药物毒性或并发症增加 [1] 。

采用神经刺激仪定位, 因其穿刺针较细, 又不触及神经干即可引起运动反应, 可减少神经损伤, 而且神经刺激仪定位不依靠患者配合, 有操作方便迅速正确之优点 [2] 。

本组Ⅰ组阻滞成功率高达95%, 其结果说明了电刺激神经干产生所支配的肌肉收缩为客观指标, 避免了由于操作者主观判断失误或患者不合作等因素而导致的定位不准和麻醉失败。与传统法相比, 用神经刺激仪定位指标明确、客观, 尤其是对于肥胖、颈短及解剖标记不清楚的患者, 避免了操作的盲目性、阻滞成功率高。本次研究结果表明:神经刺激仪定位下的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准确率高, 操作简易, 能帮麻醉医师准确定位, 提高麻醉质量与安全性。

使用神经刺激仪仍应重视神经阻滞术的解剖定位、患者体位、正确判断穿刺针位置, 应注意:①麻醉前给予适当镇静药, 如咪达唑仑以避免肌肉收缩引起的不适感;②将穿刺针用生理盐水或局麻药注满, 防止被填塞;③注意回抽, 避免局麻药注入血管。

参考文献

[1]蒋如, 杭燕南.周围神经刺激器在神经阻滞中的应用.国外医学麻醉与复苏分册, 2000, 21 (1) :47.

上一篇:焊工实习教学下一篇:女性就业歧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