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会计改革任重道远(精选6篇)
政府会计改革任重道远 篇1
在前不久结束的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开幕式致辞中,国务院总理李克强首提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两大引擎———市场与政府。他表示,中国经济发展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公共产品和服务不足仍是短板,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注重发挥政府在软环境建设中的作用,扩大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为所有市场主体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
政府的财政行为具有财富和收入再分配的功能,应以公共性、公平性、公益性和法制性为价值目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指明了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核心和要义: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财政部部长楼继伟指出,要以改进预算管理、完善税收制度、明确事权和支出责任为重点,建立法制规范、公开透明、运行高效,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社会公平的现代财政制度。
建立和完善现代财政制度,实现公共财政的价值目标,需要有相应的会计体系对政府履职过程中耗费的资源、取得的成效,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有效的政府会计体系是提供信息的控制系统,能够界定政府的公共受托治理责任、诱导政府的公共选择,是政府高效治理、廉政透明和实现相应政治效应与经济效率的基石。
建立现代预算制度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会计体系。现代预算制度包括建立透明预算制度、完善政府预算体系、改进年度预算控制方式、加强预算执行管理、规范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等方面。这些迫切需要从会计角度夯实标准基础,科学完整的预算编制、规范有效的预算执行、公开透明的预算信息,均以政府会计准则和综合财务报告制度作为支撑;需要夯实信息基础,如果会计信息不真实、不完整、不及时,就影响财政年度预算控制、预算编制、执行与绩效评价;需要夯实会计监管基础,如果监管失之于散、失之于粗,财经纪律、监督问责将难以落实。
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会计体系。理顺中央和地方的收入划分,合理划分中央事权、地方事权和共同事权,与会计工作息息相关。中央和地方的收入划分,与预算、税收、会计信息质量和涉税鉴证质量直接相关,特别是涉及共同事权和共同支出责任时,会计工作的基础支持作用更加凸显。
建立和完善现代财政制度,担当着深化改革、助力经济转型的重任。会计工作是经济工作和财政工作的基础,继修订企业会计准则之后,我国政府会计改革已拉开帷幕。日前,财政部已公布的《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征求意见稿)》,国务院批转财政部《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方案》,将进一步加快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步伐。
中国经济行稳至远,会计行业的责任和使命负重致远,会计改革和发展如影随形,将在新的起点,实现新突破,担当起深化改革、助力经济转型赋予的重任。
政府会计改革任重道远 篇2
【摘要】2006年3月中国政协会议讨论了我国新一轮的税制改革方案, 政府作为经济交易的一方, 税收收入构成政府收入的主要部分。本文从税改的方向出发, 借鉴美国对税收收入的计量主体和核算基础, 透视我国政府会计收入报告的改革。
【关键词】政务基金收入;交换性交易;非交换性收入;税收收入
2006 年3 月中国政协会议集中讨论了我国新一轮的税制改革方案, 其中几个重要议题是:两税合并。即《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和《中国企业所得税法》合并。从政府宏观调控的角度讲, 两税合并有利于中国税收结构调整, 能更好的发挥税收调控作用, 突出高新产业, 抑制产能过剩发展, 更加优化资源配置。
增值税改革。东北地区作为我国增值税的改革试点, 该地区在维持现行17%增值税率不变的情况下, 用消费型增值税替代目前生产型增值税(即允许固定资产投资部分免交增值税)。这一改革的正面影响是: 微观上可以鼓励投资者的热情, 为企业扩大投资, 进行技术更新改造提供动力;宏观上可以促进基础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加快我国产业结构调整。负面影响亦显而易见, 即地方政府收入将短期内大大减少, 特别是二元经济结构明显的地区。消费税改革。消费税是一个市场经济调节的工具, 本次改革主要是改变原有征税范围偏窄, 不利于在更大范围内发挥消费税的调节作用;适应高档消费品大众化的趋势;逐步使应税品目的税率结构与国内产业结构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相适应;促进节约资源、环保、引导理性消费。
燃油税。海南从1994年1月1日率先在全国开征“燃油附加费”, 但象现行政策却给海南交通厅带来巨额负债, 截至2004年海南政府仅此一项欠债200亿元。
出口退税税率结构性下调。2004年以前, 我国出口退税主要由中央财政支持, 但增值税收入却是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按比例分成, 使收入和支出不配比, 中央财政承受了巨大退税压力, 中央财政直到2005 年才彻底偿还了2003年的2000多亿元欠账。
