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推广(共9篇)
集成推广 篇1
为推进当前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中育插秧及配套技术的集成应用, 促进农业技术与农机生产相结合。2013年, 乍浦镇农技水利服务中心在马家荡、八字、亭子桥等村开展水稻高产集成技术推广应用, 生产中采取双增双减、无公害生产、机械化育插秧、测土配方、统防统治、烘干等技术的集成应用, 为水稻高产集成技术的推广应用做好示范。
1 集成技术实施进展
5月5日~6月5日, 开展工厂化流水线育秧, 通过工厂化育秧比常规本土育秧插秧稻苗发棵快、缺棵少、插秧落田苗均匀, 容易提高水稻单产。5月27~6月25日, 投入8台久保田高速插秧机进行机插秧, 机插秧宽行移栽, 通风透光条件优越, 增强了水稻的抗逆性, 减少农药用量, 节本省工。机插秧与传统方式相比, 可大幅度降低生产环节的劳动强度, 省工优势明显, 机插秧实现了宽行、浅栽、定穴、定苗栽插, 栽后发根力、抗逆性强, 能够早扎根立苗, 早活早发, 栽后分蘖期长, 为争足穗奠定了基础, 群体质量易于调控, 且适应性强, 易获得高产稳产。机插水稻还具有节水节肥节药的特点, 可减少对环境污染, 同时对发展“无公害”、“绿色”稻米生产有显著作用, 更能体现发展资源节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的要求。在马家荡村建立了20hm2中心示范方, 推广使用配方肥30t, 平均单产690.5kg/667m2, 节本增效379.6元/667m2。
2 集成技术配套技术
主要配套技术为双增双减配套技术和无公害生产技术, 以配方肥作基肥, 每30kg/667m2, 加追肥尿素35kg/667m2, 追肥分三次, 第一次在6月10日-30日, 尿素18kg/667m2;第二次在6月18日~7月10日, 分蘖肥尿素11 kg/667m2;第三次8月10~15日, 孕穗肥尿素6kg。投入担架式和背包式机动喷雾机进行病虫害防治, 采用无公害生产技术, 根据情报防治用药, 禁用高毒高残留农药, 减少用药次数和用药量, 比面上减少用药2次。
3 集成技术实施要点
集成技术推广主要采用农机与农艺相结合, 分机械化育秧技术、机械化插秧技术和大田生产管理技术。
3.1 机械化育秧技术
3.1.1 做好晒种、药剂浸种及种子催芽。
催芽可采用白天浸入水中至下午四点后提出, 进行湿的稻草覆盖催芽, 重复3~4次即可露白破胸, 机械化育秧种子以种谷露白为标准, 种谷露白后就可以播种, 芽过长不利于机械化播种育秧。
3.1.2
在播种之前15d做好秧田的平整, 秧板的平整程度直接关系到机械化育秧的出苗率秧苗质量, 秧板的平整有利于放秧盘育秧, 一般秧板宽1.35m、沟宽0.3m。
3.1.3 炼苗阶段管理, 每板秧板横铺二盘, 中间竖一盘, 将塑盘边缘相互重叠排放。
铺好秧板以后要及时灌满水, 12h后放水, 以后晴天每天灌跑马水, 在秧盘四周及时塌泥, 等出苗后晴天满沟水, 阴天半沟水。秧苗移栽前4~5d施尿素5kg/667m2, 移栽前1d放水搁田, 秧龄控制在15~20d。同时, 要做好移栽前的带药下田工作, 防治灰飞虱和条纹叶枯病等。
3.2 机械化插秧技术
抓好插秧前的翻耕, 翻耕的田块要平整, 一般翻耕二次, 不宜过烂, 在翻耕好1~2d就可以插秧。在拖拉机翻耕后, 两边往往高低不平, 需平整, 有利于晚稻及时活棵发苗。在插秧中要调整好各类品种的播种密度, 杂交稻一般调整到前期21×30—18×30, 后期16×30取苗1~2棵, 常规稻调整到12×30取苗3~4棵, 在机械化插秧后, 两边往往由于田埂的原因, 漏苗较多, 需要及时做好补苗。
3.3 大田生产管理技术
3.3.1
采用机械化插秧的晚稻水浆管理与常规直播晚稻水浆管理有明显不同, 采用机械化插秧的晚稻水浆管理重点在机械化插秧后7~10d内活棵水和8月上旬养胎水。机械化插秧后7~10d内要保证水深3cm, 切忌露田少水, 10d内要保证水深3公分有利于控制草害, 确保晚稻活棵分孽, 在7月中旬要开始搁田, 在8月初搁出田, 采用机械化插秧的晚稻的养胎水在8月上中旬, 在这时候切忌缺水, 以后干干湿湿, 以湿为主。
3.3.2 抓好病、虫、草的防治。
采用机械化插秧的晚稻要注意有二个出草高峰时间, 第一个时间在插秧后的5~7d, 结合第一次施活棵肥, 拌尿素一起撤施, 并保水3~4d, 防止杂草丛生;第二个出草高峰为插秧后15d左右, 做好以水压草, 保证除草质量, 对杂草多的田块要及时进行人工除草, 宜早不宜迟。实施水稻高产集成技术的应用, 既提高了晚稻产量, 又改善了稻米品质, 使农业和农机生产组织化、集约化、规模化程度将越来越高, 把农民群众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 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产业化。通过技术集成配套, 提高粮食生产综合效益, 确保了粮食的丰产丰收。
4 集成技术推广成效
集成技术推广涉及马家荡、八字、亭子桥三个行政村, 实施面积3932亩 (甬优8号、甬优12号等杂交稻2695亩, 秀水134等常规稻1237亩) , 全程采用机械化生产, 包括机械化流水线育秧、机械化插秧、机械化防治病虫害、机械化收割及机械化烘干, 实行统一供种、统一防治、统一用药, 实现统一管理、集中生产。晚稻一季病虫害防治用药4次64.2元/667m2、除草2次29.5元/667m2、人工成本250元/667m2、种子成本54元/667m2、化肥成本195元/667m2、合计592.7元/667m2。面上晚稻一季病虫害防治用药6次97.5元/667m2、除草4次27元/667m2、人工成本300元/667m2、种子成本22元/667m2、化肥成本160.8元/667m2、合计607.3元/667m2, 采用集成技术节本14.6元/667m2。采用集成技术田块平均实产690.5kg/667m2, 产值1961元, 面上晚稻实产562kg/667m2, 产值1596元, 增收365元/667m2, 合计节本增收379.6元/667m2。相关技术的集成应用, 提高了粮食生产综合效益, 达到节本增效、稳定粮食的目的。同时, 推进粮食机械化生产, 改善了日益恶化的生产环境, 减轻了劳动强度, 有效提高了土地的综合利用率, 保障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集成推广 篇2
1、项目名称:宜春市油茶林套养土鸡关键技术研究集成与示范推广
2、主持单位:江南风韵农林科技有限公司
3、建设地点:袁州区南庙乡
4、建设年限:2013年3月——2014年12月
5、主要内容及规模:以江南风韵公司所在地周边近1000亩油茶林为试点,进行油茶林下土鸡养殖品种适应性及生产性能观察、场舍选址及建设、疫病防治技术、饲养管理等关键技术推广与示范和林牧、草牧、果牧结合的生态养殖新技术探索与研究;油茶林套养技术培训2000人次,饲养规模由现存栏土鸡2000只,达到年出栏土鸡10万只。
6、总投资及资金来源:总投资138.7万元,申请规模养殖补助、科研及草种补助资金共计100.00万元,业主自筹38.7万元。
二、项目实施背景
油茶在我国南方丘陵山地种植面积较广,是重要的木本食油树种,抓好油茶生产,对于实现综合开发利用油茶林的资源,具有重要意义。由于一般生产上粗放经营, 油茶林前五年内难以形成较高的郁闭度,导致林隙间杂草丛生,产量低, 经济效益不高。研究表明(魏浙杭,995;油茶生态经济研究课题组,1992),油茶林通过合理套养间作,既可增加养殖户的收入,还可以养代抚,抑制杂草,增加土壤有机肥,节约油茶管理成本,并且能明显提高土壤肥力,改善油茶生长环境,增加产量,提高效益。尤其油茶幼林期,处于仅投入而无产出阶段,林地空阔,易滋生杂草,水肥管理也较繁重困难,合理发展林下养殖不失为解决其经营效益和管理困难的有效途径。因此,并针对油茶的生态特性,选择与之相适应的互补互促的家禽进行套养,该牲畜必须具有在油茶林下适应性较好,生长量可观,又不影响油茶林的生长,即该牲畜成长过程不会破坏油茶苗木(如啄食树叶、刨树根等),最好又能生态互补。
