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政府、小社会

2024-10-11

大政府、小社会(精选5篇)

大政府、小社会 篇1

摘要:文章从“大政府、小社会”的种种现实表现着手, 引出了这种体制对于中国公共管理领域负面影响的一个重要表现——行政依赖, 然后论述了“小政府、大社会”即用尽可能少的成本来维持公平的观点, 指出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应充分认识在节省行政开支的前提下建立一个公平秩序的重要性, 并指出两种体制的转换实质是政府行政作用从“全能”趋向“有限”在规模上的体现。

关键词:大政府、小社会,小政府、大社会,行政依赖

中国在1950-1970年的30年中, 实行的是完全的计划经济, 与此相对应的, 在政府管理层面上则体现为极度发达的政府和相对弱化的社会, 即“大政府, 小社会”模式, 政府在社会生活中具有几乎不受限制的权力。这里讲的“大政府、小社会”中的“大与小”指的是力量、规模、深度、强度等概念, 大与小也是相对的概念。这里, “大与小”也可以当作动词来理解。

一、“大政府、小社会”的体制对公共管理的影响

现在, 在公共管理中有这样一种倾向:不论行政体系内还是行政体系外, 很多人对上级行政都有较大的依赖性, 常常寻找大权威, “抱粗腿”, 要求特殊政策, 借用领导权威推进工作。还有一些行政机构或非行政组织, 热衷于设立下级行政性机构, 繁衍自身的科层体系, 不断给行政组织创造出“腿和脚”来, 似乎不如此, 机构就不够气派堂皇;没有下级来承接业务, 工作就难以展开。“抱粗腿”现象体现的是一种“行政依赖症”, “行政依赖症”的存在, 给公共行政自身和社会的各项事业都带来了负面影响, 造成行政机构的臃肿, 加大社会财政负担, 产生大量的官员, 增加了内耗的频度和协调的难度。

上下级组织的依赖还常表现为官员之间的人身依赖。一些下级官员视上级官员为长辈、恩人、导师, 每天围着领导转来转去, 寻找替领导办事、向领导献媚的机会, 努力表达自己的忠诚;上级常把下级当作心腹、子弟、跟班, 遇事就伸手求助, 遭难就紧急调援, 自身的职责、问题, 下级必须责无旁贷地出点子、出文章、出力气, 更要出钱。这实际是“行政依赖症”的一种表现。

(一) 产生“行政依赖症”的根源

在中国之所以会产生“行政依赖症”, 主要是因为长期存在以下情况:

首先, 行政权力过大, 各权力结构不平衡。从新中国的历史看, 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 “大政府” (党和政府等权力机构的总和) 的权力达到了顶峰, 国家事无巨细都由政府操办, 人们吃饭穿衣找政府, 就业住房找政府, 夫妻闹矛盾也找政府。这种“大政府、小社会”的格局, 自然导致人们对于行政的依赖心理。

其次, 官本位下, 权力占有一切, 衡量一切, 官员给人最鲜明的印象就是“有权”。上级官员或机构对于下级、对于社会, 就是权威、根本, 决定他们的生存与发展, 他们势必事事服从上级、请示上级, 唯上级的意志为转移。而官僚体系自成一统, 与社会分离, 也使得他们只能从内部寻求解决问题、落实决策的途径和人选, 必然严重依赖下级, 要给自己创造更多的耳目和腿脚。而且, 权力具有自我扩张的倾向, 它会不断地自我繁衍, 不断侵吞社会私域的范围, 在没有限制的情况下自然要扩大已有的权力。

再次, 从传统文化的角度看, 中国人历来就被笼罩在宗法的网中, 隶属于“圣君”、“慈父”和“父母官”, 唯上唯书唯大人;历来都缺乏个性、自我和独立意识, 在婚姻、职业、兴趣爱好上听命于家长的决断。现代行政集权加重了这个倾向, 人们从私人生活中的依赖进而扩展到公共生活中对行政的依赖。人治的特点是具体的官员靠具体的言行进行领导, 没有一般的规则和统一的程序, 决策武断, 暗箱操作, 人情大于法或有法不依, 执法不严, 行政活动随意性极大。人治下事情如何发展要看长官的意志, 是非曲直如何要等长官评说, 同一件事遇到不同的官员就有不同的结果。长期的人治教会了人们去依赖行政、依附官员。

