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调研文章(共7篇)
乡镇调研文章 篇1
乡镇党建工作调研文章
乡镇党的建设,是完成乡镇各项任务、促进乡镇建设的重要保证。建设管理民主、乡村文明、生活宽裕、经济发展的和谐乡镇,需要强有力的乡镇党建工作来提供政治上的保障。但按照新时期对乡镇党建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目前乡镇党建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需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一、党建现状
我镇现有党员人,其中女党员人,少数民族党员人;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党员人;60岁以上党员人。共设党支部个,专兼职支部书记人,其中大学以上文化程度党支部书记人。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乡镇党建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影响了乡镇党建工作的正常开展。现在,相当一部分单位和同志对乡镇党建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乡镇党建就是组织一下学习,发展几个党员,工作一般,要求不高。
2、活动内容、方式陈旧,组织生活松懈。相当一部分乡镇党组织活动形式不灵活,仅满足于政治说教、催交党费而已,也就是说在工作中,继承不够,创新不多,对乡镇党员干部的教育监督职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致使部分党员干部党性不强,理想信念动摇,脱离群众,宗旨意识淡化,作风不实。
三、主要建议
当前,改革与发展处于关键时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乡镇党建
工作的要求更高了、任务更重了、难度更大了。做好新时期乡镇党建工作,总的要求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中央《条例》为准则,以“走前头”为目标,以“双为”为主题,紧贴中心,服务大局,为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充分发挥乡镇党组织凝聚力、号召力以及广大党员的先进性,把乡镇党建工作不断推上新的台阶。具体来说,要在五个方面与时俱进。
1、与时俱进地更新思想观念。更新思想观念,关键是要通过教育,消除认识上的误区,增强抓乡镇党建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要消除认为“乡镇党建工作就是组织一下学习、发展几个党员,工作一般、要求不高”的误区,深刻认识新形势、新任务对乡镇党建工作的新要求,树立“坚持高标准、创造性开展乡镇党建工作”的思想。
2、与时俱进地拓展工作思路。要大视野、全方位、新角度谋划乡镇党建工作。从大的方面来说,就是要扣紧搞好“两个服务”来拓展工作思路:一是扣紧为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县委的重大工作部署、各项重大决策在乡镇的贯彻落实服务,来拓展思路;二是扣紧为创建“五型”乡镇(学习型乡镇、服务型乡镇、创新型乡镇、效能型乡镇、廉洁型乡镇)服务,来拓展思路。根据“两个服务”的要求,明确乡镇党建工作的目标,确定乡镇党建工作的内容,落实乡镇党建工作的措施;要把“两个服务”的难点,作为乡镇党建工作的重点;把“两个服务”搞得好不好,作为检验乡镇党建工作是否有成效的重要标准。
3、与时俱进地加强队伍建设。着重抓好三支队伍(乡镇党务干部队伍、乡镇干部队伍、党员队伍),主要应抓好三个环节:一是着
力改善“三支队伍”的年龄结构。把优秀的年轻党员干部选配到乡镇党务工作岗位上来,强化党员发展工作,优化乡镇党员队伍。二是着力优化“三支队伍”的知识结构。要制订培训规划,通过岗前培训、在职培训、考察学习等形式,不断充实“三支队伍”的业务知识,开阔其工作视野,提高其工作水平。三是着力加强乡镇“三支队伍”的思想作风建设。
4、与时俱进地改进工作方法。重要的是努力增强“五性”:一是增强工作的主动性。主动思考工作,不坐等上级指示;主动提供服务,不坐等别人上门;主动开展工作,不事事按部就班。二是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工作目标要有针对性,工作内容要有针对性,工作措施要有针对性,工作对象要有针对性,工作重点要有针对性。三是增强工作的前瞻性。善于经常分析工作面临的新形势,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到超前预见、主动适应,不断创新活动载体,使乡镇党建工作始终保持鲜明的时代待征和旺盛的生命力。四是增强工作的科学性。科学地决策工作,科学地安排工作,科学地评估工作。同时,积极采用电化教育、微机管理、网络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开展工作。从而,使乡镇党建工作的方式方法由单一型转为多样型,由封闭型转为开放型,由传统型转为科学型。五是增强培植典型意识。要善于调查研究,总结乡镇党建工作先进典型,分层分类培植典型,通过“育盆景建花园”的工作法,全面推进乡镇党建工作,不断提升工作水平。
5、与时俱进健全规章制度。要着重抓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健全乡镇党建工作责任制。要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委书记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乡镇党组织抓落实、层层有责任、一级抓一级的工作机制。特别要强调各部门主要负责人应带头抓党建工作。二是落实乡镇党建工作的相关配套制度。加强对学习制度、“三会一课”制度、民主生活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制度等规章制度执行情况的督促检查,防止有章不循、流于形式。
以上几点是本人对乡镇党建工作的一些粗浅的认识,有的想法还不够成熟,但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想得到方方面面的理解和关心支持,真正把乡镇党建工作抓上手,抓在点子上,抓出成效。
乡镇调研文章 篇2
一、要像捕捉新闻那样增强调研文章的有效性
新闻敏感是记者判断和发现客观事物是否具有新闻价值的能力, 也是衡量一个记者工作能力的重要尺度。对一名记者来说, 要有高度的新闻敏感, 善于捕捉具有新闻价值的事物, 写出深受群众喜爱的好新闻。对调研人员而言, 则必须像记者捕捉新闻一样, 善于发现调研的重点和方向, 写出有价值的调研文章, 进入领导的决策视野, 从而切实提高调研成果的转化率, 增强调研文章的有效性。
1. 要在认真学习中把握调研重点。
调研文章成败的关键, 在于能否找准大政方针与本地实际的结合点。因此, 调研人员必须认真学习和研究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全面掌握和分析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只有加强学习, 才能牢固树立战略眼光, 正确领会领导意图, 善于在纷繁复杂的形势中把握关键, 找准调研课题, 形成既符合时代要求又符合本地实际的调研文章, 做到应对新情况有新思路, 解决新问题有新对策。
2. 要在深入实践中挖掘调研素材。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好的新闻和调研素材都来自于实践。调研人员必须走出去、沉下去、钻进去, 深入到田间地头、企业车间、居民社区, 倾听民意, 了解民生, 掌握新情况、新问题, 发现新典型、新经验。只有深入基层, 掌握翔实新鲜的第一手资料, 才能将牵动全局的关键点、领导心中的关注点和群众意见的集中点紧密结合起来, 使调研成果把准群众思想脉搏, 使群众的呼声和利益诉求在党委、政府工作中真正得到体现、得以解决。
3. 要在独立思索中理顺调研思路。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 成事之道。实现谋事与成事的有机结合, 必须在认真研究和独立思考两方面下功夫。调研人员在深入下去收集掌握了大量材料之后, 要拿出足够的时间进行细致的研究思索, 对调查中获取的大量复杂的材料进行梳理筛选、分析综合, 变分散为系统, 变粗浅为深刻, 透过现象看本质, 透过现在看未来。要通过独立思考, 深入研究, 理顺思路, 形成对领导决策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 提高调研文章的质量和效果。
二、要像采写消息那样增强调研文章的时效性
时效性是新闻作品尤其是消息的生命, 是体现新闻作品价值和质量的要素。信息化社会对调研文章的时效性要求越来越高。消息没有时效性, 就会沦为无人欣赏的“明日黄花”;调研文章没有时效性, 也会变成无人喝采的“马后炮”。调研人员必须树立强烈的时效观念, 快速确立调研课题, 快速收集调研素材, 快速形成调研文章, 及时为领导决策出谋划策, 努力增强决策参谋服务的前瞻性和主动性。
1. 确立调研课题, 要有“身在兵位、胸为帅谋”的好角度。
文以辅政, 谋在其中。调研人员参谋服务的对象是领导, 必须站在领导的角度和高度来确立调研课题。要围绕中心确立调研课题。紧紧围绕中心工作和发展大局, 把领导关注的重大问题作为重点, 从全局和决策的高度进行研究谋划。要紧贴领导确立调研课题。善于站在领导的层次上分析、思考问题, 在思想上与领导同心, 在工作上与领导同步, 做到领导未谋有所思、领导未问有所知、领导未示有所行, 努力实现参谋服务由被动向主动转变, 由滞后向超前转变。
2. 收集调研资料, 要有“勤录千言、冀求一得”的好习惯。
有见地的观点来自于有说服力的材料。“手中有粮, 心里不慌。”调研人员必须经常收集信息资料, 建立自己的信息资源库。要注重全方位观察, 多角度搜寻, 从材料堆里“筛”信息, 从文件堆里“挖”信息, 从讲话稿里“听”信息, 联系上级“探”信息, 参与活动“抓”信息, 深入基层“摸”信息。在此基础上, 要对掌握的信息进行归纳整理和研究分析。要通过对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 发现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 归纳出规律性、普遍性的问题, 进而提炼出自己的独特见解, 形成有价值的调研成果。
3. 起草调研文章, 要有“倚马可待、信手拈来”的好本领。
文字功底是调研人员的基本功, 必须勤学苦练方能高人一筹, 快人一步。“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办公室人员要注意积累一些优秀的调研文稿, 认真研读和揣摩, 从中悟出调研文稿的写作特点和规律, 在不断学习中掌握写作技巧。“业精于勤而荒于嬉。”笔耕不辍才会滔滔不绝, 撂笔不写就会才尽灯枯。办公室人员要勤于动笔、乐于动笔, 有任务时主动要求写, 没任务时自行择题写, 抓住机会锻练提高动手写作能力。只有始终保持火热的学习激情和强烈的写作欲望, 多学多练, 多出作品, 才能时刻处于“如箭在弦, 一触即发”的工作状态, 尽快写出内容丰富、文采斐然的调研佳作。
三、要像撰写通讯那样增强调研文章的可读性
“言而无文, 行之不远。”撰写调研文章, 不但要做到思想深刻, 内涵丰富, 还要力求用优美的形式来表达。思想的土壤开满文采的花朵, 无疑更能打动人心, 给人以更强烈的说服力和感召力。在新闻作品类别中, 与调研文章最为接近的是通讯。在调研文章写作时, 借鉴通讯写作中标题制作、谋篇布局、谴词造句等方面的一些技巧, 有利于增强调研文章的可读性。
1. 标题制作要精雕细刻。
“题好一半文”。看人先看眼, 看文先看题。文章标题好, 就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激起读者阅读的渴望。一要准确。标题要力求符合文章的宗旨, 概括全文的中心, 指明研究的方向。要通过标题这双“眼睛”, 透出文章的灵魂。二要醒目。标题要新颖生动, 不能千篇一律, 这样才能吸引读者的眼球。要在切合题意的前提下, 尽可能使用对偶、比喻、拟人、排比、引用、设问等写作技法, 使标题增色, 达到醒目的效果。三要简洁。长标题让人望而生厌。调研文章标题要力求高度概括, 简短凝炼, 切忌冗长。