油茶林下套养土鸡是指充分利用广阔的油茶林地开展农林复合生态养殖的一种新模式。油茶林下套养土鸡以采食昆虫及野生嫩草、腐殖质为主,实行放牧与补饲相结合的方式的土鸡养殖。鸡只采食天然饲料饲草,饮用清洁无污染的溪、沟泉水,有利于生产安全,鸡的肉质好,无药物残留,风味佳,恰恰适合现代人追求无公害食品标准的高品味消费,市场售价好;林地为鸡提供了一个良好的饲养环境,提高了鸡的抗病力与成活率;鸡产生的粪便可为树木及草的生长提供优质的有机肥料,有利于油茶林生长;鸡还能有效防治树林害虫,减少农药的使用,并且林地的草、虫为鸡提供了丰富的营养,降低了饲养成本,节约了饲料费、肥料费和病虫害防治费,形成了以草养鸡、以牧促林、以林护牧的良好生态循环,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高度统一。油茶林地养鸡提更是高了土地的利用率,解决了发展畜牧业与农业的争地问题,改变了林地、果园生态环境,提高了生态效益,促进养殖与环保、生态持续协调发展,加快农户增收步伐,促进林农养殖增收,其养殖方式颇受农户欢迎,值得进一步推广。
油茶林下套养土鸡是农林复合生态养殖业发展的新趋势,它可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发挥林荫优势,进行立体复合种养,为生物生长创造良好的环境空间,实现农、林、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发展。林下生态养鸡是一种循环经济,它以林地资源为依托,以科技为支撑,充分利用林下自然条件,进行合理种植、养殖,既可以构建稳定的生态系统,发展林下生态鸡,可解决林下大面积闲置土地造成的资源浪费问题,使林业产业从单纯利用林产资源转向林产资源和林地资源结合利用,扩大了林业产业化的内涵,是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综合体现。
同时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由过去的追求数量向追求质量转变,饮食结构对肉、蛋、奶的需求不断提高,人们对肉质的需求以追求风味、野味、回归自然为时尚,以往室内平养的快大型肉鸡在市场上销路渐差,散养土鸡及土鸡蛋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和无机盐,且易于消化吸收,具有极高的的营养价值和独特的土、绿色与野味特点,已被现代人誉为绿色生态产品,倍受消费者青睐。
三、项目区概况 项目实施地概况:林下生态麻鸡养殖基地位于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南庙镇中村,全年平均气温17℃,最冷月份为 1月,平均气温5℃,最热月份为7月,平均气温28.8℃。年平均降雨量1628mm,年无霜期272天。年日照时数2040小时,土壤PH值6左右,富含有机质,氮、磷、钾含量丰富,其他微量元素丰富,无重金属污染,无大型工矿企业,工业废水、废气等环境污染。大气、水、土壤环境符合林下生态麻鸡养殖环境质量标准。
林下生态麻鸡养殖基地地理条件优越,通信畅通。紧临宜春至安福省级公路,东邻新坊乡,西接湖田乡,南至明月山风景名胜区,交通运输便利,明月山温泉风景区、禅林五家七宗第一家的沩仰宗祖庭——仰山栖隐寺座落在附近,距宜春城区仅11公里,距离浙赣线宜春站12公里,距离沪瑞高速公路17公里。距离新建的明月机场20公里。便利的交通条件有利于麻鸡销售。
四、技术支撑
项目主办单位依托宜春市畜牧研究所、宜春市林业科学研究所为技术支撑单位,技术力量雄厚,该单位拥有研究员1名,高级技术职称16人,中级技术职称20人,助理师职称19人,技术员12人,高级工8人,中级工10人,初级工4人。
五、指导思想
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城乡统筹为总揽,以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为依托,以典型示范、规模经营为重点,大力推广油茶林下土鸡养殖关键技术,改变传统养鸡模式,推进养鸡技术革新,实现养鸡生产数量、质量和效益的同步增长,促进土鸡养殖产业升级,走特色可持续发展之路,加快农户增收工程建设步伐,助推赣西地区绿色生态经济的发展。
六、目标任务 通过实施该项目,加强土鸡生产性能特点研究,掌握外地土鸡品种在本市的适应性及生产性能,规范油茶林下土鸡养殖场的选址与建设,实现以下目标:
1、经济效益及指标(1)、加强育雏、脱温放养期饲养管理,掌握育雏、放养等各阶段饲养管理技术,提高成活率和日增重率,缩短饲养周期,提高养鸡效益,进行示范推广,提高育雏期成活率,确保达92%以上;达到提前20天出栏(一般在150在左右),按每只鸡减少饲料消耗1.5公斤计,出栏10万只鸡可减少饲料消耗150吨,节约资金49.5万元。(2)、实行以放牧为主,补饲为辅相结合,降低饲料成本35%左右,增加养鸡收入,做到适时出栏。按每只鸡消耗精料15公斤计,10万只鸡年消耗精料1500吨,按现市价3300元/吨计,价值49.5万元,以减少35%计,可增收节支17.325万元。(3)、掌握各阶段(特别是育雏和放养阶段)疫病防治技术,规范林下土鸡养殖免疫程序、预防与治疗用药,降低疾病发生几率和死亡率,控制药物残留,提高养鸡效益。死亡率可由原来的10%降低到5%,出栏10万只可减少死亡0.5万只,以育成鸡每只1公斤、价格26—30元/公斤计,增加收入13万元以上。(4)、保持土鸡风味,提高土鸡品质,增加养鸡收入。按年出栏土杂鸡10万只、1.75公斤/只计,年产鸡肉产品175吨,按每公斤高出市价6-10元计,年可增加养鸡收入10.5万元——17.5万元。
2、社会效益:(1)、加快万元增收工程建设步伐,促进劳动就业。(2)、改善消费结构,促进绿色消费和食品加工企业的发展。(3)、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品种,促进土鸡产业后续发展。
3、生态效益:(1)、充分利用天然生物饲料资源,实行生物循环养殖,保持生态平衡。(2)、通过捕食昆虫杂草有利于果、林除草灭虫;就地利用鸡粪尿等有机肥料改善和提高林果品质。(3)、提高林地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促进环境保护,实现零占用、零排放、零污染,保持耕地面积,促进生态循环和环保养殖。
七、项目研究及示范推广内容:
1、通过对2012年本公司出栏的1500只土鸡的养殖技术经验的总结与探索,结合当前发展林下经济的实际,进一步加强土鸡品种及生产性能研究,进一步完善土鸡品种在油茶林下的适应性、生产性能及特点,提高其各项生产性能及指标。选择肉质鲜美、耐粗饲、抗病力强、体型中小、活动范围广、觅食力强、适于放养的土鸡品种进行养殖,以三黄鸡、青脚麻鸡、土黑鸡等地方土鸡为宜。
2、通过江南风韵农林公司油茶林下规模化、集约化养殖,探索我省油茶林下土鸡养殖场、放养林地选址及鸡舍建设的适宜模式,规范油茶林下土鸡养殖场的选址与建设,示范推广林下或园下养鸡。
林地及鸡舍选址技术要点: 选择远离村庄、学校、交通要道,背风向阳、地势平坦、高燥、环境幽静、水源充足、无污染、排水良好、交通便捷、砂质土壤且有一定坡度、透光和通气性较好的中成林地进行建舍养殖。
鸡舍的建设技术要点:选择地势高燥、坐北朝南方向修造鸡舍,在满足防暑、保温、抗寒、通风的前提下,因陋就简,就地取材,选用土坯石料,木板、竹子等均可。鸡舍用竹、木搭成人字型舍宽4~5米,长8~10米扛架,舍顶中间高2.3~2.5米,两边滴水檐高1.5米左右。舍顶采用石棉瓦或油毛毡加稻草或秸秆盖顶,草上覆盖一层塑料薄膜防水保温。舍的四壁用塑料布或草帘围严,周围用尼龙网或铁丝网贴地圈围。南北面离地150cm开窗户,舍内地面平整,垫细砂或干草,使舍内干燥,同时搭建产蛋箱和多层栖息架。鸡舍内和周围放置一定数量的饮水器及料桶(槽),鸡舍四周设排水沟,在放养林地内需搭供鸡防风避雨的棚舍。放养林地周围用尼龙网、塑料网或渔网贴地埋设封闭式围栏,以防鸡走失和带进病菌。育雏时,充分利用空房稍加改造,采用火炉和白织灯保温。育雏室内设换气窗口或排气管道,加强室内空气流通。地面垫料用谷壳、锯屑、稻草等。
