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推广机构(通用12篇)
乡镇推广机构 篇1
随着我国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和农业技术推广的日益扩大, 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与农业生产规模的迅速发展不相协调的是当前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的落后、老化, 管理体制、工作机制、人员结构等方面的问题, 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1]。因此, 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地方政府部门应加强农技推广体制管理和机构管理, 提高人员素质和工作效率, 为我国的农业生产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1 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职能
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必须制定和实施农技推广计划, 引进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和新成果, 并予以试验、示范和推广。在农作物的生长方面, 乡镇农技推广机构要开展农作物病虫草鼠等农业生物灾害的监测、预报、指导防治和处置工作, 并监测农作物苗情、耕地质量、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投入品使用情况, 要进行植物检验检疫。同时, 还应当管理、保护农业资源, 引导、扶持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和机构, 协助农机产品质量、作业质量、维修质量和服务质量的监管工作, 开展农机安全生产监管, 协助处理农机安全事故[2]。在农产品质量监管工作方面, 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应当广泛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督和产地环境监管工作, 全面推广农业标准化技术, 将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落到实处, 建立农产品生产档案, 使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得以顺利进行。
2 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管理体制主要问题
2.1 管理体制不合理
目前, 我国大部分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仍旧属于乡镇政府及其部门的管辖之下, 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没有自主决定权和话语权, 所有日常农业技术推广和管理工作由乡镇政府进行安排和组织[3]。然而许多乡镇政府由于缺乏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重视和认识, 在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进程中疏于对相关人员和事务的管理, 甚至有些乡镇政府对农业技术推广机构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 导致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缺乏工作热情, 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无法正常、顺利地开展。
2.2 工作机制不灵活
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缺乏切实、有效的管理机制和人员激励机制, 没有将工作业绩、推广效果与绩效考核、职称评定等进行挂钩, 导致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缺乏努力工作和继续学习深造的动力, 认为无论工作态度和工作成果如何, 个人收入、奖励等都不会有任何变化, 许多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兢兢业业工作多年, 却无法进行职称评定, 大大打击了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同时, 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没有根据工作人员的工作岗位、工作职责等制定合理的工作管理机制, 没有将推广人员按照工作内容不同进行合理划分, 导致农技推广工作缺乏系统性、层次性和有效性。
2.3 人员结构不理想
由于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待遇管理、编制管理、职称管理等方面的落后和不合理, 大部分农技推广机构无法吸引真正具有较高专业素养和推广才能的人才, 致使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人才队伍结构不理想。许多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技术人员都主要由年龄较大、农业技术知识不全面的当地剩余农业人口构成, 由于缺乏待遇提升、职称评定等方面的刺激, 技术人员没有针对现代化的农业技术开展及时的、系统的学习和研究, 导致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知识结构老化、落后, 无法满足当前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 严重影响了乡镇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农业生产方式的进步[4]。
3 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管理体制问题解决措施
3.1 结构管理方面
针对当前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体制上存在的管理职能划分不清的问题, 应当将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独立出乡镇政府部门, 为了更好地适应当前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事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可建立现代化的农业技术推广企业, 吸引社会资金投入, 开展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体制改革, 实行公司式管理和运作, 彻底解决目前普遍存在的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性质、智能、人员管理模糊不清的问题。对于那些与乡镇政府有千丝万缕的紧密联系、无法完全从中脱落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 可将行政、服务部门保留在乡镇政府中, 把其具有经营功能的部门和人员与其他政府资源、社会资源进行结合, 成立新的农业技术推广企业, 由地方工商部门实施监督、管理, 严格按照经营范围参与市场竞争。原有的农技推广行政部门仍由乡镇政府管理, 属基层事业单位, 与新建农技公司属两个完全不同的法人组织, 两者之间不存在任何组织、经济上的交叉关系, 农技推广部门人员与政府其他部门人员同属政府管理、享受相同待遇。
3.2 人员管理方面
为了充分适应和满足当前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科技生产的需求, 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企业应当在技术人员和经营人员的选用上采取岗位竞聘制, 提高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整体素质水平。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管理层应组织农业技术方面的专家、学者, 根据目前农业技术发展状况, 制定人才评定、评测计划、方案和内容, 在农技推广机构内部和乡镇所有农业人员范围内选取具有良好农技专业知识和较强农技推广经营服务能力、经验的优秀人才, 扩充农业技术推广队伍[5]。在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管理上, 行政人员和其他服务类职能部门人员应当由独立出来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或乡镇政府统一管理, 属事业单位编制, 而技术人员、经营人员可实行独立的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或农技推广企业人事代理式管理, 使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管理更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3.3 待遇管理方面
对于属事业单位编制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人员, 其工资、奖金、财政补助等各类经济收入按照国家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相关标准由地方政府负担, 并纳入乡镇政府财政预算, 其他人事代理编制的农业技术推广技术人员、经营服务类人员的待遇由独立出来的农技推广机构或新成立的农技推广企业承担。在工资分配上, 应当进一步加强绩效考核管理的合理化和透明度, 将工资、奖金等参考标准纳入单位、企业总体工资制度和标准内容范围中, 并向全体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公开, 避免各种由于收入管理过程不透明而产生的问题和纠纷。同时, 应当充分考虑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基层性和广泛性, 将相关人员待遇收入、职称评定与工作业绩、推广成果挂钩, 在实行保底基本工作制度的基础上, 根据员工的工作态度、工作成绩等将员工彼此之间的收入差距拉开, 督促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进行继续学习和深造、提高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
4 结语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是乡镇农业技术发展和农业生产扩大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为了加快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的速度和效率、加强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管理, 相关政府和部门应当高度重视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体制管理和改革工作, 解决当前农技推广机构体制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积极推行体制改革和人员结构优化, 为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和我国农业生产发展做出贡献。
摘要:我国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在体制管理方面普遍存在着管理职能划分不合理、工作机制运行不灵活、人员队伍结构不理想等问题, 地方政府、部门应当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手段, 予以调整和优化, 使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管理体制朝着更加合理、有效的方法发展。
关键词: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管理体制
参考文献
[1]刘建华, 陈公贤, 陈宏辉.新形势下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管理体制分析[J].基层农技推广, 2014 (6) :20-22.
[2]李安宁, 王德成.我国农机化技术推广体系发展问题探讨[J].中国农机化学报, 2014 (5) :1-4, 16.
[3]曾庆鸿.论贵州省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J].基层农技推广, 2014 (10) :1-3.
[4]代丽云.我国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管理体制改革研究[J].企业技术开发, 2013 (12) :61, 72.
[5]罗信纯.论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技服务, 2015 (2) :22.
乡镇推广机构 篇2
乡镇/区域畜牧(草原)站基础设施建设调查表
本表用于调查乡镇/区域畜牧(草原)技术推广站的情况,每项内容均有具体的填写要
求,请严格按照要求进行填写,如某些选项无法体现实际情况,请加页,标注题号,进行
具体描述。
一、基本情况
1.本单位所属乡镇名称是:
(请按机构所在地理位置进行填写,例如“山东省聊城市冠县桑阿镇”)
江苏省(自治区、直辖市)连云港 市(州)赣榆县金山(镇)
2.本单位名称是:
(请填写具体的名称,如有加挂名称,请填写完整,例如“桑阿镇畜牧技术推广站”。
3.该机构承担的主要职能
□畜牧(草原)技术的推广及培训工作;
□畜禽(牧草)品种改良、良种推广;
□畜牧(草原)资源调查、保护及开发利用;
□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的指导和服务;
□畜牧业生产统计和信息监测工作;
□畜牧(草原)产业政策和财政项目的贯彻落实;
