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组织

2024-10-03

肌肉组织(精选10篇)

肌肉组织 篇1

人工骨, 是用人工材料制造的人骨替代品或者骨折固定的材料。临床上由于创伤、肿瘤、感染所造成的骨缺损很常见, 自体骨移植是治疗骨缺损的金标准, 但其来源有限且易导致供骨区并发症, 增加手术时间, 增加失血量等;异体骨具有自体骨的一些优越特点, 但存在免疫排斥反应, 并有感染的可能;人工骨具有与自体骨相近的医疗效果, 包括人工骨关节和骨修补材料两大类产品, 所用的材料有很多种。

钛骨:在骨头损伤处, 用钛片和钛螺丝钉固定好, 过几个月, 骨头就会长在钛片上和螺丝钉的螺纹里。新的肌肉就包在钛片上, 这种“钛骨”就如真的骨头一样, 甚至可以用钛制人造骨头来代替人骨治疗骨折。钛耐腐蚀, 稳定性高, 和人长期接触以后也不影响其本质, 不会造成人的过敏。

生物陶瓷骨:其主要成分与人体骨骼及牙齿中的主要成分非常接近, 大体上可分为两大类, 即生物降解陶瓷材料和生物活性陶瓷材料。

纳米骨:在几千例患有颈椎病、腰椎病、骨缺损等病的患者身上使用后, 无一例出现因材料引起的不良反应, 一般7~8个月, 患者就可完全治愈, 不在体内留下异物。近几年来, 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人工骨/骨关节移植已成为仅次于输血的第二大常规手术, 尤其以整形外科和颌面修复等手术的病例为最多。以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复合材料、生物陶瓷材料为主要原材料制成的人工骨或骨修复材料, 在国外已占到人工骨材料市场的70%。

3D模拟人工骨髓:美国科学家不仅开发出羟基磷灰石/磷酸三钙人工多孔骨原料并添加有BMP (骨多形蛋白) 等新颖生物原料, 从而使人工骨植入体内后可更快地与肌肉组织融合, 近来还开发出3D模拟人工骨髓等高技术骨科用品。该人工骨髓在植入身体后同样能源源不断地产生红细胞或白细胞等重要细胞, 被业内誉为人工骨研制的里程碑式成就。

肌肉组织 篇2

一、A1型题

1.间歇性跛行常见于 A.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B.下肢外伤恢复期 C.下肢静脉曲张早期

D.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E.血栓性静脉炎

2.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营养障碍期最主要的临床表现是 A.肢端发黑、干性坏疽 B.间歇性跛行 C.持续性静息痛 D.游走性静脉炎

E.患肢末端溃疡经久不愈

3.诱发骨质疏松的病因不包括

A.膳食结构中缺乏钙、磷或维生素D等物质 B.妇女在停经后缺乏雌激素的分泌 C.妊娠或哺乳期妇女会大量流失钙 D.长期大量的饮酒、咖啡、吸烟 E.长期服用补充维生素的药物

4.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皮肤护理哪项是错误的 A.常用清水清洗 B.忌用碱性皂液 C.忌用化妆品 D.避免阳光照射 E.10℃冷水湿敷

5.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皮肤损害最常见的部位是 A.暴露部位 B.口腔 C.胸部 D.腹部 E.下肢

6.类风湿关节炎应用非甾体类消炎止痛药的机制是 A.抑制滑膜炎

B.抑制体内前列腺素的合成 C.抑制T细胞功能 D.抑制B细胞功能

E.抑制细胞内二氢叶酸还原酶

7.下列是指病变累及骨、关节及肌腱、滑囊、筋膜等周围软组织的一组疾病是A.风湿性疾病 B.类风湿关节炎 C.骨关节炎 D.骨质疏松症 E.骨筋膜室综合征

8.类风湿关节炎病因不明,一般认为有关的因素是 A.遗传、雌激素、阳光照射等因素 B.感染、潮湿、寒冷及创伤等 C.物理性损伤因素 D.化学性损伤因素 E.精神性损伤因素

9.类风湿关节炎最基本的病理改变是 A.关节滑膜炎 B.血管炎

C.周围神经病变 D.骨质增生 E.软骨增生

10.脊柱骨折急救搬运的基本原则是

A.始终保持脊柱中立位

B.始终卧硬板转运

C.不可背驮运送

D.不可抱持运送

E.不可坐位检查和运送

11.肘关节后脱位的特征表现是

A.活动障碍

B.疼痛

C.肘后三点关系失常

D.肿胀及瘀血

E.尺神经麻痹

12.关节脱臼复位后,一般需外固定时间为

A.1周B.2~3周 C.4~5周D.5~6周 E.8周 13.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最早病灶部位多在

A.干骺端

B.骨骺端

C.骨髓腔

D.骨皮质

E.骨膜下

14.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护理中不妥的是 A.患肢必须给予固定

B.物理降温、预防惊厥

C.高蛋白质、高糖、高维生素饮食

D.体温正常后,还应继续用抗生素 E.体温正常后可下床活动

15.急性血缘性骨髓炎常见于

A.30~40岁妇女

B.10岁以下儿童

C.20~30岁青年男性

D.60岁以上老人

E.中年男性

16.关于脱位的特殊表现是

A. 疼痛、畸形、活动障碍

B.疼痛、活动障碍、关节空虚

C.活动障碍、关节空虚、畸形

D.弹性固定、疼痛、畸形 E.畸形、弹性固定、关节空虚

17.Codman三角多见于

A脂肪肉瘤

B骨肉瘤

C皮质旁肉瘤

D骨髓瘤

E骨巨细胞瘤

18.以下能确诊为关节脱位的是 A.关节疼痛

B.骨擦音或骨擦感 C.反常活动 D.“方肩”畸形 E.关节功能丧失

19.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晚期特点是 A.骨质破坏 B.死骨形成 C.形成局限性脓肿

D.新骨形成和骨性死腔 E.骨坏死并化脓

20.下列有关骨质疏松症的说法,错误的是

A、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自然衰老过程中,骨骼系统的退行性改变

B特发性骨质疏松症是由于疾病或药物损害骨代谢所诱发的骨质疏松

C、骨质疏松会导致病理性骨折

D、男女约在40岁时便开始出现与年龄有关的骨持续性丢失

E、骨重建中,骨破坏多于骨新建,则导致骨质疏松

二、A2型题

21.患者女性,35岁,面部有严重的蝶形红斑,关节疼痛,最近查出尿毒症,患者情绪低落、对治疗与护理不配合。当前最重要的护理措施是 A.禁止日光浴 B.清水洗脸

C.心理疏导,增强战胜疾病信心 D.高蛋白饮食

E.告知病人疾病的诱因

22、患者女性,25岁,面部有蝶形红斑,严重关节疼痛,最近查Hb90g/L。乏力,Sm抗体阳性,抗双链DNA抗体阳性,需要首先解决的护理问题是 A.乏力 B.疼痛

C.皮肤完整性受损 D.有感染的危险 E.输营养液

23、患者女性,28岁,因全身关节痛,面部蝶形红斑,查血抗体,确诊为SLE,健康教育的重点是避免日光直射,原因是 A.紫外线可致雌激素作用增强 B.紫外线是本病的重要诱因 C.紫外线直接破坏细胞 D.紫外线加重关节滑膜炎 E.紫外线紫外线直接损害骨髓

24、患者女性,33岁。有系统性红斑狼疮5年,一直服用药物治疗,最近主诉视力下降,可能因为服用了 A.阿司匹林 B.吲哚美辛 C.抗疟药 D.布洛芬 E.地塞米松

25、患者男性,68岁。有关节炎2年,初期为腕掌指关节疼痛,后有膝关节疼痛,最近两手指在掌指关节处偏向尺侧形成关节活动障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该患者锻炼时不正确的方法是 A.循序渐进 B.长时间锻炼

C.热敷可改善血液循环 D.保持关节的功能位 E.必要时给予消炎止痛剂

26、患者女性,20岁,1周前因睡眠不好,服用氯丙嗪,出现乏力、发热,体温38℃,面部蝶形红斑,Sm抗体阳性,抗双链DNA抗体阳性,查病人口腔有白色点状物质,需进行口腔护理,可选用那种漱口液 A.1%~4%碳酸氢钠溶液 B.2%~3%硼酸溶液 C.1%~3%过氧化氢溶液 D.0.1%醋酸溶液 E.0.08%甲硝唑溶液

27、患者女性,30岁。农民,面部浮肿,疲倦、乏力半个月,双侧面颊和鼻梁部有蝶形红斑,表面光滑,指掌部可见充血红斑。实验室检查:血沉65mm/L,尿蛋白(+++),抗核抗体(+),抗 Sm抗体(+)。最可能的诊断是 A.急性肾炎 B.急性肾盂肾炎 C.慢性肾炎

D.系统性红斑狼疮 E.干燥综合征

28、患者女性,59岁。农民,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腕、双手关节和双膝、踝、足、跖趾关节肿痛,伴晨僵,时间约10分钟,疼痛以夜间明显,影响行动。实验室检查:血沉55mm/L,RF(+)。关节X线检查:双手骨质疏松,腕部关节间隙变窄。最可能的诊断是 A.系统性红斑狼疮 B.干燥综合征 C.类风湿关节炎 D.骨性关节炎 E.银屑病关节炎

解析: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典型表现是晨僵,X线的特征是双手骨质疏松。所以符合该诊断。

29、患者女性,15岁。学生,主因双肘、腕、手指近端指间关节肿痛3年,加重2个月,以类风湿关节炎收入院。经休息、药物治疗后,现在病情缓解,下一步最主要的护理是 A.嘱病人卧床休息,避免疲劳

