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发展(共12篇)
中学生发展 篇1
龙城高级中学 (以下简称“龙城高中”) 是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 广东省高中新课程改革样本学校。近年来, 龙城高中不仅教师专业发展成果显著, 涌现出诸多优秀的教师, 而且教育质量突出, 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学生。简言之, 龙城高中是深圳市本土培养名师最多的学校, 是高素养人才蓬勃成长的乐土。
龙城高中——深圳市本土培养名师最多的学校
名师执教, 创办名校。一个学校的名师可以带动一所学校, 一个地区的名师可以引领一个地区, 一个全国的名师可以激励一大批教育工作者, 一个世界级的名师, 将会震撼整个世界。如果一所学校多有几个名师, 那么这所学校很快会成为名校。
2011年, 深圳市基础教育系统第三批名师评选揭晓, 全市上千所学校、上万名教师, 仅选出71位“名教师”, 龙城高中占得4个名额。在评选出的114位中青年骨干教师中, 龙城高中又占得5席, 在全市中小学中独占鳌头。加上深圳市第一、二批名师评选, 龙城高中共有12人被评选为深圳市名教师和中青年骨干教师, 6人获龙岗区“学科带头人”的称号, 成为深圳市中小学中本土培养名师最多的学校。可见, 龙城高中是名至实归的。
龙城高中——高素养人才蓬勃成长的乐土
是什么滋养和开发了龙城高中师生的卓越智慧?是什么力量推动龙城高中教师专业的快速发展?是龙岗区高度重视教师专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是龙城高中积极向上、追求卓越的学校精神, 是浓厚的读书、科研氛围, 是宽严相济、精致科学的人本管理, 是不断创新、不断丰富的多元成长平台。龙城高中师生在这个力争优秀的舞台上, 互相欣赏, 齐驱并进, 蓬勃发展。
近年来, 龙岗区教育局实施“优才工程”培养计划, 为龙城高中教师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外驱力。龙城高中在致力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 也致力于多途径、全方位地推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该校提出“双力推进”“文化引领”的教师专业发展策略, 开展以培育职业精英、打造教育品牌为宗旨的名师工程, 推进以专业引领、伙伴合作为途径的青年师徒制, 采取以育人目标为导引的校本培训模式及以课堂教学为平台的校本教科研模式, 组织教师学习会和青年先锋论坛的学习型团队, 培养出一批师德高尚、教学有方的优秀教师。
龙城高中的教师勤于“读、训、练、写”, 以课题研究为依托、以教学反思及教学论文写作为途径、以国家教学核心刊物及学校刊物为展示平台, 积极提升自身综合素养。该校教师在践行“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教学过程中, 推进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 同时也成就了自身的发展。在学校的推动和专家的引领下, 龙城高中的教师十年磨一剑, 厚积薄发, 多位教师成为名教师、学科专家、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坛新秀便是意料之外, 情理之中了。
崇真尚本, 做高素养的现代中国人, 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全面发展, 这是龙城高中教师不懈的追求。接下来, 九位教师的真实故事将具体呈现龙城高中教师的精神风貌。
中学生发展 篇2
中学生发展心理 第一节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
一、中学生观察力的发展
1、观察与观察力: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是人对客观世界感性认识的一种主动表现,是感知能力的核心和感知觉发展的高级形态。观察力就是观察世界的能力,是有目的、主动地去考察事物并善于观察出客观事物典型的不显著的特征的一种能力。
2、观察的品质:目的性、精确性、敏锐性和系统性。
3、中学生观察力的发展特点:
1、观察的目的性增强;
2、观察更具持久性;
3、观察的精确性提高;
4、观察的系统性和概括性增强。
二、中学生记忆力的发展特点
1、高中阶段记忆趋于成熟。20岁左右为记忆顶点。
2、有意识记日益占主导地位
3、理解记忆明显占据优势。高中生的意义记忆明显优于初中生,高中生机械识记能力落后于初中生。
4、抽象记忆的水平显著提高。
5、中学时期是记忆训练的最佳时期。
三、中学生思维力的发展特点
1、抽象思维占优势,并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初二是中学阶段思维发展的关键期,从初二开始,抽象思维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到高二初步完成,趋向成熟。
2、辩证逻辑思维发展迅速,但明显滞后于形式逻辑思维发展。辩证逻辑思维是思维发展的高级阶段。
3、对问题情境的思维有质的飞跃。提问方面趋于探究性;具有开拓性;具有批判性;求解方面中学生对问题情境的思维能够运用假设,使用以概念支撑的假设进行思维。
4、思维品质的矛盾性。思维的深刻性与表面性共存;思维的批判性与片面性共存。
四、中学生想象力的发展特点
1、有意想象占主导地位
2、想象趋于抽象化、现实化
3、想象中的创造性成分增加 第二节
中学生的情绪情感发展
一、情绪与情感
情绪和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个体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区别:
1、情绪是和有机体的生物需要相联系的一种体验形式,情感则是同个体的高级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在社会文化生活中产生的情绪体验;
2、情绪发生较早,是人和动物共有的,而情感体验则是人类特有的,是个体发展到一定年龄才产生的;
3、情感比情绪更稳定、持久。
二、情绪与情感的分类
1、情绪分类:心境(一种微弱的、持续时间较长的、带有弥散性的心理状态。高兴时一切都称心如意,心灰意冷时干什么都索然无味);激情(爆发式、猛烈而短暂的情绪状态。狂喜、暴怒、恐怖、绝望);应激(在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下引起的一种急速而紧张的情绪状态)。
2、情感的分类: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三、情绪理论
1、早期的情绪理论
詹姆斯—兰格理论:美国詹姆斯、丹麦兰格。情调情绪的产生是植物性神经系统活动的产物。
巴甫洛夫的动力定型理论:大脑皮层的高级神经活动可以建立维持和破坏各种条件发生和动力定型,这在主观上构成我们各种积极和消极的情绪和情感。
坎农—巴德学说:认为情绪的中心不在外周神经系统,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
2、情绪的认知理论
阿诺德的评定—兴奋说:刺激情境并不直接决定情绪的性质,从刺激出现到情绪的产生,要经过对刺激的估量和评价,情绪产生的基本过程是:刺激—评估—情绪。情绪的产生是大脑皮层和皮下组织协同活动的结果,大脑皮层的兴奋是情绪行为产生的最重要的条件。
沙特赫的两因素情绪理论:两个因素:
1、个体必须体验到高度的生理唤醒;
2、个体必须对生理状态的变化进行认知性的唤醒。主要观点:环境中的刺激因素,通过感受器向但闹皮层输入外界信息;认知过程对过去经验的回忆和对当前情境的评估,来自三个方面的信息经过大脑皮层的整合作用,才产生了某种情绪体验。
拉扎勒斯的认知—评价理论:情绪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三个层次的评价:初评价(个体确认刺激事件与自己是否有利害关系,以及这种关系的程度)、次评价(对自己反应行为的调节和控制,经验起重要作用)、再评价(对自己情绪和反应 有效性和适宜性的评价)。
3、情绪的动机—分化理论(伊扎德为代表)
以情绪为核心,以人格结构为基础,来论述情绪的性质与功能。
四、中学生常见的情绪问题
1、抑郁。以情感低落为主要表现,抑郁是一种正常的情绪反应。
2、焦虑。预测会有某种不良后果产生,或模糊的威胁出现时的一种不愉快的情绪体验。中学生最常见的是考试前的过度焦虑。
3、强迫。出自内心,虽无意义却反复出现,但有时也能克制和摆脱的某些观念和行为。自我强迫主要表现为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强迫观念主要表现为对以做妥的事情感到不放心。强迫行为则是屈从于强迫观念的具体动作。
4、恐惧。对某种特定对象或境遇产生了强烈、非理性的害怕。
5、易怒。容易冲动、急躁、爱发脾气。
五、中学生情绪的特点
1、情绪情感的两极性。
特征:外部情绪的两极性(1、强烈、狂暴性与温和、细腻性共存;
2、可变性与固执性共存;
3、内向性和表现性共存。);内心表现的两极性;意志的两极性;人际关系的两极性;容易移情。
产生原因:
1、中学生处于身心各方面迅速发展的时期。在社会各种关系和因素的作用下,他们的心理出现多种矛盾,表现在情绪和情感上,主要是各式各样的需要日益增长;而他们对这些需要的合理性的认识主观状态与社会客观现实之间有矛盾。不断增长的个体需要时而得到社会认可和满足,时而受到否定难以实现,这是他们产生复杂的、摇摆不定的强烈情绪和情感的主要来源和依据。
2、青春期性腺功能显现,性激素的分泌导致大脑皮质与皮下中枢暂时失去平衡。
2、心理性断乳和反抗行为
何林渥斯的心理性断乳学说。青少年从家庭独立出来的过程
彪勒的反抗期理论。青年期分为两个时期,第一时期以否定为主的青春前期,第二时期以肯定倾向为主的青年后期。
反抗情绪的表现特征:
1、反抗情绪的表现时机(1、心理性断乳受阻时,学生极力要求独立,但承认没有思想准备,仍以过分关切的态度对待他们;
2、青少年的自主性被忽视,感受到障碍;
3、青少年的人格展示受到阻碍;
4、成人强逼其接受某些观点,他们拒绝接受);
2、反抗情绪与代沟(代沟指两个人之间存在的某些心理距离或隔阂。代沟所造成青少年的反抗情绪能否避免,关键在于长者的教育机智);
3、反抗情绪与逆反心理(个体需要与社会的矛盾;腺体发育)
3、情绪、情感不平衡性
阐述:霍尔《青少年心理学》用复演论阐述了青少年情绪情感不平衡性的表现及根源,任务青少年期标志着一个崭新的、更完善、更具有人性特征的任务的产生。
从情感不平衡向情感稳定发展。
1、中学生对情感的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逐渐提高。
2、中学生的情感发展逐步带有文饰的、内隐的、曲折的性质。
六、良好情绪的标准与培养
1、情绪情感成熟的标准
赫洛克的四点标准:
1、能够保持自己的身体健康,能够控制和身体健康有关的情绪状态;
2、能够控制环境对自己的影响,能够预想、掌握自己行为所产生的可能后果;
3、能够使自己紧张的情绪升华到无害的程度;
4、能够洞察和理解社会,随着智力发育和社会经验的扩大,能不依赖别人、独立的洞察分析事态,求得自我的稳定。
柯尔的四点标准:
1、持久的情绪基调;
2、对别人的情绪有正确的态度;
