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机构改革要决心大(通用7篇)
政府机构改革要决心大 篇1
政府机构改革要决心大、步子稳、工作实
这期省部级干部推进政府机构改革专题研究班,办得很及时,我非常支持。下面,我讲两点意见。
一、政府机构改革势在必行,政企必须分开
我先讲两件事情。第一件事是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报道的。某市有个葡萄酒厂生产“三梅酒”,是个名牌,企业被兼并后,商标也应该转让。但市委书记让市财政局把商标买下来,变成政府的商标。企业已被三九集团兼并,牌子就是不给人家,这个市委书记还振振有词。真是管得太宽了!如果我们的省委书记、省长、市长都这么干预经济,中国的经济怎么能搞好?怎么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企业都在长官意志的指挥下,还有什么竞争?还是吃“大锅饭”嘛!第二件事,最近上海搞“牛奶大战”,发人深省的地方在于企业把牛奶价格降到成本以下出售。这反映了一个机制问题,因为亏损了,工厂可以不负责任,可以挂在银行账上,由银行出钱。这也是行政干预的结果。同志们可以做点调查研究,如果哪一个企业亏得一塌糊涂还在生产,其后台不是市委书记就是市长。吃亏的是国家,账都挂在银行,一旦爆发金融危机,后果不堪设想。所以,再也不能搞政企合一了,再也不能搞行政直接干预了。
那么,政府管什么?政府首先是管市场,要把市场管住、管好。可是,现在政府不是管市场,而是办市场,政府同经济利益直接挂钩,也就没有公平竞争了。其次,政府要管质量。这次把质量技术监督局从国家经贸委划出来直属国务院领导,就是要提高它的地位。虽然没有升级,但国务院决定加强这个部门,准备派几名副部长去加强领导。政府该管的是市场和质量,不是去指挥企业的生产经营,不是去命令银行给企业贷款。这首先是个体制问题,但也说明政府机关人多了。如果人少一点,就没有那么多精力和时间去干预企业了。
转变政府职能的关键是政企分开。这次政府机构改革,为什么要把工业部门撤掉,改成国家经贸委管理的国家局呢?事实已经证明,靠工业部门管企业的方法是管不好的。过去设置八个机械工业部,也难以把机械工业管好。现在情况复杂多了,更难以管理。从机制上看,工业部门从本行业的利益出发,很难对自己管的企业认真进行监管,工作重点往往偏于向中央要钱、要政策。本届政府决定,工业部门没有管企业的任务,改为国家局,划归国家经贸委领导。这些工业局干什么呢?搞规划、搞行业政策、搞项目布点,防止重复建设等。总之,工业局和企业没有直接关系。
那么,今后政府对企业如何监管?就是要建立国有企业稽察特派员制度。实际上就是国务院派出的监事会,但是为了不同《公司法》规定的企业监事会相混淆,称为稽察特派员。由国务院派出,每个稽察特派员配专职助理四人,主要是配备懂审计、会计、金融和监察等方面的人员。这是企业管理机制的一个根本转变。稽察特派员的任务主要是查账,不干预国有企业经营管理。稽察特派员一年去查两次账,对国有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分析、评估,搞清究竟是亏还是盈;同时,对企业主要领导成员的工作业绩进行评价。稽察报告经国家经贸委等部门审核后,向国务院呈报;然后,国务院通过人事部,根据情况决定对国有企业主要领导人的奖惩任免。为什么要这么做呢?我举几个例子。一个是某总公司,不经国家计委和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借了11亿美元的外债,做生意、搞期货。去年,我们发现它亏了1.5亿美元,赶快采取措施调整了总公司的领导班子。现在查出一共亏了7.7亿美元,简直是胆
大包天!还有一个公司,原来说,这个单位好得很,多年都没有发现有什么问题。去年有人揭发,派人一查,亏损68亿元。我们当即决定,马上撤销了这个单位,由中国建设银行接管。这些亏损最后都由国家承担。同志们,如果我们的国有企业不是这样事先不请示、事后不报告,大把大把亏损,国家何至于像今天这样困难?国务院决定向国有大企业和企业集团派稽察特派员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是实现政企分开的重要举措,是对国有企业管理方式的重大转变,也是符合国际惯例的。不这样做,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三年脱困的目标就成了空话。
稽察特派员到企业查账,一要同国有企业财务会计制度的改革结合,逐步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现代企业财务会计制度,派有稽察特派员的企业要先做起来。二要同审计、工商部门结合,要充分利用审计、工商部门的成果,如有必要也可以请合格的会计公司帮助。派有稽察特派员的国有企业不再搞财务大检查,通常的审计也就可以不做了。稽察特派员只要敢于讲真话,不怕得罪人,就能查出问题。
