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创新教育的新思考

2024-07-30

实施创新教育的新思考(精选8篇)

实施创新教育的新思考 篇1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以及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迅猛发展, 国际间的竞争日趋激烈, 特别是人才竞争。目前, 全世界出现了高科技人才, 特别是信息技术人才和生物技术人才紧缺的危机。国际间的竞争的的实质和核心是人才与教育的竞争, 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的创新教育就成为21世纪高等教育的根本目标和任务。

然而, 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高等教育全面系统地进行改革与创新, 也需要我们对实施创新教育的具体方法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1 创新是不仅是创造发明更是一种制造能力

有一个新词是“创新教育”, 但早在《南史·后妃传·上·宋世祖殷淑仪》中第一次提到“创新”这个词, 意思是创立或者创造新东西, 而现在的意思多是国际经济方面创新理论的引用。“创新”用英语表达就是“Innovations”, 它有两方面意思: (1) 指以前没有的, 类似于我们说的创造发明; (2) 引用到新领域, 指产生新的效益。在知识经济时代, 比尔盖茨是代表人物, 但是他通常是拿别人创造的东西加以变化, 重新组合后进行开发, 这些创造的巨额财富也使他成为全球首富。因此可以看出, “创新”要比创造发明的含义更宽。创造出之前没有的全新的事物就是创造发明, 而把本来就有的东西重新组合后引入而产生新的效益也叫做创新, 本世纪初经济领域里的创新理论会更容易吻合这种理解。

“创新”它既有革新、创新之意, 也指新观念、新方法、新发明, 在经济领域创新不是标新立异, 不是奇思怪想, 更不是奇装异服, 我们国家需要的创新是能带来国家强大, 民族的复兴, 是能带来企业制造能力的提高。高校的创新离开了实际, 凌驾于制造能力的创新, 我们企业追求的急功近利的“创新”, 只能停留在商业广告上进行创新产品只能进行低级粗糙的仿制, 所以我们的创新应该值得我们去更多的思考和反思。

2 创新教育不是小发明和小创造

现在我们教育特别是本科教育总是强调创新, 但是忽视了创新教育的真正含义的真正内涵, 或者是根本没有实际能操作的手段去理解和实施创新。创新教育的效果很容易被理解成与学生的“小发明、小创造”相联系, 简单认为学生的“小发明、小创造”多的学校创新教育就有成就, 否则, 没有成绩。“小发明、小创造”多的学校作为创新教育的典范广为宣传, 因此, 就有学校甚至提出“小发明、小创造”的指标, 让教师、学生想方设法去完成指标。所以创新教育很容易被理解为创新教育就是“小发明、小创造”。

将培养人们创新的精神和能力作为其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就是创新教育, 将怎样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作为重点研究和解决对象。创新人格特征的一种表现就是创新精神, 内部的态度和心向是创新主体, 其中有创新的意识、情感和意志三方面。

3 创新是一种精神和思想

将创新活动赋予人类的整个教育过程是创新教育的主要特征, 教育也以此为基础, 目的是培养具有创新思想的人才, 以达到人类的全面发展。创新人才应该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两方面储备。

创新的主要特征是创新精神, 也就是作为创新主体的人的内部态度和心向, 构成该精神的三方面是创新的意识、情感和意志。创新精神就是要有好奇心, 有求知欲和探究欲, 对新鲜的事物很敏感, 有追求真知的执着, 百折不饶的发现发明或者改革开拓新事物, 这样的精神就是创新的人灵魂和动力。

创新意识是个体追求新知的内部心理倾向, 这种倾向一旦稳定化, 就成为个体的精神与文化。具有创新意识的人常常是有强烈的批判态度, 有持续的超越精神, 有积极的反思能力, 有旺盛的开拓进取精神, 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 丰富的想象力和广泛的兴趣等。

创新情感是个体追求新知的内部心理体验, 这种体验的不断强化, 就会转化为个体的动机与理想。有创新情感的人常常是情感细腻丰富, 外界微小的变化都能引起强烈的内心体验, 人生态度乐观、豁达、宽容, 能比较长时间地保持平和、松弛的心态, 学习和工作态度认真、严肃, 一丝不苟有强烈的成就感, 工作的条理性强;对世间的所有生命都有同情心和责任感, 愿意为改善他们的生存状态而尽心尽力等。

创新意志是个体追求新知的自觉能动状态, 这种状态的持久保持, 就会成为个体的习惯与性格, 纪形成创新的人格。有创新意志的人常常是能排除外界的各种干扰, 长时间地专注于自己的活动, 工作勤奋, 行为果断, 对自我要求较高, 对工作要求较严, 有较强的独立性和自制力。

创新能力则包括人的创新感知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想象能力。从两者的关系看, 创新精神是影响创新能力生成和发展的重要内在因素和主观条件, 而创新能力提高则是丰富创新精神的最有利的理性支持。创新能力是创新的智慧特征, 是主体创新的活动水平与技巧, 它主要包括创造思维能力, 创造想象能力, 创造性的计划、组织与实施某种活动的能力, 这是创新的本质力量之所在。

4 结语

要准确把握创新教育作为一种思想和观念的内涵, 首先应了解创新概念的涵义。要实施创新就要正确认识创新教育的内涵、意义与途径。目前人们并未形成关于创新或创新教育的统一认识, 有关创新的观点和创新教育的实施的途径仍在不断探究当中。但是, 大学的创新教育要改变过去应试教育下形成的大学生创新意识的障碍, 教师的创新素质缺失, 保障教学的基本环节的创新教育的制度体系缺乏, 教科研设备不足且利用率低, 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等诸多的问题, 才能使我们国家大学的创新教育形成有竞争力的创新教育。

参考文献

[1]陈玉祥.创新教育难以实施的原因初探[J].教育探索, 2001 (3) .

[2]刘学忠.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路径[J].教育研究, 2008 (1) .

[3]谢秀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与创新性人才的培养[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 2005 (4) .

[4]赵常德, 姚开胜.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J].教育探索, 2001 (3) .

[5]孙世敏, 苏蔓莉.21世纪中国教育的出路——从“应试教育”到创新教育[J].辽宁教育研究, 2002 (7) .

