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机构改革的目的(通用9篇)
政府机构改革的目的 篇1
成人教育机构的办学目的成人教育是指整有别于普通全日制教学形式的教育形式。成人教育不限年龄,性别。通过这个教育过程,使社会成员中被视为成年的人增长能力、丰富知识、提高技术和专业资格,或使他们转向新的方向,在人的全面发展和参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均衡而独立发展两个方面,使他们的态度和行为得到改变。
成人继续教育学历有四种主要形式,分别是成人高考(学习形式有脱产,函授,夜大)、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自考)、广播电视大学(电大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和远程教育(网络教育)。
四种教育形式各有特点,除成人高考以外,报考其他三种不需参加全国统一入学考试。在录取、课程设置、毕业年限、收费标准、学位授予、上课方式等各方面四种形式区别也较大
在校学习形式分脱产、业余(包括半脱产、夜大)、函授三种。
无锡至德文化教育培训有限公司是专业的,高质量的无锡学历教育机构,无锡成人教育机构,无锡自考本科机构以及无锡会计培训机构。下面就由至德教育来讲述下成人教育的目的。
成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扩大教育机会,提高国民素质,实施终身教育。
实施成人教育的最初目的是为那些社会的贫困阶层或因其它的原因失去受教育机会的人提供第二次机会,以实现社会的公正和教育机会的均等。所以,成人教育往往是政府的一项社会政策。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人的素质的要求提高了。进入60年代,“终身教育”的主张被提了出来,它的提出引起了当代教育观念的转变。“将教育实施于人生的始终”的理论逐渐为世界各国所认知、所接受。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成人教育的发展有了新的方向、新的目标,终身教育的理论驱动着成人教育事业,成人教育也自觉地将自己纳入这一新的教育体系。所以,实施终身教育成了成人教育的根本目的。
同时针对教育的理念,成人教育除了能提高自身价值之外,更多的是应注重社会责任感培养。
关注成教学生的身心健康,培养成教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成人教育学院的学生来学习的目的主要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员的素质及能力,为了获取文凭学历,或为了晋升他职务、评定职称等,或为了面子、提升影响等其他因素。很少有真正为了学知识长技能从而为经济社会发展建设需要而学习的。所以,不仅他们的学习目的不端正,学习压力还很大。为此,要转变成教学生的思想,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要充分研究成教学生的特点,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要从根本上制定出相应的教育激励机制,增加成教学生的心理辅导和思想教育,缓解其心理压力,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终身学习观念,增强成教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和为社会而学习的责任感。
政府机构改革的目的 篇2
1、旅游目的地营销
旅游目的地营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本文提到的旅游目的地营销主要是指广义上的概念, 即旅游目的地营销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选择并促销旅游目的地整体形象、对具有全局性影响的战略性旅游产品进行管理和促销、组织并管理重大节事活动。旅游目的地以及它能够为旅游者提供的一切构成了旅游经历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旅游市场营销的中心, 因而地方旅游业的发展必须重视旅游目的地营销。
2、旅游目的地营销组织
旅游目的地营销的内容对旅游目的地的发展具有战略意义和公共产品的性质, 涵盖了“吃、住、行、游、娱、购”旅游产业链的各个环节, 涉及到旅游目的地范围内各个旅游企业甚至当地居民的整体利益, 非某个独立的旅游企业力所能及。据此可判断, 旅游目的地营销是一种整体性的、公益性的营销形式, 其实质是一种公共整合营销。旅游目的地的这种整体营销活动是一种主观的行为, 由谁来发起并组织营销活动是由构成旅游业的部门共同来决定的。
二、政府在旅游目的地营销中的地位和作用
1、政府在旅游目的地营销中的主导地位
(1) 旅游目的地营销的公益性、公共性决定了政府在其中的主导地位
旅游目的地营销, 更多地表现为区域营销, 这是在地区层次上展开的一种旅游营销方式。旅游目的地营销具有公共性的特点。而集体行动逻辑告诉我们, 理性的、寻求自身利益的个人将不会为实现他们共同的或群体的利益而采取行动。旅游企业作为理性“经济人”, 希望通过旅游促销活动 , 在较短时期内使营业收入和游客量有明显的提高, 总是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当所有人都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时最终将导致收益最小化的公地悲剧产生。这决定了目的地营销组织必须是代表着该地区旅游业总体利益的政府机构或政府委托的相关机构, 而不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企业个人。政府必须承担起旅游目的地营销的职能, 并发挥主导作用。
(2) 旅游目的地营销的综合性决定了政府在其中的主导地位
旅游目的地营销是综合性、全方位的活动, 涉及社会各层次, 牵涉到餐饮、住宿、交通、娱乐等行业, 需要营销的层面较广, 包括建立地方的旅游形象, 创造具有吸引力的议题, 维持及改善基础设施, 引导地区居民态度, 办理旅游解说员训练, 建立媒体通路等等。这些营销层面是单个旅游企业甚至行业组织都无力承担的, 也不愿意承担的。政府旅游促销活动不同于单个旅游企业的营销活动, 它是一个连续和渐进的过程。政府部门会推出旅游主题, 将旅游营销推广活动和经费支持列入政府工作计划中, 尽可能参加由国家、省内组织的对外促销团, 并尽可能多地参加在重要客源市场举办的旅游展览会、旅游交易会, 充分利用“搭便车”效应。在开展营销时, 提高促销的覆盖面, 在巩固新市场的基础上, 有重点地深入到还没有进行促销活动的客源地区, 进一步开发新的客源市场, 这些都体现了政府旅游促销持续性的特征。
(3) 政府的权威地位决定了其在旅游目的地营销中的主导地位
政府是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的理想协调者、投资者和服务者。就旅游目的地营销来讲, 政府在统一目的地形象的推广上是协调者的最佳当选人, 是投资者中的先驱者, 是服务者中的领头人。政府作为公共权力的行使者, 具有权威地位, 通过政府、旅游主管部门及其营销职能机构在行政和管理上的地位和便利, 实施政府营销和权力营销, 可以从整个旅游目的地的层面通盘考虑, 整体协调, 为旅游业和经济的发展创造条件。
2、政府在旅游目的地营销中的作用
(1) 宣传目的地旅游形象, 提高目的地知名度
政府开展旅游目的地营销的首要任务是选择和促销整体旅游形象。目的地旅游形象是指一个目的地在发展其旅游业的过程中, 不断向外界传达的一种文化 , 并最终被游客所普遍接受和认知。它是个地方所特有的文化内涵, 是吸引游客前来旅游的原动力。只有通过政府旅游促销这个平台才能整合各种资源进行城市旅游形象的宣传。
(2) 组织并管理重大节事活动
节事活动的举办因其暂时性和短暂性, 可以将高质量的产品、服务、娱乐、背景、人力等众多因素围绕某一主题组织和整合, 集中大众媒体的传播报道, 迅速提升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在旅游目的地举办的重大节事活动, 具有广泛的意义, 不仅能大大增强旅游吸引力, 营造良好而浓厚的旅游氛围。同时又能作为很好的催化剂促进旅游地将各种要素组织、协作和发展, 甚至旅游节事本身就是旅游地形象的塑造者。举办大型的旅游活动和盛事就是形象塑造的过程。面对旅游节事活动所带来的巨大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各级政府都积极组织举办重大节事活动, 以借助其短期聚集效应, 树立旅游目的地形象, 扩大旅游目的地影响, 推动旅游市场开发。
三、政府旅游营销中存在的问题
1、形象营销与产品营销各自为战
政府开展旅游目的地营销的首要任务是选择和促销整体旅游形象。对于旅游产品的营销只会选择那些相对重要的、最有影响力、销售份额比较大的产品或产品组合, 也就是战略性或主导型旅游产品。但是在激励的市场竞争中, 各旅游企业又必须推出自己的特色产品以吸引游客, 招徕客源。因为目的地营销中政府的单一主体地位, 各旅游企业并不参与到目的地的形象营销中, 也不参与地区的营销规划, 而只对自己的旅游产品进行独立的宣传营销, 各自为营, 很多时候其宣传的产品与目的地政府对外进行的形象营销是错位甚至矛盾冲突的。
2、营销经费不足
政府部门每年的旅游营销推广的活动安排和经费支持都会列入政府工作计划中。在促销经费上各地政府每年出资都有所提高 , 以达到对重点和传统的旅游市场进行持续和叠加的宣传目的。但是政府预算安排确定之后基本就不会变化, 而旅游市场的不确定性和脆弱性则需要政府持续有力的营销活动。例如SARS危机、H7N9对旅游业带来的打击是很大的, 部分地区陆续出现旅游市场低靡现象, 这个时候不仅需要政府出台相关政策给予支持, 更需要政府加大资金投入, 强化营销。面对这些突发事件, 特别是对旅游业影响较大的公共事件, 政府的营销经费会出现短缺。因此, 将目的地营销引入政府以外的投资, 由企业与政府联合参与目的地营销更加符合经济运行规律。
结束语, 如何提高目的地营销的效果, 这就需要考虑处理政府与其旅游管理机构与旅游企业等其他旅游组织在目的地营销上的关系问题, 只有目的地政府营销与企业营销这两个层次的旅游营销互相补充, 共同作用, 才能开创旅游营销的新局面。这就需要进行旅游营销的创新, 需要政府树立整合营销的理念, 展开基于顾客价值的旅游目的地营销, 从营销理念、机制、策略等方面着手, 进行旅游目的地营销的创新工作, 开拓新局面。
摘要:本文结合行政管理学上的公共产品、集体行动逻辑等理论对政府在旅游目的地营销中的作用进行分析。继而结合旅游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 指出这种单一主体的政府营销存在诸如宣传上的混乱、整体形象的模糊化、营销经费不足、公共投入不足和投资效益低下等问题。最后, 根据一些学者的研究, 提出了基于政府层面的旅游营销创新。
关键词:旅游目的地,营销,政府
参考文献
[1]肖江南.国外旅游目的地营销研究现状及启示[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6 (5) .
