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方式

2024-06-30

集成方式(共6篇)

集成方式 篇1

ERP (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系统在我国已经得到广泛应用, 同时迅速变化的企业需求也要求ERP系统具有对变化的适应能力, 这就要求ERP系统的集成方法具有相当的柔性。要从根本上解决柔性集成的问题, 很有必要对ERP系统的集成结构进行深入的研究, 构建出一定程度上较为合理的ERP系统集成方法, 使软件管理操作人员能够迅速地把握企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业务的动态变化, 方便、迅速地调整管理软件系统。为了实现柔性集成的目的, 在静态模块结构表示的基础上, 理顺每个功能的逻辑处理过程, 随业务要求的变化, 通过修改每个功能的逻辑联系来实现处理功能的集成。ERP系统的柔性集成还要求在全局思想指导之下任何系统维护、扩充和升级, 不会因ERP系统的修改和扩充而破坏整体的完整性和一致性。从应用上来看, 国内一些较为成熟的ERP软件虽然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可配置、可扩展、具有动态定制的特点, 但在结构上并不是能够随着用户的业务变化而方便地进行调整和改变, 很有必要研究一种新的结构模式以适应ERP系统业务的变化。因此, 提高ERP系统各模块集成的柔性具有相当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

一、基于ESP规则的ERP系统集成方法

提高ERP系统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实质上仍然是模型重用问题, 模型解释和实用模型的构造是模型重用性实现的基本要求, 目前的研究思路概括起来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设计具有可重用结构的模型, 如模型库 (Model Library) 和类的概念等, 模型库的核心思想是提供多种可实例化的可重用模型样板[1], 而实例化的类可以直接应用类预先所定义的方法和属性。另一种方法是提供专用的建模语言环境灵活地构建各种可供执行的模型, 如通用解释器 (Public Translator) 。它是一个解释器编辑系统, 利用通用解释器来减少模型解释器的数量, 但在特定的建模环境中编写高层的解释器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有关这两方面的研究及其实际应用方式还在进一步深入中。本文拟提供一种能根据制造企业具体环境和运营状态的变化动态地对ERP集成进行调整的方法。若采用第一种研究思路, 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先依据制造企业ERP系统的主体模块建立一个标准ERP体系, 然后根据具体的变动对标准ERP体系进行改造。ESP规则是在事件发生或工作流处于某种状态时用以激活元工作流的命令, 主要用于处理工作流系统中的意外事件。为使ESP规则更适合柔性ERP的构建, 需要重新定义原有的状态集和控制命令集[2]。

定义1活动Acitivity为完成某一任务需要进行的一系列动作的集合, 它与企业生产运营过程中的单个任务相对应, 它包含任务名、输入和输出数据、执行活动的角色、活动所需的工具等属性, 且每个活动与ERP系统中的某个子程序相对应。

定义2业务处理过程bpf (business processing flow) 为多个相关活动组成的有序集合, 它用来完成某个管理任务或生产控制过程, 它对应于ERP系统中的某个功能模块。业务处理过程bpf是一个二元组, wfu= ({Activities}, {ECA rules}) , {Activities}是活动集合, 也就是说业务处理过程bpf包含多个活动Acitivity。{ECA rules}是一组ECA规则的集合, ECA规则用来刻画活动之间的迁移条件, 决定着活动执行的先后顺序。

定义3业务处理过程bpf状态 (state) 集为

其中, Waiting表示必要的触发条件未满足, 业务处理过程处于等待状态;Ready表示触发条件已满足, 可以开始执行当前业务处理过程;Executing表示该业务处理过程中的某些活动已经开始执行, 但没有全部完成;Suspended表示业务处理过程暂时被挂起;Canceled表示业务处理过程没有完成就被取消执行;Done表示业务处理过程中的所有活动都执行完毕。业务处理过程状态间的转换是通过下面定义的控制命令实现的。

定义4与业务处理过程的状态相对应控制命令集为:

其中, bpf为业务处理过程, Start表示启动业务处理过程, Suspend表示暂停业务处理过程的执行, 将当前活动置为Suspended状态, Go-suspend表示系统继续执行, 直至所有的活动执行完毕后暂停;Cancel表示取消的执行, 而Resume则表示重新启动处于suspended状态的。控制命令集中所定义的五个控制命令的参数缺省时表示作用于当前业务处理过程。由这五个控制命令构成的控制流称为元工作流 (Meta workflow) , 它用来描述在某个ESP规则的条件满足时系统应该执行的流程, 流程的运行会改变标准ERP运行体系的活动状态或调用辅助业务处理过程。

基于以上定义, 现给出ESP规则的基本形式如下:标准ERP运行体系ID/事件 (Event) :业务处理过程状态 (State) →元工作流ID (Meta workflow ID) 。可见, ESP规则描述了在标准ERP运行体系执行过程中事件 (Event) 发生时系统根据业务处理过程的状态 (State) 应该实施的元工作流 (Meta workflow) 。

