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志愿服务

2024-10-24

社会志愿服务(共12篇)

社会志愿服务 篇1

大学生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主力军。高职院校大学生占据着大学生的主体地位, 而当代高职院校大学生中“90后”独生子女占据着主要地位, 如吕政阳等认为:由于社会环境中不良因素的影响、教育机制不完善和家庭的过度溺爱等原因造成了独生子女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淡薄和缺失, 如:重个人, 轻集体;重物质, 轻精神;重享受, 轻付出;重逃避, 轻承担。因此需要通过树立榜样, 正向引导社会责任意识;注重精神培养;言传身教;减少溺爱和增加社会实践锻炼来培养社会责任感。而当今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缺失, 对社会的冷漠已引起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的关注。如何提升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其成为心灵和谐发展的人, 的确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课题。通过在高职院校大学生中开展志愿服务的方式, 参与社会奉献, 提高社会责任感, 从而使得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实效。

一、社会责任感缺失的影响及其重要性

社会责任感是指一个享有独立人格的社会成员对国家、集体以及他人所承担的职责、任务和使命的态度, 是一种道德义务。这种道德义务, 是在一种社会环境下逐步形成的。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 是否能树立牢固的社会责任感, 不仅仅关系到个人的理想信念, 还与一个国家的前途和一个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马克思曾说:人的本职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 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试问, 一名大学生, 如果连自己的国家的前途以及命运都不顾了, 自己需要承担的责任都不理会了, 那么一个国家将如何发展呢?

而社会责任感有狭义和广义之说。狭义的社会责任感, 是指个人对社会和他人的责任感;而广义的社会责任感则还包括了对自我的责任感。显而易见, 个体是组成整体的基数, 个人对自我负责, 也是对社会负责的基础和前提, 因为自我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因为只有个人在关爱生命、关注幸福和履行关怀的过程中、在认识到个人的职责和义务的时候, 才能够说是领悟了人生的价值, 实现了个人的社会价值。试问, 一个没有社会责任感, 不敢勇于担当的人, 能有多大的能力去为他人付出呢?所以说, 社会责任感是社会核心价值的体现。个人责任能否满足社会和他人的需要, 则体现着个人的社会责任感。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缺失原因

首先, 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较强, 自我强烈的表现欲也常常致使他们在日常的生活中极富精力和创造力。由于他们在较富裕的物质环境下长大, 因此其非常注重自我的形象以及自我的人格, 他们希望得到平等与尊重, 民主观念较强。他们在接受社会和家庭给予的同时, 回馈社会的心理不强烈。再次, 由于是“90后”的独生子女大军, 在家庭的优越环境下, 更多地得到了家长的溺爱, 造成了他们拥有强烈的优越感、做事情我行我素, 少与人沟通交流, 感恩意识缺失严重的现象。最后, 由于高职院校中, 对专业技能教育高于人文素质的培养, 导致了当代高职院校大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意识缺乏理论支撑, 往往会让学生自视过高, 忽视社会, 常常将别人的关心当成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对他人少体谅、对集体和社会少关心, 以自我为中心, 等等。个人认知水平高度、家庭教育不恰当、学校教育的注重方向等因素, 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流失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三、提升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必要性

大学生承载着祖国的未来, 当今的高职院校都是以应用型专业技能的定位培养, 他们担负着高职院校的未来和希望。在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文件中, 强调了大学生要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 认识国家前途和自己的责任。责任公民已经成为高职学生成才的主要目标, 意见中更是多次对当代大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 要求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因此, 持续提升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势在必行。

四、如何利用志愿服务提升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志愿服务是指自愿贡献个人的时间和精力, 在不计物质报酬的前提下, 为推动人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福利事业而提供服务。大学校园文化是高校育人的重要载体。在国际上, 很多国家都非常重视青年志愿者的活动。例如在美国, 如果大学生志愿者参加为期1年的“为美国服务”的服务, 在期满后可以得到两个学期的奖学金9450美元;如若兼职则得4722美元, 而且在选择联邦职业时可以免除考试;如果是参加“全国民事社区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的大学生, 在活动满10个月后可得2632.5美元的一次性奖学金及6000美元的津贴。墨西哥的大学生是志愿服务最有特色、也是世界上发展得最好的学生志愿服务之一。政府规定每个大学生在校期间至少要从事6个月的志愿服务, 否则高校不予颁发毕业文凭。因为墨西哥公共高等教育是免费的, 志愿服务是大学生应尽的服务。而加拿大的大学, 在录取新生的时候, 就比较注重考察学生在高中阶段做志愿者的情况, 校方认为, 学生做志愿者不但能体现其帮助他人、贡献社会的意愿, 而且还能促进自我的完善, 走向健康人格。“奉献、友爱、互助、进步”是志愿精神, 志愿服务是培养学生奉献精神、合作精神、服务精神以及丰富生活阅历的重要途径。能积极参与志愿服务, 能承担责任, 对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增长才干、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

如何根据中国的实际国情, 通过志愿服务的形式来培育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呢?个人认为,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 建设队伍的规范化, 增强团队归属感。

志愿服务队伍的建设, 需要根据当地的城乡居民的实际需求, 需要根据高职院校志愿者本身的专业特长来设计组建, 只有具有相对的需求性与针对性, 才可以站得高, 看得远, 组建的志愿服务队伍才会像常青树一样, 越来越挺拔。有着需求与被需求两者的关系为奠基, 优化志愿服务团队, 使得其更加规范化, 不失为增强团队归属感的一大策略。特别是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增强社会责任感, 必须要深入到社会当中了解所需, 体察民情, 与社会共成长。此外, 可以通过建立一套志愿服务群体的识别系统, 例如:服装、胸卡、队旗、手册、地图、海报、队歌, 等等, 使得队伍更规范, 也更加专业化。

2. 实施服务的专业化, 增强团队影响力。

高职院校大学生有着自身的专业特长, 在实施志愿服务当中更具优势, 只要设置合理, 注意突出专业特长, 不失为一个拓展社会实战经验, 增强个人专业实践水平的大好时机。有优势, 善发挥, 更容易增强团队影响力。

3. 争取服务的项目化, 增强团队专业性。

志愿服务不能人云亦云。在过去的几十年来, 志愿活动内容单一、志愿者类型单一等问题出现在我们的面前, 如何使得团队的服务具有影响力?实施服务内容的项目化管理, 不失为一个极佳的方式。根据高职院校大学生本身的特长, 只要志愿者细心观察和了解, 把握服务对象的需求, 就能提供让人喜欢的志愿服务, 就能增强志愿服务团队的专业性。

4. 加强培训及激励机制, 增强团队认同感。

志愿者队伍服务是否成功, 关键在于志愿者, 而一个团队素质的高低, 取决于志愿者本身的素质以及能力。因此, 一个团队要强大, 必须要完善其培训以及激励机制, 只有通过多方面的培训, 使青年志愿者的思想水平、业务知识、团队精神以及沟通能力等各方面素质得到全面的提升。增强服务能力, 增长自身才干, 对于志愿者本身以及团队的发展都是百利而无一害的事情。

志愿服务本身是需要倾注感情和精力的一项事业, 如果没有了志愿者本身的参与, 那将会是一种怎样的局面?在志愿者服务社会的同时, 其实志愿者自身也希望被肯定、被赞誉以及渴望实现自身价值。所以, 作为一个团队管理者, 可以从人本管理的角度出发, 满足志愿者自身的需求, 激发志愿者的潜能。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社会的不断进步, 各种不同观念在生活与工作的方方面面时刻影响着人们, 而其中一些极端的个人主义则导致了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以及人生观出现了偏差, 最终使得他们陷入了一个自私、自我的错误观点中去。志愿服务以自愿、无偿为前提, 以弘扬志愿精神为核心, 能够把服务他人、服务社会与实现个人价值有机结合起来, 引导人们在做好事、献爱心的过程中陶冶情操、提升境界, 有利于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基本道德规范, 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 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任务落到实处。

综上所述, 志愿服务实践的开展, 是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有效途径。只有令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在志愿服务中了解到社会所需, 并逐步感受到自身的被需求感, 才会使得高职院校大学生志愿者们感受到敢于担当所带来的使命感, 才能逐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裴悦国.大学生责任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J].内蒙古电大学刊, 2004, (02) .

[2]谭建光.志愿服务理念与行动[M].北京:人民出版社.

[3]荣静.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独生子女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研究[J].沈阳:辽宁大学, 2012.

[4]陈民.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途径探析[J].河南科技, 2013, (01) .

[5]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价值研究[EB/OL].2012-12-06.http://wenku.baidu.com.