B.指导病人进行功能锻炼,要循序渐进 C.向病人做饮食指导,增进营养 D.向患者介绍如何观察药物疗效 E.介绍预防药物不良反应的方法

30.患者男性,28岁,一周前受凉后出现发热,体温37.5℃,咽痛,颌下淋巴结肿大,轻度

9心悸、气短,伴关节疼痛,以肩、肘、腕为主,血沉80mm/h,血白细胞10.5×10/L,免疫学检查异常,可能的诊断是 A.风湿热

B.风湿性关节炎 C.系统性红斑狼疮 D.风湿性心脏病 E.类风湿关节炎

31.患者男性,60岁。有关节炎2年,初期为腕掌指关节疼痛,后有膝关节疼痛,最近两手指在掌指关节处偏向尺侧形成关节活动障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查C反应蛋白升高,说明目前疾病处在 A.康复期 B.稳定期 C.活动期

D.比较轻微阶段 E.非常严重阶段

32.患者女性,农民。1年来反复发生右肩关节前脱位3次。其主要原因是 A.没有自我保护意识

B.年龄较大

C.初次脱位固定3日

D.体质较差

E.右侧易习惯性脱位

33.9岁男孩,有近期胫骨骨折史。突发高热、寒战、右下肢近膝关节处剧痛,活动受限。检查:局部深压痛,白细胞20×109/L。最有可能的诊断是

A.骨结核

B.膝关节缺血性坏死

C.化脓性骨髓炎

D.一过性滑膜炎

E.急性血源性骨髓炎

34.患者女性,30岁,汽车撞伤左侧大腿,致股骨中段闭合性骨折,行骨牵引复位固定。牵引术后,下列哪项护理能防止牵引过度

A.将床尾抬高15~30cm

B.每天用70%酒精滴牵引针孔

C.定时测定肢体长度

D.保持有效的牵引作用

E.鼓励功能锻炼 35.患者男性,35岁,颈5-6骨折合并四肢瘫痪,无感染灶,出现高热,下列措施中哪项不适宜: A.冰水灌肠 B.冰水擦浴 C.通风 D.药物降温 E.调节室温

36.患者男性,29岁,骑自行车摔伤左肩到医院就诊。检查见左侧方肩畸形,肩关节空虚,弹性固定,诊断为肩关节脱位。复位后用三角巾悬吊。指导患者行垂臂,甩肩锻炼的时间是: A.复位固定后即开始 B.复位固定1周后 C.复位固定2周后 D.复位固定3周后 E.复位固定4周后

37.患者男性,68岁,诊断为脊髓型颈椎病,入院第二天行颈椎前路手术,手术后病人出现呼吸困难的原因不包括: A.伤口出血 B.喉头水肿 C.术中损伤脊髓 D.引流液过多 E.植骨块脱落

38.患者男性,65岁,近2个月来出现下肢麻木,行走困难,病人最可能患了下列哪型颈椎病:

A.神经根型颈椎病 B.脊髓型颈椎病 C.椎动脉型颈椎病 D.交感神经型颈椎病 E.以上均不对

39.患者男性,28岁,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行髓核摘除术后第一天,病人应开始下列哪些锻炼: A.腰背肌锻炼 B.直腿抬高练习C.股四头肌等长收缩 D.转移训练 E.下床活动

40.患者男性,34岁,出现右下肢放射性疼痛5个月,体检:右足底针刺觉减退,跟腱反射未引出,小腿二头肌肌力减退,该病人最可能的诊断为: A.椎管内肿瘤 B.末梢神经炎 C.腰椎滑脱

D.L4/L5间盘突出 E.L5/S1间盘突出

941.患者女性,17岁,出现肘关节红、肿、热、痛1周,周围血白细胞计数为24×10/L,该病人可诊断为:

A.肘关节类风湿性关节炎 B.肱骨外上髁炎

C.肘关节化脓性关节炎 D.肘关节结核

E.肘关节骨性关节炎

42.患者男性,68岁,诊断为脊髓型颈椎病,入院第二天行颈椎病前路手术,手术后病人出现呼吸困难的原因不包括

A伤口出血 B喉头水肿

C术中损伤脊髓

D引流液过多

E植骨块脱落

43.患者男性,65岁,近2个月来出现下肢麻木、行走困难,病人最可能患了下列哪型颈椎病

A神经根型颈椎病

B脊髓型颈椎病 C椎动脉型颈椎病

D交感神经型颈椎病 E以上均不对

44.患者女性,68岁,诊断为脊髓型颈椎病。下列陈述中不适当的是 A可引起截瘫

B可导致大小便失禁

C早期可行按摩、牵引治疗 D早期应积极手术治疗 EMRI可见脊髓受压

45.患者男性,28岁,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行髓核摘除术后第一天。病人应开始下列哪项锻炼

A腰背肌锻炼

B直腿抬高练习

C股四头肌等长收缩

D转移训练

E下床活动

46.患者男性,34岁,出现右下肢放射性疼痛5个月,体检:右足底针刺觉减退,跟腱反射未引出,小腿三头肌力量减弱,该病人最可能的诊断是 A椎管内肿瘤

B末梢神经炎

C腰椎滑脱

DL4/L5间盘突出 EL5/S1间盘突出

47患者女性,17岁,出现肘关节红、肿、热、痛1周,周围血白细胞计数为24×109/L,该病人可诊断为

A肘关节类风湿性关节炎

B肱骨外上髁炎

C肘关节化脓性关节炎 D肘关节结核

E肘关节骨性关节炎

48.患者女性,18岁。右股骨下端肿块2个月,表面静脉怒张,皮温略高;X线平片显示右股骨下端有边界不清的骨质破坏区,骨膜增生呈放射状阴影。最可能的诊断是

A骨髓炎

B骨结核 C骨肉瘤

D骨巨细胞瘤 E骨转移癌

三、A3型题

(49-51题共用题干)患者女性,31岁,工人。因腕及掌指关节肿痛,伴双膝关节疼痛、行走困难而入院。入院血液检查:血沉70mm/h,白细胞总数4.10×109/L,红细胞计数3.6×1012/L,血红蛋白110g/L。免疫学检查:C3、C4均增高,RF(+),尿蛋白(-)。伴有晨僵。49.患者最可能的疾病诊断是 A.类风湿关节炎 B.风湿性关节炎 C.系统性红斑狼疮 D.干燥综合征 E.骨性关节炎

50.此期病人的护理措施,不妥的是 A.卧床休息,并保持正确的体位 B.遵医嘱给予消炎止痛剂

C.嘱病人定时定量服药,不可随意加减药量或停药 D.注意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E.加强小关节功能锻炼

51.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药物的不良反应不包括 A.胃肠道不适 B.皮肤黏膜出血 C.骨髓抑制 D.骨髓活跃 E.肝功异常

(52-55题共用题干)

患儿男,14岁。后仰摔伤左肘关节,局部疼痛、肿胀、功能障碍。体检:左肘关节明显肿胀、压痛,尺骨鹰嘴向后突出,肘关节半屈位,肘后三角关系破坏。52.该病人最有可能的诊断为:

A左肘关节前脱位

B左肘关节后脱位

C左肱骨髁上骨折

D左尺骨鹰嘴骨折

E左桡骨小头脱位

53.首选的检查是:

AX线摄片 BB超

CCT D核素扫描 E关节腔穿刺

54.一旦确诊,首选的处理方法是:

A切开复位

B手法复位 C骨牵引复位

D皮牵引复位

E外展支架固定,消肿后切开复位

55.复位后行长石膏托固定肘关节于:

A屈曲30°位

B屈曲60°位 C屈曲90°位

D屈曲120°位 E伸直位

(56-59题共用题干)

患者女性,30岁。农民,面部浮肿,疲倦、乏力半个月,双侧面颊和鼻梁部有蝶形红斑,表面光滑,指掌部可见充血红斑。实验室检查:血沉65mm/L,尿蛋白(+++),抗核抗体(+),抗 Sm抗体(+)。Hb和血WBC正常 56.该病可能的诊断是 A.蛋白尿 B.狼疮肾炎

C.系统性红斑狼疮 D.慢性肾炎 E.肾病综合征

57.需采取的护理措施是 A.皮肤护理

B.饮食可以吃无花果 C.多在阳光下活动

D.洗脸时涂一些营养霜 E.饮食宜浓厚

58.针对病情,目前护士应教育病人重点注意 A..肾功能变化,定期复查 B.有无消化道出血 C.体温变化

D.血红蛋白变化 E.血白细胞变化

959.治疗过程中病人出现了胃肠不适、脱发、肝功增高,血象WBC11.0×10/L,可能发生了 A.激素副作用

B.免疫抑制剂的不良反应 C.肝炎 D.胃炎 E.感染

四、A4型题

(60-66题共用题干)

患者男性,高处坠落后出现严重呼吸困难、四肢不能活动。查体:颈部压痛,四肢瘫痪,高热,有较重痰鸣音。X线摄片提示:C4~5骨折,合并脱位。60.对该病人应首先采取下列哪项措施: A手术复位固定

B使用呼吸兴奋剂 C气管切开 D吸氧 E吸痰

61.若病人行颅骨牵引、出现感染迹象时应及时采取的措施是: A针眼或牵引弓部位涂抗生素药膏

B观察牵引针眼或牵引弓部位有无皮肤破溃

C每日用生理盐水清洁消毒针眼或牵引弓部位2次 D静脉输入大量抗生素 E局部再次手术治疗

62.导致其呼吸困难的最主要原因为:

A腹胀引起膈肌上移 B呼吸肌麻痹

C水肿压迫呼吸中枢 D痰液堵塞气道

E气管受压

63.应如何搬运病人:

A一人背起病人搬运

B一人抱起病人搬运

C二人搬运,其中一人抬头,一人抬腿 D三人将病人平托到木板上搬运

E四人搬运,三人将病人平托到木板上,一人固定头颈部

64.减轻脊髓水肿和继发性损伤应可采取:

A地塞米松10~20mg口服,每日3次,维持2周左右 B20%甘露醇250ml静脉滴注,每日2次,连续5~7天 C输液或输血,维持动脉血压在90mmHg以上 D卧硬板床

