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改革调研报告

2024-10-07

机构改革调研报告(共8篇)

机构改革调研报告 篇1

内黄县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关于对县人民政府机构改革工作督查评估的调研报告

按照县编委要求,县编办、县政府督查室,于8月10日至8月16日对县政府机构改革工作落实情况进行督查评估。此次督查共涉及24个工作部门8个中心共48个单位。督查组深入各有关单位,采取听取单位主管领导汇报、实地查看、拍照存档等形式,逐条督查评估机构改革落实情况。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特点及成效

1、领导重视,迅速行动。县政府机构改革后,县领导、单位领导都高度重视,主动配合,保证改革顺利进行。县政府副县长张志红、县长助理刘忠民亲自召集县交通运输局、县城管局等有关部门协调解决城市客运职责调整和手续交接工作。县发改委、县工信局领导积极沟通,将发改委负责“经济运行工作的5人”划转到工信局,并积极开展工作。县农牧局、县住房和建设局、县交通运输局、县工信局等单位已启用了新章、挂了新牌子、变更了新账户。县人社局、县文广新局、县粮油贸易中心、县畜牧兽医服务中心等单位及时刻制新公章、制作新牌子(其中县粮油贸易中心已挂新牌子)。县计生委、县粮油贸易中心等单位严格按照“三定”方案制作悬挂内设股室牌子。

2、转变职能,促进工作。各单位以改革为契机,积极推出各种新办法、新举措,转变职能,强化服务意识,打造干部队伍,提升服务能力,取得了很好的工作成效,赢得了广大群众的好评。县审计局强化工作薄弱环节,加大了对财政投资项目的监管,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县财政局简化工作程序,制作工作流程示意图,提高办事效率。县公安局加强城区防控力量,有力地打击了不法活动,极大地改善了治安状况。县城管局购置新车辆,每天在城区主要路段洒水降尘,在炎炎夏日为群众带来了可贵的清凉。县广播电视发展服务中心实行了挂牌上岗,加强了新闻舆论监督,开展了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平移工作,重新开播了内黄县广播电台,增设了以文娱、娱乐为主的有线综艺频道和以农业、法制宣传为主的第三频道,实现了工作、效益、社会多赢的良好局面。县安监局一手抓执法,一手抓服务,以整改为目的,以惩罚为手段,实行“首查不罚”制度。县林业局、县畜牧兽医服务中心积极开展电视技术讲座并安排专人定期下乡为农户搞好技术服务。

二、存在问题

1、个别单位职责调整还未到位。如县发改委的“工业经济运行”职责还未调整到县工信局;原农开办的“农业综合开发”职责未调整到县财政局;县食品药品监督局的“综合协调食品安全、组织查处食品安全重大事故”职责未调整到县卫生局,县卫生局应调出的职责也未调出;原广电局、文物旅游局的行政职责和县文管所未调整到县文广新局,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也未合并;原畜牧局行政职责未调整到县农牧局;原粮食局行政职责未调整到县发改委;原县政府教育督查室行政职责已划入县教体局,但人员还需进一步理顺;原新农办需进一步理顺关系。

2、个别单位牌子未挂、公章未刻、账户未变。如县蔬菜服务中心、县教育发展促进中心、县旅游发展服务中心、县广播电视发展服务中心、县棉花粮油生产服务中心、县外商投资服务中心、县扶贫开发办公室等单位未挂牌子、未刻公章、未变更账户。县政府办公室、县人社局等单位未挂内设股室牌子。

3、大部分单位存在乱挂牌、股室牌子名称不规范、股级干部超配、行政单位事业身份人员任股级干部现象。此次已将相关单位的所有挂牌拍照存档。

4、存在部门干预挂牌子现象。大多数单位都挂有:计生办、综治办、群众工作室、工会等牌子。县公安局挂有原系统内未改革到位的牌子。个别单位有临时性工作办公室牌子。如:“三项重点”工作办公室。

三、意见建议

1、涉及职责调整的单位由有关县领导、部门领导召开会议,进行沟通协调,及时安排落实职责划转事项,办理交接事项。

2、进一步加大督查力度,对未整改到位的单位进行跟踪督导。

3、在以后改革制定“三定”方案时,是否考虑对于一些职责较多、人员较多的单位,适当增加一些内设机构。

4、对于“一票否决”的部门干预要求各单位挂的牌子,看看县编办拿出什么意见。

内黄县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2010年8月18日

机构改革调研报告 篇2

贷款利率管制的全面放开无疑是利率市场化改革迈出的一大步, 让不同的金融机构提供差异化服务的空间更大, 也给金融机构提供了一个更公平的竞争环境, 有助于金融资金流入实体经济。

东川农村信用社作为在东川这样一个国家重点扶贫开发县域地区中, 目前唯一的一家地方法人金融机构, 营业网点遍布各乡镇, 存贷款居全区各金融机构之首, 对地方经济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贷款利率市场化推出后两个多月的时间里, 对其影响如何, 带着这个问题, 我行对其进行了调查。

一、贷款利率市场化政策推出后对东川农信社的影响

(一) 贷款定价政策和水平无明显变化

在存款利率方面, 东川农村信用社各档次存款利率上浮至人行基准利率的1.1倍;从贷款利率定价制度情况看, 东川区农村信用联社采用传统的定价方法, 即基准贷款利率加点浮动的定价方法, 信用社根据借款人信用等级、贷款期限、担保方式等因素将贷款分为普通贷款、社员贷款、质押贷款3大类, 2012年, 农村信用社调整了贷款利率定价方式, 普通贷款利率由原来的上浮60%调整为上浮80%、质押贷款利率上浮20% (未调整) , 对社员贷款利率进一步细分, 从原来一律上浮40%调整为根据入股金额划分不同的利率档次:自然人股东入股分为5万 (不含) 以下、5~10万 (不含) 、10~30万 (不含) 、30万 (含) 以上四个档次, 法人股东分为10万 (不含) 以下、10~30万 (不含) 、30~60万 (不含) 、60万 (含) 以上四个档次, 根据不同档次分别上浮60%、65%、70%、75%。个人首套住房贷款利率下浮5%, 无第二套住房贷款。

据我行利率监测情况显示:2013年3季度, 东川农信社6个月以内贷款发生额128万元, 加权平均利率为7.9348%, 比2季度下降3.0792个百分点, 其中最高利率为11.416%, 发生额22万元;最低利率为5.6%, 发生额25万元。6个月至1年贷款发生额12362万元, 加权平均利率为9.1335%, 比2季度下降0.3606个百分点, 其中最高利率为11.808%, 发生额3096万元;最低利率为6%, 发生额2305万元。1年至3年贷款发生额13028万元, 加权平均利率为9.7748%, 比2季度提高0.3501个百分点, 其中最高利率为11.97%, 发生额3364万元;最低利率为5.985%, 发生额56万元。3年至5年贷款发生额3000万元, 利率为9.6%, 比2季度下降1.142个百分点。5年至10年利率为10.742%, 贷款发生额500万元, 比2季度提高2.096个百分点。

2013年3季度东川农信社贷款利率在[0.9, 2]之间, 加权平均利率为9.4921%, 比2季度下降0.0229个百分点, 没有低于0.7倍的情况。贷款定价政策与水平无明显变化。

(二) 盈利能力提高

截止到2013年3季度末, 东川农信社净息差为0.05%, 同比无变化;利息收入2.05亿元, 同比增21.3%;利息支出0.51亿元, 同比增18.60%;利润总额0.74亿元, 同比增3.03%。