3、通过示范养殖,探索油茶林下土鸡养殖的疫病防治技术,包括高致病性禽流感、鸡新城疫、鸡马立克氏病、鸡传染性支气管炎、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禽痘等主要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综合防治技术,最大限度地降低发病率、死亡率,提高成活率、增重率;进一步规范林下土鸡养殖免疫程序、预防及治疗用药,控制药物残留,确保土鸡品质。技术要点:
⑴使用正规厂家、有批准文号在有效期内的疫苗。严格按要求进行保存、使用和运输。⑵根据疫病流行情况结合本场实际,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按时按要求做好免疫工作。⑶加强寄生虫病的预防和治疗,根据不同种类寄生虫的发病规律及危害程度进行预防和治疗,以提高鸡群的生长速度、均匀度及肉品的安全性,掌握驱虫药物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⑷加强鸡白痢、禽霍乱、大肠杆菌病及呼吸道等疾病防治,掌握其发病规律及症状、流行病学特点和防治措施。
⑸严格病鸡隔离治疗、病死鸡及排泄物的消毒和无害化处理,减少疾病传播。⑹强化林地、鸡舍卫生及消毒管理,定期进行清扫和消毒,掌握不同的消毒方法及注意事项,形成规律性管理
⑺科学合理用药,严格执行休药期制度,控制药物残留,确保土鸡品质。
4、通过示范养殖,探索油茶林地的最佳放养密度,总结油茶林下养殖各环节(包括育雏、脱温放养、放养管理、适时出栏)的饲养管理关键技术,缩短饲养周期,提高饲料报酬,提高养鸡效益。技术要点:
⑴做好进雏前的设备检修、垫料及饲料药品、消毒和预温准备,雏鸡选择及运输等工作,掌握雏鸡运输管理技巧。
⑵加强雏鸡的饲养管理,做好雏鸡的分群、适时饮水与开食、保温、湿度调节、饲养密度、光照、通风换气及卫生、消毒与防疫工作,保障育雏期间的营养供给,建立完善的养殖档案。⑶加强雏鸡的应激及鼠害防治,减少应激及鼠害损失。
⑷严格雏鸡的脱温饲养管理,掌握脱温及转群的最佳时间、脱温饲养关键技术,以减少应激反应,降低损失。
⑸加强育成鸡放养管理,做好放养前的准备、放养训练工作,及时淘汰病、弱残鸡,科学掌握放牧的最佳时期、时间、规模与密度。加强不同季节放养期间的补饲、饮水、应激防治和野兽侵害等管理,定期进行免疫、驱虫、消毒和疾病防治,节约饲料成本,降低各种损失,提高养殖效益。
⑹根据土鸡的生长生理和营养成分积累等特点,实行全进全出的制度,做到适时出栏。
5、通过试行林牧、草牧、果牧结合的新型养殖模式,探索土鸡生态循环养殖新技术,最大限度地减少养殖环境污染,打造无公害、绿色食品品牌。
⑴充分利用林权制度改革,完善林地确权,实行林地的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合理流转政策,对承包的151.5亩林地进行示范种草养鸡,实行禾本科牧草与豆科牧草混播,试行林地种草补饲,既降低饲料成本,提高养殖效益,又可有效地保护林地内资源,使林地得到可持续利用。
⑵探索粪料育虫补饲,提高养殖效益,减少养殖污染。充分利用农户的各种下脚料、废弃杂物、猪牛粪或鸡粪及农副产品如酒糟、豆腐渣等进行育虫养鸡,对育虫处理后的废料用于牧草和树木施肥,减少养殖污染。以节约饲料成本,提前出栏,实行环境保护和资源再利用,促进养殖与环保、生态持续协调发展。
八、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2013年3月——2013年12月,对宜春养鸡现状进行摸底调查,了解全市的土鸡品种及农户散养鸡现状。
2013年6月——2013年7月,完成油茶林下土鸡养殖关键技术研究集成与示范推广项目申报,制定油茶林下土鸡养殖关键技术研究集成与示范推广项目实施方案,确定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点。
2013年7月——2014年12月,进行油茶林下土鸡养殖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实施。2013年12月——2014年12月,进行油茶林下土鸡养殖关键技术示范推广。
2014年12月1日——2014年12月30日,对油茶林下土鸡养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情况、经验或成果进行总结,并申请验收。
九、保障措施
1、成立油茶林下土鸡养殖关键技术研究集成与示范推广工作项目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项目小组办公室设在江南风韵公司,由*****同志负责日常事务工作,其职责是开展本市油茶林下土鸡养殖现状调研,制定本市土鸡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落实土鸡养殖关键技术推广计划和项目评估,制定目标考核及管理办法,协调土鸡养殖关键技术研究与推广工作中的有关问题。
2、技术支撑:宜春市林业科学研究所成立油茶林下养殖工程专家组,确定专职专家负责土鸡产业技术方案的制定、示范乡镇和示范户打造、产业技术培训和指导、解决产业技术难题。同时加强油茶林下养鸡相关技术、政策宣传,积极开展培训,一是抽调技术骨干到市上进行培训,二是对畜牧兽医在岗人员进行一次轮训,三是开展土鸡养殖规划户技术培训,并定期组织技术人员进行现场咨询指导,切实为广大养殖户解决具体问题,不断提高养殖经济效益,确保林下土鸡养殖关键技术推广成功。
4、项目管理:示范户的建设由业主负责组织实施,实施小组负责规划、选址、建设技术指导和养殖关键技术研究推广。资金兑现:草种补助资金在购买草种时一次性补助到位,规模场补助资金在项目验收合格后按程序申报兑现,项目资金实行专账管理,随时接受相关部门的监督、检查、审计。
集成推广 篇3
摘 要 食用菌不仅是人类在植物方面营养的巅峰之作,也是现如今在世界各地蓬勃发展的保健食品,我国市场上的食用菌发展至今仅用了十几年时间。进入到21世纪以后,人们认识到健康、自然的重要性,追求“绿色消费,回归自然”的消费目标,食用菌作为来源于大自然的一种食品,更是受到了各地消费者的青睐。在这种走势下,食用菌的发展拥有了无限可能,生机勃勃,因为其发展前景非常广阔,国家科委所列的“星火计划”便是为食用菌综合开发而制定的计划。
关键词 食用菌;栽培技術集成;推广应用
中图分类号:S646;S62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6)01-0-02
食用菌作为一种农业项目,技术已经比较成熟,而来源于大自然决定了它丰富的原料,并且生产周期短。此外,食用菌的种植投资少、见效快、经济效益明显也是其很大的特点,这是一种非常适合推广的农业项目。然而我国现有的食用菌安全高效栽培集成技术还存在很多弊端,导致我国食用菌发展难以更加长足的发展[1]。本文就食用菌安全高效栽培集成技术推广及应用现状和笔者多年的经验就这一问题进行探索,不足之处还望大家批评、纠正。
1 食用菌安全高效栽培集成技术
食用菌安全高效栽培集成技术主要包括培养料的选择、配制、消毒,菌种的选择、接种,发菌培养,菇棚选择与建立,出菇期管理和采收等方面内容。每个环节都需要特定的技术,需要对此进行深入的探讨与研究。
其中就培养料的选择最为重要[2]。一般来说,培养料要选取木屑、玉米芯和植物秸秆,并要添加一定量的微量元素。确保原材料的新鲜并且无病虫害现象。在培养料配置过程中,要注意原料的充分混合与搅拌,充分对于水量进行合理的统筹,及时根据原料的质地等问题进行水量的调整。因为在培养过程中,水量的多少会直接的影响食用菌的正常生长。
