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社会服务

2024-08-19

政府社会服务(精选12篇)

政府社会服务 篇1

管制型政府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产物, 它是指在政府主导之下, 政府将经济政治, 文化生活全盘纳入自己的管控之中。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发展, 管制型政府已经不能满足国家发展的进程以及人民的多样需要, 表现出越来越多的弊端, 其主要有以下方面表现:

第一, 管制型政府具有官僚体制的历史渊源。官员大多数为直接任命, 其弊端是缺乏竞争机制, 由此也就使得官员办事效率比较低, 人浮于事。同时, 由于管制型政府要管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必然使得政府要设立多个机构, 这就造成了政府机构冗杂, 各个机构之间互相推诿争权, 而由于相互间缺少联系, 就增加了多头执法, 选择性执法事件的发生, 严重影响了政府行政。

第二, 管制型政府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产物, 它的运行模式就是产品的生产, 分配, 交换, 消费, 全都要遵循国家的指令性计划, 这种方式在一定时期曾发挥过优势。但是, 现如今, 我国实行了搞活经济, 常态发展的政策, 使社会经济呈现了蓬勃发展之势, 而当今全球化的经济融通, 资源全球配置, 就必然要求政府放开管制的手, 把资源交给市场去分配, 使市场在调节微观经济活动方面发挥决定性作用, 让“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同时促进市场的发展。

第三, 在管制型政府的行政管理中, 政府处于主导地位, 人民处于是服从地位, 形成了一种“官重民轻, 官显民卑”的格局。随着现在社会的发展, 各种各样的为人民提供公共服务的公益机构和事业单位逐渐崛起, 这种机构有办事效率高, 专业性强的优点, 他们有能力去分解政府承担的一些管理工作和服务项目。所以, 政府对一些项目, 可以放手交给社会, 由社会自我消化, 自我解决, 使社会最后回归于公民本位, 权利本位上来。

服务型政府同管制型政府相对立, 是为了适应现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 按照公民的意志而建立起来的政府。服务型政府就是为人民办实事, 谋福利的政府, 是予人方便的政府, 政府行为的标准是群众的利益。

服务型政府与管制型政府相比, 它是在适应新的经济社会条件下建立起来的, 具有很大的优势性。首先, 服务型政府是民主政府。在服务型政府中, 主权在民, 人民掌握国家主要权利, 服务型政府也就表现为权利的回归。

其次, 服务型政府是有限政府。有限政府是指政府的权限范围, 权力, 规模都收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 它是万能政府的对立面。第一, 政府的权能有限, 政府不是万能的, 服务型政府的权限主要在提供公共资源, 提高公共服务的方面。第二, 政府的权力受到限制, 为了防止政府权利的滥用, 所以在组建政府的时候, 人民便仅仅让渡了一部分权利, 政府只能实施人民让渡的那部分权力, 若超出行使, 则属于政府越权。第三, 政府的规模有限。服务型政府其机构精简, 因事设岗, 行政效率高, 分工明确, 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 办实事。

最后, 服务型政府是法治政府。十八届四种全会将依法治国作为议题, 可见对于法治的重视。法治与人治相对, 法治是指在整个社会中, 法律在社会中居于最高地位, 法律至上, 宪法至上。法治政府的准则就是法律, 法律不仅仅是治理国家的手段, 更是防止政府滥用权力的利器。狄骥说过“公权力绝对不能因为它的起源而被认为合法, 只能因为它依照法律法规所做的服务而被认为合法。” (1) 可见, 依法行政是服务型政府的重要标志。

社会的变迁, 经济的提升, 使政府面临的挑战有增无减。要把服务型政府落实到实处, 提高完善其职能, 政府还有许多任务亟待完成。第一, 公共服务的社会化。社会结构目前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这就要求不能同以前的管制型政府事事把控, 而要适当放权, 使非政府组织和公共机构承担一部分公共建设职能, 让各种各样的社会组织及行业协会成为公共建设的倡导者, 从而最终使人民享受到层次多样, 功能齐全的服务。第二, 扩大政务公开。在管制型政府中, 政府认为若要树立自己的权威性, 政府与人民之间必须有明确的界限, 彼此间缺乏沟通。而在服务型政府中, 政府对人民负责, 公开相关信息是其义务, 人民的知情权是最基本的权利, 必须给以保障。现行的听证制度就是很好的例证。我国颁布的《政府会议公开法》使政府信息的充分公开、信息在群众之间的流动更加有了保障, 提高群众参政的积极性。

当今社会, 政府的角色依旧应是服务型政府。应该继续加强服务型政府的建设, 深化政府的权力是来自于人民的理念。我们的政府是人民政府, 其既是社会的服务者, 又是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者, 归根到底, 管理的目的仍是为社会服务。如俗语所说, 政府的角色是人民的管家, 政府的行政行为要满足人民的需求, 为人民提供更多的社会福利。

注释

11狄骥.宪法论[M].北京:商务印书出版社, 1962.8.

政府社会服务 篇2

第二节 我国的国家行政机关

第三框 建设法治政府、责任政府、服务政府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时代新形势下政府运作的具体要求,明确依法行政的含义和建设法治政府的意义,认识政府权力与责任的关系。

2、能力与方法:通过收集资料和案例分析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权力与责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政府依法行政的表现,形成符合时代精神的法制观念;了解权力的两面性,形成正确的权力观念;体会我国政府推进依法行政、服务人民的重要意义。

二、课前准备:

1、让学生通过网站了解我国政府的一些具体职能;

2、教师通过报刊杂志准备案例和相关链接,并制作课件。

三、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报道一(新华网消息):

日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哈尔滨察看松花江水体污染情况,并到居民小区慰问群众。一位市民说,“我们的生活井井有条,社会秩序也很好。谢谢党和政府,把群众放在心里。”温家宝说,“你这话要倒过来说,应该是党和政府谢谢你们,谢谢群众的理解、支持和配合。”

报道二:(人民日报)温家宝总理最感动和痛心的事:

他说:“我最感动的是人民对政府的支持。这种支持来自鼓励,也来自批评。而且总是那么热情、一贯。我最觉得痛心的问题是我这三年的工作,还没能够把人民最关心的医疗、上学、住房、安全等各方面问题解决得更好。”

教师:看了上述两则报道,你有什么体会? 学生:谈各自的体会

教师:这绝非一句简单的客套话,它值得我们深思,它反映了我们政府执政理念的变化,反映了一个真正的现代政府的正确定位:一个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的法治政府。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构建和谐社会对我国政府的提出了新要求:

要求政府及公职人员要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要求政府要提高行政工作效率,增强服务意识,为公民求助和投诉提供多种途径。要求政府要坚持依法行政,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做到科学民主决策。

要求政府要坚持作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树立政府权威。

(一)建设依法行政、公正严明的法治政府(板书)

1、依法行政的含义(板书):政府及其公职人员行使权力必须依据宪法和法律;政府依法行政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

2、为什么要建设法治政府(板书)

2004年6月28日温家宝总理在全国依法行政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明确提出,建设法治政府,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本质要求。我们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一切为了人民是政府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3、建设法治政府的意义(板书)

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有利于促进各级政府依法履行职责,规范和约束行政权力,保障人民群众依法享有各项权利和自由;有利于人民群众对政府的监督,使政府工作人员摆正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全心全意履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克服官僚主义和杜绝腐败现象,真正做到执政为民。

链接1:法制政府建设进程

当我们与别人的纠纷无法协调时可以向政府申请行政仲裁;

当我们对政府机关的某个行政行为不服时,可以向其上级机关申请行政复议或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依照《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链接2:六项禁令(书本)

(二)建设务实高效、廉洁勤政的责任政府(板书)案例:

某派出所地派出所民警在追捕逃犯的过程中,追到某农民的菜地与逃犯展开了斗争,将农民的蔬菜毁坏许多。

教师:派出所民警要不要赔偿农民损失,为什么? 学生:略

教师:事后,该派出所民警按市场价格对毁坏的蔬菜给予了全部的赔偿。说明政府行使权力必须和完善责任想统一。

我们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因而政府要坚持对人民负责,坚持权力挂钩。

1.政府权力与责任的关系(板书)(1)有权必有责.行使权力时要承担责任;(2)用权受监督,行使权力时,必须受到严格的监督;(3)侵权要赔偿,如果经过法定程序证明政府权力的行使侵犯了公民的合法权利,那就应该按照法律的规定给予赔偿(4)违法须追究

2、政府运作的规范和高效(板书)教师:怎样保障政府运作的规范和高效 学生:略

教师: 要在严格按照科学程序办事的基础上,建立健全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规范有序的执行机制、公正透明的监督机制。

(三)建设忧民所忧、乐民所乐的服务政府(板书)

我国的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人民利益的执行者和捍卫者,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了我们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对人民负责是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政府在全面履行职责的同时,要更加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时事链接:

关注民生,是今年两会最大的热点。无论是新农村建设,还是环境污染,都成为媒体关注、百姓关心、总理揪心的焦点。记者们问了又问,代表委员议了又议,总书记、总理谈了又谈。这些问题之所以成为举国关切的话题,是因为,如果这些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不能很好地得到解决,将极大地降低每一位中国百姓的生活质量,降低人们的幸福感,降低人们坚定改革的信念。

从总理最痛心的事中,人们看到了中央领导对民生的关切。让所有人共享改革的成果,让人民从改革中得到现实利益,是指导改革的重要思想。当前,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上学难、上学贵,买房难、买房贵等最直接的现实问题,显得更加紧迫。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温总理特别强调:“高度重视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抓紧解决广大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尤其要切实做好就业、社保、医疗、安全工作。” 就业、社保、医疗、安全、教育„„解决这些牵一发动全身的难题,需要更大的决心和勇气,需要更多的创新精神。

一个明显的变化是,两会的热点议题与往年有很大变化,“国企改革”、“民营经济”、“贸易摩擦”等议题,渐渐让位于“农民”、“教育”、“卫生”等话题。

令人欣慰的是,这些“民声”在总理的报告中都有了回音:中央财政安排2975亿元支持三农,新增2182亿义务教育经费,安排30亿用于煤矿综合治理,投入200亿改造农村公共卫生„„作为开局之年的这第一份“菜单”,公众似乎更加有理由期待“十一五”能够给中国带来一场“民生盛宴”。

教师: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作为服务政府,该怎样做好为人民服务? 学生:略

教师:在思想上重视群众;在感情上贴近群众;在工作上关心群众。

建设服务政府,要建立重大行政决策事项公示和听证制度,建立公共决策的社情、民意调查制度,要进一步优化政府服务流程,提高办事的效率 回顾:

“门难进,脸难看,盖个图章把气叹;话难听,事难办,批个项目腿跑短”

说到行政审批,人们最头疼的就是“翻不完的门坎,盖不完的章”,开办一个批发市场要112个章;开发一个房地产项目要80多个章;办一个养鸡场竟要270多个章„„过多过滥的行政审批,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政府审批事项过多,范围过广;审批行为失范,一些职能部门和有关人员利用手中的权力以权谋私,容易滋生腐败现象,损害政府应有的公正性和客观性.2004年7月1日,行政许可法正式实施,这是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又一个重要里程碑。此外,府为公民求助或投诉提供了多种途径,如(1)开设热线电话

(2)设立信访部门(3)发展电子政务(4)依法建立行政仲裁,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制度等等。辅助材料:

四、学习训练与评价 课后讨论活动:

在你看来,“民心工程”和“形象工程”的区分标准是什么?

如想更多地了解我国政府,可点击http:///(中国政府网)

对课堂上学生的积极思维,参与师生互动给予及时表扬,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对学生课前收集资料以及课堂交流发言进行客观评价,评定等第,纳入学生平时成绩考核记录。

五、教学设计说明

主要通过一些案例的讨论交流,了解作为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政府当是人民的政府,是法治的、负责任的、有高度服务意识的政府,这既体现了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是我们人民政府的发展方向和目标。110

政府应委托NGO做社会服务 篇3

中国所有的公募机构基本上没有自己的公益服务机构作为“腿”,公募机构所筹到的资金,只能通过政府系统来落实,也就是说只到县这一级,落实捐款的工作人员几乎全部是公务员。所以,出现了这样一个结果:公众的捐款、企业的捐款,经过公募机构最后实际上是到了政府的手里,是政府在使用、安排。这有两方面好处:第一是低成本,几乎是零成本,因为这些工作人员由国家发工资;第二是比较安全,这点我是坚信的,腐败的现象非常少。希望工程50亿的捐款到目前发现涉及贪污的不到10万块钱。

但是问题在哪里?

