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机构改革调研提纲

2024-09-24

乡镇机构改革调研提纲(共6篇)

乡镇机构改革调研提纲 篇1

街道机构改革汇报提纲

一、街道党政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和实有人员及履行职责情况

1、机关内设机构设置:党务办公室、办公室、社区管理办公室、劳动和社会保障办公室、综合经济办公室、财政办公室、计划生育办公室、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共8个办公室。

2、机关人员编制。街道办事处核定行政编制总数40名。党工委由9—11人组成,设书记1人、副书记3人(其中1人兼任纪检委书记)、委员5—7人;街道办事处设主任1名、副主任3—4名,武装部设部长1名;内设各办公室的科级领导职数为1正1副。

3、实有人员。机关现共有76人,其中公务员24人,事业人员48人(其中全额事业40人,自收自支事业8人),统计员2人,选聘生(大学生村官)2人。

公务员中,班子成员10人,各部门正、副科级干部11人(正科7人、副科4人),科员3人;事业人员中,科级干部3人(其中当工委委员1人),副科级干部6人,办事员39人。

这些人员分布在8个办公室和9个居委会共17个部门中,管理着20个村、12个居委会,总人口达34000人。他们在城市管理、社区建设和服务、经济发展、社会治安、两个文明建设等方面工作中,发挥了重大作用。经过几年的努力,经济工作实现了跨越发展,2009年完成税收3500万元,是2006年街道成立之初的4倍多;经济文化繁荣、环境舒适优美、服务设施完善、管理规范有序、人际关系和谐、社会治安良好的新型现代化社区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几年来共投资130余万元,大大改善了社区基础设施,学习型、服务型社区建设初具规模;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稳定工作等进一步加强,和谐社会、和谐社区建设稳步推进。

二、转变职能、创新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等方面

转变职能是政府深化机构改革的核心。怎么转变职能?就是如何围绕“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强化公共服务、着力改善民生,加强社会管理、维护农村稳定,推进基层民主、促进农村和谐”这四个方面建设好服务型政府,如何创新体制机制,优化机构和岗位设置,如何建立精干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如何更好地关注民生、便利民生、改善民生。照此,我们遵从区委要求,全面进行了“一站三中心”建设。简单讲,就是改变原有的工作模式,重新整合人、财、物资源,设立“社会事务服务中心、综治信访服务中心、综合经济服务中心”三个中心,实行“集中办公、规范操作、一站式服务”,同时在各村、居设立便民综合服务站,站与中心上下联动、一线贯通。使我们的服务达到“广覆盖、最大化地贴近群众、最大化地便利群众”的目的。

经过一年来的尝试,证明“一站三中心”建设是转变职能、提高行政效率的现实需要,也是优化发展环境、争创新优势的关键之举。

在“一站三中心”建设上,我们坚持“五个到位”:一是硬件建设到位。本着便民、实用的原则,全面落实办公场所,配齐必要的办公设施和便民设施。从筹建到现在已经投入63万余元按标准对“一站三中心”进行了装修,并购置电脑、打印机及其它办公用品,改善了办公条件,完善了办公设施;二是人员配备到位。根据“一站三中心”各岗位的特点,打破部门界限,最大限度地调动每名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各职能部门推选素质高、能力强、业务熟、作风正的同志经组织考核培训后,到“一站三中心”驻点办公,目前“一站三中心”共配备工作人员39人。三是服务项目到位。将街道各部门有审批权限的项目、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项目全部纳入“三个中心”,实行集中办公和“一站式”服务。机关干部驻村、居“定人、定时、定责”为村、居民服务,当好村、居民的“办事员”;四是运行管理到位。科学编制办事流程,明确办事步骤、环节和时限,严格岗位职能责任,切实提高服务效率,规范行政行为。做到“四声、五心、四快”,即:“来有迎声、问有答声、走有送声、处理有回声;接待要热心、解释解答要耐心、分析事务要细心、帮助群众要诚心、解决问题要真心;受理快、调查快、处理快、反馈快”。认真抓好每一个服务环节,营造办事简便、高效的服务环境;五是监督检查到位。强化中心内部管理制度和干部驻村工作制度建设,建立严格的管理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确保“一站三中心”规范运行。对所有中心、站人员实行挂牌上岗,动态考核,按月、季、年进行考评,并把考核结果作为晋升提拔、表彰奖励的依据,以此激励先进,鞭策后进,增强责任意识,改进服务质量,更好地促进工作。

“一站三中心”不但为群众办事提供了极大便利,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有效调解处理了各类大小矛盾纠纷,还贴近群众需求,通过显示屏、办事指南、宣传单等方式,宣传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免费提供政策、科技、信息等服务,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理顺了干群关系,保障了广大群众的利益,维护了社会稳定,推进了和谐社会建设,为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三、实际工作中存在的体制性障碍、突出矛盾和问题

1、街道财力弱,调控能力差。

我街辖20个村、12个居委会,总体城镇水平较低。街道地处老城区,特点是“三多一少”,一是年老的住户多,年轻有能力的搬走了,留下的多为年龄大的留守户,这是一群低收入群体,大多需要街道的帮助和照顾;二是下岗失业和无业人员多,统计在册的下岗失业人员0000人,无业人员000人;三是平房住户多,经济有限没条件更换楼房,全街道0000户城镇居民有00%分布在平房区;“一少”是街道经济总量少,发展后劲不足。现有企业中规模以上企业寥寥可数,年税收在百万以上的企业仅有1个,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的企业也仅仅5个。作为街道,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目前对街道财政实行包干,除基本工资和办公经费外,干部的补贴、会议经费、业务经费等都要自负。各种公共基础设施、文化卫生、民政福利等需要投入的资金也需要自筹。此外,还要担负400多教师的工资差额部分,仅此一项每年就要多支出近500万元。虽然近几年街道税收翻了几番,但仍显财政困难,有些该办的事情由于资金缺乏而办不了,间接影响了街道的行政和服务功能,更不利于干部队伍的稳定。

2、体制不顺引发机制不活,一根针难引千条线。街道面对众多上级部门,上边各自为战,下边战成一团,哪个部门都强调自己的工作重要,都要求专人负责,都要一追到底。可街道就这么多人、就这几个领导疲于奔命,到最后哪个也“精”不了。

3、人员管理僵化,缺乏必要的流动。一些工作表现特别优秀、素质较高、能力较强的事业干部得不到合理的流动使用。事业身份制约了个人的发展,也限制了其在团队中更大作用的发挥,严重影响个人的积极性。

四、意见和建议

1、机构改革要与整合资源、科学定位结合起来。“一站三中心”初步实现了街道人、财、物资源重新整合,能够更科学、合理地发挥效能。服务中心“一个窗口对外,一体化办公,一站式服务”的模式,搭建起了政府和群众有效交流的平台,彻底改变了过去群众到机关办事,摸不着门、找不准人、办不成事的尴尬局面,真正实现了群众到机关办事“只跨一个门、只找一个人、件件有着落、个个都成满意人”。一站三中心组建以来,据不完全统计,共为群众和企业办理各类事项3985件。大至劳资纠纷,小到群众门前卫生,我们都能做到件件有着落,受到群众的好评,群众的上访量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55%。我们也真正感到群众上门办事的人多了,上访的人少了;群众理性平和的多了,粗脖子瞪眼睛的少了;群众说感谢话的人多了,说风凉话的人少了

