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中央政府会计

2024-09-21

英国中央政府会计(通用8篇)

英国中央政府会计 篇1

顺德经验:政府的作用是“掌舵”而不是“划桨”

顺德市经济发达,改革开放以来一直位于全国“百强县”之前列。作为广东省综合改革的先行点,顺德在产权制度改革、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体制改革方面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一、改制的背景

顺德一直是以其集体经济发达著称。据1993年的统计,顺德工业企业注册资本中,公有经济占74%,外资占24.7%,民间资本仅占1.24%。在北旺镇,镇办企业占了80%,公有企业占90%,公有经济占绝对优势。顺德人推崇的是“以集体经济为主,乡镇企业为主,骨干企业为主”,当然“三个为主”也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创造出了一系列国内名牌产品,如美的空调、容声冰箱、万家乐热水器等。与此同时也出现了政企不分的现象,企业变成了政府的附属物,政府主导经济运作方式。企业上新项目要由政府作担保向银行贷款。企业经营者不承担直接的经济责任。盲目投资,广铺摊子,重视经济的外延扩大,忽视经济的内涵式发展。企业领导制度不健全,企业领导权力过大,“厂长经理负责制”成了“厂长经理所有制”。结果是厂外有厂,账外有账,集体资产流失严重,一些企业的厂长、经理把利益转移到协作厂,通过交易,将一部分截留给私人,个人的腰包一天天膨胀起来。于是,出现“个人负盈、企业负亏、政府负债”的现象。市长冯润胜说:“当年靠政府担保,高投入、高负债起家,九成以上的企业是政府全资,现在有限的公有资本再难以支撑如此庞大的公有经济;政府有限的利益再难以承担无限的风险,难以适应市场经济体制,无法良性循环,再不变一变,改革开放的成果就没有了!”乡镇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逐渐成为“二国营”,弄虚作假现象严重。一家长期戴着“先进企业”桂冠的工厂,每年上报盈利6000多万元,实际上却负债5000万元。公款消费恶性膨胀,有的企业领导用公款购买小汽车,请家送礼,任意挥霍。这些现象造成国有资产流失,企业经济效益低下,到1993年全市197家市属企业中,资产负债率高达80%。

顺德市领导层看到,“政企不分是一切问题的总根源”。一位老镇委书记说:“从眼下来看,传统公有制模式,比那些以个体经济为主的市镇有更多的优越性,有更强的实力;但随着改革的深入,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必将日益显现,前景不容乐观。”顺德人开始认识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使经济高质量、高效益地运转,必须实行政企分开,从政府包办转为由企业自主经营;从靠投资拉动转为以效益牵动,让市场、效益成为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即转换企业经营机制,转变政府职能。于是,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以转变政府职能为关键的改革在顺德拉开了序幕。

二、理顺产权 企业转制

顺德人认识到,尽管集体经济力量雄厚,但要有经济发展的后劲,必须对传统产权结构进行改造,触动“产权”这个尚未有人敢碰的“禁地”,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经营、分配机制。1993年9月,市委、市政府下发了《关于转换企业机制,发展混合型经济试行办法》(下称“28条”或“35条”),明确提出要通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促进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混合型经济的迅速发展,建立适应市场机制的公有资产管理运营体制”。这个办法最初为28条,到1995年完善补充到35条,是顺德企业与政府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根据“28条”,改制的第一步是对全市公有制企业进行全面清产核资,委托中介机构进行资产评估,然后界定产权。原国营企业和国家直接投资形成的资产为国有产权;各级政府的投资及其他行政部门担保投资兴办的企业所形成的资产,为地方政府产权;企业奖励金和福利金,可作为职工产权。产权理清以后,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通过对国有和乡镇集体所有企业实行多种形式的改造,实现政企分开。一是对关系全市国计民生、带有专营性质、基础设施、高新技术的骨干企业进行公司制改造,改组为政府全资或控股的股份有限公司,或者有限责任公司;二是通过出让部分股权或扩股的办法,吸引外商注资,从而组建中外合资合作有限公司,调整产权结构;三是把企业全部资产作价转让给原企业全体或大部分员工,组建新的股份合作制企业;四是把企业的设备和流动资产转让给员工,把土地使用权和厂房租赁给员工,实行租赁经营;五是对微利、亏损的小企业公开拍卖,转为合伙制或私营企业。经过3年扎实稳妥的推进,到1995年底,顺德市、镇两级1001户企业全部转制完毕,由政府独资、控股、参股企业163家,企业职工持股企业566家,企业经营者持股和拍卖、兼并企业272家,租赁经营331家,停产21家,市、镇两级企业中,公有资产的比重由90%下降为62.4%,市、镇两级的国有资产重点转向基础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质量和创利能力大大提高。

这样,顺德“抓住一批,放开一批,发展一批”,将基础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改组为政府全资或控股企业,交由公有资产管理委员会下辖的投资公司经营;大多数企业则通过合作、转让、租赁、承包、拍卖等形式放开经营。如大良镇的德胜电机厂,前身是国有老厂,转制时资产评估为6000多万元。全厂900多职工集资买下该厂,成为工厂股东,投资150万元的最大股东做了董事长。该厂转制后,工厂员工既是工厂职工又是工厂股东,实现了“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资本联合”,原来“人人有一份,人人都没有”的产权虚置的状况改变了,他们信奉“搞得好起楼,搞不好跳楼”的哲学,企业职工的主人翁意识普遍增强。成了企业的股东后,职工们说,“我们是企业的真正主人”,因此,比以往更加关心工厂,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同时,企业的内部约束机制也逐渐形成:企业盲目贷款、盲目上新项目的现象少了;公款消费膨胀得到遏制,企业领导大手大脚、铺张浪费的不良风气有所扭转。总之,良性循环已经开始出现。1993年,顺德市固定资产投入达58亿元,1994年下降到41亿元,降幅达29.4%;1995年再降到31亿元,降幅达29%。3年间,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逐年大幅度下降,说明盲目投资风得到了有效控制。

三、政府管什么

在传统的产权制度条件下,政府的行为事实上是企业行为;政府官员是在“经商”而不是行政,终日劳心费神的工作大多是企业的产、供、销问题;政府是整个公有经济的大管家,政府是个大企业。而在企业产权不明、企业还是政府附属物时,所谓的转变政府职能事实上只能是一句空话。如果在条件尚未完全成熟时硬是将职能转移出去,“做夹生饭”,那也无疑会造成混乱的后果。道理很简单,就是在转移出去的职能尚未有新的载体时,必然造成管理的真空地段,导致市场的无序状态。现在顺德通过产权改革,可以说是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政府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出来,真正干起了政府的事,政府行为不再完全是去管“不该管、管不了、管不好”的事。从顺德的经验看,在产权制度改革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基础性作用。但正如政府不是万能的那样,市场同样不是万能的。按照与市场分工的原则,顺德市政府主要承担下列职能:

一是提供公共物品。公共物品是私人不愿生产或无法生产的由政府提供的产品或劳务,包括城市环境、气象预报、邮政通讯、基础教育和公共卫生,以及理应由政府负责的其他事务,如社会治安、审计稽查、环境保护等。顺德在产权制度改革、政企分开以后,政府官员再不用为企业上哪个项目操心,也不用为产品找市场、搞推销忧愁,而是在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超前加以发展,改善投资环境。市政府组织引入外资共同经营“四路八桥”,其中投资30多亿元建成准高速公路102公里。1994年,顺德市公路总里程达1027公里,密度为每百平方公里128.43公里,成为全国公路密度最高的县市。全市的电话装机容量达25万门,电话用户12万户,移动电话逾2万户。自发电厂能力也达64.5万千瓦,电力自给有余。自来水普及率达98%。政府还根据社会和群众需要,举办了大批公益事业。仅1994年就兴建公园8个,公厕44座,垃圾中转站27个,兴建改建中小学55所,新增派出所13个。

二是管理国有资产,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对公有制企业实现多种形式的改组以后,政府的一大经济职能是设立专门的机构、专门的制度来管理国有资产。当然,这种管理既不同于传统上政企不分条件下对企业的直接、微观管理,也不同于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行为,而是严格按照市场机制运行的一般要求,保证政府的国有资产管理行为相对独立。这里,政府要管的仅仅局限于政府全资、控股或参股的企业。顺德市按照“抓住一批,放活一批,发展一批”、“抓住大的,放活小的”的原则,对大量一般性行业,则让经营者责权共享,风险与利益共担,自主经营。到1995年底,由市镇两级政府独资、控股、参股企业163家,公有股所占比例为62.4%。

三是建立社会保障机制,保障全社会的人道发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一方面要让全社会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另一方面市场竞争追求的是高效率,企业要根据资本的要求实现效益的最大化,而不是像传统上那样,承担过多的社会责任。这是符合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和资本运作的本质要求的,是无可厚非的,尤其是在我国生产力水平落后的情况下,很大程度上要优先照顾效率的提高。而这样发展的结果,企业必然会把冗员推向社会,也会引发社会问题,甚至危及社会稳定。因而,政府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保障事业。顺德市的社会保障制度与产权制度的改革同步进行,这就保证了改革得以稳定、顺利进行。在顺德企业转制的纲领性文件“35条”中,有10条20多款专门详述如何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首先是剥离改制企业的离退休人员。企业必须为已离退休的人员投养老和住院保险。离退休人员由企业保障真正过渡到了社会保险。对在职职工,全市强制推行养老保险和住院医疗保险。到1997年中,全市100来万人口中有80万参加医疗保险;35万人参加工伤保险;30万人参加养老保险。与此同时,政府还启动一系列“民心工程”,保证了转制期间政情民情的稳定。这样就保证了“老有所养、残有所助、失业有靠、处处无冻饿、生病有治疗”。

案例分析提示

地方政府的职能究竟如何界定,各地情况不同,我们不能一概而论。但从顺德市政府的职能配置,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什么启示?他们有没有做不该做的事?还有什么该做的事没做?

英国地方政府的职能

所有地方政府的职能都要有法律授权,否则地方政府的行为便是无效或非法的。地方政府的权力基本上来自正式的法律条文,如《1936年公共卫生法》,以及地方产法。

教 育

职能的基础 在英格兰和威尔士,教育经费是迄今为止地方政府单笔费用最高的项目,其总数达到了90亿英镑。在政府拨款的中小学校,学生总数达到了700万。然而,直到19世纪中期以前教育是自愿行为。第一笔政府拨款仅仅2万英镑——1833年拨给国民协会和英国和外国学校协会。1870年教育法在教育欠发达的地区建立教育基金会,提高拨款比例。也规定了5岁到13岁的适龄儿童的义务教育制度。1902年教育法建立了郡和郡学区的教育行政机构。

后来的发展 1918年教育法加强了地方教育行政机构,把拨款提高到50%,废除了学费制,扩大了许可服务的范围,把离校年龄提高到14岁。该法责成郡和郡学区负责“建立起国民教育体系”。

1944年教育法 该法建立起了现代教育制度。第一章规定建立教育部作为中央的行政管理机构,负责“提升英格兰和威尔士的教育水平以及促进致力于这个目的的机构的发展„„并确保提供各种各样的、综合的教育服务”。教育大臣被授予广泛的指导和监督的权力。

委员会 每一个地方教育行政机构必须任命一个由现会员选举产生的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士所组成的委员会,与教育行政长官一道工作。

分类 地方政府管理的学校分为以下几类: 1.初级——11岁以下; 2.中级——11岁至16岁;

3.高级——包括郡学院、文科和商科学院、夜大学、成人教育和面对年轻人的服务。

职责 地方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责是确保在其辖区拥有足够数量的学校以及保证幼儿及特殊教育得到经费的保障。初级和中级学校的管理权,在教育行政机构和校董之间分配。长期教育则在教育行政机构的控制之下,除了接受社会捐款的中级学校外。教会学校必须得到有地方宗教机构代表参加的、由地方教育行政机构主持的委员会的批准。

继续教育 每一个地方教育行政机构拥有的职能都是保证为继续教育提供满意的设施。这意味着为超过入学适龄人士提供全日制和兼读制教育。

辅助功能 除了举办学校和任命教师外,地方教育行政机构还承担一些与教育相关的重要职责:

1.年轻人就业服务; 2.身体检查; 3.服饰、牛奶和膳食; 4.娱乐、社会和身体锻炼; 5.儿童和年轻人的雇用问题; 6.规定交通条件; 7.教师培训。住 房

住宅局 尽管某些保留权力被授予郡委员会,但地区委员会是住宅局。在伦敦市,公有住房委员会是该管理机构,在大伦敦,主要的住房管理机构是有限职能的伦敦各区,如过剩人口的住房保留给大伦敦市委员会。主要负责的大臣是由中央住房咨询委员会协助的环境事务大臣。

住房的规定 住宅局的职能是对该地区的住房需求进行定期的检查,很多地方住房行政机构通过下列方法提供住房:

1.购买;

2.在地方公共土地上修建住房;