2. 谋篇布局要精益求精。
调研文章的谋篇布局, 要求取材精当, 布局巧妙, 结构紧凑, 逻辑严密。无论采取哪种结构形式, 选择哪些调研素材, 都要对文章的全局做通盘考虑, 努力做到主题鲜明突出, 不散乱、不枝蔓;材料安排详略得当, 突出主要的、能表现主题的核心材料;层次清楚, 脉络分明, 安排巧妙, 引人入胜。要引进通讯结构的写作技法, 改变调研文章“成绩-问题-建议”等格式化的三段式结构, 在突出文章主旨的前提下, 力求在结构形式上有所创新和突破。
3. 语言表述要精心推敲。
贵州易地扶贫搬迁十乡镇问卷调研 篇3
【关键词】易地扶贫搬迁;问卷调查;实证研究
早在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2015年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强调,中国扶贫攻坚工作实施精准扶贫方略,增加扶贫投入,出台优惠政策措施,坚持中国制度优势,注重六个精准,坚持分类施策,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易地搬迁安置一批,通过生态保护脱贫一批,通过教育扶贫脱贫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习近平总书记去年来贵州进行调研,指出贵州的第一大事就是扶贫,强调要科学谋划好“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并提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为此,省里提出两大战略:大扶贫和大数据。在大扶贫中,易地扶贫搬迁是最关键和基本的环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居住条件恶劣、自然灾害频发的地方,通水、通路、通电成本很高,贫困人口很难实现就地脱贫,需要实施易地搬迁。这是一个不得不为的措施。”所以,易地扶贫搬迁是我省的首要任务、是我省的第一民生工程。对于政府基层干部来说,这是一个政治任务,完成不了必定追责。
一、未搬迁户的现实心态(十乡镇随机抽样——386样品)
1.半数以上的未搬迁户能够正确理解易地扶贫搬迁的意义
课题组通过问卷形式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向当地的未搬迁户提了一个问题:“你认为国家推进易地扶贫搬迁的意义是什么?”58%的搬迁户表示基本明白或很明白,这部份人对易地搬遷赞同,他们认为从山上搬进城镇,老人看病方便了,小孩上学方便了,生活方式也丰富了,自己的就业机会也多了。这些人大多是有点文化(如初中以上毕业)的中年人和经常外出打工的年轻人,是属于农村里有点见识和头脑比较敏捷那部分人。这部分人是搬迁工作的依靠对象。
19%的搬迁户表示不明白或不清楚;这些人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低(大多数小学都没毕业),几乎一辈子就窝在山里,很少去县城或镇上。在他们看来,呆在山里穷是穷点,但祖祖辈辈都过下来了,只要勉强能过,有什么必要搬迁呢?他们认为,他们现在居住的老房子代表了他们的祖业,“发财离不开老屋基”,要进城脱贫,丢掉“老屋基”那怎么行呢?由此看出,易地扶贫搬迁不仅仅是让农民在物质上脱贫,也是让农民在精神上脱掉愚昧和无知。这部分人是搬迁工作要攻克的重点。
23%的人则认为易地搬迁是为了让他们进城镇生活,或者就是让他们换一种生活方式。对于新的生活方式他们顾虑重重,乡镇干部告诉他们说,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脱贫)是目的,进城镇只是一种手段;但对此说法他们不赞同,理由是:你能确定搬出去后我一定有个工作吗?我可是除了干农活什么都不会;要进城可以,把房子留下,不要“复垦”,进城后没有活路还可以回去。这部分人是搬迁工作争取的对象。只要反复对他们摆事实讲道理,他们的顾虑可消。
2.生态恶劣,做庄稼只是活得了——但活不好
要搬迁的贫困户大都分散居住在生态环境恶劣的山区,这些地方交通不便,山高坡陡,土地贫瘠,水源匮乏;在这种恶劣的生态条件下,做庄稼难以养活一家人。课题组在松烟镇大新村曾与一搬迁户恳谈,他说:他家一家5口人,有一老人有病,他本人也有胃病。他家只有三亩半坡地,有些地还夹在石头的缝隙里;在坡地上主要种包谷和洋芋,或者小麦油菜红薯等,家里喂两头猪和养几只鸡,房屋周边的土边地角种点蔬菜,农闲时也外出打点临时性短工,一年辛苦到头,全年一家人的人均收入扣出所交的医保社保外不超过2000元。他认为,从小生长在山里,家乡没什么不好,可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
根据经济学的原理,传统的小农经济由于土地的局限性,所以每新增投入所取得的收获总比前一投入所取得的收获少,这就意味着农民在有限的土地上无论怎样勤奋劳作和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其收获是很有限的。这就是做庄稼富不起来的根本原因,当然是可以活得下去。贫困农户的收入来源不外几个方面:做庄稼,做蔬菜,做养殖,做果园,外出打工等。问卷显示搬迁户的收入分布是:78%的搬迁户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做庄稼和兼做蔬菜和养殖;7%的搬迁户收入的主要来源是搞养殖;4%的搬迁户收入的主要来源是经营果园;11%的搬迁户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外出打工(少数去了外省,多数在居住地周边的城镇打工,这种工是廉价的临时性短工,俗称“铲地皮”)。有些搬迁户,夫妻俩都到沿海打工,尽管收入不错,但考虑到家里老人无法照顾,小孩无人关心,于是又回到了家乡操旧业——做庄稼。还有一些搬迁户,由于户主身强力壮是个有效劳动力,且做庄稼也得法,本算不上贫困户,但只要出现下列情况之一就会成为贫困户:①有一个以上的老人有病;②有一个以上的小孩有病;③老人和小孩都有病;④家里负担重(有老人且小孩也多)。
问卷显示主要致贫原因的分布情况是:13%的搬迁户家里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老人有病;4%的搬迁户家里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小孩有病;17%的搬迁户家里负担重(上有二老且小孩也不少);5%的搬迁户家里缺乏有效劳动力(劳动者体弱多病);61%的搬迁户直接是由于生态环境恶劣,做种植业产出低。
3.农村贫困户的识别方法——没有科学的,只有合适的
关于搬迁贫困户的识别方法,各地的做法大同小异,但都符合一个公式:个人申报+全村民主选举+村委会调查(或工作组)+上级审核。在这个公式中,关键环节就是工作组或村委会的调查,因为是不是贫困户只有通过周密的调查来证明。这个调查程序就是所谓“建档立卡回头看”,目前省内外总结出很多具体做法,如“四看法”;“五识别”;“四见五看”,“六优先五不录”;“十三有一档调出”等等。如何评价“建档立卡回头看”?问卷显示:29%的搬迁户认为有点道理;4%的搬迁户表示不清楚;46%的搬迁户认为基本合理。21%的搬迁户对“建档立卡回头看”不满意,这是因为各种“回头看”太多,群众不堪其扰。一些贫困户不满地质问:“你们天天喊我们开会,天天喊我们签协议,天天喊搬迁,搬到哪里?房子在哪里?我连影都没看到。”
目前,在技术层面上还不能做到“精准识别”的一步到位,所以各种“回头看”是必要的,每一次“回头看”都能或多或少剔出一些人,从而向“精准识别”逼近。管理学有一个法则: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没有科学的,只有合适的。而现在的识别方法正是这样。只要定的标准和调整机制合理,通过反复的“回头看”,可以最大限度的提高贫困户识别的精准度。但是每一次“回头看”必须是高效的,否则老百姓不满意。
4.彻底拔掉穷根子——“复垦”是必然
在调研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词是“复垦”。所谓“复垦”,是指搬迁户搬走后,政府把他们老屋拆掉,把宅基地变为耕地。绝大多数搬迁户希望搬迁后给他们留下老房子(土地是保留的,但房子要“复垦”),以便他们搬迁后无法谋生又可以回到原来的居住地生活。政府规定“复垦”必须进行,因为只有如此才能断了搬迁户的回头路。回头路是不能走的——贫困户所居住的大山中,山高坡陡,水源匮乏,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电、教、医等送不进去,如此世代被大山所困,世代因困而贫,所以就导致“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所以就要离开大山。易地搬迁,就是要让贫困户离开大山搬到城镇借助国家扶贫政策一揽子解决住房和就业问题。在调研中了解到,为了动员贫困户搬迁,基层干部的工作辛苦而艰难,其办法就是反复采用一种“深度恳谈”的互动方式,一是入户针对个人的“深度恳谈”;二是“共商会”上的“深度恳谈”。在这种有效的方式下,即使非常的固执的人也会动摇。通过“深度恳谈”,大家一致认为“复垦”是必然的,搬迁后留下的土地和山林可以流转给专业经营者(大户)经营,或者采取“三变”的形式交给专业者经营。所谓“三变”,即就是资源变资金、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
针对搬迁,各种心态都有。问卷显示:7%的搬迁户嫌政府的补偿款低了点。36%的人担心搬迁后没有就业渠道,谋生困难;27%的人舍不得老房子;11%的人不想丢掉种植业和养殖业;19%的人既担心搬迁后无法谋生,又舍不得土地和房子。
易地扶贫搬迁,其意义不仅让这一代贫困农户“逃离”贫困,更重要的是斩断代际贫困的链条,使他们子孙后代彻底告别小农困境而融入城市的富足与文明。对国家而言,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能有效地促进城镇化率提高、有效地促进居民消费;因而能够拉动消费品生产和消化大量钢材、水泥等富余产能,从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形成促进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所以,易地扶贫搬迁是国家和和贫困农民的双赢。但只要有一方不想赢,那就谁也赢不了。
5.未搬迁户就业意愿有三类——重点在第一类
问卷显示,51%的人希望在搬迁后政府给自己直接安排一个工作,包括环卫、绿化、安保、交通协管、楼房保洁等工作。这部分人是搬迁户中的弱势群体,参与就业竞争的能力低,所以没有就业竞争意识。18%的人希望政府对他们进行就业培训,培训后自己去找工作。这部分人认为,政府对他们培训后,出去找工作,只要收入过得去,可以干点技术活,如汽修和电修或理发什么的都行;也可以不干技术活,如帮人打杂或直接去建造工地干泥工活等,总之,他们认为就业培训是必要的,培训后就业的路子要广得多。24%的人愿意自主谋生做点小生意,只是希望政府帮助租一下门面和摊位;5%的人想自己当老板,希望政府帮助他们创业,如帮助找项目,联系贷款,提供信息和各种创业服务等。2%的人很干脆,希望政府直接拿一笔钱给他们(当然不是搬迁款),以后就不麻烦政府了。
由上所述,我们可以根据搬迁户的就业意愿把搬迁户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搬迁后将为别人或组织打工的人,这是搬迁户中的比较弱势的群体,占搬迁户总数的3分之2左右;第二类:搬迁后想做点小生意的人,占搬迁户总数的4分之1左右;第三类:想自己创业当老板的人,这是有路子的搬迁户,是搬迁户的强势群体,占搬迁户总数的20之1左右。由此可知,第一类和第二类搬迁户是政府帮助就业的重点。
6.尽管搬迁户需求多样化——也要服从政府的统筹和规划关于安置方式——58%的人愿意政府在某个地方修好安置房,自己直接搬进去;33%的人希望政府把补偿款发给他们,然后他们在政府圈定的区域内按政府提供的图纸自己动手修房子;9%的人很干脆,说政府多拿点钱给他们,他们住在哪里和住什么房子,政府可以一概不管。
关于搬迁到哪里——52%的人愿意搬迁到县城;28%的人愿意搬迁到镇里;11%的人愿意住在旅游区附近;9%的人无所谓。
关于愿意和什么样的人安置在一起——41%的人希望与同村或熟悉的人住在一个安置区;56%的人则无所谓;3%的人更愿意住在没有熟人或同村人的安置区。
关于对安置区的要求——14%的人主要希望购物方便;33%的人主要希望小孩上学方便;17%的人主要希望交通方便;36%的人则希望交通方便,购物方便,看病方便以及小孩上学方便。
