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市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政策

2024-07-26

芜湖市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政策(共9篇)

芜湖市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政策 篇1

芜湖市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政策

为加快芜湖市旅游业发展,根据《中共芜湖市委、芜湖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三产兴市战略的实施意见》,制定如下政策:

一、对新建投资额(不含土地款,下同)2000 万元以上旅游景区开发及3A以上景区追加投入建设项目(指2010年1月1日后出让地块,下同),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按20%收取;建成开业后,其所缴纳的营业税、企业所得税较上年新增地方实得部分,前两年给予100%奖励,后三年给予50%奖励。

二、对于年旅游业务收入500万元以上不满1500万元的旅行社,当年营业税、企业所得税较上年新增地方实得部分,一次性给予50%奖励;对于年旅游业务收入1500万元以上不满3000万元的旅行社,当年营业税、企业所得税较上年新增地方实得部分,一次性给予80%奖励;对于年旅游业务收入3000万元以上的旅行社,当年营业税、企业所得税较上年新增地方实得部分,一次性给予100%奖励,并对旅行社的法定代表人或总经理的个人所得税较上年新增地方实得部分前两年给予 80%奖励,后三年给予 50%奖励。

三、对新评定为国家 3A、4A、5A 级旅游风景区,一次性分别奖励10万元、20万元、50万元。

四、对新进入全省“十强”的旅行社一次性奖励 5 万元;对新进入全国“百强”的旅行社一次性奖励20万元。

五、已享受“一事一议”政策及2010年1月1日前通过土地招拍挂按土地出让合同约定开发建设的项目、企业,不重复享受享受本政策规定的其他扶持政策。

六、本政策所规定的税收奖励支出按现行市与区财政体制实行分级承担;其他奖励补助支出由市与区各承担50%。

七、本政策所称的“以上”、“以下”,均包括本数;所称的“不满”,不包括本数。

八、市政府设立三产兴市发展引导资金,单列旅游业发展专项资金,专项用于本政策规定中市级承担的奖励或补助项目支出。

九、本政策自2010年1月1日起执行,有效期至2012年12月31日止。

十、本政策由市旅游局、市财政局负责解释。各县人民政府可参照执行。

芜湖市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政策 篇2

►►一、基本情况

2006年7月, 东营区正式成立旅游局, 将旅游业纳入行业管理范围。几年来, 该区按照“四城一乡”的总体定位和“一带一轴三组团”的空间布局, 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 形成了西部以龙居黄河展区生态园为主的黄河文化旅游, 中部以揽翠湖旅游度假区高尔夫、温泉、假日酒店为主的高端生态旅游, 东部以胜利天鹅湖风景区、金泥湾阳光浴场等为主的滨海旅游的三大旅游产品集群, 成为东营地区集“食、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区域性旅游中心。目前, 全区旅行社达到76个, 其中全国百强社2个;星级饭店16家;3A级国家旅游景区3个、2A级国家旅游景区4个;省级工业旅游示范点2个;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4个;省级旅游强镇2个;省级旅游特色村2个;区级旅游特色村2个。旅游商品开发成果丰硕, 黄河口大闸蟹、黄河口刀鱼、黄须菜、史口烧鸡、丽日锄禾农家粮、抽油机模型、景明黄河口虾皮、黄河口罗布麻茶、大吉布雕、黄河口老粗布等商品多次在省、市获奖。节庆活动丰富多彩, 成功举办了中国 (东营) 国际石油装备和技术展览会、吕剧文化艺术节、“暖心之旅”公益旅游活动、龙居紫葚采摘节、天鹅湖魔术节、麻湾西瓜品尝推介会、增山冬枣采摘节等特色节庆活动, 进一步提高了东营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2010年, 全区累计接待游客290万人次, 实现旅游总收入21亿元, 同比分别增长20.8%、21.5%;今年一季度全区累计接待游客95多万人次, 实现旅游收入7.1亿元, 旅游业已成为拉动全区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引擎, 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 制定规划, 谋划美好蓝图。

先后编制完成了《东营区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东营区“十二五”旅游规划》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中心城区旅游规划》, 确定了今后一段时期的发展格局和蓝图, 为全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总体定位是“四城一乡”, 即黄河水城、商务新城、魅力油城、生态名城、吕剧故乡;空间布局是“一带一轴三组团”, 即南二路旅游观光产业带, 广利河水城发展轴, 东部滨海旅游组团、中部休闲旅游组团和西部黄河风情旅游组团;主题形象是“黄河入海流, 逍遥东营游”。

(二) 政府主导, 搭建发展平台。

为带动市场开发的良性开展, 把旅游业作为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群众增收的主导产业来培育, 引领旅游业市场做大做强。一是组建东营水城旅游开发投资有限公司, 下辖规划设计公司、水城游船等子公司, 融资额达1400余万元, 全方位参与中心城旅游开发。二是结合清风湖改造, 开通运营4艘大型画舫和2艘快艇。新颖的水体旅游方式吸引如织游人, 今年已接待游客12000余人, 直接和间接带动开发了一批旅游产品。

(三) 政策引导, 激发发展活力。

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服务业跨越发展的若干政策》、《东营区鼓励旅游业发展暂行办法》, 通过政策杠杆撬动旅游业发展, 极大地调动了旅游企业的积极性, 在全区营造了发展旅游业的良好氛围。目前, 全区累计发放旅游扶持资金258万元。

(四) 加大宣传, 强化品牌促销。

坚持“整体策划、分步宣传、重点推介”的原则, 综合运用各种宣传手段倾力塑造了“暖心之旅”公益旅游品牌。作为国内公益旅游的新兴代表, 三年来, 东营区已先后举办了三届“暖心之旅”大型公益旅游活动, 成功塑造了“暖心之旅”服务品牌。一路走来, “暖心之旅”将旅游与社会管理、公益事业相融合, 先后关怀了100位孤寡老人、100位先模人物、100位现役军人与60位环卫工人, 开通了“暖心之旅”专线车, 规划设计了“暖心之旅”线路, 向社会发出了“放下私家车, 低碳慢生活”的绿色呼唤, 催生了南二路旅游观光产业带的缤纷整合, 初步形成了一条集中各类旅游资源、功能齐备、特色鲜明的“旅游路”。

(五) 优化环境, 提高服务水平。

一是成立中心城区旅游协会, 会员增至108家。依托协会举办了两届导游大赛、三次协会年会和13届酒店经理、导游培训班, 有力地促进了全行业协作自律和服务水平提升。二是加强行业管理, 引导旅游行业诚信经营, 自觉抵制欺客宰客、恶性竞争等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 共同维护良好的旅游市场秩序。三是狠抓安全生产, 先后开展了21次拉网式安全生产活动, 建立工作台账制度, 防患于未然, 确保了旅游市场健康有序运行。

►►三、问题和不足

一是资源短缺, 先天不足。全市自然、人文资源主要分布在垦利、广饶、河口等县区, 东营区各项资源相对不足, 缺乏旅游的核心吸引力。二是体制不顺, 管理分散。该区是市政府、胜利油田局机关、东营军分区所在地, 但由于土地利用权属分散, 油、地、军各控一域, 给旅游产业的统一规划、开发带来一定难度, 难以有效整合旅游资源。三是交通单一, 区位一般。该区濒临渤海, 但距海尚有一定距离, 而且港口建设滞后, 尚未形成海上客货运输能力;铁路亦属单向终端客站, 缺乏四通八达的枢纽功能;客货运输主要依靠公路, 航空运输规模较小, 交通区位类似于边境地区;与省内著名旅游地距离较远, 难以有效融入精品旅游线路, 区位的潜在优势尚待提升。四是资源疏散, 不易组合。旅游资源种类相对较少且分布疏散, 组合性差;地貌类型相对单一, 缺乏视觉变化和资源组合设计的空间;景区之间距离过大, 为旅游景区通达性增加了难度。

►►四、措施打算

今后, 该区将以“黄蓝”两大国家战略为契机, 围绕“在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中争当排头兵”这一总目标, 按照“转化一产、提升三产”的要求, 加速产业与旅游、旅游与文化的有机融合, 推动全区经济社会转型升级, 着力打造大旅游、大产业。2011年, 力争全区接待国内外游客达到320万人次, 实现旅游总收入23.2亿元, 同比分别增长20%、21.5%。