2、机构改革要与转变职能结合起来,要切实把政府职能转变到提供公共服务、加强社会管理、促进经济发展上来。要充分发挥“一站三中心”的服务功能,真正能够为民办事。同时,要理清思路,把街道不能办、也办不好的事真正转移到有办理权利的机关单位。

3、要把机构改革与理顺条块关系结合起来。权责一致才能理顺关系,要合理划分事权,理顺条块关系,明确责职,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克服多头管理、互相推诿的弊病。

乡镇机构改革调研提纲 篇2

一、关于乡镇政府职能和事权划分问题

温家宝总理曾明确指出:“推进乡镇机构改革的出发点和目的,是为了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说到底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行政效能,更好地为‘三农’服务。”这就指明了乡镇机构改革的具体目标和实现途径。转变乡镇政府职能,不仅要合理界定乡镇政府的职能,还要明确乡镇政府的事权。按照哲学的观点,界定一个事物,实际上就是划清该事物与他事物的界限,明确该事物在相关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确定该事物就是其自身,而不是其他。乡镇政府职能的界定,与乡镇政府事权的划分密切相关。从目前情况看,主要是划分县乡政府之间的事权,明确各自的权力边界。

由于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乡镇政府职能定位明显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已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经济社会管理的要求。乡镇政府职能定位不清,导致县乡政府之间在事权划分上不明确、随意性大,“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越位、缺位、错位并存。乡镇政府在具体工作中承担着大量本应由县级政府部门担负的行政事务,在经济活动中扮演着管理、经营等多重角色,缺乏依法行政的法律依据和有效的管理手段,而县级有关部门对乡镇的考核内容却涵盖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的方方面面,乡镇在具体社会事务管理中往往处于矛盾状态:一旦管理就涉嫌越位,撒手不管就意味着不作为。从乡镇机构改革的动机看,试图通过明确乡镇政府职能,使乡镇政府把该减的事减下来,把该干的事担起来,权随事走;按照新的职责范围,精干设置机构,因事设岗;根据岗位职责和事业发展的要求,从优配备人员,按岗定人,着力建设服务型政府。但由于乡镇政府事权划分的不合理,一些应由县级部门承担或者仅需乡镇配合的工作,仍然交给乡镇办理,县乡职责不清,权责不一,随意泛化乡镇政府职能。同时,上级业务部门干预下级机构编制设置的情况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一边喊着要精简乡镇机构和人员,一边却在强调其部门利益的重要性,要求上下对口,保留人员或增加编制,弱化了乡镇政府减员增效的改革成果。

我们认为,首先要科学界定乡镇政府职能。乡镇政府作为我国政权的基础层级,直接面对广大农民,是农村各项工作最直接、最具体的组织者和领导者。现行《组织法》规定,乡镇作为一级政府行使的职权有七项。近年来,由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力度不断加大,乡镇政府的职能事实上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组织法》所赋予的这些职能已不完全具备。(1)乡镇不具备法律、政策、税赋、财政补贴等经济调节手段和能力;(2)现行法律法规界定的行政执法主体绝大多数为县级部门或派出机构,乡镇政府的市场监管能力相当薄弱;(3)乡镇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已不健全,导致了在履行职能中普遍存在“缺位”、“越位”、“错位”现象。“缺位”,就是份内该干的事没有干好,一些本应由乡镇政府承担的职能,没有自觉地承担起来,应该做好的工作也没有完全履行好。“越位”,是指做了超越政府职能范围和权限的事,管了许多不该管、管不好的事。“错位”,就是不做自己的事,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有利益的事争着干,无利或责任大的事不闻不问。重新定位乡镇政府职能,既涉及县、乡、村三者之间权利的合理配置,又涉及社会、经济、政治三者之间关系的整合重构。围绕这些关系的调整,理论界对如何定位乡镇职能有不少争论。大多数意见认为,要按照“市场能解决的,政府不干预;民间能负担的,政府不包办”的原则,明晰乡镇政府事权,主要管市场管不了且无法管的事情,从过去管农民、服务上级转到服务农民上来,把主要精力转到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在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地方,乡镇政府发展经济的职能强一点,而在经济欠发达的地方,乡镇政府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上。陕西是经济欠发达的农业省份,绝大多数乡镇经济以农业为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十分有限。乡镇政府职能应定位在促进经济发展、强化社会管理、提供公共服务上。一是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环境,包括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维护农民的主体地位和权益,加强对农村市场的监管,组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二是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加快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环境保护等社会事业发展。三是为农村构建和谐社会创造条件,加强社会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开展农村扶贫和社会救助,化解农村社会矛盾,保持农村社会稳定。

其次要合理划分县乡政府事权。这次乡镇机构改革,陕西提出要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调整县乡职责任务。夯实县政府管理本区域政治、经济、社会事务的职责任务。应由县政府承担的工作任务,不得转交乡镇;需要乡镇配合推动的工作,其经费由县级部门承担。这是对县乡政府事权划分提出的笼统要求。可以考虑从三个方面细化:一是县乡政府共同的事权。这是体现两级政府共性的部分,比如行政区域内的文化、卫生、城乡建设事业和财政、民政、民族事务、司法行政、监察、计划生育等行政工作,农田水利、农机、农技推广、集镇建设和管理等公共事务,应主要由县级政府承担、乡镇政府协办。二是不必或不便由乡镇政府承担的职能。如科学、公检法、环境治理、国土资源保护及县域内的重大基础设施等,应明确由县级政府承担。三是乡级政府无力承担,但需要乡级政府出面组织的公共事务,应划归或委托乡镇政府负责,必要时上级政府给予一定的支持,如农村义务教育、危房改造、改水改厕以及新型合作医疗、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优待优抚救助金发放等。

二、关于乡镇政府职能转变问题

众所周知,农村税费改革对农村经济社会文化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不断推进,农民文化素质和维权意识得到提高,信息渠道和活动半径进一步扩大,传统的行政控制型政府和行政命令式的干部工作方式受到了新的挑战。尤其是随着农业税的取消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务的提出,曾经以催粮要款为中心工作的乡镇政府,其工作任务、工作范围、工作重点都发生了很大变化,面临着干什么、怎么干的问题。从陕西一些市县乡镇机构改革的工作实践看,初步界定了乡镇政府职能,调整重组了乡镇机构,精简压缩了乡镇人员,探索了乡镇工作“干什么”和“谁来干”的问题,但“怎么干”的问题即乡镇政府职能的转变才刚刚破题。今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要积极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加快转变乡镇政府职能,着力强化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有利环境。”这就进一步指明了乡镇机构改革的发展方向和工作重点,迫切需要把改革推向深入。关于乡镇政府职能转变,我们认为:

一要更新和转变乡镇干部的思想观念。乡镇干部思想不解放,观念不更新,角色不转换,乡镇政府职能就不能发生质的转变。为此,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必须创新和转变乡镇干部的思想观念。首先,要树立政府是公共管理者和公共产品提供者的观念。乡镇政府必须改变直接干预社会经济运行的方式,集中力量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不直接干预各类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不断增加广大农民的收入,努力提高其消费水平,改善其消费环境。不断增加对公共服务的投入,为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务创造条件。其次,要树立乡镇政府是服务型政府的观念。要以群众是否需要和需要什么作为乡镇的首要职责,把主要精力转到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从过去的干预型越位政府,转变为扶植、帮助的服务型政府,把靠行政命令为主的工作模式转到以提供服务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以实实在在的服务,保证和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第三,树立有限政府的观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乡镇政府应有所为有所不为。要坚决破除过去无限政府的陈旧观念,不该管的坚决不管,该管的一定要管好、管到位,这样乡镇政府才能把职能真正转变到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

二要加快转移乡镇政府的工作重心。乡镇政府的工作重心要从过去那种安排生产、催粮要款、大包大揽转到抓管理、抓协调、抓服务上来。抓管理,就是发挥乡镇的社会管理职能,强化“守土有责”、确保一方平安的责任意识,加强小城镇和中心村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努力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营造宽松和谐、安全有序的环境氛围。强化管理社会各项事务的责任意识,加强农村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依法行政,规范管理,注重发挥村民委员会作为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作用。通过规范政府职能,打造法治政府、公信政府、廉洁政府、高效政府。抓协调,就是发挥乡镇的组织协调职能,因地制宜地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注意培育市场主体,扶持主导产业,加强对农户的培训,引导农户进入市场,适应市场,开拓市场。同时,支持和保护农民兴办各种经济组织,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抓服务,就是发挥乡镇的公共服务职能,通过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强化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的功能,使“服务”成为乡镇政府与农民紧密联系的纽带。通过宣传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为农民提供政策服务;及时建立信息平台和网络,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利用各种载体广泛传播科普知识和实用技术,开展科技培训,为农民提供技术服务;积极构建法律咨询网络,加强法律宣传教育,为农民提供法律服务。

三要着力改进乡镇工作的方式方法。要从习惯于发布行政命令转变为当好“经纪人”,从习惯于行政干预向市场引导转变,打破计划经济的传统管理模式,不搞关卡压,不搞勒要罚,不直接干预生产,不下达指令计划,不参与企业经营。要在职能范围内服务到位不越位,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积极探讨政府与企业、政府与社会联手互动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服务的新机制,搞好政策引导和组织协调,把产业经营、产业管理和技术服务等经营性职能尽量让位于龙头企业、产业协会和社会经营性服务组织。陕西岐山县在转变乡镇工作模式中提出了加强“四个引导”,即观念引导,引导农民树立市场观念和商品观念,摒弃小农意识,主动关注市场、研究市场、走向市场;规划引导,结合本地实际,根据市场情况和全局利益,制定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为农民调整产业结构提供正确导向;政策引导,加强政策宣传和教育,落实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推进乡村民主政治建设;典型引导,培育和树立先进典型,抓好一批示范基地、先进龙头企业和专业大户,带动农民发展效益农业。这一做法,是转变乡镇工作方式的积极探索,值得借鉴。

四要不断完善农村工作考核机制。建立完善一套科学合理的工作考核机制,有利于加强乡镇工作的落实,便于对乡镇干部的量化管理,并增强乡镇干部的发展意识和责任意识。一方面要坚决取消不切实际的考核指标,切实为乡镇政府“松绑”;另一方面要加强对乡镇政府开展社会管理和公务服务工作的考核,把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是否得到有效贯彻落实,当地社会是否稳定,环境是否得到保护,社会管理是否到位,公共服务是否提供,农民合法权益是否得到维护等,作为衡量乡镇政府政绩的主要标准。

五要努力提高乡镇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一是加强理论修养,发扬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坚持说实话、办实事、鼓实劲、求实效,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坚持深入群众,真心实意为农民群众办好事、解难题,切实维护农民群众的利益。二是加大对乡镇干部的培训力度,加快乡镇干部的知识更新。本着实用、有效的原则,制定培训计划,就培训内容、对象范围、工作经费、目标效果和组织实施作出具体规定。除了适当组织有关政治理论培训外,多举办一些实用农技知识培训。通过多渠道提供短平快的信息,不断强化乡镇干部的发展意识,增强服务本领。三是强化村组干部队伍建设。要多途径、多方式加强对村组干部的培养教育力度。要加大对村委会选举工作的领导和指导,着力推行村民自治。要建立村组干部准入机制,通过强化培训、加强交流、赴外学习等方式,不断增强村组干部的发展意识和业务素质,提高服务水平。

三、关于富余人员分流安置问题

分流安置富余人员,既是乡镇机构改革中的重要环节,又是乡镇机构改革的难点问题。陕西的安康市和岐山县在改革中,都将人员分流安置作为重头戏,坚持以人为本,做到有情操作,对分流人员采取多种分流形式,帮助重新就业,妥善解决实际困难。但是,任何改革从本质上讲都是利益关系的再调整。对于乡镇机构改革中的分流人员来说,分流意味着这些既得利益在一定程度上的丧失,因而思想上难免会对改革产生抵触情绪。面对人员分流,很多乡镇干部都心存顾虑。一怕丢位子,认为分流出去就意味着砸了“铁饭碗”,心理上有一种失落感;二怕丢面子,担心分流出去会被社会舆论特别是亲朋好友嘲笑;三怕没路子,感到自己法子不多,路子不广,步子难迈,对分流出去到底能干什么心中无底。一些乡镇干部难免对人员分流工作表现出冷漠、观望甚至抵触情绪,从而影响乡镇机构改革人员分流的顺利进行。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其他产业的就业机会本来就少,且收入偏低,社会中介组织也不发达,作为国家行政管理系统“神经末梢”的乡镇基层政府,缺乏有效吸纳乡镇富余分流人员的就业渠道。加之社会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障机制不完善,有限的财力难以支撑必要的改革成本,加大了分流人员的安置难度。据调查,一些乡镇已出现了分流人员纷纷要求上岗的趋向,基于确保社会稳定的考虑,自然出现了人员“分流”后“回流”现象,有部分分流人员又回到了原岗位工作。另外,分流人员的管理仍然留在乡镇,特别是进入农村服务中心的人员,其生活费的发放办法还没有同上岗人员相区别,分流人员“分而不流、流而不走”,还没有同乡镇政府完全脱离。

针对人员分流安置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考虑:

一要加强宣传,增强人员分流的透明度。在乡镇机构改革的前、中、后期加强宣传,让分流人员理解乡镇机构改革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历史潮流、时代必然。与此同时,要注意政策的可操作性和公开透明度,制定出能够实施的公开、公平、公正竞争上岗办法,不搞暗箱操作,要让分流人员心服口服。