关于安置房的样式——50%的人希望政府提供的住房是小高层步梯房;10%的人希望政府提供的住房是电梯房;40%的人希望政府提供的住房是平房。
关于对户型的要求——22%的人希望自己住的房间在户型的设计上要考虑喂猪养鸡方便(这部分人多是五十岁以上或基本没出去打过工的人);78%的人认为在户型的设计上不需要考虑(这部分多是年轻人或出去打过工的人)。
关于安置区的文化生活——70%的人希望安置区的文化生活丰富;10%的人则认为不需要什么文化生活;20%的人则无所谓。
关于融入城镇——11%的人担心进城后在生活方式上与城里人合不来;34%的人愿意进城后在生活方式上向城里人看齐;55%的人则认为进城后,自己想怎样生活就怎样生活,没有必要比照城里人的生活方式。
由上统计看出,搬迁农户中一部分人的个人需要带有农民的特征,如想住平房,在住房里要有养鸡喂猪的设施,不需要社区的文化生活,在生活方式上不想融入城镇等,这种“农式需要”需要我们去引导改变,否则也会成为易地扶贫搬迁的一个障碍。易地扶贫搬迁的目的不仅是要让贫困农户的身子搬进城过小康生活,更重要的是要让贫困农户进城后,思想观念以及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要融入城市文化,这才是真正的城镇化。
二、已搬迁户现状(十乡镇随机抽样——108样品)
1.就业的分布现状
10%的搬迁户做店铺生意或其他生意(四分之一的搬迁户的生意是政府促成的;四分之一的搬迁户的生意是自己发展起来的;另外二分之一的搬迁户的生意是靠亲友帮忙开展起来的);29%的搬迁户在产业园区打工;13%的搬迁户在农民专业合作社打工;19%的搬迁户在建筑工地上打工;17%的搬迁户在农旅一体化的田园打工;12%的搬迁户做各种临时性短工。
2.就业取得方式
6%的搬迁户认为自己的工作是政府直接帮助找的;17%的搬迁户认为自己的工作是靠亲友帮忙找的;77%的搬迁户认为自己的工作是政府通过招商引资和调整产业结构所提供的机会而获得的。
3.收入现状
5%的搬迁户认为与搬迁前相比差不多;21%的搬迁户认为比以前好一点;55%的搬迁户认为比以前好得多;19%的搬迁户认为比以前好得太多。由此看出,绝大多数贫困农户搬迁后的人均收入已提升。
4.关于安置房的满意度
7%的搬迁户对政府提供的安置房不太满意;64%的搬迁户对政府提供的安置房基本满意,29%的搬迁户对政府提供的安置房很满意。问卷显示——绝大多数的搬迁户对自己所居住的安置房表示满意。
5.关于安置区整体环境的满意度
6%的搬迁户不满意;45%的搬迁户基本满意;49%的搬迁户满意。问卷显示——绝大多数的搬迁户对自己所居住的地方整体环境表示满意。
6.关于搬迁后小孩受教育的状况
2%的搬迁户不清楚;5%的搬迁户认为和过去差不多;11%的搬迁户认为比以前好一点;24%的搬迁户认为比以前好;58%的搬迁户认为比过去好得太多。
7.关于安置区文化生活的满意度
68%搬迁户表示满意;32%已搬迁户表示不满意。这说明,一方面,每个人对社区的文化生活的理解和期望值是不相同的;另一方面,一些安置区的文化生活没有开展起来,所以我们不能忽略安置区的文化生活的建设。
8.关于生活方式的改变程度
54%的已搬迁户认为搬迁后有很大的改变;31%的已搬迁户认为只有一点改变;15%搬迁户认为没有改变。问卷表明,绝大多数搬迁户的生活方式受到城镇居民生活方式的影响而不同程度的发生变化。
9.关于对城镇居民生活的融入度
71%的搬迁户认为自己已基本融入城镇生活;21%的搬迁户表示还有一点距离;8%的搬迁户认为还有很大的距离。这说明,少数已搬迁户虽然身子进城了,但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上仍停留在山区农民的层面上。
1.对基层政府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整体满意度
35%的搬迁户表示满意;42%的搬迁户表示基本满意;23%的搬迁户表示不满意——原因多种多样,如一些搬迁户的补偿款没完全得到,一些搬迁户认为政府帮助就业不力,甚至有些搬迁户认为安置区的绿化不好等等。但大多数搬迁户是满意的。
调研文章 篇4
一、个人业务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客观上,由于农行处于深化改革的关键时刻,加之自身基础薄弱,资源短缺的矛盾也很突出,制度安排受到很多影响,短时期很难达到同业水平。但从深层次透视,自身的观念和手段方面差距确实存在,发展中的问题难以回避。
(一)个人业务的战略地位不突出,优先发展不坚决。一项工作和一项业务在企业的战略地位,直观上主要体现在领导是否重视和政策是否倾斜。农行自总行提出“办最大零售银行”、“个人业务优先发展战略”已是好几年前的事,但几年过来,却无多大实质性的行动。部分基层行完全把个人业务部门等同储蓄部门,对于基金和一些新兴的个人金融产品知之甚少,对个人资产业务片面夸大风险、惧怕责任、避之不及;个人业务部门力量薄弱,很难履行个人业务整体管理职能;一些重要的零售业务基础建设迟迟不能开展,如个人业务理财队伍和客户经理的组建与培养、理财中心和个贷中心的建设、网点建设的统一规划、柜员和客户经理的考核激励等等。
(二)队伍建设滞后,从事个人业务营销人员总量严重不足与整体素质不高并存。一是基层行的网店人员配备不足,(四)个人业务渠道建设严重滞后,网点营销功能低下。在分销渠道上,尽管电话银行、网上银行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物理网点建设的落后和网点功能的低下,已严重影响了业务的营销。一是基层网点功能单一。随着全行市场营销层次和信贷审批层次的不断提升,基层网点对自身的功能和定位出现了模糊认识,基层网点功能趋于单一化,仅仅履行着单纯的“存取款机”和“交易结算中心”的职能,大部分基层网点都把主要精力放在了组织存款上。二是网点人力资源结构性短缺问题十分突出。客户经理和大堂经理严重短缺,缺乏有效的市场营销力量。临柜人员普遍吃紧,而备用人员少。三是网点内部功能设置不合理。网点改造、装修各自为政、缺乏统一,多停留传统模式,不能体现新时期“客户分层、功能分区、业务分流”的原则,“良币”、“劣币”不分,对客户沟通和营销困难。
(五)个人业务高端客户维护和营销体系不完善,经营效率不高。整体来看,一是缺少先进的客户评价管理系统。二是缺乏有实质性的贵宾客户优惠方案。三是缺乏公司与个人业务联动营销的行动体系。四是缺乏专业化的个人客户经理队伍。
(六)个人业务制度建设落后,流程繁琐。基层行普遍感受部分制度过于严格,业务流程繁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个人业务的发展。例如:个人生产经营贷款限制条款太多,审批流程冗长;柜台业务中授权的业务太多。据调查统计,平均一个网点办理的业务中有20%
以上需授权,致使不仅办理速度受制,而且出现“复核制”向“柜员制”后业务监督人员的多于临柜人员的问题,进一步加深了柜员短缺的矛盾;基层经营行授权太少,营业网点无权处理存单质押贷款等风险极低的贷款业务;不分客户类别、偏好,取消“卡折合一”等等。由于缺乏对这些问题深入细致的研究,往往演变成决定成败的重要“细节”。
二、加快个人业务转型的措施
个人业务是基础性业务,其持续发展能力强、风险低。必须要用科学的发展观和战略性思维对待个人业务,坚持把加快观念转变和业务转型作为根本出路,用统筹安排、综合治理,重点强化渠道、机制、产品、队伍建设等四大基础作为根本方法。
(一)加快经营观念转变,切实执行个人业务优先发展战略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到2020年人均GDP翻二番”,为个人金融业务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农行的基本条件和自身优势也适合“零售银行”定位,要在较短的时间内缩短和先进的同业的差距,必须着力调整业务经营发展战略,明确和一以贯之地执行“个人业务第一”的发展思想,确保“三个优先”。一是在经营理念上做到优先发展。只有把个人业务做优、做大,才能真正让业务经营持续健康发展,始终立于不败之地,才能在竞争中成为佼佼者。要坚决让“资产决定负债论”退出舞台,坚定做大负债业务、做强中间业务的决心。二是在资源上做到优先配置。从服务设施改造、财务管理费用、人力资源配置、奖励评先晋级等各方面保证个人业务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通过盘活闲置固定资产和集中财务费用,装修和改造好存款余额多、发展潜力大的一线网点服务设施,提升网点市场形象和服务品牌的竞争能力;在财务管理费用上,进一步加大对个人业务的配置力度,体现个人业务重心地位;在业务综合考核上加大个人业务在综合业务指标考核体系中的权重,实现由注重存款数量与费用配置考核向业务发展与客户拓展、维护指标相结合的费用配置考核转变;在人力资源配置上,推行个人业务优先的重点保证措施,优先充配各级个人业务部门力量,选聘和足额配备好个人业务客户经理,优先选聘好网点大堂经理,并在管理、考核、考评、晋级上提供优先发展措施,确保个人业务优先发展战略地位。三是在组织执行上做到优先实施。现代的竞争是“速度制胜”,比谁学得快、创新得快、改进得快、实施得快。个人业务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具有零碎性、突发性、广泛性,往往牵涉到很多方面、诸多部门,而目前个人业务部门自身解决能力有限。在省、市级行设立个人业务协调发展委员会,定期举行工作会议,做到个人业务问题研究的经常化、个人业务问题解决的高效化、个人业务市场信息响应的快速化。
(二)促进四大转变,加快业务发展方式转型
1、由单纯抓业务向抓客户转变。坚持把客户作为业务的基础和源头。以“先予后取、抢占市场”的策略,尽快修改《贵宾客户管理办法》,出台有成本优势的优惠措施,努力扩充理财中心和贵宾窗口等贵宾通道,最大程度地吸引客户眼球;以“大行德广、伴你成长”的经营理念,大力发展个人生产贷款、个人综合授信业务和个人理财业务,为符合条件的客户提供更多的融资服务和投资理财服务,提高客户的忠诚度。同时,细分客户市场,采取差异化营销措施,拓展和培育一批高价值客户。从区域上城区各网点要以高档社区为重点,农村行要发挥在县域的优势,巩固和扩大在县域的金融主导作用,务必要做优、做强、做大、做稳农村市场;从行业上要将具有垄断性、系统性和集团性客户,有发展潜力的优势行业客户作为营销重点;从职业上要把有一定规模的私营业主、个体工商户、公务员、企业高管、有专业特长的自由职业者作为营销重点。按照“零售业务批发做”的要求,抓龙头、抓重点,密切跟踪各类临时性、集中性资金投放划拨信息,如新农村建设中各类财政性资金的代收代付等;要充分发挥优质客户管理系统的作用,实现客户的有效拓展和维护。
2、由抓单一的产品营销向抓综合理财服务转变。正确把握各种产品之间的关联性,充分发挥各种产品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客户营销与管理上要正确处理好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关系,要从培养客户对农行的忠诚度的角度出发,考虑不同层次客户群体的金融需求、中长期收益,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培育对农行忠诚度高的潜在优质个人客户群体。要区别不同客户,积极营销证券资金第三方存管、开放式基金、本利丰等保值增值或高风险、高收益产品。通过农行与客户的利益双赢与长期合作,培养客户对农行的忠诚度,从而提升客户中长期对农行的贡献率。
3、由传统业务产品向新产品业务营销转变。新产品代表了一种先进的市场理念,先进的科技手段,超前的市场发展取向,客户的价值需求。新产品的推出也是优质客户重新洗牌的良好机遇。它同时也支持和提升了传统业务。通过考核体系的调整和经营观念的灌输,把传统业务与新业务结合起来,并促进其优先发展,使新业务的贡献快速得到体现,并带动员工队伍思想观念的更新。
4、由主攻城市业务向城乡并重转变。由于历史等方面的原因,目前农行在城市业务竞争并不占优,而农村市场是主要的储蓄存款增长区域,且农村市场蕴藏着很大潜力,必须增强农村网点的营销服务功能,提升农行对农村市场的吸纳和制导能力。农村市场既是农行“面向三农”股份制改造的政策要求,更是自身发展的现实需要,要充分发挥农村市场在吸纳和聚积资金上的重要作用,完善农村网点综合营销服务功能。要充分发挥农行在农村地区的品牌,产品优势,特别是针对农村地区对资本市场反应滞后的情况、个人理财产品相对而言还是空白的现实,要加快对本利丰、开放式基金等个人理财产品的营销与渗透,大力在农村地区抢夺优质客户资源,扩大市场份额。
(三)坚持分层、分类指导,全面改进考核方式
