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机构改革

2024-07-08

食品机构改革(精选8篇)

食品机构改革 篇1

关于食品药品机构改革

中央层面的市场监管综合执法体制改革方案有望年内出台。此次改革方案借鉴深圳基本模式并根据多地试点经验调整形成。方案模式基本为:

撤消工商总局、质检总局、食药监总局,组建“市场和质量监督管理委员会”,挂“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牌子和“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办公室”牌子,同时划入发展改革委反垄断执法职责、价格监督检查职责,划入工业和信息化部食盐监管职责,划入商务部反垄断审查职责、商贸领域行政执法职责。

在“市场和质量监督管理委员会”下设“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局”、“市场秩序监督管理局”、“反垄断局”3个二级局和“市场稽查局”1个直属局,将“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和“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整合为“国家标准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由“市场和质量监督管理委员会”管理。

将原工商总局登记注册(营业执照)审批职责划入商务部,在商务部组建“商事登记局”;将原质检总局的出入境检验检疫职责划入海关总署,在海关总署组建“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将原质检总局的特种设备安全监察职责划入安全生产监管总局,在安全生产监管总局组建“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局”;将原食药监总局药品监管职责、医疗器械监管职责划入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在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组建“药品监督管理局”。

食品机构改革 篇2

从运行实践来看,在市场监管体制下的食品安全工作还有存在诸多问题:改革不到位,食品安全重心不突出。按照中央的改革精神,综合设置的市场监管机构要确保食品监管能力在监管资源整合中得到强化。但是,从职能整合、机构设置等方面来看,我市食品监管并未得到明显加强;权责不对等,基层监管力量不足。在机构改革后,基层监管要同时面对三个“婆婆”,多部门的职责和任务层层下派,“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尤为突出。监管分局作为最基层的监管力量,市场监管工作繁杂,加上人员配备不足、专业性不够等原因,许多工作顾此失彼、不堪重负;技术支撑不足,食品监管手段落后。现今互联网时代日益发达,网络监管、技术支持、创新手段对于提高监管效能越来越重要。目前,我市未对食品检验检测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新组建的市场监督管理局也无专业检测能力,加上缺乏信息化建设、电子溯源系统、远程视频监控等创新平台,食品监管只局限在传统的原始手段,停留在巡查、整治等老套方式,技术短板明显,监管效能低下;全民参与度不高,社会共治不完善。食品安全问题不仅仅是生产问题、监管问题,还涉及到产业结构、城乡关系、市场治理、法治建设、信用评价等诸多问题。食品安全是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配合,产业结构调整、社会综合治理及信用评价体系健全等综合调控手段,因此,推动食品安全社会共治也就尤为重要。

针对目前食品监管体制上的问题,根据国家关于加强食品监管体系建设的部署精神,故提出以下强化的工作建议。一是加强食品监管科室配置。建议全面清理市场监管职责,制定职责目录和责任清单,将简政放权、弱化监管的领域和职能进行调整,针对源头性、任务重等不同特点,力争细化食品科室,分为食品综合协调科、食品生产流通监管科、餐饮消费监管科,将化妆品监管职能并入药械监管科。二是加强综合协调职能。建议高配市食安办,设置专职副主任,专门负责全市食品综合协调工作,完善各项协调机制,进一步强化牵头抓总作用。三是做实食品专业监管机构。建议食品安全监督所独立运行,确保编制和人员满足高风险行业监管、重大活动保障、事故应急处置等重点工作的需要,将食品专业监管机构与综合市场监管分局有机结合。四是合理调配基层分局规划。在加强食品安全监督所建设的同时,根据辖区人口、工作量、服务范围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因素,较大乡镇建立监管分局,在较小的乡镇派驻食品监管人员。

强化人才培养,充实基层监管力量。一是引进专技人才。通过招录、划转等手段,配足编制。二是加强基层力量。建议参照国家食药总局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的目标要求,每个基层分局按照至少0.11人/千人口比例配备食品监管人员,确保有职责、有岗位、有人员、有手段。三是健全考核机制。认真开展绩效考核,对照结果兑现奖惩。为风险高、责任大的监管执法岗位提供政策支持,作为重点培养和优先提拔的重要对象,进一步激发队伍活力。

强化装备建设,创新“人防加技防”监管模式。一是推进信息化建设。充分发挥“大市场”资源优势,逐步建立基础数据库、信用征集库、移动执法等系统,建立互联互通、数据共享的信息化平台。二是改善执法装备。借助创建省级食品安全城市的契机,在经费、装备上向食品监管方面倾斜,达到国家总局基本装备配备指导标准的70%以上。三是提升食品检测水平。整合现有全市的食品检验检测资源,加快建设全市食品检测中心和基层食品快筛室,从“土”办法向技术手段转变。

强化齐抓共管,构建社会共治体系。一是做强各级政府食安办。落实地方政府属地管理责任,构建“政府领导,部门协作,市镇村三级联动”的食品安全治理体系。二是加强部门联动。充分发挥综合协调的作用,强化风险交流、执法互助、司法衔接等工作,实现资源共享、监管合力。三是加强企业自律。积极发挥行业协会、社会组织、媒体舆论等重要社会力量的参与监督作用,明确社会责任,推动行业自律,加强舆论引导。四是构建信用评价体系。组建由政府主导,征信办、监管部门等共同参与和广泛认知的信用评价平台,形成守信者一路绿灯、失信者处处受限的良好局面。

食品检验机构风险分析与控制 篇3

关键词:食品检验机构 风险分析 风险控制

中图分类号:TS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3)16-0068-03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与之相应,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提供技术支撑的食品检验机构每每被推至风口浪尖上。2009年6月1日实施的《食品安全法》第五章第五十九条、第九章第九十三条规定,食品检验机构和检验人对出具的食品检验报告负责,并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食品种类繁多、成分复杂、检验项目不一、检验依据多样、未知添加物复杂多变、一旦出现任何问题媒体高度关注等诸多因素决定了食品检验机构的高风险性。如何保证出具的检验数据和结论客观、公正,并清醒地意识到自身风险努力将其降至最低水平,成为所有食品检验机构必须认真思索的问题。[1]

1 食品检验机构的风险分析

食品检验机构日常承担的检验任务基本上有三种类型:监督抽查、委托检验与发证检验。无论何种类型的检验,检验机构执行检验的工作过程基本一致:抽样(或样品接收)→样品流转→样品检验→检验报告→异议处理。决定执行检验各个环节工作质量的六要素(人、机、料、法、环、测)也就是食品检验机构的风险所在。

(1)人:人即人员,食品检验机构执行检验过程涉及的人员主要有检验人(包括抽样人员)和委托检验送样人员。卫生部卫监督发[2010]29号文件《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条件》和《食品检验工作规范》中对检验人员的素质要求做了明文规定,其专业知识、技术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决定着检验机构执行检验各个环节的风险高低。对于委托检验,送样人员可能来自社会各界,不属于检验机构管理,带来的风险更是不容忽视。

(2)机:机即仪器设备。近年来随着食品安全问题的日益突出,特别是乳制品三聚氰胺事件后,为了提升食品质量安全检(监)测能力,国家专项资金支持食品检测机构配置仪器设备。至2012年,市级(含市级)以上的食品检验机构各种先进的检测仪器(如LC-MS、GC-MS、ICP-MASS)及样品前处理设备已基本配齐。食品项目,特别是涉及食品安全的绝大部分检测项目都是通过仪器设备的前处理、采样、分析来完成,因此,仪器设备的技术性能及测量灵敏度、检验人是否正确使用直接影响了检验数据是否准确、客观。