3.转换、改造、扩大、维修或改善由住宅局购买的住房。

为了实现这些权力,住宅局被授权提供商场购物、娱乐设施和其他环境服务。注:在农村地区,郡委员会被要求对住房状况进行连续性的检查。管理 住宅局有权对其所属的住房“管理和控制”。1.它可以做作为一般意义上的房产主人所做的事情; 2.假定合理并经常被评估,它可以确定房屋的租金;

3.在挑选租户时,住宅局必须依照给予某些阶层人群优惠的《住宅法》办事。1957年《住宅法》规定的职能 其职能包括独立住宅和住宅群。独立住宅

1.危房 按照法律条文的界定(1957年《住宅法》),当一所房子被确定为“不宜居住”时,住宅局得依法要么把该房产作为一个单元处理或者作为某住宅群的一部分来处理。在前者,按照该房产是否能够按合理的成本修复,它的权力被进一步分割。

2.可以合理费用修复的独立房地产 这些可以下列方式处理:(1)按照发出的维修通知;(2)没有维修通知时做执行性的工作;从业主处获取维修费用。3.不能以修理费用维修的房产。住宅局可以:(1)接受业主的修复请求;

(2)发布拆除命令,要求拆除该建筑并清理现场;(3)发布关闭命令,禁止人们入住该房屋或其组成部分。住宅群 这些可以下列方式来处理,一般称之为“清理贫民窟”: 1.清理范围 当某地区的房子不适宜居住,或者因安排不合理而对健康机构威胁,惟一的解决办法是彻底拆除时,住宅局可以决定宣布某地区为清理区,倘若:

(1)资源足够。

(2)具备可供选择的合适的住宅。

如果行动得到环境部的确认,住宅局可以依照清除命令或强制采购令(住宅局有做出选择的自由裁量权),强制企业主清理现场。

2.再开发地区 住宅局可以在过分拥挤、不适宜居住的工人阶级住宅区采取措施。住宅局,可以决定某地区为再开发地区的方式,或以从环境部得到确认的方式,以协议或强制采购的方式获得该土地。这样这里就成为再开发地区。(注:这个程序被1962年的《城镇规划法》所取代)

3.过分拥挤 住宅局的职能是负责检查该地区是否存在过分拥挤现象,并向环境部提交清理报告。他们也可以在某地区临时确定过分拥挤。

1964年和1969年《住宅法》 该法案确认了当前改善现有住宅的政策,排除了拆除和再开发的昂贵的政策。1964年法案引入了住宅强制改造程序。这个程序被规定总体改造地区的1969年法案所替代。该法案的根本原因是,解决250万“曙光”住宅特别是租住房屋的问题的自愿改造拨款计划的失败。1969年法案的规定,使得住宅局能够在总体改造地区处理住宅改善和环境改善的问题。

住宅改善拨款 1958年《住宅(财政条款)法》和1959年《住宅法》引入了拨款制度。前者规定,建立自由拨款制度,而后者则规定建立必须拨款制度。1958年法授权,拨款要承担转换住宅所发生的费用,以提供更多的住宅;而1959年法则强制地方住宅局制定标准拨款,以承担安装某些标准设施,如浴池或淋浴,厕所,自来水等等。为了得到这笔拨款,一套住宅只得安装提高居住质量的标准设施。

住房 按照1961年《住宅法》,租住区的住宅管理权被授予地方住宅局。大臣规定了地方住宅局适用于这些房地产的“管理行为规范”,这些规范包括排水、供水等等。住宅局可以要求这些住宅实施某些装修,做出关于防火逃生的规定,居住人数的限制,以及这些房产登记的计划。1969年《住宅法》扩大了住宅局的权力,它们有权制定紧急情况下的控制命令,这样住宅局就拥有了对这些住宅的直接控制权,使它们能够安置那些失去住所的住户并按照管理命令的要求实施一些工程。

其他职能

1.房屋购买 地方住宅局被授权提供用于购买住房之目的的抵押贷款(但这项便利条件在全国性的紧缩时期被缩减了)。

2.住房协会 地方住宅局被授权通过贷款、建议和获得土地来协助地方住房协会提供住房。在中央层次,同样的住房协会受按照1964《住宅法》建立的“住宅法人机构”协助。

3.1965年《房租法》 在租赁管理、受政府控制的住房的房租登记等方面,地方住宅局被授予了重要的管理职能。(作者注:本资料译自《地方政府》,即参考书目之十第152页至159页,由于篇幅所限,本书只摘译其“教育、住房”等前两项内容供参考,原书中“城市规划、公路、卫生和福利、公安消防”从略。)

案例分析提示

英国是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其市场经济体制高度成熟。因此,分析英国地方政府的职能对刚刚启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中国来说,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请把本案例与前面关于顺德市政府的职能转变的案例进行对比分析。

英国中央政府会计 篇2

商业健康保险作为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满足居民提供多方面、高质量的保障需求, 对于实现医疗风险管控、提升服务效率、完善健康管理以及推进医疗改革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在相对高福利的基本医疗体系下, 英国商业健康保险市场日趋成熟, 覆盖人群高达12% ;而在“广覆盖、保基本”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下, 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并未真正发挥其保障作用, 发展极为缓慢。本文在分析英国商业健康保险结构的基础上, 对其健康保险市场中政府和保险公司的行为进行研究。

1 英国医疗保障体系

英国是国家卫生服务体系的典型代表, 采用全民公费医疗主导型模式, 以国家卫生服务体系 (National Health System, NHS) 为主导, 社会医疗救助、商业健康保险为辅助。如表1 所示, 国家卫生服务体系、社会医疗救助和私人医疗保险各司其职, 为不同类型的人群提供针对性的保障。

(单位:万人)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2013年Health Insurance Market Intelligence年报及世界人口统计数据整理得出。

国家卫生服务体系建立于1948年, 是全世界最大的政府办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所有英国合法居民都有权享受基本上免费的NHS服务。所谓“基本上免费”是指居民还需承担一部分与医疗相关的不在NHS免费范围内的费用, 例如NHS的处方费、牙医费用、眼医费用和就医路费等。

社会医疗救助体系的主要救济人群是老年人、身体欠佳者、享受政府津贴者、税收抵免者和低收入者。救助内容主要包括在NHS免费范围外救助对象自担的费用, 遵循“有能力承担费用者必须自担, 没有能力承担者可获得救助”的原则。对于特定人群提交的救助申请, 政府会对其生活状况和医疗需求进行调查, 根据相关规定来确定其享受救助的资格, 在考虑救助人群的支付能力时, 除了收入标准外, 还考虑居民健康状况及家庭结构, 以确保公平。

