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机构改革研讨论文

2024-09-30

政府机构改革研讨论文(通用3篇)

政府机构改革研讨论文 篇1

0序言

农机教育培训是农业机械化工作的重要内容, 是国家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机驾驶操作人员是新型农民的代表, 培养熟悉掌握农业机械的操作和使用技巧的农机手是保证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充分发挥其效能的关键, 所以, 注重农机人才队伍建设和培养是保障农业机械化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基础。基层农机教育培训机构 (农机学校) 作为农机教育培训主阵地, 肩负着培养合格、熟练的农机驾驶和操作人员的任务。

近年来, 广东省农业厅不断加强对全省农机学校的管理和指导帮助, 努力提高全省农机学校办学水平。近几年, 广东省农业厅每年举办一次全省农机学校负责人培训班, 提供办学经验交流的平台, 邀请相关专家讲课, 更新学校负责人办学理念和专业知识。同时, 连续举办近20期农机驾驶教练员和理论教员培训班, 免费为全省各学校培训教学人员, 确保教学人员数量和质量。组织专家编写适合广东省农机驾驶培训使用的教材, 定期免费发放相关宣传资料和读本, 以充实培训内容。经过几年努力, 各农机学校都得到一定发展, 为全省培养了大量实用性的农机技术人员, 为农村经济发展、农机安全生产源头管理做出了贡献。但在发展的过程中, 我们发现, 各地发展并不平衡, 有些甚至面临生存的问题。如何调整工作思路, 适应农村社会发展对实用型技能人才持续需求, 加快农机教育培训发展步伐, 是现阶段农机教育培训持续发展需要认真研讨的热点问题。

1 广东省农机学校发展现状

2004年农业部发布《拖拉机驾驶培训管理办法》, 规定拖拉机驾驶培训行政许可由省级人民政府农机主管部门负责。2005年广东省农业厅开始开展农机学校的行政许可工作, 至2011年年底, 全省共有45所农机学校通过行政许可审批, 获得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拖拉机驾驶培训许可证》, 2011年按有关规定对不符合办学条件的两所学校办理资格注销手续, 目前全省共有43所农机学校在开展农机驾驶培训工作。各农机学校开展的农机培训内容主要为拖拉机联合收割机驾驶培训, 部分学校兼办农机操作技能培训班, 承担当地的“阳光工程”培训项目。2010年全省各农机学校共培训农机驾驶学员8 000多人, 2011年共培训农机驾驶学员7 000多人, 近两年每年培训“阳光工程”农机技能学员近万人。农机培训业务的开展对当地农机安全生产和农机作业效率的提高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也促进了农机学校自身的发展。但同时各学校间也存在明显的发展不平衡问题, 部分学校发展思路好、措施得力, 其业务量就多, 发展较平稳, 而部分学校由于体制机制等问题, 学习培训业务呈逐年下降趋势, 面临停止办学的危险, 发展举步维艰。好的学校每年培训农机驾驶学员稳定在几百人以上, 但差的学校近几年培训人数都维持在几十人, 个别学校甚至一年培训十几人, 业务严重不足, 培训工作难于正常开展, 面临停止办学的困境。

2 发展经验

总结各农机学校培训工作经验, 学校培训工作开展的好坏, 虽然与当地条件和农机行业大环境等因素有关, 但更关键在于学校自身建设能力、工作思路、措施合理性等因素。好的办学方法产生好的办学效果, 促进学校发展, 否则, 学校培训工作难以为继, 学校发展原地踏步, 甚至退步被淘汰。近年来, 培训业务开展良好的学校主要在以下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取得较好的效果。

2.1 深入基层专项调研

近年部分学校, 积极主动, 深入农村, 认真了解农业对一线技术人才的需求及发展的经济实力, 改革等待学员上门来学习的思想, 高度重视社会需求, 设立专项专人负责调研人才需求, 经济资源, 采取外设招生点、进村入户了解情况等种种措施, 在全面掌握本地区生源的基础上, 根据当地的技术需求, 技术调整培养模式、提高培训质量、完善内部结构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2 强化部门间沟通多业务协调发展

