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集成(精选6篇)
组织集成 篇1
摘要:在界定军事供应链组织集成概念的基础上,对军事供应链组织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指出了组织集成的目的,并给出了军事供应链组织集成的四种模式:矩阵型、网络型、多维立体型和复合型。
关键词:军事供应链,组织,集成
军事供应链组织就是与整个供应链物资保障相关的各级各类机构和部门的统称,其中具备对整条供应链进行集成调控的组织,可称为军事供应链集成组织,而供应链组成成员所对应的组织可称为军事供应链成员组织。军事供应链集成涉及到多个方面,其中组织集成既是军事供应链集成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军事供应链集成的重要原因。军事供应链中许多问题都可归因于组织方面的原因。
1 军事供应链组织集成的概念
对军事供应链组织集成这一概念,可从两方面理解:一是要通过组织上的集成来加强军事供应链成员组织之间的联系;二是通过所建立的集成组织来对供应链成员组织进行集成调控,进而促进军事供应链的集成。因此,军事供应链的组织集成就是运用集成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基于现有供应链组织机构,整合或创建具备对供应链各成员组织进行综合协调与控制功能的军事供应链集成组织。组织集成就是要通过组织机构的调整或变化来对军事供应链的集成提供组织上的保障,其并非把军事供应链所有组织机构都归并为一个大的集成组织,而是基于现有相关机构部门,构建一个以综合调控当前所有成员组织为主要职能的集成组织,以协调所有部门、成员、机构之间关系,协同业务。
军事供应链集成组织就是对所有成员组织具备集中统一计划、协调、控制、整合职能的组织机构。具体而言,集成组织是军队的职能机构或部门,其主要工作任务是从整个供应链的视角来组织、协调与沟通各成员之间的活动,通过综合协调各成员之间的关系、优化调控所有资源来提升供应链的保障能力和运作效率。此处的军事供应链集成组织类似于美军国防部所设立的供应链集成办公室[1],以及美军在国防后勤局所设立了“一体化供应链小组”这一非常设机构[2]。
2 军事供应链中组织的现状及其问题
军事供应链跨越军地两个领域,涉及到军队内部与外部众多机构部门,总体上看,与军事供应链相关的组织机构比较齐全,在后勤联勤与大联勤体制改革下,部分组织机构正趋向归并整合,但从整个供应链角度看,具备综合调控职能的组织机构还处于缺失状态,组织机构调整改革整体上还处于探索阶段。
2.1 军事供应链组织的现状
一是后勤体制的持续改革使得军事供应链相关组织机构趋向整合。从历史全局看,自建军以来,我军后勤体制就经历了很多次变革,总体方向是不断推进后勤体制向集成整合的方向发展,特别是联勤和大联勤体制改革,分别把军队后勤体制向集成整合方向推进了一大步,从而为军事供应链的集成,特别是组织集成,奠定了坚实基础,直接促使了不同类型的供应链实现了部分链条的集成。如将多条不同专业物资供应链在军区联勤部、联勤分部环节集成为通用物资供应链(联勤体制)或物资供应链(大联勤体制),实现部分环节和链条的集成整合,特别是为诸军兵种供应链在战役层次的组织集成奠定了一定基础。
二是军事供应链相关专业组织机构较为齐全。军事供应链相关专业组织机构不仅门类多而且数量大,关系复杂。从职能角度主要有物资保障综合计划、信息管理、物资筹措采办、物资储备、物资运输、物资供应、交通运输协调、财务和审计等部门。若从军事供应链中的物资角度来看,涉及到的部门更多。军队内部参与实体主要有后方仓库、采购机构、驻厂驻交通沿线军代表机构、运输部队等,军队外部参与成员主要有各级政府部门、企事业、工商协会等。从总体上看,当前我军与军事供应链相关的专业组织机构比较齐全。
2.2 军事供应链组织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军事供应链相关组织机构专业分工过细导致关系复杂、协调难度大。在多条上下垂直的业务指导关系下,还存在多条横向块块的领导指挥关系,把整个军事供应链的链条、流程和环节过度肢解于各级各类分工过细的机构部门之中,致使军事供应链集成整合的难度大,难以形成综合集成的合力。纵向上,军事供应链各相关组织机构主要为业务指导关系,层级多,上下一盘棋的统筹力度还比较欠缺;横向上,军事供应链各相关组织机构主要为业务协同关系,关联程度弱,没有自主协同运作的体制机制保障,关系协调复杂。
二是高效权威的综合调控组织机构相对缺失。当前在军队后勤系统中,各级部门实行的是业务分工、分级管理、按级负责,各业务部门只是在所属职责范围内进行集中统一的管理,对于跨部门跨专业的供应链,还不能进行统一协调。由于各部门各管一摊,遇有紧急情况或重大保障任务时,大多数情况下是各部门临时抽组人员联合办公,进入情况慢,形成综合保障能力的时效性差,不利于快速反应。这种双方或多方参与的联合工作组,只能满足临时性任务的需要,无法适应整个供应链的宏观长远规划与建设以及经常性的业务协同。所以,目前还没有合适的组织协调机构来负责供应链的集成整合。
3 军事供应链组织集成的目的
针对军事供应链组织中所存在的各种问题,组织集成就是希望通过对组织进行调整、构建、创新,以消除各种障碍因素、助推整个供应链的集成整合。
3.1 弥补分工过度所导致的效益缺失
自从亚当·斯密提出分工理论以来,整个社会强调的是以分工为核心的管理哲学理念。目前在军事供应链领域各专业林立就是高度分工的一种体现。分工是集成的基础,没有分工就无所谓集成。但是过度的分工,导致协调成本的急速增长,违背了通过分工来提高效率与效益的初衷,人们开始认识到分工的有限性和局限性。特别是整个物资供应保障活动因分工过度导致协调过程复杂,既降低保障速度,又影响保障效益;并且各业务系统相互之间争夺资源、相互隔离、各自为政,形成无谓的竞争和内耗,宗派主义与本位主义严重。因此,集成、整合、联合、一体化等理论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军事供应链的组织集成就是在顺应这一转变。为了整体效益的提升,集成是分工的必然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说,正是由于深度分工将完整的供应体系和保障流程分解得支离破碎,阻碍了保障资源的全局优化配置和整体效能提升,所以军事供应链组织集成的重要目的就是要弥补因过度分工而导致的效益缺失。
3.2 增加层级间信息通道和协调效率
军事供应链内部组织是一个比较传统的层级化组织结构,以一种决策权高度集中的序列化协调方式来进行层级之间的沟通,比较适合在稳定的环境下发挥作用,保证获得较高的绩效[3]。但是随着军事供应链所处的环境变得不稳定,这种层级式系列化的信息沟通传递方式就变得不适应。层级化的组织结构导致信息链条长、信息在传递沟通中可能会存在严重的过滤情况,并使组织中的决策与执行严重分离,使得上级无法对部队快速变化的需求及时作出准确决策,并使下级组织容易丧失主动性、灵活性和创新性。军事供应链组织集成通过构建集成化的组织机构,在多层级的组织中构建跨层级的信息通道和协调机制,减少信息链的链节,增加上下层级间的信息通道,进而增加纵向链条的可靠性、健壮性,提升层级间的协调效率,以满足层级间多种信息沟通方式和协调方式的需要。
3.3 促进军事供应链组织结构的优化
