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改革的自查报告

2024-10-13

机构改革的自查报告(共8篇)

机构改革的自查报告 篇1

机构改革自查报告

为进一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推动体制机制创新,落实区纪委《关于开展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情况监督检查的通知》(中纪办发〔2013〕5号)的要求,我局对自身落实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的情况,认真组织开展了自查自纠工作。

一、组织领导

(1)加强学习,提高认识。召开全局干部职工大会,集中学习和深刻领会文件精神,切实提高对文件的理解和认识。

(2)加强领导,精心组织。为确保此次自查工作落到实处,成立了自查自纠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责任,细化分工,形成了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的工作局面。

(3)加强自查,不走形式。紧紧围绕自查目标和内容,对照文件精神和要求,严格要求,求真务实,组织相关人员逐条逐项进行自查,不留死角,不走过场。

(4)加强自纠,务求实效。通过自查自纠,未发现一起文件规定中的违法违纪行为,但仍要求全局干部职工在以后的工作中,严格遵守文件规定,切实贯彻落实文件精神,力求长效。

二、行政审批事项的取消和下放,根据我局职能,我局没有行政审批事项。

三、职能调整

坚持管理科学化、服务社会化的方向,加强政府机关后勤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转换机制,推动后勤服务化、市场化,促进联合服务,逐步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政府机关后勤保障体制,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严格按照“三定”规定完成机构组建、职能整合和人员编制划转工作。按照“三定”规定及区编办批复行使职责、设置岗位和配备人员。局机关目前领导和内设科室领导职数配置均符合上级文件要求,无擅自增设内设机构、加挂牌子、提高机构规格、人员超编、超配领导职数和人员混编混岗等现象发生。

四、严格遵守组织人事纪律、八项规定和财经纪律 不存在超限额设置机构或变相增设机构等行为;不存在违规增加编制或突击进人、超编进人、超职数配备干部、突击提拔干部、突击评定专业技术职称等行为。依法依规处置经费资产,不存在借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之机隐瞒、挪用资金或虚报、冒领资金等行为;不存在突击花钱、巧立名目发放和私存私放钱物等行为;不存在挥霍公款相互宴请、收送纪念品或礼品等行为;不存在违规更换公务用车、办公设备,漏报、瞒报、隐匿和违规处理国有资产等行为。严格执行中央、省、市关于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严控一般性支出,继续深化“三公经费”预算管理,大力推进节约型机关建设。

此次自查自纠工作的开展,有利于完善制度机制、提高行政效率;进一步严明政治纪律、组织人事纪律和财经纪律,坚决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问题,严肃查处违纪违法行为,保证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工作顺利进行。对于检查中发现的问题,立即敦促整改,对于顶风违纪的,严肃查处,以优良的作风和清正的环境切实保障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工作顺利实施。

机构改革的自查报告 篇2

一、我国教育考试机构的现状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以下简称《高等教育法》) 第二十条规定:国家实行国家教育考试制度, 国家教育考试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确定种类, 并由国家批准的实施教育考试的机构承办。国家教育考试机构是指由国家批准实施教育考试的特定组织机构。目前, 我国已组建了比较完善的国家、省、市、县四级教育考试机构, 但机构名称比较混乱, 有考试中心、考试院、招考办等多种。

长期以来, 我国教育考试机构基本上依附于教育行政部门, 管理意识强而服务意识弱, 主观意识强而法律意识弱, 行政意识强而市场意识弱[1], 存在以下突出的不足。

1.缺乏独立性

各级教育考试机构为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直属事业机构 (少数为行政机构) , 长期“挂靠”教育行政部门, 以教育行政部门附属机构的形式存在, 并具有相应的行政级别, 在经营管理上普遍缺乏独立性、自主性, 更多体现政府的意志和需要, 容易受到政府的干预, 依靠行政命令开展工作, 不能独立地面向社会、面对市场提供符合社会需求的考试服务。

2.职能定位错位

虽然《高等教育法》已将教育考试决策权与教育考试实施权进行了明确分离, 但长期以来, 教育考试机构一直承担着考试决策与考试实施的双重职能, 担任着“运动员”和“裁判员”的双重角色, 集考试决策权、考试实施权、考试监督权于一身, 容易滋生腐败, 导致“权利寻租”、“政府失职”等问题。

3.专业化程度不高

我国的教育考试机构多为具有一定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 在教育考试资源方面形成了实质性的资源垄断, 习惯于依靠行政命令推动工作, 依靠积累的经验、按照上级的统一部署组织考试, 缺乏市场运营意识和服务意识, 机构设置以管理人员居多, 专业技术人才匾乏, 专业力量薄弱, 在考试项目研发、命题组卷、市场推广、考试评价服务等核心业务方面缺少应有的理论研究和技术水平。

二、专业第三方评价机构的内涵

第三方评价也称外部评价, 是指两个相互联系的主体之外的某个客体做出的评价, 是相对“管理—被管理”、“服务—被服务”等而言的第三方做出的评价, 对于教育考试而言, 是指通过独立于教育行政部门之外的, 与学校、考生之间没有直接利益关系的专业机构实施的评价。第三方评价一般具有独立性、专业性、客观公正性和权威性等特点。教育考试机构向专业第三方评价机构改革, 不是称谓的简单改变, 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从专门考试机构向专业考试机构转变

从业务职能分工来说, 教育考试机构是专门担负考试招生职能的特定组织, 而专业则是从业务能力与技术水平方面来考量的。专业考试机构需要拥有专业的评价人才、评价技术与评价设备, 具有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优势, 在考试项目研发、命题、推广、评价与反馈等方面具有核心竞争力, 并建立与之匹配的组织架构和工作标准。

2.从考试管理型机构向考试服务型机构转变

将原来的管理对象转变为服务对象, 树立服务理念, 以考生为本, 将服务考生作为其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将服务作为生存与发展的关键, 以服务推动机构改革, 建立相应的服务体系和工作标准, 把服务理念和服务标准内化为能够操作的服务手段, 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

3.从教育行政附属机构向独立第三方机构转变

将考试决策权与监督权剥离出来, “政事分离”, 政府逐渐淡出考试市场, 深化事业单位机构改革, 赋予教育考试机构独立的法律地位, 与教育行政部门、学校、考生之间不存在直接的利益关系。教育考试机构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 以第三方的身份独立开展考试评价工作, 并接受相关机构的监督与评估。

4.从单纯考试向评价服务转变

改变只考不评的现象, 不仅公布考试的结果, 还要对考试结果做出相应的价值判断, 通过深度分析考试数据, 甄别学生学习的强项和弱项, 对考试的结果做出合适的解释, 明确教学中存在的薄弱环节, 对教与学提出改进建议。

三、向专业第三方评价机构改革的必要性

1.符合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的潮流

教育考试机构的专业化、职业化和服务性质已成为全球考试领域的一个共识, 是社会经济和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考试机构的社会化趋势, 特别是考试实施职能的社会化已经成为世界潮流。全球最大的教育考试与研究机构———美国教育考试服务处 (ETS) 、英国剑桥大学评价中心、香港考试与评核局等都是独立的专业考试机构, 而非政府部门。

2.从考试大国到考试强国转变的需要

我国是考试的故乡, 同时又是一个考试大国。然而, 除个别特殊考试外, 目前我国尚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考试项目, 在国外也鲜见我国具有知名度的考试项目。任何一个国家的考试机构, 只要是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高、服务意识强, 教育考试事业就比较发达, 反之亦然。[2]

3.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需要

《纲要》对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探索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的办法, 政府宏观管理, 专业机构组织实施, 学校依法自主招生, 学生多次选择, 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可见专业化的考试机构既是推动考试招生制度深入开展的需要, 也是开展“一年多考”、“分类考试、综合评价”, 深入推动“学校依法自主招生”的必然要求。