(3)料:料即实验材料,包括样品和检验过程所用的标准物质、化学试剂和消耗性材料等。它带来的风险主要来源于三方面,一是样品本身,样品是否真实和具有代表性,样品在流转和存放过程是否质量稳定;二是标准物质或化学试剂不纯(含被测组分或其它杂质),例如甲醇是酒类检测中重要的食品安全指标,配制甲醇标准溶液的试剂是色谱纯乙醇,笔者发现几个厂家生产的色谱纯乙醇均含有少量的甲醇;再比如杂醇油的检测,使用色谱纯异戊醇(即3-甲基丁醇)配制标准溶液,但国内多个厂家生产的色谱纯异戊醇均含有较高比例的2-甲基丁醇。这些在购买的试剂标签中均是未明确标注的。三是标准物质或化学试剂在使用期内有效成分改变。

(4)法:法包括检验机构所采用的检测方法标准和判定产(商)品是否合格所引用的产品标准。按照属性,标准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按照约束性,每类标准还可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非强制性)标准。《食品安全法》第三章第二十二条规定,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对现行的有关食品强制执行的标准予以整合,统一公布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但我国现行的食品标准数量众多,各体系交叉重叠,甚至相互冲突,标准整理工作目前尚任重道远。标准体系的不完善和标准的时时更新直接给食品检验机构带来多方面的风险。一是方法标准的不统一。例如食用植物油黄曲霉毒素B1的检测,目前检验机构采用较多的方法有酶联免疫法[2](使用商品化的黄曲霉毒素酶联免疫检测试剂盒);有高效液相色谱法,试样提取净化后柱前衍生[3];有免疫亲和层析净化高效液相色谱法,试样提取净化过免疫亲和柱,使用柱后衍生化系统进行检测[4]。笔者在参加能力验证和实验室测量审核时发现,使用这三种检测方法对同一样品进行检测,结果是有一定偏差的。这极有可能造成同一样品不同的食品检验检构所出具检验报告结论合格与否的不一致。二是产品标准不统一。例如露酒产品标准,现行有效的有QB/T1981-1994《露酒》和GB/T27588-2011《露酒》,两份标准指标要求不一致。三是产品标准指标制定不完善,没能充分考虑某些行业“潜规则”带来的食品安全风险。例如震惊全国的乳制品三聚氰胺事件等。四是标准的时时更新。虽然标准的版本作废更新有一个较长的周期,但标准不时以更改单或公告的形式作条款的变更,这往往让检验机构措手不及。例如GB2760-20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自2011年6月20日实施以来,卫生部已经数次以增补公告的形式对其内容作改动。食品检验机构如果没有及时收集到这些信息,往往会造成误判。

(5)环:环即实验室设施和环境条件。某些标准物质或试剂,对贮存环境是有特定要求的,例如黄曲霉毒素M1和检测农药残留的部分标准品要求暗室保存;某些检验,对实验室环境条件温度、湿度有严格要求。否则,将导致实验结果的不真实和无效。

(6)测:测即测量溯源。测量溯源是指通过一条具有规定不确定度的不间断的比较链,使测量结果或测量标准的值与规定的参考标准(通常是与国家测量标准或国际测量标准)联系起来。检验机构可据此获得测量结果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可比性。《食品安全法》第五章第六十条规定“对检验结果有异议的,可以依法进行复检”。

2 食品检验机构的风险控制

2.1 加强检验人员职业风险意识,提高专业知识和检测技术水平

人的力量是一切工作之本。食品检验机构要规避由检验人(包括抽样人)带来的风险,一方面要定期组织人员学习《食品安全法》、《职业道德与法律》等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检验人职业风险意识,提高职业道德水平;另一方面需从制度上规避由检验人带来的主观风险,建立并落实检验人回避制度,例如QS审查员相当一部分同时是食品检验机构的工作人员,这部分人最好不直接参与检验工作;同时加强业务学习,提高检验技能。无论是抽样人员还是检验人员,持证上岗只是最低的门槛要求,在食品科学和检验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一个真正职称的检验人需要终身的学习和努力。食品检验机构需多组织专业知识学习和检验技术培训,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

2.2 确认委托检验送样人的身份,签订委托检验协议书(或合同),明确双方责任

对于委托检验,食品检验机构在承接业务时,要首先对委托检验送样人的身份进行确认。单位委托的要求提供公章,个人委托要求提供身份证并复印留存。签订委托检验协议书(合同),明确委托人需对所提供样品及相关的样品信息真实性负责,作出书面承诺,并盖章或签字确认。食品检验机构负责对样品进行检验,在检验报告上注明类似“本次委托检验,仅对来样负责”的字样。

2.3 仪器设备经授权方可使用,设专人负责维护保养,制订形之有效的期间核查计划

食品检验机构的仪器设备在使用前虽然已经检定/校准合格,但任何的检定/校准都具有周期性,一般为一年,长则两年。每台仪器设备的稳定性、使用频率各各不同,可根据其特点分别制定期间核查计划。例如对气相色谱、液相色谱等技术性能较稳定的仪器,可在检定/校准周期的中间安排一次期间核查就可以了;但对于凯氏定氮仪等关键配件属于易耗品、使用频率又高的仪器,建议每月做一次期间核查。期间核查可采用多种形式,如检测已知含量的标准样品,也可用标准物质核算回收率、计算RSD值等方式。

2.4 核查样品的真实情况,确保样品在流转过程质量稳定

抽样人员严格按抽样程序抽取样品,确保样品真实和具有代表性。对于非定量包装又要检测微生物含量的样品,抽样时要无菌操作;对贮存条件有特殊要求的样品,例如需冷藏,运输过程要满足其贮存条件。食品检验机构在接收样品(特别是对委托检验的样品)时,要认真进行检查,对包装破损、包装不当(可能引起样品污染)、样品数量不足以满足复检需求、样品不属于同一批次、样品真实性存在疑问的要予以拒绝。样品接收到检验有一个流程过程,注意要满足其贮存条件的要求。

2.5 建立对关键试剂、标准品的入货核查方法,购买时指定供应商或生产厂家

对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有重大影响的试剂均可称为关键试剂。食品检验机构要建立对关键试剂或标准品的核查方法,对其关键指标进行检验。例如食品中重金属检测消解所用的酸、配制甲醇标准溶液所用的色谱纯乙醇、食品植物油中苯并(α)芘检测所用的净化层析柱均属于关键试剂。酸中重金属含量、乙醇中甲醇含量、净化层析柱的苯并(α)芘回收率便是其关键指标。食品检验机构要建立合格供应商名单,购买时指定生产厂家。

2.6 正确选用方法标准和产品标准

优先选择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作为产品标准。按照产品标准中指定的方法选择方法标准,检测方法优先选择仲裁法或第一法。食品检验机构因检验资质或检验成本的原因不选择仲裁法或第一法作为检测方法的,一定要使用标准物质对方法的回收率进行验证和折算。

2.7 鼓励食品检验人员多参加实验室间比对、能力难证和测量审核

《食品检验工作规范》第二十五条规定,食品检验机构应当在所从事的物理、化学、微生物和毒理学等食品检验领域每年至少参加一次实验室间比对或能力验证。这是对食品检验机构在测量溯源上的最低要求。为提高检验员的检测技术,保证测量结果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可比性,食品检验机构应鼓励食品检验人员多参加针对每一设备或检测方法的实验室间比对、能力验证或测量审核,必要时可给予适当的奖励。

参考文献

[1]国家认监委.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S].国认实[2010]49号.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T5009.22-2003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1的测定[S].2003.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T5009.23-2006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1、B2、G1、G2、的测定[S].2006.