总体工作思路是:切实用好一个政策, 发挥两个平台, 深化三大组团, 做优“水绿”文章, 打响“暖心之旅”品牌, 促进南二路旅游观光产业带成长成熟。

一个政策:即《东营区鼓励旅游业发展暂行办法》。继续完善办法、严格执行办法、深入宣传办法, 围绕办法开展工作, 切实增强政府的引导力, 深挖旅游企业潜力和社会潜力, 做大市场主体, 扩大行业群体, 强大行业整体。

两个平台:一是进一步完善东营水城旅游投资公司现有两个子公司的运营管理, 适时成立旅游商品公司和文化传媒公司, 延伸旅游产业链条。充分发挥好公司平台作用, 做好项目策划、招商等工作, 努力引进一批高水平的旅游项目, 以此实现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二是进一步壮大中心城区旅游协会, 继续精选和吸纳协会会员, 整合区域内旅游企业资源, 推动安全生产、导游培训、宣传推介等行业管理和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

三大组团:一是东部滨海旅游组团。重点推进天鹅湖风景区改造升级和金泥湾阳光浴场实施, 配合广利港的建设, 着力打造旅游港。加大招商运作力度, 力争“童话王国”主题公园等大型旅游项目在此落地实施。二是中部休闲旅游组团。深入开发揽翠湖旅游度假区, 着力建设湿地高尔夫球场、温泉养生中心、塞纳河度假小镇等项目, 年内建成生态植物区、温泉度假区、塞纳河度假小镇、水上游乐区、休闲运动区等区域;配合市里做好黄河口文化产业基地建设, 增强演绎性旅游吸引力;提升丽日锄禾开心农场、森林木屋、华林庄园等现有景区建设档次;协调、督促有关单位推进唐王李家生态园、北王屋生态园、桃花源休闲农庄、北郊经济生态园、大渔张生态园、“荷塘月色”等休闲观光农业项目, 开发农事体验、野外休闲类旅游产品, 与温泉、高尔夫、假日酒店、影视城等形成一个具有差异和不同特色的统一的城郊休闲旅游产品集群。三是西部黄河风情旅游组团。着力打造黄河风情民居, 确保规划村居中旅游元素的融合。

做优“水绿”文章:加大“黄河水城”建设力度, 充分发挥河海交汇的资源优势, 着力做好“水绿”文章, 突出生态旅游特色。通过广利河的开发改造, 理水造绿, 亲水近绿, 水绿结合, 形成河海之间水脉相连, 九横十纵, 循环贯通, 宽阔宜人, 大气自然的城市碧水系统, 让中心区更加魅力无限、风光旖旎, 不断提升城市旅游吸引力和竞争力。

精心打造“暖心之旅”品牌:依托公益旅游活动, 借力节庆创意主题, 传承公益爱心暖心, 提升旅游民生内涵;融合“黄河文化”、“吕剧文化”、“石油文化”“、红色文化”、“古齐文化”、“移民文化”、“民俗文化”, 扩大南二路旅游带影响力, 全力做足做好东营区旅游品牌综合推介文章。

摘要:本文就城区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及采取的主要措施、问题和不足、发展措施进行了探讨。

芜湖市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政策 篇3

1 滨海旅游垂钓渔业概念

滨海旅游垂钓渔业是指利用海洋渔业资源、渔具渔法、渔业设施及渔民生产方式等元素,使民众利用休闲时间体验渔业活动达到休闲娱乐目的,同时提高渔民收入、丰富渔业内涵的一种新型经济产业。可以说,垂钓渔业是渔业第一产业的延伸和发展,同时也是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有机结合。

长期以来,由于传统渔业发展形式单一,人们单纯追逐经济效益增长,忽略自然环境承受能力,过度开发近岸渔业资源,导致渔业资源日益衰退。国家规定休渔减船转产,渔民收入水平下降,调整渔业产业结构势在必行,发展滨海旅游垂钓渔业已正当时机。

2 我国滨海旅游垂钓渔业发展特点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在满足基本生活需要之后,对休闲娱乐、旅游观光的需求日益增加,将传统渔业与休闲娱乐活动相结合的垂钓渔业的发展是大势所趋。滨海旅游垂钓渔业是整个滨海旅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休闲渔业产业一项重要的存在形式和内容。垂钓渔业在拓宽渔业发展空间,开辟渔业新增长领域,增加渔区就业岗位和渔民收入的同时,又可加快捕捞渔民转产转业,壮大渔业经济实力,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目前,我国的滨海旅游垂钓渔业还处于初级阶段,存在着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管理规制滞后

近年来,垂钓渔业呈现民间积极,管理层面信心不足、管理相对滞后的被动状态。大部分地区旅游及渔业主管部门对垂钓渔业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甚至没有明确的职能管理或审批处室。尤其法规建设方面明显滞后、甚至缺失。目前,国家层面还没有一部规范垂钓渔业发展的管理制度及办法。

2.2 统一规划缺乏

当前,垂钓渔业大多为群众自发,存在盲目性、低水平,缺乏顶层设计和规划指导。有的只顾个人利益,恶意开发,不注重环境保护,破坏了海洋生态环境,破坏了渔业资源。有的甚至相互打压,无序竞争,无形内耗,限制了正常发展,难以形成大产业、大结构、大市场。

2.3 政策资金薄弱

垂钓渔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垂钓渔业的投入主要来自社会民众的自我投入,基础设施相对滞后,安全管理各项保障措施不尽完善,导致产业发展隐患较多。对垂钓渔业国家和地方各级财政、发展、金融等部门尚未出台相关的扶持政策,也没有明确的产业发展专项措施。

2.4 科技支撑不力

渔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

技术推广等单位及部门尚未将垂钓渔业的产业发展政策与思路提上日程,多个层面都缺乏技术支撑和相应技术指导。作为新型产业有许多未知领域如休闲垂钓船设计与建造工艺、海洋钓场、钓点建设等都需要进一步去研究、探索,形成集成性理论,指导工作实践。

3 发展滨海旅游垂钓渔业的对策

3.1 严格行业准入制度

渔业属于直接利用自然资源性产业,不可无限开发,必须建立准入制度,规范从业行为,有条件、有限度发展。要建立以确权水域为基础的准入制度,凡开展休闲垂钓渔业的经营主体必须拥有一定规模的确权海域。没有确权海域的个体从事休闲垂钓渔业活动的需选择有确权海域的公司,采取公司+渔户的形式开展经营。利用公共海域资源开展休闲垂钓渔业的应获得渔政部门的许可。休闲垂钓渔业经营公司注册资金、游钓渔船数量和公司+渔户组合数应达到一定规模。游钓渔船登记、建造必须经渔港监督和渔船检验部门批准及渔船规范检验要求。针对游钓品种、时间、海域,游钓的数量、规格,游钓使用的渔具等要严格制定出相关规定,严禁破坏资源行为。

3.2 解决政策资金短板

发展垂钓渔业,需要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应在政府的扶持下,开辟多种融资渠道,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多元化投资格局。要争取财政投入,在产业发展之初,应给予必要的投入。如在渔村、渔区建立鼓励垂钓渔业发展的专项基金、补助资金等。政府资金主要用于基础性、公益性设施等建设和投资数额较大的项目,如人工渔场改造、人工鱼礁投放等,促进垂钓渔业快速发展,造福地方民众百姓。另外,政府也可通过实行渔业税费调整和减轻渔民负担等政策,间接帮助解决发展垂钓渔业资金短缺问题。同时,有关部门也应制定相关政策促进和规范垂钓渔业产业的融资环境,搞好垂钓渔业互助保险,必要时可予以担保,加强信贷支持力度。协调好税务、工商、旅游、渔业、海事、边防等各方面的关系,在用海、用地、税收、项目审批和管理等方面实行优惠政策,并积极申报省和国家级垂钓渔业示范基地,争取政策支持。