在消毒与接种环节,一般会采用接种箱进行操作。在操作过程中要对所有的场所进行工具的接种前消毒,严格做好无菌操作,尽量降低接种环节造成的污染,接种之后要把菌袋放到实验室中进行发菌培养。无论是接种还是操作都要有酒精的消毒作用,只有这样才能确保食用菌的无污染状态。当菌丝长满之后再培养一段时间后就可以进行管理。这时应该去掉封口的绳子,如栽培过程中要注意保湿,并要注意避免出现残麦现象。
在食用菌的采收过程中,要本着量入为出的原则,选取优质的成熟的食用菌进行采集,对于部分优质但是还未成熟的食用菌要给予其充分的成长时间。另外,在采取后,要保证原有食用菌的新鲜程度,采用保鲜膜等多种保鲜措施,严防食用菌在运输过程中造成的腐败[3]。
2 食用菌安全高效栽培集成技术的实际应用
2.1 主要实施内容
在灌南县北陈集镇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选址建立项目示范基地3个,引进灵芝、杏鲍菇等食用菌新品种,集成研究与示范推广病虫害无公害综合防控、培养料发酵预处理、高压灭菌、净化室接种、养菌育菇环境数字化调控以及孢子粉无尘化收集等安全高效栽培技术,优化生产工艺,开展科技培训与示范观摩,做好推广应用工作。
2.2 项目技术路线
项目示范基地选址→引进扩繁新品种→基质预处理→优化配方→制作菌包→高压灭菌→净化室接种→菌丝培养和育菇管理(孢子粉收集)→病虫害无公害综合防控→采收包装。
2.3 项目运行机制和组织保障措施
项目运行按照执行专家负责制,以食用菌生产企业和合作社为项目示范基地,采取“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运行模式,设立专门资金账户,规范使用财政补助资金,并成立项目领导小组和技术攻关小组,责项目编报、基地规划、人员调配、监督管理、制定研究路线、引进新品种、开展技术研究、培训宣传及档案资料收集等工作[4]。
2.4 拟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
集成技术形成于食用菌虫害越来越严重的背景下,因其作用效果明显而大为推广。病虫害发生较为严重的几种食用菌为秀珍菇、双孢菇、茶树菇、草菇、平菇和竹荪等品种,并以它们为栽培对象,通过统一配种、场地选择、环境调控和优化配方等措施,实现对虫害的物理防控与生态防控,在特殊条件下,需要施用农药,但必须是生物源安全、经过登记的食用菌专用农药,以此来确保食品的安全。
增产增效情况:要想实现栽培过程中关于病虫害的综合防控,实现以物理预防和生态预防为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为辅的无公害、绿色标准生产,需要实现食用菌生产程序的科学、规范的操作。最终的结果为,生产效益提高10%以上,病虫害防效可提高20%以上。所以增产过程中对于综合防治问题要加以重视。
选择适合的栽培季节和栽培场地。出菇期要避免与当地主要害虫的活动期冲突,最好挑选干净干燥并且向阳的栽培场地。将栽培场地附近50 m范围内的水塘、积水、杂草和腐烂堆积物等清除掉。选用适当配方,配方最好选用菌丝容易吸收同时,又抑制寄生虫生存的培养基。适当增加木屑的用量且减少糖分的用量也可以不添加糖。配方的培养基中的水分含量要适当减少以控制和抑制杂菌污染,促进菌丝正常的生长和及时出菇,积极倡导使用工厂化生产培养料和菌包。
选用多品种轮作。轮作时,要注意采用害虫的种类差异较大的菇种或菇菜轮作,特别是在某种病虫害高发期要注意选用该病虫不喜欢食用的菇类进行栽培,这样可在一定区域内减少病虫源[5]。同时,对于病虫害的预防要尽量的采取生物防治,尽量避免出现化学防治,使得食用菌的安全问题得到起码的保障。
3 结语
食用菌之所以大受欢迎,不仅是因为食用菌符合人们饮食平衡,结构调整的需求,具有天然、营养的优势,而且食用菌和粮食作物相比,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在食用菌的食用方面,世界范围内,越是发达的地区,食用菌的需求量越大,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不断发展,食用菌将会表现出越来越大的市场潜力。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不仅能够促进农民增产增收,还对我国农业结构的调整也有积极意义。针对食用菌的推广这一问题要进行广泛的探讨,使食用菌安全高效栽培集成技术可以得到更为广泛的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吕作舟.食用菌栽培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46-48.
[2]徐尔尼,刘文群,郑辉,等.茶籽壳茶粕饼栽培茶薪菇研究[J].中国食用菌,2001,20(5):10-11.
[3]黄永红.花生壳栽培鸡腿菇研究初报[J].广东农业科学,2009(3):54-55.
[4]周雯,杜皓华,张立荣,等.椰果果皮为培养料栽培草菇实验研究[J].生物学通报,2008,43(11):41-46.
[5]朱晓琴,熊智.核桃壳与木屑栽培平菇的营养成分对比分析[J].中国食用菌,2007,26(6):38-39.
马铃薯高产高效技术集成与推广 篇4
1 马铃薯高产高效技术的意义
“脱毒种薯”是利用生物及物理技术等消除马铃薯体内的病毒, 获取含极少病毒或没有病毒的种薯。脱毒种薯生产过程较为严格规整, 需要按照严格的种薯技术, 对每块薯田严格把关, 保证脱毒种薯的质量。试验与推广研究结果表明, 脱毒种薯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种薯增产的效果显著, 表现为种薯的质量良好, 植株长势良好, 少有病毒侵染。在农业生产实践中, 马铃薯的种植常常伴随着马铃薯“退化”的现象, 退化致使产量降低、产品的商品性较差。为了改革这种退化现状, 不断提高马铃薯的产值与产量, 分析退化原因, 病毒侵染是最为主要的因素, 茎尖组织培养无病毒植株是培育良种马铃薯、提高马铃薯产量的最为有效的培植技术。“脱毒种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马铃薯种植的某种退化现象, 提高了马铃薯种植的产量, 为增加人民收入、稳定市场平衡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其操作过程较为复杂, 需要按照严格的程序进行, 不断保证马铃薯的品质与质量。
2 马铃薯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为了提高冬季马铃薯的产量, 不仅需要从培育良种的角度进行考虑, 马铃薯种植的各个过程都需要严格按照科学的种植方法, 从各方面提升种植效率。马铃薯是一种生产周期长、产量丰富、品质优良的植物物种, 冬季马铃薯的种植能提升土地的复种指数, 给农民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从马铃薯品种的选择看, 需要选择良种, 对于一些腐烂薯, 要选择通风干燥的地方摊开薯种, 切除马铃薯腐烂部位。种薯的保管过程中, 要及时清理腐烂的种薯。种薯进行切块时, 需从中部横切下块茎, 切块时刀口注意消毒, 避免病毒的感染, 切好的薯块平铺, 切口向上放置。催芽工作要将出芽的切块放置竹萝筐中, 用布袋围盖住, 盖上3~4cm厚的湿砂, 放置10d以上, 芽眼萌发后的薯块便可播种, 播种细致, 不宜损伤幼芽。脱毒种薯是有一种高效的种薯技术, 脱毒种薯是将质量为20~30g的小整薯作为种薯使用, 这样做可以有效减少病毒的感染, 同时起到提升产量的作用。为使马铃薯种植可以达到高产高效的种植效果, 良好的种植土壤的选择也是十分必要的, 选择肥沃且疏松的土壤, 土地排灌方便且土壤呈现微酸性, 砂质土壤更有益于马铃薯种植。整地施肥时, 不宜进行粗种, 而要进行精细整地, 基肥充足, 提早施肥, 为了提升土地利用率, 需要清理畦沟, 覆土均匀。种植后, 需要对田间进行管理, 在马铃薯的块茎形成与膨大的时期, 需要利用疏松肥沃的土壤, 有效的减少杂草的覆盖率, 能有效的增强土壤的保湿性能, 促进土壤的疏松, 提高种植马铃薯的品质。适量保持土壤的持水量, 进行科学的灌溉, 能保持土壤的透水性, 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在马铃薯的生长过程中, 还需要注重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对于常见的病虫害, 需要寻求科学有效的应对措施。常见的马铃薯病害有晚疫病和环腐病, 预防这两种病害需要采用无病种薯, 在植株种植过程中, 做好消毒工作, 选用抗病的品种。蚜虫和瓢虫是常见的马铃薯虫害, 对于虫害, 可用农药进行毒杀。