定义5 ERP系统 (简记为ERPS) 是由为一系列相关的业务处理过程组成的有序集合。ERPS也是一个二元组, wf= ({bpfs}, {ESP rules}) , {bpfs}是业务处理过程集合, {ESP rules}是一组ESP规则的集合, ESP规则用来描述业务处理过程之间的迁移条件, 决定着业务处理过程执行的先后顺序, 即该定义说明可以通过ESP规则来联接各个业务处理过程, 建立整个ERP系统集成体系。

实际上, 定义的5个控制命令均可带有可选参数ERPS, 如Star (bpf, ERPS) , 表示启动ERP系统ERPS中的业务处理过程, 缺省值表示当前的标准ERP体系。ECA规则和ESP规则都是基于规则和事件的控制规则, ECA规则描述了触发活动的事件和内部条件, 规定了活动执行的依赖关系, 因此, 比较适合描述业务活动之间的逻辑关系和迁移条件;而ESP规则主要以工作流单元的状态为考察对象, 更适用于高层的流程控制, 也为建立ERP系统的柔性集成体系提供了依据。

二、ERP系统的柔性集成方法

任何一种系统功能模块集成的最终结果都应该与一个特定企业的业务流程相对应。基于这种考虑, 可以先将业务流程中主要的、常见的业务活动模块化, 并开发这些主要业务处理过程对应的功能模块, 待这些主要的模块设计完毕后, 再通过ESP规则将各个业务处理过程的功能模块集成起来形成ERP系统的标准体系。如果将环境和需求引起的制造企业业务流程的变动都作为意外事件处理, 那么根据ESP规则的建模思想完全可以提高ERP系统集成的柔性。因为运营环境的不确定性使企业的产品开发方式、生产制造流程以及合作成员的构成都可能发生变化, 即便是对于定单处理和销售这类简单的业务, 如果考虑所有的可能情况, 那么ERP系统业务模型的描述也会相当复杂以至于难以理解。这时候如果针对这些变化对系统重新构建, 显然既不经济, 又不可行。可行的方法只能是, 在建立柔性系统集成方法的基础上, 适当地改变原有功能模块和系统业务之间的联系方式或定义新的业务处理过程。基于ESP规则的控制思想, 可以将那些基本的、主要的业务功能集成起来作为ERP标准体系, 而将不经常发生的或因运营状况的变动所需要增加的业务作为辅助业务处理过程, 再通过增加ESP规则来修正ERP的标准运营体系或调用辅助业务处理过程使原有ERP标准运营体系与实际需要相匹配。ERP系统建立时, 对于某些可预料到的变动 (比如, 增加一个销售成员企业、可能出现的特殊交易方式的处理等) , 可以预先定义一些辅助业务处理过程模块, 同标准ERP模块一并存放于模型库中;对于意外或临时出现的变动, 则可根据具体情况随时定义新的业务处理过程模块, 并修改和更新知识库中的ESP规则, 以适应相关的业务调整。基于这种机制建立新ERP系统的全过程如图1。

这种ERP系统的柔性集成方法的优点在于它优良的模块性、拓展性和适应性。ERP标准系统定义时只考虑基本的、主要的业务流程的功能模块, 而从目前ERP系统的发展状况看, 这些模块的功能的实现已经比较成熟, 可以将这些功能模块作为标准ERP体系的构成基本模块存放在模型库中, 这样就减少了模型的定义和描述的复杂度, 系统建立或修改时可以直接调用。当业务需求发生变动时, 首先通过人机交互界面定义新业务所要求的业务处理过程, 进而修改知识库中的ESP规则和模型应用数据, 并根据具体情况考虑是否需要设计和增加新的业务处理功能模块, 最后, 新的ERP集成体系可以通过修改ESP规则调用标准ERP模块和新增的辅助业务处理过程来生成。

三、ERP系统的柔性集成实例

假定某制造企业的初始业务流程如下图2所示, 现以该业务流程的应用模块的集成和变化处理方式为对象给出利用ESP规则建立柔性ERP系统, 提高其柔性的集成方法。

(1) 标准ERP体系的建立方法标准ERP体系是由事先定义好的一些业务处理过程在ESP规则的约束下生成的, ESP规则用于刻画各个主要的业务处理过程之间的迁移条件和逻辑关系。ESP规则的使用方法与ECA规则类似, 现以图2所示的开发和设计阶段的系统集成方法为例, 说明利用ESP规则建立标准ERP体系的过程。图2中, IA1, IA2, IA3分别为生产准备阶段需要进行的业务处理过程;DA1, DA2, DA3, DA4分别表示设计与开发阶段的业务处理过程;MA1, MA2, MA3, MA4分别表示在产品制造阶段需要进行的业务处理过程;最后, SA1, SA2分别表示在销售和服务阶段所必要的业务处理过程。在制造企业的生产准备工作结束之后, ERP系统会给出内部事件Begin_ddstage, 表示设计和开发阶段开始, 设计和开发阶段系统集成过程中需要定义的ESP规则。

