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会计

2024-10-22

政府会计(通用12篇)

政府会计 篇1

2015年10月23日,财政部发布了《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以下简称《基本准则》),标志着我国的政府会计改革又向前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基本准则》突破了1998年所确立的预算会计制度体系框架,将对今后的政府会计核算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笔者通过分析《基本准则》中的规定,探析里面的重要变化,试图一窥政府会计改革。

一、《基本准则》的出台背景和主要内容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建立权责发生制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政府会计改革开始提速。2014年12月,国务院批转财政部《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中明确提出:“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是基于政府会计规则的重大改革,总体目标是通过构建统一、科学、规范的政府会计准则体系,建立健全政府财务报告编制办法。”2014年12月底,《基本准则》在内部征求意见之后公开征求意见,并于2015 年10 月正式发布,为下一步的政府会计改革指出了方向和奠定了基调。

《基本准则》包括六章六十二条,全面贯彻了《方案》提出的“适度分离政府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政府财务报告与决算报告功能,全面、清晰反映政府财务信息和预算执行信息”的要求,对《基本准则》的适用范围、政府会计的组成体系、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要素、对外报告等做出一般性规定,并在附则中解释了几个关键概念。

二、对《基本准则》的几点探析

(一)《基本准则》的适用范围

《基本准则》第二条规定准则适用于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并将其统称为政府会计主体。为了进一步明确“各部门”和“各单位”的范围,第二条第二款指出,各部门、各单位是指“与本级政府财政部门直接或者间接发生预算拨款关系的国家机关、军队、政党组织、社会团体、事业单位和其他单位”。这说明,判断本部门或者本单位将来是否要执行《基本准则》的一条重要准绳就是本部门或本单位是否与本级政府财政部门发生预算拨款关系。具体可以参照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体系的执行范围,包括各级各类国家机关、政党组织,以及各级各类事业单位,此外还应当包括各级政府财政部门的财政总预算会计和社会保险基金等内容。

但是,并不是只要存在预算拨款关系就必须执行《基本准则》,例如国有企业和财政部门之间也存在预算拨款关系,但是执行的是《企业会计准则》。再比如一些纳入部门预算的、在管理体制上还没有与行政机关脱钩的协会、学会、基金会等社会组织,这类组织的单位性质一般为社团法人或非营利机构法人,执行的是《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因此也不适用《基本准则》。此外应当注意的是,虽然这类单位不执行《基本准则》,但是将来有可能会受到《基本准则》或者相关具体准则的影响或约束。例如国有企业,虽然执行《企业会计准则》,但是其特殊的经济地位以及与政府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编制一级政府的综合财务报告时肯定要考虑是否予以合并以及怎样合并,将来出台的政府会计合并具体准则就可能会对此做出规定。

《基本准则》第二条第一款将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纳入适用范围,同时第二条第三款将军队、已纳入企业财务管理体系的单位和执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的社会组织排除出去,这标志着我国统一的会计制度体系已经明确分为政府会计、企业会计和非营利组织会计三大类,“三足鼎立”的局面清晰形成。

(二)政府会计的构成

《基本准则》规定,政府会计由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构成,并且分别规定了各自的会计核算基础、会计要素和报告体系。预算会计实行收付实现制,包括预算收入、预算支出、预算结余三个会计要素,生成政府决算报告(包括收入支出表等);财务会计实行权责发生制,包括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费用五个会计要素,生成政府财务报告(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费用表、现金流量表等)。这是与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体系最大的不同。现行的预算会计实际上是预算执行会计与财务会计的糅合。会计核算要实现反映预算执行情况和财务状况的双重目标,在具体核算上需要通过“双分录”来实现。例如事业单位使用银行存款购买固定资产,首先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非流动资产基金”科目;同时借记“事业支出”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该笔分录主要为了反映预算执行情况。计提折旧时,借记“非流动资产基金”科目,贷记“累计折旧”科目。可以看出,双分录下只能“虚提”折旧,计提的折旧金额无法以费用的形式体现,不利于成本核算和决策分析。笔者认为,执行《基本准则》后,可以采用平行记账的方式,即在财务会计下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以反映财务状况的变化,同时在预算会计下借记“预算支出”科目、贷记“预算结余”科目以反映预算执行情况。计提折旧时,在财务会计下借记费用类科目、贷记“累计折旧”科目,预算会计下不做分录。这样可使两个子系统在一套体系中共存,相互独立互不干扰,更好地实现各自的目标。

许多专家认为除了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政府会计还应当包括成本会计。《基本准则》并没有提及成本会计,笔者认为这种做法符合国际惯例和国情:一是无论是国外的概念框架抑或是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都未对成本会计做出详细规定;二是在财务会计还没有成熟的条件下,无法准确地规定成本会计的具体内容。另外,《方案》中已经提到在条件成熟后再推行政府成本会计,因此,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政府成本会计将会以另外的形式予以规定。

(三)政府会计准则制度体系

我国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体系主要包括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制度三大部分,具体包括《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以及医院、高校、科研单位、彩票机构等不同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此外还有《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制度》等。这些准则制度中,既有部门规章(如《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也有一般性的规范性文件;既有单位会计制度,也有基金会计制度(如《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制度》);既有分行业的会计制度,也有分业务的会计制度(如基建业务执行《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现行制度体系庞杂,规定不统一,不同的制度之间甚至还存在矛盾,缺乏一个统一的框架予以指导和约束。《基本准则》出台后将会缓解甚至结束这一混乱复杂的局面,因为未来所有与政府会计核算有关的规定都不能违背《基本准则》。

《基本准则》征求意见稿和《方案》在2014 年年底就已发布,但是2015年新修订的《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并没有完全贯彻其中的理念,这确实令理论界和实务界产生了一些困惑。《基本准则》实施后,需要再次考虑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案》中也提到,在2018 ~ 2020年工作中仍然需要再次完善《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届时就应当在《基本准则》的框架下进行修订。

《基本准则》中规定,政府会计具体准则及其应用指南、政府会计制度等应当遵循《基本准则》制定,因此《基本准则》出台后,就要厘清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体系与《基本准则》的关系,对现行制度进行新一轮的修订。但是《基本准则》的实施并不意味着可以立即废除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体系并直接过渡到准则体系。这是因为:第一,单纯的一个《基本准则》并不能指导实务操作,而具体准则的建立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应用指南”的准则体系建立与成熟之前存在一个过渡阶段。第二,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虽然存在诸多弊端,但是其内容具体,易于会计人员的理解和使用,而且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也已经习惯了这种形式。第三,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体系刚经过一轮修订,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于2013年实施,《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于2014 年实施,而修订后的《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仅比《基本准则》公布早半个月,因此,在时间上还需要一个缓冲。

三、结语

多年的经验和教训表明,渐进式改革适合我国的国情,政府会计改革也是如此。《基本准则》提出了“政府会计制度”的概念,笔者认为,在过渡期内实行“准则+制度”的模式是一种可行的改革路径,即先整合、修订目前的预算会计制度,出台政府会计制度,引入权责发生制并设计出双体系八要素的会计科目和报表体系,同时根据轻重缓急和难易程度制定具体准则,最终过渡到“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应用指南”的模式(如下图所示)。

《基本准则》的实施日期为2017 年1 月1 日,在此之前要做好相关单位财务与会计人员的培训工作,此外还要继续推进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建设工作与会计信息化建设工作,以配合《基本准则》的平稳实施。

参考文献

张琦,程晓佳.政府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的适度分离与协调:一种适合我国的改革路径[J].会计研究,2008(11).

政府会计 篇2

长期以来,我国总预算会计的核算基础一直采用收付实现制。从历史上来看该种做法有一定的合理性,然而,随着近些年来我国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部门预算编制0、/国库单一账户0、/政府集中采购0等

制度的推行取得了巨大的进展,这使得总预算会计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继续采取收付实现制的核算基础已暴露出以下主要弊端:

会计信息的滞后性。采用收付实现制,总

预算会计在财政资金收付行为实际发生后才确认和

计量交易,对当期已经发生但尚未完成支付的财政

事项无法及时反映,如政府发行中长期国债、社会保

障基金缺口、政府为企业贷款提供担保以及地方政

府欠发工资等。

会计信息的不全面性。采用收付实现制,总预算会计着重反映的是体现预算执行情况和结果的资金流入与流出,对各级政府通过财政直接或间接安排的公共基础设施投入、国有企业投资、参股等行为所形成的资产和投资权益无法进行反映。)))会计信息的不准确性。采用收付实现制不

利于一些特殊财政事项的处理,会造成会计信息不

实。比如各级财政部门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经常会遇

到预算已经安排、但由于各种原因当年无法支出的情况,目前所采用的/按时结转支出0的办法导致了

当年结余的虚增。

现行的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6规定:/总预算会

计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

根据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在1998年发布的5政府财务报告指南6,可供各国政府改进其会计

与报告系统的确认基础主要有四种。除了上文述及的收付实现制以外,还包括权责发生制、修正的收付

实现制和修正的权责发生制。但根据我国目前额情况来分析,这几种

(一)权责发生制要求苛刻,总预算会计采用该

种核算基础条件尚未成熟

尽管权责发生制具备其他核算基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总预算会计目前尚不

具备实施条件:

首先是制度建设不完善。权责发生制的实施需

要一个健全的法律环境,它不仅需要有系统完善的财政、预算、合同、投资和完整的部门组织、行为责

任、财务管理等方面的法规,还需要有明晰的部门职

责、规范的管理流程和先进的信息手段。我国目前

仍处于发展转型时期,尚无法满足上述要求。

其次是技术层面存在着问题。政府对固定资产的估价究竟采用何种方法、一些历史性资产(如博物

馆、纪念碑等)是否应作为资产列入财务报告、各种

基础设施在其购建和发展过程中的成本能否确认为

资产等等,这些技术问题没有解决之前,都是制约权

责发生制实施的/瓶颈0。

再次是观念意识存在着差距。长期计划体制下

形成的供给制预算观念,使不少决策者认为政府就

是要办事,办事就要花钱,而对于事情该谁办更合适、该花多少钱、怎么花钱、支出后的责任与效果如

何等问题不够重视。

(二)修正的收付实现制效果不甚理想,总预算

会计采用该种核算基础意义不大

修正的收付实现制最普遍的模式是在结束

后的延长期内(如一个月左右),账务保持未结账的状态,允许在特定的财务内将拨出的款项作为

该的支出,而不考虑它延期至延长期才支出的事实。这种模式的目的是克服一些可以察觉的、在收付实现制下遇到的由于时间选择而引起的现金流

量差异的问题。不过,该种模式不确认发生在延长

期之后的支出,对收付实现制的缺陷的弥补作用着

实有限。另外,该种模式在预算已经结束的情

况下不及时结账显然不利于相关后续工作的开展。

修正的收付实现制的另一种模式是对某些在权责发

生制下应该确认的项目提供附加披露信息,但是,采

用该种做法所必须进行的附加工作的数量和难度以

及难以克服的事项重要性的主观认定使其可操作性

大打折扣。

通过比较可以得知:

修正的权责发生制是目前我国总预算会计

核算基础的最佳选择

何为修正的权责发生制:

修正的权责发生制是对采用权责发生制的交易

或事项的范围做出限制。之所以如此,往往是由于

针对于这些交易或事项勉强采用权责发生制,或存

在着技术上的困难、或计量成本过高、或对政府管理

和政策的制定影响不大等等。采用修正的权责发生

制,不仅在克服收付实现制的弊病方面力度大于修

正的收付实现制,而且回避了采用权责发生制的一

些苛刻要求,降低了改革的难度。另外,我国目前的总预算会计对某些特定业务的处理方法也证明了修

正的权责发生制的生命力,如对政府间上解支出、补

助支出、政府间补助收入及预算支出中的退休养老

东北大学学生会制

息和受负担利息特别捐税保护的特别捐税债务

不包括在内,后者应当在其发生时加以确认0。[1]

修正的权责发生制主要关注货币性资源,对非

货币性资源不采用权责发生制,权责发生制和修正的权责发生制在收入、费用、固定资产和长期负债处

理上有着以下的差异:

收入确认:在权责发生制下,只要当年提供了服

务,不管现金什么时候收到,都可确认收入。但修正的权责发生制有比较严格的规定,只有在期中或期

末不久就能收到现金,才可以确认收入。按照政府

会计委员会的要求,政务活动中的财产税收入应当

或预计可以在当期或当期之后的60天内收到时确

认收入。

支出确认:在权责发生制下,当资源在形成收入的过程中被耗用时,就可以确认支出。在修正的权

责发生制下,当政府机构支付现金或形成在当期末

后不久就需要支付的法定义务时,就需要确认支出。

对于时间的界限,与收入确认相同,年末60天内。

长期负债确认:在权责发生制下,借贷业务会增

加负债。在修正的权责发生制下,如果机构组织借

入一笔长期资金,在基金中并不确认为负债,而是现

金和基金余额增加。

固定资产的确认:在权责发生制下,固定资产的购置会先确认长期资产,然后在其使用年限内以折

旧的方式形成费用与收入配比。在修正的权责发生

制下,不形成长期资产,固定资产在购置时确认为支

出。

修正的权责发生制对长期负债和固定资产的确

认原则,是由于政府基金非常关注当年货币性资源的流动,只核算流动财务资源:现金、应收款项、有价

证券以及重要的预付项目和存货,不核算房屋与设

备。只核算由基金资产偿还的负债,不核算长期负

债,因为基金资产都是流动资产,不能用于偿还长期

负债。但美国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第34号公告规

定,政府机构必须编制两类基本财务报表,即政府整

体财务报表和政务基金财务报表。政府整体财务报

表采用经济资源计量重点和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编

制,政务基金财务报表采用当期财务资源计量重点

和修正的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编制。因此在美国的政府会计中,日常政务活动中的收入、支出采用双轨

