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会计改革的启示

2024-06-30

政府会计改革的启示(共6篇)

政府会计改革的启示 篇1

龙源期刊网 http://.cn

瑞典政府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及其启示

作者:蒋岳祥

来源:《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04期

[摘 要]瑞典旧养老保险制度和其他发达国家一样是以规定受益制为特征的现收现付制,实行从摇篮到坟墓的高福利政策,直接导致巨额养老金难以支付的结果,迫使政府将现收现付制的养老保险体制部分地向规定缴费制的基金制转型;新执行的养老保险制度为每个工人建立由瑞典政府代表个人管理的名义个人账户和个人养老金账户,个人养老金账号上的资金可直接进入资本市场,进行投资,并可以以遗产的形式继承给相关的受益人。我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应该改变养老金受益的计算方式,将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分离,开辟养老保险基金按账户进入资本市场的途径,确保个人账户上养老基金的投资增值;并且要加强和培养养老保险的精算人员。

[关键词]养老保险体制;现收现付制;基金制;规定缴费制;规定受益制;养老保险基金个人账户

[中国分类号]F843

[文献标志码]A

政府会计改革的启示 篇2

1. 美国联邦政府财务会计准则体系简介。

(1) 财务报告目标。其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 预算诚信; (2) 运营绩效; (3) 受托责任; (4) 系统和控制。联邦财务报告应当帮助使用者理解财务管理系统以及内部会计和管理控制是否恰当, 以确保: (1) 根据预算和财务法案以及其他要求执行交易, 并根据联邦会计准则予以记录; (2) 资产受到恰当的保护, 以阻止舞弊、浪费和滥用; (3) 恰当地支持绩效计量信息。

(2) 会计确认基础及会计要素。联邦政府按完全应计制进行会计核算, 因此, 其定义的财务报表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净状况、收入和费用。其中, 资产是联邦政府能够控制的、体现经济利益或服务的某项资源;负债是在特定的事件发生或被要求时, 联邦政府在可确定的日期向其他主体提供资产或服务的现时义务;净状况或者净资产, 是在联邦政府或某个组成主体的资产负债表中所确认总资产和总负债之间的数字差异;收入是报告期间提供物品或服务、征税或行使其他权力、接受捐赠, 或者执行其他活动 (不包括借款) 而导致资产的增加或负债的减少或兼而有之;费用是报告期间提供现金或现金等价物、提供物品或服务, 或者执行其他活动 (不包括借款的偿还) 而导致资产的减少或负债的增加或兼而有之。

(3) 财务报告主体。联邦政府按照“组织观”来确定财务报告主体。联邦政府由提供服务的组织构成, 它们管理资源并对其运营负责。部门和主要的独立机构是组织单位, 因此将成为主要的报告主体。在联邦政府中按照这种方法来界定恰当的报告主体, 不仅支持了组织 (和次级组织) 中受托责任的确立, 而且还促使它们能够提供项目、预算账户有关的信息。所有的主体最终汇总成整个联邦政府, 它是唯一独立的经济主体, 尽管某些人认为整个国家才是最终的经济主体。联邦政府主体涵盖了存在于其组成主体中的所有资源和责任, 无论是行政、立法还是司法分支。因此, 联邦政府包括机构和政府整体这两个层面的财务报告主体。

(4) 财务报告信息: (1) 存量报表。这种报表应提供主体在某一个时点的财务资源存量及财务状况的信息。其计量基础可能是预算基础、现金制或者应计制。 (2) 流量报表。这种报表应提供主体在某个会计期间所实现的收入、所发生的支出、费用、利得和损失, 以及主体财务资源其他变动等方面的信息。其计量基础也可能是预算基础、现金制或者应计制。 (3) 预算报表。这种报表是为了达到预算的依从性目标而编制的, 主要提供预算与执行情况之间的对比信息。 (4) 业绩计量报表。这是为实现联邦政府财务报告第二个目标———运营业绩而提供的, 它反映政府提供服务的努力程度, 以及每个主体重大项目的完成情况。这些信息也反映了报告主体是如何花费资源的情况。当然, 有些政府项目的效果是很难计量的。 (5) 其他信息。财务报表附注是财务报告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 它使得财务报表更具信息含量和不具误导性, 以便使用者能更好地理解财务报表的内容。 (6) 必要的补充信息。这主要包括管理当局声明、管理当局讨论和分析 (MD&A) , 以及审计人员的鉴证意见书等。

2. 联邦法律对政府会计与财务报告的规范。

美国联邦政府有自成一体的、与州和地方政府相独立的会计准则体系。这个体系的形成也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而且是影响联邦政府会计的至关重要的会计规范。

(1) 美国宪法第9条规定, 联邦政府会计必须实施严格的预算控制, 联邦政府财务报告应提供最起码的财务信息。

(2) 《反赤字法》是宪法第9条规定的具体化, 它规定了行政分支机构官员或雇员的超预算支出或债务, 或授权超预算支出或债务均属违法。该法案也是资金监管法规的基础, 它规定了联邦政府会计核算的实务操作并把预算会计核算置于联邦政府会计的核心地位。

(3) 1921年颁布的《预算与会计法》确定了联邦政府的会计基础, 根据该法案成立的GAO作为立法的分支机构授予其对联邦政府财务收支的审计权和对所有公款的结账权、制定行政管理和资金会计结算程序的权力。1952年修订的《预算与会计法》确立了联邦政府行政部门会计核算和财务报告的框架:GAO负责制定各行政分支机构的会计原则、准则和相关规则;各分支机构负责制定和维护各自的会计制度及内部控制制度, 这些制度必须与GAO制定的准则一致, 而且除了满足财政部联邦政府会计核算和财务决算的要求外, 还必须提供管理、制定预算和执行预算所需要的财务信息。

(4) 1982年颁布的《联邦管理者财务一体化法》规定, 联邦政府机构必须建立内部会计核算和行政管理制度, 以确保债务和费用与实际法规相符;资金、财产和其他不动产不被浪费、损失、滥用或错误调拨;明确地记载政府机构的收入和支出, 以便编制账目和可靠的财务报表, 并维护固定资产的受托责任。该法案要求政府机构负责人每年对内部管理进行评估, 并向总统和国会汇报内部管理是否达到目的, 单独报告政府机构的会计核算是否符合GAO制定的原则、准则及相关规定。