(三) 对贴现利率定价机制的变化及影响

今年5月起, 东川农信社开办了转贴现业务, 从市联社营业部转入买断式转贴现, 利率为基准利率, 利率定价权掌握在市联社手中, 东川农信社无实际定价权。

(四) 取消2.3倍利率上限后, 对“三农”、小微企业贷款利率的变化情况

截止2013年3季度末, 东川农信社涉农贷款106311万元, 同比增速为26.93%, 高于同期各项贷款增幅10.32个百分点, 改变了去年涉农贷款增幅一直低于各项贷款增幅的状况;累计发放51016万元, 其中3季度发放10200万元, 占各项贷款的26.7%, 3季度涉农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8.6932%, 比2季度下降0.2484个百分点。截止2013年3季度末, 小微企业贷款136082万元, 同比增速为19.95%, 高于同期各项贷款增幅3.34个百分点;累计发放小微企业贷款63770万元, 其中3季度发放13700万元, 加权平均利率为9.6194%, 比2季度提高0.0625个百分点。

二、清晰定位, 积极调整经营策略, 应对利率市场化

目前东川农信社的利率定价方式相对粗放简单, 定价水平普遍较高, 利率市场化改革将进一步加大同业间竞争, 虽然高利差会在短期内增加农信社收益, 却也会对农信社长远发展产生负效应, 将会造成资产负债不匹配、优质客户流失等风险。合理的利率定价管理办法的出台对于农信社来说势在必行, 需结合市场化因素、差别化因素、成本效益风险匹配等因素, 使利率更具合理性、规范性、科学性, 同时建立更加丰富的金融产品体系、加速贷款审批速度、提供强有力的服务, 将有利于促进利润增长的持续性。

(一) 创新业务, 促使贷款结构多元化

东川农信社自今年5月起, 开办了转贴现业务, 改变了贷款业务单一的状况。今后, 信用社将鼓励利率风险规避型金融产品创新, 扩大市场投融资渠道, 发展中间业务、表外业务和金融衍生产品等业务, 调整利润结构, 努力实现业务经营多元化, 分散和转移因利率价格变化而带来的风险。

(二) 加大软硬件设施建设力度

东川农信社在加快业务电子化、网络化建设的同时, 将从软件方面着手, 一方面建立起科学的利率定价基础信息系统、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系统、风险溢价测评系统、经济资本管理系统等, 另一方面将培育管理人才, 提高利率科学定价水平。

(三) 加大优质客户培育力度

编制改革:为新一轮机构改革铺路 篇3

35岁的汪先生一直在活动,希望能够从现在的乡镇调离,到上级机关工作。因为他知道,全国范围内新一轮的乡镇机构和人员精简工作即将展开。但在过去的一个月间,这位安徽省宣城市某镇财政所的干部彻底放弃了这一想法。

3月6日,国务院颁布了将在今年5月1日开始实施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首度将这一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随即,在3月27日,中编办和监察部联合就颁布实施《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暂行规定》召开新闻发布会,强调对违反机构编制纪律的行为,将坚决予以查处。

混编不再

档案里为事业单位编制,日常工作是行政的活儿,是汪先生十余年来的工作状态;同时,他宁肯拿行政单位相对偏低的工资,就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够转变身份。

农业税时代,收税是他最主要的工作。2005年以来,农业税在安徽全境成为历史,他被下派到村里去做书记,危机感也与日俱增。他清楚地知道,只有两条路,才有可能避免自己被精简的命运。

第一条路当然是转变身份,但早在2000年12月26日国务院的一纸文件就已在政策层面上杜绝了这种可能。在这份《关于市、县、乡人员编制精简的意见》中有明确规定:今后行政机关不得再使用事业编制。

汪只有选择第二条路,争取上调到上级单位工作。由于自己是财政所干部,他的目标是进入宣州区财政局下属的事业单位。为此,他活动了将近两年的时间。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他甚至通过熟人找到了宣城市领导。

即使是这位领导,现在也已经无能为力,因为中央政府连续出台了前述两个行政法规。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第15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行政机构应当使用行政编制,事业单位应当使用事业编制,不得混用、挤占、挪用或者自行设定其他类别的编制。

如果有上述情况发生,《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暂行规定》给出了5种处罚方法,最后两条很严厉:建议财政部门对超编人员不予核拨经费;建议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处分。

“对违反机构编制纪律的行为,将坚决予以查处。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决不姑息迁就!”在3月27日的新闻发布会上,中编办副主任吴知论表示。监察部副部长屈万祥的表态则更为严厉:“特别是对背后涉及的腐败问题,要一查到底,严厉惩治。”

面对高压,汪先生不得不转向此前没有更多考虑的第三条路:考试。他说,考试将在他们这些混编、超编人员当中展开,会计和国有资产管理是考试的主要内容,成绩最差的人将被“末位淘汰”。留下来的人,也将从此严守事业单位岗位,不再参与行政机关事务。

编制法制化

汪先生的遭遇,在全国范围内都存在。相对而言,安徽省在混编、超编方面的情况还不如其他一些省份严重。在汪所供职的水东镇,混编人员只有5名,自收自支人员只有3人;“而在全国其他一些省份,一些乡镇编制50人,吃财政饭的却在100人以上”。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汪玉凯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2000年以来,安徽作为农业大省,无论是税费改革,还是撤乡并镇,都稍稍比全国提前。”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谢培秀对本刊说,“聘的人员减掉了,‘七站八所’改革也节省了‘吃皇粮’的开支。现在的这一步,该轮到乡镇一级的公务员了”。

编制改革进行之初,国务院曾在1997年颁布《国务院行政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首度对中央政府的行政编制进行了法制层面上的细致规范;而对地方的管理,则刚性程度偏弱,例如前述那份《关于市、县、乡人员编制精简的意见》。由于地方的具体事务繁多,很多地方政府并没有真正执行这份意见。相反,因为财政分灶吃饭,地方政府还拥有在行政机关混杂事业单位编制和自定编制两项自主权力,这个口子使得乡镇一级机构越发臃肿。

据本刊了解,在1998年那场著名的中央政府机构改革过程中,中央并非没有同时对地方政府机构和编制进行大手术的想法,但财政分灶吃饭的体制和地方的意见反弹最终令改革延缓。地方上的质疑是:按照中央的编制管理办法就一定科学么?

比如按照规定,警力设置以常住人口为标准。但这项明显带有计划经济性质的规定早已变得越来越不合时宜。仅以深圳为例,常住人口不过百余万,而总人口早已超过千万,如果仍然刻舟求剑地完全按照规定配置警力,“深圳的治安绝不会达到今天的这个局面”,深圳市公安局宣传处副处长杜云峰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市委市政府支持我们的警力配置突破原有的规定”。

于是,尽管明知地方在编制问题上存在随意性大等问题,中央政府却始终难以进行有效的清理。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2006年。在这一年,农业税的取消和《公务员法》的实施,终于让地方编制改革水到渠成。

《公务员法》第2条规定:本法所称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该法实施一年多来遇到的主要问题恰恰正是混编现象比较严重。新法施行之后,公务员需要重新登记,“有人是行政编制,有人不是,你说给不给他登记?”《公务员法》起草者之一、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宋世明对本刊说,“如果不登记,人家毕竟服务了这些年,也一直拿着行政人员的工资,享受着行政人员的待遇。这就迫切要求编制管理规范化、科学化。”

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和《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暂行规定》出台之后,加之10年前出台的《国务院行政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上至中央、下至地方、再辅以监督的编制管理框架已经搭建完成,初步形成了编制管理法制化的格局。

为机构改革铺路

199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之后,中央机构的公务员减少为3万余人;而全国范围内的公务员总数多达700万,占了绝大多数。如果不对地方公务员的编制加以规范,精简机构的总体结果仍然难以突破“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

基层工作人员都已经注意到,中央“十一五规划”中已经定下了乡镇机构编制只减不增的目标;而更多的基层公务员尚没有看到,“此番中央的举动,并非以往那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机构改革模式”,汪玉凯说,“而是在酝酿一个总体改革方案”。