3、具有对爱情的接受能力;
4、能够保持舒畅、愉快,同时又能表示自己的敌意。
日本关忠文的标准:
1、在客观评价自己的基础上能控制一时的情绪和欲望,忍耐不满情绪;
2、能够设计现实生活,关于面对现实,珍惜现实。
2、良好情绪的培养:
1、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是中学生情绪情感成熟的核心;
2、使自己永远保持一种乐观、向上的的情绪基调,培养幽默感;
3、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4、使自己的情绪得到恰当的表现,达到心理的相对平衡状态。
七、情绪调节
1、情绪调节是个体管理和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一定的策略和机制,使情绪在生理活动、主观体验、表情行为等方面发生一定的变化。
情绪调节包括具体情绪的调节、唤醒水平的调节和情绪成分的调节。包括所有正性和负性的具体情绪。也包括个体对自己情绪的唤醒水平的调节。
2、情绪调节的类型:
1、内部调节和外部调节;
2、修正调节、维持调节和增强调节;
3、原因调节和反应调节;
4、良好调节和不良调节。
3、情绪调节的内容及策略:
1、生理调节;
2、情绪体验调节;
3、行为调节;
4、认知调节;
5、人际调节。
4、情绪调节中的个体差异:情绪智力,情绪的激活阀限,情绪的易感性和情绪的生理唤醒。第三节
人格的发展
一、人格概述
1、人格也称个性,是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特征:稳定性、整体性、社会性、个别性。人格的稳定性、整体性和社会性,构成了人格的普遍性。
2、人格的结构:
1、知--情--意系统;
2、心理状态系统;
3、人格动力系统;
4、心理特征系统;
5、自我调控系统。
二、人格差异
1、认知方式差异 冲动型与沉思型:冲动型认知方式反应快,精确性差。既快又准不属于冲动型,属于快—正确型认知方式。沉思型反应慢,精确性高。
系列型与同时型:系列型在解决问题是,一步步分析一环环推导出结果。同时型考虑多种假设,兼顾到各种可能性,才能解决好问题。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场独立型的人不太依赖于外界环境,依据内在标准或内在参照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场依存型依赖于外界环境,依据外在参照进行信息加工处理。
2、气质差异
胆汁质:热情高,做事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容易暴躁,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 多血质:善于计划、有条理。活跃,注意力集中但坚持性差,善于交往
黏液质:善于思考比较,有恒心,有较强的自制力,缺乏应变能力;情感不外露,说话平缓。抑郁质:细心、规矩,很有耐心,喜欢安静,默默思考,不易流露内心情感。
3、性格差异:性格的态度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
三、人格发展理论
1、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他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自我遵循的是现实原则,为本我服务。超我的特点是追求完美。
特点:一是强调生物本能,即性本能在人格形成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二是强调婴幼儿期的经历和对人格形成和发展的重要作用。
5个发展阶段:
1、口唇期:出生到12-18个月;
2、肛门期:12-18个月到3岁;
3、性器期:3岁到6岁;(在口唇期、肛门期和性器期的发展过程中,儿童的大部分人格特征便已形成。5岁以前是人格发展的关键期)4;潜伏期:5岁到12岁;
5、生殖器:12岁到成年。
2、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
8个阶段:
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
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
3、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
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
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
6、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
7、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
8、自我整合对绝望感(成年晚期)。
四、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
1、生物遗传因素;
2、社会文化因素;
3、家庭环境因素(权威型教养方式:过分支配子女,容易消极;放纵型:过分溺爱,容易任性;民主性:和谐尊重,人格积极);
4、早期童年经验;
5、自然物理因素 第四节
中学生性心理
一、手淫;
二、遗精;
三、月经;
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发展学生 篇3
摘 要:依据美术课程标准,探究传统教学观念和陈旧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弊病,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实施开放性教学,让学生自主、探究、创新地学习,以小组合作交流为学习方式,激发学生探索和创新的积极欲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去创造性学习,从而达成立体式发展学生的目标。以作者课改经历为例来表达对“三三四”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的理解。
关键词:自主;合作;探究;“三三四”模式
浩河中学位于与湘阴县城一江之隔的鹤龙湖镇东南角,南有湘江浩浩荡荡汇入洞庭湖,北有S308线横贯鹤龙湖南岸,鹤龙湖镇是鱼米之乡,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民风淳朴。合格学校验收后,浩中校园环境得到美化,教学条件得到了改善,但教学质量仍相对滞后。作为在农村中学任教了二十多年的一线教师,我深切地了解本地的教育现状:由于教育教学的传统、定式、习惯以及应试的指挥棒影响,教师独霸课堂,填鸭式教学“持之以恒”。教师口授、手板书,学生耳听手录,被动地学习,忽视了时代特点和他们的成长需求。学生跟不上教师的进度,厌学思想严重,师生关系紧张。为此,我也深刻地反思过。
美国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曾说:“教师必须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而不是传统的只注重‘教的教师。”教育家沃得也说:“平庸的教师传达知识;水平一般的教师解释知识,好的教师演示知识,伟大的教师鼓励学生去学知识。”纵观全国各地的教改,杜郎口中学十多年呕心沥血的教改确实最大限度地还课堂予学生。每节课教师不再是一言堂,其引导、鼓励、点拨时间少于十分钟甚至就那么几句话。“课堂因互动而精彩,学生因自主而发展”,学生自主学习交流时间等于或大于三十五分钟,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他们在课堂上做到了充分预习、合作交流、人人参与、个个展示,听、说、读、写、演、唱、画、作穿插交替,精彩纷呈,学生自信豁达、明礼谦让。他们在课堂上得到了全方位、立体式教育,其本质与教育部制定的新课程标准的教育教学宗旨是一致的。
农村美术教学现状分析:(1)专业教师不专业。即使有专业老师,但由于负担重不得不任教一门语文或数学。(2)美术教学应付了事或被文化课霸占。(3)学生上课的画具缺少甚至没有,作业随便。有些学生喜欢美术但不喜欢美术课,这是一门学生不在乎,家长不过问,学校不重视的课。美术属于人文学科,知识归属主观性知识,和其他学科不同的地方在于它是一门没有标准答案的课程,它能激发思维、创新求异,因此螺旋上升式的美术学科知识在教学方式上需要人文性的教学方法,而不是灌输的、直线性的、立刻达成目标的。以开放性的课堂造就的创造性思维,对数学、物理、语文等学科也有辅助作用。因此,课堂一定要改,也一定能改,完全照搬别人经验也许不一定成功,但有一点毋庸置疑:开放课堂,充分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发展学生是改变教育现状的重中之重。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教师的教是教学生如何去学,而不是传达知识。学生的演(学)才是关键,只有让他们去体验,他们才会自主,才会探索,才会合作,才会演出效果。因为探索使人聪明,合作使人愉快,展示使人自信。美国伊克中学校训可能让我们更加明白这个道理:让我看,我记不住;让我听,我会忘记;让我参与,我会明白。国家关工委教育专家指导中心副主任对此颇有心得。他认为,有研究显示:教师讲授后24小时,学生知识巩固率为5%;学生在交流合作中学习,24小时后知识巩固率为50%,教师相信学生,释放学生潜能,教改不再纠缠于外部枝蔓的修理,而是直接进入要害。
今年是湘阴教改年,上学期笔者开始临帖杜郎口中学、许市中学、南洋中学的教改经验,逐步在美术课堂形成自己的风格,即“三三四”式教学模式。课堂自主学习有三个特点: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自主学习三个模块:预习、展示、反馈,课堂展示四个环节: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现提升。每课内容用二課时完成,第一节课为预习准备课,第二节课为展示课。学校艺术课程因其具有自身学科特点,一直以来其教学过程一般是导入新课、讲授新课、教师示范、学生作业、作业展评、课堂小结几个环节。学生需规规矩矩,洗耳恭听,作业甚至得画出条条框框,作业往往也多有雷同,更甚者千篇一律。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机会少,在课堂上充当配角。中上等的学生大概还能主动完成作业,剩余学生则大多勉强应付了事。
课改前笔者曾上过一堂这样的公开课,教材内容是八年级的《标志设计》,我从介绍“标志设计的概念”开始导入新课,提问:“你曾在哪里看到这些标志设计?”学生分别回答,说了有交通、银行、运动会、企业、网络等常见的标志符号;接着出示许多标志图案,让学生辨认是什么标志,并告诉学生标志的特点,然后教师示范画出举例的标志,教师在总结的基础上布置作业,播放音乐,巡视指导,最后是作业展评,课堂小结,宣布下课。这节课的节奏比较均匀,教学秩序良好,学生作业整齐。听课的领导和老师们评价很高,我自我感觉也不错。课后我问几个学生:“喜欢上美术课吗?”学生回答是的。“那么能不能说说什么是标志设计?”学生摇摇头又点点头,表示不置可否。