4.提升教育考试服务功能和服务水平的需要

国外大多将考试作为一种公共服务产业, 以服务水平和质量的高低决定考试机构的生存与发展。我国教育考试机构在经营管理上普遍缺乏独立性和竞争意识, 缺乏市场开拓能力和竞争能力。教育考试机构过于强化政府意志, 工作重心长期偏于人才选拔和考试管理, 弱化了评价和服务职能, 在考试研发、考试命题、考试技术与手段等方面产生了“不该管、管也管不好”的结果, 限制了教育考试服务能力与水平的提升。

5.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需要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 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指出的重要改革目标之一。然而, 目前学生评价主要基于标准化考试, 以分数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 实施的高考、会考、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等考试的结果都不适宜作为教育评价的依据。[3]由于考试具有较强的导向性, 考试指挥棒客观存在, 在实际教学中“考什么、教什么”, “考”指挥“教”, 教学围着考试转的情况仍广为存在, “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仍然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

6.促进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有效提升的需要

《纲要》明确要求“开展由政府、学校、家长及社会各方面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活动”, 2011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通知》 (教职成[2011]11号) 中明确指出, “逐步建立以行业企业为主导的职业教育第三方评价机制”;江苏省教育厅也明确要求, “改革教学质量评价方式, 健全以学校为核心、教育行政部门指导、第三方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 实现质量评价方式多元化”。然而在实际评价中, 由于对第三方评价主体的专业背景、技术水平要求较高, 一些行业企业受自身水平的限制, 往往难以占据主导地位, 而第三方评价在我国刚刚起步, 第三方评价环境不完善, 缺乏相对成熟的评价市场, 在短时间内难以建立类似ETS、英国剑桥大学评价中心等专业第三方评价机构。专业第三方评价主体的缺失导致职业教育的第三方评价难以有效开展, 职业教育的第三方评价大多流于形式。

四、向专业第三方评价机构改革的途径

1.做好顶层设计, 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教育考试机构向专业第三方评价机构改革, 需要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持, 做好顶层设计。首先, 应健全法律法规, 完善制度引导。第三方评价是一种市场行为, 由于市场风险和控制失灵的客观存在, 所以要通过法制化手段使评价具有制度性保障, 通过法律的形式详细规定教育考试机构的权利和义务, 规范和引导教育考试机构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标准开展第三方评价活动。其次, 改变教育考试机构对教育行政的依附关系, 授予考试评价机构合法的地位, 从法律上明确教育考试机构的独立性, 规定其权利、义务及活动范围, 通过公开的程序授予其考试业务。再次,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营造良好的考试环境, “管办分开”, 逐步将考试招生的政策制定、审核、监督等管理职能剥离。政府应成为考试市场和考试质量的监管者, 加强对考试机构的监督与评估, 审核其命题与考试大纲的匹配程度, 确保考试机构独立、公正、公开的组织考试。教育考试机构按照法律法规规定, 申请和组织考试活动, 强化自身在考试研发、考试实施、考试评价、考试推介等方面的能力, 实现教育考试的科学化和专业化。[4]

2.构建核心价值, 树立服务观念

核心价值是指一个组织最基本和持久的信念, 被组织内的成员所看重, 是员工共同的价值追求, 是组织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教育考试机构的核心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社会责任、公平和质量。我们应围绕核心价值的构建, 树立通过提供一流的考试产品, 为考生、为社会、为政府服务的观念。一是以考生为中心, 以需求为导向, 提供优质测评服务。我们应树立服务意识, 依据考生的测评需求研发考试项目, 在考前、考中、考后为考生提供公平、安全、科学、准确、规范的服务, 树立公正、高效、专业的良好社会形象。国外考试机构为考生提供模拟试题和网上练习、利用地理信息系统 (GIS) 优化考点选址, 为残疾考生提供盲文本试卷、录音带、在考场提供特殊装置等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5]二是树立通过提供测评服务促进教育发展的理念。考试数据信息是教育考试机构的特有优势资源, 要在提供考试服务的同时, 充分利用教育考试机构独有的考试数据信息资源, 深度挖掘评价功能, 改变只考不评的现状, 促进教育教学改进与提高。三是树立大服务理念, 满足社会各行各业对测评的需求。除完成政府委托的考试项目外, 还要通过自主研发、联合开发、委托开考、引进海外项目等方式, 为社会不同客户量身订做测评项目, 提供客观、公正、权威的知识与技能认证, 促进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的深入开展。

3.明确核心业务, 提升服务质量

根据教育考试机构的功能定位, 应把“考试研发与命题、考试项目推介、考试实施、考试评价与反馈”作为教育考试机构的核心业务, 并据此构建高效、有序、顺畅的组织架构, 提升服务质量。

“考试研发与命题”是指编写考试大纲、编题、审题、拼配正式试卷和等值复本等, 在不断完善已有考试项目的同时, 研究开发市场需要的新项目。“考试项目推介”是指宣传和推广考试项目, 接受考生的咨询, 解释考试项目的疑点, 提供指导建议等。“考试实施”是指制定考试业务规程和实施细则, 并在实际运行中结合新技术、新理念加以完善和优化, 不断提高考试业务的专业化水平。“考试评价与反馈”是指对考试结果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 针对不同用户制作考试结果分析报告, 及时反馈给考试的利益相关者。核心业务相互衔接, 共同构成一个闭合环路, 既可以提供整体的服务, 也可以单独提供专业服务。[5]

4.打造核心竞争力, 提升服务能力

普拉哈拉德 (C.K.Prahalad) 教授和加里·哈默尔 (Gary Hamel) 教授认为, 核心竞争力是“在一个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 尤其是怎样协调多种生产技能、整合不同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对于教育考试机构来说, 核心竞争力实际上是隐含在考试项目、考试服务里面的知识和技能。综观国际知名教育考试机构, 都以一流的考试服务提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势核心考试项目。目前, 由于我国的教育考试机构习惯以行政命令推动考试, 核心竞争力多体现在对考试各环节的管控和组织实施上, 整体服务水平和服务意识较差, 未能形成具有竞争力的核心考试项目。因此, 我们应围绕核心价值及核心业务, 以科研为先导、以标准建设为依托、以专业队伍为保证、以信息技术为支撑, 着力打造教育考试机构的核心竞争力。

(1) 以科研为先导, 增强竞争实力

科学研究是推进教育考试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保证。考试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科学, 有其自身的科学规律与意义。教育考试机构要提高核心竞争力, 就要不断加强考试与评价领域的研究, 增强和巩固科研意识, 确立“科研先行”、“科研引领”、“科研立考”、“科研兴考”的思想, 深刻认识科研在促进教育考试科学发展和考试队伍专业化发展中的作用, 构建科学有效的科研机制, 加强科研工作的内驱力与外驱力, 努力掌握新理论、新政策、新技术, 增强竞争实力。在采用“引进、培养、聘用”等方式充实和扩大专业科研队伍的同时, 通过与高校、研究机构、国内外同行间的交流合作、共同研发等多种途径提升科研实力, 实现教育考试机构在测量、考试和评价等领域科学研究的专业化。

(2) 以标准建设为依托, 提高管理水平

标准建设是考试机构专业化建设的核心和基础, 标准建设包括考试技术标准和考试服务标准, 不仅要建设考试机构的整体标准、技术说明和工作规范, 还要建立各业务环节与各职能部门的标准与规范, 按考试业务的运作规律设置职能部门, 合理配备各种专业技术人才, 优化组织管理, 减少各部门之间和各成员之间的协调成本, 减少摩擦费用, 从经验习惯型管理向标准化、制度化、现代化管理转变, 提高工作绩效与管理水平, 提升管理效能与服务水平, 适时在教育考试机构中引入ISO9000系列标准, 增强教育考试机构的国际竞争力。

(3) 以专业队伍为保证, 提供一流服务

教育考试是一项专业性强、知识面广的工作。教育考试机构的专业化水平首先取决于考试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教育考试机构专业化的核心保障。应着力做好考试研发、命题、测评及考试推介等专业队伍建设工作。一是要优化考试队伍人员结构, 合理配备管理学、教育心理学、教育学、统计学、心理测量学、计算机等相关专业技术人员, 充分发挥专业人员的专长;二是加强培训, 通过集中培训、交流合作、外出学习、学历提升等多种方式, 不断提高考试队伍的专业水平和服务能力;三是充分发挥外脑的作用, 通过咨询、合作等形式, 借用各高校、考试机构、研究机构的力量, 共同完成一些高、精、尖的业务。