管理行对下级行的考核,要适应市场变化和业务战略定位和股改定位,体现“二个突出”。第一,突出个人业务的考核。原则上,可按上年个人业务在所有业务中的贡献度测算考核权重。第二,突出综合考核。将个人客户资产类的金融业务,包括现有储蓄、基金、国债、保险、本外币理财产品捆绑以营业总额考核。并对未来推出的新的理财产品,如黄金业务,实行及时“递补”的政策,只要推出,立即纳入捆绑考核。
对客户经理实行绩效考核。以客户经理管理的客户对农行的满意度(忠诚度)、对农行的利润贡献率大小为主要考核指标。考核客户满意度(忠诚度)以客户在农行的保留率为考核依据;把客户在农行的存款利差(与上存资金比较)、贷款利差、银行卡透支或消费收益、代销基金或国债创利等客户个人综合创利总计分,作为客户对农行贡献率考核;同时增设优质个人客户当年新增率和新增客户创利指标。综合测算客户经理的综合业绩,把综合业绩与客户经理工资挂钩,严格考核兑现。以营业网点为单位,对优质个人客户保有率和优质个人客户新增率二项指标按一定权重纳入对营业网点单位存款组织工作的考核。
对柜员严格实行产品计价和业务量计酬。拿出部分奖励工资和发展费用,针对各类业务的边际利润水平确定计价标准,按“谁营销、谁受益”的原则,及时考核分配到人。要通过开发与ABIS实行联动的服务评价器,建立星级柜员评价体系,将服务评价结果作为柜员工
资计酬的重要指标,制定柜员组织存款的激励方案,把柜员的服务、业务量、贡献度以及产品营销与计酬体系结合起来,从机制上激发柜员搞好服务、主动营销。
(四)重视分销渠道建设,加快网点转型
第一,要加强网点建设的统筹规划。在省分行和二级分行成立专门的渠道管理部。由渠道管理部从宏观和全局出发,制定基层网点发展规划,统筹考虑全行基层网点的发展战略和业务规划,谋划机构网点布局,改进网点功能和业务流程,整合营销渠道,提升网点形象,提高基层网点对目标市场的冲击力。根据目前全行机构网点的布局、分类和功能等现状,结合“面向三农、商业运作”的市场定位,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分别城市网点、农村网点、综合机构、特色网点等,明确全行基层网点的发展战略、定位和目标,统筹推进全行基层网点转型和功能建设。
第二,要加强网点功能建设。一是加快推动基层网点由“交易结算型”向“营销服务型”转变。提升网点功能,首先要将基层网点从简单、被动的存取和单纯的支付结算工作中解放出来,采取有效措施分流低效客户和低效业务,关闭部分低效网点和窗口,减少相应柜员,充实客户经理、大堂经理、理财师等业务引导、咨询和产品销售力量,提升基层网点的营销功能。通过网点追求目标和执行力量的转换,推动基层网点由被动的交易结算中心向主动的客户关系管理中心转变,由简单的交易结算场所向银行产品的传播和销售渠道转变,由单纯的成本中心向全行最基础的营销中心和利润中心转变。二是加快推行网点分区,提升对目标客户的综合服务能力。实践证明,实行分区服务,能够有效分流低效客户和低效业务,明显优化业务流程,集中精力为目标客户提供个性化、差异化服务。尽快出台统一的基层网点功能分区改造标准,分批逐步对基层网点进行功能分区改造。对符合条件的城区现有网点、新建网点、即将迁址和装修改造的网点,按照全面分区管理的理念进行规划和改造。通过分区,改变柜台功能雷同、客户随机到柜台办理业务的无序状态,通过大堂经理和排队机,引导不同层次客户在不同区域办理不同的业务,利用理财区和贵宾区为中高端客户提供优质高效增值服务,利用低柜区为客户办理无需现金的复杂交易和咨询业务,通过自助区分流小额存取和转账、缴费等简单交易和低端业务。对客流量和业务量较大,但受场所限制不具备全面分区的网点,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功能分区,尽可能分流低效客户和低效业务,尽可能满足高端客户金融需求,尽可能腾出人员、时间和精力从事营销工作。对发展潜力较大,但无人力资源,把培训作为重要的资本投入,通过建立全方位、广覆盖的培训体系,健全培训相关制度,提高全员综合素质。对农村网点,要积极适应农行股改定位,充分运用总行政策,加快“亮化工程”建设,保持在县域的大行形象,维护品牌优势。三是加快网点人员的转型。重点是尽快配备大堂经理、客户经理和大堂保安,大型网点要配置专门的个人理财顾问,增强营销力量;建立内部学习和淘汰制度,让柜台员工不断“充电”,熟练掌握业务产品特性和操作技能,由纯操作型人员转化为操作和营销相结合的综合营销人员。
第三,对全行现有规章制度进行一次系统的梳理和完善。合理的制度是一种宝贵的资源。认真借鉴同业做法,以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个人生产经营贷款、个人综合授信贷款为主导产品进行营销,尽快统一各项业务的要件,最大限度地简化办理业务所需的有关资料和手续。进一步改进业务流程。在支行设立小额信贷业务审查审批中心,小额信贷业务可以按照客户经理调查,审查审批中心审查,有权审批人审批的流程办理,减少业务办理环节,提高业务办理时效。推动CMS网上决策系统单轨运行,充分利用科技系统,提高信贷决策效率。按照“公司业务上移、零售业务下沉”的思路,适当增加对基层网点的转授权限,将小额信贷业
党建调研文章 篇5
一、基本情况 陇西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定西市中部,总面积 2408平方 公里,是天下李氏的发祥地,是西北中药材重要的种植、加工基 地和交易、信息中心,是甘肃重要的铝冶炼及加工基地,是甘肃 中部和南部物资交流、集散的重要场所。2006 年,被中国中小 城市科学发展评价委员会评为“全国最具投资潜力百强县(市)之一”。全县现辖 9 个镇、8 个乡,215 个行政村,11 个社区,1292 个村民小组。常住人口 50 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 7.29 万人。现有基层党(工)委 29 个,其中乡镇党委 17 个、村党委 1 个。党组 8 个,党总支部 34 个,党支部 536 个。有党员 14375 名,其中农民党员 8387 名。近年来,陇西县大力实施产业富民、工 业强县、商贸兴陇三大战略,全县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农业产业 化快速推进、工业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市场 化程度逐步提高,党员分布领域广泛,流动性明显增强,党组织 活动范围日渐扩大,主要呈现出四个方面的特点:一是人口城镇 一是人口城镇 一是人口 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化的趋势日益明显。通过近年的发展,初步形成了以巩昌镇、文 峰镇为核心的中心城区,首阳镇、菜子镇、福星镇、碧岩镇、云 田镇、马河镇、通安驿镇等 7 个辐射带动作用明显的区域中心集 镇,60 个具有连接城乡节点和纽带功能的中心村,城乡一体发 展的空间布局更加合理,城镇聚集人口的能力在不断增强,城镇 居住人口年均增长 3.5%,2009 年达到 15.8 万人,城镇化率达到 31.5%,县内流动人口达到 1.2 万人,党员流动性明显增强,农 村年流出党员均在 500 名左右。二是城乡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日 益明显。益明显。从工业发展情况来看,随着工业园区的兴起,大批企业 项目突破区域限制向园区集中,城乡工业发展的关联度逐步加 深。从第三产业发展的情况看,在城区批发市场为农村市场供给 商品的同时,大批农村劳动力涌入城镇从事第三产业,逐步使城 乡商贸、服务融为一体,在农村催生了大量的专业市场、行业协 会、中介组织、专业合作社等新兴经济社会组织,形成了城乡产 业融合发展的格局。三是城乡发展互为依托的趋势日益明显。集 三是城乡发展互为依托的趋势日益明显。中表现在农村主导产业为城镇提供原材料,支撑着城镇工业的发 展。一方面,农村为城镇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土地、农产品、劳动 力资源,逐步拉长了城乡产业链条,形成了贸、工、农一体化发-2- 展的格局。另一方面,城镇为农村的发展提供了资金、技术和人 才,随着城镇人流、物流和信息流向农村的逐步扩散,城乡发展 互为依托的局面正在形成。四是城镇文明向农村加快扩散的趋势 四是城镇文明向农村加快扩散的趋势 向农村加快 日益明显。日益明显。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乡文化相互 渗透,科技、信息交流日益广泛,资源共享程度逐步提高,不仅 加快了城镇文明的扩散和传播,也带动了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农村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在逐步发生变化,农民的法制意识、健康意识、保障意识和追求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愿望都在进一步 增强。
二、做法与成效 为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的新形 势,适应党员队伍、党组织活动变化的新特点,陇西县围绕推进 城乡一体化发展,把党的建设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首要位臵 科学谋划,作为打造核心竞争力、创造发展新优势的关键来抓,以推动全县科学、和谐发展为目的,围绕打造示范点带引领、建 立六大体系推进、完善六项机制保障为思路,积极探索构建具有 双向开放、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特色的城乡党建一体 发展大统筹格局。集群打造“示范带点,示范带点”,(一)集群打造 示范带点 辐射引领城乡基层党建统筹发 展。结合全县“据点开发、轴线延伸、网络推进”的城乡经济社会 一体化发展实际,发挥中心城镇和中心村在资金、人才、市场、产业等方面具有集聚、辐射、带动效应的优势,实施辐射带动战 略,打造城乡党建一体化发展辐射示范带和辐射示范点。一是打 造城乡党建一体化发展辐射示范带。从巩昌、文峰两个中心城镇-3- 连片开发、相互带动和首阳镇容载能力强、辐射带动成效明显,已经形成跨越东西、轴向发展格局的实际出发,着力打造以巩昌、文峰、首阳 3 个中心城镇为轴线的城乡党建一体化发展辐射示范 带,推动城乡经济统筹发展。主要是组建成立了甘肃陇西经济开 发区党工委,搭建“1+4+N”的党组织构架,“1”即经济开发区党 工委,“4”即中医药循环经济产业园、工业集中园、文峰药流园 和地产药材交易园 4 个党总支部,“N”即在每个园区党总支通过 单建、联建或“双重管理”等方式设臵若干党支部,依托中医药循 环经济产业园,创建“村企联合”的园区带动型党建示范区;依托 工业集中园,创建“科技主导”的人才带动型党建示范区;依托文 峰物流园,创建“诚信经营”的党员带动型党建示范区;依托地产 药材交易园,创建“支部主抓”的服务带动型党建示范区,通过园 区带动和示范引领,促进城乡人流、物流、技术流、资金流、信 息流的集约整合,加快推进城乡人才、资金、技术的统筹。二是 打造城乡党建一体化发展辐射示范点。从全县各村经济发展、产 业开发和地理条件的实际出发,着力打造以新农村建设试点村、中心村为主的 30 个城乡党建一体化发展辐射示范点,通过培育 优化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和促进群众增收,引领城镇人才、产业、项目、示范基地向示范村、示范点转移,形成区域城乡党 建共同体,加快农村各类资源要素的开发,不断推进城乡经济社 会统筹发展。六大体系”,(二)构建“六大体系,推进城乡基层党建统筹发展。一是 构建 六大体系 推进城乡基层党建统筹发展。区域联动,建立工作体系。针对一定区域内党建资源分割、分散、弱化、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不强,区域内单建、联建的党组-4- 织日益增多,党员分散不便管理、难以协调的实际,以实现区域党 建资源最大化发挥作用为目标,强化“六个统一”(统一规划区域 党建工作、统一配臵区域党建资源、统一管理区域党建事务、统 一组织区域党建服务、统一开展区域党建活动、统一考核区域党 建实绩)建立区域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构建区域党建统筹发,展的工作体系。先后整合陇西经济开发区辖内各领域党建资源,组建成立了陇西经济开发区党工委; 整合首阳镇首阳村中药材运 销协会、中药材市场和中药材加工企业等党组织的党建资源,成 立了首阳村党委;整合巩昌镇东郊社区和文峰镇交通社区、铁路 社区辖内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建资源,推选驻社区的 16 家单位、企业党组织负责人担任社区党组织“兼职委员”。