制会计记账方法,分别采用权责发生制和修正的权

责发生制会计基础在政务基金层面和政府层面的政

务活动中编制相应的会计分录。

二、5征求意见稿6中修正的权责发生制

我国现行的会计理论没有对修正的权责发生制

进行概念性的描述及其使用规定的陈述,5征求意见

稿6中的/修正的权责发生制0是否从美国政府会计

中引入?两者使用规定是否一致及其应用效果如

何?这些问题值得探讨。

财政部在下发5征求意见稿6时指出,为了真实

反映资产价值、合理确定教育成本,要求计提固定资

产折旧。5征求意见稿6的会计科目表中设有长期资

产类和长期负债类科目,由此可见,5征求意见稿6中

高校会计的计量重点是经济资源而非流动性财务资

源,此/修正的权责发生制0非彼/修正的权责发生

制0。

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的运用目的是根据配比原

则,更准确地评价组织机构的经营责任,使相关利益

者了解组织机构在会计期间所取得的收入与产生该

收入所使用的全部资产和发生的全部负债。笔者理

解美国政府会计中修正的权责发生制中/修正0的意

思应该是指配比原则的范围和程度,也就是收入和

费用中包含的资产和负债内容不同。也有学者对美

国政府会计的修正的权责发生制按修正程度提出四

种程度的权责发生制:完全的、强度的、中度的和温

和的。上述第一点中分析的修正的权责发生制就属

于温和的权责发生制,在流动性财务资源可使用的基础上确认收入,支出确认是流动性财务资源的使

用以及流动性负债的发生。

对比分析5征求意见稿6中的修正的权责发生制

会计基础,从费用确认方面看,其计量焦点是高校的经济资源,关注了长期资产和长期负债,但对于长期

负债利息却没有设置相应的/预提费用0科目核算。

从收入确认方面看,其计量焦点并不是完整的经济

资源,第一,高校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后,虽然设

置了/财政应返还额度0科目,但我国的总预算会计的会计基础是收付实现制,造成高校当年的财政补

助收入只能按国库实际支出数确认;第二,会计

与学年不一致,高校现行的收费模式难以按权

责发生制确认本学费收入;第三,对于本的学生欠交学费也没有按权责发生制确认当年收入。

由此可见,5征求意见稿6中的修正的权责发生制在收入、费用的确认方面并没有清晰的原则,其包含的资产和负债的内容也不十分明确,无法用清晰的概

东北大学学生会制

[收稿日期] 2010-07-19

[作者简介] 黄显云(1970-),女,广西钦州人,广西医科大学财务处副处长,高级会计师,主要研究方向高校财务管

理。

念来描述其应用规定。由此会计基础确认的收入、费用并不配比,生成的会计信息在评价高校实际的运营委托责任方面仍有不足。

如果说5征求意见稿6中的修正的权责发生制是

为了合理确定教育成本,在实际操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也值得探讨,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理论是将

折旧费用与资产使用形成的收入配比,这意味着折

旧费用必须有相应的收入来源进行补偿。高等教育

是公益事业,公立高校生产的是一种准公共产品,学

费标准受到政府严格控制,高校固定资产一般很难

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进行经营并获得直接的收益,高校固定资产投入的资金来源主要有财政拨款、学

费收入、银行贷款。学费收入属于政府非税收入,纳

入部门预算管理,目前财政对高校的预算管理一般

采取定额加专项的模式,还没有形成对财政性资金

来源购置的固定资产折旧费用进行拨款补偿的模

式。另外在高校扩招过程中,政府对高校贷款建设的规模并没有建立相应的政策和制度规范,也没有

设立银行贷款资金来源购置的固定资产折旧费用的偿还途径。目前各高校利用各类资金购置的固定资

产存量是一个不小的数目,即使是按平均年限法来

计提折旧,也是一个比较大的金额,其补偿来源也是

值得思考的问题,否则会导致本期盈余的虚亏。综

合分析,笔者认为,在现行的公共财政体制下,目前

高校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模式与高校会计制度引入

权责发生制尚存在不相适应的地方。

一个健全的政府会计体系是一个国家制度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2],高校会计制度作为我国政府会

计体系的一部分,在其中引入权责发生制的会计基

础,也是改革和完善我国政府会计体系的其中一步。

但笔者认为,改革应全面综合地考虑我国的行政体

制、公共财政体制和预算管理改革问题。首先,要加

快我国责任政府建设的步伐,培养形成政府受托责

任和透明度的文化。在短期内,会计的理念和事务

可以反映而不是影响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化,因

此,政府会计改革不可能比政府改革更快。其次,要

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加快预算法的修订,强化

政府预算的授权责任,先从财政总预算会计改革入

手,引入修正的权责发生制。第三,改革公立高校的预算管理模式,加大对公立高校的财政投入,规范控

制公立高校的贷款建设行为,将高校的贷款纳入政 府预算管理,建立偿还渠道和补偿机制。

参考文献

[1]陈立齐著,陈穗红,石英华译1美国政府会计准则研究)))对中国政府会计改革的启示[M]1北京:中国财政经 济出版社,20091

[2]史蒂文.A.芬格乐著,张纯译1财务管理)))公共、医疗 卫生和非盈利机构组织[M]1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 社,20041

(上接第5页)反映在财务报表中的5固定资产情 况表6中,在会计报表中增设5基建投资情况表6和 5待摊投资明细表6,用于反映在建工程明细情况。高校事业会计与基建会计并轨是我国财政管理

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是统一会计主体的需要,它有 利于全面、真实、完整地反映高校的财务状况,提高 会计信息质量,为多元的投资主体和高校决策层的 投资提供数据支撑,因此,高校事业会计与基建会计 并轨大势所趋,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财政部1事业单位会计准则[Z]1财预字[1997]286号1

[2]王华1高校事业会计与基建会计合并建账的构思[J]1会 计之友,2006,(12)1

[3]朱鸿眉1高校事业会计与基建会计一体化问题的探讨

[J]1教育财会研究,2008,(1)1

[4]孟胜银1高校基建财务与事业财务合并核算的探讨[J]1 会计之友,2007,(5)1

[5]席炳文,韦法云1关于高校事业会计和基建会计合并核 算的探讨[J]1经济师,2007,(10)1

政府会计 篇3

摘 要 在促进军事资源优化配置,加强军队内部管理,维护军队经济秩序和提高军费使用效益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大。但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军队现代化建设不断深入,会计信息失真现象越来越多,人们对会计信息失真深表忧虑。因此,如何加强军队会计监管,维护正常的财经秩序,提高军事经济效益,是当前一项紧迫的现实任务。

关键词 政府会计 会计监管 军队会计

一、政府会计监管的背景及含义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会计信息作为一种重要的公共物品和社会资源,在促进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强内部经营管理和国家宏观调控服务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人们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由于受到巨大利益的驱动和会计信息的不对称,会计信息提供者所生产和披露的会计信息的“含水量”也越来越高。会计信息失真、造假现象严重。特别是近几年来,由于美国安然事件以及在最近我国资本市场上发生的一些腐败案件,使人们对会计行业自律的严密性、独立性、政府在会计监管中发挥的作用产生了颇多的质疑,于是会计的理论界和实务界针对如何加强政府会计监管、政府在会计监管的必要性、作用与意义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那么,什么是政府会计监管呢?各国学者对政府会计监管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斯蒂格勒茨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主张国家对经济需实施必要的监管,认为市场失灵是政府干预经济的主要原因。当市场存在失灵时,政府由于自身的强制力和权威性,可以通过实施强制性信息披露、进行法律惩戒等手段修补会计市场失灵。施莱弗和格莱泽发表了《监管型政府的崛起》一文,对政府监管的历史背景及监管执法与法庭诉讼的差异作了比较分析,以美国政府行政监管的历史为例,归纳了监管的优势。

目前理论界对政府会计监管尚无明确定义,但当前人们对会计监管的含义有这么几种观点:第一种认为,会计监管是政府对会计工作的干预,以确保会计工作能够合理、有序的进行。第二种认为,会计监管不仅是对会计工作的干预,更是对会计工作质量的保证。若只把会计监管片面的理解为“干预”,那必然是间接的,而政府会计监管本质上要求必须具备经常性、全面性、连续性特点。第三种观点认为,会计监管主要是为了弥补市场竞争的先天性缺陷——个体利益膨胀导致整体利益无法实现最优,而建立的一种让利益各方进行有效博弈的制度,因此政府会计监管可以看作是一个讨价还价的博弈过程。

一般意义上的会计监管是对会计主体生产和披露会计信息所进行的内部控制和外部监管。这里的外部监管包括会计行业自律(如会计师协会)、民间监管(如公共媒体等)以及政府的监管。

可见,政府对会计的监管是从外部的角度进行的,由于政府地位独立,与被监管者没有依附关系和利益联系,同时它有法定的权威和强制力,可以对违法的被监管者依法实施制裁,所以笔者认为政府会计监管就是政府为了保护市场各参与者的利益,促进资本市场和经济的有序发展和运转,通过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来指导或强制会计主体会计信息的生产和披露的行为。

二、政府会计监管的经验

政府对会计的监管是从外部的角度进行的,由于政府地位独立,与被监管者没有依附关系和利益联系,同时它有法定的权威和强制力,使得政府监管具有足够的独立性和强制性,最大限度的保证了会计监管的公正、合理及效率。政府会计监管之所以行之有效,主要是政府会计监管以下两方面因素:一方面它具有独立性。会计监管是整个经济监管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政府监管又是会计监管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经济监管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同时,它又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这种独立性主要决定于资金运动上的独立性,还决定于会计监管具有相对独立的内容和方式方法。另一方面它具有强制性。会计市场“交易”的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会计信息。对于供给者来说,提供会计信息除与其他商品一样要花费明显成本,(如会计人员的工资等以外)还要承担一些隐性成本。(如为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尽可能保护企业的商业秘密等的成本)由于会计信息的供给方和需求方存在着信息不对称,作为供给方的企业,常常利用自身占有信息资源的优势进行舞弊。即使管理当局没有舞弊的初中,但由于其提供的这种特殊商品比较容易为其他企业,特别是竞争对象模仿,产生“搭便车”现象,从而对企业本身的经营造成诸多不利。这时,作为手中拥有公共权力的政府,就可以凭借其自身的地位和权利,采取强制措施减少这种不对称,从而维护资本市场的稳定。

三、政府会计监管对军队会计监管的启示

通过对政府监管特征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政府监管的两个显著特征:独立性和强制性。结合军队这个特殊的武装团体,若要提高会计监管的效率,也必须赋予监管者足够的独立性和强制力。具体可做以下要求:一是要突出军队审计部门的独立性,使其避免与被监管者发生利益关系,使其在进行审计的时候可以公平、公正、合理的进行。具体而言就是要改革我军现有的三级审计体系,将现有的军区审计局、军级单位审计处及审计事务所改变为解放军审计署的特派机构,行政上完全隶属于解放军审计署,最大限度的保证审计机构的独立性。二是要赋予监管者足够的强制力。有多大权力,才能办多大事。如果权利过小,则很难对被监管者产生有效地监管。但同时要注意权利不可过大,避免“监守自盗”。

参考文献:

[1]熊友存,李劲松.军队财务管理学.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4.

[2]张俊民.会计监管.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0.