托幼机构食品安全培训试卷 篇4

单位名称: 姓名: 得分:

一、单选题(每小题1分,共计20分)

1、违反《食品安全法》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C)

A、道德谴责 B、民事责任 C、刑事责任

解析:《食品安全法》第九十八条违反本法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以下控制病毒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最有效的措施是:(B)

A、控制食品保存的温度和时间 B、食品烧熟煮透和有效的洗手 C、控制食品的酸度和湿度

解析:生物性危害由各类微生物(或称病原微生物)导致,这类危害是引起食物中毒和食源性疾病最为重要的原因。主要的致病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营养、温度、时间、湿度、酸度、氧气等。细菌可以在食品中存活和繁殖,有些细菌会使食品腐败变质,但很少使人得病,而大部分的致病菌并不会引起食品的感官变化。致病性细菌通常被称为病原菌或致病菌。直接入口的食品中带有病原菌,可能上由于加工时未彻底去除,更多污染来源于生的食物、操作环境、人和动物等。病毒不会在食品中繁殖,病毒通常只需极少的数量即可使人致病,烹饪时彻底加热可以灭活食品中的病毒。病毒传播的基本特点有:

1、可以通过人员的接触或排泄物污染食品与水源。

2、食品污染通常由于不良的个人卫生习惯所致。

3、可在食品与食品、食品接触的表面与食品之间传播。

4、可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具有传染性。

3、食品生产经营人员至少(B)应进行一次健康检查。

A、每半年 B、每年 C、每2年

解析:《食品安全法》第三十四条规定,食品生产经营人员每年应当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证明后方可参加工作。

4、食品从业人员操作时不得佩戴:()

A、戒指 B、手表 C、以上都是

解析: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重要手部卫生尤为重要,其中应该做到,操作时不佩戴外露饰物(包括戒指、手链、手表等),因为饰物表面的凹陷处容易藏纳污垢和细菌,可能导致食品污染,而且戒指等小饰物可能会在操作中混入食品。

5、灭蝇灯宜设置在:(A)

A、库房或厨房门进门门口、墙边 B、食品加工操作区域上方 C、以上都是

解析:操作区域内控制虫害的方法之一为悬挂灭蝇灯。灭蝇灯宜设置在库房或厨房门口、墙边等处,但不宜在进门正中处。灭蝇灯应距离处理食物区域至少1.5米,如为直接入口散装食品最好在4—6米甚至更远。

6、以下哪项是学生集体用餐允许订购食品:(C)

A、隔餐的剩余食品 B、冷荤凉菜食品 C、必须再加热的食品 解析:学校食堂食品采购、贮存及加工的卫生要求中明文规定:学生集体用餐必须当餐加工,不得订购隔餐的剩余食品,不得订购冷荤凉菜食品。严把供餐卫生质量关,要按照订餐要求对供餐单位提供的食品进行验收。

7、采购食品原料应查验的证明包括:(C)

A、许可证 B、检验合格证 C、以上都是

解析:请对照《餐饮服务食品采购索证管理规范》第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条等条款中规定

8、关于定型包装食品标签应标示的内容以下最正确的是:(A)

A、品名、产地、厂名、生产日期、保质期限、食用或者使用方法 B、品名、商标、厂名、生产日期、保障期限、食用或者使用方法、说明书

C、品名、产地、厂名、生产日期、保障期限、食用或者使用方法、净含量

解析:可参照《食品安全法》第四十二条中对预包装的包装标签的要求。

9、保证所贮存食品新鲜程度的有效方法是:(A)

A、先进先出 B、先进后出 C、后进先出 解析:先进先出能够保证所贮存食品新鲜程度。

10、以下关于食品冷藏、冷冻贮存的做法,不符合要求的是:(B)

A、肉类、水产品、禽类与蔬菜、水果尽量分开贮存

B、冷藏、冷冻温度的检查就是查看冷库(冰箱)外部的温度显示装置

C、冷藏、冷冻贮藏时,为确保食品中心温度,不得将食品堆积、挤压存放

解析:低温贮存注意事项:

1、冷库(冰箱)内的环境温度至少应比食品中心温度低1℃,如要求食品中心温度在5℃以下,则环境温度必须在4℃以下。

2、千万不要把热的食品放在冰箱里。因为这将会升高冰箱内部温度,使其他食品处于危险温度条件下。

3、冷库(冰箱)的门应经常保持关闭。

4、不要使冷库(冰箱)超负荷地存放食品。

5、肉类、水产品、禽类与蔬菜、水果尽量分开贮存,如不能分开,则应将肉类、水产品和禽类放置在冷库(冰箱)内温度较低的区域,并尽量可能远离门。

6、贮存的食品应装入密闭的容器中或妥善进行包裹。

7、食品冷冻应小批量进行,以使食品尽快冻结。

8、低温和常温贮存时食品距离墙面、地面均应在10厘米以上。

11、下列与鸡蛋有关的操作,正确的是:(A)

A、应打入洁净的盛放容器中 B、进货后及时清洗贮存

C、使用前应对外壳进行清洗,必要时消毒处理

解析:原料加工过程中应做到去除有害物和污染物。鲜蛋应在洗净后打入另外的容器内,经检查未变质的再倒入集中盛放蛋液的容器中。

12、为避免熟食品受到污染,以下做法正确的是:(A)

A、生食品放置在操作台,熟食品放置在操作台上方的搁架上 B、熟食品放置在操作台,生食品放置在操作台上方的搁架上 C、生食品和熟食品可以都放在操作台是,但必须要用保鲜膜包裹好

解析:烹饪加工过程中应避免存放不当引起的交叉污染。烹饪后的熟食品应与生食品分开放置,如只能放置在同一操作台上,应按照上熟下生的原则,将生食品放置在操作台上,熟食品放置在操作台上方的搁架上。

13、采用加热保温方法供应的盒饭和桶饭,膳食烧煮后至食用前中心温度应始终保持在:(B)

A、50 ℃ 以上 B、65 ℃ 以上 C、75 ℃ 以上

解析:食品再加热不当是导致食物中毒的常见原因之一,因为需要再加热的食品往往已经在危险温度带条件存放了一段时间,也就上超过2小时,食品中的细菌已经繁殖到一定水平,而这些食品一般被认为是熟食品,容易发生再加热不彻底。进行再加热时应做到:

1、食品在加热前应确认未变质。

2、再加热食品中心温度必须达到70℃以上。

3、采取搅拌等方式加快食品温度升高的速度。

4、冷冻熟食品,一般应彻底解冻后再进行加热。

5、如果用微波炉再加热食物,应避免食物加热不均匀。

6、食品再加热不超过一次,再加热后仍未食用完的食品应废弃。

7、学校食堂剩余食品冷藏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在确认没有变质的情况下经高温彻底加热后供应。