□协助行政管理部门对种畜禽、牧草种子、生鲜乳收购站和投入品等进行监督管理;
□协助有关部门做好畜牧业保险的承保、勘验理赔工作;
□承担上级主管部门交办的其他工作;
□其他职能:全选。
4.单位管辖范围
(请写明承担哪个或哪几个乡镇或区域的畜牧技术推广工作,例如“桑阿镇+梁堂乡”)
5.管辖地区情况
(1)区域特点:请明确本区的地理特点。
1农区□牧区□半牧区
(2)区域面积:(请明确管辖区域的总面积,单位:平方公里)
6.养殖情况:(请在空格内填写本区域的养殖量,规模养殖比重=规模化养殖场的存栏数占该地区总存栏的百分比))填写说明:
(1)养殖总量以羊单位养殖量为计算单位(1头猪、10只家禽、1/5头牛、1只羊、1/
5匹马分别按1个羊单位计算)。(2)A类Ⅰ级站家畜饲养量20万头以上,Ⅱ级站家畜饲养量10-20万头,Ⅲ级站家畜饲
养量10万头以下;B类Ⅰ级站家畜饲养量为20万头以上,Ⅱ级站家畜饲养量为10-20
万头,Ⅲ级站家畜饲养量为10万头以下。区域畜牧(草原)站建设均按Ⅰ级站标准执行。
现状估测:该畜牧(兽医)站(中心)属于A
类(A类为农区;B类为牧区半牧区)
Ⅱ 级站级。
9.人员情况:(含派出机构人员)
二、基础设施建设现状与需求
请根据管辖区域内地域情况、养殖量、工作量和职能范围等,综合考虑提出以下需求: 1.房屋建筑(办公用房)
填写说明:表内非加粗部分为填写示例,应依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补充。
2.房屋建筑(业务用房)
填写说明:表内非加粗部分为填写示例,应依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补充。
3.仪器设备(办公设备)
填写说明:表内非加粗部分为填写示例,应依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补充。
4.仪器设备(信息设备)
填写说明:表内非加粗部分为填写示例,应依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补充。
5.仪器设备(培训设备)
填写说明:表内非加粗部分为填写示例,应依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补充。
6.仪器设备(检测设备)
填写说明:表内非加粗部分为填写示例,应依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补充。
7.仪器设备(交通设备)
8.人员需求
人员编制配备需求:编制内2人;聘用2人
9.经费需求
乡镇地区新型支付手段的推广 篇3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消费观念的进步,银行发卡量的高速增长以及智能手机的普及和居民交易习惯的转变,在城市中,以POS机终端和手机支付平台为载体的非现金交易正逐步替代传统的现金交易,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普遍接受的消费方式。购物、吃饭、旅游都可以通过其实现。与现金支付相比,这类非现金交易具有支付安全、交易便捷、防控伪钞等优点,正逐步成为主流支付方式,推动了我国非现金交易规模的不断扩大。而伴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广大的乡镇地区发展同样日新月异。但与此同时,由于信息闭塞、思想观念陈旧等原因,我国乡镇金融支付环境的发展与乡镇经济发展水平并不同步 ,城乡支付环境差距较大,乡镇地区消费仍主要采用繁琐低效的现金交易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
在广大乡镇推广新型支付手段的背景
我国乡镇地区交易主要涉及农副产品、生产资料的购买以及零售业交易。由于农业是立国之本,我国农业人口基数庞大,国家大力发展三农经济,在生产资料购买链条上产生的现金流不可小觑。在农用生产资料购买环节上,单笔交易少则几百,多则上万。生产资料购买现场往往人员繁杂,场面混乱。采用粗放的现金交易方式,一来交易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效率低下;二来潜在现金被盗风险,给农业生产和社会安定造成较大隐患,也增加了收到假币的风险,给假币的流通创造了条件。
由于农村人均收入的增长,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观念逐渐改变,乡镇零售业近年来在“家电下乡”等一系列政策的刺激下蓬勃发展,已有了初具规模的商场和超市可供消费,加之京东、淘宝等一众线上企业积极拓展农村市场,乡镇零售业经济发展潜力逐渐显现,单一的现金交易方式已无法满足广大农民交易的需要,增加新型支付手段有利于加快经济交流,能够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推广新型支付手段势在必行。
广大乡镇该选择何种新型支付手段
POS机终端。POS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当时POS机价格高,软件不成熟,品牌少,只有少数高端商场才能用上POS机。随着信息技术在零售业的广泛应用,用户需求不断增加,POS机市场吸引了更多厂商进入,价格逐渐下降,使用范围逐步铺开。现如今在大中城市POS机已是任何超市、商场、便利店等商家的标配。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刷卡支付从不信任到慢慢被接受,POS机改变了一种支付习惯,同时技术也已经成熟,经多年的实践,安全性能够得到有效保障,适合在乡镇地区大力推广。
以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银行等金融机构为支撑,金融网点覆盖面的不断扩大为城镇的支付环境创设了机构保障。农民在享受到实体网点带来的经济便利的同时也接触到了储蓄卡、信用卡等方便快捷的现金管理手段,思想观念得到了进一步的解放。由于银行的大力推广,银行卡已取代存折,成为主要的现金储蓄工具,并仍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这些条件为POS机终端消费的推行创造出优良的社会基础。
2.移动支付
移动支付又称为手机支付,是指允许移动用户使用其移动终端(通常是指手机)对所消费的商品或服务进行账务支付的一种服务方式。据政府部门发布权威报告显示,2015年有3.58亿国人曾使用移动设备进行支付,比2014年增加了将近三分之二。使用移动设备进行支付和转账金额高达16.4万亿元人民币,约为2014年的两倍,2013年的12倍之多。由于具有不受时空限制、方便易行、兼容性好、支付成本低、安全性较高的优良特质,继银行卡支付、网络支付后,手机支付俨然称为便捷交易方式选择的新宠。
现市场流行的移动支付手段主要有两种。一是微信、支付宝等基于软件搭建的无线支付方案。在该支付方案下商家可把交易信息汇编成一个二维码,用户通过手机客户端扫描二维码,完成支付结算。二是采用使用自带NFC(近距离无线通信)模块的手机,在交易时直接靠近支持NFC技术的终端设备进行刷机支付。
随着智能手机在乡镇地区的普及,使用微信与支付宝等具有移动支付功能应用的人数增多,以及基层银行网点对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的推广,移动运营商对手机支付概念的宣传,乡镇人口已逐渐接受新兴的移动支付技术。
新型支付手段推广过程中存在的困难
经营新型支付设备的成本较高,地方支持较少。乡镇地区受制于经济、网络等硬件方面的限制,在设备的购置、安装方面耗费的成本较高。由于乡镇地区交通不便,一旦机器损坏,维修方面也存在诸多隐患。在新设备的推广过程中,地方银行与政府没有给予相应的优惠与补贴,不利于提高经销商创新支付环境的积极性。投入与所带来的潜在经济回报相比,没有足够的吸引力,经营商更愿意将资金投入到与眼前利益息息相关的进销环节之中。
乡镇地区居民思想固化,新型支付方式受众较窄。一方面虽然乡镇地区发展迅速,但仍以宽松自由的小农经济为主,居民习惯于传统的现金支付交易方式,受自身的文化水平、长期的生活习惯影响,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弱。对于新型的支付方式认知程度较低,不信任其安全性,不敢轻易尝试。例如很多农民只是被迫淘汰存折使用银行卡,思想上仍习惯存折的存取款交易明细打印清楚的模式,使用银行卡也只是单纯使用其存取款功能。加之银行卡信息被盗导致资金损失的新闻时有报道,加大了居民对非现金支付的不信任感。另一方面乡镇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常住人口中留守老人和妇女儿童占很大一分部,对新型支付方式难以接受,导致使用受众不足。
乡镇居民风险防范意识较弱,资金安全有隐患。乡镇地区居民总体知识结构不健全,风险防范意识不强,防骗手段了解不深,对新型支付方式使用熟练度有待加强,同时留守老人、妇女较多,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骗取资金,造成财产损失。同时经营者素质不一,容易出现信用卡持有人与银行签约商户串通,在没有真实交易数据的背景下,直接收取手续费,利用POS机刷信用卡非法套取现金的现象,不利于金融秩序的稳定。
促进新型支付手段顺利推广的对策
各方出台措施,促进新型支付手段落地。政府要完善扶持机制,通过加大补贴等多种形式减免相关收费;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减轻新型支付手段推广成本;提供合适岗位,吸引科技、金融人才回乡创业,服务家乡,促进新型支付手段的推广。
银行应淡化利润最大化的企业目标,挑起促进乡镇金融交易手段创新的重担,担当促进“三农经济”发展的先锋角色,提升服务水平,降低使用新型支付方式过程中产生的手续费、维护费等费用的收费标准,给使用者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实惠;充分利用乡镇地区人、物力成本较低的优势和国家的各项利农惠农政策,积极探索开发适合农村实情的现代支付手段,为乡镇的支付方式革新贡献最大的力量。
深入群众,加大新型支付手段宣传培训力度。在乡镇地区举办新型支付手段使用说明会,演示支付操作,解答支付过程中出现的相关疑问,帮助农民认识了解支付流程,并通过派发小礼品等手段鼓励农民参与支付体验,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扩大宣传影响力,让农民实在感受到新型支付手段的快捷便利。通过定期发放金融风险防范手册介绍金融知识,通过对金融欺诈案例的分析促进安全意识的提高。
严格审查安装POS机商户资质。一方面在严格审查POS机安装商户的经营场所、经营性质、经营规模、财务状况,杜绝滥发POS机的情况。同时加强对信用卡申请人资质的审核,确保信用卡持卡人信用状况良好,有足够的偿款能力;另一方面在办理POS机安装资质审核时,签订风险防范条例,以法律的形式明确告知恶意套现应承担的责任与后果,公布举报电话,定期开展法制教育,形成强大的威慑力。
乡镇推广机构 篇4
关键词:乡镇农技推广,发展现状,问题,对策,湖南龙山
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是直接联系农业科学新技术和农民的桥梁,是推动现代农业建设的宣传书和发动机。自新修订的《农业技术推广法》实施以来,龙山县大力宣传贯彻农业政策法规,乡镇农技推广体系逐步完善,农技员工作效率和责任心有所增强,为现代农业建设释放了正能量。但新形势下,由于现行体制的因素,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管理还存在着诸多矛盾和问题,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因此,破解“三农”瓶颈,努力探索一条适合边远山区基层农技推广改革与发展的新路子,是新时期创新龙山县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管理体制的必然要求。
1 龙山县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基本现状
龙山县位于湖南省西北边陲,地处武陵山脉腹地,是湘、鄂、渝三省市交界之地,辖34 个乡镇(街道)462 个村(居委会),总面积3 131 km2,有农业人口50 余万人,是湘西州典型的老、少、边、山农业大县,也是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县。龙山县农技推广体系线长面广,现有乡农技推广服务站34 个,承担农业、畜牧、农机、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农技综合服务职能,形成了以县级涉农部门为龙头,乡镇农技推广服务站为桥梁,村级服务组织为纽带,农村科级示范户为基础的“三级一户”网络体系。
1.1 管理体制情况
2006 年乡镇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将人、权、物全部下放到乡镇,归口乡镇政府管理,农技站也因此更名为农业水利综合服务站。2011 年龙山县下发了龙编发[2011]37 号文件,34 个乡镇农业水利综合服务站又更名为农技推广服务站(加挂农产品质量监管服务站、畜牧水产技术推广和动物防疫站牌子),实行了县乡共管,以乡镇管理为主(编制以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管理为主,业务上接受农业主管部门的指导,人事任免上征求农业主管部门的意见)的管理体制[1]。
1.2 农技人员基本情况
全县有农技人员编制数195 个,现有农技推广人员174人;45 岁以上50 人,30~45 岁119 人,30 岁以下5 人;有大专以上学历人数56 人,占推广人员的32.2%,中专、高中学历106 人,占推广人员的60.9%,高中以下学历12 人,占推广人员的6.9%;从事专业技术108 人,占推广人员的62.1%,其中农作31 人,经作7 人,植保13 人,林果5 人,烟草5人,其他47 人;有中级职称59 人,占推广人员的33.9%,中级职称以下45 人,占推广人员的25.9%(其中未聘人员4人,占农技人员的2.3%),无高级职称人员。
1.3 工资待遇情况
全县174 名乡镇农技人员工资已全部进入县财政工资统发中心,人均工资1 969.45 元/月,绩效工资中70%的基础性绩效工资按月发放,30%的奖励性绩效工资只有从事公益性职能的人员享受,“一个衔接”落实率仅达37%。
1.4 站房建设情况
全县34 个乡镇农技站,有11 个乡镇有站房、有场地,有23 个无站房,其余农技站在乡镇政府仅有一间简陋的办公室,技术推广服务能力滞后。
1.5 人员到岗情况
2015 年, 全县各乡镇农技员到岗情况较好, 到岗率达100% , 其中从事政府日常工作的占总人数70% , 从事业务工作的占总人数30%。
2 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2.1 人员素质不高,知识老化