二是组织联建,建立设臵体系。顺应城乡一体化、经济区域化和资源聚集化发展的趋势,全面推行产业聚集式、行业协会式、龙头企业式、合作 组织式等党组织设臵模式,促使农村党员、致富能手、经纪人和 农民群众结成利益共同体,推进城乡市场、产业、信息、人才等 资源要素的整合。目前,已在城乡新经济组织、产业链、集贸市 场、产业园区建立党组织 86 个,设臵科技示范型党小组 65 个,农民经纪人党小组 31 个,使党组织领导的合作经济组织已覆盖 到中药材、马铃薯、畜牧养殖、菌菜、劳务输出等五大特色产业 链,形成了以产业为纽带、以城镇龙头企业党组织为骨干、以区 域党组织为核心的城乡融合型市场服务体系,使基层党组织设臵 方式实现了由垂直式向网络式转变、由地域型向功能型转变,党 的建设与经济发展融合更加紧密,管理更加民主,覆盖更加广泛,活动方式更加灵活多样。三是资源联享,建立合作体系。在认真-5- 总结全县六轮城乡支部结对共建活动的基础上,围绕构建全县城 乡党建一体发展大统筹格局,在全县 334 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 215 个村组织实施了“1=1+1+1”党建共同体工程,即 1 个党建共 同体=1 个村党组织+1 个机关党组织(非公企业)+1 所农村中 小学校,以农村党组织为纽带,整合机关、学校、非公企业的各 类资源,建立党建共同体 111 个。机关党组织按照“六个一”(帮 助共建村建成 1 处高标准党员活动室、至少发展 1 个致富项目、兴办 1 个集体经济实体、每季度至少帮办 1 件实事、每半年召开 1 次联谊会、每年集中慰问 1 次农村困难党员群众)的要求,非 公企业采取帮建村级活动场所、配备办公设备、调整产业结构、培植主导产业等多种形式,农村中小学校通过开展科技、法律、政策培训,共同为党建共同体注入各类发展资源;机关党员通过 “一对三”(1 名机关党员干部结对帮扶 1 户生活困难党员和 1 户 贫困户、联系培养 1 名致富带头人入党积极分子)的方式,学校 教师党员通过结对帮带农村文化程度偏低党员和留守儿童,实现 携手共进发展。农村党组织按照为机关建好“一个基地”(机关党 员干部思想作风教育基地),向企业提供丰富的劳动力、农产品 或土地等资源,给学校建立社会实践、文化下乡、党员帮扶基地 的要求,切实把几个不同性质、不同功能的基层党组织融合成一 个党建共同体,实现了资源互补、工作共推。党建共同体工程实 施以来,全县 66 个机关、企事业单位先后为 66 个村落实村级组 织活动场所帮建资金 109 多万元,49 个机关、企事业单位为 49 个村配备档案柜、电脑等价值 25.6 万元的办公设备,协调争取 项目 92 个,指导培育中药材种植产业村 51 个、畜牧养殖产业村-6- 34 个、设施农业基地 32 个、菌菜产业村 6 个。1500 多名机关党 员干部与农村党员群众结成帮扶对子 4500 多对,帮办实事 5000 多件。215 所中小学校组织教职工结对帮扶年老体弱、行动不便 的党员 700 多名,结对帮扶留守儿童近2000 名。四是人才联用,建立人才配臵体系。采取城乡互动“派”、拓宽渠道“培”、对接联 点“带”的办法,不断加强城乡基层干部的选拔培养。结合特色产 业开发实际,从县直和乡镇机关选派三批、79 名副科级后备干 部到村任职,选聘到村任职高校毕业生 16 名,进村进社工作人 员 186 名,选派 25 名优秀年轻干部到非公有制企业任党建工作 指导员,选派 6 名“80 后”本科生到全县龙头企业和中药材示范 基地挂职锻炼。结合农村党员“冬训”工作的开展,从县直和乡镇 机关抽调千名党员干部,以“千名机关党员进农村,助农增收解 难题”活动为载体,有效激发了农村人才资源活力。卫生局党委 开展“大院帮小院、强院帮弱院、富院帮贫院”活动,提高各级医 院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教育局党委开展了城镇到农村、川区 到山区的“送教下乡”活动,选派 112 名骨干教师到农村开展为期 一年的支教活动。实施“能人强村富民”工程,广开视野选能人,打破地域用能人,选拔“双强”型党员和“双带”型干部 236 名,推 选 23 名热心家乡建设的致富带头人、非公企业党员业主在不占 编制、不拿报酬的情况下,有序进入村“两委”班子,形成了能人 带富、能人治村的格局。另外,发挥省、市挂职干部个人和所在 单位在技术、智力、资金等方面的优势,开展“四个一”(挂靠一 个城乡党建一体化发展辐射示范点、协调争取一个项目、培育树 立一个党建工作典型、培强做大一个主导产业)活动。五是党员-7- 联管,建立党员动态管理体系。为推动城乡党员在日常管理、教育培训、服务群众等方面实现互动融合,我们探索建立城乡一体、全面覆盖、协调配合、运转有序的党员服务管理机制,重点引导城 乡基层党组织之间联合开展党员教育培训,形成城乡党员互学共进 机制。先后整合县、镇两级党校、现代远程教育接收站点、电化 教育设施、网络培训资源和各类社会组织培训中心等培训资源,成立了以科级以上党员领导干部为主体,部分非公有制企业党组 织负责同志、优秀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为补充的干部教育培训 兼职队伍,形成了以县、镇两级党校为基地、以学校教育为依托、以其它培训中心为补充的社会化、信息化、网络化培训体系。整 合投入各类资金 900 多万元,先后建成“十强百富”县级示范点 93 个,发展党员示范户 460 户。按照属地为主、原籍为辅、双边互动、共同负责的原则,完善了《流动党员管理暂行办法》和《在 流动人口中发展党员的实施办法》,建立组织部与政法、工商、计生等有关部门的协调联动机制,建成党员服务中心(站)34 个,使流动党员服务教育管理从单向被动管理向双向互动管理转变,由追踪式管理向网络化管理转变,由单纯的注重管理向把管理寓 于服务之中转变。制定《陇西县在职党员单位党组织和社区党组 织双重管理办法》,把全县 3000 多名机关党员融入社区,每月与社区党组织联系一次,每季度参与一次社区活动,每年为社区做 1 -2 件实事,认领一个党员责任区,积极在居住地发挥作用。六是 服务联搞,建立党内激励关怀帮扶体系。把建立党内激励关怀帮 扶机制纳入构建全县城乡党建一体发展大统筹格局,完善选优、提能、帮带、引智、监管、激励六项机制,推荐 20 名符合条件-8- 的村书记、主任参加了乡镇机关公务员考录工作,认真落实村干 部工资报酬增长政策,全县村、组干部人均年工资报酬分别达到 了 6000 元和 1800 元以上。通过物质奖励、政治奖励、精神奖励 相结合的办法,为 807 名村干部全部办理了养老保险,推选 126 名村干部担任市、县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今年“七一”,对全县近年来涌现的 29 个先进基层党组织、111 名优秀共产党 员和党务工作者进行了集中表彰。以“深入基层、牵手万家,构 建繁荣富裕文明和谐新陇西”为主题,建立各级领导干部服务党员、联系困难党员的长效机制,开展党员志愿者服务活动,开展老 党员、老干部和困难党员走访慰问、送温暖活动。通过“党费补贴、干部捐助、社会赞助”的方式,县管党费补贴 20 万元,在全县建筑施工、房地产开发企业中深入开展了“回报社会、促进和谐、加 快发展”活动,募集捐款 81 万元,在职党员干部职工自愿捐款 49 万元,建立了资金规模分别达到 100 万元和 50 万元的党员创业扶 持金、困难党员救助金,目前,已为 36 户大棚蔬菜种植和肉牛(羊)养殖党员户发放第一批创业扶持金 36 万元,为 104 户党员受灾户 发放困难救助金 5.4 万元。六项机制”,保障城乡基层党建统筹发展。
(三)健全完善“六项机制,保障城乡基层党建统筹发展。健全完善 六项机制 一是组织领导责任机制。成立了由县委主要领导任组长,组织、财政、发改、扶贫、工商等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统筹城乡基层党 建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工作分析会、推进会、联席会议制度,健 全领导干部抓联系点制度,建起 54 个县级领导干部联系点、71 个县直部门主要负责人党建工作联系点,构建了县委主要抓、班 子成员分口抓、(工)党 委书记主动抓、基层党组织书记具体抓、-9- 成员单位配合抓、建立联系点督导抓、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结对抓 的党建工作责任新格局。二是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建立了以财政 投入为主、县管党费为辅、整合项目资金和全社会捐助为有效补 充的多元化党建工作经费投入保障机制。今年以来,县财政专项 安排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经费 200 万元、县管党费列支 53 万元、县直部门单位帮扶 100 多万元、社会各界捐资 80 多万元、整合 各类项目资金近1200 多万元,专门用于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党员教育培训、党内激励关怀帮扶、远程教育运行维护等工作,确保了全县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工作的有序推进。三是目标考核评 价机制。修订完善了《陇西县 2010 年基层党建工作考核办法》,把构建城乡党建一体发展大统筹格局作为党建工作考核的重要 内容,细化目标任务,明确考核指标,构建起了“以目标为牵引、以创建为关键、以责任为纽带、以考核为保障”的考评体系,并 将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增强了各级党组 织统筹抓好城乡党建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四是分片 联系督导机制。坚持分类指导、分层推进,围绕基础工作抓夯实、常规工作抓规范、创新工作抓提升、难点工作求突破的工作要求,制定了《县委组织部干部分片联系督导制度》,采取分片督导、双月督查、半年考核、年终排名的办法,由组织部干部分片、分 系统联系 17 个乡镇和各机关、企事业单位,定期深入到相关单 位,指导创新组织设臵、推动人才互动、加强党员共管、强化党 内激励关怀,同步跟踪、参与、服务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工作,推 动各项工作任务落实。五是信息传媒引导机制。全面升级改版陇 西党建网、陇西县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建立了城乡一-10- 体的“三库、两家、一平台”,充分发挥信息传媒的宣传引导作 用。三库就是基层党建数据库、重点培养对象数据库和人才数据 库;两家就是党员志愿者之家和流动党员之家“网络党组织”;一平台就是飞信平台。在县电视台开设了“统筹城乡党建、构建和 谐陇西”党建活动栏目,每月定期宣传构建城乡党建一体发展大 统筹格局的好做法和好经验,营造了全社会关心支持统筹城乡党 建工作的良好氛围。同时,利用 QQ 网络平台,建立了陇西党务 工作者信息群、大学生“村官”信息群,构建了立体式、全方位的 党建工作宣传、教育、培训工作体系。六是典型示范带动机制。始终坚持把统筹城乡党建一体化发展辐射示范带和辐射示范点 的培育与“三级联创”活动、“双培双带”工程等工作有机结合起 来,紧紧围绕打造“一都、两中心”的奋斗目标,力求经济建设和 各项社会事业的成效显现在哪里,党建工作的典型就培育树立在 那里,通过抓两头带中间,一手抓典型培育选树,一手抓后进帮 带提升,确保了全县城乡基层党建工作整体推进。
理论调研文章(定稿) 篇6
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领导干部是关键。只有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真正起到表率作用,坚决纠正不正之风,才能把党的作风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领导干部能否在作风建设中做表率,直接关系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领导干部起着主导和决定性的作用。领导干部作风正派,深入群众、深入实际、体察民情,反映群众的意见,集中群众的智慧,正确分析矛盾,就能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同本地区、本单位的具体情况结合起来,动员和组织群众,以表率作用影响群众,使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成为亿万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反之,领导干部自己的作风不正,就难免教条主义、本本主义滋长,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盛行,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弄虚作假、虚报浮夸,独断专行、软弱涣散,就会干扰破坏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就会贻误党的事业。