这些民间的捐款没有用来支持这些专业性的公益服务机构。在汶川大地震当中,中国几百亿的捐款90%以上甚至是95%用于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就是说用于硬件的建设,但很少用于公益服务。所以,我们看到了中国的非政府组织在服务领域所创造的价值是微乎其微的。2007年民政部统计民间组织在服务业当中的增加值是307亿,占服务业的比重是0.32%,民间非营利组织在服务业当中的就业人数2002年占0.34%。和世界其他国家来比较:美国霍普金斯大学的研究表明,1995年,世界22个国家,包括欧美和亚洲,非营利组织在服务业当中的就业比重占10%,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的水平比1995年的世界平均水平还差30倍。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其实主要的问题是其他国家在教育、医疗、文化、体育、残疾人、孤儿、妇女、儿童、老人等其他社会福利领域的事业大部分是政府资助,由民间组织经营的,是民办公助。美国的非营利部门资金30%多来自政府的补贴,有50%左右是来自服务的收入,这说明非营利组织在服务领域非常发达。但是中国这些领域主要还是国家事业单位体制,由政府包揽,民间公益组织的数量很少,资源匮乏,甚至到现在为止还不允许民间组织办孤儿院,孤儿院必须是公办的。发生过一个案子:山东有一个人看到一些孤儿很可怜,自己办了孤儿院。但是倾其所有,最后还是维持不下去了,他又不懂法,有人要领养孤儿,他说好,你领养一个孤儿要给孤儿院几万块钱,最后以贩卖人口罪判了重刑。

中国民间公益服务机构的生存非常脆弱,登记注册困难,又很难获得本土资源。在过去的20多年当中,草根组织主要依赖外援生存。但是中国民间公益组织的发展,还是应该主要依靠本土的资源,而不是依靠外援。

这个情况开始有了改变。2004年,中国《基金会管理条例》颁布,非公募基金会出现了,也就是说私人企业可以出资设立非公募的基金会。到2008年年底已经达到了500家左右,发展非常快。非公募基金会就是要成为草根组织专业性的公益服务机构资金的本土供应者,像南都公益基金会“支持民间公益”,就是把所有的资金都通过公开招标来给民间组织使用。

“5·12”汶川大地震后,南都基金会紧急安排了1000万元支持民间组织参与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到目前为止,已经收到130家民间公益组织提交的169个项目申请,批准项目66个,审核通过的项目资金是688万元。其实这个钱是很少的。其中有60多个项目在灾区由这些优秀的草根组织实施,效果非常好。我们对民间组织的支持主要是资助他们的人力成本,他们在那里做事情,可以撬动更大的资源。

公募基金会也在改变。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从13亿元的捐款中安排2000万元面向民间公益组织,进行灾后重建项目的公开招标,这是公募基金会捐款项目实施的一项制度创新,被民政部评为2008年中国社会组织十大事件之一,影响非常好。

公益服务机构具有社会企业的性质,社会企业将成为中国未来创业就业的新领域,也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所以,公益服务机构还要依靠服务收入来支持机构的发展,我们希望今后社会民间的捐款到了公募机构以后不再进入政府的盘子。反过来,政府应该向公益服务机构买单,许多社会服务的事务政府完全可以委托公益服务机构来做。

政府社会服务 篇4

“服务型政府”这个概念是由我国地方政府和学术界首先提出并在一些地方政府实行, 而后被中央采纳的一个概念 (1)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 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服务型政府的定位, 是由我党的根本宗旨决定的。“服务”既是本质属性, 也是最重要的执政方式。建设服务型政府既要从理论上界定清楚它的内涵, 也要从实践探索实现它的有效手段。目前, 我国理论界对服务型政府的理解有以下三种主流观点:

1.1 服务型政府是秉承“人本”观念兼顾效率与公平的政府

这是以张康之为代表的服务型政府观点。张康之教授以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关于后工业社会的描述为背景, 阐述了现代服务型政府必须能够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社会主体阶级变迁、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等与工业社会大不相同的问题。《在后工业背景下思考服务型政府》一文中, 通过与传统管制型政府的比较分析, 他阐述了五条关于服务型政府的原则性构想。在政府导向问题上, 他认为统治型、管制型政府都属于控制导向型政府, 而后工业社会要求的是一个服务导向型政府, 控制从属于服务。在效率和公平的问题上, 他认为服务型政府要有能力将二者有机结合, 追求公正。同时, 他认为现代服务型政府的“人本”观念须延伸至政府内部, 从而有利于政府内部的信任、合作, 更有利于加强政府与公众的信任与合作关系。最后, 他阐述了对于法治政府的理解:服务型政府应当是能够将法治与德治完美结合的政府。

1.2 服务型政府是履行提供公共服务职能的政府

这是以迟福林为代表的服务型政府观点。迟福林教授从政府提供公共服务职能的角度出发, 对服务型政府做了一个全面的理解。在《以公共服务建设为中心的政府转型》一文中, 他以经济领域为例, 认为传统政府主导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在现有的形式下已显落后, 突出表现在政府对微观经济体干预过多, 而在宏观调控方面作为不足, 尤其是惠及社会民生、发展的一系列公共产品提供不足。因此, 他认为服务型政府更关注以下三方面的公共产品及公共服务的提供:一是面向企业和社会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二是社会性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如保险、教育、医疗;三是提供制度性的公共服务, 如金融制度、农业扶持制度等。

1.3 服务型政府是体现新型政民关系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政府

这是以刘熙瑞为代表的服务型政府观点。刘熙瑞教授首先从政民关系入手, 提出服务型政府必须建立一个新型的“主—仆”关系, 强调民众的被服务地位与监督作用。在此基础上, 他强调服务型政府要重视公民权利。公民权利的实现是新型政民关系的内在要求。在政府的职能上, 他的观点同迟福林教授一致, 即强调“服务”职能, 具体表现则是政府的各项工作都以公民便利为中心。在建设法治政府上, 他认为应当用法治政府取代管制型政府的人治格局, 运用法律手段规范公权的行使, 防止假借公权谋私利。

上述三种关于服务型政府的观点尽管阐述的角度不同, 强调的侧重不同, 但都抓住了服务型政府的本质和原则:服务型政府必须以服务为导向, 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政府的工作重心应当是为社会主体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张康之教授的观点重在适应后工业社会的需要, 强调人本观念下效率与公平的结合;迟福林教授从政府职能入手直指服务型政府的要义核心———公共服务职能;刘熙瑞教授重在新型“政民关系”的建立以及在此基础上政府职能的体现。三种观点共同构建了服务型政府理论的基本框架。在三位学者为代表的理论阐述基础上, 许多学者又相继提出了“有限政府”、“透明政府”等一系列相关概念。可以说, 对服务型政府的理论探讨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接下来的应该是通过实践的层面去体现服务型政府理论的论述, 并不断完善它, 最终构建适应后工业社会发展需要并具有可持续发展性的服务型政府理论与实践体系。

2 从管制型政府的分析探析服务型政府的要义

“服务型政府”作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 其要义的探析应当结合我国管制型政府实践的经验教训以及新形势的发展需要来展开, 是超越现有经验获取对政府职能的新认识。

2.1 服务型政府是我国政府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必然选择

长期以来, 我国的政府行政管理是一个管制型政府的模式。它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命令行政、一统行政、人情行政、经验行政、弱责行政等五个方面。由此带来了政府主导、擅权专权、监督缺失、全能政府且职能呈无限扩张之势等一系列问题。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2.1.1 公共伦理缺失, 公权滥用情况严重

公务员行为普遍缺乏系统的公共伦理标准约束和指导。在政府工作人员的行为中, 道德的作用更多体现在个体的修养和素质上。公共伦理标准的缺失, 既有封建社会的传统原因, 也有计划经济体制惯性作用的原因, 更有现代政府片面理解政府职能及其公权力的原因。在我国封建社会, 帝王出于自身统治需要以及小农经济的封闭性, 造成传统的道德伦理中“私德”重于“公德”。建国后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作用, 使全能政府的地位得以确立和强化。改革开放以来, 政府主导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使得政府忙于经济发展事务, 而疏于政府公共伦理建设。全能政府在改革开放中凭借公权力作用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 由于缺乏对政府公权力的有效监督机制, 导致了公权私有化、公权“期权化”、公权侵犯私权等严重公权滥用情况。致使政府在公民中的公信度和权威度受到大大的损伤。

2.1.2“人治”理念未得改变, 而且有愈来愈强大之势

中国社会历史传统上就是一个崇尚“人治”的社会。新中国成立后历经行政体制改革, “人治”的理念仍广泛存在于我国政府的行政管理当中。“虽然公开的等级制度已不复存在, 但特权观念却在一部分人的心中沉淀了下来。尤其是在某些领导干部的思想深处, 常常有凌驾于群众之上, 不愿受法律、制度制约的意识在作怪” (2) 。这种意识, 在我国司法不独立的情况下, 必带来“人治”大于“法治”的结果。如部门法设立的依据有失公正、科学, 而且法与法之间常有冲突;有法不依, 执法不严, 违法轻究甚至不究;公权力侵犯私权利现象时有发生, 等等, 致使法律的尊严与权威性受到极大的挑战。如此种种在监督乏力的机制下, 依法治国执政为民的宗旨受到了损害, “人治”之风复又抬头且有越演越烈之势。严重违背了执政党的根本宗旨。

2.1.3 政府行政机构改革效果不显, 全能政府改而不变

受计划经济体制惯性作用, 加之政府对公权力认识的偏差, 我国政府的管制性特点历经多次行政机构改革不仅没有得到消减, 反而越发加强, 有膨胀之势。具体体现在职能交叉重叠, 政出多门、多头管理, 行政审批事项多、环节多、权力大。与此同时,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进程中仍能不时地看到全能型政府的身影。如按政府的理解判断进行重大经济项目决策;插手微观活动管得过细等等。如产业转型升级问题上, 政府该管什么、不该管什么没有明确的边界划分, 严重影响了市场主体自主性与创造性的发挥。其结果必然是行政效能低下、社会资源浪费严重。

2.1.4 政府主导意识膨胀, 社会组织边缘化

正常的社会运行是政府公共行政组织与非政府组织职能边界清晰地共同作为治理、服务社会及其公民。我国的社会组织先天发育不良。在强势政府公权力的缝隙下生存。为求生存发展不得不寻求与政府公权力建立各种纽带, 致使社会组织后天成长多显畸形, 无法形成专业的、有影响力的话语权, 难当正常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之责, 也就难成政府行政机构与非政府组织双足齐立共同服务社会及其公民的正常态势。政府主导意识膨胀和公民意识薄弱共存, 其结果必然是行政效能低下、社会民生欠账严重、社会矛盾重叠积累而危机四伏。

综上所述, 变革管制型政府,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2.2 服务型政府的基本内涵

2.2.1 服务型政府的根基在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观、宪法原则以及我党的宗旨。

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观, 就是社会平等、政治民主和以人为本的“制度化形态”。这是我们构筑国家“软实力”的基本要素。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各级政府作为执政党的代言机构应责无旁贷地践行执政党的执政宗旨。

2.2.2 服务型政府的本质是民主与负责。

即服务型政府是一个尊重并实现民之所需、民之所愿, 对人民负责的政府。前者是指政府的性质, 后者是指政府的目的。人民民主是共和国宪法所赋予人民的基本权利。它既界定了政府的有限性, 也反映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 在现实的制度安排中两者不可偏废。这是服务型政府本质特征的表现。

2.2.3 服务型政府的核心是法治与公平。

法治是现代政府的一个基本特征, 是规范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公民关系的准绳和保证。政府只有依照宪法履行公共行政的职能, 才能在全社会确立其权威和公信力, 也才能使政府机构及其成员构建起一个良性循环的机制。在此机制中, 通过公共政策和制度的制定、实施, 使社会各方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利益, 进而彰显社会的公平。因此, 服务型政府的核心是法治与公平。这是提高党和政府执政能力的关键环节, 也是依法治国的根本要求和体现。

2.2.4 服务型政府的工作重心在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服务型政府突出的是公共服务, 即关注每个公民利益的维护、需要和愿望的满足, 服务社会及其公民。因此, 改善全体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是服务型政府的首要任务。义务教育、公共医疗与卫生、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劳动力就业与培训、环境保护、公共基础设施、社会安全与秩序等等, 成为了服务型政府最基本的义务与工作重心。

2.2.5 服务型政府的机理是有限权力下的有限责任。

有限权力是现代政府的一个重要特征, 也是完善政府治理、优化政府结构、提高政府工作效能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建立服务型政府的重要手段和客观要求。政府职能的基本领域, 是在维护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前提下, 满足通过市场机制满足不了或满足不好的社会公共需要。提供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是服务型政府的根本职能所在。政府只有集中精力做好属于自己份内的事情, 兢兢业业履行职责, 才能真正有所作为。因此, 合理分权是提高政府执政能力、建立服务型政府的基本前提和客观要求。

3 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几个关键点思考

根据上述服务型政府的要义分析, 我国要建设服务型政府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3.1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是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前提