E枕颌吊带卧位牵引

65.脊髓出现下列哪项改变会造成不可逆性瘫痪: A脊髓休克

B脊髓震荡 C脊髓断裂

D脊柱骨折 E脊椎脱位

66.若为预防该病人因气道分泌物阻塞而并发坠积性肺炎及肺不张的措施不包括: A翻身叩背

B辅助咳嗽排痰 C吸痰

D人工机械通气 E雾化吸入

(67-72题共用题干)

患者男性,22岁。踢足球时向后跌倒,摔伤右肩部来诊。检查见右肩部方肩畸形,肩关节空虚,弹性固定,Dugas征阳性。67.可能的诊断是: A肘关节脱位

B肩关节脱位

C肩锁关节脱位

D肩峰骨折 E肱骨外科颈骨折

68.首选的处理方法是:

A手法复位外固定

B切开复位内固定

C骨牵引复位

D悬吊牵引复位

E皮牵引复位

69.复位成功的标志,应除外:

A畸形消失

B骨性标志恢复解剖关系

C关节被动活动恢复正常

D肿胀消失

EX线检查显示复位

70.复位后正确的固定方法是:

A小夹板固定

B外展支架固定 C三角巾悬吊

D石膏夹板固定 E皮牵引固定

71.若该病人合并骨折,最多见的是:

A锁骨骨折

B肩峰骨折

C关节盂骨折

D肱骨外科颈骨折 E肱骨大结节骨折

72.该病人若过早去除外固定,则容易出现的后遗症为:

A患肢变长

B方肩畸形 C肱骨头滑出

D习惯性脱位 E粘连性肩关节炎

五、答案列表 2 3 4 5 6 7 8 9 10 A C E E A B A B A A 16 E 17 B 18 D 19 D B C B B C B C 26 A B 27 D A 28 C E 29 B B 30 A 31 C 46 D 61 B 32 C 47 C 62 B 33 E 48 C 63 E 34 C 49 A 64 B

A 50 E 65 C

D 51 D 66 D

D 52 B 67 B

B 53 A 68 A

B 54 B 69 D

D 55 C 70 C

C 56 C 71 E

D 57 A 72 D

B 58 A

C 59 B

B 60 C

六、重难点习题解析

17.解析:骨肉瘤X线表现:骨质表现为成骨性、溶骨性或混合性破坏,病变多起于骺端。因肿瘤生长及骨膜反应可见三角状新骨,称Codman三角,或垂直呈放射样排列,称“日光射线”现象。

18.解析:关节脱位的特征表现有三:畸形、弹性固定、关节盂空虚。“方肩”畸形系肩关节脱位,三角肌塌陷,原关节盂处空虚所致,故为正确选项。A、E为关节脱位一般表现,不足以确诊;B、C为骨折的特征表现。

19.解析:新骨形成和骨性死腔为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晚期的特点。骨质破坏、死骨形成为早期特点,当大量脓栓、菌栓到达骨干骺端,阻塞小血管,即引起骨坏死并化脓,形成局限性脓

24.解析:抗疟药通常用磷酸氯喹每日250~500mg,其衍生物排泄缓慢,可在体内蓄积,引起视网膜退行性病变,故应定期查眼底。

29.解析:病情缓解时指导病人进行功能锻炼。可做关节的被动活动,也可训练日常生活技能,如穿脱衣服、进食、如厕等,保持生活自理能力。锻炼过程中应注意量要适当,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运动后可用热敷、热水浴、红外线等理疗方法改善血液循环,缓解肌肉挛缩。30.解析:风湿热是由于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发生的一种全身结缔组织病,该病人诱因明显,症状及化验检查符合风湿热的诊断。

31.解析:类风湿关节炎的关节疼痛和肿胀关节痛往往是最早的关节症状,最常出现的部位为腕、掌指关节,近端指关节,大关节亦常受累。多呈对称性、持续性,但时轻时重,常伴有压痛。免疫学检查C反应蛋白是炎症过程中出现的急性期蛋白,它的增高说明本病的活动性。

36.解析:肩关节脱位后,固定时间一般为3周,3周后开始甩肩活动。42.解析: 引流液过多可引起体液不足,但不会引起病人呼吸困难。43.解析:下肢麻木、行走困难是脊髓型颈椎病的典型表现。44.解析: 脊髓型颈椎病不适合行按摩、牵引治疗。

45.解析: 腰椎间盘突出症,行髓核摘除术后第1天。病人应开始直腿抬高练习,以防止神经根粘连。

46.解析: L4/L5间盘突出症病人可出现右下肢放射性疼痛、右足底针刺觉减退、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小腿三头肌力量减弱等表现。

47.解析: 病人出现肘关节红、肿、热、痛,血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24×109/L),是典型的肘关节化脓性关节炎表现。

48.解析: 符合骨肉瘤临床表现,肿块,触之硬度不一,有压痛,局部皮温高,静脉怒张。X线平片显示右股骨下端有边界不清的骨质破坏区,骨膜增生呈放射状阴影。

52-54解析(1)B后仰摔伤左肘关节,暴力经前臂传递至尺、桡骨上端,在尺骨鹰嘴处产生杠杆作用,使尺、桡骨近端同时脱向肱骨远端的后方,发生肘关节后脱位。(2)A X线检查可明确脱位的类型、移位情况及有无合并骨折。对于陈旧性关节脱位,能明确有无骨化性肌炎或缺血性骨坏死。(3)B肘关节脱位以手法复位为主,最好在伤后3周内进行。对于合并关节内骨折、经手法复位失败者、有软组织嵌入、手法难以复位者以及陈旧性脱位手法复位失败者可行手术切开复位。

60.解析:C4~5骨折合并脱位可造成脊髓损伤,膈肌、肋间肌麻痹,应及时作气管切开,改善呼吸及保持呼吸道通畅。若病人无自主呼吸,应给予机械通气。

62.解析:C4~5骨折合并脱位病人呼吸困难的最主要原因是膈肌、肋间肌麻痹。

63解析:颈椎骨折病人的正确搬运方法是四人搬运,三人将病人平托到木板上,一人固定头颈部,保持头、颈、脊柱勿扭曲。64.解析:为减轻脊髓水肿和继发性损伤,可予以:①地塞米松10~20mg静脉滴注,连续5~7天后改为口服,每日3次,每次075mg,维持2周左右。②20%甘露醇250ml静脉滴注,每日2次,连续5~7天。

67.解析:肩关节脱位后,表现为关节盂空虚,肩峰突出,失去正常的膨隆外形,呈“方肩”畸形,Dugas征阳性。

69解析:复位后肿胀不可能立即消失,肿胀消退需要时间。

71.解析:肩关节脱位后常合并肱骨大结节骨折,严重者可合并肱骨外科颈骨折及臂丛神经损伤。

肌肉组织 篇3

【摘要】目的:探索抗SRP19抗体在免疫性坏死性肌病患者肌肉组织表达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观察抗SRP19抗体在免疫性坏死性肌病患者肌肉组织中的表达并与相关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71.43%(20/28)的免疫性坏死性肌病患者肌肉组织中抗SRP19抗体表达阳性,主要表达在坏变肌纤维胞浆、小血管周围及细胞间質中。与不表达者比较,在年龄、病程、肌力以及肌酸激酶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202,0.939,0.711,0.109,P>0.05)其血清抗核抗体、抗Ro-52、抗SSA、抗Sm、抗Jo-1表达也无显著性差异(P=0.281,1.000,0.497,1.000,1.000,P>0.05)。结论:抗SRP19抗体在免疫性坏死性肌病患者肌肉组织的表达率较高,可能参与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过程。

【关键词】免疫性坏死性肌病;免疫组织化学;抗信号识别颗粒抗体

【中图分类号】R741.0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518-01

基金项目:

1.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题目:肌肉酶组织化学和免疫分子病理技术在肌病诊断中的规范应用研究,编号:Z111107058811108

2.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题目:基于全外显组测序技术的中国遗传性包涵体肌病家系致病基因定位及遗传性分析,编号:7132216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题目:遗传性包涵体肌病候选基因筛查及新致病基因定位研究,编号:81271399

坏死性肌病(necrotizingmyopathy,NM)是以肌纤维变性和坏死,不伴或极少伴有炎性细胞浸润为主要病理特征的特发性炎性肌病[1],是不同于多肌炎、皮肌炎、包涵体肌炎及非特异性肌炎的新亚型。常与肿瘤、病毒感染、肌毒性药物及结缔组织病相关,也有一类在确诊前后均未找到相关继发原因的病例,称之为免疫性坏死性肌病。自2002年Miller[2]发现7例NM患者血清中存在抗信号识别颗粒(signalrecognitionparticle,SRP)抗体以来,SRP表达与坏死性肌病致病机制的关系就成了这个领域研究的热点,甚至有学者提出SRP可以作为NM的标志[3],NM因起病急、进展快、致残率高、早期有可治性而备受关注,但以往的研究只关注患者血清中的抗SRP19抗体表达,而极少研究免疫性坏死性肌病的肌肉组织中是否有表达,与发病有何关系。因此,为了进一步探索抗SRP抗体在免疫性坏死性肌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我们拟观察免疫性坏死性肌病患者肌肉组织是否存在抗SRP19抗体的表达。

1.材料与方法

1.1入选病例:选取2008年1月至2011年10月期间,因肌无力、肌痛在我院就诊,伴有血清肌酶升高和肌电图为肌源性受损,肌肉病理表现为典型的广泛或片状肌纤维坏死而没有明显的炎性细胞浸润,激素和免疫抑制治疗有效的28例病例。所选病例均排除肿瘤、药物等其他继发性因素,均经酶组织化学和免疫组化染色排除常见类型肌营养不良、先天性肌病。