(二) 危害及其对策

“行政依赖症”的存在, 给公共行政自身和社会的各项事业都带来了负面影响, 如造成行政机构的臃肿, 加大社会财政负担;产生大量的官员, 增加内耗的频度和协调的难度;扩大行政权力, 强化集权倾向;降低人们的独立性、创造性, 稀释社会的活力和动力;组织过细过密, 管理过于繁杂且效率低下。

因此, 对于“行政依赖症”, 应想方设法尽力克服。可行的思路有:推进行政分权放权, 促进社会资源占有主体的多元化和分散化;转变政府职能, 把政府从管制型改造为服务型;完善政府结构设计, 取缔一些无用的机构与职位;健全官员责任的考核、奖惩制度, 加强民众对官员的监督权。

二、政府行政规模的变更:从“大政府、小社会”到“小政府、大社会”

政府行政的作用正在从“全能”趋向“有限”, 相应地, 也必然反映在规模上。“全能主义”的政府行政显然是“大政府”的规模, 而“有限政府”是否就一定以“小政府、大社会”为指归呢?有学者在观察“近百年来世界各国政府扩张的缘由”和考量“中国政府现有规模”后认为, “关于中国政府规模的政策考量标准既不在于天然不合理的‘大政府’, 也不在于明显不现实的‘小政府’, 而在于‘适度’的政府”。于是, 当代中国的行政改革指向, “并不在于继续精简政府机构和人员, 而在于继续调整政府的功能结构, 提高政府的能力, 同时有效地阻断机构与人员恶性循环的通道, 控制法定编制外政府人员的数量的增加, 控制消费性政府开支的增加。”笔者也赞同该学者的分析和应对理路, 但是否“适度”又用什么标准来衡量呢?第一, 要看它的作用的定位, 而核心作用指归的是“小政府”。第二, 要看政府行政与社会之间的张力如何, 社会的发展是行政权发展的外在要求, 需求总量在提升, 但政府行政的事务占社会总体事务的比例则应该“适度”, 否则将成为“行政国家”。第三, 要看政府财政支出的规模。这是衡量政府大小的一个较为客观的尺度。这其中还要区分支出的用项, 如果是机构和人员的费用占了很大比例, 则不是“适度”, 若是财政支出 (主要是投资) 占了很大比例, 也不叫“适度”。因此, “‘适度’的政府”不好把握。

作用的限定致使规模有了边界。而“小政府、大社会”目标的确立, 更是明确了政府与市场、国家与社会、权力与权利互动后的边界, 也指引了使政府由“大”趋“小”的思路。笔者曾把这一思路概括为“行政社会化”, 尤其是在行为层面的组织活动的社会化, 亦即行政权运作本身的社会化, 包括有两方面:行政职能的社会化;行政机制的社会化。职能的社会化是指从政府的行政管理转到社会的自我管理, 这有两个途径:一是通过社会中介组织的非行政性管理, 承担政府行政转移的不该管的、管不好的原政府职能;二是社会个体的自我管理, 强调从“行政本位”转为“社会本位”。这是从社会主体对政府行政的角色替换的角度讲的, 即政府行政应做什么。机制的社会化着眼于政府行政如何运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引进市场机制首当其冲。因此, 所谓机制社会化是指以社会需求为内在依据, 以社会发展为外在指标, 实行服务承诺和公共选择, 引进企业家精神。这样, 一方面影响和冲击传统的、不合时宜的组织制度和干部人事制度, 科学地整合政府内部资源, 让政府“小”但不“弱”;另一方面节制和打破行政管制与行政性垄断, 从而有效合理地调配社会资源, 让社会“大”而且“强”。当然, 从“大政府、小社会”到“小政府、大社会”这一行政改革目标模式的转变和实现, 需要一个过程, 还要取决于人们观念转变的程度、经济改革 (尤其是政企分开) 进展的程度, 市场机制发育的程度、政治体制改革进展的程度等一些因素。

参考文献

[1]、 (德) 马克斯·韦伯著;林荣远译.经济与社会[M].商务印书馆, 1997.

[2]、张尚仁.当代行政改革趋势析论[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1998 (5) .

[3]、朱国云.组织理论:历史与流派[M].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4]、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1.