3.3 协调理顺管理瓶颈

旅游垂钓渔业属新型产业,在行业内和行业外都有一些需要明确和理顺的问题。垂钓渔业与旅游业存在产业和管理上的交叉,需要协调界定。明确旅游垂钓渔业的概念和产业界限,明确行使垂钓渔业管理的审批部门、管理部门,并制定出总体规划和措施。要解决好船只管理交叉问题,普通船舶、游艇未涉渔垂钓的海上休闲旅游活动由海事部门或旅游部门协调管理。涉渔垂钓的,应由渔业主管部门审批、管理。渔业部门要进一步明确旅游垂钓船只的管理职责,并将其作为一种新型渔船业体,与传统渔船区别对待,规范、简化审批手续,促进行业发展。

3.4 加强行业规范管理

要抓住当前建设现代渔业的有利时机,研究制定行业及产业管理制度或初步方案,作为政府规章或部门规范性文件发布实施,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鼓励涉渔龙头企业大胆经营休闲产业,积极推广“公司+渔户”的经营模式,对现有利用生产渔船开展旅游垂钓的渔户要积极引导,规范操作,纳入休闲垂钓渔业正常管理轨道。要加大海上执法力度,加强渔业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强化全社会旅游垂钓渔业法制观念和资源保护意识,严厉打击各种违规休闲垂钓渔业活动,特别是对偷捕、电鱼、毒鱼、炸鱼、污染水域等严重破坏资源的行为要予以严惩,遏制各种不法行为。

(收稿日期:2015-11-20;修回日期:2015-12-01)

关于加快湘乡旅游业发展的思考 篇4

中共湘乡市委办公室

近年来,湘乡市委、市政府抓住建设长株潭休闲旅游城市这一历史机遇,全面整合旅游资源,大力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升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质量,旅游产业实现了较快发展。今后一段时期,要围绕将旅游业培育成新的支柱产业、优势产业,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一、精心规划,合理开发,实施精品战略

围绕“红色摇篮、湘军源地、山水龙城、魅力湘乡”的旅游发展定位,重点规划实施红色旅游、休闲度假旅游、历史文化旅游、乡村旅游四大精品战略。一是红色旅游。大东山红色旅游区作为“毛泽东成长之路”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上的一个重要节点,要以东山学校旧址为依托,以东台山国家森林公园和茅浒水乡为重要补充,加快建设“东山励志论坛”,丰富“毛泽东成长之路”文化内涵和项目内容,实现红色旅游新产品与韶山对接。将大东山旅游区创建为4A级旅游景区,争取成为全国经典红色旅游景区。按照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标准,将东山励志论坛打造成全国一流的红色旅游和励志文化论坛。修缮黄公略故居,充分发掘湘乡二中校史陈列馆的旅游价值,加快开发以纪念陈赓、谭政大将为主题的红色将军主题旅游项目,丰富红色旅游内容,提高 1

旅游市场供给能力。二是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突出加强水府旅游区建设,理顺管理体制,加快吃、住、娱乐等方面的设施建设,解决好留得住游客的问题;精心打造旅游核心项目,建设休闲度假小镇、商务和会议服务、湘军水师寨、湘军文化陈列馆、听泉园等项目,精心创作“天下湘军”主题文艺节目。增强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质量,围绕打造“中国生态湖泊第一湖”、“中国顶级湖泊型旅游休闲度假小镇”的目标定位,把水府旅游区建设成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旅游名镇。积极探索旅游景区开发的发展模式,创建全省第一个生态休闲旅游产业实验园区。三是历史文化旅游。充分挖掘历史人文资源,抓好载体建设,开发独具魅力的历史文化旅游产品。以云门寺为重点,以凤凰寺、佛祖寺为主要节点,通过举办佛文化艺术节等活动,大力宣传和弘扬佛教文化,全面拓展湘乡的佛文化旅游市场;重建镇湘楼,续建凤凰寺,修复褚公祠、伏虎井、文庙、文塔、状元牌坊、洗笔池等历史文物古迹,展示和传承湘乡悠久的历史文化;充分发掘湘军文化,加强对湘军文化的研究、开发,通过曾国藩诗文岛、镇湘楼等项目建设,打造湘军文化旅游品牌,树立“湘军源地、魅力龙城”的城市形象。四是乡村旅游。结合“两型社会”建设,大力发展以生态休闲为主、地方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产品。发展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建设好涟水河沿河生态农业观光带。对现有的“农家乐”进行资源整合、提质升级,打

造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乡村旅游项目,大力发展星级“农家乐”。结合农业产业化和新农村建设,创建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

二、精雕细琢,开发商品,打造旅游品牌

以湖南水府旅游区、大东山旅游区为突破口,以湘军文化为灵魂,重点开发滨水休闲产品,形成以休闲度假为主体,红色旅游、宗教文化和休闲观光农业为辅的旅游产品体系。制作、开发体现湘乡人文历史内涵、高档次、高水平的宣传纪念品和特色商品,打造湘乡旅游品牌。在旅游餐饮方面,推出湘乡特色餐饮,带动酒店餐饮业的发展,如传统的蛋糕席(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提及)、柴火饭菜、水府全鱼席等。在旅游购物方面,鼓励多种经济成分从事旅游商品的开发、生产、销售,努力提高旅游购物在旅游经济中的比例。以毛泽东、黄公略、陈赓、谭政等名人为题材,开发一批名人纪念品旅游商品,以褚遂良、曾国藩等名人诗、词、画、印为题材开发一批文化内涵丰富、便于携带、观赏性和艺术性较强的文化艺术类旅游商品;将湘乡蛋糕、湘乡烘糕、棋梓火焙鱼等湘乡特产开发成包装精美的地方土特产类旅游商品;以云门寺的千手观音、十八罗汉为题材,开发一批制作精美的佛教文化类旅游商品,丰富旅游商品市场。在娱乐方面,紧密结合文化内涵建设,开发和创作赛龙舟、踩高跷、皮影戏、舞龙狮等一系列文娱节目和文化活动,使游客感受到湘乡特色文化的熏陶。旅游、建设、卫生、质监、安监、文化、规划、环保、城管等部门指导、督促娱乐业在硬件建设、文化品位、服务质量等方面提升品位和档次。

三、精致服务,优化环境,扶持旅游发展

优惠政策有限,而优质服务无限。要以创新政府职能为手段,提升服务水平,通过抓干部的自身素质和作风建设,练内功,树形象,全力为投资者和游客提供优质服务。一是改善环境。加强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完善旅游快速通道,提高旅游目的地的便捷性。按照“景在建、路先通”原则,优先建设好湘乡火车站改扩建工程、水府景观大道、湘韶旅游高等级公路、宁衡高等级公路,完善大东山旅游区三个景点之间的道路,尽快形成较为完善的现代旅游交通体系。加大旅游景区环境保护力度,开展景区集中整治活动,治理污染源,确保“三废”达标排放,重点做好水府旅游区水资源的保护,拆除通往景区沿途的违章搭建,确保道路畅通、环境优美。科学规划旅游线路和游道,推广绿色环保的旅游交通工具,切实提高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水平。二是加大投入。设立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资金主要用于旅游公益设施建设和重要景区景点建设,实行以奖代补的运作形式,充分发挥政府投入“四两拨千金”的作用;千方百计争取国家文物保护、红色旅游、环保治理、省生态示范工程、省旅游发展等专项资金,争取水利、交通、扶贫

等项目资金,带动旅游业的投入。社会发展和第三产业发展资金加大对旅游项目的支持。交通、建设、农、林、水、移民、文物、环保、民宗、物价、科技等部门在安排专项资金时,围绕旅游产品开发进行项目配套,形成发展合力。三是政策扶持。制定出台促进旅游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以良好的软环境吸引投资者,通过对外批租、承包、租赁等形式,积极引进外资和民间资本,实现以资源换资金、以景点换资金、以经营权换资金。支持旅游项目建设用地,凡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旅游项目,优先安排用地计划指标,对相关手续的办理建立绿色通道。对非政府单项投资1亿元以上的旅游项目,可分期缴纳土地出让金。