当内部事件Begin_ddstage被触发后, 如果生产准备阶段的业务处理过程均已完成, 则开启动元工作流Mmwf1, 开始执行业务处理过程DA1, 该过程的描述如表中所求的ESPrules:wf1/Begin_ddstage: (IA1∧IA2∧IA3) ∈Done→Mmwf1) ;DA1完成后, 在IA3也完成的情况下调用Mmwf2, 执行DA2, 该过程用ERPS/Done (DA1) :IA3∈done→Mmwf2来描述;DA2执行完毕后, 同时启动同步并行工作流单元DA3和DA4 (ERPS/Done (DA2) :Mmwf3) , 在DA3和DA4结束后, 引入一个决策工作流单元decision1, 如果Result=OK表示对开发的产品满意, 则触发内部事件Begin_mstage, 开始生产过程 (ERPS/decision∈done: (DA3∈Done∧DA4Done∧Result=OK) →trigger (Begin_mstage) ) ;如果Result=Not, 则表示对开发的产品不满意, 这时则取消当前工作流单元, 重新开始DA1 (ERPS/decision∈done:Result=Not→Mmwf4) , 以上4条ESP规则就描述了开发与设计过程中的主要业务处理过程之间的关系, ESP规则也是决定业务处理过程之间联系的唯一条件, 即对ESP规则的修改完成可以使系统以一种新的方式集成, 而对ESP规则的修改可以很方便地通过人机界面来实施。按照类似的方法处理其他阶段的业务流程, 就可以建立起与制造企业业务流程相匹配的标准ERP体系。值得一提的是, 实际实施过程中并不是制造企业现在有哪些业务流程的需要就针对哪些标准的业务处理模块进行集成, 也可以从长远的角度考虑, 对未来可能涉及到的主要模块一并集成到标准系统中只是限制其的使用权限或将一些可能会使用的主要的业务处理过程暂时先存储在模型库中, 以便后期随时调用。

从ERP实施的要求来看, 需要对企业业务流程的合理性进行动态的检查, 而且市场运营环境的变化也会导致对企业业务流程的调整的必然性, 所以也必然要求对ERP系统的体系进行及时的修改。导致业务流程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在此, 仅对企业的业务流程的增删问题介绍对ERP标准体系进行调整的方法。

(2) ERP标准体系的流程修改方法假设企业对图2所示的业务流程调整为图3所示流程, 即在设计与开发阶段增加一个新的业务处理过程DA5以及在销售服务阶段增加新的业务SA3。增加DA5的原因可能是该制造企业为提高产品的功能, 增加了一个新的业务处理过程或者是引入一个合作伙伴企业将对方的业务处理过程合并起来。增加SA3的原因可能是该企业除了进行销售以外, 还增加了一个售后服务的环节。

若将增加新业务处理过程的事件定义为Add_flows, 新增的过程DA5为设计与开发阶段业务处理过程DA4的前置过程, SA3为标准业务模块的一个后置业务过程。那么, 对于这次调整需要在模型库中增加或调用 (如果已经存在) 两个新的业务处理过程Dbpf1和Sbpf1, 分别表示该成员在产品设计和开发阶段的业务处理过程和在销售过程中的业务处理过程。

假设系统默认按顺序自动执行标准ERP体系的标准业务处理过程模块, 只有当外部事件发生时, 系统暂停标准ERP体系的执行, 那么, 对于新增这两个业务处理过程的外部事件需要定义的ESP规则如表2所示。

表中的Aided bpfs描述了需要添加的两个新的业务处理过程Dbpf1和Sbpf1的位置及其作用。ESP规则规定了事件发生时系统在不同情况下应该执行的元工作流:当DA3和DA4均处于运行状态时, 由于DA3与DA4为并行工作流单元且新增成员不影响DA3的执行, 因此只需暂停DA4而DA3可继续执行, 并启动新业务处理过程Dbpf1 (Mwf1:suspend (DA4, ERPS1) ;Go-suspend (DA3, ERPS1) ;Start (Dbpf1) ) ;等待Dbpf1执行完毕后, 则取消基本工作流的挂起的状态, 系统继续执行DA4 (ERPS1/Dbpf1∈done:DA3∈done∧→Mwf2) 。第二步, 在标准ERP体系中添加售后服务时, 需要先判断产品是否制造完毕, 即检查MA3的状态 (设MA3为产品装配业务处理过程) , 如果且则表示产品已制造完成并且产品已经销售出去则有必要添加销售工作流单元Sbpf1, 并重新启动暂停的主工作流 (ERPS1/Add_flows:MA3∈done→Mwf3) ;如果制造过程和销售业务处理过程没有完成, 只需重新启动暂停的基本工作流即可 (ERPS1/Add_flows: (MA3∈done) →Mwf4) , 待产品生产完毕时, 系统执行Mwf3来添加售后业务处理流程。

由于特殊业务流程不在标准的ERP体系中反映, 所以当对于某些反映制造企业核心能力的运营和管理方式特殊业务发生时, 就需要先把这些特殊功能模块添加到系统中, 然后按照类似的方法添加到标准ERP体系。如果要删除标准系统中的某个业务处理过程, 则可以使用Cancel () 命令直接取消相应工作流单元的执行。