为什么要人事部管这件事?现在看来,国有企业能不能搞好,关键在于领导班子、在于一把手。有的人无法无天,对他不能没有约束。我们派人去盯住他,把那本账盯住,不行就把他撤下来,让能人上。派稽察特派员是一个新制度,一开始需要稳妥一点。首先要选好人。现在的稽察特派员和专职助理都是严格挑选的,人数先少一点,但他们必须公正廉洁,正己才能正人。有犯罪前科的人不能干,喜欢吃喝玩乐的人也不能干,不能一开始就把名声搞坏。二是要搞好培训。人事部组织国内外专家、学者,在很短的时间内把教材编出来了,这个月就可以开始对他们进行培训。三是要有奖惩和监督。对稽察特派员要加强教育,要有严格的纪律,对工作不得力、玩忽职守的要给予处分。总之,要初战必胜。
地方的国有企业如何管?今后也要采取这个办法。把那些工业厅、局合并起来,不要管企业了。选一些优秀的干部监管企业、监督厂长。对政府机关人员分流工作,我们提出了16字方针,即“带职分流,定向培训,加强企业,优化结构”。为什么要写上“加强企业”?开始,很多同志建议写“加强一线”、“加强基层”,后来还是坚持提“加强企业”,因为企业是根本,企业办不好,一切都是空的。加强企业,就要把最优秀的干部派到那里去。过去常把企业搞得好的企业家,调上来当副部长、当局长,把人都抽空了;现在要倒过来,把优秀人才派到企业里去,政府不要干预他们的生产经营活动,让他们放开手干,但要派稽察特派员盯住他们,能人也不能没有约束。所以,要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企业机制上解决这个问题。政府机构改革是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和迫切需要,是解决深层矛盾、搞好各项改革和发展的一个关键。机构改革搞好了,各级政府真正做到精简、高效,把干部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管政府该管的事,使该加强的薄弱环节得到加强,指挥系统要灵,工作效率要更高,党的方针、政策得到正确贯彻,其他的事情就好办了。大家对此要有足够的认识,提高自觉性,尽管有困难、有阻力、有风险,也要迎难而上,下工夫抓好。
二、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决心要大、步子要稳、工作要实
第一,决心要大。我们提出政府机构减员50%不是没有根据。政府不直接管企业了,管理机制、工作方法都要从根本上改变,人就可以减下来。过去由于人浮于事,埋没了人才,干了些不该干的事,这种状况不能再继续下去了。必须转变政府职能,改进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真正做到精简、高效。我这次出国回来后,首先就是赶着批文件,有十天没批了。我发现其中有一个文件是1月7日报到国务院的,这是中国残疾人联合会请示给它扶贫贷款,要财政部贴息。国务院办公厅把这个请示发给各部门去征求意见,到4月8日才有了结果,送给我批。用了三个月时间才拿出解决办法,这引起我很多感想。这不是孤立的一件事,类似的情况很多。本届政府绝对不能这么干下去了。首先,你要贷款,打报告来的单位要主动去联系,到银行去要这个贷款,看银行是什么意见;然后去财政部要贴息,看财政部是什么意见。你就得去跑,讲各种道理说服银行和财政部。他们同意了,再报国务院审批;他们不同意,你把他们的不同意见都写上。否则,国办就将这个文件退回去,说明这个打报告来的单位没有尽到责任。你把所有不同意见都报来了,该协调的都协调了,责任尽到了。国务院再对每个单位的意见进行核对,由主管的副总理作出判断,该不该办,就可以拍板,重大的政策决定最后报总理来批。过去,有事由国务院办公厅秘书局的局长、处长召集有关人员来协调,如果意见不一致,又由国务院副秘书长找有关部长协调。以后再也不能这样办事,国务院办公厅秘书局没有协调这个职能,也没有这个权力。协调是国务院各部门自己的职责,你自己应该找主管部门、左邻右舍去协调。意见不能统一、必须由国务院协调时,你应把自己协调的结果如实报告国务院。这时,国务院领导同志就可以决策了;必要时,国务院副秘书长可受主管副总理的委托协调一下。不下决心转变工作作风,办事效率就不可能提高,人浮于事的现象就不可能改变。因此,这次精简政府机构,我要求国务院办公厅必须起表率作用。
