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改革

2024-07-11

政府改革(共12篇)

政府改革 篇1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 提高政府财务信息质量和透明度、增强财政可持续发展能力等, 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国际会计师联合会 (IFAC) 两次致信G20会议, 倡议各国政府进行权责发生制会计改革, 建立先进的政府会计准则, 提高政府财务信息质量和透明度以及政府财务管理水平。IFAC执行总裁伊恩·鲍尔说:“与财政和政府债务相关的问题需要采取国际协调的方式, ……, 对某些欧洲国家主权债务的忧虑证明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对主权债务的信心已经因会计和审计失败而被严重破坏, 这些失败不仅发生在国家层面, 也同样发生在地区、州和地方层面。”IFAC表示, 所有国家的纳税人、投资者和公民都有权获得有关本国政府的精确和完整的财务信息。应该要求本国政府提供全面的财政业绩和财务状况的情况, 包括基于权责发生制的盈余或亏损计算方法, 以及债务、其他负债、或有负债和担保、未来支出和支撑财力的详细信息。

国际上不断发生的主权债务危机说明在当前国际金融环境下加强债务管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虽然我国还没有发生债务危机, 但仍然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债务风险问题。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 政府所面临的债务风险问题来源广泛、表现形式多样, 历史遗留的和隐含的债务风险问题较为严重。我国有些地方政府存在财务不透明、隐性债务多, 且税收稳定性差等问题。近年来, 我国各个地方政府为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 建立了各种融资平台, 以税收收入或政府信誉作为担保, 获取大量资金。据不完全统计, 截止到2009年年底, 地方政府的投融资平台增长到三千多家, 其中70%以上在县区级, 总的银行借款从一万多亿迅速增加到五万多亿,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负债率已经显著提高。为了增强地方安排配套资金和扩大政府投资的能力, 2009年我国以“代发代还”的方式发行2000亿左右的地方政府债券。由此可见, 我国政府债务的规模不断扩大, 政府债务风险压力也不断增大。控制债务风险需要会计信息的及时、完整的提供。但是, 我国对政府债务的核算与披露是建立在现行预算会计制度基础上的, 政府债务信息主要通过各级政府每年的预决算报表和相关统计报表来反映。这些信息虽然能够为分析政府财务状况, 进行宏观经济管理和决策提供一定的支持, 但是还不能满足政府加强债务资金管理, 提高债务资金使用效率, 防范和降低政府债务风险的要求。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和我国债务规模的不断增大, 我国加强政府债务管理的呼声也越来越高。2010年6月23日, 全国人大财经委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2009年中央决算审查结果时提出:要严格政府债务管理, 科学界定政府债务口径, 核实并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政府债务情况。为了使我国的政府债务能够更加真实完整地呈现出来, 为政府及相关的财务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 有效防范债务风险, 我国需要将防范与控制政府债务风险作为政府会计改革的一个具体目标, 在确定政府会计主体、核算基础、财务报告等具体内容时加以重点考虑。

一、在政府会计目标上, 将债务管理作为具体的目标

政府会计目标是对会计信息使用者需求的反映, 直接影响到政府会计的披露范围、披露内容和披露形式。在全球金融危机的特殊经济环境下, 顺应我国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对政府会计信息的需要, 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目标应兼顾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 既能提供预算执行信息, 又兼顾政府财务信息和绩效信息的政府会计体系。政府会计作为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预算及其执行情况的会计, 应当全面、及时地反映政府预算执行情况、政府财务状况和运营绩效等信息。考虑到我国政府会计改革处于起步阶段, 改革的路径是从现行预算会计过渡到政府会计, 所以, 在将预算会计过渡为政府会计的过程中, 需要根据公共环境和政府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有重点地设置和细化具体目标, 而当前的环境使得我国政府会计应该重点反映政府债务发行、债务资金使用效益、债务资金使用与预算的一致性、债务资金的风险等信息, 为财政决策提供有用的管理信息, 实现资源约束下的可持续发展。

二、在数量上, 完善政府负债的会计科目设置, 扩大纳入核算范围的债务信息

我国当前政府债务科目分类较粗, 游离于政府会计核算范围之外的负债项目比较多, 不利于及时、有效的反映政府债务信息。完善政府负债会计科目是及时对负债进行账务处理并编制报表的前提条件。为此, 我国需要在现行的技术条件下尽可能多的将能够量化和需要重点监管的债务信息纳入核算范围, 根据使用者的需要尽可能完善政府债务的会计科目设置, 如对于地方政府债务及其偿还情况, 可以设置专门的会计科目进行反映, 以加强债务项目的监管, 保证债务资金运用的合理性、效益性。

三、在质量上, 引入权责发生制核算基础, 提升债务信息的相关性

2010年在财政部提交“两会”的全国财政预算报告中, 专门对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进行了比较说明, 这说明了权责发生制在渐进式的政府会计改革中的重要地位。美国、英国和国际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都已经将权责发生制引入到了政府会计中。而希腊政府债务危机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收付实现制隐匿了其真实债务状况, 导致决策错误。收付实现制基础上产生的政府会计和财务信息强调某一年度内政府收支产生的现金流量, 不能全面反映政府有关资产、负债和其他承诺的重要信息, 不能提供评价政府行为的持续能力或鼓励长期决策、加强管理所需要的重要信息。综合国际上在会计核算基础上的不同选择及其影响, 权责发生制的采用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既是国际上政府会计改革的趋势, 也是适应我国深化财政管理体制的一项必然要求。我国需要运用权责发生制, 以充分体现政府承担的现实义务和未来需要偿还的债务, 增加信息披露的及时性, 使信息使用者能够正确识别和评价政府债务。但是, 我国当前还不具备权责发生制实施所涉及的许多基本条件, 相对完全的权责发生制的实施可能还有一个相当长的过程。特别对于债务管理, 存在着很多不确定性的风险因素, 完全的权责发生制的运用是一个技术难题, 当前, 我国可以根据采取渐进式改革, 采取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并存的方式, 根据显性负债、隐性负债不同的特点和计量难度, 采用不同的核算基础, 提升当前债务信息质量。

四、完善债务信息的报告披露方式, 满足不同使用者的需要

全面、系统的反映政府债务状况, 是满足不同层次的债务管理需求的规范化途径, 国际上一些市场经济国家主要是在政府财务报告中披露政府债务信息。考虑到政府债务信息管理的多层次化要求和报告披露的成本, 我国可以借鉴美国“金字塔”型财务报告来充分反映政府债务信息, 即, 分别在高度浓缩和概括的财务报表、通用财务报告、基金财务报告中由略到详的披露政府债务信息, 分别满足不同层次使用者的一般要求和特殊要求。我国当前需要在预算会计报告基础上, 根据新的会计科目和核算原则, 以特定项目的债务资金为主体编制基金报告, 全面体现债务项目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在基金资产负债表中充分反映政府债务状况, 并且根据债务编制基金报告, 动态反映和监督债务资金来源、偿还方式等信息;在运营表中反映政府债务资金的使用效果。同时, 不断丰富报表附注中非财务信息的披露, 包括会计政策、或有负债和其他承诺事项等信息, 提高信息的相关性。

五、加强政府债务审计, 完善债务风险预警机制

审计作为防御系统, 本身就是政府财务报告制度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 能够保证政府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性。IMF将其作为“财政透明度良好做法”四项基本准则之一, 可见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制度的重要性。从国外政府审计的实践看, 新西兰和美国都有对政府提供的会计信息进行审计的要求, 并且明确了对或有负债及相关风险的审计。公共部门委员会也在与国际会计师联合会下属的另一个委员会———国际审计和鉴证准则委员会 (IAASB) 合作, 考虑发布《国际审计准则———公共部门视角》。我国在政府会计信息的反映和监督过程中, 审计的力量较为弱化, 不利于对于政府会计信息中出现的错报信息的及时发现和纠正。所以, 在完善政府会计信息披露机制的同时, 我国还应该加强政府审计, 特别是政府债务的审计。政府会计的改革要求政府债务风险预警机制进行同步的改革, 以及时根据政府负债现状, 构建符合我国政府债务风险状况的预警系统和风险防范化解机制, 对政府负债运行过程进行全方位的、全过程的跟踪监控, 实现对政府负债管理的规范化、系统化和科学化。

参考文献

[1]刘玉廷:《中国会计改革八大领域全面推进》, 《中国农业会计》2010年第12期。[1]刘玉廷:《中国会计改革八大领域全面推进》, 《中国农业会计》2010年第12期。

[2]肖鹏:《基于防范财政风险视角的中国政府会计改革探讨》, 《会计研究》2010年第6期。[2]肖鹏:《基于防范财政风险视角的中国政府会计改革探讨》, 《会计研究》2010年第6期。

[3]邢俊英:《改革政府会计制度防范财政负债风险》, 《会计研究》2004年第4期。[3]邢俊英:《改革政府会计制度防范财政负债风险》, 《会计研究》2004年第4期。

政府改革 篇2

针对政府采购部分办公通用货物批次多、批量小、数量大、节支效果不明显的实际,为最大限度地节减财政资金,提高政府采购效率,积极探索政府采购新的机制,市财政局(政府采购办公室)会同市招投标管理办(招投标中心),在2011年年初向市政府主要领导提出了对部分办公通用货物实行“适用配置、规模采购、实物配发”,并草拟了有关办法,得到领导肯定。通过开展全市电脑、打印机使用现状及信赖品牌调查,筛选出各采购人公认度比较集中的品牌,并将和之前协议采购中标的同类货物配置作为这次统一配置的参考,以此为基础进行竞价招标。目前,我们已对电脑、打印机等市场上规格、型号及使用标准相对统一的产品实行规模采购,使通用货物的政府采购采用实物配发与网上竞价“两条腿”走路方式,多措并举提高政府采购工作质量。实物配发是政府采购制度的创新,既能体现政府规模采购的效应,节约财政资金,又能彰显良好的政府形象,同时也是廉政建设落到实处的一项有效保障。在政府采购中实行“规模采购、实物配发”新模式在全省尚属首次,被中国财经报等媒体作为创新模式加以宣传。

截至2011年年底,全市集中规模采购已实行2次。通过规模采购、实物配发,已实现以下目标与成效:

一是实现一定的规模效应。中标的千台以上台式电脑每台价格不到3000元;500台笔记本电脑每台价格不到4000

元;500台激光打印机每台价格不到1000元,据估算比同配置同品牌的协议供货价低30%以上。并且在价格优惠的同时,服务质量不降反升。

二是实现合理的使用标准。通过统一标准、实物配发,可有效解决长期以来机关办公用品缺乏统一的配置标准和部门之间互相攀比使用高档商品的不良风气,解决办公用品公平配置的问题,同时初步摆脱采购人单方面制定标准的局面。

三是实现便捷的采购方式。实物配发免除以往采购单位需要挑选品牌、配置和采购需要经过一定流程等一些环节,只要采购计划下达,采购单位直接就可与供货商联系供货,缩短采购时间,提高采购效率。

四、扩大配发对象的范围。把实物配发的范围扩大到全市乡镇、街道,市属行政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国有投资公司和各种临时设立的指挥部,扩大了实物配发范围。

五、节约了财政资金,规范了预算管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全市的规模采购的成交价格远远低于市场价格与原来协议采购的最高限价,大大节减了财政支出,截至2011年底,已规模采购办公电脑1636台,笔记本378台,学生电脑1116台,打印机410台,共计节约财政资金约378万元;二是规定各行政事业单位按照供应商的最高报价向财政实物配发专户汇入采购预算,一轮实物配发结束时,根据实际配发数量按谈判时相对应的阶梯式报价与供应商结算,多还少补。但从目前我市实际的采购数量来看,如台式电脑已超过千台,财政专户中各行政事业单位多余的款项将直接还于财政,不再归还各采购单位,这样既避免了采购单位用多余的资金另设采购名目的现象,再次节约了财政资金,同时从另一角度也规范了预算管理。

政府会计改革涉水 篇3

在中国会计国际化进程加速过程中,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已经日趋完善,而政府会计的运行环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政府会计必然面临着一次深刻的改革,也必将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有关的正式文件中还没有出现过“政府会计”这一称谓,虽然在一些学术成果和科学研究中经常看到这个词,但它一般指的是我国现行的预算会计。

预算会计是现代会计中与企业会计相对应的另一分支,它主要是以收付实现制为会计基础,但是有人认为在预算会计中应该引入权责发生制的会计基础。似乎这种分歧成为了一种争论,财政人希望在预算会计中保持收付实现制,但是会计学者似乎对权责发生制更为热衷。而真正的意义上的“政府会计”到底包括什么?政府会计是否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阶段?