政府会计 篇4

关键词:政府会计,会计准则,改革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认为,有效的政府会计对于公共部门的治理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通过有效的政府会计产生具有较高财政透明度的财务信息,可以全面反映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成本,从而衡量政府的工作绩效。市场化改革导致我国的财政的公共化改革,尤其是政府职能的转换、公共财政体制的改革、政府绩效评价制度的建设等,均对反映政府经济活动的政府会计信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应地,要求我国政府会计制度从计划型向市场型模式转变,建立起与公共财政相适应的政府会计制度。立足于政府会计准则基点去研究政府会计改革,对于引导和推动我国的政府会计的改革进程,深化我国公共财政管理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1 政府会计比较研究综述

目前政府会计研究仍是我国财政学界和会计学界薄弱环节之一,研究的人不多,受重视程度不够。随着财政公共化改革的深入,诸如部门预算制度、政府采购制度、国库集中收支付制度等改革的推进,财政制度整体改革中日益突出的问题就是我国政府会计制度改革和建设的滞后。这一问题引发了学术界和实际部门的高度重视,也涌现出了大量的相关研究成果。“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现有的文献里通过介绍西方国家政府会计改革经验,从而提出对我国政府会计改革借鉴建议的不在少数。比如,应益华(2008)对比中美政府会计制度指出我国现行预算会计体系的缺陷。张琦(2007)通过对新西兰政府会计改革的介绍,提出未来我国政府会计改革应以公共管理、公共财政制度等改革为基础,采用先试点后推广的建议。谷祺、邓德强(2006)分析德国和法国政府会计改革的动因,指出我国政府类型、政府体制和德法的相似之处,认为德法模式的政府会计改革值得借鉴。政府部门特别是财政部会计司还出台了相关的专集专门介绍政府会计研究成果,比如财政部会计司的《政府会计研究报告》等。但是关于西方政府会计理论研究的文献较少,为了拓宽我国政府会计理论研究的视野,这一类的文章应得到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2 中美英政府会计准则差异概述

在中国,政府会计准则的制定主要是指相关法律规章的制定,政府会计准则制定机构隶属于财政部。政府会计的狭义范围大概包括政府行政单位会计;是否应该包括公共事业单位会计仍处在争论中。目前经过财政部部务会议审议已通过《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并且力争在2020年前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府会计准则体系和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

而美国近20年来,在完善和发展政府会计准则的制定机构方面做了很多努力,包括增加机构的合法性、所需的专业知识以及财力保障。合法性意味着得到法律领域和专业领域的认可,这对保证准则能够在低成本的情况下被强制执行具有重要的意义。准则机构的委员必须有才能确保其出台的推测合理可信而且具有说服力。足够的财力支持可以确保委员会委员的职员的规模,也影响专业委员和兼职委员人数的比例。

英国的政府会计准则发展的总体模式与美国比较相似。英国的财政部兼有美国联邦政府预算和管理办公室的预算职能和美国财政部的财务管理职能,且毋庸置疑的拥有为整个政府制定会计准则的法定职能。但也存在着某些差别,首先,英国财政部是中央政府会计准则制定的核心,国会和国家审计(NAO)不具有该职能。由于政府“一会”制度的不同,像美国联邦会计准则咨询委员会之前的那个时代发生的总审计署和美国政府预算管理局(OMB)之间相互抵触的情况,在英国就不太可能发生。其次,英国的财政大臣同时拥有预算和财务管理职能,这种制度安排使得预算和会计很容易融为一体,但是由于美国的联邦会计和联邦预算的基础不一致使得两个系统和谐遥遥无期。

3 中美英政府会计比较分析

3.1 会计与预算关系

中国的政府会计是以预算为主导。会计是预算执行和监督的一种工具,同时,也提供一些关于绩效方面的信息,以作为制定来年预算的基础。因此,会计与预算的统一是通过一个共同的账户分类体系以及共同的收付实现制基础来完成的。Chan(2000)指出一定程度上的会计独立是非常必要的,否则预算外资金会游离于账户之外,导致出现严重的违规现象。另外,中国逐渐受西方国家,主要是英美政府会计的影响,因此,引入权责发生制的概念将会使其重新认识会计与预算的关系。

美国的联邦政府以及州和地方政府都维持着预算会计体系,用来反映其现金流量。在美国,预算原则与计量不输入政府会计准则的范围。联邦政府要将权责发生制基础上的政府活动的情况与收付实现制基础上的预算赤字进行协调,州和地方政府要披露最初通过的以及调整后的预算,包括用预算方法计算出的各项预算与实际执行结果的比较。另外,还要说明预算与实际执行结果直接差别的原因。

英国的财务报表和预算之间似乎没有很明显的区别,年底的财务报表并不包括收入预测和拨款,以及预算和实际情况的比较,地方政府实务规则也几乎不提预算,因此,不难看出其与企业公认会计原则之间的相似之处,因为企业会计原则上不要求企业披露预算或者在财务报告中报告预算的比较情况。英国地方政府的预算使用权责发生制持续很长时间,并对中央政府层面的预算影响尤为深刻。

总的来说,中国的政府会计很大程度上受到预算的影响,但在英国和美国,政府会计却享有很高的独立性。

3.2 使用者和目标

中国的政府会计准则并没有清晰的说明使用者的需求问题。准则或制度的主要内容是财务资源、收入与支出以及资金转移的确认和计量问题。每个政府机构会计制度的主要目标是在规定的时间(每旬、每月或者每年)向上级政府编制财务报告。这些报告致力于满足政府宏观管理的需要,会计的目标是确保其财务报告能被批准和通过,从而完成其年度政府受托责任。中国的政府会计的管理取向与20世纪70年代前的美国政府会计有着相同之处。

美国的政府会计中确定谁是使用者和了解其需求主要是基于财务受托责任的规范理论,即谁有权利知道和需要知道政府的财务事项。关于财务报告的形式和内容的准则要尽量满足使用者的需要,并在各种备选的会计确认和计量报告中进行合理的选择,以实现公允编报的目标。从实践中看,会计的目标是确保其账目能够通过审计师的核查。对使用者决策的有用性和公众受托责任是英国政府会计准则的概念基础,政府的财务报告和审计报告需要呈交给国会的公共账目委员会进行审议,不管通过与否,都会强化财务受托责任目标。

可以看出,财务受托责任是中美英政府会计准则的基石,知识在层次上有所不同。中国强调政府内不同行政层级的管理责任,英国强调的是行政官员对国会的受托责任,而美国强调的是政府整体对公众的受托责任。

参考文献

[1]陈志斌.基于衍生职能界定的政府会计角色定位研究[J].会计研究,2014(1):28-34,94.

[2]戚啸艳,韩静,赵建国.政府会计改革进程中的困惑和机遇解构[J].会计研究,2013(6):33-38,95.

[3]欧阳宗书,狄愷,张娟,等.美国、加拿大政府会计改革的有关情况及启示[J].会计研究,2013(11):3-7,95.

[4]路军伟.我国政府会计改革取向定位与改革路径设计——基于多重理论视角[J].会计研究,2010(8):62-68,96.

[5]张琦,王森林,李琳娜.我国政府会计改革重大理论问题研究[J].会计研究,2010(8):76-82.

[6]刘光忠.关于推进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若干建议[J].会计研究,2010(12):11-16.

[7]刘玉廷.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若干问题[J].会计研究,2004(9):3-6,97.

政府会计 篇5

2010-08-21 来源:中国会计网

作者:李建军

参与讨论:会计社区

 【官方授权金蝶KIS8.1标准版,淘宝价20元】 【会计实务操作班:出纳、报税、建表、会

计电算化】

最近几年我国大中城市改造力度加大,根据城市规划的要求,许多企业将厂房、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从城市中心部分或整体搬迁,各级政府对搬迁企业也给予了补偿。但对搬迁过程中收到政府搬迁补偿、拆除旧固定资产、重建固定资产折旧的计提等经济行为,执行新企业会计准则和新企业所得税法的企业应如何进行会计处理和税务处理?本文拟对此进行分析。

一、收到政府搬迁补偿

(一)会计处理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的规定,政府补助是指企业从政府无偿取得货币性资产或非货币性资产,但不包括政府作为企业所有者投入的资本。企业在收到政府搬迁补偿款时首先要区分政府补助和政府资本性投入,对于政府补助,又分为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和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应当确认为递延收益,并在相关资产使用寿命内平均分配,计入当期损益。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用于补偿企业以后期间的相关费用或损失的,确认为递延收益,并在确认相关费用的期间,计入当期损益(营业外收入—政府补偿收入);用于补偿企业已发生的相关费用或损失的,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对于政府作为企业所有者投入的资本性投入,应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的规定,在专项应付款核算,待工程项目完工形成长期资产的部分,借记“专项应付款”,贷记“资本公积—资本溢价”,对未形成长期资产的部分,借记“在建工程”等科目,拨款结余需返还的,借记“专项应付款”,贷记“银行存款”。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第四条规定,对于企业因城镇整体规划、库区建设、棚户区改造、沉陷区治理等公共利益进行搬迁,收到政府从财政预算直接拨付的搬迁补偿款,应作为专项应付款处理,即参照上述规定先作为政府资本性投入处理。其中,属于对企业在搬迁和重建过程中发生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损失、有关费用性支出、停工损失及搬迁后拟新建资产进行补偿的,应作为政府补助,自专项应付款转入递延收益,并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进行会计处理。企业取得的搬迁补偿款扣除转入递延收益的金额后如有结余的,应作为国家资本性投入,计入“资本公积”科目。

因此,企业因搬迁收到的政府补偿时,应首先分析是否适用于《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的规定,判断是否属于因城镇整体规划、库区建设、棚户区改造、沉陷区治理等公共利益而进行搬迁收到政府补偿,即是否因公共利益而搬迁,如是可参照《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规定处理。

(二)税务处理

根据新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搬迁补偿款不属于税法所列举的“免税收入”范畴,搬迁补偿款应是新企业所得税法第六条规定的补贴收入(其他收入的形式之一);新企业所得税法第七条规定财政拨款为免税收入。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规定,财政拨款为政府补助的形式之一,但与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中规定财政拨款定义不同,应用指南中的财政拨款定义为: 财政拨款是政府无偿拨付给企业的资金,通常在拨款时明确规定了资金用途。而所得税实施条例中的财政拨款定义为:财政拨款是指各级人民政府对纳入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组织拨付的财政资金,但国务院和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的除外。所以一般企业收到的财政拨款并不享有免税优惠,为纳税收入,但有具体规定的除外。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政策性搬迁或处置收入有关企业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9]118号文)规定,企业根据搬迁规划,异地重建后恢复原有或转换新的生产经营业务,用企业搬迁或处置收入购置或建造与搬迁前相同或类似性质、用途或者新的固定资产和土地使用权(以下简称重置固定资产),或对其他固定资产进行改良,或进行技术改造,或安置职工的,准予其搬迁或处置收入扣除固定资产重置或改良支出、技术改造支出和职工安置支出后的余额,计入企业应纳税所得额;企业没有重置或改良固定资产、技术改造或购置其他固定资产的计划或立项报告,应将搬迁收入加上各类拆迁固定资产的变卖收入、减除各类拆迁固定资产的折余价值和处置费用后的余额计入企业当年应纳税所得额,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上述企业政策性搬迁和处置收入,是指因政府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等政策性原因,企业需要整体搬迁(包括部分搬迁或部分拆除)或处置相关资产而按规定标准从政府取得的搬迁补偿收入或处置相关资产而取得的收入,以及通过市场(招标、拍卖、挂牌等形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权转让收入。

对于上述两种情况,如果政府搬迁补助适用《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第4条规定的,企业取得的搬迁补偿款扣除转入递延收益的金额计入资本公积的,该资本公积额为永久性差异,应在计入资本公积的纳税进行纳税调增。

需要注意的是,企业没有搬迁规划的,收到搬迁补偿款的当年就要并入应纳税所得额申报纳税。企业有搬迁规划并符合相应条件的,搬迁补偿款可以在规划搬迁次年起递延5年,超过5年的在第6年要将余额并入应纳税所得额申报纳税。企业实际搬迁规划期间不足5年的,则在完成搬迁活动的当年将余额并入应纳税所得额申报纳税。

二、拆除旧固定资产

(一)会计处理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规定,企业出售、转让、报废固定资产或发生固定资产毁损,应当将处置收入扣除账面价值和相关税费后的金额计入当期损益,即通过“固定资产清理”科目进行会计核算,并将固定资产清理的余额转入“营业外支出”(营业外收入)科目。

(二)税务处理

新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企业实际发生的与取得收入有关的、合理的支出,包括成本、费用、税金、损失和其他支出,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上述损失包括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固定资产和存货的盘亏、毁损、报废损失,转让财产损失,呆账损失,坏账损失,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因素造成的损失以及其他损失。所以固定资产的处置损失在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批后可以在税前列支。

三、重建固定资产折旧的计提

(一)会计处理

涉及政府补助的重建固定资产在计提折旧的同时,需要同时借记“递延收益”科目,贷记与折旧同等金额“营业外收入—政府补助收入”科目。

(二)税务处理

根据国税函[2009]118号文的规定,企业利用政策性搬迁或处置收入购置或改良的固定资产,可以按照现行税收规定计算折旧或摊销,并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企业根据搬迁规划,异地重建后恢复原有或转换新的生产经营业务,用企业搬迁或处置收入购置或建造与搬迁前相同或类似性质、用途或者新的固定资产和土地使用权(以下简称重置固定资产),或对其他固定资产进行改良,或进行技术改造,或安置职工的,准予其搬迁或处置收入扣除固定资产重置或改良支出、技术改造支出和职工安置支出后的余额,计入企业应纳税所得额。所以使用政府补助形成的固定资产按现行所得税法计提的折旧可以在税前列支,而从递延收入转入营业外收入的政府补助收入,为免税收入,应作为永久性差异进行纳税调减。担任企业会计顾问的实践经验

2010-08-19 来源:中国会计网

作者:毛兴国

参与讨论:会计社区

 【官方授权金蝶KIS8.1标准版,淘宝价20元】 【会计实务操作班:出纳、报税、建表、会

计电算化】

简介: 在我们温州地区,许多已经上规模的民营企业,资本的原始积累阶段虽然已经完成,但草根出身的企业主们由于文化基础薄弱,现代管理经验缺乏,企业的经营方式和内部管理仍然比较落后,特别是在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方面,账目不清,家底不明,急需进行规范完善,于是纷纷开始借助外脑来帮助、完善自己,会计师事务所中的注册会计师们逐渐成为他们的聘请对象,我们的会计顾问、会计咨询服务业务开始初露头角。

一、财务会计顾问服务内容和开展情况

2005年开始,我们陆续为20多户企业担任财务会计顾问,服务的客户除主要在本地外还远涉广东、上海、四川、武汉、河南等地。提供服务的主要对象是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和财务会计人员。提供服务的内容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工作:

1、指导企业负责人合理组织管理财务会计工作。目前不少民营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没有分离,企业王们直接参与管理,但缺乏必备的财务会计知识,对逐步规模化、集团化以后的企业如何组织会计核算、如何进行财务控制心中无数,急需聘请专家帮助指导筹划。

如我市一家以家属成员组成的民营企业,母公司注册登记在武汉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由于业务需要同时又在湖南、山东等地开设了七家子公司和分公司,对这些公司如何组织核算和管理他们一筹莫展。我们接受委托后,先去实地进行了调查了解,然后组织他们召开研讨会,提出我们的解决方案。通过会议沟通协调,结合母公司、各地子公司实际以及老板们的经营特色,很快就确定了系统的实施方案。最后设置财会机构,配备财会人员,工作很快就有序展开了。现在我们除了接受电话和网上咨询外,每年去武汉总部两趟,一是和企业负责人进行沟通交流,提供一些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信息,引导他们改变经营理念,逐步适应市场经济变化的需要;二是现场了解并和财会人员进行交流沟通,帮助他们逐步完善会计核算系统,使财务会计工作能更好地为内部管理提供服务。通过努力,我们还和企业的主要负责人成了好朋友,成了长期合作伙伴,并接受了部分其他审计业务。另有一家本地的顾问企业,由于管理需要对分公司和车间进行放权并单独业绩考核,财会机构原有的会计核算无法满足这种管理放权的要求,企业老板非常着急。我们经了解后,建议企业拆分会计主体,将原来只设一个账套核算的公司,按车间、分公司拆分为五个会计主体,开设了五个独立核算的账套,并且在各个车间和分公司都配备了会计、出纳。

企业的资金、销售和纳税等事项由总部统一管理,物资采购和成本管理由各核算单位自行控制。每月各核算单位独立编制会计报表后由总部合并对外报送,较好地解决了分块核算,统一对外,权责清楚,效率提高的目的。项目运行半年以来,车间和分公司的负责人积极性非常高,各部门的经营业绩不断提高,而总部老总的感觉是,企业整体效益在逐月提高,而日常管理却越来越轻松。他们深有感触地说,要想理顺会计核算系统,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会计顾问不可不请。

2.指导会计人员规范会计核算。不少企业外聘会计顾问的直接原因,是由于本单位的财务会计人员工作经历短,业务能力和工作经验不足,所以指导会计人员完整准确地开展会计核算,是担任会计顾问的主要任务。如去年下半年我们接受委托的一个顾问单位,由于原王办会计调离去杭州工作,临时将原助理会计提升为业务王办,为了避免会计业务处理出现差错,在与我们签订委托协议时,特别强调我们必须每月对会计编制的凭证进行复核。担任顾问后,我们在第一次复核凭证时就发现了不少差错。如该企业由于业务扩展后厂房不够,于去年十一月份并购了隔壁一家工厂的厂房,会计根据购买发票直接将860万元的购房支出列为固定资产的房屋建筑物项目,我们经过核对评估报告后发现,其中土地使用权价值达608万元,于是我们立即建议企业将这部分土地使用权调整为无形资产项目,这样每年可避免由于会计处理差错而多交的房产税5.11万元。又如去年我们到上海的一家单位咨询,在检查会计凭证时,发现该单位原材料入库凭证和供货发票的间隔时间差距很大,6月份的入库单和8月份的购货发票放在一起,在8月份入账时借原材料、货应付账款。由于目前大量的物资采购一般都是原材料供货在前,增值税专用发票在支付款项时才提供,而且数量大时间间隔较长,采用标准的红字冲销法难以适用,但企业的会计人员业务水平低,不知道该做如何处理。原来的这种会计处理方法明显存在着物资管理账物不符现象,经到仓库等实地了解,该企业的存货管理确实长期账实不符,虽曾多次组织清理但始终无法彻底解决。针对上述倩况,我们从调整会计核算的源头着手,按照规范会计处理原则并结合企业实际设计了全套的解决方案,理顺了会计核算和物流管理的同步关系,企业物资管理很快就实现了账账相符、账实相符的要求,还较好地完善了应付账款、应交税金等账户的核算。

3.帮助企业做好税收筹划。精明的企业老板慕名到会计师事务所聘请会计顾问,其中不少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节省税收成本,规避涉税风险。不少民营企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大,但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仍然延续着企业发展初期家庭作坊式的管理模式,与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严重缺位,而且对外提供的会计信息不完整、不真实,税收成本和涉税风险都很高。随着我国会计法规和税收法规的不断完善,计税标准和征管方式更加透明规范,会计准则的许多确认、计量原则已经成为计算税收的直接标准,会计核算资料已经成为计算税收的法定依据。要做好企业的纳税管理和税收筹划,必须要从事前规划经营方式和事后规范会计核算这些基础入手,注册会计师理所当然成为担任咨询顾问的首选人物。在担任许多企业会计顾问期间,我们受理了大量涉税事项的业务咨询,无论大事或小事我们都认认真真恪尽职守,努力引导企业从调整生产经营方式和加强内部管理出发,从规范会计核算的每一个环节着手,不走捷 5 径,不存侥幸心理,踏踏实实地开展工作。我们服务的理念是,指导企业在税法规定许可的范围内合理安排生产经营活动,帮助企业规范会计核算,逐步实现企业账目清楚,纳税申报准确,税款缴纳及时,最大限度地规避涉税风险;同时努力帮助企业减轻税收负担,实现企业的直接利益和间接利益双丰收。

4.帮助企业协调股东利益。许多民营企业由于公司内部治理机制不规范,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三会合一”的现象普遍存在,权力与责任之间的制衡机制缺失,股东之间经常发生利益摩擦,有些单位的会计顾问委托就是从协助调解股东利益开始的。

如我们提供服务的一个客户,他们共有八位股东组成一个团队,分别在本地和四川、广东等地设有六家公司。这些公司一般只由个别股东负责经营,其中一家公司还是由外聘专职经理负责经营。我们接受委托的任务就是指导企业监事会开展工作,协助企业监事会开展对经理人的业绩考核。每年公司财务决算完成后,我们就和监事会成员一起到企业所在地,现场了解实际生产经营倩况,检查会计核算的实际运行,对财务信息进行分析复核,对股东提出的某些事项开展专门调查,最后帮助企业召开股东大会,现场解答股东们提出的财务问题,公布企业当年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最后编制利润分配方案,经股东大会通过后实施分配。在这种委托中,我们的会计顾问充当着“娘舅”的角色,客观公正地处理好股东之间的利益关系。

此外,我们会计顾问的服务内容还涉及帮助培训会计人员;帮助完善内控制度;企业投资、企业重组过程中的政策法规解答;《公司法》和公司管理法规相关内容的咨询等。

二、如何当好会计顾问

1、要当好企业的会计顾问,执业人员必须具备德才兼备的个人素质。企业聘请顾问人员,大部分都是冲着某个事务所或某个注册会计师来的,他们对人的素质要求非常苛刻,事务所的形象和注册会计师个人的道德品质以及它们在职业界的口碑非常重要。会计顾问是以自己的知识智慧和长期积累的经验帮助别人的,而且服务者本身就是服务的一部分,提供服务时客户就在服务现场,服务者和客户要进行直接接触,这就要求我们的顾问人员在咨询服务过程中,要始终保持独立、客观、公正的职业形象;要严格为客户保守商业秘密;要以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指导;要善于和客户交流沟通;要和客户的主要负责人员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咨询服务还不同于审计业务,在整个服务过程中顾问人员必须处处急客户所急,想客户所想,想方设法解决他们想要解决的问题,要通过我们的指导和筹划,使他们的管理水平能有一个质的提高。只有这样,他们所付的咨询费才会物有所值,而且企业还能从聘请会计顾问的过程中取得直接和间接效益,实现“四两拨千斤”的功效。

只有这样,我们的会计顾问才会得到企业和社会的认可,我们的客户才会越做越多。

2.接受会计顾问委托业务也必须要与审计业务一样签订规范的业务约定书,明确好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特别是服务时间的安排,一定要具体明确。本地客户我们每月必须到企业一次,现场了解并当面接受咨询,日常碰到的零星疑难问题一般在网络或电话中交流沟通,较大的系统性事项,只要属于约定的业务范围,我们一般都及时安排时间到企业现场咨询解答,努力做到使企业有问必答,有求必应。

《政府会计准则》解读 篇6

【关键词】《政府会计准则》;权责发生制;财务报表;理解

一、政策背景

2015年10月23日,我国财政部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制定并对外颁布了“财政部令第78号文”——《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以下简称《准则》)。该《准则》将于2017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

一直以来,纵观我国政府会计领域,会计核算基础一直都是收付实现制。会计体系主要为以《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等为代表的预算会计标准体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原有的会计核算基础与体系已难以满足市场新形势的要求。推动政府会计改革的呼声逐年加大。

2014年,我国财政部制定了《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方案》。国务院于2014年12月对此进行了批转,并进一步确立了政府会计改革的目标、原则、思想、步骤,以及配套措施等相关内容。在该《改革方案》中,权责发生制是重点。同时提出,权责发生制的实现基础是进一步规范政府会计准则体系。其中,制定并颁布《政府会计准则》是整个改革历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政府会计准则》的基本内容与创新

1.《政府会计准则》的基本内容

《政府会计准则》共分为“总则”、“政府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等六章内容(共62条)。其中,“政府财务会计要素”是重点。政府财务会计要素主要由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费用五部分构成。《准则》分别对上述五部分进行了详细与严格的规定。

2.《政府会计准则》的创新

《政府会计准则》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会计核算模式的变化

《准则》中提出了政府财务会计要素主要由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费用五部分构成。首次并行提出收入、费用两个会计要素,而非现行预算会计体系中的收入和支出要素。将收入、费用两个科目并行提出,能够对政府这一会计主体的运行成本更加准确的予以反映,有利于政府资源的管理和绩效评价。

(2)实现了政府会计核算体系的“优化”状态

一直以来,我国政府都是实行“预算会计核算体系”,且会计基础采取收付实现制。而《政府会计准则》强化了财务会计的作用,规定政府会计由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共同构成,会计基础采取权责发生制。并且,要求通过“预算会计核算体系”形成决算报告。通过由会计核算形成的财务报告来全面、完整、真实、更加清晰的反映财务信息与政府的预算执行情况。

(3)对会计要素的标准确认和定义进行了更加科学的界定

《政府会计准则》规范了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费用五种会计要素的定义和确认标准。为政府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提供了保证,确保了政府会计体系内在的一致性。此外,《政府会计准则》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规范时,还着重考虑了财政管理的服务要求。界定资产时,强调了资产服务的未来潜力。除了政府自用资产之外,政府会计核算的范围还囊括了政府储备资产、基础服务设施、保障性住房等各种资产。同样,界定负债时,着重强调了现时义务,在政府会计核算范围内考虑了预计负债。

(4)提出建设财务报表体系,编制合并报表

《政府会计准则》要求我国政府会计主体不仅要按照财政部的规定定期编制财政决策报表,还应像企业一样编制资产负债表、收入费用表、现金流量表。不仅如此,还应按照相关规定编制合并财务报表。除此之外,还应对外披露政府财务报告。该报告报两个部分:政府综合财务报告、政府部门财务报告。以满足现代财政制度的需要。

(5)进一步明确了计量原则

资产的计量属性通常有历史成本、公允价值、现值、重置成本等;负债的计量属性则一般有历史成本、公允价值、现值。《政府会计准则》强调了历史成本这一计量属性,要求政府会计主体对资产和负债进行计量时,应采取历史成本这一计量属性。倘若需采用其他计量属性,需保证金额能够持续、可靠。以此更加符合政府会计实务的现状。

三、《政府会计准则》的实施对政府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所带来的变化

一直以来,纵观我国政府会计领域,会计核算基础一直都是收付实现制。会计体系主要为以《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等为代表的预算会计标准体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原有的会计核算基础与体系已难以满足市场新形势的要求。推动政府会计改革的呼声逐年加大。在这一背景下,《政府会计准则》应运而生,其是政府会计领域的一次重大的制度变革,为我国政府和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带来了显著变化。据笔者梳理,主要有以下几点:

1.能够准确反映政府主体的运行成本,如实且科学的评价单位绩效

《政府会计准则》要求我国政府和行政事业单位等会计主体在收付实现制的前提下采取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核算基础。按照权责属性核算费用支出,依照所属期限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和摊销无形资产成本。根据实际费用情况编制收入费用表,以反映会计主体的履职成本和实际运行费用。这一要求下,有助于我国政府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主体科学评价耗用资源,建立有效的预算绩效评价体系。

2.进一步规范了会计主体的财务行为,会计信息的质量更优

在《政府会计准则》的要求下,预算收入、预算支出、预算结余需采用收付实现制进行会计核算;而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费用需采取采用权责发生制进行会计核算。同时,对政府主体的会计信息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等进行了更加细化的原则性要求。有助于政府及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主体对经济业务事项进行更加规范的会计处理。

3.会计主体的财务管理水平更高

《政府会计准则》有助于政府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主体在贯彻落实预算会计体系要求的同时,还能够使其收支行为得以规范,夯实了预算管理基础。从而促使政府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主体严格落实国有资产相关规定,全面、真实反映资产存量信息,进一步控制了国有资产流失状况。不仅如此,还提高了这些会计主体的财务管理意识,资产、资金等一切资源得以被更加科学合理的配置,有效防范财务风险,实现主体单位财务管理的健康发展。