据这位专家透露,最近一段时间,国务院一些部门数次向学者征求总体改革意见,并对此展开调研。另一位了解内情的人士则告诉本刊,机构改革的3项原则是:根据社会需要增加或减少机构和编制、权责对称、根据能力设岗。

“乡镇机构只减不增,但一些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部门还是要根据实际需要来进行配置。”一位学者说。

这位学者同时提醒若干呼吁加强垂直管理的部门,“垂直之后,根据权责对称原则,这一领域的所有责任将全部由该部门承担,而不是中央部委与地方政府共同承担”。

199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过程中,在朱基主持下,国务院组成部门从40个减为29个,尤其是包括纺织工业部在内的8个直接管理工业的部委被撤销,在相当程度上完成了政企分开的工作,从而广受好评。但是,回头来看,学者仍然将那次改革定义为“应对式改革”,“围绕经济工作这个中心进行的改革”。

乡镇机构改革情况报告 篇4

根据《中共市委办公室、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的通知》和《中共市委办公室、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的通知》精神,结合本镇实际,自20xx年1月初开始,我镇机构改革工作在区编委的具体指导下,精心组织,周密安排,科学设置,认真实施了机构改革工作,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机构改革的基本情况

地处市南郊,距市区23公里,土地总面积97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26700亩,其中,水浇地22000亩。全镇现辖13个行政村,67个村民小组,共有6484户28455人,是最大的乡镇。20xx年底,全镇生产总值完成6.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788元。

根据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区政府关于乡镇机构改革的精神,我镇结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和特点,围绕“减少机构、整合资源、综合设置、提高效率”的原则,逐步精简内设机构,整合规范事业单位,科学设置工作岗位,进一步推进了机构改革工作。目前,全镇共有工作人员104人,其中:行政编制25人(其中党委、人大、政府在岗领导职数8名,另设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专职副主任1名),机关后勤事业编制2名。事业编制46名(农业综合服务中心13名,社会事务综合服务中心9名,农村文化服务中心3名,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含服务所〉16名,村镇建设和环境卫生管理中心5名)。政策性安置33名(三支一扶6名;事业单位招考5名;进村进社5名;纯农户零就业家庭10名;大学生村官12名)。

在机构设置上,我镇将镇机构具体划分为“四室五中心”,镇内设职能机构4个,即党政综合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人口和计划生育办公室、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加挂人民武装部牌子)。调整事业单位5个,即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加挂重坪管理委员会牌子)、社会事务综合服务中心(加挂民政保障管理服务所、劳动和社会保障事务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办公室、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站牌子)、农村文化服务中心、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村镇建设和环境卫生管理中心。目前,各项改革工作正在有序进行之中。

三、主要做法及经验

㈠强化组织领导,完善实施方案。自机构改革开始以来,我镇就把此次机构改革当作头等大事来抓,成立了由书记、镇长任组长,班子其他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具体负责乡镇机构改革的相关工作。积极召开专题会议,对改革的有关政策和办法以及镇机关人员的实际情况进行认真研究、反复斟酌,切实做到符合实际、改革明显、人员调配合理。同时,将上级各项规定和镇情实际相结合,研究制定了《市机关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实施方案》,对改革内容、机构设置、人员编制调整、定岗方法及人员分流作出了详细的规定,确保了机关稳定和改革中各项工作顺利推进。

㈡加强宣传发动,做好思想工作。机构改革涉及部门变化和人员进退去留,事关干部职工切身利益。我镇以稳定人心和保证机构改革顺利推行为出发点,及时开展疏通思想、释疑解惑的思想政治工作。首先,认真进行了前期动员。组织召开了机构改革动员大会,就机构改革的重大意义、遵循方针原则、实施步骤等给机关工作人员做了介绍,引导他们认真对待改革。其次,对全体机关工作人员按类别进行深入调查了解。特别是对干部职工作思想动态进行了摸底分析,对机关工作人员能否适应转岗后的工作需要,特别是对可能退休及分流人员的心理状态等一系问题,实行了认真研究,在此基础上采取了分口交流、谈心等形式,打消了许多同志的思想顾虑,切实为做好此次机构改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㈢规范站所结构,科学设置岗位。紧紧围绕上级有关机构改革文件精神,按照事业单位设置同党政机构设置统筹考虑、综合设置,防止和避免交叉重复的要求,对我镇机构进行了科学设置。一是在内设机构上,采取综合设置,严格控制机构限额的办法进行整合重组,镇内设机构统一为“四室”:党政综合办公室、经济社会发展办公室、社会治安治理办公室、人口和计划生育办公室。二是紧紧围绕服务“三农”这一核心职能,对乡镇事业站所打破行业和部门界限,积极组建成立为“三农”服务的综合性服务机构。将事业单位调整为“五中心”①撤销农业服务中心,组建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并将市重坪管理委员会划归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管理(加挂重坪管理委员会牌子)。②完善社会服务体系,组建社会事务综合服务中心,将民政保障管理服务所、劳动和社会保障事务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办公室、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站的各项职能整合划入社会事务综合服务中心(加挂民政保障管理服务所、劳动和社会保障事务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办公室、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站牌子)。③积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撤销文化体育服务中心,组建农村文化服务中心。④保留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含服务所)。⑤将村镇建设和环境卫生管理所更名为村镇建设和环境卫生管理中心。通过改革,进一步理顺了机关各部门之

根据《中共市委办公室、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的通知》和《中共市委办公室、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的通知》精神,结合本镇实际,自20xx年1月初开始,我镇机构改革工作在区编委的具体指导下,精心组织,周密安排,科学设置,认真实施了机构改革工作,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机构改革的基本情况

地处市南郊,距市区23公里,土地总面积97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26700亩,其中,水浇地22000亩。全镇现辖13个行政村,67个村民小组,共有6484户28455人,是最大的乡镇。20xx年底,全镇生产总值完成6.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788元。

根据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区政府关于乡镇机构改革的精神,我镇结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和特点,围绕“减少机构、整合资源、综合设置、提高效率”的原则,逐步精简内设机构,整合规范事业单位,科学设置工作岗位,进一步推进了机构改革工作。目前,全镇共有工作人员104人,其中:行政编制25人(其中党委、人大、政府在岗领导职数8名,另设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专职副主任1名),机关后勤事业编制2名。事业编制46名(农业综合服务中心13名,社会事务综合服务中心9名,农村文化服务中心3名,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含服务所〉16名,村镇建设和环境卫生管理中心5名)。政策性安置33名(三支一扶6名;事业单位招考5名;进村进社5名;纯农户零就业家庭10名;大学生村官12名)。

在机构设置上,我镇将镇机构具体划分为“四室五中心”,镇内设职能机构4个,即党政综合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人口和计划生育办公室、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加挂人民武装部牌子)。调整事业单位5个,即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加挂重坪管理委员会牌子)、社会事务综合服务中心(加挂民政保障管理服务所、劳动和社会保障事务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办公室、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站牌子)、农村文化服务中心、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村镇建设和环境卫生管理中心。目前,各项改革工作正在有序进行之中。

三、主要做法及经验

㈠强化组织领导,完善实施方案。自机构改革开始以来,我镇就把此次机构改革当作头等大事来抓,成立了由书记、镇长任组长,班子其他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具体负责乡镇机构改革的相关工作。积极召开专题会议,对改革的有关政策和办法以及镇机关人员的实际情况进行认真研究、反复斟酌,切实做到符合实际、改革明显、人员调配合理。同时,将上级各项规定和镇情实际相结合,研究制定了《市机关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实施方案》,对改革内容、机构设置、人员编制调整、定岗方法及人员分流作出了详细的规定,确保了机关稳定和改革中各项工作顺利推进。