1.2诊断标准:符合2004年欧洲神经肌肉疾病中心和美国肌肉研究协作组(ENMC)提出的IIM分类诊断中免疫性坏死性肌病的诊断标准[1],①常>18岁发病,亚急性或隐匿性起病,对称性肌无力,近端重于远端,累及颈部肌群时,屈肌受累重于伸肌;②肌酸激酶CK异常升高;③肌电图呈肌源性损害,或肌肉组织核磁共振MRI成像STIR显示弥漫或片状信号增强,或血清学化验肌炎特异性抗体阳性,三者存在其一;④病理学检查突出表现为可见大量肌纤维坏死,而炎性细胞不明显或只有少数散布在小血管周围,肌束膜浸润不明显。

1.3抗体:兔抗人抗SRP19多克隆抗体(ab50932)100ug,abcam公司;通用型两步法免疫组化检测试剂盒(PV-9000),北京中杉金桥生物制品公司:二抗试剂A为聚合物增强剂(即用型),二抗试剂B为酶标抗鼠/兔聚合物(即用型);DAB显色剂,北京中杉金桥生物制品公司。

1.3方法:

1.3.1临床资料收集:28例免疫性坏死性肌病病例均仔细采集相关资料,包括患者年龄、性别、病程、起病形式、临床症状、家族史及个人史、临床体征、血清肌酶、免疫学指标、肌电图、肌肉病理活检、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效果等。

1.3.2肌肉病理检查:经患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后进行肌肉活检,主要部位为肱二头肌和股四头肌。肌肉获取后放入液氮速冻,次日进行冰冻切片,分别进行HE、MGT、ORO、NADH、SDH、ACP、PAS、NSE、ATP酶、dystroglycan、sarcoglycan、dystrophin、dysferlin以及MHC-1等染色,由肌肉病理专家观察肌肉组织形态学改变并进行记录和照相。

1.3.3肌肉组织抗SRP19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28例患者的肌肉组织标本分别进行抗SRP19抗体染色,染色方法如下:(1)将干燥切片用3%H2O2,37℃孵育10min,以阻断内源性过氧化酶,PBS洗,5min×3遍;(2)滴加稀释好的一抗,一抗为抗SRP19抗体(1:125;Abcam),37℃孵育60min,PBS洗,5min×3遍;(3)滴加山羊血清,37℃孵育20min,以封闭非特异性位点;(4)滴加二抗试剂A(聚合物增强剂),37℃孵育20min,PBS洗,5min×3遍;(5)滴加二抗试剂B(辣根酶标试剂:山羊抗兔/鼠聚合物),37℃孵育30min,PBS洗,5min×3遍;(6)新鲜配制的DAB显色液,在室温下显色2-3min,据显色程度控制反应时间,充分水洗、复染、脱水、透明、封片。判断标准:光镜观察:抗SRP19抗体阳性反应为坏死肌纤维胞浆呈棕黄色,根据染色与否分为阳性和阴性:阴性:胞浆不着色;阳性:胞浆呈淡黄色、黄色或棕色。

1.4统计:统计分析由SPSS17.0统计软件包完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和中位数表示,计数资料用频数和百分比表示,计量资料对比用T检验,P<0.05为统计学显著性标准。

2.结果

2.1临床资料:28例患者中,男14例,女14例,男:女=1:1,发病年龄15-67岁,平均年龄(42.39±15.26),细化年龄分组,可观察到51-60的年齡发病高峰以及可疑潜在的31-40岁年龄发病高峰,分别占32.14%和21.43%。51-60岁组中发病者9人,男:女=8:1,有明显的男性患病优势,但整体观察无性别优势(P=0.556>0.05)。肌电图均呈肌源性损害。血清肌酶明显升高,CK均值6329.86±5351.78(108.4-27036mmol/L);LDH均值932.33±549.34(174-2374mmol/L)。患者均经激素及免疫抑制治疗,对比治疗前后患者血清肌酶值及肌力变化(表1),肌酸激酶CK下降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1),肌力改善不明显,无统计学差异(P=0.823>0.05)。

表1坏死性肌病患者治疗前后肌酶及肌力变化

指标例数治疗前治疗后PCK286329.86±5351.781287.15±1042.120.000**肌力283.14±1.063.16±1.140.823治疗前后选择配对T检验,**为P≤0.001,有显著统计学差异。

2.2肌肉组织抗SRP19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抗SRP19抗体主要表达在坏变肌纤维胞浆(图1)、小血管周围及细胞间质中(图2),非坏死性肌纤维中亦有部分表达。28例患者肌肉病理标本抗SRP19抗体染色,20例阳性(20/28,71.43%),8例阴性(8/28,28.57%)。

图1肌肉组织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坏死肌纤维出现抗SRP19抗体明显表达。X200

图2肌肉组织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肌纤维间隙渗出的炎性细胞抗SRP19抗体明显表达。X200

2.3抗SRP19抗体染色阳性/阴性患者临床特点分析:依抗SRP19抗体染色结果,将表达与不表达的患者分为两组并进行相关临床资料的统计分析,结果发现:抗SRP19抗体的是否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肌力和肌酸激酶均没有显著的差别(表2)。28名患者中,6名(6/28,21.4%)患者检查出ENA抗体谱阳性,检测出的抗体为抗核抗体(n=5)、抗Ro-52(n=2)、抗SSA(n=1)、抗SSm(n=1)、抗Jo-1(n=1),5名(5/28,17.9%)患者呈现多抗体阳性。统计分析提示抗SRP19抗体的表达与血清抗核抗体、抗Ro-52抗体、抗SSA抗体、抗SSm抗体、抗Jo-1抗体没有显著关系(表3)。

3.讨论

坏死性肌病是一种以肌纤维呈明显变性坏死,且不伴有炎性细胞浸润为主要病理特征的肌病,依病因可分为继发性和免疫性,前者由恶性肿瘤、中毒、药物等多种原因引起;后者多不能找到原因,因对肾上腺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治疗有效,被认为是免疫介导的发病机制致病,因此,后者也称为免疫性坏死性肌病。关于免疫性坏死性肌病的相关研究并不多,我们以前曾报道过[3],免疫性坏死性肌病患者肌肉组织的坏死肌纤维和小血管出现明显的C5b-9沉积,但这只是一种非特异性免疫物质在坏变肌纤维的表达,其根本原因仍然不清。近年来,人们发现坏死性肌病肌病患者血清中存在着抗SRP抗体,为研究免疫性坏死性肌病发病机制和潜在的治疗方案提出新的思路。

SRP作为肌炎特异性自身抗体(MSAS)之一,可通过抗SRP54、72、19亚单位抗体和抗7SLRNA抗体进行检测。迄今为止,国内外研究关注的都是血清中SRP的表达[4],发现血清中抗SRP抗体与免疫性坏死性肌病密切相关,对于肌肉组织中是否存在抗SRP抗体,又如何参与免疫发病机制尚未见报道。免疫性坏死性肌病的靶器官损害在骨骼肌,通过研究肌肉组织中抗SRP19抗体表达,将有助于人们加深对SRP相关免疫性坏死性肌病的认识。研究报道SRP相关免疫性坏死性肌病的平均发病年龄在50岁,与我们观察到患者发病存在51-60岁的发病高峰一致。

抗SRP抗体在特发性炎性肌病患者血清中的阳性率不完全一致,一般认为在4%-6%,也有报道[5]其在PM中的阳性率为11.9%。我们检测免疫性坏死性肌病患者肌肉组织中的抗SRP19抗体,结果发现本组患者肌肉组织中抗SRP19抗体阳性率高达71.43%,IIM患者患者血清抗SRP抗体阳性率较低,可能是此种类型IIM发病率较低有关;但也可能是限于血清学样本检测之故;也许进行IIM患者肌肉组织抗SRP抗体检测,其阳性率会更高。我们发现,抗SRP抗体主要表达在坏变肌纤维胞浆,小血管周围和细胞间质中,非坏死性肌纤维中也有部分表达,提示坏死肌纤维直接受到抗SRP19抗体攻击而致病。受样本条件所限,本研究未能同时检测血清、肌肉组织SRP19抗体表达,但本研究的目的主要是观察肌肉组织中SRP19的表达,以进一步证实SRP19是否参与肌细胞坏死过程,进而探讨SRP相关免疫性坏死性肌病的发病机制。

本研究还发现,免疫性坏死性肌病患者肌肉组织抗SRP19抗体的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肌力、肌酶及其他肌炎相关抗体没有明显的关系,提示SRP在免疫性坏死性肌病发生中具有独特性作用。2011年BenvenisteO[6]对8例抗SRP抗体阳性患者在激素及免疫抑制治疗前后进行血清中抗SRP抗体进行定量测定,发现患者血清中CK和抗SRP定量随治疗前后症状的减轻而下降;近期有研究证实[7],随症状的好转,在坏死性肌病的缓解期,抗SRP抗体可完全降至正常水平,证实SRP可能是免疫性坏死性肌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在疾病的发展及转归中起重要作用的推断。

相对于其他IIM患者,单纯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NM效果较差,需联用免疫抑制剂方可达到相对满意的疗效。我们发现免疫性坏死性肌病患者经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联合治疗后,血清肌酸激酶明显下降,肌力改善却不明显。血清肌酸激酶在治疗后快速下降,说明免疫抑制治疗可以遏制病情的进展,挽救濒死肌细胞,中止肌细胞进入坏死途径。肌力无明显改善可能与坏死是细胞周期的终末阶段及肌细胞再生能力较差有关。针对抗SRP抗体相关免疫性坏死性肌病发病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可为探索更有效的治疗手段提供新的基础。

參考文献

[1]HoogendijkJE,AmatoAA,LeckyBR,etal.119thENMCinternationalworkshop:trialdesigninadultidiopathicinflammatorymyopathies,withtheexceptionofinclusionbodymyositis.NeuromusculDisord2004;14:337–345.