二要为分流人员再就业创造良好的环境。鼓励分流人员自主创业,引导精简下来的公职人员申办私营个体企业,或者创办农场、养殖场,并在政策上给予适度倾斜。鼓励企业吸收分流人员,对接收分流人员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资金贷款优惠,激发企业接收机关分流人员的积极性。这样利用经济杠杆鼓励富余人员脱离机关,一方面可以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可以实现机构与人员的消肿目标。

三要积极发展农村三产,拓宽分流人员的就业渠道。从总体上看,当前广大农村“三产”发展严重滞后于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社会化服务非常薄弱,远未形成体系,像“农民经纪人”、“农村市场信息咨询服务站”这样的社会中介组织,其数量与质量都落后于市场需求。而被精简的乡镇“七所八站”人员中很多是技术人才,应充分发挥其作用,形成乡村服务网络。可以预见,农村生产经营服务业有待开拓的领域十分广阔,可以创造很多就业岗位。

四要健全社会保障制度,解除分流人员的后顾之忧。针对目前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应充分发挥国家、企业和个人的积极性,依靠社会各方面力量,探索在小城镇建立区别于城市体制并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新型社会保障制度。依托现有的乡镇社会保障机构,继续办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积极推广城镇社区服务,特别是抓紧推进影响力大、需求迫切的社会养老基金、大病统筹基金和最低生活保障基金这“三金”制度的建立健全工作,以减少分流人员的后顾之忧。

五要科学核编、依法定编、严控进人,确保人员分流不反弹。在前几次机构改革过程中,出现“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法律约束。这次乡镇机构改革,要想真正避免人员“回流”的难题,必须要重视加强依法科学定编的工作。即根据乡镇政府今后应承担的职能及其履行职能的能力进行科学论证,对乡镇政府职能机构、人员编制做出明确规定,同时推行财政直接发放工资,以此来增强工资发放的透明度。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确需增加职员时,要严格依照法定程序,在严格监督下公开、公平、公正地选拔,并首先考虑在现有乡镇工作人员中进行“调剂性”选拔。对违反法定编制而随意增设机构、人员的行为,一律依法作出处理,从而确保编制的严肃性,使乡镇机构改革和人员分流的成果得以巩固。

四、关于乡镇机构改革成本问题

乡镇机构改革作为一项系统性的综合改革,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利益调整,更需要大量的资金作支撑,必然要支付改革成本。一般认为,乡镇机构改革的成本包括直接和间接成本,或称即期和分期成本。直接(即期)成本必须立即支付,间接(分期)成本可以逐步支出。乡镇机构改革的成本有三个主要特征:一是可变成本。就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分流一个人员所需的成本会随之增长。以工资水平为例,2005年一个科员的工资为月均870元左右,是1995年月均工资210元的4.1倍,呈现一种较快的增长趋势。随着经济发展,工资水平只会提高,不会下降,人员分流成本还会上升。二是机会成本。就是如果放弃乡镇机构改革,继续保持现有状态,将意味着乡镇未来每年仍要付出现有规模的财政支出。如果继续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将意味着在付出一定改革成本的同时,未来每年可获得现有财政支出部分的收益。三是可延缓成本。就是乡镇机构改革所需成本较大,但实施方案一旦确定以后,其改革措施可分步实施,改革成本也可分年付出,因此属于可延缓成本。

乡镇机构改革成本的特征给我们三点启示:一是鉴于乡镇机构改革成本是一项可变成本,随着时间增长,改革成本将呈现增长趋势,因此,乡镇机构改革应该尽早进行。二是鉴于乡镇机构改革成本是一项机会成本,放弃改革就意味着放弃现有的财政支出收益,因此有必要抓住收益,用收益补偿成本,建立收益与成本的平衡机制。三是鉴于乡镇机构改革成本是一项可延缓成本,在目前县乡都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对较大的改革成本项目可采取有计划、分步骤的方法支付。

当前的突出问题是,陕西县域经济发展普遍滞后,县乡经济总体实力不强,收入总量小,财政自给率较低,难以提供充足的资金支付改革成本。据对安康市的调查,试点工作中全市直接支付的改革费用主要有四项:一是在改革前期和进展过程中,各级组织调研、调查摸底、制定方案、局部试点、动员培训、政策宣传以及全市统一组织的上岗笔试、竞争上岗、培训上岗和分流人员、组织督查和检查验收等项工作经费。二是全市有16人辞去公职,对辞职人员由原单位按每满一年发给本人原三个月基本工资的标准发给一次性辞职补偿费。三是全市清退乡镇临时人员432人,需按照服务年限每满一年发给一个月待遇的标准一次性支付补偿金。四是全市清退原集体性质的乡镇畜牧兽医站的兽医人员517人,也需支付一次性补偿金。以上四项在改革中必须付现,可将其界定为改革的直接成本。同时,改革中因机构整合、财政体制补助调整等因素,将乡镇中心卫生院人员经费由财政差额补贴转为财政全额拨付,将原乡镇企事业办(改革后并入乡镇经济发展办公室)、畜牧兽医站人员经费由原自收自支管理形式转为财政全额预算,纳入财政保障范围。这些增加的费用在以后时间也要陆续支出,可将其界定为间接成本。大量的直接成本短期内加重了县乡财政的负担,新增的间接成本对县乡财政形成了较大的压力。改革的成本无形中成了乡镇机构改革的拦路虎。

目前,破解改革成本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各地都在探索研究,一些地方在实践中提出了初步的思路和办法。即按照分类处理、分级负担的总体思路,多渠道筹措和支付改革成本。(1)效仿国有企业破产时的做法,根据职工工龄长短,给予分流人员每年一个月工资的一次性补偿,解决人员分流后一段时期内的生活困难;(2)通过实行人员分流前养老保险的单位欠缴部分由单位补缴、分流后养老保险由个人缴纳的办法,为分流人员补办养老保险,解决其后顾之忧;(3)人员分流后出现的生活困难,通过将其纳入城镇低保的办法予以解决;(4)进一步加大对乡镇机构改革的支持力度,实行中、省、市、县改革成本分摊机制,帮助基层分担改革成本;(5)加快开展建立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试点,以平稳推进乡镇机构改革,确保社会稳定。

参考文献

[1]王和.乡镇机构改革与职能转换.人民论坛,2004(8).

[2]蔡燕、李强.乡镇机构改革人员分流的难点问题及主要办法.党政干部学刊,2005(9).

[3]孝感市财政局.乡镇行政体制改革成本分析与阶段性目标选择.财政与发展,2006(5).

[4]成望东、张振明.新农村建设形势下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的调查与思考.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7(1).