14、采用加热保温方式供应的盒饭和桶饭从烧熟至食用的时间不得超过:(B)A、1小时 B、3小时 C、6小时

解析:冷藏方式(中心温度在10℃以下)食品从烧熟至食用的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加热保温方式(中心温度在65℃以上)从烧熟至食用的时间不得超过3小时。达到商业无菌要求的高温灭菌方式的可以在常温下保存数月。

15、餐饮具消毒的目的是:(B)

A、去除表面的污垢 B、杀灭致病性微生物 C、杀灭所有的细菌 解析:餐用具消毒的目的是为了杀灭黏附在餐具上的致病性细菌和病毒,经消毒的餐具要存放在专门的保洁设施中,防止再次受到污染。

16、某食堂盛装熟菜的不锈钢盆因体积太大无法放入洗碗机和蒸箱,该食堂应如何处理这些不锈钢盆?(B)

A、在专用水池内用洗涤剂清洗 B、在放有消毒液的专用水池中浸泡 C、在专用水池内用沸水冲洗

解析:餐具和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用具必须经消毒后方可使用。过大的容器可以经人工清洗消毒,方法为:

1、在第一个水池内用热的洗涤剂水溶液清洗物品。

2、在第二个水池内用干净的温水冲洗物品。

3、在第三个水池内将被消毒的物品完全浸没于消毒液中,并保持规定时间。

4、用净水冲净消毒液残留。

5、在贮存前,采用空气干燥的方法晾干餐具,不要用毛巾擦干。

17、餐馆和食堂严禁(C)和使用亚硝酸盐。A、购买 B、存放 C、以上都是

18、下列食品中,容易引起食物中毒的是:(C)

A、常温下放置较长时间的青专鱼 B、没有煮熟、外表呈青色的四季豆 C、以上都是

解析:食物本身含有有毒物质可使人致病。河豚鱼、高组胺鱼、四季豆、生豆浆和部分野蘑菇等食品本身含有毒物质。这些食品有些属禁止供应品种,有些可通过适当的加工去除毒素后供应。

19、以下哪种烹饪方式在食品中最容易产生致癌物质?(C)

A、微波炉加热 B、蒸 C、油炸

解析:经常吃油炸食品容易致癌,由于油炸食品经高温处理容易产生亚硝酸盐类物质 而且油炸食品不易消化,比较油腻,容易引起胃病

20、从业人员上厕所前应在(A)脱去工作服。

A、加工操作场所内 B、加工操作场所外 C、以上都不是

解析:不能穿戴工作服走出食品加工操作场所,应在加工场所内脱去工作服;严禁穿戴工作服上厕所。

二、多选题(每小题3分,共计30分)

1、引起食源性疾病病毒的特点包括:(ACD)A、可以通过人的排泄物污染食品 B、在适宜的条件下、食品中的病毒可以增殖 C、可在食品与食品之间传播

D、可在食品接触的表面与食品之间传播

解析:病毒不会在食品中增殖,病毒传播的基本特点有:

1、可以通过人员的接触或排泄物污染食品与水源。

2、食品污染通常由于不良的个人卫生习惯(如上厕所后不洗手等)所致。

3、可在食品与食品、食品接触的表面与食品之间传播

2、食品从业人员的以下哪些行为肯能会使食品受到污染?(ABC)

A、在加工场所进食、饮水或吸烟 B、手部触摸与操作台有接触的工作服 C、戴手链

D、恶心、呕吐但排除有碍食品卫生的疾病后恢复接触食品岗位 解析:

1、人的口水中可以含有数以千计的细菌,因此不应在加工食品和存放餐具的场所进食、喝水和抽烟;

2、外露饰物表面的凹陷处容易藏纳污垢和细菌,可能导致食品污染;

3、手布是人体接触食品机会最多的部位,触摸工作服有可能导致被细菌污染。

3、索证中应注意:(ABC)

A、许可证的经营范围应包含所采购的食品

B、检验合格证、卫生证书与产品的名称、生产厂家、生产日期或批号等一致

C、送货单、检疫合格证明上的品种、数量与应与供应的食品相符 D、检验合格证必须由权威的检测机构出具

解析:为便于溯源,采购时应索取并保留购物发票或凭证并留存备查。

4、食品贮存涉及到的预防食物中毒原则主要包括:(ABC)A、生熟分开 B、控制温度和时间 C、保持清洁 D、杀灭微生物

解析:尽可能缩短在危险温度带(摄氏10度---到60度)的滞留时间;

冰箱内食品贮存应做到原料、半成品、成品分开,不得在同一冰室内存放,并应在冰箱外部标明存放食品的种类(原料、半成品、成品)。

5、下列哪些是可有效避免交叉污染的措施?(ABCD)A、分别设蔬菜和肉类的清洗水池 B、动物和植物性食品盛放在不同容器中 C、粗加工场所不加工食品成品 D、食品原料切配人员不进行分餐操作

解析:以上答案均坚持食品生熟分开、荤素分开的原则,因此全选。粗加工区域食品原料应分池清洗(肉类、蔬菜、水产品)。

6、以下哪些措施可以避免盛器(或工具)引起的交叉污染?(ABCD)

A、生、熟食品盛器能够明显加以区分 B、配备足够数量装生、熟食品的盛器 C、清洗生、熟食品盛器的水池完全分开 D、清洗后的生、熟食品盛器分开放置

解析:烹饪环节由于同时存在生食品和熟食品,如操作不当,则极易造成交叉污染。

7、关于用冰箱冷却热的食品,以下哪些说法是正确的?(AC)A、不可取,冰箱冷却会使冰箱内的温度升高

B、可取,冰箱冷却可在较短时间内使热的食物温度下降 C、不可取,冰箱冷却会造成水气凝结滴落,增加交叉污染机会 D、可取,但必须保证熟食品不能与食品原料、半成品在同一冰室内

解析:用冰箱冷却热的食物不但不能在短时间使食物温度下降,还会造成冰箱内的温度升高,使其他食物也处于危险温度带;还会引起水汽凝结滴落,增加交叉污染的机会。

8、集体用餐的膳食(盒饭、桶饭)可以采用(ABD)方式进行加工

A、冷藏 B、加热保温 C、保温 D、高温灭菌

解析:膳食烧熟后应充分冷却(2小时內使中心温度降至10度以下),或加热保温(中心温度在65度以上),这样可避免或缩短食品处于危险温度带的时间。高温灭菌:膳食盛装于密闭容器中经高温灭菌,达到商业无菌要求,可在常温下保存数月。

9、餐具清洗消毒水池应与以下哪些水池分开?(ABC)A、食品原料清洗水池 B、清洁用具清洗水池

C、接触非直接入口食品的工具、容器清洗水池 D、备餐分菜工具清洗水池

解析:餐具与直接入口食品直接接触,应使用专用的清洗消毒水池,避免和接触非直接入口的食品工具混用相同水池,以防造成交叉污染。

10、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操作人员在有下列情形时应洗手:(ABCD)A、开始工作前 B、上厕所后 C、处理生食物后

D、触摸耳朵、鼻子、头发、口腔或身体其他部位后

解析:未经清洗的双手可携带大量的细菌和病毒,绝大部分从业人员污染食品引起的食物中毒都是由不清洁的手导致。从业人员即使未感觉到不适,但一些病原微生物携带者或潜伏期内可能不会出现症状,但仍可能传播疾病。

