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乡镇发展的调研报告

2024-09-17

关于加快乡镇发展的调研报告(通用8篇)

关于加快乡镇发展的调研报告 篇1

xx属传统农业大镇。改革开放以来,xx发展长时期处于徘徊状态。进入新世纪以来,该镇悄然调整思路,加大运作力度,克服底子薄,基础差等困难,在xx北部地区即将异军突起。

一、xx发展呈现异军突起态势

xx于明末建场,民国18年置xx乡,解放后仍置乡。1993年,在撤销江北县xx区公所、xx乡、杜家乡、广佛乡基础上建立

xx镇。2003年,永庆镇并入xx镇。xx镇地处xx区西北部中段,东邻古路镇和高嘴镇,南接木耳镇,西连北碚区三圣镇,北依茨竹镇。幅员面积93.5k㎡,总人口3419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362人。

长期以来,xx为粮猪果三元产业结构,是xx伏季水果基地之一。上世纪末,xx建筑业在名噪一时之后已淘汰出局,工业企业在xx难以落地生根,场镇建设停滞徘徊,整个发展沉闷不前。2002年之后,xx发展开始发力,出现从逐步挺立转向昂首崛起态势。

(一)特色农业突飞猛进

2003年,xx镇在继续推进粮猪果传统农业发展的基础上,确立了“一带两片”农业发展思路,即210国道沿线一带6个村发展10000亩以杨梅为主的优质水果,后河流域4个村退耕还林10000亩发展1万头草食牲畜,210国道以东5个村发展10000亩无公害蔬菜。之后,引进市级龙头企业中国亚克林业公司,建起了占地400亩的优质树种苗圃基地;引进私人业主建成1000亩杨梅基地;争取市级土地整理资金2700万元,形成核心区2000亩,总面积1.4万亩的蔬菜基地,同时引进莱斯农业开发公司和蔬菜种植业主,按照“公司+农户+基地”模式助推蔬菜基地建设;目前,成都虹禾集团拟在该镇租地10000亩建设出口蔬菜生产基地。此外,引进xx展望畜牧发展有限公司建起了占地20亩的孵抱基地和种鸡场,采取“公司+农户”形式,发展养鸡大户76户,2006年艾维茵生态鸡出栏达100多万只,仅此一项,农民增收200万元以上。引进xx市宏昂实业有限公司,建起了年出栏成猪600头,幼猪200头的野猪养殖繁育基地。2007年,xx奶牛基地建设正式启动,已养奶牛60头,通过采取引进奶牛饲养专业大户等措施,力争3年内突破奶牛1000头的目标。据统计,2003年6月以来,该镇已引进农业项目25个,企业和个体业主21户,引进资金1.52亿元,租、占土地5000亩。短短几年,已建成养鸡场、种羊场、种兔场、野猪场、杨梅、花卉、伏季水果、无公害蔬菜等特色农业基地,伏季水果3900亩年产果1718吨,无公害蔬菜1.6万亩产菜17680吨,2006年底出栏羊8900只,兔36141只,小家禽200万只。

(二)工业发展快速起步

2002年底,xx仅有工业企业7户,产值2100万元,工业在xx尚未形成产业。2006年底,xx镇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正式启动,工业强势发展的势头已经初显。占地100亩,总投资6500万元的xx仁寿有色金属公司正在建设厂房,2008年1月一期工程投产后,将年产铝合金4万吨,铝镁合金500吨,产值9.5亿元,利税1.05亿元;二期工程建成后年产铝合金8万吨,铝镁合金2000吨,产业将向铝制品加工延伸。目前,拟入驻创业基地有天坤、德意等近10户模具企业,有医疗器械、机械加工、汽车改塑企业各1户,食品加工企业3户,工业地产企业2户。

(三)城镇建设势头强劲

2002年前,xx场镇较长时期“板”着老面孔。2002年和2004年,该镇先后两次对场镇建设规划修编。近年来,引进资金17亿元,对xx场镇进行了大规模改造和开发。在2002年扩建镇政府办公楼,拆除邮政局等危旧房打通街道瓶颈,建设街心花园之后,先后引进慧能物业公司,巨奇房地产公司,对xx粮站和车站实施整体开发,新增建筑面积6.7万㎡。与此同时,引进业主对供销社和食品站片区进行了旧城改造。目前xx寰泰房地产开发公司和xx银海房地产开发(集团)公司已入驻xx镇。寰泰投资7亿元打造占地300亩的“寰泰·世纪华城”,建筑面积64万㎡的工程将于2013年全部完成。银海投资10亿元建设占地800亩、建筑面积100万㎡的大型住宅小区,前期工作正在有序推进,预计8-10年建成。

(四)农村面貌加速改善

xx镇公路早已实现村村通,现全镇通车里程139.27km,黑化、硬化的环形网状公路正在建设和形成。建设石板中大路和水泥人行便道109 km。实施水土保持5800亩,整治山坪塘45口,整治渠道9 km,维修电力提灌站3处,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在新农村建设中,已完成农房改造620户,建沼气池1385口,改厕650户;徐堡村居民新村一期工程已经完成,建成住宅2200㎡,12户居民已乔迁新居,1.8万㎡的二期工程已经启动;南天门居民新村建成15户2600㎡,后续工程

正在抓紧建设,农民居住条件已逐步改善。

二、xx发展实现异军突起的条件分析

(一)利好条件

1、地处城乡结合部的区位

xx镇距区政府27km,位于xx主城核心区边缘。有着与木耳、王家等镇地处主城核心区相近的交通及接受城区幅射 带动优势,但又不受主城核心区严格的规划和政策限制,对中小企

业和私人业主投资兴业,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2、环形网状硬化的公路交通

xx地处未来的xx绕城高速公路和外环高速公路之间,210国道纵贯镇境,空港大道延伸段规划经镇境连接xx外环高速公路,两纵两横快速通道将使xx发展如虎添翼。xx至北碚区三圣镇的公路已经硬化。到2008年底,xx至古路、永庆至高嘴、牛皇至天堡寨、永兴至发扬、永庆至龙平、黄葛至独大田、三兴路至南天门、保胜寺至小五等8条区、乡、村道将全部硬化或黑化。环形、网状、硬化的公路交通,为生产要素快速向xx集聚奠定了坚实基础。

3、较强的城镇承载能力

xx现有街道长6.81km,占地7万㎡,建筑面积25万㎡,非农人口2362人。有日供水量1700吨的水厂1座,天然气站1座,电力供应充足。有中学2所,小学9所,中心医院1所。场镇建设、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发展与经济建设基本配套。

4、富集的优势资源

xx有耕地30421亩,其中田占18571亩,为无公害蔬菜等特色农业规模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土地资源。有森林5.26万亩,其中成片林地37946亩,区级南天门森林公园位于镇境,丰富的森林资源创造出旅游业和畜牧业发展优势。高山、深谷、浅丘并存,海拔最高946.6m,最低343.9m,特殊的地形地貌所形成的特殊气候,为发展特色农业和避暑休闲旅游提供了气候资源。境内天然气储量丰富。xx水资源充足,有长达11 km的观音洞水库湖面,有库容43.3万方的红卫水库、56.5万方的七一水库、44.9万方的红星水库、103万方的四五水库、38万方的红旗水库。

5、综合的优惠政策

xx系区属中心镇和区中小企业创业基地,享有小城镇建设和中小企业创业基地系列优惠政策。xx是xx市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城少挂钩试点镇,享有得天独厚的农民集体所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等用地优惠政策。

6、一流的发展软环境

xx镇党政一班人有着负重自强、团结拼搏、开放开拓、勇争一流的蓬勃朝气,全镇干部群众有着加快发展,齐奔小康的共识和合力。在开发建设中,已形成“以诚招商、以情招商、以商招商”机制。亲商、安商、富商的氛围浓厚。

(二)制约因素

1、基础设施瓶颈制约大发展

210国道xx段路窄弯多通行能力差,严重制约沿线镇的经济快速发展。现有供水供电能力难以满足未来发展需求。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缺失。

2、发展底子薄拉扯发展手脚

工业和旅游业正在起步,产业和企业集聚尚需时日。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仅3537元,低于全区3604元的平均值,在20个镇中居第10位,农民的低收入制约着城镇化和整个新农村发展的进程。2001-2006年,全镇累计财政收入662万元,同期财政支出高达7321万元,上级财政补贴6659万元,微薄的镇级财力不足以支撑基础设施建设等庞大支出。