社会志愿服务 篇2

社会志愿服务活动实践报告1

系部名称:经管系姓名: 夏康英 专业:市场营销

班级:营销0815??实践单位:xx市朝阳供电所

实践时间: 20xx年7月24日至20xx年8月6日

为了提高我们的社会实践能力,丰富我们的假期生活。我们有幸参加了由省公司举办的“青春光明行”暨青年志愿者优质服务的社会实践活动。让我们对电力有了更深的了解。在整个调研中,各个局的领导对我们精心照顾与细心的指导,让我们大家都很感动。我们对整个益阳市区都进行了走访和调查,到一些大企业、大客户进行了了解和访问;随电力人员学习怎样抄表;通过安全生产和优质服务活动的学习,实践和调研,我们感触颇深。

一、在领导的鼎力支持下,圆满的完成了此次任务

省电力公司“青春光明行”暨青年志愿者优质服务社会实践活动派遣至益阳电业局的志愿者由王敬、罗洋、王闻名、李美霞、谭巨名、欧阳超、李文龙、陈苗、刘海燕、夏康英十名志愿者组成。在此次益阳地区的调研期间,领导甚是关心,给与了工作的大力支持和生活的细心照顾。在此,我们深表感谢!在调研期间,我们深入益阳全市的县(区)的党政机关、企业、社区、学校、乡村,发放安全、科学用电宣传资料,宣传公司“诚信、责任、开放、进取”的良好形象;以调查问卷方式向电力客户收集、征询意见和建议,进行分类整理并形成调查报告。任务圆满完成。

二、周密安排,分工合作

在调研日程的安排下,我们兵分五路,前往各组所要调查的地方。我们秉承坚持不解的精神,最终,我们提前完成将近二百份的调查问卷。稍作休息,又马不停蹄把这次调研活动中发掘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完成一份较高质量的调研报告供相关部门进行参考。

三、让电力服务精神走进人们的心中

为了让群众更加了解国家电网的服务宗旨,骄阳似火,我们行走在烈日炎炎的益阳大道上热情地对过往行人发放安全用电资料,讲解和介绍用电政策和法律法规、安全节约用电等宣传资料。对于前来咨询的客户,我们都一一做了耐心细致的答复,对当场解决不了的问题进行认真记录并留下客户联系方式,便于日后解决落实。为期一天的资料发放,即使累,但心情异常的激动,共向居民发放资料3000余份,超有成就感啊。这次活动向社会广泛宣传了电力企业的各项政策、服务承诺及新举措,获得了广大市民和社会各界的好评。

四.心得体会

7月24日,我们正式启程。在益阳电业局团委书记陈舸的带领下,我们十人组的益阳志愿者队在下午1点到达益阳电业局。开始了我们为期十三天的供电优质服务的社会调查。在整个调研中,各个电力局的负责人对我们大家都很关心,我们甚是感动,再次表示感谢。

在整个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大家齐心协力,用心做好每天的工作。对于电力部门来说,我们是一个很重要的桥梁。我们每个人都努力与客户进行沟通,真正做到心系客户,情牵百姓。在这次活动中,我们也更加明确了自己的方向,看到了自己的优缺点,不断完善自己,为以后更好的提升优质服务水平奠定基础。每天的工作都会让我们感觉到自己的思想觉悟得到不断提升和完善,更加理解到国家电网公司的“努力超越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我们也增强了大局意识和团队意识,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确定,同时也为我们自己未来的方向明确了学习目标。

“青春光明行”暨青年志愿者优质服务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报告

这次活动告诉我们,作为电力学子,我们应该学好专业知识,学以致用,才能真正给用电客户解答疑难问题。在今后,我们要更用心去体验,用心做好现在每天该做的事,用心对待每一件事情。付出不一定得到回报,但不付出就一定得不到回报。我们定会将“志愿者”的身份延续下去,加油。

社会志愿服务活动实践报告2

在奔赴彰显他们青春与志愿的舞台的路途中,准备充分、斗志昂扬的队员们丝毫不为即将到来的陌生或者困难的境遇所影响,在车窗外淅沥雨幕的伴随下,顺利地来到了龙泉镇。在卫生院领导的安排下,队员们住到了龙泉中学的教室中,尽管条件简朴,但是队员们安然接受,并且对他们即将居住一周的教室进行了清洁打扫工作。在劳动中,大家齐动手、共出力,有努力劳动的欢乐,有尽情倾洒汗水的痛快,还有工作完成后的满足。几净的门窗,整洁的地面,井然有序的物品……这些就在队员们的齐心合作中出世啦!磨刀不误砍柴工,另一边,xx老师及队伍负责人与当地工作人员积极沟通,实地考察活动场地,布置即将到来的活动的各项准备。不打无准备之仗,做足了准备,才能从容,在老师的带领下,队员们对于未来七天的活动充满信心。“三下乡”医疗服务志愿活动,或许队员们的大学阶段只能经历这一次,因此他们倍加珍惜,窗外的清风仿佛也在对年轻的他们诉说着鼓励。

社会志愿服务活动实践报告3

此次“交通安全安全知识与急救常识宣讲”暑期社会实践,是东北林业大学交通学院蓬勃志愿者协会以一个学生志愿者团体的形式申报的青年志愿服务团队奔赴新胜村、服装城、哈平路等地进行交通安全知识与急救常识宣讲小分队。协会本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利用暑假进行交通安全知识与急救常识的宣讲。通过此次社会实践摸索出在中小学校进行交通安全教育的经验,为以后进行交通安全教育和宣传打下理论基础,另外通过社会实践获得准确的交通管制数据,为我们学习交通知识提供实验数据。

(一)社会实践流程篇

7月中旬,蓬勃志愿者协会实地走访了哈尔滨市南岗区王岗镇新胜村委员会及其新胜小学,确立了假期社会实践的地点和内容。同时,我们还选择了服装城,哈平路,中央大街等地一些交通现状比较繁华的地带进行了交通安全知识宣传的考察。并且,我们在答辩的过程中确立了这三个地点作为交通安全知识与急救常识的宣讲地点和调研地点。

7月10日至24日,协会组织编写了交通安全知识手册和交通安全意识调查问卷,顺利完成了社会实践的准备工作,包括志愿者的筛选以及宣讲人员和调研人员的培训。

由于准备比较充分,社会实践志愿者团队提前一天出发。7月25日,我们把团队分为几个小组,到哈市一些交通繁华的地带进行交通现状实景拍摄、取材。

7月26日,青年志愿服务团队分为三组,第一组走进新胜村,首先走访当地的村民,了解他们以及他们孩子对交通安全知识的.了解情况和交通安全意识,同时宣传此次社会实践,为接下来的宣讲活动做准备。第二组走进服装城附近的街区拍摄交通车辆违规和行人横穿马路、跨越护栏的现象,同时,在该地区发放《交通安全手册》150册和交通安全意识调查问卷100卷第三组为交通安全知识教研组,他们专门负责以后几天交通安全知识与急救常识讲座的准备工作与完善工作。

7月28日,团队所有成员走进了新胜村,开始了一整天的交通安全知识宣传。在新胜村我们为这里的中小学生做了三次讲座(分别为交通事故预防与急救常识课,交通安全常识课与现代交通工具认识课)和一次“我心中的汽车”绘画美术课以及交通安全意识调查。

7月29日,团队走进中央大街实践地,发放交通安全手册,深得市民的好评和认可。

7月30日,将前段时间实践中整理的交通安全宣传材料以及“心中常绿红绿灯,文明交通伴我行”宣传条幅带到哈平路进行宣传,同时进行“文明交通,珍爱生命”的签名活动,广大市民积极参与。此次签名活动为我们的社会实践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二)交通安全教育现状与思考篇

团队最初调查的地方是黑龙江大学至服装城路段,此路段正在进行惠民的地铁工程建设,交通比较繁忙,车辆、行人都比较多,交通秩序比较混乱。此路段违规停车现象比较严重,有的车辆甚至停在禁止零时或者长时停车的十字交叉路口的道路上,显然他们对交通法律法规了解并不多,或者他们的交通安全意识比较淡保在调查的过程中仅仅三十分钟一个十字交叉路口就有七八次不同程度的车辆违规现象,甚至有的车辆在禁止掉头的路段掉头。为了构建安全、快速、平稳的城市交通,我认为光靠交通警察的督察,交通现状也是难以改善的,还要全名提高司机的法律法规意识。

然而,团队调查发现,在电子大厦的周围,本来有人行横道,只需从电子大厦向前走过几分钟就可通过人行横道,但是许多市民却选择了从横穿马路、翻越护栏,在护栏的一侧,车辆高速行驶,极易造成交通安全事故。一些市民还抱着自己的孩子翻越护栏,我想在如此环境下成长的孩子,他们会遵守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吗?这让我们志愿者感觉非常的担忧。在调查中发现,一些中小学生横穿马路与翻越护栏的现象也频频发生。根据调查一些横穿公路的中小学生,他们知道一些交通安全知识,但是他们的交通安全意识比较差,究其原因还是没有一个好的交通环境来引导他们。一些老年人也有横穿公路、翻越护栏,通过抽样调查,他们大多不了解交通安全知识,缺乏交通安全意识,横穿公路知识为了方便,但是忽略了生命安全。从未成年人到老年人,都有横穿公路、翻越护栏的现象,他们对交通安全知识的了解情况也是不一样的,大多数未成年人在学校或者其他地方接受一些交通安全知识,但是他们的交通安全意识比较薄弱,同时,他们对现在交通安全现状也不太满意,希望得到改善。