实际系统设计过程中, 可能会出现相同的事件和状态对应多个元工作流的情况, 所以需要考虑ESP规则调用的优先级问题。对于这个问题, 系统可以通过人机对话从相关的ESP规则候选集中选择合适的规则。此外, 当两个或多个事件同时发生时, ESP规则的基本形式需要变为:ERP标准体系ID/复合事件 (Composition Event) :状态 (State) →元工作流ID, 复合事件由多个事件的与 (∧) 、或 (∨) 和非 (┑) 组成。

四、结论

目前的ERP系统只按照所有的定单反映的正常需求来安排生产, 没有对非正常需求分析的模块, 势必会造成没有足够的物料满足需求等问题出现。所以要求ERP的系统的主要模块可对供应链上的所有环节进行有效的管理, 如采购、库存、计划、生产制造、质量控制、运输、分销、服务与维护、财务管理、投资管理、经营风险管理、决策管理、获利分析、人事管理、实验室管理、项目管理等。这些都是一个完整ERP系统应该考虑的方向。本文主要分析了供应链管理模块, 财务管理、生产控制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客户关系管理模块等应该具备的各种功能, 并对这些功能间的业务联系作了分析, 以期为开发这些模块提供一类标准的方案。事实上这些模块的设计并不是非常困难的事, 而重要的问题是运营环境的不确定性使企业的产品开发方式、生产制造流程以及合作成员的构成都可能发生变化, 这就要求ERP系统的集成方法具有相当的柔性。也就是说很有必要对ERP系统的集成结构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文基于ESP规则的基本框架, 设计了一种新的ERP系统的集成方法。该方法在静态模块结构表示的基础上, 理顺每个功能的逻辑处理过程, 随业务要求的变化, 通过修改ESP规则来实现处理功能的动态集成。并给出了应用实例, 证明了该方法优良的模块性和灵活性。

参考文献

[1]W.A.Muhanna.SYMMS:A Model Management System that Supports Model Reuse, Sharing, and Integration.Decision Support System10, No.2 (2010) :214-242.

[2]Akhil Kumar, Jacques Wainer.Meta workflows as a control and coordination mechanism for exception handling in workflow systems.Decision Support Systems, 2009, (40) :89-105.

集成方式 篇2

CAD(Computer Aided Design)计算机辅助设计是设计人员利用计算机及其图形设备为工具,对产品和工程进行设计、制图、计算和编写技术文档等设计工作的总称[1],CAE(Computer Aided Engineering)计算机辅助工程是利用计算机作为辅助求解工具,对复杂工程和产品在结构强度、刚度、动力响应等方面进行性能和安全可靠性仿真分析的活动[2]。经过不断的发展和完善,CAD和CAE技术已日趋成熟,但CAD和CAE系统还是处于相对的独立状态[3]。CAD和CAE系统的集成对于提高制造厂商的新产品设计能力和水平、缩短新产品的设计和制造周期等方面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作用。

1 主要的CAD和CAE集成方式

经过多年来CAD和CAE集成技术的发展应用,形成了若干种CAD和CAE集成方法,并在各领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应用,但仍距预期CAD和CAE的无缝融合目标存在较大差距[4]。

1)利用CAD与CAE等商业软件提供的二次开发工具,完成CAD和CAE的集成工作,比如AutoCAD提供Development System(ADS),I-DEAS提供Open Architectures(OA),ANSYS提供APDL模块等,通过一系列的二次开发工具,开发人员可以完成CAD的几何信息模型到CAE的有限元模型的转换。

2)利用CAD与CAE等大型商业软件的提供的开放接口,完成CAD和CAE的集成工作,比如Dassault公司与MSC公司结成联盟、Autodesk公司与Ansys公司形成联盟,双方通过开放直接数据接口,实现了CAD和CAE数据的无缝集成。

3)通过标准格式转换完成CAD和CAE的集成,可以通过中性文件作为交换机制,来完成CAD和CAE软件的集成,中间标准描述文件是重要的研究方向,产生了IGES、STL、STEP等一系列中性格式。

2 通用CAD/CAE数据集成方式

集成开发人员利用一种与系统无关的标准数据格式文件来实现CAD和CAE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这是一种弱耦合的集成方式,集成开发人员只需关注CAD和CAE系统接口程序的开发和设计,具有较大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同时国际上出现了IGES、SET、PDES和STEP等多种中性文件标准,各大CAD和CAE的商业软件商纷纷支持中性文件,因此通过标准格式文件来完成CAD/CAE集成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1)通用CAD/CAE数据集成框架

如图1所示,通用CAD/CAE数据集成框架主要包括CAD模块生成CAD格式的数据文件,数据文件经过数据转换模块,再根据实际需求加上网格划分操作和参数设置操作,生成CAE格式数据文件,最后由CAE模块读取分析。

2)数据转化模块结构

如图2所示,信息处理模块的主要结构包括信息提取模块、几何信息过滤模块、信息转换重构模块和文件数据生成模块。信息提取模块对CAD格式的数据文件进行几何信息提取,几何信息的过滤主要是对信息提取模块提取出来的几何信息进行冗余检查并对冗余信息进行处理,信息转换重构是对几何信息进行转换和重构,文件数据生成模块将几何信息加上必要的网格信息和参数信息生成CAE系统所需的数据文件。