3、政策欠优撼动发展根基

xx镇属市级土地流转试点镇之一,在创业基地发展过程中,利用这一政策优势盘活用好土地资源,但却遭受有关主管部门干预,使该镇干部发展信心受挫,创业基地推进减缓。

4、人才匮乏制约发展作为

目前,xx镇懂传统农业的干部多,懂规划、精招商、熟建设、善管理的开发型人才少。人才匮乏是xx镇发展异军突起的最大瓶颈。

三、实现xx镇发展异军突起的建议

(一)理清发展思路,完善规划体系

xx镇发展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统筹城乡发展为总揽,充分发挥区位、交通、资源、人文优势,实施“东菜西游,北果南工”产业布局,坚定不移地走工业富镇、旅游活镇、农业强镇之路。发扬开拓开放,团结拼搏精神,实施“2344”战略,做大工业两个产业,盘活旅游三大资源,建设农业四大基地,统筹城乡“四区”建设,做大做强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做活做靓生态旅游,做特做精现代农业,提质提速城镇建设。通过8年左右时间的努力,争取把xx建设成为xx北部工业重镇、生态旅游大镇、特色农业强镇、城乡统筹名镇。

根据xx发展实际,应抓紧制定统筹城乡发展的至2015年的总体发展规划。与之匹配,要尽快编制xx镇产业发展、城镇建设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二)做大模具及铝加工两个产业,建设北部工业重镇

xx镇中小企业创业基地,主要布局在南部的徐堡村(可在永庆村设拓展区),规划面积可由现在1k㎡拓展为4k㎡。到2015年,力争入园企业在50户以上,产值50亿元左右,利税5亿元以上。以xx仁寿有色金属公司为支撑,引进相关配套企业,发展铝合金、铝镁合金及其下游产品,形成铝加工产业及其企业群,到2015年,争取产值达到30亿元以上,利税3亿元以上。依托水电气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模具产业,到2015年,力争模具企业达到20户,模具产业成为创业基地的重要支撑。根据发展需要,积极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和其它产业。到2015年,力争把xx镇建设成为特色鲜明、企业集群、效益显著的xx北部工业重镇。

(三)盘活林、水、基地三大资源,构建生态旅游大镇

利用xx地处城乡结合部和交通便捷的优势,在西部地区的黄葛、杜家、龙平、永庆、南天门等村,利用高山森林和观音洞水面资源,大力发展以南天门森林公园为依托的养老避暑、休闲度假旅游。利用杨梅、蔬菜基地资源,在其他地区有选择性地发展农家乐和教育体验式旅游。力争引进租地4万亩的香港南华集团开发森林资源,鼓励各类企业和业主介入生态旅游业,到2015年,基本建成以南天门森林公园为主体、以各类生态园为支撑、以农家乐为补充的生态旅游体系,使xx跃升为名副其实的旅游大镇。

(四)建设“果菜禽奶”四大基地,铸造特色农业强镇

建设10000亩杨梅基地。将杨梅基地从现有1000亩扩展到整个牛皇村,再分期向天堡寨、发扬、永兴等村发展,到2015年,在北部地区基本建成面积10000亩的大型杨梅基地。在这一地区,继续优化伏季水果基地建设。

发展20000亩无公害蔬菜基地。蔬菜基地主要布局在广佛、龙寨、天堡寨、发扬、保胜等村。在支持莱斯农业开发公司等现有业主发展的同时,力争引进租地10000亩,用高科技手段生产出口蔬菜为主的成都虹禾集团。尽快使大竹林、礼加等一批外地蔬菜种植大户入驻xx。到2015年,基本建成20000亩无公害蔬菜基地。

建成年出栏500万只小家禽基地。依托xx展望畜牧发展有限公司等养殖龙头企业,通过“公司+农户”形式,在徐堡、小

五、永兴、永庆、牛皇等村发展生态鸡。到2015年,各类小家禽年出栏在500万只以上。

打造北部奶牛基地。利用退耕还林资源发展奶牛草料,在210国道沿线的牛皇、永兴、永庆、小

五、保胜、发扬等村,采取引进奶牛养殖大户示范,引导当地农民饲养等措施,到2015年,奶牛达到1500头以上。同时,继续做大做强养羊、养兔、养野猪等产业。

(五)统筹城乡“四区”建设,打造环境宜居名镇

利用xx山清水秀落差大的生态和地理优势,以宜居名镇为目标,按照中心区、次中心区、中心村区、居民聚居点区布局城镇建设。中心区即镇政府驻地,布局在徐堡、新寨、小

五、牛皇等村,规划占地10k㎡(其中含创业基地4k㎡),人口5万人。次中心区即永庆场镇,规划占地2k㎡(含创业基地拓展区0.5k㎡),人口8000人左右。中心村区含广佛、杜家、南天门、天堡寨4个中心村,中心村分别占地200-300亩,人口1000-1500人。在全镇拟布局10个居民聚居点形成居民聚居点区。

(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发展支撑力

建议上级政府将210国道扩宽取直改造工程早日提上议事日程,并尽快实施。加强与市供电局对接,加快筹备和建设xx2万千伏安变电站的步伐。在“十一五”期末启动日供水5000方水厂扩容工程。2008年底前建成1座日处理800-1000吨生态污水处理场,2012年前建成一座日处理1.5万吨的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站应在2008年建成。

(七)优化服务管理,累积发展内动力

xx镇应继续发扬“负重自强、团结拼搏、开放开拓、勇争一流”的人文精神。不拘一格用人才,坚持走在开发中学会开发之路,大力培养本地开发人才。对客商进行全程保姆式服务,增强招商引资力度和效果。完善招商引资协议,将“综合优惠追偿”等纳入合同条款,对大额租地业主,应明确附加租地范围内的农民固定用工比例,以及无偿建设居民聚居点等内容。设立重大产业基地建设管理机构和实体运作公司,加强经济运作和经济核算,有效防范开发风险。

(八)区级倾斜,合力助推

xx镇发展能否实现异军突起,是全区发展大局中的大事。区里应在项目、资金、政策、人才等方面予以倾斜,为xx大发展“充电加油”。同时,区委区政府应出台鼓励基层干部大胆探索、真抓发展的具体政策,营造出基层干部放开手脚抓发展的良好氛围。

关于加快乡镇发展的调研报告 篇2

截至2014年年底,蓬莱市实有市场主体17958户,同比增长16.47%,其中,企业4704户,个体工商户12472户,专业合作社782户。2014年,蓬莱市新登记市场主体2874户,同比增长19.35%,其中,企业875户,个体工商户1901户,专业合作社98户。总体来看,我市企业存在以下特点。一是市场主体数量偏少,在烟台市排第十二位,不到第一位芝罘区的四分之一。二是经济总量不够大,在烟台市排第六位,仅为第一位龙口市的三分之一强。三是龙头骨干企业不够强,缺乏像龙口市南山、丛林、玲珑、杰瑞、恒邦、龙大这样的明星企业引领。四是高新技术产业占比不高,仅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25%,比值排名位列烟台市第六位,比第一位的开发区低36个百分点。五是全民创业热情有待提高,2014年新登记市场主体户数在烟台市排第十二位,仅为第一位芝罘区的六分之一;新登记市场主体户数同比增速排倒数第二位,比第一位招远市低323个百分点。

2 中小企业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

2.1 生产成本持续攀高

原材料价格波动较大,企业融资成本高,市场销售疲软,期末借款余额和产品库存数量上升较快;同时,用工成本上涨,职工工资待遇持续提高,社保、医保等费用相应增加,与去年同期相比,企业用工成本涨幅达20%,利润空间受“多重挤压”,导致中小企业生存空间缩小。

2.2 市场前景不容乐观

目前,因出口市场下滑造成部分地区外向型中小企业停产、倒闭。我市外向型中小企业比重虽然很小,目前暂未出现大面积中小企业关停、倒闭现象,但因对市场和投资预期把握不准,部分中小企业已出现订单减少、开工不足等状况。

2.3 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仍未得到缓解

中小企业贷款时通常会在规定利率的基础上上浮50%左右,仅房产土地抵押登记费、担保费、会计审计等中间费用,就占贷款成本的20%左右。小微企业融资综合成本基本在百分之十几,有的甚至高达20%,是大企业的两倍。中小企业普遍规模小,缺乏抵押资产,且有效担保不足;同时经营管理水平不高,市场行为不规范,财务管理不健全,依法经营、诚信观念不强,导致银行贷款意愿不高和“惜贷”。

2.4 劳动用工困难仍未缓解

虽然工人工资及福利待遇持续提高,但辞职率高、招工难仍是困扰企业的难题。抽样调查显示,2014年蓬莱市中小企业员工主动离职率达27%;1-4月份企业招工计划完成率为75.8%,其中普通管理岗位为91.2%,普通操作岗位为75.1%,研发设计等技术岗位为63.9%。低薪岗位无人肯干,高技术岗位薪资相对较高却无人能干,素质稍微高点就要求坐办公室不愿下车间。并且随着新生代工人对权益保护及工作环境诉求等意识的提高,现在企业用工问题已不是单纯提高工资就能解决的,涉及企业生产环境、管理文化、劳动者素质等一系列问题。企业的盈利水平能否容纳高工资,劳动者素质能否创造出足够效益支撑起高工资,企业的软硬件环境又能否满足员工薪资以外的要求等,都是提高工资背后隐藏的实际问题。