(4) 以信息技术为支撑, 推动考试命题和考试手段现代化

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今天, 考试命题和考试手段的现代化要求充分发挥和利用信息技术优势, 建立健全信息化服务支撑体系, 构建教育考试与评价信息系统, 进一步完善国家教育考试指挥系统、国家教育考试题库系统。开展计算机化考试 (CBT) 、计算机自适应考试 (CAT) 和基于网络的考试, 没有一个相当成熟的题库是难以完成的。题库建设对于提升命题的专业化水平, 提高命题质量、命题安全, 推动考试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ETS通过工作流程标准化, 建立大规模题库, 将信息技术应用到考试过程的各个方面, 构成了一套完整的智能化考试解决方案, 使得每年能够从容组织数千次的考试。

教育考试机构向专业第三方评价机构改革是考试机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及高考制度改革, 促进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提高自身竞争力的需要, 是一个集科学性、综合性、服务性于一体的长期工作。我们应直面挑战, 以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为契机, 做好顶层设计, 构建教育考试机构的核心价值, 明确核心任务, 以科研为先导、以标准建设为依托、以专业队伍为保证、以信息技术为支撑, 着力打造教育考试机构的核心竞争力, 这样我们才能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评价需求, 与国外考试机构展开竞争, 向考试强国迈进。

参考文献

[1]戴家干.从教育考试看教育考试机构的职能与定位.中国考试, 2006 (2) .

[2]戴家干.谈教育考试机构的职能与定位.教育与考试, 2007 (1) .

[3]张静.关于加快教育考试机构专业化建设的思考.考试研究, 2012 (6) .

[4]陆建明.教育考试机构管理体制的比较与改革方向述评.中国考试, 2008 (6) .

机构改革的自查报告 篇3

教育考试机构  专业机构  第三方评价  核心竞争力

随着教育领域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众多国际一流教育考试机构凭借技术优势和项目研发与推广能力,不断拓展我国教育考试市场,给国家教育考试机构带来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高考制度改革是当前社会关注度较高的热点问题之一,也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提出的一项重要教育体制改革。面对国外考试机构的强力扩张和《纲要》的改革要求,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多元评价需求,教育考试机构应向专业第三方评价机构改革,加快专业化建设,打造核心竞争力,拓展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

一、我国教育考试机构的现状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以下简称《高等教育法》)第二十条规定:国家实行国家教育考试制度,国家教育考试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确定种类,并由国家批准的实施教育考试的机构承办。国家教育考试机构是指由国家批准实施教育考试的特定组织机构。目前,我国已组建了比较完善的国家、省、市、县四级教育考试机构,但机构名称比较混乱,有考试中心、考试院、招考办等多种。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考试机构基本上依附于教育行政部门,管理意识强而服务意识弱,主观意识强而法律意识弱,行政意识强而市场意识弱[1],存在以下突出的不足。

1.缺乏独立性

各级教育考试机构为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直属事业机构(少数为行政机构),长期“挂靠”教育行政部门,以教育行政部门附属机构的形式存在,并具有相应的行政级别,在经营管理上普遍缺乏独立性、自主性,更多体现政府的意志和需要,容易受到政府的干预,依靠行政命令开展工作,不能独立地面向社会、面对市场提供符合社会需求的考试服务。

2.职能定位错位

虽然《高等教育法》已将教育考试决策权与教育考试实施权进行了明确分离,但长期以来,教育考试机构一直承担着考试决策与考试实施的双重职能,担任着“运动员”和“裁判员”的双重角色,集考试决策权、考试实施权、考试监督权于一身,容易滋生腐败,导致“权利寻租”、“政府失职”等问题。

3.专业化程度不高

我国的教育考试机构多为具有一定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在教育考试资源方面形成了实质性的资源垄断,习惯于依靠行政命令推动工作,依靠积累的经验、按照上级的统一部署组织考试,缺乏市场运营意识和服务意识,机构设置以管理人员居多,专业技术人才匾乏,专业力量薄弱,在考试项目研发、命题组卷、市场推广、考试评价服务等核心业务方面缺少应有的理论研究和技术水平。

二、专业第三方评价机构的内涵

第三方评价也称外部评价,是指两个相互联系的主体之外的某个客体做出的评价,是相对“管理—被管理”、“服务—被服务”等而言的第三方做出的评价,对于教育考试而言,是指通过独立于教育行政部门之外的,与学校、考生之间没有直接利益关系的专业机构实施的评价。第三方评价一般具有独立性、专业性、客观公正性和权威性等特点。教育考试机构向专业第三方评价机构改革,不是称谓的简单改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从专门考试机构向专业考试机构转变

从业务职能分工来说,教育考试机构是专门担负考试招生职能的特定组织,而专业则是从业务能力与技术水平方面来考量的。专业考试机构需要拥有专业的评价人才、评价技术与评价设备,具有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优势,在考试项目研发、命题、推广、评价与反馈等方面具有核心竞争力,并建立与之匹配的组织架构和工作标准。

2.从考试管理型机构向考试服务型机构转变

将原来的管理对象转变为服务对象,树立服务理念,以考生为本,将服务考生作为其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服务作为生存与发展的关键,以服务推动机构改革,建立相应的服务体系和工作标准,把服务理念和服务标准内化为能够操作的服务手段,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

3.从教育行政附属机构向独立第三方机构转变

将考试决策权与监督权剥离出来,“政事分离”,政府逐渐淡出考试市场,深化事业单位机构改革,赋予教育考试机构独立的法律地位,与教育行政部门、学校、考生之间不存在直接的利益关系。教育考试机构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以第三方的身份独立开展考试评价工作,并接受相关机构的监督与评估。

4.从单纯考试向评价服务转变

改变只考不评的现象,不仅公布考试的结果,还要对考试结果做出相应的价值判断,通过深度分析考试数据,甄别学生学习的强项和弱项,对考试的结果做出合适的解释,明确教学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对教与学提出改进建议。

三、向专业第三方评价机构改革的必要性

1.符合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的潮流

教育考试机构的专业化、职业化和服务性质已成为全球考试领域的一个共识,是社会经济和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考试机构的社会化趋势,特别是考试实施职能的社会化已经成为世界潮流。全球最大的教育考试与研究机构——美国教育考试服务处(ETS)、英国剑桥大学评价中心、香港考试与评核局等都是独立的专业考试机构,而非政府部门。

2.从考试大国到考试强国转变的需要

我国是考试的故乡,同时又是一个考试大国。然而,除个别特殊考试外,目前我国尚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考试项目,在国外也鲜见我国具有知名度的考试项目。任何一个国家的考试机构,只要是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高、服务意识强,教育考试事业就比较发达,反之亦然。[2]

3.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需要

《纲要》对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探索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的办法,政府宏观管理,专业机构组织实施,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可见专业化的考试机构既是推动考试招生制度深入开展的需要,也是开展“一年多考”、“分类考试、综合评价”,深入推动“学校依法自主招生”的必然要求。

4.提升教育考试服务功能和服务水平的需要

国外大多将考试作为一种公共服务产业,以服务水平和质量的高低决定考试机构的生存与发展。我国教育考试机构在经营管理上普遍缺乏独立性和竞争意识,缺乏市场开拓能力和竞争能力。教育考试机构过于强化政府意志,工作重心长期偏于人才选拔和考试管理,弱化了评价和服务职能,在考试研发、考试命题、考试技术与手段等方面产生了“不该管、管也管不好”的结果,限制了教育考试服务能力与水平的提升。

5.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需要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的重要改革目标之一。然而,目前学生评价主要基于标准化考试,以分数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实施的高考、会考、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等考试的结果都不适宜作为教育评价的依据。[3]由于考试具有较强的导向性,考试指挥棒客观存在,在实际教学中“考什么、教什么”,“考”指挥“教”,教学围着考试转的情况仍广为存在,“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仍然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