三、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计 20分)

1、蔬菜粗加工时以洗洁精溶液浸泡30分钟后再冲洗,烹调前再经烫泡1分钟,可有效去除蔬菜表面的大部分农药。(正确)

2、手套不能代替洗手、戴手套前和更换新的手套前都应该洗手。(正确)

3、少量进货的原料,可以不必索取购物发票,只需留存对方的联系方式即可。(错误)

解析:必须留存索票一旦发生问题可溯源。

4、为确保安全,需要冷藏的熟制品,应当在烧熟后立即放入冰箱。(错误)

解析:用冰箱冷却热的食物不但不能在短时间使食物温度下降,还会造成冰箱内的温度升高,使其他食物也处于危险温度带;还会引起水汽凝结滴落,增加交叉污染的机会。

5、防止原料加工中产生交叉污染的方法就是把所有食品原料、半成品的加工场所与食品成品的加工场所分开。(错误)

解析:大中型餐饮单位设置粗加工间,对小型餐饮单位而言,可以在厨房内设置专门的区域分别进行加工。

6、烹调后的熟食品一般应用消毒后的工具进行分装或整理,如必需用手直接进行操作,必需先进行清洗、消毒,并且最好戴上清洁的一次性塑料或橡胶手套。(正确)

7、学生集体用餐不得制售冷荤凉菜。(正确)

8、餐饮食品存放超过2小时的,不能采用常温备餐方式。(正确)解析:常温下细菌繁殖速度快,常温下2小时内食用。

9、已消毒和未消毒的餐用具应分开存放,保洁柜不得存放其他物品。(正确)

10、被吊销餐饮服务许可证的单位,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处罚决定作出之日起五年内不得从事食品生产经营管理工作。(正确)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九十二条。

四、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计20分)

1、食品

2、食品添加剂

3、食源性疾患

4、餐饮服务

食品机构改革 篇5

农村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一直是整个食品药品安全工作的薄弱环节。在食品安全餐饮等消费环节以及保健品、化妆品监管职能划归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后,如何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建立一个责权统一、机制合理的乡镇食品药品监管机构,有效承担起广大农村地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责任?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深入到乡镇、农村进行了广泛调研,就如何适应新形势需要加强农村食品药品监管体制建设进行了认真思考。

一、乡镇食品药品监管机构现状

在各乡镇设立食品药品监管机构,是农村食品药品“两网”建设的产物。2006年,我们山东省沂源县按照上级的统一部署,在学习外地经验的基础上,在各乡镇成立了食品药品监管所,配备专兼职食品药品监管助理员25名,并做到了人员、场所、设施、制度“四落实”;在各行政村聘请食品药品安全信息员633名。同时,各乡镇成立了由乡镇长任组长、有关单位为成员的乡镇食品药品安全委员会。乡镇食品药品监管所组建后,在加强农村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确保广大农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农村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责任进一步明确。在县政府与乡镇政府每年签订食品药品安全责任书的基础上,各乡镇政府也每年召开食品药品安全工作会议,与各行政村、镇直有关单位签订食品安全责任书,将食品安全纳入年终考核,由乡镇食品药品监管所具体负责落实。食品药品安全相关工作制度、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也制定下发。这样,县、乡镇、村三位一体,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网络初步建立,基本实现了对农村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的全覆盖,从而使国务院提出的“食品药品安全地方政府负总责”的要求在乡镇一级得到落实。

2广泛开展食品药品安全宣传,提高了农民群众的食品药品安全意识。乡镇食品药品监管所成立后,把食品药品安全宣传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深入到各村、企业、学校,利用农村宣传栏、村广播以及赶农村大集等多种形式,认真做好食品药品安全政策法规宣传,普及食品药品安全知识,有效提高了广大农民群众的食品药品安全法制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3认真组织开展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确保了农村食品药品安全。乡镇食品药品监管所充分发挥综合监管职能,结合各乡镇实际,制定落实食品药品按照专项整治方案,每年组织有关部门认真开展五

一、中秋、国庆和元旦、春节等节假日食品安全整治,开展了“齐二药”“三鹿奶粉”等重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理,开展了北京奥运会、第十一届全运会食品药品安全保障工作。协助县局及时查处药品违法案件,为确保广大农民群众的饮食用药安全了应有贡献。我县良好的食品药品安全秩序,也有力地促进了全县品牌农业的发展和农民增增收,我县先后被评为全国果品生产百强县、全国无公害果品生产示范基地县、全国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县和省级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县、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县等荣誉称号;我县生产的“沂蒙山”牌红富士苹果被北京奥运会选为奥运专用果,今年,沂源红富士苹果、大

樱桃和草莓又成功入选第十一届全运会专用果品,2010年上海世博会专用果品申报工作也在紧张有序进行中。

二、乡镇食品药品安全监管面临的新形势

乡镇食品药品监管所建设和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农村食品药品监管的实际需要还存在 1很大差距,特别是在餐饮环节食品安全监管职能划转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后,广大农村地区的食品安全监管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11监管资源点多面广,县局监管力量严重不足。从我们沂源县的情况看,全县总面积1636平方公里,总人口55万,其中农业人口48万,辖13个乡镇。据不完全统计,我县现有各级药品、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医疗机构1190家,专业从业人员1296人,其中农村1050家,专业从业人员1080人;现有饭店、食堂747家,从业人员3000余人。其中农村387家,从业人员1000余人。如果包括农村小作 坊、小加工点和部分未注册的餐饮点,全县餐饮服务 单位应不少于1100家;另外,全县化妆品、保健品经营单位不少于340家。而目前,我县食品药品监管局现有编制26人,实际在职24人,现有人员承担全县药品、医疗器械质量监管和食品安全综合监管,力量已十分薄弱。在餐饮等消费环节以及保健品、化妆品监管职能划归后,监管任务更加繁重,监管力量薄弱的问题也更加突出。21失去了卫生行政部门原来依托的乡镇卫生院的协助监管。餐饮环节食品安全由卫生部门监管时,在乡镇主要依托乡镇卫生院、卫生防保站协助管理,许可证换发、从业人员查体培训等工作主要由其负责。而职能划转后,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失去了这一协助,乡镇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将主要由食品药品监管所承担。31目前乡镇食品药品监管机构与面临的任务不相适应。一是乡镇食品药品监管所没有正式编制,成为制约发展的最大瓶颈。乡镇食品药品监管所建立时,县编制部门没有下达正式编制,要求人员调剂使用。由于没有编制,监管所长不能在县人事局备案,职务晋升时不承认为股级干部,年终考评时不列入镇直部门。二是大部分乡镇监管所工作人员为兼职,工作积极性不高。在现有的25名乡镇食品药品监管人员中,专职人员仅7人。不管是专职还是兼职,都承担着包村等其他多项工作任务,同时由于没有正式编制,现有人员工作不安心,积极性不高。三是经费投入不足,工作开展难度大。全县13个乡镇都没有将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办公设施也仅限于桌椅、电话,只有极少数的乡镇配备了电脑,工作很难开展。