军事供应链的内部是一个多业务部门、多层级的组织体系,基于刚性的计划、指令等控制方式形成了清晰的边界和固化的结构,不具有灵活性,比较僵化。军事供应链内部组织与外部供应商之间是基于契约(合同)的关系,不易控制,结构脆弱;与政府机构部门之间是协同关系,动力不足,关系弱化。在内部组织结构僵化、外部组织结构弱化的情况下,军事供应链所处的环境又在急剧变化,提高物资供应保障的速度、效率、可靠性、持续性和综合效益是现代战场的要求。因此,军事供应链要通过组织集成,增加内部组织结构的灵活性和柔性,使之刚柔相济,同时增强外部组织结构的可靠性和紧密性,使之外松内紧、形散神聚,将军事供应链的组织结构调整为一个动态的、有序的整体,并使其边界具有开放性和多样性,进而促进供应链成员组织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整个供应链流程能够有机整合在一起。依托具有创新性的组织集成模式,将供应链所有成员组织进行重新调整与关联,实现组织结构的优化,使成员组织能够及时地根据供应链整体的需要与变化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反应,增强供应链组织的反应能力,提升组织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4 军事供应链组织集成的模式
军事供应链组织集成就是要以整合为基础构建适应供应链集成化运作的组织结构体系。基于现代组织理论[4],本文设计出不同的组织集成模式,每种模式各有优缺点,可视情采用。
4.1 矩阵型集成模式
矩阵型军事供应链集成组织是为了改进供应链内部直线职能型组织横向联系差、缺乏弹性的缺点而采用的一种组织形式。具体表现为,围绕军事供应链资源集成整合与行动统一调控,成立跨横向职能部门的专门组织,力图做到纵横结合,以协调整个供应链的活动。矩阵型集成组织中,军事供应链集成责任人,由相当一级的领导担任,根据具体工作需要可设为专职或兼职,进而对应矩阵型集成组织的常态型或临时型。下属人员来自于供应链内外部各职能部门,设为兼职,受双重领导,任务结束后回到原职能部门。如图1所示,军事供应链集成组织中的人员分别来自于地方核心供应商企业、军队内部供应链主要部门,以及政府相关部门和其他一些非常重要的机构部门。在集成组织中,负责人与成员之间是领导关系;成员之间是协同合作关系;成员受集成负责人和职能部门双重领导,通过与其他成员进行协同进而实现职能部门之间的协同。
矩阵型军事供应链集成组织的优点有:加强了各职能部门之间以及军地之间的横向联系,有助于克服相互脱节、各自为政的现象;有利于负责人全面掌握供应链各业务各环节情况、从整体上把握供应链的集成整合;具有较好的灵活性,便于各部门成员之间沟通与交流,提高跨业务的工作能力和管理水平。缺点有:由于人员来自各部门,稳定性差,任务完成后仍回原单位,易产生临时观念,缺乏长远眼光,有时责任心不够强;成员受供应链集成组织和职能部门双重领导,违背了统一指挥原则,导致争夺人力资源、工作绩效难以评估等情况;负责人的责任大于权力;因人员来自不同部门,管理困难,缺乏足够的激励手段与惩治手段,要求负责人要善于调解人事关系。这种人员上的双重管理是矩阵型组织的先天缺陷。
4.2 网络型集成模式
网络型军事供应链集成组织所指为一个很精干的中心机构,以不同的关联形式与供应链所有成员组织建立关系并维系这种关系,所有成员组织在集成组织的统一协调与集中控制下实现集成化运作。集成组织与供应链成员组织之间的关系有指导关系、协调关系、契约关系等多种形式,透过一种互惠互利、相互协作、相互信任和支持的机制来实现密切合作。由于网络型集成组织与所有成员都建立灵活的关联关系,集成组织的管理者将主要时间与精力都放在对供应链成员组织的协调与控制上,使得整个供应链组织具有更大的适应性和应变能力。军事供应链内部成员组织通过集成组织的集成调控,实现跨层级、跨业务、跨环节的集成化运作;外部成员组织通过与集成组织建立动态的契约关系和协调关系,实现组织机构的动态性、灵活性与边界开放性,满足对外部保障资源的动态需求。
网络型军事供应链集成组织的优点有:实现对所有成员组织的集成统一协调与集中控制,提高了供应链运作效率、效益和速度;集成组织的结构简单、精炼,主要依托信息网络进行协调,组织结构实现了扁平化,缩短了信息链条的长度,效率更高;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柔性,可更好地结合部队需求与外部供给来整合各种资源。其缺点是对外部成员组织的可控性不高。供应链的集成化运作是通过与供应商建立广泛而密切的合作来实现,由于存在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性,一旦所依存的主要外部资源出现质量、违约、提价等问题,组织将陷入非常被动的境地。由于集成组织为常设机构,成员均为专职,可能长期不在一线,并不一定对供应链各环节具体业务很了解,因此可能出现外行协调控制内行的情况。此外,供应链成员组织多,协调任务重,如果没有良好的信息系统支持将不堪重负。
4.3 多维立体型集成模式
多维立体型军事供应链集成组织是一种更系统化、更集成化的组织结构,是由多个方面的集成组织共同构成,使整个军事供应链能够更好地协调和集成整合。具体包括四维:(1)负责集成整合军事供应链各环节的组织。(2)负责集成整合各条专业物资供应链的组织。(3)负责集成整合各军兵种供应链的组织。(4)负责集成整合各层级供应链的组织。在这种集成组织结构中,各集成组织不能单独进行供应链调控,而是由四方面的集成组织共同对军事供应链的集成调控与整合进行决策领导,有利于从全维角度对军事供应链进行集成整合,并实现整个大系统的协调运行。这种模式的优点是有利于全方位协调整合整个军事供应链,缺点是协调复杂性增加,只有涉及到跨层级、跨军兵种的联合保障行动时才有必要采用。
4.4 复合型集成模式
结合实际情况,还可灵活运用以上多种集成模式来构建复合型军事供应链集成组织。复合型军事供应链集成组织比较灵活,根据需要与所有相关的成员组织建立联系,主要以网络型的方式来协调所有成员组织,在组织人员构成上采用矩阵型的人员设置方式,并可从多个维度来协调控制军事供应链。复合型军事供应链集成组织的优点,如实现对所有供应链成员组织的集成调控,加强了各职能部门的横向联系,利于全面系统整合供应链,组织具有灵活性和柔性,利于沟通交流,提高了运作效率等等。但是,这种复合型集成组织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集成组织与职能部门的上级组织均存在的情况下,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组织结构的复杂性;供应链内部成员组织在接受集成组织的协调同时,还要接受直接上级组织的领导,同样存在双重领导问题,在资源配置、行动协同等方面很可能会发生冲突;如果军事供应链集成组织的权威性不够,将很难发挥作用等。
5 结束语
针对军事供应链组织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分析了组织集成的目的,并着重研究了军事供应链组织集成的四种模式,在为军事供应链的集成化运作提供组织保障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参考文献
[1]封少娟,张小明,吴邦华.加强供应链集成的组织管理[J].军队采购与物流,2005(3):64-66.
[2]李文学,黄文寿.美军后勤转型中的编制体制调整[J].外国军事后勤,2007(1):16-18.
[3]王景平.知识经济下的动态网络型组织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7(4):172-173.
[4]王关义.现代组织管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160-170.
