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茂才在全市政府机构改革动员大会暨机构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选4篇)
张茂才在全市政府机构改革动员大会暨机构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1
在全市政府机构改革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张茂才
(2009年12月18日)
同志们:
今天召开的全市政府机构改革动员大会,非常重要,是市委、市政府按照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二中全会精神和关于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意见,省委、省政府批准的我市的政府机构改革方案以及市委、市政府批准的县级政府机构改革方案,为积极稳妥地推进我市市县两级政府机构改革召开的一次动员大会。刚才,茂设同志做了动员讲话,建平同志就政府机构改革方案做了说明,讲得都很重要,也很清楚,我完全赞成。下面,我想就各级党委加强对政府机构改革的领导,确保这次改革顺利推进,强调几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加强领导,切实把政府机构改革摆上党委重要议事日程。
大家都知道,进行政府机构改革,理顺行政管理体制,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完善行政管理机制,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是党的十七大确定的重要任务,也是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通过的《关于
1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的实施和展开,它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是历次机构改革成果的运用和拓展,也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和政府工作的需要,总结国内外经验,特别是我们三十年来机构改革的经验,从我们国情出发确定的一次重要改革。改革的核心问题是要建立起与科学发展需要相适应的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运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我们应坚定不移地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决定,有效地推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通过政府机构改革,建立起服务型政府,来优化我们晋城发展的政务环境,努力为企业、为社会、为人民群众、为投资者提供更加高效、公平的服务,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产品。要通过改革,减少审批环节,提高办事效率,节省办事时间,坚决杜绝推诿扯皮现象的发生,有效地消除、克服和防止官僚主义,进一步提升政府高效、为民、务实、清廉、法制的服务型政府形象。各级党委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根据改革的方针原则,结合各自实际,落实好市县两级政府机构改革方案,要主动协调研究改革当中涉及到的实际问题。要按照十七大和十七届二中全会的要求,完善机制、改进作风、总结经验,形成一个促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有利于投资者发展的政务环境。要加强调查研究,注重总结经验,扎实细致地做好这次政府机构改革工作。
二、统筹协调、有机衔接,积极稳妥推进改革。
一是领导要及时到位。这次政府机构改革,要求在年底前完成,时间很紧,任务也很重,为加快机构改革步伐,不拉全省的后腿,对涉及机构改革单位的主要人选,要在安排机构改革工作前,就要明确下来。只有领导到了位,才能保证机构改革工作高效、快速的进行。二是工作要紧密衔接。各有关部门要严格按照改革方案的要求,要尽快地将各项工作调整到位,该交接的工作尽快交接、该调整的人员尽快调整;无论是撤销的单位,还是合并的单位都要善始善终地保持好工作的连续性、稳定性,防止工作断档。也要注意各部门要与上级业务部门对接好,与下级部门衔接好,上下协调、齐心协力做好各项工作。三是人员要尽快融入。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一定要讲党性、顾大局,坚决服从组织安排、积极配合和支持机构改革。新组建单位的领导班子要迅速进入状态。接收单位的原有人员要把新进人员当作自己的同志来对待,帮助他们尽快适应新环境、胜任新工作;新进人员要尽快到达新岗位、找准新定位、熟悉新业务,迅速融入新单位、创造新业绩。领导干部对新进人员和原有人员要一视同仁、同等对待。各有关部门要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尽量维护好干部的切身利益,保护好广大干部的积极性。四是要按照“三定”规定,把不该由政府管理,应该转给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的事项
坚决转移出去,切实避免职责交叉和职能遗漏的现象。同时,各部门要按照权责一致的要求,在确定职权的同时,明确相应责任,切实解决权责脱节、政出多门、推诿扯皮现象。五是效能要明显提高。要以这次政府机构改革为契机,着力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要切实增强责任意识,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对党和国家事业、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做好每项工作;要努力提高业务素质,广大干部要自觉把加强学习、提高素质作为第一需要、第一追求,不断提高公共行政、公共管理、公共服务的本领;要着力转变工作作风,坚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做到干工作雷厉风行、办事情精益求精。总之,通过改革,不仅要构建新体制、新机制,而且要有新形象、新气象、新活力、新成效。
关于全市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和分类改革。12月11日省委召开常委会议,对全省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进行了研究。关于我市的事业单位改革,情况比较复杂,涉及面也比较广,同时需要配套政策支持,在政府机构改革基本完成后,再择机召开全市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动员会议。
三、过细工作,遵守纪律,确保政府机构改革平稳有序进行。机构改革必然会有一些机构进行调整撤并,必然会有一些人员岗位发生变化,各级党委、政府要做好人员安排工作,做好职