改革节点

其实,政府会计内容包括三部分:概括起来可称为“一项制度,两个体系”即:政府会计准则体系、政府会计制度体系和政府财务报告制度。政府会计有三个特征:一是政府单位执行统一规范的政府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这就是说,无论是政府的行政部门、非行政部门或是其构成部门等,执行的准则和制度是统一的,不是分类的。二是实行政府财务报告制度。政府财务报告制度全面、系统地反映财政预算执行和政府单位的财务活动及财务状况,综合披露政府及政府单位的资产、负债和净资产的真实信息。三是提供科学有效的政府会计信息。政府会计全面、系统、准确地反映政府资产负债状况、政府预算执行情况及政府的种类经济活动状况,这些科学有效的信息有利于立法机关对政府的监督,有利于强化政府的会计责任,有利于政府自身的科学民主决策,有利于推进宏观经济管理。

因此,政府会计改革的目标框架就是构建“政府预算会计、政府财务会计、政府成本会计”三位一体的互为补充的政府会计体系。

我国政府会计目前采用的是收付实现制,而如何选择合适的会计确认基础是当前政府会计理论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大多数人认为引进权责发生制是政府会计改革的趋势。

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两种确认基础广泛地用于各个国家的政府会计当中,各有利弊。收付实现制的优点是会计记录简单客观,利于政府对现金资源的管理。但收付实现制基础不能体现“收入”“成本”的配比,不能提供非财务资产方面的信息,在可比性方面与政府财政统计数据及国民账户体系不一致。权责发生制的优点是有助于使用者更加客观地评价报告主体的运营业绩、财务状况和现金流量,为使用者是否向报告主体提供资源或进行业务往来的决策提供更充分的依据。但其执行成本较高,核算相对复杂。

当下,我国的行政单位会计核算采用收付实现制,事业单位除经营性事业单位采用权责发生制外,其他类型的事业单位均采用收付实现制。

政府会计改革已经讨论10余年了,中央财经大学副教授肖鹏认为,政府会计改革再次受人关注,是因为到了时代的一个节点,按照中国财政改革的路线图来看,总体上存在一个逻辑主线,即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构建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运行的公共财政管理框架。

1994年分税制重在解决中央与地方政府间收入如何划分的问题。这个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功,改革的阶段性目标基本实现,全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例和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提升。尽管在分税制运行中存在一些问题,但总体成效是肯定的。

1998年以来,构建公共财政支出管理框架,解决财政支出管理领域的问题,强调财政部门作为核心预算机构的控制力,强调对各部门使用财政资金的合规性控制,在合规的基础上,开始对使用财政资金的绩效进行关注。

随着近几年社会公众对财政透明度问题关注度的提升和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凸显,财政改革的焦点开始集中于政府的账本、政府的资产、负债等财务状况如何全面地反映问题,因此,按照中国财政改革的总体内在逻辑,也开始要关注政府会计领域的改革了。

一位业内专家告诉本刊记者,现在是市场经济,企业要从自己的盈利中缴一部分税给政府,每个人都会从自己的收入里掏一部分给政府。公民为什么愿意缴税,是因为公民需要公共服务,政府收了税就应该给公民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所以大家越来越关注政府预算了。人人都会关心政府的钱花到什么地方,花得怎么样。那么,这些又该如何反映出来?那首先就要有会计核算,政府花的每一笔钱都要说得清清楚楚。这是政府会计改革的背景,也是政府会计改革的方向。

因此这场改革不仅要把权责发生制引到财务报告上,还要引到收入支出的核算上。其实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是两种会计基础,本身只是不同的技术手段,它们也是构成政府会计制度和政府财务报告制度的必要元素之一。

央地尝试

虽然政府会计改革是健全公共财政的重大举措,但是据记者了解,从中央到地方对于政府会计改革都是欲语还休,最大的特点就是态度不明朗。某地一位财政局长告诉记者,在财政部由国库司牵头,做了一个2012年权责发生制的财务报表,从中央本级做了一些尝试。地方也做了一些试编,但实际上这块工作各地还都在做尝试。现在整个预算收支编制仍然是按照收付实现制来安排的,因为权责发生制的会计基础是同预算单位的会计基础有差异的,特别和预算管理之间还有一些矛盾。

各地方财政部门都在尝试探索,谨慎推进,尤其对省以下各级的财政预算会计核算都要慎用权责发生制。在公共预算收支类表上,财政决算的列报上还是用的收付实现制,否则就会比较乱,统一不起来。因为在整个财政预算管理的收支上,钱是实实在在收进来,才能实实在在的支出。如果是用权责发生制来核算列报支出,就和现在的预算会计相抵触,尤其在收支列报方面会有很多问题。比如现在到了年底,部里面正在催促加快支出进度,如果用权责发生制来列报就不真实了,会有水分在里面。

nlc202309011158

这位财政局长还说道,就目前来讲,在整个的政府会计里面到底用什么会计标准还没有明确的说法,在尝试中有的地方开始自己试用权责发生制,但是如果放开就会对整个财政预决算报表的数据统计带来失真的信息。

但不可否认,权责发生制在政府债务预算会计里面是比较科学的,在政府债务会计核算方面还是需要权责发生制来处理。虽然权责发生制用在债务会计核算办法上会比较合适,但是把它用在公共财政预算里面是否合适,就有待考证了。如果合适,那么需要控制在哪些领域,财政部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办法。并且,现在财政部也没有个统一的制度,也没有指导性的意见,因此地方在推动此项改革时候都比较谨慎。

肖鹏认为,地方政府肯定是看着中央的行动来做的。如果单让地方自身推动这项改革,肯定是没有动力的。地方政府只要把现有的几笔账说清楚,多少资产说清楚就行了,如果把财务报告编得既清楚,又公开透明,那地方政府自身的压力也会随之增大。而且要引入权责发生制时,还会涉及到合并会计报表和政府资产负债表,以及会计主体等等,这是很复杂的工作,因此如果让地方有改革的动力,只能是从上而下的推动。

此外,肖鹏还认为此项改革的难点还有多方面因素,一方面是从收付实现制转向权责发生制,转换的度该如何把握是个问题。政府会计核算有四种方式,一种收付实现制,一种是权责发生制,还有两种是介于这两者之间的,称为修正的收付实现制和修正的权责发生制。那么是实施彻底的权责发生制,还是实行修正的权责发生制,这个度如何把握。值得注意的是收付实现制在财政管理中依然具有生命力。

其次,政府会计财务人员专业能力问题。一般而言,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核算、会计确认均比较简单,对财会人员要求不是很高。如果转换的话,对现有会计人员队伍是一个挑战。

他山之石

如此复杂的政府会计改革是否有经验可以借鉴呢?业内专家告诉记者,会计是一种核算方法,各个国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根据政府财政管理的程度,管理的重点不一样,可以选择不同程度的权责发生制,所以产生了修正的权责发生制,因为百分之百的权责发生制是没有的,技术上很困难,也没必要。

据记者了解,美国的政府会计是一种基金会计模式。基金被看做是一种会计主体,设置相应的资产、负债、收入和支出科目,并各自有平衡关系。基金会计确认基础是权责发生制或修正的权责发生制。

美国模式政府会计标准基本上都是由会计职业团体制定的。如美国政府会计规范属于在官方领导下的民间准则制定模式,包括联邦政府、州及地方政府会计规范。其中,联邦政府会计准则的制定机构是联邦会计准则咨询委员会,地方政府会计准则的制定机构是财务会计基金会主办的美国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因此,美国政府会计规范具有开放性,侧重对外财务报告准则规范,基本目标是反映政府整体对公众的受托责任。

美国政府会计报告重在政府公共受托责任的履行和报告,而不是预算与实际的比较。会计报告倾向于满足实际或潜在的外部使用者的需求。政府会计报告按照编制的时间可以分为中期财务报告和年度财务报告。年度财务报告是面向各种各样的信息使用者,因而它的编制应符合公认会计原则的要求。政府的年度财务报告由介绍部分、财务部分和统计部分组成,其中财务报表是核心,财务报表具体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与基金余额变动表、现金流量表、净资产变动表等。

由此可见,中国和美国在政府会计的对比当中有如此的不同,中国的会计主体是预算单位,美国的是基金;中国的会计核算基础是收付实现制,美国的是权责发生制或修正的权责发生制;中国的会计目标是为国家预算服务,美国则是反映政府整体对公众的受托责任;中国的会计报告是核算国家的预算收支情况不需进行成本和损益计算,而美国的则需要层次结构清楚规范,内容详细。

中国政府会计基础的权责发生制改革应当努力向国际惯例靠近,又必须符合中国的具体国情,与中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财政管理水平、人员技术条件等相适应。

两者结合

在中国现在的环境下,肖鹏认为要全面推行权责发生制是不适合的。由收付实现制向权责发生制的转换,会计学专家和财政学专家还存在一些不同的意见。财政学者多反对采用彻底的权责发生制,会计学者对采用权责发生制的呼声较高一些。但二者在改革的路径上,即结合中国国情与财政管理需要,循序渐进地推进政府会计确认基础由收付实现制转为权责发生制,还是达成了共识。

从政府会计体系中的政府预算会计、政府财务会计,政府成本会计这三方面内容来看,肖鹏认为预算会计仍然采用收付实现制,因为其有存在的生命力。而在政府财务会计方面要逐渐引入权责发生制,来对政府资产、债务进行全面反映。包括:采用权责发生制,对政府的债务进行单独反映,采用权责发生制,将政府的“隐性债务”显性化等。而政府成本会计目前还处于理论研究阶段,属于更遥远的规划,如果要做,这方面也需要逐渐引入权责发生制。

“预算会计只是反映当年的预算收支,但这不是说预算会计就不好,它有其必要性,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目前我们国家政府会计缺哪部分?当务之急就是要补上财务会计,它是一个资产负债状况,比如现在地方政府借了很多债,通过预算会计反映不出来,因为预算会计只反映当年预算的收和支。而财务会计里面最重要的就是资产负债表,我们国家一直就没有准确的地方政府的资产负债表,十年来财政部一直在试编。由于真正的财务制度还没有出台,所以只能利用现有的资料来试编,通过试编发现问题,去完善制度,但是试编过程中肯定有很多数字未必那么准确,所以财政部比较谨慎,直到现在也没有公布。”这位业内专家也如是说。

政府改革 篇4

关键词:政府再造,五C战略,政府改革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美国的企业竞争力下降,经济不景气“,企业再造”理论应运而生。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的迈克尔·哈默博士在1990年提出的,1993年哈默与美国管理学家詹姆斯·钱皮合著的《再造企业———管理革命宣言书》,正式建立“企业再造理论”。“企业再造”理论在深刻影响大企业的同时,也影响到西方国家公共部门的改革,以政府为代表的公共部门掀起了“重组政府”的热潮,成为20世纪公共管理改革的国际化趋势。

政府再造就是“对公共体制和公共组织进行根本性的转变,以大幅提高组织效能、效率、适应性以及创新的能力,并通过改革组织目标、责任机制和组织文化等来完成这种转型过程”。它突破了传统意义上对“再造政府”的理解,不再局限于简单地改革政府机构、精简流程等,而是着力引进企业的先进经验来改造政府。

戴维·奥斯本等学者提出了政府再造“是什么”和“怎么做”的理论,因而在西方国家引起了强烈轰动,也成功指导了西方许多国家的政府改革。美国克林顿政府开展的重塑政府运动,英国在撒切尔夫人和梅杰任职期间推行的“公民宪章” 运动,澳大利亚的“财政管理改进计划”,新西兰新制度经济学指导下的“行政改革运动”以及法国的“革新公共行政计划”,每个国家的政府再造都有自己国家的特点,但都受到政府再造理论的深刻影响。

政府再造理论起源于西方国家,在西方的适应性比较强,而我国与西方国家在发展程度、国家行政等方面有着明显的不同,因此在引入政府再造理论之前必须要先认清中国不同于西方国家的基本国情。首先,发展程度不同。不同的经济基础所要求的上层建筑不同。西方国家进入工业文明的时期比较早,已进入后工业文明或者是信息文明时期,而我国仍然是工业文明主导的时期。信息文明时期要求原来的官僚体制转型,探索走向非官僚化的政府新模式,而我国的工业文明还没有发展到这个程度,加上人口众多、管理复杂,仍需要一定的官僚体制。当然,此处的官僚体制并不等于原来或现存的腐化的官僚主义,而是理性化、现代化的具有高效率的行政组织。其次,传统文化影响不同。我国受两千多年来的封建文化影响,“学而优则仕”、“君权至上”、“官本位”的思想严重,而民主觉醒的意识发展较晚且比较弱。而西方资本主义萌芽较早,伴随着的民主、自由的意识也比较浓厚。这种行政文化的不同为政府改革提供了不同的环境基础。再次,当经济体制发展到一定程度,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不相适应的时候才意识到政治体制改革的迫切性。然而我国政治体系庞大复杂,改革关系重大且难以操作,于是政府改革成为政治体制改革的突破口。而西方国家则不一样,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程度高,市场经济社会都比较成熟,这为政府再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基本上不涉及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问题。