私人医疗保险又称商业健康保险, 其存在主要用于满足公民对医疗服务的不同层次的需求。2012 年, 商业健康保险的被保险人人数占总人口的6.31%。英国商业健康保险的类型主要分为三类:一是普通的商业健康保险。对投保患者在私人医院诊断、手术以及住院费用进行保障, 免去了投保患者在NHS服务体系中可能面临的等候时间。与其他保险类型一样, 保险费的拟定因人而异, 主要根据投保患者的年龄、预期赔偿数额、家庭保障以及职业等方面。二是重大疾病保险。此类保险一般包括癌症、心脏病、中风、器官移植手术或重度残疾等。赔偿方式多为一次性支付, 数额一般为数万英镑。三是永久性或长期医疗保险。用于保护失能患者的基本财产。保险公司负责确保患者在不需要变卖房产的情况下, 为其支付全部或部分的私人护理费用。

2 政府与市场的定位

英国国家卫生服务体系已覆盖全民, 从表面上看, 商业健康保险市场的发展空间极其有限。但如表2 所示, 1990 年到2012 年, 英国商业健康保险市场中投保人的数量长期保持在400 万人以上, 商业健康保险被保险人人群占英国总人数的比例维持在6% ~ 7%。据Laing& Buisson统计, 2010 年, 6.39%的英国人以个人或团体形式自主选择私人健康保险, 且商业健康保险保障覆盖的人数达到720 万 (包括投保人的家属) , 约占人口总数的11%, 而1979 年这一数字仅为300万。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 保障体系既不可由政府大包大揽, 也不适合完全市场化的自由竞争, 关键在于要厘清定位, 充分发挥各自的功能和优势, 实现社保与商保的共同发展。

2.1 政府

2.1.1 界定保障范围。 虽然NHS体系提供近乎免费的保障, 但仍要求某些治疗项目费用由居民自担, 例如处方费、牙医费用、眼医费用和就医路费等。法规的界定为商业健康保险市场提供了发展空间, 同时也间接地将商业健康保险的投保人群定位在收入较高者, 增加了商业健康保险公司的高收入客户资源。

2.1.2 限制保障程度。由于医疗保障覆盖面广, 囊括项目较为全面, 并且费用大多由政府和医院包揽, 患者在病情不确定的情况下, 往往会选择多于自身所需的治疗项目, 造成资源浪费。对此, 英国法定医疗保险机构设立了相关限制性规定。1980 年, 政府开始降低一部分社会医疗保障项目的津贴标准。1980-1981 年, 患者的短期津贴减少了5%, 1982 年1 月, 与收入相联系的疾病短期津贴被取消。 (高连克, 2005) 保障程度的降低旨在对社会医疗保障体系进行改革, 由政府包揽费用转向个人与政府共担费用, 增强居民个人在体系中的权责意识。保障程度的降低既为政府医疗保障的财政赤字解压, 也增进了民众对更高保障的需要, 进而刺激了商业健康保险的需求量。

2.1.3 推行服务外包。服务外包是基于“内部市场化”的环境形成的。1980 年以前, 公立医院只提供急诊和住院服务, 一般不设门诊部。作为政府的预算单位, 公立医院的开支由政府实施全额预算管理。在这样的体制下, 医疗卫生部门资源浪费、人浮于事、服务较差。针对市场经济下实行计划管理的医疗卫生部门, 政府引入了“内部市场化”改革措施。其主要目的是建立政府购买医疗服务的机制, 将原有的“政府包揽购买和提供服务”改为“政府购买, 服务竞争”。自此以后, 英国152 个按地区设置的初级卫生保健基金 (Primary Care Trust, PCT) 作为最大的医疗服务购买者, 掌握着75% 的NHS预算资金 (2004年) , 居国民健康服务系统的核心。为提升PCT的购买能力和管理水平, 政府于2007 年在PCT中全面推广“服务外包”模式 (Framework for procuring External Support for Commissioners, FESC) , 旨在引入商业健康保险公司, 深化改革。英国保柏、美国安泰等14 家公司通过竞标加入英国政府的外包服务采购计划。其中, 安泰、联合健保、恒诺、保柏等4 家公司能够提供全部的管理服务。

2.2 商业健康保险公司

2.2.1 利用寿险产品优势。商业保险包括人寿保险和财产保险, 其中寿险的优势尤为明显, 为消费者提供了多方面的服务。一是人寿保险专属于保险受益人自身的权利, 大于债权, 所以债权人无权要求受益人以保险给付偿付债务。二是寿险保单不计入应征遗产税之内, 成为富人避税的有力工具之一。与国内环境不同, 国外对遗产收取的税额最高可达50%, 如英国实行“总遗产税制”, 针对死者的遗产以及死亡日期前7 年内的赠予资产收税, 对遗产总额按40% 统一收税。三是由于寿险保单具有内在价值, 部分重大疾病患者可通过保单贴现获得投资机构的资金, 以解决自身紧急的财务困难。四是商业保险不仅为投保人提供保障, 还为投保人的家人提供经济支持, 在被保险人身故后延续服务, 而公共保障仅仅针对个人。

2.2.2准确市场定位。占据市场, 最基础、最重要的条件是对客户的准确定位。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 有需求才有供给。商业健康保险公司正是从消费者的需求出发, 根据市场变化不断对客户进行定位。

首先, 最初的需求源于NHS体系的低效服务。20世纪70年代以后, 普惠于民的NHS体系暴露的低效率问题使公众开始转向私营医疗服务, 以获得更高质量的服务。同时, 英国政府开始鼓励私人医疗保健业务, 试图引入竞争机制以提高公共服务效率。由于私人医院为居民提供专科医疗服务, 医疗设施、医疗技术和医疗环境较好, 随之而来的费用也相对昂贵, 此时, 商业健康保险则为投保人群支付了高端医疗服务费用。自此以后, 商业健康保险将其客户定位在收入较高的人群。

其次, 考虑到市场划分为个人和团体两类, 商业健康保险公司对两类业务进行了不同的需求分析。一方面, 团体健康保险多数来自企业对员工的福利安排。商业健康保险公司主要根据团体费率与团体签订保单;另一方面, 个人健康保险源于自身的需求, 保险公司主要从年龄、性别、收入、受教育程度、任职地位等方面进行研究, 通过多角度分析做好个险市场的客户定位。从年龄角度分析, 根据家庭成员追踪调查 (British Household Panel Survey, BHPS) , 个人购买健康保险的人群中, 年龄在16 到24 岁的人群购买率最低, 55 到64 岁的人群购买率最高。对市场的分析使商业健康保险公司更加了解市场潜在客户, 不仅对最可能购买人群的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 还可以对购买较少人群通过优惠等方式刺激消费。同时, 分析结果同样可以运用于销售环境, 增加保单销售的成功率。