转变政府职能是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首要任务, 也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前提。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国今后经济发展的一个总方向和总目标。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以及实践告诉我们, 把经济决策权归还给市场主体, 让市场主体分散决策并独立承担经济后果和社会影响, 政府只专注于向市场主体提供自由竞争、公平交易的市场环境;专注于市场环境和市场秩序的建立与维护, 降低市场经济活动的运行成本, 增进市场效率。这种有限理性的思维, 更有利于推动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基础工作。《行政许可法》是我国深入进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重要法律依据。市场经济自由竞争的理念是“非禁即入”。政府只有切实缩减行政审批的范围, 实现审批行为的规范化、法制化, 才有可能实现向服务型模式的转变。

3.2 提高政府行政质量是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目标

服务型政府应该追求的是政府行政质量, 而不是简单的行政效率。当政府假借民意、民愿而行为时, 效率越高, 危害越大。因此, 政府在公共行政中的决策及资源配置应该以满足民之所需、民之所愿为目标。长期以来我们的政府被行政质量低下、运作成本高企困扰着。降低政府运作成本的根本在于合理分解政府权力, 从全能型政府走向有限政府。具体来说就是通过积极培育、发展和规范社会组织, 如各类行业协会、商会等, 发挥社会组织专业化提供公共服务及其产品的作用, 减少政府规制范围, 并明确政府规制实施细则, 从而减低行政成本, 与此同时提高政府对民之所需、民之所求、民之所愿的回应性。政府的回应性是衡量政府服务质量的重要指标。定期地、主动地向社会征询意见、解释政策和回答问题, 对公众提出的问题和要求及时做出反馈。这是政府回应性的具体表现。一个具有充分回应性的服务型政府, 必带来政府在权力结构中的角色转变, 即由原来的公共权力统治者, 变为市场秩序的监管者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者。

3.3 从执政为民出发构建服务型政府

执政为民的根本体现就是维护公共利益。这是服务型政府的根本标志, 也是政府公务人员的行为准则。从公共利益出发要求切实解决当前的一个突出问题, 即政府部门中存在的程度不同的公共利益部门化的现象。这种现象严重背离服务型政府的要求。老子在《道德经》里讲:“我无欲, 而民自朴。”这里的“我”, 指的就是执政者。也就是, 执政者如果没有私欲, 老百姓和社会风气自然就会淳朴;否则, 就会败坏社会风气。在社会利益多元化的今天, 作为公共利益代表的政府, 有责任在多元利益关系表达和博弈的基础上, 维护公平正义, 寻求社会多元利益关系的均衡点并切实做好这个均衡点上各方利益诉求的满足。

3.4 在法律的框架下运行权力是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保障

党的第十八次代表大会报告中明确指出:以制度管权力。其实质就是要在法律的框架下运行权力。美国总统罗斯福有一句关于法律的至理名言:“没有人不受法律制约没有人不受法律保护 (No man is about the law, and no m an be low it) 。”法律是人类驾驭自己的准则。其规范作用是通过权力和义务来实现的。法律的最高境界是执行兑现。行政权与司法权、立法权不同, 它具有主动性和进攻性。政府是掌公权之地, 如无法律强力约束, 公权天生的扩张性必将侵犯私权。因此, 尊重法律、敬畏法律是服务型政府制定决策、执行决策的重要基石。韩非子说过:“国无长强, 无长弱。奉法者强则国强, 奉法者弱则国弱” (3) 。服务型政府必以法治为理念, 以完善的法律条文细则与规范自由裁量权的应用为体现。在服务型政府的法治理念中, 法律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政府及其公职人员在行权之时不越界、不越权, 强调政府及其公职人员与公民在法律上的平等地位。在维护法律尊严与权威的同时, 服务型政府还应重视提高执法人员的法律水平, 以及致力于提高全民的法律修养。在法律的框架下, 结合公共伦理道德体系的建设与完善, 使得政府自身的角色和运作、政府能效的发挥以及政府治理下的社会各主体都能够符合公共伦理的基本要求。重塑政府形象与政府公信力。

3.5 尊重和保护公民知情权、参与权是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重要条件

知情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国语·周语上》:“防民之口, 甚于防川, 川壅而溃, 伤人必多, 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 决之使导;为民者, 宣之使言。”可见, 维持国家社会稳定的要诀在于“使导”和“使言”。因此, 服务型政府必须尊重和保护公民对于政府事务的知情权, 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范围和程度。这是服务型政府“公民本位”根本理念的要求和体现。广泛的公民参与程度能够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全方位的信息, 尤其是专业化团体的专业意见, 能够减少政府决策的失误, 避免政府官员短视行为带来的危害, 也是增加公众满意度的最佳途径。公民意识的提高, 能够完善内外问责机制, 发展异体问责, 更加有效地约束政府公权的行使。最重要的是, 公民的参与过程是政府与公民双向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双方通过加深了解, 增强彼此间的信任, 有利于政府在利益多元化的环境里把握利益均衡点, 并共同维护公共利益。

摘要:“服务型政府”是由我国学者首创的一个概念。但是在服务型政府建设与实践过程中我们遭遇了一些困难, 主要原因在于现有的关于服务型政府的定义存在缺憾, 对服务型政府界定不清。服务型政府的定位, 是由我党的根本宗旨决定的。“服务”既是本质属性, 也是最重要的执政方式。本文通过对服务型政府内涵及其要义的分析, 探究我国服务型政府的界定及其提供有效服务的手段问题, 并对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关键点进行了相应的思考。

关键词:服务型政府,管制型政府,政府职能转变

参考文献

[1]迟福林.以公共服务建设为中心的政府转型[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11 (01) :59-62.

[2]张康之.在后工业化背景下思考服务型政府[J].四川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 (01) :12-20.

[3]刘熙瑞, 服务型政府——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政府改革的目标选择[J].中国行政管理, 2002 (07) :5-7.

[4]刘金香著.人民政府为人民:如何理解建设服务型政府[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8.

[5]赵晖著.转变政府职能与建设服务型政府——当代中国公共管理与社区治理丛书第3辑[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8年.

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 篇5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建议》中对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提出了方向性的要求,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二是优化结构,推进体制创新;三是完善机制,提高政府公信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将主要围绕这三方面展开和深化。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一个不断深化的长期过程,转变政府职能是贯穿这一过程的重要课题。政府职能转变,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在一定时期内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职责、作用、功能的转换与发展变化。包括管理职权、职责的改变(对哪些事务负有行政管理权责,管什么,管多宽,管到什么程度),管理角色(主角、配角等)的转换,管理手段、方法及其模式的转变等。十六大报告指出政府的职能主要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政府机构需按这个总要求转变职能。

政府职能的转变应该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努力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政府。一个机构庞大、人员臃肿的政府,不仅会加重财政负担,增加政府成本,而且导致效率低下,远远适应不了行政管理现代化的要求。经济想要加速发展的首要前提,就是要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政府。建设廉洁政府,就要充分认识政府在反腐败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搞好自身的廉政建设,真正树立起廉洁行政的形象。要在制约行政权力上下工夫,建立起有效的廉政制约机制。在公务员收入相对不高,而又面临市场经济种种利益诱惑、物价频频升高的情况下,要从制度和配套措施上形成保障公务员廉洁行政的机制。同时,必须保证每一个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都要广泛接受来自各方面的监督,特别是来自人民群众的舆论和批评监督。建设高效政府,首要的就是精简机构,建设精干的强有力的政府系统,进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使人才脱颖而出;要下放权力,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集权与分权的关系,既要加强宏观调控,维护中央的权威,又要调动地方的积极性。建设高效政府的另一方面就是杜绝官僚作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同时还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尽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根本上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体现行政效率的提高。

二、强化市场监督职能。目前,我国各级政府对市场秩序的规范和监管还十分薄弱,规范市场秩序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地方保护主义和行政垄断严重,加上执法不严,管理松懈,纪律松弛,甚至有法不依,违法不究,致使市场秩序比较混乱。突出表现为假冒伪劣商品泛滥,偷税、逃税、骗税、走私等,建筑领域弄虚作假、工程质量低劣等问题严重。为此,必须建立现代市场监管制度,加强市场监管力度,建立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新秩序。首先,要加快有关市场规范的法律法规建设,比如尽快出台反垄断法,采取法律手段打破行政垄断,防止企业相互勾结,形成价格联盟,损害消费者利益;其次,要加强对市场的监管力度,严格执法,从严治政,采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打击各种违法乱纪、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再次,在石油、天然气、电力等行业与政府维持公平市场秩序密切相关,在实施政企分开改革的同时,要建立独立的监管委员会,将政府决策职能与监管职能分开,以加强对权力的监督。

三、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市场经济中,政府职责之一是宏观调控,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政府“越位”的现象普遍存在,管了许多不该管、管不了、管不好的事,管得过多过细。特别是不合理、低效率的项目审批制度,已成为影响我国投资环境、影响企业竞争能力的严重问题。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势在必行,只有摆脱了大量微观审批事项的政府,才能够研究超前性、深层次的战略性重大问题,才能集中精力搞好宏观调控。加快审批制度的改革,一要搞好行政审批项目的审核和处理工作,减少政府审批事项和审批范围;二要缩短审批环节和审批周期;三要公开审批标准,规范审批程序;四要明确审批责任,健全监督机制,对审批行为进行必要的监督;五要改革审批部门普遍存在着的重审批、轻监管,重权力、轻责任现象。

四、转变政府管理方式,实现微观管理向宏观调控的转变。微观管理,指政府站在出资者立场上,依靠行政命令、参与企业治理结构或直接介入市场的方式,对微观经济主体实施的一种直接管理,主要指国家和地方政府机构对公有制企业的直接管理活动。宏观调控,指政府运用宏观经济政策对宏观经济运作所进行的“控制”或“调节”,它是政府通过调整其所掌握的某些经济变量(如财政支出、货币供给),来影响市场经济中各种变量的取值,从而影响私人经济部门行为的政策过程。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政府垄断一切,宏观、微观一把抓的弊病暴露得更加充分。今后,政府应该减少对经济主体的直接管理,更多地运用间接调控手段,以更灵活多样、更讲究效益的方式进行宏观调控。凡是企业和个人能够做好的事情,政府就不插手,凡是市场能够优化资源配置的领域,政府尽力为其创造有利条件。即使在“市场失灵”领域,也要考虑是否需要政府发挥作用,政府发挥作用是否有效,是否有更好的办法。只有在不仅需要而且能够做好时,政府才进行干预。

五、切实转变政府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转变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首先就要做到严格依法行政。根据世贸组织要求,政府要保证法律法规在全国的统一实施,有比较完善的依法行政体制,政府行政过程应当是透明的、可预见的、公开的。各级政府部门应当摒弃陈旧的管理方式,严格依法行政,由权力行政转向规则行政,从随意裁决转向依法办事。其次,要公开。透明度原则是世贸组织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是改进政府管理方式的一个基本方法。各级政府在管理过程中应尽量做到决策公开、过程公开。再次,要推行管理信息化。尽快实现政府管理信息化,不仅有利于提高行政管理效率,加强政府各级机关及各级部门间的信息沟通,也有利于政府与内外商人之间的联系和方便商人们办事,使行政管理更准确、快捷地实现互动。

六、加强公共服务,建设服务型的政府。建立服务型政府就是要确立服务理念,树立服务意识,当好人民公仆。新形势下政府的一个重要职能,是为企业发展和各类创业者提供良好的环境。政府应通过发挥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的职能,为企业发展创造宽松的宏观经济环境和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通过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为企业及人民群众干事创业提供优质到位的服务;通过不断完善硬环境、优化软环境,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氛围,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继续推进机构改革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机构改革必须以政府职能转变为基础,与政府职能转变同步进行。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行政机构改革,至今已经取得了不少进展,但转变政府职能仍然是一个努力的目标,具有长期性和渐进性,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去审视它。尤其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许多领域要同国际接轨,要按国际惯例办事,政府行使其职能(尤其是经济管理)的方式、方法和手段等必须相应地不断做出新的调整。我们既要有长远规划,又要有近期目标,循序渐进,不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服务型政府,是一个能够公正、透明、高效地为公众和全社会提供优质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政府。建设服务型政府是一项比经济体制改革更为艰巨的任务,要求政府从管理理念、管理职能、管理、管理手段和行为方式等方面,实现根本性转变。

服务型政府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服务型政府建设内涵

一是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理念。政府的管理理念决定着政府的行为。树立为人民服务理念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前提条件。各级政府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政务活动中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做到保障民权、尊重民意、关注民生、开发民智。二是强化公共服务职能。政府职能问题是政府管理的核心问题。建设服务型政府,必须明确并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向公众提供优质的公共产品和服务。这应成为各级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的核心职能。三是形成有效制度安排。没有制度保证,“服务”就会成为一句空话。要通过制度设计,加快形成政府服务运行机制。严格依法行政,维护法律的尊严,依法规范和约束行政行为。建立健全民主决策机制、政务公开机制、群众监督和参与机制。四是改进政府管理手段和行为方式。政府应成为经济发展方向的指引者、经济关系的协调者和公共服务的供给者,做“精明的导航员”、“公正的裁判员”和“忠实的服务员”。整合行政资源,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增强政府工作透明度,提高政府公信力。