分流的干部怎么办?国务院系统的干部是高素质的干部,应该把他们派到更有用的地方去,发挥他们的才能。现在我们很多部门的领导力量薄弱,需要充实、加强。如商业银行,要把得力的副部长派去当副行长。再如税务总局、国家工商局、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都需要加强,特别是这些部门的直属单位要加强。机构不升级,但干部可以高配,正部长可以到另一个部门当副部长,副部长也可以到一个副部级单位当副职,司局级的单位也是这样。我们还准备抽调一批年富力强的司局长,经过培训,到高校去任职,完善高校领导班子的结构;一部分年轻、有文化基础的同志,还可以去学习,取得更高层次的学历或就业资格,以便充实到需要的岗位上去。所以,在机关减人的同时,实际上是加强了整个政府机构、企业和有关单位。现在应该下这个决心了,大气候已经形成,包括机关干部本身都认识到现在这种状况是不行的,没有效率,财政不堪重负。人员放在企业与放在机关是不一样的,不吃“皇粮”了,他得自己找活路,就要想法把企业办好。第二,步子要稳。这期研究班上,有些同志主张,省级政府的机构改革今年就开始。国务院系统才3万多人,机构改革的难度相对要小些。但地方政府的机构改革就不那么容易了,党政机关干部加在一起有800万人,仅政府公务员就有530万人,减一半就是260多万人,人员分流的难度是相当大的。我建议你们今年先不要动,国家机关先走一步,你们从中总结经验教训。你们要“谋定而后动”,今年先把规划和分流人员的出路都想好,把机构改革方案搞出来,明年再开始。明年年底前把“三定”方案搞好,把减掉的那部分人定下来。这还不能说到位,到位要三年,即到2001年,使所有的人都得到安排。就是说,国家机关到今年年底,地方政府到明年年底,减下来的那部分人都要离开工作岗位,工资照发,经过定向培训,大体上用三年时间,逐步调配到更需要的地方去。
地方政府的干部如何分流?除了加强国有企业外,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就是加强基层。现在有些基层干部的素质太低,有的人简直无法无天、作威作福。当然,绝大多数基层干部还是好的,问题就出在那少数人身上。因此,要加强基层,要用合格的人去代替那些不合格的人。
不少同志提出,人员分流中要采取措施优化公务员队伍。如何优化?绝不是说合格的留下,不合格的才要走。我认为,要把那些优秀干部放到国有企业去,放到基层去,放到更需要的地方去。留在机关的应该强弱搭配,如果将几个强人放在一起也不一定搞得好。加强国有企
业和基层才是我们的主要目的。
第三,工作要实。政府机构改革涉及广大干部的切身利益,思想上不出现波动是不可能的。我们一再强调,对分流的干部不能歧视,绝不能降低国家规定的待遇。原工资照发,这是保持干部队伍稳定的重要措施。同时,要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工作要做到每个人,要让所有的干部都感受到,组织对他们是负责任的。这次国家机关的调整,对正部级干部的安排,经过了反复研究;对副部级干部的安排,我和中央组织部的同志一起研究过两次,还没有完全定下来。我和很多部长、副部长都谈过话。希望各级地方政府也要按照这个精神,一级一级地把干部安排好,要把他们用在最合适的地方。这是对他们的信任,也是工作需要。要做思想政治工作,要谈话,要把他们的想法摸清楚,全面地考察,把工作做细、做实,这样才是对国家干部负责任的态度。
尽管这次政府机构改革是个中等方案,但步子也相当大。我出访时,外国领导人见到我都说,你们下这么大的决心真是不容易呀!这么大的步子,在北京没有引起什么大的波动,应该说是基本稳定的。只要做到决心大、步子稳、工作实,我想不会出什么大问题。总的看,我们的干部绝大部分确实是好的,是能服从组织决定的。如宋瑞祥同志,原任地质矿产部部长,是正部长级。新组建国土资源部后,对他的安排我们考虑了很久,最后决定派他去与他的工作有联系的环保总局,任党组副书记、常务副局长,保留正部长级。对这个决定他能接受下来是不容易的。最近,他给我写了一封信,表示完全服从组织的分配。我觉得这种顾全大局的精神值得学习!所以我认为,只要把工作做到干部心里,我们的干部是有觉悟、通情达理的。如果处之以官僚主义,工作大而化之,什么思想政治工作都不做,简单化地一宣布,那就要出事。
政府机构改革要决心大 篇2
关键词:大数据,政府日常管理,统计改革
0前言
网络大数据时代的到来, 意味着我国现有信息生产力的水平将会有阶段性的突破和提高, 大数据不是简单的海量数据的堆砌, 而是包括文本文字、视频、音频以及各种零散化、非结构化信息的融合的统称, 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来搜集大量的信息, 针对这些信息采用大数据的分析方式。从海量数据中挖掘出更丰富更精准的信息应用到生产实践中, 而政府日常工作过程中会处理社会各界大量的信息数据, 因此, 政府统计分析与"大数据"技术的结合, 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1 政府统计所面临的挑战