2.2.3 提供健康管理服务。英国保柏公司 (BUPA) 、安盛医疗保险公司 (AXA PPP) 、英杰华集团 (Aviva) 以及保诚健康保险 (Pru Health) 是英国四大商业健康保险公司, 占据90% 的英国健康险市场。其占据市场主导地位的方式主要在迎合消费者所需的同时, 通过健康管理服务引导并创造消费者的需求。

首先, 公司根据客户需求设计各种健康保险计划, 提供重大疾病保险、医疗保险、失能收入损失保险、、长期护理保险、牙科保险等一系列健康保险产品, 甚至可以为癌症、、心脏病患者量身定制医疗保险计划。。其次, 通过自有医疗机构为客户提供医疗服务, 公司可掌握丰富的客户信息, 并在此基础上对保险产品进行相应调整。再次, 公司针对不同市场提供不同方式的健康管理服务。对于投保个人, 公司通过免费体检、牙医保健、吸毒及酗酒检查等方式对其进行服务, 对于投保企业, 公司则从职业健康教育、压力管理等方面结合投保企业行业特征, , 为员工提供福利性质的健康管理服务。因此, 健康管理服务本着“预防、、缓解和治疗各种疾病”的原则, 从根本上解决了客户健康、医疗的难题。

英国“星级政府”评价体系 篇3

英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资源利用评价;二是服务评价;三是市政当局评价。其中前两部分进行年度考核,后一部分每三年考核一次。根据考核结果,地方政府被评为四个星级。资源利用评价主要是对公共财政投入、产出及其管理状况的评价。这部分主要考察投资效益、财政信用、财务管理水平等二级指标。投资效益是绩效评估中非常重要的指标。检验地方政府的投资效益有三种比较方式:一是与同类投资进行比较。同样是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在条件相似的情况下,如果某个项目的投入明显超出同类项目,则会进行重点审查。二是投入产出的比较,对每个项目进行成本效益分析,检验投资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三是预算与决算的比较,严格控制超预算项目投资。财政信用主要考察地方政府财政可持续发展能力。要求政府的收支基本平衡,不存在重大信用风险。财务管理主要考察日常财务管理工作是否规范,财务记录是否完整,是否建立健全廉政风险防范机制,等等。

由于民众对公共服务的要求愈来愈高,公共服务的评价成为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重点。公共服务评价的特点主要有三点:一是评估内容全面而具体。涵盖了环境服务、住房服务、文化服务、消防服务等政府提供的各类服务。对民众反映强烈的领域,会不断加大评估力度,通过评估督促地方政府提供更加完善、更加优良的公共服务。对公共服务的评价指标不是笼统抽象的,而是将各类服务分解为众多的子项目,对每个子项目进行严格具体的评价。例如,住房服务的具体指标有:房屋的维修是否及时到位,租金回收率、空置率是否正常,为无房户、无家可归者提供住房的政策是否执行到位,房屋分配与管理中是否存在种族歧视,等等。具体化的好处是,评估部门易于进行定量分析,而被评估部门能够清楚地了解自身存在的差距与不足,从而有的放矢地改进工作。二是非常重视公民参与和公众的满意度评估。所有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都会将公民的参与度作为重要考核内容,也会逐项进行公众满意度测评。在公共服务项目决策中,要求充分吸纳民意,充分体现民主决策;在项目实施中,要求有民众的广泛参与,重视民主管理和公众的实际获益;在项目评估中,要求把民众的满意度作为十分重要的依据。这种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公共服务质量的改进。三是尽量采用标准化指标。以标准化促进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是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评价的重要特色。能够标准化评价的领域,一律采用标准化评价指标。例如,地方政府为居民提供基本的体育和图书设施,这些设施必须保证居民走路20分钟内可以到达;体育文化设施内志愿服务的比例要达到要求;学生、成年人每周参加体育运动的时间达到相关标准,社区应创造便利条件;公共图书馆覆盖的家庭的比例,平均每周的开放时间,每千人拥有的图书量和图书周转量等,都有基本的参数。以标准化倒逼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和优质化,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市政当局的评价主要是对政府自身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的评价。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并切实得到执行。主要考量地方政府是否根据自身的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制定凸显优势、具有进取心的战略规划和政策计划,一步一步地加以落实;地方规划与国家的整体规划和区域发展计划是否一致,是否得到各方面的认同并能够调动各种积极性。二是具有相应的管理能力和协调水平。主要考量政府内部机构设置、人事管理是否规范,领导能力和水平是否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一致,部门之间、地区之间、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协同是否充分体现等。三是内部绩效控制机制的建立与运行。主要考量政府内部是否建立了绩效管理与控制机制,这些机制本身是否科学,绩效申诉处理机制是否畅通,绩效改进计划是否得到落实,等等。

英国地方政府的绩效评估由国家审计署具体负责。国家审计署根据法律法规以及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具体要求,在充分征求政府官员、专家学者、社会团体以及公众意见的基础上,提出地方政府绩效考核的框架结构和基本方案,并及时向地方政府和社会公布。年终考核时,地方政府首先对照评估办法进行自评,然后由审计署组织有关官员、专家等进行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得出考核结果,并根据考核结果分别授予地方政府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四星级政府的荣誉称号,成绩优秀者给予奖励,欠优秀者拿出整改方案并反馈整改结果。晋升更高星级对地方政府来说是一种很高的荣誉,很多地方领导为此做出了坚持不懈的努力,体现出少有的工作热忱。晋升成功后,也会在财政拨款、政策扶持等方面得到上级政府的大力支持。

纵观英国地方政府多年的实践,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一是坚持过程评估和结果评估相结合。在绩效评估中,片面的过程导向或结果导向都会产生负面效应。英国地方政府始终坚持将二者相结合,从而使绩效评估更为科学,也更容易得到各方面的支持。二是考评过程和考评结果的公开透明。评估指标体系、评估过程、评估结果等都会通过纸质报告、政府网站等公开,公众可以随时获取相关信息,还可以将本地的政府绩效与其他地区进行比较。三是将绩效评估与绩效审计相结合。绩效评估中加入绩效审计的元素,更能发现政府绩效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增强绩效评估的权威性、专业性和严肃性。事实上,绩效审计提升了地方领导和地方政府的责任心,降低了政府的运行成本,减少了权力腐败的风险。近年来,随着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深入开展,英国地方政府的绩效评估体系在欧洲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影响日盛,也日益受到我国学者的关注。

(摘自《学习时报》)

英国中央政府会计 篇4

英国会计专业本科课程方向有: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统计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经济法、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审计学、高等数学、概率统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