三、对乡镇食品药品监管所发展的几点建议

食品药品安全责任重于泰山。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站在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 保证食品药品安全,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保障人民群众的饮食用药安全,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促和谐的必然要求,是关注民生、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客观需要,必须引起全社会高度重视。从目前现实的情况看,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落实“食品药品安全地方政府负总责”的要求,真正有效承担起保障广大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的职责,最关键的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认真解决好乡镇食品药品监管所的编制、专职人员和经费问题。11解决乡镇食品药品监管所编制,界定具体工作职能。在乡镇编制人员管理十分严格的前提下,可借鉴安全监管、劳动保障

等单位的经验增编不增人,即明确乡镇食品药品监管所为乡镇正股级单位,原则上按1∶10000的比例设立专职人员,一般2万人口以下的乡镇设2人,2~4万的设3人,4万人口以上的设4人,界定其具体工作职能,业务上接受县食品药品监管局领导,以便从根本上解决制约乡镇食品药品监管所发展的编制、专职人员这一最大问题。21赋予乡镇食品药品监管人员一定的执法权力。乡镇食品药品监管人员要有效承担起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责任,必须有相应的执法权力作保障。如果有可能,建议借鉴土地管理等部门的经验,将乡镇食品药品监管所上划为县食品药品监管局的派出机构,由县食品药品监管局直接管理。如果上述建议不成熟,建议经县级政府法制部门批准,县食品药品监管局以委托执法的形式授予乡镇食品药品监管所部分执法权,乡镇食品药品监管专职人员经考试合格后由县法制办发给其执法证,有权处理简易程序案件,以实现权责统一。31将乡镇食品药品监管所办公经费列入乡镇财政预算,加强办公设施设备建设。正常的办公经费是各项工作开展的有效保障。建议乡镇财政按人口比例每年拨付一定食品药品执法专项经费,以保证乡镇食品药品监管所执法工作的正常进行。同时加大资金投入,配备必要的执法装备,切实抓好监管所的规范化建设。为提高村级信息员的生活待遇,乡镇财政在资金允许的情况下,应给予村级信息员一定的生活补助,以此激发其工作积极性。41加强业务培训力度,系统提高监管所人员素质。做好食品药品监管工作,必须认真抓好培训,系统提高乡镇食品药品监管员、村信息员的政治业务素质。上级业务部门要认真组织开展系列培训,不断提高监管员、信息员对现有食品药品法律法规的理解掌握,同时增强其做好食品药品安全的责任感、使命感,真正做到业务过硬,作风过硬,执法水平过硬,全面提高乡镇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整体水平,切实担负起保障广大农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的重任。基层药品行政执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李先林(嘉祥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 行政执法是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实施药品监督管 理的重要方面 , 执法活动的优劣 , 直接影响到食品药

品监管部门的形象和威信。

为了提高行政执法办案 质量 , 增强执法人员素质 , 我局对 2008 办结的 213 起案件 , 围绕“当事人基本情况的完整性、办案

程序的合法性、调查取证的有效性、适用法律法规的 准确性、执法文书制作的规范性”

等方面进行了逐一 梳理 , 意在达到查摆问题 , 提出对策 , 改进工作目的。

现就发现的一些问题及对策作如下分析。一、存在问题 1 1 法律法规未吃透 , 条款应用不准确。有些执

法人员在查处违法案件时 , 对具体的违法行为适用 哪个法规的哪些条款把握不准 , 往往张冠李戴。如 : 在某医疗机构检查时 , 办案人员发现一种药品与正 品包装不一致 , 经过与生产厂家联系证实 , 该药品为 假冒产品。

有些办案人员认为对使用假冒品牌药品 行为的处罚 , 依据是

《药品管理法》 第四十八条第二 款第二项的规定 , 即

: 以非药品冒充药品或者以他种 药品冒充此种药品。但是根据 《药品管理法》 第七十 八条规定 , 对

《药品管理法》 第四十八条第二款第二

项的处罚通知必须有药品检验机构的质量检验结 果 , 通过前后对比发现 , 显然条款适用不正确。依据

《药品管理法》 第三十一条规定 : 生产新药或者已有

国家药品标准的药品 , 须经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 门批准 , 并发给药品批准文号。药品生产企业在取 得药品批准文号后 , 方可生产该药品。而假冒品牌 的药品没有取得药品批准文号 , 它应该是违反了 《药 品管理法》

第四十八条第三款第二项规定 , 即依照本

法必须批准而未经批准生产的 , 而不是以他种药品 冒充此种药品。

应适用于 《药品管理法》 第七十四条 规定处罚。2 1 调查不认真 , 取证不足

。有的办案人员不作 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 , 未掌握足够的证据 , 致使做出 的处罚决定事实不清 , 甚至处罚错误。如 : 对某医院 检查中 , 发现部分注射用头孢哌酮纳舒巴坦纳未按 照规定的温度贮存 , 执法人员随即对该批药品进行 了扣押 , 依照

《药品管理法》 第四十九条第三款第六 项下发了处罚决定书。从该案件办案程序来看 , 由

于没有对扣押药品进行检验 , 无法认定该批药品为 劣药 , 因此依照 《药品管理法》 第四十九条第三款第

六项进行行政处罚明显为适应法律条款不准确。1 执法文书制作不规范。有的执法文书制作 不规范 , 材料漏洞百出 , 一旦诉诸法律 , 很容易被当 事人抓到把柄 , 形成不利的被动局面。如 : 对一起药

品经营企业销售超过有效期药品的行政处罚案件 中 , 办案人员作了现场调查笔录、调查笔录和查封扣

押物品清单。

但是为了节省办案时间 , 对查封扣押

物品清单中有效期和批号内容未填写。

这样现场检 查笔录、调查笔录与查封扣押物品清单不能形成有 效证据链条 , 影响了办案效果 , 实物销毁后 , 一旦发 生行政诉讼 , 往往因拿不出有效证据而败诉。4 1

滥用自由裁量权

。有些办案人员在查处案

件的过程中有的随意加大或减少罚款数额 , 有的违

法行为法律条文并无罚款规定 , 也进行罚款处理。

如对一起销售劣药的行政处罚案件中 , 办案人员依 据

《药品管理法》 第七十五条规定 , 对管理相对人进 行了三倍罚款 , 即上限罚款 , 而整个案卷中并没有列 出

《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

食品机构改革 篇6

为加强学校、托幼机构食堂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管理,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落实学校、托幼机构主体责任,确保广大师生、幼儿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作如下承诺:

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等相关法律法规及《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从事食品生产加工和经营。

健全组织机构,配置专管人员,学校校长是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制订切实可行的群体性食物中毒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预案,保证在事故发生时,能够科学、有序的处置;并将食堂食品安全工作纳入学校日常管理。

饮食原料及货物购进,必须按《食品安全法》有关规定,严把质量关,落实索证索票制度,按要求详细登记食品进货台账。采购的大宗食品必须是通过正当渠道进购并经国家有关部门鉴定检验认证的产品。

禁止进购无商标、无出厂日期、无厂名的假冒伪劣产品。

食堂的贮藏室内禁止贮放有毒有害物品。各操作间必须有相应的消毒、防腐、防尘、防蝇、防鼠、污水排放、垃圾存放等设施,严防食品污染。

禁止非食堂工作人员进入操作间和库房。学校食堂应取得市场监部门核发的《食品经营许可证》,所有从业人员要持有效健康证,新招从业人员必须经过体检,取得《健康证》后方可上岗。