四、精细管理,规范市场,创新发展机制

围绕“休闲旅游城市”建设,加强领导,建立旅游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协调解决全市旅游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一是创新旅游发展机制。理顺职能,建管分离,旅游局主要负责全市旅游规划的编制、行业管理、市场监管、人才建设。组建由政府控股的旅游发展投资公司,作为旅游开发建设经营的主体,统筹全市旅游业的开发、建设和市场营销,赋予旅投公司“四权”,即全市旅游资源的统一开发建设权,景区景点各种政策性项目的申报权,景区景点的统一经营权,全市旅游的统一营销权。旅投公司可大胆融资,广筹建设资金,积极参与旅游业的开发建设。二是依法规范旅游市场。赋予

芜湖市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政策 篇5

中国人民银行发展改革委旅游局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外汇局

银发〔2012〕32号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各分行、营业管理部,各省会(首府)城市中心支行,各副省级城市中心支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发展改革委、旅游局、银监局、证监局、保监局;国家开发银行、各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中国银联,交易商协会: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精神和中央关于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的重要战略部署,进一步加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改进和提升金融对旅游业的服务水平,支持和促进旅游业加快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金融支持旅游业加快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加快发展旅游业是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推动力量,是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方面和体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和发展基础。加强和改进旅游业金融服务,支持和促进旅游业加快发展,既是金融部门落实服务业大发展战略和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的重要举措,也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体现。金融部门要高度重视,合理调配金融资源,创新金融工具和产品,抓住旅游业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支持和推进旅游业科学发展和转型升级,把旅游业建设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

二、区别对待、有扶有控,加强和改进对旅游业的信贷管理和服务

(二)改进信贷管理,加强对旅游业的信贷支持。金融机构应根据旅游行业的财务特征,制定和细化符合旅游业经营规律的授信标准,改进和完善风险评价体系。根据旅游项目的风险和经营情况,合理确定贷款利率、期限和还款方式。

对旺季旅游企业的短期小额贷款,要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适当简化审批手续,确保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获得方便、快捷的信贷服务。对于已经落实财政资金的中西部地区重点景区等,要加强信贷资金配套支持。对有资源优势和市场潜力但暂时经营困难的旅游企业,要按规定积极给予信贷支持。对高尔夫球场、大型主题公园、城市水源地的观光农业等国家明令禁止或限制发展的旅游项目,应严格禁止或限制发放贷款。对于可能借旅游项目名义变相进行房地产开发的,应从严审查。

(三)创新发展符合旅游业特点的信贷产品和模式。鼓励金融机构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和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基础上,探索开展旅游景区经营权质押和门票收入权质押业务,积极开展旅游企业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林权抵押等抵质押贷款业务。加快完善各项资产和权益的抵质押登记和评估工作。针对旅游企业财务特点,积极为旅游企业提供固定资产贷款、项目融资贷款、流动资金贷款、融资租赁、票据贴现、资金结算、现金管理等综合金融服务。

(四)加大对小型微型旅游企业和乡村旅游的信贷支持。对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型旅游企业实行差异化的信贷管理和考核办法,合理扩大基层机构审批权限。涉农金融机构要努力满足农村旅游业的资金需求,对于合理利用古村古镇,民族村寨、农村和农业景观资源发展观光、特色和休闲旅游的项目和企业,要积极采取多种有效信贷模式和服务方式予以支持。加快推进农户电子信用档案建设,鼓励通过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等形式支持乡村旅游发展。鼓励涉农担保资金为农家乐等乡村旅游提供担保。

(五)加强旅游景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旅游行业和旅游景点金融服务便利性。鼓励金融机构在确保营业安全的前提下,在旅游景点增设网点和自动提款机等设备,合理安排银行网点的服务时间。在旅游旺季,应适当加大原封新券投放力度,优化流通中人民币券别结构,延长服务时间。

三、支持旅游企业发展多元化融资渠道和方式

(六)支持旅游资源丰富、管理体制清晰、符合国家旅游发展战略和发行上市条件的旅游企业上市融资。积极支持已上市旅游企业通过合适的方式进行再融资或者利用资本市场进行并购重组做大做强。加强证券交易所、保荐机构等相关

机构对旅游企业进行发行上市的辅导培育等工作。

(七)通过企业债、公司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债务融资工具,进一步加强债券市场对旅游企业的支持力度。加强产品创新和制度创新,拓宽旅游企业的债务融资渠道。通过区域集优等方式扩大中小旅游企业集合票据的发行规模,建立和完善中小旅游企业直接债务融资担保机制,协调落实中小旅游企业债务融资的风险缓释措施。

(八)鼓励社会资本支持和参与旅游业发展。放宽旅游市场准入,打破行业、地区壁垒,简化审批手续,为社会资本参与旅游业发展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鼓励地方财政通过财政补贴、贷款贴息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对旅游业的投资力度。积极引导民间资本、产业基金等多元化资金支持旅游业发展。

四、规范发展旅游业保险市场,增强旅游保险服务

(九)支持旅游保险产品和服务创新。鼓励保险公司针对探险旅游、观光旅游、商务旅游等不同旅游方式,境内和境外等不同旅游地区,以及不同年龄群体,开发涵盖医疗救援、遗体运送、人身伤害、航班延误、旅程取消等保险产品。推动保险公司通过电话、互联网、手机等媒介为游客提供便捷的保险服务。进一步完善旅行社责任保险产品,推广责任险全国统保示范项目。鼓励旅游企业通过购买相关保险产品化解经营风险。

(十)规范旅游业保险市场,保障游客的合法权益。旅游保险销售中应尊重游客意愿和知情权,不得强制销售和捆绑销售。应向旅游保险投保人提供保险单或保险凭证,以及通过电话或者网络方式提供保单查询和验证服务。加强客户服务网络建设,加强与救援、医疗机构的合作,提高理赔效率。加强旅保合作,严厉打击旅游保险市场的不法行为,切实保障游客的合法权益。加强对旅行社投保旅行社责任保险情况的检查。

五、改进旅游业支付结算服务,支持发展旅游消费信贷

(十一)扩大银行卡在旅游景点景区、酒店、餐饮、商业、交通和旅行社等旅游相关行业的受理,鼓励收单机构积极拓展相关行业商户。持续做好“刷卡无

障碍”示范商户创建活动,积极改善二级旅游地市、县乡旅游区域和农家乐旅游景点的银行卡受理环境,推动金融支付环境成为旅游景区评级的重要标准。推进旅游支付电子化进程,发展创新支付服务,提高旅游业的支付服务便利程度。积极落实对旅行社、大型景区售票等旅游行业商户实施的银行卡刷卡手续费延期优惠政策,进一步鼓励旅游行业商户受理银行卡。

(十二)鼓励多种方式发展旅游消费信贷。金融机构要合理安排信贷资源,支持信用卡消费信贷,消费金融公司在试点过程中应积极提供旅游消费信贷服务。鼓励金融机构和旅游企业整合资源,探索开发满足旅游消费需要的金融产品,增强银行卡的旅游服务和消费信贷功能,促进银行卡创新。

六、完善旅游业外汇管理和服务,支持旅游企业“走出去”

(十三)完善旅游外汇兑换服务体系,提高外汇管理效率。针对旅游行业交易频繁的特点,简化收付汇的审核手续,优化外汇管理业务流程。建立汇率风险提示机制,促进旅游企业提高外汇资金使用效率,减低企业财务成本。积极研究拓展多种渠道,便利出入境人员货币兑换。

(十四)便利旅游企业的跨境投资,对于旅游企业境外设立办事处、营销网点、合作机构等特殊用汇需求予以政策支持,便利旅游企业境外派驻人员的工资、办公费用等对外支出,支持旅游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满足旅游企业对外贸易、跨境融资和投资的合理用汇需求。进一步明确旅游保险外汇收支有关政策,促进旅游保险外汇业务的健康发展。

七、加强旅游行业管理,营造金融支持旅游业的良好外部环境

(十五)进一步完善旅游法律法规体系,加快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转变,支持地方旅游综合改革试点,理顺旅游景区的管理和经营体制,规范资源保护与开发模式,引导旅游企业进行差异化、个性化和集约式的发展,提高旅游项目和产品的文化内涵,防止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建立健全旅游行业应对不可抗力和各种风险的危机管理机制,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十六)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要积极推动旅游企业规范会计和审计流程,增强财务管理能力,提高信息披露透明度,为金融支持旅游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积极推动建立旅游企业诚信经营信息系统,实现与综合性信用信息服务平台的对接,并作为银行业对旅游企业授信的重要参考依据,同时加强对旅游企业失信行为的惩戒。