3)几何信息数据模型

信息提取模块是对来自CAD系统的标准文件进行所需信息的提取,其中信息提取模块的重点是CAD数据文件几何信息模型的分析和建模工作,在IGES、STL、STEP等标准文件中,几何信息模型的特征各不相同,厂商可以定义专属格式的几何信息模型。STEP标准的AP203格式的几何信息数据模型如图3所示,零件几何信息的表达是一个自上而下、层层细化的过程[5]。形状表示法关系实体是整个树结构的根结点,表示最后形成的具体几何实体,体层的下面是基于面的封闭壳体,封闭壳实体是数据模型的核心部分,由互相关联的面组成,可以界定实体的外部或内部区域,面层包括许多个面边界、初等曲面和方向,每个面边界都是有自由曲面和边界环构成的。

4)通用CAD/CAE数据集成的主要流程:

(1)读取CAD数据文件;

(2)头部分信息的提取;

(3)生成头部分实体实例;

(4)将头实体实例加入到链表中;

(5)判断头信息段是否结束,没有结束则执行(2);

(6)数据部分信息提取;

(7)生成数据部分实体实例节点;

(8)将实体实例加入到对应的数据结构中;

(9)判断数据部分是否结束,没有结束则执行(6);

(10)检查几何信息冗余;

(11)几何信息重构;

(12)加入参数信息和网格信息;

(13)生成CAE数据文件;

(14)转换结束。

3 结论

在产品设计研发过程中,CAD系统几何造型功能出色,CAE系统分析计算功能优秀,CAD和CAE的集成方式使得将这两大系统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最大化的发挥CAD和CAE的功能,本文介绍了一种通用CAD/CAE数据集成框架,详细介绍了数据转化模块结构设计和几何信息模型,并进一步提出了数据集成的主要流程,对CAD和CAE的数据集成的开发提供了参考作用。

摘要:通过对CAD/CAE集成问题展开研究,本文介绍了一种CAD/CAE数据集成框架。详细介绍了数据转化模块结构设计和几何信息模型,并进一步提出了数据集成的主要流程,对CAD和CAE的数据集成的开发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CAD,CAE,数据集成

参考文献

[1]谭建荣,陆国栋,等.CAD方法与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王丰元,周群辉,马浩,王爱兵.CAD/CAE集成系统的研究.设计与研究[J].2008(7):47-49.

[3]严潮红.基于仿真的CAD/CAE几何数据传递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5:38.

[4]王军,李亮,孙军,等.基于STEP-NC数控程序生成方法研究[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2(4):681-685.

集成方式 篇3

1 基于虚拟视图数据集成方式

图1是目前教务系统中常用的数据集成方式,数据集成层的主要目的是提供数据访问模式。按照参考文献[1]提出了图1的教务管理系统数据集成方式。在这里元数据是指数据库里面的表、列名、列属性、主键、外键等所有描述数据库结构的属性,数据集集成层提供对元数据进行存取和更新的方式,在进行数据集成的时候需要提供元数据的基本信息,为建立全局视图提供依据,所以这种对元数据进行获取和共享的方式是创建操作型数据存储(Operational Data Store,ODS),ODS起到了将底层数据汇总成单独的逻辑数据视图的作用,然后按照全局虚拟视图的方法进行操作。这样数据访操作就不会是点对点的方式进行,而其在设计其它组件的时候很容易进行运行时发现和绑定,并且可以随着组织数据的方式,得到不同的全局视图,实现按需求进行集成。

从上图可以发现数据集成层ODS是整个方案的核心,这里数据集成层按照图2的结构进行设计[2]。它与所有业务服务与虚拟视图数据集成方法控制下的任何数据源的集成,把数据统一到一个单一的逻辑视图提供了信息和处理流程,维护在数据源局部视图上的虚拟集成视图。用户提交一个全局虚拟视图上查询,系统就根据全局视图与数据源局部视图的关系,将查询定义成对数据源视图上的子查询,子查询由针对不同数据源包装器来进行处理,最后系统组合来自多个包装器的中间结果,并将返回后的结果进行组合并返回给用户。

2 教务管理系统构架分析

图3是安徽某职业学院的教务管理系统的软件构架图,系统管理数据库,在线考试数据库,学生信息管理数据库,选课系统数据库,图书馆系统数据库和旧的教务系统数据库通过数据集成层,业务服务层,应用服务层供教师,学生,校园用户使用。但是这些不同的底层系统由于采用不同的数据库系统,所以需要在系统集成成进行数据集成。这里的数据集成方式是分散到各个系统的服务端,通过对这些不同的数据库获取数据后,然后存入到本地实时数据库,业务系统在从本地实时数据库中提取出这些数据,并显示在业务前端。这个数据集成方式理解简单,但是随着数据库系统不断增加,会导致系统访问速度减慢。

3 异构数据集成与交换实现

目前该职业学院需要在不同部门进行统一的数据访问,因此需要能够实现对不同的子系统进行数据集成,为了解决不同数据库中的数据访问和数据转换问题,按照以前的数据集成方法显然不能满足以后系统不断扩展的要求,因此这里采用统一的基于虚拟视图的集成方式,将所有关于数据库访问方作的都封装在这一层,然后通过提供一个标准接口来供上层访问[4]。这样整个系统就屏蔽了数据库的细节,而只关心上层的访问技术方面,上层应用程序通过调用这些服务来访问底层数据库。在下面将对如何实现这个技术进行详细的分析。

