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肌肉控制

2024-10-01

神经肌肉控制(精选7篇)

神经肌肉控制 篇1

最近, 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神经科学家从自然的肌肉运动控制中获得灵感, 设计出多种新型假体设备, 从脑控轮椅、远程监控机器人到先进的义肢, 能更好地替代人体四肢功能。经过测试, 用户能用这些神经假体完成多种任务。研究人员最近在美国旧金山召开的认知神经科学协会 (CNS) 大会上宣布了最新成果。

这些神经假体设备由“脑—机接口” (BCIs) 控制, 能破解大脑信号, 确定用户想采取什么行动, 然后通过先进机器人技术执行脊髓编制的运动。“脑—机接口控制的义肢和机器人是智能的, 能理解许多低级命令, 无需经过指挥中枢译码。”研究人员何塞·德尔·米兰说, 他们成功的关键是共享控制的理念———利用机器人的感知能力, 理解用户在环境中的命令。他们能自动工作。全一样的神经信号和原理, 让它们就像我们的新身体一样”。这一功能也反映了在许多日常行为中, 我们的深脑区、脊髓和肌肉骨骼系统是协同合作的, 让我们在集中注意力做其它事情时, 身体也能做简单的工作。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3月31日 (北京时间) 报道, 研究人员在有运动障碍的人身上测试了多种脑控设备。设备由志愿者个人操作, 自行调整脑电活动 (EEGs) 发送命令, 完成多种任务, 从写字到运动转向, 达到和健康人群类似的水平。

脑—机接口能处理用户的意图和决策。这些主要来自大脑皮层, 但技能性运动很多是在脑干和脊髓处理的。通过设计控制低级运动的智能设备, 与来自脑—机接口的高级脑活动相配合, 让神经假体更接近自然的肌肉控制。米兰说:“我们的目标是与神经假体互动, 就像人们控制自己肌肉那样, 用完

研究人员指出, 目前神经假肢还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是找到除EEG以外的新的生理接口, 能长期持久操作;其次提供丰富的感知反馈, 这种感知反馈能提高用户对假体的拥有感。“第三个挑战是认知科学的核心问题之一:在神经假体的控制系统中, 我们必须破解并整合用户的认知过程。这对意念互动是非常重要的。”米兰说, 这些过程包括发现设备的错误、预测关键的决策点和终止注意力。

智能假体的一个例子是脑控轮椅, 用户能长期安全可靠地驱动它, 因为共享控制系统降低了认知工作量。该轮椅目前还在评估阶段, 以确保它能在日常生活的环境里工作, 为大量的残疾人服务。

网球发球动作的神经肌肉分析 篇2

关键词:网球发球技术,受力分析法,神经传导通路

网球运动作为一项竞技运动项目, 近几年也在全世界范围内迅速流行开来。作为网球得分的关键技术, 发球技术在网球运动中有很重要的作用, 发球技术的好坏几乎成为衡量一个优秀网球运动员的重要指标。对网球运动发球技术动作的解剖学分析可以掌握主要关节的运动形式和有关肌肉的工作规律, 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提高运动技能的辅助练习手段。发球技术的完成涉及到人体的多个系统的配合, 最基本的就是运动系统和神经系统。运动系统是人体运动的执行结构, 而真正的起到调节作用的结构是神经系统。

1 网球发球技术动作的解剖学分析

在对网球发球技术动作的解剖学分析主要通过“环节受力分析法”[1]。“环节受力分析法”是金季春教授提出的, 其是支撑技术动作的解剖学分析的理论方法, 为运动解剖学的应用和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1.1 划分动作阶段