教育改革必须牢记改革的目的 篇3
所谓“多出人才”,这是“量”的要求,就是面对世界范围内新的科学技术革命的挑战,面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我们迫切需要足够数量的,包括各个领域、各个层次的,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并具有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人才大军,就全国总数来看,是要造就一个“数以亿计”各行各业有文化、懂技术、业务熟练的劳动者、两个“数以千万计”的各类专门人才。
所谓“出好人才”,这是“质”的要求,就是教育培养出来的“所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
30年过去了,我们的教育改革在“量”的方面可能达标了,但在“质”的方面,我们真的不敢面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改革是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不可否认的是教育决策上值得商榷的也有:诸如“把教育当作产业的非规律性政策导向”“力推人民教育人民办的教育投入政策”以及“急促的高校大幅扩招”等。究其原因尽管十分复杂,但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决策理念上“管理”的思维过于浓重。这样,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教育自身的根本立场放弃了,教改的方向偏离了教改的目标,甚至出现了异化现象。这是我们都不愿意看到然而却发生的现象。我们的教育改革只有在“量”和“质”两个方面都达标了,我们的任务才算完成,我们才对得起这个时代。
事实上,人类的实践活动就是以目的为依据的,目的贯穿着实践过程的始终。古人以眼睛为目,以箭靶的中心为的。射箭就是为了射中目标,这就有了明确的目的性。这样就把具体的动作转化成了抽象的概念,从此就有了“目的”这个名词。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作用、导向作用、激励作用和评价作用。
目的伟大,活动才可能伟大。没有目的也就做不成任何事情。教育学原理告诉我们:教育是以培养人为首要目的的活动,这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也是教育之所以为教育的根本依据。由于教育与社会、经济有着密切的联系,其培养的人才如何,对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面对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信息化社会,教育将面临诸多挑战,必须进行全面的改革,这里包括教育观念与思想、教育制度和体制、专业设置和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与手段等多方面的改革。但无论是哪一方面的改革都必须紧紧围绕着教育目的来开展。因为有了它,就不会迷失方向。教育目的的导向作用自不待言。
目的是预期的结果,目的使人在没有得到结果之前,就能“看”到结果,从而就会产生持续的信心、热情与动力。目的也是理想,理想就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会失去前进的力量。人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的主体。从国家层面看,教育目的越明确,教育改革的动力就越强;从个体来看,教育目的越明确,工作的热情就会越高涨。走得慢的人,只要他有明确的目的,不抛弃、不放弃,就比漫无目的混日子的人走得要快、要好。教育目的的激励作用显而易见。
办教育、办学校是为了培养人才。人才的质量如何?最终还得以教育目的和培育目标来衡量。虽然目前学界对“人才”尚无统一标准,在认识上、理解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偏差,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当今科学技术呈现出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发展趋势,客观上要求教育要培养既文理相通又学有专长、既有创造精神又具有应变能力和合作精神及服务意识的复合型人才,已成当务之急。以前,在计划经济下形成的一套评价体系,早已不合时宜。因此,正确认识并充分发挥教育目的的评价功能,既有利于教育事业的顺利发展,又有助于年轻一代的健康成长。
政府机构改革的目的 篇4
2013年招标师考试《法律法规与政策》:政府采购法立法目的《政府采购法》的立法目的立法目的是一部法律的核心,法律的各项具体规定都是围绕立法目的展开的。通常情况下,一部法律的第一条都会开宗明义地明确立法目的。《政府采购法》的第一条具体规定了立法目的,即“为了规范政府采购行为,提高政府采购资金的使用效益,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保护政府采购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廉政建设,制定本法。”《政府采购法》立法目的包括了五个方面的含义。
(1)规范政府采购行为
《政府采购法》将规范政府采购行为作为立法的首要目的,重点强调政府采购各类主体的平等关系,要求各类主体在采购货物、工程和服务过程中,都必须按照法定的基本原则、采购方式、采购程序等开展采购活动,保证政府采购的效果,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
(2)提高政府采购资金的使用效益
《政府采购法》将公开招标确定为主要采购方式,从制度上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在满足社会公共需求的前提下,使采购到的货物、工程和服务物有所值,做到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
国外经验表明,实行政府采购,采购资金节约率一般都在10%以上,这在我国的政府采购实践也得到了印证。建立健全政府采购法制,可以节省财政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3)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政府采购不同于企业或私人采购,不仅要追求利益最大化,还要有助于实现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政策目标,扶持民族工业,保护环境,扶持不发达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等。政府采购强制要求采购人在政府采购中,给予绿色环保、节能、自主创新等产品一定幅度的优惠,鼓励供应商生产节能环保产品。法律为实施政府采购政策目标提供保障,有利于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4)保护政府采购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在政府采购活动中,采购人和供应商都是市场的参与者,采购代理机构为交易双方提供中介服务,各方当事人之间是一种经济关系,应当平等互利,按照法定的权利和义务,参加政府采购活动。
(5)促进廉政建设
深化县级政府机构改革的对策思考 篇5
按照“大部制”改革要求,全国各地正在启动实施市县级政府机构改革,这也是深化市县级行政管理体制的重大举措,是从体制机制上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唯一途径,是解决一个拥有9亿农民的农业大国做大做强占国土总面积93%的县域经济重点出路。市县政府机构设置和职能定位关联着县域经济,连接着城市与农村,既承载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重担,又面临着城市经济冲击。为了做好这次县级政府改革,根据区域错综复杂的客观条件,有效增强市县政府执行国家宏观调控能力,正确定位政府职能、设置政府机构,近期笔者深入县级一些部门和单位作了专题调研,就发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深层次的研究思考。
一、县级政府机构改革背景和机构设置状况
“郡县治,天下安”。郡县制自秦大一统二千多年来,县作为我国行政区划中的一个基本单元,其设置始终保持了相对稳定,在地方政权组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整个社会发展稳定的“基石”。县级政权组织上承省市,下管基层乡镇,是宏观与微观的结合部,是理论与实践的载体,担负着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任,直接组织、宣传、践行党在农村各项路线方针政策,政权作用的发挥直接体现党在群众中的形象。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县级政权的责任已经延伸到广大农村群众,所承担的责任越来越大,需要办的事情越来越多,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在经济转型和各类社会矛盾凸显期,县级政权组织如何正确处理好与省(市)、乡镇的关系,合理的界定其职能,建立精干、廉洁、高效的县级政权组织,直接关乎着生产力的发展,关乎着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期盼。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为县级政府机构改革指明了方向。
以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为例,笔者调查了解到,县级政府先后经历了多次重大的调整与改革,始终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为目标,目前县政府组成部门24个,分别是政府办、监察局、发计局、经贸局、教育局、科技局、民政局、公安局、司法局、审计局、财政局、人事和劳动社会保障局、城乡建设局、农业局、林业局、水利水土保持局、交通局、文化文物体育局、卫生局、计生局、统计局、扶贫开发局、国土资源局、环保局,其中,监察局与县纪委机关合署,国土资源局、环保局由市级垂直管理。县政府直属机构6个,分别是粮食局、信访局、乡企局、广电局、畜牧局、安监局,经济组织1个(县供销社)。同时,国税、地税、工商、质监、药监、电信、供电、金融等部门由省、市垂直管理。现在随着县级政府机构改革不断深入,职能定位更加合理,行政资源配置日趋科学,行政效能大大提高,政府的凝聚力、向心力日益增强,人民群众对县级人民政府的满意度得到普遍提高。
二、县级政府机构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近年来,通过不断转变县级政府职能,加强县级政府自身建设,有效推动了县级政府机构改革进程。但随着新形势发展和内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县级政府机构在实际运行中,与中、省已实施的“大部制”改革要求、与建设服务型政府需要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是:
(一)垂直管理部门过多,县级政府职能不断被弱化。从财政管理体制看,一级政府一级财政,但由于承担县级税收征管任务的国税、地税部门上划省级垂直管理,县级政府无权安排税收计划,造成县级税收工作被动执行来自上级安排的局面,不利于提高县级政府组织税务征收的积极性。从人事管理制度看,垂直管理使得“双重领导”体制被打破,县级政府对上划部门的管理职能受到限制,担负守护耕地、保护环境、安全生产等工作主要领导责任的县级政府“一把手”,却对履行其相关职能的部门负责人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形成了县级政府对部门监管上的“真空”,出现了“看得见的管不住,管得住的看不见”的怪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也容易滋生腐败。
(二)机构设置重叠交叉,政府职能得不到充分发挥。县级一些政府机构设置重叠、职能交叉,工作上多头管理,遇到责任相互推,碰到好处互不让。据了解,移民搬迁工作,发计局管生态移民、扶贫局管扶贫移民、民政局管因灾移民,上面的项目、资金可以说是撒了“胡椒面”,不利于县级政府整合项目、捆绑资金,集中财力为群众办大事、办实事;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行政许可在卫生局,执法监督在药监局,看似谁都管,实则无人管,出现了许可与监管“两张皮”现象;生产环节的质量技术规范工作,各行业、各部门都有各自的监督执法标准和执法队伍,造成了“政出多门、重复执法”的恶果。
(三)政府职能转变不彻底,越位、缺位、错位现象依然存在。县级一些政府部门思想不解放,思维不超前,官老爷思想严重,该作为的不作为,不该作为的乱作为,揽了许多“不该管、管不了、管不好”的事情。整体转为行业管理或事业单位的机构,有的还在不同程度上违法行使着行政执法职能;一些政府职能部门缺乏应有的宏观调控手段,习惯于沿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那一套,对企事业单位不是主动服务,而是使用粗暴简单的行政命令直接干预企事业发展。
(四)内设机构设置不够合理,部门机构运转受到一定影响。由于县级政府可分配使用的行政编制过少,部门难以做到“因事设立内设机构”,形成了下边一个内设机构要承担上级部门几个内设机构乃至几个部门的工作任务,导致部门职能交叉、运转不畅和忙闲不均等问题比较突出。此外,诸如卫生局等政府工作部门内部组建或挂靠了一些协会、学会、工会组织,其重大事项和活动基本由主管部门决定,缺乏应有的独立性、行业代表性,组织化、社会化程度进展十分缓慢,一定程度影响了政府机构改革的深入推进。
(五)人事编制管理权缺失,造成行政效能得不到有效提高。县级政府在机构管理上,因受条条框框的制约,对那些在经济发展中职能弱化的部门想撤撤不掉,想强化的无法加强;只能是有想法、没办法,不利用行政资源的合理配置。同时,由于受历史和客观等诸多因素影响,县级政府一些组成部门“退居二线”的领导不上班,转任为主任科员,系统(局)党委(支部)书记、纪委书记、工会主席等一大堆按有关规定设置的干部,大量占用了部门行政编制,导致许多部门“官多兵少”或编制饱和,这种台帐上编制已满,实际上干事的却没有编制的“特殊问题”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县级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
三、深化县级政府机构改革思路与对策
县级政府机构改革要取得新成效,必须坚持“精简、统一、效能”原则,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为目标,在保持改革政策连续性的基础上,结合历次改革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统筹规划,稳步实施,抓重点、攻难点,大力推进县级政府机构改革,以实现在职能转变中创新县级政府管理方式,在深化职能定位中解放生产力,在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中发展县域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具体应着力做好五个方面:
(一)理顺上下管理关系,合理配置事权财权。县级政府机构改革不是单兵突进,涉及省(市)与县事权、财权的配置。可适度加快“强县扩权”改革步伐,推进“省直管县”体制,赋予县级政府更大的调控权和经济管理权。在新体制下,省和市在投资上要将原来“归口”下达项目资金计划,逐步改为“切块”下达给县级政府,以给予县级政府一定的资金分配调控权;将一些行政执法机构和直接为市场经济营造软环境和服务的机构管理权适度下放到县,赋予县级政府协调工商、质监、药监、税务、电信、供电、银行等中、省、市垂直管理部门的权力,促使这些部门更好地发挥职能作用。对列入县级政府组成部门的国土、环保,要按照权责对等的要求,下划县级政府管理;为防止“强县扩权”后出现新的地方保护、重复建设的抬头,可通过中省巡视制、行政监督、审计监督、目标责任制考核等手段,加大对县级政府行政行为的监督管理。
(二)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县级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在改革中,应按照“政事分开、政企分开、政资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的要求,将县级政府的主要职能界定为“培育市场经济体系,加强社会管理,搞好环境整治,维护社会稳定”,将职责重点放到在县域内培育主导产业、建设重点工程项目、优化招商引资环境、加强社会治安管理、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加大宏观调控等方面上来,以逐步提高县级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和社会管理水平。在研究县级政府职能配置、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时,要坚持因地制宜原则,综合考虑人口密度、地域面积、城镇化程度和地域差异等因素,充分尊重采纳县级政府提出的合理化建议意见,不搞“一刀切”,做到制定的改革方案切合实际,便于操作。对可由社会自我管理、自我调节、自我发展的工作职能,坚决下放给企业、事业单位或社会中介组织,走市场化和社会化道路。
(三)科学整合行政资源,实行大部门管理体制。改革时应将工作重点放在整合机构,探索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上。可以考虑把县一级政府机构分为两类:一类是必设机构,主要行使监督管理职能,如公安、财政、审计等,实行上下对口;另一类是非必设机构,可不与省市对口设置,按照一件事情由一个部门负责的原则,把职能相同或比较相近的部门加以整合,归并成以一个部门为主管理的较大机构,如大安全监管体制、大农业服务体系、大交通管理体制和住房—城乡建设体系等,明确牵头部门、分清主次责任,着力解决职能交叉、权责不清等问题。
(四)有效规范机构设置,合理配备编制数额。改革时可结合省、市两级行政机关内设机构设置情况,进行科学合理规范县级政府部门内设机构,进一步将行政编制直接分配到部门内设机构,达到机构与编制、编制与岗位、岗位与人员相一致、相统一,实现机构与编制精细化管理,做到人员、岗位、编制的一一对应,使那些“退居二线”不上班的“领导”、转任为非领导职务主任科员和以各种理由不上班“一族”无“市场”,这样既达到上下级部门间纵向一致,又达到各县区间横向统一,以便于上级机关对下级部门的管理和考核。
关于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意见 篇6
(一九九九年一月五日)
进机构改革是党的十五大提出的战略任务,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要求。当前,国务院机构改革顺利进行,取得了重大成果,必须抓住有利时机,适时进行地方政府机构改革。这不仅有利于同国务院机构改革相衔接,保证政令畅通,而且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为此,现就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提出如下意见。
一、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势在必行。
改革开放二十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四大以来,在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地方机构改革取得了积极进展。但是,目前地方政府机构设置的基本框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由于历史条件的制约和宏观环境的限制,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虽经多次改革仍未得到根本解决,机构设置、职能配置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
一是政企不分,政府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不能形成科学决策的投资体制,容易造成责任不清和决策失误,难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二是政事、政社不分,一些应由社会自我管理或主要由社会中介组织和事业单位解决的问题,也由政府部门包揽起来,把过多的社会责任和矛盾集中在政府身上。
三是政府部门管理体制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部门权力利益化的倾向,造成一些部门、地区、行业之间的分割和封锁,加剧了部门、行业和地方的保护主义,阻碍了公平竞争和市场体系的培育、发展。
四是地方各级政府机构庞大,职责交叉,人员臃肿、结构不合理,财政负担沉重,尤其是贫困、边远地区的财政更是难以为继。
这些矛盾和问题的存在,不仅滋生官僚主义和文牍主义,助长贪污腐败和不正之风,影响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关系,而且直接妨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必须下决心进行地方政府机构改革。
二、改革的目标和原则。
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建设高素质的专业化行政管理干部队伍,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中国特色的地方行政管理体制。
实现上述改革目标,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把政府职能切实转变到经济调节、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方面上来,把企业生产经营和投资决策权真正交给企业,把社会可以自我调节与管理的职能交给社会中介组织。
——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调整政府组织机构,精兵简政,裁减冗员,优化结构,提高效率。
——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合理划分事权,理顺条块以及行政层级之间的关系。界定部门之间的职能分工,相同或相近的职能交由同一个部门承担,克服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的弊端。