二、服务型政府具有的六个特征

一是民主责任。民主是服务型政府的前提。人民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人,政府受人民委托行使权力。公民通过法定程序和渠道参与社会管理,表达自己的愿望。民主政治与民主行政在本质上必然是对社会和公众尽职尽责。责任政府,要求政府在提供服务时必须对服务对象负责。二是法治信用。法治是现代行政的基本手段、发展趋向和根本标志,是建立合理的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公民关系的前提,因而也是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保障。法治的实质是秩序,政府既是秩序的建立者,也是秩序的遵守者。权力意味着责任,法治意味着信用。一个法治政府必然是一个信用政府,必须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三是有限开放。现代政府是一个权力有限的政府。政府不是“划桨者”,而是“掌舵者”,它的主要职能在于弥补“市场失灵”。从一定意义上说,“管得最少的政府,就是最好的政府”。对公民开放,是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征之一。只有制定相关政策和制度来保障人民参与政府决策、有效监督政府行为,才是真正开放的政府。四是协调精干。协调,就是要求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上级政府与下级政府、政府与所属部门之间政令畅通,政府各部门之间协调一致,整个行政体系目标统一、合理分权、运转有序。精干,就是要求政府职能界定科学清晰,机构设置合理精干、分工明确、职权责统一。服务型政府应当是马克思所设想的“廉价政府”,即机构规模小、行政官员少、运行成本低。五是公正透明。公平、正义和平等是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也是政府行政的价值取向。政府公共性的根本体现,是保障公民的合法权利、保障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务型政府应当是“阳光政府”,根据公众的需要提供政务信息,落实公民的知情权,给人民群众以更多的监督权,增强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六是高效廉洁。服务型政府必须高效行政、廉洁从政。高效,就是要求政府运转速度快,办事效率高,行政成本低,管理效益好。廉洁,就是要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廉洁从政,杜绝腐败现象,做到用权为公、执政为民,决不能以权谋私、化公为私。

三、为什么要建设服务型政府

一是政府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群众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如马克思本人就提出“公仆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是“一切权利属于人民”。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府是实现人民主权的工具,其一切活动都围绕为人民服务而进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立服务型政府,是对我国政府改革和建设提出的新要求。二是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体现。我们党的宗旨和政府的性质决定了政府所做的一切,必须是也只能是为人民谋利益、为人民服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我国政府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是在党的领导下履行国家政务职能的组织,必须模范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只有建立服务型政府,以服务人民、服务市场为己任,才能真正体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三是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参与全球经济竞争的客观需要。在当今充满竞争的世界中,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效率和质量,直接关系到企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哪里政府管理规范、投资成本低、办事效率高、服务环境好,哪里就能吸引更多的资金、技术和人才,实现更大的发展。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要求政府必须履行各项承诺,遵守世贸组织的“规则”。随着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进一步深入,要求政府部门精简机构,转变职能和管理方式,从“越位”的地方“退位”,在“缺位”的地方“补位”,从以行政审批、指令计划为主要特征的管理手段中解脱出来,建立起新的体现服务型政府的管理体系。四是建设服务型政府,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能范围是有限的,管理方式必须由指挥经济变为服务经济,管理目的在于纠正“市场失灵”,弥补“市场缺陷”。如果政府在市场活动中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就很难保证市场活动的公平、公正。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政府应通过发挥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的职能,为企业发展创造宽松的宏观经济环境和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通过加强社会管理,不断优化社会环境,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通过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供满足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需要的质优价廉的公共产品,促进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文化生活和健康水平的不断提高。五是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新形势下政府自身建设的客观需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政府组织结构日益扁平化,中间层级政府的信息传递功能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冗余。随着社会主义民主进程的加快,公民主体意识日益增强,参与经济社会事务管理的积极性不断提升。面对新的形势,政府应当具有灵活的管理体制,以对公民需求及环境变化作出及时、准确的回应。六是建设服务型政府,是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民主政治建设进程的加快,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法制意识、竞争意识和参政意识不断增强,对政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由于受传统行政体制的影响,无论政府机关还是公务员,在履行职能过程中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严重,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行政审批程序烦琐,推诿扯皮,效率低下;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等现象屡禁不止;不作为、乱作为,办事缺乏透明度,吃拿卡要等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还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等。要通过建设服务型政府,改进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树立人民政府良好形象。

四、怎样建设服务型政府

服务政府 造福市民 篇6

腾飞市政集团公司的前身为市政公司,是成立于1958年的公用事业单位,1984年改为自收自支,2004年底改制成为民营企业。半个世纪以来,特别是在跨入新世纪的改革大潮中,其管理体制完成了从事业到企业,从国有到民营的嬗变,支柱产业实现了从市政设施到房地产开发,从市政业主到多业并举的结构调整。这每一次变革,无疑都是化蛹成蝶的飞跃,凤凰涅槃的新生,给企业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和生命力,使企业长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究其深层原因,是该公司长期坚持“创业创新,稳定就业,科学发展,和谐共赢”的结果;长期坚持“服务政府,回报社会,建设许昌,造福市民”的结果。所有这些也正生动体现和深刻诠释了当前“解放思想,创业创新,开放和谐,务实争先”的许昌精神。

改制创新完成经营机制的根本转变

在历史的钟声叩响新世纪的大门之时,大潮汹涌的改革开放春风已在中华大地涤荡了20余年,各行各业又迎来了竟相发展的新机遇。2004年,各地市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工作提上议事日程。时任市政公司总经理的曾学敏审时度势,站在时代发展和改革创新的最前沿,以一个优秀企业家的远见灼炽,充分认识到市政行业要想做强做大,必需彻底打破计划经济体制下依靠政府指令生存的桎梏,必需面向市场参与竞争。毅然作出市政公司“改则活,不改则死”,“转企改制”是公司重生的唯一途径的重大抉择。

企业改制难,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更是难上加难,长期吃“大锅饭”的平均主义思想,依靠政府生存的懒情思想,怕丢“铁饭碗”的畏惧情绪,担心退休养老的后顾之忧,所有这些严重阻碍着转企改制工作的顺利进行。但勇敢的市政人没有被重重困难和阻力吓倒,通过政策宣传,形势分析,思想动员等多种手段稳定职工情绪,化解改制矛盾,最终营造了一个全体职工积极支持改制,参与改制的良好氛围,三个月内率先在全省同行业中完成转企改制工作,原市政公司数百名职工没有一个下岗或跳槽,成为新型民营企业腾飞市政集团公司的主人,一个“产权明晰,职责明确,依法治企,管理科学”的企业法人实体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市场竞争主体应运而生。市政公司的成功改制,市委主要领导以“速度快,步子稳,声音静”给予了充分肯定,并指示市委政研室进行了专题调研。企业的成功改制,不仅给腾飞市政集团换上了新的发动机和加速器,而且也为公司员工带来了福音。在一次市领导到公司座谈中,一位有着40多年工龄的退休老职工深情地说:“企业改制时,很多老职工对退休以后的生活保障不放心。想到为企业工作了一辈子,不知最终能不能老有所养,心里便觉得堵得慌。现在我心里的一块石头终于落了地,改制后每月能拿1000多元的退休金,可以安享晚年,这都是托企业改革发展的福啊!”

建设许昌实施基础设施带动战略

腾飞选择了改革,改革也为企业插上了远航的翅膀,一个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的腾飞市政集团开始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自由翱翔。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改制后的腾飞市政集团通过创新经营机制,调整产业结构,强化资本运作,迅速迈入飞速发展的快车道,发展成为集市政工程施工、房地产开发、投资城市建设、商品混凝土销售、建筑安装工程、桥梁板预制、水泥构件预制、沥青砼拌合、混凝土砖制作、园林苗木、现代家具、工业工贸、酒店服务于一体的集团化企业,集团公司下设9个独立法人主体的子公司,现有职工1000多人,注册资金9000万元,固定资产1.2亿元,年工程施工能力,机械化作业程度,商品混凝土生产规模均位居全省同行业之首。

进入新世纪以来,腾飞市政集团始终以挑战者的姿态站在时代发展和改革创新的最前沿,紧紧抓住许昌市城镇化建设的良好发展机遇,在“服务政府,回报社会,建设许昌,造福市民”的企业宗旨指导下,确立了“立足主业、自主创新、稳定就业,东进北扩”的基础设施投资战略,紧密结合东城区、魏都区、经济开发区、许昌县和北推进区的开发建设实际,积极参与了许昌市数十项城市重点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累计完成建设投资约10亿元,为许昌市城镇化建设和“四城”同创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在“东进”过程中,腾飞市政集团迅速占领东城区基础设施建设市场,承担了区内“七纵四横”主干道及大量次干道的建设任务,并站在服务政府工作大局的高度,积极参与我市四家国有投资公司改制工作,强化资本运作,从市政施工进入投资建设领域,成功并购“东投”和“城投”,成立腾飞投资公司,全力投入以东城区天宝路、魏文路、魏武路和107改线为主的新一轮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大潮中。在“北扩”过程中,腾飞市政集团积极参与魏都区民营工业园的开发建设,先后将商品混凝土、桥梁板、混凝土砖等产业项目及集团公司机关、职工活动中心、职工宿舍和大学生公寓等项目迁驻园区,目前该区域内的以公司名称命名的腾飞大道西侧,一个围绕基础设施建设的产业项目正在蓬勃发展。

造福市民实现产业结构调整

随着我市城市化建设进程的持续向前推进,腾飞市政集团所承担的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相继建成通车,特别是进入2008年以来,在东城区、魏都区先后开工建设的重点基础设施项目仅剩三项,企业面临严重的市场萎缩,开工不足,大量机械设备和人力物力闲置的不利局面。在严峻的市场形势下,如何突破企业发展的瓶颈,寻求企业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是破解企业持续做强做大,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课题。

腾飞市政集团再次以挑战者的姿态站在时代发展和改革创新的最前沿,在我市新一轮城镇化建设中抢抓新机遇,寻求新突破。通过深入的市场调查和研究,腾飞市政集团在继续确立“服务政府,回报社会,建设许昌,造福市民”不动摇的战略思想指导下,公司董事会把企业新的发展目标确定在“面向市场,多业并举,扩大就业,和谐共赢”上,积极向房地产开发领域进军。

未雨绸缪,腾飞市政集团为实现“面向市场,多业并举”的战略思想,早在2002年便注册成立了房地产公司,并充分发挥其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优势,先后成立建筑、商品混凝土、新型免烧砖等辅助产业,在不断成长壮大的过程中积累经验,蓄势待发。2007年底,腾飞房地产公司利用集团公司土地置换地块开发了腾飞花园项目。该项目位于东城区1#地,占地220亩,建筑

面积约20万平方米,建设投资约3.2亿元,建设周期30个月,分三期建设。目前一期工程11栋约7万平方米多层住宅计划年底建成竣工,二期工程已经开工建设。为打造腾飞花园精品工程,该公司坚持实施“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品牌战略,充分发挥其自身产业优势和机械化作业优势。以框架结构、混凝土全现浇楼板提高产品质量,以质高价低的优势回报全市人民。

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腾飞市政集团始终把“服务政府,回报社会,建设许昌,造福市民”当做企业的使命和责任,为加快东城区“城中村”改造步伐,提升城市品位,腾飞房地产公司又与东城区管委会签约开发赵湾社区“城中村”改造项目,这不仅是该公司继腾飞花园项目成功开发的又一力作,而且标志着腾飞市政集团在产业结构调整上实现重大突破。赵湾社区“城中村”项目位于东城区核心区域的2#、18-1拌地,东临市委、市政府党政机关,周边许都公园、许昌迎宾馆、许昌文化艺术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环绕。该项目计划总投资13.53亿元,占地307亩,总开发面积约49万平方米,计划建设周期36个月,由居民安置项目和商住开发项目组成。该项目的实施运作,标志着东城区又一个重点惠民工程项目拉开了建设序幕,不仅对提升东城区核心区域的城市品位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改善社区居民居住条件,带动周边商住项目的开发具有重大意义。

腾飞花园项目和赵湾社区“域中村”改造项目合计占地527亩,计划明年签约实施的大坑李村“城中村”改造项目占地约500亩,这三个位于东城区核心区域千余亩房地产项目的实施运作,不仅在当前,而且在今后的5—10年,将是许昌房地产界无人可及的大手笔,这不仅显示了腾飞市政集团的强大发展后劲,也将预示着企业远大的发展前途和光明未来。