根据网球环节运动的变化趋势和动作发展方向, 可将其分为抛球阶段、击球阶段[2]。

1.2 对各动作阶段解剖学分析

网球发球的抛球阶段需要展肩、持球手向上抛球, 同时转髋、屈膝等动作, 各个关节的参与肌群及具体分析如表1所示。

网球发球的击球阶段。在此阶段需要抓住时机上臂鞭打击球, 同时下肢小腿充分蹬伸。各个关节的参与肌群及具体分析如表2。

2 网球发球技术动作的神经传导通路

神经冲动的传导[3]主要包括感觉信息的传入、中枢神经的分析和运动指令的传出。

2.1 感觉传导通路

网球发球时, 躯干和四肢肌的肌腹、肌腱和关节等处的本体感受器和皮肤的精细触觉感受器等对网球产生触觉信息, 并转化为神经冲动, 经由脊神经进入脊神经节 (第一级神经元) , 脊神经节的中枢突由脊神经后根入脊髓后索上升, 形成楔束, 终于延髓的薄束核和楔束核 (第二级神经元) 。薄束核和楔束核的轴突形成弓状纤维, 并于延髓中央管腹侧交叉至对侧, 形成内侧丘系。交叉后的纤维继续上升, 经脑干, 终于丘脑腹后外侧核 (第三级神经元) 。丘脑腹后外侧核的轴突组成皮质束, 经内囊后肢, 投射到大脑皮质中央后回的中、上部和中央庞小叶后部, 部分纤维投射到中央前回等感觉中枢, 产生肌肉感觉和精细触觉。

2.2 运动传导通路

大脑皮质在运动中枢对外界信息进行分析后, 运动传导通路将指令下达到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从而引起躯体的运动。躯体的运动传导通路主要包括锥体系和锥体外系。锥体系主管躯体骨骼肌的随意运动, 而锥体外系主要机能是调节肌张力, 协调肌肉运动。在这里仅介绍锥体系对躯体运动的控制。大脑皮质、中央前回上、中部和中央旁小叶前部等处的巨型锥体细胞核其他类型锥体细胞的轴突组成皮质脊髓束 (上运动神经元) , 下行经内囊后肢的前部、中脑大脑脚底中3/5的外侧部、脑桥的基底部至延髓的锥体。在锥体下端, 形成锥体交叉。交叉后的纤维继续在对侧脊髓外侧索内下行, 成为皮质脊髓侧束, 止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下运动神经元) 。由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发出的轴突组成脊神经前根, 并随脊神经分布到躯干和四肢骨骼肌, 支配其随意运动。

3 结语

该文主要以网球的发球技术为例, 将“受力分析法”对技术动作进行解剖学分析, 为运动解剖学的实际应用做些推广;简要介绍了网球发球动作中的本体感觉、精细触觉、视觉传导通路以及大脑皮层和锥体系的运动调控, 旨在为人体科学知识的普及尽点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运动解剖学》编写组编.运动解剖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13.

[2]张之菲.网球发球技术及教学训练方法探究[J].当代体育科技, 2015 (2) :82-83.

神经肌肉控制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5~12月本院收入的160例单胎头位初产妇。纳入标准:均为本院妇产科收入确诊者,年龄21~37岁;排除标准:①正接受相关治疗,可能对本研究观察指标产生影响者;②患有严重肝、肾、心等系统性疾病者;③特征人群,包括未成年、精神病患者等[2]。随机将产妇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80例。研究组患者年龄21~36岁,平均年龄(28.8±2.4)岁,孕周37~41周。对照组患者年龄22~37岁,平均年龄(29.4±3.2)岁,孕周36~41周。两组产妇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产妇与家属均与本院签署知情同意书,划分责任范围,避免不必要的纠纷。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有经验的助产士一对一陪伴分娩,为产妇在分娩前后提供心理、生理等多方面的支持,帮助产妇在分娩过程中保持体力、辅助其以舒适体位进行休息,采用相关仪器进行母婴体征监控。

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低频神经肌肉刺激。在分娩监控过程中,若产妇子宫口开放≥3 cm时或产妇自身疼痛已到忍耐极限要求镇痛时,给予低频肌肉刺激,在子宫口完全开放时停止刺激操作。操作方法:将低频神经肌肉刺激仪器输出线分别接在产妇的左右手腕和腰骶部两侧的电极片上,根据宫缩情况按治疗参数调节按钮递增或递减。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3]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方法记录产妇分娩镇痛程度,将产妇疼痛程度标注于10 cm的线段上,左端表示无明显疼痛,右端表示极度疼痛。疼痛判定标准:8~10 cm为重度疼痛,5~7 cm为中度疼痛,≤4 cm为轻度疼痛。记录两组产妇第一产程时间、产后出血量及新生儿窒息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与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分娩疼痛程度比较研究组分娩疼痛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产妇第一产程时间比较研究组第一产程活跃期平均时间短于对照组(P<0.01)。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1