八、加强政策协调落实和监测评估

(十七)加强部门合作,建立健全部门沟通协调机制,加强产业政策和信贷政策的协调配合。各级旅游部门要认真做好《旅游投资项目指导目录》等的编制工作,积极与金融部门对接,作为金融支持旅游业的重要参考。促进银企合作,搭建旅游产业投融资服务平台,共同推动旅游业快速发展。

(十八)加强政策落实、监测统计和评估。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要积极会同同级旅游、发展改革、银监、证监、保监、外汇管理等部门,结合辖区实际,采取有效措施做好本意见的贯彻落实工作。各金融机构要逐步建立和完善金融支持旅游业的专项统计制度,加强对旅游业贷款的统计与监测分析。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可根据辖区实际情况,建立金融支持旅游产业发展的专项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制度。

请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各分行、营业管理部、省会(首府)城市中心支行会同所在省(区、市)相关部门将本意见联合转发至辖区内金融机构,并将贯彻实施情况定期报告总行。

中国人民银行发展改革委

芜湖市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政策 篇6

为了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吸引区内外的资金、品牌、技术、人才向我区三产服务业集聚,加快服务业发展,推动全区经济转型,根据国家和省、市有关规定,特制定如下优惠政策:

一、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加快服务业发展

1、加大服务业领域改革力度,加快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凡是法律法规未明令禁入的服务领域,全部向社会资本开放;凡是对开放的领域,全部向民间资本开放;凡是向区内资本开放的领域,全部对区外资本开放。任何单位、任何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加以限制或实行行业垄断。

2、加快推进市政基础设施、公用事业(1955.026,10.89,0.56%)市场化改革。积极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以特许经营方式,建设和经营城市供水、供热、供气、公共交通、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城市基础产业;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投资经营文化、教育、体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业。

3、降低登记注册门槛,一切方便于企业登记。对在我区登记注册设立服务性企业的,除行政许可有明确规定外,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一律降低到3万元(人民币);注册资本允许分期到位,限期补足;放宽公司出资方式限制,股权等其他财产权可以作价用于出资;放宽知识产权,非专利技术出资比例限制。

二、加快重点产业、重点区域项目建设

4、重点培育和支持发展六大产业:酒店、餐饮业,商场超市等商贸流通业,仓储货场和专业商城为主的现代物流业,休闲娱乐业,小商品批产市场,具有民俗风情特色的旅游业。

5、重点发展区域重大项目建设:东城新区,重点支持发展以吕梁矿机城为核心,二、三产业联动发展的矿机产业链项目;支持信义工业园区开发的铁路货场建设项目;以小商品批发为主的五金电料、日用小商品贸易博览城项目;支撑东城区新区开发的市政基础设施项目;酒吧一条街等休闲娱乐城项目;代表新区景观形象的星级酒店,会展等公用事业大型项目;以千年景区开发为重点的民俗风情旅游项目。北部新区,重点支持城北货场、太中银铁路离石火车站等重大物流园区建设和以吕梁大学为核心的科技园区项目建设。交口物流园区,重点支持以聚富汽贸城、星级酒店、建材装饰城等配套孝柳线离石铁路货场重大服务业项目建设。城市中心核心商区,重点支持凤山商贸城、开源商业城、前瓦电子城等大型商厦、超市建设项目;重点支持发展社区公共事业服务项目和以廉租房、保障性住宅为主体的房地产开发项目。

三、实行更加灵活的土地使用政策,最大限制地为发展服务业提供建设用地

6、保障服务业用地。在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前提下,国土部门要在供应指标内优先保证服务业用地。

7、对大型专业市场、重大商贸旅游设施、物流货场、大型职教、文体、会展设施、四星级以上宾馆酒店,属非经营性三产服务业项目用地,可以按协议出让方式或国有土地租赁方式提供土地使用权。属经营性用地,可按其规划设计条件,采用熟地成本价挂牌出让方式提供土地使用权。

8、对充分利用荒山荒坡或劈山填沟的形式获取项目建设用地,上马建设重大服务业项目,免收土地复垦费和土地管理费,土地收益金留区部分全部返回。

9、鼓励受环保和产业政策限制淘汰取缔的工业企业,充分利用原有土地等存量资产上马服务业建设项目,支持以划拨方式取得土地的单位利用原有工业场房、仓储用房发展服务业,土地用途和使用权人可暂不变更。

10、投资教育、科研、文化、卫生、体育、民政等公益性项目,供水、供气、供热等基础设施项目,符合划拨条件的可按划拨方式提供用地。

四、继续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11、设立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引导社会资金加大对三产服务业的投入。从2009年起,区财政每年安排一块服务业专项发展资金,用于发展服务业项目贷款贴息、资本金注入、奖励补助和重大项目的前期准备。

12、加大税收反哺力度。凡投资1000万元以上,对全区乃至全市具有重大辐射带动作用的服务业项目,经审批同意,从经营之日起,企业纳税的留区部分按比例逐年返回一部分。同时,根据吕政办发(2008)114号文件《吕梁市加快服务业发展优惠政策》精神,在我区建设的服务性企业,可同时享受留市部分返还政策支持。

13、加大产业转移和重大服务业建设项目的投资奖励。对受环保和煤炭资源整合政策影响的煤焦企业投资兴办大型服务性企业,其他民营企业家投资,吕梁矿机城、聚富汽贸城等重大物流园区项目建设的,政府采取以奖带补的方式予以资金支持。

五、实行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收费和价格政策

14、加大东城新区三产服务业建设支持力度。凡在东城新区建设的重大服务业项目,免收城市规划费,按最低限额(20元—70元)标准收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费,对特别重大的服务业项目,采用一事一议的方式,由专题会议研究决定,可以免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费。

15、按照国家规定,将服务业用电和一般工业用电进行并轨,从2009年1月1日起,列入省、市、区重点服务业项目用水、用气、供热价格实行与工业同价。

16、对列入省、市、区重点规划的项目,试行零收费制度,项目立项、审批、发证、登记注册只收取工本费。

六、加大服务业项目投融资支持力度

17、搭建银企合作对接平台,为服务性企业银行贷款提供担保服务。区政府每年定期、不定期召开银行金融机构和我区服务业企业银企合作项目推介会,并由区担保公司提供贷款担保,解决服务业项目建设融资难的问题。

18、鼓励开展招商引资、引项工作,千方百计争取中央、省、市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不论区内、区外、单位或个人,凡为我区重点服务业项目引进资金的,整体引进国家名牌服务企业来离投资且项目进入开工阶段的,政府对相关有功人员予以重奖(奖励办法和额度按我区有关引资、引项奖励办法执行)。

七、广泛吸引物流人才为发展服务业提供智力支持

19、凡物流专业、营销专业、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的国家重点大学本科毕业生、研究生,政府根据实际需要公开招聘进入区直事业单位并下派到服务业企业工作。

20、对进入我区服务性企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和外来投资者、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根据本人申请,按照有关规定,由劳动人事部门办理档案特管和人事代理手续,免收人事代理费。区劳动、人事部门负责办理档案工资调整,连续工龄计算,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养老保险金缴纳等。在子女入托、入学、就业等方面享有本区公民同等待遇。

八、鼓励下岗职工创办中介服务业

21、下岗职工成立从事劳动密集型服务性企业的,政府集中开通绿色审批通道,各种手续限期办结,同时由区中小企业担保公司提供小额贷款贴息支持。

九、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

22、减化审批程序,实行一站式服务。登记注册,实行并联审批,一审一核集中登记制度,公司注册时限由原来的十五个工作日改为三个工作日。项目审批,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城市总体规划,属我区鼓励发展并已取得土地使用权,配套设施可以自行解决的重大服务业项目,由审批制改为登记报告制。需向国家、省、市争取资金和立项的项目,相关职能部门上报行文,当日申请、当日报出。对涉及征占用土地、城市规划选址的重大服务业项目,由区主管部门受理并报请区第三产业发展领导组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议定,相关部门限期办结有关项目申报、审批手续。