回报社会承担企业的使命和责任

随着企业规模的逐年扩大,腾飞市政集团一直把“稳定就业,扩大就业”当做自身的使命和责任,坚持实施“人才兴企,科技兴企”战略,利用高薪和住房广揽各类技术人才,在魏都民营工业园区建成8500平方米的大学生公寓,免费向引进的大学生提供,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超前的人才兴企战略,激励机制和优厚的工作待遇,吸引了大批的有志青年加盟企业,目前已有300多人的大学生充实到了企业的各个关键技术岗位,各公司厂处百分之八十的一线中层干部由30岁左右经过锻炼的大学生担任,彻底实现了干部队伍的年轻化,为企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命力。与此同时,在企业规模快速膨胀的过程中,该公司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全力实施“再就业”工程,向社会主动接纳安置下岗职工100余人,缓解了政府再就业压力。企业的发展壮大,经济效益的提高,也为职工带来了直接的经济实惠,人股职工连年分红,职工工资逐年提高,居住条件逐步改善。在2006年许昌市电视台一次新闻调查访谈中,当时的一位年轻的施工处长由衷地说:“我到公司不足五年,已由一个大学生成长为企业的中层干部,是公司培养了我!我刚上班时骑的是自行车,住的是出租房,现在公司配备了交通、通讯工具,我在公司也有了自己的住房,是企业养育了我!我要为企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这位年轻的处长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企业的培养下,他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已走上集团公司副总经理的重要岗位。

腾飞市政集团在“服务政府、建设许昌”的同时,始终不忘“回报社会,造福市民”,在实现良好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该公司投资200余万元为对口支援的长葛市官亭乡义务修建乡间公路及教学设施,解决了村民出行难和小学生上学难等问题;在汶川大地震中,捐资30余万元并组织抢险突击队援助地震灾区;多次向教育事业捐款,设立“腾飞助学”基金。这些义举都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腾飞市政集团多年的辛勤付出,不仅得到了各级政府的充分肯定,也在社会各界树立了良好的信誉和口碑。该公司连年被省建设厅授予市政公用工程“优秀施工企业”、工程质量“信得过企业”、工程管理“先进单位”及省“守合同重信用企业”、“市级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董事长曾学敏先后荣获“全国建设系统先进工作者”,“河南省建设系统劳动模范”,“许昌市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先进工作者”,“许昌市创业就业先进工作者”和“许昌市五一劳动奖章”荣誉称号。

政府社会服务 篇7

“建设法治政府、责任政府、服务政府”是上教版《政治生活》第三课《国家机关以民为本》第二节“我国的国家行政机关”第三框的内容。教材主要分析了建设法治政府、责任政府、服务政府的基本要求,突出了人民政府为人民服务的教材编写理念,凸显了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公民意识和政治素养的课程地位。基于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课要让学生感悟建设法治政府、责任政府、服务政府的重要意义。通过学习,学生要能够正确观察、分析政治生活现象,从而提高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

我所执教的高二(2)班,学生表达和沟通能力较好,思维敏捷,善于思考,勇于质疑,在学习这一课时提出了不少问题,有些学生对“建设法治政府、责任政府、服务政府”存在质疑。究其原因,一是高中生政治参与意识的觉醒,他们并不畏惧表达自己对政府的某些不满;二是在网络信息时代,学生接触了海量的信息,他们随时可以看到关于政府的负面新闻;三是学生对我国政府宗旨和政府职能转变没有深入的理解,对当下各级人民政府从管理型政府走向服务型政府而出台的诸多新举措了解不够。总之,由于学生涉足社会较浅,缺少相关知识的储备和生活经验,对建设法治政府、责任政府、服务政府的基本要求及其重要性缺乏全面而科学的认识。

[问题提出]

关于建设法治政府、责任政府、服务政府的重要意义,教材上的回答是很清晰、明确的。学生通过预习,自己就能读懂教材的观点,但是要进一步让学生从情感上认同建设法治政府、责任政府、服务政府的重要意义有一定难度,必须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知而不信”,进而“知而不行”的教学问题,实际上这也是新课程背景下思想政治课教学带有的普遍性问题。

2014年初,上海市第三期名师基地政治一组对全市4202名在校初中、高中学生进行了上海市中学生思想政治(思想品德)课认同度问卷调查,调查发现55.3%的学生认为政治课讲的道理“与现实生活有一定差距”或者“脱离现实生活”。从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在高二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体会中,对教材(政治常识)的认同度是最低的,高二学生有27.6%对“我国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等工作人员,都是国家公务员,他们行使的职权都是人民赋予的,他们都是人民的公仆”的观点表示“不太乐观,困难重重”,只有6.2%的学生认为“充满信心”。

从以上数据分析来看,要解决学生“认同建设人民满意政府的重要意义”,提高正确的认识观点的接受水平,就成为本节课中不能回避的难点。政治课独特的学科价值与特性,决定了教材不可能承载所有内容,政治教师只有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学科育人的高度,认真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在教学和学生生活之间架起桥梁,改变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脱节”现象,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实践能力,才能实现学生知、信、行的统一。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我国政府建设的目标及其基本要求,理解建设法治政府、责任政府、服务政府是由人民政府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所决定的。

过程、方法与能力目标:创设“学生走进政府”“我和区长的一次对话”等生活化、故事化情境,分析法治政府、责任政府以及服务政府的基本要求,评价身边政府部门的作为,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政府、理解政府、相信政府,进而支持和监督政府,提高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公民意识和政治素养。

(二)教学过程

1.课前布置预习任务

(1)阅读教材内容,提出问题。

(2)利用“百度”搜索“建设法治政府、责任政府、服务政府”,了解我国政府建设目标的演变和发展。

设计意图:在每次教学前,请学生提出问题,进行准备性评价,从中了解学生的认知起点,调整教学重点、难点;通过网络拓展学习信息,补充教材内容。

2.课内分环节授课

(1)由热词“十八届三中全会”引入。

设计意图:“十八届三中全会”是时政热点,学生比较熟悉。“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以此导入比较自然。

(2)看视频“学生走进政府”,营造生活化教学情境。

视频内容是一组学生走进金山区出入境管理局和金山区工商管理局,采访出入境管理局民警怎么办护照,办护照需要的手续、材料、时间;咨询工商管理局工作人员如何办理公司注册登记、工作职责等。

师:结合视频内容,思考工商管理局工作人员受理“华三面馆有限公司”注册登记时需审核设立的条件,其法律依据是什么?为什么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行使行政权力要依据法律规定?

归纳:建设法治政府,要坚持依法行政,加强制度建设,用法律、法规规范政府的行为,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努力建设依法行政、公正严明的法治政府。

师:工商管理局工作人员认为,如果餐饮许可证办不下来,他就不能受理“华三面馆有限公司”注册申请。他慎用权力,为大众安全负责,有可能是因为他具有很强的法律意识,工商管理局内部有审查机制……你能对此加以补充吗?

归纳:建设责任政府,要坚持对人民负责,完善责任与权力相统一的执行机制,建设务实高效、廉洁勤政的责任政府。

师:结合视频,举例说明金山区出入境管理局如何努力建设忧民所忧、乐民所乐的服务性政府部门。

归纳:建设服务政府,要坚持把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作为政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建设忧民所忧、乐民所乐的服务政府;要切实加强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设计意图:以“学生走进政府”探究活动为课堂教学的切入点,营造生活背景下的情境化学习,以情境设疑法为依托,实现寓知识于情境,借情境感悟知识的效果,其主要目的是在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间建立联系。通过开展“学生走进政府”的学科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直接经验、发展综合社会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

(3)拓展提升。

展示学习资料:《中国(上海)自贸区探索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思考: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意味着政府权力是“法无授权即禁止”,对企业、社会和公民权利而言“法无禁止即自由”,从政府在市场经济中“有所为”和“有所不为”的角度分析中国(上海)自贸区探索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对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的意义。

设计意图: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政府职能也正在经历着一场改革。围绕“建设法治政府、责任政府、服务政府”中“建设”进行思辨。“建设”是一个动词,“建设法治政府、责任政府、服务政府”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正是因为政府在为人民服务过程中还不完善,为人民服务的水平还不能让人民满意,让人民高兴,所以政府职能转变是“建设法治政府、责任政府、服务政府”的必然要求。

(4)学以致用。

观看“我和区长的一次对话”的数字故事,营造故事化学习情境。

设计意图:检测学生能否运用所学内容观察、分析、评价身边的社会政治现象,对学生课堂学习进行即时评价反馈。通过鲜活的案例,开展“接地气”的生活化、故事化的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积极思考身边的社会生活、理解社会生活、投入社会生活,提高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和能力,进而认同金山区政府的工作,并相信区政府能把服务人民的事情做得更好。

3.课后思考

师:请你和你的父母一起浏览金山区人民政府的网站,围绕所熟悉政府部门工作,如教育、交通、物价管理、治安管理或环境保护等,相据据自己或父母的感受,对相关部门服务态度、便民措施、履职效果等表现进行网络评议。

设计意图:网络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学生的生活已经离不开网络,利用网络资源能培养学生社会参与意识和能力,同时也通过课后探究进一步落实“明理导行,回归生活”理念。

[自我反思]

其一,构建“导之以境,悟之以辨”的生活化课堂,在联系社会实际问题的课堂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能力。

首先,导之以境。“学生走进政府”情境是小“境”,“十八届三中全会”热点关注和“上海自贸区负面清单”介绍是大“境”,把大“境”和小“境”统一,拉近了学生与生活的距离、拉近教材与生活的距离。

其次,悟之以辨。围绕“上海自贸区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我和区长的一次对话”等设计高层次思维性问题,学生通过讨论、质疑、释疑,对建设政府目标有了包容心和信任感。联系社会实际问题的教学,不仅提高了学生观察、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而且有效提高了学生理解、认同、确信准则的能力。记得上完这节课后,学生问我:“什么时候区长再到我们学校来,也让区长和我们进行对话?”我们不难看出,本案例教学引起了学生对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浓厚兴趣,也增强了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

其二,开展有意义的学科实践活动,让政治课堂从“走近”生活到“走进”生活,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能力。

高二学生对教材认同度不高,在教学实践中要破解这个难题,不仅要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走近生活,感受生活,而且教师要放开手脚,让学生真实体验生活,从而增强学生对教材的认同度。通过探究实践活动,学生从开始对政府服务存有疑虑到课堂中的真情流露,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悄然发生变化。以“走进政府”实践项目为载体,构建生活化的政治课堂,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沟通书本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可以帮助高中生对一个社会或政治真实问题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选择,提高理性决策与批判思考的技能,增强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与能力。

其三,利用网络资源、拓宽学生参与民主政治建设渠道,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能力。

网络已经成为中国公民主要的政治参与渠道之一,教师要善于在课前预习、课后拓展等教学环节中,引导学生发表个人对社会生活的看法,关注网上议政、政府网站监督等,利用这些方式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民主政治建设中来,让学生在参与公共生活领域的过程中,提高社会参与能力。华东师范大学周斌教授曾说过,“真正的一堂好课会自动散发出一些味道,但往课堂上喷洒了有味道的香水,反而是破坏了课堂的自然味道”。政治课要散发“从相信政府到热爱政府”这一浓烈的特别味道,又能保持自然味道,这是我未来完善课堂教学的方向。

[专家点评]

本节课体现了教师努力建构“导之以境,悟之以辨”的生活化政治课堂,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和分析社会问题,这是思想政治课培养学生社会参与能力的一个重要前提。《建设法治政府、责任政府、服务政府》一课无疑提供了培养这一能力的有效载体。针对学生的疑问,教师选择了通过建构“导之以境,悟之以辨”的生活化政治课堂,将问题带进教学中,通过创设“学生走进政府”“我和区长的一次对话”等生活化、故事化情境,在师生共同探讨中,在对问题的辨析中,感悟人民政府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追求,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

政府社会服务 篇8

法治型政府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 是一个漫长的渐进的过程。早在1985 年, 彭真同志就提出了政府的建设不能只依靠行政命令, 还是要建设健全法治的, 是需要依法行使职权的。这当然是从文革之中得到了一个教训和反思。当然, 也就开启了我国政府法治进程的序幕[1]。但是, 这个时期提出的“依法办事”, 其实还只是法制型政府建设的初期阶段。到了同年八月, 国务院召开了一个行政管理学术研讨会, 主要是研究怎样加快政府的改革进程。这次会议达成了一个基本的学术共识, 那就是要使我国的政府逐渐朝着现代化的行政管理水平迈进。在这一共识的基础上, 我国的法制型政府建设不断的升级。