对于中年人来说,大多数对交通安全知识都有了解,但是除了司机外,其他人对交通法律法规了解的不够全面,大多数是一知半解。更有甚者,有些市民竟然不了解交通灯的含义,这让我们志愿者很疑惑,可能是以前的交通安全教育缺失。而许多市民了解交通安全知识,但是,他们却同样不顾及交通事故的危及,横穿公路、翻越护栏。而且,许多人了解交通法律法规,但是他们却不遵守交通规则,有明知故犯的嫌疑,许多人都是等到发生交通事故才后悔没有遵守交通规则。许多了解交通安全知识,却不遵守交通规则,究其原因就是他们交通安全意识不强。

为了构建安全、平稳、快捷、和谐的交通,我们应该提高全民的交通安全意识,深入了解交通法律法规和交通安全常识。目前,在我国还没有专门的交通安全教育的课程,没有系统的教育,为此我们提出在中小学校进行交通安全极教育,加深中小学生对交通安全知识的了解和认识。

在交通安全教育的过程中,成年人的交通安全知识教育和宣传是最困难的,以成年人为宣讲对象很难起到好的效果。通过此次实践,我认为我们可以通过教育中小学生来带动成年人交通安全意识的提高,如果小孩子的交通安全意识提高,如果由子女来提醒其父母珍爱生命、遵守交通规则,这样可能取得很好的效果。而且,通过他们来影响更多的人,这就是我们实践所得出的“小手牵大手”的含义。

针对小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的特点,容易接受交通安全知识,我们应该探索出一套适宜中小学生的交通安全知识教育的方案,在中小学开交通安全教育的课程。拓展中小学生的视野,让他们不仅仅只学到语文、数学,只培养小学生的语言逻辑与逻辑思维能力,还接触交通范畴,托扎视野,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我认为中小学的交通安全意识的提高,有助于交通事故发生率减少,这是一个长远的系统工程。

社会志愿服务 篇3

“哦,你是志愿者小周呀,好的,我在家……”

6月15日,发生在双流县黄甲街道八角新居社区的这一志愿服务,是黄甲今年以来探索社会服务新模式的一个缩影。不出年底,居民们就能普遍享受到由志愿者们提供的多方位全免费服务:从家里学生到老人,从小区环境卫生到各项文化活动……服务项目十分丰富。

新型城镇化催生社会服务新模式

为加快建设“空港贸易核心区、两化互动示范区”,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针对辖区城镇化步伐较快、农民向市民转型人员较多、居民对小区服务需求较高的问题,黄甲街道探索建立志愿者服务中心,逐步推行志愿服务积分奖励机制。积极倡导小区“共建共享”,并率先在黄瓦居、八角居和长埂新居等3个新型社区试点实施小区居民“以服务换服务”的社会服务新模式,着力营造“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和谐人居氛围。

宽敞温馨志愿者服务中心是“大”家

在黄甲街道宽敞明亮的的志愿者服务中心,记者看到培训室、心理咨询室和儿童游乐园一应俱全,能为居民们提供优质舒心服务;同时,街道文化站和各个小区都设有志愿者活动点,以便及时收集和提供小区群众的服务需求。

该志愿者服务中心成立于2013年底,成员主要由大学生组成,在街道指导下具体负责志愿者队伍管理,志愿活动组织开展,小区志愿者活动协调,与其他群团志愿者共同开展活动等工作。

内聚外联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

今年以来,黄甲街道志愿者服务中心通过在辖区内开展各类免费技能培训、心理健康咨询、学生兴趣班、舞蹈武术指导等课程,已吸引了100多名居民主动参与志愿活动,并吸纳为志愿者服务中心会员,形成一支以小区居民为主导的相对稳定的志愿者“一梯队”;与此同时,通过积极与周边中小学、大专院校、培训机构、医院和企事业单位联系,已建立了一支由在职教师、在校大学生、医护人员、专业技术工人等社会爱心人士为补充的志愿者“二梯队”,可随时为小区居民提供“订单式”服务,进一步拓宽服务内容。

目前,黄甲街道提供的各类免费活动外,志愿者们可提供的积分服务包括小区环卫养护、文明劝导、邻里互助、设施设备维护、助老助幼、各种文艺(社团)活动组织及兴趣辅导与技能培训等等。志愿者提供各项积分服务后,经确认即得到相应积分。积分既可用于享受政府或社区提供的免费技能、文化培训,文体活动及医疗服务等公共服务,也可按每1积分价值5元的标准兑换成相应金额的礼品。

强化管理志愿服务有“家法”

据黄甲街道志愿者服务中心负责人介绍,为不断强化志愿者管理,政府不仅将对志愿者采取包括岗位公示、名单及服务内容公示、积分定期公示、免费公共服务公示及积分消费情况公示的“五榜公示”,还会通过一系列积分激励机制及减分机制,力促志愿者服务质量最佳化。

在积分激励方面,当志愿者作为服务凭证的积分IC卡达到一定分值时,积分可上浮一定比例,比如达2000分(不含)以上时,将上浮60%;此外,每月还将由居民对志愿服务者进行满意度测评,对分值排前三名的志愿者将给予额外积分奖励。同时,街道每年将组织至少两次优秀志愿者评比活动,对积分前10名志愿者均给予表彰和物质奖励。

四川省社科院专家认为,黄甲街道积极探索广大居民“以服务换服务”的社会服务新模式,不仅使志愿者服务和公益事业与政府提供免费公共服务有机结合,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更将强力推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工作的不断创新,并显著加速农民向市民的全方位转变。

社会志愿服务 篇4

青年志愿服务是20世纪90年代初才出现的新生事物, 随着社会的发展, 由于广大青年的积极参与和巨大的社会需求, 青年志愿服务迅速发展壮大, 已经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从扶贫济困到社区共建, 从公益服务到支教支边, 志愿服务的领域与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在城市、乡村、学校、街道及各福利场所都可以看到青年志愿服务者的踪迹。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本世纪以来, 志愿服务在全世界得到迅速发展, 目前已经成为一种国际潮流, 一种世界性的社会运动, 在各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以来, 我国开始大规模地发展青年志愿服务, 志愿者在服务大型活动、服务社区建设、服务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受到社会各方面的赞誉, 成为“当代社会主义一项十分高尚的事业”。

当前, 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 (social transformation) 的特殊时期, 它以结构的转换为核心, 带动社会体制的转机、利益的调整和观念的变化等。目前, 社会成员必须适应两个转变:一是从传统的农业社会转向适应现代工业化社会环境;二是从传统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保护状态转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竞争状态。伴随着体制变革和产业变革的调整, 人们的生存、发展随时可能面对难以预见的情景, 如若缺乏相应的社会援助或正在政策上出现失误, 很有可能损害自己的生活并可能影响社会的安定。因此, 在当亲的社会转型时期, 尤其需要社会保障 (social security) 、社会工作 (social work) 、志愿服务 (volunteer service, 又译“义务工作”) 提供支持功能。然而, 仅仅依靠政府统包统揽式的社会保障是远远不够的, 而且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制在建立过程中也是困难重重, 功能受到极大制约。因此, 中国转型时期的青年志愿服务对于改善民众生活、支持社会稳定具有特殊的意义。

二、青年志愿服务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作用

(一) 传递爱心与传播文明, 促进社会精神文明的进步与发展。

服务体现了人的本性:利他主义。社会整体的生存与发展是个体生存与志愿发展的前提, 因此要求每个社会成员具有社会关照和社会回报的精神, 以及集体主义的意识。否则, 整个社会就会陷入混乱, 每个人的生存也将受到严重威胁。志愿者行动对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不仅在于对道德的呼唤与重建, 更重要的是它广泛调动了社会成员的参与意识, 从而在实践中形成道德认同。志愿者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过程中, 一如既往地秉承“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 促进了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 同时对于提升整个社会群体的道德责任意识也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二) 增强社会成员的生活保障, 促进社会保障的发展。