3 马铃薯高产高效技术集成与推广技术探究
3.1 马铃薯高产高效集成与推广的途径
3.1.1 大众传播
利用文字、视听传媒、静态陈列传播是有效的推广办法, 文字传播有效的利用报纸、教材、杂质等, 对农户进行讲解与宣传, 开办学习班, 传达农业研究的新成果与研究新观点, 对农业种植方面的施肥、栽培技术等进行相关的知识宣传, 这些传播方法都具备一定的号召性与权威性。信息传播最廉价的传播形式便是大众传播, 单项的沟通形式, 面向广大的信息接收者。视听传媒也是有效的信息传播方式, 视听传媒利用电视、广播、电影等, 传播视听信息, 视听传播给予接收者一种直观的感受。静态陈列则以图片、广告、模型的形式进行展示, 这种图文介绍便于农民直观了接, 且可信度较高, 能够在大范围内进行传播。
3.1.2 集体指导
集体指导是指在小范围内, 通过讲座、小组会议的形式集中传递信息, 对农民进行相关技术指导。集体指导能提升推广的效率, 信息传递较为集中, 且范围较大。以讲座等形式进行信息的传递, 便于信息的交流与讨论, 便于人们在交流的过程中, 产生一种直接统一的意见。参与集体指导的人, 是就某一个问题感兴趣的人。在集体指导的推广办法下, 可以进行多种形式的信息交流, 解决问题的办法也是多种多样的, 可以进行小组讨论、示范、短期培训、实地考察等多种形式, 这些集中指导的办法便于信息的传递与分享, 能有效提高农业高产高效种植技术的推广能力。
3.2 脱毒马铃薯高产高效技术推广的模式
农业集成推广模式在原有基础上不断继承发展, 逐步提供各项推广信息的基础上, 形成项目计划、企业牵动、集团承包、农贸结合等多种模式, 这些模式不断推动经济的发展, 促使农业发展形成新的模式。所谓项目计划型, 是指政府进行有计划的组织与引导, 开展农业推广活动, 这些项目计划需要经上级认证与批准, 经批准后的项目才可定位为推广项目, 推广项目是以3~4年为期限的, 在一定的期限下, 需要完成预定的效果, 然后再形成新的推广项目。企业牵动的农业推广模式, 是指利用农业加工企业, 对农产品进行加工与回收, 这些加工企业对农产品的生产与产业结构的调整进行有效的引导, 这些引导不断促进农民有规划的进行生产结构的调整, 不断引用新的生产技术进行生产, 提高农产品的产量, 推动农业技术水平的提高。企业牵动的推广模式, 有效地结合了科研、公司与农户, 不断达到提高农户经济效益的目的。集团承包是近年来逐渐新起的一种农业推广的办法, 这种集体是由多种部门形成的, 这类部门包括由商品供销、金融、财政、各种高新技术等内容组成, 为了达到提高质量、推广技术的目的, 集团承包内部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形成重点实施项目, 促进良好的农业服务项目的形成。集团承包型的推广模式有利于重点、大项目的推广, 产生良好的规模效益。技物结合的推广模式, 是一种较为行之有效的推广模式, 这种以示范的办法来进行农业技术的推广, 是以物资为保证, 真正促使技术得以落实, 提供配套的物资设备, 不断的促使农业技术得到真正的推广落实, 技物结合是一种用于综合型推广的农业推广项目, 其能真正实现在技术物资上配套经营。除了以上提到的几种农业推广模式之外, 还有多种有效的农业集成与推广模式, 应用不同的推广模式, 需要有效结合实际情况, 选择合适的方式, 进行有效推广。
4 结语
在农闲时间进行马铃薯冬季开发种植技术的推广, 能为农民带来额外的经济收益, 同时也能平衡农产品市场, 对于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为了促使马铃薯高产高效, 需要采用有效的马铃薯栽培技术, 脱毒种薯是一种有效的马铃薯栽培技术, 为了推广这种技术, 需要采用多种有效的集成推广模式, 促使广大农民得以接受并应用此种技术。
摘要:随着城市建设用地的逐步扩大, 耕地面积在慢慢减少, 提高土地利用率, 利用区域地理环境优势推广高产高效的马铃薯种植技术, 能有效增加农民收入, 平衡冬春市场, 推动现代科技成果的应用与推广。
关键词:马铃薯,高产高效,技术推广
参考文献
[1]金讯福, 姜成模, 玄春吉.脱毒试管薯工厂化生产技术及应用研究[M].云中国马铃薯研究与产业开发.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 2003.
[2]余显荣, 李艳, 余梦铷, 等.冬马铃薯经济收益分析及栽培技术要点[J].西昌农业科技, 2010 (1) :12-13.
[3]张家森, 黄有惠, 马海艳, 魏永侠, 龙厚明.滕州市马铃薯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发展思路[J].中国马铃薯.2004 (04) .
集成推广 篇5
2012年江苏省启动建设了水稻、玉米、油菜及设施蔬菜生产机械化4个重大技术集成推广项目, 共涉及23个县 (市、区) , 省财政补助经费累计达到910万元, 占年度经费总量的50%以上。同时, 根据《江苏省农业三新工程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规定, 实行首席专家与执行专家分级负责、二级合同制管理, 首席专家与执行专家在项目实施中的建设任务与目标各有侧重。目前, 江苏省农机局科技质量处与4个首席专家共同组织分别召开了各项目落实启动会, 就各执行县的建设内容、绩效目标与执行专家进行了对接分解。江苏省农机局副局长范伯仁到会并就做好重大技术集成推广项目提出了要求。
范伯仁强调, 各项目执行县要在做好项目实施的基础上, 做成重大农机化技术整体推进的示范县、高标准作业质量的示范县、推广新模式新机制的示范县、集成应用的示范县, 建立起农机化重大技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一要对照绩效目标, 细化实施方案;二要加大行政推动, 落实责任主体;三要严格项目考核, 确保完成目标, 以项目为抓手, 扎实推进水稻、玉米、油菜及设施蔬菜生产机械化示范县创建, 建立滚动长效目标考核制;四要完善技术路线, 确保技术到位率, 各项目要围绕高定位、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的原则, 提高重大技术集成推广应用水平, 总结制定出相对成熟、适合本地的技术规范;五要规范资金使用, 提高实施效果, 配合省财政部门做好绩效评价工作。
集成推广 篇6
鲜食毛豆是新仓镇主要出口蔬菜品种, 也是新仓特色农产品, 年种植面积逐年扩大, 其产品 (“新仓”牌毛豆) 于2009年通过全国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近年来, 随着“菜心-毛豆-晚稻”稳粮增效种植模式的稳步推广, 对促进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规范“新仓”出口毛豆的生产, 进一步提高其产量和质量水平, 促进产业增效、农民增收, 2013年对全镇万亩鲜食毛豆开展了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的示范, 以带动全镇鲜食毛豆产业的全面提质增效。毛豆是新仓在种植方式上, 连接“菜心—毛豆—晚稻”种植方式的中间作物, “菜心—毛豆—晚稻”、“大小麦—毛豆—蔬菜”是新仓创新农作制度的种植方式之一, 毛豆的种植效益决定了这一模式效益, 为此, 推广毛豆的高产集成技术是关键一步。