多年以来, 传统的政府统计部门一直秉承"为国民经济发展保驾护航"的原则, 而勤勤恳恳的进行工作, 且在很大程度上取得了辉煌的成绩, 从全国人口普查、到四大工程建设, 再到GDP数据统计分析、经济普查等都有政府统计部门辛勤劳作的背影。这样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我国现代化建设在高速发展的同时, 也能够有经验可依、有数据可分析, 避免了盲目发展可能带来的各种严重后果。利用对原有数据的统计分析, 改善现今工作, 提高工作效率。但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 政府统计工作所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多, 具体如下:
(1) 对政府统计原有工作方式的巨大冲击
传统的统计工作方式与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越来越显得格格不入, 各种工作模式、工作方法上的弊端导致在信息统计方面的能力日显乏力, 且经过传统统计工作得出的数据结论与实际情况存在偏差, 往往一些统计结果一公布, 就会引起社会各界的质疑, 这样不仅降低了统计部门工作的权威性, 也从侧面损害了政府的权威形象。而大数据的统计处理方式, 是运用"互联网+"、云计算等最新的网络技术获取海量的数据, 再利用复杂的数学建模、数据挖掘等进行数据分析, 技术含量很高、工作方式也全然不同。
(2) 对政府统计信息的冲击
新时代的到来, 使得政府的信息搜集来源的广度大大增加, 统计部门的数据搜集工作不再是单一的一家数据服务代理机构或者是几家机构进行, 而应该将政府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非机密数据进行内部共享, 让原本"孤岛式"的信息搜集统计方式变成一体化的共享模式。这样就是对传统政府统计信息方式的一次彻底颠覆, 通过政府内部的数据处理平台, 进行海量的数据交换和传输, 让统计部门的数据来源更加丰富, 数据的处理工作也更加有效。
2 政府统计的改革方式分析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推动着政府统计部门的巨大变革, 这不仅仅是技术、理念层面的变革, 更是统计部门人员、工作方式的改变。也是政府整体统计环境的巨大更新。
(一) 数据收集环节改革的具体措施
在新的数据统计背景下, 统计数据的工作无论是从渠道的建设, 还是技术手段的革新, 都对传统的统计工作产生巨大的冲击, 特别是在数据收集环节。数据的收集的理念、方式都应该结合现代社会的发展以及技术的快速更替而进行。大数据时代的数据搜集方式应该更加注重渠道的建设、新技术的应用;例如:"互联网+"、移动通信网等技术的应用, 具体而言就是与搜索引擎公司进行战略合作, 对每天海量的信息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另外就是向中央直属部门报备, 要求内部非机密信息的共享, 便于统计工作的展开等等。这样才能够真正保证数据搜集量的广度以及真实度。
(二) 数据利用环节改革的具体措施
新时期, 社会上需要统计的层次以及方面都急剧扩大。传统的统计分析方式已经不能够容纳海量数据的分析工作。这就需要结合新技术、新模式来对"大数据"技术统计上来海量数据进行分析, 从而确保海量的数据能够被充分的利用, 不断寻找海量数据的统计规律, 从而提高信息数据的利用效率。
(1) 整合数据。通过各种外部或者政府内部统计搜集的信息数据, 通常十分繁杂, 无法直接进行有效的应用分析。因此, 首先要进行数据归类, 之后形成数据模块, 对不同的数据类型再进行深度分析、挖掘。经过分析之后的有效数据再进行整合, 通过结构化或者是非结构化的方式来完成数据的预处理工作, 这样数据的分析才是真实有效的。
(2) 推进数据共享。积极探索政府内部数据共享的各项工作, 挖掘信息数据的内在价值, 帮助部门与部门之间的信息能够得到有效利用, 使得数据共享之后能够起到1+1>2的效果。
(3) 开发更有技术含量的统计产品。政府统计部门通过大量工作得出的结果就是统计产品。统计产品主要包括各项经济指数、民生指数、分析报告、专题调研报告等。在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 应该开发拥有更多技术含量、简单易懂的统计产品, 同时注重统计产品的质量以及真实程度, 使新技术的应用能够真正服务为民。
3 结语
综上所述, 政府统计部门的技术改革以及大数据研究模式的改革要同步进行, 这样才能够保证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为政府其他部门的决策研究提供有力的数据参考。
参考文献
[1]杨美沂.数据大集中环境下统计生产流程再造[J].统计与信息论坛, 2010 (25) :10-13.