2、英国会计专业就业前景

一直以来,商科专业可谓是经久不衰的`热门专业,也是众多赴英国留学的学生首选。而会计专业更是因为就业率高和就业起薪高而成为最热门的专业之一。ACCA(国际注册会计师)的很多成员有机会进入世界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工作。

3、英国会计专业入学要求

英国会计专业就业前景 篇5

进修财务课程,同时获得注册会计师(CPA)证书,已成为有志在会计、财务和商务领域发展者的留学新选择。

会计专业方面就业方向:

审计

这里分为内部审计和独立审计。独立审计一般的业务都会被四大会计事务所垄断。在相关法律的制约下,独立审计的目的是为了使股东或所有人通过实际了解运营的财务状况达到了企业现状的目的。而内部审计主要对公司的具体环节进行财政和运作控制,为董事会提供担保,提高风险意识,确保经理们能够理解并应对风险。

公司金融

公司金融为企业提供咨询的同时,也为其他多项交易内容提供帮助,如兼并,收购等。

金融会计

金融会计的任务是记录,汇总,交流,分发商业金融活动的相关数据。总的说来,金融会计需求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业务的大小与本质。

税务

税务也是会计的一个主要科目之一。比如包括:规章税务,理财规划,雇员税务,国际税务等。涵盖方面也是比较广的。

管理会计

管理会计属于分析型,向前看的,其目的是指导商业经理理解商业活动的运转,并未将来作出决策。包括,预算控制,商业计划,寻找行业发展趋势,分析风险与机会等。

未来发展走势

近年来,中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特别是加入WTO之后,急需一大批优秀的通晓西方经济管理、有丰富国际经验的专业人才,“3个 30万”(30万律师,30万会计师,30万注册税务师)成为人才培养重点。如今,大部分国外会计师公会的会计师都在知名的企业担任高职,在财务策划、国际贸易、营商建议、会计甚至资讯科技、运动及娱乐界等各行各业大显身手,有的已成为企业的管理者。年薪水平:20-35万

英国中央政府会计 篇6

英国会计与金融专业深度分析。2008年,起源于美国华尔街的金融风暴席卷全球,面对这次风暴,以及曾经炙手可热的金融行业,多少人发出犹如古人“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的感慨。好在人们早已学会了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历史也无数次证明,每次低迷期之后必定是复苏期,处在风口浪尖的金融界人才,即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而处在风暴外围的我们,在对留学国家和专业选择上变得更加慎重,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提到英国金融行业,还要从历史以及未来发展的角度去看。也许有人还会感叹曾经的日不落帝国掌握全球经济命脉的霸气,也许有人会担忧英国的金融大厦会在风雨飘摇中成为下一个危机中心,但现实是,英国一直在全球保持着其无法动摇的金融大国地位。作为世界三大金融中心之一,伦敦金融城聚集了500多家外国银行、180多个外国证券交易中心;每日外汇交易量达6300亿美元,是华尔街的两倍;管理着全球4万多亿美元的资产,是当今世界上最大最集中的金融服务和交易市场;外汇交易额、黄金交易额、国际贷放总额、外国证券交易额、海事与航空保险业务额以及基金管理总量均居世界第一。名列世界500强的企业,有75%在金融城内设立分公司或办事处,它因此被称为“世界经济的发动机”。

英国的会计学历史悠久,是最早出现职业会计师、第一个建立现代意义上会计职业团体的国家。总部设在英国的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The Association of Chartered Certified Accountants,简称ACCA))成立于1904年,是目前世界上领先的专业会计师团体,也是国际上海外学员最多、学员规模发展最快的专业会计师组织。英国立法许可ACCA会员从事审计、投资顾问和破产执行的工作M其会员资格得到欧盟立法的承认。ACCA在欧洲会计专家协会(FEE)、亚太会计师联合会(CAPA)和加勒比特许会计师协会(ICAC)等会计组织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如今,英国金融行业依然受到了金融风暴的冲击,但是,对于金融大国乃至“金融帝国”而言,强大的金融体系以及深厚历史的延续,华尔街金融风暴带来的“寒流”不会带来根本性的创伤。“寒流”过后,英国金融业以及会计行业,依然会春意盎然。

其实,会计学在英国很少以一门单独的学科存在,通常是与金融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通称“会计与金融”专业。这些字眼也许会引发人们对资本的无限遐想,使这一行业显得更加神秘。Times对该领域内本科毕业生的薪金调查显示,在会计与金融领域任职的本科毕业生平均年薪为两万到三万英镑,两年内会平均升至四万英镑。

英国地方政府治理的变迁及启示 篇7

英国地方政府构成较为复杂, 并且不断变动。根据2005年英国选举产生的地方政府情况, 第一层为郡、大都市、大伦敦地区政府, 数量为66个;第二层为郡属区、城市区政府, 数量为848个;第三层为教区和城镇议会, 这一层比较弱, 数量约10, 000个。在基于地方自治的基础上, 对于各级政府的关系而言, 地方是平等的自治体, 不存在行政隶属关系, 各自只对本范围的选民负责。

在地方政府之外, 英国社区与地方政府部 (2006年5月由副首相办公室改名而来) 下设9个区域办公室, 代表中央政府在该区域面对各地方自治体。1999年开始又陆续设置了12个地区发展署 (Regional Development Agency) , 接管了区域办公室的某些职能, 负责地区经济发展和复兴, 重点在于商业支持和促进投资、就业与可持续发展。作为外部的推动和支持机构, 地区发展署要求地方政府公开自己的治理目标和绩效评估措施, 定期检查。一旦出现地方政府无法处理的复杂事项或绩效长期达不到要求, 中央政府将直接介入, 帮助改进工作。截至2007年第一季度, 英国人口为6, 059万, 就业人数为3, 169万, 全国公职人员 (含国家卫生体系) 为579万。地方政府的公职人员为294万, 分别占总人口、就业人数、全国公职人员的4.85%、9.28%、50.78%。

二、英国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

英国地方政府的职能不是由宪法规定, 而是国会的授权。随着国会不断调整委托给地方政府的权力, 地方政府的管理权限和地位也随之不断变化。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 英国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关系具有以下三种特征:

(一) “伙伴”关系。将地方政府视为对地方社区利益负责的民主政府。从理论上说, 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关系是平等组织间自主的合作。但是, 地方政府必须在中央政府设置的总体法律和政策框架内在当地推行公共政策。