4.政府及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主体的财务透明度更高

《政府会计准则》要求我国政府会计主体不仅要按照财政部的规定定期编制财政决策报表,还应像企业一样编制资产负债表、收入费用表、现金流量表。不仅如此,还应按照相关规定编制合并财务报表。这一要求不仅能够全面反映政府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主体的财务情况、预算执行情况,还能有效反映出会计主体的现金流量。同时,合并报表也能更全面、直观的反映出会计主体各单位的整体财务状况和现金流量等相关信息。此外,单体财务报表与合并财务报表都需按规定进行审计和对外公开,显著提高了政府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主体的财务透明度。

四、如何做好对《政府会计准则》的贯彻实施

《政府会计准则》相对于旧准则在核算基础、会计理念、会计处理和信息纰漏原则等方面都进行一定的改动,这就要求各执行单位切实把握《政府会计准则》的精髓,在具体实行中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提高单位领导重视程度

各单位、各部门的负责人首先应当对《政府会计准则》给与充分的重视,加强自身的责任意识,制定好具体的实施步骤,强调各层级、各岗位人员的执行责任,强化监督,工作到位。

2.做好宣传培训工作

各单位应做好《政府会计准则》实施前的宣传和培训工作,组织职工进行集中学习,深刻领悟《政府会计准则》的精髓,确保单位财务及相关人员对《政府会计准则》的全面掌握。

3.做好对会计信息软件系统的及时调整

结合《政府会计准则》的出台,各单位应及时做好对自身财务信息管理软件的更新和微调,保证新准则变动的切实体现。

4.进一步强化预算管理、资产管理和绩效考评

政府机构的预算管理、资产管理和绩效考评一项是广大民众较为关注和诟病的地方,《政府会计准则》针对这几个方面进行了较大的修改和变动,各单位应尤其加强对上述几个方面的重视,扎实推进财务改革。

参考文献:

[1]沈漠.财政部对政府公共基础设施准则征求意见[N].财会信报.2016-09-19(A01).

[2]国炜.政府会计制度征求意见“双系统”得到落实[N].财会信报.2016-09-19(A06).

[3]政府会计准则第4号——无形资产[N].中国会计报.2016-07-22(008).

[4]刘安天.加快政府会计准则体系的落实进度[N].中国会计报.2015-11-27(001)[5]戴柏华.认真学习贯彻《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加快推进政府会计改革[N].中国会计报.2015-12-25(002).

[6]米太平.财政部举办《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培训[N].财会信报.2015-12-21(A03).

[7]沈漠.四项准则发布政府会计准则体系进一步完善[N].财会信报.2016-07-18(A01).

作者简介:

政府会计 篇7

1. 美国联邦政府财务会计准则体系简介。

(1) 财务报告目标。其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 预算诚信; (2) 运营绩效; (3) 受托责任; (4) 系统和控制。联邦财务报告应当帮助使用者理解财务管理系统以及内部会计和管理控制是否恰当, 以确保: (1) 根据预算和财务法案以及其他要求执行交易, 并根据联邦会计准则予以记录; (2) 资产受到恰当的保护, 以阻止舞弊、浪费和滥用; (3) 恰当地支持绩效计量信息。

(2) 会计确认基础及会计要素。联邦政府按完全应计制进行会计核算, 因此, 其定义的财务报表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净状况、收入和费用。其中, 资产是联邦政府能够控制的、体现经济利益或服务的某项资源;负债是在特定的事件发生或被要求时, 联邦政府在可确定的日期向其他主体提供资产或服务的现时义务;净状况或者净资产, 是在联邦政府或某个组成主体的资产负债表中所确认总资产和总负债之间的数字差异;收入是报告期间提供物品或服务、征税或行使其他权力、接受捐赠, 或者执行其他活动 (不包括借款) 而导致资产的增加或负债的减少或兼而有之;费用是报告期间提供现金或现金等价物、提供物品或服务, 或者执行其他活动 (不包括借款的偿还) 而导致资产的减少或负债的增加或兼而有之。

(3) 财务报告主体。联邦政府按照“组织观”来确定财务报告主体。联邦政府由提供服务的组织构成, 它们管理资源并对其运营负责。部门和主要的独立机构是组织单位, 因此将成为主要的报告主体。在联邦政府中按照这种方法来界定恰当的报告主体, 不仅支持了组织 (和次级组织) 中受托责任的确立, 而且还促使它们能够提供项目、预算账户有关的信息。所有的主体最终汇总成整个联邦政府, 它是唯一独立的经济主体, 尽管某些人认为整个国家才是最终的经济主体。联邦政府主体涵盖了存在于其组成主体中的所有资源和责任, 无论是行政、立法还是司法分支。因此, 联邦政府包括机构和政府整体这两个层面的财务报告主体。

(4) 财务报告信息: (1) 存量报表。这种报表应提供主体在某一个时点的财务资源存量及财务状况的信息。其计量基础可能是预算基础、现金制或者应计制。 (2) 流量报表。这种报表应提供主体在某个会计期间所实现的收入、所发生的支出、费用、利得和损失, 以及主体财务资源其他变动等方面的信息。其计量基础也可能是预算基础、现金制或者应计制。 (3) 预算报表。这种报表是为了达到预算的依从性目标而编制的, 主要提供预算与执行情况之间的对比信息。 (4) 业绩计量报表。这是为实现联邦政府财务报告第二个目标———运营业绩而提供的, 它反映政府提供服务的努力程度, 以及每个主体重大项目的完成情况。这些信息也反映了报告主体是如何花费资源的情况。当然, 有些政府项目的效果是很难计量的。 (5) 其他信息。财务报表附注是财务报告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 它使得财务报表更具信息含量和不具误导性, 以便使用者能更好地理解财务报表的内容。 (6) 必要的补充信息。这主要包括管理当局声明、管理当局讨论和分析 (MD&A) , 以及审计人员的鉴证意见书等。

2. 联邦法律对政府会计与财务报告的规范。

美国联邦政府有自成一体的、与州和地方政府相独立的会计准则体系。这个体系的形成也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而且是影响联邦政府会计的至关重要的会计规范。

(1) 美国宪法第9条规定, 联邦政府会计必须实施严格的预算控制, 联邦政府财务报告应提供最起码的财务信息。

(2) 《反赤字法》是宪法第9条规定的具体化, 它规定了行政分支机构官员或雇员的超预算支出或债务, 或授权超预算支出或债务均属违法。该法案也是资金监管法规的基础, 它规定了联邦政府会计核算的实务操作并把预算会计核算置于联邦政府会计的核心地位。

(3) 1921年颁布的《预算与会计法》确定了联邦政府的会计基础, 根据该法案成立的GAO作为立法的分支机构授予其对联邦政府财务收支的审计权和对所有公款的结账权、制定行政管理和资金会计结算程序的权力。1952年修订的《预算与会计法》确立了联邦政府行政部门会计核算和财务报告的框架:GAO负责制定各行政分支机构的会计原则、准则和相关规则;各分支机构负责制定和维护各自的会计制度及内部控制制度, 这些制度必须与GAO制定的准则一致, 而且除了满足财政部联邦政府会计核算和财务决算的要求外, 还必须提供管理、制定预算和执行预算所需要的财务信息。

(4) 1982年颁布的《联邦管理者财务一体化法》规定, 联邦政府机构必须建立内部会计核算和行政管理制度, 以确保债务和费用与实际法规相符;资金、财产和其他不动产不被浪费、损失、滥用或错误调拨;明确地记载政府机构的收入和支出, 以便编制账目和可靠的财务报表, 并维护固定资产的受托责任。该法案要求政府机构负责人每年对内部管理进行评估, 并向总统和国会汇报内部管理是否达到目的, 单独报告政府机构的会计核算是否符合GAO制定的原则、准则及相关规定。

此外, 1990年CFO法案、1996年《克林格-科恩法案 (Clinger-Cohen Act) 》、1996年《联邦财务管理促进法》、2002年《联邦信息安全管理法案 (FISMA) 》、2002年《不当付款信息法案》等均对联邦政府会计与财务报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3. 财务报告内部控制。

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是设计用来为财务报告可靠性提供合理保证的一套程序。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应当确保资产受到保护, 不被浪费、毁损、未授权的使用或错误分拨, 以及确保遵循财务报告有关的法律规章。联邦机构应当组建高层评估团队, 不仅从主体层面评估内部控制的特定组成要素也即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 而且从程序、交易或应用层面来评估内部控制。评估的最后一步是, 根据以上两个层面进行的评估, 就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设计和运作作出一个综合性的结论。总体评估应当推论: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是否有效运作, 或者其设计或运作中是否存在重大弱点。高层管理评估团队应当记录它对机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理解, 也必须记录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评估过程。

联邦机构的管理层被要求在其年度“绩效与受托责任报告 (PAR) ”中包括一份财务报告内部控制保证陈述。该陈述是管理层对该机构截至本财政年度6月30日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估。该保证陈述应当包括: (1) 阐明为机构建立和维护适当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是管理层的责任; (2) 阐明管理层用于评估机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有效性所使用的框架是OMB通告A-123; (3) 机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估截至6月30日, 包括“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是否有效”这样的明显结论。在其财务报告内部控制保证陈述中, 要求管理层直接阐明机构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是否有效。该陈述必须采用以下三种形式之一: (1) 无保留保证陈述 (没有重大的弱点被报告) ; (2) 有保留保证陈述, 考虑明显指出的例外 (一个或多个重大弱点被报告) ; (3) 无法保证陈述 (没有设置程序或者重大弱点无处不在) 。

根据SOX法案, 美国上市公司的管理层对其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评估的结果, 需要经过审计师的签证和报告, 也即获得审计意见。FMFIA和修订后的OMB通告A-123都没有要求单独针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评估和有效性发表审计意见, 联邦机构可以决定是否要为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获得一个审计意见。但是, 如果联邦机构不能够满足已经审批的内部控制重大弱点改正行动计划中所设定的时限, OMB就可以视情形要求机构为其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获得一个独立的审计意见, 将其作为联邦机构财务报表审计的一部分。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审计意见, 是监督一个主体风险管理和受托责任系统有效性的重要机制。内部控制是管理层的基本责任, 其中包括持续的监督。审计师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发布审计意见 (无保留、有保留、否定、拒绝表示意见) , 其作用类似于对财务报表发布审计意见, 也即阐明审计师是否同意管理层在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方面所做的声明, 从而为报表使用者提供了一个独立意见, 提高了管理层声明的可靠性。

修订后的OMB通告A-123已执行了4年。在2006年, 在24个CFO机构中, 16个进行了内部控制的全方位评估, 8个进行了多年的分阶段评估, 并计划在未来3年内测试剩下的程序。在24个CFO机构的年度PAR中, 管理层针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提供的保证陈述中, 无保留意见10个, 有保留意见13个, 无法保证意见1个;此外, 还有2个机构自愿获得了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意见。2007、2008、2009年的执行情况基本类似于2006年。尽管许多联邦机构在识别和改正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 但是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有效的内部控制对各个联邦机构和联邦政府整体而言都是一个挑战, 因此GAO在2006~2009年联邦财务报告的审计报告部分, 都针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发表了否定意见, 认为联邦政府没有保持有效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

二、对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启示:借鉴与反思

美国联邦政府会计与财务报告规范是美国政府所处公共环境的产物, 因此我们不能简单照搬。但是, 熟悉美国的现行政府会计与财务报告规范及其发展过程, 结合我国国情, 借鉴其合理且可行之处, 将促使我国政府会计标准的制定和政府会计改革能够真正解决我国的实际问题。笔者认为, 美国联邦政府会计与财务报告规范在以下三个方面可供我国借鉴:

1. 法律法规的建设先行。

完善的法律体系是政府会计改革成功的重要保障, 有效的政府会计要求一定的基础设施, 准则、广义的法律、规则和规定以及职业规范均属于这些要求。政府会计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涉及面广, 技术性强。实行政府会计改革的国家, 基本上都是通过一定的立法形式, 来保障改革的推进 (北京市预算会计研究会, 2006) 。例如, 美国1996年的《联邦财务管理促进法》、英国2000年的《政府资源和会计法案》、法国的《新预算法》、西班牙的《总预算法案》等, 对政府会计的职能、作用及采用的会计记账基础等方面作了明确的规定, 为推行政府会计改革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支持。长期以来财务报告在美国成了公共政策问题, 因为报告或者是根据宪法、法律的要求编制, 或者是政治和经济压力使然 (陈立奇, 2004) 。

以会计法律和行政法令来规范政府会计和财务报告, 是由我国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法律制度决定的 (李建发, 1999) 。我国基本上属于成文法的国家, 政府会计法规体系已初步形成, 包括《会计法》、《预算法》、《审计法》、《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等。但是, 我国目前支持政府会计改革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不完善, 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的政府会计改革无法获得恰当的法律地位。例如, 虽然我国在1995年正式颁布了《预算法》, 但实际执行情况不是很理想, 依法理财、依法进行支出预算管理的氛围尚未真正形成。财政领域的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和财政收支分类改革就是因为缺乏相应的法律支持, 在推动过程中遇到了不少阻力, 影响了改革的深度和广度 (金希萍, 2008) 。就我国国情而言, 实施政府会计改革, 首先需要协调和完善现行政府会计的法律法规体系, 形成政府会计改革的法律依据。我们应及时修改《预算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尤其应关注《预算法》修订中将会影响和制约政府会计的条款, 制定一系列新的法律法规, 继续深化相关财政管理制度改革, 为建立新的政府会计制度体系创造条件, 为改革提供可靠的法律保障。