从上述几项税制改革的影响分析,税收收入不仅是政府收入的主要部分,更重要的也是政府政策出台的依据, 改革越来越凸现政府提供的信息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 由此政府税收收入的会计处理的重要性也就可见一斑了。
一、政府收入的报告主体
通常, 收入被定义为使净资产增加的资金流入, 而政府活动不考虑盈利指标, 政府对财务资源的使用要受到有关法律、法规、合同、协议等来自外部的约束, 目的是确保政府财务资源的使用能有效地达到相应的公共目的, 构成了政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受托责任。为了有效地管理政府的各种财务资源, 使相应的财务资源切实按有关要求用于相应的目的, 政府会计通常设置相应的基金,并将各基金设置成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财务会计主体, 用以分别核算不同用途的财务资源的来源和使用情况。从政府财务报告体系较完备的美国政府财务报告来看, 美国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GASB)1999 年6 月发布的第34 号公告《州和地方政府的基本财务报表和管理当局的讨论和分析》对美国州和地方政府会计作了一些史无前例的改革。
GASB34 号准则公告改变了以往的报告结构, 由原先的金字塔模型(财务报告由多个层次构成, 基金联立报表汇总为按基金类别列示的联合财务报表)改变为双重视角报告模型, 即从政府整体视角和主要基金及其他基金双重视角进行报告。整个报告由两个层面组成: 政府层面将政府作为一个整体来列示有关的信息;基金层面对那些主要的基金单独编报基金财务报表, 非主要的基金则合并在一起编报基金财务报表。依据“ 基金理论”, 政府会计的主体是各类“基金”。按GASB的相关解释, 基金是指按照特定的法规、限制条件或期限, 为从事某种活动或达到某种目的而分离形成的, 依靠一套自身平衡的科目来记录现金及其他财务资源、相关负债和剩余权益(基金余额)及其变动情况的一个财务与会计主体。实践中, 政府会计设置的基金一般分为: 政务基金,用以核算政府从事的政务活动;权益基金, 用以核算政府从事的商业活动;受托基金, 用于核算政府以信托人或代理人身份代他人保管并按他人要求进行使用的财务资源。其中政务基金主要依靠的就是税收收入。
目前, 我国的预算会计主体是每一级预算单位。我国的财政部门在编制政府会计报表时是站在一级政府的立场上, 因而一级政府是政府会计主体;在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中, 它是各级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由于这一模式将政府预算与具体使用资金的核算割裂开来, 使得预算对具体财务资源的使用缺乏控制。财政资金的统一向下拨付又助长了各单位争资金而轻效益的动机, 不利于提高财务资源的使用效率。因此, 在我国政府会计收入计量主体概念选取时,必须从有利于实现评价财务受托责任的报告目标和加强政府财务资源管理、规从税改透视我国政府会计收入改革范政府财务行为的双重角度出发。
二、政府会计的核算基础
政府收入的取得具有无偿性, 主要不是通过市场互惠交易取得, 而是根据法律、法规、合同、协议等通过税收、收费、接受补助或捐赠渠道取得的。其中根据收入的性质可将政务基金收入来源分为交换性交易和非交换性交易。根据GASB的收入核算要求, 政务基金收入应采用修正的应计制基础确认, 即考虑其来源的多样性。就是对于不同的政务基金的收入, 需根据其具体情况分别考虑应采用应计制基础确认还是现金制基础确认。还需考虑政务基金收入可以采用应计制基础确认的程度, 即需要考虑当期财务资源的概念, 当期确认的收入应该可以满足支付当期支出的需要。GASB特别规定了政务基金收入采用应计制必须满足的两个条件: 第一, 可以进行客观计量, 政府取得这种收入已经有了客观的计算依据, 而不是仅凭推测;第二, 可以取得并可以用来支付当期的支出。
税收收入作为政务基金中非交换性交易的一项主要收入来源, 它是为满足政府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开支的需要, 凭借国家权力强制无偿地向纳税人征收的收入。在美国, 税收根据管辖权不同分为联邦税、地方税, 且它们的税目也不同。其中州和地方政府的税收收入一般分为财产税、销售税、所得税、其他税收、拖欠税款、罚金、利息等。根据税收收入的确认方式又可分为: 自估税收收入、额定税收收入。自估税收收入是指由纳税人根据营业收入、经营所得和其他应税业务并根据税法规定的税率计算申报的税收收入, 如: 所得税收入、销售税收入等。它的特点是收入的取得取决于其他非政府主体所发生的交换行交易, 例如: 所得税收入的取得取决于盈利性企业或个人赚得的利益, 可见自估税收收入一般不是“可应计”的。因为它一般在盈利性企业或个人申报纳税之前, 政府无法知道该税收收入数额究竟是多少, GASB认为自估税收入核算一般采用现金制。额定税收收入是指根据预先确定的税基和税率向纳税人增收的税收收入, 它的特点是政府单位对非政府主体征收的税收, 取决于非政府单位是否存在某种纳税实施, 而不取决于非政府主体是否发生了交换交易。最常见的是财产税收入, 包括政府对应税动产、不动产等征税而形成的一种收入,对政府来说, 这部分税收可以预先知道比较确定的数额, 它是一种“ 可应计”的收入。
显然我国政府收入没有对税收收入一项进行如此细分, 仅从实践角度来看, 笔者认为我国的税收收入可以全部用应计制来核算, 也可以借鉴美国修正的应计制, 用现金制作适当调整。以所得税为例, 我国企业在申报本企业所得税时, 需要在当年盈利的基础上预交下一的所得税,计入企业“应交税金———预交所得税”, 待下一年实际缴纳时进行多退少补。作为一个稳定发展的企业, 其盈利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的, 政府其实可以预先比较确定地估计这部分收入的数额,因此采用应计制直接核算可以减少分别核算的繁琐。
三、透视我国政府会计收入的改革方向
从本文开头的税改实践中可以看出, 单纯的试点改革不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甚至会导致政府的沉重债务,关键是支付应有一套完整的财务报告体制。基于上述两方面的借鉴分析, 笔者相应提出几点对我国政府收入报告主体和核算基础改革的不成熟建议。