社会保障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社会保障主要包括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等。广义的社会保障是以社会保险为主要内容, 以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辅助内容, 以物质保障、服务保障、精神保障为保障层次的综合性体系。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 社会经济领域按照利益最大化的原则运作, 不可能完全顾及“弱者”的利益。政府机制追求的是公民的普遍权利保证, 即从最普遍的意义上关怀公民的现实生活, 也不可能照顾到每个公民或者某些特殊群体的方方面面。一些弱势群体既是市场所不能顾及的, 也是政府无力关注的。另外, 我国的社会保障还存在资金不足、内容有限、覆盖面狭窄、服务保障薄弱等问题和不足。这些都需要青年志愿服务来弥补社会弱势群体在物质、服务和精神保障方面的需求。中国志愿者行动通过扶贫助残、社区服务、敬老爱幼等志愿工作主要参与了服务保障与精神保障这两个层面的社会保障工作, 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与较广泛的社会影响。而随着志愿者行动的进一步扩大与规范化, 在这些方面的参与还将继续深入。青年志愿服务履行了社会保障许多方面的职责, 并建立了其思想基础和群体意识, 这对于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与社会保障体系有着积极的作用, 也为中国的社会保障工作融入了新鲜的血液和青春的活力。

(三) 促进社会进步, 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 难免出现各种分化, 过分注重个体利益和个人生活的封闭性使得人的信息联系日益扩大的同时陷入孤独无助的境地, 这样不仅损害了社会成员的生活质量, 客观上也造成社会结构的分裂, 引起种种社会问题;近些年来, 许多人文学者、社会学者批评的“现代社会病”逐渐出现, 导致社会整合的困难。志愿组织作为民间中介团体有助于加强社会与个体之间的联系, 青年志愿服务活动在开展的同时, 也在向社会弘扬一种“奉献、有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这种精神有助于促进人与人之间的融合互助, 加强人与人之间的关怀与接触, 减轻、消除彼此之间的距离感和隔阂, 从而缓解由于社会群体分化所带来的矛盾。这样, 社会、团体、个人在新的互助基础上建立密切关系, 从而促进社会的整合, 进而促进了社会的整体进步并进一步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赠人玫瑰, 手有余香”, 青年志愿服务活动是帮助者与被帮助者之间的良性互动, 志愿者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也正是在“帮助自己”。青年志愿服务的产生和发展, 其意义不仅仅在于开展多少次服务、帮助多少位对象、解决多少个问题, 更加深层的价值在于倡导了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友爱温馨、宽容信任的人文精神, 尤为重要的是, 青年志愿服务适应当代青年自主意识、参与意识日益增强的特点, 组织和引导青年以志愿服务方式积极参加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调动了青年的内在积极性, 促进青年发展及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在当代中国, 由于各种客观现实性原因, 中国的青年志愿服务工作依然存在种种问题,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及社会各项体制的愈加完善,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 志愿服务工作定会取得更好的发展。

摘要:本世纪以来, 志愿服务在全世界得到迅速发展, 目前已经成为一种国际潮流, 我国的青年志愿服务还处于起步阶段, 笔者通过调研, 深入了解青年志愿服务发展现状, 进一步探究青年志愿服务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 并通过对我国志愿服务产生、发展状况的宏观把握与对志愿者及志愿服务活动的微观调研分析, 进一步探究青年志愿服务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充分了解我国青年志愿者与志愿组织的发展, 志愿精神的兴起与弘扬, 当代青年的价值观念的转变, 认识青年志愿服务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青年志原者,志愿服务,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艳辉.关于青年志愿服务在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一点思考[J].才智, 2011, 3

[2].梁绿琦, 余逸群.论青年志愿服务对社会进步的意义与作用[J].北京教育 (高教版) , 2006, 1

[3].黄飞燕.关于新时期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工作的思考[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07, 6

[4].邓国胜.中国志愿服务发展的模式[J].社会科学研究, 2002, 2

[5].安国启, 曹凯.论青年志愿服务对我国社会发展的作用[J].中国青年研究, 2002, 1

[6].邵政严.试论我国青年志愿服务的价值与影响因素[J].中国青年研究, 2010, 7

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报告 篇5

为了响应学院关于贯彻落实某同志给华中农大本禹志愿服务队回信精神,开展爱心支教、帮困助贫、义务献血、爱心援助、慰问孤老、文艺义演等送温暖、献爱心志愿服务活动,勇于担当、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精神,xx年1月13日,由四川农业大学生命科学与理学院12名学生组成的“温暖回乡”社会实践队,在指导老师张军杰张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雅安西门汽车站开始了为期4天的寒假社会实践。此次社会实践得到了来自车站方以及乘客的一致欢迎。

这次社会实践的主题是“送温暖,保安全”,旨在让乘客在回家路上感受到温暖,提高乘客春运乘车的安全防范意识。实践活动共分为:为乘客送热水,发放安全宣传单,帮乘客拿行李过安检等3个主要部分。同时,我们根据车站的实际情况安排了同学打扫车站大厅卫生。

13日上午,我们一行12人在车站集合完毕后,队长将队伍分成了4个小组,第一小组负责送热水;第二小队负责帮乘客提行李过安检;第三小队负责发放安全宣传单,最后一个小队负责候车大厅的卫生。

服务社会 共赢未来 篇6

该合作社主要以种植和立体生态养殖为主,其种植项目主要是种植各种时令及反季节蔬菜,现有种植面积83.2公顷:立体生态养殖项目主要是“生猪+莲藕(芋头)+泥鳅(黄鳝、鲫鱼、泥蛙)”项目,现有面积8.8公顷。产品主要销往安化县东坪镇、长沙市、广州市等地。合作社现有社员100户,员工150人。

该合作社的成立,带动了当地群众种、养观念的更新,提高了经济效益,也为当地的菜篮子提供了一份保障。

该合作社员工原来多为散户经营,种植不成规模,营销不到位,效益不明显,产品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合作社成立后,统一规划,集约土地资源,统一引进优良品种和购买农药、肥料,扩大了种养规模,改变种植模式,争取政府农业部门的支持。

该合作社的口号是:以最小的土地面积资源创最大的经济效益。合作社以绿色环保生产为宗旨,以市场需要为主导,以商业诚信为基础,以行业创新为理念,以做大绿色城郊为目标,依托科研机构,集中专家智慧,开发绿色种植模式。为取得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该合作社加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整合已有资金和土地资源,并充分利用好、管理好。

2.抓好品种的创新,提高产品质量。

3.在品质不断提高后,争创优质品牌。(湖南 张国泰)

社会志愿服务 篇7

本书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紧紧围绕地方高校的特点和社会责任,以增强地方高校社会服务职能为研究宗旨,从高校职能发展历程、地方高校服务社会的相关概念出发,以文献资料分析国内外高校社会服务的研究和实践,阐述地方高校社会服务的特点和意义,综合分析高校社会服务的现状及对策,提出高校社会服务的路径选择、成果转化及绩效评价,以增强地方高校社会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既有理论的阐述,又有具体的事例印证,既有现实针对性,又具有可行性,对完善高校社会服务职能、提高高校社会服务能力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当今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经济的发展,高校对社会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社会对高校的依赖性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职能是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传承文化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人才和科技作为高校服务社会的载体,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同时,本书论述了地方高校自身的建设和发展与地方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构成相辅相成、共生共荣的关系。一方面,地方高校为地方发展提供人才、科技和文化支持,促进地方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地方院校是地方政府支持建设的,其发展离不开地方社会,它的生存更多地依赖地方政府地方科技、经济、文化的发展能反哺高校发展,为地方本科院校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秩序和精神氛围,地方高校社会服务呈现出具有多样性、基层性、责任繁重性、引导性、实效性、适度性、区域性和互融性的特点。

值得特别称赏的是,本书具有两个最大的亮点:一是对地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有效服务社会的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如何更加有效地发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有效服务社会的作用是近年来国内教育部门、教育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的重大课题。虽然国内外对地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服务社会有一定的研究,但对如何更好地开展社会服务缺乏系统研究,实际的服务性工作也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基于此,本书在系统介绍国内外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服务社会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后,重点分析了我国地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服务社会的状况和特点,研究了地方高校服务社会的路径,建立了地方高校有效服务的保障机制,对充分发挥地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为社会服务的功能、地方高校社会服务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二是对地方高校服务社会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作者不仅阐述了国内外对高校服务社会的绩效评价的研究,阐释了地方高校服务社会绩效评价体系的内涵及其原则,还创造性地构建了地方高校服务社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这对营造一个良好的内外部环境,有效发挥地方高校社会服务的职能,构建科学规范的服务社会绩效评价体系,充分发挥评价体系的导向、激励、促进、改进的功能,促进地方高校社会服务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加快地方高校的教育改革和发展,进而促进地方高校社会服务优势的发挥,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启示意义。

本书是作者对地方高校提高服务社会能力和增强社会责任感研究的点滴思考,对完善高校职能和提高服务社会能力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可作为高校职能理论研究者的参考。对地方高校服务社会职能的研究是一个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希望作者今后继续对此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不懈的探索,从而取得更大的成果。

摘要:服务社会是高校的重要职能之一,《地方高校增强服务社会职能研究》一文紧紧围绕地方高校的特点和社会责任,阐述地方高校社会服务的特点和意义,综合分析高校社会服务的现状及对策,提出高校社会服务的路径选择、成果转化及绩效评价,以增强地方高校社会服务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服务社会,高等院校,重要职责

参考文献

[1]陈新亮.地方高校增强服务社会职能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4.