23、建立服务业项目监督管理机制。对重点服务业项目收费,实行封闭运行管理,除环保、安全和劳动用工检查外,其它部门不得随意到重点服务业项目建设的企业以检查为名违规收费、搭车收费。纪检、监察部门要对执法收费部门加强监督,对违反规定乱收费、乱集资、乱摊派、乱检查的单位领导和有关工作人员给予严肃处理。

24、建立服务业项目促进机制。实行现场办公和现场观摩会议制度,促进重大问题的解决和落实。对完成和超额完成预期目标任务的予以重奖,对推进速度慢、工作不力的予以通报批评。继续实行区级领系和职能部门重点包扶责任制,实行一个项目、一套帮扶班子、一个目标、责任到底的考核办法,考核结果实行一条龙排队,排名前三位的给予奖励,排名末位实行责任追究。通过一系列措施的有效实施,加快服务业发展。

十、本优惠政策由区第三产业发展领导组办公室及相关部门负责解释

十一、本优费政策至公布之日起实施

芜湖市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政策 篇7

一、固定资产投资在庐山区旅游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及作用

(一) 固定资产投资与旅游业经济增长的关系

从投资总额来看, 固定资产投资与旅游经济的关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 合理有效的固定资产投资能够促进当地旅游业经济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 也可能是无效的投资, 不能带动当地旅游经济的健康发展。投资率是反映投资与经济增长最重要的指标之一。通常投资率越高, 经济增长率越高, 但投资率不是越高越好。倘若投资率过高, 投资规模过于扩大, 往往会引起经济增长过速, 并且造成经济较大的波动。另一方面来说, 投资率也不能太低, 投资率过低, 投资规模过于狭小, 也会影响到长期稳定的经济发展。因此, 只有适当的和合理的投资率, 才能充分发挥好固定资产投资对区域经济增长的驱动作用力。九江市旅游业固定资产投资近年来不断增加, 其对地区经济的影响也随之不断显现。

从九江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量上来看, 自2009年至2013年九江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在不断增加, 从2009年的658.96亿元增长到到2013年的1507.78亿元, 是2009年的2倍多。庐山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也是呈不断增加的趋势, 并且庐山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在全市13个行政区划中占的比例较大。其次, 从九江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来看, 自2009年至2011年呈较高速增长趋势, 自2012年至2013年增势放缓。

(二) 固定资产投资对旅游区域经济的拉动

固定资产投资对区域经济增长而言具有双面反应, 首先固定资产投资可以直接转化为有关产业的增加值, 成为国内生产总值的一部分, 直接推动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增长。其次, 固定资产投资还拥有多级传输和扩张功能, 通过对关联产业的投资, 还可以拉动相关地带经济的快速增长。加快固定资产的投资, 不但可以推动建筑业的兴盛还可以推动工业等行业生产总值的进一步增加, 并且还可以积极地带动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的繁盛。现依据庐山区相关数据资料对固定资产投资与旅游综合收入的关系进行进一步分析。根据庐山区统计信息网整理得出表1:

根据九江市统计信息网和庐山区统计信息网整理得出表2, 计算出庐山区旅游综合收入占整个九江市旅游总收入的比重, 对于庐山区旅游综合收入对九江市旅游总收入的贡献情况进行分析。

依据表2数据可以得出2009年至2013年间庐山区旅游综合收入在九江市旅游总收入中的平均比重为8.87%, 并且比重是逐年下降的。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集中表现在固定资产投资作用于经济增长的推动力和拉动力两方面, 合理的投资率, 才能有效地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和拉动力。固定资产的投资规模和投资结构直接关系着经济增长的速度和品质。现今政府部门对经济增长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 不再是一味地追求经济增长的速度, 所以就要求固定资产投资能够有效地发挥其经济的第一动力因素作用。合理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对经济的长期平稳协调发展具有关键的作用。未来固定资产投资的趋势将会是:在保证经济增长的同时, 更加注重固定资产投资效益的增长和投资结构的优化。

二、庐山区旅游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及原因

(一) 存在的问题

江西九江市拥有发展旅游业经济的众多优异条件, 其中庐山区旅游发展迅速, 近年来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为九江市旅游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与此同时, 也有很多问题逐渐凸显出来, 这些问题严重地制约了九江旅游业的发展速度及其质量。

通过对庐山区固定资产投资与旅游经济增长的关系的分析, 可以看出庐山区固定资产投资还存在着较大的缺陷。首先从增长速度上来看, 旅游综合收入较之固定资产投资额甚为缓慢, 显然庐山区固定资产投资对旅游经济的拉动作用并不明显。其次从增长量上来看, 庐山区旅游综合收入的增长量还远远不及固定资产投资额的增加, 这表明庐山区经济的发展并没有充分发挥出固定资产投资对旅游经济的贡献功能。

结合表2资料显示, 虽然庐山区旅游综合收入在2009年至2013年间是逐年递增的, 但在九江市旅游总收入中的比重却是逐年下降的, 由此可以看出庐山区旅游业的发展对整个九江地区旅游经济的贡献动力不足。这些问题都极大地限制了九江旅游经济的发展和庐山地区的旅游经济发展质量。

(二) 制约庐山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1. 投资的时间效应滞后。

从固定资产投资本身生效的时间上来看, 固定资产投资额的投入对旅游经济的贡献效应在时间上具有滞后性。固定资产投资一旦发生, 其从开始投资到固定资产正式投入使用的周期比较长, 所以其对旅游综合收入的贡献在时间上存在不一致性, 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具有滞后性。

2. 旅游生态环境建设薄弱。

从固定资产建设对环境的影响上来看, 庐山区不断地开发新的建设项目, 加上对环境的保护力度不够, 造成庐山区的生态环境日趋恶劣, 人们生活环境质量下降, 景区的植物多样性减少, 水污染、大气污染等日趋严重。

3. 旅游项目和环境不够吸引人。

从消费者旅游意向的角度来看, 一方面, 庐山区的旅游项目较为陈旧, 更新缓慢, 景区对游客的吸引力较小, 旅游人数没有突破性的增长;另一方面, 消费者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庐山区旅游存在的一些问题, 不愿意再到庐山地区旅游。

4. 管理体制不够灵活。

从庐山区固定资产管理的角度来看, 庐山区现有的固定资产投资管理体制不能适应现代旅游发展的新要求。目前庐山区的管理不统一、不规范, 与庐山区有关联的工商局, 物价局, 交通局等部门多头管理, 彼此之间不配合, 甚至互相拆台, 制造争议与纠纷。景区与景区间、部门与部门间壁垒森严, 导致景区在统一保护、开放和管理上困难重重、矛盾众多。

三、加快庐山区旅游经济发展的建议

庐山区旅游业作为九江旅游的优势产业, 在经济增长中显现出强大的发展潜力。如何使庐山区旅游经济能适应市场的需求与投资环境的变化, 在市场竞争的博弈中立足, 走出一条合适的可持续发展的特色道路, 对于九江实现旅游强市的目标来说是有深远意义的。

(一) 优化投资设计进程

首先, 针对固定资产投资的生效时间滞后问题, 设计者需要严格地制定投资计划, 合理有效地安排好固定资产投资建设的进程。要尽量在保证项目建设质量的同时抓紧工程进度, 这样一来, 也能够尽可能地减少人力、物力及资金成本的消耗, 达到投资效益的最大化。

(二) 拓宽投资资金来源渠道

针对旅游建设项目开发缓慢的问题, 一方面, 需要充分发挥政府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职能, 通过政府、银行、企业投资来共同处理庐山区旅游业固定资产投资的资金短缺问题;另一方面, 要合理地利用市场机制, 多方面、全方位地开展资金筹集工作, 同时增强庐山区旅游内部集资经营, 为庐山区旅游业固定资产投资提供新鲜的、更为广泛的资金保证, 解决发展中的资金瓶颈问题。

(三) 加强旅游生态环境建设

积极开展绿色旅游企业竞选工作, 以绿色、环保为发展主题, 尽快建设符合九江旅游特色的绿色旅游项目, 对旅游企业、旅游景区进行评选和指导;要实行环境治理工作, 净化、美化庐山区的各个旅游景区;创建与生态环境保护体系相符的庐山区旅游环境, 旅游企业应该建立适当的生态环境维修基金 (如总收入的5%) , 致力于整顿和建设景区环境的工作。