(二) “代理”关系。认为地方政府主要是负责执行中央政府政策并提供中央政府所确定的公共服务, 只拥有少量的自主权。

(三) “讨价还价”关系。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间的关系是两个具有不同资源 (即达到自己意志的手段) 的组织之间谈判或讨价还价的关系。罗兹确认的资源包括以下几类:宪法和法律地位, 政治合法性、调动舆论的能力, 金融财政, 组织能力、对人的控制力、服务事业, 信息、知识和掌握的数据。

三、中央政府与地区政府的权限划分及地方政府的职能

(一) 最近进行的中央政府与地区政府的权限划分。

鉴于英国传统形成的政治格局, 作为一个单一制国家, 只有国会是主权机关。这意味着地方政府的一切权力均操纵在国会中居于多数的中央政府手中。保守党政府在80年代推行的许多政策加强了中央集权的趋势:如使不合作的地方议会被公务员接管、废除大伦敦议会和其他6个地方议会等。西米德兰地区政府就是撤销原有的郡政府后, 由中央政府环境部、贸工部、就业部、运输部4个部门联合派出的机构。

直至布莱尔领导的工党政府1997年5月执政之前, 长期以来基本上不可能谈论中央与地方的权限划分。因此, 工党政府进行的改革可以说是历史性的, 主要表现在首次明确划分了中央政府与威尔士、苏格兰和北爱尔兰地区政府的权限;恢复大伦敦议会, 赋予其明确的权限并首次采用直接选举市长的办法。 (1) 与苏格兰之间, 中央政府的保留权力有联合王国宪法、外交政策、国防和国家安全, 宏观经济、货币和财政政策, 就业立法、社会保障、交通调控及保健和文化的某些方面。苏格兰议会将接管现在的苏格兰事务办公室的权力和职责;地区立法权涉及保健、教育、培训、地方政府;住房;社会工作;经济发展、交通、法律、环境、农业、渔业、林业、体育、艺术、研究和统计。 (2) 与苏格兰不同, 威尔士议会没有基本立法权, 所有涉及威尔士的立法仍然由中央作出;威尔士议会可以因地制宜地修改这些立法。威尔士议会接管了此前由威尔士事务大臣行使的政策和公共服务职责, 包括经济发展、农业、工业及培训、教育;地方政府;保健;社会服务、住房、环境、交通和威尔士语言。议会制定有关这些服务的政策和标准。 (3) 北爱尔兰议会获得的权力涉及农业、环境、教育和培训、就业、企业和投资、保健、文化和艺术。中央政府的北爱尔兰事务大臣继续负责该地区的法律和秩序, 但已承诺在适当的时机将这些权力也下放给地区。

(二) 地方政府的职能。

根据不越权的原则, 地方政府的职能仅限于法律有规定的领域之内, 并且必须能够从法律条文符合逻辑地推论出来。因此, 英国学者论述地方政府的职能时, 侧重的是服务提供。他们强调虽然地方政府的职能涉及公民从生到死的整个生活, 但是在地方政府行为和活动的背后有一只中央政府的手, 决定它们职能的范围, 并在许多情况下规定了这些职能应当如何行使。地方政府一般都提供如下的服务:教育、社会服务、警察、 (部分的) 住房服务、道路维护和交通管理、消防、娱乐和文化设施、消费者权益保护、环境服务 (废物处理、道路清洁) 等, 但在郡、市与区之间有分工。郡、市主要负责需要一定的经济规模或需要战略规划的职能;区承担更直接影响当地人民的职能。有些职能是共享的, 有些是这两级都承担的, 如促进经济发展、博物馆、公园和发放执照。教区和镇议会的权力比较小, 只涉及维护所属绿地、提供社区服务等事务, 其他层级政府也就行使某些权力与它们磋商。

四、英国地方政府治理变革

20世纪70~80年代以来,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趋势日益加剧, 在快速的社会变迁和众多的社会矛盾、冲突的作用下, 欧美发达国家都在积极寻求公共治理变革之道, 以摆脱政府管理已经陷入的财政危机、管理危机和信任危机。英国地方政府也兴起了一场规模空前的治理变革。

这场变革的核心理念和主要内容是: (1) 授权于地方政府, 授权于民, 建立参与型的、民主的治理模式。突破传统的代议制民主的局限和束缚, 激发公众直接参与地方公共事务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调整治理结构, 由传统的以政府为主导的单中心治理向政府、民间组织、社会团体、公民共同合作并相互影响的多中心治理转变, 在深层次上改变政府与市场、公共与私人领域之间的关系。 (3) 公共政策的制定由传统的自上而下的模式 (top-down) 向新型的自下而上 (down-top) 的模式转变, 强调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对话与协商, 建立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信任机制。 (4) 更加重视政府之间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合作关系, 打破以往的分工界限和部门、地区壁垒, 以解决共同面临的公共问题为中心, 展开各种层次、各种方位的深度合作, 提升政府的治理水平和能力。 (5) 建立以顾客为导向的, 能够及时回应公众需求, 能够提供公众满意的公共产品, 追求公平与公正、富有效率和活力的地方政府。

在这些理念的指导下, 英国地方政府治理变革可以分两个阶段。一是撒切尔和梅杰执政时期, 二是布莱尔执政时期。每个时期的改革各有特点, 也互有联系, 但趋势和步伐却在日益加快。

撒切尔、梅杰执政时期改革的特征可以归结为: (1) 崇尚市场机制和市场力量, 主张尽量减少政府干预。 (2) 主张廉价小政府, 节省开支, 减少税收, 从而激励私人资本投资, 导致经济繁荣。 (3) 加强对高级文官的政治控制, 大力削减公务员队伍的规模, 成立执行机构。 (4) 政府引入私营部门的管理方法, 鼓励公私之间的竞争, 鼓励公共事务向私营部门的转移。

布莱尔执政时期 (1997~2007) , 提出政府现代化议程, 概括起来是: (1) 政府行政简明、易操作。 (2) 对公众更多的回应。 (3) 建立合作政府。 (4) 强调结果。 (5) 推行政府现代化议程。政府现代化议程落实在地方层面上, 就是提供地方政府更多的权力和机会, 使地方公众加入到地方管理当中来, 并强调建立清晰有力的地方政府领导能力, 使地方政府重新焕发活力, 提供更好的服务。

经过反复实践, 2002年布莱尔政府出台了地方政府全面绩效考核 (Comprehensive Performance Assessment, CPA) 基本框架。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一是资源利用评价;二是服务评价;三是市政当局评价。其中前两部分进行年度考核, 后一部分三年考核一次。根据考核结果, 地方政府被评为4个星级。尽管中央政府意图促使地方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中担任主角, 但是直到今天, 中央与地方之间互不信任、相互冲突和指责仍然存在。中央政府不仅控制地方政府开支的80%以上, 而且影响着地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基本内容、方式和水平, 总的态度就是“指责、经费控制和强行改革”, 而地方政府官员则认为, 改革所赋予地方的自由总体上是非常有限的, 整个要做的就是被动地迎接挑战, 并不是一个摆脱控制的机制。因此, 这种互不信任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改革的实际效果。