2.5 转型升级之路依然艰辛

转型升级势在必行,但问题是往哪儿转,怎么升的问题。从企业微观层面来看,小微企业受资金、人才、产品结构等制约,大多没有余力进行创新升级;有余力的中小企业又往往因为站不到产业前沿,找不准创新转型的方向;还有的企业在创新时存在求大、求洋、赶时髦的心态,走了不少弯路。

3 加快中小企业发展的建议

中小企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未来我市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为推动全市中小企业加快发展,现提出如下建议。

3.1 切实落实各级促进政策,营造积极的发展环境,提高创业发展热情

对各级确立的简政放权、减少审批事项、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减少收费项目、降低收费标准等政策的落实工作要作为刚性任务来抓。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打折扣、搞变通,确保政策切实得到执行落实,打通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大力宣传发展中小企业重大政策举措和守法经营、文明诚信、科学发展的中小企业先进典型;加强与企业家的沟通交流,帮助排忧解难;健全完善激励表彰机制,增强对中小企业的“政治认同”和“社会尊重”。

3.2 合理规划产业布局,促进产业聚集区建设,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

在“全民创业”和“转型升级”并重的环境下,我市中小企业现状不应该一味追求“高大上”,不是每个创业者一上来就可以创办高新技术企业,转型升级也绝不是简单的杜绝所谓“低端产业”,我们在鼓励发展“高精尖”产业之余,还应适当扶持一批市场容量大、就业容量大、创业门槛低的产业,快速膨胀市场主体总量和经济总量。这就需要合理规划产业布局,高中低端产业协同发展,构建“金字塔型”产业结构;并促进优势产业聚集发展,以产业聚集区建设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创业者依托产业聚集区的资源聚集效应,不用自己找项目、找原材料、找市场,照着葫芦就能画出瓢,不同能力的创业者可以选择不同层级的产业聚集区,选择不同的创业项目,实现便捷化、差异化创业。

3.3 强化创业载体建设,提供创业便利,实现创业热情的实际转化

目前,经营场所的局限是影响创业热情转化为实际创业的重要原因,解决场地、用地问题是当务之急。推进创业载体建设可有效缓解此问题。一是推进专业创业基地建设。蓬莱市小企业与大学生创业辅导基地总投资5亿元,规划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项目建成后,可容纳工业企业100家,服务业企业150家。下步,要加快推进小企业和大学生创业辅导基地建设,争取尽快建成,实现小微企业入驻创业,引进专业服务机构为创业企业提供各项创业服务和生产服务,提高创业成功率。二是鼓励各类投资主体参与创业服务。鼓励各类投资主体利用现有土地、场地、设备等资源,成立专业服务团队,提供创业服务。三是依托资源优势鼓励网上创业。发挥资源优势和特色产品优势,鼓励自然人网上创业,开办水果、海产品、葡萄酒等“网店”;支持农民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应用,研究“淘宝村”电商创业兴业模式,探索“淘宝村”建设试点工作。对申请从事电子商务、软件开发、文化创意等不影响周边居民生活的市场主体,允许利用有合法使用权的住宅作为经营场所。

3.4 多渠道开展融资服务,化解融资难题,为中小企业发展输氧供血

积极推进银企对接活动,促进商业银行为中小企业增加贷款额度。充分发挥助保金贷款平台作用,力争助保贷款额度逐年上升。积极协调担保公司开展融资担保工作,鼓励中小企业开展动产、股权、专利权等抵(质)押担保贷款业务。支持中小企业通过资产证券化进行融资。支持中小企业发行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和中小企业私募债等多种债券。中小企业在授信、评级、信贷等方面与国有企业享有同等待遇。鼓励企业破除观念障碍、体制障碍和股权障碍,实现我市中小企业上市的新突破。加强培育指导,根据企业自身情况进行分类辅导,实现主板、创业板、新三板和境外上市分类培育,暂不具备上市条件的可利用场外市场挂牌转让系统,实现多层次融资。

3.5 多途径拓宽劳动用工渠道,缓解用工难题,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关于加快乡镇财政发展的思考 篇3

关键词:乡镇财政;重要性;问题;发展;措施

一、进一步加强乡镇财政建设与管理的重要性

乡镇是连接城市与农村的重要一环,而其中乡镇财政是影响乡镇发展的重要因素,乡镇财政状况的好坏直接会对农村的建设和基层政权的稳固带来影响。在目前的市场经济背景下,乡镇政府的职能主要有以下三大类:一是对农村的社会问题进行管理和公共服务,包括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教育事业发展、医疗卫生等;二是对农民的收入进行再分配,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减少贫富之间的差距;三是进行经济建设,保证经济健康的发展。以上列举的乡镇政府的三个职能都只能靠乡镇财政才能保证,一旦失去乡镇财政的支撑,乡镇府的许多职能都将无法执行,教育事业、医疗卫生和基础设施建设等都将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

乡镇财政是我国财政体系中最基础的部分,同时也是乡镇政府进行综合性经济管理的部门。乡镇财政在巩固基层政权的稳定,服务基层百姓、增加农民收入、医疗教育事业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乡镇财政在进行专项资金监管,完善财务管理等方面都会对乡镇的经济建设造成很大的影响,所以加强对乡镇财政的建设与管理在一定程度上会对乡镇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农村的建设,“三农”问题得到了足够多的重视,一系列惠农政策不断出台,各级财政用于解决“三农”问题的资金越来越多,农村经济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在这种形式下,加强对乡镇财政建设与管理的重要性愈显重要,只有加强了乡镇财政的建设与管理才能更好的发挥乡镇政府的职能,才能更好的解决“三农”问题。

二、当前乡镇财政面临的问题

(一)财政收支失衡,刚性需求增大。

目前我国乡镇财政存在着一个普遍性的问题,那就是收支失衡,乡镇政府举债成为了常态。自从废除了农业税后,乡镇财政的税源和税收都很大程度地减少了,乡镇财政的收入仅仅只是来自相对薄弱的工商税收。虽然乡镇财政的税收减少了,但是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乡镇财政仍然要拿钱出来进行教育、医疗、基础设施和农民基本生活保障等方面的资金支出。尽管上级采取了一定的资金补助,但是仍然无法解决根源问题,支出严重大于收入导致乡镇财政举债常态化,给乡镇的各方面发展都来了负面影响。

(二)乡镇财政机构不完善,专业财政人员严重缺乏。

我国目前乡镇的财政机构还不健全和完善,虽然遵照“一级政府,一级财政”的原则,但是在实际的乡镇机构改革中,财政机构的理财能力被削弱,乡镇政府没有加强对财政进行管理。乡镇府只管进行征税,但是却疏忽了对税源基地的培育和建设,乡镇的财政管理职能渐渐淡化,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乡镇财政税收的困难,也使得乡镇财政在政府部门中地位的降低。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强了对“三农”的建设力度,尤其是在资金,农民补贴等工作,因此乡镇财政的工作量越来越大。但是由于财政机构的不完善,很多乡镇财政部门没有积极的去协调国税和地税部门,疏忽了对重点税源基地的关注,导致一些税源的流失。除了财政机构不完善外,我国的乡镇财政还严重缺乏专业的财政人员。财政人员是进行税收工作的主力军,专业的财政人员会深入企业和项目单位了解税源情况,及时发现新的税源和有效减少一些公司企业偷税、漏税的行为,保证正常的财政税收。而严重缺乏专业的财政人员会不可避免的给财政工作带来阻碍,财政人员缺乏专业知识极易导致一些企业进行偷税、漏税行为,给乡镇财政收入带来严重亏损。

(三)支农资金缺乏有效的整合,资金监管不力。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和“三农”问题的逐步解决,国家投入农村建设的资金越来越多,这就出现了支农资金缺乏有效的整合和有力监管的问题。由于涉农资金没有进行有效的整合并且缺乏监管的力度,导致资金滴漏现象严重,资金利用效率不高。一方面,许多农业、教育、医疗等项目实行县级报账值,虽然项目的实施地是乡镇,但是乡镇财政却对项目资金无权过问,以至于资金监管流于形式。另外一方面,乡镇财政一直受乡镇政府的约束,当一些支农资金被挪用时,乡镇财政部门却不能进行有效的监管,财政资金的安全性大大的降低了。

三、加强乡镇财政建设发展的措施

(一)完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提高人员素质。

完善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是建设乡镇财政的重要措施。笔者认为根据我国目前乡镇财政机构工作的特点,应该要制定详细的工作规章制度,让财政人员可以按照具体的规章制度来办事,杜绝工作的懒散性和随意性,同时县级财政部门要加强对乡镇财政部门的指导力度。财政部门要细化各项工作的要求,严格监督工作的过程,提高财政机构的工作效率,进一步完善工作的流程,努力使财政工作进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除了完善管理体制外还要提高财政人员的素质,可以通过对财政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来提高其素质。进行培训时要明确培训分工,例如乡镇财政所长可以由省财政部门对其进行培训,普通干部则可以由县级财政部门负责对其进行培训。培训的内容要贯彻理论并且要联系实际,加强财政人员对当今相关政策的了解和提高实际办事能力。