食堂的设备和用具,符合国家卫生管理相关的卫生要求和安全要求。餐具消毒由专人负责,餐具每餐后都必须进行严格的洗刷和消毒。

保证所出售的食品安全。完善食品留样制度(留样不少于150g,留样48小时),不采购过期、霉烂、变质或不新鲜的食物和三无产品原料;四季豆类、野生菌类、出芽马铃薯、青西红柿等蔬菜坚决不进入食堂;不出售凉菜和剩菜剩饭,不加工或使用感官性状异常的食品和原料,向公众公示所使用的食用油。禁止向师生出售腐变过期食品及国家明令禁止的带毒带污染的食品。

加强对食堂工作人员的管理。定期组织食堂工作人员学习有关制度和规定及食品加工常识,并留有记录。建立学校(托幼机构)食堂食品安全管理档案。接受和配合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或市场监督部门对本单位食品安全的检查监督,如实提供有关情况,并对提出的整改意见认真落实。

发生学生食物中毒事件,要立即上报并保护好现场,不得隐瞒。凡违反国家政策法规的,由行政执法部门依法处理。凡造成后果的,由国家司法机关追究责任人所有民事及刑事责任。

承诺单位(签章):

间:

食品安全领域技术机构现状分析 篇7

一、体制上的多元化现实

官方技术机构与行政监管部门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直是食品检测领域颇受诟病的一个问题, 实践中, 许多原为行政机关下属单位的技术机构已逐渐与主管部门脱钩, 试图转换为独立的市场主体, 民资甚至外资的检测机构也已经开始抢占市场, 国内的华测、英国的Intertek、瑞士的SGS、德国的TUV、法国的BVOI、南非的SABS都在大陆食品行业享有了较高知名度, 有的甚至布点到县级地区, 为各类需求主体提供了极大便利。

各类性质不同的机构有着不同优势:原官方的技术机构承担着绝大部分的行政检测任务、公益任务和国家科研任务, 便于及时将检测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反馈到行政决策部门, 其意见也易于引起行政监管者的重视, 另一方面, 在涉及行政处理时, 企业和消费者都在更大程度上承认官方技术机构的公信力, 因为取得符合自身利益的官方技术检测报告之后, 更容易获得行政机关的认可从而顺理成章地向行政机关提出自己的诉求;民资技术机构的优势则是机动灵活, 可以根据市场需求随时调整投资方向和检测重心, 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不同层面的要求, 且一般而言服务态度要优于官方机构;外资技术机构的突出优势则是其本国的食品安全声誉和更高的自主独立性, 从一般社会心理来说, 消费者会认为外资机构的技术更强、其检验报告更不受我国行政权的影响, FDA在中国设立办事处引起的社会反响就是典型的例证。因此, 在一段时期内, 各类机构的并存更能满足行政监管、食品生产经营者、消费者、社会公众的全面需求, 也更有利于推动食品检测市场的竞争化、公开化和专业化。

二、运作模式上的新探索

食品种类繁多, 标准各异, 需要检测的指标、参数可能随着社会发展发生极大变化, 目前技术机构的布点、规模、设备、资金、技术等因素都显示出了各种不足, 以独立主体身份各自为战, 常常导致重复投资, 还不能满足日益旺盛的市场需求。许多地区开始整合资源, 探索集约式发展的道路, 浙江省三门县将涉及食品安全监管的五个行政部门的食品检测机构剥离出来, 成立了三门县食品检验检测中心, 原先分别拨给各个食品检验检测机构的财政经费, 现在全部划拨给该中心, 以集中资金购买急需的大型设备, 提高检验能力;中心统一检测和发布报告, 避免了各机构之间争抢检测任务的无序竞争, 各技术机构按照不同系统的标准得出不同检验结果的情形也不会再现。

这种新的运作模式应当是官方技术机构的未来发展方向, 那么民资与外资机构是否也可一体纳入?由于食品样品的特殊性, 送检者很难选择较远地区的检测机构进行检验, 如果将特定地区范围内的所有食品安全检测机构整合为一, 变相地构成了一定程度的垄断, 很可能会阻碍送检者自由选择权的实现, 因此, 在机构整合之外, 还可以选择合同类的互助合作, 如各类不同性质的机构之间可以合同形式约定设备的租用、人员的借用或者项目的委托等, 以多种形式走集约发展之路。

三、发展中的主要困难

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期待程度日益提高, 使技术机构获得了极大的发展空间, 但就操作层面而言, 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困难, 尤以周转资金和竞争环境两问题最为突出。

1. 周转资金方面。

行政监管部门在支付了样品购买费之后, 基于财政拨款的限制已无力支付检验费, 常常只能委托官方或半官方技术机构进行检测活动并暂时拖欠费用, 这必然影响该类技术机构的资金周转和发展壮大。对于民资和外资机构来说, 食品检测所需设备往往价格较贵, 折旧、维护、专业人员工资等费用也高, 某一技术如果过时较快, 相应的设备投入可能还未收回成本;与此相对, 食品安全检测费用普遍较高, 食品生产经营者常常选择自行检验甚至假称已经检验, 经济收入较低的消费者人群又往往难以下决心进行食品送检, 因此民资和外资技术机构若没有稳定的项目来源就可能难以支撑, 被迫退出市场。

2. 竞争环境方面。

许多技术机构的检验范围、项目高度重合, 为了维持生存, 一些刚刚起步实力不强的检测机构会按照委托者的要求为其出具虚假的检验报告以拉拢客户, 既欺骗和损害了直接消费者, 又破坏了食品检测行业的整体声誉, 影响了守法机构的正常业务开展。另一方面, 行政监管部门基本都会选择官方技术机构进行检测, 对非自行委托的民资甚至外资机构的检测结果往往不予认可或者不予置评, 并不做出分析与解释, 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检测领域的公平竞争。

这两个问题的解决, 都有赖于行政权的调整与规范:在低收入人群数量较大的时期, 对食品安全检测费用给以财政补贴是相对较好的选择;行政处罚、行政裁决以及后备的司法诉讼制度的完善, 可将非诚信的检验机构逐出市场;行政监管部门对民资、外资机构检测报告的态度与评价, 可善用行政说明理由制度来加以缓和和弥补。

摘要:食品安全领域的技术机构体制上已经实现了多元化, 并出现了整合性的运作模式探索, 但仍存在着周转资金和竞争环境方面的困难, 需要行政权介入解决。

关键词:食品安全,技术机构,食品安全检测

参考文献

[1]杜丁.漂白蘑菇调查:网民普遍相信小学生不信工商局http://env.people.com.cn/GB/13398924.html, 2012-1-12[1]杜丁.漂白蘑菇调查:网民普遍相信小学生不信工商局http://env.people.com.cn/GB/13398924.html, 2012-1-12

食品机构改革 篇8

在房地产新政、加息预期等多个利空因素压制下,沪指迭创新低。临近月末,股指先后击穿3000点及2900点大关,个股也纷纷大幅调整。

市场还有哪些投资机会?随着上市公司一季报新鲜出炉,我们不妨先看看基金、保险、券商、社保基金、QFII(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这五大机构的调仓换股情况,以作参考。

Wind统计数据显示,截至4月27日,两市1804家上市公司中,已有1163家公司披露了一季报。

汇总这些公司一季报中前十大流通股东的持股变动情况,以及基金一季报所公布的前十大重仓股的变动情况,《投资者报》数据研究部从中发现,机构们在一季度集体加仓机械设备行业。与此同时,对于饱受调控政策打压的房地产行业,多数机构还是保持增持态势。