(一)在确定收入报告主体时, 首先可以各类基金为主体为保证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发展的需要, 提高政府财政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 我们应借鉴西方国家普遍采用的政府基金会计模式。基金会计模式可以更好地贯彻专款专用原则, 使各种具有专门用途的预算资金的界限更加清晰, 便于加强政府财务资源管理。它可以更好地约束国家预算体系中的各个组织和单位严格执行国家预算, 保证各项资源用于其法定用途。另外, 基金会计可清晰地描述有关组织和单位对不同法定限制资金的使用状况, 增强政府会计的透明度, 为立法机关和公民监督提供必要的前提条件。鉴于我国的实际, 政府会计可以根据复式预算的要求和政府承担的财务受托责任情况, 从加强财务资源管理和规范政府财务行为的需要出发, 建立政府公共基金会计、国有资产基金会计和社会保障基金会计。在每一个基金内部还可以设置若干个子基金, 并且每一个基金都有一个完整的会计核算体系和一套完整的财务报表。
(二)要注意层次性, 把政府会计收入的报告主体分为基本政府和基本政府的组成单位(如行政单位)和主要基金,并将基本政府的相关单位(如国有独资企业)也纳入报告主体范围根据决策有用性的要求, 编制政府层面的财务报告时, 要将基金主体的数据汇总成政府层面会计报表中的数据。实行基金核算时, 需要在每一个基金内部按政府部门或行政单位设置明细账, 然后可以依次按行政单位、部门、整个政府进行逐步汇总、合并。编制一级政府会计报表的方法就像企业集团编制合并会计报表一样, 不是单纯对数据进行相加, 有些内部往来资金还要进行抵消。
(三)逐步引入权责发生制, 进行渐进式改革
在我国还未完全建立政府会计概念框架之前, 应渐进的引入权责发生制, 在报告政府收入时, 可以将政府会计收入与预算会计收入控制分别报告。政府会计一般以获取对未来的长期影响为目的, 采用权责发生制编制会计报表有助于信息使用者对报表的综合利用, 而对预算会计, 更强调对收入的现实控制。采用修正的应计制, 即用现金制对获取短期信息进行适当修正, 不失为一种选择。
【参考文献】
[ 1] 弗里曼·肖尔德斯著.赵建勇等译.《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理论与实务》.上海: 上海财经大学.2004.[ 2] 尼尔·R·威尔逊等著.《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北京: 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 赵建勇著.《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厦门: 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5.[ 4] 李建发.论改进我国政府会计与财务报告.《会计研究》.2001.6.[ 5] 陆建桥.关于加强我国政府会计理论研究的几个问题.《会计研究》2004.7
4%倒逼政府会计改革 篇3
同时,偏远地区学生吃饭难、农村教师短缺、校车事故、入托难等一系列教育问题又触动着人们的神经。不免有人会问,到底教育经费都用到哪里了?公共财政是否可以惠及普通百姓?人们更加关注的是财政教育的蛋糕如何划分?
带着很多疑问,记者采访了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科研办公室主任曾晓东。
教育投入要细化
《新理财》:早在80年代,中央政府已经提出过教育投入要占GDP的4%,此轮教育投入的标准没有改变,还是4%。为何界定为4%?
曾晓东:从宏观经济来看,4%是一个总量,总量是揭示最后的结构关系,并不揭示如何组成了这样的结构。教育也是如此,4%是汇总得出的一个结果,至于如何达到这个标准,4%并不能解释。其实教育支出多少与4%并没有必然关系。
《新理财》:既然如此,教育经费支出应当如何确立标准?
曾晓东:目前,公共财政制度管理比较粗放,整体的管理办法滞后,特别是教育投入管理办法,导致了教育投入资金只能是一个汇总数字,背后没有细化到每一个项目和具体的活动。
所以教育投入要细化,按照实际情况,由教育投入的成本成分决定教育支出。这个比例是浮动的,可能是7%也可能是3%。学龄人口多时,教育投资占比就会增加;学龄人口减少时,教育投资的比例减少。教育部和财政部应商讨制定教育成本成分衡量标准,细化到有多少学生、需要配备多少老师,从而决定配备岗位的数量,办多少学校。教育投入只有细化到人员成本、交通成本、学生基本福利成本,学校运行的维持成本、设施的维护成本等各方面,才能确定教育投入最真实的比例。如果教育经费直接拨出,没有细化标准,就无法阻止乱用。
地区差异
《新理财》:目前,从纵向看,高等教育投入更高,基础教育投入相对低;从横向看,中、西部地区教育投入比例高,中部和东部地区教育投入比例低。新增庞大的教育经费到底投入哪里更为合理,是应该雪中送炭,还是锦上添花?
曾晓东:这个问题还没有摆脱宏观经济的研究方式,我一直强调,应因地制宜地按照标准投入教育资金。
教育经费投入“一刀切”不符合经济规律,例如教师工资的分配标准,如果教职员工工资采取“一刀切”的原则,像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将对教师失去吸引力,大城市生活成本高,优秀老师不愿留在大城市,导致大城市的教育水平下降,尤其影响小学教育水平。另外,优秀学生不再报考师范类院校,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教育投入完全平等,就等于消除“名校”的成本基础,会让中国的基础体系变得低效、不思进取。如果继续保持“名校”,现有的制度又划分不清。“名校”受到教育投入“一刀切”的束缚越来越明显。
对地方而言,目前,青海、云南、西藏、广西等偏远地区的教育经费早已达到4%,而上海、北京的大城市却很难达到4%。原因显而易见,经济发展不同,负担的教育人口不同。如果浪费。现在,中央政府也意识到这一点,不再谈均衡投入教育经费。
高校投入资金过多是一种不负责的说法。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技术革新都是在大学里研究发明的,所以对科研项目提供合理的经费是非常合理的。但中国目前的问题是,大学经费没有独立于科研经费。科研项目经费进入大学后,大学只能提取5%-15%的管理费,有些政府还采取行政权力,不允许大学收取任何管理费。由于界定科研项目经费和大学的相关准则还没有建立,影响了大学的自身发展。外国,之所以有一大批世界知名学府,主要原因是大学自身发展的独立性不受科研项目的影响。
规则是关键
《新理财》:目前有人提出,教育投入中出现了“头疼医头,脚痛医脚”的情况,没有长远的制度设计。您是如何认为的?