课改后,我尝试用“三三四”自主合作模式来教同一内容。我用两节课来完成教学。第一节预习准备课之前, 提早安排预习导案,布置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找一找生活中的标志设计并分类,探究标志设计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他们的设计流程及材料可能是什么?准备你认为能行的设计材料,尝试设计一个标志作品,如班标。第一节课先改变学生座位编排,六至八人一组,每组选出一名能力强的学生任组长。展示目标,分组预习交流,讨论预习成果和调查成果,设计出本组创作完成的几张作业。在组内说设计作品特点、寓意并点评自己和他人的表现。教师各组巡视,作适当指导。学生活动时间三十多分钟。第二课时,先预习交流,明确目标。教师将目标用小黑板挂在前面,分配任务进行分组合作,展示提升。将本组探究的结果包括老师布置的问题和完成的设计作业进行信息汇报交流:每个小组先汇总材料,组内交流讨论,然后推选至少两名代表,到台上给大家做介绍,展示小组的学习成果,并在发言结束后接受其他同学的提问和质疑;能回答的就回答,不能回答的就把问题反馈给大家,每个学生都可以针对所提问题发表意见;如果包括老师在内都不能比较满意地解答,那么这个问题就备案,生成大家课余学习的课题。这样,课堂学习便得以自然地向课外延伸。采用分组记分方式鼓励学生大胆展示自己,各组发言积极,展现大胆,因为他们准备充分,体验深刻,有话可说。如,二组探讨的怎样理解标志设计,有的根据调查说标志设计是公司企业单位的形象标识,有说中央电视台、湖南经视、凤凰卫视台标的,有说名牌服饰李宁、安踏,哈药六厂等企业标志的;还有的说标志设计是围绕一个主题或中心绘制的图案名称,运用到交通、金融、通讯、体育等生活中的。如中国南航标志、中国人民银行标志、中国电信标志、三星手机标识、2008北京奥运会会徽的;有说自己最喜欢的NBA火箭队、湖人队、小牛队球队标志的,不一而足,五花八门。在作业的展示和点评中学生更是争先恐后争取发言机会,发言的人慷慨激昂,精彩纷呈;其他同学凝神倾听,聚精会神。对于美术课全班性的展示,放手让他们自由的、快乐的进行。对每一个学生而言,他们感到讲的人或听的人与自己是平等的,没有什么权威可言。尽管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程度各不相同,学习的深度各不相同,但是每个人都把自己最美的一面展示出来,自信心得到了培养。我则在课堂活动中始终追随学生思路,但极少插言,偶尔一两句都是鼓励未参与的学生勇敢站出来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最后由课代表对各组表现作点评,宣布优胜组别。这样的课堂不再是老师一人说了算。课堂提供了机会让学生参与合作,创设了情境让学生体验成功,这种平等和谐、宽松自由的环境中,不仅学生的美术素养得到了提高,而且开放型课堂成了学生建立自信、挖掘潜力、争相展现的舞台,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及求知欲望大大增强。笔者也在这种开放式课堂中受益匪浅,我有时惊叹:我们的学生真厉害。我感悟:放手即是爱。这也是自主合作课堂模式的独特魅力。崔其升说得精辟:“教师最大的悲哀在于包办,学生最大的问题在于依赖。课堂上我们不看教师讲得多精彩,只看学生学得多主动。”因而,这样的班级授课更名为班级学习活动更符合美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思想。通过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教学方式对比,我们发现,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行为的改变造成相异的教学效果,笔者认为:教学过程会深深影响到教学内容,过程到头来会比内容更起作用。
当然,自主合作模式在美术教学中仍有诸多问题需要探索,如:农村本土资源的利用,多媒体工具的结合,教材内容的增删,教改的可持续发展等。但我坚信:此种教学模式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因为它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发展学生,因为它以人为本,关注生命。只要我们肯花费心思和精力,努力探索,假以时日,定会取得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
关注学生情感发展学生个性 篇4
一、挖掘教材之美, 丰富学生的内心
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录了大量代表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作品, 在讲授这些作品的同时, 我充分利用语言文字的美, 把中国语言文字的美教给学生, 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悠久历史,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进而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
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是描述大自然的, 例如:《美丽的小兴安岭》描写了祖国东北的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变化;《庐山的云雾》紧扣住庐山云雾的特点, 运用联想、比较和比喻等方法, 以明快优美的语言, 描绘了庐山那秀丽多姿、神奇多变的景观, 抒发了作者对祖国美丽山河无比热爱的美好感情。在教学过程中, 我充分利用这些教材提供的美育因素, 对学生进行自然美的教育, 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 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美, 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还有, 就是课文中塑造的人物形象美。小学语文课文中塑造的人物或拟人化的角色都有鲜明的形象, 这一个个生动具体的人物 (或拟人化) 形象, 无不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学过程中, 我充分利用这些感性材料, 引导学生去感受、去体验, 让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感染, 并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
二、加强阅读指导, 培养学生的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喜欢阅读, 感受阅读的乐趣。有乐趣才会有兴趣, 那么, 怎样使学生感受阅读的乐趣呢?一是选择“浅”“近”的内容。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有限, 我们要尽可能地选择浅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阅读材料, 如:让学生感兴趣的童话、寓言故事等, 这样, 学生便于运用生活经验读懂课文, 能读懂就有收获, 就有成功的快乐。二是要阅读形式多样化。如:读一读、演一演、画一画、唱一唱、比一比等, 同时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让学生聆听美的声音, 欣赏美的画面, 感受美的形象, 激发学生的表现欲, 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鼓励学生个性化的体验和表达方式, 使阅读成为赏心悦目的享受, 成为学生自我表现的舞台。三是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积极地看待每个学生, 充分肯定每个学生的进步。这样, 学生在阅读中学到了知识, 得到了美的享受, 表现了自我, 获得了成功, 就一定会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就一定会喜欢阅读。我们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都不一样,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做出有个性的反应, 对文中自己特别喜爱或感受最深的部分作出反应,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三、丰富实践活动, 发展学生的个性
随着学生的发展, 语文的实际应用范围越来越大。学生在课内学到的东西已不再是单薄虚拟的, 如果到实际生活中马上应用, 获得锻炼的机会, 就能大大地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如:在国庆前夕, 让学生自己动手, 编一份迎国庆的小报, 内容主要是反映祖国的建设成就, 家乡的发展变化, 也可以反映学校的变化和同学们的进步。稿件要短小活泼, 形式多样, 尽量自己写。发挥创造性, 给小报起一个有特色的名字。并注意书写工整, 版面设计要美观大方。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 学生得到了运用各种能力、大胆想象创造的机会, 设计出了一幅幅富有个性的小报。关注过程, 重在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 关注学生参与过程中的情感态度, 重在引导学生从过程中体验情感, 享受成功, 发展个性。如:在学习《荔枝》一文后, 学生都能为作者的母亲对子孙那份深深的爱所感动, 同时也为作者的孝心所敬佩。为此, 我趁热打铁, 要求学生回家帮妈妈做一件事, 或用自己节省的零花钱买一样妈妈喜欢的东西, 亲手送给妈妈。注意观察妈妈的动作、神态, 听妈妈说些什么, 然后写在日记里。在这一实践过程中, 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文章内容的感染下, 用自己饱满的感情、真挚的心, 去回报妈妈, 感受这样一个感人的过程, 并创造出一份份美好的东西。生活是五彩缤纷的, 处处充满美, 但需要我们做个有心人, 以自己独特的视觉, 去发现、去感受、去体验, 拓宽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情感、发展自己的个性。
如何看待中学生思维发展 篇5
抽象逻辑思维在青少年的思维中逐步处于优势地位,但初中生和高中生的思维也有差异。一般说来,初中生抽象逻辑思维虽然开始占优势,但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的,他们的逻辑思维需要更多的感性经验的支持。而高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则更多是属于理论型的,他们已开始能以理论作为指导,来分析综合各种事实材料,从而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初中生已有可能初步理解矛盾对立统一辩证思维规律,而高中生则基本上能掌握辩证思维规律。