此外, 1990年CFO法案、1996年《克林格-科恩法案 (Clinger-Cohen Act) 》、1996年《联邦财务管理促进法》、2002年《联邦信息安全管理法案 (FISMA) 》、2002年《不当付款信息法案》等均对联邦政府会计与财务报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3. 财务报告内部控制。

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是设计用来为财务报告可靠性提供合理保证的一套程序。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应当确保资产受到保护, 不被浪费、毁损、未授权的使用或错误分拨, 以及确保遵循财务报告有关的法律规章。联邦机构应当组建高层评估团队, 不仅从主体层面评估内部控制的特定组成要素也即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 而且从程序、交易或应用层面来评估内部控制。评估的最后一步是, 根据以上两个层面进行的评估, 就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设计和运作作出一个综合性的结论。总体评估应当推论: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是否有效运作, 或者其设计或运作中是否存在重大弱点。高层管理评估团队应当记录它对机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理解, 也必须记录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评估过程。

联邦机构的管理层被要求在其年度“绩效与受托责任报告 (PAR) ”中包括一份财务报告内部控制保证陈述。该陈述是管理层对该机构截至本财政年度6月30日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估。该保证陈述应当包括: (1) 阐明为机构建立和维护适当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是管理层的责任; (2) 阐明管理层用于评估机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有效性所使用的框架是OMB通告A-123; (3) 机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估截至6月30日, 包括“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是否有效”这样的明显结论。在其财务报告内部控制保证陈述中, 要求管理层直接阐明机构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是否有效。该陈述必须采用以下三种形式之一: (1) 无保留保证陈述 (没有重大的弱点被报告) ; (2) 有保留保证陈述, 考虑明显指出的例外 (一个或多个重大弱点被报告) ; (3) 无法保证陈述 (没有设置程序或者重大弱点无处不在) 。

根据SOX法案, 美国上市公司的管理层对其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评估的结果, 需要经过审计师的签证和报告, 也即获得审计意见。FMFIA和修订后的OMB通告A-123都没有要求单独针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评估和有效性发表审计意见, 联邦机构可以决定是否要为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获得一个审计意见。但是, 如果联邦机构不能够满足已经审批的内部控制重大弱点改正行动计划中所设定的时限, OMB就可以视情形要求机构为其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获得一个独立的审计意见, 将其作为联邦机构财务报表审计的一部分。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审计意见, 是监督一个主体风险管理和受托责任系统有效性的重要机制。内部控制是管理层的基本责任, 其中包括持续的监督。审计师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发布审计意见 (无保留、有保留、否定、拒绝表示意见) , 其作用类似于对财务报表发布审计意见, 也即阐明审计师是否同意管理层在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方面所做的声明, 从而为报表使用者提供了一个独立意见, 提高了管理层声明的可靠性。

修订后的OMB通告A-123已执行了4年。在2006年, 在24个CFO机构中, 16个进行了内部控制的全方位评估, 8个进行了多年的分阶段评估, 并计划在未来3年内测试剩下的程序。在24个CFO机构的年度PAR中, 管理层针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提供的保证陈述中, 无保留意见10个, 有保留意见13个, 无法保证意见1个;此外, 还有2个机构自愿获得了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意见。2007、2008、2009年的执行情况基本类似于2006年。尽管许多联邦机构在识别和改正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 但是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有效的内部控制对各个联邦机构和联邦政府整体而言都是一个挑战, 因此GAO在2006~2009年联邦财务报告的审计报告部分, 都针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发表了否定意见, 认为联邦政府没有保持有效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

二、对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启示:借鉴与反思

美国联邦政府会计与财务报告规范是美国政府所处公共环境的产物, 因此我们不能简单照搬。但是, 熟悉美国的现行政府会计与财务报告规范及其发展过程, 结合我国国情, 借鉴其合理且可行之处, 将促使我国政府会计标准的制定和政府会计改革能够真正解决我国的实际问题。笔者认为, 美国联邦政府会计与财务报告规范在以下三个方面可供我国借鉴:

1. 法律法规的建设先行。

完善的法律体系是政府会计改革成功的重要保障, 有效的政府会计要求一定的基础设施, 准则、广义的法律、规则和规定以及职业规范均属于这些要求。政府会计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涉及面广, 技术性强。实行政府会计改革的国家, 基本上都是通过一定的立法形式, 来保障改革的推进 (北京市预算会计研究会, 2006) 。例如, 美国1996年的《联邦财务管理促进法》、英国2000年的《政府资源和会计法案》、法国的《新预算法》、西班牙的《总预算法案》等, 对政府会计的职能、作用及采用的会计记账基础等方面作了明确的规定, 为推行政府会计改革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支持。长期以来财务报告在美国成了公共政策问题, 因为报告或者是根据宪法、法律的要求编制, 或者是政治和经济压力使然 (陈立奇, 2004) 。

以会计法律和行政法令来规范政府会计和财务报告, 是由我国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法律制度决定的 (李建发, 1999) 。我国基本上属于成文法的国家, 政府会计法规体系已初步形成, 包括《会计法》、《预算法》、《审计法》、《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等。但是, 我国目前支持政府会计改革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不完善, 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的政府会计改革无法获得恰当的法律地位。例如, 虽然我国在1995年正式颁布了《预算法》, 但实际执行情况不是很理想, 依法理财、依法进行支出预算管理的氛围尚未真正形成。财政领域的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和财政收支分类改革就是因为缺乏相应的法律支持, 在推动过程中遇到了不少阻力, 影响了改革的深度和广度 (金希萍, 2008) 。就我国国情而言, 实施政府会计改革, 首先需要协调和完善现行政府会计的法律法规体系, 形成政府会计改革的法律依据。我们应及时修改《预算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尤其应关注《预算法》修订中将会影响和制约政府会计的条款, 制定一系列新的法律法规, 继续深化相关财政管理制度改革, 为建立新的政府会计制度体系创造条件, 为改革提供可靠的法律保障。