[2]MillerT,Al-LoziMT,LopateG,PestronkA.Myopathywithantibodiestothesignalrecognitionparticle:clinicalandpathologicfeatures.JNeurolNeurosurgPsychiatry.2002;73:420–428.

[3]丛璐,蒲传强,毛燕玲,等.C5b-9在坏死性肌病肌肉血管组织的表达及意义[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2,32(5):714-717

[4]SatohT,OkanoT,MatsuiT,etal.Novelautoantibodiesagainst7SLRNAinpatientswithpolymyositis/dermatomyositis[J].JRheumatol,2005,32(9):1727-33.

[5]HanischF,MüllerT,StoltenburgG,etal.UnusualmanifestationsintwocasesofnecrotizingmyopathyassociatedwithSRPantibodies.RheumatolInt.2013,33(5):1371-1372.

[6]BenvenisteO,SchmidtJ.Diagnosis,pathogenesisandtreatmentofmyositis:recentadvances[J].ClinExpImmunol,2014,175(3):349-358

肌肉组织 篇4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用鱼

试验用健康鲈鱼共计100尾, 平均体质量250g, 饲养于福建省水产研究所水产养殖实验基地。试验前对鲈鱼进行暂养, 保持水温 (22±2) ℃, p H8.0, 盐度30, 正常充气并投喂空白配合饲料, 日饲量不超过初始体质量的3%, 14 d后挑选体色活力均正常者进行给药试验。

1.2 试剂与仪器

标准品阿维菌素购自Dr公司 (纯度>92%) 。试验用的阿维菌素药物购自无锡市中意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商品名混虫安, 质量浓度为4 mg·m L-1。乙腈、甲酸、正己烷均为色谱纯;无水硫酸钠、乙酸铵均为化学纯;水为Milli-Q制备的超纯水;无水硫酸钠固相萃取柱 (5 g, 6 m L) ;碱性氧化铝固相萃取柱 (500 mg, 3 m L) 。Accela TSQ Quantum Access液相色谱串联四级杆质谱联用仪 (美国Thermo Fisher公司出品) ;AB204-E型电子分析天平、PL203型电子分析天平 (Mettler Toledo公司出品) ;离心机 (北京时代北利离心机有限公司出品) ;MS3型旋涡混合器 (德国IKA公司出品) ;氮吹仪 (广州智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出品) ;旋转蒸发仪 (上海申生科技有限公司出品) 。

1.3 试验设计

1.3.1 毒性试验

以自然状态为对照, 以规格型号为1 m3的水泥池为试验用池, 采用等比间距法, 设置若干质量浓度梯度组。在参考文献的基础上[14,15,16], 采用半静态停食试验法开展阿维菌素对鲈鱼的急性毒性试验。试验用健康鲈鱼平均体质量250 g, 试验水温 (22±2) ℃。每种药物质量浓度梯度各放鲈鱼10尾, 持续浸泡96 h。试验期间每隔12 h观察受试对象的活动情况, 及时取出死亡个体, 每24 h记录一次死亡数。根据阿维菌素对鲈鱼的急性毒性试验结果, 采用改良的寇氏法计算96 h的半致死质量浓度 (LC50) 为16.13 ng·m L-1。

1.3.2 试验分组、给药与采样

试验组分为给药组和对照组, 每池约为70尾鱼。结合实际养殖过程中的用药情况, 采用0.25倍LC50为投药质量浓度, 即指导用药量, 此质量浓度为4 ng·m L-1, 浸浴72 h, 72 h后彻底换水。于给药后的第0.5、第1.5、第2.5、第4.5、第7.0、第10.5、第23.5、第44.5、第47.5、第58.5、第72.0、第82.5、第95.5、第175、第240、第312、第408、第528和第744小时采集肌肉, 每个采样点采集3尾鲈鱼, 采集后的全部样品于-20℃冰箱中冷冻保存, 待整个给药试验结束后进行药物分析。

1.4 标准溶液配制

1.4.1 储备液

准确称取阿维菌素标准品10.0mg, 在棕色容量瓶中用乙腈定容至100 m L。该溶液质量浓度为100μg·m L-1, 于-18℃下避光保存, 有效期6个月。

1.4.2 标准中间溶液

准确移取阿维菌素标准储备液100μL于10 m L容量瓶, 用乙腈稀释成1μg·m L-1的标准中间溶液, 于4℃下避光保存, 有效期为1个月。

1.4.3 混合标准工作曲线工作液

准确吸取一定量的阿维菌素标准中间溶液, 用空白样品提取液稀释成相应的标准工作液, 使用时现配现用。

1.5 样品前处理

称取 (5±0.05) g试样于50 m L塑料离心管中, 加入5 g无水硫酸钠, 涡旋30 s。加入15 m L乙腈, 涡旋1 min, 超声5 min, 3 500 r·min-1下离心6 min, 再用10 m L乙腈重复提取离心1次。合并上清液至100 m L塑料离心管, 提取液过无水硫酸钠固相萃取柱, 所有流出液40℃旋转蒸发至干。用5 m L乙腈分2次洗涤旋转蒸发瓶, 并将洗涤液转入预先用4 m L乙腈活化好的碱性氧化铝固相萃取柱, 并用6 m L乙腈洗涤碱性氧化铝固相萃取柱, 收集全部流出液。流出液在50℃下氮吹至干, 加入1.0 m L初始流动相, 过0.22μm滤膜后供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

1.6 色谱条件

色谱柱为Hypersil Gold C18 (50 mm×2.1 mm, 1.9μm) ;流动相为10 mmol·L-1乙酸铵-0.1%甲酸水溶液+乙腈, 梯度洗脱 (表1) ;柱温为35℃;流速为0.20 m L·min-1;进样量为15μL。

1.7质谱条件

电喷雾离子源, 正离子模式;喷雾电压为3 200 V;鞘气压力为2×105Pa, 辅气压力为1.3×104Pa, 离子传输毛细管温度360℃;选择反应监测 (SRM) ;母离子、子离子和碰撞能量见表2, Q1半峰宽为0.7 Da, Q3半峰宽为0.7 Da, 碰撞气压力为氩气, 0.199 5 Pa。

2 结果与讨论

2.1 色谱及质谱条件优化

阿维菌素属于极性较弱的化合物, 在C18色谱柱上的保留较强, 因此流动相中有机相比例需要较高。阿维菌素在ESI源下以加合峰的形式出现, 一般与流动相中的钠 (Na+) 和氨 (NH4+) 结合, 形成加钠峰或加氨峰。选择加钠峰作为母离子, 得到的碎片峰信息不稳定;而选择加氨峰作为母离子, 可以得到稳定且丰富的碎片离子。因此, 在流动相中加入微量甲酸和乙酸铵, 可以抑制加钠峰, 促进加氨峰的响应值。以注射泵直接进样将1.0μg·m L-1的阿维菌素标准品注入质谱离子源中, 以分子离子峰为母离子对离子源参数进行优化, 如喷雾电压、鞘气压力、辅气压力、离子传输毛细管温度、碰撞能量。

2.2 样品基质效应的消除

LC-MS/MS中的基质效应由分析物的共同流出组分影响电喷雾接口的离子化效率所致, 表现为离子增强或抑制[17]。基质效应主要来源于生物样品的内源性组分, 内源性组分是指生物样品中存在的有机或无机成分[17], 经前处理后存在于提取液中。因此采用流动相为基底的标准溶液 (组1) , 与采用空白样品提取液为基底的标准溶液 (组2) 进行比较, 考察基质效应。两者比值 (RA) 等于或接近100时表明不存在基质效应的影响;RA小于100时表明存在离子抑制作用;RA大于100时表明存在离子增强作用。笔者试验RA大于100, 基质对阿维菌素存在增强作用 (表3) 。为了消除基质效应, 试验采用提取后添加法, 即空白样品提取液配制标准曲线法。

注*.定量碎片离子Note:*.quantitative ion

2.3 样品前处理条件的优化

阿维菌素是一类脂溶性的药物, 一般溶于有机溶剂。试验比较了乙腈、乙酸乙酯和甲醇对阿维菌素的提取效果。试验结果表明乙酸乙酯和乙腈的提取效果较好, 但乙酸乙酯沉淀蛋白效果较差, 不利于后续的净化, 所以最终选用乙腈作为提取剂。

由于水产品中含有大量水溶液, 当提取液采用乙腈时, 乙腈水溶液在减压旋转时易引起爆沸现象, 会导致回收率偏低及不稳定结果。因此, 试验采用450℃灼烧后的无水硫酸钠粉末及无水硫酸钠固相萃取柱作为除水剂, 有效地防止了爆沸现象。

为了有效地除去提取液中的杂质, 比较了碱性氧化铝固相萃取柱及C18固相萃取柱的净化效果, 两者净化效果相当。但C18固相萃取柱的净化步骤较为繁琐, 因此采用碱性氧化铝固相萃取柱进一步净化提取液。

2.4 标准曲线、线性范围、检出限和定量限

样品空白提取液由空白样品制备, 用该提取液将标准液稀释成5 ng·m L-1、10 ng·m L-1、50 ng·m L-1、100 ng·m L-1、150 ng·m L-1、200 ng·m L-1和300 ng·m L-1溶液, 以各组分质量浓度与其色谱峰面积进行线性回归, 呈良好线性关系;线性回归方程y=-14 335.1+5 168.6x, 相关系数R2=0.999 0。以3倍信噪比 (S/N) 计算, 检出限为0.5μg·kg-1;以10倍信噪比 (S/N) 计算, 定量限为1.0μg·kg-1;标准品图谱见图1。

2.5 方法准确度及精密度

以阴性鲈鱼为研究对象, 进行标准添加试验, 研究在2μg·kg-1、20μg·kg-1和50μg·kg-1加标水平下测定结果的准确度及精密度。每个浓度水平做6个平行试验, 批内加标平均回收率分别为78.6%、91.1%和94.4%, 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9.22%、6.03%和3.75%。18 d内在2μg·kg-1、20μg·kg-1和50μg·kg-1加标水平下进行6次标准添加试验, 批间加标平均回收率分别为82.7%、85.7%和90.6%, 方法的批间相对标准偏差为7.44%、8.93%和6.06%。