政府机构改革要决心大 篇3
教育发展史就是一部改革史
《中华儿女》:教育改革是民生的重要议题,也是每年“两会”关注的热点。十八大报告明确要求“深化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您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参加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等重要文件的起草,请您谈谈我国教育改革的情状。
袁振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发展迅速,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高中教育入学率从20%提高到85%,高等教育入学率从3%提高到30%,办学水平也大幅提升,最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坚持改革开放。我们这30多年的教育发展史,可以说就是一部改革史。80年代大力放权,将基础教育的权力下放到县、镇,将高等教育的权力下放给学校,改变了一刀切和齐步走的计划模式,激发了地方和高校的活力,教育取得了快速发展;90年代积极探索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相适应的教育体系,在巩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民办教育、国际教育、终身教育明显发展;20世纪以来,特别是2010年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以后,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国家的基本教育政策,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地区、城乡、学校之间的差距明显缩小,弱势群体的教育条件得到较大改善;以国际学业成就(PISA)测试名列前茅、国际来华留学生大幅增加为标志,教育质量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显著增强。中国从一个教育小国发展成一个教育大国,下一步的目标就是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这一步比前一步更伟大,也更艰巨,迫切需要深化改革,为教育更大的发展提供动力。
《中华儿女》:我们知道,《教育规划纲要》把改革放在突出的位置,系统规划了人才培养体制、招生考试制度、现代学校制度、办学体制、管理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等6个方面的改革,请问近年来教育改革在哪些方面有所突破?
袁振国:在学前教育方面,确定扩大学前教育资源的重点是加快建设普惠性幼儿园,公办幼儿园要提供“广覆盖、保基本”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引导和支持符合条件的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性服务。2011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按照文件要求,各地以县为单位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三年来,新建幼儿园3.1万所,改扩建幼儿园4.4万所,增设小学附属幼儿园5.6万所,2013年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从51%提高到65%,提前两年实现“十二五”教育规划目标。
在义务教育方面,通过均衡配置办学资源、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强薄弱学校改造、实行教师流动、优质高中的招生名额分配给所有初中等措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特别是中央财政为贫困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营养膳食补助,每年投入约160多亿元,营养改善计划覆盖中西部699个县,惠及3000多万名学生,国际社会给予高度评价。
在职业教育方面,明确了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的总目标“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普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从2012年秋季学期起,对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正式学籍一、二、三年级在校生中所有农村(含县镇)学生、城市涉农专业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除学费;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逐步与普通高校本科考试分离,重点探索“知识+技能”的6种考试评价办法,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入学形式;1000所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完成布点,形成了近1200个典型案例,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8.06%。
在高等教育方面,中国人民大学、东南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东华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率先完成公布了大学章程。这进一步确立了高校章程的法律地位和作用,标志着落实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推动高校依法治校、完善现代大学制度、依章程自主管理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寻找最大公约数
《中华儿女》: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在哪些方面还不尽如人意,下一步将如何深化?
袁振国:这几年在参与教育调研和文件起草过程中,我深深感到人民群众对接受良好教育的强烈期待。在起草《教育规划纲要》时,为了真正了解和回应人民群众的呼声,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研究,收集到上万条意见和建议,其中反映最多、最集中的10个问题是:择校烦恼,学业负担过重,学前教育入园难、入园贵,高考改革艰难,创新人才培养能力不足,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农民工子女在流入地平等接受义务教难,教师队伍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滞后,教育经费投入缺乏制度保证,民办教育健康发展不易等。《教育规划纲要》对这些问题都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思路和办法,很多问题的解决已初见成效。但有些问题的解决与人民群众的期待和感觉还有差距,需要通过深化改革下更大的决心予以解决。
《中华儿女》:您觉得这些问题难以解决的原因是什么?