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占优势 这表现在:①能通过假设演绎进行思维,即能摆脱具体事物的限制,运用概念、提出假设、检验假设来进行抽象逻辑思维;②思维中有预计性,即能在复杂活动或问题解决之前有计划、有策略;③思维形式化,即无意或有意地运用逻辑规律来解决问题;④思维活动中自我意识或自我监控,即不但能考虑如何解决问题,还能考虑自己的思维方法、过程;⑤思维的独创性在增长。
根据学生类型促进学生发展 篇6
一、智商高勤奋型
这类学生有远大的理想,上进心强、思维敏捷、接受能力强、自尊心强、对自己要求严格。他们在学习、生活、工作中主动性强、积极性、创造性都很强。
在教育过程中,对这类学生要尽力保护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树立他们在班级中的榜样,使它们成为别人学习的楷模。对他们应尽量少在公众场合批评,如果发生重大违纪现象,应该先让他们认识到自身的错误,然后再在全班批评,以求做到以儆效尤。
二、智商高松懈型
这类学生天资聪敏,但是上进心不强,不能用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他们认为学习很辛苦,认为高一、高二阶段不需要很努力的学,到高三再冲刺也来得及。在日常的学习中,他们上课积极性很高,反应也很快,但是课下落实差。对这类学生要经常与他们谈话,让他们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认识到高一、高二阶段的重要性,主动向勤奋型的学生学习。根据他们的特点可以给他们适当提高一下作业难度,要求他们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以克服它们的松懈心理。
三、智商高怠惰型
这类学生没有远大理想,没有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他们不太遵守班规班约,特别是数理化等他们听不懂,要么搞一些小动作,要么干脆睡觉。自习课经常看一些课外书、听歌。晚上回宿舍也不能按时休息,经常干一些调皮捣蛋的事。对于这类学生要加强对他们的说服教育,经常找班里的同学对他们进行干预,尽量不给他们犯错误的机会,让他们逐步克服自己的缺点。针对他们的不足可以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训练,比如,知识竞赛、赛跑等,让他们逐步认识到学习应该一步一个脚印。
四、智商中勤奋型
这类学生性格偏内向,学习非常刻苦,但是不会活学活用。他们能自觉遵守纪律,上进心强,能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对于这类学生要引导他们多向智商高的学生学习,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应该多找他们谈心,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勤奋刻苦的优点,但是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学习中提醒他们多整理一些规律性的问题。
五、智商中松懈型
這类学生只用百分之四十左右的精力来学习,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经常走神。他们往往不能按时完成作业,往往为了应付检查而进行抄袭。对于这类学生要帮助他们确定长远目标,而且要把长远目标具体化,并监督他们完成。要经常检查他们的作业,多找他们谈话,使他们始终保持学习的热情和信心。
六、智商中怠惰型
这类学生偏科现象比较明显。语文一般较好,但是数学往往自动放弃。他们对班级纪律有时不放在眼里,他们还比较贪玩,会用自习课看小说、杂志、听歌。对于这类学生,首先应该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长处,然后帮助他们认识到自身的缺陷,针对学习懒散可以采取结对子“一帮一”的方式,做到指导到位。
七、智商低勤奋型
这类学生思想品德良好,学习非常刻苦,但是效率不高。他们遵规守纪,忠厚老实,乐于助人,能积极完成老师、班委分配的工作。对于这类学生要以肯定、表扬为主,根据他们的特长分配他们力所能及的工作(比如班级卫生督导员)。给他们安排智商高松懈型的同学做同位,让他们优势互补。
八、智商低松懈型
这类学生接受能力较差而且学习不用功,上课听课不认真,不做笔记。甚至上课玩游戏,学习积极性很差。他们也比较自卑。对这类学生要让班干和学习小组长多关注他们,经常检查他们的作业,以督促他们提高学习成绩。要多与他们谈心,让他们逐渐克服上课开小差的坏习惯,把全部身心用于学习。
九、智商低怠惰型
这类学生学习成绩差、组织纪律涣散,上课搞小动作看课外书。他们还会利用周末时间偷偷到校外上网,甚至逃课在宿舍看小说、睡觉,影响极坏。对这类学生应以班干、组长帮助为主,违犯了纪律,班干要找他讲道理。对于他们学习上的困难,可由班干、组长进行个别讲解与帮助,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常与他们的父母取得联系,及时了解他们在校外的不良言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分类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效果明显。
中学生发展 篇7
一、转变评价观念, 统一思想, 深化认识
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主体性、综合性, 突出评价的激励与调控功能, 激发学生的内在发展动力, 为不同的学生向不同方面发展创造条件, 实施多元化评价, 达到激励每一个学生的目的。
二、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1.“行行出状元”的人才观
我国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既要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 也仍然需要努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既需要数以千万计的各科专门人才, 又需要数以亿万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 这两者都是人才。
2. 生生能成才的人才观
尽管学生存在着差异, 但是只要有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志向, 认真学习、刻苦钻研, 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 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就一定能够成长为有用的人才。
三、树立全面发展的学生观
1. 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和觉悟背景
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先天素质和生活环境, 都有自己的爱好和长处。只有从学生学习风格、智力或能力等因素的分析入手, 采取多种策略指导教育学生, 才是真正地进行素质教育, 才能培养全
2. 教师应该采取的学生观
(1) 学生是学习主体的学生观
学生是从师学习的受教育者, 但学生不是被动装填知识的“容器”, 学生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人, 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从教会学生学习出发, 改变那种让学生跟在自己后面亦步亦趋的习惯, 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 各有个性的学生观
教师既要了解研究学生共同的年龄特征, 更要了解研究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 要善于看到每个学生的长处与不足, 优点和缺点, 因材施教, 扬长补短或扬长避短。
(3) 处在发展中的学生观
学生正处在成长的过程中, 可塑性很大, 具有许多发展的潜能。教师应当善于辨证地、发展地看待每个学生, 既要严格要求, 更要关心爱护, 正确对待学生身心发展不足之处和思想行为上一时的缺点错误, 给予正面的教育、矫正, 使他们获得新的发展。
四、进行多元评价, 充分发挥评价作用,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生比较看重老师对自己的评价, 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评价这一手段, 促进学生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既要欣赏每一个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更要欣赏每一个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进步, 并对其进行充满鼓励的评价。
培养学生情感发展学生智力 篇8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 为培养学生情感, 发展学生智力的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点。
一、挖掘教材中丰富的情感因素
教材是教学过程中的主线, 它是根据教育目的精心安排的, 有的教学内容本身就蕴藏着丰富的情感因素, 但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单调、抽象, 过多或过难的内容, 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必须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 将枯燥的材料生动化, 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使他们留下难以磨灭的记忆痕迹。例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 先播放一段录像:一天, 爸爸买回了一个大西瓜, 儿子见到爸爸买回来的大西瓜非常高兴, 要求爸爸破西瓜。爸爸说:“要吃西瓜可以, 得先回答我一个问题。”儿子高兴的说:“行啊, 你出题嘛?”爸爸说:“注意听:如果我买6个西瓜, 平均分给我、你和妈妈三个人说, 每人分得几个?再写出这个数。”儿子哈哈大笑说:“太简单了”, 高兴的拿出笔写出了“2”字, “没问题, 可以吃了吧”。爸爸接着说:“可我今天只买了一个大西瓜, 要平均分给我们三个人, 每人分得多少?又该怎么写呢?”儿子竖起眼睛不知所措, 爸爸说:“怎么?不会?”“要吃西瓜快请哥哥姐姐们帮忙吧!”爸爸指着同学们对儿子说。这位可爱的小朋友用恳请的目光望着大家说:“哥哥姐姐们帮帮我, 好吗?”