6.促进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有效提升的需要

《纲要》明确要求“开展由政府、学校、家长及社会各方面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活动”,2011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通知》(教职成[2011]11号)中明确指出,“逐步建立以行业企业为主导的职业教育第三方评价机制”;江苏省教育厅也明确要求,“改革教学质量评价方式,健全以学校为核心、教育行政部门指导、第三方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实现质量评价方式多元化”。然而在实际评价中,由于对第三方评价主体的专业背景、技术水平要求较高,一些行业企业受自身水平的限制,往往难以占据主导地位,而第三方评价在我国刚刚起步,第三方评价环境不完善,缺乏相对成熟的评价市场,在短时间内难以建立类似ETS、英国剑桥大学评价中心等专业第三方评价机构。专业第三方评价主体的缺失导致职业教育的第三方评价难以有效开展,职业教育的第三方评价大多流于形式。

四、向专业第三方评价机构改革的途径

1.做好顶层设计,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教育考试机构向专业第三方评价机构改革,需要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持,做好顶层设计。首先,应健全法律法规,完善制度引导。第三方评价是一种市场行为,由于市场风险和控制失灵的客观存在,所以要通过法制化手段使评价具有制度性保障,通过法律的形式详细规定教育考试机构的权利和义务,规范和引导教育考试机构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标准开展第三方评价活动。其次,改变教育考试机构对教育行政的依附关系,授予考试评价机构合法的地位,从法律上明确教育考试机构的独立性,规定其权利、义务及活动范围,通过公开的程序授予其考试业务。再次,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营造良好的考试环境,“管办分开”,逐步将考试招生的政策制定、审核、监督等管理职能剥离。政府应成为考试市场和考试质量的监管者,加强对考试机构的监督与评估,审核其命题与考试大纲的匹配程度,确保考试机构独立、公正、公开的组织考试。教育考试机构按照法律法规规定,申请和组织考试活动,强化自身在考试研发、考试实施、考试评价、考试推介等方面的能力,实现教育考试的科学化和专业化。[4]

2.构建核心价值,树立服务观念

核心价值是指一个组织最基本和持久的信念,被组织内的成员所看重,是员工共同的价值追求,是组织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教育考试机构的核心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社会责任、公平和质量。我们应围绕核心价值的构建,树立通过提供一流的考试产品,为考生、为社会、为政府服务的观念。一是以考生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提供优质测评服务。我们应树立服务意识,依据考生的测评需求研发考试项目,在考前、考中、考后为考生提供公平、安全、科学、准确、规范的服务,树立公正、高效、专业的良好社会形象。国外考试机构为考生提供模拟试题和网上练习、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优化考点选址,为残疾考生提供盲文本试卷、录音带、在考场提供特殊装置等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5]二是树立通过提供测评服务促进教育发展的理念。考试数据信息是教育考试机构的特有优势资源,要在提供考试服务的同时,充分利用教育考试机构独有的考试数据信息资源,深度挖掘评价功能,改变只考不评的现状,促进教育教学改进与提高。三是树立大服务理念,满足社会各行各业对测评的需求。除完成政府委托的考试项目外,还要通过自主研发、联合开发、委托开考、引进海外项目等方式,为社会不同客户量身订做测评项目,提供客观、公正、权威的知识与技能认证,促进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的深入开展。

3.明确核心业务,提升服务质量

根据教育考试机构的功能定位,应把“考试研发与命题、考试项目推介、考试实施、考试评价与反馈”作为教育考试机构的核心业务,并据此构建高效、有序、顺畅的组织架构,提升服务质量。

“考试研发与命题”是指编写考试大纲、编题、审题、拼配正式试卷和等值复本等,在不断完善已有考试项目的同时,研究开发市场需要的新项目。“考试项目推介”是指宣传和推广考试项目,接受考生的咨询,解释考试项目的疑点,提供指导建议等。“考试实施”是指制定考试业务规程和实施细则,并在实际运行中结合新技术、新理念加以完善和优化,不断提高考试业务的专业化水平。“考试评价与反馈”是指对考试结果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针对不同用户制作考试结果分析报告,及时反馈给考试的利益相关者。核心业务相互衔接,共同构成一个闭合环路,既可以提供整体的服务,也可以单独提供专业服务。[5]

4.打造核心竞争力,提升服务能力

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教授和加里·哈默尔(Gary Hamel)教授认为,核心竞争力是“在一个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怎样协调多种生产技能、整合不同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对于教育考试机构来说,核心竞争力实际上是隐含在考试项目、考试服务里面的知识和技能。综观国际知名教育考试机构,都以一流的考试服务提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势核心考试项目。目前,由于我国的教育考试机构习惯以行政命令推动考试,核心竞争力多体现在对考试各环节的管控和组织实施上,整体服务水平和服务意识较差,未能形成具有竞争力的核心考试项目。因此,我们应围绕核心价值及核心业务,以科研为先导、以标准建设为依托、以专业队伍为保证、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着力打造教育考试机构的核心竞争力。

(1)以科研为先导,增强竞争实力

科学研究是推进教育考试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保证。考试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科学,有其自身的科学规律与意义。教育考试机构要提高核心竞争力,就要不断加强考试与评价领域的研究,增强和巩固科研意识,确立“科研先行”、“科研引领”、“科研立考”、“科研兴考”的思想,深刻认识科研在促进教育考试科学发展和考试队伍专业化发展中的作用,构建科学有效的科研机制,加强科研工作的内驱力与外驱力,努力掌握新理论、新政策、新技术,增强竞争实力。在采用“引进、培养、聘用”等方式充实和扩大专业科研队伍的同时,通过与高校、研究机构、国内外同行间的交流合作、共同研发等多种途径提升科研实力,实现教育考试机构在测量、考试和评价等领域科学研究的专业化。

(2)以标准建设为依托,提高管理水平

标准建设是考试机构专业化建设的核心和基础,标准建设包括考试技术标准和考试服务标准,不仅要建设考试机构的整体标准、技术说明和工作规范,还要建立各业务环节与各职能部门的标准与规范,按考试业务的运作规律设置职能部门,合理配备各种专业技术人才,优化组织管理,减少各部门之间和各成员之间的协调成本,减少摩擦费用,从经验习惯型管理向标准化、制度化、现代化管理转变,提高工作绩效与管理水平,提升管理效能与服务水平,适时在教育考试机构中引入ISO9000系列标准,增强教育考试机构的国际竞争力。

(3)以专业队伍为保证,提供一流服务

教育考试是一项专业性强、知识面广的工作。教育考试机构的专业化水平首先取决于考试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教育考试机构专业化的核心保障。应着力做好考试研发、命题、测评及考试推介等专业队伍建设工作。一是要优化考试队伍人员结构,合理配备管理学、教育心理学、教育学、统计学、心理测量学、计算机等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充分发挥专业人员的专长;二是加强培训,通过集中培训、交流合作、外出学习、学历提升等多种方式,不断提高考试队伍的专业水平和服务能力;三是充分发挥外脑的作用,通过咨询、合作等形式,借用各高校、考试机构、研究机构的力量,共同完成一些高、精、尖的业务。

(4)以信息技术为支撑,推动考试命题和考试手段现代化

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今天,考试命题和考试手段的现代化要求充分发挥和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建立健全信息化服务支撑体系,构建教育考试与评价信息系统,进一步完善国家教育考试指挥系统、国家教育考试题库系统。开展计算机化考试(CBT)、计算机自适应考试(CAT)和基于网络的考试,没有一个相当成熟的题库是难以完成的。题库建设对于提升命题的专业化水平,提高命题质量、命题安全,推动考试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ETS通过工作流程标准化,建立大规模题库,将信息技术应用到考试过程的各个方面,构成了一套完整的智能化考试解决方案,使得每年能够从容组织数千次的考试。

教育考试机构向专业第三方评价机构改革是考试机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及高考制度改革,促进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提高自身竞争力的需要,是一个集科学性、综合性、服务性于一体的长期工作。我们应直面挑战,以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为契机,做好顶层设计,构建教育考试机构的核心价值,明确核心任务,以科研为先导、以标准建设为依托、以专业队伍为保证、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着力打造教育考试机构的核心竞争力,这样我们才能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评价需求,与国外考试机构展开竞争,向考试强国迈进。

————————

参考文献

[1] 戴家干.从教育考试看教育考试机构的职能与定位.中国考试,2006(2).

