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政府改革与治理案例(通用6篇)
第六章 政府改革与治理案例 篇1
第六章
政府改革与治理案例
一、教学目标与用途
通过本章学习,重点掌握政府治理的理论背景、政府改革与治理创新的难点、中国政府改革的突破口、政府治理创新的方法和路径。在进行案例研读之后,能够深入体会到民主、灵活、高效和廉洁的政府,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为适应变化着的社会经济环境,有效地履行其职能,政府自身也总是处于不断的改革与变化之中。
二、涉及知识点
(一)合作网络视角下的治理
1.全球治理 2.民族国家的治理 3.社区治理
(二)转型期我国的政府改革
1.我国政府改革存在的问题 2.政府改革的方向
(1)机构改革与其他配套改革的关系(2)实质理性和工具理性的关系(3)中央政府改革与地方政府改革
三、案例教学课堂安排
(一)案例教学重点
通过案例分析,能够理解我国政府在社会转型中面临的挑战,能够正确分析政府改革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在小组讨论后可以理性地提出政府为公众提供更满意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路径。
(二)课堂安排
课时安排:3课时(120分钟)/案例
案例阅读:30分钟 小组讨论及发言:1小时 要点分析:20分钟 随机提问及回答:10分钟
案例1 “网格连心、服务为先”的“仙林模式”
【引言】大量的组织参与到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实务中,能有效弥补公共服务及社会管理的“市场失灵”和政府“缺位”,形成政府与民间“共同治理”的结构,推动传统政府向现代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我国现正处于社会快速转型、经济转轨的关键时期,社会组织作为沟通社会与政府的桥梁,是社会矛盾的“减震器”、政府治理的“减肥剂”、社会公平的“代名词”,对社会的平稳和谐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破解社会组织发展处于长期宏观鼓励与近期微观约束、现实空间广阔与制度空间狭小的尴尬局面,促进社会组织又好又快发展,对于当前我国社会管理的创新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案例】
南京市栖霞区仙林街道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实践中,创造性地摸索出了“网格连心、服务为先、多元联动、协同发展”的路子。不久前,由南京大学、南京市有关部门和栖霞区委区政府联合举办的一次高层论坛上,仙林街道的“网格化”社会管理被誉为“仙林模式”,受到与会者的极大关注。所谓“网格连心”,就是指强调以群众为关注焦点,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社会管理网格化体系,使社会管理服务覆盖到街道每一个区域、覆盖到各类人群、覆盖到所有社会组织,同时在社会管理中减少中间环节,缩短管理过程,实施“贴心、安心、暖心、知心、凝心”等“五心计划”,架起党委、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连心桥”;所谓“服务为先”,就是坚持以群众的需求为导向,通过街道干部制度化、常态化地下沉到底、深入群众、前移关口,更加准确地把握群众意愿、需求,及时发现社会管理中的矛盾和问题,强化风险应对、过程控制,不断增强工作的前瞻性、主动性和有效性,把工作重心从治标转向治本、从事后救急转向源头治理;所谓“多元联动”,就是充分依靠群众的力量,优化街道内部干部岗责体系,打破机关干部与社区干部的条块分割,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和可用资源,建立街道、社区、网格、驻街单位、社会组织、社会成员之间的联动机制,促进干部之间联动、干部与群众联动、政府与社会组织联动,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管理格局;所谓“协同发展”,就是牢牢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将经济发展、城市管理、平安法治、民生保障、科教人才、精神文明、区域党建等工作统筹兼顾、整体推进,促进街道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及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仙林模式”创建并实施以后,街道从过去传统、被动、分散的管理模式转变为现代、主动、系统的管理模式,街道社会管理能力、服务水平明显提高。社会大局日趋稳定,不仅实现了到省市区“零上访”,甚至到街道上访的都很少;街道综合治安治理工作由过去长期的全区排名靠后,到 2010 年底综合考核位居全区第二; 街道的城市管理工作自实施新模式以来,在全市月度考评中始终位居前三名,被列为 2010 年南京市城市管理十大创新项目;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协同发展,2011 年以来,在全区月度综合排名中始终位居前两名。
一、网格化:单位制与社区制的“无缝衔接”
毋庸置疑,相比较各类改革,我国的经济改革比较顺利和彻底。在农村,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放手让农民务工经商办企业,解散人民公社,确立村民自治制度,极大地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在城市,企业通过市场导向的改革,逐步变成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的经济实体,剥离了过去承担的一系列社会职能;农村人和企业人都变成了“社会人”。另一方面,政治改革和社会改革相对滞后,机关事业单位的改革徘徊不前,种种迹象表明,近期内加快机关事业单位改革的可能性又不大,机关事业单位的人员仍然是“单位人”。于是,中国进入了“单位制”与“社区制”并存、“单位人”与“社区人”共处的时期。看来这个两类制度并存、两类人员共处的时期还将延续不短的时日。
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越来越频繁、规模也越来越大的人口流动。“单位制”下的各机关事业单位都有严格的编制管理,“社区制”下各社区的管理又都以户籍为基础,这就导致单位中有大量的“非单位人”(包括合同人员、临时雇用人员等),社区中有大量的“非本地人”。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奉行“谁的人由谁管好”的原则。现在,“非单位人”算不算该单位的人?“非本地人”算不算该社区的人?各地社会管理的对象到底覆盖哪些人群?各级政府公共服务(特别是其中的基本服务要求实现均等化)的对象又到底包括哪些人群?这些都成了说不清、理不顺的大问题。
南京市仙林街道的“网格化”管理就是弥合并存的单位制与社区制,涵盖全体共处的单位人与社会人的好形式。它使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真正落到实处、公共服务职能真正普惠所有的辖区民众和驻街单位。单位制、社区制都是实行的“科层制”管理,它们有各自的等级级别,而且通常单位制的级别都明显地高于社区制。南京市仙林街道推出的“网格”彻底打破了等级制的束缚,按工作需要重新设置了 6 个一级网格、40 个二级网格、1144 个三级网格。其中作为三级的网格,大的有正厅级的大学或大型的广场、商场,小的则是一座楼栋甚至一个夫妻店。他们之所以能够打破等级束缚,将没有任何行政隶属关系、级别很高的驻街单位纳入其三级网格,依靠的就是“服务”、“互惠”。
二、网格化:管制型向服务型的“有效跨越”
诚然,实施“网格化”管理的并非南京市仙林街道一家,首次提出“网格化”管理的更不是南京市仙林街道。但据笔者所知,大多数地方基层政府构建的“网格”都是管制型的,主要由公安、维稳、城管等强力部门构建,执行社会治安、维护稳定、城市管理等相应的管制功能; 所不同的在于有的地方是不同的强力部门构建不同的管制功能网格,同一个地方(街道、区甚至全市)覆盖了好几张不同的网格,而有的地方不同的管制功能网格合一,实施信息互通、资源共享。而南京市仙林街道的“网格”则与众不同,它的功能是全方位的,几乎是所有的政府职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都进了“网格”,既有管理功能,更有服务功能,而且是“服务为先”。他们建立了“服务下沉、预先管理、协调共建、责任监督、综合考评”五大机制,把群众工作贯穿到社会管理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零距离、全方位地服务驻街单位和居民群众;他们开展“双枫十联”活动(“双枫”是栖霞区的标识,由两片枫叶合抱成“心”状,以示全区人民心连心,这一标识源于闻名于世的栖霞枫树;“十联”包括城市管理联抓、公共安全联防、平安法治联创、流动人口联管、群众工作联做、民生保障联帮、科教人才联享、发展平台联办、精神文明联建、区域党建联动),密切与社区群众、驻街单位的联系;他们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居民群众积极参与社会管理,从源头上减少社会不和谐因素,维护社会安全稳定,促进社会协同发展。
