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社会保障事业

2024-05-13

服务社会保障事业(共12篇)

服务社会保障事业 篇1

近年来, 在省档案局和市档案局的指导和支持下, 哈尔滨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档案信息中心不断强化档案工作规范化水平, 提高服务社会发展的能力, 档案管理工作取得长足进步。先后荣获了档案管理国家二级、国家级青年文明号、省建设系统精神文明先进单位、哈尔滨市档案管理4A级单位等荣誉。

一、抓好队伍建设是做好档案管理工作的关键

一直以来, 我中心都把队伍建设作为档案管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一是加强领导。除班子主要领导外, 3 名副主任都直接抓档案管理业务, 并细化业务部门和科室分工, 确保每项档案工作都抓实抓细。二是配齐配强专业档案管理人员。目前在岗人员41 人, 全部具备档案管理上岗资格。三是加大档案业务培训力度。每年都专门抽出时间进行档案管理业务培训, 并邀请市档案局和市政府法制办有关专家进行授课, 几年来, 受训人员达800 余人次。四是建立工作纠错机制。窗口部门每半个月召开一次业务工作总结会, 交流工作经验和体会, 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为提升房产档案服务质量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完善管理机制是实现档案管理规范化的基础

(一) 从制度方面保障。结合实际制定了《哈尔滨市房屋权属档案管理规定》、《哈尔滨市房屋权属档案录入、扫描、移交标准》等规范性文件。同时, 起草和完善各类规章制度及岗位职责50 余项, 为房产档案管理工作规范运行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 从软硬件方面保障。在硬件方面, 我中心档案馆面积达12 500 平方米, 馆内设有现代化监控系统、消防系统、中央空调等设备设施, 具备40 年档案存储能力, 达到国内同行业档案馆建设的领先水平。在软件方面, 自主研发了“档案电子目录管理信息系统”和“声像档案管理”系统, 荣获了黑龙江省建设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三) 从管理体制方面保障。实行“三分离”管理, 即行政办公与档案管理相分离、档案管理与档案利用相分离、档案接收与库房管理相分离。档案库房管理实行“双人双锁制”, 窗口电脑实行“密码制”, 确保档案和数据安全。同时, 不定期对受理要件和查询汇总记录进行核实, 严格管理, 实现档案管理工作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在技术防范上, 从“十防”要求入手, 严格落实档案库房技术防范措施, 延长档案寿命。截至目前, 中心已累计接收档案273 万余卷, 无一出现差错。

三、提升服务质量是做好房产档案工作的宗旨和目的

(一) 完善设施, 优化服务。坚持“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一体化管理”服务模式, 查档大厅设有咨询台、业务办理窗口、客户办理等候区等功能分区;客户等候区设置排号机、语音播报系统、服务指南、饮水机等便民设施;增添了身份证识别软件, 开辟绿色查询通道, 做到急事急办、特事特办。

(二) 拓展业务, 解决难题。先后制定了房产利害关系人、公证机构、法律援助中心等查档要求, 开放了银行房贷、个人信贷、房屋征收、廉租房申请、房屋补贴、公积金提租等查档新业务, 满足全市各行业、各群体对房产档案的利用需求。2006 年受理5 千余人, 2015 年受理人数上升为22 万余人, 十年增长44 倍。目前中心窗口日均受理910 余人次, 查询990 余卷。为解决工作人员少、查档工作量大的问题, 经常牺牲中午休息时间, 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 甚至将群众的查档要件留下, 利用下班时间加班查询, 竭尽全力满足群众利用需求。

(三) 贴心服务, 便民利民。在窗口服务中, 视百姓为亲人, 主动搀扶引导老年人、残疾人到优先窗口办理。遇到对办理事项不清楚的群众, 就反复讲解;遇到因受理要件不齐全对我们的工作制度不理解的群众, 就耐心解释, 即使遭谩骂遇白眼, 仍能做到换位思考、平和解答、微笑服务。为提升服务质量, 组织开展了“巾帼服务小分队, 为弱势群体上门服务”、“评选服务明星, 争当服务先锋”、“大项目建设, 绿色查询通道”、“周末不休息, 大干一百天, 服务为人民”、“廉租房批量集中受理, 解决廉租户难题”等30 余种便民服务活动, 受到社会各界好评。截至目前, 已累计接待查档群众117万人次, 查询档案信息136 万卷。收到锦旗32 面, 表扬信150 余件。

各位领导、同志们, 我中心近年来在加强档案工作规范化管理和服务方面取得了一点成绩, 但与上级档案部门的要求相比、与先进单位相比, 还存在差距和不足。我们将以这次会议为契机, 学习和借鉴兄弟单位的经验和做法, 取长补短, 不断创新, 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强化服务民生理念, 提升服务质量, 为推动房产档案事业健康发展作出新贡献!

(本文系全省档案工作暨表彰先进会议先进集体典型发言材料)

服务社会保障事业 篇2

2021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为坚决贯彻落实公司工作会议和三届五次职工代表、工会会员代表大会精神,阳光支会将紧紧围绕“履行好强军首责,推动高质量发展”这条工作主线,在全体职工范围内大力开展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充分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为打造技术领先、主业突出、数字强企、健康发展的北重集团建功立业。

一、劳动竞赛、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活动开展情况

为促进职工主动学习热情,营造积极比拼、高效工作氛围,在教师个人进步的同时,产生“羊群”效应,带动身边教师共同进步,以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打磨优质教案并进行资源共享,为教师搭建自我锻炼、展示风采的平台。北重阳光幼儿园工会拟开展“优质教案磨精品 资源共享促成长”劳动竞赛暨岗位练兵活动。活动共设立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两名,三等奖三名。进一步促进职工主动学习热情,营造积极比拼、高效工作氛围,在教师个人进步的同时,产生“羊群”效应,带动身边教师共同进步,以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打磨优质教案并进行资源共享,为教师搭建自我锻炼、展示风采的平台。

根据服务保障事业部“安全生产月”活动安排,结合幼儿园实际,为进一步调动全体教职工参与幼儿园安全管理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举办此次以“安全生产人人有责、安全生产从我做起”为主题劳动竞赛。活动设立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2名。通过此次活动,提高安全工作全员参与率及提高全体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建立全体教职工共同参与、群防群治的安全管理机制,为幼儿园的安全稳定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二、合理化建议活动开展情况

合理化建议活动是职工群众参与教育实践、发挥聪明才智的一种有效形式,是发挥工人阶级主人翁精神的重要抓手。阳光工会积极组织全员职工参加基于持续改善的“五小”活动和合理化建议活动,开展以质量提升、技术革新、工艺攻关、节能减排、降本增效、安全生产为内容的群众性技术创新和持续改善活动,加强智慧众筹,在班组、在岗位创造价值。完善职工创新激励机制,提高职工的参与和受益度,共计提出建议169条,采纳116条,实施116条。采纳率69%,实施率达100%。

三、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1.由于合理化建议活动开展的目的、内容、意义,宣传力度不够,使一些职工对活动认识不清,对合理化建议了解较少,不知如何建议,从何处入手,难以调动职工群众参与活动的主动性。

2.在教职工日常学习中开展培训内容多围绕教职工本职工作开展,以专业化、实操性强的培训学习为主,涉及普法知识专题学习内容较少,学法、懂法、用法落实仍有差距,加强普法与政治理论学习相结合,充分发挥工会桥梁纽带作用,依法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1.加强宣传力度,弘扬先进典型。

充分发挥宣传媒介的作用,利用网络、交流会等灵活多样的形式。让职工群众清楚怎样去提建议,以及自己所提的建议是怎样得到采纳和落实的,增强员工对活动的信任程度以及提建议的热情,另一方面,对合理化建议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和典型事例进行全方位的宣传报道,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

2.建立奖励机制,保障工作生机。

根据公平、透明的评审结果,对给幼儿园创造价值的建议者给予一定的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通过定期对合理化建议能手、合理化建议成果等进行评选和表彰,让职工得到精神上的满足。通过物质奖励,对参与合理化建议活动的职工给予积极肯定,在幼儿园内部营造出一种竞相创新的良好氛围。

3.注重联系实际挖掘职工智库。

合理化建议活动必须与日常实际工作相结合,注重引导职工在自己最熟悉最了解最擅长的工作实践中去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努力使“小点子”发挥“大效益”,充分发掘职工群众的聪明才智,解决实际工作中的急、难、险、重、新等问题。

阳光支会

朱闯的“服务”事业 篇3

找不到工作因为“学历太高”