龙山县乡镇农技推广人员年龄逐步老化,人才更新缓慢,自2000 年大中专毕业生分配后一直没有专业的技术员下到乡镇,30 岁以下人员非常之少,全日制高学历专业技术员几乎没有,还有67 名推广人员为非专业人员。因此,龙山县农技推广队伍受文化、技术等因素的影响,存在着人员素质整体不高、知识严重老化的现象,越来越不适应新形势下的农技推广服务工作。
2.2 职责不明,管理体制有弊端
自“三权”下放实行“综合站”后,乡镇农技站实行属地管理,其主要职责是为当地开展农技推广服务。在政府上班的农技人员大部分时间都在抓政府的中心工作,真正下到田间地头为农民从事技术服务的少,其公益性服务职责基本名存实亡。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无家可归”,出现“脱钩”“断奶”的现象,曾一度被边缘化,严重阻碍了农业技术推广事业的发展。
2.3 基础设施滞后,服务功能削弱
龙山县乡镇农技推广机构人才缺乏、资金不足,全县有独立站房的仅7 个乡镇,多数乡镇几乎处于瘫痪状态,办公设施严重滞后,没有先进的仪器设备和像样的办公桌。有独立站房的乡镇农技站基本上始建于20 世纪80 年代, 砖木结构,由于年久失修,站房千疮百孔,摇摇欲坠,如城郊农技站、茨岩农技站、洗车农技站。
2.4 经费不足,农技推广服务 “断奶”
多年来,除在政府上班的外,农技推广人员的待遇普遍低于基层事业单位人员待遇,县财政每年按2 500 元/人农业事业经费拨付给乡镇农技站,而这部分经费,由于地方财政的困难,真正到位的只有15 个乡镇农技站,其他19 个乡镇农技站无任何经费。而且,农技部门的收入还要承担差旅、试验示范、订阅各种报刊杂志等费用,故农技人员负担更大、收入更低[2]。
3 创新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管理体制的对策
2013 年,自新修订的 《农业技术推广法 》施行以来,我国农技推广机构改革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因此,根据龙山县农技推广机构的现状,我们也要创新思维,争取政策,用新的思维定势和新的行为方式,着力健全农技推广机构管理体制。
3.1 创新推广理念,在服务手段上要有新思路
调研中发现,龙山县基层农技推广理念滞后,手段单一,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因此,必须解放思想,创新推广理念,要在服务手段和方法上下功夫。一是在服务方式上,由单纯抓农业生产向用计谋、用对策转变,因地制宜地帮助乡镇政府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引导政府搞好项目申报,帮助农民搞好项目开发。二是在服务对象上,由原来的一家一户向服务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科技示范户转变。近年来,县农业局通过在技术、资金、物质等全力扶持 “八面山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帮助该合作社种植蔬菜33.3 hm2,实现年增蔬菜80 t,年增收7 万元。三是在服务内容上,由原来的粮油产业向经作产业、特色产业、生产加工、市场营销等转变。近几年来,龙山县农业局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基础上,突出抓好农业特色产业建设,先后实施了西甜瓜高产栽培技术、百合良种繁育、反季节香椿试种、野生八月瓜开发等试验示范及项目,引领了龙山特色高效产业的健康发展。四是在服务目标上,由追求产量的最大化向注重产品质量、效益最高化转变。百合是龙山县的富民产业,2012年,全县百合种植面积曾达到了4 433.3 hm2, 总产量6.15万t,总产值突破10 亿元,产量和销量均居全国第1位,使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1 000 元。但龙山县百合主要以销售鲜货和干货为主,多数传统作业加工,产品附加值低,近几年来,该县百合处于产业低潮时期,面临着巨大的产业危机。因此,该县的百合产业必须要向优质、高效转变,在品种改良、无公害绿色食品、企业精深加工等方面下功夫才有望长存。
3.2 创新管理体制,在发挥公益职能上要有新举措
面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发展现代农业的新形势、新要求,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必须创新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公益职能。一是建立以县级农业主管部门管理为主、政府管理为辅的多元化发展的管理模式。自2006 年乡镇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原农技站更名为农业水利综合服务站,归属乡政府管理,面临着资金、设备、人员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不利于其人员的流动和规范发展,不利于知识和技术的更新,更不能适应全县农业的发展和农业形势变化的要求。因此,以县级农业主管部门管理为主的模式不仅是多数农技员的强烈呼声,也是当前农技推广机构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这种管理模式能充分调配和培养专业技术人员,更好地发挥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公益性职能,有利于龙山县农业产业发展。二是建立以县农技推广中心为龙头,乡镇农技站为桥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纽带,科研学校、龙头企业广泛参与,农业种养大户和农村科技示范户为基础的“四级一户”推广网络体系。三是建立以提供生产技术、优质农资、信息服务、市场开拓等综合服务的农技推广机构,鼓励专业技术员与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科技示范户等农业生产组织和个人进行联姻,实行技术入股。四是探索区域站管理模式,将几个乡镇合并成区块管理,有利于农业产业规模化、特色化、标准化发展,能够起到很好的辐射带动作用[3]。
3.3 创新队伍管理,在制度建立上要有新作为
不依规矩不成方圆,要以制度来约束人、管理人,制度是发展的基础和保证。一是要建立合理的管理制度。在人、权、物管理方面要全面归口县农业主管部门管理,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工作责任、人事、考评、奖惩等制度,强化服务职能。二是建立和完善考评机制,制定目标管理和考核办法,由农业局、乡政府、服务对象(包括示范户、村委会、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共同参与,形成三方考核体系,其中县农业局考核占50 分,乡政府考核占20 分,服务对象考核占30 分,实行年度量化打分,考评结果要与农技人员晋升、职称聘任、奖惩、绩效挂钩[4]。县农业局主要考核农技人员的思想道德修养、工作作风、业务工作能力及业务成绩情况,乡政府主要考核出勤情况,服务对象主要考核农技人员的工作量、进村入户推广技术的实效性和村民满意度。三是建立规范的人员调配制度。根据龙山县各乡镇农业产业特色,在人员的调配和使用上要有创新,因地制宜地将各个专业的技术员充实到全县各乡镇农技推广队伍中去,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和优势,推动产业建设快速发展。如将学烟草专业的技术员优先调配到龙山县的大安、茨岩、茅坪、洛塔等烤烟主产乡镇,将学林果、经作专业的技术员优先调配到里耶、内溪等柑橘主产乡镇。
3.4 创新投入机制,在保障体系建设上要有新方式
一是加大农技推广资金投入力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第4 章28 条规定:国家逐步提高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投入。各级人民政府在财政预算内应当保障用于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并按规定使该资金逐年增长。各级人民政府通过财政拨款以及从农业发展基金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的渠道,筹集农业技术推广专项资金,用于实施农业技术推广项目。建议县财政提高农业事业经费的投入,并单列足额拨付给乡镇农技站。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要全力巩固好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项目,逐步完善农技推广服务功能,以确保基层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办公有场所、工作有经费、下乡有工具、服务有手段,改善推广条件。三是保障农技员工资待遇。多年来,在基层事业单位“七站八所”中,农技推广人员的待遇一直非常低,低于其他基层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因此,要有效落实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一个衔接两个覆盖”政策,切实解决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工作待遇和工作环境问题,调动农技推广人员的积极性,让基层在岗的农技推广人员工资收入水平与基层事业单位的平均水平相衔接。在发达的美国,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属于公务员,每年投入农业推广经费10 亿多美元。《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第4 章29 条也规定了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保障和改善县、乡镇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条件、生活条件和待遇,并按照国家规定给予补贴,保持国家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稳定。
3.5 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在提升服务水平上要有新亮点
乡镇推广机构 篇5
湘政办发[2010]71号
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各直属机构:
省农业厅、省编办、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制订的《关于改革完善乡镇农技推广服务机构的实施方案》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〇一〇年十二月三十日
关于改革完善乡镇 农技推广服务机构的实施方案
省农业厅 省编办 省财政厅
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二〇一〇年十二月二十日)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加快推进乡镇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包括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和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改革,进一步增强公共服务能力,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主要职能
乡镇农技推广服务机构主要承担以下公共服务职能:
(一)农技农机技术推广服务。农技推广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和新器械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农作物病虫草鼠等农业生物灾害的监测、预报、指导防治和处置;农作物苗情监测,耕地质量及墒情监测;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投入品的使用监测;植物检验检疫;农业资源管理和保护;引导、扶持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协助农机产品质量、作业质量、维修质量、服务质量的监管工作;农机安全生产监管,协助处理农业机械安全事故;农业公共信息和培训教育服务等。
(二)畜牧水产技术推广服务。畜禽水产品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动物疫病的监测、预报、指导防治和处置;畜牧、草原资源保护和管理;优良种畜禽登记,水产苗种生产管理,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畜牧渔业公共信息和培训教育服务等。
(三)农产品质量监管服务。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督;农业标准化技术推广;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落实;产地环境监管;基地农产品生产档案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
二、机构设置
乡镇农技推广服务机构设置原则上按乡镇设置,有条件的也可按区域设置。可以在整合现有乡镇事业机构的基础上,按相近专业综合设置,即将乡镇农技站和农机站合并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站(加挂乡镇农产品质量监管服务站牌子),将乡镇畜牧站和水产站合并为畜牧水产技术推广服务站(与动物防疫站合署办公),或综合设置为乡镇农技推广服务中心等;可以按行业跨乡镇设置区域性农技推广机构;也可以由县级业务主管部门向乡镇派设农技推广机构。具体设置由各市州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在省里规定的乡镇事业站所限额内统一规范。
对于从乡镇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分离出去的经营性职能,可由原从事经营服务工作的人员组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或中介服务机构,并依法办理企业或社团登记,与乡镇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完全脱钩,走市场化发展路子。
