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学生发展空间(精选12篇)
给学生发展空间 篇1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中也明确指出:“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 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 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因此, 我们不能只从文化知识考试的分数去评价学生, 而必须建立并实施内容多元, 形式多样的评价机制, 使更多的学生受到鼓励, 使每名学生得到较全面的发展。下面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认识:
一、转变评价观念, 统一思想, 深化认识
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主体性、综合性, 突出评价的激励与调控功能, 激发学生的内在发展动力, 为不同的学生向不同方面发展创造条件, 实施多元化评价, 达到激励每一个学生的目的。
二、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1.“行行出状元”的人才观
我国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既要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 也仍然需要努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既需要数以千万计的各科专门人才, 又需要数以亿万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 这两者都是人才。
2. 生生能成才的人才观
尽管学生存在着差异, 但是只要有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志向, 认真学习、刻苦钻研, 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 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就一定能够成长为有用的人才。
三、树立全面发展的学生观
1. 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和觉悟背景
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先天素质和生活环境, 都有自己的爱好和长处。只有从学生学习风格、智力或能力等因素的分析入手, 采取多种策略指导教育学生, 才是真正地进行素质教育, 才能培养全
2. 教师应该采取的学生观
(1) 学生是学习主体的学生观
学生是从师学习的受教育者, 但学生不是被动装填知识的“容器”, 学生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人, 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从教会学生学习出发, 改变那种让学生跟在自己后面亦步亦趋的习惯, 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 各有个性的学生观
教师既要了解研究学生共同的年龄特征, 更要了解研究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 要善于看到每个学生的长处与不足, 优点和缺点, 因材施教, 扬长补短或扬长避短。
(3) 处在发展中的学生观
学生正处在成长的过程中, 可塑性很大, 具有许多发展的潜能。教师应当善于辨证地、发展地看待每个学生, 既要严格要求, 更要关心爱护, 正确对待学生身心发展不足之处和思想行为上一时的缺点错误, 给予正面的教育、矫正, 使他们获得新的发展。
四、进行多元评价, 充分发挥评价作用,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生比较看重老师对自己的评价, 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评价这一手段, 促进学生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既要欣赏每一个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更要欣赏每一个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进步, 并对其进行充满鼓励的评价。
总之, 我们要转变传统的学生评价, 落实多元的评价机制, 让学生有更多的目标, 更多的动力向各个方面发展, 真正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给学生发展空间 篇2
这是一件真实的事情:国内某著名高校的一位大学生,在考取出国留学的奖学金后,却因焦虑过度而精神失常。原来,他是家中独子,从小备受宠爱,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甚至上了大学,父母还要每周到学校去为他料理生活,一想到自己将要独自一人出国求学,无人照顾,他不知自己将如何生活,以至过于焦虑而失常。后来,这个大学生的父母对记者说了一句令人深思的话:“我们一心一意地爱他,凡事为他着想,谁知却害了他。”
每当想起这个由“爱”而酿成的悲剧,我不由得联想到,在今天有多少孩子像这位大学生一样,生活在父母和教师无微不至的“爱”中?又有多少孩子,在不久的将来,是否也会重演类似的悲剧?
爱孩子是人的天性,那位大学生的父母爱孩子没有丝毫的错。错的是他们爱孩子的方式过于盲目和无理性,只是一心一意地去爱,却忽略了孩子未来发展与独立生活,没有为孩子提供自主发展的空间,从而使孩子在习惯了消极的依赖之后,一旦需要独自面临新的挑战时,便无所适从。因此,每一位深爱孩子的家长和教师,一定要立足于孩子的未来发展,在爱孩子的同时,要保持理智,每一位家长和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今天的孩子,是未来社会的公民,他们最终总是要离开父母、教师无微不至的爱与呵护,走向独立生活道路的。他们未来生活的好坏,关键在于是否具备未来社会和未来生活所要求的基本素质。因此,家长和教师在爱孩子的同时,一定要为孩子保留一块自主发展的空间,使孩子具备适应今后社会和生活的基本素质,这样的爱才是真正的爱和理性的爱。 要实现个体全面、健康发展的最终目标,关键在于充分发挥儿童的主观能动性,从小培养儿童主动适应与发展的能力。这一认识,对于每一位不遗余力地“爱”孩子和为孩子创造“幸福”的家长和教师而言,尤为重要。
因此,每一位家长和教师在爱孩子和为孩子创造“幸福童年”时,一定要注意充分认识并发挥孩子的主体性和自主性,培养孩子主动发展和适应的能力,这要求家长和教师做到: 1.要充分尊重儿童,把儿童当作一个具有自主性、有自身内在要求和发展潜力的`个体,而不仅仅是家长和教师的附属物或单纯的接受者。
2.有意识地为儿童提供创造机会,让孩子独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而不事事包办代替。这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儿童的自由发展。
3.要有意识地引导和教育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儿童主动适应和发展的能力。如,对儿童进行适当的挫折教育,让儿童独立解决一些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利用实际生活教给儿童一些必要的解决问题知识、方法和技巧等等。
4.为儿童奠定要持续发展的基础。儿童日后发展结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与儿童是否具 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有关,而要达到持续发展的目的,必须从小注意挖掘和培养儿童进一步发展的潜力与品质。因此,家长和教师要从小培养儿童的各种发展能力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心理品质,让儿童发展一些终身受用的素质,而不仅仅是儿童学会一些知识。
给学生发展空间 篇3
关键词:习作教学;学生;空间
新的课程理念就像一阵清爽而不乏温柔的春风,不断促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向更为广阔的天地延伸,不时地给我的教学活动带来生机和活力。《语文课程标准》在目标中对写作提出要求:“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方式写作。”因而我们的习作教学既强调了学生习作的自我表达、个性发展,又强调了习作要适应社会,注重交流。小学生要写好必须要有一定的写作动机和情境,教师要让学生乐于学习。
一、给学生一个涉猎素材的空间
五年级语文第九册积累运用的习作要求是这样的:“你们的校园,也许像一座美丽的花园,绿草如茵,花团锦簇,也许仅仅有几座平房,几棵老树,一个小小的操场。不管怎样,校园生活已跟你的童年生活融为一体。那么,就请你从校园选一处景物,先仔细观察一下,再把观察到的景物按一定的顺序写下来,要把内容写具体,还可以加上自己的想象。”当我和学生们一起读完这个习作要求时,同学们就开始议论起怎样写,先从哪写,哪里要好好写……靠近窗子的几个同学按捺不住站了起来往窗外观察。这时离窗子较远的同学不愿意了,说:“老师,我们要出去仔细观察,行吗?”我想其他班都上课,放他们出去岂不是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你们都在这里生活了六七年了,还用再看吗?闭上眼睛不就看到了?”我不同意,可同学们还是一直要求再去观察一番,看着同学们个个兴致高昂,若不成全他们,这堂习作课将会一败涂地。我便强调了纪律,尽可能地别影响其他班正常教学。于是同学们在校园里两个一丛,三个一簇地漫游、欣赏,还带上日记本不时地写上几个字,有的拿上几张白纸,在上面写写画画,还有几名同学在花园里采了几片美丽的花瓣、绿叶夹在日记本里。大约十五分钟后,他们脸上带着自信的微笑走进教室开始拟稿,教室里只听见沙沙的写字声。