2.3 两组产妇产后出血量及新生儿窒息率比较

两组产妇产后2 h出血量及新生儿窒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3 讨论

女性整个分娩过程中,由于子宫发生强烈的收缩,产妇下腹会感受到强烈的疼痛,少数产妇腰部内侧等处感受到疼痛感。部分调查显示,产妇由于宫缩导致的疼痛感与经期痉挛性疼痛类似[4]。分娩时有外阴以及会阴等部位发生扩展而剧烈变型,导致产妇亦感受到灼烧性疼痛[5]。因此,在分娩前产妇应对疼痛感有较为充分的思想及生理准备。临床鼓励产妇及家属多与责任医师进行交流,确认并选择适宜的分娩方式,并据情况让医生指导分娩应该做的准备,如进行呼吸法练习等[6]。

临床部分报道[7]指出,产妇因自身应激反应以及在其他产妇痛苦呻吟影响下,自身交感神经因刺激而导致兴奋,增加了儿茶酚胺等物质的释放导致子宫血管发生收缩、宫缩抑制,最终导致产妇发生产程时间大幅度延长、胎儿状态下降或发生窘迫等情况,产妇内环境紊乱等不良后果。目前,中国对于分娩镇痛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8],临床应用较少,因此研究探讨有效的镇痛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分娩疼痛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产妇产后2 h出血量及新生儿窒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第一产程活跃期平均时间短于对照组(P<0.01)。

综上所述,对于低频神经肌肉刺激具有一定的镇痛效果,有效合理的护理和指导能够减轻产妇分娩疼痛并缩短产程时间,操作安全简单,可提高产妇的生活质量,值得在后期临床中进一步研究及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低频神经肌肉刺激对产妇分娩镇痛的效果以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60例单胎头位初产妇,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8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助产士帮助分娩,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低频神经肌肉刺激,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方法记录产妇分娩镇痛程度以及记录两组产妇产程时间、产后出血量和新生儿窒息率并进行比较。结果 研究组分娩疼痛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产妇产后2 h出血量及新生儿窒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第一产程活跃期平均时间短于对照组(P<0.01)。结论 低频神经肌肉刺激对产妇分娩具有镇痛效果,明显缩短第一产程、降低剖宫产率,有一定的临床应用,值得在后期临床中进一步推广及应用。

关键词:低频神经肌肉刺激,分娩镇痛,产妇,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黎秋妹,林少虹,刘群艳,等.低频神经和肌肉刺激仪在产妇镇痛分娩中的应用及护理.现代临床护理,2013,8(6):16-19.

[2]周桂兰.导乐分娩镇痛仪联合利多卡因宫颈局部注射用于分娩镇痛的临床效果观察.中国实用医药,2013,8(11):151-152.

[3]罗小玲,陈世彪.分娩镇痛对产妇血Th1/Th2型细胞因子平衡的影响.临床麻醉学杂志,2009,25(7):603-605.

[4]荣利.孕妇在产程中采取不同体位对分娩影响的研究进展.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12):1482-1284.

[5]王会艳.导乐陪伴联合导乐分娩镇痛仪镇痛的临床观察.山西医药杂志,2013,42(16):920-921.

[6]任晓娅,刘艳云,田亚菊,等.分娩球配合GT-4A导乐分娩镇痛仪减轻产痛的效果及对产程和分娩方式的影响.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8):831-833.

[7]乐江华,劳一平,莫训群,等.导乐分娩镇痛工作站对分娩的效果观察.广西医学,2014(9):1295-1296.

神经肌肉控制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患者男, 16岁, 呕吐8h, 并无不洁饮食史, 在院外口服藿香正气液, 后并无缓解, 仍感恶心, 因此进行入院治疗。考虑为胃肠炎。体检:BP 123/92mmHg, 呼吸急促, 但并无缺氧症;双肺呼吸音较粗, 并无闻及啰音;心音较为有力, 心律齐, 未闻病理性的杂音;腹部平软, 肚脐周围以及左下腹压痛, 并无反跳痛。存在肠鸣音, 四肢肌力无异常, 肌张力增高, 双手呈屈曲状态, 无病理征;血常规也未见明显异常。

1.2 治疗方法

鉴于患者情况, 建议患者在门诊口服头孢克肟进行治疗。

1.3 不良反应

在门诊口服头孢克肟后, 约20min后出现了手足搐溺、呼吸困难等症状, 神志清晰, 能正确回答问题, 肌张力正常且双侧均未见病理征。后经了解由于患者是医院的职工家属, 在入院前除口服藿香正气液外还自行服用了庆大霉素8万U口服。