实施创新教育的新思考 篇2

摘 要:高校是开展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主要阵地,在高校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是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和社会稳定的需要,是推进改革开放、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本文结合当前国内国际形式的新变化,为高校民族团结活动的深入开展,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推进民族团结教育的措施。

关键词:高校;民族团结教育;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4-0232-02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相互团结、共同和谐发展是党和人民事业取得胜利的重要前提,是各族人民幸福安康、民族地区持续繁荣发展的重要保证。前不久,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国家民委联合发出通知,明确要求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深入开展以“民族团结教育”为主题的教育活动,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对大学生开展和加强民族团结教育一直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造就以民族团结为根本行为准则的新时代大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营造民族团结的良好校园氛围,推进多民族师生的团结和睦相处,大力加强和谐校园建设,具有重要的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高校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的重要意义

高校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是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和社会稳定的需要,是推进改革开放、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当前,境内外敌对势力把民族、宗教问题作为突破口,加紧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战略,反渗透、反颠覆、反分裂的斗争日趋激烈。针对境外分裂势力破坏我国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妄图分裂祖国的恶劣行径,进一步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民族宗教政策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现实形势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高校是开展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主要阵地,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引导各族大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思想,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是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根本保证。

二、高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加强民族团结,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巩固“反分裂、保稳定、促和谐”教育活动成果,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

党的民族政策是民族工作的生命线,是党的纲领、路线、宗旨、任务、目标在民族工作上的具体体现。在高校师生员工中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党的民族政策宣传教育活动,是维护民族平等、增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发展、协调民族关系的重要前提。高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要把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与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党的民族政策宣传教育活动紧密结合起来,结合自身实际,全面宣传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和党的民族政策,积极引导全校师生员工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坚持“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话不说,不利于民族团结的事不做”,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和宗教观。

三、高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有效途径

(一)全面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让民族团结教育走进课堂

十八大报告明确强调:“全面正确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快民族地区发展,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这既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党的民族政策宣传教育活动的主要内容、工作目标和努力方向。

高校要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纳入到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总范畴,要让民族团结活动走进大学课堂,引导学生从历史的、世界的视野分析和探讨各种民族现象,进一步认识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优越性,将民族团结教育内容灵活有机地融入“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形式与政策”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推进和完善民族知识、民族政策和民族团结教育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二)开展“爱祖国、反分裂、保稳定、促和谐”主题教育

“爱祖国、反分裂、保稳定、促和谐”主题教育作为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的主要内容,高校相关各部门和教学院系可以通过民族宗教理论的宣传讲座、观看民族团结教育影视片、报告会等形式,对全校各族师生进行一次广泛的、深刻的民族团结进步和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广大师生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党,深刻认识祖国大家庭是各族人民最幸福的家园,深刻认识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深刻认识民族团结是高校发展进步的生命线,深刻认识“民族团结是福,民族分裂是祸”的深刻道理。不断增强和深化各族师生爱党、爱祖国、爱社会主义、拥护改革开放的真情实感,进一步夯实各族师生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为推进高校又好又快发展统一思想、凝聚人心、振奋精神。

(三)在教职工中广泛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教育

坚持以马克思主民族观和党的民族政策教育广大高校教职员工,是我们做好民族工作,增强民族团结的一条基本经验。在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中,高校的各党总支(直属党支部)可以充分利用起每周政治理论学习时间,结合实际,组织并开展好本单位教职工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教育。通过集中学习、个人自学、观看纪录片等形式,不断提升高校教职工维护民族团结的思想意识,自觉把民族团结教育贯穿到育人全过程中,进一步增强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加强民族团结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巩固各民族师生员工共同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各党总支(直属支部)在开展宣传教育活动中,要认真总结好的经验做法,在巩固已取得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新的实践,探索新的途径和方法,切实做好事关学校民族团结稳定的各项工作。

(四)不断丰富宣传形式,营造和谐校园氛围

高校应不断更新宣传形式,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扩大宣传覆盖面,通过校园网络、QQ群、飞信、橱窗、板报、校园广播、电子屏等形式,宣传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宣传维护民族团结的典型人物和先进事迹等,使“三个离不开”的思想观念深深扎根于我院各族师生心中,努力营造民族团结、和谐发展的校园氛围。高校要深刻认识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给民族工作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国内外敌对势力利用民族宗教问题对我们进行渗透、分裂、破坏活动的新形势,有针对性地加强宣传教育活动;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打牢民族团结进步的思想基础,进一步促进民族团结,实现民族共同进步,巩固发展民族团结、和谐安定的良好局面。

四、高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保障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确保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顺利开展

高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敏感性很强的工作,是做好民族工作、营造良好氛围、促进民族和睦的重要举措。高校中的各级单位,都应该不断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充分认识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要切实加强对本单位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各项工作的领导,把民族团结工作纳入重要工作日程,加强指导,确保宣传教育活动取得实效,积极推动我院民族团结教育制度化、经常化。

(二)联系实际,突出主题

高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要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如利用庆祝新中国成立周年庆典及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等有利契机,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民族团结宣传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实效的原则,宣传教育形式要多样,手段要新颖,组织实施一些特色鲜明、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切实增强宣传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从而进一步扩大广大师生对民族政策法规和民族团结重要性的知晓率、教育率。要找准宣传教育与民族情感的共鸣点,使宣传教育活动更好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民族团结宣传教育要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教育为主,把正确导向贯穿始终。

(三)抓好落实,务求实效

高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要把宣传教育活动同为少数民族师生办好事实事结合起来,帮助少数民族师生解决学习、生活及工作中的实际困难。通过宣传教育活动把全体师生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形势的分析判断和对工作的决策部署上来,切实增强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自觉性、责任感。要多运用各民族师生员工喜闻乐见的方式,多开展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使宣教育活动真正落实到基层,落实到各民族群众。要出实招、求实效,不断增强宣传教育活动的吸引力、感染力,使民族团结教育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艺术设计专业实施创新教育的思考 篇3

[关键词]艺术设计创业创业教育

艺术设计作为一个新兴行业,它在我国的兴起得益于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据2001年国内劳动力市场调查结果表明,市场需求排在前20位的热门职业,其中就有艺术设计职业。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为艺术设计行业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机。这种机遇也体现在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的培养上,就是重视创业教育,大力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这是时代的需求。