二、给学生一个自评自改的空间
学生把初稿拟好后,兴致勃勃地朗读给自己听、给同桌听,通过组织学生读和听,才能更好地找出习作语句中用词不当、修饰不准确、语序不合理等语病。修改文稿不光要“看”,一定要“念”,互动互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自改能力。作文水平低的和作文水平高的互相评改,把水平高的交给水平低的改,让他们知道自己的不足与差距,让他们有榜样可学;把不十分好的习作给作文水平高的同学改,让他们有施展才能的空间,给他们当“小老师”的机会。教室里时而读声琅琅,时而执笔“沙沙”,时而又絮絮低语。
三、讲评,给学生一个品位提高的空间
学生的习作交上来之后,我发现既写出了自己校园环境的特点,又写出了自己的认知感悟,语句通顺,层次鲜明,妙语连珠。好的习作不能“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要组织学生提炼学生习作中的妙语佳句、精美的段落,如:1.当你打开我的作文本你就会闻到九月菊的清香,这就是我们学校的味道,每天早晨我就在这淡淡菊香中开始了一天的学习生活。2.操场北面是六棵巨大的绿伞,馒头柳那粗壮的枝干、茂密的绿叶,即使盛夏最恶毒的阳光也无法刺穿,树荫下变成了天然的停车场、小朋友们的游戏乐园。3.一进校园是一条笔直的铺着沥青的走廊,像一条银灰色的带子。走廊两边是绿油油的小榆树,这些榆树被何老师修剪得像两堵绿色的矮墙……师生交流,生生互动,引导学生互相欣赏习作的绝妙之处。在欣赏品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不断掌握表达方法,学会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进而增强其习作的自信心。
给“学困生”留出发展空间 篇4
一、展现自我, 增强自信
在教学过程中, 为了提高“学困生”学习的积极性, 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 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展现自己的机会。在提问时, 教师要尽量让“学困生”回答。当答案被老师、同学肯定时, 他们就会产生成就感, 从而增强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如在检查预习 (读单词, 牛津版7AUnit2P22至P24) 时, 让“学困生”领读“sleep”、“fun”、“supper”、“best”等一些简单词语, 只要他们大声朗读出来, 就给予掌声以示鼓励。“学困生”展现自我的同时, 就可以慢慢增强他们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二、合作学习, 不做“看客”
合作学习是同位之间或小组之间进行交流的有效方法, 而在学习过程中, “学困生”往往会处于被动地位, 光听、不说使他们成为学习中的“看客”。他们认为合作学习是优等生的活动“阵地”, 与他们无关。久而久之形成不爱动脑、不愿积极参与小组讨论的懒惰习惯。作为教师, 应首先让“学困生”积极参与小组活动, 对他们取得的一点点进步都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其次, 编制合作小组时, 采用自愿结合的原则, 这样就会减少“学困生”的自卑感, 随着合作学习活动地开展, 他们会感到小组合作的快乐, 学习英语的兴趣也就慢慢培养起来, 参与意识逐渐浓厚, 自然不愿做“看客”了。如在学完“some”、“any”的用法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合进行小组讨论总结“some”和“any”的一般用法和特殊用法。这样“学困生”就会积极讨论, 举手发言。
三、因材施教, 走出“困境”
从因材施教的角度出发, 教师应有意识地让“学困生”完成学习目标。对“学困生”来说, 要完全达到学习目标是有一定困难的, 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适当放低要求, 让他们经过个人努力或他人帮助, 获得学习的喜悦。成绩考核是对学生学习状况和教师教学效果的测试, 也是对教学工作总体的信息反馈。面对考试, 各层次学生的心态不一, “学困生”的压力更大。一些“学困生”听到考试就会紧张, 考试多次失败, 让他们逐渐失去学习英语的勇气与信心。教师要帮助“学困生”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 除了给予心理辅导外, 还要正确引导, 让他们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如教师可以先从基础知识入手, 让“学困生”反复练习, 做到举一反三, 灵活运用。在设计练习作业时, 教师要尽可能地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所提高。对优等生要设计有难度的作业, 让他们感到有挑战性;对“学困生”要设计一些动脑子就能解决问题, 增强他们的自信心。随着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 教师可以逐渐加强学习难度,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种分层布置作业的方法, 有利于鼓励学生开动脑筋, 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从而让“学困生”走出学习英语的“困境”。
四、一视同仁, 共同进步
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应全面、正确地认识“学困生”, 不能带有色眼镜, 认为“学困生”一无是处、违反纪律的事都是“学困生”所为。片面地放大“学困生”的缺点, 抹杀“学困生”的闪光点。教师要与学生交朋友, 特别是“学困生”, 只有真正与他们成为朋友, 用心去呵护他们, 得到他们的信任, 他们才愿意讲出自己的困惑。教师深入了解“学困生”, 还有助于随时掌握他们的心理发展动态, 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其实有些“学困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动手能力、劳动、体育、社交组织等能力往往都有很出色的表现, 教师应发现他们的长处, 引导他们发挥长处, 获得成就感。“学困生”常处在“冷”的环境和氛围中, 觉得自己抬不起头, 不如其他学生优秀, 常常逃避同学或是教师, 针对这一状况, 教师要采取积极主动的方式, 接近学生、引导学生, 如:建立“学困生”档案, 记录他们的学习、心理、家庭状况, 同时以平等, 甚至偏心地接近、关心“学困生”, 让师生之间以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交往方式, 进行教育与学习, 在交往中要特别强调学生的自主性, 尊重学生的自尊心, 树立自信心, 让学生体验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理解、宽容、亲情与关爱的同时, 受到激励、鞭策, 从而形成积极、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使“学困生”由逃避、讨厌, 甚至是拒绝教师, 变为乐意接近、喜欢并接受教师。通过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 相互沟通, 相互影响, 相互补充, 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
总之, 作为英语教师要多关注“学困生”, 最大限度地为他们创造表现机会和空间, 让他们充分展现自我, 树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在合作学习中, 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让“学困生”在开放式的教学中呈现自己的闪光点, 使他们在学习中都有所得, 让“学困生”不再畏惧英语, 在自由的空间里, 得到更好发展。
摘要:在英语教学中, “学困生”一直是教师感到棘手的问题。一些教师把“学困生”当成教学的“负担”。笔者通过展现自我、合作学习、因材施教、一视同仁等方面探究给”学困生”留出“生长”空间, 提高他们英语成绩的方法。
关键词:”学困生”,英语,空间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给学生一个说话的空间 篇5
我们班是学校公认纪律比较好的班级之一,这跟平时的管理与同学们自身的努力是分不开的,我总认为每个学生都是班级的主人,应该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班级的管理,除了采用班干部轮流制外,我还善于给他们提供说话的空间,让他们自行解决之间发生的小矛盾,对于解决不了的事情就给老师写信,借此反映班级情况及教师工作中的失误,此举一出,立即得到同学们的响应。
一个女同学在来信中写道:“老师,上课时,您刚批评了才进同学,教育他不能踩桌子,要爱护公物,可下课后,您前脚刚踏出教室,他立马唆使起同学来:老师说了,今后不能踩桌子,老师的话不能不听,那以后我们就来踩椅子吧,反正老师只说不能踩桌子,又没有说不能踩椅子。”
一个平时学习成绩优秀的男同学这样写道:“老师,您总说炳辽调皮、捣蛋,其实炳辽也有他的优点,如作业他能认真思考,实在想不出来了才请教同学,平时看到别人打架,他也会劝架等,希望老师能多看到他的闪光点,不要整天批评他,这样他才有改正缺点的信心!”