曾晓东:是的,中国教育市场的“游戏规则”还没制定。没有规则,教育投入经费似乎经不起推敲。国家应该提供一个合理的准则和一个更合理的环境。目前,中国已经从运动式的、大革命式的政权建设走向了基本制度的建设。所以中央相关部委应该考虑建立成本成分标准、核算标准、信息公布标准,把涉及到各方面教育投入进行汇总,形成评估标准。
为此,我认为有必要引进美国政府在教育投入时采用的政府会计制度,也是美国联邦预算办公室OMB采用的标准,以制度准则科学、精细划分教育经费的投入方向和投入数量。
《新理财》:美国的政府会计制度拿到中国,是否合适?
曾晓东:美国的政府会计制度是一项评估标准,在中国,首先要解决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财权和事权问题,财政教育支出比例要划分清楚。从资金投入数量来看,中央政府占大头;教育经费支出上,中央政府是否允许地方政府拥有一定的自主权。优质的教育是高成本的,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是毋庸置疑的现实。例如教师工资水平,北京、上海的教师工资标准应该高于其他地区。在英国,伦敦的教师的工资是一般教师工资的1.8倍,威尔士教师是一般教师的1.5倍。还有政府与教育间的协调问题。目前教育机构隶属于政府,政府应该在成本核算上,尊重学校的权利。如果把政府会计标准建立起来,这两个问题都可以解决。
《新理财》:如何监管教育投入的效果?
曾晓东:政府监管也好,第三方监管也罢,监管又是在强化政权。如果建立了中国政府会计制度,教育经费依照这个标准执行审核,只要达标,就可以获得教育经费,而且通过政府会计制度可以科学计算出获得教育经费的多少。
政府预算会计的现状和改革探索 篇4
摘要
通过分析前人的研究,结合自己的见解,针对我国预算会计现状提出预算会计改革的思路,会计足事业单位的一项重要会计工作,也是单位的一项基础财务管理工作,在单位的生产经营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事业单位深入改革,也对我国事业单位的预算会计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从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的必要性出发,分析了我国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几点完善措施。
关键词
预算会计;会计体系;核算基础
正文
近年来,政府预算和信息公开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政府预算会计作为政府预算和财务信息的技术依托,在披露预算和公开政府财务信息方面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但是随着国际上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发展,加之目前我国政府的预算会计体系混乱,信息公开不够充分,使得预算会计改革成为必然。我国的事业单位体系逐步完善,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来也随着社会的进步向多样化、多层面、多渠道转变,但其根本还是依靠国家的财政拨款为主要资金来源。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同国家 财政资金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其自身的预算会计和财务管理应当受到国家管理部门的监督和约束,使事业单位的预算会计和财务管理与国家财政的预算更好的衔接起来。
预算会计是单位提高会计工作效率和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预算会计有利于规范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行为,提高单位会计信息质量。目前我国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实行集中核算的模式,通过设立会计中心,对单位的各项业务进行统一核算。这样的核算模式有利十单位加强对会计工作的建设,通过为核算中心配备高素质的专业财务人员,建立高效的会计信息核算系统,有利十提高事业单位会计工作水平,为信息使用者及时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
其次,预算会计足强化国家财政监管职能,防止和减少违法、违规行为的要求。预算会计对事业单位的财政资金进行统一集中管理,一方面有利于单位管理层对资金进统筹管理。严格控制每项资金支出的合理性、合规性,对票据进行仔细审查和复核,对不合理的支出坚决予以杜绝。另一一方面有利于财政部门对财政拨款的使用进行监管,提商财政资金使用的透明度,防止违法、违规、违纪等犯罪行为的发生。预算会计足确保事业单位“收支两条线”政策实施的要求。单位的“收支两条线”是指在收入方面,撤消了单位所有的银行收入账户,将各项事业性费用收入商接存入国库,在支出方面,由财政部门根据需要统筹安排核准后,从国库或预算外资会财政专户拨付。这些工作的顺利实施需要完善的预算会计。
一、现行预算会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现行预算会计体系结构不合理。我国现行的预算会计体系主要包括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分行业分领域的设置会计制度,造成会计制度的条块分割,会计信息不全面,不利于信息使用者评价政府的管理责任。这点在以前的企业会计制度中的现象相似,但在2006年国家统一了企业会计制度的行业规定,而预算会计制度仍处于探索阶段,不合理性已经充分显现。
(二)收付实现制度不合理。由于会计信息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 越来越重要,而收付实现制度虽然实现以收抵支的核算目的,但却造成了会计信息质量低下,难以反映单位经济活动的实质和全貌。而且财务风险高,不利于全面反映政府的负债情况。同时收入和费用之间非对称性,不能充分认识行政事业单位绩效与发生的行政事业成本之间的关系,不能进行准确的成本和费用的会计核算,对于整个财政、事业资金的管理和业绩考核都是不利的。