能划转工作。一要服从大局,二要妥善处理。同时,我要给大家说清楚,根据中央和省里的政策,涉及整合调整的机构,现有领导干部的级别都不降,仍保留原级别,在以后的改革中逐渐消化。但机构改革必然会带来一些人员思想波动,处理不好也会造成一些遗留问题。所以,要引起各级党委的高度重视,要做好相关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确保方案平稳执行,确保队伍的稳定,确保工作不断、秩序不乱、人心不散。在机构改革当中,也总会涉及到一些财产财务处理、资金的处理、人事的安排和调整。所以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要强调纪律。在这个期间,凡涉及到的部门人事工作要根据新的职能由新的领导班子来统筹考虑。财务的合并、结转都要按规定办事,不要以各种名义对财产进行不合理处置。我希望在机构改革过程中,各级党委政府、各级负责同志不要在人财物的处置上出问题。以往历次机构改革,因为人财物处理不当遭致单位党委、领导班子或个人受到责任追究处理的并不少见。我希望大家以此为鉴,接受教训,保证我们的干部不犯错误。
四、要重视关心编办工作,进一步从严控制全市的编制,确保全市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这几年,市编办作为市编委的办事机构、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门做了非常好的工作,同志们非常辛苦,工作有进一步的发展。
编制部门面临的工作压力很大,改革的任务很繁重,各个方面要求增编的呼声很高,中央、省、市要求他们控制编制的要求又很严。处在这样的夹缝当中,各级编办为了理顺机构,控制编制,推进改革,实施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各项改革任务做了大量的工作。在从严控制编制,减少财政供养人员,使财政供养人员和人口比重逐步趋于合理,也做了很大的努力。在根据工作需要,保证重点工作、重要工作部门的机构和人员编制上,也发挥了保障作用。这一切对我们整个改革、对我们党政机关的正常运转,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好形势至关重要,机构编制战线的同志们为此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我希望各级党委进一步加强重视和关心编办工作,关心他们的工作环境和条件,支持他们为控制编制、推进机构改革所做的努力,关键时候要为他们撑腰,不要把矛盾都推给编办,推给负责具体工作的同志。各级党委政府领导同志要带头控制编制,要有从严从紧控制编制的观念,根据部门职能调整用好现有人员,严格控制我市的财政供养比重,为全市的转型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和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提供坚实的体制机制保障。
张茂才在全市政府机构改革动员大会暨机构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2
杨 卫 泽
今天的大会是贯彻落实刚刚结束的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和罗志军书记、李学勇省长对南京发展指示精神,推动南京在新的起点上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在江苏“两个率先”中带好头的重要会议。会前,市政府做了充分的准备,从规划、计划、政策、项目和配套改革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市人大常委会和市政协也就推动我市服务业发展提出了很多很好的意见和建议。今天上午,大家参观了五个现代服务业示范项目,下午又有一批服务业重点项目集中开工建设。刚才,五家单位的发言讲得很好。沈健同志作了服务业工作报告,我完全同意,希望全市上下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再强调四点意见。
一、深刻认识南京地位和作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特色,把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重要工作导向,摆在核心战略位置作为省会城市和中心城市,南京的服务业一直有着很好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南京的服务业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服务业增加值从1992年突破100亿元,到2005年突破1000亿元,2009年突破2000亿元,去年达到2540亿元。特别是“十一五”以来,服务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不断提升,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已连续三年超过50%,服务业税收占比达到43%,服务业从业人员占比达到47%。服务业正越来越成为城市财富增长的重要来源,成为致富群众的重要引擎,成为经济转型升级与城市现代化水平提升的重要标志。加快发展服务经济是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明确要求。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要推动特大城市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罗志军书记明确要求我们,在新的起点上开创南京科学发展新局面,在江苏“两个率先”中带好头。在省人代会和全市负责干部大会上,罗书记反复强调要发展服务经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李学勇省长要求南京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在转型升级中走在前列、作出示范。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上,罗书记再次强调,要按照经济社会发展以创新驱动为主,拉动经济增长以扩大内需为主,产业结构以服务经济为主的方向,加快转型升级步伐。为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精神,市委要求,狠抓人才第一资源、教育第一基础、科技第一生产力、创新第一驱动力,争当全省科学发展、改革创新、和谐稳定“三个第一”,确保第一批迈入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行列。实现上述目标,关键一条就要加快发展服务经济。我们强调发展服务经济,决不是放慢工业经济发展步伐,而是坚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在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的同时,以更大力度、更有力举措推动现代服务业提速跨越发展。我们提出要第一批迈入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行列,对照全省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指标体系,“十二五”时期南京有三个指标实现难度很大。一是收入指标。尤其是农民人均收入指标五年要翻一番,意味着年均增速14%以上,必须下更大力气才能实现这一目标;二是能耗指标。按照国家、省认定的南京能耗水平以及我市“十二五”规划纲要,南京的能耗指标未来五年要削减20%,难度很大。即使在现有基础上成功削减20%,仍然达不到全省认定的现代化指标。三是服务业指标。去年我市二产增长13.6%,三产增长13%,意味着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实际上是下降的。未来五年服务业比重要从50.7%提高到56%,每年至少要提高1个百分点。这些指标能否实现与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全市上下要充分认识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具体做到“三个深刻认识”:
深刻认识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迫切要求。从国际经验看,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呈现出“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的大趋势,竞争焦点从有形的商品转向无形的服务。目前,南京人均GDP1万美元,城市化率77.6%,服务业比重达到50.7%,已经具备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的条件和特征,正处于聚焦突破的关键阶段。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看,由于历史的原因,产业结构偏重、产业价值链偏低、高端产业偏少是南京经济结构的内在缺陷。目前,南京单位GDP能耗超出全省平均水平近50%,在全省列第二位。服务业比重每上升1个百分点,单位GDP综合能耗将下降1.7个百分点。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有利于调高调优调轻产业结构,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知识化、集约化发展,推动产业链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推动“南京制造”向“南京创造”跨越。从可持续发展角度看,南京人口增长较快,环境容量有限,市域面积在副省级城市中列倒数第三,发展服务业是实现节能减排目标、集约节约用地、扩大就业容量的内涵集约发展模式。
深刻认识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增强城市功能、发挥省会城市和中心城市作用的重要途径。功能问题是城市发展的核心问题,现代城市是以功能论输赢、见高低。中心城市不仅要具备一定的生产功能、生活功能,更要具备综合服务功能和集聚辐射能力。随着区域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以城市群或都市圈为主体的新型城市体系加快建立,服务业城市聚集效应进一步凸显,服务业正在加速向中心城市集聚。纽约、东京、伦敦等国际大都市,无一不是服务业高度发达的城市。北京建设世界城市、上海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广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无一不是以发展现代服务业、增强城市功能作为突破口。南京是省会城市、南京都市圈核心城市、区域中心城市,国家也明确了南京长三角辐射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重要门户城市的新定位。南京要更好地承担省会城市、区域中心城市的责任和义务,加快建设门户城市、国家中心城市,必须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对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控制力和配置力,增强要素集聚、科技创新、文化引领和综合服务功能。
深刻认识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南京发挥比较优势、增创竞争优势的战略举措。现代服务业是依托高新技术和现代管理方式发展起来,以信息和知识相对密集为主要特征的服务业。现代服务业具有高人力资本含量、高技术含量、高附加价值和新技术、新业态、新方式的“三高三新”特征。这些特征要求与南京的资源禀赋完全契合。概括来说有“五大优势”:一是科教与人才优势。南京具有全省第一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两院院士数量,全国第一的万人大学生比例,这为我们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科技研发、教育培训、文化创意等产业提供了最有力的支撑。二是交通枢纽优势。铁路南站是亚洲最大铁路客运枢纽之一,七月份将投入运营,未来年客流量达8千万人次。南京港由内河港升级为海港,2015年南京下游长江航道将疏浚到-12.5米,10万吨海轮将直达南京。禄口国际机场二期工程的建设,2015年旅客运输能力将达到3000万人次/年。国家综合交通枢纽的建设,将进一步扩大南京的辐射半径,为我们发展物流、商贸流通等产业提供了宝贵机遇。三是产业发展优势。南京产业体系完备,是全省唯一的“三二一”产业结构城市,软件产业规模全省第一、全国第三,服务外包执行额全国第一,金融总量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四,尤其是全省服务业百强企业南京占半壁江山,前10强占9席。四是中心城市优势。以南京都市圈为例,区域面积5.5万平方公里,占苏皖两省的22.7%,常住人口3100万,占23%,在校大学生115万,占43.8%。五是历史文化和自然生态优势。南京是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南京也是山水城林、江河湖泉融为一体的生态宜居城市,特别适合发展旅游、休闲等产业。
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南京的服务业发展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和省内城市相比,去年我市服务业增速全省垫底,和全国同类城市相比,我们的排位在倒退,和国际先进城市相比,我们的差距更大。因此,既要看到南京发展服务业的优势和机遇,又要看到发展的差距和不足,把比较优势转化为现实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把发展差距转化为发展动力和发展潜力,不断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
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树立雄心壮志,确立更高目标,走出一条具有南京特色的现代服务业发展道路
今年是“十二五”发展开局之年,今后五年,南京服务业发展总的要求是,明确一个总体思路,确立两大奋斗目标,把握四项基本策略。
明确一个总体思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现代化、市场化、国际化、信息化为导向,充分发挥南京独特优势,以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以发展现代服务业为重点,全面推动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提升,大力增强南京集聚辐射和综合服务功能,高标准加快建设中国软件名城和全省现代服务业中心,在全省率先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为早日建成世界软件名城和国家现代服务业基地打下坚实基础。