部分学校强化与当地农机主管部门联系, 得到他们的大力支持, 农机主管部门要求购买农机并要上牌领证的机手都要进行系统培训考试, 此要求大大提高了农机手驾驶前的培训率, 增加了培训学员;部分学校积极与农业部门沟通联系, 争取承担农业科技培训任务, 如“阳光工程”系列培训任务, 个别学校每年能争取1 000多个培训名额, 大大地促进了学校发展;个别学校结合当地有扶贫培训任务的实际, 及时通过农机主管部门协调, 与扶贫办积极沟通, 争取到扶贫技能培训任务, 取得一定成效。

2.3 强化服务促进农机手的培训意愿

部分学校通过改进服务措施, 提高农机手的培训积极性。在办学过程中, 注重提高对培训学员的服务水平, 办学工作得到学员的认可。根据学员住宿远近、驾驶操作基础能力、农机手作业忙闲时段等因素的不同情况, 制定不同的培训方案, 把培训带到村庄田间, 方便学员培训和休息, 处处以学员为本, 得到学员肯定, 带动更多农机手参加培训;有的学校积极开展农机培训公益性服务, 深入基层服务“三务”, 送帮、送教到田间地头, 解决学员碰到的实际困难, 取得良好宣传效果。

2.4 开展其他相关业务培训拓宽发展渠道

部分学校在开展农机驾驶和技术培训的同时, 增加其他领域的培训业务, 确保学校能维持正常运转。有的学校利用学校场地和人员的优势, 同时开展机动车培训业务, 增加创收, 改进办学条件;有的与外面机动车培训机构合作, 提供场地或教练人员, 共同开展机动车培训业务;有的学校除开展农机培训外, 同时开展机动车或农机的维修护理技术培训, 通过种种尝试, 拓宽学校发展渠道。

3 农机教育培训机构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3.1 经济实力不足办学条件差

自《拖拉机驾驶培训管理办法》发布后, 农机学校实行社会化办学, 农机主管部门及其安全监理机构不得举办或者参与举办拖拉机驾驶培训学校, 新成立的学校由社会个人或单位举办。而农机学校往往是利润不高, 投资时间长, 难于有很多资金持续投入, 很大一部分学校是因相关规定要求, 必须设立培训点, 才由当地农机部门邀请社会上的个人或单位成立, 农机部门给予机具或场地等形式的帮助, 勉强维持农机学校生存。但政府对农机学校的认识和重视不够, 没有同其他教育机构一样列入发展重点, 政策支持和财政投入都极少, 使得农机学校办学条件难于得到改善。目前很多学校办学基础设施条件差, 教学设施设备陈旧、不足, 缺少一些如多媒体设备、模拟操作台、仿真模型等先进设施, 大大降低培训质量, 降低培训学员的信心和培训积极性。

3.2 部分农机管理结构有待优化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出台实施, 之前由农机监理部门管理的农用运输车、三轮车等移交给公安交警部门管理, 此类车的培训业务也基本转到机动车培训学校, 农机学校学员人数被大幅减少。但实际是农用运输车、三轮车的驾驶培训仍可由农机学校进行培训, 农机学校作为社会化办学机构有资质也可改善条件开展好此两类车的培训业务, 不一定要强求在机动车培训学校培训, 交警只是要把好相应的考试关就可以的。同时一些地方交警对拖拉机无证驾驶管理不严, 农机管理部门不能上道路执法查处违规驾驶拖拉机行为, 对无证驾驶的农机手没法形成威慑, 同时农机手也看不到参加培训领取驾驶证的优势, 且培训费用自付, 因此部分农机手心存侥幸心理, 不参加相关的培训就驾驶拖拉机上道路, 培训意愿较低, 招生越来越困难。农村年青劳动力的流失也导致生源不足, 影响了农机学校的正常运作。