三、理顺职责
要进一步理顺县级各职能部门和乡镇党委政府在乡镇农技推广服务机构管理中的职责分工,形成科学的管理机制。县级机构编制部门要切实做好乡镇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人员编制的核定工作;新进人员招录由县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在编制限额内按政策规定和工作程序在农业大专院校相关专业毕业生中公开招考、择优录用;现有乡镇农技推广服务人员必须经县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会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考试考核、竞争上岗;县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根据工作需要,在县域内调动乡镇农技人员,负责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的人员经费和资产管理。在征得县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后,乡镇农技推广服务机构的负责人由乡镇任命;乡镇农技推广服务人员的考核工作,由乡镇人民政府牵头组织;乡镇农技推广服务机构人员的党群团关系由乡镇管理。乡镇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必须完成县级业务主管部门交办的工作任务,也要完成乡镇交办的工作任务。在经济发达、条件成熟的地区也可以创新其他管理模式。具体采用何种管理模式,由县市区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实际确定。
四、核定编制
全省乡镇农技推广服务机构所需人员编制的核定,坚持以下基本原则:一是总额控制,乡镇农技推广服务机构的人员编制在乡镇事业站所核定的编制总额内统筹解决;二是适度精简,纳入全省乡镇机构改革的范围,按照乡镇事业站所精简比例的有关规定执行;三是县级调剂,由各县市区根据产业布局和工作需要,具体测算确定,并在本区域内调剂;四是履行程序,在全省乡镇机构改革重新核编工作中统筹安排,按规定程序报批。
乡镇农技推广服务机构人员编制实行实名制管理,专编专用。各地要将乡镇农技推广服务机构的全民合同制工人纳入竞争上岗范围,不得将县级农口部门及其二级单位无编人员纳入改革占据乡镇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人员编制。在一线从事农技推广工作的专业农业技术人员占总编制的比例不低于80%,各类专业人员之间的比例要合理,每个含种植业的农技推广机构配备1名植保技术人员。
五、经费保障
乡镇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建设是县级政府的基本事权。改革后的乡镇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实行财政全额供养,县级财政要将人员经费和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公用经费纳入县级财政预算,确保乡镇农技推广服务机构正常运转和农技推广服务人员的福利待遇。省财政按照农村综合改革的统一政策并参照动物防疫体系经费补助办法,对改革后的乡镇农技推广服务机构人员经费给予适当补助,重点向贫困地区倾斜。
要落实好现有农技推广服务人员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待遇。按照现有政策解决好参保缴费问题。从事农技推广的公共服务机构编制内人员,按照属地原则,参加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执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编制外人员(含临聘人员等)统一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执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原来未参保和已参保欠缴的,分别按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和企业养老保险相应规定补缴基本养老保险费,单位欠缴部分由县级财政补齐,个人欠缴部分由个人补缴。已退休人员,按照原办法处理。各县市区要加大投入和建设力度,按照填平补齐的原则,确保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办公有场所、服务有手段。
六、安置分流人员
各地要按照人员分流安置政策,采取多种途径妥善安置农技推广服务机构改革中的富余人员。对达到退休年龄的人员,要及时办理退休手续,享受国家退休人员待遇。对自愿辞去公职自谋职业的,按照《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人事部<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聘用制度的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2〕35号)规定,发给经济补偿。对男年满 55 周岁以上(含 55 周岁)、女年满 50 周岁以上(含 50 周岁)的农技推广人员,经本人申请,组织批准,可提前离岗,享受国家规定的在职人员工资待遇,工龄连续计算,不占编制,按规定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达到国家规定退休年龄时,再办理退休手续,享受国家退休人员待遇。对领办或创办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示范场)或农业科技经济服务实体、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下派到村组任职的,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要为其提供方便,帮助协调办理有关证件和手续,3年内保留原身份,人事关系不变,各项社会保险关系仍按原渠道和原办法办理。3年后,自愿辞去公职的,按国办发〔2002〕35号文件办理;愿回原单位的,仍作为原单位职工安排。
七、加强组织领导
各地要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和人事管理权限把好农技推广人员选人和用人关,选拔乐于奉献和实干的专业技术人员充实农业技术推广队伍。要清退临时人员,对原借调人员、返聘人员、临时雇用人员要坚决予以清退,并切实做好稳定工作。要建立健全考核评价制度,将乡镇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应承担的公共服务职能细化成工作任务,落实到每个推广机构和每位农技推广人员,将农技推广服务人员的工作量和进村入户的业绩作为主要考核指标。建立县级业务主管部门、乡镇政府和服务对象三方参与的考核评价机制。鼓励支持农技推广服务机构以多种方式与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中介组织开展合作,形成相互促进、良性互动的运作机制,提高推广服务的效能和水平。
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领导,主要领导要亲自过问,分管领导要抓落实。农业、财政、编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协同推进。省农业厅要加大对改革措施落实和工作的督查,确保按中央和省委、省政府要求在2011年年底前全面完成乡镇农技推广服务机构改革任务。
主题词:农业 改革 通知
抄送:省委各部门,省军区司令部。
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省政协办公厅,省高级人民法院,省人民检察院。各民主党派省委。
乡镇统计机构建设的基本走向分析 篇6
关键词:乡镇统计机构;基本走向;独立性
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非常迅速,在群众生活、科技、社会、经济、环境、资源、人口等方面都涌现出很多新问题和新事物,为了更好的解决农村社会的发展问题,乡镇统计机构必须提供更加详实的数据资料,作为研究机构和政府决策部门的决策依据。作为我国农村统计资料的一个重要来源,乡镇统计的质量对我国三农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有着直接的影响。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乡镇统计机构要把握正确的发展走向。
一、继续保持乡镇统计机构的独立性
在未来的发展中,乡镇统计作为国家统计基础的地位并未改变。乡镇统计机构不仅要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承担乡镇地区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的日常统计业务和临时统计业务,而且还必须承担重大事件、政权建设方面的日常和临时统计业务,以及乡镇社会中其他方面的各项统计业务,例如社会保障、治安、人口等等。乡镇统计机构不仅要负责日常的全面报表性统计调查业务,而且还承担着重点调查和抽样调查的工作。其不仅必须对统计资料、统计数据和统计报表进行上报,还要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乡镇统计机构还承担着对村组户、乡镇企业和其他单位进行统计执法、统计检查、统计培训和统计指导的功能[1]。
乡镇统计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统计资质,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水平,能够胜任技术性工作。由于统计资料、统计报表和统计调查都是按照一定的时间开展的,具有很强的连续性和日常性,必须以上一级统计为基础来开展工作,对统计人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乡镇统计人员必须经过学习、培训,并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才能胜任该项工作。而且乡镇统计与上级统计部门具有紧密的联系,乡镇统计人员要与县级统计部门、企业、站所和基层村组进行广泛的联系,包括应接检查、业务指导、学习培训、报表领送等等。
乡镇统计机构的业务和职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该改革的过程中应该保持乡镇统计机构的独立性,从而保障乡镇统计人员的稳定性、工作的连续性和业务技能的连贯性,保障乡镇统计机构与上下级的贯通性。
二、积极加强乡镇统计机构的建设
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乡镇统计机构承担着繁重的统计任务,不仅要承担日常统计业务,还要承担很多临时性的统计业务,例如公民科学素养调查、全省百村调查、农村低收户调查、农村社情调查、百岁老人调查、土地流转调查、劳务输出调查等等。这些临时性统计业务大多要靠乡镇统计机构来完成。随着我国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乡镇统计机构承担的统计调查任务也会越来越多。因此在统计方法制度改革的过程中,应该进一步扩大事业单位的业务调查职能,巩固政府统计的管理职能,积极加强乡镇统计机构的建设,强化乡镇统计机构的职能,使乡镇统计机构的业务能力得到不断的提高,能够更好地完成各项统计业务[2]。
三、提高乡镇统计机构的规范性
乡镇统计机构对于当地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以往的观念中,县级及以上政府对乡镇统计的需求程度大于乡镇政府,统计数据对乡镇政府的影响作用较小,乡镇政府的决策参考数据则往往来源于调度检查和日常检查,这也导致乡镇政府对乡镇统计机构的重视程度不足,乡镇统计机构工作人员得不到乡镇政府的重视,工资标准较低,甚至存在工资被拖欠的情况,乡镇政府往往抽调统计机构工作人员去从事其他方面的工作。这种错误的观念会导致乡镇统计机构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事实上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乡镇经济的迅速发展,统计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乡镇政府要进行科学决策,开展战略性的思考规划,就必须掌握详实、真实的统计数据,这就对乡镇统计机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乡镇统计机构要保障统计资料分析的科学性、统计数据收集的及时性和准确性、统计体系建设的规范性等等。乡镇统计机构是县级统计体系的基础,因此必须进一步提高乡镇统计机构的规范性,进一步提高乡镇政府对乡镇统计机构的重视,从全县的长远发展角度推动乡镇统计建设[3]。
四、不断加强乡镇统计力量
正是由于乡镇统计机构承担着非常繁重的统计工作,面临着较大的工作压力,强化乡镇统计机构建设、不断加强乡镇统计机构的力量是非常有必要的。随着乡镇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以及对乡镇统计机构工作规范性要求的不断提高,乡镇统计机构面临的工作压力也越来越大,新的统计项目和统计内容也在不断出现,乡镇统计机构面临的工作越来越复杂,必须进一步提高乡镇统计机构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改进传统的统计方法和统计手段。
近年来,我国乡镇统计机构的统计数据质量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乡镇统计数据的质量仍然不能达到预期的水平。这也说明乡镇统计机构本身以及上级部门对乡镇统计机构工作的重要性认识存在不足,没有对我国统计法律法规进行严格的贯彻。
五、结语
在乡镇统计机构建设的过程中,必须把握正确的发展方向,贯彻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提高乡镇统计机构的规范性,对乡镇统计人员进行相应的培训,提高乡镇统计机构的工作能力,保障统计资料的真实可靠。
参考文献:
[1]胡荣华,刘光平,李红.江苏昆山市乡镇统计调查分析[J].统计科学与实践,2010(12).
[2]杨立勋,申思.中国地区乡镇统计建设水平的测度[J].统计与决策,2010(23).