90年代初的美国芝加哥,一个名叫朱闯的中国人带着500美元和一个超级计算机硕士学位成为了这个城市的“弱势群体”,在这个以工业为主移民很少的城市里,朱闯的求职屡屡碰壁,原因永远只有一个:“学历太高”。“求职过程给我上了很好的一课,在美国,学历高并不具有任何意义,我有两个硕士学位,主攻的是美国国家级实验室的科研项目,在全世界著名的核心杂志发表过很多论文。但是美国人关注的是人和工作的互相适合,而不是学历。”朱闯再次走进了餐馆,这个在留学期间风光无比的中国人依然如留学前初来美国时一样,快乐地端着盘子,“我一点也没有慌张,因为我来美国就是为了长见识开眼界的,如今还学到了当时最先进的计算机知识,即使因此就回了中国,我也没有一点遗憾。”这份对生活的豁达和乐观再次引起了一个人的注意,这个美国人并不是一个大老板,只是餐馆附近一个制造工业零件的工厂的“小老板”,他为朱闯提供了在美国的第一份工作——为他的工厂设计一个自动化供货系统软件。仅仅用了3个月时间,先进的自动化供货系统软件诞生在朱闯的手中,

6个月后,朱闯拿到了绿卡。“刚出国时我根本没有想过绿卡,所以我觉得一个人如果对生活的每一天都充满了珍惜,都拿出了全部的热情,那么很多事情是水到渠成的。”朱闯说。无论是端盘子还是做软件,朱闯都对工作充满最大的热情,这一点让美国老板深深感动,并将朱闯介绍给了他的朋友,而正是这位朋友又为朱闯打开了人生的另一扇大门。

美国建筑机械行业协会的中国顾问

这位名叫杰姆的美国人是世界著名的美国建筑机械行业协会主席,该协会会员不少是世界500强公司,杰姆先生本人也在全球建筑行业享有崇高声誉,他的出现勾起了朱闯埋藏在内心深处多年的梦想。朱闯来自于建筑世家,父亲和哥哥全部毕业于同济大学土木工程系,父亲更是于1984年创办了中国第一家私人建筑设计事务所——上海海音建筑设计事务所,1985年,承担了上海市最大的工程项目——上海国际自行车赛场,在当时曾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而哥哥在德国也事业有成。从小,朱闯就梦想像父兄一样成为一名建筑设计师,并因此练就了很好的绘画功底。虽然最后朱闯并没有如愿以偿,但是杰姆先生的出现让他走进了建筑行业。“虽然不是建筑设计,但是不管怎么样,终于和建筑沾上了边。”朱闯笑着说。

1993年的美国拉斯维加斯,朱闯作为翻译跟随杰姆先生出席了4年一次的世界建筑机械博览会,在这次盛会上,朱闯接待了20多批来自中国的代表团,熟悉的乡音、亲切的面孔一下子勾起了朱闯的乡情,从这一刻起,朱闯有了来到美国后的第一个目标,那就是“真正地回到中国”,“其实我在中国从没有真正融入到中国社会中去,因为我一直都在大学校园里,但是那个时候我心里有一个强烈的愿望,作为一个中国人,我必须要真正回归到中国的社会中去。”

朱闯在博览会上的专业表现最终使他被美国建筑机械行业协会聘请为中国问题专家级顾问,这也是该协会有史以来第一次聘请中国人担任专家级顾问。就在这一年,朱闯在美国成立了属于自己的咨询公司,也第一次回国探亲。探亲的10天时间他只用了1天待在上海的亲人身边,其余的9天时间他跑遍了中国主要城市北京、广州、上海、成都、长沙、温州等地建筑行业相关部门以及建筑工地,看见老式的混凝土搅拌机在工地现场制造着噪音和污染,老式的泵送设备无法将混凝土输送到高层。

带来最先进的建筑设备

祖国在建筑设备方面的落后使朱闯受到了极大的震动。回到美国后,经过详细的计划和调研以及细致的工作,朱闯给中国输送了世界先进的专业化的商品混凝土搅拌站,也是当时中国最大的商品混凝土搅拌站,从此中国开始像其他发达国家一样使用在专业搅拌站内由自动流水线生产的商品混凝土。

为了让中国拥有世界先进的建筑泵送设备,朱闯只身赶到德国,找到全球著名的德国普茨迈斯特集团,并用短短的7天时间写出一份和中国合作的可行性报告,因为这份报告,德国普茨迈斯特公司的老板卡尔先生力排众议,让只有一面之交的朱闯代表该公司回中国建立独资公司,并邀请朱闯担任独资公司总经理,给与他200万人民币的年薪。其时,朱闯在美国的咨询业务蒸蒸日上,咨询费用达到每小时400美元,收入非常可观,他已经完全融入了美国主流社会。然而,朱闯还是回到了中国,并且带来了日后在建设上海金茂大厦时起了重要作用的“世界第一泵”。而朱闯领导的这个公司先后为中国的小浪底、三峡、二滩等等重大水利工程的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然而朱闯并不满足,因为他领导的是独资公司,他代表的是外国公司,大部分时间依然是和外国人和外国社会在打交道,“我感觉我只有半只脚踏进了中国,并没有真正完全地融入进中国社会。我需要的不仅仅是回来,而是回归。刚出国的时候我仅仅是不想做一个传统意义的中国人,但我并不是想做外国人,我是想做一个融合东西方优秀素质的中国人。这才是我对自我的真正定义。”

建设中国独一无二的科技园区

2000年5月的上海,朱闯放弃了200万年薪走进了上海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做过咨询、销售和市场,学过最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朱闯很快地在风险投资界站住了脚,并且运用他在美国学到的各种知识创建了一套项目动态评估方案体系,让所有的投资项目评估进入先进的科学系统,这在当时的中国风险投资界开了个先例。

2004年,华东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成立,已经在风险投资界小有名气的朱闯却成了这个国家大学科技园的总经理,对于这样的变化,朱闯说:“我是个兴趣很广泛的人,我永远喜欢探索我不知道的事情,挑战本身就充满了无穷的乐趣。虽然我很喜欢风险投资行业,但是我不希望仅仅是从事投资管理和评估项目,我希望能够实实在在地操作项目,只有在这样的实践中才会有更深的领悟。也只有真正走进国营单位才是触摸到了中国经济发展的主流命脉,也才能更多更好地了解中国服务中国。”然而,科技园区对于朱闯来说是完全陌生的事情,偌大一块地方,几幢工业厂房,难道和大多数园区一样仅仅就是租房子做房东?越是陌生的领域越能激发朱闯强烈的探索欲望,经过向前辈的请教和深入的市场调研,朱闯决定要建设一个中国独一无二的科技园区,站在中国科技创新的最前沿。

2009年的华东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已经创建了包括华泾基地、浦原基地、龙华基地等涵盖研发中心、创业中心、产业园区等三大科技发展基地的国家大学科技园,已经获得国家科技部认可为“中小企业服务平台”,并获得百万的资金支持。同时,朱闯本人也被国家科学技术部授予“国家火炬计划20年全国先进个人”的崇高荣誉。

如今的华东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提供的是旨在让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更有成效的系列服务,包括政策、技术、市场、人才、资金等等,朱闯将其称之为“解决方案”。

“这套解决方案的基础是服务,而方法是‘四化’,那就是专业化、国际化、市场化和规范化。”朱闯说,现在国内很多园区的管理者都将自己定位在一个拥有房子的房东身份,这是非常错误的。园区提供给客户的不应该仅仅是一个物理空间,而更应该是一个发展空间,或者说叫舞台。“一个舞台,如果舞台的设计者管理者和演员们没有默契没有共鸣,怎么可能上演精彩的大戏?好的演员又怎么肯来?”朱闯说,在华东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首先要求的是专业化的集聚,在华泾的研发基地,所有的客户都是精细化工和生物医药行业的领先者和优秀者,如此才能形成一个浓郁的专业化氛围。二是国际化,这意味着无论从环境还是服务方面,都需要和国际接轨,大到整个管理团队的服务模式小到一个环境中的装饰,都要符合国际标准。再有就是市场化,要让这个园区成为高科技成果转化并走向市场的桥梁,要让这个园区不仅仅是一个园区,更是一个能经受住市场考验,在楼宇经济中充满竞争力的“产品”。而规范化则是要求所有的管理和服务都必须遵守符合市场规律和长远发展的规则。

在华东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有着美轮美奂的东西方融合的环境,走入其中,仿佛走进的是一个充满了艺术气息的创意园区,既有中国精美的宫灯,也有浓墨重彩的西方油画,仿佛丝毫也找不到“科技”的痕迹。