1.4 处理方式

吸氧观察30min后症状依然未见明显缓解, 立即安置心电、血氧饱和度监测。心电图示窦性心率, 血氧饱和度88%, 给予葡萄糖酸钙静推、地塞米松对症处理。考虑庆大霉素所致神经肌肉阻滞。

2 结果

患者在通过以上处理后症状逐步缓解, 30min后患者的双手强直反应有所好转, 并且双侧下肢的麻木感也明显减轻, 第2天上述症状完全消失。再住院观察1d后没有其他不良反应后出院。

3 讨论

3.1 庆大霉素药物介绍

庆大霉素是一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主要治疗在消化道、泌尿道、呼吸道等的敏感菌的感染。由于庆大霉素在使用前不需皮试, 对于引起肠道感染多数病菌都有效, 所以常常在常规治疗当中用作急性肠胃炎的首选药物。庆大霉素的不良反应主要有听神经和肾功能的损伤, 通常见于长期使用和大剂量使用的患者, 而较少表现为神经肌肉传导障碍。庆大霉素类药物均有类乙酰胆碱与络合钙离子的作用, 可能抑制了突触前膜的乙酰胆碱释放, 并且还能阻断了突触后膜的乙酰胆碱的受体, 使神经肌肉传导阻滞。王炎强认为, 其机制可能和以下的因素相关: (1) 庆大霉素有效治疗的剂量和中毒的剂量接近, 血药的浓度范围难以控制药物的起效时间; (2) 掌握好药物配伍的禁忌; (3) 神经肌肉传导阻滞的发生对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老人、体虚者、婴幼儿中容易发生; (4) 个体之间对于药物敏感性的差异; (5) 当用药的时间、途径、剂量、静注速度过快时, 同时又应用了肌松剂和全身麻醉的时候; (6) 神经肌肉接头疾病, 例如重症肌无力等。

汪复认为, 庆大霉素产生神经肌肉阻滞的原因是庆大霉素与Ca2+竞争和抑制乙酰胆碱的释放, 并且降低了神经末梢运动板对于乙酰胆碱敏感性;除此之外, 此类药物也能跟Ca2+络合, 促进了神经肌肉接头阻滞的效果。

3.2 有关庆大霉素致神经肌肉阻滞的其他研究

在万方数据库上, 使用“庆大霉素、神经肌肉阻滞”作为关键词, 可发现搜索结果当中发现相关研究并不多。共有4项, 分别为王炎强等[1]的《庆大霉素导致神经肌肉阻滞1例》;成淑英等[2]《庆大霉素与西咪替丁联用致神经肌肉阻滞1例》;余军《硫酸庆大霉素致神经肌肉阻断1例》和苏军华等《庆大霉素雾化吸入致神经肌肉接头阻断反应1例》。现将这4个案例的情况简介如下。

3.2.1王炎强收治了一女性患者, 年龄29岁, 因为发热及四肢无力2d入院, 患者在2d前由于受凉之后发热, 体温最高是38.9℃, 伴咳嗽, 无咳痰。予以庆大霉素24万U之后突发四肢无力乃至无法站立行走。没有心慌胸闷、皮肤瘙痒、肌肉疼痛和眼睑下垂等其他症状。综合考虑后认为是庆大霉素引起的药物性神经肌肉阻滞, 后通过急速、新斯的明、钙剂、补液等等作对症治疗, 患者在对症治疗后四肢肌无力情况迅速得到缓解, 无其他感觉异常。3d后痊愈出院, 随访生活各功能正常, 不再复发。

3.2.2成淑英收治一31岁女性患者, 在2010年9月14日2.00AM腹泻, 共2次, 无伴呕吐。先于当地诊所予庆大霉素24万U、山莨菪碱和西咪替丁进行治疗, 治疗后感觉双下肢乏力、从脚底到双腿麻木, 休息1h后不见缓解, 症状反而加重, 之后逐渐双上肢麻木, 四肢乏力, 软瘫无法行走, 继而面部、舌头降至麻木, 无法言语, 双手出现强制性抽搐和弯曲。10%葡萄糖酸钙10mL静推注射, 同时补钾之后, 患者症状逐渐好转, 面部和舌头的麻木有所减轻, 开始能说话, 双上肢的麻木也同时感到减轻, 但是双手仍然是强直弯曲。再过1h后患者的双手强直有所好转, 双下肢的麻木也好转。在第2天所有症状均已消失。