3.3 体制不顺机制不灵活

部分学校虽然改为社会化办学, 但其职工与当地农机部门总有这样那样的关系, 要不就是以前属农机部门的, 要不就是一直在农机部门工作的编制外人员, 体制处理不顺, 加之教学经费不足, 造成教学、招生等人员工作积极性大幅下降, 办学效果不理想。办学机制也不灵活, 一些学校存在等学员上门培训的守旧思想, 面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机制缺乏有效驾驭, 学校内部缺乏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 教师缺乏竞争向上的拼搏精神, 责任感和危机感不强, 培训质量不高。

3.4 缺乏数量、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的深入研究

个别学校在开展拖拉机驾驶培训工作过程中, 存在追求培训学员数量, 忽略教学质量的情况, 培训的目的一味地放在创收上, 而忽视培训过程和培训效果, 使参加培训的农机手产生不满情绪, 降低了农机手培训积极性, 而且个别地方还存在恶性竞争问题, 给学校带来较大负面影响。

4 农机学校发展思路

4.1 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大对农机学校的支持

农业机械安全生产和农业机械化培训有着必然的联系, 农村田间、场院及道路, 经常因“黑车非驾”、无证驾驶、违章载人及超速超载等原因酿成各种农业机械事故, 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各级政府应认识到发展农业机械化培训对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农机生产事故的重要性, 应不断提高对基层农机学校的重视程度, 加大对农机学校发展支持力度, 通过项目资金、培训学费补贴形式加大对农机学校的财政投入, 改善农机学校环境条件。省农业 (农机) 主管部门应加强与省劳动保障部门沟通协调, 尽快将农机驾驶培训列入“劳动力转移”工程进行培训补贴, 提高农机手培训积极性。

4.2 及时转变办学思想积极主动拓宽培训业务

农机学校发展的好坏, 关键还是在于学校自身的态度和办学方法。学校应及时转变观念, 改变“坐等靠要”的思想, 树立竞争意识, 主动出击, 创新方式方法, 千方百计拓宽学校发展渠道。要增加与相关部门的联系与沟通, 争取更多的业务支持。要时时关注有关政策通知, 了解省、市、县的相关政策安排, 积极收集培训相关政策信息, 争取抓住每个潜在的拓展培训业务的机会, 促进发展。如加强与劳动保障部门联系, 争取一些劳动力转移相关培训业务;增加与农机推广部门的沟通与配合, 了解最新推广多的农机具, 有针对性开展最新农机具培训班。在农机推广演示会等场合进行农机试培训工作, 促进更多购机人员参加培训。要进一步加强培训宣传, 使农机手充分认识到农机培训的必要性, 变被动培训为主动培训。尝试利用学校现有的设备和场地、人员等技术方面的优势, 开办机动车培训班、农机修理部或开设农机、农机配件销售点, 参与社会竞争, 扩大学校业务。

4.3 提高教学人员知识水平使培训内容为农民学有所用

农机培训工作直接为农业生产一线培训农机操作人员, 规范操作和安全生产是第一位的。这就要求农机学校的教师队伍必须精通农机业务知识, 熟悉农机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 熟练掌握各种农业机械的性能、工作原理和操作技能、维修保养技术, 能够回答和解决农机手提出的各种疑难问题, 以解决农机手工作中碰到的实际困难。另外, 农机培训是一项专业性强、知识更新快的工作, 因此, 农机教师必须加快知识更新步伐。省、市农机主管部门要积极为教师进修、学习提供便利条件。

4.4 提高服务水平促进农机手培训意愿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教育培训机构, 要把服务摆在重要的位置。要针对学员不同的情况, 制定不同的培训计划与方案, 采取多种形式, 解决工学矛盾, 排除学员的后顾之忧。要利用学校的人员技术优势, 深入农村田间为农机户排忧解难, 提高他们对农机教育的认识, 增强学员参加农机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带动更多的农机手参加培训学习。