组织集成 篇2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竞争趋势促进了产品的个性化和制造过程的敏捷化,制造业面临快速变化且难以预测的市场需求,以区域共生组织集聚为特征的中小企业集群的迅速发展开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并成为区域性企业群体降低生产成本、集聚资源、提高竞争力的重要策略,市场竞争的全球化,使中小企业集群在获得更大发展机遇和发展空间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中小企业集群存在的许多问题(如供应链结构与管理、制造模式等方面的缺陷)逐渐显现出来,削弱了它们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中小企业群体组成虚拟组织,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开发、制造和客户化能力,改善资源利用率和敏捷性。有效的供应链管理是虚拟组织高效、低成本运行的关键,它涉及从基本原材料到最终产品的物料供应管理,着眼于如何利用供应商的工艺技术和生产能力来增强自己的竞争优势,是一种为了共同的优化目标而将合作伙伴集成起来,进而使传统的企业内部行为扩大到企业外部的管理哲理,其目的是通过降低供应和库存成本,减少库存空间,增加销售场地,控制流入的材料,集成从采购到销售的各种功能以及加强对供应链的控制来改善柔性。供应链管理也是虚拟组织实施客户化生产、降低运行成本、提高敏捷性的重要手段。
1平行型企业集群及其虚拟组织的供应链
1.1平行型企业集群的供应链
在平行型企业集群的供应链中,一个供应商可以为集群内的多个企业提供原材料或产品,集群内的某个企业也可以同时向多个供应商采购相同的原材料或零部件。这类集群内的企业相互独立,各企业之间的供应链基本上是一种平行关系,制造活动一般局限于企业内部。产品销售时,集群内的一个企业可以向多个经销商供应其产品,每个经销商也可以向集群内的多个企业采购同一产品。平行型企业集群的供应链结构,如图1所示。其中,集群内企业的原材料、在制品和产品由各企业自行储存和管理,属企业单独所有,与集群内的其他企业无直接关系,供应链上采购、制造、销售等阶段的相关计划及控制由企业自主完成。
图1平行型企业集群的供应链结构框图
1.2 水平集成型虚拟组织的供应链
由平行型中小企业集群内的企业集成,可以组建有统一计划与协调功能的水平集成型虚拟组织。水平集成型虚拟组织内的企业间是一种相互合作的关系,其内部的各个企业都是水平集成型虚拟组织的组成部分,各企业的制造活动也是虚拟组织制造活动的一部分。就集群所在的区域而言,水平集成型虚拟组织每个供应商只能为由集群内众多中小企业组成的虚拟组织提供原材料或产品,水平集成型虚拟组织可以向多个供应商采购相同的原材料或零部件。水平集成型虚拟组织可以向多个供应商供应其产品,但每个经销商只能向水平集成型虚拟组织采购其产品以进行销售。水平集成型虚拟组织的原材料、在制品和产品库存不管存储在何处,都属于虚拟组织,而非单个企业,供应链上采购、制造、销售等阶段的相关计划与控制由水平集成型虚拟组织统一协调和实施。水平集成型虚拟组织的供应链结构,如图 2所示。
图2 水平集成型虚拟组织的供应链结构框图
1.3 水平集成型虚拟组织供应链的特点
除了一些共生企业,中小企业集群内成员往往过程比较简单,构成产品的零部件数量较少、供应链较短,但产品的品种、规格很多。各企业的制造资源和供应链结构大致相同,企业之间的相互约束和交流很少,集群供应链的原材料采购、产品制造与销售配送由各企业自行完成,没有统一的计划与管理,容易产生无序竞争。以中小企业集群成员为基础而组建的虚拟组织,继承了中小企业集群在产品品种、产品结构和工艺过程等方面的特点,虽然供应链的长度没有变化,但其供应链上的采购、生产、配送都由统一的计划来协调,而且这种供应链具有区域性虚拟组织供应链的全部特征。
2 虚拟组织的客户化生产及其分离点
2.1 中小企业集群的产品客户化
单一企业生产的产品种类是有限的,难以实现利用品种的多样性来满足客户对产品的个性化需求。同时,生产何种产品、产量多少也都带有一定的盲目性,而且当市场需求与预测产生偏差时,往往没有调整生产计划的方法或预案。从集群的角度看,集群的客户化能力主要来自集群内所有成员所形成的总的品种(或规格)上的优势,这种多样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但这种客户化是通过带有随机性的、自发的多品种生产来实现的,可能会导致不同品种产品数量的严重不均衡,从而影响企业产品品种数的增加。
2.2 虚拟组织供应链中的客户化分离点
类似于垂直集成型,并具有较长供应链结构的虚拟组织,通常可以通过实施延迟生产策略来实现敏捷、低成本的产品客户化。延迟生产的目的是通过分离点向最终用户移动,来提高客户化产品供应链的效率,它将产品设计为能在客户化中心完成装配,即在虚拟组织内部供应链的上游,零部件的制造采用大规模生产的方式,而最终产品则根据顾客的要求在客户化中心进行装配,客户化的产品通过虚拟组织外部供应链直接(或经转运点)送到销售商或最生产同一类产品,因此产品的结构、制造技术和工艺终用户手中。这样,在虚拟组织内部供应链上,通过将供应链上游的第一次制造(基本零件和通用产品的生产)与供应链下游体现客户化的第二次制造(装配过程解耦),使第一次生产注重于经济规模,第二次制造着眼于对顾客的需求作出响应,结合虚拟组织外部供应链的客户化配送,可以实现虚拟组织内、外部供应链的规模效益与客户化的有效结合。
在面向零部件或模块装配的虚拟组织供应链中,“根据计划而组成的部分”与“供应链中面向客户需求而组成的部分”的分界点就是供应链的分离点,虚拟组织采用延迟生产技术实现客户化生产时,在分离点之前是零部件的大规模生产,主要考虑的是生产效率和成本;在分离点之后是最终产品的客户化装配或配送,其目标是产品的客户化。对于中小企业集群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水平集成型虚拟组织,由于其内部供应链较短,成员企业自身调整的效率和成本以及承受环境波动的能力都比较差,对确定零部件制造与产品装配中合适可行的分离点存在困难,难以通过零部件制造与产品装配解耦实施延迟生产,以实现产品的客户化制造,但水平集成型虚拟组织可以利用全局统一计划、调度与管理上的优势,集成和协调虚拟组织内部和外部的供应链,均衡制造资源负荷,通过寻找和利用适当的分离点,有计划地在供应链采购、生产、配送等不同环节为客户化生产和配送创造条件,从而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和供应链运行敏捷性,降低客户化成本。
2.3 水平集成型虚拟组织供应链的分离点
在以中小企业集群为基础组建的水平集成型虚拟组织中,虽然客户化延迟生产及其分离点技术难以实施,但其客户化与分离点的思想对水平集成型虚拟组织的全面供应链管理仍有借鉴作用,
延迟生产分离点的目标本质上是要在供应链上的分离点前后实现产品批量制造的经济性、敏捷性与延迟装配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的统一。据此,将这一目标延伸至全面供应链的其他部分,可以在水平集成型虚拟组织内、外部供应链上,寻找到类似的分离点,这些分离点按其功能可分为原材料分离点、客户化制造分离点和配送分离点,如图3所示。原材料分离点的批量来自于虚拟组织的集中统一采购,考虑成本和效率,原材料分离点按水平集成型虚拟组织各成员企业生产的产品种类,为其提供个性化的配套原材料组合。在水平集成型虚拟组织中,通常一种产品制造的全过程由同一企业完成,所以制造分离点的批量来自于同种产品在少数企业内的集中生产,形成局部的规模优势,利用虚拟组织内企业群体整体的产品品种优势为客户提供不同的产品选择,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其本质是大规模客户化生产。配送分离点的产品批量源于集中了虚拟组织内部供应链制造的各种产品,客户的订单也集中于此,配送分离点根据客户的要求,为其提供个性化的产品、配送或服务。
3 水平集成型虚拟组织的供应链管理
3.1 虚拟组织的全面供应链管理
虚拟组织的供应链具有集成性、动态重构性、结构复杂性、敏捷性和多赢性的特点,虚拟组织环境下的供应链管理已经从单纯的外部关系转变成内外一体的集成关系。在虚拟组织环境下,各成员企业具有明确的供需关系,企业自身的经营运作也需要供应链的支持,虚拟组织的内部供应链因此而构成。而虚拟组织作为独立的企业组织,与外界存在着联系与合作(如供应商、产品零售商、最终消费者等),从而构成了虚拟组织的外部供应链。所以,高效率的虚拟组织供应链管理是一种全面综合地协调、管理整个供应链的构建和运行过程,集成虚拟组织内、外供应链的全面供应链管理,不仅需要考虑虚拟组织内部和外部的供应链管理问题,而且还要考虑虚拟组织的内外部供应链之间的相互作用,协调和平衡两者之间的冲突。除了外部供应链上的原材料供应商和产品销售商外,对于供应链较长的产品在制造过程中,还有大量的合作企业,在组成虚拟组织后,原来的合作者就成为虚拟组织的组成部分,这些合作者之间的供应链就由外部供应链转变为虚拟组织内部的供应链,其管理方式也需要进行相应的变化。对于这类供应链的客户化问题,可以立足全面供应链管理的视角,通过模块化和延迟生产策略,沿着供应链,从下游的配送开始,向上游的制造和采购发展;在供应链的不同阶段,实现时间、地点、形式的延迟,进而实现客户化的制造和配送。
3.2 水平集成型虚拟组织内、外部供应链的协调