㈡加强宣传发动,做好思想工作。机构改革涉及部门变化和人员进退去留,事关干部职工切身利益。我镇以稳定人心和保证机构改革顺利推行为出发点,及时开展疏通思想、释疑解惑的思想政治工作。首先,认真进行了前期动员。组织召开了机构改革动员大会,就机构改革的重大意义、遵循方针原则、实施步骤等给机关工作人员做了介绍,引导他们认真对待改革。其次,对全体机关工作人员按类别进行深入调查了解。特别是对干部职工作思想动态进行了摸底分析,对机关工作人员能否适应转岗后的工作需要,特别是对可能退休及分流人员的心理状态等一系问题,实行了认真研究,在此基础上采取了分口交流、谈心等形式,打消了许多同志的思想顾虑,切实为做好此次机构改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㈢规范站所结构,科学设置岗位。紧紧围绕上级有关机构改革文件精神,按照事业单位设置同党政机构设置统筹考虑、综合设置,防止和避免交叉重复的要求,对我镇机构进行了科学设置。一是在内设机构上,采取综合设置,严格控制机构限额的办法进行整合重组,镇内设机构统一为“四室”:党政综合办公室、经济社会发展办公室、社会治安治理办公室、人口和计划生育办公室。二是紧紧围绕服务“三农”这一核心职能,对乡镇事业站所打破行业和部门界限,积极组建成立为“三农”服务的综合性服务机构。将事业单位调整为“五中心”①撤销农业服务中心,组建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并将市重坪管理委员会划归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管理(加挂重坪管理委员会牌子)。②完善社会服务体系,组建社会事务综合服务中心,将民政保障管理服务所、劳动和社会保障事务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办公室、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站的各项职能整合划入社会事务综合服务中心(加挂民政保障管理服务所、劳动和社会保障事务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办公室、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站牌子)。③积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撤销文化体育服务中心,组建农村文化服务中心。④保留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含服务所)。⑤将村镇建设和环境卫生管理所更名为村镇建设和环境卫生管理中心。通过改革,进一步理顺了机关各部门之

间的职责关系、职责范围和权限,其中各站所事业编制均按20%精减。㈣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全员聘用。坚持将机构改革与人事改革相结合,使二者同步进行。在具体工作中,我镇除按有关章程选举、任命的干部外,其余在编干部一律按新设置职数和岗位实行竞争上岗。镇事业单位实行全员聘用制,单位法人与职工签订聘用合同,实行全员聘用合同制管理。同时,结合我镇实际情况,妥善制定了分流人员安置政策,采取国家政策内提前退休、转换岗位、统筹调剂等途径有效减小编制压力。

㈤实行定岗到人,合理

进行分配。对于政策性安置的33名新进人员,我镇结合各事业单位需求和新进人员专业与特长,客观合理的进行了人力资源整合,最大程度的优化了各事业单位的人员配置,如将农学专业的分配至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将城镇建设与规划专业的分配至村镇建设和环境卫生管理中心等,初步做到了“定岗到人”,为新进人员更好的发挥能力与作用提供了平台,也为下一步“定编到人”、进一步完善编制“实名制”打好了基础。同时,我镇在机构改革之中,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在全镇领导干部中实行包村包社制,全镇在编的71名干部都根据实际情况划分了片区,具体协调指导处理村中事务,在此基础上,全镇的各项工作都有了明显提高。

五、存在的问题

1、我镇属于最大的乡镇,各项工作任务较兄弟乡镇繁多,但是近年来,由于我镇工作人员频繁被上级单位借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镇各部门工作的开展。

2、按照区上的编制的分配方式,乡镇一级均采用的是“一刀切”的做法,然而我镇人口密集,工作任务重,但在乡镇编制数上却与一些人口较少的乡镇基本相同,人员紧缺的状况尤为严重。

六、意见和建议

1、为更充分合理的利用人力资源,促进政府职能和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作效率的提升,缓解我镇人员紧张的局面,建议上级相关部门协调解决已借调出人员的编制问题,减少我镇在编不在岗的人员数量,保证各部门工作正常开展。

2020最新机构改革自查报告 篇5

时光匆匆,一段时间的工作已经结束了,回顾过去的工作,收获良多,也看到了不足,让我们一起认真地写一份自查报告吧。但是你知道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机构改革自查报告,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机构改革自查报告1

根据市编办《关于开展政府机构改革检查验收工作的通知》(x编办〔20xx〕138号)要求,按照x政办发〔20xx〕28号文件(以下简称“三定”)的规定,进行了认真自查,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三定”规定:我局部门领导职数7人,实有5人,空缺1名副局长和1名总工程师职位。内设科室正科级领导职数10名,交通战备办公室主任1名保留高配副县级领导职数。现有正科级科室12个,其中“交通工会”没有列为内设机构。

依据加强的职责,强化治理超限超载管理工作,9月份设立了“治超办公室”,在机关正式办公,并从市公路局、运管处抽调2名工作人员,在政策法规科统一管理下进行全市治超工作。

二、内设机构

依据“三定”规定,将原“综合规划科”的职能分解到其它相关科室,撤销“综合规划科”,设航运管理科。其它科室不变动。

三、工作建议

在20xx年机构改革时,市政府印发《xx市交通局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并下发了《关于市属产业工会机构设置和专项事业编制调整等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了交通工会编制、人数。20xx年印发《xx市人民政府机构改革方案实施意见》,对产业工会的编制仍予以保留。在20xx年机构改革中,“交通工会”没有明确为内设机构,给交通运输行业工会工作带来了严重影响。

一是于上级工会组织联系没有“名分”。

二是难以组织职工开展实质性的工会工作。

三是交通运输系统行业职工有上万人

工作是千头万绪,每年的职工评比表彰、慰问、技能大赛、劳模困难补贴的核查、困难职工摸底调查等等这些关心群众生活的事情,迫切需要交通工会这一内设机构。特别是今年5月份xx省总工会制定“农民工入会集中行动”工作方案,xx省交通运输厅下发《关于召开全省交通运输行业农民工入会与服务工作的通知》,市总工会给我局下达500名农民工入会任务等等。许多的工作需要工会来组织、完成这些任务。因此,建议要设立交通工会这一机构。

特此报告。

机构改革自查报告2

为进一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推动体制机制创新,落实区纪委《关于开展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情况监督检查的通知》(X纪办发〔20XX〕5号)的要求,我局对自身落实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的情况,认真组织开展了自查自纠工作。

一、组织领导

(1)加强学习,提高认识。召开全局干部职工大会,集中学习和深刻领会文件精神,切实提高对文件的理解和认识。

(2)加强领导,精心组织。为确保此次自查工作落到实处,成立了自查自纠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责任,细化分工,形成了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的工作局面。

(3)加强自查,不走形式。紧紧围绕自查目标和内容,对照文件精神和要求,严格要求,求真务实,组织相关人员逐条逐项进行自查,不留死角,不走过场。

(4)加强自纠,务求实效。通过自查自纠,未发现一起文件规定中的违法违纪行为,但仍要求全局干部职工在以后的`工作中,严格遵守文件规定,切实贯彻落实文件精神,力求长效。

二、行政审批事项的取消和下放

根据我局职能,我局没有行政审批事项。

三、职能调整

坚持管理科学化、服务社会化的方向,加强政府机关后勤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转换机制,推动后勤服务化、市场化,促进联合服务,逐步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政府机关后勤保障体制,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严格按照“三定”规定完成机构组建、职能整合和人员编制划转工作。按照“三定”规定及区编办批复行使职责、设置岗位和配备人员。局机关目前领导和内设科室领导职数配置均符合上级文件要求,无擅自增设内设机构、加挂牌子、提高机构规格、人员超编、超配领导职数和人员混编混岗等现象发生。