要理解仙林街道“网格化”与其他各地“网格化”的不同,真正把握仙林街道“网格化”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真谛,就不能忽视他们“一张网络、四个中心”的整体格局。四个中心就是:网格服务中心、高校服务中心、物业服务中心、现代服务业发展中心。这四个中心结成一张网络,承载着各项公共服务的职能。这就突出了建制下设、重心下移、人财物和责权利联动下沉,构筑起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新体制和新机制。
政府职能的有效转换,离不开政府工作人员作风的切实转变。仙林街道所有的干部都下到“网格”,承包一块自己的“责任田”; 他们个人的手机号码全部对自己承包的“网格”中的民众公开,老百姓有事要解决、有问题需咨询,就直接打电话给街道干部;他们“人往格中去,事在网中办”,每天都要身穿黄马夹下“网格”工作,完全是一副服务人员或志愿者、“义工”的装束;他们准确把握群众意愿和需求,及时发现社会矛盾和问题,强化风险的应对和管理,努力做到“问题第一时间整改、纠纷第一时间化解、安全隐患第一时间处置”。他们正是依靠这种真心的服务,密切了干群关系,赢得了没有行政隶属关系的驻街单位的信任、尊重和支持。
仙林街道的这一创造,顺应了我国政府“管制型→建设型→服务型 ”转变的大趋势,因而是有生命力的。
三、网格化:公共治理与社会自组织的“平台”
公共治理与社会自组织是需要平台的,网格就是仙林街道提供的平台,包括制度化的网格联席会议,常规化的“为民服务网格行”载体,多样化的嵌入(政府资源嵌入驻街单位和社区)、吸纳(基层民主、诉求表达、志愿者服务等)、参与(驻街单位、辖区群众、社会组织等)机制,变“政府独奏”为“社会合唱”。
在网格平台上,真正实现了管理主体多元化。他们大力培育社会组织,展开开发园区、行业协会、商务楼宇等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街道中房地产开发公司、物业公司、商业网点、科研院所、驻街单位等各类社会组织的积极性和作用,街道商品房小区开发商和物业先后腾出约1200平方米用房免费给街道作为社区服务中心;开辟“志愿者互助站”、“教育培训园地”等阵地,组织有一定特长、热心公益事业的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医生等,为社会居民提供便民利民服务;借助高校学生资源,组建了 40多支“文明”、“平安”等领域的志愿者队伍,成立“志愿者人才银行”,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积极发动、引导公众依法有序地参与社会管理,形成了街道、社区、网格、驻街单位、各类志愿者之间的协同,构建了“街道领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多元互联”的社会管理新格局。
四、网格化:“云”概念在基层社会管理中的运用
“云”概念及其在管理中的运用是个相当新、相当时尚的事情,目前基本仍局限在 IT 行业。然而仙林街道的同志已经开始自觉将其运用到基层社会管理中,这是非常可喜的。在他们的网格化社会管理中,1144 个三级“网格”每个都是信息的“触手”和“处理器”,四个“中心”每个都是信息存储和共享的“平台”。他们建立了“每日点评、短信互通,每周小结、简报通报,每月考评、公开排名”的机制实现信息在“云”中的全方位、无障碍流通;通过四个中心对信息集中梳理,对资源综合协调、统一调度,对问题与需求及时解决、有效满足,实现“云管理”的循环往复与可持续发展。这样做,有利于管理环节精细化、管理流程高效化,也有利于防止在网格化管理中出现新的条块分割。
(案例资料来源:童星:《社会管理的组织创新——从“网格连心、服务为先”的“仙林模式”谈起》,《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思考题】
1.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的动因是什么? 2.如何将政府行政管理与社区自治有机衔接起来? 3.“仙林模式”的成功对深化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有何启示?
案例2 深圳城管外包为何引来害群之马
【引言】近两年,一些地方启动了城管外包的试点,将城管的部分职能如劝导流动摊贩、治理乱摆乱放等外包给物业公司或其他社会力量来打理。令人遗憾的是,多地“城管外包”都在实践中出现粗暴执法的情况,受到市民质疑,最后以被当地叫停收场。
【案例】
政府部门服务外包也就是从社会上购买公共服务,这本不新鲜,但城管服务外包却还比较少见,而且目前它不可避免地面临诸多挑战和现实难题。
深圳城管服务外包的最初动因就是执法人手不足,目前深圳全市正式在编的城市管理执法人员共1531人,与全市1500多万的实际人口相比,人手依然严重不足。最先于深圳西乡街道发端的城管服务外包,曾经一度被认为是城市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创新之举而被推荐向深圳全市推广,2007年起,深圳市政府便以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在全市配备使用城市协管员,并逐渐形成“政府主导、企业协同、公众参与”的格局。“西乡创新”模式最初还得到各方好评,但推广过程中出现了所谓“异化”。
深圳警方日前在开展“三打两建”活动过程中,打掉的一个黑社会性质组织,其成员就涉嫌利用城管协管员合法外衣,越权“执法”,大肆收取保护费,肆意敲诈小贩。而在此前,深圳就由于城管外包引发多起恶性事件而使城市管理者形象受到损害。
2011年9月9日22时30分许,龚波等人驾驶标有“南山城管”字样的电动车,对被告人赵某强的烧烤摊档进行清理。工作中,龚波将被告人烧烤摊掀翻。双方因此发生争执,其间赵某强用刀刺死龚波。事发后,为此龚波家属向街道办提出包括赔偿费、帮其遗孀找工作、给予龚波“烈士”称号等一系列诉求。龚波一度被渲染为英雄。
2012年7月10日,赵某强刚刚被判无期徒刑,但数日后,南山警方却宣布,龚波为涉黑团伙成员。警方破获案件时发现,龚波竟作为犯罪团伙骨干成员赫然在列。他们披着城管协管外衣,对辖区商贩大肆敲诈勒索收取保护费。该新闻引发热议,众多网友表示震惊。
“实在想不到,在深圳那么先进的城市,政府部门的人竟然有黑社会性质组织的。”日前,当得知以前一再欺负自己的辖区城管竟然因为涉嫌黑社会组织而被警方抓捕调查之后,56岁的小贩胡先强对此深感震惊。
公开的资料显示,黑社会团伙头目张强与汇运丰实业有限公司合作,利用该公司物业管理资格,采取“围标”等方式竞标到粤海街道的城管外包业务。2010年4月,粤海街道与该物业公司签约取得清理乱摆卖的权力后,该公司20多名“马仔”开始对粤海街道辖区的商贩收取保护费。
事实上,街道办显然对这支以张强为首的队伍失去了控制,更何况这是一支带着使命寄居进来的涉黑势力。在监督缺失的背景下,这些身穿迷彩服、脚蹬“城管”车的城管协管员,开始在当地为非作歹。每月2000来元的正规收入,不是涉黑团伙想要的“菜”,这支20多人的队伍,借城管之名,大肆驱赶小贩,霸占摊位,向摊贩收取“保护费”,攫取非法利益。而当地老百姓,也将这些身穿迷彩服的壮汉看成了城管执法队员,要么按月缴纳一笔保护费,得以在协管员的庇护下从事乱摆卖,要么就赶紧收摊走人。许多没有选择权的小生意者,只得忍气吞声地逐月缴纳数百至千元不等的保护费。
针对上述情况,近日深圳市城管局法制处处长冯增军对外作出回应,深圳市城管局将在两周内出台新政策取消城管服务外包。冯增军表示,今后深圳市将以街道的名义从正规的保安公司挑选一部分人员纳入执法队,对其培训后再上岗。同时,冯处长也表示,该类人员作为协管员执法时一定会有正式的执法队员在场,以保证执法公正、严明。
问题的要害在于,在当前的监督和约束机制下,城管系统是否有能力搞好外包?从深圳城管服务外包出现的“异化”来看,还是招标及监督和约束出现了重大漏洞。深圳外包来的协管员本无执法权,只能通过告知、提醒、劝导“六字诀”协助实施城市管理。但“六字诀”异化为越权执法、欺行霸市,则明白无误地表明,对于所授出的权力的监督和规范出了大问题。而如何在机制上予以补救,则成为城管服务外包能否健康持续下去的关键。
就当前城管系统给人的普遍印象看,城管的服务外包必定面临巨大的舆论压力。而舆论其实来源于现实中城管的所作所为。哪怕有不明真相的群众在妖魔化城管,有关部门所能做的,也只能是通过自己的行为来为自己正名。
【思考题】
1.何为公共服务外包?有无国际或国内经验可以借鉴?