到了1988 年, 依法行政这个名词出现在了社会公众的视野。我国的相关机构也把《中国行政法》列入了政府依法行政的法律法规之中, 并要求严格执行。在这一时期, 政府的合法行政成为了一时的风尚。在1989 年《行政诉讼法》和《行政复议条例》先后颁发, 并实行, 我国政府逐步进入了依法行政、依法治国的阶段。在随后的最高人民法院的文件中发布要对行政类型的案件做到审理和依法执行, 这样就能够为政府的依法行政奠定法治基础。在新世纪初年, 政府加快法治建设进程, 要求当前的政府机构由“治事”转向“治权”或“治官”的一个发展进程中来。

二、法治型政府的属性和特征

法治的对立面就是人治, 人治就是封建独裁。因此, 我国的政府走上法治道路建设是必然的趋势, 是人民和政党的要求。其实, 法制型政府不是一个独立的概念, 而是一个相互连接的, 相互依存的政治主张。它和人民服务型政府、阳光政府、廉洁高效政府是相辅相成的, 也政府实现其存在价值的最高目标。

虽然, 法制型政府和阳光政府等概念相互联系, 但其实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因为, 法制型政府必然是一个法律要求和概念。法制型政府也是一个法学概念, 在严格的意义上, 它不属于政治学或者行政管理学, 它就是一个法治要求, 而不是其他[2]。

它要求政府要以法律为准绳, 以为人民服务为依托。要依法行政、依法施政。要实现人民的目标, 要在逻辑上符合法律和人民的意志。其实, 在本质上, 政府的权利来源是法律, 是人民赋予了它的权利。因此, 政府要有依法行政, 要有权力法定、监督法定、行为法定、程序法定、责任法定。

政府的法治建设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只要坚持党的领导, 才能够有和谐、稳定的政治环境, 这是不言而喻的。要有法定监督, 和责任监督, 只有做到人民的监督和法律的监督才能够保障政府真正的做到依法行政和建设法制型政府。也要有政府地方法定责任, 要求行政问责制度, 权利和义务是高度统一的。政府只有依法履行政治职能, 才能够使得依法行政落到实处, 才能够建设成人民满意的法制型政府。

三、法治型政府下, 政府服务职能重塑的新形势

十八大以来, 政府在法治的建设中不断加强政府职能的重塑, 这也是因为面临着新的形式, 党的这次会议中提出要到2020 年把我国的政府基本建设成法制型政府, 这说明了我国政党从现实出发的务实态度。当前, 我国政府的行政中仍旧存在很多的问题。不依法、不依规, 高高在上的作风仍旧很严重[3]。面对这种复杂的局势, 我国政府要建立一种法治的生态, 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依托, 任何的法治建设都是空话。这个生态就是依法治国、依法执政和依法行政结合起来, 在社会上普遍建立起一种法律氛围, 人人知法、学法、守法、懂法、用法。只有落实到人民的监督上, 人民都懂得法律, 并且敢于、能够使用法律, 政府才能够得到有效的监督。

建立法制型政府也应该做到科学的立法, 做到法律建设, 做到规范政府的法律保障。法律建设之后, 政府要严格执法、有法必依, 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只有把法治建设落到实处, 才能够使人民真正相信这个政党和政府。在国家宪法实施30 年的讲话上, 习近平指出: “我们的政府要依法公平地对待人民, 要让人民的述求得到依法的保障, 让他们活的有尊严, 有希望, 有中国梦。”但是,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 我国的行政对司法的干预还是比较严重的。有的司法机构完全成为了行政的工具和政治手段。因此, 在今后的法制型政府建设中, 要法律独立, 要司法独立, 只有法律机构和政府平等, 才能够做到有效的制约, 当然, 这些都是漫漫无期的事情, 需要共产党的坚强领导, 需要政府自觉的还权、还法于司法机构, 于人民, 只有这样才能够做到依法执政得到有效的落实。

四、法治型政府下, 政府服务职能重塑的目标

首先, 政府要建设成生态文明型政府。近年来, 我国的工业污染和生活垃圾严重影响了我国的生态健康。而且, 随着人们出行的更加频繁, 工业生产的更加过剩, 人们制造生态污染的能力也越来越强。但是另一方面, 人们经济上的富裕, 开始追求生态和自然的健康。这就要求一个绿色的生态社会。这样的难题摆在政府的面前。需要政府在法治的指引下, 寻找到新的出路。其实, 政府要建设服务型政府。以前, 我国的政府什么都参与, 什么都管理, 结果很多方面不该政府管理, 应该是由经济市场管理的[4]。政府出力管理, 而且结局也很不好。所以说, 政府要在新的形势下, 在法治的要求下, 建立服务型政府。2013 年, 我国政府再一次提出要到2020 年基本建成法制型政府。可见, 我国政府在法治建设下改革的决心是多么的坚定。法制型形式下进行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不仅是政府的努力方向, 也是共产党和人民的共同要求。最后, 政府应该在法治的制度下, 建立诚信型政府。很多政策从中央下达到地方, 就遇到了各种问题。官僚主义, 不作为。这些情况都是对政府诚信的一种打击。因此, 政府要进行职能上的重塑, 还要在法治型政府的指引下, 做出更多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吴丽娟.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行政文化障碍及消除对策研究[D].湘潭大学, 2005.

[2]高娟.责任政府导向下的政府回应力研究[D].武汉大学, 2011.

[3]王海佼.我国政府信息服务创新研究[D].武汉大学, 2012.

政府社会服务 篇9

关键词:政府管理,公共服务,执政理念

在当今社会, 政府是影响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主体, 其管理职能、管理主体、管理手段与方式的不同对社会的影响也会有所不同。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 在政府管理过程中, 政府面临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国际竞争的挑战以及政府财政危机和权威危机, 公民对政府的要求越来越高, 传统的政府治理已不能适应公民的需求。

一、我国政府治理的现状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先后开展的五次较大规模的政府机构改革基本上是围绕着精简机构、裁减冗员、政府职能转变而展开的, 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仍然走不出“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 而且政府管理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 反而更加严重。这种传统的政府治理模式难以适应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需求, 因此无论在价值取向、模式设计还是制度创新上都要进行根本性的变革, 全面推动新的政府治理模式的确立。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 政治体制改革的推进, 以及受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影响, 迫切要求中国政府改革传统的政府治理模式, 充分发挥“政府-市场-社会”这种三元社会结构共同治理模式的互补优势, 科学的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政府与企业的关系, 建立一个与经济转型、社会转型相适应的“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新型政府治理模式。在这种背景下, 我国政府从政府职能角度提出了顺应时代发展的政府治理新模式: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

二、我国政府治理的新模式———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

自从美国学者登哈特夫妇提出新公共服务型政府理论以来, 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成为各国学者研究的热点, 也成为各国政府力求改革的目标和方向, 面对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以及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转型, 我国传统的政府治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现阶段的实际需要。因此, 要求我国政府实现治理的创新与转型, 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树立“以人为本, 执政为民, 主权在民”的执政理念, 积极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这一新型的政府治理模式。

(一) 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内涵。公共服务型政府应该是这样一个政府: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 能够对公众﹑社会的需求作出迅速及时的回应, 以宏观间接管理为主, 强调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在依法行政的基础上提供高效优质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并承担服务责任的政府。大力提倡建立“政府-市场-社会”三元社会结构范式, 处理好政府与市场, 政府与社会, 政府与公民的良好互动合作关系。

(二) 公共服务型政府的特征。公共服务型政府在新的环境下被提出来并作为一种全新的政府治理模式, 具有以下特征:

1.公共服务型政府强调以人为本, 服务性是政府的核心价值取向。公共服务型政府注重服务意识, 强调“民本位, 社会本位, 权利本位”理念, 强调以“顾客”为导向, 以公民为中心, 提供高品质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2.公共服务型政府是“有限政府”而非“全能政府”。公共服务型政府强调政府的能力是有限的,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加强宏观调控的作用, 形成“小政府, 大社会”的行政管理模式。

3.公共服务型政府是“法治政府”而非“人治政府”。公共服务型政府强调政府机构要依法设置, 政府行为要依法行政, 避免对公民权利和市场秩序的不正当干预, 以法律为准绳, 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4.公共服务型政府强调政府廉洁高效。公共服务型政府要求政府在降低政府管理成本、提高行政工作效率的基础上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提高政府的回应力, 杜绝腐败现象的发生。同时加强公务员的廉政建设, 强化公务员的伦理道德观念, 提高政府在公众中的良好形象和威信。

(三) 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具体措施。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是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十分紧迫的任务, 也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 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通过借鉴国外政府治理的先进经验, 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 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不断完善。

1.从治理理念上进行创新。公共服务型政府最基本﹑最核心的理念就是服务理念。行政人员必须具备服务意识,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对社会公众的需求能够作出迅速及时的回应, 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摒弃“官本位﹑权力本位”思想, 真正为人民办实事, 为公众提供高品质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2.从治理机制上进行创新。公共服务型政府作为一种全新的政府治理模式, 强调政府的职能主要表现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我国要加快政府职能的彻底转变, 建立精简高效的行政体制, 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的政府治理模式, 建立“政府-市场-社会”三元社会结构范式, 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政府与社会的关系。

3.从制度建设上进行创新。一个国家的治理水平就要看各项制度是否民主、科学、合理, 制度建设是否完善。目前我国的制度建设由于受到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 各项制度都不够完善, 存在着许多弊端, 而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就要求政府对各项制度不断进行创新完善。总之, 在当今社会, 制度创新成为每个政府进行政府改革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

4.从治理方式上进行创新。我国传统的政府治理模式管理方式手段单一, 方法落后, 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程度不高, 政府信息化水平不高, 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在经济社会的全面转型时期, 要充分利用新技术革命的先进成果, 尤其是计算机、网络、信息通讯等先进技术对我国的治理方式进行根本性的转变。我国政府必须加快电子政务建设, 更新管理方式与方法, 力求建立“电子化政府”。目前我国政府虽然在电子政府建设方面取得了不少进展, 比如政府上网工程﹑推行“一站式”服务等为公民提供了更为方便更为快捷更多渠道的信息, 但是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于为公众提供公共服务, 因此我国政府必须充分利用办公自动化设备, 实现政府信息资源的共享,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网络技术的推广应用, 提高行政人员的业务素质, 为公众提供多渠道的服务, 加快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

5.治理主体方面的完善。现代政府治理强调治理主体的多元化, 公共机构﹑私人机构﹑第三部门都可以成为治理的主体。一是作为政府治理主体的政府来讲, 要加强公务员的队伍建设, 建立廉洁、精干、高效的公务员队伍, 全面提高公务员的各项素质, 转变公务员的传统思想观念, 强化公务员的服务意识, 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 情为民所系, 利为民所谋”, 加强公务员的伦理道德建设, 树立“执政为民, 主权在民”的执政理念。二是大力发展社会中介组织, 健全第三部门。公共服务型政府强调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 一些社会性、公益性、自我服务性的事务可以不必由政府来承担, 社会中介组织能够解决的很好。我国目前的第三部门虽然发展迅速, 但是对政府的依赖性很强, 缺乏资金人才的支持, 自主独立性不高。因此必须大力发展第三部门, 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 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社会事务的管理中, 成为沟通政府与公民的一座重要桥梁。

构建服务型政府与政府管理创新 篇10

1. 服务型政府的内涵与特征

何谓服务型政府?服务型政府也就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它是在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理念的指导下, 在整个社会民主秩序的框架中, 把政府定位于服务者的角色, 并通过法定程序, 按照公民意志组建起来的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 以公正执法为标志, 并承担着相应责任的政府, 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政府管理领域的具体体现。

2. 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现实必然性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 在市场经济日趋成熟的条件下, 政府的职能必须转向公共领域。在现代社会中, 政府的核心职能应当而且只能是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一个民主的、法治的、有能力的和有效率的公共管理体系, 是国家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保障和必要条件。

二、目前我国政府与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存在的差距

目前我国政府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政府管理理念落后

在现代社会新形势下, 整个社会在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发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变化, 然而政府的管理理念却未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思路狭窄, 服务观念淡薄, 对公共服务职能重视不够。办事习惯于“一刀切”, 甚至一定上存在着管理就是收费、就是罚款的错误观念。

2. 政府职能转变滞后

目前我国政府职能转变步伐滞后, 政府职能界定尚需进一步厘清。我国政府职能一直存在越位、缺位和错位的问题。越位是指政府在社会经济事务中不仅是裁判员, 也是运动员;缺位是指政府的公共服务功能没有很好的发挥, 把有权有利的部分抓得很紧, 而服务职能却注意得不够;对社会保障、劳动就业等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不足。

3. 政府服务效率较低

现在是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 建设服务型政府, 是应对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进程严峻挑战、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需要。信息技术的发展导致了现代社会公共事务的极度复杂化, 且变化迅速、时限性增强, 要求政府比过去具有更大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能对迅速变化的、复杂的环境做出快速、及时有效的反应。