我国全面深化乡镇机构改革 篇3

截至2008年年底,全国试点乡镇总数约1.8万个,占全国乡镇总数的一半以上。安徽、湖北、黑龙江、吉林、河南、内蒙古、浙江、重庆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已经在全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开展了试点。四川、青海和江西的试点乡镇已经达到乡镇总数的一半以上。

《意见》清晰地表述了乡镇的四项职能是:促進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强化公共服务,着力改善民生;加强社会管理,维护农村稳定;推进基层民主。促进农村和谐。

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将注意与市县政府机构改革的有效衔接,特别是要突出重点,加强分类指导,推动乡镇创新农村工作机制,探索为农服务的有效形式,改革整合乡镇事业站所,提高为农服务质量和水平,使乡镇职能转变取得实效。

乡镇机构改革调研提纲 篇4

一、200X年乡镇机构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

根据《山东省乡镇党政机构改革实施意见》和《山东省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意见》,2002年3月,我县按照市委、市政府批复精神,组织实施了乡镇机构改革。这一次机构改革全面落实了省委、省政府的改革思想,改革初步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一)机构编制精简情况

乡镇党政机构由原来的99个精简为36个,精简64%;乡镇财政拨款事业单位由原来的114个精简为34个,精简70%。

乡镇党政群机关编制由原来的625人精简为389人,精简236名,精简比例为38%;乡镇财政拨款事业单位编制由667人精简为319人,精简348名,精简比例为52%。

乡镇党政领导职数由110人精简为94人,精简16名,精简比例为15%。

乡镇财政拨款事业单位精简分流351人(其中整建制转为自收自支的139人),精简53%。

(二)机构改革的成效

通过此次改革,解决了乡镇行政体制和机构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成效是非常明显的。

一是推动了乡镇政府职能转变。通过改革,乡镇政府在职能转变上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进展。许多乡镇干部对乡镇政府应该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初步实现了政企、政事分开。撤销乡镇企管委后,政府直接从事企业经营活动或干预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的现象有一定程度的减少。事业单位承担的行政管理职能收归政府机关行使,而技术性、事务性、服务性的工作则由事业单位承担,过去政府机关与事业单位职能交叉不清的现象有一定程度的改观。

二是优化了乡镇组织结构,精简了乡镇工作机构。通过改革,乡镇的组织结构得到优化,工作机构得到精简。机构设置凌乱、庞杂的现象得到初步解决。乡镇只设立四个综合办事机构和四个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即党政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财税办公室。四个财政拨款事业单位即农业综合服务站、农村经济服务站、文化事业服务站、计划生育服务站。另外,又统一设立了五个经费自理的事业单位。

三是精简了乡镇人员编制,优化了乡镇干部结构和素质。在改革中,乡镇人员编制进行了大幅度的精简,一批年龄大、文化低、头脑不够解放的干部退出了工作岗位,干部结构和素质得到优化。市里对乡镇财政拨款事业编制实行总量控制,使乡镇一级人浮于事的问题得到初步解决。与此同时,在改革中全面推行了竞争上岗,机关股级领导职务和财政拨款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全部是通过笔试、面试两轮竞争才得以上岗,在职干部的结构和素质得到优化。

四是从长远看有利于减少财政开支,减轻农民负担。此次乡镇机构改革,由于人员分流暂时还不能全部到位,从目前看,减少财政开支、减轻农民负担的成效尚不明显。但从长远来看,乡镇行政事业机构和人员编制的大幅精简,将对减少财政开支、减轻农民负担产生积极的作用。

二、乡镇行政事业体制和机构还存在诸多问题

机构改革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乡镇行政事业体制存在的问题不能期望通过一次机构改革就彻底解决。目前,乡镇行政体制和机构还存在诸多问题:

一是政府职能和管理方式的转变并未完全到位,干预农民和经济组织生产经营自主权的现象仍然存在,不尊重村民委员会和村民自治权利的情况还时有发生。

二是事业单位的举办形式单一。国家支持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兴办社会事业,实现举办主体和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但当前乡镇事业单位过多地依赖政府举办,目前还没有事业单位转为经济实体。

三是事业机构行政化现象还比较普遍。一些乡镇事业单位并没有真正转变自己的角色,重管理、轻服务。加之乡镇事业单位不是一级独立法人,不能自主地开展活动,主要精力是中心工作,业务技术工作成了“业余”。

四是不少乡镇的人员精简和分流任务并没有真正落实。2002年机构改革时规定,经费自理的事业单位要在三年内与财政脱钩,但从当前的实际运作情况看,这个任务还很难完成。

五是对机构、人员精简和整合仍然不够,且重新反弹的压力依然存在。从我们调研的情况看,虽然乡镇的机构和人员确实已经进行了很大的精简和整合,但现有机构和人员仍然偏多,还有进一步精简和整合的必要。

三、乡镇人员精简分流任务相当艰巨

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以来,我县党政机关的入口把关很严,只能考试录用国家公务员,尽管乡镇党政机关人员编制进行了大幅度精简,目前乡镇机关基本没有超编现象。这次机构改革人员分流的重点是财政拨款事业单位。从当前的实际做法看,人员分流的主要途径是内退,离职创办经济实体或从事个体私营经济活动的人员还相对较少。在2002年机构改革中,乡镇财政拨款事业单位共分流351人,其中内退39人,分流到经费自理的单位170人,整建制转为经费自理单位人员139人,辞职3人。机构改革后,人员分流的重点就转移到经费自理单位与财政脱钩问题上,从目前看,经费自理单位的人员全部从财政供养体制中分离出来还很难。

首先是难在认识上。不少人认为,人员问题是历史形成的,现在要一下子解决不好办。有些人员还抱着“进了国家的门,就是国家的人”的观念,存有依赖思想,宁愿拿几百元工资,也不愿到市场上去拼搏。

第二,难在经济基础薄弱。乡镇事业单位没有正式的法人地位,不能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在为农业、农村、农民的服务中还不能养活自己。个体私营经济实力差,对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缺乏吸引力。机关事业单位中很多人员没有一技之长,创业能力差。

第三,难在政策的不配套。现行的人员分流政策不足以吸引机关事业人员自动离开吃财政饭的岗位,他们在养老、失业、医疗等方面有后顾之忧。改革是要付出成本的,但改革的成本过大,政府也将负担不起,怎样找到一个平衡点,这是一个难题。

四、进一步深化乡镇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的几点建议

要对乡镇科学定位。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找到一条既能保持农村社会政治稳定,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发展,又能进一步整合和精简乡镇机构和人员,切实降低行政成本,减轻财政压力和农民负担的新思路。

要建立编制管理与财政管理的监督协调机制。虽然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带来了重新增加机构和人员的客观压力,但如果编制管理和财政管理是完善的,就能从严控制机构和人员的增加。编制管理是控制政府机构和人员膨胀的闸门,然而,编制管理的法规建设却并不完善,要实现机构编制的法定化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要有效消除乡镇机构和人员反弹或膨胀的现象,必须要在转变乡镇政府职能的同时,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乡镇编制与财政管理的监督协调机制,堵住导致乡镇机构和人员反弹或膨胀的漏洞。

要赋予乡镇事业单位法人地位。乡镇事业单位自身发展壮大了,才有能力面向市场搞好服务、增强实力,实现与财政的逐步脱钩。要根据财力状况,核定站所经费基数,花钱补事而不是花钱养人。