乡镇推广机构 篇7
2006年, 国务院及时出台《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 把解决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体制不顺、机制不活、队伍不稳、保障不足等作为突出问题, 再次揭开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的序幕。面对“线断、网破、人散”的现实, 作为农业大省和全国粮食主产省, 河北省紧紧抓住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 充分调研, 科学决策, 制定出台以“行业部门管理为主, 实行‘县办县管’, 主推跨乡镇设置区域站”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模式。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 到2011年底, 一幢幢造型各异的基层农技推广区域站办公楼、一座座宽敞整洁的基层农技推广区域站院落, 如一夜春风吹来, 矗立在燕赵乡镇街头。络绎不绝的农民来这里释疑解惑, 一项项农业最新科技成果从这里走向田间地头。基层农技推广区域站已经成为基层农技人员施展才能的广阔舞台, 成为打通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加油站, 成为推动全省粮食连续十年增产、农民收入连续十年快速增加的新动力。
1把握关键环节, 准确功能定位
发展现代农业, 出路在于科技, 关键在于人才。作为一个农业人口占总人口70%以上, 主要农产品产量均居全国前列的农业省份, 河北省对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有着更加迫切的需求和强劲的动力。面对新形势、新机遇, 全省以《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为指导, 凝聚共识, 认真谋划。在认识上, 把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作为事关根本、事关长远、事关全省农业、农村工作全局的大事来抓, 明确提出抓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 就是抓农业科技进步的基础工程, 就是抓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建设, 就是抓服务“三农”的基本队伍。明确要求各级准确把握改革方向, 妥善处理好当前与长远、发展与规范、改革与稳定的关系。在总体方案上, 建立行业部门管理为主、县办县管、主推跨乡镇区域站模式。在机构建设上, 明确提出职能界定新、管理体制新、运行机制新的“三新”要求。在运行机制上, 要求以主体多元化、形式多样化、内容全程化、行为规范化为改革目标。在推进重点上, 强调落实好确保完成定机构、定编制、定人员和保经费等“三定一保”各项规定动作。为防止个别地方和单位借改革之机削弱基层农技推广工作, 明确规定决不能因为一时财政困难, 而借改革之机不顾一切压缩机构设置数量和人员编制, 决不能突破国务院确定的“两个不低于”底线和“两个决不能”红线, 从而确保了各项改革措施准确到位和按时完成。
2强化组织领导, 形成推进合力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不单纯是农业部门的一项重中之重的工作, 还是涉及多部门、面广量大、政策性强的社会性改革。稍有差错, 不但影响体系改革进程, 更有可能影响社会稳定与发展大局。在改革推进过程中, 河北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和主管领导高度关注、亲自研究部署, 要求市、县政府要把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 主要领导亲自抓, 分管领导具体抓。成立由农业、发改、人事、编办、财政等8个省直部门组成的改革领导小组, 及时研究解决改革与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各市、县也成立了以政府领导为组长的改革工作领导小组, 建立完善了工作联络机制, 定期通报研究工作进程, 解决突出问题, 从而形成各级各有关部门齐抓共管, 共同推动的全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新局面。
3加强协调督导, 破解改革难题
全省改革方案出台后, 重点建立了三个层面的协调调度机制, 加强督导。一是政府层面的调度督导机制。历任主管省级领导都高度关注, 深入基层进行调查研究, 多次召开了由各设区市政府主管负责领导、农口和省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调度会, 对机构设置、人员编制、财力保障、人员招录等关键环节问题进行安排部署和督导。市、县两级分别建立了以政府领导为组长, 编制、财政、涉农部门参加的协调小组, 实行定期调度, 加强督导。二是部门间的协调机制。省、市、县分别建立了由省农业部门牵头, 农业、林业、水利三部门组成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协调联络组, 制定改革方案, 起草配套文件, 组织检查督导, 通报进展情况等。三是部门通报制度。全省农业系统把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作为“一把手”工程, 实行“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 一招不让、一刻不等地加快推进, 在攻难阶段, 实行每月全省排序通报制度, 将各地改革进展情况在全省农业系统内部通报, 同时向省、市、县三级党委、政府抄报抄送。据不完全统计, 在改革推进过程中, 各级各有关部门共组织协调调度会100多次, 大范围督导检查60余次, 有效地保证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的有序进行和稳步推进。
4培树示范典型, 发挥带动作用
为扎实推进改革, 全省把培树典型样板, 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作为一项重点推进措施。一是分地域、分行业培树典型, 树立标杆。在改革之初, 每个区市重点抓3~5个重点县, 每个县结合各自产业特点抓好1~2个重点站, 建设示范样板。二是全方位扶持典型, 形成特色。对各地涌现出的典型, 实行政策、技术、资金、项目、设备扶持五优先, 增强示范作用。三是积极推广典型, 引领带动。通过召开现场会、经验交流会、印发简报等多种形式, 组织现场看、现场学、现身讲、现身用等活动, 以鲜活生动的事例引导带动改革与建设工作。
5保障资金投入, 提升服务能力
按照改革方案, 全省2 602个跨乡镇区域站绝大多数需要从“一兵一卒”、“一砖一瓦”、“一桌一椅”开始起步建设。面对几亿元的建设资金压力, 各级政府领导部门不等不靠, 一方面积极争取中央资金;另一方面, 开拓多渠道筹措专项资金。2009年以来, 省财政累计投入近亿元, 重点扶持125个县、1 352个区域站进行仪器设备购置。利用农技推广补助项目, 为每个县建立了1个农业科技网络书屋, 基层科技人员坐在办公室就可以学习先进技术知识。市、县两级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基层站办公条件明显改善。唐山市对每个区域站补助40多万元, 市、县财政累计投入6 775.6万元, 支持基础设施建设。石家庄市投入1 100万元, 支持129个区域站进行办公用房等建设。在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 全省每年组织三分之一左右的基层农技人员, 到部、省现代农业培训基地进行脱产知识更新培训, 面对面向专家学习最新农技知识、新的推广方法, 服务能力和水平明显提升。
6完善运行机制, 增强队伍活力
人的因素决定一切, 机制是影响人的因素的决定力量。没有好的机制, 再好的条件, 人的作用也不可能得到有效发挥。对此, 全省重点围绕三个方面加强机制创新。一是创新运行机制。与机构改革同步, 开展运行机制创新研究, 重点探索建立农民需求反馈、岗位责任、动态管理、知识更新培训等机制。鹿泉市在全国率先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理念, 对农技推广服务的全过程进行质量管理, 建立了农技推广PDCA工作循环运行机制, 并正式通过中国方圆认证中心的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促进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实现规范化、标准化管理。二是建立协调沟通机制。基层农技推广作为公益性事业, 离不开政府的行政推动。区域站与乡 (镇) 政府脱钩后, 为有效保障区域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与乡 (镇) 政府重点工作有效衔接和相互促进, 探索建立由县级农业部门牵头, 区域站与相关乡 (镇) 政府联席会议制度, 统筹协调技术带动与行政推动两个方面的力量, 形成技术推广合力。三是完善考核奖励制度。设省级农业技术推广奖。从2013年始, 以省政府名义每两年一次对有突出贡献的农技推广团队及个人进行奖励。实行新进人员公开招聘、区域站长竞争上岗, 推行县农业主管部门、乡 (镇) 政府和服务村及农民代表共同参与的绩效考评机制, 逐步建立起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合理流动、充满活力的农技人员管理新机制, 农技推广人员工作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
7创新方式方法, 提高服务效能
好的技术只有被农民掌握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才能转变为现实生产力。为适应现代农业, 特别是家庭规模化生产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新形式、新要求, 满足农民多样化、个性化需求, 重点探索建立了集电脑查询、电话咨询、图书阅览、检测化验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农业科技服务大厅和专家远程诊断系统面对面服务模式, 向农村派驻农技人员坐诊、现场技术指导的“一线式”服务模式, 手机短信、无线和有线大喇叭自动广播系统为主的大众传播服务模式, 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与专业合作组织、科研院所联合协作的多元化协作推广模式, 有效发挥了现代传媒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科技推广主体作用, 丰富了科技推广方式方法, 弥补了推广资源不足, 使基层农技推广服务覆盖面更广, 时效性更强, 更加贴近农民的需要。
8夯实科技支撑, 增强服务实力
打铁还需自身硬。乡镇基层农技推广单位作为政府为农民提供农业技术服务的桥梁和纽带, 是农技推广链条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要履行好“二传手”的职责, 首先要解决科技成果的来源问题, 要有“习身练武”、“强身健体”的场所。为此, 在机构改革过程中, 充分利用项目引导、重点支持等形式, 鼓励支持基层农技推广单位自建或联建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 主动与农业科研院校建立密切合作关系, 共同承担科技项目, 共同进行新技术试验示范。目前, 全省依托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立综合试验基地100个, 农技推广补助项目试验示范基地300多个, 每年试验示范新品种新技术5 000多项, 极大丰富了基层农技推广的技术来源。承德、邯郸、衡水等市、县通过政府牵头的方式建立市校 (院) 、县校 (院) 合作机制, 解决了农业技术的来源和支撑。迁安市借助中国工程院院士和国家及省内农业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人才的技术优势, 在区域站示范基地设立院士工作站, 赵县、辛集、藁城等县、市将试验示范基地作为国家和省、市农业科研教育单位的科研或教学基地, 当地技术人员通过与专家教授一起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试验, 对新技术的掌握和操作能力大幅度提高。
9弘扬奉献精神, 助力增产增收
乡镇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单位大都远离县城, 工作生活条件艰苦。越是恶劣的天气、突发的自然灾害, 越需要技术人员到现场。为打造一支技术熟练、作风过硬的农技推广队伍, 在加强制度建设和奉献精神教育的同时, 从2009年开始, 河北省持续开展了“下基层、解难题、送服务”活动, 要求每名农技人员都要联系一个村、一个农户或养殖场 (区) , 每年帮助农民至少解决一个技术问题。该活动得到全体基层农技人员的积极响应, 取得了明显成效, 被评为河北省创先争优优秀制度成果, 受到基层和农民的普遍欢迎。“我是一个党员, 我是一个农业推广人员, 我就应该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高碑店市土肥站站长时星这样说的。“做好农技推广工作, 最终让农民增收, 是我们唯一的目的”———玉田县石臼窝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李卫军是这样说的。“水灾面前尽职尽责的农业推广人”———灾区群众和领导对兴隆县农技推广站丁志军是这样称赞的。“你家的庄稼为什么比别人家长得好?”“我是农业科技示范户。”面对记者的提问, 辛集市的一位农民是这样回答的。不论在乡村田野、农户家中, 还是养殖场区, 人们经常看到一个个佩戴红黄绿圆形标志牌的忙碌身影, 或进田取土, 或接受农民问讯, 或帮助农户防疫治病, 或发放技术资料。他们都是河北省近15 000名基层农技推广人员中的普通一员。广大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无私奉献和辛勤工作, 不但使农民学技术不再难, 更支撑了河北农业的持续健康增产, 农民收入的持续稳定增加。