(四) 改革旅游价格管理体制

在建造新的旅游项目的同时, 要进行旅游价格管理体制的改革, 如旅行社可以推出全包、半包和只包一个价格的项目等多个价格品种, 景区按旅游季节和旅游人数的不同推出了相应的旺、淡季价格和团体的优惠价格, 旅游饭店推出不同类型的价格体系等等, 这样形成较为规范的旅游价格体系, 以此来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游客到庐山区旅游, 享受自然, 愉悦心情。

(五) 建立旅游管理信息化建设

以GIS为平台, 以网络建设为纽带, 完善庐山区旅游固定资产投资管理制度建设, 促进九江市区、重要景区、交通要道、旅游信息产业体系建设;形成旅游产业商贸和宣传咨询电子化、网络化, 及时更新旅游热点信息, 为中外游客提供更加便捷的咨询、预订服务;建成以依托旅游咨询点、自驾游咨询站, 以旅游攻略、宣传手册等为宣扬载体的九江市旅游信息咨询网络。

(六) 加强旅游设施接待建设

提高并全面改善旅游景区的设施建设和服务工作, 高标准、严要求地进行景区旅游改造工作, 为国内外游客提供一个更为完善的旅游设施接待体系。加快庐山区的品牌酒店、绿色餐馆和汽车旅馆建设, 引进国内外著名酒店品牌, 形成高、中、低档相结合的发展局面;引进世界闻名旅游管理公司, 提高整体的旅游行业经营治理水平, 向国际化道路的方向发展;充分利用庐山区现有的自然地理条件, 建设新的有创意的旅游项目, 真正让游客留下来、住下来。

摘要:九江依山傍水, 钟灵毓秀, 特色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完美结合促进了近几年来九江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本文立足于已有的固定资产投资理论, 将庐山区固定资产投资与九江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的关系结合起来, 通过资料的整合与数据的梳理进行合理的分析, 立足于庐山区旅游业固定资产投资存在的问题, 对加快庐山区旅游经济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庐山区,旅游经济,固定资产投资

参考文献

[1]蒋玉霞.固定资产投资研究[J].现代商业, 2010 (4) :148-150.

加快河南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建议 篇8

一、继续强力推进河南职业教育攻坚计划,确保攻坚计划各项目标顺利完成

河南2008年~2012年职业教育攻坚计划,是河南省政府为了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原崛起对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针对河南职业教育薄弱环节而开展的重大提升行动。计划实施以来,河南职业教育取得了较快发展,职业教育投入、办学规模、基础能力建设等都有了较快提高,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果。但是,阻碍职业教育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仍没有得到很好解决。攻坚目标能否全面实现,对未来河南职业教育发展关系重大。必须进一步采取得力措施,确保各项攻坚目标全面完成。一要进一步加强领导,基层政府主要领导经常过问攻坚计划实施情况,对重大工作亲自部署指导,及时研究解决攻坚中的困难和问题,保证攻坚计划顺利实施。二要进一步明确省、省辖市、县三级政府的责任分工,完善职业教育攻坚目标责任书制度,加强对实施攻坚计划目标完成情况进行日常监督和年度考核,及时通报各地目标完成情况,把攻坚计划实施成效纳入政绩考核重要内容,严格兑现奖惩。三要加大对攻坚计划重大意义、作用及相关政策、措施的宣传,破除攻坚计划的思想障碍、机制障碍、政策障碍,注重示范引领,典型带动,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理解支持和积极参与职业教育攻坚工作。四要完善“攻坚计划2010年~2012年项目建设库”的建设和管理,确保攻坚计划项目规划和建设的科学、合理、公平、公正。五要加强对攻坚计划资金使用情况的审计监督。

二、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构建人才培养“立交桥”

以中原经济区建设核心目标“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的内在要求为动力,以服务河南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为目标,以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为导向,构建能充分满足人民群众对终身教育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需求的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有序规范、协调发展的现代职教体系。

三、加快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一要加快建立科学高效的校企合作机制,围绕支柱产业和高成长型产业的人才需要,与企业积极合作,广泛开展“订单培养(培训)”,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建设紧密结合, 推动职业教育向“行业型”、“区域型”、“紧密型”方向发展。二要加快教学思路、内容、方法革新,在专业设置上,建立市场导向、特色导向。 三要围绕人的全面发展要求,职业技能培养和职业道德教育两手抓,以职业道德为核心,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把职校学生真正培养成有文化、有理想、有道德、守纪律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

四、深化职教人才管理体制改革,提高职业教育人才队伍活力

一要扩大专业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权利,妥善平衡管理人员与教学人员的待遇。二要坚持专兼结合、按需设编的原则,探索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编制和管理办法,严格控制教师和工勤人员比例,把有限资源向教学倾斜。三要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教师聘用和职称评定制度。四要加强在职教师的培训与进修,积极开展以骨干教师为重点的全员培训。五要建立对农村职业学校骨干教师的生活补贴、业务培训等制度,改善他们的工作环境,提高他们的生活待遇。

五、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形成就业招生良性互动

一要坚持完善“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 二要加快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三要完善职业技能鉴定体系,高等职业院校和省级以上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要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方便学生进行职业技术资格认证。此外,还要努力搭建公共投资项目、重点工程与毕业生的人才供求快速通道;制定优惠政策,引导毕业生到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就业;加大小额贷款扶植力度,鼓励毕业生创业;尽快形成职业教育社会需求→招生→就业的良性循环。

六、加强职业教育发展长效机制建设,实现河南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

建立全省职业教育动态管理机制, 进一步完善“奖优促强”机制, 积极扶植“公办民助”、“民办公助”、股份制等多元化办学模式, 完善职业教育教学评价和质量监控体系 ,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强化对实验实训、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关键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评价和质量监控,加强职业教育法制建设,推动职业教育依法办学。

【本文是2010年度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標课题“中原崛起背景下河南职业教育发展研究”的部分成果】

关于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实施意见 篇9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时提出的“八个着力”重要指示精神,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和市第十一次党代会决策部署,按照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要求,推动农村“三变”改革,突出“土气、老气、生气、朝气”,深入挖掘乡村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以农耕文化为魂、田园风光为韵、村落民宅为形、生态农业为本的乡村旅游,推进乡村观光旅游向乡村休闲度假和生活体验转型升级,以游兴村、以游强镇、以游富民,全面提升乡村旅游发展质量和服务水平,为推进旅游强市战略、发展优质旅游做出积极贡献。

(二)基本原则

1.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建立完善市级指导、三区统筹、以镇为主、市场化运作的乡村旅游发展机制,加强统筹协调和引导扶持,创新发展模式和经营机制,完善投融资体制和分配机制,实现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互利共赢。

2.农旅融合,示范推进。坚持“农旅结合、以农促旅、以旅强农”方针,立足提升农民生活品质和改善人居环境,用建设景区的理念来建设农村,加强乡村旅游示范创建,发挥典型引领带动作用,打造乡村旅游和旅游富民样板,以点带面,促进全市乡村旅游整体发展。

3.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充分挖掘各镇自然禀赋、民俗风情和文化特性,强化顶层设计,选择适宜模式,培育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做到“一镇一特色、一村一风韵”,防止城市化翻版、简单化复制,实现特色化、精品化、差异化发展。

4.保护生态,绿色发展。正确处理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注重乡村绿色生态、乡土文化和遗产保护,营造良好的乡村生态和文化环境,推动乡村旅游持续健康有序发展。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全市乡村旅游基础设施显著改善,业态产品更加丰富,服务品质明显提升,游客满意度大幅提高,形成产品特色鲜明、空间布局合理、产业体系完善的乡村旅游发展格局。