2. 建立健全政府内部控制, 特别是财务报告内部控制。

近年来, 我国政府审计结果公告所暴露和反映的各种违规问题, 虽然各有原因, 但其根源都是财务管理薄弱, 这与政府内部控制不严有直接关系。对我国政府内部控制现状分析表明, 设置缺失、缺少责任约束、外部环境变化快、测评力度不够, 是形成政府部门内部控制执行缺位、不到位的主要原因 (审计署审计科研所课题组, 2007) 。按照国际组织有关公共治理的意见, 强化政府内部控制是实现良好政府治理的关键 (IMF, 2007) 。在美国, 联邦政府财务管理的历史记录了国会200多年以来不断地努力改进政府内部控制的过程。美国联邦机构的经验表明, 内部控制应当置于其已经审计财务报表同样重要的位置。事实已经证明, 合理而有效的政府内部控制是公共受托责任的基础, 是成功公共财务管理的关键, 可靠的财务信息是日常主要决策的关键所在。没有合理的内部控制, 政府财务报表金额就无法做到完整、可靠、正确、一致和及时。美国联邦政府和其他国家的经验以及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 (INTOSAI) 的内部控制指南表明, 构造有效的内部控制结构需要以下关键的要素:立法基础, 内部控制标准, 对内部控制负主要责任的管理层, 内部控制自我评估, 内部审计, 以及负责监督和评估内部控制系统的最高审计机关。

鉴于此, 为了建立健全政府内部控制, 我们应当逐步构建政府内部控制的法律法规基础, 强化政府管理层的内部控制责任, 逐步建立恰当的内部控制标准, 开展经常性的内部控制测评, 完善政府内部审计制度, 强化审计署在改进政府内部控制方面的作用, 并对政府内部控制进行成本效益分析。此外, 还需要建立内部控制的激励机制, 做正确的事要有明显的报酬 (激励) , 做错误的事要承担后果 (惩罚) 。当然, 加强政府部门内部控制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发展的过程 (刘玉廷和王宏, 2008) , 不可能一蹴而就。

3. 制定政府财务会计准则与概念框架。

从世界范围来看, 建立一套完整的政府会计准则体系, 定期编报政府综合财务报告, 已经成为国际上加强政府公共管理、提高财政透明度的重要手段和通行惯例, 研究我国政府会计准则体系的时机已经成熟 (刘玉廷, 2004) 。国内会计界对如何建立我国政府会计准则体系, 看法比较一致 (北京市预算会计研究会, 2006) 。陈立奇 (2004) 认为, 财务会计准则的作用有三个: (1) 更加容易和有效地对组织的财务状况和业绩进行评价; (2) 由于财务管理人员具有粉饰财务状况的激励因素, 就需要会计准则的制定者不处于利益的相关方; (3) 审计师需要一系列的准则来对财务管理人员所反映的实体财务状况的质量加以判断。西方国家的政府会计改革的经验表明, 建立政府会计准则体系, 首要问题是建立概念框架, 因为概念框架用于指导和评价会计准则的制定, 可以为建立特定的会计准则提供坚实的基础、确保内部一致性并且为准则的建立确定方向。概念框架是相互联系的目标与基本概念协调一致的体系 (陈志斌, 2009) 。概念框架的目的是为财务报表中的内容提供合理的理由, 这些报告的基础是很少几个概念和关系。通过研究这些概念和关系所基于的经济和政治关系, 我们或许会发现财务报表反映的信息是什么。

笔者认为, 建立我国的政府会计准则体系需要关注以下两个方面: (1) 概念框架与会计准则制定是一个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过程, GASB、FASAB、IFAC PSB、FASB以及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制定历程都是佐证。因此, 会计准则和概念框架都应当采用渐进式的制定办法, 以确保每个会计准则和概念框架组成部分都拥有充分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2) 建立以受托责任为基础的概念框架。受托责任是政府会计和财务报告的基石。政府财务会计确认的权利与义务源于政治、经济和社会关系, 通过追踪其起源并探讨其实施情况, 我们可以形成一个以受托责任为基础的至少能够解释财务报表内容的概念框架, 这一概念框架应该说明多层次受托责任问题。

参考文献

[1].北京市预算会计研究会《政府会计课题组》.关于建立中国政府会计准则的研究报告.会计研究, 2006;3

[2].陈立齐.美国政府会计准则及对中国的借鉴价值.中国总会计师, 2004;7

[3].陈志斌.政府会计概念框架整体分析模型.会计研究, 2009;2

[4].审计署审计科研所课题组.政府部门内部控制失效溯源.财经, 2007;5

[5].黄世忠, 刘用铨, 王平.美国联邦政府会计难点热点问题及其启示.会计研究, 2004;11

[6].李建发, 肖华.公共财务管理与政府财务报告改革.会计研究, 2004;9

政府会计 篇8

政府会计准则的推行是在政府会计改革的背景下出台的, 政府会计改革是响应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建立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号召, 建立符合现行部门预算管理的政府会计体系。2014年底, 财政部发布的《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方案》正式开启了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进程。2015年10月23日, 财政部发布第78号文《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 (以下称《基本准则》) , 自2017年1月1日起施行。2015年7月6日财政部印发的存货、投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四项具体准则和2016年8月份发出《政府会计制度 (征求意见稿) 》, 政府会计标准体系正在逐步完善的过程中。政府会计改革的推进对我国的财政体系和行政事业单位有着深远的影响。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是基于政府会计规则的重大改革, 其前提和基础任务就是要建立健全政府会计核算体系, 包括制定政府会计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及应用指南和政府会计制度。

二、政府会计改革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现行政府会计制度体系中统驭性的法规是《会计法》和《预算法》, 具体的会计制度主要包括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等, 以及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高等学校、中小学校、科学事业单位等特殊行业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有关基金会计制度等。自2012年起, 财政部相继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进行了全面修订, 在某些方面引入了权责发生制的核算办法, 为进一步推行财政体制改革打好了基础。

以收付实现制为主的会计核算体系是我国政府会计工作领域的基本核算基础。收付实现制在我国财务管理体系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构成了财政体系的核算基础。收付实现制能够完整反映政府部门的预算收支执行情况, 能够为决算报告提供数据支持, 为政府的财政资金的合理合规使用和政府职能的有效运行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但是随着我国国情的变化, 经济的高速发展, 政府部门职能的改变和政府部门机构改革的需求下, 仅仅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政府会计核算制度已经远远满足不了日渐繁杂的政府会计经济事务。例如, 修订后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要求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无形资产进行摊销, 但是计提折旧、摊销后都是“虚提”, 折旧费、摊销费用都是计入基金项目并不直接计入成本, 所以不能真实反映行政事业单位的成本费用的实际状况, 这就违背了会计核算中的收入与成本匹配的原则。成本费用核算的不准确就会影响政府资产负债的真实情况的披露, 也会影响政府的实际运行成本情况、科学评价政府绩效等方面的反映, 难以满足编制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信息需求。因此, 在新的形势下, 现行政府会计规则和会计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

当旧的制度和准则不能适应层出不穷的新需求新问题的时候, 《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的制定及发布成为政府会计体系变革必然要求, 这也会是政府会计工作准则的一个新突破和新发展。“一石激起千层”, 政府及社会各界对政府会计基本准则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和调研。而四项具体准则和政府会计制度 (征求意见稿) 的发布, 为具体落实实施政府会计改革提供了行动的指南。

三、对政府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创新性解读

(一) 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的统一性

政府会计准则和政府会计制度打破了政府部门的性质差异, 一般情况下, 不再区分行政和事业单位。将行政事业财务规则以及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进行了统一, 基本实现了会计科目统一、核算内容和报表统一, 为各级政府财政部门编制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和各部门、各单位编制财务报告及进行成本核算打好了坚实的会计核算基础, 有利于不同行业、不同背景的政府部门之间的对比。

(二) 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核算“二元化”

政府会计准则和政府会计制度中二元化特征最为鲜明, 为了满足政府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核算的双重功能, 在核算基础上, 预算会计采用收付实现制, 财务会计采用权责发生制, 。会计要素也体现了“二元结构”, 创新性的引入了“8要素”的会计核算思路, 将会计要素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预算收支表会计要素, 以收付实现制为主要核算基础的会计科目, 应准确完整反映政府预算收入、预算支出和结转结余等预算执行信息;另一类是资产负债表会计要素, 以权责发生制为主要核算基础的, 应全面准确反映政府的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费用等政府主体的财务信息。

(三) 政府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具有互补性

政府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适度分离又相互衔接是此次政府会计准则的突出特点。所谓适度分离是指实现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双重功能, 同时提供决算报告和财务报告, 能够全面反映政府部门的预算信息和财务信息。所谓相互衔接是指在同一会计核算体系中, 预算会计要素和财务要素相互协调, 决算报告和财务报告相互补充, 预算信息和财务信息同时提供政府部门的真实情况。二者既各司其职又是统一的有机整体, 不同的核算方向提供完整的政府主体的财务信息和报告。

四、政府会计改革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影响

(一) 有利于行政事业单位加强自身的资产和负债的管理

通过推行政府会计改革, 在政府会计准则和政府会计制度下, 能够反映行政事业单位真实的资产和负债情况和预算执行情况, 由此会促使行政事业单位完善自身的制度管理, 严格落实有关的国有资产管理的规定, 加强资产管理基础, 提高国有资产管理的效果, 实现资产和资源的合理配置, 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

(二) 有利于行政事业单位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机制

政府会计准则要求政府主体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进行核算, 按照“实提”的原则计提固定资产折旧费用、无形资产的摊销费用等, 应按照要求编制收入费用表, 由此, 才能合理反映单位运行成本、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 建立并有效实施预算绩效考评制度, 提升单位的绩效管理水平, 提高政府部门的服务能力。

(三) 有利于行政事业单位廉政建设杜绝腐败

政府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要求行政事业单位不仅仅提供决算报告, 还要提供资产负债表、收入费用表和现金流量表等在内的财务报告, 全面反映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财务状况、运行情况和现金流量等。政府部门的财务报告的信息使用对象, 不仅仅是上级单位和主管部门, 还有广大的民众。政府财务信息的公开化和透明化, 尤其是对政府资金的使用和“三公经费”的公开, 有利于民众的了解政府的运行情况和运行效率, 加强了民众对政府部门的监督, 由此保证了政府部门的廉政建设, 减少腐败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王晨明《.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新坐标, 新起点[J].财务与会计, 2016 (04) .

[2]建立健全政府会计标准体系, 夯实政府财务报告编制基础——财政部有关负责人就制定《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有关问题答记者问[J].财务与会计, 2015 (23) .

[3]《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令第78号, 2015 (10) .

[4]张月玲, 刘艺明.我国政府会计准则体系构建研究[J].财政监督, 2014 (17) .

[5]崔学刚, 叶康涛等.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改革与国家治理——第六届“政府会计改革理论与实务研讨会”综述[J].会计研究, 2015 (7) .

政府会计 篇9

会计目标是会计活动完成任务最终要达到的目的,具体而言就是会计核算要提供真实、完整的会计资料,以满足各方面对会计信息的需要。其核心是如何提供使用者需要的、能够保障质量的会计信息。

一、政府会计目标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从目前通用的会计理论看,会计目标有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两种不同观点。这两种观点从根本上是由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的财务报告的使用者和他们对信息需求的不同产生的,有学者认为两者之间是互补的关系。根据政府会计中资金运动的特点,两种观点应该互相结合,侧重点在受托责任观。也有人认为,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发展, 我国的预算会计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导致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许多弊端逐渐显现出来,已经不能满足实际的需求,这一现状促使我们必须进行预算会计的改革。在分析现行预算会计制度缺陷的基础上,提出我国预算会计改革的方向———建立政府会计,现代我国的政府是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服务型政府,政府必须向人民公布他们完成受托责任的情况,计算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成本,评价绩效,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政府会计的建立不断完善,并逐步与国际趋同。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理事会(IPSASB)于2006年启动了公共部门会计概念框架项目,计划用2007年到2012年6年的时间,划分四大阶段,其第一阶段的首要任务就是对财务报告目标进行研究。随着新公共管理(NPM)运动的兴起,政府的管理活动已经从传统的行政“旧管理”发展成了商业化的“新管理”,强调其应当承担起由成功和产出衡量的财政绩效的受托责任。综合国外一些对政府会计目标的研究成果,可以大致分为两种模式:一是英美模式;二是德法模式。美国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认为,政府财务报告提供的信息应当有助于使用者:第一,评价政府的受托责任;第二,做出经济的、社会的以及政治的决策等,评价受托责任是政府财务报告的最高目标,其他目标的都必须与之相符合。德国的会计目标为:满足立法机关的信息需要,是“立足导向的”,用于“财政”目的而不是“管理”目的。法国则认为,所有的信息使用者的重要性是不同的,政府会计信息必须先确认政府部门自己的需要是最重要的。