——按照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的要求,结合地方各级政府行政管理和地域特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市场发育程度、人力资源状况,制定具体方案,进行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地推进改革,在实践中补充完善。
——按照依法行政的要求,加强行政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建设,逐步由行政手段管理转向依法管理;加强机构编制的管理监督,建立机构编制管理与财政预算管理相互配套协调的约束机制。
三、职能转变和部门调整。
省一级政府要切实履行区域经济调节和社会管理的职能,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制定区域性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创造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环境,维护市场秩序,打破地区、条块分割;政府机关不再办经济实体,已经办的要限期脱钩,解除政府主管部门与国有企业的行政隶属关系,主管部门不再直接管理企业,切实落实企业经营自主权,深化企业改革,加快企业改组;加强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领导与协调。调整省级政府机构设置,建立与国务院机构框架大体协调的省级政府组织结构。
1.需要加强的部门。省级政府综合经济部门要强化区域经济调节职能,发展
计划、经济贸易以及财政部门的主要任务是,贯彻执行国家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针政策和发展战略,以市场为导向,对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施区域调节与管理,保证国家宏观调控顺利进行并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加强执法监管部门。全国大中城市所设的区工商行政管理局、质量技术监督局逐步实行省以下垂直管理体制。环境保护部门领导管理体制改为双重领导,以地方政府为主。将药政、药检和药品生产流通监管职能集中起来,组建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农业、水利、林业行政管理部门保持基本稳定,林业部门的职能要转到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上来,封山育林、种草种树,扩大林草植被,绿化国土,改善生态环境,林业资源较少的省(自治区)可将林业部门与农业或环保部门合设。
2.不再保留的部门。地方各级政府不再设置工业、商业、物资管理部门和各种行政性公司,其政府职能并入经贸部门。行政性公司按照政企分开、公平竞争、自主经营的要求进行改组。省级政府对国有重点企业的监管,可以采取派出代表参加监事会的方式,也可以采取派出稽察特派员的方式进行监管。
水产(海洋水产)、畜牧、农垦、农机等机构改建为经济服务实体,实行政企分开,其政府职能并入有关部门。
3.需要调整的部门。有条件的省(直辖市)组建信息产业机构,按照设计、生产、开发、使用相结合的原则,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布局、统一管理,防止重复建设,促进信息产业发展。
四、精简机构和人员编制。
省级政府工作部门分为组成部门和直属机构。省级政府组成部门的设置应与国务院组成部门基本对口,以利于工作的衔接。地方各级政府一般不设置与国务院办事机构对应的机构和部门管理的机构。国防动员的办事机构设置由省一级政府在制定地方机构改革实施方案时通盘考虑。
将省、自治区政府工作部门由现有的五十三个左右(含委、厅管理机构)精简为四十个左右,经济不发达、人口较少的省(自治区)精简为三十个左右;直辖市政府工作部门由六十一个左右(含委、厅管理机构)精简为四十五个左右。省(自治区)政府组成部门一般称委、厅,直辖市称委、局,直属机构一般称局。省级政府机关人员编制精简幅度原则上参照国务院精简比例进行,逐步、分期达
到精简一半左右,新组建的重庆市根据具体情况,区别对待。
五、需要注意的问题。
1.坚持既要积极又要稳妥的方针。这次地方机构改革,是改革开放以来机构变化较大、人员调整较多的一次,加上下岗职工的问题比较突出,一些地方去年遭受了历史罕见的水灾,今年又要庆祝建国五十周年和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所以,保证安定团结尤为重要。必须注意把机构改革同推进社会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避免出现大的震动。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做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做到思想不散,秩序不乱,人员妥善安排,国有财产不流失,工作正常运转。
2.注意与国务院机构改革相衔接,确保中央政府政令畅通。这次国务院的机构改革,在各部门主要职责的界定中,把应由地方政府承担的职责切实下放给地方。地方各级政府特别是省一级政府,要注意进行配套改革,使各项职责切实得到落实。凡属于省一级政府的职权,要在确定省级政府有关部门的职责中予以明确;凡属于市、县政府的职权,要交给市、县。
3.(略)
4.结合实际,做好人员分流工作。基本要求是:带职分流,定向培训,加强企业,优化结构。各地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人员分流的具体途径和办法。人员分流的时间,可用三年左右;贫困、边远以及少数民族地区可以适当延长。通过人员分流,优化机关公务员队伍和基层工作人员队伍结构,提高整体素质。
5.切实改进工作方式和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地方各级政府机关要进一步完善行政运行制度,规范行政领导职权,避免扯皮推诿,严格行政纪律,监察失职渎职行为。所有机关工作人员,都要忠于职守,勤政廉政。
6.在改革的同时加强管理,逐步实现政府机构、职能、编制、工作程序的法制化。为确保机构改革顺利进行,巩固改革成果,各地要建立机构编制管理预算约束机制和监督惩处制度,加大管理的力度和权威性。凡违反规定擅自设立机构、自行增加编制、超编进人、超配领导职数,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要按照管理权限从严查处。
机构改革涉及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涉及部门权力和干部的切身利益,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按照统一部署、分级负责的原则,加强对机构改革工作的领导,研究制定方案,按程序报批后,认真组织实施,保证机构改革任务的顺利完成。
注释
政府机构改革的目的 篇7
一网络时代给编目部工作带来的变化
1. 分编对象发生了变化
分编工作是以图书馆入藏的文献为对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文献量激增, 文献内容也更加复杂, 新材料、新技术、新思想、新观念不断向我们扑来。与此同时, 文献类型也从单一印刷型发展到印刷型、电子文献、网络文献等多种文献类型并存, 并且已经超越了时空界限, 由文字、语言型的文献向多媒体、计算机文档、网络信息等多元化方向发展。
2. 编目模式发生了变化
因为编目对象的多元化, 使分编结果有了更广泛的利用空间, 并要求一方劳动, 多方利用。伴随着各种新技术在分编工作中的使用, 编目模式随之改变, 联机合作编目由此产生。目前计算机编目已从单机操作发展到局域网联机操作、网上异地联机编目和联合建库, 并要求书目数据库资源共享。新的技术和方法的引进, 使分编工作向简单化、效率化发展。
3. 分编要求发生变化
分编工作标准化是实现文献资源共享的基础, 传统编目工作状态下中国的编目工作标准要求不高,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在网络环境下对分编工作有了更高的要求。规范化、标准化、网络化和高质量已成为衡量分编机构质量的标准。书目数据的规范化、标准化、高质量和资源的实时共享是每一个编目机构所追求的。
4. 编目机构的组织形式发生了变化
目前, 分编工作的组织形式正逐渐由个体编目向集中编目和联机合作方向发展。联机合作编目就意味着编目员所做的编目数据不再只是面对本馆读者和本馆同行, 在远程技术的帮助下, 这些数据将跨越地域的界限, 接受各方面读者和同行的评判。这就使得编目机构和编目工作需要重新审视自身的任务和发展方向。
二网络时代编目机构改变管理模式的重要性及其管理
1. 网络时代编目机构改变管理模式的重要性
网络时代编目工作的这些变化, 对每一个编目机构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冲击。多元化的信息需要寻找揭示与提供的途径和为此所需要的新技术和实现新技术的手段。资源共享要求编目机构的工作是开放的, 工作结果是共享的。那种单个、分散、封闭式的编目机构管理模式已经适应不了时代的要求, 这就迫使编目机构要为自己寻找新的立足点和发展方向。要与时俱进, 就必须改变原有的管理模式, 才能在新的环境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另外, 读者对信息的需求具有多元化和纵深性的特点, 这就要求信息整序机构向读者提供的信息也要具有广泛、多渠道、迅速快捷的特点。这也迫使编目机构改变原有管理模式, 适应新的环境, 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需求。
2. 网络时代编目机构的管理
网络化、数字化时代编目机构的管理应该是开放式的、鲜活的、多层次的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开放式是指管理思想的立足点是更新的、先进的, 应该放在变化着的环境里, 随环境变化不断调整管理方法。鲜活是指管理的手段灵活、人性化。多层次是指管理应该照顾到各个方面, 综合管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是指在管理的过程中应吐故纳新, 有扬弃的理念。现代的、先进的思想和方法要融入传统管理中, 让它在传统的管理中引领方向。新时代的编目机构管理主要包括: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环境管理、设备技术管理和行政管理。
第一, 人力资源管理。人是整个管理中最重要的因素。人的成长和发展直接关系到整个组织的成长和发展, 所以管理好人力资源至关重要。 (1) 人力资源的机构管理。一个编目机构, 人员的知识、技能和年龄都应有一个合理的安排。因此, 结构管理就包括知识结构管理、技能结构管理和年龄结构管理。根据每一名员工的知识层次和技能不同安排工作应有所侧重, 并将不同的侧重面组织起来, 这样的编目机构才趋于合理。同时, 还要根据分编人员的年龄不同区别培养训练, 必须要有梯队, 这样才能使这个业务部门一直运转下去。 (2) 人员情感管理。编目集体要有一个总的感情倾向, 教育员工热爱集体, 热爱本职工作, 认识到个人行为和利益得失与集体息息相关。分编工作是项强脑力劳动。在管理中不要一味强调工作结果, 应该关注人员的身体健康, 个人的健康是集体健康成长的保证。
第二, 工作过程的管理。管理好工作过程, 才能提高工作效率, 减少浪费和重复劳动, 从而以最小支出获得最大效益。工作过程的管理包括制定合理科学的工作流程;建立完整的工作规范;抓重点环节带动整个工作;在工作过程中注意设备的更新和新技术的开发。