5 结语

对于基层的农机培训机构, 学员数量的增长是其发展的首要指标。没有数量的增长, 也就谈不上发展, 但仅仅是数量的增长, 还不能代替教育培训的发展, 必须注重培训质量的提高。发展的核心应该是不断提高质量的数量增长。其次, 全省的教育培训机构的布局, 结构形式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即使数量增长了, 质量提高了, 如果盲目授权, 造成地方培训机构结构不合理, 就会造成生源不足, 而出现社会化办学难以维持生计的问题。因此, 需要根据全省各地农业发展的不平衡性, 设立专项课题认真研究各地人才资源, 经济资源等多方面的制约因素, 综合平衡, 才能不断深化改革, 促进农机教育培训机构的持续发展。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 广东省农机学校已具一定规模, 为农村培训了一大批农机驾驶和从业人员, 为全省农业发展和农机安全生产做出了贡献。但是不得不看到, 农机学校发展正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 个别学校面临“关门”的危险。为使农机学校顺利克服存在的困难, 进一步发挥农机学校对农业生产的作用, 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强对农机学校的支持, 加大对农机学校发展的财政投入, 为农机学校发展创造更有利的条件。农机学校自身要千方百计克服存在的问题, 及时转变思想, 主动出击, 增强沟通, 勇于开拓, 大胆改革, 同时为使全省农机培训机构步入可持续发展轨道, 政府部门应要设立专项研究全省农机培训机构数量与质量、局部与整体、效益与效率之间的关系, 为实现全省农机教育培训机构自身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提供参考。

摘要:农机教育培训机构是一个由数量、质量、结构、效益构成的有机实体, 其持续性发展的影响因素繁多, 需要综合平衡发展规模、教育质量、教育模式, 机构效益等诸多因素之间的关系。不断深化改革, 是保障农机教育培训机构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从近年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入手, 对农机教育培训机构发展的条件及途径进行分析, 提出要设立专门课题, 研究广东省农机培训机构数量与质量、局部与整体、效益与效率之间的关系, 为实现全省农机教育培训机构自身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机教育,教育培训,可持续发展

政府机构改革研讨论文 篇2

提高园区开发建设水平 加快工业经济发展步伐 市政府副市长 刘富春(2010年7月23日)

在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精神的重要时刻,市委举办这次全市领导干部读书研讨班,对于我们理清发展思路,抢抓发展机遇,谋划发展蓝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我就全市工业园区建设的问题谈几点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一、加快工业园区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这里所说的工业园区是一个大概念,因为目前我市的工业园区名称不一致,比如四个省级园区中,定西、陇西、临洮叫经济开发区,岷县叫工业开发区;另外,正在规划建设的市级工业园区叫市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其他几个县工业园区叫工业集中区。名称虽然不一致,但都是为工业经济打造的发展平台。为了表述方便,我在这里统一称为工业园区。

工业园区是产业发展的孵化器,是经济腾飞的助推器。

工业园区是以区域特色经济为基础,依托骨干企业和优势产业,适当集中布局,吸引相近、相关工业企业合理集聚和要素重组,促进现代产业分工协作的专业化工业集中区。通过创建各种形式的工业园区,以实现产业集群发展,是世界上发达国家和我国经济先进地区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成功模式,也是经济发展的一种客观规律。如上海、江苏、浙江等长江三角洲地区,不到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集中了近半数的全国经济发达县,聚集着近百个工业产值超过100亿元的经济园区,集聚着数以万计的企业群。这对带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我市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地区,长期以来工业发展比较缓慢。“九五”期间,全市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仅为2.09%,到2000年达到4.5亿元,占GDP的10.42%;“十五”期间,年均增幅达到12.02%,到2005年达到7.96亿元,占GDP的11.16%;“十一五”以来,工业得到较快发展,到2009年底,全市工业增加值达到18.76亿元,占GDP的14.21%。但是工业经济总量仍然非常小,仅占全省的1.6%,在14个市州中处于倒数第二位。按照国际通用的工业化系数来衡量,我市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小于15%,目前仍然处在由农业化社会向工业化初级过渡的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最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就是经济总量小、结构不合理、工业基础薄弱、发展后劲不足。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不断深