[2] 戴家干.谈教育考试机构的职能与定位.教育与考试,2007(1).

[3] 张静.关于加快教育考试机构专业化建设的思考.考试研究,2012(6).

[4] 陆建明.教育考试机构管理体制的比较与改革方向述评.中国考试,2008(6).

[5] 乔丽娟,赵彤璐.对我国教育考试机构专业化建设的几点思考.中国高等教育,2006(7).

[作者:申瑞杰(1974-),男,江苏徐州人,徐州市教育局,江苏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硕士。]

机构改革的自查报告 篇4

仅供参考

根据《中共县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开展机构改革评估的通知》文件要求,现将我单位机构改革自评报告如下:

一、部门“三定”规定执行情况评估

1、根据全县机构改革工作安排,于2020年4月1日前全面完成机构挂牌、“三定方案”确定等工作。

2、根据卫生健康局“三定方案”,结合工作实际,及时召开局务会,于4月底前完成新一届局领导班子分工,优化整合了局机关内部股室和人员配备,重点从能力建设、素质建设、组织建设、内部管理和纪律保障建设等方面提高局机关内部效能建设,不断提升管理能力,逐步改善卫生健康行业主管部门形象。

3、安排专人于5月底前全面完成了机改后机关政务公开、党务公开及机关文化建设等工作。

4、安排专人建立健全机关内部及系统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各项规章制度已经党委会、局务会研究通过并于6月底前正式下发实施,以此加强局机关内部建设和系统内部管理。

5、将本单位全部职责纳入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机关内部机构设置与按规定审批的机构一致,实有人员与批准的编制和领导直属相对应,不存在违反“三定”规定擅自提高机构规格、超规格设置机构、超编制配备人员、超职数配备领导的问题。

二、机构改革方案总体执行情况评估

1、严格落实职能转变,不断完善和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在实践工作中不断调整优化领导班子分工和股室工作职责。

2、相关职能整合、调整划转到位,健全完善了部门协调配合机制。

3、严格执行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

下一步,将按照全县机构改革工作相关要求和安排,重点通过强化班子建设,强化重点工作执行等方面,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团结意识,多学习、多汇报、多请示,带领全系统奋发向上、积极作为,确保各项工作更加规范、有序、高效,确保机构改革后各项工作更加规范、有序、高效。不断提高医疗质量和健康服务水平,推动全县卫生健康工作再上新台阶。

机构编制自查报告 篇5

关于机构编制执行情况的自查报告

市编委:

根据省编办《关于开展2010机构编制管理规定执行情况考核工作的通知》(皖编办〔2010〕230号)、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将机构编制管理规定执行情况纳入政府目标管理考核的通知》(合政办秘〔2010〕45号)、《关于2010目标考核与2011年目标编制工作的通知》(合政办秘〔2010〕135号)、《关于开展2010机构编制管理规定执行情况考核的通知》(合编办〔2010〕157号),现将肥西县2010机构编制管理规定执行情况报告如下:

一、机构编制管理总体情况

通过2002年、2004年、2005年、2007年和2009年县乡机构改革,我县县级机关共设置32个机构,其中:县委工作机构8个;县政府工作部门24个。县委、县政府派出机构3个、直属事业单位9个。

人大、政协、法院、检察院机关4个。

群众团体组织5个:总工会、团县委、妇女联合会、工商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协会。

从2004年起,我县通过区域调整,乡镇由原来31个调整至目前14个镇。

县本级行政编制为635名,实有人员798人;乡镇行政编制708名,实有人员608人;政法专项编制739名,实有人员681人。

全县县属事业单位372家,事业编制总数10672名,实有人员10378名。其中:全额拨款编制8348名,差额拨款编制1455名,自收自支编制869名;全额拨款人员7935人,差额拨款人员1017人,自收自支1426人。

二、机构编制管理规定执行情况

(一)严格控制机构编制,规范人员调配

严格机构编制管理工作,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机构编制和人事管理工作的意见》(肥发〔2009〕4号)和《关于进一步加强机构编制管理的通知》(肥编〔2009〕13号)规定,坚持一支笔审批制度;坚持凡工作需要要求调整机构编制,必须通过内部调剂解决,坚持“撤一建一”或“只减不增”的原则,实行总量控制。少数单位确实需要增加机构编制的,一律按皖编办〔2005〕144号文件规定报上级编委审批。新设立的单位所需编制,原则上实行县内调剂。

在具体工作中,严把机关、事业单位进人第一关。每个部门、单位进人,须经编办核准人员编制,在编制有空余的情况下,才同意办理公开招考或者人员调动手续。

(二)加强事业单位管理,做好年检工作

为加强对事业单位管理,根据《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规定,县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每年对全县所有登记的事业单位进行一次年检,杜绝抽逃、转移开办资金的行为和涂改、出租、出借《事业单位法人证书》或者出租、出借印章的行为。规范事业单位的设立、变更、注销登记工作,实时汇总登记管理数据,建立规范的档案库。

截止2010年11月底,全县已办理事业单位法人登记248家,其中新登记的21家,注销登记的1家,需要参加年检的168家,变更58家,实际应参加年检的单位159家,年检合格159家,年检合格率达100%。

(三)落实编制实名制管理

全县机关、事业单位在编在岗人员全部纳入安徽省实名制管理统计软件中进行管理,并在编制册和台帐中进行实名登记管理。

(四)机构编制动态管理

在严格控制机构编制增长的情况下,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在总量控制的前提下,对相关部门、重点单位的机构编制进行适当的调整。今年县编办会同纪检、教育部门对教育系统各学校的机构编制进行了调查摸底,根据省编办下达我县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数额,重新下达了全县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并为教育系统设置了2%的机动编制,为加强下一步农村义务制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建设留下一定的余地,也为我县教育系统解决了紧缺人才引进和专业技术人员录用的瓶颈问题。同时,根据省编办下达我县乡镇卫生院人员编制数额,对卫生系统的乡镇卫生院机构编制进行了重新核定,保障和加强了我县医务人员队伍的建设。

三、严格落实“三个不突破”情况

一是政府机构设置不突破,根据省市机构改革机构设置限额规定,在政府机构改革过程中,严格坚持“精简、统一、效能,统筹兼顾、突出重点,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的原则,按照省市规定的机构设置限额,设置政府机构,设置县政府机构24个。二是现有公务员总数不突破省、市核定的行政编制总数。三是领导职数配备不突破现有核定的数额。

四、本行政、事业单位增减和编制变动情况

(一)机构变动情况。2007年,合肥市批准肥西县人民政府设立27个工作部门,经2010年政府机构改革整合,现为24个政府工作部门,减少3个行政部门。按照皖编办〔2010〕31号文件规定,全县通过事业单位调查清理工作,对职责任务已完全消失、划转或履行职责的法定依据已全部消失的8家事业单位(不含7家中小学),给予撤销;对职能已大部分萎缩、任务量较小、工作职责任务交叉、在此次政府机构改革中随原行政主管部门同步划转到新组建部门的6家事业单位,进行了合并;对面向市场从事生产经营或中介服务活动的16家事业单位,进行改制;保留事业单位263家(不含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中小学校、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篇二:机构编制管理自查报告的主要内容

机构编制管理自查报告的主要内容

市编办:

根据《关于开展2011机构编制管理目标考核工作的通知》(马机编办〔2011〕82 号)精神及要求,我局对照市直部门(单位)机构编制管理工作考核自评表,结合实际逐项进行了自查自评,自评分为100分。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一、机构编制基本情况