社会志愿服务 篇8

一、把好归档材料的前期控制关, 为建档工作打基础

随着城中村综合改造工作的推进, 潍坊市坊子区档案局本着“为现实服务、对历史负责、为未来着想”的职业精神与操守, 紧跟党委、政府中心工作, 提前介入并及时向有关领导、部门及群众反映、宣传“城中村”改造建档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提出了“城中村”改造, 建档工作同行的口号, 并深入“城中村”改造第一现场进行指导。协助指导“城中村”改造工作人员制订“城中村改造档案材料归档范围”、归档材料形成标准及质量等, 把好归档材料形成的前期控制关, 确保各项归档材料的齐全、完整、准确、为建档案工作打基础。

二、把好建档标准关, 以点代面、落实建档工作目标

“城中村”改造涉及面广、政策性强, 是一项关系城市科学、可持续发展和广大村民切身利益的重要工作。“城中村”改造所取得的成果, 要依靠“城中村”改造档案记录下来、体现出来、传承下去。而城中村改造档案又涉及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广大村民的长远利益、涉及到经济模式的转变、村民变居民、房屋及宅基地、土地开发与储备、土地收益与分配、过渡费发放、人口与计划生育、基础设施建设等多方面内容, 形成的材料大小不同, 质地各异, 数量多而杂乱。如何将“城中村”改造材料及时、合理地进行分类、组卷、整理, 经多方调研, 首先选取在档案基础好、领导档案意识强的改造村进行试点, 按照以人为本, 档案保管期限、载体形式和整理组卷繁简相结合的原则, 按载体形式、阶段、分组别、分姓氏进行排列组卷。对永久或长期保管的档案, 在组卷或抄制目录时, 可以不必太具体详细。各类档案打印案卷目录和全引目录各两套。并在试点村召开“城中村”改造建档工作现场会, 以点代面, 全面推广试点村的整理方法。全区共整理“城中村”改造档案1000余卷。

三、把好档案开发利用关, 服务社会、服务民生

“城中村”改造档案既是“城中村”改造的真实记录, 又是“城中村”改造的基础和保障, 是日后执行政策、了解事实、解释情况, 化解矛盾、维护权益的重要依据。建立健全城中村改造档案, 有利于社会稳定、发展、有利于更好的改善民生、服务群众, 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立健全“城中村”改造档案是新形势的发展对档案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是档案工作服务大局、服务社会、服务民生、服务群众的重要举措。在“城中村”改造开始, 潍坊市坊子区档案局就如何进行“城中村”改造召开了多次会议, 制定了翔实的实施方案和办法, 这些方案和办法都一一记录在档案之中。为方便群众查阅档案, 各改造村都安排专人管理档案, 并纳入综合档案室进行综合管理, 方便群众查阅。到目前为止, 群众查阅“城中村”改造档案200余人次。化解了群众疑问, 缓解了矛盾, 确保了“城中村”改造的平稳进行, 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了贡献。规范的“城中村”改造档案管理, 让各城中改造村尝到了甜头。某村书记说, “城中村”改造工作, 最怕的是群众不明真相, 而村委会却提供不出证据, 这样必造成矛盾, 规范的“城中村”改造档案管理, 一劳永逸将问题解决了。

摘要:本文介绍了“城中村”改造档案的建立要点, 以及利用“城中村”改造档案服务社会、服务民生的主要做法。

社会志愿服务 篇9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重要意义

(一) 志愿服务是科学价值观内化的重要手段

大学生是我国重要的储备人才, 也是祖国建设的中坚力量。大学生的价值观直接对国家、社会有着影响。因此, 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也是各高校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而高校通过积极的鼓励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 使大学生能够了解社会、深入社会, 进而大学生在此过程中也会了解到奉献的内涵, 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使大学生养成有爱、奉献、互助的良好品质, 进而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促进大学生的良好发展[1]。

(二) 志愿服务是大学生丰富阅历的有效平台

由于大学生在小学起就在学校接受教育, 没有接触过社会, 导致大学生缺乏必要的人生阅历, 进而也影响到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对大学生的长远发展非常不利[2]。此外, 大学生在学校的学习中, 存在着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技能脱节的情况, 很多大学生在社会中遇到问题时候会出现迷茫, 进而表现出对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 存在着迷茫、消极的情况。而大学生通过参与志愿服务, 能够更深入的接触社会, 进而丰富大学生的阅历, 使大学生能够了解到自身的不足之处, 进而通过改正能够更加适应社会。

二、社会实践体系的构建分析

鉴于志愿服务对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意义, 高校应该积极的鼓励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 并且应构建科学的社会实践体系, 以促进大学生的良好发展, 下面针对于社会实践体系的构建进行具体的分析。

(一) 完善志愿服务组织机构

在构建社会实践体系的过程中, 首先应该完善志愿服务的组织机构。首先, 高校领导应该给予充分的重视, 应成立领导小组, 由学校的党委进行统一的领导和协调, 并且由团委具体的实施。其次, 建立自我监督的志愿服务管理机构。该机构的主要工作内容就是进行大学生志愿者的招募和培训, 并且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参加社会中的各项志愿服务。该机构主要由团委领导实施, 并且由学生干部进行统一的规划和管理, 进而确保大学生志愿服务管理机构的良好运行。

(二) 建立志愿服务保障机制

高校通过建立志愿服务保障机制能够确保志愿服务安全有序的进行。具体应做如下几个方面的努力。首先, 高校应该加强对志愿服务资金上的支持。由于志愿服务机构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需要具有一定的经济支出, 例如, 志愿者统一的服装等。因此, 高校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 为志愿服务机构拨一定的经费, 使其能够更好的运行。其次, 要做好安全保障工作。由于大学生在参加志愿服务的过程中, 会由于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而导致大学生的人身安全受到一定的威胁, 因此, 应该对大学生志愿者进行安全教育, 提高大学生的安全意识。此外, 高校还应该为大学生志愿者提供法律上的支持, 保护大学生的合法权益。再次, 高校要给予优秀的大学生志愿者一定的优惠政策, 做好政策保障工作, 积极的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形成全校师生员工积极参与志愿服务的良好氛围, 进而促进大学生及高校的共同发展。

(三) 健全志愿服务管理体系

在构建志愿服务的社会实践体系过程中, 还应该健全志愿服务的管理体系。首先, 应对志愿服务组织机构进行有效的管理, 采取项目化管理方法, 对大学生志愿者进行配合, 使其能够提高素质, 更好地完成志愿服务。此外, 在管理中应规范志愿服务的具体实施内容, 形成系统化、品牌化、特色化的各高校志愿服务格局, 建立志愿服务项目库, 巩固传统志愿服务项目。进而通过健全志愿服务管理体系, 能够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和高质量的完成。

三、结语

本文主要针对于大学生志愿服务与社会实践体系的构建进行了相关方面的分析和探讨, 通过本文的研究, 我们了解到, 大学生志愿服务是一项利己利他的伟大事业, 大学生能够积极的参与到志愿服务中, 而学校也应该对大学生的志愿服务进行支持, 并且结合大学生的实际情况, 为其建立科学的社会实践体系, 使大学生能够更充分的投入到志愿服务当中, 进而促进大学生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曾三侠, 李道琳.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模式探析[J].滁州学院学报, 2014, 12 (06) :221-222.

服务社会成就自我 篇10

创业之星简介:

王磊阳, 男, 汉族, 中共预备党员,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2009级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专科学生, 2011年注册“鼎轩电子科技”, 2012年注册成立郑州鼎轩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2013年创办“E通数码通信”网站, 现任总经理, 是河南省“创业服务进校园”活动首批创业贷款扶持的创业者, 被评为“河南省十佳创业之星”。

服务为本, 为客户创造价值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校期间, 王磊阳对计算机非常感兴趣, 自学网页设计、软件编程、计算机维修等知识。他认为IT行业依然充满机遇, 于是创建了“郑州鼎轩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主要经营个性化电脑组装、笔记本电脑和各种电子产品, 并逐步把业务拓展到电子商务和网站开发等方面。

他坚持服务为本, 为了方便师生, 经常在校园开展免费维修活动, 不仅提供硬件维修, 还宣传网络安全知识, 引导同学们绿色、健康上网, 学会保护个人隐私, 预防网络骗局。这些都受到师生的热烈追捧, 许多同学加入他的创业团队进行实习实训。熟悉他的同学都知道, 去“鼎轩”买电脑就是放心!市场上的电子数码类产品鱼龙混杂。在创业之初, 他去进货没少吃亏, 滞销、退货, 让他几乎难以为继, 但他坚持“做生意就是做人”, 要讲诚信, 宁可自己亏点, 也不能伤了客户、砸了牌子。他严把质量关, 为师生提供安全可靠的产品, 赢得了良好口碑!他设身处地为客户考虑, 根据客户用途合理推荐装机方案, 引导客户只选对的不选贵的!有人劝他:“做生意就得忽悠, 不忽悠哪来利润?”但他觉得不让客户花“冤枉钱”就是为社会创造价值!