四、严格遵守组织人事纪律、八项规定和财经纪律

不存在超限额设置机构或变相增设机构等行为。不存在违规增加编制或突击进人、超编进人、超职数配备干部、突击提拔干部、突击评定专业技术职称等行为。依法依规处置经费资产,不存在借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之机隐瞒、挪用资金或虚报、冒领资金等行为。不存在突击花钱、巧立名目发放和私存私放钱物等行为。不存在挥霍公款相互宴请、收送纪念品或礼品等行为。不存在违规更换公务用车、办公设备,漏报、瞒报、隐匿和违规处理国有资产等行为。严格执行中央、省、市关于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严控一般性支出,继续深化“三公经费”预算管理,大力推进节约型机关建设。

xxxx乡机构改革调研汇报 篇6

中共xxxx乡委员会 xxxx乡人民政府 2011年10月

根据xxxx《乡镇机构改革调研提纲》要求,现就近年来xxxx乡机构改革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基层政权建设方面

1、近年来,在乡镇政府职能转变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存在哪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出路和方法,任何进一步完善乡镇功能,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工作效率。

转变政府职能开展的重点工作:近来来,xxxx乡按照从管理型向服务型、法治型政府转变的要求,围绕促进经济发展、加强社会管理、搞好公共服务、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维护农村稳定等方面转变政府职能,使乡政府真正成为本乡经济发展的调节者、社会事务的管理者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者,从直接从事生产经营管理向经济调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转变;转变工作方式,从行政指令向组织、引导、协调转变;重新定位工作重点,从直接抓农业生产等具体事务向农户和各类经济实体提供政策引导、信息服务和营造发展环境转变。重点强化五个方面的职能:一是调整经济管理职能。乡政府着力改善经济发展环境,引导村干部、村民转变观念,以市场为导向,推动农业、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引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增收;引导发展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二是完善社会管理职能。乡政府负责宣传落实党和国家的法律、法规、政策,按照依法行政的原则,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及时化解农村社会矛盾,切实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巩固基层政权建设,指导村委会工作,依法推进村民自治。三是强化公共服务职能。致

力引导发展公共事业,着力抓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改善农村公共生活设施,为农民提供科学技术、劳动就业、市场信息等方面的服务,协助做好教育、医疗、养老、环境保护等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工作。进一步推进政务公开,增强工作透明度,提高政府公信力。四是强化区域管理职能。协调各站(所)围绕全乡中心工作做好配合、协作和服务,强化政府统一管理本区域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职能。五是规范乡、村事权关系。正确处理与村民委员会的指导关系,充分发挥村民委员会作为自治组织的作用。不断加强和对村级党组织的领导和对村民委员会的指导,对村民自治事务给予指导和帮助;对村民自治范围之外的公共事务,做好领导和管理,村民委员会给予配合和支持。健全村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机制,充分发挥村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扩大和健全农村基层民主,严格依法办事,引导农民运用“一事一议”、“四议两公开”等方法有序参与村级事务管理。

转变政府职能工作取得的成效:一是机构向为民实效型转变。长期以来,我乡机构的基本原则是上下对应,部门对口,“七所八站”林立,其中不少站、所只有两三名甚至一名工作人员。机构臃肿,人员分散。通过近年来的改革,我乡重新进行了机构设置,采取政事分开、整合站所、综合设置的办法,按照行政、事业两大块设立了“五室一部三中心”,优化了人员构成,提高了办事能力和办事效率,集中体现了为农业服务的职能。二是干部向专业人才型转变。在机构改革中,为扭转干部中存在的万能平庸现象,通过竞争上岗、择优录取的办法,实现了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把一些想干事、能干事、能干成事的人员选拔上来。同时,为了巩固改革成果,还对上岗人员进行了分类型、分层次的集中轮训,强化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学习,进一步提高了综合素质,初步实现了干部向知识化、年轻化、专业化的转变。三是职能向服务给予型转变。过去我乡工作习惯于用行政命令推进,“抓事务、抓收费”,“坐等群众上门”,“三农”需要的一些公共服务又不能及时提供。在改革过程中,我乡职能以市场经济为中心重新定位,切实转变到加强市场监管、优化发展环境和提高服务水平上来,使全乡干部工作的主动性进

一步增强,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改革后全乡呈现出“三多三少”的新气象——下村入户的多了,蹲机关的少了;讲方法、讲策略、耐心说服引导的多了,对群众搞行政命令的少了;解决基层问题的多了,被动应付的少了。四是机制向科学法治型转变。为了转变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我乡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结合自身实际,把那些得到群众公认,确实能取得实效的好方法用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先后制定下发了机关干部日常管理各项制度,党员教育管理制度,行风评议制度,政务公开制度,公务接待制度,车辆使用制度等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规范干部工作和行为,自觉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时刻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科学决策,依法行政,廉政勤政,务实为民。

转变政府职能工作存在的问题:一是条块分割,乡政府职责权限不清。这不是一个新问题,“条”主要是指县级职能部门设在我乡的站所拥有的行政管辖权,“块”是指乡人民政府本身对行政区域应该拥有的行政管理权。条块关系是指乡与各职能站所在管理权上的权力和分配。目前,县级职能部门设在我乡的站所共11个,分别是计生办(服务指导站)、农经站、派出所、财政所、司法所、卫生院、水管站、供电所、国土资源所、畜牧兽医站及教育管理机构等,这些机构都以乡村为工作对象,在行政上虽明确是双重领导,以块为主,但这些机构除党团关系在我乡外,其它的人、财、物的权力和业务管理权大多都在上级部门,乡政府仅有建议权,这样就造成了乡政府责任大,权力小。乡政府对职能站(所)的一些不合理做法无法有效管束和制止,加之一些职能站(所)为了完成上级部门布置的任务,总是强调自身工作的重要性,乡政府协调工作难度大,难以形成合力。二是财政困难,经费缺乏保障。上级政府转移支付资金有限,我乡自身财政收入来源单一(仅靠集体土地发包收入),年收入多则xx万元,少则xx万元,而各项工作经费开支逐年递增,造成乡政府每年都有一定的债务无法偿还,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为改善乡村工作生活条件开展的各类基础设施工程建设,由此背上工程欠款;前几年推行“普九”,搞学校升

级达标活动,留下了教育欠帐;乡政府无偿或低于成本对农业基础设施、农资、人员技术投入越来越多,留下一定债务;乡政府日常办公经费入不敷出,留下一定债务。三是工作方式转变较为缓慢。乡政府对农民在经济上没有制约手段,工作上又不能搞强迫命令,只能采取协商、发动、示范、服务等方式开展工作。因此,乡村干部普遍感觉推动工作缺乏抓手,农村工作越来越难干,压力越来越大。主要表现在:乡政府与村委会的关系,已由昔日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改变为今天的指导与被指导关系,乡政府不得干预依法属于村民自治范围内的事项。这就意味着乡级干部已不能像过去那样对依法属于村民自治范围内的事项采取行政命令式的管理方式。然而一些上级领导和部门却忽视了这一变化,对乡级政府仍习惯于计划经济年代的行政管理模式,致使乡级干部工作压力增大。四是乡镇干部待遇提升较慢。相对县直部门、单位干部,乡镇干部与能提升政治待遇的领导和部门接触少、了解少,政治待遇提高的速度慢;相对县直部门、单位干部,乡镇干部各项隐性开展多,如上报材料或开会的摩托车(汽车)加油、下村误餐、夜晚清查等,因财政困难,加班费不能按时足额发放,而津贴补贴并不比县直部门和单位干部的多,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干部的积极性。

转变政府职能工作几点建议:一是提高乡镇干部工资待遇等,努力优化基层干部工作生活环境。第一尽量提高乡镇干部工资待遇。从现实情况来看,基层党政干部的工资待遇总体水平是比较低的,月均工资在1200元左右,加上津补贴也就2600左右。此等收入相对于普通农民可能不是很少,但绝对无法和那些从事工商业、蔬菜瓜果种植户相比,从而也使乡镇干部逐步沦落为“低收入人群”;再加上他们相对于一般农民有更多的社会应酬,微薄的工资收入根本经不起花,乡镇经济的拮据状况又难以对此作出弥补,这就使他们原本就不平衡的心态变得更加复杂。提高乡镇干部的工资待遇,虽然不是要“高薪养廉”,但至少能稳定人心,增加他们说话办事的“底气”。第二切实解决乡镇干部的实际困难。针对基层党政人才干部的一些实际困难,主管部门要想其所想,帮其所需,解其所难,消其所忧,从关心爱护中调动他