(二)加大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力度。

笔者认为要加大对乡镇财政资金的监管力度,首先必须要充分认识到资金监管的重要性。乡镇财政部门是离农民群众最近的财政部门,所以乡镇财政部门要站在农民百姓的角度,来统一思想,明确责任,充分认识支农资金监管的重要性。省市级的财政部门要重视乡镇财政支农资金监管的职能,督促其履行相关的监管职责。其次是财政部门要明确资金监管的范围,不断的优化监管机制。这里要特别加强对一些涉农资金的监管力度,同时财政部门也要及时公布资金账册,欢迎基层百姓一起参与资金的监管。对一些重大项目的资金进行全程监管,杜绝资金被挪用和侵占的现象。

(三)有效整合涉农资金,提高其使用效益。

涉农资金是贴近农民自身利益的资金,同时涉农资金也是乡镇财政部门管理的重要资金。但是在当前存在一些乡镇财政部门没有对涉农资金进行有效的整合,导致部分的涉农资金流失或者利用效率不高。对涉农资金进行有效的整合是乡镇财政的重要工作之一,涉农资金牵涉到许多农民的切身利益,财政人员要认真分析农民的问题,对涉农资金进行最大程度的整合,努力使有限的涉农资金发挥它最大的效益。

(四)强化税源建设,摆脱财政困难。

乡镇的税源建设是进行乡镇财政建设中的一个重要任务,税源是乡镇财政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乡镇财政部门要加强财政人员对建设税源的紧迫感,要把税源建设放在乡镇财政建设工作的首位。乡镇财政还可以按照相关政策法规的规定,积极引导相关企业来乡镇投资办厂,通过建设乡镇工厂和工业园区来快速促进农村经济建设的发展,壮大乡镇的税源,有效的提高乡镇财政的保障能力,使乡镇摆脱财政困难。

四、结束语

乡镇财政是我国财政体系中最基础的一环,同时也是离基层百姓最近的财政部门。乡镇的教育、医疗、基础设施建设等各方面都离不开乡镇财政的资金支持,乡镇财政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乡镇的大展。加强乡镇财政发展不仅可以推动农村的经济发展,还可以有效稳固省市级财政,对整个国家财政体系都有巨大的帮助。(作者单位:福建省福清市财政局)

参考文献:

[1] 李章峰.浅析乡镇财政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1,(04).

关于加快乡镇发展的调研报告 篇4

【大 中 小】发布人:xxzxwy来源:时间:2011-11-16 10:30:08浏览437 人次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及有关单位:

为进一步加快我市乡镇经济发展步伐,做大乡镇产业支撑,更好地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引领“三化”协调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四个重在”实践要领,围绕建设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区、中原经济区综合实力领先城市和豫北区域性中心强市的总体目标,按照促强扶弱、分类推进、统筹兼顾、整体提高的原则,强化政策扶持引导,激发乡镇内部活力,以农业现代化、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为依托,以增加乡镇财政收入和农民收入、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为目标,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专业园区建设、民营经济发展、特色经济培育为重点,以项目为抓手,结合各乡镇的资源禀赋、发展基础和发展潜力,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加快发展,为实现“十二五”规划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既定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二)发展目标。按照我市《安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中提出的规划目标要求,到2015年,全市乡镇经济发展预期总体目标是:乡镇生产总值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达到180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乡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速不低于生产总值增速,达到32亿元;力争居民收入同步较快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6400元和10200元。

二、工作重点

(一)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建立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机制。继续大力实施“四大兴农计划、三大惠民工程、十大农业产业链、十大增效技术”,切实加快我市由农产品资源大市向农业产业化大市转变。大力推进“六大引领示范区”建设,重点抓好以优质强筋小麦为主的粮食生产加工基地建设,提高粮食转化加工能力,把粮食产业做大做强。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优质瓜果蔬菜、食用菌、花卉、牲畜养殖等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对“三农”政策支持的机遇,集中力量大力扶持发展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深入开展农业产业化示范乡(镇)和特色农村经济先进乡镇创建,加快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引导农民主动融入大市场。通过选择优势项目,制定优惠政策,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招商引资兴办农副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提高农业附加值。

(二)加快发展工业经济,全面增强乡镇经济实力。鼓励乡镇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引导乡镇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新上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发展前景广阔的新兴产业项目和龙头企业,依托产业优势、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竞相发展的特色乡镇、经济强镇。一是抓专业园区,提升产业集聚发展能力。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土地集约、生态环保的原则,合理确定园区定位,突出园区的行业特色和产业特色。加快园区基础设施

建设进度,提高专业园区综合承载能力。积极引导生产要素、企业向专业园区集聚。对不具备建设园区的乡镇,要积极创新思路,探索“飞地经济”发展模式,鼓励乡镇之间或乡镇与产业集聚区之间联合建设园区,切实解决好乡镇发展经济的载体问题,实现经济发展上的“双赢”。入园建设项目实现的乡镇级税收分成比例及重点指标统计归属,由乡镇、专业园区自主协商确定,财政、统计等有关部门予以确认。二是抓项目,扩大发展规模。要抓住当前国内外产业加快转移的机遇,发挥劳动力、农副产品、自然资源等优势,积极引进加工贸易、农产品深加工和资源开发项目,尽快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竞争优势。三是抓民营经济,增强发展活力。民营经济是乡镇经济的主体和生力军,是乡镇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希望所在,必须坚定不移地发展民营经济,切实放宽对民营资本投资的各种限制,清除各种不合理的门槛,着力培育有利于民营经济快速成长的良好环境;积极引进全国各地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到当地投资创业,努力形成聚集效应;鼓励和支持富裕起来的农民、农村能人、外出务工成功人士,大力兴办工业项目,迅速形成民营经济蓬勃发展的塔基;筛选一批重点民营企业,实行重点帮扶,促其尽快上规模、上档次,加快提升民营经济发展水平;把农产品加工业、劳动密集型工业和特色优势工业作为乡镇工业的重点,搞好系列产品开发,完善乡镇产业链条,增强乡镇产业的竞争力,建设富有特色的产业集群,带动乡镇经济发展。

(三)加快发展商贸旅游等重点产业,提升乡镇服务业发展水平。按照“突出重点、以点带面、优化结构、提升层次”的要求,搭建商贸流通、文化旅游等第三产业发展平台,改变目前多数乡镇三产发展滞后的局面,促进乡镇经济协调发展。积极开展家电、农机、汽车等消费品下乡活动,深入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鼓励有实力的连锁企业向农村市场延伸,建设一批面向农村市场的配送中心、超市和连锁农家店。有条件的发达乡镇除大力发展物流、餐饮、住宿等传统服务业外,还要积极培育金融、保险、现代物流、职业教育、中介服务等新兴产业,提高发展意识,加快发展步伐。要充分发挥部分乡镇旅游资源优势,深入挖掘乡镇域内丰富的人文、自然旅游资源,完善景区相关服务设施,进一步提高旅游观光价值,打造一批特色精品景区。

(四)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促进“三化”协调发展。根据区位特点、资源禀赋、发展基础和环境容量,分层次、有重点地推动小城镇(乡镇)建设。要围绕推进村镇整合、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从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对小城镇建设给予大力支持,从文化、教育、信息、资金等方面给予倾斜,进一步增强乡镇发展的能力。支持我市具有较好区位优势、较强经济实力、较好设施基础、较大发展潜力的中心镇,进一步提升发展质量,争取进入全省100个试点中心镇行列。推动水冶镇逐步发展成为产业集聚、经济发达、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的新型小城镇,力争用3到5年时间使水冶镇发展到中小城市规模,成为安西区域经济中心。对于不具备产业集聚基础的小城镇和集镇,要重点强化区域服务功能,为周边农村提供生产生活服务。对具有区位、资源、产业、文化旅游、生态环境等优势,特色明显且具有区域代表性的小城镇,通过发掘内涵,打造特色镇。把小城镇建设与农业产业化、重点企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发挥集聚效应,促进资本与资源对接。积极构建城市与城镇、城镇与乡村之间的“商品链”、“资金链”、“信息链”、“人才链”、“交通链”,突破行政区域之间、城镇之间、镇村之间的封闭状态,全方位促进城镇生产力发展,增强小城镇产业集聚效应、带动效应,使农民就业不出镇、务工不进城,就地城镇化。

(五)加快发展社会公益事业,逐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巩固义务教育制度,加大农村学校危房改造力度,继续深入实施对农村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补助制度。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整合农村各种教育资源,加大投入力度,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积极组织实施好“阳光工程”,加强对外出务工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和就业率。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加大改水改厕力度,实现人畜分离,整治脏、乱、差现象。提高乡镇卫生院和行政村卫