电商平台, 助力创业起航

随着电商的崛起, 他把握商机, 建立了自己的网站“www.e通.com”数码产品购物网站, 以实体店优质服务加网络优惠价格, 线上线下结合, 服务周边客户, 使北大学城师生足不出户, 就可以在网上选择自己需要的电子产品。他联合省内10多所高校周边实体店, 组建线下服务联盟, 统一店面、建成网络、优化渠道、提高质量, 逐步形成规模, 成为大学生购买数码产品的首选!

他还计划与更多高校合作, 共同建设电商平台, 在为客户创造价值的同时, 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实践机会, 让有创业梦的同学从这里起航。

心怀感恩, 不忘社会关爱

王磊阳在创业的过程中深知团队可贵, 没有外界的支持, 单打独斗将事倍功半。2011年是企业初创最艰难的时刻, 学校帮助他申请“河南省大学生自主创业小额无息贷款”5万元, 这一资金扶持帮助他渡过难关, 生存并不断发展、壮大。回想创业初期的辛苦和喜悦, 他满怀感恩, 立志以行动回报母校、回报社会。尽管自己能力还很弱小, 但他为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积极在校园做公益:一方面为学生提供勤工助学岗位;另一方面, 获得奖学金、助学金的同学, 可享成本价分期付款购买电脑。

社会志愿服务 篇11

关键词:社会组织;社会服务;实现方式

中图分类号: F503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20539(2015)05007206

随着“善治”理论的兴起以及“新公共管理”运动风靡全球,传统公共行政模式逐渐遭受到了多重质疑,其中之一就是政府管理的有效性问题。西方国家由此率先开展了行政体制改革,实现了行政职能从“划桨”到“掌舵”的转变。注重非政府组织对政府部分行政职能的承接以及民营化(市场化)的转型理念,是改革成功的重要保证,这些成功经验对于当前我国政府行政体制改革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受启于“善治”理论与“新公共管理”运动,我国政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社会服务水平,完全可以利用社会组织,通过构建系列制度来激发社会组织潜能,继而发挥其在社会服务供给中的重要作用。

一、社会组织与社会服务的内涵辨析

要探讨社会组织供给社会服务的实现方式,首先需对社会组织和社会服务的内涵分别进行界定。

(一)社会组织的界定

作为人类组织形式之一的社会组织,学者们虽然都比较赞成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对其进行剖析,然而具体理解内容却存在差异。如,北京师范大学刘振国教授认为:“广义的‘社会组织是指人们为实现特定目标而建立的共同活动的群体,与政府组织、经济组织并列;狭义的‘社会组织仅指由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为满足社会需要或部分社会成员需要而设立的非营利性组织,具有民间性、非营利性、公益性、自治性、组织性等特征。”[1]我国著名社会学学者郑杭生教授认为:“社会组织一般有两种含义:广义的组织泛指一切人类共同活动的群体;狭义的组织,是指人们为了实现某种共同目标,将其行为彼此协调与联合起来所形成的社会团体。”[2]

我们认为,组织目标是组织的本质性特征,由此将社会组织界定为:人们为了实现某一特定目标而按照一定的方式组合起来所形成的社会团体,它既包括政府组织与企业组织,又包括非政府组织。但本文所讲的社会组织是指排除政府组织以外的其他两种组织。因为社会服务属于公共服务的基本范畴,公共服务与公共事务、公共利益密不可分,而政府正是“以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协调社会公共利益关系为目的的组织”[3],显然政府组织的职能范围较早地囊括了社会服务内容,以致如今倘若将政府组织与社会服务作为单独研究对象,其新颖性和创新性值得质疑,加上本文研究视角在于供给社会服务过程中如何理顺政府组织与社会组织的关系,所以有必要将政府组织作为与社会组织并列的研究主体进行呈现。

(二)社会服务的内涵

社会服务,虽然在国外已经存在和发展多年,不是一个新鲜词汇,但“在我国学术界,在我国研究文献中,社会服务是个新课题、新领域,可供查阅参考的文献极为稀少”[4]。

当前我国不乏学者尝试对社会服务的内涵进行界定,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如下:中国人民大学郑杭生教授认为,社会服务与社会建设一样,可以从正向、逆向两个反面进行社会学视角的定义:“从正向说,所谓社会服务是一种促进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合理配置的有效的制度化手段和路径;从逆向说,所谓社会服务,是一种正确处理社会矛盾、社会问题和社会风险的制度化手段和路径。”[5]北京大学王思斌教授认为:“社会服务是由政府和社会力量向民众、特别是困难群体提供的福利服务及过程。”[6]

本文采用王思斌教授的观点,因为该解释不局限于社会学的视角,适用面更广;而且显得通俗易懂,直接揭示了社会服务的主体为政府和社会力量,社会服务的对象为民众,特别是困难群体,以及社会服务的本质是福利服务。虽然“发达国家的社会服务模式已经不再局限于初期简单的针对生活困难者的物质济贫服务”,“实现了由早期简单的生活救济型社会服务向全面的以服务促发展的普惠型的社会服务的转变与提升”[7],社会服务范围进一步扩大,社会服务内容更加丰富,然而基于我国国情考虑,即当前我国还处于社会服务发展的初级阶段,所以不应盲目地“跟风”,追求福利国家实施的普惠型福利模式。即使我国实施普惠型的社会服务政策,显然它的水平也是低劣的,不可能短期内达到或者超越国外发达国家水平,关键还在于它不利于当前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的化解,所以定义中仍将我国社会服务对象限定为民众特别是困难群体,强调社会服务本质是福利服务。

二、当前我国社会组织供给社会服务之现实需求现阶段将利用我国社会组织供给社会服务提上议事日程,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与原因。

首先,我国社会服务水平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对社会稳定构成了重大威胁。一个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社会,是指“特定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三大系统之间以及各系统内部不同部分、不同层次之间的相互促进,而社会障碍、失调等因素被控制在最小的限度和最小的范围之内”[8],然而我国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间呈现出不协调因素,致使两者相互促进作用有限,社会障碍、失调开始出现,影响到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两者间差距的主要原因是社会体制改革的成效落后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效。事实上,我国政府在20世纪末已经意识到社会发展体制存在问题,“试图让社区和社会组织去替代以前由国有企业和集体经济组织承担的实施政府社会发展规划和提供社会服务的职能”[9],然而改革以失败告终;而且迄今为止,该方面的探索都是不成功的,最终导致我国社会服务水平低劣。以社会组织为突破口解决该问题,在学术界已形成共识。endprint

其次,政府行政体制改革和政治民主化发展的必然结果。(1)精简行政机构,缩减行政支出,使得政府不得不放弃社会服务领域内的部分行政职能。政府的任何一项行动都需要成本,即人力和物力的有效支撑,但现实中某些政府行动的不计成本,导致政府公信力严重下降,迫使中央政府做出在全国范围内精简行政机构、缩减行政支出的改革决策,这种改革趋势势必导致政府被动地改变以往包揽所有社会服务的心态,因为即使政府有心在整个社会服务领域内有所作为,它们也没有足够的物质条件去维系行动的执行,极易造成“烂尾楼”现象,所以必须选择放弃社会服务领域内的部分行政职能,转而由社会组织承接。(2)政治民主化要求政府改变以往独揽权力、统管社会事务的局面。政治民主化呼唤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提倡社会中的组织或者个人积极主动地融入到社会问题的治理中来,与政府组织采用合作互惠的行动策略,共同治理社会事务,所以社会组织供给社会服务也顺应了政治民主化的要求。

再次,社会问题与社会矛盾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对政府重新选择治理途径提出了要求。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呈现出复杂性、多样性等时代特征,对政府的治理能力显然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政府管理”途径的弊端却日渐显现,导致公民对其管理的有效性提出了质疑,“政府失败论”成为了该种观点的典型代表。为了攻克“政府失灵”问题,学者们相继提出了“公民社会”途径、合作网络途径等。相较而言,当前合作网络途径在学术界的呼声最高,其具体表现为网络治理。网络治理的兴起要求重新界定政府与其他社会组织的关系,其显著特征之一则为多中心的公共行动主体,所以社会组织作为与政府组织并列存在的组织体,参与到社会服务的供给中来,是对网络治理途径的合理实践,况且相较于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在提供社会服务时存在着某些政府部门无法比拟的优势,或许能获得更好的治理成效。