们工作的积极性。农村工作第一线的乡镇干部存在的夫妻分居、子女就学、偏辟乡镇工作时间长等实际困难和问题,我们应设身处地的为他们考虑,要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帮助解决。同时,对乡镇干部应该享受的房改政策,以及在交通、通讯,在办公、住房条件等方面应给予政策倾斜。对因客观条件限制一时不能或无力解决的,要做好说服解释工作,取得他们的理解。无论怎么样,只要我们高度重视,让他们感受到组织的温暖,他们就会振奋精神,集中精力干好工作。二是加大县级以上政府对乡镇的转移支付资金,化解乡镇债务。通过上级专项资金帮扶的方式,减轻乡镇财政压力,保障乡镇正常运转的资金需求,促进乡镇自身财政收入全部用于发展“三农”,更好地为农牧民服务。三是将乡镇站所的部分管理权(人权、财权)全部下放。县组织人事部门以招考的形式招录工作人员,站所长及管理层干部由乡镇党委考察任免;站所所需经费纳入县乡财政预算,由乡级政府统一调配使用;县直对口单位保留事权,重点做好业务培训等服务工作。确保各站所与乡镇中心工作形成合力,更好地服务“三农”。

2、现有乡镇编制能否满足当前工作需要,如何充分利用现有编制和人力资源,加强和改善干部队伍建设,使资源效能最大化。

我乡现有编制情况:xxxx乡设置党委、人大主席团、政府、纪检委、人武部五个机构。其中,党政机关下设五个综合办事机构,党政办公室、党建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综合治理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乡政府下辖农业发展服务中心、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村镇规划建设发展中心等三个服务中心。全乡核定编制数xx人,其中行政编制xx人,事业编制xx人。现在岗人数xx人,其中女xx人,少数民族xx人。30岁以下xx人,31--35岁xx人,36--40岁xx人,41--50岁xx人,51--60岁xx人。本科学历xx人,专科学历xx人,中专及高中学历xx人,初中及以下xx人。一般干部xx人,副科级干部xx人,正科级干部xx人。目前的在编人员已不能完全满足当前乡镇工作需要。

如何充分利用现有编制和人力资源,加强和改善干部队

伍建设,使资源效能最大化。

首先,要建立健全考核、监督体系,规范对基层干部的监督管理。一是推行干部工作目标承诺制度。结合“4211”机制的规范运行,每年由乡党委制定具体的目标任务,向群众作出承诺,将其完成情况作为个人目标考核内容,作为评先选优的重要依据。二是实施干部诫勉制度。对事业心、责任感不强的基层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要指派专人与其谈话,并要求写出书面整改措施,诫勉期限为半年。期满后,再由乡党委进行考察和民主评议,对确已改正的,由乡党委给予解除诫勉决定,仍未改正的,给予必要的组织处理或纪律处分。三是大力表彰先进典型。广泛宣传优秀基层干部的先进事迹,营造一种当基层干部光荣的舆论环境,使广大基层干部感到虽苦犹荣,从而激发自尊心、自信心、自强心,为党为民乐于奉献,甘于吃亏。

其次,建立健全维权体系,保护基层干部的合法权益,激发基层干部的工作热情。一是注重情感关怀,基层干部直接与农牧民群众打交道,他们与村民生活在一起,工作中难免有为难之处和顾虑多的地方。要切实加强对基层干部的领导和管理,对基层干部既要严格要求,又要正确引导,多给基层干部创造一些良好的工作条件,把关心爱护基层干部的口号付诸于行动,落到实处。二是注重分析问题,对基层干部的思想教育要抓紧,组织调整要慎重,切记不要搞成年年整顿,年年换人,年年后进的局面。在整顿基层组织、提高基层干部素质的同时,要做好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进行综合治理,抓好社会治安的整顿。三是注重保护基层干部权益,要严厉打击非法宗教活动、宗族势力对基层干部身心健康带来的负面影响,要给那些秉公办事、坚持原则的基层干部撑腰壮胆,保护他们的财产和人身安全,对那些蓄意报复、诬陷基层干部的人和事要迅速查处,依法严惩,调动基层干部一心一意干工作的积极性。

再次,要建立健全基层干部关怀、关爱体系,努力营造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一是要在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关心基层干部,对基层工作多一些理解、多一些信任、多一些支持、多一些鼓励;对基层干部要真正关心、真情关

怀、真心爱护,努力调动基层干部抓工作、干事业的积极性。二是在布置工作任务时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既交任务又交政策、方法,对基层干部的高标准严要求要相应配套多关心多支持多为基层干部着想。三是要积极改进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少开会,少发文件,少提不切实际的高要求,减少事务性工作;应由有关部门承担的工作,不能转嫁到基层干部身上。

3、“4211”工作机制运行十余年来的经验,存在的问题和不完善之处,如何用创新的思维和理念,采取什么样的新举措,深化和丰富“4211”工作机制,使“4211”三项功能有机衔接,保证“4211”工作机制落到实处。

存在的问题及根源:近年来我乡完成了部分“五小”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设施建设,但是,受近年来农村农业生产、大上林果业等管理工作任务的加重、各项工作目标考核量化细化任务的增多加重、干部人员编制不够用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农村基层乡镇干部几乎是没有星期

六、星期日的休息时间,甚至在农忙时法定节假日农村基层干部也不能正常休息,还没有加班费,大部分农村基层干部因长期得不到休息,身心疲惫,情绪不稳定。如果继续按目前农村行政管理体制机制的运行,即使再增加一倍的编制和人员,“4211”在乡镇也仍然无法正常地运转。

解决问题的意见建议: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根据目前新和农村工作的情况来看,只有加强农村机制体制管理改革创新,努力实现“行政领导农民”向“公共服务农民”的思想观念转变,才能保障“4211”工作机制的正常运转。一要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体制,推动制度创新。要使基层党组织的工作机制与经济社会管理体制及运行方式有机融合,切实体现党的政治优势,把构建服务型与公共基层政府作为乡镇政府机构改革的全新目标,乡镇政府的职能及基层干部的工作职责重心应定位在尊重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市场自我调节的功能,运用市场化手段并不断通过创新进行宏观调控,不断弱化直接干预管理经济的职能。在新的农村改革思路和执政观念的指导下,乡政府职能和基层干部工作职责应做出转变,行政管理细化到田间地头“保姆式”

管理的职能将逐渐减弱,单纯“行政管理农民什么工作都要管”的模式不再适应,给农民提供更多高质量高水平的公共服务成为新时期基层干部的职责,这样才能逐步腾出大部分乡镇干部试行“4211”工作机制,实现乡镇干部真正轮休、轮岗、轮训;否则“4211”工作机制再好,工作措施再完善,到最后结果还是纸上完美的“4211”工作机制,一点也不实际和实用。二要提高干部待遇,落实摩托车油料补助及加班费。

4、乡镇是否能完全履行职能,还受哪些因素制约,应具有哪些权责(包括决策权、执法权、法律责任、政治责任、监督责任、工作责任等),怎样确定和划分县乡的权力和责任。

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和“权责统一”的原则履行职能,乡镇应具备决策权和执法权,同时也应承担法律责任、政治责任、监督责任、工作责任等。要理顺县乡村关系,县委、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本着因地制宜和区别对待的精神,加强对乡镇的分类指导和扶持,使各类乡镇都有权有责,任务与手段相协调,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推进。目前,主要是在合理调整乡镇设置的基础上优化组合乡镇站所,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从长远看应建立与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并与构建和谐社会相适应的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乡镇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具体地可通过三条途径来实现:一是下放。县委、政府应从理顺管理关系和调动乡镇积极性、创造性出发,适当对乡镇下放一部分权力;乡镇把属于村民委员会的职权还给村民委员会,做到总揽而不包揽。二是转移。乡镇把应由市场、社会承担的职能转移出去,以解决政府的越位和错位问题。三是优化。强化社会公共管理与服务职能,合并那些相关相近或交叉的职能,减少职能交叉和多头管理。