2.从行政职能角度分析,“城管外包”为何被叫停收场,对于公共服务市场化有何启示?
3.从政府职能转变来看,城管服务外包是否可行?应如何实行?
案例3 广场舞大妈与居民的持续摩擦如何降温?
【引言】十八大过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掀起了新高潮,各类文化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着,但其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例如广场舞扰民问题。多地广场舞大妈与广场周围居民的摩擦持续升温,政府部门能否妙手回春,将广场舞引入社会主义文化规范建设的正轨?这个问题看似只是市井生活中的一个微小矛盾,却是对政府处理特殊事件能力的一个重大考验。
【案例】
从社会意义上来说广场舞是当下市民闲暇时间增长,健身、交流等诉求增加的一种自发行为,是在群体舞蹈、体育锻炼等形式下形成的小众文化,对于社区和谐、中老年人健康均有益处。市区广场舞多是临时组织,其组织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在广场、公园等距离居住、机关等区域较远的公共场所开展,由组织者落实音响设备,市民自愿交纳一定费用形成的流动性强、集聚性强的组织形式,由于距离较远,干扰较小;二是在居住区附属绿地、宅旁广场以及社区周边空地开展,由组织者自愿提供音响设备,社区内邻里间形成的流动性弱、集聚性弱,队伍多、人数少的组织形式,鲜见收费现象,由于分布于住宅等区域周边,干扰大,投诉现象多,极易造成广场舞冲突。
一、广场舞文化引热议:大众还是低俗?
近年来,在中国的城市农村、大街小巷,广场热舞现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跳的人自得其乐,不跳的则大多嗤之以鼻。跳的人认为,广场舞能让他们结交朋友、锻炼身体、排遣寂寞,是一种新颖的集体活动形式,一种新的大众文化;旁观者认为,广场舞播放的音乐多为网络神曲,缺乏美感,噪音极大,影响他们的正常生活,并且广场舞大妈为了捍卫她们跳舞的权利做出的事也近乎疯狂,这种缺乏理性、不考虑他人感受的集体活动实在难以引起他们的认可和好感,也难怪他们将广场舞看作低俗文化。
港媒则称:“大妈广场舞是反体育的体育,是对奥林匹克精神的猥亵,我们该提倡的是乱哄哄的低俗表演,还是健康多元的力与美追求?相信中国体育文化、体育氛围、体育产业、体育信仰真正成熟建立的那一天,广场舞作为特殊时期的怪胎会永远尘封在历史的阴暗角落里。”部分网友则痛批港媒小题大做,认为体育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实在不必把广场舞和信仰缺失联系起来,也不必因为几个害群之马就把整个群体抹黑,许多跳广场舞的队伍还是很有秩序的。
一时间真理难辨,广场舞发展至今,受众之广、势头之猛却又不容小觑,并且它是以潜移默化的文化形式深入许多人内心,直接用强制手段遏制管理肯定是不行的,政府只能先搁置争议,从技术层面着手处理。例如,2014年第二届上交会上,复旦大学科学家表示已成功发明出广场舞噪音“逼停神器”——有源定向扬声器,它能把声波控制在特定区域内,在这个区域内的声波很强,而出了这个区域,声波就会很弱,甚至没有。
二、居民抗议广场舞噪音:从无奈到极端
广场舞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但也影响了广场周边居民的日常生活。由于音乐声音过大,全国各地曾出现过各种抵制广场舞的行为。2013年3月,南京雨花南路邓府山村小区,广场舞活动场地被泼粪。2013年11月,郑州郑汴路与未来路交叉口一小区,跳广场舞大妈遭到居民泼水警告。
2014年3月29日傍晚时分,和往常一样,温州市中心去松台广场上歌舞升平,成群结队的大爷大妈们从四面集结而来,散成几个方阵,随着音乐跳起舞步。突然,在一阵急促的警报声后,松台广场上空不断地回荡着一段字正腔圆的男声:“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立即停止违法行为!”声音是从松台广场对面新国光商住广场C幢4楼平台发出的。平台上架了6个大喇叭,正对着松台广场。从当天下午2点开始,“警告声”一直播放到傍晚5点多。一些广场舞大妈实在受不了了,陆续打道回府。
其实这也是业主的无奈之举。“新国光大厦”小区建成十余年了,以前跳广场舞的人少,没想到近两年来愈演愈烈。小区业委会主任吴先生说,“从早上6点左右开始,到晚上10点多结束,多的时候几百人在跳,业主们苦不堪言。”
一位业主说,今年他的儿子要高考,但是家里太吵,去年底他就把孩子送到了姐姐家,让孩子安静地复习。
为了避免近距离的纠纷,业主们想到了“远程音响对抗”。2013年10月,在业委会的牵头下,新国光商住广场600余位住户一起出钱,凑了26万元,买了一套扩音设备“还击”广场舞音乐。这套设备叫做远程定向强声扩音系统,可以把声音集中到一个方向远距离传播,并保持足够的声压强度。这么专业的设备,一般是用来强声驱暴、灾害事件(地震、洪水等)指挥调度的,很少有私人会买。
事件的结果是居民成功逼退了广场舞大妈。2014年3月31日,鹿城区委宣传部门已召集相关部门举行“广场噪声”协调会,确立以公安牵头,环保、行政执法、市公园管理处、街道等部门为主体,成立联合执法行动小组,各部门派专人在广场内巡查。3月31日下午,新国光业主委员会拆除了这套“远程定向强声扩音系统”,宣告这次“反击战”取得初步胜利。
但众所周知,在全国各地,广场舞大妈与居民的战役都是持久战,更有业主采取极端行为对抗广场舞而触及刑法,这类摩擦何时是个头?