认清中外不同的国情才能因地制宜,更加合理地利用政府再造理论来指导我国政府改革的实践。

一、树立顾客导向的理念

奥斯本在《摒弃官僚制:政府再造的五项战略》中提到的 “五C战略”中有一项是“顾客战略”,意在强调政府关注责任,将社会公众当做顾客,对顾客负责。上文我们也提到,中国“君权至上”和“官本位”等思想比较严重。因而我国可以借鉴政府再造理论,促进政府理念由政府本位、官本位、行政本位向公民本位、社会本位和服务本位转变,重新界定政府和公民的关系,并坚持以下观念。第一,以民为本。我国古代便有“民为贵,社稷次之”、“民贵君轻”等思想,目前我国在倡导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这些都应发扬光大,要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第二,树立顾客导向的观念,致力于建立一个 “企业家政府”,不断提升为人民服务的标准,由传统的“行政”向“治理”转变,政府提供回应性服务,满足公众的要求和愿望,提高服务质量。

二、运用文化战略,重塑良好的行政文化

行政文化就是行政领域所形成的行政意识形态,它包含着人们对行政活动和行政关系的态度、信仰、情感及价值观。 行政文化对行政机构及其行政人员的行政行为取向也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当前我国还存在官僚主义作风和人治现象,需要努力重塑良好的行政文化氛围。奥斯本五C战略中的“文化战略”———“破除习惯、撼动心灵、赢得心智”,即重视文化的作用,用文化来改善管理。目前,习总书记总在强调传统文化的重要地位,呼吁国人重视传统文化,这与奥斯本的文化战略有异曲同工之妙。我国各级政府及公务人员也应该响应国家号召,重视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利用,力争用文化的“软实力”来管理和服务。

三、转变政府职能,促进政府体制创新

奥斯本提出要转变政府职能,掌舵而非划桨,增强政府体制创新的观点也为中国政府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持,我国的行政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建立起一个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灵活、高效的政府管理体制。在我国进行政府改革的过程中,应借鉴先进经验,进行简政放权,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基础性作用,探讨现代社会主义政府的职能,促进政府体制创新。发挥社会、市场在生产、提高公共物品方面的作用,重视公共服务外包,对于那些可以外包也能够取得良好效果的服务和产品,交给社会去做,这样不仅可以使得政府精简职能,集中力量办大事,还可以提高该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和效率,节约成本。

四、提高服务效率,引入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

《改革政府》读书笔记 篇5

——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

作者简介:

戴维·奥斯本(David Osborne),《民主的实验室》一书的作者,经常为《华盛顿邮报》、《治理》和其他刊物撰稿。他极力主张高效率的政府,长期担任共和党和民主党主要政府领导人和候选人的顾问。

特德•盖布勒(Ted Gaebler),国际著名的政府改革的理论倡导者和实践者。他将“政府需要改革”这一理念传输给联邦政府、州政府和许多外国政府,并帮助他们尽可能地解决政府所存在的问题。在过去的5年间,他担任了许多外国政府的顾问,并任职于美国联邦政府的10多家不同的部门和机构,特德•盖布勒曾任下列城市的市行政官:加州的圣拉斐尔市和维塞利亚市;俄亥俄州的万达利亚市;马里兰州的哥伦比亚市。他还是著名的公共部门管理咨询公司——盖布勒集团的总裁,和改革政府网络公司的合伙人以及美国公共管理研究机构的成员。

本书简介:

《改革政府》一书详细地描述了我们当时代的最具革命性的观点——改革的时代已经来临。本书的作者具体生动的描述了美国的官僚主义弊端,同时提出了革命性的观念和措施来改革其政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政府不应当成为一个庞大的无效率的机构这一点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而且,政府完全可以摆脱传统思维,通过挖掘企业家精神和自由市场的力量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改革。作者通过一个又一个的例子,说明只要政府官员有事业心和创新精神,是可以严格按照预算开投入公共服务和设施,为广大公众服务,提供优质公共产品的。无论是在学校、贫民窟,还是在环境卫生治理等等方面都大有可为,而且削减税收、提高服务机构效率也是可为可行的。

序言:

1、企业家“企业家精神”=“企业家就是把经济资源从生产率和产出较低的地方转移到较高的地方”,“企业家运用新的形式创造最大限度的生产率和实效„„企业家不去追求风险,他们追求机会”。市场意味着选择、竞争、机会。“一个组织的结构是鼓励企业家精神和行为的,那么几乎人人都可以成为企业家。反之,如果一个组织的结构是鼓励官僚主义行为的,则几乎任何企业家都会变成官僚主义者。”(德鲁克)(官僚主义=按照理性和效率原则建立起来的管

理组织。对于防止官员滥用职权等有意义,但是它却有不少弊端,影响效率和创新性,带来解决问题麻烦。)

2、企业化政府的特点它们“都促进服务提供者之间展开竞争。它们把控制权从官僚机构哪里转移到社区,从而授权给公民。它们衡量各部门的实绩,把焦点放在后果而不是投入上。它们行为的动力不是来自规章条文,而是来自自己的目标、自己的使命。它们把服务的对象重新界定为顾客,让顾客们有所选择,选择学校,选择职业培训计划,选择住房。它们防患于未然,而不是在问题成堆后才来提供各种服务。它们把精力集中于挣钱而不单单是花钱。它们下放权力,积极采用参与式管理。它们宁可要市场机制而不要官僚主义机制。它们关注的中心并不简单是提供公众服务,而且也是向公营、私营和志愿者服务各部分提供催化剂,使之行动起来解决自己社区的问题。”政府的企业化是不行的,这是因为两者的行为动机、经费来源、动力机制、激励方式、道德准则等截然不同,所以,不能“像企业那样运作”,应该走第三条道路。“我们不需要什么大政府或者小政府,我们需要一个更好的政府。说的更精确一点,我们需要更好的政府治理。”“政府治理指的是我们共同解决自己的问题和满足我们社会需要的实施过程。政府是我们使用的一种工具。一旦这个工具过时了,重新发明的过程就开始了。”

正文:

美国行政学者戴维·奥斯本与特德·盖布勒深入考察美国政府改革实践,写出了著名的《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一书。这本书美国产生过重大影响,美国前总统克林顿高度评价此书“美国每一位当选官员应该阅读本书。我们要使政府在九十年代充满新的活力,就必须对政府进行改革。该书给我们提供了改革的前提”。克林顿宣布了一项为时6个月的计划,对联邦政府的行为进行全面调查研究,并委托副总统戈尔率领一个工作组开展这项工作。戈尔和他的工作组完成了这项使命,并提交了一份长达100多页的调查报告:创建一个花钱少效率高的政府。由此,揭开了克林顿政府行政改革的序幕。“实质上,戈尔的报告以及报告后政府所采取的措施,都是对那些要求‘改革美国政府’呼声的回应。”

戴维·奥斯本是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的重要咨询机构“进步政策研究所”的成员,写过著名的《民主的实验室》一书,长期致力于有效政府的建设与宣传。特德·盖布勒曾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维塞利亚市和俄亥俄州万达利亚市的城市经理,亲自主持、参与过这两个城市政府的改革,具有企业家精神的政府思想既是他参与改革实践的现身说法,也是他对政府改革的一种理性探索与总结。

戴维·奥斯本与特德·盖布勒对当时美国官僚制度产生的种种问题进行了深刻的论述,指出,官僚制度是工业时代的产物,在20世纪初期,官僚主义体制政府对美国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但在变化迅速、信息丰富、知识密集的90年代里,官僚体制变得机构臃肿,浪费严重,效率低下,已不能有效的运转,逐渐趋于破产。作者对当时进行的各种政府改革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调查,总结用企业家精神改革政府,并提出了10种“药方”,描述了企业化政府的共同特点:“大

多数的政府都促进在服务提供者之间展开竞争。它们把控制权从官僚机构那里转移到社区,从而授权给公民。它们衡量各部门的实绩,把焦点放在后果而不是放在投入上。他们行为的动力不是来自规章条文,而是来自自己的目标,自己的使命。它们把服务的对象重新界定为顾客,让顾客们有所选择,选择学校、选择职业培训计划,选择住房。它们把精力集中于挣钱而不是花钱。它们下放权力,积极采用参与式管理。它们宁可要市场机制而不是官僚机制。它们关注的中心并不简单是提供公共服务,而且也是向公营、私营和志愿服务个部分提供催化剂,使之行动起来解决自己社区的问题。”作者指出,本书的重点是政府如何运作,而不是政府应做什么。

《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加何改革着公营部门》一书的两位作者──戴

维·奥斯本和特德·盖布勒,揭露并严厉批评了当代美国的官僚主义,进而就改革美国政府提出了十大原则:1.起催化作用的政府:“掌舵”而不是“划桨”。

2.社区拥有的政府:授权而不是服务。3.竞争性政府:把竞争机制注入到公共服务中去。4.有使命感的政府:改变照章办事的组织。5.讲究效果的政府:按效果而不是按投入拨款。6.受顾客驱使的政府:满足顾客的需要不是官僚政治的需要。7.有事业心的政府:有收益而不浪费。8.有预见的政府:预防而不是治疗。

9.分权的政府:从等级制到参与和合作。10.以市场为导向的政府:通过市场力量进行变革。

作者首先提出政府的职责是掌舵而不是划桨。划桨就是直接提供服务,而政府并不擅长于划桨,也就是说政府不是提供公共服务,它的作用是催化剂的作用,是指引航向,引导和促进可以替公共服务的社会机构、组织、私营机构和第三部门的健康发展,从而保证服务的提供。企业化政府将政策制定(掌舵)和服务提供(划桨)分开,政府作为掌舵的人可以看到一切问题和可能的全貌,并且对资源的竞争性需求加以平衡。它挑选最有能力和最有效率的服务提供者,从而获得更大的效益。政府直接提供服务,使政府可供选择的手段之一。

进而作者指出,政府应把公共管理控制权从官僚机构转移到社区,给广大社区公民授权,培养他们的自治意识与自治能力,使社区从依赖政府救助与庇护的问题成堆的“弱者”,转变成掌握自己命运的、强有力的“强者”,让社区的治安、卫生、住房等问题得以有效解决。社区是与公民密切相关的群体。他通过许多事例说明社区服务比政府提供官僚服务更有效,比如社区对其成员更加关心,服务更加灵活更能有效实施行为规范标准(收容所的例子)等。因此,政府应加强社会组织、非政府组织的发展,这些组织可以弥补政府不能做或做不好的一些社会服务,这样不仅减轻政府的负担,效果也更好。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加强参与民主的建设,调动公民的积极性。

因为政府可以选择最有能力和最有效率的服务提供者,那么公营部门就不再是处于垄断地位竞争,竞争机制引入到公营部门与私营部门,私营部门与私营部门,即任何可能的服务提供者之间。对公营组织来讲,促进竞争可以提高效率,迫使公营的垄断组织对顾客的需要作出反应,奖励革新,提高公营组织雇员的自尊心和士气。在政府内部之间也要创造竞争机制,从而节省资金,少花钱多做事。但是,竞争要发生作用就必须对竞争加以组织和管理。因为竞争可能导致不公平,漠视穷人的权力;另外有些表面的竞争也会屈从于垄断组织,例如某些规模巨大的工程,以致不可能改换供应者。因此必须仔细管理竞争,监督竞争。

作者指出,政府有效的运作,必须首先建立自己的“使命”,即确立目标。建立有使命感的组织,首先要制定使命声明,要根据使命而不是根据分管范围进行组织。使命不注重分管界限,放手让其雇员以他们所能找到的最有效的方法,去实现该组织的使命。这样,组织效率可以远远超过照章办事的组织,更有成效,灵活性更强。作者指出要建立有使命感的预算制度,以往的预算制度将政府经费分成几十个不同的会计科目,这样造成很多浪费。又比如,各部门在本财政结束时会尽力将预算资金花掉,不管它们是否需要,因为剩余的部分不会被留下做下一资金,而且在第二他们得到的预算资金还会减少。而有使命感的预算可以采用支出控制式预算,取消明细项目,实行资金总额控制,允许保留结余部分的经费。这就减少了政府的微观控制,使各部门有动力减少浪费,提高效率。当然,保留结余也有可能带来贪污腐败,作者认为由于审计师的作用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公开,具有企业化精神的政府可以控制腐败问题。