3.1 集成层服务设计

在教务系统中涉及到的集成服务主要有:虚拟视图服务,虚拟视图服务,集成层查询分解服务,集成层结果集合并服务。虚拟视图服务是将底层数据进行逻辑视图的汇总,提供实体的单一实体和多数据源的视图;数据适配服务提供对数据库元数据访问操作,集成层查询分解服务是把复合SQL语句分解为针对不同子数据库子SQL语句。集成层结果集合并服务是把查询结果进行合并服务。图5为集成服务的用列,在这里有2个角色,系统管理员和教务信息操作员,按照权限进行不同的管理,进而对不同服务进行调用。

3.2 集成层服务实现

要实现教务系统的集成,就需要使用适合其访问的技术,这里采用教务管理系统采用IIS6.0作为Web Services运行的SOAP服务器,集成层服务实现的步骤如下[5]:

1)按照图6的方式创建核心集成服务类。

2)进行编写成动态链接文件。

3)把生成的动态链接文件部署在服务端。

4 结论

随着“大校园”概念的提出,灵活、高效的数据集成技术是对教务系统的开发提供了更高的要求,本文所设计的基于虚拟视图数据集成具有耦合性低,可拓展性强,性能相对较高,基于标准等优点,对提高同类系统的数据集成性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赵健,陈松乔.异种数据集成工具的数据对象及映射关系研究[J].微机发展,2005,3(24):25-27.

[2]杨雪梅,董逸生,王永利,等.异构数据源集成中的模式映射技术[J].计算机科学,2006,33(7):87-91.

[3]王亮明,李东.基于XML的异构多源数据查询[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7,24(12):107-109.

[4]甄玉钢,刘璐莹,康建初.基于XML的异构数据库集成系统构架与开发[J].计算机工程,2006,32(2):85-87.

集成方式 篇4

SIW器件固然有明显的优点, 然而由于微波有源器件大都采用平面传输线的接口形式, 在安装时需要平面传输线的电路结构。为了使得SIW器件能够与常规微波器件集成, 必然需考虑其过渡电路的实现。本文对实现SIW与平面传输线过渡的方式进行论述。

1 SIW与平面传输线的过渡方式

SIW与平面传输线的过渡主要分为两类方式:共面馈电过渡与异面馈电过渡。

1.1 共面馈电过渡[2]

共面馈电过渡结构的典型模型见图1 (a) 、 (b) 所示。

图1 (a) 的锥形馈电过渡是最早被提出的过渡转换结构, 其优点在于带宽宽、设计方便。然而SIW本身的传输损耗在介质基片较薄时会上升, 而如果增厚介质基片厚度则过渡段的匹配又将变得困难。为了改善这种情况出现了图1 (b) 的共面波导馈电过渡结构, 这种结构很好的协调了平面电路与厚介质基板的过渡匹配, 但缺点是带宽窄。

1.2 异面馈电过渡[3]

异面馈电过渡结构的典型模型见图2 (a) 、 (b) 所示。

异面馈电过渡方式可以按激励方式分为三类:电激励馈电、磁激励馈电、电磁混合激励馈电。电激励馈电过渡方式的典型模型见图2 (a) 。该结构通过上层微带线开路终端的过孔, 在下层SIW中激励起电场, 实现两层传输线间能量耦合与转换。磁激励馈电过渡方式的典型模型见图2 (b) 。该结构通过上层微带板与下层基片集成波导间的缝隙, 在下层SIW内激励起磁场实现两者的微波信号的过渡传输。电磁混合激励往往出现在平面传输线与SIW间存在复杂耦合结构的场合中, 目前应用较少。

异面馈电的方式能实现多层传输线间的信号传输, 有利于提高器件的集成度实现三维布局, 但是设计难度高。通常这种馈电方式可用频带较窄, 有时还需采用一些特殊的处理手段, 对设计者提出较高要求。

2 结束语

综上所述, SIW与平面传输线的过渡方式灵活多样, 采用何种方式须看应用场合适当选取, 再借由电磁场仿真软件得到合理的设计参数。有了良好的设计还需精确的加工工艺, 随着精密加工技术及材料技术的不断更新进步, SIW的加工问题将得到解决, 在毫米波乃至太赫兹器件的制造领域发挥更广泛、深远的作用。

摘要:本文简单介绍了基片集成波导与平面传输线转换的两类方式。

关键词:基片集成波导,共面馈电,异面馈电

参考文献

[1]Y.Cassivi, L.Perregrini, P.Arcioni, M.Bressan, K.Wu, and.Coneiauro, DispersionCharacter-isticsof Substrate Integrated Rectangular Wave-guide, IEEE MICROWAVE AND WIRELESS COMPONENTS LETTERS, VOL.12, NO.9, SEPTEMBER, 2002.