二、机构设置方面

1、乡镇需要什么样的党政组织框架和事业单位结构,乡镇党政机构的设置形式和数额如何确定:是以综合办公室为主,还是以助理员为主,或是办公室与助理员相结合,具体办公室和助理员如何确定。

乡镇党政机构现有的“五室一部三个中心”及相关职能站所的组织框架、职责职能不变,但每个科室部门应适当增加2-3个编制,以满足设置以综合办公室为主的一站式服务大厅的设置需求。综合办公室应融合包含“五室一部三个中心”及相关职能站所联合办公,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综合办公室应坚持以“便民、惠民、廉洁、规范”为服务宗旨,规范服务型政府建设,筹资建设便民服务大厅。便民服务中心应编制中心主任工作职责、工作人员守则、岗位职责和便民服务首问责任制、责任追究制、限时办结制度、预约服务制度、岗位工作制度、值班制度、监督举报制度、廉政制度、领导值班制度等,实施效能问责,避免事出多门,责任不清,最大程度减少因办事程序不懂、办理人员不在而造成的误时、误事的现象,确保便民服务的高效运转,改善群众上门难,认门难,找人难,办事难的问题,真正为广大群众提供便捷、高效、优质的服务,营造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环境。综合办公室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实行“一个大厅办结”的“一站式”服务,明确乡级便民服务代理制流程图,让群众知晓办事的地方。同时,本着“集中办公,公开办事,规范操作,限时办结”的运作方式,以简化程序、提高效率、方便群众为目的,集中办理涉及全乡经济社会发展、行政审批、许可事项和面向社会的服务、收费事项。计生、民政、社会保障、合作医疗等业务全部进入便民服务大厅,对办事项目、审批内容、办事程序和服务人员电话等相关信息全部进行公开。并实行首问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三项基本制度,把全乡的日常工作和基层组织工作全部置于“阳光”之下,为群众提供全程“一条龙”服务,努力把便民大厅办成“群众之家”,切实促进乡镇职能转变,推进乡镇效能建设。

2、乡镇事业站所近几年在进一步提高为农服务质量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存在什么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难点有哪些,如何破解这些难点和问题。

乡镇事业站所近几年在提高为农服务质量方面开展的主要工作及成效:一是集中技术力量,服务农业结构调整。以转变职能为抓手,在信息、技术、资金等方面为农民提供

优质服务,积极引导农民开展产业结构调整。二是采取科技力量,加快农业科技推广。以科技服务为主旨,举办各种类型科技培训班、科技讲座、印发科教资料等。通过多种形式、多种途径,使科技种植家喻户晓,不断提高农户的科技水平。

存在的问题:一是管理体制不顺,人员调配难。乡镇站所“条块分割”,“见人的管不着人,管人的见不着人”。一些由县级主管部门直管的站所,对县级主管部门而言,则是“管人的见不着人”,对乡镇政府而言,则是“见人的管不着人”,这些站所的人事权和财权都全部集中在县级主管部门,乡镇政府无权过问,由此形成“责任在乡镇、权力在部门”的格局,乡镇政府对站所也只存在名义上的领导关系,谈不上指挥领导,工作人员调配难。这一现象同时也助长了部分站所工作人员作风漂浮、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风气,不按时参加乡镇党委、政府召开的会议,不服从党委、政府的工作安排,党委、政府对站所指挥失灵,管不着、管不到、难监督。由于这种管理体制的不顺,造成责权分离,管用脱节,一定程度影响到乡镇政府整体功能的发挥。二是工作经费不足,开展工作难度大。农村税费改革后,全部取消了农业税,乡镇站所没有收费项目,没有经费来源,开展业务或下村作技术指导经费无保障,工作开展十分困难。上级拨付的转移支付资金要维持乡镇政府正常运转都很困难,要为群众办件好事、实事就更难,如改善教学条件,解决农村孩子上学难题;改善医疗卫生条件,解决百姓看病就医难题;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解决农村发展难题等都力不从心,只能推行农村“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来缓解矛盾。一些站所为此进行借贷,出现财政“赤字化”现象。由于资金的不足,导致一些公益事业和民生工程无法实施,影响了乡镇政府的公众形象。同时,由于没有经费的制约,乡镇政府对站所的管理难度进一步加大。三是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服务功能难以发挥。由于乡级财政困难,无力投入足够的资金改善乡镇站所的基础设施建设,大多数站所没有自已的办公楼,有的也陈旧老化,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站所现代化办公所需设备不全或老化损坏较多,服务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如:卫生院的先进检验检测设备匮乏,加大了群众就医的成本和负

担,特别是难以处置和救扶危重病人;中小学校校舍条件差,教学实验器材和音体美器材缺乏,既影响教学质量,也不利于素质教育的推进。

对策和建议:一要理顺管理体制。建立一套横向管理的乡镇干部综合考核体系,赋予乡镇更多的指挥权、监督权和管理权,逐步理顺乡镇与站所、乡镇与县级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要明确县级部门、乡镇政府的事权,把一些专业性强、非强制性手段不能治理见效的行政事务,如交通、安全、环保等,交由县级职能部门统管,以县级相关职能部门及站所管理为主,强化县级职能部门的行政责任,弱化乡镇政府的相关责任;而对一些非由乡镇管理不可的社会公共事务,如计划生育、民政优抚、农业水利、林政管理等则实行以乡镇管理为主,强化乡镇行政责任,相关职能站所划归乡镇直接管辖,同时赋予乡镇相应的行政权力,保证乡镇在这些领域有相应的权威进行管理;对一些与乡镇施政功能密不可分,但又需要县级职能部门齐抓共管的行政事务,如国土、文化、教育、财政、治安、司法等行政事务,要实行“条块结合”管理模式,扩大乡镇对这些站所的工作考核意见权、人事任免建议权,以增强乡镇在这些事务领域管理的指挥协调能力。县级主管部门和乡镇政府应摆正位置,在工作中做到不越位、不错位、互相支持,共同为乡镇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乡镇“责、权、利”相统一的行政体系,为乡镇依法行政有创造良好的体制基础。二要拓宽经费来源渠道。要拓宽经费来渠道,就要从内、外两方面着手。对内,要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扶持,发展壮大乡镇经济,逐步培养乡镇的独立财政,实现由“输血”到“造血”的自然转换,确保乡镇政府有主动权和足够的财力,在辖区内履行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等职能,重点解决群众想办而无力办的实事好事。同时,扶持乡镇站所开展各种正当的经营活动,引导站所工作人员转变观念和角色,从习惯于行政管理转变为技术服务,从等人上门转变为上门服务。对外,上级财政要继续加大对乡镇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确保基层政权组织运转正常,科学理顺上级财政与乡镇财政的关系,合理划分财政收入,科学界定下拨乡镇经费,对站所的业务经

费划拨要及时到位,应做到不扣压、不挪用,确保乡镇站所各项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三要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乡镇站所基础设施建设,要有足够的资金作保障。上级政府和县级主管部门要多关心、多照顾、多扶持,加大对乡镇站所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投入力度,改善乡镇站所办公环境和办公条件,把更多的先进设备配备到站所;要采取上下联动、结对帮扶的办法,逐步解决乡镇站所所需设备;要组织和做好捐献设备工作,动员有条件的单位自愿捐献相关设备到乡镇,建立常态化的“供需平台”,多渠道解决乡镇设备匮乏的窘境;乡镇站所也要加强请示、汇报,不能存在“等、靠、要”的思想,要多方争取,多渠道筹措资金用于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备先进办公设备,切实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3、在整合和设置乡镇事业站所方面有哪些成功经验,下一步应如何总结和完善,那些适合按区域设置,那些适合按乡镇设置。那些站所应该是想条块管理,那些站所应该下放到乡镇。