政府要讲求公共服务的实际效果。传统政府体制按照投入进行投款,比如按照有资格享受福利的人数对福利机构拨款。但他们不注重其结果,其激励和补偿往往导致机构向更坏的方向发展,比如福利费用膨胀,犯罪率上升,它们却能拿到更多的钱。因此按投入拨款是没有必要改善其业绩的,业绩也没有得到改善。随着公民民主意识提高,以及私营部门的竞争,公民对公营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负责任、业绩、效果等开始为政府重视。业绩测量的方法能推动工作,可以辨别是成功还是失败,对成功的可以实行奖励,从中学习,并展示给公众,得到公众的支持。而如果不能奖励成功的,就有可能在奖励失败,就不利于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也不能纠正失败。

作者指出政府应该满足顾客的需要,而不是满足官僚政治的需要。民主政府是为它们的公民服务而存在的。传统的公共机构人在提供以一种规格来适应一切的服务,在惯于挑选的顾客遇到提供统一服务的公共机构时,他们只能往别处去了。有企业家精神的政府一开始转变它们自己,它们通过顾客调查、重点群体调查和各种各样的其它方法,开始仔细听取顾客的意见。它们已开始向顾客提供选择,而且把各种资源交到顾客手里让他们选择服务提供者,从而开始让顾客做到驾驶座位上,这是竞争进一步发展,不是政府管理人员在竞相出价中选择服务提供者,而是它让公民选择服务提供者,他为顾客建立后果自负机制。即为使公共机构像企业那样受顾客驱使,有企业家精神的政府已学会像企业那样为它们提供资金。他们提出了靠拢顾客(经营管理家强调的听取任何自己顾客意见)、全面质量法(全面质量管理)、把顾客放在驾驶座位上(把资源放到顾客手里让他们挑选,顾客控制了资源,他们就能选择目的地和路线)、把受机构驱使的政府到转过来(不仅把资源放在顾客手里,而且使他们决定自己需要的某种资源)、使用方便(不应使顾客面对混乱的计划、互相矛盾的资格要求及要填写的多重表格)、透明度以及整体论。如果所有顾客得不到关于不同提供者的成本和质量信息,顾客驱使的制度将不会促进公平,政府的责任是确保所有家庭,不管收入或教育水平如何,都有关于学校质量和顾客满意程度的准确信息,并监督市场的欺骗行为。

一个有事业心政府,讲求的是最大收益,而不是不计成本的浪费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这样才能更好的利用有限的资源来创造更多的的财富等利益。例如密尔沃基市污水派出区将污水中的肥料提取、菲尼克斯市把废水处理厂的甲烷气体抽取而产生的巨大收益。作者提出了以投资来筹款:通过投资来筹集资金,开发项目来获利—— 有企业家精神的政府所采用的更积极进取的方法之一,以花钱来省钱;为回报而投资:对他们花的钱当做一笔投资那样看待,习惯于估计回报如何,这不是赚钱的方式,是省钱的方式,并衡量在投资上的回报,使政府懂得什么时候花钱会为他们省钱;使管理人转变为企业家:如果管理人不能保证有他们的任何所得,他们也就不可能继续去争取收入,如果管理人的预算开支的提供,同他们的部门是否挣到什么钱没有关系,他们也就不可能花费时间试图挣钱。即如果想要政府管理人像企业家那样思考,那得把这样做的奖励刺激给他们,可以通过分享储蓄和所得、创新资本、企业资金、利润中心、鉴别服务的实际成本等途径来完成。

政府应该是有预见的政府,也就是政府应该做到提前的预防,而不是等事情发生了以后而采取的治疗。官僚政治的模式使政府全神贯注于提供服务——划船,而集中其主要精力于划船的组织就很少花精力去操舵了。因其思维定势以为政府就是靠专业人员和官僚提供服务,他们要一直等到问题变成危机,然后才对受影响的人——街上的无家可归者、退学学生、吸毒者等提供新的服务,最后针对症状花去大量的钱——雇用更多的警察、建造更多的监狱、提供更多的福利资金以及更高的医疗补助支出,而对于采取预防对策却又显得资金缺乏。这会浪费很大的资源,这是不去预先考虑未来问题和机会而使危机走向危机的政治制度的“未来盲”。作者由上述方面而提出了预防——解决问题而不是预防:“精明的人解决问题,有天才的人避免问题”(欧内特·舒马赫),预防疾病比医疗疾病容易而且花费较少,同样预防犯罪也比处理犯罪容易和较少花费,防火和环境保护防火和环境保护也同样如此;用预见治理——预见未来:政府不仅要努力预见问题,还要预见未来(给自己类似雷达的东西),因为谁也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在今天的短期行为的政治环境中这是非常困难的,但鉴于变化的速度和对政治家们施加巨大压力迫使出卖未来的情况,这也是非常重要的;改变刺激因素:战略规划是政治的对立面,即使在最好的时候,很少有政治家看得比下一届选举更远,未来设计存在同样的问题,作者针对这些提出了长期预算、跨部门预算、意外事故或“未雨绸缪”基金、为长远打算的会计制度、改变政治制度等预防办法。

在信息技术还呈原始状态,不同地方间交流很缓慢,公共机构雇员的教育程度相对很低时,权力集中的机构是必要的。但在今天信息的无穷尽的延伸下偏僻地区之间的通信立时可达,许多公共机构的雇员都受过良好的教育,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权力集中的机构就显得与时不符了,分权的机构具有了更多的优越性:比集权机构有更多的优越性,它们对于情况和顾客需求的变化能迅速的做出反应;权力分散的机构比集权的机构更有效率;分权的机构比集权的机构更具创新精神;分权机构产生更高的士气,更强的责任感,更高的生产力。通过参与管理,分散公共机构的权利,对完成政府的分权,从等级制变化为参与和协作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作者提出了劳资合作、无解雇政策、简化机构的等级等来创建协作的组织。

最后作者提出了政府应该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市场力量来进行变革。在保健制度处于危机之中、环境问题以空前的程度威胁着我们、经济全球化下工人需要接受良好的教育和培训、变化中的家庭结构需要良好的儿童保育等情况下,政府除了找出一条非集权化道路之外别无选择。我们的政府必须有意识的运用其巨大的能力区规划市场以刺激数以百万计的企业和个人去应付卫生保健、儿童保育、职业训练和环境保护的需要。毫无疑问,这是政府应该而且必须努力的方向。组织市场来完成公共事业的目标,这是政府完成其目标的一种强有力的和经济的方法。市场机制有胜过行政机制的许多优点,诸如市场是分权的;市场在正常情况下是竞争型的;他给消费者以作出决定的权力;并且把资源和效果直接联系起来。市场对迅速发生的变化也反应敏捷,市场的重新规范可以使政府达到解决严重问题所必须具备的规模。计划多指行政机制,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公共机构雇员的垄断性组织,它用政府拨款提供公益服务。但在与市场进行比较是行政计划就显现出一系列缺陷:计划首选民而不是顾客的推动;计划受政治而不是政策推动;政府机构不惜代价的全力保卫计划创造的“地盘”;计划倾向于创造分裂的服务系统;计划很难达到未取得重大影响所必需的规模;计划通常运用命令而不是奖励手段。面对以上的缺陷,政府必须从以下方面对市场进行重新规范:制定市场规则,向消费者提供信息,创造或扩大需求,促成私营部门供应商,创造市场机构填补市场缺口,促成建立新市场行情,改变公共投资政策等。而且市场不仅在私营部门出现,也在公共部门存在,如教育系统、职业训练系统、心理卫生系统,其同金融系统、银行和保健系统一样都是市场。如果把市场导向的思维应用到公共系统上,将在政府以市场为导向的变革中取得伟大胜利。

我们可以从以上原则中看到作者将政府看作一个企业,从经营的角度认识政府的精神。作者受著名的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影响很大,有很多思想都能从现代管理理论中找到其根源。但政府并不能完全像企业一样来经营,作者也认识到了这一点,但他对此论述并不特别完全深入。尽管如此,企业家的很多精神对政府管理都有很大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小结:

我认为,本书对政府如何运作上提出了非常好的导向作用,突破了传统上政府对其自身的认识,这些旧的认识使政府不能很好的发挥其职能,企业精神就是针对“官僚主义”毒瘤的一剂良药。作者指出了政府更多的是要避免以前的官僚政治、官僚机制,更好的为民众服务;在对待治理社会方面,更多的强调对社会资源的更充分的利用,市政府更具有事业心;在对待危机、事务方面更突出了预防的重要性,而不赞成事发才进行治疗;同时他们还呼吁政府以市场为导向,用市场力量来进行变革。这一系列的方案原则为政府的改革指明了方向。目前,我国正在进行政府体制改革,政府也需要改变观念,顺应时代潮流,吸取其中可取的部分,更好的为我国政府机制改革服务。

本书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切实结合实证分析和美国的情况,是完全为美国政府写的,而且,随着社会发展,它的思想也受到很多学者和实践者的批评。各人

思考方向的差异,各国发展国情的不同,决定了各国政府运行的差别。因此,在我们思考问题时也应密切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从中国的现状出发,根据中国的发展方向,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绝不能照抄照搬,犯本本主义错误。

政府改革 篇6

关键词:奥斯本;企业家政府;政府改革;竞争机制;服务意识

一、企业家政府理论的基本观点

(一)企业家政府的本质含义

“企业家政府”这个概念比较容易引起一些误解。奥斯本对这个重要的概念作了详细的解释,他所说的企业家政府的这一概念,实际上是试图把企业经营管理中的成功方法移植到政府中来,使政府这类公共组织也能像私人企业那样,注重资源的合理运用,注重投入产出,注重行政效率的提高。

奥斯本强调:“政府不可能像企业那样运作这一事实并不意味着它不可能具有企业家精神。……我们问题的根本之处在于我们政府的类型错了。我们不需要什么大政府或者小政府,我们需要一个更好的政府。说得更加精确一点,我们需要更好的政府治理。……政府治理指的是我们共同解决自己的问题和满足我们社会需要的实施过程。政府是我们的一种工具。一旦这个工具过时了,重新发明的过程就开始了。”奥斯本所指的这个重新发明的过程就是用企业家精神来重新塑造我们的政府,他进而提出了政府改革所需的十项具体原则,也就是企业家政府应有的十大特征。

(二)企业家政府的十大基本特征

1.掌舵而不是划桨

长期以来,政府领导人都认为政府的主要职责是收税和向社会提供服务,而奥斯本则不是这样看,他认为向社会提供各种服务是“划桨”,在社会需求多元化的今天,政府并不精通此道,政府的中心工作应是“掌舵”,社会需要的是一个执行的政府而不是一个实干的政府。

2.重妥善授权而非事必躬亲

奥斯本认为,在一个民众自治的国家,政府的行政专家不必事必躬亲,而要善于授权,鼓励公众参与管理。

3.注重引入竞争机制

奥斯本认为,竞争在解开是许多政府机构陷于瘫痪的官僚主义死结方面,比书中的其它概念都更加关键。

4.注重目标使命而非繁文缛节

奥斯本强调,要改变政府行为的内部驱动力,以“任务驱动的政府”取代“规章驱动的政府”。

5.重产出而非投入

奥斯本看来,企业家政府体制可以避免传统政府官僚体制注重投入的弊端,因为企业家政府是讲究效果的政府。

6.具备“顾客意识”

政府中,官员往往只知道对上级负责,却无视真正的服务对象。奥斯本指出,按照企业家理论,政府是受顾客驱使的,其宗旨是要满足顾客的需要,不是官僚政治的需要。

7.有收益而不浪费

奥斯本认为,企业家政府是有事业心的政府,不仅靠预算度日,应学会集资、赚钱,它主张以花钱来省钱,为回报而投资。

8.重预防而不是治疗

奥斯本认为,政府应该有预见能力,企业家政府用少量钱预防,而不是用大量钱治疗。

9.重参与协作的分权模式而非层级节制的集权模式

奥斯本认为,政府要善于分权,削平复杂的层级组织模式,将集权式的管理权下放。

10.重市场机制调节而非仅靠行政指令控制

奥斯本认为,市场机制有许多优势,但并没有否定政府应有的作用,强调政府要善于建立市场机制,不能只靠指令控制管理。

(三)对企业家政府的简要评价

奥斯本的企业家政府理论,他提出的政府改革的十项原则,对于我们正确认识政府的职能、重新审视政府现时代的政府角色、都有重要的启示。但如同任何理论一样,奥斯本的企业家政府理论也存在一些缺陷,遭到过一些尖锐的批评,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奥斯本本人也说过“我所提供的十条原则……只是重塑政府的粗略草稿而不是最后文本。”奥斯本实际上是希望能为人们提供一种认识政府的新视角,它可以帮助我们用一种全新的眼光看待事物、看待政府、看待政府的改革。我们应该辩证的看待企业家政府理论,要善于结合我国的现实从中吸取一些有益的经验,为我国的政府改革提供理论支持。