第三, 行政管理。一个好的运行机制, 对分编工作的运行起保证、监督作用。因此行政管理包括: (1) 建立各种规章制度。制度是行动的方向, 规章制度包括业务制度和行政制度, 如文献分类和联机编目细则、名称规范和文献后期加工细则、人员培训和考勤考绩细则等。 (2) 激励管理。指科学地利用一定外部刺激手段, 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使之朝着希望的目标积极行动。激励管理主要有物质激励、精神激励。 (3) 监督管理。这种管理一方面是利用行政手段去督促每一个员工的工作, 另一方面是通过相关部门和读者的反馈信息来反省本部门的问题和弊端。监督的目的要明确, 监督管理要持之以恒, 才能切实起到监督和反省的作用。
三网络环境下分编工作对分编员的素质要求
现代信息技术对图书馆工作的各个方面产生了巨大影响, 促使图书馆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作为图书馆各项服务工作先导的分编工作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这就要求分编员不仅要继续具备从事传统分编工作的技能, 而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分编员的岗位要求
分编员素质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提高的, 也不是凭一时的愿望就能实现的, 必须有从事分编工作前的水平和能力与从事分编过程中的学习和积累相结合, 并达到以下要求, 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分编员。 (1) 具有国家承认的某一专业的学士学历。 (2) 具有广博的知识含量和知识结构, 具有一定的文字表达能力。 (3) 掌握计算机知识、网络知识及应用技能。 (4) 具备扎实的图书情报学知识和学科知识, 熟练掌握分编工作中的各项规则, 包括《中国法》、主题标引规则、CNMARC格式、本馆的书次号分配规则等。 (5) 全面掌握图书馆所使用的计算机编目系统的各项功能, 并能熟练使用。 (6) 具有淡泊名利、任劳任怨的工作作风。
2. 在新的环境下提高分编员的素质, 增强其工作能力的途径
分编人员要想提高自身素质, 增强工作能力, 必须通过以下途径:
第一, 增强自我培养意识, 积累工作实践经验。自我培养是提高分编员的首要途径, 分编员只有具备自觉提高业务水平的意识, 才能不断学习, 不断更新补充知识, 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只有刻苦钻研业务, 达到精益求精, 才能适应分编工作现代化的需要。在增强自我培养意识的同时, 还要在工作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 这是提高分编员素质最有效的途径。分编工作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 尤其是实践经验更是分编工作的宝贵财富。分编员只有在实践中锻炼, 才能很好地掌握分编工作所使用的各种工具书和规则。因此分编员要多实践、多请教, 把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并在工作中不断总结积累经验, 以提高分编工作水平。
第二, 更新知识、更新观念, 接受继续教育。这是提高分编员素质的重要途径。分编人员应重视自身的继续教育, 更新自己的观念, 更新知识, 注重新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单位也应尽可能地为分编员提供接受教育的机会, 可以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学历、不同层次制订相应的专业培训计划, 进行系统的、相对连续性的、有针对性的学习。同时派分编员参加国家或省图书馆、大学图书馆等举办与分编工作有关的培训班, 让他们及时了解国内外分编工作的动态, 以推动本馆分编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曾新红.联机联合编目——编目工作者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图书情报工作, 2000 (8)
供给侧改革目的何在 篇8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目的
一、课题背景
(一)中国经济增速下滑
从2011年以来,中国经济开始告别过去两位数的高增长状态,并呈现逐年减少的趋势。2015年前三个季度GDP相比上年同期增长率分别为7.0%、7.0%、6.9%,暗示着2015年全年GDP的增长率更有跌破7%的趋势,毫无疑问的是,中国经济经过30多年的高速增长后,增速放慢了许多。如何保持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则成为了中国政府高层迫切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本届政府经济思路的转变
本届政府上台时正直中国经济的转型期,但是中国经济展现出来的则是一种“外繁内衰”的畸形经济结构,需要的则是在严峻的经济下滑压力下的结构调整,根据《李克强经济公开课》与中国今年来经济大事件,不难发现本届的经济思路的转变过程:
1、适当的扩张性货币政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扩大内需的同时减少了货币的发行,鼓励刺激国内经济“百花齐放”。
2、控制不合理的需求,减轻中央财政负担,逐步淘汰竞争能力弱的企业,集中体现在:反腐打虎、国企改革、控制地方负债、控制信贷规模、严惩虚假交易等方面。
二、供给侧改革的概述
(一)供给侧改革的含义
供给侧改革,是指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
(二)供给侧改革的方式
1、化解产能过剩。中国现阶段经济存在着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主要受改革开放30年来“保增长、促就业”的中国特色扩张性货币政策、行业垄断及资本管制等因素的影响。化解产能过剩,降低资源浪费,这与美国十九世纪经济萧条时期利用“倒牛奶”从而促进供求关系平衡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2、降低企业成本。通过减税、降息等方式提高企业净资产利润率,使得企业可以有更多的资金用来产业升级,推动其向工业4.0的发展。其实降低企业成本,说到底就是优化产业结构,使企业由“量”到“质”,让企业“绿色健康”发展。
3、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即积极引导资本市场的结构完善,减轻热钱流入流出对正常市场的影响,加大金融机构改革,严惩恶意做空行为,维持金融市场的正常持续,使其能够“可持续”发展。
三、供给侧改革究竟改的什么
(一)供给侧改革改的是高效
1、国企高效。“供给侧”区别于“需求侧”,而“供给侧”的大头集中在高耗能、低效率的垄断行业,恰恰垄断行业的大头却是国企,“改国企=改命根”这一含义是不言而喻的,本届政府在各种利益集团阻碍中依然选择了“国企改革”这条路,显示出了对经济转型的决心。
2、中小型企业高效。政府不再偏心于“国企”,中小型企业发展迎来契机,拥有较高的管理水平、先进的技术、较低的生产成本的企业必然成为其翘楚。
中央采取的简政放权、放松管制、金融改革等措施降低了企业的管理费用,扩宽了融资渠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正能量”的竞争带来的高效生产必然会导致良性循环。
(二)供给侧改革改的是资源分配
1、对企业而言的资源分配。促进资源的合理分配,做好制度框架后降低政府对市场的干预,以增加贷款额度,降低税率,呼吁节约,减少管理费用等手段推动中小型企业发展,以“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为支持,促进市场的健康发展。
2、对不同地区发展的资源分配。合理的资源分配,推动城乡差距、中西部差距的减小,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带一路”,“海上丝绸之路”等政策带动相关地区的发展。
同时,与居民生活程度息息相关的食品、医疗、教育等方面的改革也不断进行着,《食品法》的出台,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为贫困地区学子开辟绿色通道等措施成为一次次的热点。不难看出,降低居民生活成本使居民享受到更高的生活水平成为奋斗的目标。
(三)供给侧改革改的是环境
1、技术环境。二十世纪末期,经济一度疲软的美国凭借着信息技术和生物制药等高科技技术革命“起死回生”,成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有力实证。推动创新技术革命后增强企业生产效率进而推动良性竞争的同时,带动着向“绿色经济”的转变。
2、交易环境。推动反腐的进程,净化交易环境,避免官商勾结,严惩内幕交易,加强信贷信息建设,一方面消除了不合理的需求产生不合理的供给,另一方面公平的环境自然调动了人们交易积极性。
四、供给侧改革的必要性与展望
(一)必要性
瑞士信贷银行10月13日发布的《2015全球财富报告》中提到,中国家庭财富总值达22.8万亿美元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不难看出,中国人民的财富已经达到了一种可观的水平。
过去经济改革,年年改革,年年提出内需不足要扩大内需。一方面是潜在的消费能力,一方面是内需不足,归根到底,是人民不愿买“工艺水平不高,质量不高”的物资,转而通过其他方式寻求’稍微好一点”的商品,而这简单的“稍微好一点”的要求,国内的企业就很难达到,过去多年来愈演愈烈的海外代购,就很简单的印证了这一点。所以,当政府高层认识到这点后,将矛头转向“供给侧”,通过“供给侧”的改革来促进经济的常态化发展。
(二)未来展望
供给侧改革很早之前都已经开始实施,而这一名词的提出,只是对以前或将要采取措施的总结,它关键在于改革而不是“供给侧”。毫无疑问的是,在中国政府多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改革(实为具有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改革)下,由“需求端”到“供给端”的转变,是一种新的尝试。由投资、消费、出口的三驾马车转移到劳动、资本和技术上来,突出反映在社会运转高效、资源分配和环境整顿这三个方面。
如果本次改革成功,中国经济必将迎来二次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将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 观察者.发改委规划司长:十三五期间年均GDP增速底线为6.5%左右[EB/OL].[“2015-12-9”].http://www.guancha.cn/economy/2015_02_15_309648.shtml.
[2] 宁国富.供给侧改革带来什么[J].中国邮政,2015,12:1.
[3] 马琳琳.供给学派与中国的经济现状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S1:72-74.
[4] 苏诗钰.高层9天4次提“供给侧改革”需求供给两手抓[N].证券日报,“2015-11-26”(40).
[5] 投融界.高频词“供给侧”改革究竟是啥?[EB/OL].[“2015-12-7”].http://news.trjcn.com/detail_146487.html.
[6] 梁凯乔.新常态下我国经济结构转型新特征[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15,05:91-96.