2.6 药浴后阿维菌素药物残留及消除规律

结合指导用药量及毒性试验, 得出实际生产的药浴质量浓度为4 ng·m L-1, 鲈鱼在此质量浓度下根据实际生产的情况持续药浴72 h。用阿维菌素溶液药浴72 h后进行消除试验。按照设计的时间点采集鲈鱼的肌肉组织, 采用己建立的测定鲈鱼肌肉组织中阿维菌素残留量的方法处理样品, 并经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试验结果表明, 鲈鱼肌肉中的阿维菌素质量分数在停止给药22 d后低于检测限, 其药时曲线图见图2。

肌肉是鱼类最重要的可食组织, 也是食品安全管理者和消费者共同关注的重点, 因此应重点监测肌肉中药物残留的含量。水温20~24℃范围内, p H为8.0, 盐度30, 正常充气情况下鲈鱼在质量浓度为4 ng·m L-1的阿维菌素的海水中持续药浴72h。随药浴时间的延长, 鲈鱼肌肉组织中的阿维菌素质量分数逐步增加, 在药浴结束时达到峰值, 质量分数为8.767μg·kg-1, 更换不含阿维菌素药物的海水后, 随消除试验的进行, 阿维菌素在鲈鱼体内的残留量逐渐下降, 第528小时 (即第22天) 降低至检测限以下 (图2) 。

2.7 临床休药期的确定

休药期也叫消除期, 是根据药物允许残留量及药物在食用组织中消除规律而确定。水生动物的休药期随着种属差异、生理差异、给药途径、制剂形式、给药剂量、温度、盐度、p H的不同而有差异[18,19]。所有影响因素中水温影响最大。试验结果表明, 药物的代谢强度在一定温度范围内与水温成正比, 水温越高, 代谢速度越快[20]。日本肯定列表中规定阿维菌素在鳗科类肌肉中的最高残留限量为50μg·kg-1, 但目前中国水产品无此药物最高残留限量标准。出于食用安全考虑, 以无残留法作为最终休药期制定的标准。因此, 在笔者试验条件下鲈鱼单次药浴72 h后的临床休药期为22 d。

3 结论

作为一类广谱、高效的杀虫剂, 阿维菌素目前广泛应用于鱼类病害的治疗和预防, 然而目前关于此类药物在水产品中的药代动力学及残留规律研究较少。文章建立了阿维菌素在鲈鱼组织中的残留检测方法, 模拟实际养殖过程中的给药方式, 研究在药浴条件下阿维菌素在鲈鱼组织中的富集和消除规律, 并确定了在此条件下的临床休药期, 有利于健全水产品中此类药残监控体系。

摘要:为了解实际养殖过程中使用阿维菌素药物后, 鲈 (Lateolabrax japonicus) 对阿维菌素的蓄积及消除规律, 以指导阿维菌素药物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以毒性试验为基础, 在确定96 h半致死质量浓度 (LC50) 后, 以0.25倍LC50, 即指导用药量, 质量浓度为4 ng·mL-1, 结合实际养殖用药情况, 药浴72 h后换水, 观察阿维菌素在鲈鱼肌肉组织中的残留与消除规律。文章建立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鲈鱼中阿维菌素残留量的方法, 并以此法测定鲈鱼肌肉组织中阿维菌素的质量浓度。结果表明, 随着药浴时间的延长, 鲈鱼肌肉组织中的阿维菌素质量分数逐步增加, 在药浴结束时达到峰值8.767μg·kg-1, 随后阿维菌素在体内的残留量随消除试验的进行逐渐下降, 至第528小时降至检测限以下。

练就一身“肌肉背心” 篇5

正常人的脊柱从背面看应是直的,而脊柱侧凸则是脊柱侧向弯曲。除极个别是因小儿麻痹症、脊柱结核或先天性畸形引起外,绝大多数是由于较长时间站立或坐时,不注意保持端正的姿势所致。如课桌椅不适合学生的身高,或学生习惯于将整个右手臂伏在桌上写字等,长此以往,就易发生“胸右腰左”的脊柱侧凸。据统计,这类侧凸畸形要占整个脊柱畸形的90%左右。

要预防中小学生脊柱侧凸的发生,首先需使用适合学生身高的课桌椅,注意从小培养正确的站、坐姿势,并积极参加体育运动,以增强腰背肌肉。已有此类脊柱畸形者,可以做与畸形方向相反的躯干运动,并增加腰背肌的锻炼。只有长期坚持做矫正体操,才能纠正姿势,增强肌力,长出属于自己的“肌肉背心”,才能真正具有健康的身材。

脊柱“S”型侧凸(胸右腰左)矫正操

准备姿势:仰卧,手臂平放在身体两侧。

第一节 仰卧,左臂向上、右臂向下伸展,挺起胸部及肩部,回到准备姿势。

第二节 姿势同上。左腿伸直抬高,回到准备姿势。

第三节 左腿屈曲,足踩床面,抬起腰、臀及右腿,回到准备姿势。

第四节 左侧卧,腰下垫小枕,抬起头、肩和左手。

第五节 右侧卧,右胁下垫小枕,抬起左腿,放下。

第六节 俯卧,左手向上、右手向下伸展,抬起头、肩、左手和上胸。

第七节 姿势同上,左腿伸直抬高。

第八节 姿势同上,抬起头、肩、左手及上胸,同时抬起左腿。

第九节 俯伏位,肘膝着地,抬起头及左手。

第十节 俯伏位,腕膝着地,左腿伸直抬起。

说明

1.所有动作要平稳,缓慢,配合深呼吸,不要屏气。

2.一般每天练习一次。

3.运动量可视体力,按以下步骤逐渐加大:

(1) 各节重复10次,渐增至30次。

(2)第四、五两节动作维持30秒,然后放下休息半分钟,如此重复2~3次。

(3) 练习时在左腿下端扎一个1000~

2500克重的沙袋,第四、六、八、九节手持沙袋进行。

肌肉组织 篇6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本试验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挑选20 kg左右的“杜×长×大”外三元杂交猪20头,随机分为2组,每组10头,分别饲喂豆粕型和杂粕(双低菜籽粕+豆粕)型2种不同日粮类型的日粮,至体重达到100 kg左右时屠宰取样,探讨不同日粮类型对HSL和Obese mRNA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1.2 试验日粮

日粮以《猪饲养标准》(NY/T65-2004)瘦肉猪营养需求标准为基础,结合本省生猪养殖的实际按照《无公害食品生猪饲养饲料使用准则》(NY/5032-2001)配制,见表1。

1.3 饲养管理

按常规饲养管理进行,饲喂料型为干粉料,预试7 d。

1.4 组织样品采集

屠宰方法按照图书[8]进行,屠宰后取试验猪腰椎处背最长肌,切成约1 cm3小块,用铝泊纸包裹后放入布袋,迅速置于液氮中冻存,到实验室后放入-70 ℃超低温冰箱保存备用。

1.5 RT-PCR

1.5.1 PCR引物:

据GenBank数据库猪HSL基因(登录号:AJ006075)和Obese基因(登录号:NM213840)的mRNA序列,应用软件Primer Premier 5.0设计引物,由上海捷瑞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合成,见表2。

1.5.2 总RNA的提取:

取组织样品约200 mg,加入液氮并研磨成粉,收集入1.5 mL Eppendorf管中,用于总RNA的提取,利用异硫氰酸胍-酚-氯仿一步法提取组织中RNA。提取的总RNA通过凝胶电泳检测其完整性,并测定总RNA样品D260 nm和D280 nm值。

1.5.3 RT-PCR:

逆转录反应体系为20 μL:先加入2 μL RNA,1 μL oligo(dT)primers(50 ng/μL),9 μL H2O,混匀,65 ℃水浴5 min,立即取出放入冰水浴5 min,再加入2 μL dNTP(2.5 mmol/L),1 μL RN-asin,4 μL 5 × reaction buffer,1 μL M-MLV,混匀,42 ℃反应1 h,95 ℃ 5 min终止反应。此时总RNA已逆转录为cDNA,产物即为PCR反应的模版。

PCR反应体系为20 μL∶1 μL cDNA,2 U Taq DNA聚合酶,2 μL 10×Buffer(MgCl2),1.6 μL dNTP(2.5 mmol/L),上下游引物各0.4 μg/μL。反应程序为:94 ℃ 5 min;94 ℃ 30 S,57 ℃ 30 S,72 ℃ 30 S,30个循环;72 ℃ 5 min。取6 μL PCR扩增产物经2%琼脂糖凝胶电泳,Gentools软件(基因公司)分析条带灰度,目的基因条带与β-肌动蛋白(β-actin)条带的灰度值之比为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数据以平均值±标准差表示。

2 结果

2.1 瘦肉率等指标

从表3可以看出,杂粕组与豆粕组具有相同的日采食量(P>0.05),日增重杂粕组略高于豆粕组,料重比杂粕组略低于豆粕组,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杂粕组猪的瘦肉率较豆粕组提高3.5%(P>0.05)。

注:同列数据含有相同字母者为差异不显著(P>0.05),字母完全不同者为差异显著(P<0.05)。

2.2 总

RNA提取 从变性胶电泳检测图1可以看出,背最长肌组织中提取的RNA质量较好,28 S和18 S条带清晰,并且28 S的亮度是18 S条带的2倍。经核酸蛋白测定仪测定RNA样品D260 nm/D280 nm为1.86,说明提取的RNA较纯,无蛋白质、酚等污染,可直接用于RT-PCR模板。