最后,“新公共管理”运动对我国社会服务供给主体选择的示范性影响。20世纪七八十年代在西方国家兴起了一场“新公共管理”改革运动,以新西兰、英国、澳大利亚的改革最为成功。改革中政府把大多数社会服务的供给任务推向了市场,由市场主体生产社会服务,政府不再参与该领域的生产,仅通过公私合作、合同外包、用者付费、凭单与补助等方式,在社会服务领域内视具体情况进行调节,以满足民众对社会服务的需求。该项运动利用市场竞争机制激发了市场主体的活力,市场主体相互间不断地提高社会服务水平,以求获得与政府的合作机会,客观上不仅减轻了政府的财政压力,提升了政府的形象和声誉,而且增强了整个国家的社会服务能力,促进了社会的良性运行。我党在2012年召开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以便更好地解决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实现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显然,西方国家改革社会服务的示范性效应,值得我国深入思考。

三、我国社会组织供给社会服务的实现方式以社会组织获得外部资源的形式为标准,社会组织供给社会服务的实现方式可以分为政府生产型、政府购买型、用者付费型、志愿提供型,其交叉情形暂不考虑,每种实现方式均有显著特征和现实困境。

(一)政府生产型

所谓政府生产型,是指政府将在社会服务供给过程中表现良好的社会组织,纳入政府领导的范畴,由政府财政直接拨付款项用于支付工作人员的工资以及开展社会服务活动所需的一切费用,使其与国有企业和国有事业单位享受同等的法律地位。政府生产型中的社会组织具有如下特征:(1)必须是社会组织中社会服务业绩非常突出的组织。只有优秀的、能在大量的社会组织中脱颖而出的组织才有可能被纳入到政府领导的范畴,表现平庸、对社会服务贡献有限的组织不可能享受政府财政的支持。(2)组织所有资金完全来源于政府的财政拨款。为了保证组织能有效地开展社会服务活动,政府需要完全解决其资金来源问题,免除其后顾之忧。(3)组织的正式员工纳入国家公务员编制行列。(4)组织享受与国有企业和国有事业单位同等的法律地位。

当然,肯定有人会质疑政府生产型中社会组织的性质,在本质上和国家事业单位的性质没有任何区别,已经不是本文所指的社会组织,那么为什么我们不直接利用国家事业单位来开展社会服务,而需要从社会组织中重新构建相关机构?答案是,现有的国家事业单位是从计划经济体制中发展过来的,所以我国的事业单位与政府机关一样,政府机关存在的办事效率低下、机构臃肿、人员冗杂等问题,在国家事业单位中也同样存在。如果我国的事业单位能在社会服务供给过程中扮演核心角色,那么政府利用其提供社会服务的效果则应显著,但实际上政府扶植事业单位以发挥社会服务功能的改革往往以失败告终,说明我国的事业单位并不能担此重任。在这一点上,社会组织却恰好相反,优秀的社会组织在提供社会服务方面的能力接受了市场规律的检验,是市场竞争中的佼佼者,他们能较好地适应市场优胜劣汰的机制,并提供优质的社会服务,因此从社会组织中发展一批国家“事业单位”是有必要的。

然而如何筛选优秀社会组织和克服优秀社会组织的官僚主义,又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首先,对于如何筛选优秀社会组织,政府部门需要事先制定系列的考核标准,可以利用听证会等形式,把学者、政府官员以及社会服务对象召集起来,收集相关意见,然后将学术界、政府机关和受益群体的意见进行综合权衡,最终设计出一套科学制度作为其“准入门槛”。考核指标应涉及转型社会组织的数量、转型社会组织的社会服务能力及转型社会组织的地位等核心内容。其次,对于克服社会组织的官僚主义问题,优秀社会组织虽然曾经经历了市场机制的考验,但是却不能保证将其纳入到政府领导范畴后,它不会滋生官僚主义。若要始终保持优秀社会组织的活力,则需从管理设计上创新,就组织结构而言,不能采用尖形组织结构,而应采用扁平组织结构;就管理手段而言,尽量利用工商管理技术,没必要总是贯彻传统的上行下效原则。

(二)政府购买型

所谓政府购买型,是指政府购买社会组织供给的优良社会服务,来满足民众特别是困难群体在社会服务领域的现实需求,实现维持社会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的目标,而不直接参与社会服务生产的行为。政府购买型中社会组织的特征如下:(1)社会组织与政府组织是并列存在的两种组织形式。从组织类型的角度而言,社会组织与政府组织是两种不同类型的组织形式,不存在社会组织与政府组织的任何交叉关系。(2)两种组织间是平等的关系。交易双方地位的平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社会组织与政府组织在社会服务的交易过程中需保持平等关系,避免政府运用行政权力干预交易过程,导致社会服务的效果大打折扣,与改革的初衷相违背。(3)社会组织与政府组织的交易对象限定于社会服务项目。即在该种境况下,政府只能从社会组织处购买相关的社会服务供给,而不能是其他服务项目。endprint

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社会服务需从以下方面进行展开。

首先,政府在社会服务领域放弃不必要的生产职能。只有政府放弃不必要的生产职能,社会组织才有进入该领域的空间和机会,才能在社会服务领域内施展才能,同其他主体展开竞争,增强社会服务质量,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社会服务需要,所以政府在社会服务领域放弃不必要的生产职能是政府购买型的前提条件。

其次,为社会组织提供社会服务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不只停留于广泛宣传“鼓励社会组织提供社会服务”政策性口号的环节,尽量把事情落到实处,如减少建立社会组织的行政审批环节,以及废除非政府部门挂靠政府单位的硬性要求等,这样才更有助于吸引社会组织,积极主动地涉足社会服务领域,形成社会服务的市场体系或志愿体系。

再次,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可以运用公私合作的形式或者合同外包、补助等市场化工具来进行。公私合作即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共同提供社会服务,综合考虑各自的优势,两者在合作过程中需扮演不同角色,政府主要扮演决策者和投资者的角色,而社会组织主要扮演决策执行者的角色,最终实现“1+1>2”的效果;合同外包即政府将社会服务项目以合同的形式,通过竞标的方式承包给优秀社会组织,政府只需对社会服务供给进行跟踪、评估以及验收;补助则是指政府在购买社会服务过程中,若社会组织为特定群体提供了质量较高的社会服务,那么政府可以另外给予社会组织一定的额外奖励。

最后,需要完善政府购买的监督机制和法律法规。缪勒将寻租分为了三种类型:“(1)通过政府管制的寻租;(2)通过关税和进出口配额的寻租;(3)在政府合同中的寻租。”[10]所以政府在购买社会服务的过程中,为其工作人员的寻租腐败提供了机会与可能,若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以及法律法规不完善,那么在竞标活动和服务价格的确定等环节都易滋生腐败,造成国家财产的流失或者影响社会服务的最终质量。

(三)用者付费型

所谓用者付费型,是指社会服务对象遵循价值规律原则或者人道主义原则主动向供给社会服务的社会组织支付费用,维持其正常运转的行为。用者付费型中社会组织的显著特征为社会组织需要收取一定的服务费用,即社会组织提供的是“有偿性”社会服务。

为什么需要遵循价值规律原则或者人道主义原则?因为社会组织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企业组织和非政府组织。需说明在政府生产型与政府购买型中,未对社会组织进行详细划分,主要源于在上述两种类型中,政府都是社会服务的主要出资者,即政府为社会服务买单,社会服务对象只无偿地接受相关服务,而现在的情况有所不同,有必要区别对待。就企业组织而言,社会服务是其立足于市场的商品,企业组织与公共组织最大的区别在于它们的使命不同,公共组织主要是追求公共利益,为公众服务,而企业组织主要以营利为目的,所以企业组织提供社会服务,需遵循价值规律原则;相反,非政府组织与政府组织是公共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两者的使命均在于为公众服务,但是与政府组织相比,我国非政府组织没有稳定的资金来源,随时面临着瓦解的威胁,所以非政府组织提供社会服务,需遵循人道主义原则,社会服务对象象征性地支付相关费用。

在用者付费型中涉及一个重大问题——用者付费的现实性。虽然有学者认为“社会服务,不是通过市场交换,而是通过政府和社会无偿提供的”,“社会服务说的是非经济、不以牟利为目的的服务”[6],但是我们认为,社会服务可以通过用者付费的方式进行获取,因为可以利用排他性手段将它与其他公共服务分离,继而运用价格机制使其在市场上进行自由交易。只不过先前我们从我国国情出发对社会服务进行界定时,强调社会服务对象是民众,特别是困难群体,而未像福利国家那样,将社会服务对象由弱势群体扩展为全体民众,实施的许多项目都是全民范围的社会服务。既然我国社会服务主要对象是困难群体,那么想让这个群体以市场价格给付社会服务成本不现实,因为这类群体以老、弱、病、残等人口特征居多,他们更多地需要从社会获得救济来解决生存问题,压根就没有能力给付社会服务费用,所以用者付费型在当前我国没有土壤。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服务外延不断扩大,笔者相信社会服务的“产品”会日益丰富,用者付费型迟早也会登上我国社会服务的舞台,成为社会组织供给社会服务的有效实现方式。其理由在于,我国当前已经出现了用者付费型的需求。就养老模式而言,由于代际之间的价值观念与行为选择存在差异、隔阂甚至冲突,很多老年人不愿意和子女共同生活,这里面不乏拥有经济实力的人群,他们宁愿选择养老院度过余生,呼唤成立高档养老院,显然该种社会服务只有通过用者付费的方式得以维持,而不能寄希望于由国家承担全部费用。