按照市编委《关于印发<马鞍山市审计局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马机编〔2010〕22 号)要求,设立马鞍山市审计局,为市政府组成部门。内设办公室、综合调研科、法规审理科、内审指导科、审计执行科、计算机审计中心、财政金融审计科、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科、经济社会建设审计科、开发区审计分局、经济责任审计局等11个科室(局),另单设机关党总支。行政编制46 名,领导职数:局长1 名,副局长3 名,纪检组长1 名;经济责任审计局局长1 名和开发区审计分局局长1 名(高配副处级);科级领导职数17 名(含机关党总支专职副书记1 名)。截至12月份,行政编在职人数42人(巢湖区划调整调入2人,退休1人),配备科级领导17名(另巢湖区划调整一名正科级职数单列)。

朝阳【wlsh0908】整理2010年,根据马机编马机编〔2010〕41 号文批准,成立了市工程价款结算审计中心,为局下属正科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定编10人,公开招聘了8名具有工程造价、财务审计专业的专业技术人员,中心已于年初正式开展审计业务工作。

二、机构编制管理情况

1、机构设置规范。市审计局按规定程序呈报机构设立,不存在越级上报请示的现象;不存在或发生过擅自设立、撤销、合并机构及其所属机构,不存在擅自变更机关及其所属机构名称、附加名称、规格、隶属关系等情况。

2、人员编制管理规范。按规定程序呈报人员编制、领导职数增减或调整等事宜;部门在计划安排调整或招录人员时报经机构编制部门审核编制空编情况;按规定使用《机构编制管理手册》等规范性表册办理日常机构编制业务;不存在擅自改变人员编制使用范围,混用、挤占、挪用其它类别的编制;未发生过擅自超过核定的人员编制配备工作人员和擅自超规格、超职数配备内设机构或下属机构领导干部等情况;将领导职数、人员编制纳入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范围。

3、机构编制其他方面管理规范。明确由市审计局主要领导分管机构编制工作,设有专人负责机构编制的具体工作,都熟悉机构编制政策、法律、法规规定及其相关具体工作;不存在干预或变相干预下级机构编

朝阳【wlsh0908】整理制事宜和要求下级部门成立与其业务对口的机构或提高机构规格;不存在未经机构编制部门同意擅自下发涉及机构编制文件的现象;对机构编制管理情况及统计数据不存在隐瞒、谎报、拒报的情况;按规定和程序及时办理事业单位法人设立、变更、年检登记,按要求完成中文域名,按规范建立机构编制管理制度和档案台账。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明年工作打算

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发展,财政收支范围越来越广,尤其是政府性投资项目较多、资金量大,审计人力资源严重不足已难以应对日益加大的审计任务,我局编制虽有空余(定编46人,在职41人,空编5人),但由于全市总编制超编,申请招录公务员几年未获批准,人少事多的矛盾

尤为突出。

2012年,我局将在市编办的统一部署和要求下,严格按照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规定的要求,把机构编制工作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把加强和完善机构编制管理,作为坚持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严格遵守机构编制工作各项制度,切实做到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科学规范运行。

朝阳【wlsh0908】整理篇三:机构编制情况自查报告

**(单位)机构编制情况自查报告

根据《诸城市机构编制核查工作实施方案》有关要求,我单位对机构编制相关情况进行了自查,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1、机构沿革情况

我单位成立于****年(**编委,*编[****]**号文件)。**年我单位机构名称调整为****(加挂****牌子)(*编[****]**号„„)。

内设机构共**个(**编委,*编[****]**号文件),分别为„„,其中****加挂****牌子。

2、编制及实有人员情况

根据有关文件规定,核定我单位编制**名,其中行政(政法专项)编制**名,群团事业编制**名。(事业编制**名)。

现实有**人,其中:行政(政法专项)**人,群团事业**人,工勤**人。行政(群团事业)离岗待退**人,工勤离岗待退**人。

编外聘用、统发工资不占编等**人,其中编外聘用**人,统发工资不占编**人。占编不在岗**人,„„。

3、领导职数及实际配备情况

目前,核定科级领导职数**正**副;科级非领导职数**正**副;股级领导职数**正**副;股级非领导职数**正**副;„„。现实配科级领导职数**正**副;科级非领导职数**正**副;股级领导职数**正**副;股级非领导职数**正**副;„„。

高配领导**人,高配至**级。兼职领导**人,**级,所兼职务**。

离岗**人,其中:正科级**人;副科级**人;其他**人。

二、存在问题

经过自查,我单位存在以下问题:

1、未经机构编制部门批准擅自设立机构**(含临时机构)。

2、未经机构编制部门批准擅自在**机构对外加挂**牌子,合署办公等。

3、机关单位以借调、工作需要等名义长期混用事业单位编制人员**人。

4、编制外聘用人员**人。

5、已退休或调出人员未减编**人。

6、超编、超职数人员**人。

„„

三、与实名制数据库信息不一致情况及原因

我单位有以下机构编制情况与实名制数据库中信息不一致,具体为:„„

主要原因是:„„

四、整改措施

依据自查情况,制定以下整改措施:

1、撤销擅自成立的**机构,撤销擅自加挂的**牌子,及合署办公机构等。

2、取消借调和长期聘用人员**人。

3、为已到达退休年龄人员**人办理减编。

4、通过自然减员、控制人员调入等手段,消化超编、超职数人员。

5、规范数据平台数据**,确保平台数据准确性。

附件:

1、党政群机关机构编制核查表

2、党政群机关机构编制实有人员情况核查表

3、党政群机关离退休人员情况核查表

4、党政群机关编外人员情况核查表

5、事业单位实有人员情况核查表

6、事业单位编外人员情况核查表

7、离岗人员情况核查表

单位:(盖章)

单位负责人:(签字)

医疗机构自查报告 篇6

一、中药制剂现状调查

迄今为止,我市医疗机构没有中药制剂的申报、开发、生产,其主要原因如下:

1.长期以来,我市医疗机构业务用房少、基础条件差且极不配套,无法提供中药制剂配套用房。

2.由于我市医疗机构发展长期滞后,业务徘徊难进,医疗机构自身生存困难,职工待遇低,一直无力发展中药制剂。

3.我市医疗机构专业技术人员长期缺乏,近年来通过招考、招聘等多种形式积极引进药学、中药学类人才,但中药制剂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一直严重缺失,无法达到组建制剂室、药检室和质量管理组织人员要求。

4.中药制剂在申报审批时必须积累多方面的资料和大量的临床申报材料,需要付出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申报和开发程序复杂、周期长、成本高,我市医疗机构目前无力进行申报、开发、生产。

5.尽管各种医疗保险深入开展,但中医药特色的服务项目和药品报销种类少、报销范围窄、报销比例低,老百姓不愿、医生也不敢使用。

二、中药制剂发展措施

1.认真组织学习《关于加强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管理的意见》等相关文件,领会精神,提高认识,落实责任。

2.组织制定贯彻落实的具体实施方案,拟定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的发展规划。

3.积极做好中医经典名方、名老中医经验方、专科专病的口服和外用中药的临床资料收集整理,为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的申报、开发、生产打下坚实的基础。注重以名老中医长期临床实践的验方为基础,与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和学术的传承相结合。

4.在市中医院住院部和门诊综合大楼项目中及早进行中药制剂室的规划,并保证标准、规范、配套、科学设置。

5.利用市中医院纳入国家县级中医院建设项目单位的契机,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增添中药制剂所需设施、设备、仪器。

经办机构法人化改革的思考 篇7

1 经办机构法人化与改革的意义

1.1 什么是经办机构法人化

经办机构法人化是针对现行经办机构高度分散、政事不分、适应性差、绩效不高等弊端而实行的一种新体制新机制。在这种体制机制下, 依法设立经办机构、依法独立行使事权承担责任、依法实行法人治理, 是适应服务型政府强化执行职能需要、探索政事分开、服务能力与“事”俱进、全面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改革尝试。