领导干部能否在作风建设中做表率,直接关系到党的形象,关系到人心向背。我们党力量的源泉在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人心向着党,党就有力量,就会无往而不胜;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损害了,失去了民心,党就会失去生机与活力,甚至丧失政权。人民群众总是通过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的言论和行动、形象和风貌来认识和评价党的。历史经验充分证明,当各级领导干部以身作则,坚持和发扬党的优
良作风的时候,党就能得到人民群众的信赖和支持,党的事业就蓬勃发展;反之,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就会受到损害,党的事业就难免遭受损失和挫折。
领导干部能否在作风建设中做表率,直接影响到良好的党风乃至社会风气的形成。党是整个社会的表率,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又是全党的表率;党风在客观上是民风的楷模,对民风起着引导、制约和决定的作用。领导干部作风正派,党员在群众中威信高,人民群众就会跟着学,良好的社会风气就会形成;领导干部作风不正,就会在群众中造成不良影响,使社会道德水平下降,败坏社会风气。因此,欲正民风必须先正党风,欲正党风必须先搞好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加强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充分发挥他们在党风建设中的模范带头作用,是实现党风和整个社会风气根本好转的关键。
领导干部要在作风建设中做表率,就必须加强党性锻炼,注重世界观的改造,加强理论修养、道德修养,时刻保持高度警惕,经受住权力、金钱、美色等各种考验。目前,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以及贪图享乐之风在一些党员干部中盛行,严重腐蚀了领导干部队伍,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因此,领导干部应自觉抵制不正之风的影响,保持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培养良好的生活情趣。应自觉接受党和人民群众的监督,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做到“慎独”,把“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的要求作为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应自觉强化廉洁自律意识,多用党员的标准对照自
己,看看与党的要求还有多大差距。只有比出不足,才能比出动力,比出自觉做表率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要克服“小节无害”的思想,不要因为是小毛病,无伤大雅,就不注意纠正;不要因为是小问题,群众反映不大,就自己放纵自己。要以对党的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自觉坚持从严要求,从点滴做起,从小事做起,真正起到表率作用。
领导干部是转变作风的关键 2003-06-29 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着力于解决党的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生活作风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这是我们党站在历史的高度,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本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态度,为用好人民赋予的执政权力,不断提高我们党的执政水平,巩固我们的执政基础而作出的重大决定,是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性的因素,转变作风,各级领导干部率先垂范是关键。因此,当前,应当从加强和改进领导干部作风入手,建立机制,完善制度,规范行为,强化监督,使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八个坚持,八个反对”落到实处。
加强教育,切实转变思想作风 重点应加强三个方面的教育。一是作风建设重要性和紧迫性的教育。作风,是我们党在政治纲领和行动中表现出的态度和风格,是党的性质、宗旨、路线的重要体现。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人的诞生和使命,就是全心全意为
人民服务,这就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是党的生命,就是党的力量所在。党的作风好坏,直接关系到党的形象,关系到人心的向背,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因此,应通过教育使领导干部深刻认识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其认识到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是我们党与时俱进,永保先进性的需要;是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迫切需要;是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要求;是适应WTO、建立廉洁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制的迫切需要。二是党的宗旨教育。加强党的作风建设,说到底是正确处理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因此,要加强领导干部的宗旨教育,从思想上解决“当官”与“为人”的问题,树立领导干部以民为本,重德修身的思想,避免领导干部成为脱离群众的“官老爷”,保持领导干部“人民公仆”的本色。三是勤政廉政教育。要通过经常性的法规教育、警示教育,使领导干部知道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教育领导干部清正廉洁,勤政为民,以良好的道德形象和高尚的人格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完善机制 切实转变工作作风、领导作风 一是完善社会评价机制,促使领导干部在作风建设中起到表率作用。社会评价机制对领导干部的行为具有较强的引导、评价功能,因而应充分运用社会评价机制来促使领导干部严以自律。一方面,全社会应形成一种共识,即领导干部必须带头实践“八个坚持,八个反对”。“必须”是指“八个坚持,八个反对”是领导干部履行职责的一项基本要求、基本的义务,而不是领导干部个人的修养问题,可执行或可不执行。领导干部是不是认真实践“八个坚持,八个反对”事实上就是是否对党和人民负责的问题。坚持实践“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领导干部就是好的领导干部,应当受到褒扬,违背“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领导干部则应该受到谴责。另一方面,应将领导干部实践“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情况,将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情况作为干部任用的重要标准。在干部选拔任用上,坚持实事求是、德才兼备,反对重才轻德,重数字轻实绩,从而使这种评价机制成为领导干部严以自律的内在动力。二是完善决策机制,切实改进工作作风、领导作风。首先在领导班子内部,要严格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切实做到凡是重大问题由集体讨论、民主决策,以集体权力制约领导权力的滥用。其次,要坚持领导、专家、群众相结合,确保决策的正确性。应建立并坚持以下工作制度:(1)定期学习制度,努力提高领导干部的决策能力。(2)规范性文件出台前法律部门审查把关制度、对规范性文件定期清理制度,规范政府的施政行为。(3)重大问题决策前法律咨询和科学论证制度。对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问题,决策前要专门成立有关专家学者参加的法律咨询、科学论证小组,减少和避免决策失误。(4)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度。三是完善考核机制,及时纠正领导干部作风上存在的问题。在考核内容上,即要重业务,又要重政治。不仅要考核领导干部的才,更要考核领导干部的德。在考核对象上,不仅考核领导干部自身实践“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情况,也要考核其部属实践“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情况。要求领导干部认真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既严格自律,又带好队伍,杜绝好人主义。在考核成果的运用上,对领导干部作风上存在的一般问题,组织上要及时开展针对性的诫免教育,促其纠正。对领导干部作风上存在的突出问题,要及时采取组织、纪律、法律的手段予以纠正,避免造成更大的损失。强化监督约束机制,切实端正生活作风 生活上的享乐主义正是导致一些领导干部脱离群众、腐化堕落的根源。为此,必须采取措施,切实端正领导干部的生活作风。一方面是完善制度,严格规范领导干部的从政行为。如进一步坚持和落实廉政谈话制度、选拔任用干部征求纪委意见制度,领导个人重大事项和外出报告制度、党员干部“八小时”以外活动监督检查制度等。另一方面是对重要岗位、重要环节和领导干部的重要活动作为重点,切实加强监督。一是上级党委应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教育、管理、监督、考核,增强监督的权威性;二是要提高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质量,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增强监督的直接性;第三要充分发挥纪检监察机关的作用,增强监督的有效性;第四要靠群众和舆论监督,增强监督的广泛性。要积极推行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和民主测评、质询听证、新闻监督等形式,增强监督的广泛性和公开性。
浅谈如何转变领导干部作风