2014年4月中旬,北京一物业公司在广场上撒下大量的渣土碎石,以对抗每晚来这里跳广场舞的人群。时值5月末,高考在即,广场舞噪音让一些考生家长很心烦。由于接到不少业主关于“广场舞扰民”的多次投诉,武汉市汉阳区新长江香榭琴台小区物业公司要求舞群暂歇或者另外选址,却遭到对方的拒绝,无奈之下只好在广场上拉起了百余米长的铁丝网,以阻止跳广场舞。但仅过了两天,舞迷们剪断并挪走了铁丝网,再次“占领”广场。
据媒体报道,2014年5月,广西北海市发生一起相关案件。一名年轻男子与家人发生争吵后,觉得广场的跳舞音乐太吵,持刀砍伤3名正在跳舞的市民。此前,2013年8月,56岁的北京市民施某在与广场舞大妈发生争吵后,拿出家中藏匿的双筒猎枪朝天鸣枪发泄,还放出自己饲养的3只藏獒冲散跳舞的人群。施某后因犯非法持有枪支罪获刑6个月。
三、政府执行力遭质疑:“公约”成摆设
2014年1月,“高音炮”对抗事件中的广场舞队伍就与鹿城区相关部门签订了《XX广场文明活动公约》,对于广场文化活动在场地、时长、时段、音量等方面都作了具体规定。公约签订后一周内,天天有政府部门工作人员来检查,拿着分贝仪测试,不过,一周后,工作人员却无影无踪了。待到三月底“高音炮”事件一出,他们才再次出动。政府执行任务挑日子,这种“选择性执法”的现象不禁令人怀疑其“为人民服务”的诚意,缺少诚意,执行力自然低下,公约便成了一纸空文。
区政府人员表示,公约执行过程中确有很多困难。一方面,公约本身不具法律效力,即使有人违反公约,惩处力度很弱;另一方面,执行过程中的“取证环节”也遇到了较大困难,往往执法人员一到,广场舞团体就把声音调小,执法人员一走,声音又调高了。
3月29日事发,4月1日区政府就召开了专题研究会,提出多项整治措施,如:使用场地登记制;在广场周围设置分贝仪和电子显示屏,方便广场舞团体自律,也方便周围居民监督;探索大型广场使用音响由政府掌控的办法等等。鹿城区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以松台广场的这次噪音治理为契机,专题研究广场文明管理长效机制,并逐步向其他广场、公园、住宅区等公共场所进行推广,从而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和效能。
事发不到三天时间,政府就提出了一系列对策,应该肯定政府的高效率,但由于《公约》执行情况的前车之鉴,加之新对策无疑比之前更需要调动人力、物力、财力,对于新对策的执行效果我们还需拭目以待。
站在和广场舞斗争多年的受害者角度,业主们给政府部门提了个建议:最好将广场分成不同的区块,跳广场舞的、唱卡拉OK的都在各自区块活动,由公园管理部门按规定的分贝数统一播放音乐。市民可以提供播放的内容,但不能自带音响。
吴先生说,对抗不是目的,他们只想引起政府部门的重视,寻找一条科学合理的解决途径。“如果解决不了,那以后他们放,我们也放。”
四、地方政府的关注:试点及专项整治
广场舞等社会生活噪声扰民现象,引起了部分地方政府部门的关注。据媒体报道,2014年4月,成都人民公园购买了100个无线调频耳机,让广场舞的团体戴上耳机跳舞。但还不到一月,试点就匆匆结束。有跳舞者表示,市民认为跳舞讲究的是气氛,不把音乐放出来,对着空气起舞,感觉“太奇怪”。
四川省社科院教授胡光伟表示,因为耳机数量、费用问题,以及人们追求广场舞的氛围等原因,“无声广场舞”是不可能长期持续的。还是需要政府颁布一份地方性的法律法规,确定广场舞是否扰民的最高分贝,对各广场舞区域进行强力的监管。
广西南宁警方表示,于2014年5月22日至10月31日,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社会生活噪声专项整治工作。警方将按照先教育后处罚的原则,对屡劝不止、民众反复投诉、社会反映强烈的社会生活噪声违法行为,拒不服从和不按要求整改的单位和个人,可依法暂扣涉案物品、传唤单位负责人和相关责任人到公安机关进行询问,并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南宁市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等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从重处罚。
(案例资料来源:改编自《还击广场舞两天 温州高音炮被拆除》,《新京报》2014年4月3日A21版)
【思考题】
1.广场舞争端的根源是什么,反映了社区治理的哪些问题? 2.本案例对政府提升执行力有何借鉴和启示?
3.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解决广场舞问题,达到双赢的效果?
第六章 政府改革与治理案例 篇2
一、合作治理的必要性
在当今社会, 伴随社会权力的扩散和边界的模糊, 许多公共问题已经超越了地区性的空间, 传统的政府官僚体制完全不能适应复杂的、迅速变化时代的要求。等级森严的官僚制遵行命令—服从体系, 内向的文化导向以及“重执行“的特征使其很难适应跨部门、跨组织解决问题的需要。人口流动、社会多元化、问题复杂化挑战传统简单的问题解决方式, 普遍化的问题解决机制被具体化的解决途径所取代。转型时期的中国, 复杂的管理对象, 落后的管理方式与手段, 变化的内部、外部关系使社会不确定性、公共问题与社会风险增加。新的社会结构、社会形态意味着对新的秩序的内在要求。经济学家哈耶克认为, 人类公共事务的本质表现为合作秩序。政府与其他组织的合作治理将更适合这种新的社会结构对于新秩序的要求。
关于合作治理的定义, 学者们给了不同的界定。学者陈华认为:合作治理是政府为了达成公共服务的目标而与非政府的、非营利的社会组织, 甚至与私人组织和普通公众开展的、意义更为广泛的合作。Bardach将合作治理定义为:“两个或多个机构通过合作的、而非独立的行为以促进公共价值实现的共同活动”。Peters则对“合作治理”的内涵做了如下的描述:合作治理涉及两个主体, 其中一个主体是政府部门;合作治理的每一个主体都有权为自己的利益争辩;合作治理是一种相对长期持久、稳定的关系;合作治理的每一个主体都为合作结果做贡献;合作治理的每一个主体都要为结果承担责任。
二、政府——非营利组织合作治理的逻辑
世界上许多国家政府都把非营利组织作为重要的合作伙伴, 这种选择具有必然性。
(一) 非营利组织自身的优越性
政府与营利性组织的合作并不能解决市场机制的缺陷。人性当中有利他主义的情结, 非营利组织从提高他人的满足中同时满足了自己, 通过志愿活动将其组织及组织成员个人资源效用最大化, 同时在参与社会活动, 与他人互动及对组织、社区、工作环境的奉献中满足自我实现的需求。所以, 非营利组织在本质上是一种志愿提供公共物品的社会组织, 以实现追求整个社会公平、公正、和谐发展的目标。这一点与营利性组织的动机与目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非营利组织“非分配”约束的原则却能最大程度地保证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合作对公共价值的追求。
(二) 资源相互依赖理论
Emerson在1962年提出了权力影响相互关系 (reciprocal power-dependence relations) 理论公式:Pab=Dba或者Pba=Dab。这个等式即意味着:组织A对B的权力影响 (Power) 等于组织B对A的依赖 (Dependence) , 反之亦然。可见, 政府对非营利组织的权力影响是基于非营利组织对政府的依赖, 而非营利组织对政府的权力影响则基于政府对非营利组织的依赖。这种关系可用如下等式表述:Psn=Dns, Pns=Dsn (P表示权力, D表示依赖, s表示国家政府, n表示非营利组织) 。Dns (非营利组织对政府的依赖) 和Dsn (政府对非营利组织的依赖) 理论模型的建立促进了资源相互依赖 (resource inter-dependence) 理论的产生。Saidel认为, 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之间的关系并不完全是单方面的顺从关系, 而是彼此相互依赖的关系, 这是由于它们都掌握着某些重要的资源。这里所说的“资源”可以被界定为任何有形的、无形的, 在组织间进行交换的价值体。对非营利组织而言, 与政府的合作有助于其获取资金与捐助等解决公共问题的相关资源。国际研究数据表明, 非营利组织收入的大部分来之政府公共财政资源, 其中欧洲、日本、中国香港的非营利组织收入的40%~70%、45%、70%~80%都来源于政府公共财政。可见, 非营利组织对政府资源的依赖是非营利组织发挥作用的前提。