大政府、小社会 篇2

嘉兴市人民政府

按:4月17日,葛慧君副省长在省政府办公厅《专报信息》第404期“嘉兴市以基层司法所小阵地拓展社会管理服务大平台显实效”上批示:近年来,嘉兴市注重司法所规范化建设,发挥其在基层社会管理服务中的作用,形成了不少好的做法,值得肯定。现将嘉兴市的做法印发各地供参阅。

近年来,嘉兴市针对当前社会矛盾纠纷特点,把司法所建设作为基层社会管理服务的重要阵地,在全省率先实现派驻司法所全覆盖,并主动提高基层基础硬件设施建设标准,规范机构运行机制,有效发挥了基层司法所化解社会矛盾主力军、社会综合治理主阵地、服务保障民生主平台作用,全市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成功率连续6年均保持在98%以上,连续6年实现省级平安市、平安县(市、区)“满堂红”,全市群众安全感满意率在全省始终名列前茅,并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称号。其主要做法是:

一、立足建设标准化,夯实基层设施“硬基础”

制定实施《司法行政系统基层基础设施建设“十一五”规划》,在全省率先开展“基层基础年”活动,重点推进基层司法所建设,全市73家司法所办公用房总面积已达2.1万平方米,平均面积超过280平方米,各项硬件建设标准居全省首位。同时,在全省率先推出司法所标识形象“五统一”(统一外部标识、统一办公设置、统一室内布置、统一文书档案、统一队伍形象)建设,并全面完成标识形象系统的推广,形成基层司法所规范化建设的新标准。下一步,省司法厅将以“嘉兴模板”作为全省标准进行推广,司法部也将以“嘉兴模板”为基础设计全国标准。

二、立足运行规范化,提升管理机构“软实力”

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基层司法所建设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派驻司法所建设的意见》,将全市73家司法所由原乡镇内设机构调整为司法局派驻机构,并明确派驻司法所的机构设置、管理体制、人员配备、组织领导等问题,目前全市司法所已配备专职工作人员297名,每所平均达4.1名,人员备配平均数量居全省首位,其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80%以上,平均年龄在45岁左右,有效破解了原来作为乡镇内设机构时人员少、政法编制力量不足、无执法主体资格等瓶颈问题,进一步理顺了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

三、立足矛盾最小化,打造人民调解“主力军”

明确各司法所以指导管理人民调解工作,参与调解疑难、复杂民间纠纷,协助基层政府处理社会矛盾作为第一责任,普遍建立每月社情动态分析制度,加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力度。目前,全市已依托各司法所力量建立各级人民调解委员会2478个,网络组织覆盖全市各镇(街道)、村(社区)以及部分规模以上企业和与外省、市的接边地区。同时,在全省率先推出“老娘舅”工作室、“诉调衔接”机制、“1+X”的行业性专业人民调解组织建设等特色工作。自2007年以来,全市共排查调处各类民间纠纷60254件,调解成功率达98.4%;防止民转刑案件72件,劝阻群体性上访891批次。

四、立足治理常态化,建设社会综治“主阵地”

各司法所以“民主法治村(社区)”创建活动为载体,扎实推进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先后成功创建省级民主法治村(社区)45个、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4个。同时,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主动承担社区矫正和刑释解教人员帮教安置工作,目前全市刑满释放、解除劳教等归正人员的重新犯罪率为0.55%,远低于省控3%的标准;社区服刑人员再犯新罪率为0.08%,远低于省控0.8%的标准。近两年来,司法所还为当地学校师生和镇(街道、新区)村干部上法制教育课2000余场次,受教育人数达30余万人;为基层人民政府提供法

律建议300多条,制定规范性文件500多件,协助制定村规民约1000余件。

五、立足服务人性化,搭建民生保障“主平台”

课堂小社会,生活大语文 篇3

语文活动课 兴趣 自主 能力

一些中学的初中语文教学正改变传统的单一的课堂授课形式,以学生自主参与与活动为特征的语文活动课正异军突起,占据一席之地,并以其生动活泼、切实有效而受到学生的欢迎。

语文活动课的出现,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次大改革,是语文学科课程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有力举措。

一、语文教学一直处在高耗低效状态的原因分析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一直处在高耗低效的状态,原因十分复杂,而教学内容的封闭和教学方法的陈旧应是问题的主要症结。