然而,上百家在科技行业内享有声誉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公司却集中在这里工作,其中包括不少世界500强公司。时常会看到朱闯和这些企业的老总们像老朋友一样在园区里相聚,老总们会为园区的发展提出各种建议,而朱闯则会给老总们很多企业在中国发展的经营之道。这样的“错位”成为园区的一道风景,在华东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任何一家企业都可以和朱闯直接接触,这是很多企业愿意走进园区的重要理由,因为在这里,他们找到的不是房东,而是一个可以同舟共济的好朋友好伙伴以及一整套协助他们发展壮大的服务和支持。

“从我在美国端盘子起我就知道,服务是最有价值的。如果能把服务当作一种经营来做,那就会创造出奇迹。”朱闯说。如今,朱闯已经把华东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成了一个国际化程度很高的“一园多基地”的园区,未来他将打造中国独一无二的“连锁科技园”,整合优质资源,坚持自主创新,将“让高科技走向中国市场”坚持到底。

服务社会保障事业 篇4

一、充分发挥水利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基础作用

水是生产、生活、生态的基本要素,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我县大部分区域气候干燥、降水稀少且时空分布不均, 区域性的“人、地、水”组合极不合理, 是农村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多年来, 正是基于对水利重要作用的深刻认识和高度重视, 通过深入持久的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逐步改变了恶劣的生产、生活条件, 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面貌的显著变化。

1. 大力发展农村水利是农村生产发展的重要前提

目前全县总供水量达6728万立方米, 共建成各类水利工程623项, 其中:水库37座, 万亩灌区10条, 民营渠道71条, 人畜饮水自流工程223项, 人畜饮水机井工程3座, 人畜饮水小高抽工程10座, 人畜饮水人工井工程22座, 喷灌工程6座, 集雨利用水窖3.2万眼, 水电站14座, 装机15.2万千瓦。上述工程可控制有效灌溉面积21.37万亩。依托已建水利设施, 以占总耕地不足23%的灌溉农田生产了占总产30%以上的粮食和大部分经济作物, 解决了温饱问题。推进现代化农业建设, 强化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 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必须进一步强化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2. 解决饮水困难, 保障饮水安全是农民生产水平提高的重要条件

饮水问题是广大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根本利益, 也是困扰农民生产水平提高的突出矛盾。互助县已建成的一大批农村人畜饮水工程, 解决了20.02万人, 23.4万头 (只) 牲畜的饮水困难问题, 改善了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从繁重的取水劳动中解放了劳动力, 为扩大劳务输出、发展庭院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创造了条件。建设新农村, 农民迫切需求加大力度建设一批既改善生产条件, 又促进生产发展的供水设施, 不断提高生产生活水平。

3. 实施流域综合治理是改善农村生态与环境的重要保障

水生态与水环境是维系自然生态、创建良好人居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自然基础。截止目前全县已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80平方公里, 对哈拉直沟、西山、东山、红崖子沟等重点流域实施了综合治理, 水生态与水环境工程的实施, 对进一步改善区域生态、人居环境和村容村貌发挥了积极作用, 保障了区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二、今后水利思路与重点

互助县水利工作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思路是: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以保障农村饮水安全为首要任务, 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条件为主要目标, 坚持不懈地推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深化体制改革, 加快机制创新, 强化工程管理, 逐步实现用水保障、节水增效、管理民主, 为推动全县农村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社会和谐的文明发展道路创造良好的水务环境。

互助县水利发展的重点是:继续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强化水利基础产业地位, 立足改善农业生产生活条件, 着力重点加快水源建设, 灌区节水改造、人饮安全、病险水库加固、小型水利、城镇防洪、水土保持等工程。

按照上述思路和重点, 互助县水利部门重点抓好四项工程。

1. 加快供水设施建设, 实施安全饮水工程。

把解决农村饮水安全作为水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 紧密结合各乡镇经济发展水平及水源条件, 按照“先急后缓、先重后轻、突出重点, 分步实施”的原则。

2. 加快灌区配套建设, 实施节水增效工程。

加快以灌区节水改造和续建配套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建设。

3.

加快防洪减灾体系建设, 实施“防洪保安工程”, 多方争取资金, 加大对县城重点设防防洪工程的建设, 加紧对南门峡水库、桦林水库、甘沟水库等10座中小型病险水库和25座涝池进行除险加固、消除隐患。

4. 加快生态与环境治理, 实施“绿色家园工程”。

适应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 村容整洁”的要求, 坚持“预防为主, 保护优先”的治理原则, “山、水、林、田、路”统筹规划, 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优化配置, 继续开展哈拉直沟、东沟、丹麻、林川等小流域的综合治理, 提高生态自我修复能力, 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81平方公里, 强化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管理, 防止新的人为水土流失, 为新农村建设打造良好的生态体系。

三、妥善处理新农村建设与水务发展的关系

1. 区域发展与流域发展的关系

流域是水资源赋存的基本形式, 水利建设要重视区域, 突出流域。针对流域自然、经济、社会特点及生产力布局, 统筹上下游、左右岸水资源条件, 因地制宜, 科学规划, 突出重点, 协调发展。上游地区要植树种草, 保护生态, 提高水源涵育功能;中游地区要节约用水、高效用水, 优化配置水资源;下游地区要合理垦殖, 促进生态恢复, 实现全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 水利建设与保护生态的关系

从保护生态和维护河流健康生命的角度确立工作方针、原则和规划, 积极探索建立河流开发利用的长效机制, 保护、修复水生态系统, 维护河流健康生命。从规划设计、工程建设、运行管理等各个环节建立生态影响跟踪评价体系, 最大限度降低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的影响, 基本遏制生态与环境恶化趋势, 部分地区生态系统有所恢复, 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生态良好、环境美化。

3. 抗旱与防洪关系

抗旱与防汛是水利工作的一对突出矛盾。丰水成涝、枯水成旱, 水利总是在复杂矛盾的交替变化中生存发展。由于降雨稀少, 抗御干旱已成全行业的共识和自觉行动, 但由于特殊的自然气候条件, 山道、沟壑纵横交错, 突发性暴雨造成的灾害损失更为严重。在重视抗旱的同时也不可轻视防汛工作, 必须加快防洪控制性工程和堤防建设, 增强对洪水和险情的预警预报, 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 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安全保障。

4. 骨干工程与中小工程的关系

建设骨干水利工程, 形成骨干供水工程体系, 是解决区域性缺水的长效手段, 是科学调控、优化配置、高效利用水资源的根本措施。同时, 要因地制宜地利用分散水源工程, 提高农村供水能力, 为新农村建设的区域经济、特色产业提供水利支撑。

5. 水利建设与水利管理的关系

建设与管理是水利工作的两大主题, 是治水活动有机关联的两个方面。即要重视项目建设, 严格执行项目建设的“四制”, 严格控制工程质量、进度和投资, 使每一项工程都成为优质工程、阳光工程、透明工程;又要重视建后管理, 改变重建轻管现象, 完善管理制度, 强化管理措施, 专业管理与参与式管理结合, 加强维修养护, 确保工程长期稳定发挥效益。

6. 水利发展与水利改革的关系

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 激发农村水利发展的活力。第一, 深化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 积极推进水量、水质、水能、水域等涉水事务统一管理;第二, 全面推进水管单位体制改革, 逐步建立定性准确、权责明晰、管理科学、充满活力的新体制、新机制;第三, 积极推进水价改革, 按照补偿成本、合理收益、公平负担、优质优价的原则, 促进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第四, 加快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 明晰所有权, 放活经营权, 使其更好地服务农民群众。

7. 政府主导与社会投入的关系

根据水利建设的性质, 充分发挥公共财政投资水利建设的主渠道作用, 建立和完善长期投入机制, 加大投入力度, 形成农村水利建设稳定的资金来源。坚持政府投入与市场机制相结合, 引入市场机制, 吸纳各类社会资金进入农村水利领域, 促进水利建设。动员和组织农民群众积极投入农村水利建设, 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资金来源多渠道。

服务社会保障事业 篇5

促进大悟劳动保障事业快速发展

——大悟县劳动就业管理局

大悟县位于鄂东北,是全国著名的老苏区,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县国土面积1986平方公里,辖3乡14镇,359个行政村,总人口62.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0.2万人,城乡劳动力高达36.8万人,是一个农业人口比重较大,社会劳动力较为丰富的山区农业大县。近年来,我们按照省市劳动保障部门一系列关于加强基层劳动平台建设的指示精神,在已有的工作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不断探索新思路,不断完善功能,使我县基层劳动保障服务平台建设有了新的发展和突破,劳动保障事业呈现出了崭新的局面。