2. 建立健全政府内部控制, 特别是财务报告内部控制。

近年来, 我国政府审计结果公告所暴露和反映的各种违规问题, 虽然各有原因, 但其根源都是财务管理薄弱, 这与政府内部控制不严有直接关系。对我国政府内部控制现状分析表明, 设置缺失、缺少责任约束、外部环境变化快、测评力度不够, 是形成政府部门内部控制执行缺位、不到位的主要原因 (审计署审计科研所课题组, 2007) 。按照国际组织有关公共治理的意见, 强化政府内部控制是实现良好政府治理的关键 (IMF, 2007) 。在美国, 联邦政府财务管理的历史记录了国会200多年以来不断地努力改进政府内部控制的过程。美国联邦机构的经验表明, 内部控制应当置于其已经审计财务报表同样重要的位置。事实已经证明, 合理而有效的政府内部控制是公共受托责任的基础, 是成功公共财务管理的关键, 可靠的财务信息是日常主要决策的关键所在。没有合理的内部控制, 政府财务报表金额就无法做到完整、可靠、正确、一致和及时。美国联邦政府和其他国家的经验以及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 (INTOSAI) 的内部控制指南表明, 构造有效的内部控制结构需要以下关键的要素:立法基础, 内部控制标准, 对内部控制负主要责任的管理层, 内部控制自我评估, 内部审计, 以及负责监督和评估内部控制系统的最高审计机关。

鉴于此, 为了建立健全政府内部控制, 我们应当逐步构建政府内部控制的法律法规基础, 强化政府管理层的内部控制责任, 逐步建立恰当的内部控制标准, 开展经常性的内部控制测评, 完善政府内部审计制度, 强化审计署在改进政府内部控制方面的作用, 并对政府内部控制进行成本效益分析。此外, 还需要建立内部控制的激励机制, 做正确的事要有明显的报酬 (激励) , 做错误的事要承担后果 (惩罚) 。当然, 加强政府部门内部控制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发展的过程 (刘玉廷和王宏, 2008) , 不可能一蹴而就。

3. 制定政府财务会计准则与概念框架。

从世界范围来看, 建立一套完整的政府会计准则体系, 定期编报政府综合财务报告, 已经成为国际上加强政府公共管理、提高财政透明度的重要手段和通行惯例, 研究我国政府会计准则体系的时机已经成熟 (刘玉廷, 2004) 。国内会计界对如何建立我国政府会计准则体系, 看法比较一致 (北京市预算会计研究会, 2006) 。陈立奇 (2004) 认为, 财务会计准则的作用有三个: (1) 更加容易和有效地对组织的财务状况和业绩进行评价; (2) 由于财务管理人员具有粉饰财务状况的激励因素, 就需要会计准则的制定者不处于利益的相关方; (3) 审计师需要一系列的准则来对财务管理人员所反映的实体财务状况的质量加以判断。西方国家的政府会计改革的经验表明, 建立政府会计准则体系, 首要问题是建立概念框架, 因为概念框架用于指导和评价会计准则的制定, 可以为建立特定的会计准则提供坚实的基础、确保内部一致性并且为准则的建立确定方向。概念框架是相互联系的目标与基本概念协调一致的体系 (陈志斌, 2009) 。概念框架的目的是为财务报表中的内容提供合理的理由, 这些报告的基础是很少几个概念和关系。通过研究这些概念和关系所基于的经济和政治关系, 我们或许会发现财务报表反映的信息是什么。

笔者认为, 建立我国的政府会计准则体系需要关注以下两个方面: (1) 概念框架与会计准则制定是一个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过程, GASB、FASAB、IFAC PSB、FASB以及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制定历程都是佐证。因此, 会计准则和概念框架都应当采用渐进式的制定办法, 以确保每个会计准则和概念框架组成部分都拥有充分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2) 建立以受托责任为基础的概念框架。受托责任是政府会计和财务报告的基石。政府财务会计确认的权利与义务源于政治、经济和社会关系, 通过追踪其起源并探讨其实施情况, 我们可以形成一个以受托责任为基础的至少能够解释财务报表内容的概念框架, 这一概念框架应该说明多层次受托责任问题。

参考文献

[1].北京市预算会计研究会《政府会计课题组》.关于建立中国政府会计准则的研究报告.会计研究, 2006;3

[2].陈立齐.美国政府会计准则及对中国的借鉴价值.中国总会计师, 2004;7

[3].陈志斌.政府会计概念框架整体分析模型.会计研究, 2009;2

[4].审计署审计科研所课题组.政府部门内部控制失效溯源.财经, 2007;5

[5].黄世忠, 刘用铨, 王平.美国联邦政府会计难点热点问题及其启示.会计研究, 2004;11

[6].李建发, 肖华.公共财务管理与政府财务报告改革.会计研究, 2004;9

政府会计改革的启示 篇3

【关键词】会计体系;会计改革;国外政府;国内政府;启示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已成必然趋势,国内的政府会计也正加速走向国际化,但会计体系的变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以确保权责发生制下的会计能够为人们提供更详细全面的会计信息,进而提升政府财政的收支透明度,并提升相关职能机构的工作效率。

一、国外政府会计体系分析

1.美国政府的会计体系分析

美国政府的战略制定大多要通过政府部门的层层审批及投票表决,在各地方政府部门,权责发生制并非都会发挥作用,而是仅在部分领域实施了权责发生制,如退休金的改革当中就实施了权责发生制,藉此对成本进行确认,以促进资源利用最大化,使人们能够安心工作,同时实现社会财富经验的积累。美国的政府会计体系已在很多方面实施了改革,根据其国情,美国会计体系中设置了两套系统,地方政府与中央联邦使用的会计准则是不同的,其会计体系遵循联邦制的形式,分开实施,互不干扰。另外,美国政府会计体系的改革是循序渐进的,对于不同时期,政府会计的改革目标是不同的,其中,初期目标是运用财务记录进行腐败抑制,该目标实现之后,财务管理的高效率性就成为政府会计改革的下一目标,这就能够充分发挥财务报告的作用,使之成为政府政绩监督与审查的最有效武器。

2.新西兰政府的会计体系分析

新西兰政府会计所采取的是一步到位式的改革模式,其改革是较为深刻及全面的。通过6年的时间,新西兰大部分政府部门的会计工作都实现了向权责发生制的改变,其财务报告从整体上转变成了权责发生制,到1994年,新西兰政府已经全面地建立起了权责发生制下的财务预算及管理系统。改革之后,新西兰政府的财政支出减少明显,其收支与结余状况由原来的财政赤字转变为盈余,同时,政府财政透明度的提升也十分显著,工作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总体来说,新西兰政府会计的改革非常成功,值得我们借鉴。

3.法国政府的会计体系分析

法国政府的会计管理模式是集权式的,其地方及中央政府均实行统一的会计管理。法国政府会计原来只是预算会计,仅对现金的收支进行记录,而对于政府的资产负债等方面则不能提供足够的信息,故不能准确计算出政府公共服务成本,也不利于政府的财政情况审查。为了提升财政管理能力,法国政府对其会计体系进行了改革,并分别构建了三套政府会计模式,即预算会计、成本会计及财务会计,这三套会计体系是相互补充及独立的,与此同时,经过5年的时间,法国政府构建起了权责发生制下的财务报告,这种体系下的财务报告更适合现代法国政府的财政处理情况,有效提升了财务的透明度,增强了政府的运行效率,可见,法国政府会计改革也是比较成功的。