(三) 政府—非营利组织合作治理的实践创新
中国政府与民间非营利组织的合作开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1995年上海浦东新区社会发展局委托上海基督教青年会管理浦东新区罗山市民会馆, 开启了“罗山会馆”模式, 打破了以往依靠政府单方面管理的模式。2003年以来, 上海、北京、无锡、浙江、广东等地政府纷纷向民间非营利组织购买公共服务, 涉及教育、公共卫生和艾滋病防治、扶贫、养老、残疾人服务、社区发展、社区矫正、文化、城市规划、公民教育、环保、政策咨询等领域。近年来伴随科学发展观、社会管理等新的执政理念的提出, 我国政府—非营利组织合作治理的内容正不断扩大、丰富, 这将有效地缓解突出的社会矛盾。
三、案例及其分析
(一) 案例:政府—非营利组织合作关系的构建
“爱弥尔”于2000年在长沙市民政局注册成立, 是一家民办非企业单位。该机构坚持以服务智障人士为主导, 以“助人自助”为服务理念。统计表明, 到2007年12月末, “爱弥尔”已为966位智障人士在教育、康复、就业等方面提供服务;同时已为湖南52家民间机构、共92人次提供了能力建设培训;为120位社工系毕业生提供了督导服务;帮助湖南4家民间机构得到基金会项目赠款。“爱弥尔”的成绩已经获得了民众和政府的广泛认同。
在创立初期, “政府部门与“爱弥尔”之间缺乏相互了解, 没有形成相互信任的基础, 一度存在着微妙的对立关系。部分政府官员甚至对“爱弥尔”采取排斥态度, 片面地认为民间组织就是来找政府要资金与物资的, 对“爱弥尔”的到访不理不睬。2003年“爱弥尔”主管机构的个别领导表示, “爱弥尔”有煽动家长投诉的嫌疑, 并在当年度不予发放康复经费。“爱弥尔”工作人员去机关办理事情时, 他们也采取不见、推诿或者干脆不办理的方式对待, 这使“爱弥尔”和政府关系陷入了僵持状态。
2004年, 郑则仕主演的《肥猫寻亲记》到长沙宣传。得知消息后, “爱弥尔”立刻和主办方联系, 希望能够和郑则士做个互动活动, 并把智障孩子做的手工礼物送给他, 得到了郑则仕先生的同意。见面会异常热烈, 孩子们见到了生活中的“肥猫”都特别开心, 大声喊道:“肥猫肥猫我爱你, 就像老鼠爱大米”。通过这一活动, 郑则仕看到长沙也有为智障人士服务的机构, 大为感动, 提议由主办方牵头做个筹款活动。见此契机, “爱弥尔”立即提议, 为了把活动影响力做大, 希望邀请相关政府部门参与。郑则仕先生采纳了“爱弥尔”的建议。2004年8月, 由长沙市企业、媒体等单位共同举办的大型筹款晚会在家润多广场如期举办, 共有1000多人参加了这次活动。此次活动的开展让政府相关部门了解了“爱弥尔”的外展能力, 从而十分自然地缓和了与“爱弥尔”的关系。此后, “爱弥尔”采取定期汇报、定期拜访、展开联谊等工作方式与政府部门互动, 让政府全面了解“爱弥尔”的工作。
政府与“爱弥尔”在援助社会弱势群体上都有共同的良好愿望。有了这种开放姿态和接纳态度, “爱弥尔”和政府之间的互动也有了转变, 而且内容丰富充实。爱弥尔”举办的各种交流会和决策会议经常邀请政府部门参与, 逐步形成了政府和民间组织资源共享、交流互动、发展共荣的格局。2007年, “爱弥尔”主动邀请市里三位领导赴香港“明爱”考察香港智障人士社区就业情况, 从香港回来后, 这些政府官员感受深刻。香港实践证明, 单凭政府力量, 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多元化的需要。培育和发展民间组织, 为智障人士提供服务, 是世界发展的趋势。这使得政府部门的观念发生了质的转变。他们愿意借鉴香港的经验, 尝试与民间社会组织合作。正是在政府部门新的理念指导下, 2008年, 长沙市天心区政府与“爱弥尔”达成了合作创建“怡智家园”意向, 标志着政府购买“爱弥尔”提供的民间服务的开始。“爱弥尔”迈出了与政府部门合作的新步伐。
(二) 案例分析结论
1、政府部门的认识与看法
建立良好的政府———非营利组织合作管理必须让政府部门对非营利组织的工作有正确的认识与看法。随着我国社会问题越趋复杂化, 政府部门对社会问题的敏感度增强, 社会管理的理念深入人心, 非营利组织要充分利用有利的社会舆论氛围, 有意识地影响政府部门的观念, 使政府部门愿意积极寻求与非营利组织的合作。
2、非营利组织自身专业能力建设
非营利组织自身专业能力提高是政府———非营利组织合作的一个前提条件。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进行公共决策面对很多选项, 政府部门的价值导向与非营利组织有所不同。非营利组织要赢得政府部门的支持, 必须要在内部管理、财务、人力资源以及设施完善等方面提高自身的能力, 以专业有效的服务赢得政府的信任与合作。
3、非营利组织的公共关系建设
西方非营利组织的公共关系活动始于20世纪90年代, 当时很多非营利组织面临捐赠收入下降、竞争激烈的严峻形势, 便开始思考组织的发展方向等问题。非营利组织的公共关系活动有助于增进政府对非营利组织的了解与认可。“爱弥尔”采取多种沟通方式与政府逐步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这对“爱弥尔”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此外, “爱弥尔”还巧妙地利用名人效应与社会全方位互动, 增加了该组织的社会影响力, 使更多的人了解、接触组织, 进而接受组织, 扩大了组织的社会影响, 为社会、政府接受这些组织奠定了基础。
我们必须看到在我国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合作才刚刚起步, 存在很多不确定性或偶然性, 一次事件可能就会造成双方合作的破裂, 个别政府人员的看法可能都会影响到双方的合作。但是政府治理能力的不足, 世界范围内的新公共服务的兴起都要求中国政府、非营利组织做好必要的准备, 走向合作治理。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潮流。
参考文献
[1]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冯.哈耶克.致命的自负[M].冯克利, 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
[2]陈华.吸纳与合作——非政府组织与中国社会管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1.
[3]Peters B G.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as Institutions and In-struments//J Pierre.Partnerships in Urban Governance[M].New York:St.Martin’s Press, 1998.
[4]Emerson, Richard H.“Power-dependence relations”[J].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1962, 27 (2) :31-41.
[5]Judith R.Saidel, Resource interdependence: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ate agencies and nonprofit organizations[J].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1991, 51 (6) :543-553.
[6]Salamon L M, Anheier H K.Social origins of civil society:Explaining the non-profit sector cross-nationally[J].Voluntas, 1998, (9) :213-248.