确立两大奋斗目标:一是高标准建成中国软件名城,向世界软件名城迈进。李源潮同志明确要求我们“建设名符其实的中国软件名城,推动软件产业爆发式增长,学习班加罗尔,赶上班加罗尔,超越班加罗尔,努力建设世界软件名城”。根据工信部预测,未来5—10年是全球软件产业大调整大变革的时期,世界软件和技术格局呈现网络化、服务化、智能化、平台化、融合化的新趋势,是我国软件产业实现追赶和跨越的重要机遇期。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李源潮同志的指示精神,抓住战略机遇,找准发展差距,提升发展标杆,创新发展路径。到2015年,实现产业规模、企业发展、创新能力、品牌培育、平台载体建设新跨越,把南京真正建设成为产业规模领先、自主创新能力强、名企名牌众多、软件人才密集的中国软件名城,实现学习、赶上、超越班加罗尔的目标,加快向世界软件名城迈进。二是高标准建设全省现代服务业中心,向国家现代服务业基地迈进。建设全省现代服务业中心,是市委、市政府一以贯之的重要战略部署。2006年,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罗志军书记按照省委对南京工作的要求,明确提出加快推进全省现代服务业中心等“五大中心”建设。国家长三角区域规划把南京定位为“两基地、两中心、一门户”,“现代服务业基地”是其中之一。我市“十二五”规划又明确提出了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目标。国家中心城市功能核心有两条,一是代表国家水平参与全球城市竞争,二是具有服务全国的功能。目前,全国共有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和广州五个国家中心城市,武汉、沈阳、郑州等也都在积极争取成为国家中心城市。南京要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必须以国家现代服务业基地作为支撑条件。要坚持既定战略目标,持之以恒地加以推进,通过五年左右的奋斗,把南京建设成为主导产业突出、服务功能强、辐射范围广的全省现代服务业中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把南京建设成为面向世界、服务全国、在国内外具有较强影响力和辐射带动力的国家现代服务业基地。把握四项基本策略:一是在全面提升生活性服务业的基础上,突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国际经验表明,当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服务业比重超过50%,生产性服务业进入加速发展时期,服务业比重的提升主要依靠生产性服务业。目前,南京生产性服务业比重达到52%,但广州等先进城市已超过80%。一方面,我们要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充分发挥其在促进消费、吸纳就业、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要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二是在全面提升在岸服务业的基础上,突出发展离岸服务业。全球化和信息化正在改变世界产业分工格局,不仅为制造业,也为服务业提供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迅速做大做强的机遇。目前,南京在发展离岸服务业上还有很大不足。去年,我市软件业出口额占比不足6%,而班加罗尔高达65%以上,出口总额是南京的20倍。我市服务外包执行额26.5亿美元,列全国第1位,但是离岸外包仅11.9亿美元,列第6位,低于上海的17.5亿美元、北京和无锡的15.3亿美元、杭州的13.8亿美元以及苏州的12.7亿美元。全球软件及信息服务外包产业规模约1万亿美元,如果我们能在其中争得千分之一的份额,软件业就能增长600多亿,相当于再造两个雨花软件园。三是在全面提升传统服务业的基础上,突出发展新兴服务业。长期以来,南京在全省乃至南京都市圈中,保持着区域商贸中心的地位,具有发展传统服务业的显著优势。但是,传统服务业的增长空间有限,从2006年到2010年,住宿餐饮业在全市服务业中的比重从4.3%下降到3.7%,批发零售业从23.6%下降到20.4%,而金融业却从10.7%提高到16.4%。去年,南京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已经被苏州超过。一方面,要以现代化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方式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增强优势产业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要抢抓国家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机遇,更加注重高增长性、高附加值的新兴服务业发展,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四是在大力引进现代服务业企业的基础上,突出孵化培育现代服务业企业。招商引资相当于移栽大树,孵化培育本地服务业企业相当于育苗造林,而后一种方式具有更大的空间和潜力。国际上有活力的地区,都是不断孕育企业的地区,如美国的硅谷、中国的台湾。南京人才资源丰富,具有“育苗造林”的优势。因此,南京不仅要“移大树”,加大服务业招商引资的力度,更要大力度“育苗造林”,加大招才引智的力度,在孵化培育现代服务业中小企业上下大功夫,不断培育现代服务业的新增长点。
三、突出重点领域,加强功能建设,奋力开创现代服务业跨越式爆发式发展新局面
服务业领域宽、范围广、门类多,必须在统筹规划、全面推进的同时,真正把工作重点、政策措施聚焦到事关增强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竞争力、改善群众生活品质的关键领域。要大力提升六大服务功能。
第一,大力提升科技和信息服务功能。软件产业是低能耗、低污染、高就业、高产出的绿色产业、智慧产业和朝阳产业。发展软件产业能充分发挥南京科教与人才优势,有利于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去年,南京软件业总量突破1000亿元,但与国际国内的先进城市相比还有差距,突出表现在总体布局比较分散,公共服务和软件人才创业环境还不完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企业偏少,龙头企业规模偏小,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的模式和业务范围单一。要树立“大软件”发展理念,大力发展基础软件、服务外包、信息服务业等,实现产业规模五年翻两番。坚持走高端化、国际化、品牌化的发展路子,推动软件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向广阔的国际软件市场拓展,重点培育和扶持一批“双自”企业。以规划建设南京软件谷为重点,优化产业布局,完善公共平台,提升建设水平,使之成为名符其实的软件名城标志区。要大力引进外资和央企研发机构,大力发展自主研发、产品设计、技术市场交易、知识产权管理等科技服务业,高标准建设与国际接轨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加速器,建立健全公共技术平台、投融资平台、信息交流平台、中介服务平台和政府服务平台,形成开放协作、功能完备、高效运行的科技服务体系。通过全方位提升城市科技研发功能,为建设长三角科技创新中心提供有力支撑。