4.意大利政府的会计体系分析

意大利政府的会计改革所采用的是分步到位模式,即从地方政府开始,逐步过渡至中央。意大利政府分为行政区、省及市镇三级,国家宪法承认各行政部门的会计自治权,其政府会计基础并无内在的一致性,相关法律也规定,会计准则当中的折旧法及计量屬性是可以不同的。意大利政府的会计改革中,针对财务会计制订了新规则,并重新设计了管理模式:中央政府实施收付实现制,地方政府实施权责发生制,地方政府制定会计报表的时候,会把会计的资产损益表与资产负债表进行结合应用,并有效记录相关事项,以便会计审核。

二、国内政府会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国内政府会计的主体不够清晰

国内政府的会计核算本来以预算会计作为主要模式,中央与地方政府均是预算会计主体,但随着国内经济的深化改革,政府会计在主体界定方面存在了一些争议。通常而言,在会计主体核算时,需要考虑政府的部门性质,并真实反映出财务情况与运营状况,但在国内的政府会计体系当中,仅对政府的会计收支状况实施核算,对政府财政工作发展状况的反映并不真实。同时,有些事业单位本应归入改革试点,但未按照计划予以实施,在支出核定时仍采取传统基数的方法。这种主体界定的模糊性,使得财务监督及核算存在混乱情况。

2.国内政府会计的相关制度完善度不够

近年来,国内市场经济发展迅速,相应的政府改革进程也要加快,但由于受计划经济的影响较大,国内政府会计工作并未实现制度化。根据新预算法规定,政府收入应该归入预算体系中,但国内政府的会计工作并未将政府收入纳入其中,仍然在预算体系外循环,导致很多部门的财政资金进入了“小金库”当中。其次,我国现行会计准则也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例如,国有资本预算原本应覆盖全部国有企业,可现实并非如此,仅有部分国企收入被纳入了预算体系中,一些国有银行并未包含在内。另外,预算法原本的影响对象为各级政府的预算编制与整理,但国内地方政府仅在一般性的公共预算编制上较为成熟,其他预算编制还很不完善,如社保基金方面的预算就有一些缺陷,仍存在收支不平衡的现象。

3.国内政府会计的核算基础也不够完善

国内政府会计制度原本采用的是收付实现制,该制度下政府的赤字与借债需求是相接近的,也符合我国政府早期的管理特点,但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政府职能出现了较大的转变,原来的会计核算形式已不符合现代政府的职能定位,很多问题已无法通过收付实现制予以解决。例如,对于长期积累债务及拖欠的费用不能有效核算,资产损耗也未考虑在内,不能有效反映政府在公共服务中所付出的成本及商品,财务报告也不能有效反映政府财务及绩效情况。

4.国内政府会计报告内容完整度不够

国内政府的会计工作当中,存在核算及报告内容不够全面的情况,不能真实地反映出政府财务的运营及收支状况。在总预算当中,各级政府有的明文规定了核算内容,有些则并未规定此方面内容,同时,会计报告对政府的固定资产与资产净值状况未作计量,对于国有股权与有价证券等方面也未予以确认,而且国内政府的会计工作结果并不是很准确,一些会计信息未能得到真实呈现,加大了政府的财政风险和预算难度。因此,加强对于会计报告内容的完善是十分必要的。

三、国外政府会计体系分析及对国内政府会计改革的启示

1.国内政府会计的权责发生制应用需具体分析

为了提高国内政府会计体系改革的合理性,对国外政府的会计体系进行借鉴是必要的,但因政治环境及经济发展的程度有所不同,具体的会计体系改革还需要根据国内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首先,我国需要依据本国国情寻找适合国内经济的会计改革之路,如美国的会计系统所采取的是基金形式,其预算及财务报告的成本计量是不同的,国内在实施会计改革时就不能完全照搬,需要借鉴其中对自身有益的经验,并分析国内政府会计的改革效果,将权责发生制的应用程度与国内国情进行有机结合,依据国内实际经济发展状况,合理引入权责发生制,以满足国内经济改革的现实需求,给国内的经济体制改革奠定基础,最终推动国内会计核算与国际社会相接轨,为进出口贸易之间的外汇管理及结算提供方便。

2.国内政府会计的改革要逐步实施

国内实施政府会计改革时,可先在一定范围内试点,进行小规模的研究,通过经验总结,逐步推广使用。由于各地方政府及管辖区域的经济情况不同,对于会计改革的广度及深度应根据现实条件来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可先实施权责发生制,通过实践中出现的具体问题,探索纠正方法,并提出合理的改革方案,进而在更广的范围内实施,最终实现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此做法不仅可以降低会计体系改革的风险,也能避免操作步骤的复杂化,同时还能降低改革的工作量。另外,要注意总结试点区域的教训及经验,会计改革势必会触及一些根本利益,改革当中应张弛有度,有效把握会计改革的进程,将相关利益集团逐个攻破,以实现会计改革目标。

3.科学制定相关的会计改革方案,并统筹规划

从国外政府的会计改革状况看,均针对会计管理模式实施了科学全面的规划,与意大利及法国等国家相比,国内的政府管理机构及体制设置更加复杂,政府会计改革所面临的挑战更大,构建会计信息系统及人员培训的任务更加繁重。为了有效推动国内政府会计改革,可借鉴国外的会计改革形式,从总体上进行科学规划,强调重点突破,先易后难,逐步地推动改革进行。在充分保证改革系统性的前提下,科学制定会计改革方案,对政府会计的改革原则、内容及目标等予以明确,以促进国内政府会计改革的顺利实施。

4.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加大人才培养与有关系统的开发力度

为了确保会计体系改革的顺利进行,需要加强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目前,我国与预算法相关的法律制度并不完善,应依据改革的实际需求,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及时修订和补充,为会计权责发生制改革有效提供法律方面的保障,规范资产、负债等会计要素方面的处理办法。权责发生制下的会计改革不仅包含会计制度的变革,还包含软件系统的更新及会计人员的技能培训等,因此,要尽快对预算软件进行调整升级,并努力提升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专业培训来提升其业务素质,打造优秀的会计工作队伍,为会计改革的顺利推动提供重要保障。应注意,相关培训工作应该形成制度化、规范化,以有效实现资源优化,加快会计改革的步伐。