化对市情的认识,把工业的发展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臵来抓,进行了许多突破性和开创性的成功探索。特别是在2007年初,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了“两个转变”的重大战略部署,一是经济工作的重心要由过去侧重于农业农村经济逐步向农业农村经济和以工业为引领的城市经济并重转变;二是工作方式的转变上,要用工业化思维来思考和谋划全市经济发展。2008年7月,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全市工业发展大会,研究提出了今后几年全市工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和目标任务,特别是会议提出了具有战略意义的工业发展十大行动计划。2009年7月,市委二届五次全委(扩大)会议专题研究部署了经济结构调整工作,进一步提出工业是经济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要通过工业的发展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在工业园区建设上,加大了对原有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同时启动了市级循环经济产业园区、临洮中铺循环经济产业园等的规划建设工作。所有这些,为全市工业经济下一步的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市夯实基础、产业提升、蓄势转型、整体推进、加快发展的重要阶段。要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国办《意见》所提出的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目标,就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着力推动工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加快工业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落实工业发展十大行动计划,这是我们推进工业强市战略的行动指南;最关键的是要加快工业园区建设,这既是工业

发展十大行动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落实十大行动计划的根本保证。而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工业园区建设能否取得实质性进展,关乎全市工业能否实现跨越式发展,关乎工业强市战略能否落到实处。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有利于有效聚集生产要素、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有利于整合优化工业资源,形成产业集群和规模经济优势;有利于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和工业污染的集中整治;有利于搭建投资发展平台、创造招商引资良好环境。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是落实工业强市战略和工业发展十大行动计划、推动工业集群化发展的当务之急。我们要充分利用国办《意见》关于支持各个层面“示范区”、“开发区”建设和国家启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政策机遇,切实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步伐,尽快提升工业发展的承载能力,推动工业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二、工业园区建设中需要注意解决好的几个问题 我市工业园区是在工业建设过程中逐步提出和发展起来的。90年代初,相继成立了陇西经济开发区和定西经济开发区,到2001年前后又成立了临洮县经济开发区和岷县工业开发区。2004年全国开发区清理审核后,这四个工业园区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开发区。近年来,市、县两级又相继开展了工业集中区和循环经济产业园区的规划建设工作,特别是于2009年启动了市级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建设,实行了“封闭管理、一级财政、计划单列”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但是鉴于2007年以来国家对新增园区已不再审批,最近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利用好现有的4个省级开发区,在“一区多园”上做文章,认真抓好园区升级和调整工作。主要是重新编制陇西、定西、临洮、岷县4个省级开发区规划,积极争取将陇西和定西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把马铃薯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加挂马铃薯贸工农一体化示范区牌子)、中医药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市循环经济产业园区等各类园区纳入其中;临洮中铺循环经济产业园区要充分利用作为兰州高新技术开发区分园区的优势,用足用活国家级优惠政策;没有开发区的通渭、渭源、漳县要抓紧规划建设工业集中区。目前,市发改委及有关县区正在抓紧重新编制和申报有关园区建设的规划。

前不久,我到市中小企业管理局、市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和个别县区专门就工业园区建设工作进行了调研,结合近年来全市工业园区建设情况,感到目前我市工业园区开发建设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一是建设资金筹措困难,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市、县两级由于财政困难,园区建设资金十分短缺,搞园区建设普遍感到力不从心,部分园区基础设施比较滞后,配套服务功能不全,园区发展缓慢,吸引力不强。二是产业层次低,辐射带动力弱。由于我市园区建设起步较晚,入园企业大项目少,产业关联度和产业层次比较低,科技含量不高,生产链条短,集群效益和规模效应不明显,特别是缺乏大型骨干企业的支撑和带动。三是企业融资困难,发展后劲不强。企业融资渠道过于