一个平时内向,不善言谈的女生这样写道:“我们班总体上来是挺乖的,可就是有些男生经常出口成‘脏’,说一些不堪入耳的字眼来,甚至拿同学父母的名字开玩笑,同学们怕报复,都敢怒不敢言,希望老师能教育他们,帮他们纠正这些缺点,还我们一个健康文明的语言环境!” 一人瘦瘦小小的男生说:“我们班个别男同学经常捉弄女同学,甚至打她们,还扬言,不能报告老师,谁报告就十倍奉还,作为男子汉,我真想挺身而出,可自己实在太瘦小了,希望老师能教育他们,让女同学不用再担惊受怕。”
„„
通过同学反映的真诚话语,我及时了解了学生的行为及思想动态,有效地找出了解决办法,也及时纠正了自己工作中的失误,在师生共同管理班级中实现了生生共进,师生共进!
课堂随记
第七册数学课本练习四有这样一道问题:温泉乡今年修了4条水渠,总长1608米,等于去年修的3倍。今年比去年多修多少米?
此道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1、含有多余条件:“4条水渠”。
2、含有倍数关系句:“等于去年修的3倍”。
3、属求相差数问题:“今年比去年多修多少米?”
为了帮助学生解答好上题,在布置作业以前我为他们出了以下两道问题,作为铺垫练习题:
1、小洪和小郭口袋里原来都有2元钱,后来小郭到商店买练习本用去1元。
原来小洪的钱是小郭的几倍? 后来小洪的钱是小郭的几倍?
通过解答此题,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倍数关系的理解。
2、把题目补充完整再解答:
小洪的爸爸今年42岁,小郭的爸爸今年41岁。小郭的爸爸比小郭的妈妈多几岁?
通过解答上题,使学生深刻认识:解答求相差数问题,必须知道且只要知道要进行比较的两个数。
给学生创造实实在在的发展空间 篇6
一、情境实,激兴趣。
新课程标准中很重要的改革是注重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的培养,有效的课堂教学可以激发学习的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能积极主动,全身心地投入学习。爱动好玩是孩子的天性。结合课文的主要内容,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情境,将学生带进直观、生动的文章中,学生就能学得有趣,学得愉快,学得轻松、学得主动、学得深刻。
在教学《敦煌莫高窟》过程中,我先学生初读课文,读完课文,请他们闭上双眼,播放音乐,想象莫高窟的画面。与此同时,我用多媒体将一幅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图、飞天图在大屏幕上出示。这时,我对孩子们说:“睁开眼睛,看看我们已经来到了金碧辉煌的敦煌莫高窟了。”同学们睁开眼睛的同时,我听到的是教室里不绝于耳的惊叹声:“哇!真是惟妙惟肖啊!”、“原来莫高窟是这样的啊!”……我笑了。学生们进入了这样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强烈的感官刺激已经促使他们思维处于高度兴奋状态。他们一定集中注意力,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果然,如我所料,下面的教学环节进行得异常顺利,同学们读起课文是声情并茂,当小导游时将莫高窟介绍得生动、具体,课堂成为真正的有效率的课堂。
二、体验实。重感受。
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将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这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让生活课堂化,让课堂生活化,引导学生把语文知识运用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去体验感受,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语文来源于生活,是生活知识的丰富和积累,达到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目的。
在语文教学口语交际中我设计过《逛超市》,希望通过学生的活动认识更多的汉字。在教学这课之前,我先让孩子们和家长一起逛超市,寻找自己喜欢的东西,把它们的名字记下来。课堂教学开始,我就让同学们在小组内介绍逛超市的经过。学生都自告奋勇地向同学汇报自己的结果,在汇报过程中许多同学都很积极。有个孩子更是迫不及待,我让他进行汇报,他把表示不同器物、实物的字按偏旁进行归类,如“饼”“铁”“清”等不同偏旁的字,这个学生将相同偏旁的字归在一起,对照东西,比较字形,他还告诉大家,几乎具有相同偏旁的字都集中放在一起。我真是为学生的发现力、创新识字能力惊叹。我这样做就是要引导学生发掘生活中的语文,从而感受语文知识丰富的内涵,让学生产生“生活中处处有知识”的意识。
三、引导实,励自主。
我在教学中,不是让学生被动的吸取、模仿、记忆,而是创设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情境。学生学生们个个都极富个性,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他们已经懂得了在追求与众不同中展现自我。我们教育者应该感到是多麽的欣慰呀!