[2]Ke Wu, Deslandes, D.Cassivi, Y.The substrate integrated circuits-a new concept for high-frequency electronics and optoelectronics[C].Telecommunications in Modern Satellite, Cable and Broadcasting Service, 2003.TELSIKS 2003.6th 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Vol.1, 1-3Oct.2003.

集成方式 篇5

在高职人才培养体系中,课程考核具有重要的地位。课程考核是人才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是检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课程考核不仅仅是期末一张试卷的通过,而是应将课程考核作为考核学生学习成果的教学手段和监督手段,使学生获得职业道德、职业技能,从而具有就业和创业能力。通过考核方法改革,引导学生由注重“考试结果”向注重“学习过程”转变。《PLC系统集成产品设计》是电气自动化专业的一门专业课,课程开设在第5学期,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属于教学做一体的课程。我们对这门课程的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PLC系统集成产品设计》课程介绍

《PLC系统集成产品设计》课程目标是通过任务引领型的项目活动,培养学生掌握触摸屏的使用方法,PLC系统集成设计方法,使学生具有逻辑思维能力、学习新技术的能力,能解决生产现场实际问题,完成本专业相关岗位的工作任务。这门课是教学做一体的课程,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师的作用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为学生设计能完成课程目标的学习情境,教学过程按任务导入、任务分析、任务计划、任务实施、任务评价、成果展示六个步骤实施。

《PLC系统集成产品设计》课程的学习情境的确定原则是以课程目标为指针,将实际工作项目进行改造,使学习情境既符合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设计思想,在现有的实训条件下又具有操作性。学习情境的安排顺序应按照从单一到综合、从简单到复杂的排列方法,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表1是《PLC系统集成产品设计》课程的学习情境的内容。

三、《PLC系统集成产品设计》课程考核方式与标准

课程考核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课程考核的目的是考查学生对这门课的掌握程度,应该是对课程的综合、全面、总结性的评定。以前的考核通过一次笔试考试作为学生最终的成绩,既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整体表现,同时一次考试也不能涵盖教学目标中所有的考査点。因此要改变考核方式,在课程考核中采用全面考核的新模式,才能够充分发挥考核对教学过程的促进和监督作用。

1. 平时成绩。

平时成绩包含学生在课堂上的组织纪律、人际交往、学习方法、团队协作等情况,实验作业完成情况、参与课堂讨论情况。这部分成绩主要由任课教师评定。

2. 实践过程考核。

每个班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由2~3人组成,每个小组选出1名组长,负责协调测试。实践过程考核成绩根据平时实训完成情况和实训报告评定,实训成绩全部为过程考核。每个实训项目按给出的标准打分,再把每个项目成绩累加求平均值就是实践过程考核成绩。《PLC系统集成产品设计》这门课有7个学习情境,6个实训项目,实践过程成绩就是六个项目成绩的平均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才能;及时肯定学生的成绩,激发学生的成就感;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要及时发现并给予指导,掌控学生的学习轨迹;关注小组的合作情况,参与小组分析、讨论、决策的全过程,实践过程考核成绩是以小组整体水平来评定成绩的。

3. 期末理论考核。

期末理论考核由教师根据课程目标的要求出卷,试卷应覆盖课程要求的知识点,难度适中,在对学生基本理论知识考核的同时,兼顾考核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期末实训考核。

对于实训课时较多的课程,期末考核不应只有理论考核,还应加入实训考核。实践过程考核成绩是基于小组整体评分的,小组中的每个成员的学习情况还是有差异的,基于对学生成绩的公平性原则,也应加入实训考核。期末考核的考核内容就是课程学习过程中的实训项目,在期末学生从中任抽一题完成,根据完成情况给出期末实训成绩。下面就是《PLC系统集成产品设计》课程的考核内容和标准,本门课采用平时成绩、实践过程考核、期末理论和期末实训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成绩组成:平时成绩占20%,实践过程考核占20%,期末理论考核成绩占20%,期末实训考核成绩占40%。(1)期末理论考核内容和标准。期末理论考核采用笔试闭卷形式,成绩占20%,考核应掌握的知识点。

(2)期末实训考核的考核内容和标准。期末实训考核成绩占40%,其考核标准如下:

(3)实践过程考核的考核内容和标准。实践过程考核占20%,其考核标准如下:

(4)平时成绩评分标准。平时成绩占20%,其考核标准如下:

在实施《PLC系统集成产品设计》课程的考核方式的两年中,我们对实施效果及时跟踪,并对考核结果进行了分析,得到的结论是这种考核方式做到了“以考促学”,考核目的实现了课程目标的要求,重点考核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考核方式符合高职高专“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能更好地实现人才的培养目标,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设计合理的考核方式,可以对类型相似的课程提供借鉴作用。

摘要:课程考核是高职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检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随着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而高职考核方式显现出单一性问题。本文以《PLC系统集成产品设计》课程为研究对象,采用全面的考核方式,调动和引导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做到以考促学的作用。

关键词:考核方式,一体化教学,全面的考核

参考文献

[1]金学惠.管理类课程考核方式探究与实践[J].出国与就业,2012,(03):105.

[2]陈越,申荣卫,等.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考核方式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12,(1):158-160.

[3]杨宇东《.土建工程估价》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研究与实践[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2,(1):132.