生所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巩固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快实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加强农村文化和体育设施建设,切实加大政府投入力度,不断提高用于乡镇和村的比例,保证一定数量的转移支付资金用于乡镇和村的文化建设。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投入。完善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做到按标施保、应保尽保。加强乡村敬老院建设与管理,提高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

(六)坚持城乡统筹,提升乡镇综合承载能力。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探索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之路,不断加大农村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努力改善乡镇产业发展条件。一要积极推进农田水利工程、土地整理工程以及其它各种农业建设项目,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二要积极实施农村公路建设、安全饮水和发展沼气清洁能源,大力开展集镇和村庄绿化美化,不断改善农村生活条件,实现村容乡貌的大改观。三要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强力完善乡镇服务功能。四要加快发展农村广播电视和通讯事业,建设农村文化科技活动场所,努力倡导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五要进一步搞好农业社会化服务,构建比较完善的乡镇经济发展保障体系。通过围绕农业产业产前、产中、产后的综合服务,努力造就以科技服务、信息服务、营销服务为主体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对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导,各县(市、区)要建立协调推进机制,及时研究解决乡镇经济发展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牢牢掌握加快发展乡镇经济的主动权。各乡镇要集中精力抓好经济建设,明确发展目标,确定符合本地实际的发展思路,强化招商引资,以项目带动促进经济发展。各级各部门的主要领导要坚持经常深入到乡镇和企业,搞好调查研究,及时发现新情况,调整工作思路,研究解决办法,为乡镇经济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优质服务。

(二)加大扶持力度。多渠道筹措资金,不断加大对欠发达乡镇的扶持力度。各级财政部门要运用财税杠杆,支持乡镇经济发展。要认真落实财政扶持乡镇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采用直接投资、贷款贴息、担保等多种方式,重点帮助乡镇企业疏通资金渠道,支持乡镇企业做大做强。各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要向乡镇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倾斜,让更多的乡镇企业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各有关部门要为乡镇创业者提供多方面的政策扶持。要充分利用好各类专项资金,市财政扶贫资金重点用于促进贫困乡村改变落后面貌,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提高贫困农民收入水平,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各级政府要采取以奖代补、政府贴息或信用担保等多种形式,重点扶持乡镇龙头企业和带动作用强、特色经济明显的农业产业化项目。

(三)完善考核评比。市统计部门要参照省地方经济社会调查队统计测算方法,采用综合指数测评法,对全市92个乡镇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进行综合考评,分别按照综合实力、经济发展速度进行排名。市政府对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实力前20名乡镇和经济发展速度快的前10名乡镇分别授予“二十强乡镇”和“十快乡镇”称号;对各项考核指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且前进5个位次以上的乡镇授予“乡镇经济发展先进单位”。各县(市、区)按照分类指导原则,科学合理地制定不同类型乡镇经济发展目标和考核体系,实行目标责任考核制度,促进乡镇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四)优化发展环境。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牢固树立进一步加快乡镇经济发展的观念,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有关要求,坚决打破市场分割、部门垄断、部门利益和地区封锁,建立健全公开透明、管理规范的市场准入制度。要按照“更规范、更快捷、更透明、更高效”的要求,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审批事项,简化审批手续,提高审批效率。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对乡镇经济发展环境进行定期督促检查,对因部门服务不到位、吃拿卡要和推诿扯皮等原因干扰乡镇经济发展的,对有关单位和个人进行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报市纪检监察部门对其实行效能问责。各级政法机关要创造平安

和谐的社会环境,依法从重打击各种黑恶势力,对乡镇不稳定因素从源头上进行综合施策,切实保护民营经济的合法权益,为进一步加快乡镇经济发展保驾护航,力促乡镇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关于加快学前教育发展的调研报告 篇5

学前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其根本任务是为幼儿的一生发展打好基础。为深入了解河口区学前教育发展现状,找准制约学前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研究制定今后加快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思路与措施,近日对全区学前教育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学前教育普及情况。截止2011年10月,全区3-6周岁幼儿3457人,其中入园幼儿3255人,入园率94.2%,其中学前一年幼儿入园率达到了100%,较好地实现了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的目标。

(二)园所建设情况。截止2011年10月,全区有幼儿园(班)36所,其中区直幼儿园2所,镇(街道)中心幼儿园4所,村办园(班)13所,民办园17所。区实验幼儿园达到省十佳幼儿园标准,新户镇中心幼儿园、新户镇太平幼儿园、义和镇中心幼儿园、六合街道中心幼儿园达到市级一类幼儿园标准。

(三)幼教队伍建设情况。全区现有在职幼儿教职工301人,其中公办90人,非公办211人。30岁以下的136人,占总数的45%;30-40岁的82人,占27%;40-50岁的65人,占21.5%;

—1—

50岁以上的3人,占1%。中专学历者107人,占35.5%;专科及以上学历者142人,占47.2%。其中专业学历达标率为57.1%。园长36人,其中公办7人,非公办29人。专任教师235人,其中公办67人,非公办168人。幼教专业教师172人,专业合格率占57.1%,已取得教师资格证书的100人,占33.2%。

二、主要作法

近年来,河口区学前教育工作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升学前教育发展水平为目标,按照 “保基本、广覆盖、多形式”的基本原则,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优化资源、科学发展,逐步建立了覆盖城乡、公益普惠、协调发展的学前教育体系。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政策措施。河口区始终高度重视学前教育发展,把学前教育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召开区委常委会议、区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学前教育工作。制定了一系列加快学前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2005年,区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意见》(东河政发〔2005〕6号),对全区农村学前教育进行了布局调整,撤并幼儿园24所,新建乡镇中心幼儿园4所,园舍布局得到了进一步改善。2011年,区政府又出台了《关于印发〈河口区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1—2013年)〉的通知》(东河政字〔2011〕10号),明确提出了2011-2013年我区学前教育发展的目标任务:2011年重点解决城乡幼儿园园舍标准化建设问题,2012年重点解决设施配套、教师队伍建 —2—

设和体制机制完善问题,2013年重点解决标准提升、完善提高问题。

(二)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办园条件。区委、区政府把改善幼儿教育环境作为提升学前教育质量的基础,千方百计筹措资金,积极改善办园条件。2010年,区镇(街道)两级政府投资280万元对5处幼儿园进行了改扩建。2011年,为进一步改善全区幼儿教育环境,区委、区政府将城乡幼儿园标准化建设工程列入全区重点工程便民实事范围,新建镇(街道)中心幼儿园3所,达到每个镇(街道)至少要有1所公办中心幼儿园的目标任务;扩建镇中心幼儿园1所,新建农村社区(村集体)幼儿园9所。总投资5117万元,竣工后新增面积22600平方米。配套建设城区幼儿园1所,投资总额460万元。整个工程完成后,将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学前教育网络,“入园难”、“入园贵”等问题将得到进一步解决。

(三)强化管理措施,提高保教质量。提高保教质量是加快学前教育发展的前提和保证,加强规范化管理是提升办园质量和水平的基础。一是加强学前教育规范化管理。按照《山东省学前教育机构审批注册管理办法(试行)》(鲁教基字〔2005〕17号),切实做好办园资格的审批注册。全面实施《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为幼儿提供安全、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幼儿全面发展的需要。二是着力抓好幼儿园(所)安全工作。严格落实安全工作责任制,2010年,全

—3—

区共投资120余万元,为各级各类幼儿园安装了监控设施、报警系统,购置了防爆器材,配备了专职保安人员,人防、技防、物防措施进一步健全。每学期,区教育、公安、消防、卫生、疾控、住房城乡建设等有关部门,都对各级各类幼儿园(所)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安全大检查。三是加强幼儿园网络化管理。以区实验幼儿园为龙头带动镇(街道)中心幼儿园,以镇(街道)中心幼儿园为龙头辐射所有村办、民办园,通过开展城乡幼儿园结对互助、骨干教师到基层支教等活动,带动了农村学前教育质量的提高,促进了学前教育的均衡发展。

(四)培育幼教队伍,改善师资素质。坚持每年补充新幼师,幼师队伍学历水平进一步提高,年龄结构更趋合理。2007年以来全区新补充幼师23人。坚持培养、培训、管理三结合的原则,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培训活动,大力提高幼师队伍的专业水平、学历水平和整体素质。启动了名园长、骨干教师培训工程,2010年以来,先后有27名幼儿园园长、骨干教师参加了上级教育系统举办的幼儿园园长、骨干教师培训班,有15人次到北京、济南、潍坊、烟台等地参观学习。有17名农村非公办幼师取得国家颁发的幼儿园教师资格证书。努力提高幼师待遇,实现了城乡公办幼师在职称评定、评优、工资等方面与中小学教师享受同等待遇。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4—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优质学前教育资源的需求越来越高。总体来看,我区学前教育与“黄蓝”两大战略的实施以及人们对优质学前教育需求还不相适宜,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矛盾和薄弱环节。