2.3 HSL和Obese mRNA表达水平

Gentools软件分析条带灰度,豆粕组猪HSL和Obese的相对表达量分别是0.697、0.762 9;杂粕组猪HSL和Obese的相对表达量分别是0.737 9、0.690 4(见表4)。杂粕组猪背最长肌组织HSL mRNA高于豆粕组,Obese mRNA低于豆粕组,均差异显著(P<0.05)。

注:1:DNA Marker DL2 000; 2、3、4、5、6分别为:β-actin(500 bp)、杂粕组HSL(378 bp)、豆粕组HSL(378 bp)、杂粕组Obese(366 bp)和豆粕组Obese(366 bp)

注:同列数据含有相同字母者为差异不显著(P>0.05),字母完全不同者为差异显著(P<0.05)。

3 讨论

本次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生长阶段试验猪饲粮配方中豆粕型饲料能量均高于杂粕型,2组猪采食量不存在差异(P>0.05),杂粕日粮较豆粕日粮可显著增加HSL mRNA表达量、减少Obese mRNA表达量(P<0.05),2种日粮类型虽对猪瘦肉率无显著性影响,但是从实际值来看,杂粕日粮表现出提高趋势,较豆粕日粮提高3.5%(P>0.05),这可能与这2种饲料的能量水平有一定差异有关。能量供给水平与畜禽的生产性能和酮体品质有密切关系,提高日粮能量水平可促进体脂沉积,降低瘦肉量[9]。豆粕型日粮使Obese分泌量过高,高水平的Obese导致Obese抵抗而使脂肪分解作用减弱,脂肪沉积增加[10]。杂粕型日粮使HSL分泌量增多,猪机体的能量转化为甘油三酯储存于脂肪组织中,在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等激素的作用下,HSL促进甘油三酯、甘油二酯水解成甘油和脂肪酸,为细胞供能,使脂肪量下降[1,2,3],瘦肉率增加。本文证实了通过调节日粮类型能控制基因表达水平,能有效的提高和控制动物的生长生产,进一步为研究营养水平调控基因表达机制提供理论和试验依据。

参考文献

[1]MIYOSHI H,PERFIELD J W,OBIN M S,et a1.Adiposetriglyceride lipase regulates basal lipolysis and lipid drop-let size in adipocytes[J].J Cell Biochem,2008,105:1 430~1 436.

[2]ZECHNER R,KIENESBERGER P C,HAEMMERLEG,eta1.Adipose triglyceride lipase and the lipolytic catabolismof cellular fat stores[J].J Lipid Res,2009,50:3~21.

[3]王琦,张利红,张立杰,等.猪激素敏感脂酶和甘油三酯水解酶基因组织表达特性研究[J].生物工程学报,2007,23(5):831~835.

[4]戴茹娟,李宁,吴常信.猪肥胖基因cDNA的克隆与分析[J].遗传学报,2000,27(4):290~297.

[5]李毅,张嘉保,赵志辉,等.猪肥胖基因(Ob)及其表达产物的研究进展[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6,11:25~26.

[6]FAN W,BOSTON B A,KESTERSON R A,et a1.Role ofmelanocortinergic neurons in feeding and the agoufi obesi-ty syndrome[J].Nature,1997,385(6 612):165~168.

[7]CHEN Y Y,HEIMAN M L.Increased weight gain after o-variectomy is not a consequence of leptin resistance[J].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ology.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2001,280(2):315~322.

[8]陈润生.猪生产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165~169.

[9]QUINIOU N,DOURMAD J Y,NOBLET J.Effect of ener-gy intake on the performance of different types of pig from45 to 100 kg body weight[J].Animal Science,1996,63(2):277~288.

肌肉组织 篇7

人造肌肉采用纳米纱和固体石蜡打造, 其中纳米纱由碳纳米管构成。承重能力达到自身重量的10万倍, 所产生的力量是人类肌肉的85倍。这种纳米材料是一种无缝中空圆柱体, 所用石墨与普通铅笔芯相同。纳米管的直径只有人头发的万分之一, 强度却是钢铁的100倍。人造肌肉可以模仿肌肉收缩产生力量, 通过直接加热、电加热, 石蜡就会发生体积膨胀, 从而使整个“肌肉”膨胀。但由于碳纳米管纤维特殊的结构, “肌肉”的长度会同时发生收缩, 这样就产生了力量。

人造肌肉能够大幅快速收缩, 所用时间只有25‰秒。举重能力是同等尺寸天然肌肉的200倍。人造肌肉虽然外表简单, 但性能极高, 可用于制造机器人、微创手术使用的导管、微型发动机、微流路混合器、可调节光学系统、微型阀门、远程位置调节器, 甚至于玩具。

人造肌肉能够高度扭曲卷绕, 与飞行模型使用的橡胶带类似。充满石蜡的纳米纱在用电或者脉冲光加热时打开, 停止加热时逐渐冷却, 朝着相反的方向扭曲。在安装桨型装置情况下, 平均旋转速度可达到每分钟11500圈, 可旋转200多万次, 旋转产生的扭力略高于大型电动发动机。

肌肉组织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我院产科住院分娩产后42 d复查的产妇, 记录其年龄、产次、既往史、此次妊娠分娩情况。入选标准为产后恶露干净, 剔除标准为阴道炎、泌尿系统感染, 以及产后住所非从化地区者。入选时间为2009年4月—6月, 随访至2010年2月。符合入选标准的产妇150例。

1.2 方法

1.2.1 分组及处理方法

入选产妇应用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表 (ICIQ-SF) , 调查妊娠期SUI发生情况。将入选产妇150例随机分为锻炼组和对照组, 锻炼组与对照组在年龄、剖宫产率、分娩新生儿体重、妊娠期SUI发生率、产次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锻炼组70例, 于产后6周开始, 采用法国PHENIX盆底肌肉康复仪进行生物反馈和电刺激治疗, 每周2次, 每次20 min~30 min, 共10~12次。疗程结束后, 指导其在Kegel锻炼过程联合阴道哑铃进行盆底肌肉锻炼, 每周2次。对照组80例, 只是采取一般的产后健康教育。2组均于产后42 d、产后3个月及产后9个月测定盆底肌肉张力, 调查尿失禁发病率, 产后42 d及产后9个月测定POP-Q分度情况。

1.2.2 疗效评价指标

①SUI的诊断标准:当咳嗽、打喷嚏、大笑、运动或体位改变时发生不由自主漏尿;②盆底器官脱垂分度:应用POP-Q分度法;③盆底肌肉张力测定:a) 阴道静息压 (VRP) :无主动收缩盆底肌肉时的压力值;b) 阴道收缩压 (VSP) :主动收缩盆底肌肉时的压力差值;c) 阴道收缩持续时间。

1.2.3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和Fisher’s精确检验。

2 结果

2.1 2组依从性情况

对2组进行随访至产后9个月, 锻炼组共失访18例, 对照组共失访20例。锻炼组中PHENIXA康复仪生物反馈+电刺激疗程结束后, 能坚持在Kegel锻炼过程联合阴道哑铃进行盆底肌肉锻炼的, 仅为17% (9/52) , 且9例均为产后42 d即已有SUI者。

2.2 2组盆底肌肉张力比较

锻炼组和对照组产后42 d VRP、VSP及收缩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锻炼组产后3个月VRP、VSP及收缩持续时间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锻炼组产后9个月VSP及收缩持续时间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3 2组SUI的发生情况比较

锻炼组与对照组产后42 d SUI的发生率分别为12.86%和12.5%,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锻炼组产后3个月SUI的发生率为2.86%, 低于对照组的13.7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锻炼组产后9个月SUI的发生率为1.92%, 低于对照组的15.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2.4 2组POP-Q分度情况比较

锻炼组和对照组产后42 d及产后9个月随访, POP-Q分度均在Ⅱ度以内。产后42 d POP-Q分度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锻炼组产后9个月POP-QⅠ度所占比例为34.62%,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3.3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例 (%)

例 (%)

3 讨论

3.1 产后早期进行盆底肌肉康复训练具有重要意义。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病因很多,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 妊娠和分娩是其独立危险因素[1]。妊娠随着子宫增大, 重力作用对盆底的慢性牵拉造成不同程度的软组织损伤, 妊娠期激素水平变化改变了盆底结缔组织的胶原代谢, 导致盆底支持结构减弱, 增加了POP的发生风险;分娩时盆底受胎头挤压, 盆底拉伸延长, 肌肉高度扩张, 使盆底发生神经改变, 结缔组织间连接分离等变化;难产、器械助产等易引起盆底尿道周围的损伤、膀胱颈位置及活动度改变, 尿道闭合压下降, 导致SUI的发生[2]。妊娠和分娩过程中肛提肌及阴部神经机械性损伤, 在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但是分娩导致的结缔组织损伤最初在临床上不易觉察, 随着产次增加及年龄增大, 这种缺陷逐渐明显[3]。有作者对278例生育年龄女性的调查显示, 妊娠和初产后5年, SUI患病率上升, 初产后没有尿失禁的妇女, 产后5年SUI发病率为19%[4].因此, 产后早期进行盆底肌肉康复训练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盆底肌肉康复训练的依从性仍不佳, 本研究失访率较高, 锻炼组和对照组分别为25.71%和25%, 产后3个月后能坚持在Kegel锻炼过程联合阴道哑铃进行盆底肌肉训练者, 仅为17% (9/52) , 且9例均为产后42 d即已有SUI者。康复对象意识多仍停留在治病上, 而非防病上, 需要加大有关方面的宣教。