二、我国应用企业家政府理论的必要性

(一)我国政府机构竞争机制缺乏

政府习惯用垄断方式进行管理活动,因而把竞争看做是浪费和重复。而政府没有企业那样具有效率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政府忽略竞争。竞争是促进革新的动力,政府通常是缺乏这种动力的。企业家政府理论的基本原则中提出了竞争机制的引入,这种机制除了表现在政府提供的服务上,还表现在政府内部人员管理问题上。当前,我国也存在着竞争性选举,但是这种由选民直接选举的政府官员在政府工作人员中所占比例很小,长期以来,政府官员的任用存在封闭性、单一性,公务员工作被当成是铁饭碗,工作人员普遍没有危机意识。官员竞争缺乏,相当多的政府官员因没有选票的约束或竞争机制而缺乏改善行政效率的动力。此外,我国公务员受传统的“官本位”思想的影响,缺乏主动提高工作效率的积极性。这种竞争机制缺乏的政府机构工作效率的是难以得到保证的。

(二)我国政府机构成本约束机制缺乏

实际社会生活中,政府管理活动其实是一项高成本的管理活动。但是,我国政府很少从成本-收益的角度来考虑政府的管理活动。政府管理人员并不清楚它们提供的服务值多少钱,对政府管理中的时间成本、写作成本、电话成本、用车成本、开会成本、考察成本、接待成本、办公用品成本等,很难从量上进行精确的计算,因此很难准确的确定每一项服务的预算。从而使得政府机构的工作人员及其所提供的公共服务与公共物品往往超过社会资源最优配置时所需数量,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所以,从行政管理高投入的特征看,建立企业家政府理论确有其必要性。建立企业家政府就意味着,既要节约成本,争取少投入多产出,或者投入相同却有更多的收益,提高资源使用的效率。

(三)我国政府机构人员服务意识缺乏

我国政府部门为了改进服务,频繁整顿作风问题,但“话难听,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状仍然没有得到太大的改善。政府机构人员缺乏对工作的主动性,常常遇到麻烦的事情就互相推脱,有利的事情就抢着做,对群众的利益和问题不放在心上,为民服务态度不热情。

企业家政府理论认为,企业把质良看做第一原则,将产品或服务的质量视为是生命线,企业尽力为顾客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公民是政府的顾客,要使政府意识到,它们在政治上受托于公民、财政上取之于纳税人,因此有义务和责任为民众提供优质的服务,就必须要在政府部门引进企业家精神。

三、结合我国实际在政府改革中应用企业家政府理论

(一)建立一个治理的政府,加强政府与社会的合作

政府是一个国家建设的核心力量,应该把主要的精力用于政策的制定,而把一些具体的服务性工作交给其他社会组织--非政府组织、非营利性组织、社会中介组织等来做,政府可以通过制定优良的政策,来调动这些社会组织的积极性,让它们为公民提供更多更优质的社会服务。但由于很多原因,长期以来我国的非政府组织、社会中介组织、非营利性组织这一类性质的社会组织发展速度缓慢,还不能很好的发挥服务社会额作用。因此,不仅需要对政府内部管理体制进行改革,还需要建立健全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机制,鼓励扶持各种社会中介组织、非营利性组织、公私合作组织、非政府组织等这一类组织的建立和发展强化它们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作用,使它们能够独立承担起社会责任,为公众提供社会公共服务,并为我国的政府改革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这样,政府才能更加专注于政策的制定,以政策为导向,集中社会各方力量建设和谐社会。

(二)引入公共服务的市场竞争机制

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树立成本效率观,减少政府不必要的开支,这是当今世界各国政府改革的主要方向之一,市场机制是完善政府绩效的一个重要手段。西方发达国家具备了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和基础,因此他们在企业家政府理论指导下进行改革能取得很大的成效。目前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正处在建设社会主义经济的转轨时期,市场成熟程度还远远不够,因此我们目前还不能选择他们的政府管理模式。但我们可以获得启示:要积极培育市场,建立和完善市场基础制度。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使得我们的市场成熟程度和市场承担能力得到了不断的提高。以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领域为例,在过去,这些部门都是政府包揽的,现在,这些部门也已经慢慢进入到市场竞争中。对于公共服务来说,只要时机成熟了,就要尽可能地把它推向市场,即使是现在不可能但是将来有可能的,也要积极创造条件。所以,要减轻政府的包袱,在公共服务提供方式上鼓励竞争,打破垄断,给消费者选择的机会。我们需要积极培育市场,提高公共服务的市场化程度,同时加快市场经济的发展。

(三)培育政府工作人员的顾客意识

公民是国家的主人,政府在人民授权下代表人民从事公共管理。由于政府公共财政来源于税收,公众和企业是纳税人,因而,公民是政府的顾客。政府施政目标应以公民的需求为目标,强调对顾客负责,并以顾客满意作为衡量公共服务质量的标准。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实行人民民主专政,人民当家作主,中国共产党作为我国的执政党,其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然而由于几千年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官本位”意识仍然残留在一些官员的思想中,加上制度规范的缺失,致使某些政府工作人员在提供公共服务时对待人民的态度傲慢。企业家政府理论启示我们在政府改革中,要不断强化政府机构工作人员服务公民的意识和态度,每个政府机构的工作人员都要谨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切实倾听公民的呼声、回应公民的需求、改善公民的生活质量,并把人民满意程度作为绩效评估的重要依据,让民众深刻感受到自己所享有的公民权。

(四)实行结果为本的政府管理模式

长期以来我国的预算编制采用的是增量预算的方法,这种预算方法的要点是:逐项确定支出预算,以各项支出上年度的支出数为依据,以人员经费的保障为重点。这种预算安排方法的初衷是控制支出规模,但最终结果则可能是平均分配资金,难以保证重点,导致支出规模的日益膨胀。这种增量预算的方法是政府“重投入”的体现,它更多考虑的是公共服务提供部门的利益,而没有把政府部门的办事效率、人民的满意程度作为预算的重要依据。企业家政府在重产出而非投入的观念指导下,提出“按效果作预算,即把自己组织的支出同效果挂钩”。在我们今天看来这种管理方法表现为近年来兴起的一种预算管理方法-政府绩效预算。政府绩效预算是一种由预算主管机构或其他受委托机构对政府预算计划(包括政府业绩状况和预期业绩目标)通过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成本效益分析,据此分配财政资金的后果导向型预算模式。它关注的不是预算的执行过程,而是执行的结果,不是政府的钱够不够花,怎么花,而是在这些花了钱的地方有没有实效。政府逐步推行绩效预算能够有效地克服增量预算的弊端,迫使行政部门提高行政效率,并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浪费,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加快政府的行政机构改革。

四、结束语

企业家政府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风行世界的关于政府改革的新理论,为政府改革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但任何理论都不可能是完美的,企业家理论自身也存在一些缺陷,因此我们要以严谨的态度对待企业家政府理论,在充分认识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吸收该理论中有益的东西,提高政府管理水平,加快公共行政改革步伐,使我国的公共行政在实践为人民服务的基础上更具效率,更具生机。

参考文献:

[1]戴维·奥斯本.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公营部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

[2]丁煌.西方行政学说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3]陈共.财政学[M].北京:中国人们大学出版社,2009.

[4]卓越.政府绩效管理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5]张康之.公共管理导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6]李玉忠.企业家政府理论及其借鉴探究[J].管理研究,2010,(1).

[7]刘锦理.刍议我国政府改革应如何借鉴“企业家政府理论”[J].传承,2008,(5).

[8]葛萍,桑美丽.论企业家政府理论在我国的应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8,(1).

[9]张平.企业家政府理论评析[J].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2009,(4).

[10]王宝胜.论政府部门服务意识和工作效率的提高[J].现代商贸工业,2009,(1).

[11]冯静.西方现代行政组织理论研究[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0,(6).

政府改革 篇7

近年来,政府治理绩效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如同公司治理对公司经营发展之重要性一样,政府治理影响着政府公共职能的履行效果。政府会计和政府审计是政府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会计系统以量化形式向公众、政府提供财政、经济方面的信息,为利益相关者的决策提供信息支持。政府审计则具有监督、鉴证和评价功能,促使政府履行其公共受托责任,是整个国家财政体系的“免疫系统”。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政府会计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政府会计改革成为一种客观的必然趋势。我国自2000年开始的政府会计改革,改革动力偏弱并未触及会计核算的核心。2015年初国务院批转财政部 《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方案》标志着我国政府会计改革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同时,方案提到要完善相应的审计配套规划。政府会计改革初期不可避免的面临着巨大的转换成本以及风险,其对政府绩效的改善则可能被弱化,这就更加需要政府审计发挥其作用。政府会计与政府审计的协同效应得到广泛的认同,政府审计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政府会计改革对政府治理绩效的促进作用,同时,政府审计本身也是政府会计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现有研究对政府会计改革的动因、路径进行了大量富有成效的探讨,这为本文研究政府会计改革、政府审计的政府治理绩效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参考,在此基础上,本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60个国家,以其2007-2012年政府治理数据为检验政府会计改革对政府治理绩效的作用,以及政府审计在此过程中的协同效应。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政府会计改革是由政府财政部门主导的,旨在降低政府交易成本、提高各部门经济绩效的行为。现阶段,各国政府会计改革的核心是政府会计核算基础的选择。相比于收付实现制,权责发生制能够进一步优化收入、费用的确认与配比,从而提高绩效考核的及时性、科学性,并避免利用确认时点问题进行收入费用的操纵。会计师国际联合会也主张以权责发生制作为政府会计体系的核算基础,更准确的反映政府部门的财务运行状况,有效的反映财政预算的执行情况,评价政府对财政资源的情况,为政府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成本管理提供数据支持,解决政府债务隐性风险难以计量、控制的问题。因此,提出本文假设1。

假设1: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政府会计改革能够提高政府治理绩效

政府审计作为国民经济的“免疫系统”在现有政府治理系统中作为一种独立的体系一直发挥着预防、监督的功能。政府审计作为整个政府会计改革的配套制度,既是政府会计改革的推动力量,又是政府会计改革的受益者,两者之间在目标、原则上的一致性决定了它们之间相互依赖、相互推动的内在联系,政府审计通过履行监督职责推动政府会计改革顺利进行并发挥治理效应的作用机制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方面,政府会计作为整个财政体系的组成部分本身就是政府审计的监督对象,提高政府会计的信息质量是政府审计的职责所在。目前政府会计系统由财政部领导,而政府审计由审计署负责,在实际工作中政府会计与政府审计存在着许多业务上的交叉,审计部门通过长期大量的经验总结,掌握了大量政府会计运行的一手资料,对于政府会计体系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了细致的了解,能够为政府会计改革的方向、路径提供建设性意见。另一方面,政府会计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其所提供的经济数据是其他部门无法替代的,对于以财务信息为审计线索的政府审计而言,推动政府会计改革,提升政府会计信息质量和治理效应又是政府审计自我提升的内在要求。因此,政府会计和政府审计是提升政府治理绩效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之间又存在着重要的内在联系。政府会计改革需要政府审计体系的跟进,在完善的政府审计配套机制的作用下,政府会计改革将进一步提高会计核算质量,促使政府会计在业绩评价、债务风险管理等方面更好的发挥作用。因此,提出本文假设2。

假设2:政府审计增强了政府会计改革对政府治理绩效的提升效果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由于我国尚未进行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改革,因此,本文研究数据为国际上已经采用权责发生制作为政府会计核算基础的国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部分国家开始了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会计改革,得到迅速发展并逐步走向成熟。2013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简称OECD)进行了相关的调研,本文从调研数据中选取2007-2012年的数据,并按照以下原则进行了筛选:剔除2007-2012年数据不全的国家或地区;剔除未建立政府审计的国家或地区;剔除发生战乱或剧烈政治动荡的国家或地区。经筛选后共选取66个国家和地区作为本文的研究样本。通过查阅OECD的《国际预算措施和程序数据库》获取样本国家和地区政府会计改革以及国家政府审计方面的相关数据,通过查阅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委员会网站获取样本国家和地区采用国际公共会计准则进行核算的情况。查阅世界银行的政府治理绩效“全球治理指标(WGI)数据库”获取样本国家公告治理相关数据。