——力争“十三五”末,全市星级农家乐达到100家、乡村旅馆、乡村民宿达到100家,旅游从业人员达到2000人。

——建成镜铁区戈壁现代农业示范园、新城镇田园综合体、新城草湖国家湿地公园、关城文旅特色小镇、横沟乡村民宿一条街。

——打造河口村、嘉峪关村、安远沟村、野麻湾村、横沟村5个休闲乡村旅游示范村,形成点面结合、梯次发展、优势互补、齐头并进的乡村旅游发展格局。

二、重点任务

(一)完善规划体系。找准切合实际的乡村旅游发展定位和方向,将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纳入《嘉峪关市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嘉峪关市市域乡村建设规划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2017-2030)》,构建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多样化发展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和多业融合发展的产业体系。加快建设镜铁区戈壁现代农业示范园、草湖区域传统农业示范点、文殊镇现代观光农业示范点三大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积极创建国家级旅游特色村、乡村度假地、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和精品民宿。积极吸纳社会各类资源,探索农村土地产权流转模式,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健康发展。深入挖掘农业文化遗产,强化农耕文明活态传承与旅游融合。

责任单位:市旅发委、市规划局、市委农办、三区、市建设局、市农林局、市国土局、市交通局

(二)改善基础设施。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结合美丽乡村建设,进一步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完善健全三镇及城乡结合部的基础设施;

加快重点旅游景区到乡村旅游点的道路交通建设,完善交通标识标牌体系,提高交通导引导航导识水平;

规范乡村旅游消防、卫生、安保、治安等安全管理,改善供电、供水、供暖、通讯、医疗、金融、邮政、停车、厕所、道路亮化、污水垃圾处理设施、游客接待中心、公共消防设施等基础条件;

配套兴建特色餐饮、住宿、购物、娱乐、户外运动、互动体验等服务设施;

努力提高可进入性与旅游活动的安全性、丰富性和舒适性。

责任单位:市委农办、三区、市发改委、市工信委、市建设局、市旅发委、市环保局、市交通局、市卫计委、国网嘉峪关供电公司

(三)健全标准规范。加快完善全市乡村旅游标准化体系,完善乡村旅游住宿、餐饮、娱乐、购物等主要消费环节的服务规范和评星定级标准,加强对乡村旅游市场秩序、食品卫生、饮水、消防、社会公共治安、道路交通、游览设施、特种设备的安全监管和规范化管理,进一步规范和提升乡村旅游服务质量与水平。

责任单位:市旅发委、市公安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卫计委、市安监局、市公安局消防支队

(四)丰富产品业态。依托本地区自然禀赋、民俗风情和文化特性,强化顶层设计,选择适宜模式,积极开发农业观光类、农趣体验类、民俗文化类、农家生活类、科普教育类、休闲度假类、户外运动类、特色餐饮类、民间工艺类等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产品。盘活空置农房、闲置集体资产,打造一批富有吸引力的特色民宿、休闲农庄、乡村酒店和农家乐集群。将农产品开发为土特产品、旅游纪念品、特色食品等乡村旅游商品和文创产品,健全生产、销售网络体系,促进乡村旅游消费。

责任单位:市旅发委、市委农办、三区、市农林局、市文广新局、市商务局

(五)抓好示范创建。大力实施乡村特色旅游镇(村)、传统村落、美丽乡村、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星级农家乐、精品民宿等品牌创建工程,鼓励支持乡村旅游景区(点)创建国家A级旅游景区和旅游度假区。选择一批乡村旅游资源禀赋高、基础条件好、市场需求旺、资金和人才有保障、具有一定开发规模的镇村、企业、合作社和农户,积极创建省市级乡村旅游示范镇、示范村、示范户,被省旅发委当年评为“旅游示范镇”、“旅游示范村”的镇政府、村委会,一次性分别给予10万元、5万元的补贴。

责任单位:三区、市委农办、市农林局、市旅发委、市商务局

(六)加强宣传营销。把乡村旅游宣传营销纳入全市旅游整体营销计划,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做好乡村旅游产品和线路的宣传营销工作,制作乡村旅游宣传片、歌曲、地图等宣传品,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网络平台、自媒体等平台广泛宣传推广乡村旅游,提高知名度,增强吸引力。通过以奖代补等方式,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旅游的宣传推广和中介服务,鼓励村镇、乡村旅游企业、农户开通微博、微信和手机客户端,实现信息智能推送、网络营销、网络预订和网上支付等互联网服务功能,分享产业链收益。充分发挥旅行社、旅游协会的宣传促销作用,举办野麻湾西瓜文化节、峪泉镇锅盔节、油桃采摘节、烧烤节等节会活动,实现“以节促游、以节富农”。

责任单位:市旅发委、三区、市文广新局、市商务局

(七)加强人才培训。整合高校专家和行业精英力量,提供项目策划、创业辅导、经营管理、市场营销、人才培训等一站式服务,推动乡村旅游向个性化、精致化、主题化方向发展。要围绕“以产业培育人才,以人才推动产业”目标,将乡村旅游人才培育纳入培训计划,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培训,提高基层干部和乡村旅游业主发展乡村旅游的意识和开发乡村旅游项目、开展市场营销的水平,提高乡村旅游从业者在经营服务、食品卫生安全、接待礼仪、餐饮和客房服务、乡土文化导游等方面的素质和技能。

责任单位:市旅发委、市委农办、三区、市人社局、市农林局、市教育局

(八)加强生态保护。正确处理开发和保护的关系,以“无碍自然文化景观”为原则,科学开发利用现有乡村资源,避免人为因素对自然环境、人文景观造成破坏。加强乡村环境承载力监测,重视垃圾、污水无害化处理,加强水资源、林业资源和生态资源保护,营造良好的乡村生态文化环境。严格遵守国家文物保护法律法规,切实加强对乡村文物古迹、历史风貌建筑、古树名木等的保护,加强乡土文化、原始风貌、民间艺术、农耕文化、民风民俗等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传承。实现文物保护与延续使用功能、改善居住条件相统一,提升乡村旅游的传统文化内涵。

责任单位:市委农办、三区、市农林局、市旅发委、市文物局、市环保局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文化产业发展推动领导小组要切实加强对乡村旅游发展的领导、统筹和协调,及时研究解决乡村旅游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探索构建乡村旅游部门联动机制,形成发改、财政、建设、市场监管、农林、旅游、国土、规划、环保、文化等部门密切协作,合力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局面。对重点乡村旅游项目的规划、土地、资金、审批等重大事项,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及时协调解决。加强旅游执法队伍和乡村旅游行业自律组织体系建设,规范乡村旅游市场秩序,保障游客合法权益和旅游安全。

责任单位:市委农办、三区、市财政局、市建设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农林局、市旅发委、市文广新局、市规划局、市国土局、市环保局、市交通局、市卫计委

(二)加大投入力度。纳入市级财政预算管理的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可用于涉及乡村旅游项目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乡村旅游发展相对集中区域,要优先安排土地整治专项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等开展田、水、路、林综合整治。相关单位要积极争取各类惠农资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加快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和社会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及各类经济实体投资乡村旅游业。

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委农办、三区、市旅发委、市政府金融办、金融服务公司

(三)加强政策扶持。相关单位在土地、税费、资金、行政审批等要素环节上扶持乡村旅游发展。实行乡村旅游用地差别化管理,用好土地流转、土地整治等政策,盘活农村闲置房屋,集体建设用地、“四荒地”等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林场内发展乡村旅游可搭建临时性经营设施或可移动建筑;

简化行政审批,放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服务企业的经营范围,除涉及前置审批和法律明令禁止的外,允许企业自主选择经营项目,开展经营活动;

对月销售额不超过3万元(按季纳税9万元)的乡村旅游经营户,免征增值税;

对在城镇规划区范围外开发乡村旅游项目的农户,在用电、用水等方面按全市居民最低用电、用水价格执行;

对当年新评为市级五星级、四星级、三星级的乡村农家乐,一次性分别给予3万元、2万元、1万元的补贴奖励;

对当年新评为市级金星级、银星级、铜星级的乡村旅馆(乡村民宿),一次性分别给予6万元、4万元、2万元的补贴奖励。

责任单位:市委农办、市财政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旅发委、市国土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国网嘉峪关供电公司

(四)加大金融支持。鼓励金融机构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信贷支持,创新金融产品,适当加大信贷投放力度,简化贷款手续,适度降低旅游企业贷款准入门槛。以农村“三变”改革为载体,围绕人、地、资金、经营主体、村级集体经济五个要素,通过股份制改革盘活农村自然资源、存量资产和人力资本,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生态增值,进一步加快乡村旅游发展。

上一篇:网络安全员培训-法律法规知识下一篇:除夕快乐简短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