导入新课:同学们, 你们愿意帮帮这位小弟弟吗?大家想一想: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1、2、3……这些数来表示吗?像这样人们在分东西的时候, 有时分得的结果不能用整数来表示, 因为每人分得的一份不够1, 这时就需要用一种新的数来表示分得的结果。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这种新数——分数 (板书) 。学了分数, 你们这些大哥哥大姐姐就能帮助这位小弟弟的忙啦。此时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发了学生强烈的情感和愿望去听课, 去学习, 记忆非常深刻。
二、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诱发情感因素
实践证明, 凡是经过教师精心设计、精心组织的教学活动, 情感就会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发挥惊人的作用。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精辟分析也能使学生动情。经过教师精心设计的实验、讨论、教学活动, 练习等等都可以点燃他们求知的欲火, 它不仅激发调动了学生认识过程的积极性, 而且培养了他们朴实和纯真的感情。例如, 我在组织一年级学生联系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40页练习六第3小题时。内容在“△、、○、□”四图中找出不同的是什么。要感知他们的不同, 可用视觉、味觉、听觉、触觉来感知。于是, 我在练习前制作了这四种图形共八组。上课时, 将这四种图形分组发个学生, 让他们闭上眼睛摸各个图形, 让他们感知不同的是那种图形。结果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结论:一是正方体是不同的。其理由是正方体是立体图形, 其余三种是平面图形。这个结论是正确的, 这是教材编排想要达到的教学、练习的目的。而第二种结论是圆是不同的。其理由是:圆是由曲线围成的, 其余三种图形是由直线 (线段) 围成的。由于区分的标准不一样, 结论也不一样, 当然这个结论也是正确的。作为六七岁的小朋友能做到 (感知到) 这一点是很不容易, 当然教材中的习题出现多大个答案也是超纲的。但小朋友做到了, 无不是精心设计和组织的结果, 充分说明了精心设计和组织学生学习活动能够点燃他们求知的火花, 激发和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
三、在学生中进行情感交流
在教学活动中, 当教师以充沛的精力, 生动的语言, 深切的情感讲课时, 往往会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教师对教育教学的态度, 对学生的无私奉献, 都会感染学生。这方面许多教师是深有体会的, 在这里无需举例说明。
学生有自己独体的心理世界。教师如果对自己的教育对象缺乏兴趣, 没有情感, 不肯下功夫去琢磨他们的认识特点, 认识方法, 那么他们的内心世界我们就很难理解。目前, 学生的厌学情绪比较严重, 厌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他们的心灵大门不是向任何人都开放的, 埋藏在心底的秘密, 只会向他们信任的人倾吐, 因此, 我们教师只要对我们的学生有强烈兴趣、深厚感情, 多多调查, 探索学生心理奥妙, 然后满腔热情的去帮助、爱护他们, 多给他们体贴和温暖。要知道热爱学生是取得学生信任的基础, 取得了学生信任之后进行交流, 学生有许多真心话, 藏在心底的秘密就向我倾吐, 让我们去揭开, 我们在对症下帮助、关心、爱护、奉献的“良药”, 师生情感油然而生且越来越深。情感桥梁建立起来了, 师生之间应该水乳交融, 彼此之间取得了理解。这样, 我们的教育教学就一定能活跃起来, 得到了学生的积极响应和配合, 并能够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摘要:情感能在教学过程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要是在教材、教学活动、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中发展。在教材中挖掘情感, 在设计、组织教学活动中诱发情感, 在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中产生情感, 注重学生的个别情感, 对促进学生智力发展, 增强教育教学效果作用非常大。
中学生发展 篇9
在生源质量不高的背景下, 一所普通的农村公办校, 为什么能够培养出大批的优秀学生?“多年来, 我校始终坚持‘为社会培养合格公民和有用人才’的办学思想, 以‘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为培养目标, 促使学生在充满阳光、和谐向上的环境中健康幸福地成长。”该校校长王玉璋的话, 解开了记者心中的疑惑。
精彩德育, 让学生学会做人
道德是一个人的灵魂, 也是一个民族的灵魂。知心姐姐卢勤教授说, 谁为孩子塑造了一个健康美好的心灵, 谁就等于为孩子铺就了一条撒满阳光、开满鲜花的道路。
大毕庄中学十分重视德育工作, 努力做到坚守传统, 与时俱进:全过程育人, 全员育人, 全方位育人。学校以建设“温馨教室”、“‘温馨班’集体”为抓手, 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班级文化,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开展“三爱、三节”、“行为养成月”、“我健康我快乐”等系列教育活动, 给予学生正确的人生引导, 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派创始人之一威廉·詹姆斯说:“人性中最深切的心理动机, 是被人赏识的渴望。”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欣赏, 同样, 每个人也应该学会欣赏别人。而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 他们中有些人处处以自我为中心, 听到别人取得好成绩或获奖就不自在, 看到别人进步就不痛快。这种自私的心理不仅会使学生陷于孤立、封闭状态, 还会影响与他人的交流, 从而影响自己的进步和能力的提高。针对这一情况, 教师许佳楠适时设计了以《欣赏他人, 悦纳自己》为题的班会活动。
深情朗诵的小诗《一棵树》, 让学生们发现只要肯去欣赏它, 总可以发现它的美;幽默、富有哲理的小品, 让学生们发现只要真心欣赏他大身上的优点, 同时修炼自己, 就会在学习他人的过程中变得更优秀;古朴典雅的吉筝乐曲《高山流水》, 传颂着俞伯牙和钟子期真挚的友情, 让学生们感受到欣赏的神奇力量;有趣的游戏《别人眼中的你很美》, 让学生发现同伴的优点, 感受欣赏带来的快乐和力量。
“开展这一班会活动的目的, 是让学生懂得:欣赏别人, 不仅能给人以抚慰、温馨与鞭策, 更是自己前进的基石。学会欣赏, 能够获得人生的乐趣。学会悦纳自己, 有助于学生给自己正确定位, 不妄自菲薄, 也不妄自尊大。”许佳楠说。
5月31日是世界无烟日, 学校“碧语新声”广播站专门策划了一期主题广播《无烟世界, 清新一片》, 引导学生认识吸烟是一种极为有害的不良行为:青少年吸烟对生命的危害比成年人更大;青少年吸烟容易成瘾, 可能会引起思维的严重退化和智力功能的损伤, 严重的会导致思维中断和记忆障碍;青少年吸烟会助长其追求享乐的生活态度, 增加父母的经济负担, 会促成不良交往, 诱发不良行为, 甚至引发犯罪。
在教师王倩的主持下, 学校专门制作了大型无烟日宣传展板, 引导学生珍惜生命, 做不吸烟的新一代, 创造洁净、文明、优美、和谐的校园环境;同时, 倡议学生做控烟义务宣传员, 主动劝阻父母家人远离烟草, 做爱护健康、节制吸烟的健康公民。学校德育副主任焦文军自豪地说:“我们的宣传和引导发挥了作用, 没有发现一个学生出现吸烟行为。”
莫怀戚的《散步》是一篇玲珑剔透、秀美隽永、蕴藉丰富的精美散文, 也是一曲真、善、美的颂歌。在讲授这篇文章时, 语文教师张家云有意识地进行了德育渗透:通过朗读揣摩语言、学习语言, 体会亲情的温暖, 让学生受到一次心灵的洗礼;利用引导法、探究法, 引导学生研讨“我”为什么决定顺从母亲而委屈儿子, 推而广之, 思考“我”的处事原则是什么, 由此悟出一个“孝”字, 进而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 引导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 学做有责任的人。
高效课堂, 让学生学会学习
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打造高效课堂, 是大毕庄中学课改的落脚点。学校组织开展了“我的课堂我负责”“优质, 课常态化”“常态课优质化”和“我的模式我的课”等评比活动, 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并以学科组为单位, 开展新授课、复习课、练习讲评课、实验课等课型的教研, 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教学模式, 打造“轻负、高效、优质”课堂。
根据本校学生的特点, 语文组确立了高效课堂三步法:导学与自学—研讨与探究—总结与评价;数学组确立了五步教学法:自学指导一小组汇报一基础训练一拓展提高一小结测试;英语组确立了小组合作和任务型教学法;政、史、地组形成了自主学习法:引入课题—自学指导—小组合作学习—集中交流展示—巩固与反馈。这些教学模式的确立, 促使学生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上课铃还没响, 初二学生小马就赶紧抓起作文本, 和同学们一起跑到四楼阅览室等着上阳光读写课口铃声一响, 她马上冲进去抓起《牛虻》, 翻到上次读到的位置, 津津有味地读起来。学生们沉浸在认真阅读的氛围中, 70分钟很快就过去了。学生们纷纷合上书本, 打开作文本, 利用剩下的20分钟写下今天读到的最喜欢的内容。