一、政府重视,财政支持。

过去,由于种种原因,我县劳动保障工作特别是就业工作缺乏基层工作平台和手段,触角一直难以延伸到乡镇基层,工作上也存在断层断档,管理不到位等俱多问题。近年来,我们紧紧抓住“建设规范化、标准化基层劳动保障服务

平台”的有利契机,多次向县委县政府请示汇报,县委县政

1府的高度重视,着力解决基层劳动保障所工作人员编织,并将人员工资和工作经费纳入了县财政预算。同时,在“大悟县劳动就业工作小组”的基础上,又成立了“大悟县劳动保障服务平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并由常务副县长陈东同志任组长,成员由劳动、财政、土管、工商、税务、公安等相关部门组成,领导小组成立后,曾先后三次召集相关部门召开专题工作会议,研究、部署我县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建设相关工作。今年8月16日,在刘集镇劳动保障服务所召开了现场工作会,总结推广城关镇、宣化镇、刘集镇三个劳动保障服务所的建设经验(这三个所今年已全部达到了“六到位”和“六统一”的标准),进一步将我县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建设引向了深入。

如果说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是我县基层劳动保障服务平台建设的基础,那么县财政局的大力支持就是我县基层劳动保障服务平台建设的保障。因为县财力问题,各乡镇劳动保障服务所的办公服务场所一直未得到切实解决,成为制约我县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建设发展的瓶颈。我们也一直在为此事不停思索,绞尽脑汁寻找解决的途径。我们想到乡镇机构改革后,农业税取消,乡镇财政所职能进行了调整,工作简化了,场地资源丰富,而且各乡镇财政所面临人员需要重新安臵的难题,我们能不能充分利用各财政所资源,实现合署办公呢?这样既能解决我们场地不足,人员不齐的问

题,又能解决财政所人员裁减带来的重重矛盾,为此我们请示县政府后,多次与财政进行了沟通协商,终于在去年11月20日举行的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建设工作协调会上,得到了县财政局的大力支持和认可,并就场地、人员、职能、经费等问题取得了一致意见,实现了合署办公,形成“一套班子、两块牌子”,为我县劳动保障平台的建设注入生机与活力。

二、建好平台,选好人员。

根据孝劳社办(2009)18号文件规定,乡镇(社区)劳动保障工作机构的办公和服务场所面积要与实际需要相适应,办公场所应不少于80平方米,其中直接用于服务对象的使用面积不低于30平方米的标准。经过财政所和基层劳动保障服务所的合署办公,今年8月,我们组织了专项检查,全县17个乡镇劳动保障服务站和6个社区劳动保障服务所的场地面积全部达到了此项要求,其中城关镇、宣化镇、刘集镇三个劳动保障服务所的面积都在90平方米以上,并且符合“六到位”和“六统一”的要求。并逐步形成了以点到线,以线带面的良好效果,全县6个社区也先后全都创建为“充分就业社区”。2008年10月,县政府又拨付25万元专项资金,用于解决各所(站)的办公和设施条件,增添了微机、打印机、传真机、办公桌椅等必要设备设施。

经过建设,目前,我县各乡镇劳动保障服务所已初步具

备了专业、方便、快捷的现代化办公条件,那么选好乡镇劳动保障服务工作人员就是做好基层劳动保障的关键。为此,我们根据劳动和财政达成的意见,从各乡镇财政所选定了一名副所长任劳动保障服务所所长,并选调1—2名财政所工作人员为乡镇劳动保障服务所工作人员,落实工作经费。选定的人员既要有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又要有较好的文化素质,更要有做好基层劳动保障工作的热情,这为我们做好基层劳动保障工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社区劳动保障服务站的工作人员选定,又有不同之处,他们全来自本社区内,每个社区配备工作人员2人,其中站长从社区内各破产企业的人事科长中选定,因为他们熟悉社区的状况和环境,具备高度的责任感。目前,全县基层劳动保障工作人员共52人,全都落实了编制和工作经费,40周岁以下占85%,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45%,是一支年青的充满活力的队伍。

同时,县委组织部、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联合发文(悟组通[2010]39号),专门就选聘365个行政村级劳动保障协理员制定出台了管理办法,初步形成以县就业服务中心为主体,辐射全县17个乡镇、6个社区和全县365个行政村的网络信息平台,初步形成了县、乡、村三级劳动保障服务体系。

三、明确职责,制定目标。

根据省、市对基层劳动保障平台的要求,结合我县实际情况,我们制定和印发了《大悟县乡镇劳动保障服务所工作

职责》和《大悟县社区劳动保障服务站工作职责》,以及两项工作制度,并要求各所、站将职责、制度上墙,向基层民众和服务对象公开。

在制订了职责的基础上,我们还制定了做好“五清楚”,建好“六本帐”,抓好“七送到”的具体工作要求。“五清楚”即:摸清本辖区失业人员的失业时间、技能状况、家庭情况、就业愿望、就业去向;“六本帐”即:建立失业人员台帐、就业安臵台帐、用工信息台帐、就业困难人员跟踪服务台帐、职业技能培训台帐,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外出务工人员登记台帐;“七送到”即:为服务对象送政策、送信息、送岗位、送技能、送温暖、送信心、送服务。

然而基层劳动保障服务机构普遍存在人手少,业务广,任务重,环境差等客观因素,因此,我们始终坚持把就业和再就业、技能培训、劳务输出、人力资源状况、就业服务等主要指标纳入各乡镇政府目标管理范围,县政府每年与各乡镇签订目标责任书,形成乡镇党委政府重视支持劳动保障服务所开展工作的良好氛围。同时我局还制订了年终具体考核(验收)办法,并根据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不定期的督查,落实奖惩制度,对成绩优异的乡镇给予不低于1万的奖励资金,并组织全县各所(站)基层劳动保障工作人员进行参观学习,交流工作经验,对完成任务不及时,年底考核不达标的乡镇,给予通报批评并取消评先评优资格。

随着基层保障服务平台建设的不断加强,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工作职能不断明确,功能逐渐完善,基层劳动保障服务工作力度不断加大,我县的就业工作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截止8月底,全县实现创业314人,带动就业1337人;城镇新增就业安臵6732人,再就业1625人,组织免费再就业培训731人,就业前培训655人,在乡镇开展各类培训班16期,培训农民达3219人。今年我们共组织劳务输出6951人次,在组织输出过程中,从宣传动员、组织报名、购买车票,沿途护送、岗位安臵、跟踪服务等环节,都有基层劳动保障工作人员的辛勤努力。

让社会参与养老事业 篇6

直观地看,这些福利院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资金紧缺。政府财政拨款,但福利院发现或者认为,这些资金入不敷出。于是,他们自谋生路,第一个办法是老人去世不销户,吃一年空饷,用以筹措安葬资金。第二个办法则是当下中国最为流行的替代性办法,找市场,进行商业化经营,老人被廉价“出租”给企业、私人打工,所获收入归院方,或者福利院组织——其实是强制——老人们劳动,美其名曰“以院养院”。

当下的财政体系应当对老人们可能遭受的不幸承担很大责任。孟子早就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理想,《礼运》篇更明确地提出了“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伟大理想。当代政府在获得巨额税收之后,更应当承担这样的责任。因此,解决乡村福利院的困境,首先需要政府调整心态,增加财政投入,不给院方以不当经营的口实。

假如政府不能做到这一点,那就应当对福利院制度本身进行改革,允许社会广泛地参与。当然,这不只是一个解决资金问题的权宜之计,也涉及福利院经营管理模式转换的大问题。

应当说,目前的福利院经营体制,要对老人们所遭遇的不幸承担相当大的责任。目前政府给予拨款的福利院基本上是公家经营的,似乎通常是事业单位——虽然在乡村,福利院不大可能有这样的待遇。

这样的经营机制难以避免一个病症:冷漠。因为,福利院中人仅仅把这当成一份工作,而没有任何情感投入。因此,他们所考虑的唯一问题就是收支平衡,甚至只是员工自己的收入。在这样的制度下,如果政府拨款充裕,或者还可以勉强维持。如果政府拨款不足,他们就会一下子跳到市场机制中,用自己所能掌握的资产,比如房屋,老人们的廉价劳动力,进行各种令人瞠目的商业化经营。

走出这种困境的办法是引入社会性管理。这至少可以从两个层面来讨论。

首先,现有的公家福利院应当打破目前管理体制的封闭性,实行社会化管理。目前的福利院由基层政府管理,民政部门指导。各方利害一致,形成一个错综复杂的关系网络,监管机制基本失灵。即便福利院在经营过程中存在严重问题,也无人过问。