艺术设计行业自身的特点也为学校实施创业教育提供了很好的现实依据。众所周知,在以细微而迅速变化为特征的市场经济中,能保持较敏锐反应的无疑是小型企业。由于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企业之间必然会出现超强竞争的局面,表现为产品迅速更新换代、设计日新月异、产品生命周期短、以价格和适销对路为基础的竞争十分激烈、公司不断尝试满足顾客需要的新方法等,这些都为高效率、低成本的小企业的出现和生存创造了良好的商机。以小型广告设计公司(或工作室)为例,公司的市场商业化运作具有比较明显的适应市场的特点:(1)小型的广告公司资金投入少,有较大的发展空间。(2)学生在学校掌握的技能、知识能在最短的周期内转化为生产力,转化为商业产品。这是其他学科的学生所无法比拟的。(3)它因经营成本低廉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存活能力较高。(4)它易成为个性化服务模式,能成为好的市场卖点。(5)它的管理与大多数经营者自身的管理水平相适应。

创业(institute)是人们根据社会需要,运用自己的才能,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创立某种事业或职业岗位,或者在原职业岗位上有所创造或创新。创业教育(enterprise education)则是指充分挖掘学生潜能,为促进创业而进行的从事企业、事业、商业等策划活动过程的教育,以及进行事业心、进取心、探索精神、冒险精神等心理品质的教育和咨询服务活动。它以开发学生创业基本素质、提高学生自我就业能力、增强学生职业意识、主动适应社会需求为目的,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白手起家”寻找或创造工作岗位的精神和能力。

一、转变学生就业观念

思想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创业教育首先应解决学生对创业的认识。向学生灌输勇于创业、取于冒险的价值观念,将学生被动的就业观念转变为主动创业,把创业作为自己的职业的选择,帮助树立正确创业观,培养他们“白手起家”的创业意识。

二、增设突出创业理念的课程

(1)开设“市场经济”、“创业指导”、“经营管理”、“企业管理”、“电子商务”等课程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市场预测、反馈调节的决策能力和经营能力。(2)学习与创业有关的法律与政策,包括国家和地方立法机构制定的有关法律、法规,各级政府颁布的有关政策和规定,在创业过程中用相应的法律政策来规范行动,而吃透有关法律和政策的精神,又能充分利用其中赋予的新权利、提供的新条件,合法推进自己创建的业绩迅速发展。(3)开设心理环保课,培养创业所需的道德和心理品质。(4)开设案例示范课。前人创业的典型案例对于后人创业往往具有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可作为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的生动教材。既要选一些顺利企业一举成名的事迹,又选一些决策失误、遭受挫折的案例:既要介绍成功创业的经验,又要总结经营失败的教训。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和研究,得到启发、受到鼓舞、引发创业兴趣,建立创业思想,进行自我创业设计。

三、创造创业为荣的风气

第一,注重环境文化氛围的潜在性影响。

第二,重视信息、刺激训练对人的潜在性影响。

四、引导创业实践活动

第一,主动与广告公司及相关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邀请成功创业人士个人创业史的讲座,传播创业品质、创业意识。

第二,组织学生参观、访问、调查一些广告公司,参与广告公司的设计并抓住一切机会向社会宣传、推荐学生。让学生走出校门、勤工俭学、参加社会实践,亲身到行业第一线感受气氛、熟悉行业的发展。

第三,尝试建立仿真的模拟广告公司和市场,为学生提供体验创业经过、培养和检验创业能力的场所,让学生尽量身临其境、面对真实的工作环境。在这里,教师可有意识地指导学生组成小组,设计公司店面、寻找公司地点,给公司取名、判断经营目标、讨论预算,开发广告等等。按照活动顺序使学生逐步得到创业的体验,这种体验使学生获得的创业的感性认识是创业教育成功开展的前提条件。同时还可从实际出发,倡导以实际业绩与社会效果为主的人才评价标准,以促进创业教育的发展。

我国学校体育创新教育的新思考 篇4

关键词:学校,体育,创新教育

一、我国学校体育创新教育的目标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猛增长和人民群众生活条件的改善以及对文化生活需要的提高, 一个创新中国、创新社会、创新教育的局面将会逐步形成, 而且随着教育创新改革的不断深入, 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将形成和谐的格局。由此可见, 与教育同步发展的我国学校体育创新教育也会有一个较大的发展。首先可以想到的是学校体育设备、器材的改善和师资力量的增强以及素质的提高。但是, 这些仅仅是在物质和人员方面“量”的发展, 根本的还要在创新教育思想、方针政策、目的任务、教材内容、教育方法、组织管理的科学化以及教师、学生、家长、社会对学校体育的认识水平上有“质”的飞跃。纵观世界发达国家的教育创新经验和我国的实际, 我国学校体育的创新教育将会向健身的目标、教养的目标、教育的目标、娱乐的目标竞技的目标发展个性的目标和个体社会化的目标等多元化方向发展。概括起来主要有:

1. 学校体育的创新教育目标以“健身”为主的学校体育转向“育人”为主的学校体育

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国的学校体育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但由于社会的种种因素和受学校体育发展阶段的影响, 我国的学校体育始终未能摆脱一种以增强国防力量和培养劳动后备军为主要目的、以增强体质为中心的教育模式, 可以说是一种“身体教育”, 这种体育思想是与当时我国社会背景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建设要求相适应的。然而, 随着创新中国的提出和创新社会的发展, 创新教育向学校体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培养既有健壮体格、健康身体, 又有现代知识、创新能力、品德高尚、身心发展良好的现代化创新人才。因此可以预见, 我国学校体育创新教育承担的历史使命将不再仅仅限于人的身体的完善和发展, 而是要通过学校体育的创新通过体育文化的学习和参加体育运动来促进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 培养出既能适应现代化社会并能主动地去创造新世界的全面发展的人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体育运动国际宪章》指出:“体育运动作为教育和文化”的一个基本方面, 必须培养个人作为与社会完全结合的成员所应具备的能力、意志力、创造力和自律能力。可以说, 育人创新的思想已经成为我国学校体育创新教育中的一个最主要的发展潮流, 这种潮流将会促进新的学校体育目的论、教材论、教学方法论、教学形态以及新的学校体育科研思想、方法的出现和发展。

2. 终身体育将贯穿到学校体育创新教育的各个领域, 为学生终身从事体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中国学校体育教育思想的发展, 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运动技术教育阶段。20世纪五十年代前基本上属于以运动技术为中心的体育;第二阶段是身体教育阶段,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主要受体质教育思想影响;第三阶段是以运动为手段的教育阶段,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主要受奥运战略启示;第四阶段是终身体育阶段。随着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终身体育思想将贯穿到我国学校体育创新教育的各个领域。诚然, 终身体育观的提出, 意味着我国学校体育在实施创新教育时必须在进一步提高近期效益的同时, 十分重视长远效益, 并将两者紧密地结合起来。