(二)变量定义

(1)被解释变量———政府治理绩效(GMP)。政府绩效的计量应从公共管理的角度综合考虑客观指标与主观指标。目前,对政府治理绩效较为权威的计量是Kaufinaim等设计的全球治理指标,本文选择的世界银行公布的“全球治理指标(WGI)数据库从六个维度对政府治理绩效进行评价,这六个维度分别是话语权和问责权(GMP1)、政府有效性(GMP2)、政治稳定性(GMP3)、规制质量(GMP4)、法治指标(GMP5)以及反腐败(GMP6),由于数据库给出了样本国家各项指标的得分,因此,本文直接以得分数据作为政府治理绩效在某一方面的评价得分,以六个指标相同的权重,计算加权平均值作为政府治理绩效的综合评价得分。

(2)解释变量。政府会计改革:从目前国际上政府会计改革的实际情况看,政府会计改革的核心问题是会计基础的选择,即以收付实现制为会计核算的基础,还是以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核算的基础。现有研究表明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政府会计能够更好的反映政府对资产的使用效率、政府承担的负债的风险水平,并能够提供更多的决策支持信息。政府审计(GAUD):本文根据OECD的《国际预算措施和程序数据库》中有关政府审计的调研报告及相关数据汇总为依据,通过分段赋分的方式对各国政府审计有效性进行计量见表1。

(3)控制变量。影响国家治理绩效的因素还包括其他经济指标,参照现有研究本文选取以下指标作为本文的控制变量:经济发展水平(LNGDP),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各项基础设施越完备,越有利于政府绩效的提高,国民生产总值是综合反映一国或地区发展水平的综合性指标,本文选取GDP指标的自然对数作为经济发展水平的变量。城市化水平(URB),城市化水平越高,公众参政议政的意愿越强烈,对政府的监督力度越强,本文以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来衡量城镇化水平。贸易开放度(TRA),一个国家的贸易开放度越高,地区经济发展和治理受到来自国际社会的影响越大,促使政府职能转型,进而对政府治理绩效产生影响,本文以进出口额占GDP比重计量。政府负债率(DEB),以中央政府负债占财政收入的比重计量衡量负债对政府治理绩效的影响。具体变量定义见表2所示。

(三)研究模型

本文构建回归模型(1)、模型(2):

表示公司治理绩效的留个子指标,即话语权和问责权(GMP1)、政府有效性(GMP2)、政治稳定性(GMP3)、规制质量(GMP4)、法治指标(GMP5)以及反腐败(GMP6)。

以政府审计为调节变量,加入政府会计改革与政府审计的交叉项,构建模型(2)检验政府审计对政府会计改革与政府治理绩效关系的影响:

采用STATA11的非连续面板数据的回归方法进行多元回归统计,以模型(1)检验政府会计改革对政府治理绩效的影响,以政府审计为调节变量,构建模型(2)检验政府审计对两者关系的影响。

四、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对样本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3。政府会计改革的均值为0.3633,表明采用权责发生制或修正的权责发生制作为政府会计核算基础的国家数量占样本总数的36.33%,自2007年以来,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政府会计改革在世界范围内成为一种新趋势,经过近10年的发展,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不断发展完善并在一些国家趋于成熟。与此同时,政府审计得到了快速发展和完善,政府审计的平均得分为56.3354,表明各国政府审计系统处于一个相对完善的水平上,而程晓(2014)年利用该指标体系评价我国政府审计的完善度得分为55分,我国政府审计体系有待进一步提升。政府治理绩效得分的均值为59.5712分,最小值12.15,最大值97.65,标准差为22.1254,表明世界各国在政府治理绩效方面的差异明显。

(二)相关性分析

为了初步判断被解释变量与解释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同时,检验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多重共线问题,对主要变量进行Pearson相关性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主要变量相关性检验结果变量政府会计改革变量(GAP)与政府治理绩效(GMP)的相关系数为0.7219,在5%水平上显著正相关,初步支持了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政府会计有助于提升政府治理绩效。政府审计完善度(GAUD)与政府治理绩效(GMP)在1%水平上显著正相关初步表明政府审计对于政府治理绩效具有提升效果。同时,各变量之间相关系数最大值为0.3633,可以判断模型变量之间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可以采用多元回归分析进行统计。

注:***、**、* 分别表示在1%、5%、10%水平上相关

(三)回归分析

(1)政府会计改革与政府治理绩效。采用模型(1)对样本数据进行多元回归统计,分别统计政府治理指标加权平均值以及六个子指标与政府会计改革的相关情况。政府会计改革与政府治理绩效回归统计结果见表5。政府会计改革变量(GAP) 与政府治理绩效(GMP) 的相关系数为20.1421,在1%水平上显著相关,这表明采用权责发生制基础的政府会计改革显著提升了其政府治理绩效水平。验证了假设1。同时,政府审计(GAUD)与政府治理绩效(GMP)在1%水平上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3315。进一步分析政府会计改革与政府治理绩效六个指标之间的联系,发现政府会计改革与政府治理的六个方面均正相关,其中,政府会计改革与“反腐败”的相关性最高,表明政府会计改革提高了政府财务信息的透明度,尤其是三公费用的使用情况得到有效监督和控制,有利于发现腐败线索,继而形成对贪腐人员的威慑,有效遏制政府人员的机会主义行为。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使得政府债务水平能够更准确、科学的量化,避免了部分政府部门为了业绩,不顾债务风险,片面扩大投资而带来债务风险过高、投资收益低下的问题。同时,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以“各项交易或事项是否发生作为确认依据”,政府债务不能转移到下届政府,有效抑制政府部门的面子工程,倒逼政府加强配套法律的修订完善,拓宽政府公共事务的透明度,从而增强了公众的话语权和问责权,提高政府有效性,增强社会政治稳定性,提高社会规制水平和法制水平。控制变量方面,经济发展水平与政府治理绩效显著正相关,表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为政府治理提供了多方面的系统支持;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增强了公众参政议政的意愿和能力,有助于促使政府提升治理绩效。贸易开放度与政府绩效的相关性不显著,政府债务水平与政府治理绩效负相关,表明政府债务水平过高会给政府正常运行带来风险,风险过高本身就是治理水平低下的表现之一。

注:***、**、* 分别表示在1%、5%、10%水平上相关,括号内数值为p值。

(2)政府审计完善度、政府会计改革与政府公共治理绩效改善。政府会计改革对政府绩效的提升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其中,政府审计是整个治理框架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能够在保持独立性的同时发挥对政府会计系统的监督、咨询功能,更好的推动政府会计改革。为了检验政府审计对政府会计改革与政府治理绩效的正向促进作用,利用模型(2)对样本数据进行回归统计,结果见表6。交互项(GAP*GAUD)与政府治理绩效(GMP)显著正相关,即政府审计能够强化政府会计改革与政府治理绩效之间的正相关性,并且在加入交互项后整个模型的解释能力有所提高。为了进一步检验在不同政府审计完善度截面上政府会计改革与政府治理绩效关系的变化,本文研究GAUD变量均值的三个连续性条件变量取值上,政府会计改革变量对应的政府治理绩效均值的差异情况。表7的统计结果进一步表明,随着政府审计完善度的提高,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对应的政府治理绩效均值不断提升,表明政府审计强化了政府会计改革与政府治理绩效之间的正向效应。收付实现制政府会计与权责发生制会计对应的政府治理绩效均值的差异从26.38逐步增大到31.09,且P值为0.000,表明不同会计核算基础对于政府治理绩效的改善存在显著差异,并且随着政府审计的完善,两者的差异程度增大,进一步说明了政府审计对于政府会计改革与政府治理绩效之间正向关系的促进作用。同时,也验证了政府审计完善度与政府会计改革之间的交互效应,如果不存在交互效应,在每一个截面上,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与收付实现制政府会计对应的政府治理绩效的均值差异就应当是相同的,而政府治理绩效均值差异的变化就表明了交互作用的存在。随着政府审计完善度的提高,均值差异变大,表明了会计核算基础选择差异对政府治理绩效的影响逐步增强。这可能是因为政府审计的完善能够更好的发挥鉴证、咨询功能,提高了政府会计系统的效率并提供更高质量的会计信息,而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政府会计系统效果远不如权责飞。基于上述分析,本文研究假设2得到验证,即政府审计强化了政府会计改革与政府治理绩效的正向关系。

注:***、**、*分别表示在1%、5%、10%水平上相关,括号内数值为p值。

(四)稳健性检验

本文以国家是否采用“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IPSAS)来衡量一国的政府会计改革情况,如果改革采用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作为本国政府会计核算的基本准则,则IPSAS变量取值1,否则取值0,替代本文的研究变量GAP,按照上述分析过程进行回归统计,结果同样支持本文的研究结论。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本文以DECD数据库为基础研究了政府会计改革、政府审计完善度与政府治理绩效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发现: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政府会计改革与政府治理绩效显著正相关。以权责发生制作为政府会计基础的会计信息系统能够更全面、清晰的反映企业的资金流动、债务负担,更明确划分经济责任,便于进行绩效考核,增强了政府财政信息的透明度,促使法律法规修订完善,有效制约了政府人员的寻租行为。政府审计作为国家运行体系的“免疫系统”,对政府会计系统具有监督、鉴证、咨询的功能,因此,能够提升政府会计改革与政府治理绩效之间的正向关系。同时,政府审计与政府会计具有协调效应,政府会计改革为政府审计提供更高质量的财政数据,而政府审计则为政府会计改革保驾护航。

(二)建议

政府会计改革攻坚 篇8

政府是一个非市场机构, 其收入来源于税收等, 支出则用于提供公共开支等, 收支状况如何对政府来说并不重要, 缺乏像企业那样的市场硬约束。因此, 政府缺乏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动力。政府实际上是一个垄断性组织, 政府机构没有竞争压力, 它提供的服务往往是唯一的, 不像企业那样面临着别的企业的竞争, 因此失去了提高效率的重要刺激。政府机构绩效评判的标准十分困难。对企业来说, 利润是评判企业绩效的根本性标准, 但是对政府机构的绩效来说, 其标准的设定则十分复杂和困难。因此, 很难对政府行为进行有效监督, 不利于政府效率的提高。

由于政府行为缺乏竞争性和非营利目的性, 很难全面准确地核算社会成本, 从而导致政府会计缺乏成本核算动机, 使得政府各部门降低成本的动力弱化, 加之社会监督机制的不完备, 从而使得政府低效率运行。减轻和克服上述政府失灵现象的手段之一, 是向公众提供更透明和全面的监督信息。失去监督就会产生“权力寻租”和更严重的腐败。在可能范围内, 提供尽可能多而全面反映政府行为活动的信息, 良好的政府会计与财务报告系统对于公共支出管理以及政策的制定等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此次政府会计改革所调整的对象正是反映政府行为活动信息的重要一部分。新中国建立以来, 1950年全国财政收入为62亿元到2008年超过6.1万亿元, 增加了53倍;全国财政支出规模从1950年的68亿元, 扩大到2008年的6.26万亿元, 2009年预算安排7.62万亿元, 增长了1120倍, 最大的变化是, 财政运行模式由计划经济时期的生产建设财政, 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共财政。

公共财政的基本理念是, 政府财政应当侧重于向社会提供社会保障、科学教育、卫生保健、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 以弥补市场失灵, 为市场主体营造一个规范、公平、稳定的竞争环境。“公共性”成为公共财政的本质特征, 政府很少或者不再提供私人产品。毫无疑问, 政府职能的转换和市场体系的完善已经为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然而, 现行建立在收付实现制基础上的预算会计体系, 已难以适应公共财物体制改革所提出的新要求, 难以担当其提供社会各方所需政府会计信息的重任。如何提升政府支出管理绩效, 提高财政支出透明度, 反映和防范财政风险, 将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提供必要的会计信息, 全面反映政府经济资源、现时义务和业务活动全貌的会计体系, 已成为当前我国政府会计改革需要解决的一系列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没有现成的路径摆在眼前, 毕竟,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先例所处国情与我国大相径庭。中国未来推进政府会计改革将按照“总体规划, 先易后难, 重点突破, 逐步推进”的原则, 重点研究解决界定政府单位范围、构建政府会计准则和制度体系、制定政府年度财务报告制度、确定实施权责发生制的程度以及政府会计改革的相关配套措施问题。

此次政府会计改革从高校、医院试点, 推广至所有事业单位, 再到行政单位, 直至总预算会计的过程中, 存在着若干不可预期的因素, 然而, 这实质性的第一步即将迈出。在完成本期专题采访过程中, 我们感受到新制度尚待打磨与商榷之处, 然而, 更多的是实务工作者、理论研究者、决策层传递出的理性与信心。

论我国政府改革 篇9

自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全面转型, 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完善, 我国的政府改革也历经了数个阶段,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我国政府改革历程:见表1。