(四)志愿提供型

所谓志愿提供型,是指社会组织无偿地给弱势群体供给社会服务的行为,具有非营利性、公益性、志愿性、民间性、组织性等特征。志愿提供型中社会组织的特征为:(1)非营利性,即社会组织供给社会服务不以服务的市场价格为标准收取报酬;(2)公益性,即社会组织供给社会服务秉承担负社会责任、回馈社会公众的宗旨,而不计投入成本和产出的经济价值;(3)自愿性,即社会组织供给社会服务完全出于自身意愿,不带有任何被迫及强求性质。

企业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相较而言,非政府组织是志愿提供型的服务主体,虽然我们不排除企业组织具有社会责任,它们会无偿性地给予社会弱势群体一定的帮助,但这也不能改变企业理性人本质,即“在机会成本为既定的条件下,理性人系统而有目的地尽最大努力去实现其目标”[11],不符合志愿提供型特征。由此,在志愿提供型中,主要分析一下我国非政府组织供给社会服务的一些问题。

第一,我国非政府组织发展不充分制约了其功能的发挥。非政府组织在国外是政府治理社会问题的重要协助者,拥有独立的地位和优良的信誉,它们通过组织成员或者政府以及企业家的捐赠和召集志愿者来开展社会治理活动,但是我国非政府组织“行政性”色彩过于浓厚,它们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我国公共财政。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它们也无奈地沦为了政府的附属品,难以与国外非政府组织媲美。endprint

第二,我国非政府组织自身管理问题频发,无法承担供给社会服务的责任。我国非政府组织存在历史虽然悠久,但建国后获得合法地位的时间短暂,换言之,当前我国官方认可非政府组织的期限较短,所以非政府组织作为一种新生合法化事物,其自身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以致其管理模式以及资金的来源和处理等问题都受到了民众的普遍质疑,民众对非政府组织的信任度偏低。因此,一方面,非政府组织现有的不成熟状态不适合作为社会服务的主要供给者,另一方面,民众反感非政府组织提供社会服务,易出现不必要的纠纷。

第三,我国公众的志愿者文化意识淡薄,难以实现长期、无偿地供给社会服务目标。非政府组织提供社会服务主要依靠的人群为志愿者队伍,但我国公众的志愿者文化意识淡薄,会出现诸多问题。首先,难以建立志愿者队伍。虽然我国存在志愿者组队开展社会服务现象,但这些队员是否均是不依靠外力作用、仅凭自己的良心加入队伍为弱势群体提供社会服务的,值得商榷,不排除存在“作秀”以及受到权力等其他因素威胁而不得已为之的行为,这已然背离了志愿精神;其次,针对社会弱势群体,要志愿者提供一次两次社会服务,问题不大,然而若需长期、无偿地提供社会服务,往往会与志愿者的生活、工作以及学习产生矛盾,那么结果可想而知。

四、小结

从理论上讲,社会组织供给社会服务存在上述四种实现方式,但并不是每一种实现方式都适合当前我国国情并有助于我国社会发展体制转型。政府生产型不符合行政改革要求,而且执行过程中,易与既得利益集团产生矛盾,改革阻力较大;用者付费型和志愿提供型不符合现阶段我国实际发展情况,但从长远来看,势必会成为社会组织供给社会服务的有效实现方式;政府购买型,不仅迎合了全球行政改革潮流,得到了我国学术界的普遍认可,而且具有可操作性强和借鉴性强等优势,相较于前三种实现方式,改革成功的概率更大,无疑是当前我国社会组织供给社会服务实现方式的最优选择。

参考文献:

[1]刘振国.中国社会组织的治理创新——基于地方政府实践的分析[J].经济社会体制较,2010,(3):137-144.

[2]郑杭生.社会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72.

[3]陈振明.公共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42.

[4]丁元竹.关于社会服务的概念及其与公共服务的关系[J].中国民政,2011,(5):9-10.

[5]郑杭生.从社会学视角看社会服务[J].中国民政,2011,(5):4-6.

[6]王思斌.对社会服务的理解[J].中国民政,2011,(5):6-9.

[7]林闽钢.我国社会服务管理体制和机制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3,(5):35-40.

[8]郑杭生.社会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5.

[9]关信平.论当前我国转变社会发展模式[J].江苏社会科学,2011,(5):27-34.

[10]Dennis C. Mueller. Public Choice II [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235-243.

社会志愿服务 篇12

为了使急救知识技能的宣传培训更加深入浅出, 提高宣传培训效果, 服务队员们群策群力创新宣传形式, 将急救知识技能与日常工作生活相结合, 与情景剧、小品等艺术表演形式相结合, 精心编排了以油田生产现场为背景的情景剧《生命一线》, 以灾难救援为主要内容的情景剧《紧急救援》, 以幼儿园、学校学生生活为基础的《白雪公主》等一批宣传演出节目, 这些节目深受观众喜爱, 宣传形式新颖, 效果好。严格的训练提升了服务队每一名队员的综合素质, 第二课堂让他们得到了锤炼, 收获了成功。志愿者服务队曾3次组队参加省级应急救护技能大赛, 其中, 在2012年举行的山东省第二届红十字应急救护技能大赛中, 团结拼搏, 默契配合, 出色地发挥了水平, 战胜省武警消防、齐鲁医院、省立医院、滨州医学院等高水平医疗及专业救援机构代表队, 一举夺得全省一等奖第一名的好成绩, 为学院争光添彩, 为志愿者服务队夺取荣誉, 为参赛队员们的大学生生活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爱心天使”志愿者服务队已成功走过5年的历程, 总结起来, 我们认为有以下几方面体会。

一、健全机制, 规范管理

“爱心天使”应急救护志愿者服务队从成立初期开始即本着“强基础、创特色、重实效”的工作思路, 以医学专业特色活动为抓手, 加强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 对组织机构、会员发展、管理规范、宣传教育、活动开展、救护培训、社会服务等各方面均做出了明确要求。成立了以系主任、急救课教师为指导教师、优秀学生干部为队长的应急救护服务队, 有计划、有步骤地以严格程序吸纳新会员, 壮大会员队伍, 从组织上保证了学院红十字应急救护志愿者活动开展的持续性和发展性。参加应急救护志愿者活动的学生人数不断增加, 目前会员已达100余人。

二、将急救宣传教育服务活动作为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在活动中立足特定载体, 扩大影响。志愿者服务队利用“世界红十字日”“世界急救日”等, 深入社区家庭、公安消防、学校园所, 演示传播现场紧急救护的处理办法, 受到广大干部员工和居民欢迎。开辟红十字宣传栏、卫生健康宣传栏、分发宣传单等开展应急救护知识宣传活动。为深化爱心天使服务队员的思想理念, 我们利用多方阵地深化教育。如在学生心理健康教学中, 渗透红十字宣传教育;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 渗透对学生进行敬老助残、人道奉献等方面的教育,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做到“润物细无声”;在体育与健康课中, 开展对学生进行救护常识、无偿献血等方面的教育;在主题班会课、团课和团日活动中, 渗透对学生进行红十字运动起源和发展的知识教育;在军训逃生演练、消防演练活动中, 引导青年学生珍惜生命、关爱他人。

三、加强团队建设, 提升服务理念

服务队把团队建设和队员服务能力提升视为队伍生命力的重要保障, 因此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探索灵活的运行模式。服务队目前设队长、副队长、秘书长等组成的服务队最高决策层, 把握服务队的发展方向, 监督志愿服务活动效果。服务队设有考勤制度、管理办法、志愿者评比制度、通过制度化的规范管理, 使服务队的志愿服务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 也为服务队迈向高绩效团队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服务队一直注重成员的内部融合, 力求打造欢乐一家亲的家文化。为此, 服务队通过集训、素质拓展、小组讨论、趣味联谊等活动, 为做好志愿服务工作打下牢固的基础。服务队定期开展应急救护知识培训、防灾避险培训、自救互救培训、家庭小药箱管理知识培训、合理使用抗生素知识培训和调研问卷设计及调研方法培训等专业知识的培训、团队管理培训等项目培训。服务队在实施项目前, 会按照活动策划方案进行项目预演, 提升项目实施效果。

上一篇:给学生发展空间下一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