领导干部是“火车头”,俗话说:“工作好与坏,全靠领导带”。没有好的领导集体,就没有好的局面,就没有发展。笔者认为转变领导干部作风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要严明纪律。首先是严明政治纪律。从大的方面讲,就是要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具体到单位就是坚决维护单位领导班子的核心地位,不折不扣地执行局党组的各项决策、部署,做到有令则行,有禁则止,任何人在这个问题上不存在回旋的余地,做到同一目标、同一口径、同一步调。决不能搞台上相信,台下不信,决不允许公开发表或在职工中散布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相违背的言论,决不允许听信、传播政治谣言。其次是严明组织纪律。绝不允许个人向组织讨价还价,拒不执行组织的决定,要无条件地服从组织、服从大局。第三是要严明工作纪律。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切实做到。局务会决策的工作,关键是要不折不扣地抓好落实,决不允许以任何借口进行歪曲、变通,决不允许合胃口的就执行,不合胃口的就不执行,甚至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要从小事情上抓落实,如要遵守工作作息时间制度,不要8点钟过了,才从餐厅里走出来。这样影响不好。
二是要树立好的工作作风。要大力倡导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切忌空谈,切忌
浮躁。我们很多工作思路是好的,论证得很好,措施也很得力,推进得也比较顺利,但最终却失败了、夭折了,原因在哪里?问题不在于决策,不在于前期环节,而在于最终的操作上、最终问题的解决和落实上出了问题。根本原因是我们抓工作还不够具体、不够深入、不够细致。很多工作,只要挖空心思地动脑筋,就肯定会有办法,有办法就有路子,有资金,有技术,有项目,也就会有效果。要大力倡导立说立行、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坚决反对催催动动、不催不动,甚至催也不动的等靠思想。干工作要上升到一种殚精竭虑、全然忘我、上瘾成癖的精神境界,要有一种孜孜以求、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要有一种干就干好、精益求精、誓争一流的工作标准,要有一种豁上身家性命、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坚强意志。
三是要增强团结协作意识。团结问题事关全局,团结出凝聚力,出战斗力,出生产力,也有政绩,出人才,出干部。不团结就没有合力,就没有积极性,气不顺,劲不足,个人能力再强也发挥不出来;不团结,想干事的也干不成事,想进步的也进步不了,最后倒霉的是一班子人。目前,空前团结也是干事创业最基础的条件。在团结方面要努力做到“两讲、三多、四不”。“两讲”,即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立场要坚定,旗帜要鲜明,绝不能含糊;在小事上要多谦让,多顾全他人。“三多”,即多沟通,要勤联系,勤谈心,勤交心,宁可沟通过了,也不要
沟通欠了;多理解,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任何人都有优点和不足,同志相处、分析和处理问题,要多看别人的长处,多看自己的短处,多体谅他人、理解他人;多规范,工作中要时时处处,注意规范约束自己的言行,照章办事,照程序工作,既到位又不越位,否则就容易发生碰撞,产生磨擦,出现矛盾,影响团结。“五不”,即不猜,不无故猜测他人;不疑,不乱怀疑他人;不听,不听信小人挑拨;不信,不听信谣言,不听信小道消息和马路消息。从而使大家真正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话往一处说、事往一处做,同心同德,形成合力,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四是要保持清正廉洁。认真执行中央最近提出的“四大纪律、八项要求”,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严格把握住自己,时时警醒自己,切实摆正做官与做人、组织与个人的关系,做到“台上和台下一个样,人前和人后一个样,说的和做的一个样,八小时内和八小时处一个样,局里和局外一个样,工作日和休息日一个样。”廉洁从政具体上说:第一,不得干预工程发包、企业改制等重大事项的正常进行,不得以任何明示或明示的方式,用个人意志插手这些工作;第二,不得以任何名义收受与自己职权有关系的单位、个人的现金、有价证券和支付凭证,在买房及住房装修时,不准受上述对象任何形式的馈赠;第三,不得利用权力为亲属及身边工作人员谋取私利;第四,不得私自驾驶公车,如发生交通事故,除按
有关交通法规处理,一切费用由个个自付外,还将视情节追究党、政纪责任;节假日、休息日没有公务活动,车子不要往家里开。第五,不要铺张浪费,要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不要经济形势一好,就忘乎所以。不出入各种高消费、高档娱乐场所。大家要互相监督。同时,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在盯着我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
五是要改进领导工作方式方法。下决心精简会议和文件,改进会风和文风,消除“文山会海”,提倡开短会、开小会,简化程序,可开可不开的会议一律不开,可发可不发的文件一律不发。不擅自参加各种营业性应酬、庆贺、剪彩和迎来送往活动,从而腾出更多的时间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加强调查研究,集中精力理思路,抓大事,谋全局,促进工作落实。
六是切实发挥领导带头作用。领导干部的言行,对职工群众起着示范和表率作用,“其身正,不令而行”,头带好了就是无声的命令。古人说,“已不正,焉能正人”。职工群众也说,“上梁不正下梁歪”。言行一致,身教胜于言教是个硬道理。好的作风是一级一级带出来的。所以,我们要时时处处规范自己的言行,率先垂范,以身作则,树立起良好的形象。
领导干部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作风 州委“六条要求”中明确指出:“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培养科学的生活方式”,笔者很受启迪。要培养科学的生活方式,首先要有严谨、优良的生活作
风。生活方式是一个人思想觉悟、道德水准、知识水平、性格品质的综合体现,党员领导干部更应在这些方面养成一个优良的作风。判断一个领导干部的优劣,不仅要看其决策能力和组织能力,而且还要看其生活方面的所作所为。群众最讲实际,他们总是希望身居领导岗位的共产党员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和完整的高尚人格,他们不仅注意观察领导干部8小时以内的工作作风和言行,而且也在观察领导干部8小时以外的生活细节。如果一个领导干部不仅善于决策和知人善任,而且在生活方面严以律己,行为高尚,就会得到群众赞扬,从而增强凝聚力和感召力。否则,就会失去群众,减弱非权力影响,导致人心涣散,使领导的决策难以贯彻和达到预期的目的。不仅如此,领导干部的生活作风还关系到群众对党的整体形象的认识。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群众对党的先进性的认识,一方面从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上去分析认识,另一方面就是从群众看得见的领导干部的具体言行中去推断判断。如果我们的领导干部既有正确的思想作风和扎实的工作作风,又有优良的生活作风,既是讲政治、讲正气的工作模范,又在生活中作出良好的表率,群众就会从中得出“共产党好”的结论,就会真心实意地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在同样的环境中,我们的党员、干部,有的在个人生活过程中能独善其身,有的却自甘沉沦;有的能拒绝腐蚀,有的却唯恐不能多贪多占。如孔繁森、汪洋湖、任长霞、梁雨润等人,他们就具有坚强党性和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在形形色色的诱惑面前能拒绝腐蚀,能守身如玉,成为我们每个党员干部学习的榜样,深受人民的歌颂和爱戴;而王怀忠、刘方仁、马德、李嘉廷等人却只讲实惠不讲理想,只讲索取不讲奉献,生活腐化,心理扭曲,经不住诱惑,走上了严重违法犯罪的道路,从高级干部蜕化变质成人民的罪人。这也充分体现了党员领导干部培养和树立科学的生活方式、良好的生活作风的重要性。领导干部注意个人的生活细节,养成优良的生活作风,对于每一个党员干部来说,并不是件难事,只要有决心、有毅力,是完全可以做得到的。比如对家庭生活,做到量入为出,勤俭持家,在合法收入允许的条件下不断提高生活质量,讲究吃、喝、穿、行、玩、乐等生活的合理、科学安排,这是应该做到也是能够做到的。再如,出差在外地,远离领导、同事、亲人,在缺乏监督的情况下,遵纪守法,讲究社会公德,这也不是过高的要求。再如,对待人际关系,讲道德、讲原则、讲人格、讲正气,这也是党性原则的问题。党员领导干部也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具体人,在公务活动之外也必然会以自己特有的方式与上下左右的人发生这样那样的联系。而这些日常的个人“生活圈”、“交际圈”中,又最能观察到和看清一个党员干部的党性和个人品格。培养科学的生活方式就是要求我们每一个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牢固树立和保持共产党人的崇高情操和
革命气节,追求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注意个人的“生活圈”、“交际圈”和“娱乐圈”,过好名利关,金钱关,美色关,加强党性修养和道德修养,经过学习和实践磨练,努力塑造自己的高尚灵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日常生活中养成一身正气的优良作风,养成合乎规律而又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
踢开干部作风面前的“绊脚石”
“从职工中来,到职工中去”,是转变干部作风、提高干部素质、更新干部理念的突破口和切入点。当前,个别干部在思想作风、工作作风方面存在深层次问题,思想怠、作风懒,给单位发展造成了不少负面影响。造成这种境况无不与我们干部、特别是个别领导干部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与我们的“懒、散、惯、惰”有关联,即使头脑再聪明,也不会有大出息,也干不成大事业。可以说,“懒、散、惯、惰”作风是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它影响和耽误一个单位的经济发展,甚至使这个单位的经济倒退。记得有位市委领导同志说过:“群众懒是党员造成的,党员懒是干部造成的,一般干部懒是领导干部懒造成的。不怨群众不老实,而是干部没落实;不怨基层常出事,而是干部多避事;不怨干部作风懒,而是领导骨头软;不怨干部不检查,而是领导没督查;不怨干部怕惹人,而是领导是好人。”“懒、散、惯、惰”性当头,势必头脑简单,四肢发达,即使表面上辛辛苦苦,充其量只是守守摊子,当个维持会长,有时恐怕连摊儿也守不好,维持也维持不好;只会维持现状,事业不可能有大起色,一旦遇到新矛盾,很有可能会手忙脚乱,误大事,这就是所谓的“辛苦”。学习是治懒惰的良药,职工是治懒惰的良医,心里装着职工,密切联系职工,真正走到职工中间去,你就不会成为“懒惰”官;不到职工中去,就不知道自己的水平有多差;不与职工接近,就体会不到自己早已远离了职工;职工是我们的良师益友。离职工越近,思想就会越解放;离职工越近,信念就会越坚定;离职工越近,对政策理解就会越透;离职工越近,解决困难和矛盾的办法就会越多;离职工越近,也会对腐败现象认识得越深刻,也就会离腐败越远。
正象毛主席所说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有位名人说过:“当官有几戒,戒贪、戒昏、戒庸,更戒懒惰。”其实,懒惰和昏庸是紧密相连的。一个领导干部,不愿深入一线、深入实际,整天泡在办公室,腿懒、嘴懒、手懒、脑子懒,行动更懒,贪图安逸,怕苦怕累,对基层情况若明若暗,对工作情况一知半解,对矛盾和问题心中无数。我们一部分人宁可挨饿、守穷,却不愿去改变现状。我国应该出台一部治懒的法律,通过这样的法律,促使许多人由懒变勤,由穷变富。如果对号入座的话,我们的干部中有多少人在这个“号”和座里边呢?穷不可怕,怕的是志气短,思想怠,作风懒。贴近群众,克服懒惰,以高昂的勇气和工作热情,大胆处理和解决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引发的各种矛
盾,在实际工作中培养和锻炼驾驭全局和复杂局面的能力,踢开干部作风面前的“绊脚石”!