在形成学生独特的思维角度的过程中,我们教育者要善于引导,要在不同的场景和不同的活动中积极挖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寻找别人尚未发现的领域。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会追溯、发散,让学生在鼓励和期望中不断思考,不断寻找。
如在讲授“军神刘伯承在取子弹”一节时,笔者组织学生就“刘伯承未注射麻醉药,进行手术时的神情变化。”这一内容进行认真阅读。从学生方面反馈的信息来看,他们在阅读中似乎对此内容极容易就掌握了,从现象上看,仿佛“无疑”。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及时设问:①刘伯承为什么能够承受如此剧烈的疼痛,他的心里在想什么?②沃克医生为什么说刘伯承是一位真正的军神?问题设置后,学生即处在心理不平衡以至剧烈冲突而又积极渴求解决矛盾之时,也正是孔子所谓的“愤”、“悱”之时。对此,教师应及时相机诱导,使学生能领略到“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乐趣。
四、交流实,重参与。《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因此,课堂上教师应注意引导,让学让经历有关活动,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获得对有关知识的体验。
课文《蘑菇该奖给谁》的教学活动中,我让学生自编、自演。这样,既激活了学生思维,又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发散思维,设想出各种不同的表演方法。在“动”中生成,在“动”中发展。课上,表演氛围很浓,孩子们懂得了很多。这使我深刻理解了孩子需要自由的、自主的空间,他们的需要表现更直接、更突出、更外露。
五、问题实。促思考。
老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精心设计富有思考性、挑战性的问题使学生积极思考。问题设计巧妙合理,能引起学生兴趣,启发思考,从而获得知识。
我在講《最佳设计》一课时,先让学生根据课题自主提出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各不相同:什么是最佳设计?课文写了谁的故事?等。当然,这只是学生初步思索所产生的疑问。初读课文后,一些简单的问题学生自行解决。根据课文,他们又提出了许多问题,一些貌似宏大的问题,抽象空洞,使其他学生茫然失措,导致提问后的冷场,达不到提问的目的。此时,就需要有针对性地化大为小,化虚为实,把笼统的大问题化成几个小问题,把抽象的问题化成具体的问题,就容易贴近学生心理及其思维特点。问:“迪斯尼乐园的路径是什么样子的?”再问:“建筑师哪里来的灵感?”然后逐步引导学生从不断阅读课文内容,找出知识点,既抓住重点,又突出难点。这样,紧紧抓住学生已有的背景知识,通过化整为零的方法,使重大问题深入浅出,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又使课堂结构环环紧扣,易于落实。
因为有了实实在在的课堂,学生就有了主动创造的空间。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就会学得快乐。
给学生留足成长空间 篇7
一、为学生留足读思空间
小说是塑造人物形象的,作者又是通过塑造主人公形象来表情达意的,所以小说教学离不开对人物形象的赏析以及对小说主旨的理解和把握。那么究竟该怎么教读小说呢?是由概念到概念、半生不熟地讲授,还是真正给学生留足读思空间,让他们自主地去阅读、发现、思考和品悟呢?笔者选择了后者。每当接触小说教学,都会先与同学们很随意地(实则是精心预设的)聊上一段 :
师 :同学们,要想了解我董老师你们该怎么做啊?假如我只给你三五分钟的时间。
生 :那就只能看您的相貌和衣着打扮了——看您慈眉善目的,衣着又比较整洁,想来该是个善良、利索又比较严肃的老师。
师 :那我要给你一两个月时间呢?
生 :那就还要看看您怎么说和怎么做,就是要看看您的表现。
师 :假如我给你一两年时间呢?
生 :那就更要看您怎么表现了。不仅如此,我还要了解您的兴趣爱好、脾气秉性,最好还能够了解您的一些个人隐私。比如,晚上说梦话是不是也喊“我中了五百万!”有时间是不是也喜欢和朋友玩麻将,下雨阴天是不是也情绪不佳等,当然还要听听您的同事和朋友们怎么评价您。
师 :好!同学们在初中时就接触小说了,老师肯定会对你们讲小说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那么,小说作者到底会怎样去塑造人物形象呢?同学们一定是从我们刚才的聊天中悟出来的。
话音刚落,学生就积极反应 :该通过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环境描写、侧面描写等手法来塑造。
师 :好!这个单元必讲的小说有两篇,那就请同学们先去自读,看看作者到底是运用怎样的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的。请同学们自己总结和归纳。之后,我们再来具体探究一些问题。
教读不同类课文时经常会遇到类似情况,我们何不回归生活情理,活泼有趣地启发、引导学生自觉、实效地去自主读思和品悟呢?所谓的教文立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体现在为学生留足读思空间,并生活化地、智慧地启发和引导去自主读思和品悟上。这个过程既是学生自主读思和品悟的过程,更是学生自主自觉学习和思悟的过程。
二、为学生留足品悟空间
欧·亨利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并没有直接写贝尔曼如何在黑夜风雨中画最后那片常春藤叶的情景,只写他也因寒冷患上肺炎,最后去世了。小说中有这样一段细节描写 :“他的衣服和鞋子都湿透了,冰凉冰凉的。”对于这几句细节描写,笔者引导学生展开了这样的对话探究 :贝尔曼肯定是穿着雨衣的,他的衣服和鞋子为啥还都湿透了呢?有学生说是雨太大。雨再大,把雨衣裹得牢牢的,还会被浇得那么透吗?思考了一会儿,有同学说,是因为风太大,雨衣都被吹起来了,不能遮盖住贝尔曼的身体。有学生说,不仅风大,贝尔曼还要画树叶,要做动作,雨衣不可能裹得很牢的。还有学生说,时间又特别长,几乎整整一夜啊。难道贝尔曼就真的一点儿也没有想过回屋内避避风雨再说吗?他到底是怎样咬牙坚持下来的?我接着再追问。有学生说,贝尔曼一心只想着救人了,根本就没有在乎雨大风大、夜黑天寒 ;有同学说,贝尔曼也许动摇过,但救人第一的心理终于战胜他的畏惧和动摇。
教师要引导学生真正用生命去体验、感受、思考和透悟作家的写法,是必须要引导学生如此生活化地深入文本生活来微观、细察和深品的。同时,深入无痕地进行情感、精神、品格、人格等人文因素的渗透。
三、为学生留足思辨空间
十几年前,笔者教莫泊桑的小说《项链》,就曾启发学生对小说女主人公马蒂尔德的“虚荣”展开思辨。以下是学生写的思辨随笔(摘要):
同学甲 :我认为,马蒂尔德是一个很爱美且努力追求美的女性。可话又说回来,哪个不爱美?哪个女孩不想把自己打扮得漂亮?哪个女孩不喜欢听到别人说自己很美?女孩有强烈的爱美之心,这并不可怕。所以,我认为,马蒂尔德参加舞会前想打扮一下自己,并从朋友那里借一挂项链来美一美自己,这无可厚非——谁能料到项链会丢呢?我承认,马蒂尔德爱美、追求美的心情确实太强烈了,简直到了图慕虚荣的程度,但是,还不能算特别过,还不像现在社会上的一些人,不能满足虚荣就去偷去抢去骗去诈去贪污!马蒂尔德确实有虚荣心,但她有权爱美,也有权追求美,这无大错。
同学乙 :我认为,马蒂尔德是一个积极向上的女性。玛蒂尔德虽然貌美,但她出身卑微,丈夫的社会地位也不高,婚后家庭生活条件一般。我认为,马蒂尔德完全有理由不甘心于她家庭的生活现状,希望自己的日子过得更好些。总不该想都不要想吧?但是,请看,当她背上那么重的债务,遭遇到那么大的挫折时,她也没有悲观厌世,没有自寻短见,更没有不讲诚信,而是用行动一个铜板一个铜板地还债,一步步地去努力改善着自己的生活。这只能说明,马蒂尔德是积极向上的,是勇敢顽强的,心里始终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她没有不择手段地去满足虚荣、追求享乐,甚至出卖自己的美貌和姿色换来所谓的幸福。
同学丙 :我认为,马蒂尔德是一个勇敢、坚强、刚毅的女性。丢了项链,马蒂尔德毅然决定赔偿项链。在挣钱赔偿项链的十年里,她家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剧变,简直是由天堂堕入了地狱。但马蒂尔德没有退缩,没有自贱,更没有寻短见,而是选择了勇敢、坚强、刚毅地活下去,把债务还掉!最后她真的成功了!马蒂尔德是幸运的,幸运就在于残酷的现实使她终于明白,生活不仅仅要有幻想和憧憬,更多的应该是脚踏实地一步步闯过去。我欣赏她的勇敢、坚强、刚毅,我更希望改革开放背景下的人们,都能够选择勇敢、坚强、刚毅,扎实地做好自己的事情,安心地过好自己的日子。
同学丁 :我认为,马蒂尔德是一位守诚信、讲尊严的女性。有借必有还,这是马蒂尔德的人生信条。就为这个人生信条,即使自己只有一万八千法郎,买项链还需要三万六千法郎,她也没动过用假项链偷换过关的邪念,更没有像现在的一些人那样耍起“要钱没有,要命一条”的臭无赖。而是毅然决然地打定主意,必须偿还这笔可怕的债务。她坚守住了自己的人格的尊严,也甘愿为了保全自己的人生尊严付出巨大的代价。所以,我认为,马蒂尔德比当今社会那些在金钱和利益面前不守诚信、不讲尊严的人不知要强多少倍呢!