5.强化政府审计监督的职能,构建全面的监督体系

要保证国内政府的会计改革顺利实施,还应做好政府审计监督工作,有效完善相关监督体系,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制约作用,逐步完善权责发生制下的监督体系。为此,首先要加强立法工作的完善,从法律方面加强政府财政资金的监管,提升财政监督的法制性与权威性。其次,要对财政资金的收支状况实施全面考核及监督,并积极完善信息公示制度,在保证国家利益的前提下,尽量公开财务信息,构建畅通的公共监督渠道,有效发挥公众监督的作用,不断提升政府的财政管理能力。

四、结语

为了更好地满足政府的公共管理需求,很多国家引入了权责发生制,与原来的收付实现制相比较,权责发生之下的会计核算更具优势。我国也引入了权责发生制,这使得我国原本的会计体系出现了很大变化,会计功能也发生很大转变,在此背景下,要想确保会计改革的顺利实施,需要国内政府根据实际国情,合理借鉴国外的会计改革模式,使我国政府会计改革有的放矢、少走弯路,最终实现国内政府会计工作的不断优化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黃保华.政府会计权责发生制改革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3.

[2]张璐源.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4.

[3]杜金爽.中美政府会计制度比较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5.

政府与事业单位会计改革 篇4

摘要:随着我国国内经济不断发展、事业单位改革不断深入、现行政府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已经不适应改革的需要,现行的政府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已远远滞后于我国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和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步伐,越来越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政府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 ;政府会计;

一、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设想

(一)明确政府会计体系、制定统一规范的政府会计准则

我国一直以来没有区分预算会计和政府会计,根据我国预算会计所具有的特征,我国的预算会计不仅不是政府会计,甚至还不是完全的预算会计,充其量只是反映预算资金流转过程的预算执行会计。

与西方国家的预算会计相比,我国的预算会计还不够完整,与西方国家的政府会计相比,差距更大,可以说我国至今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政府会计。因此,从预算会计拓展为政府会计,不仅是改变名称的问题,而首先是转变整个预算会计观念的问题。随着我国政府会计的建立和完善,其会计规范必将从制度模式逐步向准则模式转变。因此明确政府会计体系,并制定出一套结构科学、内容完整、先后有序、概念统一的适合我国国情的政府会计准则是政府会计改革的基础。

(二)引入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

1.政府会计权责发生制改革总体设计

从世界范围来看,在政府会计领域,推行完全的权责发生制会计的国家还是少数,大多数国家在政府会计改革上都是循序渐进地推行权责发生制会计。借鉴西方国家改革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国情----目前我国正处于发展转型时期,还没有统一的政府会计准则,加之政府会计的财会人员业务素质有待提高,因而,决定了现阶段我国政府会计引入权责发生制的总体设计应该是:初级阶段采用修正的收付实现制基础,即原则上采用收付实现制,对某些特定业务则偏向于采用权责发生制基础。改革中期随着政府会计体系的完善和法律法规的不断健全、规范,扩大权责发生制的会计基础范围,直到最后实行完全统一的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

2.政府会计特定业务权责发生制的改革

(1)固定资产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的改革

对固定资产的购置成本进行资本化,并按权责发生制原则和持续经营的假设进行分期确认和分摊固定资产的成本,建立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制度,设置“累计折旧”科目,作为“固定资产”的备抵科目,同时,在资产负债表中的“固定资产”项目下,增设“固定资产原值”、“累计折旧”和“固定资产净值”项目,以反映固定资产的新旧程度。这样才能在成本中体现出固定资产的损耗程度及现有的生产能力,同时保留在账面上的一些完全失去使用价值或早已不存在的固定资产能够得以及时处理,从而使固定资产账实相符。

(2)社会保障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的改革

对于政府财政总预算会计,政府财政应按权责发生制预算要求、社会保障需求本期应分担的经济责任列入支出预算;预算单位对未来社会保障需求应负担的经济责任,应按权责发生制原则列报当年支出。

(3)长期负债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的改革

对政府长期负债的会计核算方面,建议对直接债务和或有债务分别处理。对直接长期债务,如:政府直接借入的各类债务等,建立还贷准备金,核算分摊的长期债务,并按权责发生制的原则,对利息进行分期核算,从而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并全面反映政府财政债务的真实情况;对或有债务,如:政府提供担保的债务等,参照企业或有负债处理原则,增设“预计负债”科目核算,并按权责发生制原则确认“预计负债”并在报表中列支。

(三)扩大政府会计核算内容、完善财务报告体系

目前,政府的财务受托责任问题,已日渐引起有关方面的注意,政府是一个社会管理机构,同时也是一个经济实体,承担着人民交付的财务管理职责。为了与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相适应,应在引入权责发生制的基础上,扩大政府会计核算内容、完善财务报告体系,如:增加长期资产和长期负债的核算内容,并提供实际执行与计划、预算比较信息,并通过财务报表附注提供大量重要财务信息(如或有负债的说明等),以便对政府业绩进行正确的界定和评价。

二、现行事业单位现行会计制度的改进

1.科学实现全面成本核算

现行制度下,事业单位对非经营性业务采用收付实现制,不进行成本核算。由于不计算成本,难以对非经营性业务进行正确的资金使用绩效评价与考核。这不仅不利于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和国家预算资金的有效使用,而且容易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另外,由于对非经营性业务和经营性业务缺乏统一的要求和规则,成本核算的方法和标准随意性较大,即使部分单位进行了内部成本核算,成本信息也不具有可比性,难以反映各项业务实际成本的发生情况。因此,应考虑在事业单位会计中进行全面的成本核算。

2.建立完整的会计报告体系

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报告可借鉴企业的财务报告体系,至少应包括会计报表和会计报表附注,强调会计报表附注的作用,对关键项目作出说明。对外报送的会计报表应包括资产负债表、业务活动表、预算收支总表、基本建设投资表、国有资产情况表。这样,事业单位会计报告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能更好地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也有助于事业单位会计人员建立资产负债表观的会计理念。将现金流量表纳入事业单位财务报表体系,以动态地反映其未来的现金流量,这是国际通行的惯例,也是与企业会计制度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统一的需要。同时建议,将资产负债表中的收入与支出项目删除,以“资产=负债+净资产”为编制依据,以全面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维护债权人利益,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3.适当引入权责发生制