为此,应当改革福利院的治理结构。比如,福利院设立理事会,容纳本地贤达参与其中。以理事会作为福利院的最高决策机关,原管理层则作为其执行机构。理事会审议福利院预算,并对福利院的日常经营管理进行监督。理事会还应当向社会公开福利院各项信息,以利于社会监督。

其次,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政府应当创造条件,以便更为人性化的福利院体系形成、发展。具体地说,政府应当放宽民间社团和基金会管制,让人们更为便利地成立慈善、公益组织,并让这些慈善公益组织可以便利地开办福利院,不论是救济性质的,还是经营性质的。

福利院的目标是老有所养,这里的养,当然首先是指提供最基本的物质保障。但孤寡老人们所需要的还有关爱,而这是现有的公家福利院很难提供的。这是由其体制决定的。而另外一种福利院是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的。

在现代国家兴建福利院之前,传统社会就已经存在福利院性质的机构,而他们是由民间的慈善公益组织建立的,并且通常都有宗教信仰的背景。这样的福利院本身就是基于仁爱之心而开办的,其日常管理也就较为人性化,在供养老人的同时,也能给老人一定的爱。

这一历史经验对当下具有重大启发意义。中国民间的财富已有所积累,而人们并不缺乏仁爱之心。假如制度比较合理,慈善机构就可以从公众中募集大量资金、物资。他们可以用这些资源设立公益性质的福利院,让孤寡老人们安定地养老送终。同时,这类慈善组织也可以借助其精神资源,动员大量人力,直接参与福利院的服务、管理或者监督。这也就可以把仁爱之情注入到福利院中,让福利院的日常经营管理较为人性化。

服务社会保障事业 篇7

近期, 按照省、市农机局工作安排, 怀宁县农机局组织精干力量针对目前农业机械的维修服务状况, 在全县开展了一次农机维修服务保障能力调研。现将调研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县农机维修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目前, 我县共有各类农机维修机构52个, 从业人员240人。其中经技术资格评定的二级维修网点3个, 三级维修网点5个, 专项维修网点23个。3个二级维修网点维修设施、设备齐全, 修理人员素质高, 《职业资格证书》持证率达90%以上, 各网点均能承揽拖拉机、收割机、插秧机等各种农业机械的整车修理和总成、零部件修理, 服务范围覆盖全县12个乡镇。除3个二级维修点外, 其他维修点均为个体经营, 以专项修理为主, 大都设备简陋、技术薄弱, 主要维修设备仅仅是电焊、台钻、台钳等简易工具, 拥有车床等大中型设备的网点廖廖无几, 这些维修点有修理等级证书的正规修理工少之又少, 维修技能还是师傅带徒弟式的传授, 致使农机具得不到正确的维护保养, 经常处于带病作业状态, 既不安全又降低了机械效益。总体来看, 现有大多数维修网点的服务水平已经跟不上我县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

二、农机维修服务监督管理情况

自2004年开始,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农业机械维修管理规定》和《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先后颁布实施, 我县农机部门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 对申领维修技术合格证的单位, 严格按照国家颁发的技术标准来核定维修点等级, 并对其维修服务质量实施监管。但对部分原有老维修点的管理效果却不大, 他们占地小、人员少、收入低, 人员和设施根本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新技术标准, 不愿服从农机部门的监督管理, 因此, 合格证换发工作进展迟缓。

三、推进农机维修服务能力建设的主要做法

为加强农机维修行业管理, 培育和规范农机维修市场, 提高农机维修服务能力, 县农机局认真贯彻省、市业务主管部门有关文件精神, 深入落实《农业机械维修管理规定》和《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 并结合我县当前农业和农机化发展需要, 认真开展农机维修市场监管和农机维修服务体系建设工作。

1. 深入摸底

近年来, 我局多次组织有关工作人员对全县农机维修网点的分布状况、设备数量、质量管理、持证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和走访, 每次走访都覆盖全县20个乡镇。

2. 狠抓整治

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 我局根据农机维修网点数量、分布, 对农机维修网点进行集中整治, 对新设立的维修点, 限期办证;对不符合技术标准的, 限期整改;对证件有效期届满的, 督促其及时审验更换。确保维修点的人员、设备、场地和配件质量及管理符合国家技术标准。

3. 突出重点

2012年, 我局尝试对维修点相对集中的几个中、小型维修点进行有效整合, 引导他们成立农机维修专业合作社, 通过技术整合、设备整合和信息整合来提高他们的维修服务能力, 并通过组织培训、异地交流学习等方式努力提高他们的维修服务水平、扩大维修服务范围。该合作社已于2012年8月在我县工商部门正式登记注册, 并获得二级农机综合维修点资质, 目前合作社运营状况良好, 服务范围覆盖全县一半以上乡镇。

四、农机维修服务面临的发展形势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1. 面临的发展形势

2004年以来,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良好实施, 促使广大农户购买使用新型、高效农业机械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有了市场, 生产企业自然多了, 各种机械琳琅满目, 销售企业更是遍地开花, 但机械的维修服务大多还是靠生产经销企业来保障。农忙时都是歇人不歇机, 机械一旦出了故障, 等厂家和企业的“三包”员赶来, 肯定误了农时。因此, 农机维修服务行业的市场潜力巨大、发展空间广阔。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1) 维修网点数量大幅减少。在20世纪90年代至2000年初, 我县小型拖拉机和变型拖拉机拥有量猛增, 全县各类农机维修网点达到251个, 从业人员近500人, 但由于当时小拖和变拖的机械精密度普遍不高, 维修较为简单, 所以维修点大都是以电气焊、补胎充气等专项修理为主, 维修能力水平普遍很低。经过多年的市场冲刷, 我县原有的251个农机维修点中少数技术力量雄厚的, 逐步转型发展成了汽车修理厂, 不再承接农机修理业务。大部分网点则是老师傅年龄大, 干不动了, 子女在外工作或不愿接手, 又没有带徒弟, 只得关门, 退出本行。剩下来继续从事农机维修的不足40户。

(2) 维修技工数量减少, 素质不高。原来国企里正规培养的中、高级修理工大多已步入老年, 年轻人几乎无人愿意从事农机修理工作。极少数愿意从业的, 大都没有经过专业培训, 技术水平和文化素质普遍偏低, 有修理等级证书的修理工少, 维修技能还是师傅带徒弟式的传授, 实际操作中还是凭手摸、眼瞧, 维修质量难以保证, 贻误农时的现象时有发生。

(3) 维修能力弱, 服务质量低。现有的大多数农机维修网点, 场所设施相当简陋, 只有简易的维修棚子, 有的甚至露天修理, 缺少必要的维修工具和设备。这些维修点, 维修工艺简单、能力薄弱、服务质量低, 根本无法适应新型机具的精准维修要求。有的网点修理人员不能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维修作业, 多数网点把换件修理作为主要修理工艺, 造成修理成本偏高。还有个别网点超技术能力承揽维修业务, 导致机具不能正常工作, 给机主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4) 专业化、规模化的维修服务体系难以形成, 现有维修点不能满足市场需求。随着农机购置补贴力度的逐年增大, 农民购机、用机积极性空前高涨, 高新农机产品保有量不断提高。另一方面, 具有竞争优势的维修合作服务组织和区域性维修中心很少, 现有维修网点大多数规模很小, 技术力量、服务能力没有得到提高, 难以形成专业化、集团化、分工协作的农机维修服务体系。这样直接导致了产品出现故障很难得到及时、正规的修理, 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 进而影响了农民购机用机的积极性。所以目前农机维修服务难以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

(5) 零配件供应状况不佳, 直接影响维修效果。一是许多零配件经销商缺乏积极主动的服务意识, 个别经销商贪图个人利益, 经营的零配件质量不过关, 不但影响了农机维修质量, 而且大大降低了修后农机具的使用寿命, 保证不了农业生产的需要, 有的还危及到农机用户的人身安全, 严重损害了农机消费者的切身利益。二是随着新型、高效农机具保有量的强力增长, 高新精密零配件的需求也与日俱增, 但是这类零配件只有原机具生产企业生产和销售, 所以, 难购买、价格高、发货不及时的状况时有发生, 直接影响了机具的维修, 误农时。

(6) 规模小、布局散, 难以监管。现有维修点大多规模很小, 分散在全县所有乡镇, 有的在公路旁、有的在村庄里, 基本都是家庭作坊式经营, 个别老人利用自家老屋, 随便搭个棚子就开始敲敲打打、焊件补胎, 没有技术含量。农忙季节开门营业, 农忙一过就关门。他们主动办证的很少, 存在着无证经营、使用过期农机维修技术合格证现象。工商、农机部门一上门执法, 他们就关门, 管理起来难度极大。