[7] 吕炜,王娟.中国的经济结构转型缘何难以实现——基于公共投资、经济增长与结构转型关系视角的研究[J].财贸经济,2011,06:10-16+136.
[8] 郎咸平.谁在谋杀中国经[M].1.东方出版社,“2009-6-1”.
[9] 王覃刚,李丛青,张欢欢.资源分配不均下收入分配现状及制度改善[J].商,2015,25:195+189.
政府机构改革的目的 篇9
全面推进我市政府机构改革工作
——在全市政府机构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市长 XXX(2010年10 月13日)
同志们:
推进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部署的重要任务,也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环节。按照中央、省的统一部署,去年底,在充分酝酿,广泛征求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市委、市政府制定上报了我市政府机构改革方案。今年6月,省委、省政府正式批复同意。经过精心组织筹划,目前市政府机构改革的前期工作任务已经完成。刚才,xx同志传达了省委、省政府批复和市政府机构改革实施意见的主要精神,xx同志宣布了市委干部任免决定,市政府还向新组建、调整的部门授了印。这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xx市政府机构改革进入了全面组织实施阶段。下面,我就做好这次政府机构改革工作讲三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充分认识政府机构改革的重大意义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机构改革,是新形势下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的迫切需要,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按照
―1― 中央和省的统一部署,我市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机构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政府管理理念发生了重大变化,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制政府、效能政府和廉洁政府建设深入人心,政府的角色定位和职能逐步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公共服务需要相适应;政府的组织结构得到了调整优化,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以计划为龙头、综合部门管理专业部门、专业部门直接管理企业的机构框架被彻底改变,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以宏观调控部门、行业管理部门、市场监管部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部门为主的机构框架初步建立;各级政府和各部门之间的职责关系逐步理顺,不同层级政府经济社会事务的管理责权逐步得到合理界定,政府各部门之间的职责关系进一步清晰,一些重要领域的职责交叉事项逐步划清,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逐步建立,为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也为我们继续深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供了宝贵经验。
从总体上看,我市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但也还存在着一些与新形势、新任务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方面。一是政府职能转变还没有完全到位,政府仍然管了一些不该管、管不好、管不了的事,直接干预微观经济活动的现象、行政许可事项仍然较多,而有些该由政府管的事却没有管到位,特别是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还比较薄弱。二是部门职能交叉、权责不匹配,政令不畅、落实不力,一些部门和少数领导干部中还存在推滑拖顶问题。三是有的部门行政
―2― 权力运行不规范,缺乏有效制约和监督,滥用职权、以权谋私等现象仍然存在。四是机构编制人员增长与财政供给、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不协调,财政供养负担过重。全市财政供养人员达到8.87万人(含离退休1.77万人),供养比例为23:1,远高于全国财政供养比例,财政供养支出39.34亿元,占全市地方财政收入的61.9%,人员经费支出庞大,且面临着政府供养人员过多、工作效率不高的问题,加强机构编制管理,从严控制机构和人员编制过快增长形势严峻、任务艰巨。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了政府全面正确履行职责,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全市经济社会的发展。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要求,才能更好地应对新时期新阶段面临的各种挑战。
(一)推进政府机构改革,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xx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障。实现科学发展要靠高效管理,而高效管理必须依靠高效的政府管理机构。在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要求下,实现xx科学发展,对加快推进以政府机构改革为重点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次机构改革,不是简单的撤并几个单位,而是重在转变政府职能、理顺职责关系,因此,我们的工作当中面临着一些涉及面宽、触及深层次利益、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还有一些多年来想改但因为时机不成熟未改或改了未改好、未改到位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制约着我市“生态立
―3― 市、烟草兴市、工业强市、农业稳市、文化和市”战略和“三优一特”经济发展思路的实施,制约着全市经济社会的科学、和谐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事关全市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经过改革开放30年来的不懈努力,我市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人民生活质量大幅提升,社会更加和谐安定,但与科学发展和人民群众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经济社会发展依然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任务还十分艰巨。为此,我们必须把机构改革和推动科学发展结合起来,以政府机构改革为契机,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矛盾和问题,重点在转变政府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上下功夫,努力建立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政府管理机构,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使政府各部门全面正确的履行职能,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为市场主体提供公平竞争的环境,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更好地加强和改善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更好地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更好地解决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为我市更长时期、更高水平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二)推进政府机构改革,是提升政府行政能力的迫切需要。我们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与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很多不相适应的地方,特别是通过应对近年来发生的一系列突发事件和这次全球金融危机,我们认识到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提高驾驭
―4― 经济和复杂局面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市按照中央和省的统一部署,大胆创新行政管理体制,以全面推行法制政府八项制度、责任政府四项制度、阳光政府四项制度和效能政府四项制度为重点,大力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在转变政府职能、优化组织结构、完善运行机制、提高服务质量、增强政府施政能力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由于受体制机制和各方面因素的制约,群众对政出多门、职责交叉、推诿扯皮和效率不高等问题反映仍然比较集中,这说明我们的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运行机制不够完善,管理制度不够健全,权力运行不够规范。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政府全面正确履行职能,制约了政府行政能力的提升,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加以解决。这次政府机构改革,就是要从根本上去解决重点领域存在的体制机制问题,实现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转变;实现政府组织机构及人员编制向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根本转变;实现行政运行机制和政府管理方式向规范有序、公开透明、便民高效的根本转变,全面提升政府行政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努力建设人民满意、顺应科学发展要求的责任政府、法制政府、服务政府、效能政府和廉洁政府。