这是因为,长期以来,我国收付实现制下的预算会计核算内容主要是财政收支活动,没有覆盖全部会计要素。而权责发生制会计信息包括主体控制的经济资源信息、从事经营的成本或提供产品和服务成本的相关信息、用于评价经济主体财务状况及其变化以及经济主体经营活动及效率性的有用信息。因此,适当引入修正的权责发生制,能更好地反映政府部门受托责任的改选履行情况,大大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质量和决策相关性。

对事业单位结余进行改进

事业单位的净资产是指资产减去负债的差额。将负债列入净资产核算,显然是不合适的。所以,建议取消“专用基金”科目下的“福利基金”“医疗基金”“住房基金”等科目,将专项资金列入“其他应付款”科目核算。同时:增设“结余”要素;月末将各账户余额对应结转到“结余”账户,正确反映非营利组织增收节支的结果和运用资金的成绩;增加提取固定资产折旧内容的核算和反映;为适应国库集中收入的需要,调整财政补助收入和事业支出的核算内容,以及时反映事业单位资金运作方式的变化;为适应政府采购的需要,调整采购业务的核算程序,以全面反映事业单位不同来源资金进行采购的内容和程序。

会计报表中增加现金流量表

政府会计改革的启示 篇5

1公共选择理论的概念及方法论

公共选择理论 (Theory of Public Choice) 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末, 并于五六十年代形成了基本原理和理论框架, 自六十年代以后, 其影响范围在全世界迅速扩大。“公共选择理论是旨在将市场制度中的人类行为与政治制度中的政府行为纳入同一分析的轨道, 即经纪人模式, 从而修正传统经济学把政治制度置于经济分析之外的理论缺陷的一种新公共经济理论”。其研究的是公共选择问题, 即人们通过政府对资源配置的非市场决策。这实际上是一个政治过程。其代表人物詹姆斯·布坎南说:“公共选择理论是政治学上的观点, 它以经济学家的工具和方法大量应用于集体或非市场决策而产生。”其本人也因为在公共选择理论方面取得的成就, 获得1986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美国经济学家丹尼斯·缪勒认为公共选择理论是用经济学的方法解决政治科学的主题行为。该理论在研究方法上是经济学的 (一般是博弈论和决策论) , 在研究对象上是政治学的。公共选择理论无疑是对以前“凯恩斯主义”的一种突破和创新。

公共选择理论以经济学的方法为基础来研究政府行为, 主要的研究方法包括个人主义方法论、经济人假说和经济学的交换范式。这三大要素是詹姆斯·布坎南在198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奖演说中提出的。

首先, 个人主义方法论。所谓个人主义方法论就是把个人看作决策的基本单位, 把个人选择作为集体选择的基础, 并认为无论是在个人活动或是在集体活动中, 个人都是最终的决策者。因此, 分析社会现象应该从个人的角度去寻找原因, 个人是构成集体的细胞, 是决策的基本单位。在面对公共选择问题时, 不管选择过程与结构是多么复杂, 个人都是最终的决策者。从个人出发, 就能很好的解释个体动机和偏好在决策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和影响。市场经济的过程跟政治决策的过程有相似的地方, 因此, 政治决策也可以采用个人主义的分析方法。

其次, 经济人假设。西方经济学家把个人看成理性的自私的个体, 认为无论个人出于什么样的地位, 其本性都是追求效用 (利益) 的最大化。个人在面临选择时总是倾向于选择能给自己带来最大收益的机会。传统的政治学认为, 人在经济领域会受个人的自私性利益驱使;但在政治活动中, 个人是公共利益的代表, 必须要遵守公共利益原则行事。而公共选择理论对这种观念进行了重塑:在社会中同样的个人不可能在经济领域表现出自私自利而在政治领域就表现的大公无私。公共选择理论沿用经济人假设, 将这一概念从经济领域扩展到政治领域, 把政治活动演绎成经济活动, 分析个人在政治领域的不同反应, 以便构建一个完善的政治秩序。

最后, 交易政治。政治活动也是交易活动, 只是交易的对象不仅限于市场性的商品, 而是包括选票在内的各种利益和好处。市场与政治之间的实质差别, 不是个人追求的价值或利益的种类, 而是个人追求其不同利益时所处的条件和手段。经济学中的交换过程是市场机制, 政治活动被用市场机制来研究, 就是把政治活动看成一种与市场交换过程类似的活动。经济交换的是产品, 政治活动中交换的却是规定、制度、方针政策等公共产品。公共选择理论提出了“政治市场”的概念。政治市场和经济市场类似, 也是由供求双方决定的, 他们的交易结构具有相似性, 也是由人的自利本性决定的。

2在公共选择理论下对政府行为局限性的分析

在传统意义上, 人们认为国家产生与存在的目的就是提供公共服务, 满足公共利益与需求,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政府通过提供法律、秩序、安全、福利等公共产品以实现公共利益维护的目标, 进而增强自身存在的合法性。然而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治活动的主体会不断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认为任何形式的政府都必然具有自利性的要求和冲动, 并通过官员和政客维护自身利益表现出来。

第一, 政府的扩张。

由于政府具有自利性, 其行为的动机归根到底是由官员个人的动机决定的, 他们的行为目的都是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 在追求的过程中, 导致政府的扩张。政府扩张的表现有两点:一是政府规模的扩大。扩大政府规模可以获得更多的财政支持, 部门收入增加, 官员自身的收入也会增加。再则政府规模的扩大, 其相应的权力面就会扩大, 官员晋升的机会也会随之增加。另一方面, 政府支出的增加。新增加的政府部门在提供公共产品的时候, 会有许多方式增加其支出, 也就是说政府有了更加充分的理由“花钱”。

第二, 制定政策的失灵。

政府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不可能超脱利益纷争, 只要公共政策的资源掌握在政府手中, 腐败就是一种潜在的威胁。由于政府部门的“经济人”角色, 在制定公共政策的时候必然考虑自身的利益和偏好, 造成决策的结果不能完全代表公共利益, 使政策缺乏可操作性。另外, 信息的不对称也会在客观上影响政府官员作出决策。

第三, 利益的非均衡性。

社会中的政治精英和经济大鳄能对公共政策的制定施加影响, 他们用政治资源或经济资源有力地影响着政府官员的公共投资、资源分配、财税政策、法律法规等决策。这种影响造成了非均衡性, 其结果会使公共利益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利益遭受严重的损害。

第四, 政府机构工作效率低下。

因政府部门的特殊性, 在提供公共产品的时候不以盈利为目的, 不计较成本, 并且对公共物品具有垄断性。在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时候, 由于缺乏竞争压力, 工作的积极性不高。加之缺乏有力的监管, 政府部门的工作普遍存在着效率低下等问题。