典型案例1:
发挥区域站公益职能 探索农技推广新模式———河北省永年县广府区域站农技推广典型做法
*高五洲 栗红 邢红霞
(河北省永年县农牧局, 河北永年057150;*联系人E-mail:ynxkjz@163.com)
1、创新考评机制, 严格奖惩措施
为了公正评价农技推广人员的工作业绩, 鼓励和鞭策技术人员奋发向上, 不断提高业务工作能力, 认真履行国家赋予的公益性职能, 并为其晋升、聘任、奖惩、解聘以及调整工资待遇提供依据, 制定了《农技人员聘用制度》、《农技人员责任推广制度》、《农技人员绩效考评制度》和《农技人员学习培训制度》、《推广人员工作日志》、《农技110服务细则》、《农民专业合作社派驻人员管理办法》等制度, 制定了系统的考核奖惩办法。
2、加强业务学习, 提高自身素质
基层区域站是农技推广最前沿, 服务范围比较大, 又是相对独立单位, 为了加强业务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更好的服务“三农”、贴近“三农”, 我们坚持逢五例会制度雷打不动, 风雨无阻。
3、创新推广新模式
1) 与科技进村服务站相结合, 设立村级站服务窗口。
2) 与科技示范场建设相结合:广府区域站以科技示范场为依托, 通过建设科技示范基地, 开展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试验示范推广, 真正做到了带着农民干, 做给农民看。
3) 与科技示范户培育相结合:在区域内14个重点村派驻了14名科技指导员, 对每村公开遴选的10个具有较高科技素质和带动作用的示范户, 定期指导, 建立档案, 跟踪服务, 并认真监督落实物化补贴到位, 让科技示范户确实起到一户带十户, 十户带全村的辐射效果。
4) 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相结合:按照“分类扶持、分区联合, 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原则, 培育发展技术专家领头型的新型农民合作组织, 推动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5) 与重点项目相结合:“吨粮市”、蔬菜示范县等建设是永年县重点民生工程, 区域站实行了包乡、包村、包示范方责任制, 负责创建了2万亩示范方和14个千亩示范方。
4、建立满足农民需求信息的渠道
利用宽带快速查询农情信息, 设立24小时农技专家热线服务。成立了下乡农技服务队、科技直通车, 对于生产上的应急问题, 接到电话1小时内赶到现场进行诊断, 现场解答, 现场指导。
5、建立综合农情信息反馈机制
为了建立与乡 (镇) 政府的信息反馈渠道, 由区域站人员实行包乡包村, 加强信息反馈, 密切了区域站与乡 (镇) 之间的沟通合作。
典型案例2:
构建服务型区域站 发挥公益性农技服务保障作用——河北省鹿泉市宜安区域站农技推广典型做法
*杨银珠 赵立平 张卫霞
(河北省鹿泉市农业畜牧局, 河北鹿泉050200;*联系人E-mail:yya2012710@163.com)
1、宜安区域站将工作内容定位为公益性农技服务, 专职从事公益性农技推广、农技服务、信息服务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 不从事经营性农技推广工作;区域站专职从事新品种、新技术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和病虫害测报、技术指导、培训等农业技术服务工作;区域站积极配合市农牧局在56个村设立了56名“三员合一” (农业技术员、信息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员) 的村级农业技术员和30名技术指导员队伍, 村级农技推广网络得到全面恢复。
2、借助现代服务手段, 建立了五种服务模式, 为解决农技人员少、服务半径大这一难题积累了经验:运用现代手段, 推行远程服务模式, 解决与专家见面难的问题;推行“一线式”服务模式, 解决科技人员现场服务难的问题;运用大众传播手段, 推行大众传播服务模式, 解决新技术推广速率慢的问题;推行多元化协作推广模式, 解决综合服务效能不高的问题;建立试验示范基地推广模式, 解决科技成果眼见为实问题。
3、宜安区域站积极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理念, 对农技推广服务的全过程进行质量管理, 建立了农技推广PDCA工作循环运行机制, 2010年正式通过中国方圆认证中心的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成为全国首家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 为全国基层农技推广机构规范化、标准化提供了借鉴。
典型案例3:
让区域“小站”发挥支农“大作用”———河北省丰南区胥各庄区域站农技推广典型做法
李品云
(河北省唐山市胥各庄农业技术推广区域综合站, 河北唐山063300;联系人E-mail:xy2918@163.com)
1、实施领办项目, 使区域站成为发挥职能作用的“舞台”:按照丰南区农牧局《丰南区专业技术人员服务兴农领办项目管理办法》的要求, 通过立项申请、立项评审、制定方案、组织实施、现场验收、项目总结、评审验收、项目“回头看”等环节, 引导鼓励专业技术人员积极领办科技兴农项目。
2、优化农技服务, 使区域站成为开展技术培训的“讲台”:开展技术培训是提高科技种田水平的重要途径。胥各庄区域站依托丰南区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丰南区农牧局阳光培训讲师团师资资源和丰南农业信息网专家咨询系统, 通过在区域站和镇、村两级集中培训、组织科技大集和现场技术指导等形式, 真正把区域站打造成为技术培训的“讲台”。
3、强化互动交流, 使区域站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展台”:为使农民群众更好地了解区域站、认可区域站、信赖区域站, 胥各庄区域站着力加强自我宣传、自我推介, 全方位加强与农民群众互动交流。
4、注重激励引导, 使区域站成为实现科学种田的“擂台”:积极开展金土夏玉米单产竞赛活动, 通过发动、报名、项目宣传、技术培训、试验示范、预产测产、现场验收、总结和专家评审验收等多个环节, 以擂台竞赛的方式, 实现“区域站—村级农民技术员—示范户—农户+企业”的有效结合。
乡镇推广机构 篇8
1 吉林市基层农机技术推广机构队伍现状
吉林市现有县级农机技术推广站9个, 乡级农机技术推广站70个 (其中66个为独立站、4个为综合站) , 有44个乡级农机推广站属县农业主管部门管理, 有7个乡级农机推广站属乡镇政府管理, 有19个乡级农机推广站属县乡双重管理, 其均属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县级农机推广站人员编制为87人, 现在岗人员82人, 41人拥有大专以上学历, 占在岗人员的50%;高级职称有15人, 占在岗人数的18.3%;中级职称为24人, 占在岗人数的29.3%;35岁以下的有12人, 35~50岁的有42人, 50岁以上的有27人。乡级农机推广站编制为372人, 在岗人员为389人, 平均每个站为4~5人。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119人, 占在岗人员的30.6%;专业技术人员272人, 占在岗人员的70%;高级职称有5人, 占在岗人数的1.3%;中级职称为113人, 占在岗人数的29%;年龄35岁以下的有44人, 占在岗人数的11.3%。乡镇农机推广站有6个独立站的办公室属于自有固定资产, 共有专用电话机12部, 计算机20台, 打印机、复印机14台, 电视机2台。其他的办公设备及试验、示范推广设备几乎没有。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农机推广人员专业素质偏低。一是人员结构不合理。具有大、中专及以上文凭的只有160人, 助理工程师以上只占在岗人数的27%, 高级工程师占4.2%, 年龄在50岁以上的占31.8%。二是知识陈旧、老化, 后备力量不足。调查显示, 2003年以来, 大多数站点几乎都没有新进过农业院校的毕业生;更令人担忧的是, 近3年参加过各种讲座及进修的人员比重不大。基层农机推广人员已经难以适应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新形势的要求。
(2) 管理体制不顺, 职责不清。一是农机技术推广机构设置不合理。目前乡镇农机推广机构的管理, 既有县管, 又有乡管, 还有县乡双重管理, 管理体制上不统一。有的乡镇农机推广站人事管理权归县农业局管理, 但财物归当地乡镇政府管理, 管理体制杂乱, 导致管理权限不明确。另外, 农机人员工资由乡镇发放, 人才相互流动受阻, 造成人才资源的闲置。二是村级机制不健全。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 推广应用的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 农民接受起来困难。若通过推广技术人员的指导和推广示范田的示范作用, 就能很快得到推广。可是村级无固定的推广员和示范样板田, 影响了农机推广工作, 阻碍了现代农业科技的发展进程。
(3) 农机推广专项经费缺乏, 制约了推广工作的开展。目前, 地方政府没有农机化专项资金, 对农机推广工作不够重视, 投入不足。农机推广机构的经费在保证人员工资之外, 几乎就没有别的投入。据调查, 我国有的地区每年都有一定的专项经费用于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 促进了当地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而吉林市各县乡农机推广站一直没有得到这方面的专项经费, 导致他们没有能力去开展对保护性耕作技术、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玉米机械化收获技术等农机新技术的推广及各种新型农机具现场演示会的召开, 严重制约了吉林市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及应用。
(4) 农机推广机构办公设施差, 推广手段落后。大多数乡镇农机推广站没有独立的办公场所, 没有适当的培训设备以及网络办公自动化所需的计算机等办公设备, 尤其缺乏在实际工作中用于测试农机技术数据的仪器设备, 只能按经验估算。另外用于农机作业、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现场会的摄像设备非常少, 不能及时准确地把适时情况宣传报道出去, 严重影响了农机新技术、新机具宣传、推广的力度。
(5) 县乡农机推广站的试验示范基地与形势发展不适应。多年来政府很少对县乡农机推广机构进行投入, 基础设施非常薄弱, 虽然农业技术推广法已明确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 保障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获得必要的试验基地和生产资料, 进行农业技术的试验、示范。”但是吉林市各级农机推广机构没有建立自己的试验基地和相应的设备, 导致很多农机新技术、新机具不能进行试验、示范, 严重制约了农机推广工作的开展。
(6) 农机推广宣传培训工作开展不够普遍。农机推广宣传培训工作是农机推广工作有效运行的有力保障。吉林市各县乡农机推广机构, 在事业单位改革后, 新人做推广工作的现象比较普遍, 推广基础知识掌握的少;还有一部分科技人员知识结构陈旧, 缺乏现代高新理论知识和新技术的实际操作经验。有的县乡农机推广站由于缺乏培训宣传经费, 科技推广人员没有机会参加省、市农机推广部门举办的农机科技创新、技术交流等高级别专业培训班、研讨会及新技术、新机具现场演示会, 有的县乡农机推广站缺少经费订购农机推广方面的报纸、刊物以及用于信息宣传推广的新技术资料。导致大部分科技推广人员得不到专业技术培训, 不能站在科技推广的前沿引领吉林市的农机化事业向高层次发展。
3 对策与建议
(1) 提高认识, 加强领导。从科学发展的角度加强农机推广机构队伍建设, 农机树形象, 关键在推广。随着中央、省、市、县对“三农”工作越来越重视, 农机推广部门要把自身推广机构队伍建设放在重要位置, 争取得到政府的支持, 充分发挥农机推广部门职能作用。各级党委、政府应将农机推广工作列入议事日程, 增加投入, 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办农机化事业。要巩固加强乡镇农机推广阵地建设, 保持乡镇农机服务推广机构队伍稳定, 合理解决他们的报酬, 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增强责任感, 推动农机化事业的发展。同时, 积极探索村级在不增加干部人数的前提下, 设立农机信息员, 逐步形成县、乡镇、村农机服务网络。
(2) 完善农机推广体系组织建设。国家成立的农机技术推广机构将只承担社会公益性职能, 其人员经费和工作经费也将由国家财政保证。县、乡两级农机技术推广机构将全部单独设立, 不再是与农机监理、畜牧、种植业等其他行业合在一起的综合站, 基层农机技术推广机构将得到加强。在一个省内形成一个健全的、充满活力的“四级一户” (四级:省、市、县、乡4级农机推广机构, 一户:农机科技示范户) 的农机技术推广体系。在优化农机推广体系组织结构中, 特别要整合区域内乡镇农机化技术推广机构的资源, 通过裁、并等方式优化乡镇农机推广机构的资源配置, 科学合理地设置基层推广机构, 优化农机推广队伍, 做到职责清晰、工作明确, 使直接面对基层的农机推广机构更具活力。