[4]乔永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改革及问题探析[J].中国林业教育,2012,30(2):30-32.

[5]王红,孙立娟.谈高等职业教育考核方式的创新[J].中国成人教育,2012,(18):93.

[6]姜丹,方铭.植物生理学理论课与实验课及考核方式的优化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2,18(3):105.

集成方式 篇6

一、传统财务核算方式下可能存在的各种问题

在传统的核算方式下, 财会部门与采购、仓储、生产、销售等各个部门之间是一个个自成体系的“信息孤岛”。采购、仓储、生产、销售等部门的信息首先是在各个部门内部流转, 最后经过汇总后才统一反映到财会部门, 而财会部门又要通过编制凭证、登记账簿、编制财务报表等环节来反映整个企业集团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在这样的一种核算体制下, 可能引发以下种种问题:

1. 财务信息失真严重。

集团各成员、企业各部门从各自的利益角度出发, 不愿提供相关信息, 人为制造信息孤岛。各层面截留信息, 报喜不报忧, 假数据真作账, 真数据作假账, 使得汇总信息普遍失真。

2. 财务监控职能难以真正发挥。

财务管理者无法及时了解整个集团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没有掌握企业财务资金全面情况的必要信息和手段, 财务监控只是事后监控。在没有实时监控机制下运作的企业, 必然导致运营效率低下, 不出问题则已, 一出问题就触目惊心。

3. 资金管理散乱, 效率低下。

由于没有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模式的支持, 无法解决各个分公司, 子公司及部门多头开户的问题、没有解决资金在下级部门的沉淀问题, 没有解决控制集团资金的流量和流速问题以及如何将资金用于优势领域问题。

4. 响应客户需求慢。

在传统的管理方式下, 业务部门产生的数据并不直接进入财务部门的数据处理系统。出现了“凭证满天飞, 报表一大堆, 一家一个数, 责任相推诿, 决策无依据, 老总难指挥”的现象。对客户需求的响应速度慢, 效率低下。

二、集成管理方式下财务核算的特点

概括来讲, 集成管理方式下财务核算的特点是以价值管理为核心、以流程管理为手段、以取得实时准确的财务信息为目的。

1. 以价值管理为核心, 通过价值链管理来构建企业财务核算的整体框架。

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波特在其《竞争优势》中提出:“每个企业都是用来进行设计、生产、营销、交货以及对产品起辅助作用的各种活动的集合, 所有这些活动可以用价值链表示出来”。构建财务业务一体化的核算方式, 必须以价值链管理入手, 深刻分析企业内部的价值流转过程, 从而科学地设计财务核算的整体框架, 部门之间协同运作, 实现企业的价值最大化。

2. 优化流程、以流程管理作为我们做好财务核算工作的制度保障。

在集成的管理方式下, 大量的记账凭证是从业务部门直接产生的。监督这些凭证的正确与否无疑是财务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而要保证这些凭证出具的正确, 最重要的保障措施无疑是制度上的保障。要科学地研究和制定流程, 并把这些流程形成书面文件, 各个相关的业务部门都要严格遵守。

3. 观念创新, 协同运作。

要构建财务业务一体化的核算模式就应当进行观念创新, 提倡协同运作的观点。在企业外部, 要构建以核心企业为主的价值链, 通过物流, 信息流和价值流的一体化, 协调上游企业、下游企业和核心企业的商务管理, 实现整个价值链的增值。从企业内部来看, 要优化财务和业务之间的流程, 使财务与业务之间衔接顺畅、信息共享, 协同运作, 实现企业内部价值链的增值。

三、集成管理方式对财务工作的重点和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

集成管理方式下对财务工作的内容和重点提出了新的要求, 对我们财务人员的业务能力, 沟通能力及规划业务, 设计流程的能力都提出了新的挑战:

1. 财务部门要成为业务部门的业务伙伴, 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业务, 把握流程。

在财务业务一体化的环境下, 由于财务与业务的集成化管理, 与业务部门的沟通与配合已经不再仅仅是高层财务管理者的工作了, 这项工作必须从最基层的财务会计操作人员开始。时刻与业务保持沟通与配合。这是财会部门工作内容的一个最突出的转变。

2. 事前规划和流程管理显得尤其重要。

在财务业务一体化的核算方式下, 整个的企业被看作是一个个流程的集合, 企业内各个部门的工作, 包括财会部门的工作是流程的各个节点。从这个角度来讲, 流程的管理显得尤其重要。一个新业务的出现更是需要我们在事前作出详尽的规划并对流程作出书面记录。传统的管理方式下, 财务与业务之间是一个个的信息孤岛, 很多的管理问题在日常的工作之中被掩盖了, 当问题真正爆发的时候, 要采取补救措施往往为时已晚。而在财务业务一体化的管理方式下, 可以把平时企业管理中的矛盾和信息失真的情况立即给它暴露出来, 这对我们的企业管理和财务核算不是坏事而是好事, 他能够促使我们及时采取各种补救措施补救管理当中的漏洞。

3. 财务会计的监督职能要充分发挥并且成为我们的日常工作。

上一篇:培智儿童下一篇:对称和非对称加密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