(一)经费投入缺乏保障。由于学前教育不属于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体系,致使学前教育投入严重不足,特别是一些村幼儿园,处在一个苦力经营、难以为继的局面,严重制约了学前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我区绝大部分村级幼儿园完全依靠收费来维持园所正常的运转,因为投入没有保障,且收费偏低,办园条件长期得不到改善,园舍、设施达标率较低,办园条件普遍简陋。大部分村级幼儿园只有幼儿活动室,没有必要的功能室,且大部分活动室不符合幼儿园建筑设计规范,面积狭小,采光、通风不良;厨房设施普遍简单,卫生条件较差,存在一定的卫生安全隐患。按照《山东省幼儿园基本办园条件标准》要求,全区村办和民办幼儿园没有一所完全达到办园基本条件,有的根本不具备办园条件。

(二)幼儿园布局不够合理。我区自然村多,有的村人口较少,但相距较远,致使幼儿园布点分散,形不成规模,多为一村一师一班的学前班、混合班,个别村的适龄学前儿童不能及时接受学前教育,出现0—3岁婴幼儿接受早期教育难的问题。但有的幼儿园相隔太近,布局拥挤,生源太少。

(三)农村幼师得不到重视。一是农村教师队伍结构不够优

—5—

化。现在我区农村幼教师资队伍以非公办幼儿教师为主,全区301名幼儿教师中,有227名农村幼儿教师,占75%,其中非公办农村幼儿教师205人,占农村幼儿教师总数的90%。这些幼儿教师不同于历史上的中小学民办教师,没有明确的身份,没有纳入教师序列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统一管理。二是农村幼儿教师学历层次不高。全区301名农村幼儿教师中,172人具备幼教专业学历,学历合格率为57.1%;其中第一学历幼教专业的108人,占35.9%;高中及以下学历的13人,占4.3%。另外由于农村幼儿园经费、人员配备不足,园长、教师不能及时接受继续教育,从教育理念到教育行为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距甚远,制约了幼儿园保教质量的提高。三是农村幼儿教师配备数量不足。《全日制、寄宿制幼儿园编制标准》中规定:全日制幼儿园教职工与幼儿的比例为1:6-1:7。而我区农村幼儿园师生比为1:13.4,远远高出国家规定标准,比城区幼儿园师生比高出56%。较高的师生比反映了农村幼儿教师配备严重不足,致使教师没有时间和精力研究儿童特点和教育规律,疲于应付。四是非公办幼儿教师待遇偏低,社会保障体系没有建立。首先,工资待遇低。按照上年度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8倍计算,2010年我区在职在册农村幼师待遇应为12609元/人.年(月工资1050.75元/人),根据2005年《河口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农村学前教育工作的意见》规定,镇(街道)应承担60%。但实际中心幼儿园农村非公办幼儿教师月工资,六合街道为635元,其中街道每月补贴150 —6—

元,其余靠收费解决;河口街道为800元,其中街道每月补贴300元,其余靠收费解决;义和镇为700元,全部靠收费解决;新户镇为700元,其中镇政府每月补贴400元,其余靠收费解决。全区村办幼儿园,除六合街道每月给予农村非公办幼儿教师补贴76元外,其它镇(街道)均没有补贴,全部靠收费解决。但农村幼儿园办园条件差,保教质量低,收费标准相应很低。其次,社会保障体系没有建立。尽管目前在提高非公办幼儿教师工资待遇和解决退休退养方面,部分镇(街道)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均未出台建立农村幼儿教师退休退养和养老保险制度的相关文件政策,这种状况严重挫伤了幼儿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影响着队伍稳定和保教质量的提高。

(四)民办学前教育管理相对滞后。由于我区城区优质学前教育资源数量不足,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学前教育的需求,同时响应多渠道、多形式办园的要求,近年来,我区民办学前教育发展迅速。这些学前教育机构的存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幼儿园数量的不足,缓解了入园难的矛盾,但由于地方政府对这些幼儿园承办者的资格、办园条件、教师资格、登记注册、收费标准、办园质量与督导评估等缺乏有效的规范与管理;同时,一些办园者为经济利益所驱动,为降低成本,增加盈利,低薪聘用非专业、不合格的教师和工作人员,这些问题造成了民办学前教育机构办园条件差,保教质量低,而且存在大量安全隐患。

四、加快学前教育的对策和建议

—7—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重视学前教育”,并首次将发展学前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予以强调。这表明,党和国家把学前教育不再看成是一个仅仅关系儿童自身和家庭的私事,而是看作消除贫困,保障社会稳定的有效措施;看作培养国家创新型人才的摇篮,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阵地。有专家说“未来世界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学前教育是人才竞争的制高点,谁赢的了儿童,谁就赢的了整个世界”。由此可见,学前教育事业已不再是简单意义上的公益事业,而是关系着国家未来与发展的大业。针对全区学前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实际情况,借鉴一些地区的成功经验和先进做法,对加快发展我区学前教育提出如下对策和建议:

(一)落实各级政府责任。学前教育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发展学前教育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要把学前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建立政府主导、公办为主、社会参与、民办补充的办园体制。要实行政府领导下,教育部门主管、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学前教育工作机制。成立由区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区教育局、区发改局、区财政局、区物价局、区国土分局、区住房城乡建设局、区编办、区政府督查考核办公室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协调推进领导小组,负责学前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调度。要构建以区为主,区、镇(街道)两级共管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区政府负责幼儿园规划布局、公办教师配备与工资保障、公用经费筹措、城区公办幼儿园建设等; —8—

区教育局负责各类幼儿园的审批注册、常规管理和业务指导;镇(街道)人民政府承担本辖区学前教育发展和管理责任,负责筹措经费,改善办园条件,建设并办好区域内中心幼儿园、社区幼儿园,扶持村集体办园,扶持并管理好民办幼儿园。

(二)建立覆盖城乡的学前教育网络。以普惠性幼儿园为主体,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保障有力、公益普惠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大力提升学前教育普及水平。加强镇(街道)中心幼儿园和农村社区幼儿园建设。2011年,河口街道、孤岛镇、仙河镇各新建一所中心幼儿园,达到每个镇(街道)至少有1所公办中心幼儿园的目标;新建12所农村社区幼儿园。结合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农村社区建设,将学前教育规划作为住宅小区建设和农村社区建设的前提条件予以优先考虑和安排。

(三)加强学前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加快推进农村幼儿园标准化建设,到2013年,全区各中心幼儿园全部通过省级认定。按照《山东省幼儿园基本办园条件标准(试行)》,对达不到标准的幼儿园进行改造,特别是不符合抗震设防等防灾标准和设计规范的幼儿园,要限期进行改造,使其尽快达到标准。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保育教育工作要求,配足配齐幼儿园保教设施,逐步使全区所有幼儿园达到省定基本办园条件标准。建立园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及保教设备使用培训、检测维修制度,严禁使用危房和不安全设施设备,彻底消除安全隐患。同时,按照东营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东政发〔2009〕

—9—

29号)和东营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中心城住宅区配套幼儿园规划建设管理的意见》(东政办发〔2010〕26号)要求,通过新建、扩建和改建等措施,进一步扩充城区教育资源,提高城区学前教育发展规模。

(四)大力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实行幼儿园园长、教师和其它工作人员资格审查制度。实行继续教育和定期培训制度,将幼儿园教师的培训纳入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划。依法保障幼儿教师在进修培训、晋职晋级、工资、社会保险等方面的合法权益。鼓励在职教师自学进修,取得专业学历合格证书。到2013年幼儿教师学历达标率达90%以上,教师持证上岗率达80%以上。切实保障幼儿教师待遇。制定落实非公办幼儿教师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多渠道筹措资金,公民个人办园聘用教师的工资待遇,参照《山东省实施〈幼儿园管理条例〉办法》的有关规定执行,按照“谁办园,谁负责,谁保障”的原则,逐步实现非公办幼儿教师社会保险全覆盖。对符合全区学前教育发展规划,经镇(街道)政府同意,相关部门审批注册的村办幼儿园、镇(街道)中心幼儿园中具备幼师资格的非公办幼师,由各镇(街道)负责做好用人单位和聘用人员用工合同的签订工作,工资额要达到全区上年度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8倍以上,并建立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所需费用由镇(街道)政府统筹,按镇(街道)政府承担60%,园所收费承担40%的办法解决,区政府适当给予补贴。

—10—

(五)建立和完善学前教育发展的长效发展机制。一是建立和完善投入保障机制。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力度,设立学前教育专项经费,纳入年度预算,并做到逐年提高。镇(街道)政府也积极筹措资金,加大对镇(街道)中心幼儿园的投入,充分发挥中心幼儿园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对于当地办园质量较高的公办性质幼儿园和民办幼儿园要给予适当的奖励和补助。二是建立和完善幼儿园动态监管机制。严格执行幼儿园审批及年检制度,对审批注册的幼儿园定期组织年检并实行分类管理。加强幼儿园安全管理,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和责任制。三是完善和强化督查考核机制。将幼儿园规划布局和标准化建设情况纳入对镇(街道)年度综合考核内容。建立学前教育督导制度,把学前教育事业发展、教育质量、经费投入与筹措、幼儿教师招聘、教师待遇等纳入督导内容,确保学前教育的各项政策措施得到落实。