第二,大力提升金融和商务服务功能。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南京是央行九大跨区域分行所在地之一,在行政配置金融资源的时代,优势明显。随着国家金融领域改革向纵深推进,金融机构也在重新布局。例如,落户苏州工业园区的外资金融机构已占全省数量的三分之二。要大力提升高端金融要素的集聚度,聚焦河西金融城、海峡两岸金融合作区,加快引进境内外银行、保险、基金、风险投资等各类金融机构;大力提升地方金融企业的综合实力,做大做强紫金控股、南京银行、南京证券、紫金农商行等金融机构,建设泛长三角重要区域金融中心。南京会展经济发展迅速,保持了30%以上的增速,要进一步做强重洽会、金洽会、软博会等会展品牌,争取引进更多国内外大型知名展会,进一步提升会展经济的规模和层次。商务服务业很大程度体现一个城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活力。去年,我市商务服务占全省比重32.7%,比苏州高出近10个百分点,增速超过全省平均水平12.2个百分点。要大力发展法律服务、会计审计、各类咨询等商务服务业,引进一批高端中介机构,加快建设服务好、成本低的区域商务中心城市。
第三,大力提升物流服务功能。南京是国家综合性交通枢纽和通讯枢纽城市,是国家物流业战略布局中21个节点城市之一,这客观上为南京发展物流业提供了良好基础。但是,地理门户不等于经济门户,交通枢纽不等于集聚能力。目前,南京的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5.4%,而广州、武汉分别为7.6%、6.1%,美国、日本则为10.1%、11.4%。南京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为15.9%,而发达城市一般在10%以下。要发挥综合交通枢纽和通信网络枢纽的优势,大力培育物流企业,完善物流体系,做大物流产业。抓好物流集疏运体系建设,强化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电子口岸和大通关建设,实现铁路、公路、港口、机场、物流基地“无缝对接”。抓好现代物流企业培育,着力引进国际一流的物流企业,加快发展第三方、第四方物流和快递配送物流。重视引进国际一流的物流地产商,利用他们的渠道和资源开展招商引资,推动物流业与国际接轨。抓好物流园区建设,高起点配套建设和完善龙潭物流园、禄口空港物流园等现代物流园区。
第四,大力提升文化功能。南京是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教育名城,具有发展文化产业和教育培训产业的显著优势。文化创意产业是21世纪全球发展最快的朝阳行业,目前,全球文化创意产业每天创造220亿美元产值,并以年均5%以上的速度递增。要聚焦工业设计、动漫制作、网络游戏、影视传媒等优势领域,积极培育文化创意骨干企业,打造特色鲜明的创意产业集群。教育培训产业是我国新兴服务市场中的一座尚待开发的“富矿”,预计两年内市场规模将突破1万亿元。要以扩大教育开放为导向,以应用性教育为重点,以管理创新为手段,大力发展教育培训业,建设面向全省乃至全国的重要的人力资源开发基地。
第五,大力提升休闲功能。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的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家。南京旅游资源类型丰富、种类齐全、独具特色,以“古都名城”为主题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具有全国乃至世界级的影响力。去年旅游业收入952亿元,增长15.7%,而杭州去年增长了27.7%。南京旅游业的发展水平与城市禀赋和地位还不相称,特别是缺乏具有震撼力的主题旅游休闲大项目,缺乏具有鲜明特色的新兴旅游产品。要加快旅游产业发展,把南京建成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城市。南京有很多园林,园林旅游属于传统旅游,但现有的园林不允许也没有空间再大兴土木,必须要在园林之外寻找旅游空间。重点推动资源整合,切实解决旅游发展上存在的资源分属、管理分割、力量分散的问题。推动产品创新,打造一批具有震撼力、竞争力、影响力的主题旅游大项目。推动文旅融合,发展以古都历史、特色人文为内涵的文化旅游,以佛教胜迹、宗教盛事为代表的宗教旅游,以地域特色、传统民俗为内涵的民俗旅游,推动南京从浅层景观旅游为主向更深层次的文化游、体验游、休闲游转型。
第六,大力提升生活服务功能。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城市是群众生活的共同家园。我们发展服务经济、提升城市功能,归根结底是为“老百姓”谋福祉,让城市生活更美好,让人民群众更幸福。南京是一个拥有800万人口的特大型城市。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日益向多层次、个性化方向升级,这对我们全面发展各类生活服务业提出了紧迫要求。一方面,要坚持以人为本,进一步加强覆盖城乡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扩大公共服务产品供给,保障人民群众都能享受到高质量、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另一方面,还要看到生活服务业对于增加就业、改善民生、扩大消费、优化投资环境、提升城市品质等方面的特殊重要作用。要以更好地满足居民生活需求为目标,积极拓展家政服务、养老托幼、医疗健康、实物租赁等生活服务新领域,发展连锁经营、网上购物等新业态。通过提升生活服务业发展水平,不断增强城市的便民利民功能,让南京成为本地人幸福、外来者羡慕的品质宜居城市。
四、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以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在重点环节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高标准加快建设中国软件名城和全省现代服务业中心,必须深入推进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扭住工作重点,聚焦关键环节,狠抓措施落实,推动现代服务业提速跨越发展。
一是在综合改革试点上取得突破。南京是全省唯一的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这既是责任,更是先行先试的政策机遇。这次改革国家没有指定方向和模式,鼓励基层创新。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先行先试、敢闯敢试,坚持尊重基层、尊重实践,凡是有利于服务业发展,凡是有利于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凡是有利于改善民生,都要大胆探索,大胆尝试,大胆突破。要创新体制机制,聚焦重点领域,围绕集聚区建设、人才引进、品牌培育等重点环节,在税收政策、财政政策、土地政策上,拿出一批硬招子、实招子。要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精简审批事项,把更多精力用在提高服务效能、加强市场监管上来。积极争取国家和省里的政策支持,使更多项目、更多工作纳入国家和省重点支持领域。进一步降低门槛,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准入制度,让民间资本加速进入服务业领域。以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推动全市行政、经济和社会管理体制等方面改革逐步深化,为南京科学发展创造良好政策环境。同时,进一步扩大服务业开放,大力推进服务业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重点引进一批战略性、带动性强的世界500强企业项目。加快发展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鼓励重点行业服务贸易出口。