3.2.3余军收治了一女性藏族患者, 23岁, 因为腹痛、腹泻半天就诊, 大便呈黄色水便样。诊断为急性肠炎, 给予硫酸庆大霉素24万U+5%的葡萄糖注射液500mL进行静脉滴注。用药1h之后, 患者出现了口部、舌头部的麻木感, 接着出现了四肢、面部的麻木感, 无法单独行走。并没呼吸困难和其他的伴随状况。患者在此前也并没有相类似的药物过敏史。诊断为庆大霉素累药物导致神经肌肉阻断。马上停止使用庆大霉素, 使用25%葡萄糖注射液和10%葡萄糖酸钙10mL, 逐渐地病情得到缓解症状也随之消失。此后均未再发作。

3.2.4苏军华于2011年1月18日收治一女性患者, 30岁, 曾由于“上呼吸道感染”接受了15d抗炎治疗之后症状有一定缓解, 但仍然有“咳痰、咳嗽、声音嘶哑”等症状而就诊, 患者除了肺部纹理略有增粗和咽部充血外, 其他生命体征均未发现异常。庆大霉素8万U和地塞米松5mg注射液加入20mL注射用水中雾化吸入, 吸入5min之后开始出现气短、胸闷、心慌、呼吸困难、面色发白、发绀和四肢瘫痪的症状出现。后认为是庆大霉素导致的神经肌肉接头阻断。立即停止吸入雾化剂, 并且吸氧、静注地塞米松与葡萄糖酸钙并密切进行生命体征监控, 经过救治之后, 患者的呼吸困难、胸闷等的症状均有缓解。50min后肌力有所恢复, 3d之后四肢肌力便完全恢复正常。

总结以上四例临床病理, 并结合本次病例发现, 病例之间均有以下共同点: (1) 出现神经肌肉阻滞现象的患者以女性居多; (2) 以青年为主; (3) 大多在摄入庆大霉素1h之后出现神经肌肉阻滞障碍; (4) 症状多表现为四肢肌无力; (5) 给予适当治疗之后通常在1d后缓解。

3.3 庆大霉素致神经肌肉阻滞的对症治疗

新斯的明, 又称为普洛色林、普洛斯的明, 是拟胆碱药中的抗胆碱酯酶药之一, 是毒扁豆碱的人工合成代用品, 有甲基硫酸新斯的明和溴化新斯的明两种, 均为白色结晶性粉末, 无臭, 味苦, 极易溶于水, 易溶于乙醇, 几乎不溶于乙醚。新斯的明进入机体后, 通过可逆性抑制胆碱酯酶活性, 使乙酰胆碱不能水解, 从而提高体内受体部位的乙酰胆碱浓度, 加强和延长乙酰胆碱的作用, 呈现出全部胆碱能神经兴奋的效应。此药是常用于治疗重症肌无力、腹气胀和尿潴留和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等。

地塞米松又被称为氟美松、氟甲强地松龙、德沙美松属于肾上腺皮质激素累的药物。具有抗炎、抗风湿、抗过敏、免疫抑制的作用, 主要用于治疗严重细菌的感染和严重过敏性疾病。主要用于过敏性与炎症性疾病。由于本品潴钠作用较弱, 故一般不用作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的替代治疗。此外还可以应用于预防新生儿的呼吸窘迫综合征、降低颅内高压和柯兴综合征诊断和病因鉴别诊断等等。

葡萄糖酸钙, 是一种白色结晶性粉末, 无臭无味, 主要用作视频的钙强化剂、固化剂、缓冲剂、螯合剂等用途。在对庆大霉素所致的神经肌肉阻滞当中主要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

经过多例临床病例可以归纳总结, 庆大霉素可能会导致神经肌肉阻滞症状, 可能引起患者的不适, 并且其对症治疗手段行之有效、能有效控制患者症状, 减轻患者痛苦。可应用于今后的临床治疗当中。

5 例患者均在治疗后3d内出院。

通过该药物所引发的严重不良反应, 更提醒了广大的临床医护工作者应该严格地把握好其适应证, 以防止不合理的用药, 严格控制好剂量, 在用药过程当中还应进行密切观察和治疗后随访, 定期检查好肾功能。