(7) 用于农机维修网点的各类投入明显不足。大部分维修业主年龄偏大、经营简单, 都不会投入大量资金购置先进设备以扩大经营规模、提高维修能力。县级主管部门人员和经费都十分紧张, 自身技术能力也偏低, 上级主管部门又没有任何资金扶持, 没有组织过正规、专业的技术培训。这就使得大量中小维修点处于自生自灭状态, 很难适应农业机械化的高速发展。

五、提高农机维修服务能力的对策建议

1. 积极培育建设区域性农机维修服务中心

每个县要按照区域积极培育建立5~7个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的大中型农机维修服务中心, 技术资格等级要达到综合维修二级以上, 技术工人持证率要超过90%。每个中心均能承担各型农业机械的大修、中修及技术要求较高的专项修理。

2. 尽快出台农机维修扶持政策

(1) 每年安排专项经费, 分期分批组织各维修点维修技术人员和农机合作社选派人员赴各生产企业参加中、高等级的技术培训, 向他们介绍推广机械及其维修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 推进行业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

(2) 安排专项经费对区域性中心维修点进行资金扶持, 用于其购置电脑、维修设备和先进仪器, 也可帮助他们升级改造修理厂房、停车场等设施。以此提高他们的维修装备水平和服务能力, 也能有效调动其他维修网点升级上档的积极性。

3. 定期开展系统内业务培训

建立农机技术监督人员培训制度, 定期对农机技术监督人员进行业务培训, 提高他们对假冒伪劣农机产品和农机维修质量优劣的辨别能力, 提升他们对维修网点的指导服务水平。

4. 加大执法管理力度

(1) 联合工商、质检等相关部门, 建立联合执法长效机制, 通过开展农机市场监管统一行动, 协力管好农机维修市场, 对设施设备简单、维修能力低又拒不办理证照的, 坚决依法取缔。

(2) 各执法部门要严格按照办理技术合格证是申领营业执照的前提条件这一工作流程, 严把证件发放关, 对条件不达标的, 做好宣传, 并积极组织培训, 督促业主尽快达标。

(3) 建立健全维修质量投诉体系和工作制度, 规范行为、提升能力、畅通信息渠道, 充分发挥质量监督管理作用。

5. 鼓励农机生产、经销企业委托售后服务

农田作业时间性强、地域分散, 从现阶段农机维修服务体系仍未健全这一现实出发, 应鼓励并积极引导生产、经销企业将机具售后服务委托给当地有资质、有信用、实力强的农机维修网点来做。这种灵活机动、便捷迅速的服务模式既能方便农机户、方便企业, 又能有效促进合作社自身服务能力水平的提升。

6. 努力打造农机“4S”店

服务社会保障事业 篇8

中国卫生事业分布、配置、发展不均衡,以东部地区占优势,以城市占优势,城乡差别大,2009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数约占96.23%[1,2,3],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在基层医疗卫生行业发挥哪些作用?本文拟研究2004-2010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发展趋势,重点研究2010年的发展情况,分析若干相关数据,以期找出影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因素并提出对策,发挥其社会职能与社会效益。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本文数据来源《2011中国卫生统计年鉴》,采用各数据采用SPSS数据预处理,运用比率分析法和时间序列分析法分析。

2 结果

多项指标数据处理结果见图1-4和表1。

3 讨论与分析

3.1 2004-2010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发展情况。

从图1看,(1)卫生规模。2005-2010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机构数,包括公立、非公立机构数;床位数;卫生人员数,包括卫技人员数和执业(助理)医师数逐年增加,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3.83%、15.79%、8.34%、46.5%、30.34%、28.15%和29.26%,均以两位数字速度增长,其中床位数增长速度最快。全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规模发展迅速。(2)医疗服务。从图2看,(1)诊疗人次、入院人数大幅上升,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39.99%和55.89%;出院者平均住院日2010年较2004年缩短10.6日为10.4日;同时,门诊病人次均医药费用和住院病人人均医药费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6%和-1.34%;门诊药费占医药费用比2010年较2007年上升0.3个百分点,住院药费占医药费用比2010年较2007年上升2个百分点。社区服务中心(站)较好地发挥着社会职能与社会效益。(2)医师日均担负诊疗人次2010年较2004年提高0.3人次,医师日均担负住院床日仍保持在0.7日;病床使用率2010年较2004年下降5.1个百分点为56.1%。提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应加强医疗技术、医疗服务质量,提升工作效率。

3.2 2010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发展情况。

从图3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机构数、床位数的纵向、横向比。(1)卫生机构数。(1)纵向比,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3.63%;按城乡分,城市、农村分别占19.11%和1.35%;按经济类型分,公立与非公立机构分别占5.5%和1.67%;按主办单位分,政府办、社会办和个人办分别占1.65%、1.93%和1.65%。相比,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分布以城市为多。(2)横向比,按城乡分,城市占67.49%,约占农村的2倍;按经济类型分,公立性机构占77.49%,约占3/4弱;按主办单位分,政府办和社会办分别占56.17%和27.7%1。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机构主要分布在城市,以公立性、政府办占主体。(2)床位数。(1)纵向比,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床位数占基层医疗卫生行业床位数比的14.16%;其中按城乡分,城市、农村分别占89.58%和3.97%;按经济类型分,公立与非公立者分别占12.89%和52.94%;按主办单位分,政府办、社会办、个人办分别占11.12%、70.51%和54.5%;按管理类别分,非营利与营利性者分别占13.99%和37.99%,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床位数占基层医疗卫生行业比重大,在城市、非公立、社会办、营利性都占较大比重。(2)横向比,城市与农村分别占75.32%和24.68%;公立性与非公立性者分别占88.15%,政府办、社会办、个人办分别占74.78%、15.76%和9.46%;非营利与营利性分别占98.11%和1.89%,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床位数主要分布在城市,以公立性、政府办占主体。

从图4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卫生人员数、设备、房屋建筑面积的纵向与横向比。(1)卫生人员数。(1)纵向比,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卫生人员数占基层医疗卫生行业人员数的11.87%,卫技人员占17.31%,执业(助理)医师占15.2%,注册护士占22.84%;相对机构数、床位数纵向比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人员数纵向比值略低。(2)横向比,卫技人员数占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人员数的85.06%,其中执业(助理)医师占43.53%,注册护士占32.15%。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卫生技术人员比例较高。(2)设备。(1)纵向比,万元以上设备总价值占基层医疗设备总价值的24.44%;设备总台数及50万元以下、99万元下和100万元以上设备台数比值约在23.5%左右。(2)横向比,98.16%设备为50万元以下设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设备以小型医疗仪器为主。(3)建筑面积。纵向比,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总建筑面积占基层医疗卫生行业总建筑面积的12.84%,业务用户面积占17.53%,其中租房面积高达54.79%。横向比,房屋建筑面积达81.81%,业务用房面积占房屋建筑面积的72.89%。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业务用房率高,租房率在基层医疗卫生行业较高。

从表1看:

3.3 社会效益分析。

职工平均业务收入和医生平均年业务收入分别是10.54和28.48万元,结合门诊和住院病人人均医药费年增长速度均为负值看,虽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职工产出不高,但社会责任发挥得更好,人员经费支出比为29.7%,较2009年仅提高0.91个百分点。2010年职工平均诊疗人数高达1244人次,医师日均担负诊疗13.6人次,健康检查人数占基层医疗机构检查人数比27.71%,出院者平均住院日为9.3日,较好地发挥人力资源利用,发挥社会效益。另一方面,医师日均担负住院床日为0.6日,职工平均住院床日数为75日,病床周转次数18次,但病床使用率仍达54.5%,治愈率高达69.5%、好转率达28.4%。培养全科医生,紧密联系社区,提高职工待遇,增加经济收入。

3.4 经济效益分析。

总资产结余率和业务收入结余率为负值,加强资产管理,提高资产利用率,控制成本费用支出,提升管理水平和医疗水平。百元收入支出大于100,经费自给率小于1,需要政府财政支撑,加强成本核算,控制成本支出。

3.5 营运能力指标分析。

总资产周转率小于1,流动资产周转率为2.34,加强资产利用率。

4 小结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发展迅速,机构数与床位数主要分布在城市,以公立性、政府办机构占主体。床位数比、租房率占基层医疗卫生行业比重大。卫技人员及业务用房比重大,较好地发挥了社会职能与社会效益。应培养全科医生,紧密联系社区,提高职工待遇,增加经济收入。加强资产管理,提高资产利用率,提升管理水平和医疗水平,加强成本核算,控制成本支出。

摘要:研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情况,总体发展迅速,发挥良好社会职能与效益,应培养全科医生,紧密联系社区,增强资产利用率,提升管理水平和医疗水平,加强成本核算,控制成本支出。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效益分析

参考文献

[1]李敏,李霞.中国医疗卫生事业效益分析之系列研究——1990-2009年中国卫生事业效益分析.价值工程[J].2012,(26):283-285.