要继续拓宽人员分流的途径。目前的手段,主要是以下几种,一是“转”,让有一技之长的工作人员领办企业,或搞科技示范点。二是“变”,将乡镇的涉农部门直接转变为经济服务组织,既分流了人员,又为农民提供了更直接的服务。三是“退”,到一定年龄的乡镇干部一律办理退休手续。四是“送”,将分流干部送到先进地区谋职锻炼,三年后自动与单位脱钩。以上手段都需要政府相关配套政策的支持。

乡镇机构改革调研提纲 篇5

关于乡镇干部队伍建设情况汇报提纲

----在省委组织部调研活动座谈会上的发言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乡镇干部队伍建设,围绕提高乡镇干部队伍素质,稳定干部队伍,促进乡镇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根据县委总体部署,财政部门在加强乡镇干部队伍建设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积极做好各项保障工作,也取得了明显成效。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财政部门做的几项工作

(一)提高干部职工工资,稳定乡镇干部队伍。

乡镇干部工作在最基层、最前沿,担负着中央、省、市、县各级政策贯彻落实的重任,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事无巨细,工作最辛苦、最复杂,但是工资收入水平最低。由于我县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县,经济基础较差,因而前几年乡镇工资水平普遍偏低。2005年前,全县乡镇干部平均工资690元,县直1150元,县乡平均差460元,即便如此低水平工资也不能保证及时足额发放,有的甚至拖欠三、四个月的工资,直接影响了乡镇干部职工日常生活,对稳定乡镇干部队伍带来不利影响。面对这种情况,县委组织部门带领财政部门有关人员多次深入乡镇认真调研,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决心再难也要把乡镇干部工资予以充分保证,并逐步提高拉平。为此采取了以下几项措施:

第一:建立工资专户。从2005年开始,县乡分别建立工资专户,县财政直接调拨资金到乡镇工资专户,该专户资金只能用于工资支出,并统一委托银行代发,防止挪作他用。

第二:纳入千分考核制。把保障干部职工工资作为考核县、乡财政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凡是有拖欠工资的,不得授予先进单位和个人称号。

第三:缩小工资差距,拉平县乡工资。县委、县政府决定,利用三至五年时间拉平全县平均工资水平,不断加大对乡镇的增资力度,每次调整工资乡镇明显高于县直,到2010年在执行工资政策上,全县基本实现了县乡工资拉平。截止2010年底乡镇在职人员月平均工资1645元,退休人员月平均工资1822元,与县直基本持平。

(二)加大扶持力度,提高乡镇财政保障能力。

由于乡镇是一级政府,相应一级财政,根据《预算法》要求,县乡实行“分灶吃饭”的财政体制,但是由于各乡镇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财政状况差距较大,经济相对落后的乡镇自有财力不能满足支出需要,致使乡镇干部职工工资较低,欠发工资现象严重,由此带来乡镇干部人心不稳,工作积极性低。2005年以前,个别乡镇因经济基础较差,每个月地方财政收入不足5万元,而仅工资支出就需23万元,如何保障工资及工作经费,如何保障乡镇机关正常运转,是摆在县级财政面前的一项重要工作,为此县级财政在本级也十分困难的情况下,通过大力压缩其他支出、积极向上级争取

等措施,多方筹措资金,将对乡镇的拨款与收入脱钩,不再根据乡镇收入完成情况调拨款,无论乡镇收入状况如何,也要优先保证乡镇资金需要,因而对乡镇超调资金较多,截至2010年底,11个乡镇办事处、工业园区中,有6个乡镇超调资金,总额达4658万元,为此县级压缩支出近3000万元,为乡镇工资发放和事业发展提供了可靠保证。

(二)改善办公条件,提升乡镇干部信心。近几年,随着乡镇经济的发展和财政状况的好转,乡镇办公场所和办公设施逐步改善,新城、大桥、陈集、高集等乡镇投资四五百万元先后新建起了办公楼,铜城、姜楼正在筹划建设,牛店、姚寨、刘集等乡镇对办公用房、院落进行了美化和整修。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办公设备也得到了普遍应用。办公条件的逐步改善使乡镇干部工作心情愉悦,不再有低人一等的感觉,极大提升了乡镇干部的自信心和工作热情。

(三)加强教育培训,提升乡镇干部素质。近来年,特别是取消农业税、“三提五统”后,中央不断加大对农村扶持,乡镇干部的工作重点也由直接面向农民催粮、催款转向为群众服务,把中央、省、市、县各项惠农政策落实到千家万户,这就要求乡镇干部要把中央、省、市、县粮食直补、农机补贴、家电下乡补贴、农资综合补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养老保险、五保供养、农村义务教育、电影下乡、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等等各项惠农政策理解好、解释好、落实好,真正使农民体会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因此在新形势

下也对乡镇干部的政策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客观上要求乡镇干部包括村级干部必须加强政策学习,提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为此,我们采取了三项措施:

一是从硬件建设上,提供学习的平台。根据上级要求,2006年县财政拿出101万元,结合上级专项转移支付对全县494个远程教育学习站点进行网络建设,基本覆盖了全县所有的乡镇和村庄,2007年又追加30万元,以后每年初预算都安排8万元用于远程教育建设维护资金,形成了覆盖县、乡、村三级远程教育网络体系,为乡镇、村干部提供良好的外部学习环境。

二是从经费保障上,提供资金支持。一方面在预算安排上,每年都安排一定的干部培训经费、工作经费,全县人均在2000元以上。另一方面不断加大对乡镇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农村税费制度改革后每年6000多万元的转移支付全部下划到乡镇,为提高乡镇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是从政治待遇上,提高乡镇干部待遇。县委、县政府对乡镇干部队伍政治上十分关心,对年龄偏大的乡镇领导干部妥善安排使用,使乡镇干部年轻时工作舒心、年龄大时工作称心、年老时生活放心,基本解决了乡镇干部政治待遇、工作环境、生活水平等后顾之忧,稳定了乡镇干部队伍。

(四)加强村级建设,改善乡镇干部外部工作环境。乡镇干部直接面对的是村级,直接服务的是群众,村级环境条

件的改善无疑给乡镇干部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从2007年4月,根据上级要求,我县对全县73个无办公场所的村进行了村级活动场所建设,共筹集369万元,每个村补助5万元,其中:上级补助2.8万元,县补助1.4万元,乡镇补助9000元。2010年9月份又对70个村纳入建设范围,每个村补助6.5万元,总投资455万元,目前,这70个村的建设已经基本完工,村级活动场所的建设不但改善了村级工作环境,也为乡镇干部的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存在的问题

(一)乡镇干部收入福利待遇偏低。尽管近几年经过积极努力基本实现了县乡工资拉平,但是由于我县经济基础薄弱,财政尚未从根本上改变困难状况,因而在对稳定乡镇干部队伍,提高乡镇人员素质等方面的投入仍然偏低,乡镇干部收入、福利待遇等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受传统思想、工作习惯等因素制约,仍有部分乡镇干部对收入待遇等持抱怨态度,多数乡镇福利较差,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乡镇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二)乡镇干部政治待遇偏低。近几年我县在对乡镇干部安臵和使用上,给予了极大地倾斜和照顾,但由于受政治条件等各方面因素制约,政治待遇依然偏低。