摘要:目的 对于庆大霉素所导致的神经肌肉阻滞病例1例进行分析, 并通过寻找相似文献, 找出其共同点和探究合适的治疗方式。方法某男性患者由于恶心呕吐8h入院, 并被诊断为胃肠炎, 由于入院前服用庆大霉素因此出现神经肌肉阻滞症状。吸氧观察5min后症状依然未见明显缓解, 立即安置心电、血氧饱和度监测。心电图示窦性心率, 血氧饱和度88%, 给予葡萄糖酸钙静推、地塞米松对症处理。结果患者在通过以上处理后症状逐步缓解, 30min后患者的双手强直、搐搦有所缓解, 并且双侧下肢的麻木感也明显减轻, 第2天上述症状完全消失。再住院观察1d后没有其他不良反应后出院。结论 广大的临床医护工作者应该严格地把握好其适应证, 以防止不合理的用药, 严格控制好剂量, 在用药过程当中还应进行密切观察和治疗后随访, 定期检查好肾功能。

关键词:庆大霉素,神经肌肉阻滞,文献回顾

参考文献

[1]王炎强, 张明, 王晓东, 等.庆大霉素导致神经肌肉阻滞1例[J].潍坊医学院学报, 2008, 30 (2) :177.

神经肌肉控制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1月至2009年6月期间入住我院首次发病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56例,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会议诊断标准,并经影像学检查确诊的急性脑梗死与脑出血患者。按照住院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8例。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程度、伴发病积分及既往史等一般情况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采用间接训练和直接摄食训练

(1)间接训练:①感官刺激;②声门上吞咽训练;③Mendelsohn法;(4)其他:包括口唇闭锁练习、下颌和舌部运动练习、声带内收训练等。(2)直接摄食训练:①体位:躯干与床面成>45°,头前屈位;②食物选择:根据吞咽障碍的程度及部位,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来选择;③方法:采用空吞咽、交互吞咽、侧方吞咽、点头样吞咽等方法[1]。以上吞咽训练每日2次,每次30min,疗程1个月。

1.2.2 治疗组采用吞咽及摄食训练的方案同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实施神经肌肉电刺激

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仪器采用美国Vital Stim吞咽障碍理疗仪。(1)电极放置:①口腔期:通道Ⅰ电极水平置于舌骨上方,通道Ⅱ电极置于瘫痪侧面颊部。②咽喉期:通道Ⅰ电极水平放置于舌骨上方,通道Ⅱ电极沿正中线垂直置于甲状软骨切迹。(2)操作:打开电源,同时或交替增加2个通道振幅,以患者能忍受的最大刺激强度为宜,表明肌肉收缩达到恰当水平保持该水平的刺激,同时做主动吞咽动作。每日2次,每次30min,疗程1个月。

1.3 吞咽功能评定及疗效评价方法

注: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

采用洼田氏饮水试验判断吞咽功能障碍的程度。疗效评定标准:治愈:吞咽障碍消失,饮水试验评定1级;显效:吞咽障碍明显改善,饮水试验评定提高2级以上;有效:吞咽障碍改善,饮水试验评定提高1级;无效:吞咽障碍改善不明显,饮水试验评定无进步。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所得数据进行t检验和χ2检验。

2 结果(表1)

3 讨论

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医学研究的不断深人,对吞咽障碍的生理病理机制有了更深的了解,诊断和治疗方法也有了很大改进。自Freed等[2]研制的表面神经肌肉刺激仪~Vital Stim吞咽治疗仪获得美国FDA认证,低频电刺激在吞咽障碍的治疗中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Vital Stim电刺激针对吞咽障碍的口腔期及咽部期以不同的电极放置部位来刺激口舌咽部肌肉,使咽部肌肉正常收缩,强化肌肉协调性,改善吞咽功能,建立和恢复吞咽反射的皮质控制功能。疗效除与吞咽障碍的性质、程度有关外,电极的放置至关重要。值得一提的是,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后可以立即获得进食功能的改善,有助于喉上抬,进食时保护气道,实时效应明显,可作为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研究采用Vital Stim吞咽障碍理疗仪和吞咽功能训练相结合的治疗,研究结果显示应用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吞咽障碍是一种安全有效、操作简便的治疗手段,降低了吸入性肺炎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及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对脑卒中所致的神经源性吞咽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56例脑卒中所致的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28例,均接受吞咽训练和常规的药物治疗,治疗组同时进行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疗程1个月。治疗前后,采用洼田氏饮水试验对2组患者的吞咽功能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后,总有效率治疗组92.86%,对照组78.57%,2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后的吞咽功能。

关键词:脑卒中,吞咽障碍,电刺激

参考文献

[1]大西幸子,孙启良.摄食—吞咽障碍康复实用技术[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0:45~46.