基层政府治理改革与创新研究 篇3
【关键词】基层政府;治理;改革与创新
政府治理改革与创新是政府自身的组织结构、工作方式、执政思路和理念的创新,内容涉及有政治、行政、社会治理和管理、公共服务等多个领域。中共十八大后产生的新一届政府上任伊始,便正式提出了建设“创新型政府”的目标,这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发展。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把创新提高到国家发展全局核心位置的高度,充分表明了创新在今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极端重要性。在推进基层政府治理改革与创新中,需要把握其重要意义,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正确理解基层政府治理改革与创新的模式。
一、基层政府治理改革与创新的重要意义
1.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新战略的能动性回应。中共十八大的召开,可以视为标志着政府治理改革与创新进入新阶段。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提出要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政府职能转变列为改革的重要内容,明确要求“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務型政府。”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确定为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和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的首要任务,明确指出“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这都为地方政府治理改革和创新设定了框架、目标和评价的原则。
2.五位一体联动的关键枢纽。政治建设与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仿佛分属不同的领域、承载不同的任务,因而也具有不同的特点。但是,一当在动态意义上思考,政府角色的特殊重要性就凸现出来了。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文明诸领域的改革都需要政府主导推进,就此而言,政府治理改革堪称牵一发动全身的关键性枢纽。
3.十三五实现的重要保障。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了完善发展理念的具体要求,第一位的理念就是“创新发展”,“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政府作为具有主导性的创新主体之一,创新发展所要求的制度创新涉及政府对经济的调控方式创新、转变职能以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的多元主体协作创新、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创新等多个领域。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鉴于“十二五”期间政府改革和转型实践,为了保障完成“十三五”规划的主要目标,必须解决有效的政府治理改革和创新问题。
二、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1.建设“四个政府”: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和服务型政府是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推进“四个全面”的必然要求。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和服务型政府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法治政府是保障,创新政府是动力、廉洁政府是要求,服务型政府是目标,共同组成了政府建设的基本内容,也就成为了基层政府治理改革与创新的目标。
2.政府的“两力”建设:执行力和公信力。执行力是贯彻落实上级指示、要求、政策的有效性问题。公信力是政府和行政相对人之间的信任问题。当前,基层政府提高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已经成为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当代行政改革的重要内容,世界各国政府所竭力追求的目标。
三、正确理解政府治理改革与创新的模式
基层政府治理改革与创新,如果是模式,那么它至少要满足如下标准或因素:一是要有度特定,在制度上有创新,而不是现有制度的解释。二是模式的可复制性,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扩散性。三是模式的制度化,包括模式中价值、规范、程序、结构形态以及贯穿其中的制度逻辑关系能够被认可。
第一、基层政府具体的工作实践中不断的探索创新
基层政府治理改革与创新中,改革与创新是目标。但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要对不断变化的社会状况作出调整,以适应政策形成和执行的变革需要,从这一角度来看,在推进改革与创新的过程中并不是急于把变化中的状态固定化和模式化,而是需要将那些具有稳定性和成功经验的工作实践纳入到正式的制度当中。在这个意义上讲,实践创新远比不断地进行制度化尝试比如出笼模式之类的做法,来得更具本质意义。
第二、基层政府治理改革与创新的制度化
基层政府治理改革与创新中有许多是没有能够制度化的模式,但有着丰富的工作实践,这需要在工作中去总结和制度化。当前,在基层政府实际工作中,很多工作都有制度化的支持,但是从具体表现上看,这些工作要么没有严格的执行现有制度,要么执行中存在诸多不确定性的情况,要么需要有新的制度加以规范等等,面对基层丰富的实践活动,在经验的基础上把成熟的、稳定的工作方法加以完善总结,推行制度化、程序化建设,对无效制度或阻碍治理实践的旧制度,要敢于创新,并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将成熟的经验进行制度化,进入正式政策和法律体系当中,这也是基层政府治理改革与创新模式的发现与创造。
第六章 政府改革与治理案例 篇4
8月25日
第六章工程结算与竣工决算
基本题型一:基于新清单计价模式下的价款结算 应重点掌握以下知识点:
1.单位工程费用=分部分项工程费+措施项目费+其他项目费+规费+税金 2.分部分项工程费=Σ(分部分项工程清单量*综合单价)3.措施项目费=Σ(措施项目清单量*综合单价)+Σ措施费 4.其他项目费=暂列金额+暂估价+总承包服务费+计日工 5.清单综合单价=人+材+机+管+利+风 6.动态调值公式 相关知识点汇总如下: 1.工程价款的主要结算方式
根据不同情况,建筑安装工程价款的结算可以采用多种方式:
(1)按月结算与支付。即实行按月支付进度款,竣工后清算的办法。合同工期在两个以上的工程,在年终进行工程盘点,办理结算。
(2)分段结算与支付。即当年开工、当年不能竣工的工程按照工程形象进度,划分不同阶段支付工程进度款。具体划分在合同中明确。
(3)竣工后一次结算。建筑安装工程建设期在12个月以内,或者工程承包合同价值在100万元以下的,可以实行工程价款按月预支,竣工后一次结算。2.工程价款的结算程序
第六章课程习题与答案 篇5
一、单项选择题
1.被称为“课程评价之父”的教育家是()。
A.杜威 B.斯塔弗尔比姆 C.泰勒 D.裴斯泰洛齐 2.把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依据是()。
A.课程任务 B.课程制定者 C.课程设置的要求 D.课程管理层次
3.美国各门课程中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日本的综合活动实践反映出对()在课程中地位的重视。A.知识 B.能力 C.直接经验 D.间接经验
4.欧洲中世纪的宗教神学课程和工业革命后的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课程属于课程类别中的()。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综合课程 D.融合课程
5.布鲁纳认为,无论选择何种学科,都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依此而建立的课程理论是()。A.百科全书式课程理论 B.综合课程理论 C.实用主义课程理论 D.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6.最早把评价引入课程编制过程之中的是()。A.泰勒 B.罗杰斯 C.布卢姆 D.布鲁纳 7.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是()。
A.教学计划一教学大纲一教科书 B.课程总目标一领域目标一学科目标 C.课程目的一课程评价一课程实施 D.知识一经验一活动 8.能解决教育中无儿童,见物不见人倾向的课程观是()。
A.课程是知识 B.课程是计划 C.课程是经验 D.课程是活动 9.我国中小学普遍实行的学科课程及相应的理论,是()的表现。A.课程是知识 B.课程是经验 C.课程是活动 D.课程是项目
10.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要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是()。
A.国家课程 B.地方课程 C.学校课程 D.基础课程 11.被称为课程论经典的学术著作是泰勒的()。
A.《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B.《教育目标分类学》 C.《教育过程》 D.《教学与一般发展》
12.()是最自觉、清醒地论证了直接经验在个人成长中的意义,并将儿童个体的直接经验加以规范和具体化为课程并且付诸实践的教育家。A.泰勒 B.桑代克 C.斯金纳 D.杜威 13.课程论与心理学的联系,最早可以追溯到()。
A.柏拉图 B.毕达哥拉斯 C.苏格拉底 D.亚里士多德
14.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提出的关于课程编制的四个问题被称为()。A.杜威原理 B.泰勒原理 C.斯宾塞原理 D.赫尔巴特原理 15.以纲要的形式编定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性文件,被称为()。A.课程标准 B.课程计划 C.教材 D.教科书 16.教科书编写遵循的原则为()。
A.科学性、操作性、基础性、适用性 B.普遍性、思想性、基础性、适用性 C.科学性、思想性、基础性、适用性 D.科学性、思想性、强制性、适用性 17.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属于()。