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五个突破“点”
一是出发点: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实现群众利益。密切联系群众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必须牢固树立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意愿,集中群众的智慧,办好群众的事情,实现群众的利益。这样,才能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信赖和拥护,我们立党、立国、执政才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二是着力点: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持正确的政绩观。这 就要求我们党员领导干部必须把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而奋斗作为人生的最高目标,把为人民服务作为人生的最大追求,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最高目标,自觉地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按客观规律办事,坚持讲真话、办实事、求实效,不盲目攀比;要深入实际,脚踏实地,艰苦奋斗,不搞花架子;要顾全大局、统筹兼顾,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不急功近利,一切工作都要经得起实践、历史和群众的检验。
三是根本点:坚持思想教育和制度建设的有机结合。只有二者有 机结合,才能发挥有效作用,从源头上
预防和治理各种不良风气。要教育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他们在工作实践中加强政治修养,锻炼意志品质,提高精神境界,保持不骄不躁和艰苦奋斗的作风,筑牢抵制各种不良作风的思想长城。要通过制度设计、制度创新来有效规范党政机关公职人员的行为,建立和完善科学决策制度、民主监督制度、依法行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等制度体系,完善政务公开、民主评议、质询听证等民主形式,将权力运行置于群众监督之下。
四是关键点:把好选人用人关。选什么人用什么人,对作风建设 具有至关重要的导向作用,这就是要确立一个标准,体现一种政策,树立一种作风,展示一种形象。因此,把好选人用人关,是加强作风建设的关键。要抓紧建立和完善干部政绩考核制度、考核标准和奖惩制度,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通过制度保证,使勤政为民、求真务实的干部得到褒奖,使好大喜功、弄虚作假的干部受到惩戒,在广大党员干部中形成勤政为民、求真务实、踏实苦干的浓厚风气,形成奋发有为、开拓进取、艰苦奋斗的浓厚氛围,保证科学发展观在干部队伍中牢固树立起来、真正落实下去。
五是评价点: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信任度、支持度。作风建设的 成效如何,人民群众说了算。这是由党的宗旨决定的。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要想提高在人民群众中的满意度、信任度、支持度,就必须做好五件事:诚实守信,办好人民委托的事;全心全意,办好人
苏北乡镇企业人才需求现状调研 篇7
一、调查对象概况
本调查团队按照抽样调查随机原则抽取样本单位的要求, 结合考虑苏北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及样本单位的区域代表性, 从符合样本单位要求并表示愿意配合本次调查的近150家乡镇企业中, 随机抽取了70家乡镇企业作为调查对象。调查对象企业的基本情况如下:
1. 区域分布情况:
70家乡镇企业覆盖了苏北地区的5个地级市, 其中有36家企业分布在地级城市, 有21家分布在县级城市, 13家分布在乡镇。
2. 业务领域及产值:
70家乡镇企业中有62家企业的业务领域为制造业, 5家为商业流通、批发和零售业, 3家为建筑和装修装饰业。其年产值均为1000万元以上, 其中有6家企业年产值在1亿元以上。
3. 所属行业:
70家乡镇企业中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的企业数量为52家, 占74.3%, 属于技术密集型行业的企业数量为16家, 占22.9%, 知识密集型行业的企业为2家, 占2.9%。
4. 员工人数:
70家乡镇企业中员工总人数200人以下的有28家企业, 200-500人的有21家企业, 500-1000人的有11家企业, 1000-3000人的有10家企业。
5. 员工素质:
70家乡镇企业中只有18家企业大专学历及本科学历以上员工人数比重达到10%以上, 员工总体素质较低, 知识结构不够合理。
二、苏北乡镇企业人才需求现状分析
人才是决定乡镇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市场竞争首先是人才的竞争;否则, 即使有最现代化的设备、优质的原料, 企业也很难在市场中立足与发展。有研究表明, 乡镇企业中有40%缺少管理人才, 有5.4%人才严重缺乏;有68.4%的企业缺少技术人员, 23.7%的企业技术人员严重缺乏;36.8%的企业缺乏供销人才, 2.6%的企业供销人才严重缺乏;23.1%的企业缺乏财务人才;21.6%的企业缺乏政工人才, 2.7%的企业政工人才严重缺乏。由此可见, 乡镇企业人才需求匮乏问题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现将本次调查的苏北70家乡镇企业人才需求现状的特点总结分析如下:
1. 企业招聘对人才文化程度的需求。
调查统计显示, 企业在开展人才招聘时更喜欢具有中专、大专学历的毕业生, 表示更喜欢中专及大专学历人才的企业数量所占比重达到了87.15%。具体情况参见图1:在进一步的原因调查分析中发现, 61家表示更喜欢中专及大专学历的毕业生的企业认为: (1) 该层次的毕业生具有更强的动手能力和业务素质; (2) 工作心态相对稳定; (3) 具备进一步提高和发展的潜质。
2. 企业对五种人才要素的重视程度。
调查统计显示, 对于人才的知识、技能、创新、态度及沟通这五种要素, 苏北70家乡镇企业中最高有近60%的企业把技能要素放在第一位, 最高有近40%的企业把态度要素放在第二位, 最高有近51.4%的企业把知识要素放在第三位, 最高有近40%的企业把沟通要素放在第四位, 最高有近52.9%的企业把创新要素放在第五位。
由此可见, 苏北乡镇企业对人才技能要素最为重视, 其次为态度要素, 而对创新要素的重视程度相对较低, 原因有三个方面, 一是本次调查样本中的企业绝大多数属于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行业, 而知识密集型企业样本的数量只有2家, 这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创新在企业人才需求中的重要性;二是苏北乡镇企业在行业竞争中一般处于跟随者的竞争地位, 其对创新的要求不像处于领导者竞争地位和挑战者竞争地位的企业那么强烈;三是苏北乡镇企业人才的知识结构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创新作用的发挥;四是苏北乡镇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对创新还不够重视。
3. 企业人才需求的岗位类型。
在对70家乡镇企业人才需求的岗位类型的调查统计中发现, 企业首先对技工类人才需求最为普遍, 样本中有65家企业选择了技工类人才, 这主要是由于调查样本的企业绝大多数属于制造领域;其次分别是营销贸易类、管理类、信息类、语言类和服务类。具体如图1所示:
由图1可见, 苏北乡镇企业人才需求量最大的岗位是技工类, 其次是营销贸易类和管理类, 而对于语言类和服务类没什么需求。由此可见, 随着苏北乡镇企业的竞争和发展, 其除了对技工类人才需求保持旺盛以外, 对营销贸易类和管理类的人才需求也逐步提升。而由于苏北乡镇企业现代化管理方法及信息化管理系统运用的欠缺, 使得其对信息类人才的需求仍然不高。另外, 由于业务范围及业务领域的原因, 苏北乡镇企业对语言类和服务类人才需求较少。
4. 企业平均年人才需求量。
在对70家乡镇企业最近5年企业年均人才需求量的调查统计分析中发现, 苏北乡镇企业的人才需求量总体还是比较大的。其中, 年人才需求量在50-100人的企业数量达到了40%, 10-50人的占了31.43%, 两者共计年人才需求量在10-100人的共占了71.43%。从调查单位的具体情况来看, 规模较大的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 企业年均人才需求量较大。年均人才需求量在100人以上之所以较少, 主要是因为苏北乡镇企业规模尚不够大。
5. 企业喜欢的人才个性特征。
在对企业喜欢的人才个性特征问题调查分析中发现, 70家乡镇企业普遍更喜欢具有活泼、稳重和成熟个性特征的人才, 分别有85.71%、97.14%和92.86%的企业选择了这三种人才特征。具体情况如图2所示:
很多企业表示低调和老实的人才个性特征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现代企业发展和竞争的要求, 认为具备这两种人才特征的员工不容易沟通, 也缺乏工作激情。另外, 很多企业表示之所以不选择冒险这种个性特征主要是由企业的经营战略目标和经营业务类型决定的, 他们表示对于乡镇企业而言, 可能最重要的首先是企业的生存和稳定的发展, 而冒险虽然可能会带来更多的机会, 但同时也意味着更多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6. 企业对现有大中专毕业生员工工作表现的总体满意度。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现各乡镇企业对于员工的要求越来越高, 那么企业对大专毕业生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如何呢?在对70家乡镇企业关于对现有大中专毕业生员工的工作表现的总体满意度调查中发现, 企业总体上对现有大中专毕业生员工的工作表现是满意的, 其中非常满意为17.14%, 比较满意为51.43%, 基本满意为20%, 基本满意以上达到88.57%。
在进一步的原因调查中了解到, 企业觉得满意主要是因为他们认为大中专毕业生在专业技能、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方面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因为在调查过程中, 通过调查了解到很多企业现有的大中专毕业生员工都是筛选过的, 一些表现不好的也都被解聘了;另一方面, 表示非常满意的企业比重也仅仅只有17.14%, 这表明大中专毕业生及以上学历员工在工作的某些方面还是有所欠缺的。而在对大中专毕业生主要欠缺方面的调查统计中发现, 企业对其工作表现有所不满主要是因有些大中专毕业生在吃苦耐劳、工作心态、实践经验及进取心方面表现得还不够好, 如有好高骛远、怕吃苦及不踏实的工作心态。
7. 企业大中专毕业生员工的薪资水平。
现如今, 员工工作首先看的就是薪资是否合理, 而企业要想留住员工, 就必须要有合理的薪资水平。在对苏北70家乡镇企业大中专毕业生薪资水平的调查统计中发现, 在这些企业中绝大多数大中专毕业生员工的薪资水平在1500元—2000元之间, 高于2000元的员工相对较少, 而刚进企业第一年一般都在1500元以下。在对企业管理层关于大中专毕业生薪资水平合理性问题的调查中发现, 有8.57%的企业表示其大中专毕业生员工的薪资水平是非常合理的, 有40%的企业表示其薪资水平是比较合理的, 有47.14%的企业表示其薪资水平是基本合理的, 只有4.29%的企业表示其薪资水平是较不合理的, 表示其薪资水平很不合理的为0。具体如图3所示。在调查过程中, 有很多企业均反映虽然他们认为其企业大中专毕业生的薪资水平是合理的, 但很多大中专毕业生却并不这么看, 他们的期望薪资水平一般都会高于企业所给予的实际薪资, 尤其是很多大中专毕业生对自己的薪资水平并不是很满意的。另外, 很多企业也表示之所以会出现期望薪资与实际薪资的差距, 主要是因为他们对大中专毕业生的期望能力素质水平与其实际能力、素质水平之间存在差距, 也就是说很多大中专毕业生并没有具备企业所期望的能力素质水平。
8. 大学生本身存在制约其就业的因素。
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所关注的, 现在众多院校之所以出现就业难的现象, 问题不仅仅是绝对就业机会少, 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大学生本身存在制约其就业的因素。在对苏北70家乡镇企业关于制约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的关键因素问题调查中发现, 相对于工作经验和知识技能而言, 工作态度和择业心态更会制约到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 分别有94.29%和88.57%的企业认为两者会制约到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 具体如图4所示。在对部分企业的调查中了解到, 一些企业认为只要大中专毕业生能够摆正心态, 端正工作态度, 勤奋努力, 凭借其专业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完全可以将工作经验和知识技能的欠缺弥补上去, 这也是为什么工作态度和择业心态显得更为重要的原因。
9. 企业的人才供给问题。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保证, 企业人才供给出现问题, 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就会出现问题。在对企业人才供给问题的调查中发现, 有85.71%的企业认为目前自己的人才供给渠道不能满足其人才需求。调查中还发现, 70家乡镇企业主要还是通过职业中介、人才市场招聘和网络招聘这三种渠道满足其人才需求, 而对于运用校园招聘和人才定向培养这两种渠道的企业却非常少, 但有91.42%的企业都认为与相关大中专院校开展校企合作对解决其人才供给问题帮助很大。另外, 选择其他选项7.14%的企业主要是指通过公司内部员工介绍这种形式。具体如图5所示:
三、结论
总之, 通过对苏北乡镇企业人才需求现状调查的分析可知, 苏北乡镇企业的人才需求与供给主要存在以下几大矛盾:第一, 苏北乡镇企业人才需求缺口较大与现行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难同时并存的矛盾;第二, 苏北乡镇企业期望招聘具备较高文化素质的员工与现有员工文化素质水平较低的矛盾;第三, 苏北乡镇企业现有大中专毕业生员工认为其薪资水平较低、不够合理与企业认为其薪资水平基本合理或较为合理之间的矛盾;第四, 苏北乡镇企业期望大中专毕业生所具备的能力素质水平与现在大中专毕业生实际所具备的能力素质水平之间的矛盾;第五, 苏北乡镇企业所强调或看重的员工要素与相关高等院校人才培养侧重点之间的矛盾。
摘要:通过对苏北70家乡镇企业的人才需求情况进行具体深入的调研分析显示, 苏北县域乡镇企业既面临严重人才匮乏的问题, 高等院校又出现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苏北乡镇企业的人才需求与供给主要存在的矛盾是:人才需求缺口与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难同时并存的矛盾;企业期望招聘较高文化素质的员工与现有员工素质水平较低的矛盾;薪资水平较低、不够合理与薪资水平基本合理或较为合理之间的矛盾;所具备的能力素质水平与实际所具备的能力素质水平之间的矛盾;企业所强调或看重的员工要素与相关高等院校人才培养侧重点之间的矛盾。
关键词:苏北乡镇企业,人才需求,现状调研
参考文献
[1]申培轩.乡镇企业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需求[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 (5)
[2]徐元明.江苏乡镇企业的成长历程[J].江苏地方志, 2009 (5)
[3]周虎城.江苏乡镇企业发展落后于浙江的原因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 2002 (3)
[4]赵润杰.乡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探析[J].管理观察, 2009 (11)
【乡镇调研文章】推荐阅读:
乡镇信访工作调研文章08-31
乡镇武装工作调研08-29
乡镇考察调研报告06-21
乡镇机构改革调研提纲09-24
乡镇综合治理调研10-15
乡镇发展的调研报告07-05
乡镇领导调研工作总结06-19
乡镇企业调研报告08-31
乡镇统战信息调研报告09-12
乡镇新农保工作调研报告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