正是由于语文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有一定脱节,缺乏现代生活气息,正是由于语文教学方法注入式,学生缺乏自主的实践,才导致了语文课堂气氛的沉闷,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导致学生语文能力的局限,导致语文教学质量适应不了现代社会的需要。因此,语文教学要走出困境,必须强调语文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和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特别要注重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自主地进行语文学习实践。

然而,语文课外活动常常缺乏系统的目标、内容,常常难以有序进行,许多学校仅仅把它当做课堂教学的补充,甚至作为学校教育的点缀,因而往往难以落实,难以坚持。只有把语文活动列入语文课程,给予教学目标、内容和进程的规定,给予时间和空间的保证,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二、语文活动课具有鲜明的特点和不可代替的优势

作为课程的一部分,语文活动课与传统的必修课课堂教学相比,显出鲜明的特点和不可代替的优势。

语文活动课的“活动”,并不是一般教学意义上的教学活动,而主要指学生的學习活动。活动课侧重于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因而活动目标、内容和方式方法,就与传统的必修课课堂教学有明显区别。

1.在教学内容上,它强调语文的社会实用性

传统课堂教学常常以必修课教材的教学为中心,内容显得狭窄,有时也有点陈旧,与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语文活动课则是开放的,其教学内容往往涉及了语文应用的各个领域,特别是触及最新和最实用的领域,并与一定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有较强的时代色彩和生活色彩,因而,她能够补必修课课堂的教学不足,全面反映社会生活对习兴趣。如“新闻发布会”语言的艺术——广告“错别字普查”“编手抄报比赛”等专题活动,既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在现代生活中应用的情况,也加强了学生实际应用语文的能力训练,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又实实在在。不少学生反应,开展语文活动课以后,自己才感到语文原来是那样有趣、那样有用。

2.在教材方法上,它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性

传统的教堂授课常常过分突出教师的作用,以教师的知识传授和教学思路为中心,学生常常被动接受或被动参与。语文活动课则自始至终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在活动课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志趣自主选择,自觉参与。活动课的过程,往往是学生自己设计安排、学生自我活动为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着重于让学生在各项具体的实践和运用中获取直接的感性知识和生活体验,着重于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感受、体会、理解。学生不仅得到的印象是深刻的,而且自学能力也得到切实的培养和提高。比如,“故事会”“演讲会”“辩论会”等活动课,自始至终都以学生表达为主,几节课下来,学生的口才就会有所提高。许多学生这样说,语文活动课给自己提供了不少锻炼的机会,现在自己对学好语文也有信心啦。

三、语文活动课的理论依据

语文活动课之所以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是有其心理学、教育学的理论依据的。

心理学表明,学龄儿童的智力是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处在学龄中期的初中学生,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占主导地位,但思维中具体形象的成分依然起着重要作用。

从教育学看,学科教学的任务和目的在于促使学生由知识向能力迁移,只有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和自学能力,学生的文化素质才能得到真正提高。而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主体实践。当代教学论研究表明,技能形成的过程是学生合理运用知识解决多种实际问题和选择活动方式的,是一种知识转化为行动的结果。学生得到的知识要转化为技能,没有在一定实际活动中反复练习和运用,是不可能是实现的。语文作为交际工具,就像木匠手中的工具一样,要熟练地掌握它。就必须进行反复的训练,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把握要领,形成技能,进而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语文活动课强调活动过程中学生自始至终的积极参与,强调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自我设计、自我活动和自我感受、体会,从某种意义上讲,活动课可以说是可行性强、操作过程具体的实践应用课,它将有力地促进学生把学过的语文知识进行消化、吸收并转化为能力。

四、语文活动课要有周密的安排和合理的调控

当然,语文活动课要充分发挥其优势,真正取得实效,还有赖于活动过程中周密的安排和合理的调控。

在语文活动课的实验和研究中,我们就感到必须确实解决好下面几个问题:

一是既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活动课无疑必须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教师切忌越俎代庖,喧宾夺主。但这并意味着教师可以放任不管,让学生自发“活动”。课前对活动的设计,活动中的组织、引导、点拨,活动后的总结、点评,等等,都需要教师为此付出心血和汗水。关键的问题是教师必须讲究引导的艺术,相机行事,灵活应变。