“在我们学校, 语文课就像地球一样, 吸引着我们这些‘小卫星’。对于我们来说, 上语文课就是一种享受。昨天, 可爱的张老师带我们到阅览室读书。同学们瞬间变成了书虫, 全都钻进了书里。阅览室里安静极了。写感想时, 只听到沙沙的写字声和小声交流声。
今天的语文课是交流昨天的阅读感受。同学们纷纷讲述了书中的精彩故事, 谈出了自己的真实感受。这一节课, 有笑声, 有掌声, 有鼓励, 有收获, 多姿多彩。我们的语文课真是别开生面, 期待下次交流课的到来!”
这是八年 (7) 班学生小余在作文中写下的自己对阳光读写课的真实感受。
“开这堂课的目的, 是让学生感受读书的魅力, 通过书籍温暖心灵。这不仅能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还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张家云告诉记者。
l4岁的小健跟随打工的父母从安徽来到天津, 淘气的他曾是班里最让老师头痛的学生之一。虽然第一次上阳光读写课时, 小健调皮得坐都坐不住, 但在老师的耐心教导下, 他逐渐喜欢上了读书, 并爱上了这门课, 人也变得更有礼貌了。
当初开设阳光读写课时, 部分教师并不赞同。随着这一课型初见成效, 如今已被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接受。随着阅读量的增加, 学生的写作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写出了很多优秀作品。语文组将学生的优秀作文集结成《碧妆新绿》一书, 将其作为校本教材投入使用。
经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 学校的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基础年级教学质量监测、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位居全区前列。毕业年级在2013年中考中, 总平均分超过了市中考平均分, 是东丽区公办初中校仅有的超过市平均分的三所学校之一;2014年, 中考成绩超过市平均分22分, 成为东丽区连续两年超过市平均分的三所公办校之一。
实践体验, 让学生学会生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 现代教育的4个支柱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与学会生存, 其中以“学会生存”为中心。认知、做事、共处, 都是为了更好地生存。“要想成为合格的公民和有用的人才, 学生就要学会生存, 学会自我保护, 学会发挥自身的潜能, 增强生存能力。”校长王玉璋说。
为切实强化学生的法制观念, 大毕庄中学开展了以“关爱明天, 普法先行”为主题的系列活动, 引导学生自觉学法、懂法、守法、护法。以《全国青少年普法教育读本》为重点, 抓住班级教育主阵地, 宣传法律知识;紧密结合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 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法制教育活动, 如举办法制报告会、手抄报 (漫画) 比赛、读书活动、板报宣传、法律讲堂、辩论会等, 极具示范性和导向性。
同时, 该校的法制教育还努力做到“三个结合”, 即法, 制教育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相结合, 法制教育与学校的德育工作相结合, 法制教育与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立体式教育网络相结合。
某人酒后驾车出现了交通事故;某人因赌博欠了一身赌债;某人因为吸毒进了戒毒所;某人因为受贿上了被告席……一幅幅生动的法制教育漫画给予学生深刻的启示。“学法, 知可为与不可为;用法, 行应为而勿妄为。”“法律是人类为了共同利益, 由人类智慧遵循人类经验所做出的最后结果”一句句有关法律的名言警句, 让学生明白了学法、懂法、守法的重要性。通过参与法制教育活动, 学生的法制观念增强了, 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也提高了。
如今, “碧语新声”校园广播站已成为校园文化阵地。在为校园文化作宣传的同时, 还努力营造一种“职业”氛围, 让学生体验职业的魅力, 增强生存能力。在教师陈颖的主持下, “碧语新声”广播站通过多种比赛形式, 选拔出优秀的编导、广播员和小记者。学生们自主完成广播站的各项任务, 感受到了职业的乐趣, 树立了自信, 开阔了视野。
广播员小周学习成绩并不突出, 但很有责任感, 对广播站工作热情很高。刚入站时, 他的眼睛受伤刚刚恢复, 但仍然主动承担帮编导打字排版的任务。没有广播任务时, 他仔细倾听中午的广播, 如果音效出现问题, 他会第一个跑到广播站调试。针对播出内容, 他不断提出自己的创意, 并与指导老师交流。每次编辑节目, 他都会对自己提出更高要求。一次他发烧了, 妈妈到学校接他, 但他坚持完成播音任务才去看病。对广播站工作的热爱, 促使他树立了远大的理想:将来要到天津广播电视台工作。这一理想成了他学习的动力, 学习成绩突飞猛进, 并多次被评为“校园优秀广播员”。
小李是一个乐观向上的女生。她像傲然挺立的梅花, 面对拮据的生活, 和妈妈一起支撑起家庭的重担。她孝顺懂事, 每天帮妈妈做家务, 照顾年迈的太姥姥。她生活节俭, 从不和同学攀比, 还竭尽所能帮助他人。她又像节节高升的绿竹, 在学习和活动中历练自己、提高自己, 在人生的求知路上孜孜不怠。她更像艳丽柔美的牡丹, 多才多艺, 在各级舞蹈和绘画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 并考取北京舞蹈学院芭蕾舞分级考试四级证书。她品学兼优、能歌善舞、自强不息, 多次获得市级文明学生、市级三好生等荣誉称号, 并被评为天津市第七届十佳中学生。
让学生从自主发展走向全面发展 篇10
1. 实行民主教学。
民主教学包括师生关系民主化和教学活动民主化。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为学生的自主发展创造良好氛围,让好学生不断发展,让后进生不断提高。首先,把尊重和理解学生作为施教的第一原则。增加情感投入,用爱心感染学生,想方设法建立和谐、融洽、民主、健康、平等的师生关系。在此基础上尊重差异,尊重个性,克服消极因素,激发和唤起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学生内在的精神动力和上进愿望,及时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只有这样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明确奋斗的目标,找准努力的方向。其次,师生之间以平等的身份参与教学活动。创设学生参与的最佳氛围,指导学生进行师生之间的角色置换,唤起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过程,引导学生互助合作,大胆置疑,民主讨论。最后,师生之间广泛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通过个别谈话、问卷调查等形式,鼓励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效果及时反馈,倡导“适合个性发展的教育”。
2. 实行开放式教学。
开放式教学就是把课堂知识的获取过程与开展活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拓宽学生动手实践的领域,更新和改进教法,为学生创设自主发展的环境,让学生更多接触实际,了解现实。在实践活动中给学生提出各种问题促使学生去思考,去动手解决,在实践过程中由不懂到懂,由不会到会,由掌握方法到养成习惯。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活动,使学生有机会动手实践,发展自己的才能。如,初中生物课可采取当堂完成小论文、倡议书、标本制作等做法;历史课可采用师生互换角色、争当小老师的换位讲练等做法,克服“先生讲,学生听”的封闭式教学,使学生的知识面更宽,获取知识的途径更为宽广,为学生自主发展提供最好的环境和最有利的条件,为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 实行自主式教学。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是一个“场”,人之所以想学习、想求知,就是因为人体的这个“场”需要填补。学生的心理也是一个场,需要“被填”和“自填”,两者相比,“自填”优于“被填”。因为“自填”是主体更加知道要“填什么”,什么时候“填”,用什么方式来“填”。用教育的观点来说,“自填”就是自主发展。因此,教师要充分运用“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在已知和未知领域搭建一座“四通八达的立交桥”,通过让学生观察、讨论、分析、归纳,揭示知识的内部规律和内在联系。