(三)预算会计制度缺乏灵活性。由于我国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是上世纪制定的,而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 展迅速,政府的职能也在不断的变化,公共财政制度也进行了比较大的调整。在这些变化面前,我国现行预算会计制度过于死板和教条,缺乏灵活性和适应性,无法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这就需要我国结合经济发展的情况,积极借鉴国际经验,以建立与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公共财政管理水平相适应的预算会计制度。
(四)会计信息透明度不高。现阶段是我国经济转轨的重要时期, 政府的职能也在不断的转换,其最终目的之一就是要建立透明高效率的公共财政体系,而现在我国执行的预算会计制度导致核算简单,财务报表内容过窄,无法反映财政的实际情况,没有披露国有资本的安全情况、养老金、失业金等的使用和安全以及各级政府在其他财务方面的受托责任的信息,也没有提供反映政府绩效与成本信息的报告。同时报表中结构和会计科目设置不科学,也影响了会计信息的真实。
(五)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制度不够完善。随着我国经济市场的不断深化改革,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也进行不断的改革与创新。1997财政部首次针对事业单位颁布实施了《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之后又针对不同的事业单位颁布相应的会计制度。但是同前缺乏关于单位预算会计的专门统一的制度,单位预算会计的执行缺乏应有的理论指导和法规依据。此外,不同行业和性质的事业单位间遵循的会计制度存在差异,导致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缺乏可比性。
(六)部分资产科目的核算存在漏洞。目前事业单位的资产确认和核算方面不同一般的企业,尤其是在对资产后续折旧和摊销的处理方面,采用的是收付实现制的处理原则,这样的处理方法存在很大的弊端。例如,无形资产的会计处理方法取决单位是否实行内部成本核算,实行内部成本核算的单位将无形资产的成本在收益期内进行分摊,实行内部核算的企业对无形资产进行一次性摊销。这样的摊销方式存在很大的漏洞,容易成为事业单位操纵利润的手段。
(七)预算会计核算体系产生的会计信息无法全面反映出单位的财务状况。实施预算会计,对于事业单位,不能全面真实的反映出单位实际可支配资金的多少,存在较大的资金支配风险,不利丁事业单位的持续性发展。目前在预算会计制度,事业单位能够提供整体的预算报告,但是由于资金使用的多元化,无法真实反映出各项资金的实际使用状况。同时各个单位具体的财务报表都是分编分报的,各自处于独立状态,无法从总体上完整反映出单位的各项数据和指标。
(八)事业单位缺乏有效的预算激励制度。目前事业单位虽然制定了相应的预算目标,但是预算激励机制不够健全,大部分事业单位缺少预算目标奖励和惩罚措施。事业单位以完成既定的预算目标为最终任务,没能将经济责任落实到单个员工身上,导致预算目标制定定过低,员工的责任感和工作积极性有待迸一步提高。
二、政府预算会计的改革探索
(一)积极建立会计目标按照现代行政事业单位公共管理理论,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提
供了一个“新公共管理模式”的基本框架性建议,其宗旨是倡导建立一种“以市场为基础的公共管理,最大限度地重视国家资源的使用效率”,这种新公共管理模式,也正指引着国际上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改革发展趋势。而我国现行制度下提供的财务数据,只能反映公共部门是否正确执行了预算计划,无法报告其绩效情况及受托责任信息。因此,客观上要求把现行的“财政总预算会计”与“行政单位会计”合并拓展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这种拓展是从根本上转变会计观念,较为全面地采用国际通用的公共会计习惯做法。它将不仅有利于实现行政事业单位管理的可核算性,更重要的是有利于社会公众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受托责任进行客观真实的评价,并极大地满足国家宏观管理的需要,更好地全面实现政府会计目标。
(二)实行权责发生制,我国现有的预算会计财务报告还没有从权益的角度出发,体现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业绩和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故改革的核心应当是使预算会计的财务报告由单一的预算执行情况报告,扩展为以叙告国家预算执行结果为重点,更为广泛地反映行政事业单位整体财务状况 和财务效率的综合性财务报告,使财务报告信息既能满足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和决策的需要,又能使社会公众了解行政事业单位的理财效果和财务状况。
(三)完善财务状况报表现行制度规定,财政部门和事业行政单位资产负债表均按照“资产+支出=负债+净资产+收入”平衡公式编制,表中都列示了收入、支出项目。今后资产负债作为静态报表要按“资产+负债=基金”会计等式编制,仅列示资产、负债,基金三类项目,不列示收入、支出项目。
(四)加强内控意识,从新的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管理规范起,国家强调了单位负责人对内控的建立与实施负责总责,并对其真实有效性负全责。这就要求首先行政事业单位的主管人员提高内控意识,明确自己岗位的责任与重担,积极地参与到内控管理中来,以身作则,率先示范,做到在制度准则面前,人人平等。有了这样氛围,那么各个部门之间一定会通力合作,真正地起到相互合作、相互监督、相互制。
(五)建立健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机制,需要完成以下几点:第 一,建立一套完善的执行制度,使单位的内部控制机制更加的合理。第二,要落实财务部门 的实施情况,加强对财务预算和管理,提高建设内部控制机制的工作效率。第三,单位在不断完善内部控制机制时,要对收支两条线、政府采购等进行规定,以促进内部控制机制的实施,提高内部控制制度的时效性。