神经肌肉控制 篇6

1临床资料

1.1 资料

本组89例中, 男56例, 女33例。年龄最小10个月, 最大14岁。农村患者68例, 城镇患者21例。12岁以下儿童占93.02%, 农村患者占76.4%。

1.2 注射药物种类

青霉素52例 (58.4%) , 氨基比林10例 (11.2%) , 氯霉素4例, 氨苄青霉素、庆大霉素各4例, 安痛定3例, 奎宁2例, 卡那霉素、链霉素各1例, 药物种类不详8例。根据临床表现, 89例中坐骨神经完全损伤15例, 不完全损伤20例 (胫神经支部分损伤、腓神经支完全损伤14例, 胫神经支和腓神经支均为不完全损伤6例) ;坐骨神经的胫神经支完全损伤和不完全损伤各2例, 坐骨神经的腓神经支完全损伤46例, 不完全损伤4例。

1.3 临床表现

全部病例在注射时或注射结束即出现症状, 患儿一般初期症状为注射后臀部疼痛, 患肢不能行走, 以后臀部疼痛缓解, 但出现跛行, 继而患足足下垂无力, 足趾不能背伸, 肌张力比健侧弱, 感觉迟钝等腓总神经受累症状。

2讨论

2.1 解剖部位变异

坐骨神经是人体最粗大、最长的神经。正常情况下, 坐骨神经从梨状肌下孔出骨盆。一般在窝上方分为腓总神经和胫神经。但坐骨神经有时在解剖上有很大变化。其一是腓总神经分支平面变异, 有时腓总神经在梨状肌处即可分支。其二是梨状肌位置关系的变异, 造成腓总神经暴露在梨状肌表面, 注射时易造成损伤。

2.2 恐惧心理

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对注射造成的疼痛具有明显的恐惧心理, 注射时不配合, 扭动臀部, 使注射部位不能充分暴露。有时即便注射点选择正确, 由于幼儿的不配合使进针角度斜向坐骨神经造成损伤。

2.3 药物

引起坐骨神经损伤的药物以青霉素、庆大霉素、复方氨基比林等较为常见。

2.4 医疗操作

从发生坐骨神经损伤的医疗单位来看, 基层医疗护理人员操作发生损伤的几率较大, 占76.4%。

由此可见, 注射性坐骨神经损伤是一种严重的医源性合并症, 可发生于不同年龄, 小儿最为常见, 也可以说是技术事故, 给患儿和医院带来许多麻烦, 后果相当严重, 不易恢复完全, 所以护理人员应对这最基础的护理操作给以高度重视。

神经肌肉控制 篇7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对2008年7月至2010年7月期间我院产后病人随机抽取1 300例进行病例对照研究,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50例,平均年龄28岁(21~34岁),治疗前进行病史问卷、体格检查、低频电诊断等。

1.2 研究方法

采用面对面询问病史的方法:如孕期情况、分娩史、喂养史等,常规检查:心率、血压、三大常规、白带常规、妇科检查等。对恶露已干净、会阴切口愈合佳的妇女,采用压力张力器对盆底肌力进行检查,按国际通用的会阴肌力测试法(GRRUG)将盆底肌力分为6个级别:即0、Ⅰ、Ⅱ、Ⅲ、Ⅳ、Ⅴ,分别采用手动及仪器对患者进行盆底肌力测定。对于观察组Ⅲ级以下的分别应用PHENIX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采用不同强度的电刺激、生物反馈等综合治疗,促进盆底肌肉康复,每周 2次,15次为1疗程,疗程完成后予压力张力器复查。对照组初次检测后未予相关肌肉康复治疗。

1.3 肌力诊断标准

采用法国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PHENIX,法国)测定诊断盆底肌力:将肌电位探头放进患者阴道内,另一端连接于PHENIX肌肉刺激治疗仪上,分类检测患者Ⅰ类和Ⅱ类肌纤维的肌力变化。当患者盆底肌肉收缩持续0S肌力为0级,持续1S肌力为Ⅰ级,持续2S肌力Ⅱ级,持续3S肌力为Ⅲ级,持续4S肌力为Ⅳ级,持续5S或大于5S肌力为Ⅴ级。

1.4 统计学方法

用Excel录入数据库,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研究对象均为初次妊娠,顺产,观察组和对照组均为650例。观察组妇女的年龄为28.2±4.1岁,对照组为28.0±4.3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妇女的产后体重为58.6±8.9 kg,对照组为58.4±9.2 k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娩出的胎儿体重观察组为3.21±0.36 kg,对照组为3.16±0.31 k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年龄、分娩方式、分娩次数等方面,具有可比性。