对于大多数平行型中小企业集群来说,产品制造的全过程一般都由集群内的一个企业完成。这类虚拟组织是一种集群内企业水平方向的集成,主要是为了形成一种规模优势和实现统一的计划、控制与管理,所以组建虚拟组织后,各成员的供应链长度一般不会有明显变化。由于虚拟组织的姐织、物理结构必须简化以应对更具有挑战性的顾客需求,对于这种产品结构简单、供应链较短的制造系统,为了保持供应链制造阶段的效率,防止产生混乱,一般不需要改变制造流程。与供应链较长的虚拟组织或垂直集成型虚拟组织相比,水平集成型虚拟组织往往小适用模块化制造和延迟生产的客户化策略,它通过为用户提供更多的产品选择,以及提高供应链的输出、配送和服务的客户化能力,改善外部供应链的性能,增加用户对制造系统及其产品的满意度。外部供应链输出性能的改善,有利于促进虚拟组织内部供应链性能的改善,提高效率和效益,降低诸如制造资源利用率低引起的生产任务不平衡的矛盾,减少内部成员之问的冲突。内部供应链效率、性能的改善,将促进外部供应链输入、服务性能的提高,同时也有利于为外部供应链的输出提供更多的客户化支持,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3.3 水平集成型虚拟组织客户化生产的供应链管理
从全面供应链的角度出发,对水平集成型虚拟组织运行的各个阶段进行有效的管理,可以提高供应链的敏捷性,降低运行成本,提升客户化水平和用户满意度。如图3所示,在虚拟组织上游的外部供应链和内部供应链之间的原材料采购分离点,原来集群内企业的分散采购转变为统一的集中采购,扩大了采购规模,可以降低原材料的采购和运输成本。通过将过去集群内企业各自分散的原材料库存管理转变为虚拟组织集中统一的全局库存计划、调度与管理,可以有效降低备用库存量,减少原材料库存成本与管理成本。根据虚拟组织的生产计划,供应链上的原材料分离点将各成员企业生产所需要原材料分为相应的原材料族,在产品制造的作业活动展开后,分别供给对应的成员企业,使原材料的供应有序高效进行,提高敏捷性。在虚拟组织内部供应链的制造分离点,由于平行型中小企业集群供应链的特点,一般的客户化策略在水平集成型虚拟组织内部供应链上难以实施。所以,水平集成型虚拟组织的客户化生产,不是依靠通过类似不同模块的组装来增加产品种类,而是依靠虚拟组织群体的力量,通过预测生产与订单生产相结合,由各成员企业生产不同品种的产品,形成差异化的产品族群或系列产品来实现生产规模和客户化的统一,通过对群体内生产能力的整体调控,实现成员企业生产资源负荷的基本均衡。专一化的生产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降低生产成本。虚拟组织的组建,在制造过程上实现了统一的计划、控制与管理,避免了企业间的无序竞争。这种客户化所产生的产品差异化的幅度更大,更能适应客户的需求。同时,由于基本上保留了成员企业原有的运行机制,成员企业不需要太多的调整和适应,就可以迅速参与虚拟组织的生产活动,并且对于动态的虚拟组织来说,当联盟完成预期目标后,其成员还可以快速恢复原有的企业活动或加入新的虚拟组织。在虚拟组织全面供应链下游的产品销售、配送阶段,虚拟组织依据顾客和分销商的订单及其批量大小、交货期等,由内部供应链和外部供应链之间的配送分离点确定直接由生产相应产品的成员企业配送,或经分离点集中,与其他货物形成经济运输批量后,实施配送。在水平集成型虚拟组织的客户化配送分离点,客户和分销商能更经济、快捷、方便地选择所需的产品,而不需要从多家企业采购产品以完成数量上的需求,保证了所购产品性能和质量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4 实例分析
近年来,浙江东部地区某中小企业集群内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出现了一些新的、与水平集成型虚拟组织及其供应链相近的运作方式;①集群内的许多企业逐渐将生产集中于一、二种自身的优势产品上,产品品种出现了专一化的趋势。②集群内生产同一种产品的企业,其产品的档次和销售对象开始出现比较明确的界限。③集群内的一些企业已开始尝试建立联盟,合作研发、制造、销售产品,以群体的力量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从上述现象分析,集群内的企业已开始意识到个体力量的局限性和通过合作形成群体力量的重要性。从供应链的角度分析,在原材料采购阶段,企业联盟的形成有利于扩大采购规模,吸引供应商,促使供应商在交货时间、价格、质量、服务等方面作出改进;此外,还有利于实现原材料统一的计划与调度,减少库存。在制造阶段,产品的专一化趋势有利于企业实现做好、做强的目标,有利于降低制造成本、提高产品品质和制造敏捷性。当企业联盟形成时,相对于一个企业生产多种产品时每种产品的生产规模而言,可以形成类似于大规模的客户化生产;配送阶段,同一品种不同档次产品联盟的形成,使企业群体的客户范围得到互补,实现为不同层次消费市场提供合适产品的客户化配送目标;由生产不同单一品种产品的企业形成企业联盟,可以从品种上实现客户化的配送目标;同时,企业联盟的群体配送还可以扩大配送量,缩短配送周期,降低配送成本,提高客户满意度。
5 结束语
水平集成型虚拟组织可以依据各个成员企业自身的特长,完成一种或有限几种产品的专一化生产,由虚拟组织形成总体上的多品种优势,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
组织集成 篇3
在此次评估中,评估组专家对协会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协会对评估工作非常重视,准备充分,组织周密,迎评工作细致到位;内部建设制度健全、管理规范;业务主管单位对协会支持力度大,上级领导重视;有一个团结、高效、务实的领导班子;协会定位准确,围绕行业自律、行业管理、行业服务等核心工作,做到了高起点、高标准、高层次,作用明显,亮点鲜明。
上海市集成电路行业协会将以荣获5A级社会组织为起点,在市社团局、市经信委的指导、监督和管理下,在会员单位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进一步履行行业自律、会员服务和政府职能转移等方面的工作职责,推动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更好地服务行业、服务政府、服务社会,为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2014年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申报
为加快上海市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国发〔2011〕4号)、市政府《关于本市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沪府发(2012)26号)、《上海市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沪经信法(2012)965号),2014年度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申报工作已经开始。
《项目指南》、《项目申报书》等附件,申报要求、申报渠道、申报方式、联系方式等详情,登录www.zxzj.sheitc.gov.cn 或www.sica.org.cn 查询。
网上申报的受理时间为2014年3月17日10时至3月28日16时。线下受理的时间按分类,分别为3月28日10:00-16:00或3月24日至3月28日10:00-16:00,请按要求按时提交材料。
各会员企业根据《项目指南》要求,结合企业实际情况积极申报。
2014年上海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项目申报
重点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产业、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关键技术创新和产品。重点支持融合新技术、新模式和新业态发展的关键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培育新产业。促进区(县)重点产业领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推动区域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鼓励市场化、多渠道的项目发现途径,包括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入围决赛的企业;创业投资机构(通过科技部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资格认定,或市发改委备案并处于年检有效期的创投机构)、市级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等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服务的社会机构推荐的企业。
支持方式:创新资金支持的项目类型分为初创期企业项目、成长期企业项目和重点项目,采取定额补助方式:其中初创期企业项目10万元/个,成长期企业项目15万元/个,重点项目30万元/个(后补助)。项目执行年限为2年。
创新资金申报和评审以“择优、公开、公平、公正”为原则。企业可全年申报,区(县)科委负责常年受理本辖区创新资金项目申请,联系方式等详情,登录www.sica.org.cn查询。
2013年集成电路设计企业首轮流片专项资助申报
根据《关于本市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沪府发〔2012〕26号)中有关“对利用本市集成电路生产线开展符合一定条件的工程产品首轮流片的集成电路设计企业,由市、区县两级财政给予一定支持,用于企业研发投入”的规定,现就开展2013年度集成电路设计企业首轮流片专项资助申报工作通知如下:
申报条件:申报企业系在本市登记注册并经工业和信息化部认定及通过年审的集成电路设计企业。申报企业在2013年度内首次利用本市集成电路生产线实现线宽在65纳米及以下的工程产品流片。