围绕着建立适应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要求的政府体制, 我国已经进行了五次政府改革, 十七大以后, 新一轮的政府改革又开始了。经过历次政府改革, 我国政府在职能的转变、机构重设、结构优化、人员精简、政风建设、乡镇改革及城乡一体化改革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然而, 不难看出, 我国的政府改革很大程度上都是从政府自身的结构因素上启动的 (政府机构与人员的精简、行政区划的改变、行政运作的改进、行政职能的重新设计等方面) 。这是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政府改革的基本模式。这是一种单边改革, 即这种改革在空间上仅仅局限在政府的组织与组织职能上面, 在时限上仅仅局限在政府职能与社会需求不太符合的时候。虽然它能够优化构成政府内部各要素的结构方式, 促使政府组织结构的完善, 能够强调政府改革在整个改革布局中的重大作用, 凸显了政府改革必备的相关条件, 能够为政府改革营造氛围。但是, 有效的政府改革从来都只能在与政府相关的社会政治建构之间展开, 这样才足以收到预期的改革效应, 而不至于将政府改革窒息在政府运转的狭小空间之内。因此, 单边的政府改革总是修补性的、滞后性的, 也是难以真正奏效的。

2 进一步完善我国政府改革

2.1 边际互动的政府改革

它指的是基于国家权力的整体结构综合考量基础上的政府权力结构改善与政府职能改进。这一政府改革思路, 不是将政府从综合的国家权力体系中抽象出来, 作为单独对待的权力机制, 对其加以要素性的改进, 并试图就此提升政府的结构合理性程度与效能水平, 而是将政府权力体系放置到整个国家权力体系中加以衡量。

要理顺关系, 科学合理地界定行政职能, 要正确界定党政关系 (如何划分、定位、互动、推进) 、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公民个人之间的关系;明确不同层级政府之间职责功能的重点与关系、权力范围与任务, 尤其是要明确地方政府定位;鼓励第三部门与公众的参与。

2.2 真正树立法制在政府改革中的权威, 完善监督机制

法制的严重缺位, 会直接影响了法制作用的发挥, 使得政府行为随意性、主观性程度增大, 会导致改革中人为因素的加大, 为“人治”提供了可能。从长远看, 我国的政府改革如果没有法制的跟进, 那么政府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民主化都将是一纸空谈。

政府要有明确的守法观念, 这不仅仅是依靠政府的自觉行动, 还必须要有外在的审查和监督机制。完善的监督机制应包括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其中, 纪检监察、审计、统计等监督属于组织内部的监督, 社会组织、民间团体、新闻媒介和普通公民的监督属于外部公众监督。要大力强化外部监督。在实际操作中, 监督和被监督方往往在力量上呈现不对称, 监督软弱, 其效力往往取决于被监督方的主动接受。因此, 监督制度的完善, 关键是需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给监督方以力量。

2.3 政府改革要高度重视制度设计和整体设计

制度具备引导和规制的双重作用, 制度设计能够为政府改革提供内部动力。完备的制度是政府改革的重要依据和动力来源, 更是改革取得成效的基本途径。 我们一方面要通过制度设计, 对未来政府管理的模式、运行机制等根本性问题, 形成目标共识;另一方面, 还要对政府改革、事业单位改革, 政府对民间组织的管理, 政府与社会公众的互动等, 进行整体设计, 注重综合配套改革。

健全以行政首长为重点的行政问责制度, 问责本身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人为色彩, 缺乏责任的细则, 责任本身没有细分、比较模糊, 也缺乏具体的考核机制和程序。要明确问责范围, 规范问责程序, 加大责任追究力度, 从而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

完善行政审批制度, 将许可与责任挂钩, 建立听证制度, 从源头上杜绝腐败。

2.4 “整体政府”模式与中国国情相结合

“整体政府”意味着在公共政策与公共服务的过程中, 要采用交互的、协作的和一体化的管理方式与技术, 促使各种公共管理主体 (政府、社会组织、私人组织以及政府内部各层级与各部门) 在共同的管理活动中协调一致, 达到功能整合、有效利用稀缺资源、为公民提供无缝隙服务的思想和行动的总和。

当前, 我国政府机构数量仍然较多, 部门林立、职能交叉、权责不明、协调不畅、互相冲突的现象严重, 政府服务质量不高, 公众对政府的信心不足, 公信力较低。通过“整体政府”整合机构的做法, 围绕政府职能定位对现有部门的职能进行解析, 根据职能同类、便于协调、运行高效的原则对部门进行优化组合—“大部制改革”。把相同或相近的政府职能进行整合、归并, 综合设置政府机构, 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 在职能行使程序上, 统一行使决策和监督职能, 分类行使执行职能。对政府组织外部各公共服务主体运用跨部门和机构协作的方式与方法进行整合。力求在政府组织、企业组织、非营利组织及广大民众之间建立良性互动的协调配合机制。建立和谐的行政文化, 形成良好的氛围。

2.5 扩大公民参与, 注重沟通, 构建透明政府

要进一步确立公众的主体地位, 建立政府、媒体、公众之间的沟通互动机制, 构建平台, 推行电子政务, 实现政务公开。公民参与有助于建设阳光透明的政府, 公众的声音进入政治议程能够使政府公共政策真正代表公平、公正、正义, 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能够使政府更好的服务于大众从而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 伴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 中国政府改革在职能转变、机构精简、体制创新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十七大后, 新一轮的政府改革随之而来。在对我国各阶段政府改革内容及特征梳理的基础上, 提出了进一步深化我国政府改革的建议。

关键词:政府改革,特征,完善

参考文献

[1]袁方成.我国政府改革的间断性特征:分析与前瞻[J].社会主义研究, 2008, (3) .

[2]任剑涛.政府何为-——中国国政府改革的定位、状态与类型[J].公共行政评论, 2008, (1) .

[3]刘玉.政府改革的前景目标及路径选择[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 2009, (3) .

[4]毛寿龙.中国政府改革额过去与未来[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09, (2) .

[5]汪玉凯.政府改革三大误区[J].中国行政改革, 2005, (9) .

政府改革 篇10

一直以来, 我国政府会计 (主要是预算会计) 提供的会计信息, 主要是为了满足国家宏观管理的需要, 其使用者包括政府决策者、人大代表、政府主管部门和政府单位等。而提供政府财务会计信息的主要载体是政府预决算报告和政府会计报表, 但现有的政府预决算报告和政府会计报表提供的信息有限, 信息使用者不能得到完全满足。随着政府信息公开, 以及借助网络渠道获得信息变得快速便捷, 更多民众开始关心政府的财务、财政信息, 而且民众对财政透明度的要求提高, 不仅要求政府提供更多的财务、财政信息, 如政府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三公经费支出情况、地方政府债务情况、转移支付情况, 而且要求政府提供的财务、财政信息要及时准确。

随着政府财务信息使用者的增加, 要求的提高, 作为信息提供者的政府有责任和义务满足政府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这就要求政府会计必须深化改革, 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和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加快制定和完善政府会计准则, 对有关经济事项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 改善政府财务报告体系, 以满足政府管理者和社会公众对政府会计信息的需求。

二、预算法的颁布和实施

2014年8月31日, 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修改〈预算法〉的决定》, 并于2015年1月1日起开始施行。新《预算法》要求确立政府一般公共预算、政府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四本预算的全口径预算体系, 使政府的全部财政收入和支出一次性全部纳入到政府预算体系之中, 建立统一的国家账本。而现行的政府会计还不能满足预算法的这一要求, 因为现行的政府会计采用收付实现制为核算基础, 只有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基础, 才能提供全面反映政府资产、负债等资源流量和存量的动态信息。另外《预算法》还要求健全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体系, 使政府预决算公开透明, 便于评价政府绩效。为了适应和满足《预算法》的这些改变和要求, 政府会计必须加快政府会计准则的制定, 改变现有的收付实现制核算基础, 过渡到权责发生制核算基础。

三、一系列有关会计制度的颁布和实施

我国自1993年实施《企业会计准则》以来, 随着改革开放及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 企业会计准则进行了一系列的修订、补充, 到目前已经发布了一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 其中这些具体会计准则基本涵盖了各类企业所有的主要经济业务处理, 有效规范了各类企业经济业务的会计核算, 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实施、修订和补充, 为我国政府会计准则的制定提供了现实、有效借鉴作用, 可以为政府会计准则的制定模式、涵盖内容、发布方式等提供有力参考。

例如, 企业会计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需要编制抵销会计分录, 借鉴这一做法, 我国政府会计在建立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并存的会计体系, 既要提供政府的财务信息, 又要提供预算管理信息, 实现政府会计的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双重目标时, 可以借鉴企业财务会计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编制抵销会计分录的做法, 政府会计中的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虽然分别采用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会计核算基础, 但为了节约核算成本, 平时核算并不需要建立两套账, 可以在预算会计采用收付实现制核算的基础上, 期末通过编制调整会计分录, 再将不符合权责发生制的会计事项进行调整, 在此基础上进行数据加工, 编制财务会计报告。

二十多年以来, 随着企业会计准则陆续出台和实施, 企业会计准则已基本成熟, 而且我国在制定中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此基础上, 我国在2012年和2013年先后修定、颁布了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及《行政单位会计制度》, 并分别于2013年1月1日和2014年1月1日开始实施,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行政单位会计制度》都属于政府会计制度范畴, 在实施过程中取得的成效和出现的问题进一步为我国政府会计准则的制定提供了更直接、更有效的参考依据。

我国于2013年1月1日实施了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这一制度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但在实施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例如按照该制度规定, 事业单位购入存货验收入库时, 按确定的成本 (自用的包括买价、相关税费、运输费、保险费以及其他使得存货达到目前场所和状态所发生的其他支出;非自用的一般纳税人事业单位购入存货, 其进项增值税不计入存货成本) 。借记“存货”科目, 贷记“银行存款”、“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财政补助收入”等科目。存货发出时, 业务活动领用的存货, 按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 借记“事业支出”、“经营支出”等科目, 贷记“存货”科目。这种存货核算方法, 会使得事业单位支出和实际使用的预算拨款支出存在不一致, 还会使得事业单位的收付实现制核算基础存在问题。

例:假设某事业单位某年11月份通过财政直接支付方式购入一批事业活动用存货, 买价和相关税费共计200000元, 存货验收入库。则该事业单位应增加“存货”200000元, 增加“财政补助收入”200000元。到本年12月末这批购入的存货共计领用出库80000元, 则应增加“事业支出”80000元, 减少“存货”80000元。结果导致年末就这项业务而言, 取得财政补助收入200000元, 支付款项200000元, 而事业单位账上反映的“事业支出”为80000元, 差额120000元是库存的存货, 造成收入与支出不一致, 既不符合收付实现制原则, 也会造成事业单位财政拨入的款项与发生的支出不一致, 由此会导致事业单位当年的财政补助结余虚增120000元。

这一问题在随后颁布实施的《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中得到很好地改进, 按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规定, 行政单位购入的存货验收入库, 按照确定的成本 (其成本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以及其他使得存货达到目前场所和状态所发生的支出) , 借记“存货”科目, 贷记“资产基金——存货”科目;同时, 按照实际支付的金额, 借记“经费支出”科目, 贷记“财政拨款收入”、“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银行存款”等科目;对于尚未付款的, 应当按照应付未付的金额, 借记“待偿债净资产”科目, 贷记“应付账款”科目。行政业务活动领用存货时, 借记“资产基金——存货”科目, 贷记“存货”科目。这样的科目设置和会计处理方式就不会存在事业单位可能出现的由于存货导致的财政拨款收入与支出不一致的情况, 也符合收付实现制核算基础。实施中问题的出现为我国制定政府会计准则提供了借鉴。

我国很多会计学者认为, 基于我国国情考虑, 我国政府会计在改革初期应该采用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并存的模式, 不能按照西方国家单一的会计准则模式。因为通常情况下, 会计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由会计准则来规范;会计科目设置、会计核算、账户设置等内容由会计制度规范。目前我国政府会计的主要部分 (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事业单位) 已经发布和实施了两项新的会计制度, 为政府会计准则与政府会计制度并存模式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和经验, 也为加快政府会计准则制定提供了有利条件。

摘要:我国政府会计改革是财政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相关领域内的研究有很多, 并已经形成一批先进的成果, 但鉴于当时的社会、经济等因素还不够成熟, 推进速度不快、深度不够。随着社会、经济等环境因素的变化, 我国加快政府会计改革的环境因素越来越成熟, 有利于政府会计准则的制定, 以加快政府会计改革步伐。

对政府会计改革的思考 篇11

关键词:政府会计;权责发生制;收付实现制

引言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会计实行以收付实现制为确认基础的预算会计体系。现如今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慢慢的建立并完善了起来,在这个大环境下,我国政府会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完全以收付实现制作为确认基础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当前需要。因此在现阶段,应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尝试在收付实现制的基础上,逐步引入权责发生制,以弥补其不足之处。