(三)部分乡镇干部素质偏低。受自身和工作环境等因素制约,部分乡镇干部文化知识水平较低,工作方法简单粗暴。新录用的大学生学历高的不愿来,来了的深入不下去,能力强的留不住,学历层次高、工作能力强、工作作风扎实的干部较少。

三、几点意见和建议

一是在财力上,加大对乡镇财政倾斜和支持。乡镇是环境最艰苦、工作最具体、落实最困难的基层组织,由于乡镇财政困难,抓襟见肘的财力制约着乡镇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各项事业的发展。各级应不断加大对乡镇的转移支付力度,特别是我县作为全省财政贫困县,县级很难拿出更多的资金支持乡镇建设,建议中央省市财政加大对县乡两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或设立专项转移支付,为维护乡镇基层政权稳定、维护乡镇干部队伍、提升乡镇干部素质创造良好条件的经济条件。

二是在政治上,加大对乡镇干部的培养和使用。对符合条件的乡镇干部要优先提拔重用,使他们政治上有地位、工作上有作为,增强工作自信心和自豪感。

三是在生活上,提高乡镇工作人员的工资福利水平。要建立乡镇工资水平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提高乡镇干部职工的福利待遇,建议上级设立专项资金用于乡镇工作人员的交通、通讯、误餐补贴等。

四是在教育上,加强乡镇干部队伍的学习培训。要经常性的组织乡镇干部职工进行培训学习,提高政治素质、文化素质、工作能力,改进工作作风,使乡镇干部工作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最大限度地发挥乡镇干部的工作热情和创造

力,为农村经济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汇报不当,敬请批评指正。

乡镇机构改革调研提纲 篇6

按照自治区纪委《乡镇纪检监察、机构调研工作方案》要求,现就结合我苏木实际情况,细化调研专题汇报如下:

一、撤并苏木机构改革的总体情况

牧区推行机构改革,2005年由原桑根达来、巴音、乌兰苏木全建制合并为巴音乌兰苏木。区域面积6718平方公里,国境线长106.32公里(与蒙古国交界),辖16个嘎查、3个集镇、82个乌素组、总户1676户总人口5859人,其中:蒙古族3310人占56.5%,牲畜存栏26.4万头(只),饲草料种植地15671亩,可利用草场976万亩,边境一线禁牧涉及5个嘎查,禁牧面积364.8万亩占37.2%,以草定畜面积612万亩,核定牲畜22.3万只,冷季草场使用率控制在45%—50%之间,保持草畜动态平衡,全苏木经济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牧民生活明显改善,人均收入一年上一个新台阶。2006年人均收入4300元,2007年4800多元,2008年达到5658元,创历史新高。

苏木机构设置更加科学合理,党员干部队伍进一步优化,全苏木在职干部职工58名其中:副科以上领导干部14名。苏木党委由7人组成,政府正副苏木达4人、人大正副主席2人,现有35岁以下干部17名占29.3%,大专以上文化程度49名占84.4%,苏木内设机构,按照精干、高效、廉洁的原则整合人力资源建立综合办、综治办、计生办、牧经站、统计站、畜牧服务中心、信访办、就业服务中心等职能单位,有效的开展“一站式”服务。

苏木机构改革工作总体运行良好,四年工作实践证明有利于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管理,优势互补、依托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牧民收入优势。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兴办公益事业,减少接待规模,压缩非生产性开支,减轻财政负担各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可以说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边疆和谐,牧民安居乐业。

二、苏木纪检监督机构组织建设基本现状

苏木纪检委与苏木党委任届同步民主选举产生,苏木纪检委由3人组成,设书记一名、副书记一名,平均年龄31岁,配备2名专职纪检干部选派16名党员干部任嘎查纪检委员能够及时撑握最新动态返馈信息。苏木纪检委办公条件不断改善,做到办公场所,设备、学习资料和经费四落实,纪检干部编制列入苏木干部序列,奖金、统一实绩考核、合理分配。能够正常运转发挥职能作用。

三、苏木纪检委工作运行情况

紧紧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认真履职不断提高群众对纪检机关地位职能的公认度。从实际出发,突出抓好四个重点环节,一是强化宣传教育,把学习教育与贯彻上级纪委会议精神结合起来,与深入开展科学发展观活动结合起来,与推进新牧区建设结合起来,与本地区党员干部思想、作风、廉政结合起来,夯实思想基础,清理认识误区,增强广大党员干部党性原则和法律意识,增强廉洁自律,自党接受监督意识。二是启动制度创新,建立和完善维护群众利益的长效机制。以加强党政领导干部廉政建设责任制为突破口,认真研究制定,党务公开,政务公开,村务公开,领导干部廉洁考核,苏木嘎查干部效能和考核,严格问责,照章理事,用制度管人、管事、管钱、管物,真正实现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三是强化监督职能,按照《党内监督条例》,整合监督资源,把提高效能,优化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切入点,把群众最关心生活保障。今年嘎查“两委”换届选举,由纪委书记牵头组成专项监查组,实行全程监督,严把“三关”即公平公道公正竞争关、公推直选关、无干扰安全关。全苏木15个嘎查支部、16个嘎查委员会依法依规选举,达到预期目标。三保政策落实,扶贫救灾物资生态移民及国家支持项目,集体资产管理,嘎查干部公务活动,周转金使用,非生产性开支等作为重点事项,通过村务公开,增加透明度,使群众明白,还干部清白。四是加强自身建设,努力建设一支思想过硬,业务精通,勤政廉洁,团结高效的纪检工作队伍,苏木配备2名纪检监督员,选派苏木党员干部,兼任嘎查纪检委员,上下形成组织体系组,要进行上岗培训,明确职责,掌握动态,反馈信息,协调查力案件。

四、苏木纪检监察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情况 随着牧区改革不断深化,经济体制和管理体制发生了新变化,一是全面实施“保护生态,退牧转移”发展战略,通过禁牧、休牧、轮牧,草场经营权流转,牧民流动性较大,据统计全苏木走出草场创新业牧民累计达到3000多人占总人口50%左右。二是支持鼓励牧民自主择业转移,发展劳务经济,据统计外出打工牧民分布在全国各地,有的出国(蒙古国、日本国)。三是政府引导组织创办合作社,发展集约化生产,全苏木建成四个专业合作社,其中,转移到资源畜集地德崔山镇3个合作社,长期定居异地。四是由于自然条件不同,嘎查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牧民之间贫富差距拉大。五是嘎查“两委”干部多是牧民,又工作又务牧,精力分散,个别基层干部对纪检监察工作重视不够,借口忙于其它事务,缺乏精力来抓,思想上存在应付态度,还有人说:贫困地区经济不发达,没有产生腐败的土壤等偏面的思想认识。六是,党的惠民政策更加倾斜于边境牧区。近年来,投入大量项目资金,实施“三保”政策,包扶单位帮扶资金和上级下拔救灾物资等有个别干部以权谋私,为自己和亲友谋利益。加之村务公开不到位,群众提出质疑,这些发展中出现新情况、新特点。纪检监察工作必须顺应新形势,创新工作机制,打破瓶颈才能找到出口,必须抓好思想保障,制度保障,人民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保障,只有这样,才能构建反腐败坚强的防线,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真正形成建设新牧区的推进力。