单一,没有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格局。特别是有些企业由于自身实力有限,买了土地就没钱搞建设,搞了建设就没钱搞生产经营,加之诚信程度不高,很难从银行获得足够的信贷支持。四是园区管理有待加强,服务水平有待提高。有的园区管委会工作人员少,管理力量不足,只是利用财政拨付很少的办公经费来维持日常工作的运转,在协调园区内企业之间的关系、园区资源配臵、基础设施等方面的管理服务职能显得捉襟见肘。个别职能部门在为企业服务过程中,仍然存在“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情况,服务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针对全市工业园区开发建设的现状,在下一步的工业园区开发建设中,我们要注意研究和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要把工业园区的科学规划作为前提。规划是前提,是园区开发建设的龙头和依据。工业园区建设要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滚动发展、配套完善”的原则,根据自身的工业基础、区位条件、产业特点和发展潜力等条件,科学规划,准确定位,合理布局,形成一个符合当地工业发展实际、体现集聚效应的工业格局。目前,我们正在按照“一区多园”的思路重新编制园区建设规划。我觉得,在规划编制中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紧密结合国务院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和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有关优惠政策和项目安排,紧密结合全市工业发展十大行动计划,真正使园区成为承载国家

扶持产业发展项目的平台,成为落实工业发展十大行动计划的有效载体。二是园区建设总体规划要与产业发展规划相互配套,特别在园区产业布局中要充分考虑各个片带的相对切割与有些产业相对集中的问题,尽可能形成相互关联、相互配套的产业龙头企业集群化发展的格局。要坚持走“特色立园、特色兴园”的路子,以做大、做强、做特为目标,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资源相对优势,确定各自园区的功能定位和特色主导产业,努力创办特色工业园区。如果园区饥不择食,将不同产业类型企业简单组合,这个园区就不能实现1+1大于2的效果,迟早会为园区结构调整付出沉痛代价。三是要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征地、分期实施、滚动发展”的原则,根据财力、物力条件和项目开发的实际情况逐步实施,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四是工业园区开发建设要与推进城镇化进程相结合,充分考虑未来园区发展与城市发展相互衔接、相互融合的趋势,通盘考虑,将金融、通讯、物流、文化、卫生等服务功能一并设计到位,并预留足够的发展空间。

第二,要把基础设施建设的多元化投资作为根本。基础设施是否完善是工业园区能否引进项目、留住项目、加快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必须把加大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作为当前工作的重点,充分发挥基础设施的先导效应,以增强园区的吸引力和聚集力。但是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光靠财政投入搞基础设施建设远远不够,甚至是杯水车薪,必须坚持多元化投入机制,多种渠道解决建设资金问题。一是

市、县两级政府要加大对工业园区建设的投入,把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纳入财政预算,视财力情况每年安排一定的资金,确保园区的初期开发和滚动发展。二是要走举债搞基础设施建设的路子。这几年,我市和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进行的开发性金融合作是一个比较成功的探索。工业园区建设中也可通过争取政府非经营性贷款的支持,解决建设资金问题。三是要采取市场化运作的办法,遵循“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鼓励民间资本,通过独资、合资、入股等方式参与园区建设。比如:可以吸引有实力的战略合作者组建多元投资的有限责任公司,负责开发经营,滚动发展;可吸引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经济实体,采取承包、租赁的方式参与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参与开发收益,实行分成;可采取BT(建设、转让)、BOT(建设、经营、转让)等灵活方式,以园区收益权做质押担保,由有实力的公司投资进行园区的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和工业园区若干年后回购。四是整合项目和资金,支持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园区道路建设、河堤护岸、生活垃圾处理等方面的工程,也可以通过变通的办法,整合其他领域的项目资金来完成。