一、政府会计及其会计基础

(一)政府会计

所谓政府会计并不能与其他会计统一而论,它是一门专门的会计。政府因为人民的委托而对国家公共事务、国有资产以及国家资源进行管理的情况都是由政府会计确认、计量、记录的。同时,它的功能还有向政府报告其公共财务的资源管理的情况,在受到委托时,还要积极履行其责任。政府会计的功能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论述:(1)监控预算执行过程的合规性。(2)提高财政透明度。(3)评价政府绩效,解脱受托责任。

(二)会计基础

1.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所谓收付实现制,它对经济业务处理的标准是款项实际上是否收付,用这个标准来对当期的收入以及费用进行确认,并且以此对当期盈亏进行处理的一种会计处理基础。

与此不同的权责发生制则指无论某款项是否收到或者付出,只要它是已经发生的或者应当承担的一切费用,都应纳入当期。在这两种基础上又衍生了各自的修正版本,即可以归纳为四种会计基础:收付实现制,进行修正后的收付实现制,完全的权责发生制以及进行修正后的权责发生制。

那么,为什么大多数政府仍要选择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预算会计,答案是收付实现制基础:(1)易于学习和贯彻,它不需要专业的会计技能。(2)适应预算控制的需求。在该基础上,付款相对明确的,可以行使授权金额与实际花费的比较严格的预算控制。(3)易于理解和验证。(4)许多国家的法定要求。

2.收付实现制的缺点。然而收付实现制的缺点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中逐渐暴露出来,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对于本期财政支出是否真实,收付实现制并不能够很好的反映。(2)对于政府的债务这种会计处理方法不能进行全面的反应。(3)收付实现制不利于加强对部门单位预算资金的使用监督和管理。(4)不能适应政府投融资体制改革的要求。(5)不能客观评价政府和领导绩效。(6)不能有效的跟国际接轨。

3.权责发生制的优点。(1)增加财政透明度,为决策提供更加有用的预算信息。(2)若要对政府部门的绩效进行评价,使用权责发生制非常方便,因为它能很有效的计量全部的成本以及产出。(3)對政府部门的商业化运作有很强的促进作用,同时提高环境的竞争性。

二、中外政府会计的发展进程

(一)我国政府会计的发展

1950年左右,我国预算会计制度开始逐步建立起来。1950年,随着由财政部《各级人民政府暂行总预算会计制度》和《各级人民政府暂行单位预算会计制度》的颁布,我们国家有了首次属于自己的、与我国财政经济需要相适应的一套统一的预算会计制度。1965年,在不断的修订之后,终于形成了和企业会计所不同的、独立的会计体系,它将总预算会计作为主导,补充了单位预算会计,最终固定成了会计制度的形式。但是财政体制改革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慢慢深入的,所以在1983年和1988年,财政部又对预算会计制度进行了两次修改。最终形成的是将总预算会计作为主导的,补充以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以制度形式确定的独立的会计系统。

(二)其它各国政府会计的发展

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虽然对于政府会计环境而言,每个国家都有自己不同的体制,每个国家的国情也不尽相同,然而从政府会计采用核算基础来说,收付实现制是每个国家都实行的。

上个世纪80年代,首先对政府跨级进行改革的国家是新西兰,权责发生制被全面引入。其后,澳大利亚,英国,美国等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也相继在政府会计中不同程度的引入了权责发生制。而一些发展中国家在这之后逐步改革了其政府会计,将传统的、完全的收付实现制进行弃用。

三、权责发生制被引入我国政府会计中

(一)国际经验。(1)以新西兰、澳大利亚、英国等国为代表的“一步到位型”。(2)“分步到位型”其中加拿大是代表国家。(3)以美国为代表的“逐渐扩展型”。

(二)我国改革的可行路径。会计国际化越来越普遍.在其不断的发展下,我国编制政府财务报告的会计基础必然会向国际惯例靠拢。政府会计使用权责发生制并不是单一的,它是一系列的,需要各方面改革都与之相适应的。但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并不完善,还需不断深化,所以政府会计核算基础的改革不是立竿见影的。而在改革的同时,根据国际上经验,应该做到:(1)制定改革的法律措施。(2)对改革进行充分的成本以及效益分析。(3)技术与人力资源配套支持原则。(4)注重领导层的支持。

结束语

收付实现制,由于其操作简单并且能够相对公正的反映政府的收支情况,一直以来是世界各国财政管理主要采取的确认基础。

相对于收付实现制,权责发生制由于具有能够增加财政透明度,为决策提供更加有用的预算信息等优势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青睐。基于国际上各国的改革经验并结合我国自身的特点,本文提出我国应该采用“逐渐扩展”方式,逐渐推广权责发生制。(作者单位:山西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 马顺英,隋玉银.预算会计.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5.

[2] 贺蕊莉,刘明慧,包丽萍.预算会计.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3] 吕兆海,周斌斌,唐方来.预算会计.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4] 赵建勇.预算会计.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5] 李飞凤.关于预算会计引入权责发生制的思考[J].黑龙江: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36)

[6] 张雪芬.政府会计发展与对策[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

[7] 钱忆风.我国预算会计改革的探讨.[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1

[8] 晋晓琴.中国政府会计引进权责发生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经济与管理.2005

[9] 朱荣.现行预算会计核算方法相关问题的思考[J]价值工程.2011

[10] 黄正宇、刘光忠.改进我国预算会计制度的思考.北京:会计研究,2002(01).

[11] 陈小玲.基于权责发生制的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研究.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8(4).

浅谈政府会计改革 篇12

一、现行政府会计不足

现行的政府会计制度已严重滞后于财政体制的变革与发展。尽管我国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财政体制和计划经济时代相比已发生了巨大变化, 虽然我们也对现行政府会计制度进行了一些修改和调整, 但由于这些修改和调整并没有改变其传统核算模式的基础和根本原则, 所以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会计理论落后于会计实务的现象。随着形势的进一步发展, 这种现象会表现的越来越明显, 现阶段的主要为:⑴无法有效落实地方政府的经济管理责任;⑵无法反映地方政府在当期已经发生但尚未用现金支付的现实负债;⑶低估当期财政支出, 虚增了可供下期支配的财力资源;⑷当期费用发生与支付不在同一会计期间时, 不能完整反映地方政府成本耗费, 使内部操纵和政府效率低下成为可能;⑸不能从财务的角度全面反映政府的财务状况;⑹不利于公共资源的管理使用, 当款项没有支付时, 容易造成物资入账不及时, 从而导致管理混乱, 资源浪费严重;⑺无法向社会公众和监督部门提供更多的政府会计信息。

由此可见, 政府会计改革已经成为最终确立公共财政的一个非常重要环节。

二、政府会计改革的中、长期改革思路

推进政府会计改革是财政管理领域的一项基础性变革, 涉及面广、技术性强, 不仅是会计技术变更问题, 更是管理理念更新问题。推进政府会计改革应采取渐进式的改革思路。中国推进政府会计改革应立足于中国国情, 并充分借鉴国际经验, 建立全面、完整、准确地反映政府财政财务状况、资金运行情况的政府会计管理体系, 为财政管理和宏观经济调控服务。中国未来推进政府会计改革应按照“总体规划, 先易后难, 重点突破, 逐步推进”的原则, 重点研究解决界定政府单位范围、构建政府会计准则和制度体系、制定政府年度财务报告制度、确定实施权责发生制的程度以及政府会计改革的相关配套措施问题。

(一) 建立政府会计体系。

政府会计应以政府活动为核算范围, 凡是政府活动引起的资金运动, 就应该纳入政府会计的核算范围。现行的总预算会计和行政单位预算会计核算内容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还包括那些并不反映为预算收支的政府资金运动。相反, 不在政府活动范围内的资金运动则不属于政府会计的范畴。如随着事业单位改革的深化, 一些与政府活动并无直接关系的事业单位资金运动就不应再包括在政府会计范围之内。因此, 可以考虑将我国的会计体系改为由三个部分组成, 即政府会计、非营利机构会计、企业会计。

为了全面反映政府的资金运动和考核政府活动的费用与效率, 政府会计应包括对固定资产的核算。要不断提高核算水平, 合理确定政府固定资产的计价原则, 建立适当的政府固定资产折旧计提方法, 并根据绩效预算管理的要求, 采用相关的固定资产费用配比方法。从长远看, 政府会计体系中还应该反映国有企业资产状况, 从而完整反映政府受托责任。在建立政府会计体系的过程中, 要参照国际经验, 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政府会计准则, 同时建立和完善政府会计制度, 实行准则和制度并存管理。

(二) 引入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

1、政府会计权责发生制改革总体设计。

从世界范围来看, 在政府会计领域, 推行完全的权责发生制会计的国家还是少数, 大多数国家在政府会计改革上都是循序渐进地推行权责发生制会计。借鉴西方国家改革的成功经验, 结合我国国情:目前我国正处于发展转型时期, 还没有统一的政府会计准则, 加之政府会计的财会人员业务素质有待提高, 因而, 决定了现阶段我国政府会计引入权责发生制的总体设计应该是:初级阶段采用修正的收付实现制基础, 即原则上采用收付实现制, 对某些特定业务则偏向于采用权责发生制基础。如:预算支出中的退休养老金;政府采购中跨年度资本性支出, 长期资产和长期负债等;改革中期随着政府会计体系的完善和法律法规的不断健全、规范, 扩大权责发生制的会计基础范围, 直到最后实行完全统一的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

2、政府会计特定业务权责发生制的改革

(1) 固定资产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的改革。对固定资产的购置成本进行资本化, 并按权责发生制原则和持续经营的假设进行分期确认和分摊固定资产的成本, 建立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制度, 设置“累计折旧”科目, 作为“固定资产”的备抵科目, 同时, 在资产负债表中的“固定资产”项目下, 增设“固定资产原值”、“累计折旧”和“固定资产净值”项目, 以反映固定资产的新旧程度。这样才能在成本中体现出固定资产的损耗程度及现有的生产能力, 同时保留在账面上的一些完全失去使用价值或早已不存在的固定资产能够得以及时处理, 从而使固定资产账实相符。

(2) 社会保障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的改革。对于政府财政总预算会计, 政府财政应按权责发生制预算要求、社会保障需求本期应分担的经济责任列入年度支出预算;预算单位对未来社会保障需求应负担的经济责任, 应按权责发生制原则列报当年支出。

(3) 长期负债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的改革。对政府长期负债的会计核算方面, 建议对直接债务和或有债务分别处理。对直接长期债务, 如:政府直接借入的各类债务等, 建立还贷准备金, 核算分摊的长期债务, 并按权责发生制的原则, 对利息进行分期核算, 从而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 并全面反映政府财政债务的真实情况;对或有债务, 如:政府提供担保的债务等, 参照企业或有负债处理原则, 增设“预计负债”科目核算, 并按权责发生制原则确认“预计负债”并在报表中列支。

(三) 建立完整的政府财务报告制度。

政府财务报告是一种全面、系统反映政府财务状况的核算方式, 也是披露政府综合信息的一种规范化途径。为了适应财政体制的改革, 满足各方面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建立更加全面、与国际接轨的政府财务报告制度, 将是大势所趋。为此, 我们需要设计规范的政府财务报告编制准则, 设定政府会计的核算范围, 明确政府财务报告应当包括预决算、国有资产、社会保障基金等各方面的信息, 确保真实、准确、全面、完整地将会计核算结果和潜在的权利和义务反映出来。

三、政府会计改革现阶段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 重新修订相关预算会计制度

明确预算会计核算基础是以收付实现制下部分引入权责发生制, 同时规范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各自所适用的范围, 以防止人为因素调节财政收支。其中:凡涉及财政现金流动的均采用收付实现制为核算基础, 如财政收入、预算拨款等;与个人相关需跨年度支付的、政府大宗采购业务或大型项目且需在多个会计年度中支付的, 在相关会计年度终了时根据权责发生制的原则予以揭示。以解决目前政府会计制度滞后于政府会计实务的现象。

(二) 扩大预算会计的核算范围

结合新的政府收支分类科目, 逐步将社会保障基金收支、转移性收支、债务收入、贷款转贷回收本金收入列入预算会计核算中, 促使预算会计从根本上向具有实际意义的政府会计转变。

(三) 加快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人才培养

推行政府会计改革, 需要相应的人才, 这一点对于我国来说尤为迫切, 因为预算会计的管理现状决定了我国政府会计人才的短缺。未雨绸缪, 适应改革要求, 应当高度重视我国政府会计人才的培养。从会计人才上保证政府会计改革的稳健推进。

参考文献

[1]、孙彩霞;预算管理制度与预算会计改革[J];北方经济;2006年04期

上一篇:多杀巴氏杆菌下一篇:小学语文教学之我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