同学戊 :我认为,马蒂尔德守住了那颗金子般的心,这最为可贵。一个人对美,对富贵,对安逸生活有追求,这是人的本能,这是天经地义的,不存在什么阶级之论。玛蒂尔德也是一位美丽的姑娘,幻想有一个有钱的公子爱她、娶她,过体面的日子,这也是天经地义的。她不安心于小职员家庭的生活现状,憧憬过上更富裕、更有地位的生活,想在舞会上展示一下自己的美貌,这没有什么大过错。我深信,当她听说项链是假的时,依然还会坦然面对这个残酷的生活玩笑。有多少人的良心在当今社会这物欲横流、道德滑坡、尊严和人格跌份的现实中失落了、烂掉了,而玛蒂尔德那颗金子般的心最终却没有被毁掉。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举这个案例,就是想强调语文课绝不等于照搬教参和教辅地死教死练死考,而是要活教活学,自觉注重树德立人,高度重视学生思辨能力、自主精神、健全人格等的培养。
教读课文时,这种自觉发育思辨能力、自主精神、健全人格等的机遇确实是很多的,每一篇讲读课都会遇到,只要教师肯去思考、发现并积极预设。如教《逍遥游》,引发学生对“绝对自由”进行思辨 ;教《渔父》,引导学生思辩“屈原是否就必须得自杀?”;教《师说》,引导学生思辨“‘生乎吾前其闻道也’是否就一定‘先乎吾’?”;教《季氏将伐颛臾》,引发学生思辨“仅树仁德是否即可安天下”;教《我的叔叔于勒》,引发学生思辨“母亲是否有可理解之处?”,等等。此外,还可以引发学生对作者为什么遣词造句、布局谋篇、运招用技等问题进行思辨。
四、为学生留足历练空间
为学生留足历练空间,是指语文课堂上需进行的口语、书面语历练以及依文表达历练等。语文课堂上,教师首先必须指导学生做实做好口语、书面语历练。如总结、提炼和概括句意、层意、段意,写作技法和布局谋篇的好处等,甚至还包括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交流等。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生活,把握课文主旨来一字一句地总结、提炼出句意、层意、段意,写作技法和布局谋篇的好处等。只有课内教好教会,学生才会在课外去自觉地历练,做到课内外互补共生,养成意识和习惯。这不仅会不断促进学生口语和书面语表达能力的提升,也会不断促进自主、自觉学习习惯以及独立精神、自主做事能力等的提升。
其次,教师一定要教学生深入课文生活,紧抓住其中的某个契机点进行扩写、补写、续写、改写等训练 ;同时还可以引发学生即境进行祝福语、主持语、颁奖词、点评、发言稿、启事等。这样的写作契机点和训练活动就融在课文教与学的生活之中,最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写作欲望,也最能确保学生写真文、真写好,人人都有好收成的写作教学效果。这样的写作训练会在课文学与学的过程中极有效地自然夯实学生的写作基本功,会为学生课外的写作发展奠定坚实的根基。同时,学生还会由课内到课外,形成自觉、养成习惯,这不仅有益于课内发育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思辨力,更有益于由课堂到课外、循环往复地发展学生的自主精神、独立人格、辩证思维、健全心理等。如,把苏轼的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中的“无言”扩写成不少于150字的夫妻对话 ;给莫泊桑小说《我的叔叔于勒》续写一个《于勒最后的日子》;扩写出《最后的常春藤叶》贝尔曼画树叶的情景,等等。再如,为史铁生《我与地坛》中的“母亲”,欧·亨利《最后的常春藤叶》的“贝尔曼”,杨绛《老王》中的“老王”等写挽联、颁奖词、祝福语、点评等。此外,还可以指导学生仿写、续写,写读后感、思想和艺术评论等。
摘要: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在某种程度上讲,就是给学生留足空间的艺术。本文认为教师在课堂上至少要为学生留足四种空间:读思空间,品悟空间,思辨空间,历练空间。
给学生的成长留足空间 篇8
一、留出独立思考的空间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提问的效果决定了学生领悟的深度, 当课堂问答环节成了少数学生展示的舞台, 其他学生要么静静地等待, 要么人云亦云的时候, 学生就失去了思维的空间, 失去了思维的独立性。长此以往, 学生将习惯于等待, 从而使得数学学习走上了机械模仿的老路。想要扭转这样的局面, 我们在提出问题后要给学生留下独立思考的时间, 让他们形成一个完整的思路, 然后再组织交流, 这样的一点时间往往能推动大部分学生的数学理解。
例如, 教学这样一道简单的周期问题:一列数按照1、2、-3、4、5、-6、7、8、-9……这样的规律排列, 前200个数中, 正数有多少个?负数有多少个?一些反应比较迅速的学生在读题后马上有了自己的想法, 但是我发现一些学生还比较茫然, 沉浸在思考中。于是我请学生独立思考, 想办法算出答案, 然后再组织交流。交流中学生提出这个问题是将三个数看成一组的, 只要用200除以3得到66余2, 然后就可以用66乘2再加2得出正数的个数, 用66乘1得出负数的个数。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 我追问“为什么以3个数为一组”, 学生起初无法用语言来表达, 经过讨论交流之后有学生找到了关键点:每三个数中前两个是正数, 后一个是负数, 这样的“正、正、负”重复出现, 符合周期规律。根据学生的回答, 我将“正、负”字样写到相应的数下面, 学生就能脱离了数的大小, 根据正负属性来看待这个周期问题, 找到了对应的数学模型。
像案例中这样的教学并不是小题大做, 更不是浪费时间, 而是确实有学生不明白为什么要用200除以3, 如果只是少数学生说一说解决方法, 其余学生根据这样的方法来做一做, 再遇到类似的问题时, 一些学生还是无从下手, 现在给他们留下了思考的时间, 让他们去想一想怎样做, 教师再追问一下“为什么”, 学生的认识就会更加深刻, 对周期问题的理解进入一个新的层次。
二、留出自由研讨的空间
“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在学生面对一个新的问题时, 有可能会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和思考, 产生不同的见解, 这样的见解可能是层次不同, 也可能根本就是矛盾和对立的, 这时候我们应当给学生自由研讨的空间, 围绕着相同的主题展开深入和广泛的交流, 让他们在积极参与的基础上对问题有更全面的认识, 有更准确的定位。
例如, 在认识循环小数的时候, 我给学生展示了这样一组计算:1÷7, 2÷7, 3÷7……。学生用计算器找到了每小题的答案, 然后我引导学生观察这组问题的得数, 看看有什么发现, 学生的认识就有很大的差异。有的学生发现这一组问题的得数都是循环小数, 并且循环节都是6位, 有的发现这组得数越来越大, 还有的学生在比较中发现组成这六个得数的循环节的数字都一样, 只是排列顺序不同, 在这样的提示下, 大家的目光聚集到几个循环节上, 发现都是由1、4、2、8、5、7组成的, 而且这样的几个数的前后顺序其实是一样的, 区别只在于从哪个数开头而已。经过这样充分的交流, 学生对除数是7的除法就有了深刻的认识。一位学生这样总结:“我只要记住1除以7的得数就可以找到其他计算的得数了, 不管是几除以7, 只要用几十除以7的得数开头就可以了”。
这样的结论是在学生一步一步的观察和发现之下总结出来的, 当然不同学生限于自己的观察角度和知识基础, 会有不同的发现, 但是在认真参与交流的过程中, 学生接收到的信息就会成倍的增长, 这些信息经过自己的加工和反馈, 就能很好的辨识和吸收。所以这样的交流对他们的学习起到关键促动作用的, 学生不是简单地发现教师“需要他们发现的东西”, 而是去发现一切、获取一切。这样的交流过程给了学生一个发展数感的好机会, 同时让他们感到新奇有趣, 推动了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三、留足反思提升的空间