二是必须切实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活动。语文活动课要促使每一个学生提高语文素质,必须确保每一个学生的主题地位,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兴趣,积极参与语文活动。绝不能仅仅让一部分在“活动”而让大部分学生袖手旁观。因此,设计语文活动方案时,应注意使活动具有广泛的适应性,能调动每一个学生的主动精神。在组织活动时,应按照分类要求,分类指导的原则,根据活动的内容构成和学生的情况,适当分工,适当轮换,从而既发挥各类学生的特长,又能促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学习和发展的机会。

如何构建政府社会大数据服务系统 篇4

关键词:社会,大数据,服务,系统

0 引言

随着互联网建设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互联网数据的积累与增长呈几何倍数的增加, 各种互联网数据的爆炸式增长已经超出人们的想象, “大数据“采集、分析与应用已经影响和渗透到当今社会的方方面面, 可以说社会的“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大数据是继云计算、物联网以后, 信息科技等行业又一次大的技术变革。如何以”大数据“为基础, 充分挖掘用户行为特征, 实现个性化、定制化和智慧化服务等都是现今建设服务型政府面临的新的机遇与挑战。本文对此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研究, 主要阐述了“大数据”带给当今社会的影响, 重点探讨如何构建政府社会大数据服务系统。

1 大数据的基本内涵与特征

1. 1 大数据的基本内涵

大数据是指在互联网络中“人、机、物”三元世界在网络空间中交互、融合所产生并在互联网上可获得的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

1. 2 大数据的基本特征

1) 数据容量巨大, 网络空间的不断发展使数据集合的规模已经从GB、TB到了PB, 而网络大数据甚至以EB和ZB等单位来计算, IDC的研究报告称, 未来几年内全球大数据的存储量将增加20 ~ 30 倍。

2) 数据种类繁多, 其中包括结构化数据、半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 在现代互联网中呈现出非结构化数据大幅增长的特点, 特别是社交网络、移动终端等新技术、新形式的出现和高速发展, 都推动了非结构化数据的增长。

3) 数据流产生的速度较快, 网络大数据的数据流产生经常是动态、快速的, 具有一定的时效性。

4) 数据的复杂性, 在数据的产生流转过程中, 容易受到其它因素的干拢, 影响数据的质量, 以及后期对数据分析所产生的结论。

2 研究与分析

2. 1 大数据服务系统的构建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网络大数据是社会经济核心产业信息化升级的重要推动力量, 如何收集、分析、应用这些网络大数据, 更好地了解社会发展的需要, 合理调配各种资源, 使社会资源的应用达到最佳效果, 是社会发展中许多方面所面临的共同难题, 如何使不同的社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根据他们的基本共性, 能够通过数字化、信息化的手段得到解决, 关键在于对网络大数据基本共性问题的解决。譬如, 对于某一行业的产业升级与产品调整, 目前对于其相关的非结构化数据缺少统一的表示与分析, 以及有效的方法和工具, 就可以通过对网络大数据进行各相关企业共性问题的分析和研究, 使这一产业下的众多企业能够找出产业升级的具体方法和产品调整的方向, 进而使整个行业迈入新的阶段。

2. 2 大数据服务系统能够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 要按照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目标, 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 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由此可见, 党的方针政策的最终落脚点是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而在政府实现由强调自身管制的政治职能向强调社会服务的服务型政府转型过程中, 大数据的出现可以说为这种转型提供了良好的突破口。将大数据运用到经济、社会运行的方方面面, 改进政府机构的工作决策, 使政府机构迅速提高工作效率, 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响应和处理能力, 帮助政府更加主动地提供优质的服务和支持, 以大数据带来的服务创新, 彰显紧随时代的执政理念、科学的执政风格和改革创新的执政品质。基于此, 通过对服务型政府的内涵进行剖析, 以政府的管理者通过对管理过程中产生的无序数据进行数据挖掘, 预测民众下一步公共服务需求, 提供更加智能与高效的公共管理与服务。

2. 3 大数据服务系统具有较大的社会覆盖范围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与发展, 移动设备的普遍使用, 信息交互变得更加便捷, 并且已触及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如: 舆论参与、购物、旅行、医疗、教育等等。构建社会大数据服务系统不仅可以使生活更加便捷, 更为提高社会服务水平和人们的生活质量提供了指引, 如: 商品评价信息的反馈、服务质量的反馈等。通过与传统信息采取处理的系统相比较, 大数据服务系统具有数据量大, 采集渠道便捷, 处理数据结果反馈快等传统信息采取处理方式无法比拟的优点。使得采集信息的范围更加广泛, 层次更加多样, 数据更加具有代表性, 社会的各个层面均可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愿, 为政府决策提供了更加真实、具体和贴近实际的参考。