二、全面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1.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激发兴趣是培养学生自主发展的前提。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多渠道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愿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主动要求回答问题,主动参与探索。让学生敢于发表己见,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 让学生自我调控,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学生是否具有教强的自我调控能力,是培养学生自主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在教学中,针对学生的不同心理特点,教师要从正面加以引导,通过谈话、家访等形式,让学生自主培养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养成坚强的个性品质,树立坚定的自信心,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控能力,学会自我调节心理。
3. 激励学生自我创造,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质疑是创新的开始,是自主发展的起点。一个人的好奇心越强,自我创造的愿望和进取精神就越强。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为学生创设质疑讨论的氛围,指明探究的方向,让学生动手操作,提出合理、新颖、独特的见解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启发学生多角度进行思考,指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不断激发学生创新的热情;树立学生敢于批判,敢于创新的主体行为,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提高,促使学生不断发展。
4. 鼓励学生自我评价,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指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行客观评价,是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重要措施,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发展的途径之一。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状况作出正确评价,对自己的学习成败作出正确的归因。鼓励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最终走向自主学习的道路。
关注阅读教学中学生个性发展 篇11
【关键词】阅读教学 个性思维 主体作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充分说明在阅读教学中,老师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阅读情境,注重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意识和习惯,从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保护个性,释放个性,张扬个性是现代中学生的普通心理,他们渴望运用自己的审美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来审视文学作品。教师应在“引导”的基础上将鉴赏、批评的权利交与阅读的主体——学生,让学生在发现、讨论中张扬个性,发现自我,从而体验创造的乐趣,在愉悦中感受阅读客体的艺术魅力,提高审美情趣。
一、尊重阅读主体的差异性
教育对象本身的阅读、兴趣、能力、取向方面的差异性,决定了阅读主体对同一阅读客体在理解中的多角度性和多层面性,这为我们开放性阅读提供了条件,而客观地多角度、多层次性的评价作品,是文学批评和文学鉴赏的基本原则,任何一部作品在读者的眼里都不可能只产生一种阅读体验,因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形象大于思维”,主题具有多义性。在具体的作品教学中,教师应解放思想,合理舍弃权威定论,让学生成为作品鉴赏的主体,要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尽量给学生提供参与思维表述和思维再创造的平等机会,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唯如此,学生发散思维能力,逆向思维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创造力才会最大限度地释放,才能真正体现着学生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彰显。
二、激发学生个性化的思维
语文教学活动是一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科学训练,使学生获得知识,并发展智能的过程。而学生知识的获得、智能的发展,必须通过积极的思维、科学的学习方法来实现。阅读能力的核心是阅读中的思维能力,阅读过程始终充满积极的思维活动,教学中要调动学生个性化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广阔性、创造性、批判性。
1.激发学生认知冲突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问作为教与学双方交流与互动、传递与反馈的有效方式已被广大教师所认同并实践运用,教学中的“提问”应定位在培养学生思维习惯,提高其思维水平,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上。
教学《安东诺夫卡苹果》第一个场景时,我先让学生通过整个画面整体感知感情基调,然后提问:怎样认识第六段“在黑魆魆的果园深处,出现了一幅童话般的画面,那情景好似在地狱的一角一般”?用“地狱的一角”形容是否破坏了“童话般的画面”?为什么?在“童话”与“地狱”的争论中,有学生认为这是一处败笔,有人反驳说,“地狱”的形容是服从快乐美好的基调,不但不可怕,反而写得十分逼真而富有生活气息,并举了朱自清《荷塘月色》中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的片断加以辅证。教学《丹柯》时我又提问:丹柯最终把族人带出了森林,是人们心目中的英雄,可为什么还被人“拿脚踏在那颗骄傲的心上”呢?以这些问题来激发学生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内驱力,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活跃学生思维,有助于个性思维的培养。
2.激发学生情感体验
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参与课堂活动,并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学生的生活经历、思想感情等因素都是学生自身生命的一部分,都应进入教师的视线之内,并被有机、巧妙地贯穿在学生学习语文的活动之中,成为学生学习语文之动力、契机或材料。学生作为主体积极主动参与到阅读活动中以身体之,以心验之,使客体的生活变成主体的生活,这种独特的体验的解读,使形象呈现出丰富性、主体性。我在教学《我与地坛》第二部分时,为了让学生来体验史铁生母亲那深沉而不张扬的母爱,设计了一个问题:“母亲为儿子所付出的,你最受感动的是哪一个细节?”这一过程实际上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情感来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在这基础上,我再把思维与情感引向深入,“在我们的生活中,母亲也在默默地呵护着我们,生活中让你感受最深的有哪些?”学生们完全沉浸在对伟大母爱的感悟中,表述时,学生语调低沉,动情地宣泄了心中的感情,讲述了一个个真挚感人的故事,学生的个性化情感得以极大的释放。
3.注重问题的开放性
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发现的过程,要求学生利用所给定的材料,主动地进行学习,强调要自我思考和探索事物,亲自去发现问题的结论和规律,成为一个发现者。
在教学《论语》时,我让学生来讨论:赞同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还是赞同桀溺等隐居者“知其不可而不为”的观点?而这一答案,本身就没有定论,可以让读者见仁见智。设计问题的目的,并不在于让学生有一个明确的标准答案,而是有意让学生积极思维,学会分析思考,能根据自己独特的解读,尊重自己的价值判断,给人物作一客观评价。因此,只要学生言之有理,教师皆予以肯定。开放性的问题体现了学生个体的审美体验,充分证明了语文教学是自由和个性的。
4.利用想象丰富个性
语文教材的大部分内容主要是以形象思维为特征的,因此,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大力开拓学生的想象空间,也是阅读教学中的一个亮点,因为想象孕育着智慧,孕育着创造。阅读中的想象主要是通过对作品中被作者省略或简化的故事情节、过程、人物命运等进行推断设想或补充,这种虽有限制性却又个性鲜明的想象,完全是一种幅射思维,有利于思维的成熟、发展、突破和创新,教师可以利用并强化文中的一个或几个“空白点”来激发学生的再创造欲望,从而丰富课文的内容。