3. 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家庭体育将相互融合, 且建立起家庭、学校、社会体育一体化的新的体育体系

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 学校 (学生) —学校体育、社会 (社会人) —社会体育这样传统的模式越来越模糊, 将会出现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新趋势, 这种变化是社会变化导致的必然结果。另外, 由于都市化和人口流动的频繁化, 旧的传统的社区、邻里关系将会迅速解体, 由此而会产生人际关系的淡化以及邻里社会舆论、社会教育机能的削弱。同时, 又会由于小家庭化以及家庭成员兴趣的不断分化和多样化, 家庭中的交流和共同活动也会大为减少, 从而导致家庭教育机能的削弱。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青少年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 如人情淡漠、交际能力下降、缺少同情和理解以至于心理变态等等面对这些情况学校内加强社区邻里家庭的体育则是一个最有效的教育手段。由此可见, 我国学校体育的创新教育必须从“自我完结”中解脱出来, 逐步建立起学校、家庭、社会为一体的新的体育创新体系。既要明确各自的任务, 又要谋求合作, 步步相通, 层次分明。从纵的方面说, 以家庭体育为起点, 首先要做好儿童体育 (包括父母体育) , 进而做好青少年时期的学校体育创新教育, 并一直延伸到成年和老年, 追求体育创新教育的连续性和一贯性。总之, 我国学校体育的创新教育将是包括胎教、幼教、初教、中教、高教、职教、成教及老年的体育, 为人民提供文化教育、道德教育、闲暇教育、竞技教育、人生教育、保健养生教育等内容的终身体育。

二、我国学校体育创新教育改革向全面性方向发展

1. 学校体育创新教育课程改革的走向

体育课程内容的改革是我国学校体育实施创新教育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因为21世纪的经济腾飞所需要的人才培养, 必然反映到体育创新教育的培养目标上, 也必然牵动体育创新教育课程内容的调整和改革。那种单一模式、单一结构、封闭型的体育课程内容体系将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教育的创新改革向全面性方向发展。

(1) 课程内容的现代化———社会性、科学性和实效性。社会性:未来社会对学校体育的要求是多层次、多方面的, 其主要表现在:健身、健心、养情、娱乐、育人。其中强化学校体育的思想性是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因此, 我国学校体育创新教育课程内容改革首先应把社会需要与个体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任何体育创新教学内容和活动都始终围绕这一根本宗旨。科学性:就是指建立以人体科学为基础的、锻炼身体学为逻辑线索的学科体育, 重视更新、增加部分现代竞技运动项目教材、实用健身教材、民族传统体育教材和现代生活体育教材等。在教材的选编上, 其主线是围绕人为什么练—练什么—如何练—效果如何, 即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体育与卫生保健相结合, 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效性:在加强基础知识、技能传授和基本能力培养的前提下, 创新体育课程内容改革要有实效性, 要使学生能通过体育学习掌握那些现代社会最必须、最有用、最基本的体育知识技能为增强学生体质和终身从事体育锻炼打下坚实基础。

(2) 课程内容的全面化———综合性、多样性、娱乐性。综合性:体育课程内容是服从于体育课程目标的, 为此, 体育创新教育的课程内容要综合、全面, 不能偏向某些项目, 即理论与实践、身体素质与运动技术、基本教材与选用教材等要相互结合、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多样性:中国地域广阔, 人口众多, 各地自然条件、经济力量、文化传统、习惯等方面差距很大, 学校体育发展极不平衡, 不能搞一个模式、一个纲要。因此, 在统一基本要求的前提下, 创新体育课程教材将体现多样化。娱乐性:我国学校体育创新教育内容必须把愉悦身心作为体育创新教育课程主要内容, 并通过多种创新娱乐体育活动, 全面锻炼学生身体, 从而使学生得到充分的情感体验和心理、身体上的满足。

(3) 课程内容的机动化———弹性、乡土性、竞技运动的教材性。发展个性的体育创新教育观念要求:发展学生的体育特点、强点、闪光点, 即潜在的创造力;扩大学生体育活动自由选择的机会, 为此采取种种创新教育措施促进体育的多样化、灵活性、个别化。因此, 我国学校体育创新课程内容既要有统一性, 又要有弹性, 以能适应教育创新改革发展的需要。乡土性:我国幅员广阔, 各地各校由于受文化、地理、气候、季节、条件等的影响, 形成了一批既有健身价值、娱乐价值, 又有教育意义的乡土教材。因此, 我国学校体育创新教育教材将会以“标准”为前提且本着“一纲多本”的原则, 充分挖掘、加工、使用乡土体育教材。竞技运动的教材性:竞技运动是现阶段乃至未来我国学校体育课程内容的主要素材。展望未来, 我国学校体育创新教育课程将会加大改变以竞技运动项目 (特别是以运动技术结构) 为主线、为教育目的教材系统力度, 改变把“素材”当做教材的错误教材观。从育人的角度出发全面理解体育文化的显在教材意义 (健身和技能培养的功能) 和潜在教材意义 (对人的社会化、人格培养和情感的作用) , 并根据这一观念建立起一套教材研究、教材组织的方法论, 从而形成我国独特的“竞技运动的教材化”这一体育创新模式, 这样不仅可解决以往的体育教材直接照搬竞技运动项目的弊端, 而又有利于学生能得到较多的练习机会, 在反复练习中提高素质掌握运动技术形成运动兴趣更能对确定我国学校体育创新教育教材的新体系及提高学校课余运动训练、竞赛水平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学校体育创新教学改革的走向

我国学校体育创新教育的最终目的, 在于培养适应现代化生产和生活的人。学校体育创新教学改革要完成这一根本任务, 必须在以下几方面作努力:

(1) 在教学指导思想上要进一步围绕学校体育创新教育的最终目标———培养适应现代化生产和生活的人。在具体目标上要实行两个方面转向:一是在目标的空间上, 从单纯追求学生外在技能水平转移到全面追求学生的身心协调发展上来, 即打破以往的以运动技术传授为主线的教学体系, 建立起视合理的运动实践为手段, 全面完成增强体质、发展身体活动能力、传授体育文化 (技术、知识) 、培养体育能力和习惯的统一协调发展的新的教学体系;二是在目标的时间上, 既要通过创新体育教学完成在校期间对学生身体形成、技能培养、知识传授等方面的任务, 还要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志向、爱好、习惯、能力, 为其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一句话, 即在目标指向———现在、未来两个方面努力。