2. 4 构建社会大数据服务系统能够促进政府管理创新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大数据就是治理现代化的一种技术路径, 它具有催生管理革命和服务模式创新的效果, 必将给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带来新气象, 当前, 新一代信息技术已成为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规范政府行为、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能的有效手段。大数据应用在政府管理创新方面可以从以下三个层次来看:

第一层次, 在行政理论和理念层面上, 通过应用大数据优化政务发展环境, 转变行政理念, 实现行政理论创新, 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 增强政府工作的科学性、协调性、民主性。

第二层次, 在行政职能、行政体制层面上, 应用大数据整合政府信息资源, 简化政府提供服务的程序, 实现政府职能的科学配置、组织的合理重组和行政业务流程的优化整合, 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第三层次, 在具体行政手段、方式和行政能力层面上应用大数据和先进的行政管理理念, 建设标准规范、入口统一、功能完善、高效快捷、安全可靠的政府管理信息系统、各类业务系统和协作工作平台, 提升政府部门从行政主导向以人为本的服务型政府转变, 公共管理从传统向现代转型。

3 结论与建议

3. 1 结论

社会大数据服务系统的构建, 是整个社会前进与发展的需要, 更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要基础之一, 大数据如今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正在不断的, 深刻的对人们的生活产生着方方面面的影响, 充分认识社会大数据服系统构建的重要性, 收集, 处理和运用好大数据系统所产生的数据以及分析得出的结果, 已经逐渐成为提升政府服务社会能力的重要考量方面之一, 并且以社会大数据服务系统所延伸的相关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可挖掘潜力。

3. 2 建议

3. 2. 1 深刻认识构建社会大数据服务系统的重要性

数据是基础性资源, 也是重要生产要素。大数据与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相结合, 正在迅疾并日益深刻地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在大数据时代, 对于政府来说, 一方面应承担起引领、推动大数据产业发展的使命; 另一方面应建设政府大数据, 实现政务数据资源的公开和共享。

然而, 一些人对建设政府大数据还存在模糊甚至错误认识。主要表现为两点: 一是认为政府部门不存在大数据, 具有权威性和高价值的政府数据不符合大数据“规模大、形态多、变化快、价值低”的特点; 二是政府部门不需要大数据, 产业界和应用行业是大数据的发起者和淘金者, 大数据对政府工作没有太大价值。这两种观点拘泥于形式化定义, 并未深刻认识到大数据对建设现代服务型政府、智慧型政府以及服务社会民生的重大意义。

建设政府大数据、实现政务数据资源共享是助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一种技术路径, 它具有催生国家治理模式创新的效果, 将给国家治理带来路径突破和机制创新。

3. 2. 2 运用社会大数据服务系统提高决策和管理水平

运用大数据能够提高政府决策和管理水平。现实中, 一些领导干部凭经验说话、拍脑袋决策的现象时有发生。这种不符合规律的乱决策常常导致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与实际情况和群众需求脱节, 无法取得预期效果。构建政府大数据库, 能够帮助决策者全面了解、准确掌握所需信息, 研判发展趋势, 提高决策效率和决策质量, 从而提高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和现代化水平。同时, 大数据具有催生思维变革、治理创新的效果, 利用大数据能够帮助政府用新的思路和手段解决交通、医疗、教育等公共问题。通过对海量数据的挖掘与分析还可以更好地提供信息等公共服务, 助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因此, 政府应正视大数据时代潮流, 主动抓住大数据带来的发展机遇。

3. 2. 3 树立大数据思维

积极主动融入大数据时代。深刻认识大数据的战略资源地位, 顺应大数据发展潮流。转变传统的经验思维和习惯思维, 勇做大数据时代的弄潮儿, 务实创新, 率先垂范, 带头开放数据、共享数据、开发数据, 构建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机制, 积极运用大数据进行形势分析、问题研判、精细管理、服务创新。

3. 2. 4 加强顶层设计, 制定大数据发展战略

制定和实施政府大数据发展战略规划、行动计划, 明确政府大数据的发展目标、发展策略、发展布局、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成立政府大数据管理机构, 统筹数据管理工作, 构建国家数据开放平台, 形成政府大数据资源。规范国家大数据标准化体系, 明确政府部门开展政务数据资源共享工作的权、责、利, 加快政府部门数据资源开放进程。研究政府数据开放的内容、机制、程序、途径, 逐步完善非涉密信息开放机制。积极探索市场开发模式,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政府数据资源的深加工和再利用, 把政府大数据转化成社会财富。