2 高产集成技术推广要点
2.1 选用高产优质抗病的毛豆新品种
按茬口的不同选择合适的品种。“95-1”是早熟品种, 适合大棚和小环棚早熟栽培, 是早熟高效的种植模式。“台湾75-3”是中熟品种, 适合加工出口的毛豆品种, 应选择开花结荚集中, 在国内表现良好, 适宜速冻或制罐加工, 是优良的出口创汇蔬菜品种。“开新”品种是中熟品种适合夏季栽培, 主要是大小麦收获后种一茬毛豆, 8月份收获后种植秋季。“六月拔”毛豆品种适合夏季播种秋季收获, 主要茬口是早熟毛豆、刀豆收获后种一熟毛豆, 然后种植晚秋蔬菜。
2.2 采用营养钵育苗移栽, 推广地膜覆盖早熟高产栽培技术
毛豆喜温耐热, 种子发芽的最适温度为25~26℃, 幼苗生适温为16~20℃, 开花结荚的适温为20~25℃, 低于15℃或高于30℃, 影响结荚。因此生产上采用营养钵育苗移栽, 推广地膜覆盖早熟高产栽培技术, 增温保湿, 加快毛豆前期生长, 提早和延长开花结荚时间, 减轻高温、梅雨等不利天气的影响。一般播期掌握在2月中旬, 采用小弓棚营养坯育苗的方式, 一坯播种子2~3粒, 先统一制坯在温度较暖和的晴天播籽, 播籽后盖好盖籽泥浇好适量的水, 盖好地膜和小弓棚膜。齐苗后拿掉地膜, 在三月底四月初移栽毛豆。台湾“75-3”属矮生型品种, 合理密植能改善其通风透光条件, 有利于分枝的开花结荚, 形成良好的丰产架势。播种以行距40~45cm, 穴距25cm为宜, 每6000穴、667m2, 穴播种子3粒。
2.3“一基一追”、“干花湿荚”前控后促加强肥水管理
2.3.1 肥料管理。
毛豆栽培宜选择土层深厚、通气性好、疏松肥沃的土壤, 不要选用豆类作物连作的地块, 实行3~4年轮作。施肥采用“一基一追”的方法。播种前要深翻地, 整地前 (3月20号左右) 每667m2施100斤复合肥作基肥。初花期 (5月3~4号左右) 亩施尿素15kg作为花荚肥, 以促进开花结荚。配合进行叶面追肥2~次, 每5~7天1次, 每667m2用优生素2包。叶面追肥有减少落花落荚, 增加后期荚重的作用。
2.3.2 毛豆整个生育期需要适宜的空气湿度和土壤湿度。
毛豆水分管理应看天、看地、看作物, 遵照的浇水原则。出苗后到开花, 控水为主, 如果墒情好, 只在临开花前浇1次水, 供开花所需, 然后一直蹲苗到荚果初期才浇头次水。坐荚后植株旺长, 茎叶又开花结果, 需要大量水分和养分, 这时候以促为主, 加大浇水量, 使土壤水分稳定在田间最大持水量的60~70%。进入高温季节采用轻浇、勤浇、早晚浇水等办法。
2.4 全面应用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推广高效低毒安全型农药, 采收期严禁使用任何农药。播种时应选粒大、饱满和无病害的新种子, 实行种子消毒和轮作。毛豆的虫害主要是蚜虫, 防蚜虫方法是播前用70%吡虫啉10g加苗菌敌40g兑少量水拌5-6kg种子, 控制苗期蚜虫及其传毒, 减轻病毒病危害。毛豆的主要病虫害有炭疽病和锈病等, 可用10%苯甲丙环唑1000~1500倍液防治。
2.5 采用粮菜循环种植模式
推广“青菜 (芯) —毛豆—水稻”循环模式。青菜在11月上中旬晚稻收获后移栽, 2月中下旬开始采收, 毛豆在3月上旬播种, 在3月底4月初菜心收获结束后, 清除青菜老根, 移栽毛豆苗, 在月25日左右开始采收, 在6月中下旬毛豆收获后及时清除枝叶及杂草, 翻耕后可进行晚稻直播, 也可采用机械插秧。2013年“青菜心—毛豆—水稻”循环种植模式实现面积216.67hm2次, 水稻667m产量560kg, 年亩产值从现有的2000多元增加到4768元。
3 高产集成技术推广成效
3.1 经济效益
全镇示范鲜食毛豆种植面积677.6hm2, 平均单产742.6kg、667m2产值2177.3元, 实现总产量7548t、总产值2213万元。据农业循环高效项目典型户调查, 种植“菜心—毛豆—晚稻”模式的667m2产值为5048元, 常规种植的大麦—晚稻种植模式667m2产值为2158元, “菜心—毛豆—晚稻”模式比常规种植的大麦—晚稻种植模式667m2产值增收2890元。全镇种植菜心—毛豆—晚稻模式面积388.93hm2, 比常规的大麦—晚稻种植模式增收1686万元。
3.2 社会效益
通过技术实施带动全镇近万亩出口蔬菜稳定发展, 随着蔬菜产业的发展, 为在家闲散人员有了就业的机会, 增加了劳务收入。涌现了利用空余时间外出从事劳务业的有300多人。随着新仓产业化的推进, 涌现了一批本村农户销售农产品的业主, 据所在实施村的24个营销业主的统计, 全年共销售产品6850t, 产值1900万元。
3.3 生态效益
通过加快优质高效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 尤其在出口蔬菜上对农药的施用有更为严格的要求, 通过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推广, 既对全面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益, 增强市场竞争力起到促进作用, 又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 通过粮菜循环种植模式有利于改善土壤理化性状起到良性循环的作用。
摘要:在新仓镇“菜心—毛豆—晚稻”、“菜心—毛豆—晚稻”、“大小麦—毛豆—蔬菜”等创新农作制度的种植方式中, 毛豆的种植效益对上述模式效益起着关键作用, 通过开展万亩鲜食毛豆高产集成技术推广, 总结推广技术要点和成效, 实施效果明显, 增加了农户收益。
集成推广 篇7
1 各年度示范区实施规模及测产验收情况
玉米高产创建项目2008—2013年6年共实施1.02万hm2,其中2008年在大埝乡建设万亩示范片1个,面积700.0 hm2;2009年建设万亩示范片2个,面积1 393.3 hm2:大埝680.0 hm2、旧城713.3 hm2;2010年建设万亩示范片2个,面积1 360.0 hm2:董口、大埝各680.0 hm2;2011年建设万亩示范片2个,面积1 336.0 hm2:旧城、大埝各668.0 hm2;2012年建设万亩示范片4个,面积2 121.3 hm2:旧城镇673.3 hm2、引马乡680.0 hm2、董口镇693.3 hm2、大埝乡674.7hm2;2013年建设万亩示范片4个,面积2 736 hm2:大埝乡680 hm2、吉山镇707.3 hm2、红船镇668.7 hm2、郑营镇680hm2。各年度均圆满完成项目所要求的任务指标,顺利通过专家的测产验收。万亩项目区6年平均产量9 618 kg/hm2,比项目实施前3年平均产量(8 044.5 kg/hm2)增加1 573.5kg/hm2,增幅19.6%,共增产玉米16 123.13 t;6 666.7 hm2辐射带动区平均产量8 407.5 kg/hm2,比前3年平均产量增加898.5 kg/hm2,增幅12%,共增产玉米90 329.2 t。特别是2013年山东省农业厅组织有关专家对大埝乡连庄村0.67 hm2高产攻关田实打2 346.7 m2,平均产量13 674.15 kg/hm2,树立了玉米生产新的高产典型,吸引了周边乡镇村领导及种植户的参观学习,带动周围农户12 000户,社会效益显著。
2 综合配套栽培技术
2.1 选用耐密型高产玉米品种
品种是玉米增产的内因,适宜的品种是提高玉米产量的关键,在筛选适宜的玉米品种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小面积对比试验起步,在项目区建立试验展示田3 333.3 m2,每年从省内外引进新品种(系)10余个,观察各个品种的抗逆性、抗病性及产量表现,为引进推广高产新品种奠定了基础。二是高产示范引路,即对表现较好,有希望的品种,进行高产示范,让广大群众观摩各个品种的增产潜力和高产性状。三是多点示范搞推广,在项目区每个乡镇都设立一个种子示范村,以加速新品种的大面积推广应用。通过筛选项目区全部选用了郑单958、鲁单818、登海605、登海618、先玉335等为主的优良品种,项目区优良品种覆盖率达100%。