第三,要把招商引资作为项目建设的关键。项目引进是工业园区建设是否成功的关键。工业园区作为工业聚集和招商引资的载体,说到底就是要筑巢引凤。当前,东南沿海部分产业梯度转移的速度在加快,对我们的招商引资工作是一个机遇。要进一步研究完善有利于招商引资工作的政策措

施,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多种渠道招商。对已有意向或已经签约的项目,要发扬契而不舍精神,落实责任,一个个跟踪做好工作,使其尽快地、真正地在园区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在项目引进中,要注重在“大、链、增、核”四个字下功夫。“引大”,即以大项目为主攻方向,要全力争取;“引链”,即抓好产业链招商,延伸产业链;“引增”,即努力促成企业增资裂变,以扩大生产规模,并促使科技含量大幅提升;“引核”,即千方百计引进企业产品研发核心机构。当产业形成规模后,有意识地对生产要素加以整合,以重点企业为圆心,纵向聚拢配套企业形成产业链,横向以产业链为依托,向上下游产业拓展,以产业为纽带结成上、中、下游产业链,构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产业共同体,通过“实施一批项目、支持一批企业、撑起几个产业”,引导形成新型工业化框架。尤其是在工业园区发展形成一定规模后,要注重企业技术和产品档次,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做到既要“低门槛”,又要“高标准”。要积极引导入园企业通过加快技术改造,扩大生产规模,提升产业层次,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形成核心竞争力。

第四,要把机制创新作为提高开发建设水平的保证。要高度重视工业园区管理机构建设和运行机制创新,坚持改善投资发展环境、落实优惠政策和优质高效服务并举,切实提高开发建设园区以及服务企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一是要创新管理体制,按照“小政府、大企业”的运作模式,充分赋予园区管理自主权,赋予相应的行政管理权限、行政审批权

数学教学改革研讨论文 篇3

在新的形势下,过去的教学模式不能很好地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了在当今信息化社会中处理新问题,就需要运用新知识,培养学生思考、解决新问题的创新能力.具体来说,头脑风暴是一个不错的途径,发动学生围绕一个实际问题进行讨论,积极查找资料,在寻求建立相关模型的过程中达到学习新知识的目的,教师从一个指挥者应该变成引导者、参与者,并与学生一起成长.

2.2重视培养学生的计算机能力

应该以建模培训为契机,积极引导学生学习在建模竞赛中可能用到计算机软件的兴趣,如Math-ematic,Spss,Mapple,Lingo,Matlab,以及其他排版软件等,也应该提前给学生做好课程培训,以期快速掌握、得心应手.

2.3培养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和写作能力

理科考上来的学生大多语文作文水平不好,应该以建模培训为契机,积极鼓励学生通过撰写论文锻炼写作水平,尤其查阅文献的能力需要提高.在数学建模活动的中途和尾声时,进行概括总结必不可少,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为下一次实验少走弯路打下良好的基础,顺带锻炼学生写作能力.

2.4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与团结协作、宽容等

为人处事的能力在数学建模课程之中,学生的相互沟通配合的锻炼必不可少,这样的课程之中,学生不仅在训练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是一个锤炼培养健全人格的好机会,要做学问先做人.高校的根本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培养这样那样的人才,而且首先培养身心健康的人.在数学建模课程中,建议以小组制,一组三人为宜,奖罚以小组为单位,一荣俱荣,若扣分全组扣分.在成员组织上注意特长互补,理想中的组成最好包括数学基础扎实的学生、知识面广博的学生与善于协调沟通的学生.

2.5眼光对准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与科研能力

数学建模课程的终极目标定位不是培养善于参加国内外建模竞赛的应试人才,应该是培养善于和他人合作、友爱宽容、能用数学思维解决现实问题的人才,这样的人在毕业后的实际工作中应该是既充满竞争力又能和他人和谐相处,有独立思考研究能力的科研工作者.

上一篇:国企政工工作下一篇:言之有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