二是在优化空间布局上取得突破。坚持规划引领,进一步优化服务业空间布局,在发展重点上突出引导性,在发展空间上突出控制性,在发展时序上突出科学性,进一步推动企业集群、产业集聚、土地集约利用,大幅度提高投入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切实解决高端资源低效利用、优质空间均质开发、特色区域常规化发展的问题。城区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郊县和开发区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各区县要围绕全市总体功能定位,明确主攻方向,培育主导产业,打造重点品牌,努力形成特色鲜明、错位发展的格局。鼓楼的总部经济、雨花的软件、白下的商贸、秦淮的旅游、玄武的文化创意产业等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要进一步放大品牌效应。
三是在人才队伍建设上取得突破。南京人才总量位居全省第一、全国前列,但主要集中在高校和科研院所,企业领军人才短缺已成为突出问题。例如,国家“千人计划”在宁的45名专家中,高校34人,中科院3人,在企业的仅8人。要加快引进创业型领军人才,依托“紫金人才计划”,以识才的慧眼、用才的气魄、爱才的感情、聚才的方法,大力引进一批创业型领军人才和精英人才。对于特别优秀的人才,要有胆略和眼光,敢于冒风险,敢于打破常规,做到一流人才一流待遇,特殊人才特殊政策。大力开发本地人才,拓展“创新在高校、创业在园区”工作模式,推动各类人才创新创业,把科教与人才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加快培养实用型人才,造就一大批服务业发展急需的高素质蓝领人才。
四是在载体平台建设上取得突破。服务业集聚区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平台载体,具有发展集约、资源共享、功能集成的特征。全市市级以上服务业集聚区28家,基本覆盖了各城区和郊区,但功能不够完善,集聚度不够高,特色不够鲜明。要提升集聚区建设标准,完善基础设施、现代商务、公共服务等综合配套功能,锁定主导产业推进项目建设,提升专业化水平和产业集中度。这里,我特别强调一下孵化器建设问题。企业孵化器是创新成果转化的加速器、人才创业的推进器、科教资源产业化的放大器。我们现在的孵化器,很多仅仅是物业管理公司,并不具备真正意义上的“孵化”功能。目前,全市所有的孵化器累计毕业企业仅有947家,很多成熟企业长期入驻孵化器。下一步,要在主城区和科技园、软件园、创意园、国家级开发区(工业园)内规划建设若干科技(含大学生、留学生、软件、文化等)创业特区,制定推进“跃升”和“孵鹰”两大计划,高标准建设一批企业孵化器和加速器,力争到2015年,在孵企业达到一万家以上,比“十一五”末翻两番。
五是在品牌培育上取得突破。近年来,我们涌现出了苏宁、联创等一批知名服务业企业。但总体看,南京本土的知名品牌还不多,2010年全省服务业百强企业中,南京有50家,其中央企和省属企业就占28家,市属企业只有22家。要深入实施服务业品牌战略,培育更多的品牌企业和产品。进一步扶持龙头企业,鼓励优势企业加强跨行业和跨地区资产重组,打造一批在全国、全省有重要影响力的大企业集团。特别对具有爆发式成长潜力、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要敢于不拘一格积极扶持。苏宁电器是南京唯一入选“中国最具全球竞争力20强”的零售企业,苏宁的成功,核心一条是商业模式的创新。要认真总结推广苏宁的成功经验,推动更多企业加强商业模式创新,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在推进重点工作过程中,全市各地区、各部门要精心组织,扎实苦干,合力推进。要强化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加快服务业发展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任务来抓,既要科学部署,又要狠抓落实。市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要把握全局,统筹落实,精心组织开展好各项工作,推动形成各尽其职、相互促进的联动工作格局。要强化项目建设。加快项目招商和建设进度,确保年内完成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1070亿元以上,确保排定的230个服务业重大项目早开工、早建成、早见效。要强化督查考核。加强执行力建设,建立健全服务业统计指标、监测、分析和评价体系,尽快落实服务业倍增计划的责任主体、时间节点、奖惩机制,切实做到人人有责任、有担子、有追求。要强化政策扶持。市委、市政府即将正式下发服务业配套政策,各级各部门要认真抓好落实,确保政策不折不扣地兑现。各区县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共同营造推动服务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在政府机构改革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篇3
刚才,燕宏书记宣读了《临洮县人民政府机构改革实施意见》和《临洮县人民政府机构设置》,张部长宣读了《临洮县政府机构改革期间人员享受的优惠政策》,县委郭书记从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做好政府机构改革工作的责任感;深刻领会,吃透政策,准确把握政府机构改革的目标要求;抓住关键,搞好“三定”,确保机构改革工作顺利推进;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按期完成政府机构改革任务四个方面作了重要讲话,对全县政府机构改革工作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和动员,对我们搞好机构改革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会后,各部门要深入学习领会,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今天的会议是落实政府机构改革工作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通过这次会议的动员部署,全县政府机构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任务、步骤安排和工作要求已经非常明确,现在最关键、最根本的是要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就贯彻落实好这次会议精神,再强调四点意见:
一是要吃透会议精神。各部门在今天会后,要把落实这次会议精神作为当前一项十分重要的政治任务,组织全体干部职工,特别是领导班子成员,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会议精神,掌握改革的政策、目标、方法、步骤和工作要求,进一步明确本部门机构改革的主要任务。宣传、广电部门要进行广泛宣传动员,努力营造人人理解改革、人人参与改革、人人支持改革的良好工作氛围。
二是要抓住工作重点。各部门要紧密结合本部门机构改革工作实际,抓住“三定”方案这个关键环节,根据机构职能、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抓紧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三定”方案,并按程序和时限要求报送审批。县编办要切实发挥好组织协调作用,加强工作指导和督促检查,确保10月底前全面完成机构改革任务。三是要坚持统筹兼顾。各部门特别是机构名称、职责有变化的部门,要正确处理机构改革与日常工作的关系,以良好的机关作风和扎实有效的工作,切实做到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要深入细致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确保干部思想稳定、机关秩序稳定。岗位发生变化的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顾全大局,切实履行岗位职责,认真做好本职工作,确保机构改革期间各项工作平稳过渡。
张茂才在全市政府机构改革动员大会暨机构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4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县食品安全工作暨食品药品机构改革会议,刚才举行了XX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授牌仪式,标志着我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正式成立了。这是我县经济社会生活和政府机构改革的一件大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此,我代表中共XX县委向新成立的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辛勤工作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岗位上的同志们表示诚挚的问候!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一、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充分认识加强食品药品安全工作的重要性
“政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到政府和国家的形象。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近年来,我县在食品安全的监管上也加大了力度,对制售假冒伪劣食品违法活动进行了严厉打击,在相关职能部门和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我县食品安全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我县在食品安全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食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的违法行为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顶风作案的情况时有发生,人民群众对加强食品监管的呼声越来越高。按照省、市有关机构改革的精神,这次决定在县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基础上,新组建XX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这标志着我县食品监管工作迈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对于我县建立统一、权威、高效的食品监管体制,提高食品安全综合监管水平,确保广大人民群众的饮食安全,促进全县经济社会的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必将发挥重要而积极的作用。
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是做大做强我县食品产业的保障,也是建设“活力XX、诚信XX、和谐XX”的基础。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民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食品监管工作,在监管理念、监管目的、监管方式、监管手段及工作标准上,必须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服务的意识,把以人为本的思想贯穿到食品监管工作的始终。县食品安全监管部门都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在抓工作、作决策的过程中,在加强监管、服务食品药品经济发展的实践中,都必须以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以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为第一标准,公正严格执法,抓好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二、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切实把食品安全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科学发展观要求实现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食品安全工作作为一项重大的公共安全,既关系经济的发展,更关系到社会的稳定,而食品安全又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宽、环节多、链条长,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各乡镇和县级有关部门要切实把它摆上重要议事日程,集中精力认真研究和解决当前食品监管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入探索食品安全监管规律,立足当前,规划长远,标本兼治,着力治本,达到预期目标。