(2) 在教学形态上, 要改变被动的、身体训练式的教学为主动的教学组织形态, 建立起以学生的认识规律为主线的创新体育教学过程, 加强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和教师对这种学习行为的主导性。对以往的“三段式”教学过程重新认识和深入研究, 创造出有利于学生理解原理、掌握技术和体验乐趣的新的教学过程模式。

(3) 在教学组织方面, 要建立有利于学生自觉、主动地参加体育活动的轻松、愉快的气氛, 以及建立一个可以形成“愉快体育”和“成功体育”的创新体育教学环境, 使学生在一个由浅入深体验成功的系列中, 逐步懂得体育、热爱体育。另外, 还要加强平等教育 (不但强调客观时、空、量的绝对平等, 更要注意学生心理、情感上的相对平等) , 面向全体学生, 因材施教, 全面提高教学效果。

(4) 在教学研究方面, 要在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的同时强调两方面的结合。改变理论研究只停留在基础研究和提出假说水平上的现象或实践研究仅停留在教学技巧、教学经验的总结归纳水平上的现象真正使二者在教学理论和实践研究上融为一体, 相互促进。

(5) 在教学评价上, 要从创新教育内涵所设定的教学目标体系出发, 设计出考评体育教学质量成果的指标体系、质量标准与考核方法体系。简而言之, 在教学质量评价中, 既考评学生体育知识技能的学习效果, 又关注学生的身体发展和体育能力的培养;既考评学生显性的学习锻炼结果, 又重视学生在体育课上、活动课上的心理、道德、价值观、学习态度、创造能力、学习能力上的培养, 从而通过考核评价的多种功能, 来推动创新体育教学在整个学校体育创新教育中的发展。

三、深化我国学校体育创新教育改革的几点建议

随着我国创新教育的不断深入, 我国学校体育创新教育将会产生深刻的变革, 旧的传统体育观念也必将会被新思维、新潮流影响发生质的变化, 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 我们必须解放思想, 审时度势, 顺应潮流, 实事求是地从变化的实际出发, 牢固树立创新教育观, 并参考国外学校体育的先进创新教育理沦和实践, 结合我国实际找出突破口且一步一步稳健地发展我国学校体育创新教育。

1. 深化学校体育创新教育改革, 必须扩展体育观

要深化我国学校体育创新教育改革, 充分发挥学校体育在培养四化建设合格人才和建设体育强国中的战略作用, 首先必须重视和树立以下几个观念:

(1) 树立体育教育的生产观。传统观念一直把体育作为消费性的行业, 只看到体育消耗物质的一面, 而看不到体育具有强身健体和培养生产劳动者需要的体能以及起着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的作用。然而, 现代体育观念认为, 体育具有生产性, 它是一种从事物质生产中起决定因素———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产业。体育的直接功能是对人类身体进行有目标的变革, 而且表现出极大的社会价值, 今天的学校体育创新教育水平是明天经济发展和民族素质的提高以及人才开发的水准。

(2) 树立开放的体育观。创新教育要求体育的培养目标、人才层次、课程设置应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 需要创新体育采取多类型、多层次、多规格多渠道的方式来培养体育人才注意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综合性, 不断加强学科间的渗透和横向联系, 以吸收新的科学信息。

(3) 树立终身的体育观。过去, 人们的学校体育时空大都比较狭窄, 只重视学生在校期间的身体锻炼及其效果。随着终身体育思想的出现, 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学校体育的时空将大大延伸、广阔。我们应当把学校体育放在教育的、体育的、社会的、生物的、心理的这样一个多维空间去加以考虑, 这样才能充分开发学校体育的功能, 最大程度地发挥学校体育的作用, 使学生不仅在学校学习期间, 而且在任何环境中, 都能独立自主地进行体育锻炼, 发展身体, 增强体质, 为其终身受益于体育获得丰富的能力储备。

(4) 树立“主动体育”的教育观。主动体育的观念是体育的发生、发展的自身规律的要求。体育的基本手段是运动, 而“运动的主体和客体都属于人的自身”, 主体和客体的统一是体育区别于其他活动的固有特征。学生在学校学习其他学科知识技能都是在就业以后才能对社会有所贡献, 而体育文化对学生在校期间就可发挥潜移默化作用。因此, 学校体育创新教育的进行应建立在学生自觉、主动的基础上, 变学生“要我学”为“我要学”。

(5) 树立“全民体育”的教育观。“全民体育”的观念, 是邓小平“三个面向”对体育的要求。随着现代化生产的自动化和微电脑的应用, 在许多领域里, 生产者的体力劳动将逐渐被脑力劳动所代替, “身体活动不足症”将成为“现代文明病”。人们对体育的需要, 不能仅考虑简单的、低级的“生存需要”, 而应从较高层次“享受的需要”、“发展的需要”考虑。因此, 学校体育的创新教育必须走向社会, 体育必将在全国人民中普及, 使之成为“全民体育”。

2. 深化学校体育创新教育改革, 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四对关系

(1) 学校体育创新教育的多目标与多重点的关系。我国学校体育创新教育朝着多目标的方向发展, 这是现代科学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因此, 在研究和制订创新教育目标时, 必须根据我国的国情, 从实际的需要与可能出发来选择和确定主要目标与次要目标。以增进学生健康和增强学生体质仍然是学校体育创新教育的首要目标;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与选拔培养学生运动员也是新世纪我国学校体育创新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这两点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都得到了强调, 我们应当有充分的认识。

(2) 学校体育创新教育的国际化与民族特点的关系。学校体育创新教育的国际化, 绝不是不顾我们的国情, 盲目照搬外国的东西, 也不是可以抛弃我们的民族传统体育内容和抹杀自己的民族特点。相反, 在学校体育创新教育改革中, 我们既要结合国情和各地各校的实际, 学习外国的先进经验, 也要注意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

(3) 学校体育创新教育中的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体育文化是人类几千年来所共同创造与不断积累起来的精神财富, 具有强烈的继承性。在学校体育创新教育改革中, 割断历史、否定一切的做法当然是错误的。我国学校体育创新教育仍然必须强调改革和创新, 只有这样才有出路, 也才能使其得到更快的发展。