3. 2. 5 推动政府数据资源共享立法, 保障大数据安全

大数据的本质是基于互联网的数据开放共享、互融互通。建设政府大数据, 应在保障数据安全的前提下, 分层次有序地向企业和社会开放数据。推动政府数据资源共享立法, 是保障数据安全的必要之举。以法律的形式明确各级政府部门公开政务数据资源的时间、范围、方式等, 确立“政务数据资源共享是常态, 不共享是特例”的法律原则。在保护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前提下, 规范推进政务数据资源跨部门跨地区跨层级共享, 增强政府透明度, 满足社会需要, 推动大数据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朱静薇.大数据时代下图书馆的挑战及其应对策略[J].现代情报, 2013 (5) .

[2]王元卓.网络大数据:现状与展望[J].计算机学报, 2013 (6) .

[3]孔莉.大数据背景下的服务型政府建设探析[J].淮海文汇, 2015 (3) .

[4]吕小刚.大数据时代服务型政府电子政务构建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5 (2) .

大政府、小社会 篇5

小公司颠覆大公司,是社会前进的动力

我最近在反复想一个问题,在中国,现在的创业环境怎样能够变得更好?中国的互联网,包括产业环境怎样能变得更加开放?中国是全球最有价值的互联网市场,中国人聪明,又有创新能力,有很多优秀的年轻人。我们的互联网产业才过了十几年就未老先衰,最后互联网多了几个收入很高的大家伙,但是很多的新生公司却没有机会。这样的互联网产业,对整个国家的进步,对提升中国软实力是没有意义的。

当年,美国有了雅虎之后,大家觉得已经到头了,可是谷歌来了,Facebook出来了,紧接着微博又出来了。美国的价值观就是小公司颠覆大公司,这是社会前进的动力。美国在互联网高度成熟的情况下依然有很多创新的模式,这才代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和年轻人的活力。

中国的互联网存在过度抄袭现象,抄袭是大公司的专利,小公司靠抄袭是没有出路的,一定会淹没在众多的克隆者中间。如果敢抄袭大公司的商业模式,一没有钱,二没有人,三没有商业资源,如果你不能标新立异、与众不同,你抄袭大公司也是没有意义的。抄袭别人是很耻辱的,所以作为新的创业公司,你一定要把创新变成你的文化,要忍受住抄袭的诱惑。

商业模式不是策划出来的,是做出来的

我最近总结了一个词叫微创新,微创新可能看起来不起眼,但是你能从用户出发,打动用户的内心,可以撬动大市场。所有成功的公司都是从细微的点开始切入的。一句话就是,从用户出发去找打动用户的那一点,让用户使用你的产品要么觉得很爽,要么觉得很便宜,或者是过去需要花钱干的事现在便宜了,或者让用户觉得解决了巨大的问题。能找到这个点就是微创新。

微创新不是大而全,一定要聚焦在一个点。把你的创业变成一根针,它才能扎破别人的皮,否则你伸出五个指头推,是没有多少力量的。小公司本来资源就很少,我们再把资源分散开,什么流行做什么是不行的。

但是做微创新不要想着一口吃个胖子,你要学会屡败屡战。微创新在很多时候是用户领导你往前走。你如果能够三周或者一个月出一个小服务,哪怕再粗糙,没关系,你拿出来让用户看,如果用户反映出了问题,赶快再想下一个点子。有很多成功的东西不是很均衡的,都是有一点能打动用户内心,但是其他的很粗糙。用户觉得这个东西很好,那你赶快加大投入,再乘胜追击。

所有的商业模式都不是策划出来的,都是做出来的,是建立在用户价值之上的,不要为了商业模式去破坏用户价值。一旦伤害了你的用户,即便今天你可能很牛,但是最终用户还是会抛弃你。

整个社会都是成王败寇的文化,就没有人敢创新

我曾经说不成功是因为没有成功的投资,现在有了风险投资,而且现在中国的也不比国外少,融资的价格、数目比美国的同行超出好几倍,是不是有了钱我们就有创新呢?最重要的问题是我们缺乏一种对创新宽容、理解和支持的文化,什么是文化呢?简单来说,文化就是我们每个人内心对一件事的看法。