袁振国: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从客观上说,第一,有长期的历史、文化原因。比如择校,由于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由于80年代后重点建设一批中小学,很多地方过分集中了资金、师资和政策资源,形成了好的更好的马太效应;第二,牵制教育的因素很多。比如择校的问题不仅涉及到教育内部,更涉及到教育外部,或者问题表现在教育上,原因却是社会问题的综合反映。第三,日益多元的利益格局。几乎所有重要教育问题都存在不同观念、不同利益诉求,这些观念和诉求经常有相反的价值取向。要在千头万绪中理清思路,需要求同存异,平衡各方利益,寻找最大公约数。
但也有主观原因。比如择校。我们的研究表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与经济发展水平没有太大关系,关键是认识到不到位,决心坚决不坚决。义务教育是强迫性的国家教育,每个人接受同样的教育是义务教育法规定的权利,就近入学是明确要求,这就要求切实办好每一所学校。
《中华儿女》:与外国相比,我国教育改革有何长处,国外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
袁振国:近一二十年来,各国纷纷把教育作为第一战略资源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着力应对全球化、数字化和知识经济、创新经济的挑战,在体制上放权和集权同步进行,一方面,鼓励自由竞争、自主发展,一方面对质量标准、评价内容、考核办法“收权”,加强全国的统一性以提高质量;在策略上,都十分重视教育的国际化,强调国际标准、国际合作和国际竞争;在策略上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学校、教师常常是改革的发动者,是源动力。要发挥学校和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要给学校和教师充分的自主权,使他们愿意改革,能够改革,改革能成。
要说借鉴,有一点特别值得强调。国外成功的改革都有比较扎实的研究基础,有充分的数据。美国前总统布什在国情咨文中曾说,美国的教育政策一定要建立在事实和充分的数据基础上,没有数据一项政策也不能制订。
农业农村改革要取得更大突破 篇4
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我省农业农村改革推进力度加快,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最近召开的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八次会议指出,全省农业农村改革迈出了坚实步伐,在各项改革中走在了前列。
去年以来,我省各级党组织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十届四次全会决策部署,突出问题导向,着力攻坚破难,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精心制定和组织实施了一批专项改革方案,积极稳妥推进重大改革试点,有力推动了重点领域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效。在深化改革进程中,农业农村改革亮点纷呈――以放活土地经营权为突破口,创新农业经营体制,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努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现代化水平,正探索走出一条具有四川特色的新一轮农村改革的路子。目前,我省的4个市、县(区)被纳入国家第二批农村改革试验区,征地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农业社会服务体系改革、农村金融服务综合改革5项国家层面改革试点和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土地流转收益保证贷款等13项省级改革试点加快推进,不断向深水区迈进,一个层次多元、功能齐全、点面互动的农业农村改革正在全省全面发力。
王东明书记在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八次会议上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改革要在“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放活土地经营权、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金融支持农业发展、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完善农村基层治理机制”上取得更大突破。
“七个更大突破”涵盖了农业农村改革的重点,抓住了农业农村改革的关键,找准了农业农村改革的突破口,将为农业农村发展进一步增添活力,促进农村改革发展取得新突破新进展。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是推进新一轮农村改革的前提和基础,核心任务是实现农村资产向资本转化,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新型城镇化进程。放活土地经营权是农村土地制度的重大创新,目的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盘活农村资产,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向农村释放出巨大的改革红利。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深化农业农村改革的关键,放活土地经营权的目的就是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是深化农业农村改革的保障,随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增多,需要构建起与之相适应的多元化、专业化、市场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以解决农业现代化的专业分工、协作配套问题。金融支持农业发展是深化农业农村改革的支撑,要推进金融改革创新,强化各类金融机构服务“三农”职责,建立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等多种形式并存的农村金融服务格局。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贯穿于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始终,它将农村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五大建设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完善农村基层治理机制是巩固党在基层的执政基础,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提高农村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建立健全符合实际、规范有序、充满活力的农村基层治理机制。
农业农村改革要取得“七个更大突破”,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切实肩负起改革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强化责任意识,勇于担当、主动作为、敢于负责,做改革的促进派和实干家,以严的精神实的作风抓好农业农村改革任务的落实。改革发展是干出来的,一切难题只有靠改革才能破解。要敢于攻坚破难,下深水、出实招,找准突破口,把农业农村改革不断引向深入,全力推动各项改革方案和改革措施落到实处,确保改革改有所进、改有所成、取得实效。