1.2 经办机构法人化改革的意义

经办机构法人化是推进社会保险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路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加快健全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和经办服务体系”的改革任务。经办服务体系是以社保经办机构为骨干、基层公共服务为平台、社会服务组织为依托、信息化技术为支撑的公共服务体系。作为核心骨干的经办机构如何深化改革, 直接关系经办服务体系的完善, 关系经办服务能力的提升和老百姓的获得感, 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在设计经办机构改革的具体路径时, 比较一致的认识是加快“规范化、专业化、信息化”建设, 后来又增加了“标准化”, 标准化与规范化大同小异。近几年, 有些学者开始关注经办机构法人化改革。中国医疗保险研究会会长王东进就曾提出“要抓住事业单位改革的有利时机, 加快医保经办机构法人化、专业化、职业化的步伐”。笔者也曾撰文强调, “面对分散、政事不分、能力不足的经办服务体系, 必须走规模化、法人化和信息化的创新之路”。

1.3 经办机构法人化不同于现行事业法人组织

按照现行法规, 各级经办机构是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事业单位法人, 隶属于同级行政主管部门。但是机构法人化与现行法人组织在设立机构的法律依据、履行事权的法律授权、内部运行机制等方面皆不相同。现行经办机构虽属事业单位法人组织, 但它是政府部门的附属物, 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 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匹配, 与服务型政府不协调, 与全民医保体系不适应, 必须改革。

1.4 经办机构法人化不是经办机构市场化商业化

经办机构法人化应坚持“三不变”, 即依法履行公共服务的职能不变, 不营利的公益性质不变, 政府主导的体制模式不变。

2 现行经办机构的体制机制性缺陷分析

以问题为导向的改革方案设计必须找准问题。要改革经办机构, 首先必须了解现行经办机构有哪些体制机制性缺陷, 这样才能有的放矢, 对症下药。研究表明, 经办机构存在的体制机制性缺陷主要有:

2.1 机构规模小统筹层次低

至2013年末, 全国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有8363个 (不含失业保险、新农合) 。按行政层级分, 省级机构65个, 地市级机构992个, 县级机构7306个。按经办项目分, 养老保险机构 (含多险合一) 3466个, 机关事业养老保险机构883个, 新农保机构1510个, 医疗保险机构 (含医疗、工伤、生育合一) 2161个, 工伤保险机构343个。在全国8363个机构中, 县区举办的占87.4%。用社保法统筹区设立经办机构的原则衡量, 与省级或地市级统筹层次已不相适应。平均一个机构19.11人, 县级平均为15.95人。机构太小, 又彼此独立, 分散经营, 不利于“三化”建设。

2.2 职能交叉事权重叠

社保费征收是维系社会保险制度运行的头等大事, 但由于税务社保两家征收造成责任不清, 难以问责。即使在由税务征收的17个省内, 也并非五险统征, 广大灵活就业人员、城乡居民等自愿参保缴费的人群往往仍然由社保机构在征收。此外, 税务和社保经办机构之间在缴费对象分工、缴费基数申报核定等具体环节上也存在职能不清和互相推诿的现象。按险种人群设置的社保机构同样存在职能交叉事权重叠。如参保登记、基数核定、缴费申报、个人权益记录、稽核等共性业务, 一个统筹区内多个机构参与, 重复经办, 提高了成本, 增大了工作量。参保单位和个人办理业务, 需找几个机构才能办完。由于多头管理, 漏报、重复参保和冒领待遇难以发现, 造成行政资源浪费, 也不利于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的提升。

2.3 政事不分、职责不清

主管部门越位处理事务, 行政化思维替代专业化管理。责任不清, 体现在无论是中央、地方和地方各级政府之间, 还是政府各部门之间、经办机构之间, 均不同程度地存在责任不清。根源主要是缺乏法律规范, 但也有为照顾现实而设置的条文本身不公正的原因。如社保法对经办机构授权就不如征收机构完整充分。同样在处理征缴执法业务时, 征收机构与经办机构的处理程序不同。由于对经办机构授权不充分, 导致经办机构对行政决策机构高度依赖。此外, 行政决策机构往往以加强管理为由, 将特殊问题普遍化, 主动介入事务处理。

2.4 经办能力不能与“事”俱进

受编制和属地财政财力的双重制约, 经办服务能力适应性差, 人员和经费无法与事务同步增长。虽然从宏观平均值上看, 全国人均经办人次己高达1∶9800, 但从微观上看, 人力资源浪费现象不是个例, 考察某些服务大厅不难发现, 经办方式陈旧, 前台忙闲不均, 后台缺少管理监督支持, 信息系统优化有很大空间, 但受分散化体制制约和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拖累, 提升能力与绩效的动因不足。

3 国际 (地区) 经验

由于不同国家 (地区) 的具体情况不同, 社会保障经办服务机构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也不尽相同。大体可分为政府主导、自治和市场三种模式。多数国家 (地区) 选择政府主导体制, 我国亦然。

3.1 美国

政府市场两种模式并存, 即“老遗残”弱势群体的养老医疗由政府专门机构管理, 其他职业群体医疗保障实行市场化商业保险, 由商业保险公司管理。但无论谁管理, 事权责任界定清晰, 法律比较完备。和政府主导多采用集中管理模式一样, 美国主管“老遗残”社会保障的机构是社会保障署, 从人类服务部内独立出来, 属联邦政府核心部门, 全国垂直管理, 高度集中。

3.2 新加坡

中央公积金由中央公积金局负责管理, 独立于政府财政, 上级管理部门为劳工部。公积金局实行董事会制, 董事会成员由劳工部部长在得到总理的同意后任命, 任期一般不超过3年。现任董事会由主席、总经理和其他13名成员组成:包括2名政府官员、7名专家等, 体现了重视专业人士的发展趋势。经费从所管理的基金中按比例提取。专家认为, 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局既坚持政府主导, 又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依法设立, 依法独立行使管理权, 依法对参保人承担责任。公积金局内部运行机制企业化, 激励机制、考核机制和约束机制完善, 廉洁高效, 是政府和企业相结合的创新模式, 从而在体制机制上保障了能力与“事”俱进。

3.3 台湾地区

台湾全民健保由“健康保险署”统一管理, 隶属政府卫生福利部。所需行政经费由政府编列预算。署总部依业务性质设置若干专业组室, 并在台湾各地设有6个分区业务组, 21个联络办公室, 2011年末人员编制3093名, 分支机构与地方县乡行政无直接隶属关系, 独立专业化运作。

3.4 小结

归纳不同形式的经办机构有以下共同特点:第一, 高度集中统一。这几乎是政府主导的经办机构的共性。第二, 事权独立, 专业化运作。执行机构与主管部门分开, 按专业化要求独立开展工作。第三, 法制健全。立法先行, 规定详实, 为机构依法履职提供法律保障。第四, 机制完善。无论制度还是管理, 主要不是靠行政命令推动。

4 几点建议

4.1 完善法律

我国关于经办机构的法律近乎空白。要细化社会保险法相关规定, 尽快出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管理条例》《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经费管理规定》。明确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服务型政府执行机构地位, 为公民提供社会保险公共服务的职能。落实统筹区设立经办机构的规定, 依法改革己设机构归属和分支机构建立, 明确经办机构法人治理结构, 实行理事会制以及理事会职责、组成人员等重大事项, 为经办机构提供完善的法律依据和法治保障。经费按国家规定分项编制并纳入统筹区政府预算。根据事权与财权匹配的责任进行支付制度改革, 经费按谁的事权谁出钱的原则实行分担。

4.2 整合机构

在明确政府事权基础上, 确定各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职责, 统一社会保险费征收体制, 整合政府相关经办资源, 实行城乡一体化的多险合一的经办管理体制。取消按行政区、按城乡、按人群、按险种设立机构的传统做法, 根据统筹层次和共同事权分工需要, 建立中央、省、地三级经办机构的组织架构, 把县级经办机构改造成分支机构, 并通过委托购买等方式向街道社区 (乡镇、村) 延伸公共服务, 为参保人提供方便高效的服务。

4.3 法人治理

组建理事会, 实行理事会领导下局长负责的法人治理结构。理事会决策一切重大事项。经办机构在理事会领导下独立行使事权。理事会成员由人社、财政、民政、卫生、发改委等部门和参保单位代表、专家组成, 理事长、局长由政府任命。

4.4 专业运作

在机构整合基础上, 以业务环节为主线, 再造业务流程, 提升信息系统水平, 前台推行综合柜员制, 后台加强管理监督, 全面实现与基层服务平台、各类社会服务组织的联网对接, 凭借社保卡可在家门口迅速完成申报、缴费、待遇领取、费用结算、查询、咨询等业务。全面使用智能审核系统, 实行医保医师制度。加强对医疗费用和行为的监控。对机构人员进行分类管理, 实行职业资格和上岗考核制度, 建立绩效考评, 把客户满意度指标作为主要考评内容。完善激励与约束机制, 加大奖罚力度。

参考文献

[1]王东进.在深化改革中完善医保治理体系提高医保治理能力[J].中国医疗保险, 2014, 73 (1) :5-8.