关于加快乡镇发展的调研报告 篇6

一、中小企业发展的现状和面临的形势我县中小企业从80年代“五小”工业开始起步,经过多年发展,截止目前,无论数量上还是规模上,在全市全省都是举足轻重的。从调查情况来看,2004年,我县共有中小企业7969家,从业人数10.49万人,完成总产值116.44亿元,上缴税金3.05亿元。2005年上半年,型煤产量完成了9.2亿吨,占全市51.26%;生铁产量完成了107.6万吨,占全市71.73%;铸件产量完成了25.96万吨,占全市71.22%。共完成总产值72.78亿元,占全市41.64%;完成利润总额5.59亿元,占全市44.17%;上缴税金1.9亿元,占全市26.61%。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县中小企业发展规模和总体实力是非常雄厚的,发展态势也是非常强劲的。但是也应该清醒地看到,随着我国宏观调控的整体推进和新的产业政策的颁布实施,我县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形势也是非常严峻的。从煤炭业来看,目前,我县共有175座矿井,按照我省煤炭产业“关小、改中、建大”的要求,到2005年底,生产能力9万吨/年以下矿井将全部关闭;按照现在的开采速度,到2015年,将有三分之二的矿井资源枯竭。这就是说,我们不仅可开采的资源已经非常有限,而且煤炭开采的门槛越来越高,限制越来越严。从冶炼业来看,也面临着重重困难和多方挤压。根据国家产业政策的规定,2007年300立方以下的高炉将全部关闭,1000立方以下高炉不再批建。按照这一政策要求,全县冶炼企业除了两个318立方高炉外,其余的高炉都在政策关闭范围。从铸造业来看,我县铸造业的发展起步虽然比较早,但到目前为止,除晨晖管业和金工铸业之外,其余的铸造企业都仍停留在原始的手工作业水平。而周边的高平、侯马、运城、临汾等地的铸造企业已经普遍采用了国内外比较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我们在看到面临的严峻形势的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到我县的有利条件。从全县来讲,我县中小企业经过多年发展,企业主已经积蓄了雄厚的资金,具备了新建和技改扩建的条件;从全国来讲,中央提出了要大力实施中部崛起战略,我县有着便利的交通条件和独特的区位优势,为我县中小企业更快更好地发展赢得了先机。为此,要加快中小企业发展步伐,必须正视我县面临的形势,准确把握当前发展机遇,下大气力,动大手术,做大文章,迈大步子。

二、中小企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奋斗目标从我县中小企业当前面临的严峻形势和有利条件出发,我们初步确立了今后中小企业发展的思路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整合煤炭、提升冶铸、延伸机加、发展新兴”的要求,努力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注重数量速度向注重质量效益转变,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转变,由资源型产业向新型产业转变,切实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全力推进中小企业跨越式发展。发展目标为:以2004年指标为基数,到2010年底,全县中小企业总产值达到240亿元,增长106.89%,平均逐年递增12.88%;营业收入达到200亿元,增长104.08%,平均逐年递增12.62%;增加值达到80亿元,增长122.22%,平均逐年递增14.23%;工业产值达到180亿元,增长104.55%,平均逐年递增12.67%;利税总额完成40亿元,增长347%,平均逐年递增23%;上交税金完成15亿元,增长392.51%,平均逐年递增30.44%。到2010年主要产品产量预计为:煤炭产量达到1500万吨,产值达到45亿元;生铁产量达到200万吨,产值达到40亿元;钢材产量达到150万吨,产值达到50亿元;铸件产量达到100万吨,产值达到40亿元;水泥产量达到150万吨,产值达到3.5亿元;发电量达到125亿度,产值达到25亿元。

三、中小企业发展的方向和重点要实现上述目标,加快我县中小企业发展,我们认为,必须按照全县争先发展的总体要求,坚持走“整合、提升、延伸、发展”并举的道路。“整合”即整合煤炭。就是要按照省政府提出的“资源整合、关小上大、能力置换、联合改造、淘汰落后、优化结构”的24字改革方针,重点抓好以下几点:一是整合企业组织结构。在努力做到国家资源不浪费,资源性资产不流失,投资者权益不受损害,农村集体经济不受影响,农民既得利益不受损失的情况下,鼓励和支持国有重点煤炭企业、地方国有骨干煤炭企业等采取收购、兼并、控股、参股等多种形式整合。二是整合煤炭资源。通过企业自愿、市场主导、政府推动的方法,对现有小煤矿资源,已关闭矿井的剩余资源,零星边角资源和待批资源进行合理开发与保护,尽快使生产能力9万吨/年以下的矿井,经过技术改造和采煤方法的改革,实际生产能力达到15万吨/年以上。三是整合煤炭产业链。在煤变电、煤变焦、煤化工等方面,加快转化的速度,走一条以煤为原料,深度开发,综合利用,增值增效的路子,力争到2010年建成两个150万吨、两个60万吨、二十个30万吨矿井,煤炭产量稳定在1200万吨以上,完成利税15亿元。“提升”即提升冶铸。就是充分发挥民营铸造企业机制比较灵活的优势,努力实现四个提升:一是提升装备水平。力争在2--3年内晨晖管业、金工铸业、清慧铸业等龙头企业完全使用国内外一流的铸造设备,其它铸造企业完成手工或半机械化向自动流水生产线

关于加快乡镇发展的调研报告 篇7

1 全市农机工业的现状

随着国家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惠农政策,农村青壮劳动力大量转移,农业生产主要环节逐步依靠农业机械发挥作用。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为德阳市农业机械工业的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特别是2004年开始实施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后,德阳市农机工业出现了各项经济指标快速增长、市场繁荣、购销两旺的良好局面,农机工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期。2007年,德阳市6家农机生产企业的工业总产值达到11 204万元、工业增加值4 365万元,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的年均增长幅度在20%以上,利税总额417.43万元;主要生产小型稻麦联合收割机、小型拖拉机、微型耕整机、青饲料切碎机、小型脱粒机、电动喷雾器等产品。这些产品大部分进入省重点推广产品目录,结构合理,填补了德阳市农机部分产品的空白。其中,德阳市金星农机制造厂生产的小型稻麦联合收割机已进入国家购机补贴目录;德阳市杨嘉万丰机械厂生产的手拖悬挂联合收割机和四川德阳国鸿农用机械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电动喷雾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目前,德阳市农机生产企业的从业人员已有368人。德阳市农机生产企业的迅速发展得益于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仅2007年,中央财政农机购机补贴1 045万元,地方财政农机购机补贴100万元,比2006年的430万元增加243%。购机补贴政策对农机工业的发展起到了拉动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机产品的升级换代。

2 制约德阳市农机工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2.1 对农机工业的重要性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由于德阳市农机工业生产集中度低、规模小、产值低、效益低、创造的利税低,对地方经济的拉动作用相对较弱,因此德阳市各级政府对规模效益显著、地方经济发展贡献大的支柱产业给予更多的扶持政策,而对农机工业企业的“重视”更多的表现为口惠而实不至,农机企业贷款难、政策支持少、优惠政策难落实等问题制约着其进一步发展。

2.2 行业管理弱化,企业准入门槛低,无序竞争严重

农机制造业是规模效益特点显著的产业之一,但是长期未能按这一经济规律形成规模化生产。农机制造企业普遍反映机构改革后失去了“娘家”,行业的宏观调控引导能力逐步弱化,政策不到位,不能有效地控制生产能力的建设和行业的健康发展。近几年由于农机市场形势好,大量企业进入农机行业,特别是外省农机企业生产的产品对本市农机市场的冲击。这样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而且低水平重复制造严重。加之德阳市农机企业组织结构散乱,经营规模小,大企业不强、小企业不专,大多数企业没有形成规模经济效益和集聚效应,产品配套率较低,企业大都“小而全”,难以有效地降低龙头企业的生产制造成本。由于缺乏有效生产准入制度,造成在农机工业形势好的时候,大量企业涌入;在市场形势不利时,企业纷纷退出,产品售后服务得不到保障,极大地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影响了行业的形象和声誉;新进入者往往采取跟随模仿战略,展开低价倾销策略,抢占市场,造成行业内优势企业新产品研发创新投入难以获得应有的回报,严重挫伤了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使行业持续发展的后劲不足。

2.3 投入严重不足,缺乏发展后劲

从德阳市农机生产企业来看,农机产品结构不能适应农村结构调整的需要,其主要原因:一是企业开发创新投入少,创新能力不足。农机制造企业长期处于微利和亏损状态,虽然农机行业利润近年来逐步提高,但农机工业一直是装备制造行业中利润率最低的行业,特别是拖拉机等田间作业机械行业利润率更低,企业几乎没有积累,无力投入更多的经费用于技术创新。农机企业尚未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新型产、学、研机制尚未完全确立。德阳市6家企业中初步统计只有1家有开发部门,其余均采用跟随仿制的办法,极大制约了企业技术进步。二是企业无力进行技术改造,生产设备陈旧、产品质量不高,生产效率低。由于农机企业的家底薄,又是银行不看好的微利部门,因而其技改步履艰难。整体来看,德阳市农机工业装备与省外农机企业的差距在加大。