A.课程目标 B.课程实施 C.教学任务 D.课程评价 18.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A.洛克 B.斯宾塞 C.赫尔巴特 D.杜威 19.下列不属于课程表安排应遵循的原则的是()。
A.整体性原则 B.迁移性原则 C.生理适宜原则 D.合理性原则 20.下列属于一级课程的是()。
A.国家课程 B.地方课程 C.学校课程 D.基础型课程 21.课程论研究的是()的问题。
A.为谁教 B.怎样教 C.教什么 D.教给谁 22.学校教育的基础是()。
A.教师
B.学生
C.班级
D.课程 23.最早提出“隐性课程”的学者是()。
A.杜威
B.叶圣陶
C.贾克森
D.苏格拉底 24.下列选项中,与现代科学课程改革的总趋势不一致的一项是()。A.重视课程内容的功能化
B.强调知识的系统、结构化 C.重视智力开发与学习能力的培养
D.重视个别差异
25.课程的特点在于动手“做”,在于首脑并用,以获得直接经验,这种课程类型属于()。A.学科教程 B.活动课程 C.学生课程
D.教师课程 26.课程改革就其实质来讲,就是课程()的问题。
A.现代化
B.综合化
C.系统化
D.理论化 27.根据课程的表现形式,课程可分为()。
A.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 B.综合课程和单一课程 C.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D.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28.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与能力的课程是()。
A.基础型课程 B.拓展型课程 C.研究型课程 D.发展型课程 29.注重培养学生基础学力的课程是()。
A.基础型课程 B.拓展型课程 C.研究型课程 D.发展型课程
30.注重发展学生知识与能力,开阔学生知识视野,发展学生不同特殊能力的课程是()。A.基础型课程 B.拓展型课程 C.研究型课程 D.发展型课程
31.国家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A.教学大纲
B.课程计划
C.教科书
D.课本 32.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是()。
A.教学计划 B.教学大纲 C.教学目的 D.教学目标 33.课程计划的中心问题是()。
A.开设哪些科目
B.各门学科开设的顺序
C.各门学科的教学时间
D.各门学科的教学方法 34.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是()。
A.课程计划 B.课程标准 C.教育目的 D.教育政策 35.教材的主体部分是()。
A.讲授题纲和讲义
B.教科书和参考书
C.教科书和讲义
D.讲义和参考书
36、我国中小学开设的语文、数学、外语等课程属于()。A活动课程 B潜在课程 C综合课程 D学科课程
37、课程论研究的是()问题。
A为谁教 B怎样教 C教什么 D教给谁
38、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教育家()。A洛克 B斯宾塞 C赫尔巴特 D杜威
39、真正全面而系统地从理论上论证活动课程的特点和价值的是()。A克伯屈 B杜威 C卢梭 D福禄培尔
40、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产生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及教科书等系统化活动的过程是()。A课程分类 B课程评价 C课程实施 D课程设计
41、学校教育的基础是()。
A教师 B学生 C班级 D课程
42、最早提出“隐性课程”的学者是()。
A杜威 B叶圣陶 C贾克森 D苏格拉底
43、欧洲中世纪的宗教神学课程和工业革命后的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课程属于课程类别中的()。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综合课程 D融合课程
44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具备的以“三基”为中心的基础教养。“三基”指的是()。A读、写、画 B读、画、算 C画、写、算 D读、写、算
45、根据课程制定者的不同,可将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A分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学校课程 D综合课程
46、课程实施计划的展开过程是()。
A安排课程表 B分析教学任务 C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 D组织教学活动
47、教材的主体部分是()。
A讲授题纲和讲义 B教科书和参考书 C教科书和讲义 D讲议和参考书
48、最早把评价引入课程编制过程之中的是()。A泰勒 B罗杰斯 C布卢姆 D布鲁纳
49、美国各门课程中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日本的综合活动实践反映出对()在课程中地位的重视。A知识 B能力 C直接经验 D间接经验 50、下列不属于课程表安排应遵循的原则的是()。
A整体性原则 B迁移性原则 C生理适宜原则 D合理性原则
51、从课程的任务来看,可把课程分为基础型课程、研究型课程和()。A社会中心课程 B技能性课程 C拓展型课程 D地方课程
52、根据课程的表现形式,课程可分为()。
A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 B综合课程和单一课程 C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D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53、下列属于一级课程的是()。
A国家课程 B地方课程 C学校课程 D基础型课程
54、注重培养学生基础能力的课程是()。
A基础型课程 B拓展型课程 C研究型课程 D发展型课程
55、国家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A教学大纲 B课程计划 C教科学 D课本
56、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是()
A教学计划(课程计划)B教学大纲(课程标准)C教学目的 D教学目标
57、以纲要的形式编定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性文件,被称为()。A课程标准(教学大纲)B课程计划(教学计划)C教材 D教科书
58、课程计划的中心问题是()。
A开设哪些科目 B各门学科开设的顺序 C各门学科的教学时间 D各门学科的教学方法
二、填空题
1.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
2.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是(课程)。3.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
4.以课程任务为依据分类,课程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5.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层次,课程类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6.基础型课程的内容是基础的,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7.拓展课常常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
8.学校课程通常以选修课或(特色课)的形式出现。9.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是社会、知识和(儿童)。
10.建立在不同的教育哲学理论基础上的课程论及课程的历史传统叫(课程理论)。11.课程目标四个方面的规定性是指时限性、(具体性)、预测性和(可操作性)。12.课程目标的依据有三个方面:对学生的研究、(对学科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13.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具备的三个基本特征是(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14.教学计划的核心问题是(课程的设置)。
15.安排课程需要遵循整体性原则、(迁移性原则)、(生理适应性原则)。16.学生的学习特点具有独特性、(稳定性)、发展性、(灵活性)。
17.学生的学习特点受三方面因素的影响:(基础因素)、(内部因素)、(外部因素)。18.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有(目标评价模式)、(目的游离评价模式)、CIPP评价模式。
19.美国学者斯克里文主张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属于课程评价的(目的游离评价模式)。20.CIPP评价模式包括四个步骤(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成果评价 21.教学大纲一般由说明部分、(本文部分)和其他或附录等几部分构成。
三、简答题
1.简述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P.128 2.制订课程目标的依据有哪些? P.131 3.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所确立的课程目标是什么? P.132 4.简述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评价改革的特点。P.145 5.简述泰勒的课程设计模式。P.136 6.简述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主要趋势。P.150 7.简述学科课程的内涵及其优缺点。P.125 8.简述综合课程的内涵及其优点。P.125 1. D 2. C 3.B 4.B 5.D 6.D 7.C 8.A 9.D 10.C 11.C 12.D 13.A 14.A 15.B 16.B 17.A 18.A 19.B 20.B 21.D 22.C 23.A 24.C 25.D
二、填空题
1、教育改革的核心是。
2、课程目标的依据有三个方面:对学生的研究、、对学科的研究。
3、杜威的学生 创立了“设计教学法”,它分为四个基本环节,每个环节都是由学生自主完成的。
4、根据课程任务的不同,课程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 型课程。
5、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是社会、知识和。
6、根据课程的表现形式,可以分为显性课程和 课程。
7、是根据教学大纲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