申报流程及时间:2014年3月3日-2014年3月7日,申报单位至企业税务登记地所在区县电子信息产业主管部门进行申报。2014年3月10日-2014年4月4日,区县电子信息产业主管部门会同区县财政局,对企业提交的材料进行初审。
申报材料及联系方式等详情,登录网站www. sica.org.cn –产业政策 栏目查询。
2013年上海市软件和集成电路企业设计人员专项奖励
根据《关于本市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沪府发[2012]26号)第十四条“实施对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集成电路设计的政府奖励政策”和《上海市软件和集成电路企业设计人员专项奖励办法》(沪经信法〔2012〕)557号)的规定,2013年度软件和集成电路产品设计人员专项奖励申报工作即将开始:
集成电路产品设计人员:在工业和信息化部认定的集成电路设计企业中工作一年以上,并在本市依法纳税;其2013年年所得超过15万元人民币。相关工作岗位须为从事系统及产品构架设计、功能设计、算法设计、可制造设计(DMF)、可测试设计(DFT)、硅知识产权设计、电路设计、电路验证、版图设计、测试程序设计、项目管理等工作。其设计的集成电路产品2013年获得了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发明专利证书》或《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登记证书》。
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人员:在上海市经信委认定的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企业中工作一年以上,并在本市依法纳税;其2013年年所得超过15万元人民币。相关工作岗位须为从事集成电路领域光刻机、刻蚀机、清洗设备、抛光设备、物理或化学气相沉积设备、检测设备、自动化输送设备等自主制造装备技术研发,装备工艺技术研发,集成电路芯片器件模型、设计规则、数据库及工艺的研发,项目管理等工作的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人员。其研发的集成电路装备或其关键部件和材料获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发明专利证书》。
SICA协会新年首场产业政策宣讲会在浦东市民中心开讲
上海市经信委电子信息产业处在浦东市民中心召开“2014年集成电路设计企业政策宣讲及申报工作会”。
会议由上海市集成电路行业协会孙美玉副秘书长主持。蒋守雷秘书长作了动员,他要求广大集成电路设计企业认真学习、理解好政策,用足政府对产业支持的优惠政策,积极开展相关政策的申报工作,为企业和研发人员争取最大的优惠支持。市经信委电子信息产业处汪潇同志作关于集成电路设计企业认定管理办法、设计人员专项奖励、核心团队奖励、首轮流片专项资助、专利备案等政策的宣讲和申报。浦东新区所得税处有关同志作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和所得税优惠操作规范的宣讲。最后,孙美玉副秘书长强调了集成电路企业在实际申报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个要点。
作为新年首场政策宣讲会,来自各企业的分管领导及对口人事或财务人员共有250余人参会。
组织集成 篇4
学术界很早就大量地关注了因果关系的复杂性, 通常将产生某些现象的各种原因分为直接与间接原因、主要与次要原因、内部与外部原因、必然与偶然原因等, 而多种原因—结果关系的共存, 往往导致一因多果、多因一果、多因多果等情况, 这种复杂性也常常来源于互为因果或循环作用的关系, 所以对这些因果关系的复杂性描述, 由于细节方面的模糊而缺乏可信赖的判断依据[1]。在科研资源管理过程中同样存在此类现象和问题。
自组织理论为我们提供了解决上述问题的理论工具, 序参量的役使原理为我们揭示了系统中部分参量之间相互作用方式的若干细节。
1 自组织理论及序参量的役使原理
1.1 自组织理论
自组织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系统理论, 由耗散结构论 (Dissipative Structure) 、协同学 (Synergetic) 、突变论 (Catastrophe Theory) 和超循环理论 (Hypercycle theory) 等一系列理论成果组成。它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复杂自组织系统的形成和发展机制问题, 即在一定条件下, 系统是如何自动地由无序走向有序、由低级有序走向高级有序的。
系统自组织理论产生于自然科学, 随后在多个学科领域都有应用。20世纪后期, 国内外经济学家开始注意经济系统和生物系统的相似性并进行相关的论证研究, 主要包括经济系统的革新、组织、动态演化等。
从自组织的观点看, 技术创新是创新系统形成和向有序演化的过程, 因此, 通过考察技术创新系统形成和向有序演化的条件来研究技术创新系统运行的机理及规律将成为可行方法。随后, 一批国外学者应用自组织理论, 对产业、区域以及国家创新系统展开了大量研究[2,3];国内的一些学者则在管理学领域尝试应用自组织理论研究技术创新和产业、经济系统演化问题[4,5,6,7]。
“系统”的视野越来越宽泛, 而在资源集成的自组织系统方面, 丁铭华将企业资源视为自组织系统研究资源协同规律;朱晓霞将高校科技创新团队视为自组织系统[8];陈娟将科技资源共享视为自组织系统[9]。
1.2 序参量的役使原理
序参量 (Order-parameter) 是描写系统内部有序化程度、表征相变 (Phase Transition) 过程的基本参量。在系统走向临界状态的过程中, 接近临界点时系统的稳定性被破坏, 此时系统的变量可分为:到达新的稳定态的豫驰时间较长的慢变量, 即序参量;豫驰时间很短的快变量。各变量的性质及其作用显然是有差异的, 对系统的运行起决定意义的序参量支配着系统内其他要素和子系统的运行模式。
哈肯在对序参量建立机制的分析中, 还通过从数学上对“快变量”和“慢变量”作用的分析提出了一个极其重要的协同学原理———役使原理 (Slaving Principle) 。能刻画系统状态的参量有很多, 但只有慢变量能规定子系统的行为, 即序参量役使 (Slave) 着微观层次上的子系统。
科研资源系统具有一般系统的共性, 其演化和发展同样取决于系统的序参量。在科研资源系统中存在着科研信息、科研人才与团队、经费、科研设备和科研环境等要素, 各资源既相互独立又相互配合与支持, 但如何把所有资源紧密联系在一起发挥出最大功效则是一个难题, 因此本文认为在科研资源集成系统管理过程中, 序参量指科研资源的有效集成能力 (Resource Integrate Competence) 。该系统运行机制是复杂作用关系的集合, 序参量的役使原理可以很好地认清科研集成系统的整个脉络。
2 科研资源集成系统的构建
2.1 集成的概念
“集成”的概念已经在较广泛的学科领域得以应用, 特别是系统学科及其应用的发展, 使得包括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都常常使用这一术语。集成理论的思想基础是系统科学, 系统论的显著特点是充分考虑事物相互间的作用并体现其整体性、关联性、优化性。
但从系统集成的涵义来看, 集合整体并非集成系统,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要素结合必须符合一定的规律, 并产生整体功能才能称之为集成。本文认为, 集成的内涵可以概括为:集成是指为实现特定的目标, 集成主体创造性地对集成单元 (要素) 进行优化并按照一定的集成模式 (关系) 构造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系统 (集成体) , 从而更大程度地提升集成体的整体性能, 适应环境的变化, 更加有效地实现特定的功能目标的过程。
2.2 科研资源集成
2.2.1 科研资源
国内外对科研资源的研究颇多, 总体上认为科研资源是用于支撑科研活动的所有资源的总称。本文沿用科研资源要素四分法:人力资源———科研人员;物力资源———科研仪器设备;财力资源———科研经费;信息资源———科研信息。
(1) 科研人员, 指从事技术创新活动的人员, 包括主导创新活动的科学家、科研带头人, 辅助创新活动或提供直接服务的一般科研人员, 即专职科研工作者、高校教师、实验人员、硕博士研究生以及博士后人员等。
(2) 科研仪器设备, 指从事技术创新研究所必须的实验器材与设备, 包括通用设备与专用设备、本单位设备与外单位设备、免费与付费等一切可获得的实验仪器设备条件。
(3) 科研经费, 指用于技术创新研究的经费, 包括各级政府的财政拨款、各级科研管理部门拨付的科研费用、单位自筹资金以及其他机构和单位提供的优惠支持政策等一切可获得的显性与隐性的经费支持。
(4) 科研信息, 指科技活动所需要或产生的信息集合, 以知识信息形态为表现形式, 以学术期刊、文献、学术交流与讨论等形式为媒介在科研系统内外不断进行流动与交换。
2.2.2 科研资源集成
资源的第一特性———稀缺性使得对科研资源的利用问题研究显得顺理成章。科研资源集成是一项涉及人力资源、相关设备、研发经费、知识信息全面协调和综合调度的系统活动, 旨在促进技术创新的行为和过程。从管理学角度看, 科研资源集成除了含有聚合、集合、协同等含义外, 还包含着突变和功能涌现的要求[10]。在科研创新过程中, 科研资源集成不同于科研要素的一般性汇聚, 它包含了主动的优选行为, 体现着有目的、有意识的比较选择。集成促进了各类资源的优化选择, 并赋予其适当的结构形式。