[2]台湾健保署.2013-2014全民健康保险年报[Z].

机构改革的自查报告 篇8

关键词:分税制;国地税改革;营改增;税收成本

一、引言

1994年之前我国中央财政收入严重不足,因此国家开始实行分税制改革,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分税制将全部的税种分为中央税、地方税和中央地方共享税。为了方便税收的征收和管理,也是为了配合刚刚推行的分税制,国家分别设立了国家税务机关(负责征收中央税及中央地方共享税)和地方税务机关(负责征收地方税)。

国家税务机关与地方税务机关的分别设立,解决了税收收入如何汇聚和分配的难题。在营业税取消之前,地方有独立的主体税种,有地方独立财政收入。“营改增”试点从上海开始、从几个行业开始;2016年5月1日,我国全面实行营改增,意味着营业税从此不会再出现在报税单上,同时也意味着地方政府开始缺失主体税种。此时,国地税机构的改革问题又再次成为讨论的问题。

二、目前国税与地税机构分设状况的分析

第一、 国税与地税机构分设,增加了税收成本。所谓税收成本,是指在征收一定的税收收入时,付出的其他相关成本。税收成本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针对税务机构的征税成本,是指由于税务机构的设置导致的税收成本;另一类是针对纳税人的缴纳成本,是指纳税人由于要缴纳税款发生的税收成本。我国税务机构有两大系统:国税机关与地税机关。两大系统需要两套班子,两套同样的办公设施;需要类似的人员培训,履行类似的职能。税务人员的增加与办公设备的增设,势必会增加行政管理费用,提高行政成本;同级官员的增加,势必会增加办公费用,提高税收的征收成本。税务机关的组织模式有税种模式、功能模式、纳税人群体(模式)和混合模式,我国是“税种因素为主,功能因素为辅的混合模式,纳税人因素则基本没有涉及”。有些税种既属于地方税也属于中央税,纳税人在缴纳这些税款时,就不得到国税与地税两个机构才能完成缴税过程。此类典型的税种有所得税和城市维护建设税。国家根据不同的企业性质规定这些税种的缴纳地点;结果就是仅仅由于企业性质的不同,同样的税种却要到不同的税务机关缴纳,带来不必要的税收缴纳成本。

第二、 国税与地税机构之间存在着利益争夺。分税制重新分配了各级政府的事权与财权。但事权与财权的划分并不匹配:中央负责征收中央税与中央地方共享税,承担属于中央本级的事权;地方政府没有独立取得收入的权力,但承担了更多的事权。地方税具有税种多类别多、征收难度大、金额较小的特点,仅仅依靠地方税收入就想全覆盖地方各种的开支是不现实的。因此,地方政府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保持本级政府的运行,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加大自己的财力。地方政府为了本级的利益,在某些税款划分有争议的问题上,站出来帮地方税务局说话,与国家税务局讨价还价。有的地方政府还要求地方企业通过“地域税收筹划”改变税种,改变税款的缴纳形式,变应缴纳国税的税款为地税。

第三、国税与地税机构之间的信息沟通不顺畅。国税与地税机构有两套不同的信息系统,两套系统之间的信息沟通仍存在这不舒畅。一般企业涉及到的各种税收资料(如增值税、所得税等其他税种)及各种财务报表(如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都是有一定关联性的。国地税机构信息交换之间存在的障碍,会为政府机关查账,实地检查企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税务机关依据税种分设,事实上却人为地割裂了各个税种之间的逻辑关系, 数据相关性无法及时核对, 容易出现征管漏洞。几年来,国地税部门已经意识到了这些问题,并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多数地方一直在积极探讨国地税建立信息共享、建立合作机制。例如,有的省份已经在国税服务厅设置了电子查询设备,可以方便地查询相关地税方面的数据;有的省份在地税服务厅设置了国税服务咨询点。但总体来看,国地税之间沟通依旧有限, 限制了税收的整体发展。

三、全面营改增后地税机构面临的处境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地方没有立法权,只有部分税种(营业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房产税、车船税、契税)的税目税率调整权。其中营业税是地方税收收入的主体部分,是地方政府的主要收入。

全面营改增后,营业税彻底消失了。地方政府缺失了主体税种,地方税收入大幅下降。国家为了弥补取消营业税给地方政府带来的损失,出台了税制改革调整期间的暂时解决方案:将增值税的分配比例由之前的3:1调整为1:1。这样的调整虽然可以适当弥补地方财政收入的突然降低,但地方税务机关地位下降的事实却是不可否认的。地税机构收缴的税款金额下降,且目前收缴的税种不太重要;相比国税大厅的繁忙,地税大厅的冷落就更加明显。

四、国地税机构改革的原则

第一、税收征收成本最低。从税务机构的角度来看,国地税机构改革的原则是保持较低的税收征收成本。税务机关内部应当明确划分职责权限,合理安排工作的分工及人员的安排;在完成税收任务的同时,做好行政费用控制的工作,做好税务机关内部预算管理与控制工作。第二、 税收缴纳成本最低。从纳税人的角度来看,国地税机构改革的原则是保持较低的税收缴纳成本。缴纳成本包括了多个方面,从纳税地点的选择到彻底完成整个纳税过程。税务机构的改革,应当充分考虑纳税人群体的因素,为纳税人缴纳税款提供便利快捷的服务。第三、税务机构、部门设置精简且有弹性。从税务机构的角度来看,国地税机构的改革应当是精简机构和部门的同时,保持适度的弹性。所谓的精简是指在保证职能完成的前提下,将机构的运行成本降到最低

五、全面营改增后国地税改革的方向分析

方案一、地税部门继续存在。第一个方案是:继续保存地税部门,国税与地税部门依然共同存在。与国税部门相比,地税部门的地位较低。如果要继续保存地税部门,就需要明确国地税的分工;将目前国税机构的职责分类,将一部分工作分配给税收任务较少的地税机构。保证重新分配工作任务后,能够在高效地完成了税收任务的同时,也可以顺利地完成其他的工作任务。另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就是国地税机构之间的信息沟通问题。要打通国地税机构之间信息沟通,打破信息传递的阻碍,降低获取信息的成本。方案二、国税与地税部门合并。第二个方案是:彻底取消地税机构,将地税机构目前的职责与工作加入到国税机构。对纳税人而言,这个方案会是很受欢迎的,因为避免了纳税地点的选择、可以一条龙地完成全部的纳税过程。如果采取这种方案,需要对国税机构现有的职能进行系统全面的整合,以及如何调整地方政府的心态。首先,需要整合国税机构现有的职能。国税机构在完成现有的工作之外,还需要接手征收地方税的任务,必然会需要增加工作人员及相关的配套设施。其次,需要地方政府调整心态去接受。在营业税消失之后,地方政府的收入本就少了大部分,再全部交由国税机构征收,大部分地方政府都会需要一段时间完全接受。

参考文献:

[1] 郭德祥,国地税合并问题初探[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9年17期

上一篇:文化第四单元精致复习下一篇:学校机构编职履责情况自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