(3) 争取项目和资金, 促进农机推广事业的发展。在“十一五”期间, 国家和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强农惠农政策, 增加了资金的投放力度, 绝大部分是通过项目来投入的。因此, 吉林市各县农机推广站要抓住这一机遇, 结合本地实际情况, 做好调研、论证和项目的申报工作。一方面为当地农机化发展注入资金, 提高了农机装备水平;另一方面, 可以利用项目的投入加快自身的建设和发展, 实现办公、宣传、培训和推广条件的改善及推广服务能力的提高。同时, 既发挥了农机推广机构的优势, 也能体现农机推广技术人员的价值。
(4) 抓好农机技术培训, 提高农机推广人员素质。农机化技术培训对提高农机技术推广人员及农民用户的素质非常重要, 要科学的、长期的把农机技术培训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吉林市农机推广中心每年都要根据省市农机工作会议的要求, 结合各县乡农机化发展的实际情况, 科学合理、有针对性地做出培训计划, 邀请实践经验丰富的农机大户、种植大户、农机具生产企业的技术人员系统地讲解。在重点地区以县为单位利用农闲时间, 对基层农机推广人员进行短期或专题培训, 同时鼓励支持基层农机推广人员参加省市农机主管部门举办的农机科技创新、技术交流等高级别专业培训班、研讨会及新技术、新机具现场演示会等活动, 从而加快农机技术推广进程。
(5) 加强农机推广试验示范基地建设, 推动农机化事业的发展。要想把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应用与实施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有机地结合起来, 就要建立示范点、示范区, 不断总结先进典型和先进经验以点带面向周边辐射, 同时要建立协调机制, 国家、省市农机推广机构与其他农机组织要协调一致, 形成合力, 进一步抓好农机技术推广工作。
四川畜牧技术推广机构发展探讨 篇9
1 存在的问题
1.1 机构设置不合理, 推广体系不完善
1.1.1 基层推广人员知识结构老化。
他们长年工作在生产第一线, 与外界接触少, 信息闭塞, 对新技术新成果知之甚少, 知识结构老化, 而在实际工作中需兼顾动物防疫检疫、畜产品质量监督、饲草饲料检测等工作, 无法全身心地投入畜牧技术推广工作。
1.1.2 基层推广人员结构不合理。
全省各地均出现了畜牧技术推广人员青黄不接的现象, 老一辈的技术推广人员年龄偏大, 整体文化水平不高, 接收新技术能力较弱;而中坚力量人数太少, 无法起到传帮带的作用;新进人员业务技能不够熟练, 还需继续学习。
1.1.3 机构设置名称混乱, 职能严重弱化。
以广元市为例, 区县级畜牧技术推广机构名称五花八门, 如昭化区品种繁育改良站 (全额拨款事业单位) 、朝天区畜牧产业发展中心 (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参公单位) 、利州区畜牧生产股 (畜牧局内设机构, 承担部分畜牧技术推广职能) 等。单位性质差异大, 职能弱化严重。
1.2 畜牧技术推广经费不足
全省畜牧技术推广体系中仅人员工资及部分工作经费由财政投入, 财政无更多的资金投入畜牧推广项目。财政每年安排畜牧兽医资金, 大部分都用于了兽医防疫支出 (疫苗、村级防疫员补助等) , 剩余部分很难满足全省广大农民的引种补助、科技培训、科技服务等支出。
特别是甘孜、阿坝、凉山地区因属特困边远民族自治州, 州财政和县级财政极其困难, 在项目配套资金和基础设施设备投入上严重不足, 畜牧技术推广缺乏必备的软硬件设施, 现有设备老化, 而先进的畜牧科技产品无法得到推广, 畜牧技术推广机构萎缩, 服务跟不上畜牧业的发展要求。
1.3 服务手段和技术设施落后
畜牧技术推广服务手段落后, 推广机构仅凭经验用老办法指导农民生产, 缺乏有利于技术培训、试验示范、监测评价等方面的现代化设施设备和技术手段。
1.4 技术推广运行机制不灵活
长期以来形成的行政管理模式的畜牧技术推广运行机制, 缺乏科学的激励办法, 导致大量的畜牧科技人才未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 新技术难以于第一时间推广到基层。全省部分乡 (镇) 畜牧兽医站的管理体制为“双管理制”即乡 (镇) 政府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共同管理, 由于工作不分主次, 造成了具体业务工作难以开展和鼓励政策难以落实, 审批程序也被复杂化, 有时甚至会出现“需要时都管, 遇到困难时都推诿”的被动局面, 导致畜牧技术推广服务效果欠佳。
2 发展对策
2.1 推广目标实效化
按照新时期新阶段畜牧业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民知识化的发展趋势, 畜牧技术推广工作要实现三个转变:从单纯追求数量提升向质量数量并重转变;从畜牧生产技术服务向生产、加工、销售全流程综合服务转变;以资源开发为主向资源、市场共同开发转变。通过三个转变为畜产品优质高产高效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 将畜牧技术推广目标落到实处, 为广大农民增收带来实实在在的效益。
2.2 推广范围网络化
通过畜牧技术推广目标管理制度, 将畜牧业推广任务下达给乡镇畜牧兽医推广机构, 签订目标责任书, 量化工作指标和任务要求。完善以“专家定点联系到县、畜牧兽医技术人员包村联户”为主要形式的工作机制和“专家+畜牧业技术人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的技术服务模式, 建立健全省、市、县、乡畜牧科技试验示范推广网络。
2.3 推广队伍多元化
大力调动企业、农民等社会力量参与畜牧技术推广工作, 逐步形成国家政策扶持和市场引导相结合, 有偿服务和无偿服务相结合的新型畜牧技术推广体系。在加强现有畜牧技术推广机构的同时, 大力发展农村专合组织、企业的技术推广服务组织, 支持农村各类专业技术协会的发展。充分调动科研机构、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 建立专业技术人员、农民、专合组织、企业等广泛参与的多元化畜牧技术推广队伍。
2.4 人员竞争常态化
要满足新形势下畜牧业的发展, 就需要激发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让竞争成为常态。建立和完善以“竞争上岗、以岗定责、人员动态管理”为主要内容的规章制度, 结合当地产业布局特点, 确定一定比例和相应数量的专业岗位, 采取公开招聘、竞聘上岗等方式, 选择一批有真才实学的专业技术人员充实到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中。制定和建立以“绩效考评、分配挂钩”为核心的基层农业推广人员考核评价体系, 调动从业人员的积极性, 并加强其工作责任心。
2.5 素质提升制度化
制定人才中长期培训和再教育计划, 将继续教育落实到人, 对畜牧业技术人员进行轮流培训, 更新知识, 定时定期进行畜牧技术从业人员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保证人才知识储备, 提高畜牧技术推广人员的整体素质和从业水平。
2.6 经费投入专项化
如何搞好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篇10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站这几年发展缓慢, 究其原因如下, 其一, 乡镇农技部门隶属于乡镇政府, 很多专业技术人员被借调到其他部门, 从事和农业技术推广无关的工作, 其专业知识白白浪费, 很多乡镇甚至没有专业技术人员。其二, 一直以来由于试验、示范、推广的经费不足, 致使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发展缓慢, 大部分高新技术只是停留在市级以上的试验示范和研究。其三,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人员少、知识老化, 不能及时再更新新知识、新技术。其四, 近几年来, 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人员多, 在家从事农业生产的群众多数是老年人, 他们的思想意识落后, 对学习新技术、使用新技术的积极性不高, 对高新的经济作物种植更难以接受。
首先, 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立基层推广机构为主的专业推广机构与群众性科技团体相结合的推广服务体系, 为完善市场经济下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作为重要补充的民间服务性科技组织, 必须加大资金和政策扶持, 加快发展基层推广机构和各种民间合作社、协会等团体组织, 以及各地的种植大户。
依据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民间技术服务组织, 建立起上下相通、左右相连、设置合理、运转高效的农业推广体系, 从而保证能将农业新技术及时地引进、示范、推广, 迅速转化为生产力。但要健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除政府加大资金和政策扶持外, 还要抓好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建设。
其次, 建立完善的专业技术队伍、健全农业技术推广管理制度、落实农业技术推广责任, 提高推广技术和致富信息的来源渠道、服务能力、技术宣传等, 营造一个热衷于农业新技术推广的良好氛围。同时本着自愿合作、平等的原则, 发展由农民群众自愿组织的民间科技服务团体组织, 它是最能直接代表群众的切身利益, 能最大限度地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
第三, 建立健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网点。即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农业种植大户应运而生, 他们也是农业技术推广的主力军, 也是农业技术推广最具活力的突破口, 他们承包大面积土地耕种, 如果利用先进农业技术, 得到好的收益, 在农村会起到很好的带头作用, 既富裕了自己, 也起到很好的带头示范作用, 因此在全镇范围内每个村有目的地选择3~5户 (或更多) 种植大户担任村级农业技术推广员, 作为农业技术推广试点户, 利用他们的资金、场地优势, 用项目推广资金进行适当补助和指导, 并由县乡农业专业技术人员跟踪指导。这样以点带片, 进行示范面对面、效果看得见式的推广, 使推广项目技术很快传到群众手中, 用于大面积生产。
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把“号召农民干”变为“干给农民看”创建农业高新科技示范园区, 就是要给农民树一个样板, 通过示范园区中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人员自己干, 让农民亲眼目睹示范种植效果, 吸引农民照着学、跟着做, 使高新技术尽快尽可能多地应用于农业生产中, 这种示范式推广模式很受农民的欢迎。
第四, 搞好农业技术宣传工作, 在农业技术推广三要素中, 农民即人的因素至关重要, 在部分农村经济不发达、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经济基础薄弱, 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普遍较低, 科技意识淡薄、思想比较保守、接受新生事物慢、种植观念陈旧、担不起经济风险, 这就要求搞农业推广工作的人员, 充分利用广播、黑板报、标语、建立QQ群, 培训会等多种形势的宣传方式, 加强对农业新技术的宣传, 让农民认识农业技术、了解农业技术、关心农业技术、支持农业技术、使农业技术在农民心中生根发芽, 再对农民因势利导, 用科技知识武装农业。改变他们的小农经济思想, 提高他们参与农业技术的自觉性、主动性;在农闲季节, 多举办一些针对性强、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农业新技术培训班, 农忙季节农业技术人员走上田间地头, 实地开展技术培训, 让农民亲身感受先进农业技术的巨大作用。
第五, 搞好农业技术信息服务、提高新技术传播速度现在是信息时代, 农业技术推广也离不开信息支撑, 如何更快、更好、更准确地获取相关信息, 及时为民间合作社、协会等团体和种植大户提供农业新产品、新技术、市场需求、产品购销以及先进的管理经验等方面的信息内容, 服务好农民、引导农业技术推广全面发展, 并应组织编写农业技术手册, 提供给农民, 并设立本地农业技术服务联系电话, 定期发布农业新产品、新技术信息, 通过多渠道丰富信息来源, 提高信息的时效性和有效性, 通过信息服务, 拓宽推广视野, 积极引导广大农民运用农业新技术。推广人员要加强培训学习, 更新思想观念二十一世纪是知识时代, 需要大批一人多岗、一岗多能的复合型、适用型、创造型人才, 农业新技术能否顺利地普及推广与是否拥有相应的技术人才密切相关。现代化的技术, 必须是掌握现代化知识的人来推广, 因此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要适应新形势、迎接新挑战, 必须将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建设放在首位, 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建设要坚持政治思想教育与职业道德相结合, 业务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提高相结合。