当一个学习内容完成后, 再给学生一个反思的机会, 他们的整体认识必定有提升, 也许在回头看问题的时候, 学生又有了不同的想法, 在此基础上的探索可能会推动学生的认识再进一步。
比如, 在“圆的面积”教学之后, 我给学生这样一个问题:圆的周长是由圆的半径决定的, 圆的面积也是由圆的半径决定的, 那么圆的面积和圆的周长到底与半径又有怎样的关系呢?学生在这样的问题驱动下, 画出了不同大小的圆 (小圆的半径为1厘米, 然后大圆的半径分别是2厘米、3厘米、4厘米) , 分别计算出圆的周长和面积, 然后列表观察圆的半径变化与圆的周长以及面积变化之间的关系。通过比较, 学生发现了圆的周长与圆的面积的变化跟半径之间的关系符合倍数关系, 即圆的半径扩大多少倍, 圆的周长也扩大多少倍, 当然圆的面积与圆的半径扩大的倍数不同, 为半径的平方倍。在他们有了这样的发现之后, 我肯定了学生的思路以及结论, 然后鼓励学生从头开始回顾一下我们探究的过程。一些学生在回顾过程中, 又有了更大的发现:其实不需要计算就可以发现这个规律的, 因为圆的周长等于2πr, 2和π两个乘数是不变的, 所以周长的变化与r一致, 而面积等于πr2, 其中两个乘数 (r、r) 都是变化的, 所以面积的变化是r的平方倍。
这样的发现就跳出具体的问题, 从积与乘数的关系的规律中找到了本质原因, 而之前学生的具体研究又很好地诠释了这样的规律, 两者相辅相成, 学生有了更深的认识, 不但掌握了具体的规律, 而且累积了研究问题的方法和经验, 为今后的数学探索打下了基础。学生自己发现规律, 再辅以练习, 知识得到巩固, 这样的教学才是充分的, 才是完整的。
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 篇9
一、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
早在古代, 学者就提倡“学以思为贵”, 可见思考能力的培养在学习中的重要性。然而, 传统的教学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 却忽视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新课改要求自主探究性学习, 这就要求教师解放学生的头脑, 解放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大胆提问, 充分发挥想象, 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分析、推理, 体验知识的产生与发展过程, 从而找到问题的答案。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 才能让学生有积极探究的动力, 不至于总是被教师牵着鼻子走, 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的地位。
另外, 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空间, 也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
二、给学生质疑问难的空间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的这名言充分说明了质疑的重要性。因此,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思考质疑, 遇到问题积极发问从而解决问题。学生的自尊心是非常强的, 这让他们不能大胆提问, 这时教师要积极正确引导学生提问, 同时对于学生的提问要认真、有耐心地回答。否则会影响学生的情绪, 挫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教师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要给予充分的肯定, 肯定所提出问题的价值。
三、给学生交流讨论的空间
交流谈论问题是课堂构建新知的有效方法, 是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打破传统的“教师权威”教学意识, 建立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 要突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中学生发挥想象力, 充分思考, 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使学生的思维能力、认知水平、人际交往能力都得到提升。
四、给学生自主操作的空间
实践出真知, 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亲自观察获得的知识, 印象深刻,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激发了学生对实践操作的兴趣, 促成理解力和判断力的发展。
五、给学生自我评价的空间
评价是与教学过程并行的同等重要的过程, 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 而绝不是简单地进行优劣高下的区分。一堂课如果没有对学生的评价, 只是放手让学生自由思考、自主探索, 那么学生的探索可能失之于盲目。评价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自主性学习的评价不仅要关心学习的结果, 更要关注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学生获得了哪些发展, 特别要注意学生有哪些创造性的见解, 同时对学生的情感变化也应予以注意, 为了使评价能够真实可靠, 起到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 因此要充分尊重学生对自己的评价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 既要有定量的评价, 又要有定性的评价。因此, 在自主学习中, 适时、客观地对学生进行评价, 对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将大有益处。
总之, 教师合理地留给学生自由空间非常重要。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与空间充分思考, 自由交流探讨,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思维空间 篇10
我在讲《生活中的平移》时, 设计了这样一道例题:
已知, 如图所示, 将Rt△ABC沿着直角边AB的方向向右平移2个单位得到Rt△DEF, 如果AB=4, ∠ABC=90°, 并且△ABC的面积为8, 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例题呈现后, 我给了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 几分钟后就有一个学生到黑板上写出了自己的解答过程, 过了一段时间, 又有两名学生用了两种不同的方法把答案写在了黑板上。
解法1:连接CF。易知:Rt△ABC≌Rt△DEF, AD=CF=2, CF∥AB。
∵△ABC的面积为8, 即。又AB=4,
解法2:设BG=x, 易知:BE=2, EF=BC。
∵△ABC的面积为8, 即, 又AB=4, ∴BC=4,
∴EF=4。
∵AB=4, AD=2, ∴BD=2,
∴梯形BGFE的面积为:
又∵梯形BGFE的面积=△ABC的面积-△DBG的面积
∴x+4=8-x, 解得:x=2,
解法3:易知:Rt△ABC≌Rt△DEF, AD=2, AC∥DF。
∵△ABC的面积为8, 即