3.2 生物反馈-电刺激-盆底肌肉锻炼联合进行产后盆底肌肉康复训练对提高盆底肌肉张力、改善SUI、POP的作用。本研究采用法国PHENIX盆底肌肉康复系统, 根据个体化原则进行盆底肌肉辅助生物反馈和电刺激。由专业治疗师指导, 产后42 d开始通过生物反馈及电刺激, 产妇首先学会正确的盆底肌肉收缩方法, 自主控制盆底肌的收缩和舒张, 以提高盆底肌肉收缩力和延长肌肉收缩持续时间, 以及收缩的协调性, 对尿失禁患者还必须训练不同场景下的尿控反应。有研究认为电刺激通过以下途径起作用[5]:①刺激阴部神经传出纤维, 增强肛提肌及其他盆底肌肉及尿道周围横纹肌的功能, 提高尿道关闭压。②刺激经阴部神经传入纤维, 通过神经元连接至骶髓逼尿肌肉核, 抑制逼尿肌肉核兴奋, 再经盆神经至逼尿肌, 抑制逼尿肌收缩。本研究显示, 经过生物反馈和电刺激的盆底康复训练, 产后3个月盆底肌肉张力锻炼组较对照组提高, SUI发生率降低。

经过生物反馈及电刺激, 在产妇学会正确的盆底肌肉收缩方法并在盆底肌肉张力已有改善的情况下, 再在Kegel锻炼过程联合阴道哑铃进行盆底肌肉训练, 可提高患者的触觉敏感性, 增加盆底肌肉收缩强度的训练, 以巩固疗效。杨吉伟[6]等研究认为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Kegel训练是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一种有效方法。有研究显示, 产后盆底肌肉训练产妇产后3个月后继续在Kegel锻炼过程联合阴道哑铃进行盆底肌肉训练, 随访至产后12个月, 尿失禁发生率锻炼组仍明显低于对照组, 尿失禁没有出现反复[7]。而不少研究表明SUI和POP常合并存在, 本研究亦表明, 锻炼组产后9个月盆底肌肉张力、SUI、POP均有明显改善。故认为, 生物反馈-电刺激-盆底肌肉锻炼联合进行产后盆底肌肉康复训练具有提高盆底肌肉张力, 改善SUI、POP的作用。

参考文献

[1]Strini T, Bukovi D, Roje D, et al.Epidemiology of pelvic floor disorders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female inhabitants[J].Coll Antropol, 2007, 31 (2) :483-487.

[2]张晓红, 王建六, 崔恒, 等.生物反馈盆底肌肉训练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 2004, 5 (1) :12-14.

[3]Christian P, Ash M.Chidbirth and the pelvic floor:the gynaecological consequences[J].Gynaecol Pract, 2005, 5 (1) :15-22.

[4]王大鹏, 王山米.产后早期尿失禁及盆底肌训练[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 2004, 5 (1) :66-67.

[5]WeissBD.Selectingmedicationsforthetreatmentofurinaryincontinence[J].Am Fam Physician, 2005, 71 (2) :315.

[6]杨吉伟, 张孝斌, 赵讯萍, 等.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5, 26 (8) :871-872.

肌肉注射教案 篇9

1.1 教材内容

肌肉注射是中职护理教材《护理技术》实训部分的内容, 该内容与学生将来所从事的护理工作结合紧密, 在课堂教学中主要采取观看教学录像、示教讲解、学生练习、考核等方式, 计划安排2学时。

1.2 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护理技术是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 而肌肉注射则是其重点操作内容, 属于“三基”范围, 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护理技术。该内容的教学安排在学生学习了感染、消毒灭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和注射原则的相关概念之后, 目的是为学生今后进行临床注射给药法的学习和实践奠定基础。

1.3 教学内容的拓展与精选

根据中职学校培养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 笔者在授课中拓展了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如补充了消毒喷的使用、用物终末处置、注射过程怎样减轻疼痛等内容。为了促使学生思考和探究, 在授课中还提出一些问题, 如在临床工作中如何针对不同病人、不同药物灵活应用护理技术等思考题来启发学生, 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举一反三。

中职教育培养的是实用型劳动技术者, 教学内容选择要遵循实用原则。对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关系不密切的内容进行精简, 如坐骨神经的体表投影的位置等内容。

1.4 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教学内容制定课时目标。

(1) 知识目标。正确说出肌肉注射的有关内容, 具备相关的综合知识。

(2) 技能目标。正确完成肌肉注射的操作, 具备运用相关综合知识的能力。

(3) 情感和态度目标。培养认真学习和做事的态度, 具有良好的爱伤观念和无菌、注射观念。

1.5 学习要点

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以及学情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肌肉注射的目的、用物、体位、部位、定位、操作和注意事项。

(2) 教学难点: (1) 严格执行注射原则及查对制度。 (2) 体现以病人为中心, 加强与病人的沟通, 注意保护病人的隐私, 注意对其实施保暖和无痛注射技术。 (3) 注射器型号选择应合适, 注射部位定位准确, 避免损伤血管、神经, 注射剂量准确。 (4) 注意护理安全, 预防针刺伤及医院感染的发生[1]。

2 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为中职二年级学生, 他们已具备了一定的护理专业知识;同时他们已多次到医院见习, 非常渴望学习注射技术, 对肌肉注射的学习有一定的自觉性;同时他们这个年龄模仿能力非常强, 这是学习的优势。

3 教法、学法和教学资源准备

3.1 教法

笔者在充分考虑学校模拟病房的建立及以上一些因素后设计了学练一体教学模式。制作多媒体课件, 配合多媒体教学手段, 灵活运用讲授、演示、提问等方法进行肌肉注射的教学, 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 吸引学生注意力, 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通过讨论、练习、考核等方法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的习惯。这样既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也体现了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思想[2]。

3.2 学法

学练一体教学模式的应用, 多媒体教室、示教室、操作练习室的利用, 把学生引导到自主参与式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变被动的苦学为主动的乐学, 变死记硬背的死学为练中学、学中练的活学, 变抽象理论的难学为亲临其境的易学。教学观念由以教为重心转向以学为重心, 在学习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善于思考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也培养了他们的团结互助精神[2]。

3.3 教学资源准备

包括用物、场地、电脑、投影仪等教学设备及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等, 为满足学练一体教学模式的要求, 根据学生情况和学习环境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训练。

4 教学程序设计

4.1 复习有关的基础知识 (3分钟)

无菌技术操作原则、注射原则。

4.2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5分钟)

医院是救治伤病者的场所, 也是存在各种危险因素的地方, 在这种环境中工作的护士, 时刻面临着职业性危害因素的威胁。在注射这个占护士工作量2/3的常规操作项目中, 存在护士被针刺感染经血液传播疾病的可能。国外文献报道, 医护人员感染乙型病毒性肝炎比一般人群要高的多, 最新统计显示, 全世界每30秒钟便有一名医务工作者被污染针头刺伤, 每年有近百万次针头刺伤事故发生[3]。据针刺伤报道, 每年全球大概有10万个护士被针刺伤, 有被感染20多种血源性疾病的潜在危险, 所以护士是发生针刺伤及感染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高危职业群体[4]。

4.3 新内容的教学 (82分钟)

(1) 通过录像 (10分钟) 观看肌肉注射的操作步骤, 让学生对肌肉注射有一定的认识。

(2) 运用多媒体课件 (10分钟) , 配合讲解, 尤其是体位和部位及准确定位。

(3) 采用示教演示 (15分钟) , 按规范步骤进行,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边示教、边讲解, 操作中的重点和难点通过不断重复和放慢动作展示给学生, 如坐骨神经利用多媒体多方位展示给学生, 以加深学生印象。

(4) 示教演示完毕后, 让学生演示 (7分钟) 并评论优缺点。

(5) 学生分组练习 (30分钟) , 每组4~5人, 学生互动参与教学, 提高其学习兴趣。每人都有一份考核表, 按标准练习、评价, 最后由组长负责考核。组长负责督促, 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各组练习期间, 教师巡视, 指导、解答学生在练习中出现的问题, 体现了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6) 教师抽查各组学生代表并进行考核, 最后归纳总结并强调本次课的重点和难点 (9分钟) 。这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也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 体现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思想。

(7) 课后思考题 (1分钟) :布置3个不同病例如何进行肌肉注射的作业。这既是学习任务之一, 也是本次课堂教学的延续, 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关键词:肌肉注射,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1]张美琴.护理专业技术实训[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2]钟珍.审查处方说课教案[J].卫生职业教育, 2008, 26 (3) :81.

[3]李映兰.现代护士职业安全[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

新薄膜:肌肉“补丁” 篇10

多年来,人体组织的基因工程师们一直在研发由于年龄或疾病而损伤的身体组织的替代品,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虽然许多公司通过遗传工程开发出了皮肤和软骨,但是人造肌肉的研发似乎还“步履蹒跚”。其中的部分原因是研究人员必须把细胞中以毫微计算的运动蛋白质,与相对庞大的肌肉纤维以及以厘米计算的成捆的纤维联合到一起。虽然一些研究小组已通过各种技术实现了这个目标,比如在凝胶中培养心肌细胞,可是,由于制造出的肌肉受到几何位置的限制,所以它们能完成的正常肌肉的功能是非常有限的。

为了寻找出制造更灵活肌肉的方法,由美国哈佛大学生物物理学家凯文·凯特·帕克领导的研究人员开始关注一种10年前出现的化学仿造技术,它由哈佛的化学家乔治·怀赛兹研发。这种技术被人们喻为“微接触印刷术”,就好像是一枚微型的印章把一组化学图案印在指定的表面上。在实验中,研究人员把一层薄薄的感温聚合物放在载玻片上,在这上面,他们又加上更具活力的塑料薄膜,它叫作PDMS。然后,他们印制出一层粘连蛋白质,最后附加上老鼠的心脏细胞。几天后,这些细胞生长、扩张,并连接到一起。然后,研究人员们再降低温度,让感温的聚合物与原本牢牢粘合的载玻片分开,以此释放出“薄膜肌肉”。根据研究人员事先设计好的粘连蛋白和控制好的薄膜排列,哈佛小组已经成功地制造出具有各种运动功能的薄膜,比如盘成卷、放松、跳跃、紧缩甚至于游泳。

上一篇:漏水控制下一篇:中世纪宗教与西方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