3 科研资源集成系统的自组织特征及序参量识别
3.1 自组织特征解析
自组织理论认为, 一个系统要成为自组织系统, 必须具备四个条件:开放性、远离平衡、非线性作用和存在涨落。科研资源集成系统具备以下自组织特征:
(1) 系统的开放性。开放系统以信息交换为核心, 以系统内外各种资源流动为特征。科研资源集成系统作为技术创新的中间环节, 不断与技术创新的上下游进行着各种资源的交换与流动;同时, 也不断收到外界环境的信息反馈。主要体现在:信息交换、人员流动、经费流转、设备共享等, 如:系统的科研成果得到及时的交流与发布, 系统获取相关研究进展等信息, 科研人员参与的其他科研项目, 交流平台、科研经费与设备的共享等。
(2) 系统的远离平衡态。自组织理论指出, 系统总是遵循“远离平衡态———接近平衡态———打破平衡态———远离平衡态”的运行规律。科研资源集成系统不是孤立和静止的, 它与外界密切联系, 随环境的影响而时刻发生变化, 如技术政策、科技支持与科研管理政策、科研人员的业务评估等支持政策、科技进步水平等的变化都会打破系统平衡;内部呈现出要素的非均衡与结构的多样化, 表现在要素功能差异、资源分布与资源动态发展差异等方面, 包括资金的获取能力与用途的差异、人力资源的能力与分工的差异、以及由资金、设备、人力资源等差异引致的对知识信息掌握与运用的差异等。同时, 系统要素的内外流动也会加剧这种非平衡状态。
(3) 系统的非线性。在非线性作用下, 系统产生整体性行为。科研资源集成系统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包括异类要素间的相互作用与科研人员 (核心资源) 之间的相互作用。前者是以人为中心发挥协同作用, 受科研人员意志、偏好、人力资本存量、对外部环境敏感的响应程度等影响, 体现在科研经费、科研设备、科研信息与科研人员之间的互动;后者指科研人员作为科研资源要素中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核心资源而言, 其内部存在着竞争与协同并存的复杂关系。
(4) 系统的随机涨落。在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 涨落对系统起着建设性作用;同时, 涨落通过非线性作用得到放大, 形成巨涨落, 进而促进系统的进化。对于科研资源集成系统来说, 形成涨落的因素主要有: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的突破、技术原理或技术手段的新集合、科研人员的思维突变、应用技术需求引致的技术问题等。虽然各种内容涨落的出现是偶然的, 但只有符合边界条件的涨落才会得到响应和放大。
3.2 序参量识别
科研资源集成系统理想的有序状态是系统内各种资源主体自发在机制的约束和引导下形成集成状态。其发展不只是考虑系统内部资源主体创新行为的效果, 还必须通过系统的自适应、自复制和自创生功能适应外部环境的需求, 并利用外部环境对系统内科研集成系统的推动实现系统结构的自组织演化, 从而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协同学认为, 序参量体现了系统的整体意志, 支配一切元素或子系统的运动, 如何使资源主体在序参量的支配下自发集成是确定科研资源集成系统序参量的关键[11]。
已有的研究从以下两个方面分析判别序参量: (1) 根据协同学的观点, 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的协同取决于共有的目标, 因此, 在这些影响因素中, 集成效果是维系集成关系的关键要素。 (2) 哈肯认为, 在社会系统的演化过程中, 语言和文化可作为社会自组织发展的序参量[12];作为系统适应和演化过程形成的最高目标、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的反映———集成功能的涌现, 可作为系统演化的另一个序参量。
基于此, 本文选取“集成度”这个变量表征集成的宏观内涵作为系统的序参量。将资源集成度分为关联度、融合度、涌现度三个维度, 具体表现为:集成要素关联度、集成要素融合度、集成系统显性功能涌现度、集成系统隐性功能涌现度。
(1) 关联度表示要素间的静态关系, 描述的是集成系统各要素的关联强度, 是对系统内部要素之间交互过程中协同作用强弱的度量。各要素间的合作、交流、协作程度以及相互间的关系质量是度量集成度的关键因素。
(2) 融合度表示要素间的动态关系, 衡量相互作用, 包括要素融合与组织融合, 前者描述要素间的匹配程度以及自发调适能力, 后者描述在组织机制设计方面引致的要素匹配关系。
(3) 涌现度是从系统的功能性角度定义的, 系统实现目标即为功能涌现, 分为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本文逻辑思路的假设之一:科研资源的集成效率越高, 即集成度越高, 则技术创新活动的效果越好, 即创新目标的实现程度越高。因此, 技术创新活动的目标实现 (显性功能的发挥) 程度反映了科研资源的集成度。显性功能表现在技术创新目标的实现程度、研究成果的认可度、技术突破等。另一方面, 系统隐性功能的涌现标志着集成系统的纵深发展程度, 表现为人力资本、知识信息等资源要素的深度利用和融合发展产生的集成效率的提高, 如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团队的学术影响力、后续研究的成功率等, 体现了集成活动带来的要素丰富程度与要素质量的提高程度。
3.3 科研资源集成系统自组织运行机理
一般而言, 由多个因果关系形成的连续而稳定的运行过程构成某种机理, 揭示系统形成和演化过程的基本原理。当自组织系统保持高度的开放性与远离平衡态时, 随机涨落通过非线性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促进系统形成自我进化[13]。科研资源集成系统具备自组织结构的四个特性, 属于一个完备的自组织系统。其运行机理如下:
H1:自组织系统的开放程度与远离平衡态呈正相关关系;
H2:自组织系统的开放程度与非线性作用呈正相关关系;
H3:自组织系统的开放程度与随机涨落呈正相关关系;
H4:自组织系统的远离平衡程度与非线性作用呈正相关关系;
H5:自组织系统的远离平衡程度与随机涨落呈正相关关系;
H6:自组织系统的远离平衡程度与系统集成度呈正相关关系;
H7:自组织系统的非线性作用与系统集成度呈正相关关系;
H8:自组织系统的涨落与非线性作用呈正相关关系;
H9:自组织系统涨落的放大与系统集成度呈正相关关系。
4 自组织系统集成度评估———以某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例
选取某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例, 采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该实验室从事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活动中科研资源的自组织状况和该集成系统的序参量———集成度进行领域内专家评估和模型综合评价, 以验证由“集成度”作为系统序参量来度量系统自组织运行目标的合理性, 以及从关联度、融合度、涌现度三个维度理解集成度的有效性。
4.1 指标说明
依据前文对科研资源集成系统自组织特征的解析与集成度内涵的解释, 可构建科研资源集成系统自组织运行评估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注:外部环境的影响可以划分为外部政策、外部资源对系统的影响, 而外部资源的影响已在“系统开放性”条件中从资源在系统的流入、流出活动中加以衡量, 因此, 此处仅考量外部政策环境的作用
4.2 数据来源与样本描述
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本领域国内研究中心, 在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学术交流以及科研资源共享等方面均有较高要求, 因此本文选择某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评估对象。调研分为两部分, 一是对科研资源集成系统自组织条件作用权重进行评估;二是对该重点实验室自组织运行状况与集成度进行评估。
(1) 系统运行的自组织视角评价指标虽已确定, 但各指标对目标评价的重要程度不同, 权重的确定无法用数学解析方法直接求得, 通常由若干位领域内专家依据行业的经验性判断, 利用层次分析法进行归一化处理后确定指标权重。本研究选取参与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的12位领域内专家对二级变量 (C1~C12) 在科技创新研究活动中发挥的重要程度 (分为9等级) 进行评估, 并以此数据估计一级变量 (B1~B4) 的权重。
(2) 依据构建的集成系统自组织运行指标体系, 根据主要测项内容并结合该重点实验室开展的研究特点, 进一步将二级变量 (C1~C12) 细化为24个指标, 将系统的资源集成度细化为14个指标。选取10位领域内专家 (包括本实验室科研项目负责人、研究骨干等) , 根据该重点实验室的实际情况对以上38个指标进行评估 (采用5分制) 。
本研究采取一对一问卷调研, 获取的数据均有效。
4.3 评估结果分析
根据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原理, 12位专家对C1~C12的重要程度可以由判断矩阵A表示:
其中, m=12, 表示12位专家;n=12, 表示12个二级变量。对判断矩阵各影响因素的重要程度指标采用几何平均法处理, 可得:
然后将bi作归一化处理, 即得出该指标的权重:
由此得出B1~B4的权重为:W={w1, w2, …, wn}={0.2398, 0.2865, 0.2286, 0.2451}。
假设S是由n个评审人员对m个指标的单因素模糊评价矩阵, S= (sij) mn即为:
则, 模糊综合评价G为:
则最终的评价结果G*是n个评审评价的平均值:
由专家评估数据可得, 该重点实验室的科研资源集成状况G1*=3.43 (采用5分制, 结果介于0~5之间, 即越接近5表明集成评价越高) , 以关联度、融合度、涌现度三个维度评估的科研资源集成度G2*=3.52。结果表明, 以系统自组织运行逻辑评估的科研资源集成状况较好地反映了系统的集成效果;同时, 也验证了本文构建和解释的科研资源集成系统自组织运行目标———集成度的有效性。
5结论
基于以上的论述与分析, 本研究得到如下结论:
第一, 从自组织耗散结构角度而言, 自组织四大特征的维持与完善是科研组织自我进化、技术创新持续发展的有效保障。因而, 首先要保证科研机构对外界的开放, 保持与外界长期进行能量、信息、资源的交流与转换;其次要保证科研组织的非平衡性, 这可通过创建异质性研究团队、层次不一的管理设备以及非均匀的资金等措施来实现;再次要正确对待科研组织的随机涨落, 正确把握每一次系统内部的涨落, 如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的突破、科技政策出台、科研人员的思维突变等, 从而利用每一次涨落推进科研组织的进化发展;最后, 要保证科研机构呈现非线性特征, 进一步明确科研机构是以人 (科研人员) 为中心, 其他科研资源 (资金、设备、信息等) 都应该以科研人员为中心进行配备与协调。
第二, 从自组织协同性角度而言, 科研机构应该不断整合内部科研资源, 不能简单通过提高科研资金、增多科研人员、加大信息设备投入等改变孤立要素的方式来实现;相反, 应该不断配置整合内部资源, 保证人员、资金、信息、设备等在数量和质量上相互匹配, 从而使整个科研机构成为一个有序整体, 具有较高的整体性、协同性和功能性。只有这样, 科研机构的技术创新活动才能持续、有效地发展。
组织集成 篇5
1992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建立了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 作为国家级的高新技术园区, 张江高科技园区主要以生物制药﹑集成电路和软件为主导产业。集成电路产业在国际集成电路产业第二次转移﹑上海市政府实施的“聚焦张江”战略与政策以及优越的自身地理位置的基础上有了很快的发展, 并逐渐形成了张江集成电路产业集群。作为电子信息产业的核心和基础, 集成电路成为拉动和改造传统产业向数字时代迈进的重要动力和雄厚基石, 是国际竞争的一股重要力量和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以及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
2 理论基础———产业网络组织
产业网络作为产业组织理论的一种创新, 是新型的组织协调方式, 是研究产业集群的一种新的方法和视角, 主要是利用产业之间的网络研究产业间或者产业内部的各种关系。我们通常将一个产业内部各个行为主体之间以及不同产业主体之间形成的网络称为“产业网络”。
网络通常包括三个基本的组成因素: 主体﹑行为和资源。主体是指组成整个网络的个体, 一般指个人﹑企业或者企业群, 更广意义上也包括政府﹑中介服务机构和培训机构。行为是指各个主体之间进行物质﹑信息等资源交流的过程, 而“竞争”和“合作”是产业网络中各个行为主体主要采取的战略行为。因此, 张江集成电路产业集群作为一个网络组织系统, 包括很多处于网络中不同地位上的参与者, 而且各个企业在整个网络中的作用都是不同的。同时, 在该网络中有很多相关支撑机构以及公共管理机构对集群内的企业提供了较强的支持和帮助。
3 网络组织视角分析———网络密度与中心度
3. 1 网络密度
“网络密度”是用来衡量网络中节点之间紧密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对于一个网络团体来说, 节点之间的关系可能是紧密的, 也可能是疏松的, 因此网络密度作为一个重要变量对衡量整个网络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常情况下, 一个网络的网络密度大表示各个节点之间的关系比较紧密; 相反, 如果一个网络的网络密度低就表示各个节点之间的关系较疏松。一个网络图形的密度, 即在该图形中实际存在的线与可能数量的线的比例。用公式表示为:
其中L是图中线的数目, g是图中节点的数目。本文指出, 如果一个产业集群的网络密度大于0.5, 则被称为紧密型产业集群; 相反, 小于0.5则被称为疏松型产业集群。
3. 2 节点中心度
节点中心度是一个重要的节点结构位置的指针, 常被用来衡量一个网络中节点位置的重要性, 中心度分为度数中心度﹑接近中心度和中间中心度。本文主要选取中间中心度指标进行分析。中间中心度是指网络中某一个节点与其他各个节点之间相间隔的程度, 即中介性。它用来研究一个行动者在多大程度上位于其他两个行动者之间, 所以是一种衡量“控制能力”的指数。其公式如下:
公式 ( 2) 为中介性公式, 公式 ( 3) 为标准化公式。式中gjk用来表示行动者i和k之间存在的捷径数目, gjk ( ni) 表示点j和点k之间存在的所有经过点i的快捷方式的数目, 那么gjk (n i) /gjk即表示点i位于点j和点k之间的快捷方式上的概率, 也就是说点i能在多大程度上控制着j和k两点的交往能力。
本文提出通过分析企业中心度来确定企业在整个产业集群内的重要性, 如果所有企业中只有一个企业的度数中心度大于整体网络的度数中心度的平均值, 那么该产业集群属于单核心产业集群; 如果有多于一个企业的度数中心度大于整体网络的度数中心度平均值, 那么该产业集群被称为多核心产业集群。据此, 可将产业集群模式划分为四种, 如表1所示:
4 结果分析
张江集成电路产业集群企业主体数量多, 而且外资企业总数多, 产业链环节齐全, 据2009年上海市集成电路行业协会统计, 上海张江集成电路产业集群有106家企业, 涉及四个细分行业, 年销售额达到了201.2亿元。本文仅以集群内的32家企业为例, 基于这些企业之间的关系绘制的产业网络结构如图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 上海张江集成电路产业集群已经形成了较为紧密的关系网络, 企业之间有较强的联系性。
4. 1 网络密度
通过UCINET软件可以计算出张江集成电路产业集群的网络密度结果为0.0858。张江集成电路产业集群为由32个企业组成的网络。但是, 实际观察到的联结数量为85, 因此, 网络密度并不高。通过结果可以看出, 网络密度为0.0858, 小于0.5, 所以, 张江集成电路产业集群是疏松型产业集群。
4. 2 中间中心度分析
根据表2的计算结果可知, 网络中所有企业按照计算出的标准化的中间中心度排名, 高于标准化中间中心度平均值的企业为展讯通信﹑中芯国际﹑中微半导体﹑华虹NEC和台积电等10家企业。所以, 网络中作为中介者的企业较多。
因此, 张江集成电路产业集群是一个多核心的产业集群, 有多个企业处于整体网络的核心位置, 对整个网络的影响较大。综上所述, 张江集成电路产业集群属于多核心疏松型的产业集群模式。
5 发展路径以及政策建议
( 1) 充分发挥核心企业的主导作用, 以此带动整个产业集群的发展。张江集成电路产业集群内有多家企业占据着重要位置, 并且与集群内的其他企业有较强的联系, 这就要求核心企业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 并且加强与之相关的企业的联系, 以自身的发展来带动关联企业的发展。
( 2) 引导和促进同类型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企业之间往往存在着合作与竞争的共存现象, 要不断鼓励企业之间的合作, 加强企业之间的横向关系。政府及相关机构应该大力倡导和鼓励集群内企业的合作, 以此来促进整个产业集群的发展。
( 3) 培养企业创新能力, 提升集群网络整体创新。企业应积极地与集群网络内的科研院校以及机构建立技术上的联系, 推进产学研相结合的战略, 进而提升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
摘要:产业集群理论是基于区位理论发展起来的, 可将产业集群理论分为传统产业集群理论和现代产业集群理论, 而斯旺的五力竞争模型将产业集群理论推向了新的阶段。本文基于网络组织视角分析张江集成电路产业集群, 通过运用UCINET软件得出产业集群的网络密度以及中心度指标, 从而对张江集成电路产业集群发展路径进行系统的实证分析。
关键词:产业集群,张江集成电路,网络组织
参考文献
[1]罗家德.社会网分析讲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
[2]施雯.产业集群及其实证分析方法——以广东省为例[J].工业技术经济, 2006 (2) :61-62.
[3]李海东.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的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结构特征研究——以广东佛山陶瓷产业集群为例[J].中国经济问题, 2010 (6) :25-27.
[4]黄速建.中国产业集群创新发展报告2010—2011[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10.
[5]刘三灵.浅谈开放型经济中的产业集群发展与管理[J].中国市场, 2013 (26) .