(三)推进政府机构改革,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政府作为经济活动管理者、国有资产所有者、公共权力行使者、改革创新组织者,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科学发展等方面具有广泛、―5― 深刻的影响和作用。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经验和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刻教训告诉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统筹兼顾市场和政府两个方面,既要充分发挥市场配臵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又要发挥好政府的调控作用,实现经济的协调持续快速发展。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和重大机遇的关键时期,通过大力推进政府机构改革,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臵中的基础性作用,是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也是激发经济社会发展生机活力的需要。
总之,这次政府机构改革,事关党和政府的执政水平,事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事关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我们一定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上来,坚定改革信心,强化责任意识,加快工作节奏,确保政府机构改革稳妥有序地推进。
二、突出重点,认真抓好机构改革各项任务的落实 这次政府机构改革总的要求是:以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以理顺职责关系为重点,进一步优化政府组织结构,明确和强化责任,完善体制机制,推行依法行政,提高行政效能。各部门要准确把握中央和省的精神,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方针,立足于解决制约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和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构建与xx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符合科学发展需要、具有xx特点的行政管理
―6― 体制,为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体制机制和组织保障。
(一)转变政府职能,突出服务重点。转变政府职能始终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要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全面梳理各级政府管理和介入的事务,坚决把政府不该管、管不好、管不了的事项转移出去,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的干预,充分发挥市场配臵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公民和社会组织在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的作用。进一步加强政府在经济调节和宏观管理方面的职能,着力解决好涉及国计民生、阻碍经济发展和职责交叉、权责脱节等突出问题,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完善行政执法和监管体系,增强防范和处理突发公共事件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能力。根据中央和省的要求,去年,我市对49个市级部门的601项行政审批事项进行了全面清理,取消行政审批项目172项,调整下放行政审批项目68项,调整合并行政审批项目50项,进一步加快了政府职能由管理向服务的转变。在此基础上,我们要以这次机构改革为契机,继续对各部门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行政审批事项进行清理,进一步下放管理权限,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加强对行政审批权的监督和制约,做到公开透明,规范运作。
(二)理顺职责关系,明确和强化责任。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关键要明确职责重点,减少职责交叉,提升工作效能。要进一步理顺市县(区)两级政府的管理权限,清理下放属于县(区)政府的管理权限,重点强化红塔区在中
―7― 心城区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对市政府已明确的市政公用事业管理、城建监察、园林绿化管理、房地产管理、聂耳文化广场管理等城建管理职能以及中心城区食品检测、公共场所卫生许可等38项经济社会管理权限,要确实做到下放到位,履职到位,进一步明确市区两级管理职责,提高城市建设管理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扩权强县、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为基础,进一步理顺市、县、乡政府的事权关系,明确各层级政府的职责重点和权限范围,形成上下衔接、分工合理的职责体系。建立健全市政府各部门间的协调配合机制,明确和强化责任,通过确定各部门主要职责、内设机构、人员编制,在赋予部门职权的同时,按照一件事情由一个部门负责的要求,进一步梳理部门职责交叉和关系不顺事项,整合归并相同相近职能,从源头上解决多头管理、推诿扯皮、效率不高等问题。在这次机构改革中,我们对多个部门的多项职能进行了调整理顺,如将乡镇企业行业管理、畜牧兽医、渔政管理职能分别由市经委、市畜牧兽医局、市水利局调整理顺后整合划入市农业局;将经济合作发展规划、煤炭发展行业规划职责分别由市商务局、市经委调整理顺后整合划入市发改委;将煤炭生产、技术改造、煤矿安全监管职责整合划入市工信委;将文化(文物)、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版权)等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划归市文化局;将电影发行管理职能由市文化划入市广电局,经过调整理顺,做到职能归位,职责明确,进一步促进了部门职能职责的发挥。同时,对确需多个部门管理的事项,分清主办和协办关系,明
―8― 确牵头和配合部门,如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管理职责分工,明确规定毕业生就业政策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牵头拟订,毕业生离校前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由市教育局负责,毕业生离校后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要通过明确各部门职责,提高协调配合的工作意识,形成部门之间的整体工作合力。
(三)优化组织结构,规范机构设置。这次市政府机构改革既保持了政府机构框架的基本稳定,同时又调整、理顺、归并了部分机构的工作职能,整合了资源。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按照权责一致的大部门体制的要求,在大部门机构设臵上作了大胆尝试。立足于加强对工业的统筹协调,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加快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整合人才市场与劳动力市场,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城乡建设统筹规划,加快建立住房保障体系;促进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相互衔接,加快形成城乡一体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以及整合外事侨务职能,分别组建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交通运输局、市人民政府外事侨务办公室等部门综合机构,可以说在探索大部门体制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二是根据我市实际情况,立足部门职能的发挥,对部分机构进行了调整设臵。着眼于强化机构编制部门配臵执政资源的职能作用,将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单独设臵,列入党委工作部门序列,进一步明确了机构编制部门在加强机构编制管理、促进党政机关高效运转中的职责和地位;着眼于强化
―9― 规划、粮食安全、广电、扶贫开发等部门职能,将市规划局、市粮食局、市广播电视局、市扶办调整为市政府工作部门,进一步明确了部门的责任和义务,促进了部门职能的发挥;着眼于明确食品药品监管权限,将省垂直管理的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调整为市卫生局管理的部门管理机构,进一步强化了市政府的食品药品监管职能;着眼于规范市政府机构设臵,将市人防办调整为市政府其他机构、市国资委调整为在市财政局加挂牌子,进一步促进了市政府机构设臵的科学规范。
改革后,市政府设臵工作部门32个,部门管理机构2个,派出机构1个,其他机构1个,保留机构10个。从机构设臵上看,符合中央和省有关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主要精神,体现了机构改革服从和服务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的根本要求,体现了行政管理体制调整适应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必将有力地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四)全面清理议事协调机构。清理议事协调机构是这次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以前,议事协调机构的设臵随意性大,缺乏规范管理,作用发挥也参差不齐。各种领导小组少则十几个成员单位,多则二三十个成员单位,有的甚至更多,既消耗了领导的大量精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一些职能部门作用的发挥,降低了工作效率。为此,要全面清理和规范市政府各类议事协调机构及其办事机构,不必保留的,坚决撤销;因开展专项工作需要的,要明确撤销的具体时间;确需继续保留的,要明确承担具体工作的职能部门。要从严从紧控制议事协调机
―10― 构的设臵,尽快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研究出台具体的措施办法,将议事协调机构纳入机构编制日常管理范畴。在这次机构改革中,我们将市金融办、市铁建办、市中低产田改造办、市政府应急办、市和谐社区办等议事协调机构的办事机构的职能职责交由相应职能部门承担,均未单独设臵机构,尽可能减少了政府机构的设臵,促进了效能政府建设。今后,凡工作可以交由现有机构承担的,不再另外设臵议事协调机构及其办事机构;涉及跨部门的事项,由主办部门牵头协调;确需设臵的,必须严格按规定程序审批,但一般不设臵实体性的办事机构。