(六)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监督力度想要健全单位内部控制的监督制度,第一,建 立健全的审计制度,设置一个完整的审计部门并配备上专业会计人才,监督内部控制活动的进行并且要保证审计部门资金来源的独立性,以保证内部控制监督的时效性,提高单位内部控制管理水平。第二,单位要建立外部监督机制,与内部监督制度结合,共同监督内部控制 活动的执行情况,最大限度的发挥行政事业单位的监督职能。第三,单位内部控制审计部门要不定期进行公开内部审计,方便内部控制监督机构对审计部门的检查,避免徇私舞弊、贪污腐败现象的发生。提高单位内部控制审计部门资金的透明度,提高单位内部控制管理工作效率。
(七)加强事业单位会计法规建设。借鉴企业会计制度和相关的会计准则,结合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具体状况,精简事业单位会计法规体系。整合不同行业的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形成统一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在此基础上,对特殊行业设定相应的具体会计核算方法。确保事业单位会计核算遵循统一的会计科目,会计报表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具有可比性,同时针对不同行业进行特定的会计处理方法,提高财务信息的相天性。
(八)完善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方法,确保会计信息质量。适当的引入权责发生制的会计基础,对收益和费用进行更加科学合理的核算。对资产减值与折旧的处理参照企业的处理方法,增加事、单位财务信息的全面、真实、完整、可靠性,提高内外部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有用性。
将财政资金与预算资金进行严格区分,将单位的经营性收入作为预算外资金一并纳入到事业性收入中,防止单位“小金库”的出现。
(九)制度科学合理的预算目标管理机制。在整个预算体制还不甚健伞的情况下,事业单位应当通过制定有效的目标管理机制来对单位的预算会计作进行约束与监督,在目标管理中应当将预算的编制管理工作作为基础,保证预算编制作细致化、科学化,既保证计划编制的全面,确保单位各项资金财产的安全完整,又能够避免计划外的浪费现象发生。间时对于预算会计工作要加强同标化的监督管理,实行实时化监督,保证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率,保证预算工作的质量,确保公共资金的使用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吕孝侠 关于深化部门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思考 会计之友 2001 【2】朱文阁 部门预算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经济师
2009
部门预算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经济师
政府预算会计改革的思考 篇5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发展,我国的预算会计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导致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出现了许多弊端,这一形势要求我们必须进行预算会计改革。
一、改革会计核算基础
目前我国预算会计除事业单位经营性收支业务核算和财政总预算会计中个别事项可采用权责发生制外几乎全部使用的是单一收付实现制。收付实现制无法全面地反映政府债务和资产情况,无法有效地分析政府的资金运用效果,在该基础上的预算会计忽视年度经济事项的连续性,不能真实完整地反映政府的财务状况。在收付实现制基础上,政府拥有的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不利于固定资产使用的管理,容易造成政府机关随意更换固定资产,不利于成本效益原则的运用。因此要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以充分反映政府的财务状况和受托责任为目标,对政府会计的改革可以采取分步推进和逐渐扩展相结合的渐进地向强式改革模式推进。在改革的过程中,要注意到过程的渐进性,会计基础向权责发生制的转变不仅需要会计科目和报表的修改,还需要在立法、人员培训、软件设计等多方面协调配套,需要逐步创造条件,采用渐进式改革,以利于保证核算的正常秩序和改革的顺利进行。
二、改进我国政府财务报告的主体设置
随着我国会计模式逐步向基金会计模式的转变,我国政府财务报告的主体要改变目前仅以预算缴拨款关系和行政隶属关系作为确认标准的现状,就要紧密结合我国特殊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首先,要结合我国正在进行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将事业单位分情况区别对待,对于其中继续需要财政拨款、纳入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可逐步并入行政单位会计核算体系;对于其中全面走向市场、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可逐步纳入企业会计核算体系。另外,我国正在实行的国库单一账户制度、政府采购制度以及部门预算改革,对我国现行财政总预算会计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所产生的冲击将是革命性的,财政总预算会计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改革,将趋向于以一级政府为中心,核算整个政府的财务状况与收支情况。
其次,今后如果我国政府会计逐步转变为基金会计模式,基金理所当然地就作为政府会计与财务报告主体,按基金编制财务报表,然后将基金财务报表汇总、合并为政府会计与财务报表,直至将政府单位财务报表汇总、合并为政府财务报告。最后,还应考虑到我国庞大的国有资产体系,如果不纳入政府财务报告体系,无法反映政府受托管理国有资产是否保值、增值,很容易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如果将其作为政府财务报告主体,不仅类型多、数量大,而且与其他组成单位差别悬殊,不宜完全作为政府财务报告的组成单位,建议可设立国有资产基金,专门用来核算国家所享有的国有资产权益(包括产权和收益权)。
三、增加我国政府财务报告所涵盖的内容