4. 政府服务意识淡化

由于长久的封建专制统治, 以及建国后又走了一段很长的弯路, 以致“官本位”、“权本位”的思想至今仍然影响着部分政府工作人员, 他们服务意识淡化, 对工作倦怠, 责任心不强, 办事拖拉, 对于群众的询问, 不能给予耐心解答, 态度不够和善, 对执行中所发现的问题的处理方式欠妥当, 在政策实施过程中欠缺灵活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5. 政府管理法制化不健全

我国人治式管理传统十分深厚, 法治化民主制度严重匮乏, 建立社会主义法制的经济基础还十分薄弱, 这就决定了我国现阶段的法制化程度还很低, 政府行为的规范化水平还不高。

三、通过政府创新构建服务型政府;

服务型政府是一种全新的现代公共管理模式, 是政府从管理理念到管理职能、管理机制、管理手段等各个方面的全面创新。

1. 更新政府管理理念

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副教授褚添有认为, 创新行政管理体制, 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 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 首先要树立新的管理理念, 即要实现两个方面的观念转变:一是从官本位、权力本位的观念向服务本位的观念转变;二是从过去的经济为本的片面发展观向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转变。

2.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各地探索建设服务型政府, 都把重点放在转变政府职能上, 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徐州市行政学院吴根平认为, 政府在抓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的同时, 要切实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目前转变政府职能的主要任务是加快推进”四个分开”:一是推进政企分开;二是推进政资分开;三是推进政事分开;四是推进政社分开。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政策法规司的仲崇东认为, 随着政府职能转变的逐步推进, 职能转变的内涵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3. 健全行政运行机制

在如何创新行政运行机制上, 我认为可以从这样几点出发:首先, 要建立健全决策、执行、监督既相互协调又适度分离的运行机制。其次, 推行政府绩效管理与评估制度。一是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明确绩效管理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以及绩效评估的主体、内容、方法与程序。二是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要把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的情况、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情况、可持续发展状况、公共服务水平、社会和谐稳定以及控制行政成本、勤政廉政等情况作为评估的主要内容。三是健全政府责任体系, 推行以行政首长为重点的行政问责制。

4. 推进行政技术创新

提高行政效率, 降低行政成本, 改进行政质量, 是加强政府行政能力建设的有效途径, 也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目标。因此在创新政府管理技术上, 我们应重点加快电子政务建设。电子政务的实施过程, 就是政府打破公共服务领域的垄断, 提高服务效率, 更快捷、更直接和更广泛地为社会服务、为公众服务的过程。

摘要:在改革开放日益发展的今天, 服务型政府建设已经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政府改革的基本目标和方向。公众对公共服务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 现阶段政府运行机制与服务效率都难以满足公众的这种需求, 这就要求政府管理创新。政府管理创新能强有力地推进服务型政府的构建。目前我国政府与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存在的一定差距, 本文着重探讨了服务型政府构建面临的问题, 并对如何通过政府管理创新构建服务型政府作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服务型政府,政府管理创新,为人民服务

参考文献

[1]龚维玲.论建设服务型政府.

[2]刘天庆.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迫切需要行政管理创新.

政府购买农村社会公共服务的探索 篇11

关键词:公共服务;社会组织;农村;成都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697(2016)05-0053-03

自20世纪8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以政府竞争性购买方式改革公共服务供给方式以来,政府购买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公共服务提供的主要方式[1]。我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起步较晚,最早可以追溯到1995年上海市浦东新区委托上海基督教青年会对罗山市民休闲中心的管理[2]。2008年,广州市开始试点向公益服务类社会组织购买社会服务,并于2009年全面铺开。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加大社会管理改革创新力度,公共服务供给方式改革不断提速并向深度推进,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不断向多个公共领域延伸,范围和力度都不断加大。

成都市W区积极探索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创新路径,在2014年8月启动、2015年全面推进了在农村(社区)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的相关工作[3]。2016年上半年,通过对W区试点乡镇的政府相关人员和社会组织负责人的座谈调研,以及对政府购买服务获益的村民进行问卷调查,对W区近两年的实践探索进行了研究,总结了经验,发现了问题,以期为进一步推进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创新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成都市W区购买农村社会公共服务的经验做法

(一)统筹谋划,层层推进

2014年8月1日,成都市W区召开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社会服务的会议,明确提出了以区级政府部门向社会力量购买下沉村(社区)行政服务为改革突破口,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负责、分工明确、社会参与、共同监督”的工作运行机制。2014年8月20日,成立了以区委副书记为首的“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区级部门下沉村(社区)服务”工作领导小组,采取“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的方式,以镇街为购买主体、试点推行的工作路径。2014年正式启动政府购买服务工作,2015年全面推进这项工作,2016年进行阶段性总结与完善。

(二)深入梳理,优化测算

镇村对社区常住和流动人口的人数、户数进行统计核实,摸清服务对象底数。调查了解社会组织合理的税收、管理等日常运营成本底数。以分析数据为准,采取以服务对象底数为基础、办件量底数为标准、人员经费底数和日常运营成本底数为参考,对购买下沉服务进行“定人、定费”,在推进试点的同时兼顾过渡衔接和区域平衡,做到“两减”。对涉及到人员、经费的工作程序一一进行梳理,清晰掌握数据,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资金预测准确,资源最大化利用。

(三)立足实际,专干转入

根据服务项目,科学测算工作量,确定人数,在购买服务的过程中,将已聘用的劳保、计生、民政、流管等“专干”引导转入社会组织,并发挥其熟悉工作、具备专业素能的长处,并定期安排项目主管和工作人员参加相关培训,提高服务水平,逐步将专人专事的办事模式转变为一专多岗,从而达到减员增效的运营理念。其余组织成员由社会组织按照镇政府拟定的基本条件,实施社会招聘。结合当地工资标准,合理设置工资结构,以人力成本为主要指标科学核算购买价格,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

(四)严格考核,加大竞争

采取“镇街-村社-群众”三级考核制度,即实行以镇街为主对社会组织行使监管权利,村(社区)为辅对社会组织日常运营进行监督,最后通过群众满意度来实施考核,考核结果与经费挂钩,做到“费随事转”。W区某试点社区街办作为考核主体,按100分制以业务完成情况占50%、社区满意度占20%、居民满意度占30%的比例对社会组织的机构建设、项目运作、服务质量三大类共计32项考核内容进行评估打分。街道将根据所得分数对社会组织进行评级,并按照对应等级支付合同价款(A级100%支付,B级支付95%,C级支付90%)。三级考核制度为进一步提升社会组织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提供了全面、科学、准确的依据。对于考核不合格的社会组织,将不再延续合同,政府采取公开的招标方式,重新引进适合且优秀的社会组织。

二、政府购买农村社会公共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社会组织培育不足

目前,我国社会组织发育还比较滞后,社会组织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能力还不足。以W区为例,在购买社会组织服务上,由于合作的社会组织大部分为本土培育,社会组织的独立性不够,大多很依赖村两委,没有决策权,专业人才也较缺乏,尤其是完全由专干成立的社会组织。同时,一些社会组织反映,组织发展缺少人力、物力、财力的扶持,也少有系统地学习培训机会。

(二)社会组织和两委职责不清

按照“应减尽减、能减则减、能并则并”的工作原则,各试点镇村(社区)认真对照区级部门下沉村行政事务服务目录清单,有明确的职责边界、工作步骤、注意事项、以及相关依据等,力图为乡镇(街道)工作人员、村(居)民委员会、社会组织和广大群众办事提供精准办事指南。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经验缺乏、基层的突发性事件多、零碎杂事堆积,社会组织和两委办事并没有完全按照W区购买服务的相关规定办理,出现职责不明确的现状。同时,由社会组织承接的多项服务,必须由社区审批,造成工作繁杂,社区事务并没有真正做到减负,老百姓办事的程序增加了。两委和社会组织对这种职责不清、分工不明都有一定程度的不同意见。此外,调研中发现,有的社会组织反映已经超出了规定的服务范围。

nlc202309091108

(三)对外宣传力度不够

目前农村基层社会公共服务提供方式的这种转变,对于农村居民而言还是一种新生事物,需要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而这需要大量的宣传工作,使农村居民接受这种转变。但这种宣传目前力度还较低,成效不明显。社会组织在村(社区)识别性不高,缺乏广泛宣传,导致社会组织开展工作难。农村居民观念未转变,对社会组织缺乏认同,只认可基层干部,很多事情需要处理时仍然只找两委和社区干部。社会组织难以让老百姓打破心理上的隔离,在基层服务时阻力较大,受到很多质疑,工作难开展,工作人员更多的是做基本事务。这导致社会组织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离政策设计目标还很远。

三、加快推进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创新的建议

(一)强化对社会组织的培育

社会组织作为农村公共服务的新型供给主体,有一个逐步培育和成熟的过程。我国的社会组织发展较晚,各方面能力还比较薄弱,相关制度建设和能力建设还不健全。因此,创新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方式,首先就要培育新的供给主体。对政府购买农村社会公共服务而言,就是要强化对社会组织的培育。首先,加大政府经费扶持,壮大社会组织队伍建设,让他们有更大的成长空间,让社会组织推出更多的特色服务项目,如残疾人服务、失能老人服务等。其次,加强社会组织专业化培训,采取竞争上岗、聘请专业社工,从而让服务专业化、员工壮大化。第三,构建完善的社会组织内部制度体系。以科学的制度规范社会组织自身和成员的行为,明晰组织的基本章程、行为准则、服务标准,以严格的内控管理提升社会组织的服务能力,进而提升社会组织在农村居民心目中的服务印象和公信力。

(二)明晰社会组织职能边界

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提供是农村社会公共服务供给方式的创新,不能改变政府提供农村社会公共服务的主体责任。对农村社会公共服务产品的提供,是政府的基本职能。社会组织在政府提供服务经费的前提下,根据政府服务购买合约吗,按照合约规定的范围和内容,提供一定的农村社会公共服务。根据社会组织自身章程和政府购买服务合约规定,明细由社会组织提供服务的清单目录范围,简化拖沓程序,对工作职责进行公示,切实明确和规范社会组织的服务功能,对政府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减负。

(三)加大对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宣传

加大对政府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以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方式提供社会服务的宣传,提高人民群众对新的公共服务提供方式的理解和接受程度。通过宣传,让老百姓了解并接受社会组织,让老百姓在规定项目中主动找到社会组织进行解决,真正实现提供公共服务提供效率,减轻基层两委负担和两委工作人员负担的“两减”目标。

(四)严格对社会组织的管理和考核

对社会组织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和考核制度,做到规范化、制度化管理,提高对社会组织管理和考核的科学性、延续性、明确性。通过引入专家或第三方考核,加强考核的权威性。

参考文献:

[1]林闽港,周正.政府购买社会服务:何以可能与何以可为[J].

江苏社会科学,2014(03):101-105.

[2]王浦劬,莱斯特 M 萨拉蒙.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

研究——中国与全球经验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3]李羚.四川社会发展报告(2016)[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

出版社,2016:284-294.

[4]陈志华.政府购买服务——社会公共服务改革的新途径[D].

厦门:厦门大学,2006.

[5]李静.基于合作式治理视角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机制创新

研究——以长沙市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为例[J].北京邮

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02):26-30.

[6]龙新辉,李静.政府向社区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探析[J].

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9(03):24-27.

[7]蒋金富.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的中西方模式比较

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2(04):17-20.

[8]王浦劬.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的改革意蕴论析[J].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55(04):78-89.