五、苏木纪检监察工作的职能定位

按照“围绕中心,突出特色,强化监督,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的工作思路,以监督为主线,在参与中监察,监察中服务,服务中提高,具体实施七项监察职责。

一是加强对中央改善民生,拉动内需等建设项目管理,确保促进经济增长,政策措施的落实。实行苏木领导干部党风廉政建设长效责任制。建立联系点和示范嘎查建设不断总结提炼新经验,提高党风廉政建设整体质量和水平。

二是加强对惠牧政策的执行力,堵塞截留、挪用、抵扣涉牧补贴和扶贫救灾、救济物资。违背牧民意愿的盲目建设,加重牧民负担。眼霜哪个好保湿面霜排行榜 三是加强生态保护退牧转移,实施以草定畜,严格控制超载牲畜,切保草场冷季利用率控制在45—50%以内,保持永久性草畜平衡。

四是加强对集体草场租赁,流转经营权管理,防止为领导干部或亲友开绿灯。

五是加强对集体资金管理,严格控制实行村务公开、民主管理、防止财务报销应由个人支付费用借用其它名义用公款支付。

六是坚决制止大操大办,婚丧嫁娶,借机收钱,剑财的行为。七是加强作风建设,努力克服干部作风粗暴,态度蛮横,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建议苏木纪检委:

1、实行垂直领导体制,书记可任命为苏木党委副书记,有利于加强党的领导、独立办案、避免和减少奏情干予。

2、扩大、编制、配备5—7人设立相应只事机构和与上级机构相对接,有利于更好的充分发挥职能效益。

3、公务费、办案经费列入专项财政预算,专帐管理。

六、苏木基层党组织建设情况

全苏木有15个嘎查党支部(一个联合党支部),共产党员381名其中:牧民党员256名,在牧民党员中年龄在50岁以上184名占48%,35岁以下28名占11%,高中以上文化64名占25%。小学文化90名35%,年龄偏大、文化偏低、结构不尽合理。支部突出专业化,职责特色化,党员责任个性化。优化党组织配置突出四个关键点:一是扩大党内民主,改革选举制度,结合新一轮嘎查“两委”换届选举工作,公推直选嘎查党组织书记,海选嘎查村民委员会,按照民主、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选好配强嘎查“两委”班子,苏木提早介入嘎查开展财务清理和嘎查班子成员,并公开结果,依法依规,有序推进。有6个嘎查实行嘎查支部、嘎查达实行一肩挑,22名委员实行交叉任职,有35岁以下3名青年干部新任嘎查达。二是优化党组织配置,近年来,自发转移到资源富集地创办“四个”牧民专业合作社,共转移341人,在牧民专业合作社基地,协会和科技园区,建立党支部4个,党小组4个,使牧区基层党组织与合作经济组织互融互进,使支部专业化,职责特色化,党员责任个性化,同时在落地宏城肉食品公司选派党建指导员2名,组织了16名党员科技特派员。“阿都沁”专业合作社党支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施“北繁南育”,利用山后丰富的羊源,山前丰富饲草料资源对接,优势互补,托管互利,全面推行舍饲育肥新技术。去断乳羔羊,羯羊和老龄羊育肥出栏1500多只,净收入70.8万元,人均收入达到4000多元,同时依靠合作社的力量,带动贫困户28户、84人稳定脱贫。实现了转移户和留守户双赢效益。党组织优化配置,实现了“三覆盖”,即:党的组织覆盖,党的工作覆盖,党的社会影响力覆盖。三是建立和完善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以老党员、困难党员为重点服务到位,对在职10名符合条件嘎查正职干部,落实社保政策,对5名35岁以下嘎查支书、嘎查达选送参加国家公务员考试,对41名困难党员实行“1+1”帮扶制度,落实定责、定岗、定效,不脱贫、不脱勾责任制,今年春节市、旗、苏木入户慰问贫困党员26名,发放慰问金2.6万元。对在职嘎查“两委”干部的工作重新定位,通过重点工作看干部,做好重点工作奖干部与工资奖金,调整使用直接挂勾。今年“七·一”表彰奖励4个先进支部和37名优秀党员,党员产业带头人并树立标杆。四是党员管理数,近年来广大党员主动为草原减负走出草原创新业,有地迁建,定岗、插花,离草不离乡,自主择业,集中供养,政府组织等开辟七条转移通道,流出党员182名占47.4%,面对这一特殊的党员群体,我们积极探索,构建流动党员管理教育的长效机制,分类施教,突出小型、多样、灵活方式推行四项措施。

1、投资2万多元,在流动党员相对集中的海镇地区建立流动党员活动中心。

2、对有稳定居所或工作的,支部确定专人负责定期与其联系,及时掌握思想动态和学习、组织、生活情况,并予以及时指导。

3、以支部为单元,设立党建指导员和党员联络员,安排就近靠某个党组织或编入临时党小组。

4、流出外省区市党员,通过电话、信函开展远程教育。全苏木流动党员受教育面达到90%以上。今年发展7名新党员其中35岁以下青年党员5名。结合“两委”换届选举,我们从更广阔的视野中发现和掌握一批优秀青年干部,通过公推和组织考核确定32名嘎查后备干部。五是阵地建设,本着“打基础、强管理、重功能”的原则,多元体投入,整合资金52万元,扩改嘎查党员活动室,建成3个联合阵地覆盖9个嘎查2700多人。今年投入10万元扩改伊和宝力格嘎查党员活动室,330平米,截止目前全苏木16个嘎查实现全覆盖,达到“五配套”,充分发挥了党员活动,牧民议事、便民服务、科技培训、文化娱乐、综合服务功能,连续组织了“庆七·一热爱党”主题教育,利用“五·一”“五·四”举办文化体育竞技赛,用民族文化占领牧区阵地,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七、苏木纪检监察工作存在主要问题及建议

1、交通工具缺乏,因为边境牧区面广、线长、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出行难,苏木无经济能力,自配交通工具,建议上级匹配一辆工作用车。

2、纪检干部业务知识缺乏,因为新一届苏木纪检委干部多数是新手,需要充电,加强专业知识培训,突出素质教育,政策水平和业务能力,建议实行“菜单式”培训,增强学习力、执行力、落实力,提高工作效率。更好的适应新形势纪检监查的新任务、新要求。

3、现代化宣传教育设备缺乏,因为近年来牧区全面实施“保护生态退牧转移”党员干部和群众流动性相对较大,需要配套远程教育设备。

上一篇:MS-EEPO有效教育.创新教育全国第八次观摩交流展示活动学习感悟下一篇:因坚持而美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