2.2 种肥同播
“种肥同播”就是玉米播种时,将种子和玉米专用缓控释肥间隔有效距离(10 cm以上)同时播入田间,该技术可以不用间苗,一般大田后期可不再追肥,省工省力省时,同时,节约良种,提高肥效,增加产量,取得较好的效果。据调查,种肥同播地块,播种均匀,深浅一致,出苗整齐,苗全苗齐苗旺,一般可增产玉米10%~20%。
2.3 补施粒肥
随着玉米密度的增大,玉米果穗秃尖严重,直接影响了产量和经济效益。原因是由于密度大产量高,需肥量大,后期脱肥,养分供应不足,致使果穗顶部籽粒形成困难,导致果穗秃尖。及时补施攻粒肥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攻粒肥是指玉米抽雄开花散粉前的一次追肥,也是玉米的最后一次追肥,试验证明,此时期施速效氮肥120~150 kg/hm2,可增产玉米10%以上[1]。攻粒肥最佳施用时期在玉米抽雄前后15 d,最迟不超过玉米吐丝期,否则易造成玉米贪青晚熟,影响下茬作物的播种。
2.4 合理密植,分期去弱株
玉米是高光效作物,项目区以增加密度为突破口,大力推广紧凑中穗型玉米品种。据试验证明,中等肥力田最适宜种植密度为6.75万~7.50万株/hm2,实收穗数6.3万~7.2万穗/hm2,超高产田留苗7.50万~8.25万株/hm2,实收穗数6.75万~7.50万穗/hm2。在合理密植的基础上,大面积推广宽窄行种植模式,宽行80 cm,窄行40 cm,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协调群体和个体的增产作用。
随着玉米种植密度的提高,在玉米田内,总有一定数量的植株形成不结果穗的空秆或低矮小株,它们不但要消耗养分,而且还会影响其他植株的光合作用。一定要分期及时拔除。据调查于拔节期、大口期和抽雄期分别剔除生长过程中所形成的弱小植株,可较常规管理弱株率减少4.2%~9.8%,平均穗粒数增加6.4~19.2粒,千粒重提高0.4~1.4 g,增产玉米5.0%~10.6%[2]。
2.5 隔行去雄
在玉米的天花(雄花)刚露出心叶时,每隔1行拔除1行的天花,让相邻1行的天花花粉落到拔掉天花的玉米植株花丝上,使其形成异花授粉。去雄时应尽量不带叶,以免减产。人工去雄可使养分集中供应雌穗,增强结实率和籽粒饱满度。据调查,玉米异花授粉可增产10%左右。抽出的雄穗应扔出田外,因其上有玉米螟等病虫,不可扔于田间[3]。
2.6 行间覆盖秸秆
麦秸麦糠富含有机质、氮、磷、钾等养分,用于玉米行间覆盖,有利于提高土壤水分、温度、通透性。2010年、2011年连续2年做了秸秆覆盖试验,结果显示:一是增产效果显著,据试验覆盖秸秆3 000、2 250、1 500 kg/hm2分别较对照增产玉米850.5、649.5、300.0 kg/hm2,增产率分别为11.6%、8.9%、4.1%。二是秸秆覆盖使土壤的保水性大大提高,并能抑制杂草的滋生,据2011年7月19日测定,覆盖区(覆盖秸秆3 000 kg/hm2),土壤含水量(0~20 cm)为15.8%,较对照土壤含水量(11.2%)高4.6个百分点,同时对照区有杂草20.7株/m2,而覆盖区有杂草2.3株/m2。因此采用玉米行间覆盖麦秸麦糠,对保证玉米前期生长,抵御干旱,有效防止杂草滋生起到较好的作用[4]。
2.7 适期晚收
夏玉米适期晚收是一项无需增加任何投入的增产措施,玉米推迟收获就是增加了对光温资源的充分利用,是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每晚收1 d可提高产量1%,晚收7~10 d可增产750 kg/hm2以上。全县夏玉米吐丝期一般在7月28日至8月8日,从吐丝到完全成熟需要60 d左右,因此全县夏玉米适宜收获期应在9月底至10月5日[5,6]。
摘要:阐述各年度示范区实施规模及测产验收情况,介绍综合配套栽培技术,包括选种、种肥同播、补施粒肥、分期去弱株、隔行去雄、覆盖秸秆、收获等方面内容,以促进玉米的科学种植。
关键词:玉米,高产创建,栽培技术
参考文献
[1]任兆豫,郭翔翔.玉米栽培技术的研究与展望[J].农民致富之友,2013(20):48.
[2]李存锋.浅谈玉米栽培技术[J].农民致富之友,2013(24):139.
[3]孔祥芳.玉米栽培技术[J].农民致富之友,2013(9):11.
[4]张娜.浅谈玉米栽培技术要点[J].农民致富之友,2013(16):123.
[5]胡青峰.论玉米栽培技术的推广和应用[J].农民致富之友,2014(7):133.
集成推广 篇8
关键词:水稻,集成技术,增收
1 实施背景
粮食生产是农业生产的基础, 近年来各级政府逐步加大对粮食生产的重视, 出台了一系列惠农补助政策, 极大调动了农户粮食种植热情。当前, 随着平湖市单季晚稻品种不断优化, 相应高产技术推广应用, 稳定了晚稻产量。但是, 化肥施用比例高、管理不科学等问题仍较为突出, 如何将机插、无草害、测配方施肥、病虫综合防治等技术集成应用与推广, 是挖掘单季晚稻产量的一个有效途径。截止目前, 当湖街道常年晚稻的种植面积在1266.67hm2左右, 其中666.67hm2的省级无公害稻米基地已通过认证, 种植户掌握了较为丰富的高产技术, 机插、测土配方施肥、病虫综合防治等技术应用也较普遍。通过项目实施, 在良种的基础上, 将机插、测土配方施肥、病虫综合防治等技术进行集成应用, 降低劳动强度, 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 科学种植, 努力提高单产。
2 实施措施
2.1 加强组织管理
为确保项目有序推进, 达到预期目标, 加强组织领导是关键。由街道科协、经发办和农水中心负责人组成技术实施小组, 开展规划制订、实施检查、督促等工作, 通过建立项目管理机构, 有效加强监管和指导力度, 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
2.2 加强宣传, 统一供种
实施区内全部种植“秀水128”、“嘉991”和“05-114”三个品种。通过广播和黑板报等形式加大宣传, 介绍良种的生长特性和栽培要点, 使群众能较全面的了解品种优点, 提高实施户栽培水平。同时, 在实施的主要五个村设立种子供应点, 方便群众购种。
2.3 开展技术培训, 切实提高生产水平
5月14、27日和8月29日, 专门邀请市有关专家进行“晚稻机插要点”、“晚稻高产集成技术”、“两迁害虫”及“统防统治”等方面的的技术培训班, 种植大户、农户代表220多人次参加了培训。同时, 技术人员多次下村指导生产, 发放当湖农技资料12期 (320份) 、测土配方施肥建议卡4250份, 开展广播讲座2期, 技术广播稿3次, 通过这些形式切实提高实施农户的技术水平。
2.4 建高产示范坊, 以点带面全面实施
在实施的5个村建立了近千亩的高产示范方, 重点建设了钱家和通界两个中心方 (面积分别为20hm2和19.33hm2) 。开展了机械插秧、测土配方等技术的综合应用示范, 通过建方来推动全街道晚稻生产夺高产。
3 实施要点
3.1 明确主推高产集成技术
明确了四大主推集成技术, 机插技术、“双减”增效技术、测土配方及有机肥施用、无草害及病虫综合防治技术。通过应用这些高产技术的集成应用, 减少了用工数和农药的使用数量, 降低了劳动强度, 实现了节本增效。
3.2 选用良种适时播种, 确保全苗匀苗
通过广播和技术资料的宣传指导, 机插育苗时间统一在5月25日左右, 做到适时播种。选用嘉花128、嘉991和05-114三个品种, 把好“晒种、浸种、拌种”三关, 一包稻种清 (3g) 加水7~8kg, 经充分搅拌后, 放入种谷4~5kg, 浸足36~48h, 捞起后不需淘洗, 直接摧芽。用35%稻拌可湿性粉剂15g (1包) 加蚜虱净20g拌种, 闷30min后即可播种, 对控制灰飞虱及稻蓟马危害有较好的效果, 对驱赶麻雀也有一定作用。
3.3 测土配方施肥, 加强科学管理
推广使用生物有机无机复合肥, 基肥选用水稻生物有机复合肥40~50kg/667m2 (或二叶一芯到三叶薄水作追肥使用) ;追肥第一次在水稻分蘖期, 选用尿素8~10kg/667m2, 不用有机肥的田块加钾肥5kg, 第二次在水稻拔节孕穗期, 选用尿素4~5kg/667m2。