[2]李敏,顾俊.中国医疗卫生事业效益分析之系列研究——2007-2009年中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医疗卫生效益分析.价值工程,2012,(29):279-280.

服务社会保障事业 篇9

一、解放思想,服务全局, 牢牢把握档案工作的主动权

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谋划“十二五”发展、加速辽宁全面振兴的关键之年,做好今年各项工作意义重大。省委十届九次全会暨经济工作会议,对全省工作作出了部署。2010年,我们将继续实施以大连为龙头的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以沈阳为中心的沈阳经济区建设和突破辽西北区域发展“三大战略”。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推动辽宁在经济增量中优化经济结构,坚持好中求快、快中求好,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既对档案工作开展创造了新的机遇,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档案工作必须在服从服务全局中,牢牢把握工作的主动权。要追踪机遇,善于把自己担负的工作和全省改革开放、发展振兴的大局紧密联系起来,找准切入点,自觉地为全局服务,为全面振兴与和谐社会建设作出贡献;要把握机遇,围绕党和政府的工作重点和全面振兴的实践, 开展好档案业务, 保护好历史,记录好历史, 展示好历史;要抓住机遇,分轻重缓急加强档案部门的自身建设,特别是搞好档案事业基础建设,实现档案工作的可持续发展。要坚持与时俱进,充分发挥档案行政管理和保管利用两项职能,体现档案工作特色,体现出特殊的服务职能。

二、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提高档案工作科学发展水平

在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历史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现代化建设高潮迭起,每一天都有新鲜事物产生,都在延续中华民族灿烂文明。从事档案工作的同志要适应新形势,应对新挑战。

第一,强化服务创新。

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是档案工作立身之本,必须用新眼光、新思维、新理念, 不断地创新,做好新时期档案工作。这样, 档案工作才能有生命力,才能有凝聚力,才能够得到社会的重视。我们要努力为党和政府中心工作服务,为辽宁全面振兴服务,为和谐社会建设服务,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使广大人民群众从档案的建设和服务当中得到实惠、得到收获。

第二,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

当今社会在不断发展,传统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档案部门需要用现代化的技术和装备来武装。要按照“存储数字化、管理自动化、利用网络化”的要求,实现档案工作方式和手段由传统向现代的跨越,推动档案信息化与社会信息化协调发展,以数字化带动档案管理的现代化。档案行业既是知识密集型也是资金密集型行业,特别是档案信息化建设,需要加大投入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档案工作者本身要提高素质,提高对档案现代化驾驭、管理的能力, 不断提升档案部门为经济社会服务能力和水平。

第三,强化档案安全工作。

档案工作必须做到万无一失,这是每个档案工作者都必须履行的基本职能, 也是做好档案工作的基本要求。改革开放给信息安全带来了严峻挑战,我们要有一种强烈的保密意识、安全意识。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政治经济领域窃密与反窃密斗争非常突出。有时一个秘密泄失,原始档案丢失,或者核心机密流失,都可能会导致企业垮台,产业失去竞争力,甚至危及国家安全。所以,我们一定要做好安全工作、保密工作,防止出现档案丢失、失窃、损毁,尤其是一些事关经济发展、国家安全的重要档案必须落实安全责任制,确保保密工作万无一失。

三、高度重视,加强领导,为全省档案事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档案事业是维护党和国家历史原貌的重要事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档案事业的发展。

第一,要把档案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当中。

档案工作虽然不直接产生价值,但是它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密相连。重视档案工作,本身就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现,这是一项社会发展的根本性建设。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对档案工作非常重视,2009年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档案工作的意见》,要求全面加强对档案工作的领导, 全面推进档案事业的发展。我们从去年开始加大了对县级档案建设的资金补助。今年省里还要建新的档案馆舍,陈政高同志对此非常重视,几次协调建馆用地和资金,要求建设一座与时代发展相适应,与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相适应, 与我们经济大省相适应的档案馆。各级领导要将档案工作列入议事日程,作为一项重要工作进行研究和部署。要把档案事业发展列入“十二五”规划中加以谋划。

第二, 要切实帮助档案系统解决实际问题。

档案是记录社会、人类行为一个最基本的资源库,加强档案建设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要帮助档案系统解决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说到底就是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给予支持,在当前来说尤其是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作为老工业基地,我省的基础设施建设虽然近年有很大的改善,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 与南方一些先进省份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在档案馆舍建设上也是这样。所以,各地区、各部门对档案工作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要加大力度。从根本上讲,这是对历史负责,对未来负责,对后人负责。

第三, 要抓好档案工作队伍建设。

做好档案工作,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要建设一支专业性强、忠诚党和人民事业的档案干部队伍。与历史打交道是枯燥的,档案干部要有一种无私奉献和不怕吃苦、埋头苦干的精神;要热爱档案事业,对档案工作要有一种执著的追求;档案管理本身是一种科学,档案干部要有较高的专业化水平。我们要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思想。要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批示精神,深入学习刘义权同志的先进事迹,提高全省档案工作者的政治、业务素质。辽宁的档案工作之所以做得比较好,就是因为从省到市县有一支好的队伍,这是做好档案工作最重要的、最基本的条件。档案部门不是热点部门,既没权又没钱,工作很细致、很繁琐,也很辛苦。所以, 各级领导要关心他们政治上的进步,实实在在地解决他们工作、生活中的困难。

我国社会保障事业改革思路之探索 篇10

1、概念:社会保障制度是以国家为主体, 依据法律规定, 在政府的主导下, 以社会保障基金为依托, 对国民收入实行再分配, 对暂时或永久性丧失劳动能力的公民或由于其他原因导致生活困难的公民给予适当的物质帮助, 以保障居民的最基本生活需求的社会安全制度。

2、社会保障制度内容:包括社会保险, 社会福利, 社会救济, 优抚安置, 社会互助等形式, 核心是社会保险。

3、实行社会保障制度的意义:有利于扩大内需, 有利于弥补市场分配不足, 有利于维护社会收入分配的相对公平, 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 维护社会稳定, 有利于创造和谐的心理环境, 解除劳动者的后顾之忧等。

二、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已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问题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 我国已初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城镇建立起以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为主要内容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在广大农村, 基本建立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医疗救助制度, 农村五保供养也大有起色, 部分地区试点建立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总之, 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成, 社会保障事业也取得了一定成就, 在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 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和改革方面还有很多问题需要研究和解决:1、城镇社会保险制度覆盖面依然不够全面。困难企业职工、破产停产企业离退休人员及灵活就业人员难以被纳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险制度。2、农村社会保障工作面临体制、管理水平及现实承受能力等多方面因素制约, 总体发展相对缓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虽然已在全国范围内取得了一定进展, 但是在筹资和管理、保障等方面都有待进一步深化和完善, 长效机制有待建立。3、在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出现的一些边缘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还需努力解决。4、政府间社会保障事权划分不合理和支出责任不清等问题仍比较突出, 下级依赖上级、地方依赖中央的现象比较普遍, 理顺中央和地方以及各部门在社会保障领域的分工和职责十分重要。5、社会保障体系内部各项政策之间及其与相关政策之间缺乏衔接配套。待遇标准及其与最低工资标准之间没有合理的差距, 下岗、失业、低保等待遇标准的确定和支取与就业政策不衔接, 不利于促进就业和再就业。6、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退休人员待遇差距较大, 但近几年调整幅度很大, 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矛盾。7、社会保险基金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和经济体制转轨的双重压力, 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压力大。

三、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思路之探讨

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是落实科学发展观, 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既要努力确保尽可能多的社会成员能够得到基本生活和基本医疗保障, 也要注意与我国现阶段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承受能力相适应, 要保证既快又好的可持续发展。下面就继续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提出个人的一点改革思路。

(一) 加强财政保障资金管理, 不断提高财政保障预算

积极推行保障基金财政集中收付制度, 减少周转环节, 提高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和效益。未实行税务征收的地区要积极创造条件实行税务征收, 直接将征缴收入缴入财政专户;建立规范的基金收支稽核机制和动态管理系统;积极探索和推动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管理办法, 规范基金的预算、执行、决算等程序, 为研究和建立社会保障预算做好基础工作, 并选择部分地区开展编制社会保障预算的试点。