8、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层次,课程类型分为、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9、拓展课常常以 的形式出现。
10、课程文件有三个层次,分别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
11、教学计划中的课时分配包括学科的总时数,每门学科各常年的授课时数和 等。
12、教学大纲一般由说明部分、和其他或附录等几部分构成。
13、既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的终点,又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继续向前发展的起点。
14、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具备的三个基本特征是强制性、、基础性。
15、安排课程表要遵循性原则、迁移性原则、。
三、简答题。
1、简述泰勒的课程设计模式。P135—136
2、简述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P128—129
3、制订课程目标的依据有哪些?P131——132
4、教科书有哪些作用?P139
5、简述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主要趋势。P150—153
6、简述国外课程改革的趋势。P146—147 答案:
一、选择题
1. D 2. C 3.B 4.B 5.D 6.D 7.C 8.A 9.D 10.C 11.C 12.D 13.A 14.A 15.B 16.B 17.A 18.A 19.B 20.B 21.D 22.C 23.A 24.C 25.D
二、填空题
1.课程改革 2.对社会的研究
3、克伯屈
4、研究
5、儿童
6、潜在(隐性)
7、教科书
8、国家课程
9、选修课
10、教科书 11周学时
12、本文部分
13、课程评价
14、普遍性
第六章 政府改革与治理案例 篇6
第六章 计划与计划工作 学习笔记
原文地址:第六章计划与计划工作学习笔记作者:刘学著 1.计划和决策的关系 决策与计划是两个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概念。 决策和计划是相互区别的,因为这两项工作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决策是关于组织活动方向、内容以及方式的选择。我们是从“管理的首要工作”这个意义上来把握决策的内涵的。任何组织在任何时期为了表现其社会存在,必须从事某种为社会所需要的活动。在从事这项活动之前,组织当然必须首先对活动的方向和方式进行选择;计划则是对组织内部不同部门和不同成员在一定时期内行动任务的具体安排,它详细规定了不同部门和成员在该时期内从事活动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计划与决策又是相互联系的: (1)决策是计划的前提,计划是决策的逻辑延续。决策为计划的任务安排提供了依据,计划则为决策所选择的目标活动的实施提供了组织保证。 (2)决策与计划是相互渗透,有时甚至是不可分割地交织在一起的。决策制定过程中,不论是对内部能力优势或劣势的分析,还是在方案选择时关于各方案执行效果或要求的评价,实际上都已经开始孕育着决策的实施计划。计划的编制过程,既是决策的组织落实过程,也是决策的更为详细的检查和修订的过程。无法落实的决策,或者说决策选择的活动中某些任务的无法安排,必然导致决策一定程度的调整。 2.计划的性质 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考查计划的性质: ①计划工作是为实现组织目标服务。任何组织都必须具有生存的价值和存在的使命。决策活动为组织确立了存在的使命和目标并且进行了实现方式的选择。计划工作是对决策工作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进一步地展开和细化。因此,组织的各种计划及各项计划工作都必须有助于完成组织的目标。 ②计划工作是管理活动的桥梁,是组织、领导和控制等管理活动的基础。决策工作确立了组织生存的使命和目标,描绘了组织的未来,计划工作给组织提供了通向未来目标的明确的道路,是组织、领导和控制等一系列管理工作的基础。计划工作的目的就是使所有的行动保持同一方向,促使组织目标实现。 ⑧计划工作具有普遍性和秩序性。计划工作是全体管理人员的一项职能,但不同部门、不同层级的管理人员的计划工作的特点和广度都不同。计划工作的普遍性中蕴含着一定的秩序,这种秩序因组织性质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最主要的秩序表现为计划工作的纵向层次性和横向协作性。 ④计划工作要追求效率。用计划对组织目标的贡献来衡量一个计划的效率。在计划所要完成的目标确定的情况下,可以用制定和实施计划的成本及其他连带成本来衡量效率。在衡量代价时,不仅要用时问、金钱或者生产等来衡量,而且还要衡量个人和集体的满意程度。实现目标有许多途径,我们必须从中选择尽可能好的方法,以最低的费用取得预期的成果,并保持较高的效率。计划工作强调协调和节约,其重大安排都要经过经济和技术的可行性分析,使付出的代价尽可能合算。 3.计划的类型 (1)根据时间的长短,可以把计划分为长期计划和短期计划。长期计划描述了组织在较长时期(通常为五年以上)的发展方向和方针,规定了组织的各个部门在较长时期内从事某种活动应达到的目标和要求,绘制了组织长期发展的蓝图。短期训‘划具体地规定了组织的各个部门在目前到未来的各个较短的阶段,特别是最近的时段中,应该从事何种活动。从事该种活动应达到何种要求,从而为各组织成员在近期内的行动提供了依据。 (2)从职能空间类,可以将计划分为业务计划、财务计划及人事计划。组织通过从事一定业务活动立身于社会,业务计划是组织的主要计划。业务计划的内容涉及“物、供、产、销”,财务计划的内容涉及“财”,人事计划的内容涉及“人”。 (3)根据涉及时间长短及其范围广狭的综合性程度标准,可以将计划分类为战略性计划与战术性计划。战略性计划是指应用于整体组织的,为组织未来较长时期(通常为5年以上)设立总体目标和寻求组织在环境中的地位的计划。战略性计划显著的两个特点是:长期性与整体性。战略性计划是战术性计划的依据。从作用和影响上来看,战略性计划的实施是组织活动能力形成与创造的过程。战术性计划是指规定总体目标如何实现的细节的计划。其需要解决的是组织的具体部门或职能在未来各个较短时期内的行动方案。战术性计划是在战略性计划指导下制定的,是战略性计划的落实。战术性计划的实施则是对已经形成的能力的应用。 (4)根据计划内容的明确性标准,可以将计划分类为具体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具体性计划具有明确的目标。指导性计划只规定某些一般的方针和行动原则,给予行动者较大自由处置权,指出重点但不把行动者限定在具体的目标或特定的行动方案上。具体性计划虽然更易于计划的执行、考核及控制,但是它缺少灵活性,而且它要求的明确性和可预见性条件往往很难得到满足。 (5)根据计划的程序化程度,可以将计划分为程序性计划和非程序性计划。西蒙把组织活动分为两类:一类是例行活动,指一些重复出现的工作,对这类活动的决策是经常反复的,而且具有一定的结构,因此可以建立一定的决策程序。每当出现这类工作或问题时,就利用既定的程序来解决,而不需要重新研究。这类决策叫程序化决策。与此对应的计划是程序性计划。另一类活动是非例行活动,这些活动不重复出现。处理这类问题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和程序,因为这类问题在过去尚未发生过,或其性质和结构捉摸不定或极为复杂,因为这类问题十分重要而需用个别方法加以处理。解决这类问题的决策叫做非程序化决策,与此对应的计划是非程序性计划。 4.计划的层次体系 孔茨和韦里克将计划分八个体系: (1)目的或使命 目的指明一定的组织机构在社会上应起的作用和所处的地位。它决定组织的性质,是决定此组织区别于彼组织的标志。各种有组织的活动,至少应该有自己的目的或使命。 (2)目标 组织的目的或使命往往太抽象,太原则化,需要进一步具体化为组织一定时期的目标和各部门的目标。组织的使命支配着组织各个时期的目标和各部门的目标,并且组织各个时期的目标和各部门的目标是围绕组织存在的使命所制定的,并为完成组织使命而努力。 (3)战略 战略是为了达到组织总目标而采取的行动和利用资源的总计划,其目的是通过一系列的主要目标和政策来决定和传达指望成为什么样的组织。 (4)政策 政策是指导或沟通决策思想的全面的陈述书或理解书。但不是所有政策都是陈述书,政策也常常会从主管人员的行动中含蓄地反映出来。政策用来帮助事先决定问题的处理方法,这一方面减少对某些例行事件处理的成本,另一方面把其他计划统一起来了。政策支持分权,同时也支持上级主管对该项分权的控制。政策允许对某些事情有酌情处理的自由,一方面我们切不可把政策当作规则,另一方面我们又必须把这种自由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自由处理的权限的大小一方面取决于政策自身,另一方面取决于主管人员的管理艺术。 (5)程序 程序是制定处理未来活动的一种必需方法的计划。详细列出完成某类活动的切实方式,并按时问顺序对必要的活动进行排列。是行动的指南,在实践工作中,程序往往表现为组织的规章制度。 (6)规则 规则没有酌情处理的余地。规则详细地阐明了必需行动或非必需的行动,其本质是一种必须或无须采取某种行动的管理决策。规则通常是最简单形式的计划。 (7)方案(或规划) 方案是一个综合性的计划,它包括目标、政策、程序、规则、任务分配、采取的步骤、要使用的资源,以及为完成既定行动方针所需的其他因素。一项方案可能很大,也可能很小。一个主要方案(规划)可能需要很多支持计划,所有这些计划都必须加以协调和安排时问。 (8)预算 预算是一份用数字表示预期结果的报表。预算通常是为规划服务的。但其本身可能就是一项规划。 5.计划编制过程 计划编制本身也是一个过程,可从以下八个方面开展: (1)确定目标:确定目标是决策工作的主要任务。目标是指期望的成果。目标为组织整体、各部门和各成员指明了方向,描绘了组织未来的状况,并且作为标准可用来衡量实际的绩效。计划工作主要任务是将决策所确立的目标进行分解,以便落实到各个部门、各个活动环节,并将长期目标分解为各个阶段的目标。 (2)认清现在:认识现在的目的在于寻求合理有效的通向对岸的路径,也即实现目标的途径。认清现在不仅需要有开放的精神,将组织、部门置于更大的系统中,而且要有动态的精神,考查环境、对手与组织自身的随时间的变化与相互问的动态反应。 (3)研究过去:研究过去不仅是从过去发生过的事件中得到启示和借鉴,更重要的是探讨过去通向现在的一些规律。 (4)预测并有效地确定计划的重要前提条件:其重要性不仅在于对前提条件认识越清楚、越深刻,计划工作越有效,而且在于组织成员越彻底地理解和同意使用一致的计划前提条件,企业计划工作就越加协调。 (5)拟定和选择可行性行动计划:包括拟定可行性行动计划、评估计划和选定计划等三个内容。 (6)制定主要计划:拟定主要计划就是将所选择的计划用文字形式正式地表达出来,作为一项管理文件。拟写计划要清楚地确定和描述“5W1H”的内容。 (7)制定派生计划:基本计划几乎肯定需要派生计划的支持。 (8)制定预算,用预算使计划数字化:编制预算,一方面是为了计划的指标体系更加明确;另一方面是企业更易于对计划执行进行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