∴BC=4。
又∵AB=4, ∠ABC=90°,
∴△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又由AC∥DF, 易知△DBG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DB=BG=2,
给孩子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 篇11
北京有位青年李兵已经考上了大学,却在一天之内将身为教授的父母残忍地杀死了,并将尸体切掉头颅装箱后扔到大街上。凶手李兵从小非常听父母的话,从没和谁红过脸、吵过架,给人留下文质彬彬的好印象。李兵生活在一个高级知识分子的家庭,他本人也以高分被美国一所著名的大学录取,数月后即可赴美留学,可他为何杀害自己的父母呢?他在回答检察官的审问时这样回答:“谁了解我的心理上的痛苦?谁又知道我生活在怎样一个压抑专制的家庭环境中呢?”他在杀死父亲之前,父亲讲的最后一句话是:“你有什么要求、需要可以对爸爸讲嘛,何必走此下策!”而当李兵用皮带结成一个环套住母亲的脖子时,母亲用少有的平静口吻对儿子说:“你有什么要求,需要什么,完全可以向我提呀!”儿子却回答:“晚了,妈妈,你们要早这样和我谈话,听我的意见,我也不会走这一步。”李兵的父母都死到临头呢,还在问儿子需要什么,他们一点都没有意识到,他们的儿子需要的是精神上的东西——平等、自由。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的父母不是他的创造者,而只是他的监护人。他们必须像谨慎地承担某种职责的人一样地保护儿童,并深切地关心他。为了他们的崇高使命,儿童的父母应该净化自然移植在他们心中的爱,他们应该努力去理解,爱是未被自私或懒散所污染的深沉情感的有意识的表达。”然而,李兵在父母控制的世界中却毫无自己的位置,他们对儿子的爱是被扭曲的。李兵说:“我看父母每天工作很辛苦,年纪也大了,希望他们多睡会儿觉,就在清晨刷牙洗脸的过程中,把牛奶煮好了,把早点热好了。可是妈妈却每每不高兴地说:‘早饭不用你管,有那时间多看看外文比什么都重要。’”“我喜欢打网球,可是我那只网球拍子却只用过两次,还是新的。”“下午,我看书累了,打开收音机,随着录音唱了一首歌,可是,没一会儿,妈妈就过来了,说:‘该看书了,唱歌唱不出洋博士’。”“有时,我正专心致志地看书,听到一阵鬼鬼祟祟的脚步声,接着一只手从我的背后突然伸过来,翻开我正在看的书,看看下面是否藏着课外书。当我因受侮辱而愤怒时,妈妈的背影却消失在门口……”
在看了李兵的叙述后,我禁不住倒吸了一口气,我们身边有多少望子成龙的父母也是这样对待自己的孩子呀!难怪检察官感慨万分地说:“我们常常把虐待狭义理解为皮肉之苦,实际上,精神的压抑摧残同样属于虐待,而且较之皮肉之苦要残忍得多。”
今天的儿童在物质上得到满足的同时,更需要精神上的独立和生长。精神上的专制往往会给孩子们留下人格上的巨大缺陷,而这几乎是孩子们未来命运的真正隐患。在我曾经执教的班级有个非常淘气的小男生黄某,他常常用自己的拳头来解决和同伴间的矛盾,多次教育仍不见成效,他依旧常常对同学动武。老师的苦口婆心为何起不了作用呢?在家访时,我无意中提到了这件事,他的父亲立马冲上前,几个拳头就落在了儿子身上。这正如蒙台梭利所言:“成人用他的行动向儿童展示了人的举止行为。儿童是通过模仿他所接触的成人而开始他自己的生活的。成人的言行深深地吸引着儿童,以致几乎可使他着迷入神。儿童对成人是那么的敏感,以致成人在某种程度上就支配着儿童的生活和行为。”这个谜团一下解开了,我生气地制止了他父亲的粗暴行为,严厉地告诉他:“你儿子的‘病因’在你身上,你棍棒教育就是你儿子爱打人的‘榜样’。”他惭愧地向我道了歉,并保证多与孩子沟通,不再对儿子拳打脚踢。黄某眼角的泪还没擦干,便扑到我的身上,抽泣地说:“陈老师,谢谢你!我也一定不欺负同学了。”我边擦去他眼角的泪,边与他拉了勾。如今,这个孩子也已成了一位音乐教师,是个深受领导、同事、家长、学生喜欢的好老师。来看望我时,他还常常提到那次的家访,他说:“如果没有那次的谈话,也许我会一直生活在父亲的棍棒底下,也许我就永远是个不受老师、同学喜欢的坏孩子,我也就不会有今天的成长。”是呀,那是我从教生涯中,无数次家访中既普通,又不普通的一回,如果没有对他父亲精神及肉体上专制的严厉制止,那孩子的今天会是怎样的呢?我不敢想像。
“在儿童心灵中有着一种深不可测的秘密,随着心灵的发展,它逐渐展现出来。这种隐藏的秘密像生殖细胞在发展中遵循某种模式一样,也只能在发展的过程中才能被发现。”(《童年的秘密》)作为师长、父母,我们应该充分了解儿童,尊重儿童,保卫儿童,发现儿童,解放儿童,给儿童自由发展的空间,并努力为他们创造一个适宜于他们成长的空间,让他们的身体和精神都能得到充分的生长。
给学生发展空间 篇12
理念和目标
学校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的要求, 适应以自主发展为显著特征的现代社会之需要, 结合本校近10年来的办学实践, 把特色高中建设实验项目确定为“自主发展教育”。该校在项目规划中指出, 自主发展是一个人能否成为有作为的人的心理基因, 它决定着人们对生存方式的主动选择或构建, 是一个人远离平庸、走向卓越的内在因素, 自主发展教育“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该校“自主发展教育”的基本理念是:给学生一个自主发展的空间, 培养独立思维, 铸就健全人格;给学生一个自我选择的机会, 让每一个学生获得充分的发展;给学生一个展现个性的舞台, 让他们的特长与能力、创造与成果得到展示。
学校确定了自主发展教育的目标:让学生真正成为有清晰的自我认识、有积极的自我形象、悦纳自己的人;成为有明确的奋斗目标、有内在的学习需要与成就动机的人;成为有良好的学习策略与学习习惯的人。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 健全学生的主体人格, 让学生在个性上具有高度的自尊, 在志向上富有充分的自信, 在思想道德上能够严格自律, 在学习和生活上实现自励和自理。围绕上述目标, 以选择、自由、参与、支持为核心价值观, 努力促进以自主发展教育为特色的学校文化建设。
构思和策略
特色高中建设项目进入实验阶段, 各实验学校纷纷拿出自己的设计方案和实施策略。建设具有自主发展教育特色的普通高中学校, 天津市第二中学的具体构思和策略如下。
夯实德育工作
天津市第二中学始终把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放在学校教育的首位。一年一度的暑期德育研讨会成为老教师更新观念、总结经验和青年教师积极探索、深入学习的阵地, 他们研究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工作的关系, 出台了“心育、德育协同研究”课题, 开辟了德育工作的新途径。教师以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和心理疏导活动为载体, 进行有益的探索。学校在德育工作中倡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一年一度的团代会、艺术节、体育节都由学生自己组织, 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发展, 在实践中体验, 在体验中升华。今后, 学校将进一步实施自主精神教育, 这一教育的核心价值取向是以人为本, 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 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信心, 激发起学生奋发向上的“内驱力”。强化以“自主发展”为重点的德育工作特色, 变灌输型教育为引导型教育, 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 让学生自己选择正确的发展方向, 增强学生自我负责的意识, 提高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在班集体建设上, 逐步形成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教育模式;在日常的德育活动中, 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增强德育工作的吸引力, 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构筑课程体系