乡镇推广机构 篇11
1 全省水产技术推广机构数略有上升
到2013年底,全省有水产技术推广机构250个,比上年增加2个,其中:水产专业站102个,比上年增加9个;综合站148个,比上年减少7个。在各级机构中,县级水产站137个,比上年少1个(原因是石家庄市赵县水务局是行政单位不应归为推广机构),其中县级水产专业站72个比上年增加2个;县级综合站65个,比上年减少3个。区域站69个,比上年多7个,原因是石家庄市平山县新增3个区域站(大吾乡、平山镇和岗南镇)、灵寿县的3个乡镇站(陈庄镇、牛城乡和燕川乡)核对相关文件后纠正为区域站、保定市易县的安各庄镇纠正为区域站。区域站中水产专业站11个,比上年增加4个;综合站58个,比上年增加3个。乡镇站31个比上年少4个,原因同上,其中水产专业站6个,比上年增加3个;综合站25个,比上年减少7个。省、市级机构不变,如表1所示。
表1 2012与2013年河北省水产技术推广机构对比个
2 全省水产技术推广人员数量增加
全省水产技术推广机构人员编制1 071名,实有人数929人,比上年增加26人,其中省级站37人,比上年增加2人;地市级165人,比上年增加5人;县级站595人,比上年增加13人;区域站106人,比上年增加12人;乡级站26人,比上年减少6人。
3 全省水产技术推广人员学历和职称水平提高
全省水产技术推广机构中技术人员为723人,比上年增加18人,占总人数的77.8%,其中:高级职称117人,比上年减少4人,占总人数的比例由13.4%降低到12.6%;中级305人,比上年增加7人,占总人数的比例由33%降为32.8%;初级283人,比上年增加20人,占总人数的比例由29.1%上升为30.5%。推广人员学历:大学本科以上310人,占总人数的33.4%,比上年增加3.8%;大专312人,33.6%,比上年减少0.5%;中专167人,占18%,与上年持平。大学以上所占比例比上年有所上升,初级职称比例比上年增加,说明年轻的高学历的技术人员加入到推广队伍中来,为推广机构补充新鲜血液。
4 全省水产技术推广机构单位性质
行政性事业单位有6个,比上年减少3个;全额拨款事业单位200个,比上年增加10个,占机构总数的80%;差额拨款事业单位25个,比上年减少3个,占机构总数的10%;差额事业单位19个,比上年减少2个,占机构总数的7.6%。从单位性质看,全额事业单位数量和比例有所增加,而差额和自收自支单位的数量均下降,机构保障提高。
5 全省水产技术推广机构经费
全省水产技术推广机构总经费3 584.15万元,比上年减少224万元,减少比例为5.88%,人均38 580元,其中:人员经费2 907.11万元,比上年减少387.76万元,减少了11.8%。人均31 292元,比上年人均减少5 196元;省级机构人均58 537元,比上年减少2913元;地市级人均52 015元,比上年减少2 500元;县级人均25 856元,比上年增加1 699元;区域占人均22 405元,比上年增加9 161元;乡镇站人均21 665元,比上年减少969元。整体看来,经费总量减少,主要是工作经费减少,县级区域站人员经费有所增加。
6 全省水产技术推广机构培训和信息服务
全省水产技术推广机构共举办渔民技术培训431期,比上年增加27期,培训27 968人次,比上年增加4 832人次;拥有信息网站8个,比上年少1个,是邯郸市站的;提供手机信息服务用户596户,比上年增加74户;提供技术资料67 133份,比上年增加16 302份;全省水产技术推广机构人员自身再教育和业务培训1 109人次,比上年增加116人次,自身学历教育106人次,比上年减少28人次。推广机构提供的培训、信息服务等大大增加,其中培训和技术资料分别增加21%和32%。
7 全省水产技术推广机构推广和指导渔民情况
发展乡镇农机推广工作的对策 篇12
1 乡镇农机推广工作存在的问题
1.1 农机推广工作在基层政府中的地位不稳
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 土地被农户承包, 基层政府对农业的管理和引导作用减弱, 其工作重心大都转向以发展工业、经济产业和处理乡镇日程事务为主。而作为农业中的一部分, 农机推广工作自然不受重视。农机站被合并以后, 原有的农机资源 (包括示范基地、办公场所、农业机械等) 被挤占或卖掉。过去, 农机部门召开先进农机具现场会时, 当地政府非常重视, 并拨发一定的推广资金, 而现在, 支持力度明显不足。同时, 不少领导没有真正认识到农机化的重要性, 个别领导甚至对农机化在农业现代化范畴中该是个什么样的角色还不很清楚。
1.2 原有的推广机制已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新要求
1.2.1 推广方法单一
很多地方还是计划经济时期的“行政+技术”的方式, 推广工作主要靠开会、印发材料等传统手段。
1.2.2 运行机制僵化
推广机构的运行机制不活, 行政化倾向严重, 难以满足农业结构调整和社会化技术服务的需要。
1.2.3 管理体制不相适应
主要表现在农、科、教脱节, 不同所有制、推广组织之间缺少联系。对农机部门的依赖性较大, 有一定的局限性, 不能满足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要求。推广工作没有随着农业产业调整而调整, 推广观念没有完全转变, 改变现有推广机制势在必行。
1.3 忽视了农民在技术推广中的主体作用
农民既是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最终使用者, 也是农机推广者;既是农机技术推广中的受体, 也是使用主体。而一些农机推广工作人员恰恰忽视了这一点。在农机技术推广实践中, 往往推广初期, 农民抱着怀疑态度, 当农民亲眼看到新机具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作用时, 他们才会自觉使用并宣传新技术、新机具。而且, 农民对新型农机具的认可程度, 以及他们的宣传和影响, 往往决定了农机推广的成败。
1.4 农机与农艺结合不紧密
农机技术推广以推广应用新型农机具为主体, 但不能独立于农艺而存在。任何农机技术只有与农艺有机结合, 才能称得上实用, 才能显示其优越性。因此, 农机推广部门要与农业、土肥、植保等相关学科的科技人员相互配合, 同步推广农艺技术, 加强技术指导, 使农机与农艺衔接起来, 使农机化技术真正发挥高效增产的作用。以水稻种植为例, 在推广农机农艺高度结合的水稻机械化育秧及插秧新技术时, 对种子有一定的要求, 然而各种子销售点出售给农民的水稻种子品种繁杂多样, 给水稻机械化育秧带来极大不便, 这就需要农机技术推广干部亲自指导机插农户选种、育秧。另外, 由于农民用种不同, 导致水稻各田块成熟迥异, 制约了水稻连片机械联合收割的效率。
1.5 乡镇农机推广力量薄弱
基层机构改革以来, 一些农机站转制成企业性质, 另一些农机站合并到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 (或推广中心) , 单独支撑农机推广的服务体系已不复存在。农机推广人员被纳入乡镇统一调配, 无法做到专职专用, 严重影响了农机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同时, 乡镇农机推广人员结构不合理, 知识断层、老化现象严重。
1.6 农机推广内容落后于新形势的要求
长期以来, 农机技术推广工作往往注重产前、产中或产后粗加工机械化, 而忽略产后深加工的机械化;只重视粮食作物机械化, 而忽视经济作物机械化;只重视农田作业机械化, 而忽视农业工程等领域机械化, 使得农机推广产品与需求市场脱节, 造成推广部门想推的推不动, 农民想要的又没有。
2 加强农机技术推广工作的对策
2.1 加大农机推广投入力度
要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农机投入体系。在农机购置补贴、农用燃油补贴等方面对农机服务组织和农机大户给予更大支持。要努力争取各级农机购置补贴和项目资金, 增加农机总量, 优化农机装备结构。要突出发展重点, 统筹发展规划, 集中使用补贴资金。银行、信用社等金融部门应积极给予信贷支持, 优先向农机大户、种植大户和专业户提供各种低息贷款;鼓励农机大户以及更多的农户购买先进农机具, 形成农民和集体投入为主体、社会资金为补充、政府资金为引导的多渠道、多元化的农机投入机制。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国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和《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 积极向各级党委、政府汇报农机推广情况, 争取领导对农机事业的重视, 以解决农机化发展的实际困难。同时, 各级推广部门要具备必要的办公场所、试验示范基地和为民服务的手段, 以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机技术推广的需要, 逐步达到推广技术规范化、示范带动基地化、项目实施程序化、推广手段现代化。
2.2 建立并完善各项机制
乡镇党委、政府要把农机推广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 成立农机推广领导机构, 主要领导挂帅抓, 分管领导具体抓。在实际工作中, 要统筹安排, 制定规划, 保证经费。对在农机推广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 一方面乡镇政府和农机主管部门应给予重奖, 并在生活待遇、干部提拔、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另一方面对农机推广方面的先进典型, 要及时给予精神鼓励和进一步提高创造条件, 鼓舞和教育广大农机推广工作者全身心地投入到本职工作。县农机主管部门应充分发挥业务职能, 制定和建立一套分工明确、职责明确、务实高效的农机推广工作管理机制, 健全有关法规制度, 使农机推广工作在规范化、法制化、科学化管理的导向下有效运行。
2.3 推进基层农机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和改革
机构改革是一门比较艰难的系统工程, 各级政府一定要提高对农机技术推广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认真落实国家和省级有关文件精神, 真抓实干, 从各方面给予重视和支持, 推进基层农机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 使基层乡镇尽快设立专门的农机技术推广机构, 归县级主管部门管理。中央和地方各级农机管理部门应该统一制定一套完整的、操作性强的科研推广规划和推广目标, 用于指导基层工作。地方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贯彻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文件精神, 加强对农机推广工作的领导、重视和支持, 并将农机化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 每年应从财政中安排一定的资金作为推广专项经费, 以保证推广工作的正常进行。
2.4 培养和造就一支具有较高业务素质的农机化技术推广队伍
培养和造就一支具有较高业务素质的基层农机化技术推广队伍, 是当前农机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要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的合理配备, 强化农机化技术推广人员的技术培训和知识更新。要加大基层农机培训力度, 加强镇、村2级农机科技队伍的培训工作, 有计划地组织学习新型农机知识, 熟悉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结构、原理和性能, 掌握试验、示范操作和维修保养等技能, 以便更好地教授农民、服务农民。加强对农机监理人员的培训和队伍建设, 提高执法素质和监理水平, 管理到位, 在保证农业机械以良好状态投入作业的同时, 最大限度地减少安全隐患, 促进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和农机化事业的健康发展。
2.5 建立乡镇农机中心站
农机推广工作是一项涉及面较广的工作, 不是一两个推广人员就能完成好的。鉴于当前乡镇农机推广人员奇缺, 可以按照区域布局, 整合原有资源, 合并建立乡镇农机中心站, 由乡镇政府负责人员管理, 由县级政府负责资金发放, 这样不仅有利于增强农机推广力量, 而且解决了人员对工资发放的后顾之忧。同时要规范制度管理, 建立激励机制, 激发农机推广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6 大力扶持、发展农机大户和农机经济合作组织
对农机大户, 各级农机购机补贴资金要按照政策予以优先安排, 其他农机化推广项目也要尽可能安排在农机大户中实施, 以促进农机大户的发展。农机管理部门要在“民办、民用、民受益”的基础上, 积极引导和扶持农机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 引导他们走向市场, 提升他们自身的“造血功能”, 不断强化为农服务的意识和本领。
2.7 加强农机与农艺的结合
【乡镇推广机构】推荐阅读:
乡镇推广农业技术10-11
农技推广机构09-18
农机推广机构11-01
英语机构活动推广方案07-13
乡镇林业机构05-13
乡镇疾控机构08-27
乡镇财政机构建设10-12
乡镇机构改革调研提纲09-24
乡镇公共机构节能总结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