(二) 理顺社会保障管理体制, 明确政府社会保障责任, 惠及更多的公民

社会保障工作涉及财政、劳动保障、民政等诸多部门, 只有理顺社会保障管理体制, 明确政府社会保障责任, 才能提高工作效率。要逐步建立起劳动保障主管部门制定政策、税务机关征收社会保障税费、财政部门管理社会保障资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负责待遇审核发放的管理机制。要加强民政部门与劳动保障部门和卫生部门的协调, 切实发挥作用。

目前, 我国社会保险缴费率很高, 既加重了参保企业的负担, 又抬高了社会保险的门槛, 使大批困难企业职工和其他困难群体被排斥在社会保险制度之外, 并相应增大了社会救助制度的压力。过高的缴费率和待遇水平实际上削弱了社会保险基金自求平衡能力。通过降低社会保险的门槛, 使社会保险制度覆盖更多的城镇居民, 既可以减轻政府对社会保险基金的补助责任, 也可以将更多资金用于社会救助。因此, 有必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制度。

(三) 完善农村合作医疗资金管理机制和农民生活救助制度

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封闭运行, 确保基金安全。将提供医疗服务职能和合作医疗管理职能分开, 加强对合作医疗费用报销的审核监督。建立统一的乡镇社会保障事务经办机构, 全面负责农村的合作医疗、医疗救助、五保供养、临时救济和低保等工作, 降低农村社会保障工作成本。目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际上是由政府主导, 与农民缺乏良性互动, 筹资、管理和监督成本偏高。因此, 有必要加强民主管理和社会监督。中央和地方财政也应逐步提高对新型合作医疗的补助标准, 可根据各地农民收入水平、地方财政补助程度等因素制定差别补助标准。建立稳定的农村五保供养筹资机制, 做到应保尽保。要进一步做好对贫困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农村低保工作的开展有利于保障贫困农民的基本生活, 减轻农村养老工作面临的压力。

(四) 做好各项社会保障政策间的衔接, 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

最低工资标准和“三条保障线”的待遇标准要依次递减, 并拉开档次;低保待遇标准及补差标准应统筹考虑城镇居民从其他社会保障制度所得收入;下岗、失业、低保等待遇标准的确定与支取要与积极的就业政策衔接;大力推动制度创新, 消除一切不利于市场机制有效运转的政策和制度障碍, 建立起惠及全民的长效就业促进机制。

参考文献

[1]、田成平《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6.6

服务社会保障事业 篇11

学习贯彻全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会议精神,必须认真总结成绩,充分认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的地位和作用。“十一五”时期,是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凡的5年,也是全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迈出重要步伐、取得突出成绩的5年。一是城乡就业为历史最好时期。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大力推进统筹城乡就业。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人群就业问题得到较好解决。5年期间,全区城镇累计新增就业188.32万人,比“十五”时期增加86.79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405万人,比“十五”时期增加129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职业技能培训270万人。二是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断完善。社会保障覆盖范围不断扩大,五项社会保险参保人数预计达到2066.71万人次,比“十五”时期增加986.55万人次;基金收入快速增长,预计五项社会保险5年累计征缴1005.25亿元,比“十五”期间增加681.58亿元;基金支撑能力不断增强,保障水平不断提高。三是人才队伍建设全面加强。深入实施人才强桂战略,吸引和培养人才的政策更加完善,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机制逐步健全,引智工作取得积极成效,高技能人才培训工作取得新突破,为我区经济社会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四是劳动关系总体保持和谐稳定。认真把握新时期劳动关系新变化新特点,妥善化解影响劳动关系和谐的新矛盾,劳动关系协调机制进一步完善,劳动人事争议处理能力不断增强,保持了企业和社会稳定。五是制度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十一五”时期,全区积极的就业政策内容更加丰富和完善,面向城乡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和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初步建立。开展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全面建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失业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实现了市级统筹,顺利实施了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基本形成。积极推动建立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和工资支付保证金制度,符合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特点的工资收入分配制度初步建立。劳动关系三方机制、争议调解仲裁机制和劳动监察执法机制不断完善。

“十一五”时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及时出台了“五缓四减三补贴”等减轻企业负担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帮助企业渡过难关。认真服务中国—东盟博览会、自治区成立50周年、建国60周年、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等重大活动,全力以赴做好就业、社保、劳动关系、表彰、维稳等工作,促进了重大活动任务的圆满完成。与此同时,自身建设也取得积极成效。

学习贯彻全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会议精神,必须认清形势,把握大局。“十二五”时期,将是我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对促进就业提出新的更高要求;统筹城乡发展,对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实施富民强桂战略,对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对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对深化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出新的更高要求;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对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加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一定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在新的起点上奋力开创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的新局面,努力实现社会就业更加充分,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人才保障更加有力,人事制度更加完善,收入分配关系更加合理,劳动关系更加和谐,公共服务更加便捷的目标。

学习贯彻全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会议精神,必须明确任务,突出重点。做好2011年我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对于“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按照全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会议的部署,2011年我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全区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会议要求,坚持“民生为本、人才优先”的工作主线,实施充分就业的发展战略和人才强桂战略,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和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改革创新,科学发展,全面完成各项目标任务。重点要做好十个方面工作:一是进一步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全力做好促进就业工作;二是贯彻实施社会保险法,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三是履行政府人才综合管理部门职责,统筹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四是加大引进国(境)外智力工作力度,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五是继续完善公务员制度,全面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六是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军转安置制度建设;七是深化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促进形成合理有序的工资收入分配格局;八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九是加快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十是认真编制和实施我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推进各项工作科学发展。

发展农电事业倾力服务“三农” 篇12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它是一项基本国策。众所周知,党中央多年一直用“中央一号”文件的形式安排布置“三农”工作,体现了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地方各级党委政府也把此项工作作为重中之重,积极采取措施落实各项优惠扶持政策,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效。这一国情,决定并赋予了电网企业服务“三农”,为农村经济繁荣、农业生产发展、农民生活幸福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农电,作为农村基础设施之一,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充分发挥电力在“三农”服务中的支撑和促进作用所担负的责任与义务不言而喻。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电力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有力保障了国家电力能源供应,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对电力的需求。目前,我国电力装机容量、发电能量和电网规模均居世界第一。多年来,国家电网公司肩负起发展农电事业的责任,始终坚持一切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出发,认真贯彻电力为农业、为农民、为农村经济服务的“三为”服务方针,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加快农电事业发展,以实际行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实施“三新”农电发展战略,通过加快城乡电网建设、农网完善工程、“户户通电”工程、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农村生物质发电工程、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工程,农电实现了跨跃式发展,农电面貌焕然一新,有力地助推了新农村建设。

毫无疑问,农电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是有目共睹的。经过这些年的积极努力,农电事业取得了非常瞩目的成绩,农电服务水平、农村安全用电水平和用电质量都有了显著的提高。通过农网建设与改造,使农村电网的突出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使农村电网布局更加合理,电力的供应有了可靠保障,电压合格率、供电可靠率有了很大的提高,充分满足了农业生产、农副产品加工等生产用电需求;广大农民的用电需求得到了保障,带动了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农业迅速发展,家用电器全面进入农户家中,农村用电能量快速增加,促进了新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践行服务承诺,服务好“三农”,广大农电员工始终站在了服务的最前线,数不胜数的农电员工克服了施工任务重、服务范围广、工作条件恶劣等困难,始终坚守在农电一线,默默无闻地奉献着,将光明献给大地,将真情和温暖输送到百姓心中,在服务“三农”和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实践证明,农网科技的进步,自动化系统的应用,农网智能化的建设,新农村典型供电模式的推广,农网信息化、自动化、数字化水平的提升,有效提高了供电能力和供电质量,为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可靠的能源保障。

这些成绩令人倍感鼓舞,这些经验值得深刻总结。建设新农村,全面服务“三农”,仍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发展农电事业也必然要经过一个长期努力的过程。今后,国家将加大力度推动“三农”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这一形势,必然对加强农网建设、加强农电企业管理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刘振亚总经理在公司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会议上,提出“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我们只有坚持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发展,才能为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发挥更大作用。“十二五”期间,抓住国家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时机,加快建设以坚强为基础、智能为特征的新型农网,是农电工作新的目标任务,是实现农网与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农电更好地服务“三农”的有力保障。

上一篇:中小投资人的真正风险下一篇:中小学生的思想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