如:在《素芭》一文中,为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我设计了一个问题:想像一下素芭被抛弃之后的情景,给本文加一个结尾。有学生想象素芭回到了故乡在父母的悲伤中和乡人的白眼中默默过完一生;有学生想象善良的素芭终于鼓起了勇气向帕勒达帕求婚,过上了美满的生活;也有学生说遭到了帕勒达帕或他父母的拒绝。学生个性化的想象丰富了心中的人物形象,同时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5.巧用质疑,培养创新思维,张显个性
对文章的理解有许多是带有共同性的,这当然要让学生掌握,然而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必须在此基础上深化一步,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假设思维,鼓励学生对现成的看法或结论提出质疑,得出自己的独特见解。而学生一旦养成质疑的习惯,有利于拓宽拓深思路,深入理解课文,对作品的解读就显得独特而有个性。
(1)逆向思维。
对作品的阐释总是在历史的动态中不断建构,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自己的艺术识见和勇气,不拘囿于一切固定的陈旧的解释,提出新观点,为学生示范。如在教学《〈论语〉选读》时,先让学生谈谈对孔子的印象,在多数学生的印象中孔子是一个圣人,学问高深,品德完美,温文儒雅。有学生以“超凡脱俗”来形容他。一句“孔子真是这样的形象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讲到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时,原来孔子也会讲错话;当孔子说“若由也,不得其死然”时,原来孔子对学生深入了解后,也会说凡人的大实话;当孔子说“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原来孔子也会在人前发誓;当看到“颜渊死。子哭之恸”“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时,原来孔子也是个真性情的人:一个平凡的孔子在学生面前展现。我又引导学生阅读林语堂的《孔子的品格述略》,全面认识孔子其人。
(2)假设质疑。
通过假设课文中没有或与课文情节发展相反的情况,提出疑问的质疑方法。
如列夫·托尔斯泰的《穷苦人》一开始就以恶劣的环境造成丈夫可能回不来的悬念,但结果丈夫还是回来了。于是,我提出如果丈夫永远不能回来了,会产生怎样的后果,悲剧会更强吗,小说的主旨会发生怎样的变化等问题。回答这类问题,要想象出合理的情节走向,人物命运走势,这样的过程是阅读的深化过程,也是思维升华的过程。
三、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是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而提出来的。
学习是个体的一种主观活动,外界可以对个体施加影响,但无法代替个体活动,学生只有在自主探索知识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在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学会学习。因此,教学中让学生多提问,因为问题必须由学生经过理解、分析、推测、归纳等过程将信息整合成一个符合逻辑的结论,它不仅需要学生语言和逻辑方面的能力,而且需要学生调动自己认识方面的所有潜能,同时还要受到学生的兴趣、情绪、意志、动机等非智力因素的制约。因此,提问本身就成为一种认知的体验。
如在学习《祝福》时,学生就提出好些疑问,如:“祥林嫂家的阿毛被狼衔去”这一故事情节应属自然灾害,这是否与本文所反映的中国封建文化对妇女的精神摧残相矛盾?学生互相交流探讨,形成共识:成为寡妇的祥林嫂,失去了唯一的儿子,这意味着她将失去她的精神支柱,这是何等重大的打击。然而,就是被同族大伯赶出来了,她还是坚强地生活下去。而一到鲁镇,她的再嫁受尽了鲁镇人们的嘲讽、歧视,善良女人的恐吓,鲁四老爷的断喝,她的精神世界就彻底崩溃了。可见,愚昧、迷信的封建文化对祥林嫂的精神摧残比失去爱子更残忍。让学生动起来,提出问题,探讨交流,这是激活学生思维的最好办法,也是学生主体性的最好体现。
发展中学生短跑速度耐力的探讨 篇12
1、发展中学生短跑速度耐力的方法
1.1、不同距离的间歇跑
不同距离的间歇跑是在不同的距离内, 按照规定的间歇负荷和积极的间歇方式, 在机体完成恢复的情况下再进行下一次练习的方法。在练习过程中, 要注意不同距离的间歇跑要相结合, 如短距离间歇跑 (60-100s) 、长距离间歇跑 (120-300s) 和长短距离相结合, 还要注意把握间歇的时间和方式, 可以采用慢跑、徒手操等积极的间歇方式, 在机体还没有完全恢复的情况下进行下一次的练习, 间隙后的心率在120-140次以上。如进行短距离间歇跑时, 将学生的练习强度控制在85%-95%, 进行80m×3次×3组的练习, 每次间歇90s, 组间间歇5分钟的间歇训练。
1.2、重复跑
在练习过程中, 要注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距离或增减内容, 在机体完全恢复到原来开始练习前的水平时进行下一次的练习, 间歇后心率在100-120次/分钟。如在练习时可以采用200-250m×3-4次, 强度为70%-80%, 间歇时间5-8分钟的练习方法进行。可以进行300m×4次 (次间间歇依次为8分钟、6分钟、5分钟、3分钟×3组 (组间间歇依次为10分钟、15分钟、20分钟专项训练, 随时测脉博用以监控运动强度在80%-95%之间, 用走步或轻松慢跑积极性休息, 控制心率, 让间歇向规定时间迎合靠拢也可以进行法特莱克法, 100米快走+100米慢走+100米快跑, 训练量因人而异。让学生多进行较长距离的重复跑, 就能很好地发展学生的糖酵解供能水平和提高机体负氧债的能力。
1.3、变速跑
变速跑是根据练习的具体任务, 将学生跑的距离设置为若干个练习站, 每个练习战跑分成快跑段和慢跑段, 学生按照既定的快慢, 来进行的练习方法。如可以进行100m的快跑+100m的慢跑或者直道快跑+弯道慢跑的练习方法。也可以采用 (300m+100m) ×3组的方法, 要求:前300米以90%速度, 后100米进行全力冲刺;组内间歇1分, 组间间歇12分钟。该训练方法的重点主要放在最后100米的全力冲刺上。在练习过程中, 可以对跑的距离提出运动强度要求, 也可对所有的快跑段提出强度要求, 但应先以完成一定量为主, 逐步过渡到以完成练习的强度。要注意练习的强度为学生最大强度的70%-80%。
1.4、递增与递减距离跑
递增与递减距离跑是在不断改变跑的距离的条件下, 按照每段跑的强度, 在相对固定和机体恢复的情况下反复进行练习的方法。如 (60m+80m+100m+150m+200m+150m+100m+80m+60m) ×2-32次×1-2组, 强度为70%-80%, 每次间接休息, 3-4分钟, 每组间歇8-10分钟, 要注意递增递减的方式要分开进行安排, 与根据学生的体能情况来确定。也可以进行 (300m+200m+150m) ×3组。要求:以80%左右的速度, 组内间歇2分钟;组间间歇15分钟。
2、发展中学生短跑速度耐力应注意的问题
2.1、发展速度耐力应在绝对速度提高的基础上进行。
速度耐力是在以学生跑的速度为前提下的体现, 在练习中, 教师要以发展学生的速度能力为主, 耐力为辅, 在提高学生绝对速度的基础上, 相应提高学生的速度耐力水平, 促进运动员整体短跑水平的提高。
2.2、教练员必须根据每名运动员的训练水平, 运动成绩, 个人特
点来合理安排速度耐力训练的内容、时间、次数, 特别是在制定训练强度时应因人而异, 要根据不同专项, 训练水平, 身体状况综合而定, 避免一个强度来要求所有运动员, 以偏概全。
2.3、要将无氧练习和有氧练习结合进行。
有氧能力是无氧能力的基础, 高度的有氧能力不仅有助于有效地进行氧化的过程, 更快地消除无氧过程中积累的乳酸, 而且还能有效地提高无氧过程中糖原的储备, 肌糖原增加, 无氧代谢的能力就得到加强, 而且有利于训练中间和训练后机体能量的快速恢复。
2.4、要加强提高学生肌肉的放松能力。
练习中学生肌肉的放松, 可以提高学生神经系统的灵活性和中枢之间的协调性, 改善协同肌和对抗肌的协调关系, 从而提高速度耐力。
2.5、进行速度耐力的练习时, 一周最多安排两次, 否则容易产生过度疲劳或引发运动损伤。
在比赛接近时, 不应安排速度耐力的高强度的练习。
摘要:短跑速度耐力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短跑成绩以及比赛最终的名次。本文根据学生短跑过程中的能量供应的特点, 提出了采用不同距离的间歇跑、重复跑、变速跑、递增与递减距离跑来提高中学生短跑速度耐力, 同时也提出了发展中学生短跑速度耐力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中学生,短跑,速度耐力
参考文献
[1]罗旭明.短跑速度耐力训练的探讨[J].体育教学.2009, 7.
【中学生发展】推荐阅读:
中学生身体素质发展11-17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10-22
中学生发展报告评语08-28
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与对策12-01
中学发展规划07-27
中学生自我表露的发展读后感09-29
中学发展党员细则10-12
中学发展实施方案10-24
农村中学音乐教育发展07-28
中学学校发展工作计划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