以更大决心冲破束缚和藩篱 篇5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以更大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这一要求既切中时弊,又鼓舞士气,有利于我们始终保持清醒头脑,不受任何风险和干扰的影响,坚持改革的决心不动摇,打好全面深化改革这场“攻坚战”。
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特别是随着改革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易而难,越往前走,遭遇的阻力越大、羁绊越多。啃硬骨头、涉险滩,要求我们必须勇于跳出条条框框的限制,敢于向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开刀。
“思之深,则行之远”。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关键是要做到“三个进一步”,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回顾35年来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无论是“真理标准大讨论”,还是“南方谈话”的思想洗礼,都对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起到了关键性的先导作用。今天,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继续用好解放思想这个“利器”,以更大决心消除阻碍发展的思维定势,以自我革新的勇气和胸怀拆除利益固化的藩篱,不断解放生产力、释放社会创造活力。
“三个进一步”不是坐而论道,更不是纸上谈兵,必须体现在实际工作中、落实到破解难题上。一方面,提出每一项改革举措都要慎重,要反复研究、反复论证;另一方面,也不能因此就谨小慎微、裹足不前。特别是对那些长期制约发展的瓶颈性问题、老大难问题,更要认认真真地“把脉”,仔仔细细地“开方”。一旦找准突破口和着力点,就毫不犹豫地干;只要经过了充分论证和评估,就坚定不移地闯。我们要抓住新一轮改革契机,拿出“敢为天下先”的胆识和“勇立潮头”的锐气,以思想引领变革,以创新激发活力,胆子大、步子稳,切实把中央各项改革决策落实好。
政府机构改革要决心大 篇6
——国际社会高度评价《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013年11月17日03:09来源:人民日报手机看新闻
打印网摘纠错商城分享推荐字号 分享到...分享到人人 分享到QQ空间本报北京11月16日电 综合本报驻外记者报道: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国际社会对此给予高度关注和积极评价。外国专家学者等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纷纷表示,《决定》深刻剖析了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未来方向,改革力度前所未有,显示了中国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坚持改革的坚定决心。
有胆有识 勇于担当
南非国际关系研究所研究员丹·拉吉表示,改革并非易事,任何一个国家进行改革都需要勇气和决心,更需要对实际形势的清楚认知,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改革力度是前所未有的,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全方位的领域,这凸显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胆识和魄力。此次会议“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体制改革主线也非常清晰,加深市场驱动的经济政策不仅对中国而且对全球经济来说都有积极影响。这是因为中国政府对本国经济进行的宏观调控,将不可避免地对全球经济产生影响,这也是此次会议如此吸引全球目光的原因。
俄罗斯莫斯科卡耐基研究中心主任特列宁表示,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在改革广度、深度和力度上前所未有,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有胆有识、勇于担当的气魄。此次会议确立的主题是“全面深化改革”,这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前6次三中全会有所不同。毫无疑问,前6次会议也都在努力进行改革,但改革仅集中在某一方面,此次则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党建等六大领域。确立这样宏大的主题,不仅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相衔接,保持政策的连贯性和一致性,而且反映客观现实,满足实践发展需要。
布鲁塞尔当代中国研究所高级研究员邓肯·弗里曼表示,《决定》涉及中国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是一份非常全面的改革规划,为今后10年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十分明确的方法、路线和原则方针。《决定》包含了经济、政治、军事、教育、民生乃至所有制问题,照顾到了当今中国民众关心的各个方面。其中,从有关所有制、清晰界定政府职能和作用等措施来看,中国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确希望在经济改革方面作出重大突破。《决定》涉及各个领域,要将其落实到位需要一定时间,但我从文件中看到了中国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深化改革的决心,我也相信中国政府将采取切实措施推进《决定》的落实,在很短的时间内取得成果。
立体推进 多力并举
哈萨克斯坦东方问题研究所首席研究员阿斯卡尔·杜津诺夫表示,改革是一个国家实现持续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中国是当前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全球和地区事务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中国改革的成败将对全世界产生影响。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决策,改革内容涵盖国家发展的方方面面,并提出大量具体改革措施。这一系列举措是非常有力度、有针对性的,可以说是针对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对症下药,充分反映出当今中国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改革的决心。改革开放30多年的成绩和经验充分说明,中国的改革是卓有成效的,这也让我们对中国改革之路的光明前景充满信心。