二、政府会计目标与企业会计目标的影响因素

政府没有直接的所有者,也不以盈利为直接目标,政府的目标是多元而且复杂的,不仅包括了政治方面的,还包括了社会的、经济的、国际的等多重目标。企业的组织目标虽然是多元化的,但多是围绕经济利益,如利润最大化、所有者权益最大化、市场份额最大化等。政府和企业会计所处的会计环境不同,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和需求者也不同。因此政府会计目标与企业会计目标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根本上存在共同点。

(一)环境差异。

现代的企业是处在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中的,生存和经营都不能离开资本市场。资本市场是金融市场的一部分,所有提供和需求长期资本的机构都与其有关系,企业会计必须适应资本市场的需求,符合资本市场运作的规律。

政府是政府会计所反映的主体,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的发展会受到政治市场的制约,政治市场作为人们参与政治活动的场所是影响政府会计的重要因素。政治市场的需求方是选民和纳税人,供给方是政府的官员们。不同国家政府设置、财政预算管理体制、民主进程状况等方面都影响着政府会计的系统设计。因此各国的政府会计目标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我国主要是传统文化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主张“天人合一”、“和为贵”、“以人为本”。我国政府目标的选择是和我国的传统文化息息相关,会计目标的定位亦离不开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二)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及需求差异。

企业会计信息使用者目前主要划分为三类:债权人、投资者和其他的使用者。投资者最为关注投资的风险与收益,为了避免逆向选择的存在,要求有足够的信息以支持他们的投资决策;债权人为了保证能按时收回自己的本金和利息,需要利用相关信息以支持借贷给哪个企业,借贷的金额与期限等。

政府会计信息使用者:各级人大和政府、政府管理者、立法机构代表与社会公众。政府首先要为全体公众提供公共管理服务,各级政府需要会计信息去有效履行管理,以便更好地做出政府预算的编制、执行、监督和决策,对国家进行宏观的经济管理;立法机构代表公众对政府进行收支审核和监督;社会公众主要是指广大的纳税人,还包括了政府债券的购买者、缴税人和选民,与政府有着直接的委托代理关系。特别是纳税人,他们有强烈的了解税款使用情况的需求。这些都反映了政府会计信息使用者需要政府会计信息来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从而并做出相关的决策以维护自身的利益。此外,我国政府预算会计主要信息使用者之一的各级政府部门,过去主要对预算执行信息存在需求,如今已经转向了对反映预算执行信息和公共服务成本、公共管理绩效、财政可持续性等财务指标的需求。

三、政府与企业会计目标的比较

(一)企业会计使用决策有用观。

在客观环境因素方面,相对于受托责任观,决策有用观较适用于资本市场高度发达并在资源配置中占主导地位的会计环境。受托责任的定位是围绕资源的维持、使用与增值。随着融资渠道的变化和拓展,现代企业股东人数较多并且股权高度分散,导致企业委托代理关系逐渐模糊化。同时资本市场的不断变化使得委托方决策方式和渠道发生变化,并开始用决定是否持有或抛售公司股票代替是否聘任或解聘管理企业。企业处于高度发展的资本市场中,因此,资本市场是决策有用观形成与发展的摇篮。决策有用观主要是对企业提供信息的保障,决策有用观的定位:信息的提供、利用和推动管理。强调信息要有用,便于理解。企业投资者在信息需求方面,目光从企业资本保值与增值上转移到资本市场平均风险与报酬水平上,大部分债券上市,企业投资者会与债权人关注大致相同的信息。因此,对于企业的会计目标来说决策有用观得到普遍认可。

(二)我国政府会计目标以受托责任观为主。

现代社会政府税收是政府收入的主要来源,并通过发行政府债券等方式获取资源,以集中配置和使用社会公共资源。公共资源来自纳税人和社会公众,政府负责对其管理和使用,之间暗含着一种“社会契约关系”。公众通过政府的报告获取政府受托责任履行情况,通过建立完善的政府财务报告制度,可以激励和监督政府按照公众利益选择行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指出,我国为了五年乃至更长的一段时间将把“富民”摆在重要地位。因此,要通过社会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在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博弈的背景下指导界定政府会计目标。我国政府财务报告基本目标应界定为反映公共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根据公共部门存在的广泛信息需求,可以把政府的受托责任归纳为合规受托责任、财务受托责任和绩效受托责任。

政府会计人员应披露有利于公众评价受托责任的会计信息,从而提高政府的透明度,真正实现向服务型、透明型政府的转变。政府系统在政府会计活动及其管理活动中,与各利益相关者产生一定的利益博弈关系和责任配置关系,政府会计目标的构建应该符合我国和谐社会的需要。

(三)政府会计目标与企业会计目标一体化趋势。

通过对比政府会计与企业会计,不难看出两者在技术层面具有较多的共性,即政府和企业都是以受托责任为基础的,只是他们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在受托责任和多元资源的理论指导下,从信息使用者对信息需求的情况出发,政府会计概念框架的研究可以借鉴企业会计已有的成果。

政府会计 篇10

一、 《基本准则》的起草背景

在市场经济逐渐完善, 政府会计环境发生变化的今天, 为了积极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重要战略部署, 符合新《预算法》明确提出的各级政府财政部门要按年度编制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要求, 为了满足政府会计报告使用者的要求、应对政府会计实务中暴露的种种缺陷以及完成和国际政府会计的趋同, 建立新的政府会计准则是当前政府会计改革应该迈出的一大步。根据《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方案》, 我们要以要构建科学、统一、规范的政府会计准则体系为前提和基础, 进行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 这是一项基于政府会计规则的重大改革。政府会计准则体系包括制定政府会计基本准则、具体准则以及应用指南和健全完善政府会计制度。然而, 要建立健全政府综合财务报告, 就需要以科学、完整、统一的政府会计准则为基础, 加强政府的资产负债管理水平, 客观反映政府运行成本和运营绩效, 防范政府财政风险, 加强政府财务管理水平。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 促进政府财政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是, 制定出台《基本准则》是《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方案》确定的2015年应完成的一项重要任务, 为构建科学、规范、统一、完整的政府会计准则体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并有助于全面深化税制改革在我国政府会计改革进程中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二、《基本准则》的内容及特点

《基本准则》是我国多年以来在政府会计理论的研究和改革方面取得的重大成果。《基本准则》主要有六章的内容共六十二条。依次就准则制定的依据和目的、会计主体、适用的范围、政府会计的构成与核算基础、政府报告的构成、目标和使用者, 会计的基本假设和记账基础、政府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政府预算会计要素和政府财务会计要素的定义、列示、计量, 政府综合报告的内容、构成以及相关概念的定义和施行日期做了明确的规定。

1.构建了适应当前的政府会计核算体系。收付实现制也称为现金制是以现金为基础, 以现金实际收到或付出为标准, 来记录收入的实现和费用的发生。权责发生制亦称为应收应付制, 是指在会计核算中, 不考虑款项是否到账, 而是按照在本期实现的收入和发生的费用为标准来确认本期收入和本期费用。在处理收入和费用时这两种核算方法的处理是不同的。权责发生制作为一种手段其最终目的在于扩大政府会计信息含量, 以便于监督、规范和约束政府的活动, 提高财政透明度。预算会计是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 目标是满足预算管理需求, 而财务会计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服务于单位资产、负债管理、成本管理与控制等。明确了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双系统的基本改革思路是职工新准则中的最大的亮点。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双系统在部分实践中要求完成两套帐的建立, 虽然工作繁重, 但在目前的情况下作为一种过渡是必不可少的。曾经有人提出在一个系统里同时实现财务管理目标和预算管理目标, 以便降低改革成本。但实践中, 如果满足财务管理目标就需要较大程度地运用权责发生制, 而如果满足预算管理目标, 则需要较大程度地运用收付实现制。这对相互冲突的会计基础无法在一个系统里同时被运用, 所以这种思路在目前还是不可行的。

2.确立了“3+5要素”的会计核算模式和七方面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基本准则》规定了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费用五个财务会计要素和预算收入、预算支出和预算结余三个预算会计要素。和现行预算会计中的收入和支出要素不同的是首次提出收入、费用两个要素, 可以准确反映政府会计主体的运行成本, 科学评价政府资源管理能力和绩效, 提高政府治理水平。《基本准则》规定了七方面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分别是可靠性、全面性、及时性、可比性、相关性、实质重于形式和可理解性。与企业的准则相比多了全面性, 但少了谨慎性和重要性。不要求谨慎性是因为政府会计要求具有很高的可靠性, 从而不提取坏账准备等。此次, 新增的实质重于形式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实际上在政府经济业务中已经实施, 例如在融资租入固定资产视同购入、计提折旧等。

3.科学界定了财务会计、预算会计的相关内容。《基本准则》第三章和第四章分别规范了三个预算会计要素和三个财务会计要素的定义和确认标准, 规范了政府在对于涉及政府会计具体准则和制度时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或事项的会计处理, 使得政府会计标理论准则和实务的结合达成了一致性。特别是, 《基本准则》充分考虑当前财政管理的需要对政府资产和负债进行界定, 在界定政府资产时, 特别强调了其中的“服务潜力”, 在政府会计核算范围应该包括政府储备资产、公共基础建设、文化文物资产、自然资源资产和保障性住房等, 而自用的固定资产则不在这个范围内;对科学界定政府的负债时, 主要强调了负债在当前的“现时义务”, 因此政府因承担担保责任而产生的义务中属于预计负债的也纳入会计核算范围。

4.明确了负债和资产的计量属性。《基本准则》第四章提出, 负债的计量属性主要包括公允价值、现值和历史成本, 资产的计量属性主要包括公允价值、重置成本、历史成本、现值、和名义金额。考虑到了当今中国政府会计事务的实际状况, 所以《基本准则》对于资产负债的计量强调了历史成本计量原则。采用除历史成本外其他计量属性的, 应当保证所确定的金额能够持续、可靠计量。《基本准则》引入了现值计量属性, 考虑到了货币的时间价值, 对政府会计系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与企业相比, 政府会计计量属性中不包括可变现净值, 这与企业不要求谨慎性, 不提各项资产跌价准备相一致。

5.构建了完整、统一政府财务报告体。《基本准则》规定了政府财务报告包括政府决算报告, 和资产负债表、收入费用表和现金流量表在内的财务报告, 并据此编制符合规定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 健全现时的政府财务报告体系, 使其与现在的政府财务制度相匹配。财务报告反映政府的各项资产负债以及资金状况, 会计信息含量更多。其资金包含的范围除预算资金以外的非预算资金的收支。包含的信息不只是当前会计年度, 还会列出之前科比会计年度财务信息。预算报告侧重预算资金层面, 只政府当年的预算资金的实际收支情况, 以当年预算数字和财政款项的比较为报告重点。要构建统一完整的政府财务报告体系, 编制提供更多信息的财务报告就需要以《基本准则》中的相关规定为基础, 增大了政府会计信息披露的力度和范围, 更有利于利益相关者监督约束政府的各项经济活动。

三、《基本准则》的实施

1.基本准则实施的保障。我们要完成政府会计制度的改革就必须要《基本准则》的内容、内涵深入人心, 被每一位政府会计财务相关工作的人所牢记, 要在全国各级政府部门实施《基本准则》需要各方的密切配合。 (1) 要以《基本准则》为基础和核心, 尽快制定并出台政府会计具体准则和准则指南, 具体准则用于规范政府发生的经济业务或事项的会计处理, 详细规定经济业务或事项引起的会计要素变动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准则指南包括会计科目设置及使用说明、财务报表格式及编制说明等。 (2) 要大力开展关于《基本准则》的宣传工作, 对于长期按照预算会计体系处理业务的政府部门会计人员来说在会计素养和能力上都是一种挑战, 要让准则的精神迅速在政府各级、各单位领导和会计人员中渗透, 使《基本准则》深入人心;开展以《基本准则》为主的人员培训, 使相关人员能够准确认识和理解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改革的重大意义和深刻内涵, 准确把握《基本准则》的各项规定和精神实质, 并在各项经济业务和活动中注意体会《基本准则》的真正内涵, 培养自己的职业判断, 是《基本准则》得以顺利实施。

政府会计 篇11

关键词:会计准则;政府补助;会计处理

在我国上市公司的会计报表中,列示政府补助的“补贴收入”一直是一个重要的项目。长期以来,由于“补贴收入”这个科目没有明确的定义,会计处理非常随意,并且,由于有地方政府红头文件的支持,上市公司便将其视为进行盈余管理的工具,致使公司净利润受到很大影响。中国加入WTO之后,国际社会对我国的政府补助问题十分敏感。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填补了我国企业对政府补助会计规范方面的空白。目前,我国政府补助所涉经济事项主要包括财政拨款、财政贴息和税收返还等。处理此类业务,通常可分为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和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但是,新准则有些会计处理方面的细节还存在考虑不周全的地方,需要进一步补充和改进。

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的会计处理

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是指企业取得的、用于购建或以其他方式形成长期资产的政府补助。例如,政府拨付给企业用于购买无形资产的财政拨款、政府对承贷企业用于建造固定资产的贷款利息给予的财政贴息等。这类补助通常以银行转账的方式拨付,企业应当在收到款项时按照实际金额确认和计量。新准则规定,企业收到的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不能全部确认为收到当期的收益,而是应当首先确认为递延收益,然后自相关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起,在其使用寿命内平均分配,分次计入以后各期的收益(营业外收入)。如果该资产在使用寿命结束前被处置(包括出售、转让、报废或毁损等),应当将尚未分配的递延收益余额一次性转入处置当期的收益(营业外收入)。