(4) 学校体育创新教育的近期效益与长远效益的关系。尽管学校体育从追求近期效益向追求近期效益与长远效益相结合的方向演变发展, 但绝不是说可以降低对近期效益的追求。青少年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和形成世界观的关键时期, 通过体育教育, 促进他们的生长发育, 增强他们的体质, 培养他们良好的思想品德与心理素质, 不仅能保证学生在校期间精力充沛地进行学习, 而且也有长远效益的意义。因此, 我们在进行创新教育时绝不能把追求近期效益与长远效益割裂开来、对立起来, 而是要把两者紧紧地结合起来。

3. 深化学校体育创新教育改革, 必须加速体育教材的改革和指导方法的改进

我国学校体育创新教育改革, 必须从根本上克服“学校的毕业也是体育的毕业”这一传统思想。诚然, 要从本质上克服这种思想, 就必须从学校体育的教材体系改革中获得支撑和在指导方法中寻找答案。库恩说:“在第一次科学革命以后, 教科书和他们提出的历史传统必须重写”、“……科学教育所用的不是艺术博物馆或者古典著作图书馆的等价物。”因此, 为了实现学校体育创新教育改革的最终目的, 在教材改革上要重视和寻求体育教材与文化价值、体育教材与社会价值、体育教材与健身价值体育教材与娱乐价值的最佳结合点的教材。同时, 应把新的体育学科结构交给学生, 并向学生讲明科学结构不是绝对的, 在经过科学革命后结构是会改变的, 要给学生以勇气, 要提倡现代思维方法, 鼓励学生敢于去创造, 这样就能融教的优化和学的优化为一体, 不断实现新的教学效果。

4. 深化学校体育创新教育改革, 必须加大以法治教、以法促体的管理力度

建立健全体育法规, 依法治教, 是深化学校体育创新教育改革的稳固基础。我国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法》《教育法》《体育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等都已把学校体育纳入法规管理重要内容。因此, 我国学校体育的创新教育必须牢固树立依法治教, 以法促体的法制观念, 且随着法律、法规制度的不断健全、完善, 应逐步由行政管理向法制管理过渡。另外, 在实施学校体育有关法规时, 要建立相应的监督机构, 形成具有法律意义的执行、检查制度, 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学校体育的创新教育。

5. 深化学校体育改革, 必须培养适合我国学校体育开展创新教育发展的复合型体育教师队伍

复合型体育教师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创新教育改革需要而提出的一种全新的师资标准。具体讲就是体育教师要具备主辅修专业的经历, 涉猎与主辅专业有关的知识和“边缘”知识。简而言之, 要有宽阔的横纵向知识面, 并能将知识运用于实践。在体育领域里, 既能教技术, 又能教理论;既能教体操, 又能教武术……同时还能胜任其他学科的教学。但是, 合格的复合型体育教师必须首先是一名合格教师, 然后才是一名合格体育教师;先是教育工作者, 然后才是体育工作者。我们预示, 我国复合型体育教师的出现, 将标志着我国体育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这种提高又将会带来学校体育的深刻变化从而推动着整个社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毛振明.探索成功的体育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

实施创新教育的新思考 篇5

关于调整教育学学科、专业目录的新思考

学科、专业目录是学位授权审核的.主要参考依据,对学科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在理清教育学学科、专业目录调整脉络的基础上,分析了现行教育学学科、专业目录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形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并结合新形势的发展要求,提出了我国教育学学科、专业目录调整的新思路.

作 者:范军伟 延立军 Fan Junwei Yan Lijun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教育学院,甘肃,兰州,730000 刊 名:高等理科教育 英文刊名:HIGHER EDUCATION OF SCIENCES 年,卷(期): “”(5) 分类号:G640 关键词:教育学   学科   专业目录   调整  

实施创新教育的新思考 篇6

【关键词】创业教育;创新能力;培养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了深入实施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指出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多方面的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之中,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本人在对大学生实施创业教育的实践中深刻认识到:创新意识的强弱和创新能力的大小是创业教育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

一、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创业教育的核心

首先,创新能力是创业者的基本素质。21世纪是“创新时代”,也是“创业时代”,全球范围内的竞争都聚焦在创新与创业的实力和水平上,创新、创业已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引擎与动力。今天我们看到的很多大公司,像可口可乐、微软、通用电气、娃哈哈、联想、IBM等都是靠不断创新进而在市场上站稳脚跟的。那么,作为当今时代的创业者来说,创新就是竞争的武器,谁要想在竞争中取胜,谁就应拥有这一武器。否则,在竞争中就要败北,等待他们的就是“死路一条。”其次,创新能力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创新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一是目的性。任何创新活动都有一定的目的,这个特征贯穿于创新过程的始终;二是变革性。创新是对已有事物的改革和和革新,是一种深刻的变革;三是新颖性。创新是对现有的不合理事物的扬弃,革除过时的内容,确立新事物;四是超前性。创新以求新为灵魂,具有超前性。这种超前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超前;五是价值性。创新有明显的、具体的价值,对经济社会具有一定的效益。再次,创新与创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创新是创业的基石,创新贯穿于创业的全过程,创新是影响创业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创新对未来有着特殊的意义,通过创新,创业者们要么创造出新的财富来源,要么赋予现在的资源更大的创造财富的潜力。

二、在创业教育的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是多方面的,但最为根本的途径就是创新教育和创新实践。借助于创新教育和创新实践,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发展大学生的创新个性,使大学生在牢固、系统地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提高创新能力。大学生创新素质和能力的培养途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主体意识和心理品质

主体意识和心理品质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基础。在实施创业教育和创新实践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唤起主体意识,培养主动精神。大学生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要学会勤奋、耐心、诚实和严谨,能够独立思考、善于合作、尊重科学,要敢于质疑、冲破束缚,要对所学的学科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在不懈的追求中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2.激发创新欲望和创造热情

创新欲望和创新热情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动力。目前,许多大学生缺乏创新欲望和创新热情,在学习过程中习惯于顺其自然,不善于思考,不标新立异。因此,在学习和实践中,要善于敏锐地发现问题、大胆地设想问题;要用异样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对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方向探索,提出超乎寻常的见解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只有这样才可以冲破思维定式,摆脱习惯认识,闪烁出创新的火花。

3.优化知识结构和创新思维

知识结构和创新思维是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源泉。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来源于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创新思维方式,仅仅掌握单一的专业知识和思维方式是不够的。因此,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要依据自身的特点和社会需求,建立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在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学习一些创造学的课程,参加一些创造性思维训练,掌握一些创造新思维技法。通过学习积累和实践磨练,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水平会有显著的提高。