真正的创新者要干创新的事,十有八九是失败的,成功的概率很低。如果一做就成功,那就不是创新。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是崇拜成功者,鄙视失败者的。很多成功的企业都是得意洋洋地出来,讲自己成功的故事,却很少有人讲自己是怎么失败的。但是成功的经验没有办法分享,因为是偶然的,只有失败的东西可以跟大家分享。

如果整个社会都是成王败寇的文化,我们每个人都害怕失败,就没有人敢创新。你今天看到的创新都是结果。在一个创新成功的背后,可能会有十家、二十家公司同样在尝试,但是它们并没有成功。

所以在今天,当每个人都在谈创新的时候,我特别希望每个人能想一下,我能不能从自己做起,我们能不能改变一些世俗的价值观,能不能改变一些对事情的看法,我们能够有更多的宽容、支持,给予所谓的失败者。我们不再以一元的成败、金钱价值来做衡量一个公司和人的唯一价值观,如果说我们能够不追求从众的心理,我们能够有多元的思想价值存在,我们容忍小众的事情存在,让社会形成一种宽容的心态,我们才能够创新。

创新者要有阿甘精神,成功是熬出来的

当你真正做了一件很特立独行、与众不同的事情的时候,你会发现,想得到大家的理解是挺难的,有的时候不是能力问题,是勇气问题。大家都说你不行,大家都觉得你有问题,这时候你能不能有足够强壮的心理,能够坚持你的信念呢?乔布斯在斯坦福的讲话里面为什么要说follow your heart?意思是你要坚信你做的事情是对的。

我曾带我的投资人看《建国大业》,我准备教育他们,因为他们都没有读过中国现代史。我让他们看我军撤出延安的时候,我们的毛CEO是非常成功的,他就说了“地失人在即可”,这和互联网的发展是一个道理。虽然你的某些收入暂时失去了,但是只要用户还在,你还可以把业务做好,但是相反,为了某些收入和业务,你损害了用户的价值,用户跑掉了,用户是互联网所有业务的基础,没有用户基础,你有再多的收入、再多的商品都是枉然。

当你看别人成功时觉得成功来得容易,而当你真正地去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一件创新的事情时,你会发现,你将面临很多的不理解,面临很多的责问,面临很多的挑战,甚至会面临竞争对手的攻击和泼脏水。当你真正去做创新的时候,你想想最重要的是什么?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勇气。

在美国,颠覆式创新是所有创业公司的必修课,很多小的创业公司,每一家都觉得自己在做一件事情。他们要么是在取代上一代的产品,让自己的产品体验变得更简单,我们称为体验的颠覆。而实际上,他们做得更多的是商业模式的颠覆。也就是让上一代的产品,让其它行业巨头公司的产品,要么卖不动,要么把它收费的模式变成免费的模式。最经典的例子,就是今天免费的Android颠覆了诺基亚,甚至颠覆了微软原来Windows Phone的模式。所以这种颠覆式创新其实每天都在发生,这才是社会和产业前进的动力。

全世界的法律,都要保护知识产权,保护版权,但是没有一个国家的法律会保护商业模式。你创造了一个商业模式,今天是先进的,明天就可能是落后的,你的商业模式某一天会被别人颠覆掉。比如微信,颠覆的是运营商的模式。现在大家都在电脑上看视频了,今天的视频颠覆了电视机,今天媒体的各种信息,大家用新闻客户端、阅读器都可以获得,传统纸质的媒体就被颠覆了,所以颠覆无处不在。在美国,你要创新,大家都会非常推崇,你能颠覆的公司越大,就证明你能创造的价值越大。

创新者一定是少数,你在刚开始走创新之路的时候,绝大多数人是不看好的。创新者要有这种心理承受力,要能够把自己当阿甘,成功是熬出来的,你坚持到最后一分钟,你坚持去做,就像阿甘跑步一样,跑到最后就会成功。我们更多的可能是摔跟头,接受教训会让大家少走点弯路,但是我还是相信大公司永远不是创新的主力,因为他们需要稳健的策略。中国互联网应该有更多的年轻创业者成功,这才是我们国家的未来。

上一篇:优质绿豆高产栽培技术下一篇:美育在教学中的再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