组织集成 篇6
信息系统集成,是通过结构化的综合布线系统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将各个分离的设备、功能和信息等集成到相互关联的、统一和协调的系统之中,使资源达到充分共享,实现集中、高效、便利的管理。信息系统集成行业提供给客户的产品和服务是全方面的,包括方案设计、系统设计、软件定制开发、硬件安装调试、培训、服务等,它是一个多厂商、多协议和面向各种应用的体系结构。
矩阵型组织结构是一种混合形式的项目管理组织结构,它在常规的职能层级结构之上“加载”了一种水平的项目管理结构。这种结构将职能与任务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既可满足对专业技术的要求,又可满足对每一项目任务快速反应的要求。
1 矩阵型组织结构特点分析
矩阵型组织结构就是把按职能划分的部门和按项目划分的小组结合起来组成一个矩阵,一名管理人员既同原职能部门保持组织与业务上的联系,又参加项目小组的工作。职能部门是固定的组织,项目小组是临时性组织,完成任务以后就自动解散,其成员回原部门工作。这是一种混合结构,是职能型和项目型组织结构的混合,它既有项目结构中注重项目和客户的特点,又保留了职能结构里的专业技能。它的特点表现在围绕某专项任务而成立的跨各职能部门的专门机构上,矩阵结构里的每个项目及职能部门都有职责协同合作为公司及每个项目的成功做出贡献。另外,矩阵型组织能有效提高公司资源利用率,通过在几个项目间共享人员的工作时间,充分利用现有人力资源,全面降低公司及每个项目的成本。
矩阵型组织结构有多方面的优势。首先,将企业的横向与纵向关系相结合,有利于协作生产。其次,针对特定的任务进行人员配置有利于发挥个体优势,集众家之长,提高项目完成质量及劳动生产效率。第三,各部门人员的不定期的组合有利于信息交流,增加互相学习机会,提高员工技能水平。结合信息系统集成行业的特点,我们可以发现矩阵结构在项目管理中的明显优势。
2 信息系统集成项目运用矩阵型组织结构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2.1 现阶段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的特点及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信息系统集成行业提供给客户的产品和服务是全方面的,包括方案设计、系统设计、软件定制开发、硬件安装调试、培训、服务等,项目团队成员包含各方面的专业人员,项目团队成员组成相对复杂。首先它属典型的多学科合作,一般都需要多种学科的配合,如指挥调度系统需要计算机、有线和无线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电力电子技术等,又如视频图像监控系统需要大屏拼接技术、电子技术、网络技术、光纤通信技术等。其次,它具有创造性。由于用户的不同特点和需求,每一个系统集成工程都和其他工程不完全一样,因此需要量身定做,带有一些非标准性问题,每一个工程都可以带来一些新意。第三,质量不可控因素的增多。传统的生产活动是在车间进行的,而系统集成则有很大一部分工作要在现场完成,这也就对现场作业管理的质量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现行的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管理中,组织结构类型自然形成了职能型组织结构和项目型组织结构,但管理中普遍存在着不能真正区分项目实施和项目管理工作任务的问题。职能式组织结构,开发骨干兼任项目经理,多由于主要或全部精力均忙于具体技术工作而对各种项目管理任务疏于顾及,项目管理的事情因“没人做”而导致项目控制问题的频频出现:项目经常缺少重点、跨部门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困难、项目责任无法明确、项目参与者动机不够强等。而项目式组织结构,由于设立专职的项目经理,项目经理专做项目管理而不做任何具体的技术实施工作,经常出现“没事做”而导致人员散漫、习惯性工作拖延,变相地增加了项目的成本;当多个项目并存时,出现不同项目的重复努力和规模经济的丧失,项目团队与母体组织之间出现一条明显的分界线,削弱了两者之间的有效融合,而对项目组成员来说,缺乏一种事业的连续性和保障感,因为项目一旦结束,返回原来的职能部门会相对困难。
2.2 信息系统集成项目运用矩阵式组织结构的必要性
由于信息系统集成项目覆盖学科广,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有效地进行项目管理就成为了项目成败的关键。结合信息系统集成的特点我们可以看到,针对具体需求的项目,特别是那些跨部门的项目,需要形成横向的管理线路,从而实现多学科的有效合作。在项目过程中,项目成员隶属关系在原部门,项目完成后,员工可以各归各位或者进行下一个项目的实施。另外,由于它覆盖的项目内容综合性较强,包括系统设计、硬件的网络、软件的定制开发、培训、售后服务等,常会涉及到企业2个以上的职能部门,这就需要企业围绕各个系统建立起产品组,形成纵向的管理线路,这样就能够满足项目组的专业性并提高了项目对质量不可控因素的抵抗力,如此就会形成一个网状结构,也就呈现出我们所说的矩阵式组织结构。它既包含了项目结构中注重项目和客户的特点,又保留了职能结构里的专业技能;既避免了项目经理忙于技术忽视管理的“没人做”问题,又消除了项目整体过程中“没事做”问题。这就解决了现今信息系统集成项目中的两大问题。由此可见,矩阵型组织结构在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管理中成为主体的组织结构是适用和必要的。
2.3 矩阵型组织结构在信息系统集成项目中的可行性
结合矩阵型组织结构的优缺点我们不难发现,单一平面的矩阵型组织结构的实施难点在人员管理。有观点认为项目负责人对项目的成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故需要项目负责人具有较高的协调能力和丰富的经验。其实不然,优秀、大数量的项目负责人是比较难找的,但我们可以将平面的矩阵结构升级至立体网状的矩阵结构,使每个员工不仅仅拥有明显性的“临时老板”和“固有老板”,而是拥有“多个老板”,从中抵消员工无归属感心理,从而使矩阵结构摆脱了人员管理方面的窘境。IBM的矩阵组织可以给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带来启发,如图1所示。
IBM公司把多种划分部门的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其组织结构形成了“活着的”立体网络——多维矩阵。IBM既按地域分区,如亚太区、中国区、美洲区、欧洲区等,又按产品体系划分产业部,如PC、服务器、软件等;既有金融业、保险业等行业划分,也有销售、渠道、支持等职能划分。所有这些纵横交错的部门划分有机地结合成为一体,在这种矩阵组织当中,每个人都有不止一个老板,上上下下需要沟通协调,每一位员工都由不同的上级来评估他的业绩,不再是单一评估,评估的结果会更加全面;同时,每位老板各有所长,员工可博百家之长受益匪浅。这样的矩阵型组织结构是有机的,既能够保证稳定地发展,又能保证组织内部的变化和创新。在公司结构如此,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的管理同样可以如此。这充分说明,矩阵型组织结构在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管理中成为主体的组织结构不仅是有利的,更是可行的。
3 矩阵型组织结构在信息系统集成项目中的实施原则
众所周知,信息产业的技术含量高,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经常会遇到需求多变、技术更新、所处环境变化快速、人员流动频繁等情况,这就使矩阵型组织结构具有了适用性和必要性。结合IBM矩阵组织,我们可得到如下启示:
(1)在项目总经理选择方面,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经理作为项目团队的关键人物,不仅要选择熟悉信息系统集成技术,更要具有项目管理的专业知识的人才。
(2)在多学科特点方面,对方案设计、系统设计、软件定制开发、硬件安装调试、培训、服务等跨部门的项目,形成横向的管理线路,实现多学科的有效合作。针对特定的任务进行人员配置,发挥各部门优势,集众家之长,提高项目完成的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
(3)在不可控因素特点方面,围绕各个系统建立产品组,形成纵向管理线路,从而满足了项目组的专业性并提高了项目对质量不可控因素的抵抗力。
(4)在创造性方面,实行网状矩阵结构中横向结构与纵向结构的有机结合,扩大组织成员学科的广泛性,从而多角度、多方法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使项目实施过程充满新意。
(5)在人员管理方法上,实行多矩阵结构组合的方式,形成立体的组织结构,从而避免了单一矩阵结构给项目成员带来的不稳定感,同时解决了单一项目经理对项目成员难于管理的现象。
4 结束语
随着信息产业的技术含量不断提高,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经常会遇到需求多变、技术更新和所处环境变化快速、人员流动频繁等情况,所以信息系统集成行业更加需要科学规范的项目管理。在矩阵型组织结构下,信息系统集成行业中跨部门的团队围绕项目的目标和任务开展工作,职能部门关注资源和能力的建设,这样形成一个交叉的相互配合机制,就像一张密密麻麻的大网,能够牢牢地抓住客户需求,为快速提供优秀的产品和服务,提升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创造了充分条件。当然,除了项目的组织结构管理外,对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的实施进行进度管理、项目质量过程管理、项目文档管理、项目用户关系管理、项目技术管理等也是极为重要的,随着项目管理在信息系统集成领域中不断深入的应用,相信项目管理对信息系统集成领域的发展必将起到更为有力的推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罗德尼特纳.项目管理手册[M].任伟,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MBA-lib智库—百科.IBM矩阵式的组织结构(2007/1)[DB/OL].MBA-lib智库,http://wiki.mbalib.com/wiki/%E9%A6%96%E9%A1%B5.
[3]吴柏鸿.公共管理知识手册——MPA全集(第一版)[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7.
[4]IPM.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M].卢有杰,王勇,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5]陈莹.矩阵型组织形式下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J].国际市场与合作,2006(5):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