3.4 合理灌溉, 抓好科学水浆管理
播种时薄皮水, 播种后晴天灌平沟水, 阴天灌半沟水, 雨天放干水。二叶一心后保持浅水, 促进分蘖生长, 当水稻每667m2苗数达到26~28万及时搁田。孕穗期灌好浅水;后期干湿交替, 防止断水过早。
3.5 病虫草的综合防治
在病虫防治上, 坚持预防为主, 防治结合的措施, 根据市植保站的技术要求, 选用高效低毒的无公害农药, 主要抓好稻虱、纵卷叶螟、纹枯病等病虫的防治。共印发防病除虫技术资料10期, 2100多份, 进行了8次病虫的防治, 有效地控制了病虫害的发生, 保证了晚稻的高产丰收。
3.6 重点抓好机械插秧示范方建设
在钱家村建立了300亩的机械插秧高产示范方, 共有农户55户, 在示范方中实行“统一品种、统一浸种催芽、统一育秧机插、统一病虫防治”的四统一措施。品种统一为秀水128 (114) , 分两批播种, 第一批5月27日浸种, 6月1日播种;第二批5月30日浸种, 6月5日播种, 机插时间为6月19日~25日, 株行距为14㎝*30㎝, 每1.5万丛/667m2, 每丛3-4本, 落田苗4.5~6万株。钱家村专门成立了粮油专业合作社, 开展技术、防治等服务工作。共有社员331名, 开展统防统治面积79.51hm2。通过理产调查, 平均667m2产达639.3kg, 最高田块732.3kg。
4 实施成效
集成推广 篇9
黑龙江省传统的水稻种植方式粗放, 总体水平不高, 缺乏统一的标准生产模式, 大部分水田区水稻种植机械化技术实施标准不到位, 没能发挥出应有的科技作用, 造成水稻单产低、品质不高。随着我省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 水稻生产的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 生产规模越来越大, 技术要求越来越复杂, 生产协作越来越广泛, 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的推广为组织水稻现代化农业生产创造了条件。
水稻种植机械化技术集成是在水稻机械化生产中的整地、育秧、插秧、收获和烘干等关键技术环节进行综合组装配套, 充分发挥技术的整合优势, 保证水稻生产过程中先进农艺技术实施效果, 使我省水稻生产符合科学统一的生产模式要求并建立在科学、秩序的基础上发展, 以此规范水稻机械化生产作业标准与质量, 进而提高水稻综合生产能力。
2 技术内容
2.1 机械化耕作技术
利用大中型拖拉机配套适用的水田耕整机具采取深翻或浅翻及水田灭茬搅浆整地技术相结合的科学耕作模式, 完成水田耕整地作业, 推广使用水稻高留茬搅浆平地技术, 一次性完成碎土、打浆、埋茬、平地、施肥作业, 稻田表面平整呈泥浆状, 稻茬秸秆埋压入泥5 cm以下, 以满足水稻插秧等后续工序对水田的耕作要求和水稻秧苗生产的农艺要求。
2.2 机械化育秧方式
采用机械化脱芒、浸种、催芽、浇水、复土、育苗播种等规范化育秧新方法, 实现育秧技术标准化, 秧苗的各项技术指标符合机械插秧的标准要求, 符合增产的农艺标准要求。
2.3 机械化插秧技术
利用高性能插秧机实现水稻插秧作业机械化, 达到有序定量插秧, 插深、行距、株距一致, 实现把秧苗插在丰产期的标准要求, 并逐渐推广使用水稻钵体摆栽技术, 可减轻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 实现水稻生产的节本增效、高产稳产。
2.4 机械化收获技术
采用全喂入和半喂入水稻收获机械进行标准化收获作业, 一次完成水稻的收割、脱粒、茎秆分离、谷物清选、谷粒装袋和随车卸粮等工序的技术, 提高收获效率和质量, 减少收获损失。
2.5 机械化烘干技术
利用先进的稻谷烘干机, 水稻收获后及时进行烘干处理, 是安全储存水稻、有效避免粮食损失浪费的有效手段, 能进一步提升粮食转化率,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3 集成优势
与传统的水稻种植方式相比, 采用技术集成平均节约水稻种子2 kg/亩, 平均增产水稻40 kg/亩, 减少水稻收获损失20 kg/亩, 综合实现增产水稻60 kg/亩, 生产效率提高10倍以上, 采用烘干技术可以减少粮食损失5%左右。技术集成推广实现了水稻生产效率大幅提高, 节省大量农村劳动力, 通过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开发第二、三产业。科学的土壤耕作模式可节约水田用水约30%, 保护土壤资源, 发展可持续农业。
与日本、韩国和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 我省水稻种植机械化技术集成与推广起步较晚, 应用技术科技含量低, 特别是水稻机械化插秧和收获环节相对薄弱。近几年, 由于国家购机补贴等惠农政策的实施, 引进国外先进生产设备如日本生产的水稻设备和先进的水稻生产技术, 逐渐打破我省水稻全程机械化发展中的瓶颈, 插秧和收获机械化水平有很大突破, 并取得巨大推广效益。
4 应用推广
4.1 示范与推广覆盖范围扩大
为在全省范围内示范推广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 黑龙江省农机推广总站分别在通河县、虎林市等地建立了水稻种植机械化技术集成试点进行示范推广, 均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技术集成效应的引导下, 各水稻生产县均积极主动引进推广此生产模式, 各级农机推广部门也层层建立示范基地和示范点, 设立试验对比田, 辐射带动广大农民发展水稻生产机械化技术集成, 有条件的地方实行整乡、整村推进, 加速了水稻生产的步伐。
4.2 技术宣传与培训进程加快
为了提高水稻种植机械化技术集成与推广的应用效果, 让农民真正掌握并领会技术生产模式, 省农机推广部门每年都举办全省农机推广新技术培训班, 邀请水稻知名专家对全省各级推广人员进行技术讲解, 同时, 在水稻主产区的方正县等地召开了水稻机械插摆秧技术演示会, 展示水稻生产的各环节。各县 (市) 级农机推广部门也对本地区种粮大户、农机大户和各级基层农机合作组织、协会积极进行技术示范培训, 实现“一户带一村, 一村带一片”的科学有效的推广方法。
4.3 薄弱环节不断改善
在示范推广过程中, 省农机推广总站结合生产实际, 针对不同稻区水稻机械化的关键薄弱环节和技术瓶颈, 组织科研单位、大专院校、技术推广站、试验鉴定单位和生产厂家开展水稻机械化关键技术与设备的研究与开发, 并积极开展技术交流与合作, 采取多种方式, 突破技术难点, 研发适用机具, 为水稻生产实现机械化提供技术支持与设备保证。
4.4 资金投入逐年增加
农机装备作为技术实施与应用的载体, 我省加大了对水田作业农机装备补贴资金的投入, 促进了我省水田机械装备质量提高、结构优化。从2006开始, 我省共投入近3亿元专项资金专门用于补贴水田插秧机械、水田用拖拉机和水田搅浆平地机, 共组建了661个水田农机化作业协会, 极大提升了我省水田整地机械化水平。
4.5 装备水平大幅提升
由于推广力度的增强, 农机补贴力度的加大, 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日趋成熟, 水稻农机装备不断优化, 作业水平不断提高。与2008年相比, 全省机动水稻插秧机保有量增长了近70%, 水稻联合收获机保有量增长了近75%, 水田整地、水稻育插秧和收获机械化环节在技术含量和装备质量上均有很大突破。
摘要:通过将水稻机械化生产中的整地、育秧、插秧、收获和烘干等关键技术综合组装配套, 发挥技术整合优势, 确保农艺技术实施效果, 水稻生产科学有序, 切实解决我省水稻种植方式粗放、总体水平不高和缺乏统一标准的问题, 进而提高我省水稻综合生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