五、为我国行政体制改革提供的启示

(一) 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英国是最早的资本主义国家, 但经过两次世界大战和殖民地的纷纷独立, 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逐步为其他国家所取代, 国内经济发展面临许多困难。在这种情况下, 迫使英国非常注重提高政府的管理效能和服务质量, 力求通过长期不懈地行政改革, 使政府不断地适应国际、国内政治和经济形势变化的需要。尽管英国是两党轮流执政, 但不论是哪一个党执政, 每一届政府都力求在国际和国内政策上有新的突破, 都不约而同地对行政改革给予高度重视, 把推进行政体制改革作为本政党和本届政府的重要战略目标, 可以说行政体制改革从未间断过。以布莱尔首相第一个任期推出的改革文件为例:

可以看出改革具有稳步推行的特征。虽然在不同的阶段, 改革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追求的目标有所不同, 但不同阶段之间有着有机的联系, 且对每一重大改革措施都进行独立的评估, 以保证下一步改革具有坚实的基础。

(二) 行政体制改革紧紧抓住职能转变。

英国行政体制改革的一个明显特点是不太注重人员精简, 而是注重转变职能。从撒切尔夫人时代大规模建立执行机构, 到布莱尔政府时期设立地区发展署等, 都充分体现出来。我国最早在1988年机构改革开始就强调转变职能为核心, 应该说指导思想是很明确的,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职能转变没有量化或者具体的指标, 往往把精简机构、分流人员摆在主要位置。当前进行的乡镇机构改革试点, 应该继续突出转变职能, 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使职能转变落到实处。

(三) 行政体制改革以服务为主要导向

英国在行政管理理论上, 相对于管理而言, 更强调服务。他们认为, 政府活动中90%以上的功能是为公民服务, 因此, 把改善为公民的服务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上。这种做法固然有政治上和选举上的考虑, 但也使行政体制改革更贴近公众的需要办了一些实事。我们的行政体制改革也要把目光从政府系统内部的调整与完善放大到更广阔的空间, 从管理型行政向服务型行政转变。这不仅仅是人民政权根本宗旨的具体体现, 而且也可使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改革的成果。

(四) 行政体制改革文件的制定程序。

英国行政体制改革文件的特色还突出表现在“绿皮书”和“白皮书”的起草程序上。即首先组成一个委员会, 负责就某方面需要改革的问题进行广泛调查, 研究现有的法规规定, 然后起草出一份“绿皮书”, 主要内容包括:现状、主要问题及原因、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建议。“绿皮书”形成后要征集公众的反应, 然后仍由委员会修改为“白皮书”, “白皮书”在内容上要比“绿皮书”更侧重于政策建议和操作方式, 同样要公布于众。随后, 成立一个专门的法案起草小组, 将“白皮书”转化为法案。由于“绿皮书”和“白皮书”都要公布于众并广泛征求意见, 即能使改革得到较广范围的支持, 也对改革进行了充分宣传, 为今后的操作创造了比较好的条件。在操作过程中, 究竟如何准确理解法案条文的精神, 当某一法律词语遇到现实生活的具体问题时如何解释, 如何把握某一法条在执行中的尺度, 都极大地依赖于“绿皮书”和“白皮书”。我们以前的行政体制改革往往过于强调做好保密工作, 以避免引起大的震动。随着社会的逐步发展和各项保障措施的完善, 各方面承受力度的提高, 在与人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方面的行政体制改革可考虑以恰当的方式征求社会公众的意见。

摘要:英国地方政府的治理变革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笔者根据在英国学习期间掌握的第一手资料, 对英国地方政府治理变革的理念与背景、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发展轨迹与方向等进行了探索与概括, 并指出其对中国行政管理体制与机构改革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行政改革,地方政府,比较研究,英国

参考文献

[1].董礼胜.欧盟成员国中央与地方关系比较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

[2].陈宏彩.英国地方政府全面绩效考核体系及其借鉴意义.国外社会科学, 2007, 2

[3].Blair, T.Leading the way:A New Vision for Local Govern-ment, Institute for Public Policy Research, 1998

[4].Cabinet Office‘Your Region-Your Choice’:Revitalising the English Regions, Stationery Office, 2002

[5].Cole, A.and John, P.Local Governance in England and France, Routledge, 2001

罚款治旷课,英国政府成功了 篇8

旷课人数减少的背后是罚单数量的迅速增长,2012-2013学年共有5.2万张旷课罚单被开出,比前一年增加了1.1万张。从2012年9月起,学生家长因学生旷课要支付的罚款数额从50英镑上调至60英镑。28天内未缴罚款者须缴纳金额也从原来的100英镑增加到120英镑。缴罚款时限从2013年9月起由42天缩短至28天。

旷课是困扰英国政府的老问题了。2005年,英国审计署公布报告称,政府为制止学生旷课,在1997年到1998年间及2003年到2004年间共投下8.85亿英镑的资金。为了控制旷课率,英国政府出台了各种各样的措施,包括对纵容孩子旷课的父母处以罚款;派专人到校外巡逻,寻找那些上课时间在外闲逛的学生;等等。2007年1月至4月间,11023起学生旷课事件被定为紧急处理事件;为保证孩子按时到校上课,政府共与家长签订了4508份“养育契约”。

但是这些措施均未能遏制住旷课情况的蔓延。2012年,英国政府取得的成就是把英国中小学的学生旷课率已从上一年秋季的6.1%降至4.7%。但是如果把旷课率换算成实际的数值,2011秋季,每天约有5.56万名英国中小学生无故缺课,如果把他们的旷课累计,仅这一个学期,他们就旷掉了370万天。

导致旷课率居高不下的原因是英国中小学生一旦生病,就请病假不到校。英国教育部的调查统计中也指出约有58%半日以上旷课是因为学生请病假。而另一个令人诟病的請假理由是家庭度假,这占到总旷课率的11%左右。

家长也在为学生旷课付出代价,2002年英格兰第一次将旷课学生的家长送进监, 2000年至2007年之间,英格兰和威尔士一共有133名家长因子女旷课而入狱。

英国政府聘请的教育行为顾问专家,查理·泰勒则强烈建议:“学期中的家庭假期应被禁止,定期性的缺席最终可能导致学生在16岁中学毕业前,累计辍学时间长达一年。”

上一篇:小学生难忘的国庆节作文下一篇:新财务实训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