2.2 盆底肌肉康复情况

1 300例治疗前初次检查时,盆底肌力分级<Ⅲ级的1 134例,占87.23 %,由此可见,产后42 d妇女大部分存在不同程度的盆底肌力受损。观察组与对照组在初次检查时,盆底肌力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后,两组盆底肌力分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盆底肌力高于对照组。详见表1。

3 讨论

妊娠和分娩是大多数女性都要经历的正常的生理过程,而怀孕和分娩都会对盆底肌肉有不同程度的损伤,从而影响产后生活质量及引起产后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等症状。即使是剖宫产的妇女产后也有部分存在盆底功能障碍,但阴道分娩对盆底功能破坏更大,特别是阴道难产如胎儿过重、产钳助产等,其损伤更为严重;在临床工作中,研究发现阴道肌力小于Ⅲ级者患性功能障碍的比例在逐年增加[2],因此产后早期进行盆底康复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经济水平及妇女生活质量的提高,盆底肌肉康复已引起医学界特别是国内大城市的广泛重视。盆底肌肉康复治疗是施行盆底支持结构的训练、加强及功能恢复[2,3]。传统的盆底康复方法以kegel锻炼为著称,通过对盆底肌群锻炼,可以增加尿道、阴道及肛门的肌力,增强尿控能力,并提高阴道功能,促进盆底血液循环,恢复盆底肌肉功能。而在我国,绝大多数妇女对盆底肌肉功能认识不足,认为影响不大,即便不适,也难于启齿,羞于隐私部位不便过多的医学检查,导致延误最佳康复治疗时机[4,5,6]。我院引进PHENIX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采用不同强度的电刺激、生物反馈等综合治疗,促进盆底肌肉康复,预防和治疗妇女产后尿失禁、子宫脱垂等盆底障碍性疾病,提高生活质量[7]。

经过2年的研究,结果表明应用PHENIX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进行康复治疗,在初次检测时观察组和对照组盆底肌力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治疗后,观察组盆底肌力有所改善,观察组大部分(90.5 %)达Ⅲ级以上,与对照组(62.2 %)比较,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因此,低频神经肌肉刺激治疗对产后妇女盆底肌肉康复有明显的治疗效果,其使用简便,适合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本研究显示应用低频神经肌肉刺激治疗对产后妇女盆底肌肉康复有较好的疗效,结果与马小玲[3]、卢玲[4]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对预防产后妇女尿失禁、子宫脱垂等疾病有着重要意义。

摘要:目的:探讨产后应用低频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对盆底肌力康复的临床治疗意义。方法:2008年7月至2010年7月分娩的产后42 d检查妇女1 3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组样本数均为650例,应用压力张力器测定盆底肌力,观察组盆底肌力<Ⅲ级者,应用低频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仪进行康复治疗,疗程完成后复查;对照组定期检查,不实施任何治疗,比较两组的盆底肌力改变情况。结果:产后42 d的妇女87.23%(1 134/1 300)存在不同程度的盆底肌力受损;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初次检查时盆底肌力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两组盆底肌力改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盆底肌力高于对照组;结论:低频神经肌肉治疗对盆底肌力康复有一定的疗效,可结合盆底肌肉锻炼进行产后康复。

关键词:产后,盆底肌力,康复,神经肌肉电刺激

参考文献

[1]刘传勇,王晓光.不同方法测定盆底肌力指导产后压力性尿失禁康复治疗的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8,24(11):856-858.

[2]李瑞满,罗新.产后性功能障碍常见类型及诊断量化标准[J].中国妇科与产科杂志,2008,8(24):571-572.

[3]马小玲,姚荣玉,冯凤英.30例产后42天妇女盆底肌肉康复治疗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25):33-34.

[4]卢玲.产后盆底肌肉康复治疗疗效的分析[J].中国医疗前沿,2010,5(14):48-49.

[5]刘颖琳,陈少青,王雅贤.产后盆底肌肉康复治疗原则与个体化方案[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8,24(8):577-578.

[6]Connolly AM,Thorp Jr JM.Childbirth-related erinealtrauma:Clinical sign;ficance and prevention[J].Clin Ob-stec Gynecol,1999,42:820.

上一篇:三语人才下一篇:后还原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