3 加快德阳市农机工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3.1 坚持科学发展,让德阳农机工业成为德阳装备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德阳市的二重、东电、东汽等国家大型机械企业,带动了全市462家机械制造企业的发展,德阳已经成为全国大型电力、冶金、化工、石油装备制造基地。德阳农机工业企业应融入德阳重型装备制造行业,利用全市400余家民营机械企业的加工能力为农业机械生产企业进行配套,提升农机产品的加工制造水平,坚持科学发展,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应进一步将德阳市金星农机制造厂作为德阳市的农机龙头企业进行重点扶持,使其在2010年实现农机工业产值1亿元,其他机械制造产值5千万元,并带动10-15个小型机械企业为其配套,形成农机产业链。德阳市在规划重装制造业政策时,应把农机生产企业纳入其中,享有与装备制造业企业同等的优惠政策。

3.2 充分重视农机工业的重要地位,制定产业政策促进持续发展。

(1)制定鼓励与培育大型农机企业走集团化、集约化、国际化发展道路的优惠政策。

支持跨行业、跨区域、跨所有制企业的联合重组,向集团化、国际化发展,为企业到国外办厂、兴办跨国公司,创造方便和有利条件。对龙头农机企业的技术改造,市委、市政府应在相关项目中给予必要支持,保证研发、制造能力不断提高;市各商业银行对大型农机企业的授信额度应随着生产的发展不断提高。

(2)培育自主创新的主体。

各级政府应加大支持大型农机企业的技术开发中心建设的财政补贴力度,建议设立专项基金,支持企业的新产品研发。对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高于2%的企业,在新产品开发和技术改造方面应给予更多的支持;进一步落实关于企业研发投入税前扣除政策,建立有效的操作机制。

(3)制定鼓励企业自主进行技术改造政策,全面提升企业竞争力。

鼓励企业采用先进制造技术、先进工艺和先进材料,提高农机的质量和技术水平,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建议通过设立专项计划,增加预算内资金和国债资金,用于农机制造企业的技术改造项目,对引进国外先进制造技术与国内不能生产的关键设备继续实行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政策。

(4)建立重点农机产品准入制度,规范行业行为。

对重点农机产品实行产业准入制度,设置大型复杂农机产品和涉及人身安全、环境保护及资源节约等重要农机产品的准入门槛,实行产业准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性能与质量、加快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和国际市场竞争力,提升农机工业整体素质和技术水平。

(5)强化标准和各项法规制定,提高标准化、法制化管理水平。

各级政府主管部门要重视标准化工作,健全农机标准化管理体系。制定全国统一的检测标准,充分发挥各部门已具有国家检测资质的检测机构的作用,提高检测的质量和效率,避免重复检测,减轻企业和各级检测机构负担。

(6)建立完善的农机销售体系。

充分发挥我国农机产品门类多、品种全、适应性强的比较优势,开拓农机产品的国际市场,实现从依靠价格的低廉向依靠产品的品牌和质量的转变,从低端产品向高端产品的转变,从数量增长型向经济效益增长型转变;积极开展对外投资办厂,转移国内部分产品的过剩生产能力;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竞争和国际合作,扩大我国农机制造业的规模,提高农机的市场占有率,获得新的经济增长点。

3.3 制定优惠税收政策,激励企业自主创新,全面提升产业水平

由于农机工业是微利行业,尤其是保证粮食安全的种植业机械利润率更低。建议调整税制,向农机工业实行倾斜的税收政策,减免增值税和所得税。将现行的13%增值税税率调整为先征后返;将农机生产企业所得税的税率由现行的25%,比照高新技术企业和小型微利企业的税率,分类调整为15%和20%;对社会和环境效益好而经济效益差,直接用于粮食生产的农机产品,实行免征增值税和所得税政策。建议免除农机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国家应明确规定企业所得税减免或返回的税金,必须用于科技投入和技术创新,促进农机产品升级换代。

3.4 完善农机购置补贴办法,加大监管力度

关于加快乡镇发展的调研报告 篇8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推动乡镇企业加快发展作为县域突破、安置农民就业增收的根本出路

榆树市是人口大市,全市人口128.9万人,其中农村人口108.9万。全市劳动力44.2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35.8万。长期以来,农业产业一直占有主导地位,工业和第三产业发展滞后。要如期实现小康和富民强市目标,必须调整产业结构,解决好农民工就业问题。鉴于此,每年年初榆树市的乡镇企业工作会议,市委、市政府都反复强调乡镇企业的地位、作用和加快发展的重大意义。统一全市干部群众思想,提高认识,牢固树立持之以恒地推动乡镇企业加快发展是榆树市实现小康和富民强市目标的重大战略和根本出路的思想。要求全市上下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意识,抓紧抓好,务求实效,从而形成共识,千方百计促进乡镇企业发展,安置更多农民就业成为了全市广大干部的自觉行动。

2.强化政策引导,鼓励支持农民自主创业,发展乡镇企业

榆树市乡镇企业大多处于原始资本积累阶段,特别是农民工创业,更需要政策的引导和支撑。近几年,市委、市政府根据形势发展,国家、省和长春市出台的相关政策,结合榆树实际,不断完善扶持政策。2007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进全民创业加快发展民营经济的若干规定》,共计32条。2009年,调整了有关条款并增加了34条。同时在税费减免、资金扶持、创业环境建设、组织领导等方面制订了细致的规定,把规定印发各市直机关、各乡(镇)村、规模骨干企业,并集中时间在广播电视台反复播发规定条款。规定出台后,2007年全市就有1780户农民投入了自主创业的行列,其中返乡农民工创业达459人。2009年农民创业人员超过了2000人。有的从事商业饮食服务业,有的从事种养业,有的从事加工业。

3.强化服务,推动“创办小企业、开发新岗位,促进广就业”活动加快进程

根据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和以往的工作经验,榆树市在发展乡镇企业,开展“创办小企业、开发新岗位、促进广就业”活动上,进一步加强了引导和服务。市政府积极运作,启动了榆树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责成经济局牵头,与工商行政管理局、工会、劳动就业局、技术监督局、广播电视局等单位联合行动,开展工作。经济局与劳动就业局、榆树市职业高中联合对创业者开展项目选择、电气焊、家政服务、如何维权等培训。2009年举办培训班5 期,培训人员550人。实行企业预备期制度。对农民投资兴办的企业,工商部门优先鼓励。成立榆树市中小企业维权服务中心开展对企业的维权服务。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全面改版榆树市中小企业网站,并免费为企业提供网络市场信息,免费为50企业搞宣传,推介创业项目65项。为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全民创业,榆树电视台继续开设了“走进民营看创业”专栏,定期宣传全民创业的典型,对推动乡镇企业发展起到了很好的舆论导向作用。到2009年10月,全市已新创办小企业143户,新增个体工商户2211户,新增就业人员8045人。

4.强力营造宽松环境,为农民工创业提供方便

为营造更加宽松的发展环境,市委、市政府根据省市要求,结合榆树市实际,在出台《中共榆树市委、榆树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全民创业加快发展民营经济的若干规定》的同时,还完善了《榆树市鼓励投资优惠政策》、《榆树市改善经济发展软环境的若干意见》、《榆树市减轻企业负担工作方案》、《榆树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有关规定》、《榆树市人民政府关于严禁在公路上乱设卡乱检查乱罚款乱收费的通告》等一系列经济发展的配套政策性文件。市委、市政府每年都召开软环境建设专题会议,通报环境建设中的涉软案件处理情况,2009年市委、市政府在会议上点名批评了3个单位的7名违反软环境建设规定人员,要求行政执法人员规范执法。进一步完善了政务大厅,对项目审批实行一站式办公。市软环境建设有效地推动了各项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促进了乡镇企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创办小企业、开发新岗位、促进广就业”活动的有效开展。

5.加强领导,为促进农民创业提供组织保证

为更有效地推动全民创业,特别是农民创业,市委、市政府加强了组织领导。每年年初的乡镇企业工作会议,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表彰在发展乡镇企业中涌现出的创业带头人、先进企业、先进个体工商户、纳税大户、先进个人。把“创办小企业、开发新岗位、促进广就业”的各项指标和乡镇企业的其它指标分解落实到乡(镇、街),并列入年终考核体系之中。明确要求乡镇一把手工作是组织领导农民创业的第一责任人,要集中精力和骨干力量抓好协调服务。市委、市政府领导以主要精力抓农产品加工业,对推动农民创业,促进乡镇企业加快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上一篇:谈三严三实下一篇:深圳市义工服务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