(五)明晰责任,加强监督制约。这次政府机构改革的主要任务是转变职能,明确和强化责任,着力解决有权无责、权责脱节问题。各级各部门要结合机构改革,按照中央和省的要求,努力在明确和强化部门责任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要按照有权必有责、权责对等的要求,结合部门“三定”工作,认真研究拟定本部门的权责规定,明确和细化部门的职责范围和责任边界,切实承担与职权相对应的责任,做到履行职能、行使权力和承担责任的统一。要积极探索决策、执行、监督相对分离、协调一致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按照决策、执行的不同特点,建立分类监督制约机制,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从体制机制上解决职能运行的越位、缺位、错位和不到位问题,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职能作用。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和评估机制,健全以行政首长为重点的行政问责制度,明确问责
―11― 范围,规范问责程序,加大责任追究力度,提高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要改进绩效评估方式,强化岗位责任意识,科学评估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履行职责的情况,奖优罚劣,奖勤罚懒。
(六)加强管理,严格控制编制。改进管理方式,加强监督检查,严格控制机构编制,是政府机构改革取得成效的重要保障。在这次机构改革中,市、县政府要切实按照“两个不突破”的要求,坚决做到机构设臵不突破规定的机构限额,人员编制不突破核定的行政编制总数。要进一步加大内设机构整合力度,坚持综合设臵,杜绝上下对应设臵内设机构。机构设臵坚持精干高效,人员编制不增不减,从严控制,合并的部门编制在原有基础上调整核定,新组建的部门按照职责任务和从紧的原则核定,涉及职责和机构划转的,坚持做到编随事转、人随事走。各级各部门要结合“三定”,大力清理整顿部门下属事业单位,对职能消失或弱化的空壳事业单位,坚决予以撤销;对职能相近的事业单位,大力进行整合,进一步统一和规范事业单位的设臵。
要严格贯彻执行中央、省有关机构编制管理的一系列政策法规和文件、会议精神,强化编制使用计划审批和编制经费双向控制管理措施,从源头上杜绝机构和人员编制的过快增长,把机构和人员编制增长控制在国民经济发展和财政增长所能承受的范围内。要严把编制使用计划关,党政群机关和事业单位凡新进人员,都必须事先向机构编制管理机关申报编制使用计划,未取得编制使用计划,任何单位不得擅自进人。对各单位的在
―12― 编在职人员,机构编制管理机关要按照“一人一编一卡一册”的要求,做到机构编制实际情况与批准的机构编制相一致,实有人员数与核定的编制数相对应,严格实行实名制管理。要进一步加强事业编制总量控制管理,逐步取消事业单位空编,在事业单位推行零空编管理。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机构编制管理与财政预算、组织人事管理的配合制约机制,只有在机构编制部门审核同意设臵的机构和核批的编制范围内,组织人事部门才能配备人员和核定工资,财政部门才能列入政府预算范围并核拨经费。要严格执行机构编制工作纪律,建立完善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进一步强化对机构编制规定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凡违反规定的,一经发现要坚决查处,限期纠正。
三、加强领导,圆满完成政府机构改革的各项任务 这次政府机构改革时间紧、任务重,所要解决的深层次问题比较多。各级各部门一定要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政策措施和内在规律,强化大局意识,加强协调配合,确保机构改革顺利进行。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这次政府机构改革,有的部门实行调整,有的部门进行撤并,有的部门不再保留。这些部门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都曾发挥重要作用,做出过很多贡献。这次调整变动,是为了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适应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需要,希望各部门切实增强大局意识,正确对待,准确理解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要加强领导,统筹谋划,及时把政府机构改革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各级各部门
―13― 主要负责同志是第一责任人,要亲自抓、负总责,带头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做到思想认识到位、组织领导到位、工作措施到位。市政府新组建部门的负责人要尽快履行职责,迅速着手机构组建、部门“三定”等工作,尽快开展有关业务,确保工作有效衔接。撤并部门的领导要认真负责地做好本部门人员、资产、财务、档案材料等调整划转和清理移交工作,站好最后一班岗。职能调整变动的部门,要做好业务衔接,按照编随事转、人随事走的原则进行调整,抓紧搞好业务衔接,无缝对接,防止工作断档。机构调整变动较大的部门,原有的工作领域、决策程序、执行规范、监督制度等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如果简单地一并了之,必然出现几套运行模式并存、各行其是甚至相互冲突的局面,难以形成工作合力。对此,各部门要勇于突破原有的思维定势,根据机构职责定位和工作特点大胆创新,尽快形成适应新机构、新任务要求的工作机制,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确保机构改革与各项工作两不误、两促进。各县区要根据市编办的要求,抓紧制定县区政府机构改革方案,并于2010年10月25日前上报市委市政府审批。机构编制部门要加强宏观指导和政策研究,对政府机构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研究提出意见。10月底完成市政府机构改革,11月底前完成县区政府机构改革,年底还要启动乡镇机构改革,机构编制部门面临的工作任务十分繁重,各级机构编制部门要以这次机构调整设臵为契机,充实工作力量,加强自身建设,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机构编制
―14― 干部队伍,全力担负起机构编制部门配臵执政资源的重任,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促进xx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体制保障。
(二)严肃各项纪律,加强监督检查。机构改革是一项政治任务,每一个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从大局出发,坚决服从、支持和配合,严格遵守各项纪律。一要严明政治纪律,切实加强对机构改革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杜绝“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情况发生,确保政令畅通。二要严肃工作纪律,涉及机构改革方案及机构设臵、人员编制等事项,坚持集体讨论,严格按照规定程序报批。各部门不得在机构改革中要求提高机构规格、增设机构、增加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确保机构改革中总编制数不增加,内设机构不增加。严禁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干预和变相干预下级机构设臵和人员编制配备。特别强调,市政府各部门主要领导不允许以任何方式干预县区政府的机构设臵。目前有一种现象十分突出,机构不单设、规格不高、编制和人员不到位,就不会办事,有的部门领导经常以增加一项新的工作为由,提出增加机构、提高规格、增加编制、增加经费等等要求。这次机构改革,不少部门都有职责的增加,在这里我要强调,各部门不得以此为理由提出增机构、提规格、增编制的要求。三要严肃组织人事纪律,严禁突击进人、突击提拔、突击提高干部职级待遇。四要严肃财经纪律,严防国有资产流失,严禁违反规定突击花钱。组织、编办、财政、监察、审计等部门,要按照分工,密切配合,加强监督检查,对借改革之机以权谋私、违法乱纪的,要从严查处。
―15―
(三)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确保平稳过渡。机构改革涉及利益调整和广大干部职工的切身利益,在机构调整和个人安排问题上,难免会有一些不同认识和想法,甚至存在一些思想上的顾虑和波动。各级各部门要深入细致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引导干部职工顾全大局,自觉服从组织决定,不能以任何借口影响和干扰改革。由于机构的撤并和职数的限制,一些同志的岗位要进行调整,这是事业发展的需要。希望这些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以党的事业为重,讲政治、讲党性、识大体、顾大局,正确理解和对待个人工作岗位的调整变动,遵守纪律,服从安排,以实际行动支持改革、投身改革。要主动关心干部职工的实际困难,照顾他们的切身利益,在岗位设臵、人员安排上尽量考虑得周到一点,安排得合理一点,把个人意愿和工作需要更好地结合起来,争取每一位同志都能各得其所、各展所长。合并、新组建的部门对来自不同单位的同志要一视同仁、同等对待,坚持任人唯贤,杜绝“门户之见”。要及时了解干部职工的思想动态,完善规范组织工作程序,及时解决和化解敏感问题和突出矛盾,真心实意为干部群众排忧解难,努力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同志们,这次政府机构改革是对我们思想作风、纪律观念的一次全面考验,对提升我市各级政府的行政能力,更好地服务xx经济社会发展是一次机遇。我们要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改革创新、求真务实、奋发有为的工作作风,高标准、高质量、―16― 高效率地落实好这次机构改革的各项任务,为推进xx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政府机构改革的目的】推荐阅读:
金融机构改革中改进政府的作用10-20
张茂才在全市政府机构改革动员大会暨机构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06-13
政府机构改革研讨论文09-30
在全县政府机构改革动员会上的讲话08-28
在全市政府机构改革工作会上的讲话07-15
论述我国城市政府的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07-13
政府机构改革要决心大07-03
党和政府机构改革包括07-20
十八大后政府机构改革08-29
山东潍坊市召开市县政府机构改革动员大会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