4.重视实践训练和动手操作

实践训练和动手操作是把构想变为现实必不可少的途径。实践训练和动手操作不仅是验证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也是发展知识、提高认识的过程,通过有效的实践活动,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因此,大学生要认真参加各种实验课程训练,最大限度地参与实践操作,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建立正确清晰的表象,从中受到启发,产生联想和灵感。

5.参加社会实践和第二课堂

社会实践和第二课堂是培养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重要舞台。社会实践活动和第二课堂活动是在比较开放的环境下进行的,大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第二课堂活动,可以使自身具备的各种基本素质和潜能得到发挥,合作意识和组织能力得以加强。

6.创业与创新应具备的心理素质

现在市场竞争日益加剧,对创业者的各种挑战越来越大,这就要求创业者有较强的创业与创新的心理素质。成功的创业者一般应具备以下心理素质:自信独立;富有挑战精神;富有责任感;善于团结协作。自信是成功的基石。不管周围的人怎么说,只有自己下了決心,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也坚持干下去,坚信自己一定能成功。乐于接受挑战,但并不盲目冒险,喜欢发挥自己最大的主观能动性,从克服困难中获得无穷的乐趣。对于失败或发生问题,不推卸责任,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团结协作是创业创新成功的必备因素。大学生创业创新要有承担风险的勇气,做好应对各种困难的思想准备,风险意识显得特别重要,没有坚强的心理品质和风险意识,创业的路不会走得长远。

三、大学生创业应避免三大误区

实施创新教育的新思考 篇7

一、创新双基教学,为学生的创新打下基础

学生的创新并不是空中楼阁,而是需要有存在的基础与发展的条件, 可以说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基础知识的积累,基础知识正是构建科学大厦的基石,也是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发现与创造的基础与前提。知识并不等于能力,并不是说学生具有了扎实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就有了创新的能力,但没有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是肯定不会有创新的能力的。任何新知的产生都是在旧知基础之上合乎逻辑的想象与发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并不矛盾,相反二者是互相促进的关系。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双基教学,要让学生牢固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这样学生才能展开主动的探究与积极的思维,才能有所发现与创造。为此,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实施创新教育的形势下,传统的双基教学同样重要。 但双基教学的重点不是让学生掌握书本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方法。知识经济时代的文盲目不是没有知识的人,而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在学习的道路上是永无止境,随着科技的发展,知识更新周期也日益加快,我们所要教给学生的不是现成的知识,而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这就是学习的方法。为此在双基教学中我们不能再固守传统教学模式,而是要引导学生展开主动探究,加强方法指导,要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二、以学生为主体,构建生本课堂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是信息的被动接收者,失去了思考与消化的权利,这样只能成为知识的机械记忆与运用者,何谈创新。为此我们要深入落实新课改所提出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构建生本教学,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引导学生展开主体探究,在探究中增强创新意识。

1. 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实现面向全体学生。创新教育不是面向少数优生的个别教育,而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大众教育。面向全体不是整齐划一, 一个标准、一个模式,而是要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因人而异,因材施教,面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与标准,要善于发现不同学生的不同特长与优势,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基于自身基础得到长足发展与进步,让每个学生都有富有个性的发展,这样才能实现教学的面向全体,实现生本教学,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2. 面向学生整体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型创新型人才,创新教育并不是孤立展开的,而是要实现德育、智育、美育的有机结合与无形渗透,着眼于学生素养的全面提高。但这种全面发展并不是各科齐头并进,而是要实现学生素质的和谐发展,形成个性,引导学生富有个性的发展。

三、引导学生质疑,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

问题意识是学生创新能力的集中表现,在教学中我们不要以所谓的教材的权威与经典来限定学生的思维,而只是让学生机械地运用知识来解决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与质疑精神,让学生敢于挑战权威,勇于质疑,善于提问,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的培养与提高。

一方面,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引导学生发言。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为学生营造开放而自由的学习环境,要培养学生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教师, 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你还有其他想法或见解吗? 真正体现师生的平等与教学的民主,这样学生才能敢于质疑,敢于提问,才能让课堂上有更多的标新立异,有更多学生的声音。要鼓励学生能够真正将学与用结合起来,激活学生的思维,将学生的大脑与双手从固定的思维与沉重的枷锁中解脱出来,真正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现个性,能够自我发挥的学习平台。在教学中教师这样学生的探究才能有深度与广度,学生才能产生更多的不同意见与见解,才能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展开充分的交流与激烈的讨论,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增强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另一方面,教师要建立激励机制,提升学生动力。学生的认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学生的提问也是如此。学生并不总是能够提出具有价值的问题,尤其是在初级阶段提出的问题是简单甚至是错误的,此时如果教师只是简单地加以否定,无疑会打击学生思维与提问的积极性。为此我们要实施赏识教育,建立激励评价机制,要肯定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并以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与思维,进而能够由浅入深,由表面到本质, 让学生自行认识到症结所在、自行修正。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次独立的思考与思维,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同时也可以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功与不足,客观对待自己,这样更加利于学生学习动力的增强,更加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开展社会实践,提高学生实践水平

知识产生于社会实践,并最终服务于社会实践。为此在教学中要想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就不能只是局限于课堂,而是要开辟第二课堂,将小课堂与大社会结合起来,组织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现实生活实践中真切地感知知识的产生与发展,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闪现智慧与创新的火花,而且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实用意识,让学生爱上学习、乐于创新。因此,我们要在立足课堂,搞好教学的基础上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园,走进生活,走向社会,将学习与运用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丰富的课外活动中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与灵活性。 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摆脱教材与教参的桎梏,学用结合,学以致用,在学习中运用,在运用中学习,这样才能经历知识的产生、发展与创造,才能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实施创新教育的新思考 篇8

1高职院校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政治背景

近年来,随着我国就业形势的愈加严峻,就业问题逐渐成为民生问题,成为我国社会稳定和谐的关键因素。大学生就业不断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2015年6月, 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从充分认识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意义;总体思路;创新体制机制,实现创业便利化;优化财税政策,强化创业扶持;搞活金融市场,实现便捷融资; 扩大创业投资,支持创业起步成长;发展创业服务,构建创业生态;建设创业创新平台,增强支撑作用;激发创造活力,发展创新型创业;拓展城乡创业渠道,实现创业带动就业等十个方面给予了明确规定。中央将实施扩大的发展战略摆在首要地位,通过创业而带动就业。虽然我国目前有关于发展和稳定所面临最难的问题就是就业问题,但是党中央已对其进行了主要的关注,不断出台有关就业问题的政策,对大学生毕业之后进行自主创业给予高度的政治政策支持。