3公共选择理论对我国政府行为的启示

公共选择理论的最高目标是分析政府行为的效率以及寻找使政府最有效率工作的规则制约体系。它揭示了市场经济下的政府与市场的共同特征, 指出来政府干预经济的限度及干预失败的原因。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的转型期, 虽然我国的社会制度和基本国情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同, 但单从这一理论出发考察我国的经济与政治, 对于规范政府行为, 可以得到一些重要启示。

4正确处理好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的关系

众所周知, 现代市场中存在着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等缺陷, 注定了会有市场失灵的现象发生, 所以政府应该对市场进行有必要的干预——宏观调控。20世纪30年代的全球性经济危机中, 美国总统罗斯福实行政府对经济全面干预的政策, 使得美国经济社会稳定发展。但是在现实操作中, 由于政府深信宏观调控是万能的, 因而采取了各种各样的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及行政手段来进行调控, 其结果却越来越不理想, 造成了各种各样不同程度的调控失败。在我国,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质是政府主导下的市场经济。我们既要发挥好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同时又要把握好政府干预经济的限度。这就要求政府必须把握好干预经济的适度原则, 优化政府的干预行为, 使得政府利益不会损害公共利益, 反而能有效的促进公共利益。目前我国的房地产市场调控正处于攻坚阶段, 政府调控房价要充分考虑市场机制, 避免人为的造成“房价拐点”, 这对当前和今后的经济发展伤害巨大。

5正视和约束政府机构的“经济人”属性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 《宪法》明确指出我国政府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政府机关的工作人员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但从公共选择理论看, 政府官员的“经济人”属性, 使我们不能忽视我国政府行为的经济人特征。我们要重视、引导和规范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对自身利益的追求。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调动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让其提供优质的社会公共服务, 合法合情合理的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我们还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制度和严格的法治, 来预防和惩治政府官员的腐败行为。建立防止腐败的机制也要从“经济人”假设出发, 有的放矢建立政府决策过程和组织架构, 从制度上抑制政治权利人的自利倾向, 减少逐利的不良政治后果。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也表明, 仅仅依靠公务员的思想觉悟和社会道德的约束, 是难以作出理想的财政预算和有效的财政决策的。

6政治体制改革要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

经济市场和政治市场的运行规律具有相似性, 两者运行的过程有密切的联系。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同样政治决策的失灵也会对经济过程的健康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目前我国处于改革开放的攻坚时期, 虽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已初见端倪, 但政治改革却一直落后于经济改革, 对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我们研究公共选择理论, 可以对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与市场的相互作用及政府机构设置等方面的改革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对我们进行政府改革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

7强化对政府的监督, 提高公共决策的效率

政府部门工作效率低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减少成本的激励机制, 缺乏对经济效益的监控。运用公共选择理论, 我们可以利用其研究方法对政府的投资行为, 特别是公共开支项目进行损益分析, 以此评价项目的收益状况及政府的绩效情况, 达到政府决策的效益最大化。通过这一系列的手段, 来强化对政府机构的监督, 提高政府的决策效率。若要政治决策能符合公共利益最大化要求, 就必须建立起一套能约束和监督决策者的有效机制, 否则政治决策就可能偏离公共利益的轨道, 伤害大多数人的利益。一个有完备监督机制的政府才能成为人民放心的政府。

参考文献

[1]丁煌.西方公共行政管理理论精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2]祝灵君, 聂进.公共性与自利性:一种政府分析的再思考[J].社会科学研究, 2002, (2) .

[3]谭晓.论基于公共选择理论的我国公共政策制定机制[J].现代商贸工业, 2010, (7) .

政府会计改革的启示 篇6

摘 要 本文对公共选择理论进行了简要介绍,在此基础上通过公共选择理论的“经济人假设”和“政府失败说”对我国目前政府机构存在的弊端进行了分析,最后阐述了公共选择理论对当前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公共选择理论 机构改革 启示

一、公共选择理论简介

公共选择理论产生于西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凯恩斯的国家干预理论对帮助西方各国恢复战后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逐渐在西方盛行,它把政府干预看作是弥补市场缺陷的唯一良策。随着国家干预经济力量的增强,政府职能和政府规模也不断扩大,结果导致政府机构不断膨胀、政府资源浪费,政府干预的局限性与缺陷也日益显露出来。在这种背景下,布坎南等人创立了公共选择理论,其主要目的正是在于揭示“政府失灵”并试图克服政府干预的缺陷。这一理论主要是从政府官员的“经济人”属性对政府失灵做出解释,由于政府官员要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因此必然会把个人偏好与利益带进政府决策,从而导致政府决策的不公正和失误,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此外,由于信息不对称,客观上也会造成政府决策失误或缺乏可操作性。公共选择理论的重点在于分析导致政府失灵的原因,探讨规范政府行为、提高政府效率的方法。

二、用公共选择理论的“经济人假设”和“政府失败说”来分析我国目前政府机构存在的弊端

(一)经济人假设

经济人假设认为人的本性都是一样的,都是为了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公共选择学派认为,人们在需要做出经济决策和政治决策时的反应,同“经济人”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总是趋利避害的。政府是由人组成的,政府的行为规则也是由人来制定的,而这些人都不可避免地有“经济人”的特征。因此,我们不能把政府看作是超凡脱俗的超级机器,政府同样也会犯错误,也会不顾公众利益,来追求由政府成员所组成的集团的自身利益。

(二)政府失败说

布坎南的政府失败说就是利用了公共选择理论,来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干预行为的局限性问题。所谓的政府失灵就是指政府在力图弥补市场缺陷的过程中,采取的立法、行政管理以及各种经济政策手段,最终导致政府干预经济的效率低下和社会福利损失。政府失灵一方面表现为政府的无效干预,即政府宏观调控的范围和力度不足或方式选择失当;另一方面表现为政府的过度干预,即政府干预的范围和力度超过了弥补市场失灵和维持市场机制正常运行的合理需求,过多地运用行政指令性手段干预市场内部运行秩序,结果非但不能纠正市场失灵,反而抑制了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

(三)目前我国政府机构存在的问题和缺陷

我国正处于社会和经济发展转型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基本建立,但还没有完善,市场失灵在经济发展中成了一种普遍现象。政府被人们当作是一个超然的机构,始终代表着公众的利益,政府行为总是以公众利益为导向。但根据公共选择理论的观点,在现实生活中,政府也存在着许多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机构低效率的存在