我国现行的政府财务报告,不仅范围狭窄局限于预算收支或财政性资金活动,而且内容单一,在一定程度上充其量只能算是预算执行情况报告。现阶段我国政府财务报告为了满足广大信息使用者日益扩大的信息需求,充分揭示履行公共资金受托责任的情况,防止出现潜伏的财政危机,在现有内容的基础上,应增加对相关内容的表内列报和表外披露。
首先,在我国政府财务报告中应充分揭示我国政府所拥有的债权债务。其次,在我国政府财务报告中应增加反映政府承担管理社会保障资金的有关内容。最后,在我国政府财务报告中还应增加反映各级人民政府对国有资产产权及收益权管理履行受托责任的状况,即把国有资产的价值运动纳入政府财务报告体系。
四、统一我国政府财务报表附注
鉴于财务报表附注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比财务报表本身更为重要的财务信息,因为孤立的报表信息往往使使用者难以理解及作出判断,在会计环境日益复杂化和会计理论及会计技术日益丰富的条件下尤其如此。因此,我国政府财务报告对财务报表附注应作出统一规定:财务报表附注除了对重大会计政策、期后重大事项的披露以及财务报表各项目的详细说明外,应结合政府单位业务运营活动和财务会计方面的特点,披露报告主体组成单位的确定标准、预算收支执行情况及与预算之间差异的说明、各级政府代表国家管理和监督的国有资产保值和增值情况的特别说明以及政府承担的或有负债的说明等。
此外,基于目前我国政府财务报告在报表汇总上主要采用自下而上逐级汇总的方式,使大量的重复项目没有得到完全的消除,我国政府财务报告组成单位及政府的财政部门应当对各项预算收支及经费收支活动分细目核算、记录和报告,以便在报表汇总时消除。
五、选择现行会计规范模式
目前,在我国会计学界,无论是企业会计还是政府会计,关于会计规范模式的选择——准则或制度,争议相当大。一种观点认为,会计制度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产物,应制定会计准则取代会计制度;另一种观点认为,会计制度是我国会计界最熟悉的会计规范形式,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在内容上并无不必要的重复,而是各有侧重,仅是略有交叉而已,因而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应并存。
对于目前政府会计规范模式的选择,对第二种观点较为赞同,因为首先,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两者相辅相成,各有侧重,可以结合使用。会计准则主要规范政府单位有关会计事项的确认、计量和报告,一般不涉及账户的设置、使用和账务处理。全面核算某会计事项所涉及的账户(科目)及其使用,仍应借助于会计制度。其次,在我国,考虑到多个预算会计单位一般规模较小,会计人员业务素质相对较低,并且会计制度是我国会计界最熟悉的会计规范形式,取消会计制度目前尚有困难,暂时还是采用“准则+制度”规范形式为宜。
最后,从发展趋势上看,顺应国际潮流,与企业会计规范的发展保持一致,我国预算会计最终也要过渡到准则规范的形式上去,但现阶段应有一个充足的缓冲期,为此积极创造条件,即逐步更新会计观念,加强政府会计人员的培训,提高其业务素质,借鉴和吸收国外适合于中国的现成的政府会计准则的相关内容,尽快建立与国际接轨且具有中国特色的预算会计准则体系。
政府会计改革任重道远 篇6
关键词:政府会计制度改革;政府职能转变;同步
当前,随着政府职能的不断转换,政府会计制度改革已成为财会界的热点话题;如何取消“收付实现制”、采用“权责发生制”的争论,也在逐渐升温。笔者注意到,这些争论和探索大多集中到政府会计改革的技术性和业务性本身,从更高视角、更大范围去认识问题、探索问题的理念和观点并不多,不利于从根本上把握政府会计制度改革的思路和方向。政府会计改革要与政府职能转变同步进行,才能有方向、有出路、有效果;否则,只能是纸上谈兵,说到做不到。
一、问题提出的依据
政府会计制度改革必须要与政府职能转变同步进行,主要依据如下。
(一)政府会计制度的现状是政府职能现状的真实反映
政府会计工作是直接为政府履行职能服务的,因此政府会计制度必须与政府职能相适应,服从政府履行职能的需要,这是某一种会计制度能够生存的全部理由和根基所在。早在改革开放前、乃至改革开放后的一段时间里,政府的职能都始终处于计划经济的模式下,政府是通过指令性计划和行政手段进行经济管理和社会管理的,那时的政府是全能型的,政府扮演了生产者、监督者、控制者的全能角色,那时的会计制度采用单轨制,政府和企业的会计制度并没有分得很清楚,界限还不十分鲜明。直到1988年,根据改革开放的进程及政府职能的逐步转变(政府开始逐步脱离对经济的直接指挥和经营),才对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进行了又一次的重要改革,采取了“双轨制”的办法,将预算会计划分为财政总预算会计和单位预算会计,其中单位预算会计通用于行政单位与事业单位。此后直到1998年,市场经济初步建立之后,根据政府逐步向绩效型、服务性职能转变的需要,又将预算会计制度改为“三制一则”,主要做法是将事业单位会计与行政单位会计区别开来,由此形成了新预算会计的三大部分: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但由于政府向真正绩效型政府转变的目标还有相当大的距离,政府的职能还处于新旧交替之中,所以仍将“收付实现制”作为政府会计的运行基础,这是符合现行政府职能实际需要的。目前之所以出现如何改革“收付实现制”引入“权责发生制”的争论,正是由于政府的职能正在逐步发生改变,旧的政府会计制度的弊端正在逐步显现,才呼唤和推动着政府会计制度实行改革,以适应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由此可以看出,政府会计制度的现状正是政府职能转变的真实反映。
(二)政府职能转变的步伐直接制约和决定着政府会计改革的进程
现行的预算会计是核算、反映和监督政府及行政事业单位以预算执行为中心的各项财政资金收支活动的专业会计,它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收付实现制为会计核算基础,对国家预算执行中的预算资金及其他资金收支活动和结果进行完整的、连续的、系统的核算、反映和监督,其目标主要是为了满足国家宏观经济治理和预算治理的需要。那么为什么又要对现有的政府会计制度进行改革呢?关键是现阶段政府正在逐步肩负起“委托”的责任,政府的职能正在逐步向“绩效型”、“服务性”转变,现行的会计制度逐渐不能适应这个转变的需要,无法准确核算公共商品或公共服务的成本费用、无法准确地披露相关会计信息、不利于财政资金使用绩效的综合考核等,所以必须实行改革。实际上,现有的收付实现制已逐渐渗透了权责发生制的内容。从这个角度说,政府职能转变的步伐直接制约和决定着政府会计改革的进程。