一要坚决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的行为之所以屡禁不止、纠而复生,一些不法经营者之所以唯利是图、铤而走险,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这类违法行为往往成本低,利润高,被发现和查处的风险小。必须采取坚决措施,加大打击力度,使其受到应有的经济制裁和刑事处罚,增大其违法犯罪的风险和成本,抑制其贪财图利的犯罪动机,减少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的发生率。要突出打击重点,针对重点环节、重点领域、重点部位和重点对象,依法从重、从严、从快打击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形成高压态势和强大震慑。各职能部门和政法部门要在案件线索、情报信息、办案手段、调查取证等方面加强沟通协作,形成整体合力。对案情特别重大、复杂的案件,应成立专案组,集中精力予以查办。要结合典型案件的查处,以点带面,举一反三,广泛开展警示教育,做到查处一案,治理一线,教育一片。
二要创新机制。县食品药品安全监管部门要针对食品安全监管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积极借鉴国际国内的经验做法,创新机制,不断探索和健全标本兼治的办法和途径,将食品的生产经营纳入依法、规范、有序的运行轨道。要研究如何建立食品安全监管与促进食品产业发展的有效机制,正确处理监管与帮促的关系,做到既依法监管,严格监管,当好市场经济的卫士,又有效引导食品产业调整,产品升级换代,产业资源整合,促进我县食品产业做大做强。要研究建立食品安全长效监管机制,抓好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把不合格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不安全食品列入“黑名单”,通过各种渠道向社会公开,使制假造假者难以得逞,使不讲信用者寸步难行。要研究和探索建立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建立食品安全监管综合协调机制。在大胆探索的同时,积极推行各项有效的机制,严格执行各项制度,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把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三、要切实加强对食品安全工作的领导
各乡镇党委、政府要按照“全县统一领导、乡镇政府负责、部门指导协调、各方联合行动”的工作格局和分段管理的原则加强领导。
一要强化领导责任。各乡镇和县级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乡镇政府对当地食品安全监管负总责,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分管领导要切实担负起直接领导的责任,及时解决食品安全中的问题。在食品安全这一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问题上,来不得半点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要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危放在重要位置,决不能借口发展经济而置群众的安危于不顾,甚至以损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决不能借口扶持本地支柱产业而放纵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的行为,甚至干拢、阻碍执法部门的查处工作。对抓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落实不够,执行不力、导致发生重大食品质量卫生安全事故的,要依法追究当地主要负责人和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的失职渎职责任;对食品安全事故瞒报、缓报、谎报的,要依法查究;在查办危害食品安全违法犯罪案件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甚至充当保护伞的,要坚决查处;对群众有关食品安全问题的投诉和举报推诿扯皮、敷衍塞责的,要严肃追究。为食品安全监管执法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要形成监管合力。按照这次机构改革要求,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继续行使药品监管职能的基础上,增加对食品、保健品、化妆品安全的综合监督、组织协调和依法组织开展对重大事故查处的职能。食品药品监管局不代替农业、质监、工商、卫生等部门负责的食品安全监管职能,职能调整后,农业、质监、工商、卫生等食品药品监管局的工作,要识大体,顾大局,在各司其职的基础上,主动搞好配合,多通气、多补台、多支持,团结协作,密切配合,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齐抓共管食品安全的治理新格局。
四、要认真履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综合监督和组织协调的职能
相对于现有执法部门,新组建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食品监管方面的职能具有宏观性和综合性,是对具体监管职能的宏观监督,食品药品监管局要着力强化综合监督和组织协调的权威,强化牵头组织对重大事故查处的职能,希望你们多在“综合”上做文章,切实做到到位不缺位、不错位、不越位,把分散的监管集中起来,把具体的监管统一起来,通过综合和协调使现有的监管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和发挥,形成监管合力,成为党和政府在食品安全方面的“抓手”,确保老百姓吃上安全放心食品。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作为新组建的部门,一定要克服困难,按照赋予的职责大胆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食品药品监管系统的干部职工已在药品监管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希望在食品安全综合监管方面进一步加强学习,提高政治和业务素质,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加强队伍建设,增强战斗力,依法履行职能,提高执政能力和依法行政水平。努力建设一支政治过硬、作风清正、技术精良、纪律严明、反应快捷的食品药品监管队伍。
【张茂才在全市政府机构改革动员大会暨机构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推荐阅读:
在全市政府机构改革工作会上的讲话07-15
在全市机关机构改革会上的讲话05-17
全市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工作会议上的讲话08-19
在全市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07-28
常务副市长在全市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06-03
市长在全市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会议暨审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