(责任编辑:陈爱军)

政府统计服务社会公众的问题研究 篇12

2013年8月下旬,河南省社情民意调查中心在河南省范围内向企业、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和居民开展的电话问卷调查,共获得有效样本195份,其中企业48份,科研单位、大专院校32份,居民115份。通过此次调查,初步了解了大众对政府统计服务社会的诉求。

一、政府统计服务社会公众的基本概念

(一)政府统计

政府统计包括政府综合统计和部门统计两部分。政府综合统计是指国务院设立的政府统计职能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开展的统计工作;部门统计是指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各业务主管部门,根据国家和部门统计任务需要而开展的统计工作。

(二)社会公众

本文所研究的社会公众是指统计生产、发布和使用过程中涉及到的除政府组织之外的民众群体。按照与政府统计工作的关系, 可将社会公众分为调查对象、统计用户、非政府统计组织三类。调查对象是指在政府统计调查活动中, 提供关于自身情况统计资料的单位和个人。统计用户是个广义概念,不仅包括依据统计数据信息进行管理、决策和研究的企业(单位)、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和个人(家庭)等直接使用者,还包括运用统计数据信息对自身情况或生活环境做出评价或某种决定的普通公众。非政府统计组织是指政府统计部门之外的组织开展统计调查工作的企事业单位,主要有民间统计调查组织、涉外统计调查组织等。

二、政府统计服务社会公众的必要性

对于我国政府统计改革发展而言,构建服务型政府统计,努力提高为社会公众服务质量,着力提升社会公众满意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政府统计服务社会公众的必要性。一是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必然要求。从服务型政府的内涵来看,服务型政府必然是民主法治、公开透明、方便公众的政府,其中包括信息公开、信息服务等内容,因此政府统计为社会公众服务本就是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题中之意。二是政府统计改革发展的动力源泉。社会公众是统计数据信息的提供者和使用者,对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感受深切,同时对数据质量有直接、明确的诉求,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往往能够推动政府统计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而且从深层次角度讲,政府统计致力于服务社会公众,主动接受公众监督和评价,有利于推动政府统计事业健康持续发展。三是提升政府统计公信力的关键所在。政府统计公信力反映了社会公众对统计信息的认可和依赖程度。政府统计只有真正立足于公众需求,树立为社会公众服务的意识,消除公众对政府统计的神秘感,社会公众才能真正理解、支持和信任统计工作,政府统计的公信力才能真正得到提升。四是社会公众对统计数据的迫切需求。统计是认识客观世界、分析研究国情国力的重要工具。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统计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政府统计只有在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质量上不断改革创新,才能更好地满足社会公众需求,取得统计事业的长远发展。

三、政府统计服务社会公众现状分析

总体来看,政府统计服务社会公众工作正朝着更加完善、更加规范的方向发展,特别是“现代化服务型政府统计”概念提出之后,政府统计服务公众意识进一步增强,在拓展服务范围与方式,提高时效性与针对性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信息发布渠道和服务方式。但是与社会公众的需求相比,政府统计在宣传统计法律法规、普及统计知识、增强服务效能方面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政府统计为公众服务工作在顶层设计上先天不足,没有以公众需求为导向

政府统计仍然是站在生产者角度提供有限的数据和信息服务,对数据的解读工作不到位。电话访问显示,在回答“哪些数据指标需要进一步完善才能适应您的需求”时,所供选择的20个行业普遍高达40%以上,其中环境保护类、卫生类、教育类、房地产类信息高达75%以上;在回答“您对政府统计公开发布数据的建议”时,“通俗”“适用”“贴近生活”等成为出现频率较高的字眼。

(二)政府统计为社会公众服务渠道单一,灵活性不够

政府统计信息网作为数据发布网站,其特点不突出,板块设计缺乏人性化,信息导航不清晰,搜索和查询困难,有的信息加载不及时;统计出版物等传统渠道公布的数据多为综合性、历史性、宏观性数据,发布时间和信息范围较为固定,不能满足公众的临时性需求;通过热线咨询索要统计数据程序较为繁琐,对于复杂数据需1~3个工作日,数据反馈渠道不通畅。特别是随着云计算的成熟和大数据的发展,网络巨量数据在线可用、更新快捷,政府统计如果不能有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打造灵活方便的服务平台,在大数据时代将会受到极大的冲击。

(三)政府统计信息利用率低,针对性不强

政府统计机构公开发布的数据信息大多是一个地区的经济和社会总体情况,反映人民生活、居民服务、社情民意的信息较少;静态数据、现状类数据较多,反映趋势和走向的动态数据信息较少;总量和规模数据较多,反映质量、结构和效益数据信息较少,在企业管理、决策和家庭投资、生活中利用率较低,针对性不强,存在严重的产需不对接、供需不平衡问题。另外,政府统计数据信息发布滞后,与管理、决策要快速、高效的要求不相适应;统计调查误差、抽样误差的存在与公众对微观数据要准确甚至精确的要求不相适应。访问显示:社会公众使用的统计信息中,52.6%需要自己调走,29.2%来自政府统计,12%来自行业协会,13.5%来自互联网。

(四)社会公众统计素养不均衡,整体水平不高

访问和座谈显示,不同类别的公众统计素养存在较大差异。从整体情况看,社会公众统计素养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对政府统计机构和政府统计工作的知晓度处于较低水平。电话访问显示,12.5%的企业被访人员和30.4%的个人用户不知道“统计局”这个机构;61.9%的企业被访人员、59.4%的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被访人员、78.8%的个人用户不太清楚或不知道统计局的职能和具体工作;在需要运用统计数据信息时,仅29.2%的社会公众求助于政府统计部门(以查看政府统计信息网、统计年鉴、热线咨询等方式)。

四、对政府统计服务社会公众工作的建议

政府统计服务社会公众工作要坚持服务社会公众与服务政府需求并重, 普及统计知识与提供数据资源并重,丰富统计产品与完善服务渠道并重,切实增强为公众服务的意识和能力, 以提升全社会统计素养为基础,以整合适应多元需求和微观需求的数据信息为重心,以构建政府统计大数据平台为根本,建立公众自觉、信息完善、渠道畅通的政府统计服务机制。

(一)有效利用大数据资源,以公众需求为导向对数据深入加工处理,提供针对性强、时效性好的数据信息

政府统计要从根本上解决“产需不对接”问题,必须从公众需求角度出发,不断改革和创新统计产品。

1.整合现有统计数据资源,深入挖掘原始数据价值。

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发展,政府统计组织体系、调查体系、制度方法体系、技术支撑体系基本完备,采集到的基础数据涵盖经济、社会、民生发展的方方面面。但是从目前政府统计数据加工处理工作来看,大部分原始数据仅作为层层汇总宏观数据时使用,并没有充分发挥数据价值。比如房地产中介服务业法人单位按季度填报的“房地产服务经营情况”调查表,设置了“成交合同数”“成交合同面积”“成交合同金额”及“其中:住宅”项指标,根据这些指标可计算某地区、某区域甚至某楼盘的房屋成交均价。但是,关于商品房价格,政府统计公开发布的仅有城市商品房总体成交均价,与公众的感受和愿望极不相符。事实上,宏观汇总数据适用于政府决策管理,而分层次、分区域、分行业、分群体的细化数据指标对公众来说更有针对性和适用性。因此,政府统计对现有原始数据库中的基础数据(包括行政记录资料)进行深入整合、加工和处理,是有效满足公众微观需求的重要方式。

2.多渠道智能获取海量网络数据,利用专业优势促进数据增值。

当今社会正从一个“以计算为主”的时代进入到“以数据为中心”的时代,每天都会产生250亿的新数据———大数据。对政府统计而言,大数据是一个挑战,更是一个机遇。第一,数量巨大、更新快捷、获取方便的大数据是政府统计现有信息资源的有效补充;第二,利用高科技手段智能采集数据,可压缩调查规模,减轻调查对象负担,数据采集有针对性和互补性;第三,技术手段稳定客观,智能快速,不需要调查对象长期、认真的配合,可大大降低人的参与因素和干扰程度。而且,政府统计运用自身专业技术手段对大数据资源进行专业化处理,大量非标准化数据转化为标准化数据,将促进大数据资源显著增值,有效满足社会公众的多元化数据需求。

3.创新统计调查内容,大力发展民间统计调查。

民间统计机构即非政府统计组织,与政府统计组织相比,更加倾向于微观的临时的快速的统计调查,是政府统计工作的重要补充。政府统计要大力培养和引导民间统计机构发展,以更加科学、规范、便捷的方式开展统计从业资格认定、统计调查项目审批和管理工作。要进一步完善政府统计所属的社情民意调查机构,逐步构建系统、规范的社情民意调查体系,研究建立上下级之间信息沟通联系机制,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专项社情民意调查工作,快速、准确地服务好政府和社会。

(二)以构建官方统计大数据平台为主体,着力优化统计服务渠道,实现方便、快捷、有效的政府统计数据服务

统计渠道是政府统计服务公众的最后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政府统计数据要实现由“深居简出”到与公众“零距离”接触的实质性转变,就要积极适应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公众多元多变的需求,让统计成果更好地惠及社会公众。

1.构建在线公开的官方统计大数据平台。

一是建设大容量IT基础设施。以实施统计四大工程为契机,以适应承载庞大数据资源为目的,不断改良统计系统网络拓扑结构,进一步扩充系统容量,完善网络设备,拓宽广域网数据链路带宽。二是建设完备的动态数据库。将政府统计历史数据、原始数据、产品数据、数据解读信息、分析预测信息、标准化处理后的网络大数据等归类、整理,以云计算架构进行组织部署,形成系统规范、动态更新、条理清晰的大数据资源,统一纳入政府统计数据库系统。三是打造在线公开免费的政府统计大数据平台。以大容量IT基础设施为基础、完备的动态数据库为依托,不断完善政府统计信息网,打造面向社会公众的更可靠、更专业、更全面的政府统计大数据平台。集中力量公关改造、优化升级,人性化设置网页,完善搜索查询功能,及时更新数据资源,提供免费在线服务。

2.有效利用联网直报平台,与企业建立互惠型伙伴关系。

参与联网直报的企业是政府统计重要的调查对象,也是主要的数据用户。政府统计要进一步拓展联网直报平台,改善现行的单向报送数据功能,将联网直报平台打造成为企业积极提供基础性数据、政府统计主动反馈产品性数据的公共服务平台,与企业建立互惠型伙伴关系。要针对企业用户的特殊需求,多加载有关经济形势、政策导向、行业发展等方面的数据信息和咨询建议。要创新信息发布方式,对涉及行业排名、品牌价值、产销情况等,企业又迫切需要的敏感保密数据信息,设置查阅权限,加强管理,在满足企业需求的同时,保护调查对象权益。

3. 大力建设规范公开的政府统计资料查询场所,进一步畅通实体服务渠道。

政府统计要逐步建立起面向社会公众的数据馆、资料馆、产品展示馆等数据资料查询场所,要加强与档案馆、图书馆等单位的协作配合,在公共服务场所设置统计资料查阅区域,切实增强统计数据资料的可获得性。

(三)加强统计宣传教育,全面提高社会公众统计素养,着力培养统计意识和运用统计数据的能力

从社会公众统计素养问题可以看出,受教育水平越高,对统计工具的掌握越好;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对统计的需求越高;与统计接触越多,统计素养越高。因此,提高公众统计素养,增强公众理解统计、掌握统计、运用统计的能力,要从宣传、教育、引导等方面着手。

1.强化统计科普宣传。

当前政府统计开展的宣传活动大多是围绕全国性普查和专项调查进行,其出发点一般都是为完成调查任务而非满足公众需求。统计宣传要深入持久、取得实效,必须以统计科普宣传为主要形式,创办公众喜爱的通俗统计读物,与社区、学校、市场、企业密切联系,开展系列宣传活动。统计科普宣传要以增强统计自觉意识、普及统计法律法规、提升统计基础知识、培养统计需求为目的,将专业统计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力求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通过深入持久的统计宣传,对公众产生潜移默化和耳濡目染的影响。

2.完善统计教育体系。

自2011年起国务院学位办将统计学提升为一级学科,统计教育基本形成融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于一体的教育体系。但是与戴维·S·穆尔在《统计学的世界》中指出的“统计是一种独立且基本的思考方法,不要把统计当作专业的工具,而要当作受教育的人应有的文化素养”相比,统计教育体系仍需进一步完善。中小学统计教育要注重趣味性和互动性,纳入考核课程,培养统计兴趣和意识。高等教育要注重科学性和专业性,以培养学生统计应用能力和工作实践能力为目的, 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畅通与企业(单位)的人才输送渠道,增强用人单位对统计工作的重视程度。继续教育要注重全民性和实践性,与教育部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等共同努力,实施统计全民教育计划。要将统计纳入领导干部培训、公务员培训、公司员工培训的必备教学内容,不仅进行一般统计知识的介绍,更要注重统计学原理、常用统计方法和统计软件的普及教育,着力提升中高等以上文化程度人员的统计应用能力。

3.加强统计数据解读。

数据解读是对统计数据语言的翻译、阅读和理解,是对统计数据信息的识别、分析和判断,是对统计数据内涵的深度挖掘。政府统计公开发布统计数据,特别是社会公众普遍关注的热点数据时,要加强解读和引导,同时做到“是什么(数据识别)”“为什么(数据分析)”“怎么用(数据判断)”都有案可查、一目了然。数据解读要本着引导公众正确理解数据、认识数据、使用数据的原则,分类指导、灵活多样、详略得当,重要数据可随后加注,热点数据可在网站、报纸开设“数据速读”专栏,年度数据可深入解读形成系统分析材料。

总之,政府统计只有积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信息化、现代化水平,以需求为导向,下大力气培养公众统计自觉、提升公众素养、创新统计产品、优化统计渠道,才能全面提升政府统计服务公众效能,增强政府统计公信力,推进政府统计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

摘要:为研究政府统计服务社会公众的相关问题,河南省社情民意调查中心在河南省全省范围内向企业、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和居民开展了电话问卷调查。通过分析政府统计服务社会公众的必要性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进一步提高政府统计服务公众质量和推动政府统计服务社会公众能力不断提升的措施。

上一篇:监理行业会计核算下一篇:计量经济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