马里前计划、财政和经济协调部长库亚特表示,《决定》是中国在合适的时机做出的具有跨时代意义的重要决定,改革力度空前,涉及领域全面,可谓一场新的“革命”。“中国一直是马里等非洲国家学习的榜样,《决定》的实施将使中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取得更大成就,我对中国的改革和发展充满信心”。
巴基斯坦政策分析家苏尔坦表示,《决定》反映了中国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坚定实行改革的决心。此次改革的措施很具体,可操作性强,包含范围广,为应对当前复杂局面、全面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只要落实好相关思路和政策,中国在各方面就有望取得更大的发展和进步。
特列宁认为,经过35年的不断深入,当前中国的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继续深化改革需立体推进、多力并举。《决定》提出的“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就是这一思想的有力佐证。在横向上,生态文明体制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生态文明建设自身,有利于经济改革全面出击、齐头并进,有效避免可能出现的“短板”。在纵向上,保护生态环境不仅有利于可持续发展,而且可避免因返工“补课”迟滞改革进程。在国际上,重视生
态保护也有利于与世界接轨,惠及左邻右舍。对幅员广袤、邻国较多的中国,就更是如此。
全面蓝图 切实可行
韩国檀国大学政治外交系教授金珍镐表示,《决定》是一个未来中国发展的全面蓝图,涵盖15个领域、60个具体任务,延续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履新以来真抓实干的执政风格,紧紧围绕改善民生和社会改革,涵盖了当前中国社会面临的各种难题和挑战,《决定》对谁来改、怎么改、改什么、目标如何都做出了规划,不仅向中国人民,也向世界明确展示了改革的未来路线图和时间表,改革力度空前,改革措施步伐稳健,内容切实可行。金珍镐还认为,改革会面对很多阻力和难题,但是他相信到2020年《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一定会完成。
泰国开泰研究中心专家披彬表示,此次会议指明了中国深化经济改革的方向,突出强调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明确指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会议强调了完善城镇化发展机制和发挥地方作用的立场,反映了中国政府依靠国内因素来确保中国经济稳定的思路,同时提出进一步对外开放,鼓励外商投资和中国企业走出去对外投资,与国际市场深度融合,提高中国经济在国际经济中的重要性。中国政府推出全面深化改革政策是为了保证中国经济的长期稳定持续发展。
(本报记者倪涛、陈效卫、张杰、黄文帝、张建波、杨迅、万宇、孙广勇)
政府机构改革要决心大 篇7
5月2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考察了上汽集团技术中心。考察期间,习近平参观了上汽集团新能源联调试验,并详细了解了上汽集团在新能源汽车方面的开发情况。他指出,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要加大研发力度,认真研究市场,用好用活政策,开发适应各种需求的产品,使之成为一个强劲的增长点。
今年第一季度,国务院副总理马凯曾两次赴深圳调研新能源汽车产业,并在第二次调研期间主持召开“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座谈会”。当日的参会人员包括国务院直属机构、地方政府以及各级政府派出的高阶代表,仅副部(省)级以上代表就达到18人之多。参会人员涵盖范围之广、行政级别之高,为近年来新能源汽车行业会议之最。
中国高层领导频频调研新能源汽车产业及表明政府坚定的态度是有深层原因的。据了解,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曾被定位为中国赶超西方工业的一个大好机会。自2009年中国发动首轮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至今,全国范围推广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不足70000辆,与2015年的发展目标相差甚远。
残酷的现实让目前新能源汽车领域企业的深感迷茫。5月21日,工信部在北京召开交流会议,邀请39个新能源汽车推广示范城市或区域负责人共同商讨新能源汽车的推广意见,为清理地方保护广纳谏言。据媒体报道,政府或许会在短期内出台专门文件,所有现行的新能源汽车地方目录将被立即废止,未出台的地方保护政策也将被叫停。
企业声音:打开电动汽车市场核心技术是王道
地方保护是制约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拦路虎。国务院副总理马凯在今年第二次视察深圳期间,特别强调“坚决破除地方保护,促进公平竞争,形成全国统一市场”。
深圳市科列技术有限公司销售总监黄琼烜告诉记者,中央政府高层的举动展示了一个积极的讯号,也更加坚定了新能源电动汽车领域企业的信心。“破除地方保护是新能源电动汽车推广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举措,消费者会有更多的选择权。但是,要想俘获消费者的芳心,最终还是要依靠电动汽车本身的技术,以及由技术所呈现的车辆的性能。随着各地市场开放性的增强,以及充电等配套设施的完善,电动汽车终究还是要靠技术才能赢得市场。可以说,积极发展新能源电动汽车关键核心技术才是王道。”
据了解,深圳市科列技术有限公司是国家级和深圳市“高新技术企业”和“双软企业”,专注于新能源电动汽车锂电池管理系统的研发和销售,是锂电主动均衡技术倡导者和领导者,在全球范围内处于行业领先地位。自公司成立以来,其BMS产品已经批量应用于国内多地的公交领域,合作的整车企业包括五洲龙、厦门金龙、厦门金旅、青年客车、中通客车、申沃客车等著名企业。2011年承接了深圳大运会千余辆新能源大巴的锂电池管理项目,已获得20多项发明及软件著作权。其核心技术攻关项目“动力锂电池嵌入式BMS”获得深圳市2013年政府资助,并荣获南山创业之星大赛企业创新组第二名。
该公司副总经理仝瑞军告诉记者,目前新能源电动汽车以锂离子电池作为主要的动力来源,动力电池组的性能决定着车辆的稳定性、安全性、使用寿命,以及续航里程。“我们科列公司一直在积极的探索提升动力电池组性能和安全性的技术,针对当前国内动力电池的发展状况,我们推出的带有‘主动均衡’和‘无线传输’功能的电池管理系统(ABMS),能够主动调整动力电池组单体间的能量,实现能量高效率转移。”仝瑞军说:“从目前各地采用了科列BMS的新能源电动车辆的运行反馈数据来看,我们的BMS产品能够提高动力电池组约25%左右的使用寿命,并使新能源电动车辆的行驶里程延长20%左右。”
科列公司销售总监黄琼烜告诉记者,针对目前国内新能源电动汽车发展现状,科列公司坚持快速反应、及时服务的方针,坚持给合作伙伴创造最大化的价值。“我们公司的BMS产品在新能源商用车和乘用车领域的市场占有率呈稳定增长、逐步扩大之势,目前我们的核心客户结果已经形成。”
【政府机构改革要决心大】推荐阅读:
政府机构改革研讨论文09-30
政府机构改革的目的09-11
党和政府机构改革包括07-20
十八大后政府机构改革08-29
金融机构改革中改进政府的作用10-20
张茂才在全市政府机构改革动员大会暨机构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06-13
山东潍坊市召开市县政府机构改革动员大会10-16
在全县政府机构改革动员会上的讲话08-28
在全市政府机构改革工作会上的讲话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