笔者认为,这里的资产,应当区分为折旧资产和非折旧资产对于折旧资产,遵循收入与费用的因果配比以及时间配比原则,先前确认的递延收益应该从资产开始计提折旧的当月起,而不是从相关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起,分次计入以后各期的收益。因为我们在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方法中,明确规定自该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起,当月不提折旧,从下月起计提折旧。这样,该固定资产的价值从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的下个月起,才开始转化成企业的产品成本或期间费用,所以,企业收到的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也应该自该资产开始转化为成本或费用的当期开始,计入以后的损益。并且,如果该资产采用加速折旧的方法,那么,相关的递延收益也应该采用相同的“加速摊销”方法。举例说明:假设与政府补助相关的资产使用寿命为5年,企业对该资产采用年数总和法计提折旧,第一年计提比例为5/15,第二年计提比例为4/15,第三年计提比例为3/15,第四年计提比例为2/15,第五年计提比例为1/15,则相关的递延收益也应该在第一年转销5/15,在第二年转销4/15,在第三年转销3/15,在第四年转销2/15,在第五年转销1/15,也就是按折旧的比例分次计入当期损益,而不是在其使用寿命内平均分配。

[例1]2001年11月1日,政府拨付A公司170万元财政拨款(同日款项到账),用于购买某设备一台;同时规定,若有结余,留归公司自行支配。2001年12月1日,A公司购入设备,假定该设备不需要安装,购置成本为150万元,使用寿命5年,A公司对该设备采用年数总和法计提折旧,不考虑残值,假设A公司按年计提折旧。如果按照新准则的规定,则A公司的会计处理为:

(1)2001年11月1日,实际收到拨款时,确认政府补助:

借:银行存款 1,700,000

贷:递延收益 1,700,000

(2)2001年12月1日购入设备时:

借:固定资产 1,500,000

贷:银行存款 1,500,000

该设备2002年计提折旧:

借:管理费用 500,000

贷:累计折旧 500,000

该设备2006年计提折旧

借:管理费用 100,000

贷:累计折旧 100,000(中间三年计提折旧分录略)

(3)对于结余的处理,若结余需要上交,按需上交的金额冲减“递延收益”;若结余不需要上交,记入当期“营业外收入”。本例中对于不需要上交的结余:

借:递延收益 200,000

贷:营业外收入200,000

(4)自2001年12月,即该设备可供使用时起,每月分配递延收益2.5万元(150÷5÷12=2.5): 借:递延收益 25,000

贷:营业外收入25,000

如果不考虑其他损益项目的影响,则此项政府补助导致的A公司2001年账面利润为2.5万元(2.5-0)

2002年为-20万元(2.5×12-50)

2003年为-10万元(2.5×12-40)

2004年为0万元(2.5×12-30)

2005年为10万元(2.5×12-20)

2006年为17.5万元(2.5×11-10),除了2001年因为折旧时间与递延收益分配时间不一致导致盈利外,后五年利润呈逐年上升趋势。

若采用与计提折旧方法相同的“加速摊销”法,并且折旧时间与递延收益分配时间一致,则:

2002年分配递延收益:

借:递延收益 500,000

贷:营业外收入500,000

2006年分配递延收益:

借:递延收益 100,000

贷:营业外收入100,000(中间三年递延收益分配分录略)

这样,与该项政府补助相关的损益处理没有造成A公司利润的波动,更能客观地反映该公司的经营成果。

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的会计处理

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是指除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之外的政府补助。例如,按照有关规定对企业先征后返的增值税、按储备量和补助定额计算和拨付给企业的储备粮存储费用补贴等。这类补助通常以银行转账的方式拨付,企业应当在收到款项时按照实际金额确认和计量。若存在确凿证据表明该项补助是按照固定的定额标准拨付的,如按照实际销量或储备量与单位补贴定额计算的补助等,可以在该补助成为应收款时予以确认并按应收的金额计量。根据配比原则,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应在其补偿的相关费用或损失发生的当期计入营业外收入。若用于补偿企业以后期间的相关费用或损失,在取得补助时先确认为递延收益,然后在确认相关费用或损失的期间转入当期损益(营业外收入);若用于补偿前期已经发生的相关费用或损失,则在取得时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营业外收入);若无法分清是用于补偿前期还是后期的费用或损失,可以直接计入当期营业外收入,若金额较大,也可以分期计入营业外收入。

[例2]B股份公司生产一种先进的电子产品,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该公司的这种产品适用增值税先征后返政策,即先按规定征收增值税,然后按实际缴纳的增值税税额返还70%。2002年1月,该公司实际缴纳增值税税额100万元。2002年2月,该公司实际收到返还的增值税税额70万元。则B股份公司实际收到返还的增值税税额的会计分录为:

借:银行存款 700,000

贷:营业外收入700,000

[例3]甲企业是一家粮食储备企业,2001年实际储备粮食1.5亿斤。根据国家规定,财政部门按照企业的实际储备量给予每斤0.04元的粮食保管费补贴,并于每季度初实际支付款项。则甲企业的会计处理如下:

(1)2001年第一季度初收到本季度补贴款项时:

借:银行存款 6,000,000

贷:递延收益 6,000,000

(2)2001年1月,将补偿1月份的保管费补贴计入当期损益:

借:递延收益 2,000,000

贷:营业外收入 2,000,000

(2001年2月和3月的会计分录同上)

[例4]上例中的甲企业需要根据主管部门每季度下达的轮换计划出售陈粮,同时购入新粮。为了弥补粮食储备企业发生的轮换费用,财政部门按照轮换计划中规定的轮换量支付给企业每斤0.02元的轮换费补贴。假设按照轮换计划,甲企业必须在2001年第一季度轮换储备粮1.2亿斤,轮换费补贴款项尚未收到。则甲企业的会计处理如下:

(1)2001年1月按照轮换量1.2亿斤和国家规定的补贴定额0.02元/斤,确认其他应收款240万元:

借:其他应收款 2,400,000

贷:递延收益 2,400,000

(2)2001年1月,将补偿1月份的保管费补贴计入当期损益:

借:递延收益800,000

贷:营业外收入800,000

(2001年2月和3月的会计分录同上)

政府会计 篇12

一、新准则中主要内容

(一 )区分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编制财务报告与预算报告

新准则规定财务会计的核算基础应当采用权责发生制。预算会计核算基础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政府的预算以收付实现制表示,可以随时准确地反映政府的财务状况,不仅可以使得政府财务披露更加有效,还可以从长期角度更可靠地计量政府的长期偿付能力,如实披露没有资金来源的负债数额,提高借款能力。政府应当编制财务报告和决算报告,并分别对财务报告和决算报告做了详细定义。财务报表编制有利于减少信息使用者了解政府会计的成本,一份恰当的财务报告反映了政府受托责任的范围,可以防止政府逃避应承担的受托责任。同时,在编制财务报告的过程中所收集的数据,对数据的分析和汇总更能改善财务信息质量, 做到有理有据。政府作为为人民服务的主体,在履行各项责任的同时,也必然会消耗一定的经济资源,政府履行各项职能需要经济资源的投入,这部分资源主要体现在政府预算上,政府预算要遵循一定的会计方法, 新准则规定采用收付实现制来核算,预算报告的编制可以综合反映政府一年内的收支情况和执行情况,向决算报告使用者提供与决策有关的信息,有助于决算报告使用者进行监督和管理,并为编制后续年度预算提供参考和依据。这样,财务报告和预算报告同时编制,便能够把政府履行的职责和政府占用、消耗的情况联系起来,有利于对政府部门进行监督和控制。

(二 )实现了与企业会计准则的部分趋同,提出了四个假设

1. 会计主体假设。政府应当对其自身发生的经济业务或者事项进行会计核算。2. 持续运营假设。政府会计核算应当以政府各项经济业务活动持续正常地进行为前提。3. 会计分期假设。政府会计核算应当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报告。会计期间至少分为年度和月度。会计年度、月度等会计期间的起讫日期采用公历日期。4. 货币计量假设。政府会计核算应当以人民币作为记账本位币。发生外币业务时,应当将有关外币金额折算为人民币金额计量,同时登记外币金额。

纵观政府会计的发展历程,政府会计改革需要明确解决预算会计体系与财务会计体系的问题,并逐步解决政府会计目标实现定位、政府会计主体的界定、政府会计核算与披露系统的设计等。在新准则中明确规定了政府会计的四个基本假设,对政府主体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三 )提出政府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政府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有七个方面, 分别是可靠性、全面性、及时性、可比性、相关性、实质重于形式和可理解性。在政府会计中,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指对政府财务报告中所提供的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实施财务报告中所提供会计信息对报表使用者决策有用应具备的基本特征。政府会计与企业会计类似,其所提供的信息都应当方便被信息使用者了解。

(四 )增加了政府预算会计要素

政府预算会计要素包括预算收入、预算支出与预算结余。新准则规定了预算收入与支出的计量均采用收付实现制,在实际收到收入时确认预算收入,在实际现金流出时确认预算支出。同时定义了预算结余为预算年度内收入扣除预算支出后的余额以及历年滚存的余额。

二、政府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准则的比较

(一 ) 核算基础的差异

我国政府会计中预算会计采用收付实现制,收付实现制是以实际收到现金、实际支付现金时才做账务处理,财务会计同企业会计一样,采用权责发生制计量。在企业会计中,根据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九条规定,企业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

(二 )会计要素分类的差异

政府是为人民服务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单位,其资金来源不像企业一样,有投资者的投入,政府没有股东,组织设立时投入的资金以及每年的收益用结余来表示, 也没有利润要素,不需要进行收益的分配。据此,新准则规定政府会计要素分为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在企业会计中,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规定 ,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特征确定会计要素,据此企业会计中会计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

(三 )会计等式的差异

会计平衡等式是构筑财务报表的理论基础。我国政府会计平衡等式为:资产=负债+净资产。政府的收入减去支出后的差额为结余,即:结余=收入-支出,而结余是净资产的组成部分,同时,本年末净资产=上年净资产余额+本年收入-本年费用。在企业会计中,会计平衡等式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企业经营而产生的收入减去成本费用后则是企业所得利润,即:利润=收入-费用。

(四 )财务报表的差异

政府组织的会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或预算收支执行情况表两个种类, 具体适用于财政总预算会计、财政预算外资金会计、行政单位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四条规定:企业应当编制财务会计报告。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同时,第四十四条也指出:“企业财务会计报告包括会计报表及其附注和其他应当在财务会计报告中披露的相关信息和资料,会计报表至少应当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报表”(见表1)。

Brusca and Montesinos (2013) 认为绩效衡量工具和指标很少能在政府中起作用。还有一些研究也表明绩效指标不能用作决策制定。例如,资产负债表和收入支出表在政府会计中作用很低,这一形势在过去十几年中一直没有改变。尽管政府会计的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与企业会计的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的性质相同,但政府会计的资产负债表却采用了类似于“科目汇总表”的结构形式,将所有科目按照“资产部类”和“负债部类”左右顺序排列,编制时只要把报告日的各科目余额直接填入即可。

企业的会计报表分为账户式和报告式两种,账户式财务报表是现行企业对外报送最普通的会计报表,报告式财务报表在西方国家比较常用。企业会计中的会计报表具有编制简便、条理清晰的特点,能够对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会计报表是企业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偿债能力和获利能力的缩影, 会计信息使用者则会根据会计报告了解企业、分析企业,最后做出相应的决策。

三、政府会计发展展望

新《预算法》的出台对政府会计的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建立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一项重要部署,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是建立现代财政管理制度的必然要求。《预算法》的出台,对此进行了落实和强调,是预算会计向财务会计转变、决策报告向综合财务报告转变的基础。

长期以来,政府财务管理工作以预算会计为主体,仅反映预算管理资金的收支情况。编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则要求政府更加注重政府会计, 从而全面清晰地反映政府资产负债、收入费用和运行成本等信息。政府会计由收付实现制向权责发生制的转变,则将政府预算管理的主线从预算编制和执行延伸到资产管理和绩效管理,并通过政府成本会计核算推动预算编制的精确度和准确度,形成一个综合、联动、有序的循环机制,并能全面、完整、系统地反映一级政府的财政财务状况,向社会各界提供更为大众化、更通俗易懂的政府履职能力情况。

政府会计准则是编制政府财务报告的基础,直接决定了政府财务报告的质量,因此当务之急是要尽快出台政府会计准则,构建政府会计体系。

摘要:政府会计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为了适应政府部门以及事业单位经济业务发展的需要,财政部在2014年12月26日发表了《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征意见稿(以下简称新准则),新准则对政府部门的会计工作做了明确规定,使政府会计有章可循,是政府会计发展的里程碑。本文评述了新准则中的主要内容,将政府会计与企业会计进行了比较,并对政府会计的发展提出了展望。

关键词:政府会计,政府会计准则,意见稿

参考文献

[1]陈小悦,陈璇.政府会计目标及其相关问题的理论探讨[J].会计研究,2005(11).

[2]陈志斌.政府会计概念框架整体分析模型[J].会计研究,2009(2).

[3]葛家澍.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研究的比较与综评[J].会计研究,2004(6).

上一篇:交通事故的启示下一篇:力学特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