当然,不同机构重点选择的行业也不尽相同。一向标榜为价值投资者的基金和社保基金出人意料地重点加仓创业板;保险公司和券商在建筑和采掘行业“针锋相对”;QFII则独爱食品饮料行业,将手中棋子重点布局于*ST伊利、五粮液、燕京啤酒等食品消费类股票。

机构集体重仓机械设备

据Wind统计,截至4月27日,1800多家上市公司中已有1163家一季报亮相。此外,所有基金的一季报也悉数亮相。

根据市公司一季报前十大流通股东的持股情况以及基金一季报前十大重仓股数据,《投资者报》数据研究部从中粗略汇总了机构们一季度的持仓布局情况。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涉及的“机构持股数量”是指机构投资者持有上市公司已发行流通A股数量(不包含限售部分)。同时,《投资者报》数据研究部汇总的机构投资者主要为基金、券商、保险、社保基金和QFII等五大对市场影响较大的机构。此外,一季度机构新进股票均统计计入机构增持股票。

汇总结果显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按照证监会行业分类,基金等五大机构重仓的前三大行业为金融保险业、机械设备仪表和金属非金属行业(包括有色金属和钢铁等),机构对上述三大行业持有数量分别达到195亿股、71亿股和48亿股。

同时,房地产、批发零售贸易、信息技术、交通运输仓储业、医药生物制品等行业也受到机构的青睐,位列机构们重仓的前十大行业之中。

由于基金在五大机构中占较大权重,其对机构重仓行业的分析结果影响也较大。为了更客观地分析机构们的持仓情况,我们又汇总了五大机构各自重仓的行业。结果显示,五大机构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两大行业作为其重仓行业,分别为机械设备仪表和金属非金属。

在机械设备行业,机构们最为青睐的3只股票为格力电器、美的电器和中国南车,持有数量均在4亿股以上。

在金属非金属行业,机构们最青睐的3只股票全部为钢铁股,包括宝钢股份、太钢不锈和河北钢铁。对宝钢股份的持股数量最多,达到4.8亿股,对其他两只股票的持有数量也在2.5亿股左右。

从机构增减仓行业来看,对于22个证监会行业,机构均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加仓,增仓最多的前三大行业为金融保险、机械设备仪表和信息技术业。

此外,对4月以来大跌的房地产行业,机构也增持了逾6亿股。

从机构增减仓个股来看,在已公布一季报的公司中,机构增持数量最多的前三只股票为招商银行、民生银行和中国联通,增仓数量均在4亿股左右。机构减仓数量最多的前三只股票则为武钢股份、中信证券和华发股份,其减持数量分别达到0.53亿股、0.3亿股和0.24亿股。

基金、社保试水创业板

作为国内机构中手握资金量最多的机构群体,基金在一季度的增减仓情况和机构总体增减仓情况有诸多相似。不过,其对风险较高的创业板却格外青睐。

《投资者报》数据研究部统计发现,基金在今年一季度重仓的三大行业和机构总体重仓情况一致,均为金融保险、机械设备仪表和金属非金属,持有数量分别为194亿股、63亿股和42亿股。就个股而言,基金重仓持有数量最多的股票为民生银行,持股接近38亿股,此外,持有超过10亿股的还有招行、工行、交行、建行、中国联通等8只股票。

从基金增减仓行业来看,对于证监会的22个行业,基金一季度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增持。增持数量最多的前3大行业为金融保险、机械设备仪表和信息技术业。显然,基金对金融保险业依然最为青睐,增仓数量达到27亿股;同时,对另外两大行业的增持数量也分别达到21亿股和11亿股。此外,对于4月以来遭遇重挫的房地产行业,基金的增持数量也超过6亿股。

从增减仓个股来看,基金增持数量达到1亿股以上的股票有19只,包括中国联通、万科A以及招行、民生、建行、工行等银行股。

令人意外的是,在市场大呼创业板风险积聚之时,基金却大胆进驻该板块。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基金在48只创业板股票的前十大流通股东中现身。其中,除金龙机电在一季度遭到基金1万股的减持外,其余47只中有41只被基金加仓,另外6只从去年四季度持有至今。

基金持有数量最多的前三只创业板股票为华谊兄弟、华测检测和神州泰岳,持有数量分别达到848万股、759万股和701万股。

与基金相似,今年一季度,社保基金也大幅加仓创业板,持有数量达到467万股,重点加仓股票为新宙邦、合康变频、蓝色光标等。

相对而言,券商、保险和QFII等三大机构对创业板持有较为谨慎的态度。

截至4月27日的一季报数据显示,保险资金未涉猎创业板,QFII仅进驻了乐普医疗,而券商也仅持有东方财富、鼎龙股份、三五互联和北陆药业4只股票,且持仓数量合计不足63万股。

在创业板风险高企之时,基金和社保基金大举加仓该板块,难免令市场对两大机构宣扬的价值投资理念产生质疑。

券商保险“对赌”建筑采掘

当基金和社保基金乐此不疲地加仓创业板之时,一向以“稳健投资”著称的保险和券商却上演了一场“遭遇战”。

根据1163家上市公司的流通股东数据,《投资者报》数据研究部发现,今年一季度保险和券商重仓的前三大行业均含有机械设备仪表和金属非金属两大行业。

但是从增减仓行业来看,这两大机构却显然“背道而驰”。统计保险和券商在证监会22个行业中增减仓数量的异同,结果令人吃惊,两大机构居然在多个行业中操作方向截然相反:当保险增持时,券商在撤退;当保险减持时,券商却在接盘。其所涉及的行业主要包括采掘、建筑、电力煤气、木材家具和社会服务业等。

其中,两大机构在采掘和建筑业上的对抗最为激烈。

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末,保险增仓最多的第三大行业为采掘业,增持数量达到3631万股,与此同时,该行业却成为券商减持数量最多的行业,减持数量达到1279万股。

此外,两大机构在建筑业上的操作也“针锋相对”。今年一季度,建筑业成为券商增仓数量最多的第二大行业,增仓数量达到8305万股,但与此同时,该行业却成为同期保险减持数量最多的行业,减仓数量达到2382万股。

在具体增减持的个股上,以对建筑业的个股操作为例:一季度保险团队中的中国人寿减持了3656万股中国中铁,而券商阵营中的招商证券却反向增持了4879万股;在采掘业,一季度中国人民人寿新进了510万股山东黄金,而中信证券则减持了1433万股。

QFII最爱食品饮料

当其他机构或投资创业板,或在同一行业上争夺得不可开交时,市场上另一大主力机构QFII,却开始独辟蹊径。

已经发布的1163家上市公司的前10大流通股东的变化情况显示,今年一季度,QFII持仓数量最多的前三个行业为食品饮料、机械设备仪表和金属非金属,持有数量分别达到1.63亿股、1.14亿股和0.97亿股。

其中,QFII对机械设备仪表和金属非金属行业两大行业的重仓,和其他机构相同。但是其对食品饮料的重仓,却与另外四大机构迥然相异。

数据显示,在五大机构中,只有QFII的第一大重仓行业为食品饮料行业,其余四大机构的前三大重仓行业中,均没有该行业的足迹。

上一篇:多经典的歌后诗歌下一篇:内科医生工作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