首先政府机构垄断了公共物品的供给,由于缺乏竞争,各级政府就没有提高行政效率的压力,所以政府公务员也就没有高效工作的动力。

其次政府公务员缺乏追求利润的动机。由于政府公务员不能把利润占为己有,加上公共物品的成本与收益难以测定,所以,政府公务员的目标并不是利润最大化,而是规模最大化,以此增加自己的升迁机会和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这势必导致机构臃肿,效率低下。

再次监督信息不完备。由于信息的不完备大大降低了公众对政府监督的效力。同时,作为监督者的公民完全可能受到被监督者的官员的操纵,因为后者的地位实际上可以使他们强制规定某些政策措施,使之更有利于自身利益,而不利于公共利益。这些势必导致政府机构执行政策的效率不高,官僚主义作风严重,影响政策执行的结果。

2.政府部门的自我扩张行为。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政府官员和政府机构自身利益的客观存在,带来了政府的自我扩张行为。政府机构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重要性上都具有一种内在的扩张趋势。这一方面表现为政府部门组成人员的增加,另一方面表现为政府部门支出的增加,其原因在于政府官员谋求权力与机构的扩大,追求升官、高薪、轻松的工作和各种附加的福利。

3.政府官员腐败以及寻租活动的存在

政府也是“经济人”,政府官员与其他社会成员一样都追逐个人效用最大化,因而可能会为了其自身利益而“越位”。政府对经济进行干预时,会影响到市场经济活动主体的行为,给一部分人带来好处或给一部分人带来坏处。因此,各利益集团通过各种方式来影响政府官员,使本集团获得更多的利益。同时政府决策者即政府官员也是一个利益主体,他们是理性人而非道德人。他们在进行决策时,也有追求自身利益的动机,这些都会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对社会来说都没有任何效率,破坏了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寻租活动没有创造新的价值,只是政府官员为了满足自身的利益而现有的资源进行不公正的分配。

4.政府机构的职能交叉和重叠

之前在国务院的66个部门中,职责多达80多项,仅建设部门就与发改委、交通部门、水利部门、铁道部门、国土部门等24个部门存在职责交叉。另外,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管理涉及14个部委。为解决这一问题,我国推行了大部制改革,进行机构的整合,合并了一些部门,新建了一些部门,但事实上,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政府职能交叉的现状,由于多年来形成的部門利益,改革还导致了一些新的问题出现。有学者提出:“如果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推进,真正的‘大部制’也许很难确立。”

三、公共选择理论对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启示

公共选择学派运用经济理论来分析社会政治问题,这种全新的思维方式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特别是公共选择理论的“经济人假设”和“政府失败说”,对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转变政府职能、做好我国的政府机构改革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一)转变政府职能,合理规范政府权力

政府权力的扩张应具有合法性和必要性。宪法是我国的根本法,一切权力的扩张均应在宪法规定的范围内进行。我国政府明确指出,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切实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这说明政府已经充分认识到并高度重视转换政府职能的重要性。政府的职能是为人民服务、为市场主体服务,是社会正义和良知的裁判。政府权力扩张的必要性是指政府权力扩张的成本如果小于收益,那么权力可以适度的扩张;反之,则不能扩张。

(二)在政府部门引入竞争机制,政府逐步退出市场能发挥作用的行业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工作效率大多不尽如人意,其根源在于政府服务具有公共性、垄断性且缺乏竞争性。在我国绝大部分公共服务产品都由政府独家垄断提供,如果不打破这种垄断经营,试图以改革产权的方式或者以特许的方式让民间资本来介入公共服务,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很可能由于缺乏竞争而导致无效率,同时也为腐败创造了广阔空间。我们在引进竞争机制的过程中,需把握住公共服务的本质,处理好经济效率与社会公正的关系,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遵循公正、公开和透明的原则,这样广大人民群众才能够享受到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而我国在这方面还亟需努力。

(三)精简政府机构,对政府部门实行绩效评估

公共选择理论指出,任何公共政策的决策,都需要或多或少的成本。改进管理方式,提高行政效率是减少公共政策决策成本的最佳途径选择。政府管理方式是政府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的直接体现,是政府管理体制创新的重要途径。科学发展观要求改进政府的管理方式、提高行政效率,要求政府管理由人治向法治转变,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由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转变,由暗箱操作向阳光行政转变,真正做到人本管理。政府部门尤其要改进决策方式,降低决策成本,实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进一步提高我国行政系统的办事效率,从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动社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绩效评估就是提高政府工作效率的一种有效手段。

(四)通过制度的完善来预防腐败

布坎南认为,政治也是一种交易,而政策和制度的出台是各方博弈所达成的契约。所以要从制度、法律层面的建设来遏制腐败行为。从公共选择理论来看我们国家的腐败现象,就不难发现其根本原因不是观念性腐败而是制度性腐败。关于制度的重要性,邓小平曾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这说明个人的思想、作风与制度的作用相比较而言,制度比个人思想、作风更重要,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而我国目前制度建设还较薄弱,因此,加强制度建设,进行制度创新,进而遏制腐败行为,是我国政府面临的迫切任务。

(五)完善法律体系,加强政府法治建设,推进依法行政

法制就是按事先制订的规则办事,减少人治中的无视规则的随意性和破坏公平的行为发生。布坎南的公共选择理论告诉我们,法律越模糊、越空洞,自由裁量权就越大,就越有利于创租、寻租行为的发生,而在这样的糟糕法律环境下,政府不可能有良好的作为。当前,我国正积极推行依法治国,而实施依法治国的关键是依法行政,要由政策治国转向法律治国。只有我国创建了完善的法律体系,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这样的政府才会是有力的政府、有效的政府、得到广大人民群众衷心拥护的政府,也只有这样的政府才能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带领广大人民群众顺利实现建设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

参考文献:

[1]方福前.公共选择理论—政治的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高嵩.公共选择经济学导论.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

[3]蔡立辉.政府绩效评估的理念与方法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5).

[4]闫焱,彭玫.布坎南公共选择理论与我国政府决策行为.社会科学论坛.2007(2).

[5]李伟.公共迭择理论对我国改革和完善政府决策机制的意义.求实.2006(5).

[6]吴勇.政府失灵及原因研究.郑州工业大学学报.2000(03).

[7]詹姆斯•布坎南.寻求租金和寻求利润.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

上一篇:行政主管对公司的职责下一篇:有趣的广告词总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