2高职院校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状况

2.1对于创业教育的认识不充分

高职教育指的就是国民教育体系中的高等教育,主要是以职业岗位的实际业务活动范围为基础课,重点是为我国培养出更多的实用型人才。高职教育特别注重队友职业的针对性,注重对学生职业技能进行培训,主要是以市场的需求为出发点,这是一种具有导向性的就业教育。我国高等教育普遍采用精英性的教育模式,其具体的教学理念和制度以及政策都是与其相对应的。当前我国就业的形势越来越严峻,我国逐渐开始采取鼓励创业的政策,但是我国大部分的高职院校依旧采取原来的教学模式,对于创业教育并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使学生对于创业教育也没有过多的了解,学生大部分创业意识淡薄,缺乏创业技能。

2.2创业实践课程体系不完整

我国的创业教育主要是以政府为主导,主要针对的就是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而高职院校对于创业教育一般就是让学生自己去进行设计,辅导学生创办或者经营企业, 从事一些具体的商业活动等等,而高职院校针对创业教学所开展的活动主要借助创业大赛,但是在其操作性和技能层面受到限制,并没有对学生的创业能力进行培养。而且这些大赛往往都没有具体的企业来参与,即使取得了创业结果,也没有和市场进行接轨,打消了学生对于创业的信心和热情。

2.3学生基本素质中缺乏创业素质

创业素质主要由创业意识和创业品质两个部分构成。 创业意识指的是创业所需要的动机、兴趣、理念等。而创业品质主要是指独自生活的自信以及面对困难的勇气。这些都需要很多的因素进行整合,并不是一个急于求成的事情,需要很长的时间形成,不能急功近利,否则就不能取得预想的效果。但是高职院校对此认识的不够充分,在学校所开展的创业教育过程中,并没有继续进行创业文化的熏陶,对于学生主动创业的意识没有给予重视,对于具体的创业实践也没有给出帮助,对创业教育产生不利的影响。

3高职院校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具体措施

3.1注重培养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创业意识

创业意识对于学生的创业态度具有支配作用,其自身最显著的特点是及时选择性和能动性。在树立创业意识的具体过程中,需要学校对学生加以引导,让学生学会自我理解和自我教育。培养创业意识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帮助学生逐渐从创业精神层面转化为我国社会创造财富,将自我的价值不断得到实现。与此同时,高职院校各个级别的管理人员都要将观念进行改变,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可以推动学生的素质进行全面的提高,在高职院校的教学的全部过程中,要注意将创新创业的教学思想潜移默化的深入进入。具体的评价制度和激励机制要合理科学,学校的引导也要合理,不断给予学生积极的支持,提高全体师生创新创业的教学的热情。

3.2注重对学生传授创业的相关知识

创业知识主要包括专业知识和经营管理知识以及综合性知识三个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在进行创新的过程中, 特别需要创业知识作为支撑,所以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学课程要提高对学习进行创新知识的教授,培养其关于创业的基本技能。大学生进行创业的必要的条件就是建立起比较合理的知识结构。合理科学的知识结构既需要具有比较深厚的基础知识,还要具备全面的创业知识,而创业知识主要是由市场知识、管理知识、法律知识、财务知识四个部分构成。所以,高职院校首先就要将相关的课程体系变得更加科学合理,对于学科之间的界限进行软化,提高各个学科间的交叉性,将创新创业教育系列课程不断增设一些新的内容。师资队伍要具备专业的创业意识和素质。

3.3为大学生搭建创业的平台,使创业教育保障体系得到落实

学生要想自主创业取得成效,可以受很多的因素影响, 例如:比较合适的创业项目、足够的资金、优秀的创业团队、 企业参与的平台等等,而创业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就是企业的参与度。所以,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的联系要不断加强。对于企业的具体的需求一定要掌握好,为企业提供更多的技术培训和服务,与此同时,还要从企业内部争取到更多的实训岗位和合作项目资金以及场地,这样一来,就会帮助学生将创业项目向高质量的方向进行转化和实践。

2015年10月,我院与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合作,创设了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创业孵化园”,校企合作充分发挥学院在数控、汽车、动漫、影视、 电子信息工程、生物制药、计算机网络等领域的教学优势, 促进科技创新创业,为园区发展提供全面、高效、快捷服务,搭建政府与院校、科技与转化、创新与创业的桥梁和平台。11月,学院与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联合举办“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兰州职业技术学院首届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学院10个系均有参赛项目,推荐并参赛项目达66件,通过前期预审、网评,最终有19个项目入围决赛。 大赛评出创新项目特等奖1个,一等奖2个,二等奖3个, 三等奖5个,优秀奖4个;创业项目特等奖1个,一等奖2个,二等奖1个。12月,省科技厅、兰州市科技局专家组对学院众创空间进行实地考察,详细了解了我院众创空间的建设进展、入驻企业及空间运营情况,对空间的建设运营模式表示认可,提出中肯的评价。科技处积极协调, 协同电子与信息工程系、生物工程系,先后完善、充实评选材料最终顺利入选省级众创空间。全省2015年评选高校众创空间入选9家,本科院校8家,我院是本次入选的唯一一所高职院校。我院众创空间建设总面积700平方米, 其中总校区图书馆2楼460平方米,桃林校区实训楼240平方米。主要分为创新空间(创新创意试验区,进行原型制作、产品加工,将创意作品变为实际产品)、创客沙龙(创业辅导、项目洽谈、融资对接、团队培训服务)、创业中心(主要为中小微创企业或创业团队进行项目预孵化)。

4结语

本文将我国高职院校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具体政治背景以及发展现状所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具体的阐述,并且以此为出发点,给出具有针对性的措施,帮助我国高职院校毕业的大学生可以更好的面对当今严峻的就业形势。

参考文献

[1]毛厌草,许建民.行业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创新实践探究——以南京科技职业学院为例[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5,17:59-64.

[2]叶坤妮,李建云.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实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探索与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校长教育研究),2008,03:78-80.

[3]吴雄熊.基于大学生创业园平台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以嘉兴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3,43:281-282.

上一篇: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论文下一篇:演讲稿的写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