学校在课程设置和实施过程中,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发掘学生潜能, 发展学生个性, 促进每一个学生的特长发展。2000年, 天津市第二中学成为最早落实教育部颁布的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学校之一。学校改革体育教学, 尝试体教结合, 开设体育选修课程, 设置了篮球、足球、排球、游泳、健美操、瑜伽等课程, 由学生自主选择。学校在全市率先成立了国际部, 利用国际交流平台, 尽可能地为学生拓宽成才之路, 让更多的学生能够考入世界一流大学, 成为跨文化的国际型人才。2010年, 学校成立了天津市唯一一个英国剑桥大学考试委员会授权的全日制剑桥教育中心, 在该中心就读的学生将学习英国剑桥大学考试院的Alevel课程, 这是一种国际认可的高中课程。这为中国学生打开了一扇通往世界一流大学的窗口。学校设置“学科拓展类”和“科学探索类”两种自主性课程, 体现了对自主发展教育目标的追求。未来, 学校将推进以学科拓展为主线的校本课程, 强化对学科特长生的培养力度, 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自主发展的空间。加大校本课程建设的力度, 构建起“国家课程+国家课程二次开发+校本课程”的课程体系, 拓宽学生求知空间, 形成以学科竞赛、科技创新为载体, 课内外、校内外结合的校本课程特色。
创新教学模式
陈文昌校长曾指出, 课堂上要强调“四个还给”:把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把思考的空间还给学生, 把参与的过程还给学生。鼓励学生多思考、多质疑、多辩论、多提问, 引导学生不唯书、不唯上、不唯师, 使学生在课内外都能保持高涨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真正实现学有所得。强调教师不要讲得“过满”, 要给学生留下自主选择和创新的空间, 让学生充分运用自己的智慧, 展现自己的个性和创造力。今后, 学校将进一步改革教学模式, 倡导“导讲导练”、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合理利用网络资源等多种学习方式和谐统一的教学方法, 改变沉闷单调的知识传授方式和放羊式的低效课堂, 构建和谐开放的高效课堂。
创建活动平台
学校打造了多个学生社团, 如“中国制造”现代音乐社、“百草堂”书画社、“炫彩梦想”戏剧社、尚舞团、青空文学社等, 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搭建舞台。2011年9月, 学校成立了艺术教育中心, 以此为平台, 将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人文素质;同时积极发挥第二课堂作用, 鼓励每个学生参加一个艺术社团, 培养一项艺术兴趣, 获得一项艺术特长, 努力办出学校艺术特色, 形成校园艺术教育品牌。今后, 学校将继续坚持知行统一的教育原则, 充分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 增强科学实验、劳动实践和技能培养的成效。借助学生社团这一载体, 充分开发社会教育资源, 丰富课内外、校内外的实践活动, 支持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和社会公益事业。制定系列实践活动方案, 搭建学生自主发展平台, 形成人人动脑动手的自主实践文化。开展人生规划系列教育活动, 在高中阶段帮助学生确立人生愿景, 使学生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人生价值、理想, 引导学生追求卓越, 走向成功。
完善各项制度
学校注重制度建设, 既着眼于学校自身的发展, 又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促进全体师生共同发展。在制度落实过程中, 控制底线, 不设上限, 崇尚科学, 关注细节, 使管理更科学、更和谐、更有效, 努力建设有利于学校发展和师生发展的管理文化。如:一年一度的财务公开报告是学校民主管理的一道风景线。校务公开制度显示了民主管理的理念, 显示了对教职工的尊重和倚赖。今后, 在德育、课程管理、教学、科研以及班集体建设等方面, 学校都将动员全体师生积极参与制定各项制度, 建立健全鼓励师生充分发展的保障性制度。
塑造环境文化
学校独具特色的现代化建筑, 透出庄重典雅, 绿草、月季、冬青、小白杨、塔松、梧桐点缀其间, 显得生机盎然。学校充分挖掘利用各种环境资源, 绿化、美化、优化校园环境, 努力创造条件, 让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自主发展教育的文化色彩, 让学校的每一天都充满生动活泼的文化气氛, 让学校的每一个学生都在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自主活动中健康快乐地成长。在长期的实践中, 全校上下充分认识到, 自主发展教育离不开良好的精神环境, 营造良好的合作环境是实施自主发展教育的重要一环, 学会合作, 学会与人共处, 也是自主发展教育的重要内容。
助推教师发展
学校建设以爱生、敬业、进取、和谐为核心的教师文化, 致力于打造一支不断学习、不断进取的学习型、研究型教师团队, 引领教师不断打破思维定势和心理定势, 树立关注社会发展、关心教育改革动态的自觉意识, 构建自主发展的心理机制。建立青年教师发展学校, 重视师德建设, 把激励、鼓舞、鞭策作为爱生的评价机制, 让教师真正达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理想境界, 以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 以严谨的工作作风影响学生, 成为学生求知和育德的楷模。今后, 学校将进一步加大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力度, 形成“拜师出师制—青年教师发展学校—中年教师发展工程—名师成长工程”系列培训机制, 改造教师的教育理念, 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让教师发展充满动力与活力。
落实八项工程
以德治校工程, 营造积极向上的人文氛围, 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课程改革工程, 提高学校办学质量, 引领学生走向乐学之路。现代教师培养工程, 打造德能兼备、作风过硬、具有文化底蕴和精湛教育教学技能的师资队伍。科研兴校工程, 优化办学质量。组织管理革新工程, 深化和发展学校的人文管理思想。特色建设工程, 进一步彰显“建设多元课程、打造多彩社团、融入国际教育”的办学特色。安康环保工程,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校园更新美化工程, 为学生创设最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以优美的环境塑造人。
校长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