(三)政府职能转变是政府会计制度改革的前提和基础
当前对于如何取消“收付实现制”、采用“权责发生制”有一个误区,就是往往仅就“收付实现制”、“权责发生制”两种会计制度的孰优孰劣去比较、去争论,去设计改革,殊不知政府职能转变才是设计政府会计制度改革的前提和基础,才是决定因素。因为政府会计是政府财务的真实反映,政府的职能界定对政府会计制度改革的方向和范围至关重要,政府会计制度不能包容一个职能“无限”的政府,只有政府的职能清晰且相对稳定,政府的会计改革和设计才有一个大的前提和基础。当前考虑如何取消“收付实现制”、采用“权责发生制”的基点也在于此。政府会计改革的步伐缓慢,会影响政府职能的实施,太快则会走到政府转变职能的前边,形成制度的空置和虚设,这样的会计制度即使再先进也是枉然,甚至会贻误大事。所以,我们考虑和设计政府会计制度改革,必须以政府职能转变为前提和基础,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去控制和调整政府会计制度的改革步伐和走向,是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正是由于政府职能对政府会计的制约,所以政府会计制度的改革必须要与政府职能的转变同步进行。为此应采取以下主要对策。
(一)适应政府职能转变的步伐,采取渐进式的政府会计制度改革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使政府管理经济方式得到很大转变;政企不分、政社不分、政事不分的现象有一定改变,政府“该管什么、不该管什么”的问题从理论上已经得到了回答。但从现实看,由于现行政治体制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政府职能转换的目标还远远没有达到,特别是建立“服务型”政府、强化“责任委托”意识等新理念提出后,政府职能转换显得更加任重道远,改革发展没有止境,政府职能转换就会一直进行下去,这完全符合社会发展规律。问题是在今后一个较长的阶段内,我们政府会计制度改革应怎样随着政府职能转变的步伐去进行改革,笔者认为采取渐进式的改革才是一个最符合实际的做法。实际上,我们现在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会计制度中就已经存在着“权责发生制”的影子。财政部于2001年颁布了《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暂行补充规定》,其中规定中央财政总预算对个别事项可以采用权责发生制。如对政府采购中出现的跨年度付款和大型项目在保修期结束后支付的跨年度尾款等等。这些实践充分说明,这种逐步推进式的改革既能满足政府履行现有职能的需要,又避免了因会计制度改革带来的大起大落,降低了改革成本,符合我国国情以及政府职能转换的现实需要。
(二)根据政府履行职能的需要,选准政府会计制度改革的突破口
政府会计制度是一个有机整体,相互衔接,环环相扣,庞大而又缜密,对其改革必然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所以必须突出重点,根据政府履行职能的需要去选准突破口。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看,现行会计制度的主要弊端在于以下方面:一是无法准确核算公共商品或公共服务的成本费用,不利于对政府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的衡量。预算会计只是以在会计期间内款项是否发生了实际收付作为基准来确定收入和费用的,费用的发生与支付不在同一会计期间时,预算会计的记录便无法准确地反映当期所发生的真实费用支付,对应的也就无法真实、准确地反映政府所提供的公共商品或公共服务的成本与费用。二是无法准确披露相关会计信息。对于财政总预算会计而言,目前是根据“以拨作支”的理念确定财政资金收付的发生,即将对预算单位的拨款额作为支出数额在收付实现的环节进行总额核算,但对于预算单位收到预算拨款以后的后续使用与否、使用进度却不再详细核算。这样,总预算会计的支出信息事实上已经失真。三是不利于对财政资金使用绩效的综合考核。以收付实现制为标准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关于资产、负债、收入、支出等会计要素的认定和处理过于简单,在事实上往往无法详细、全面地反映预算单位资金运动和资金运作的真实情况,从而难以反映相关单位的工作业绩,更无法提供对财政资金进行绩效考核所必须的透明性、全面性、时效性的会计信息。以上的弊端只是相对于政府职能转变的目标而言,由于政府职能转变是一个渐进式的过程,政府会计改革只能在这个过程中抓住应解决的重点问题,选准突破口,逐步推进,使会计制度不断适应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
(三)强化人大对政府财务管理的监督,保证会计制度改革成果的落实
由于政府面临任期内绩效考核的压力以及当前政府体制中存在的一些弊端,政府在对财务管理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人为的因素(如政绩工程、隐性负债),阻碍和妨害了会计制度改革成果的落实。因此,必须不断强化人大对政府财务管理的监督,才能保证会计制度改革成果的落实。要增加人大机构中财务人员的比例,防止对政府年度财务报告的审查走过场,流于形式;要强化人大对政府财务监督的法律责任,落实责任追究,切实保证政府会计制度改革成果运用到政府财务管理的实际之中。
参考文献:
1.陈晓红.刍议我国政府会计改革亟需处理的若干问题[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0(1).
2.沈才.对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思考[J].中国商界,2009(11).
3.杨曼.对我国政府会计应用权责发生制的思考[J].现代商贸工业,2008(11).
4.刘炳江.关于政府会计权责发生制改革的若干思考[J].财会月刊,2009(2Z).
5.张琦,王森林,李琳娜.我国政府会计改革重大理论问题研究[J].会计研究,2010(8).
(作者单位:沈阳大学)
【政府会计改革任重道远】推荐阅读:
政府会计改革的启示06-30
预算管理制度改革与政府会计改革的互动发展10-16
政府会计10-22
政府会计信息07-28
政府会计报告06-01
政府会计的理论08-05
政府会计概念框架08-10
政府预算会计08-18
政府会计准则10-09
政府补助及其会计处理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