建立一套横向管理的乡镇干部综合考核体系,赋予乡镇更多的指挥权、监督权和管理权,逐步理顺乡镇与站所、乡镇与县级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要明确县级部门、乡镇政府的事权,把一些专业性强、非强制性手段不能治理见效的行政事务,如交通、安全、环保等,交由县级职能部门统管,以县级相关职能部门及站所管理为主,强化县级职能部门的行政责任,弱化乡镇政府的相关责任;而对一些非由乡镇管理不可的社会公共事务,如计划生育、民政优抚、农业水利、林政管理等则实行以乡镇管理为主,强化乡镇行政责任,相关职能站所划归乡镇直接管辖,同时赋予乡镇相应的行政权力,保证乡镇在这些领域有相应的权威进行管理;对一些与乡镇施政功能密不可分,但又需要县级职能部门齐抓共管的行政事务,如国土、文化、教育、财政、治安、司法等行政事务,要实行“条块结合”管理模式,扩大乡镇对这些站所的工作考核意见权、人事任免建议权,以增强乡镇在这些事务领域管理的指挥协调能力。县级主管部门和乡镇政府应摆正位置,在工作中做到不越位、不错位、互相支持,共同为

乡镇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乡镇“责、权、利”相统一的行政体系,为乡镇依法行政有创造良好的体制基础。

4、如何界定乡镇事业单位的公益性职能和经营服务性职能,乡镇事业站所整合后,分类改革如何进行。

公益性服务职能:按照公益性职能与经营性服务分开的基本要求,在梳理分析乡事业单位现行职能的基础上,明确乡事业机构执法和公益性服务的主体职能是:农村共性关键技术的推广与示范;贯彻实施农业标准,农业资源、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投入使用监测;重大动物疫病的免疫预防和植物重大病虫害的预防扑灭;农机安全监理;农业公共信息服务;农民的公共培训教育;农村经营管理;招商引资衔接协调服务;辖区内工业生产统计和安全生产管理;农村群众文化宣传;计划生育的宣传教育、基础工作、日常管理和技术服务;村镇建设规划的编制与执行、建设工程的管理与监督;农村人力资源管理等。

经营服务性职能:对有偿技术性服务和社会中介性服务等生产经营性职能全面放开,从实际出发,采用多种形式为农村、农业和农民提供所需要的社会化、市场化服务。公益性职能由公益性服务人员承担,基本经费列入县乡财政预算。经营性服务由社会化服务人员承担,鼓励乡事业单位现有人员领办创办各种形式的农业科技型和中介服务型企业,不断激活和拓展经营性服务。

公益性服务岗位设置:在明确界定镇事业机构公益性服务职能的基础上,严格设定乡镇事业单位公益性服务岗位,原则上每个乡镇控制在xx至xx名,要以核定的各服务中心公益性服务人员编制为依据,结合本乡镇产业结构、经济特色、地域面积、人口规模及经济总量等实际,设置公益性服务岗位。要按照确定的公益性服务人员编制数实行预控管理,一般掌握在15%左右,用于今后的人才引进,以不断优化公益性服务人员队伍。公益性岗位要依据公益性服务职能进行合理设置,可以一职一岗,也可以一岗多责,做到因事设岗,岗事相宜。公益性服务岗位设定后,要认真编制《公益性岗位说明书》,作为人员聘任、业绩考核、职务晋升、确定薪酬等岗位管理的基本依据。

公益性服务人员配置:对从事农村社会事业服务的人员,全面实行执业资格准入或上岗资格认定制度,必须取得执业资格或上岗资格。各类技术服务人员统一参加上级相关部门组织的执业资格考试,其余服务人员上岗资格的认定由地县有关主管部门会同人事部门进行。涉农事业单位现有符合条件的在编人员(含待岗人员)可以报名参加相关执业资格的考试。首次进入涉农事业单位公益性岗位的服务人员,必须具备的条件是:事业心强,热爱农村基层服务工作;具备相关农村社会事业公益性服务人员执业资格和聘用岗位所需的专业技术知识;具有较强的业务工作能力和较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身体健康,近年来连续从事农村社会事业服务工作且在编在岗;专业对口的高等院校、中等专业学校的毕业生。通过执业资格考试和上岗资格认定,凡取得执业资格或上岗资格的人员少于或等于相应公益性岗位的可直接上岗,多于的按确定的公益性岗位实行公开竞聘。公益性服务人员上岗后,与所在单位重新签定聘用合同,聘用期一般为3年,聘期内实行人编分离。竞聘落岗人员实行多种形式的分流。公益性服务人员聘用期满后,经考核合格的和首轮符合条件参与竞岗落聘的人员可参加新一轮公益性服务岗位的竞聘。

三、编制方面

在xxxx核定的乡镇编制总额内,如何确定乡镇行政和事业编制核编标准,应主要考虑哪些因素。如果以乡镇行政编制总额为100分,这些因素各占多少分值。乡镇行政编制与事业编制的比例定为多少比较合适。

乡镇行政和事业编制核编标准应考虑的因素:一要按照乡镇土地面积、辖区人口、财政收入等因素,确定乡镇的分类标准;二要考虑乡镇主导产业规模大小的因素。如果以乡镇行政编制总额为100分,这些因素各占50分。

解读第六次机构改革 篇7

尽管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在1998年就升为正部级单位,然而此后数年,却苦于只是“总局”,而无法有更多施展空间。

一般来说,属于国务院组成部门的部委参与国务院的重大决策,而“直属机构”则负责专业性行政事务管理,“基本上是国务院决定了的事情,然后交给环保总局去办,环保总局本身无法参与决策。”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教授张占斌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此次改革的一个依据是,“总局”监管力度薄弱,在过去几年,环保总局搞了多次“环保风暴”,然而风暴过后,却也总流露出博弈劣势,“力不从心”。

此次“晋升”,环保部门的地位发生重大变化。“之前环保总局也可以给国务院汇报问题,但制度化的国务院会议列席,它没有参加,没机会,只能会后再跟领导谈,很被动。现在它成为‘部’,列席会议的时候部长当场就可以把想法说出来,在决策中的地位突出了。”张占斌说。

环保部也可以会同其他部门共同签署文件,一些文件他不同意,可能就无法通过,“过去这方面可能有点难。”张占斌说。

按相关惯例,国务院环保方面的文件,会由环保部起草,然后以国务院名义发出,如此一来,对地方约束力大大增加。

张说,过去环保总局的一些文件,地方上可能也就是看看,但如果是国务院文件,就不同了。更重要的是,环保部可以成为国家大战略比如“十一五”规划的参与者。

至于监管力度问题,张占斌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虽然同样是副市长,过去环保总局是“不是常委的副市长”,不参与决策;而如今的环保部是“常委副市长”,“下面就要更重视”。

过去由于对环保总局的定位是直属机构,有些环境保护的职能分散到如农业、水利、卫生等部门,由此造成多头执法。环保部成立后,分散的职能会逐步向环保部整合。

药监:曲线生存

10年前合并了卫生部药政司后组成的国家药监局,10年后又被卫生部合并。

最近几年国内药品安全事件频发,以及国家药监局一系列弊案暴露,关于国家药监体制改革的讨论不断升温。其中回归卫生部是方案之一,该方案如今成为最终选择。

改革设计者认为,国家药监局虽然管药品,但医院制剂这块它一直管不了,因为医院归卫生部管。现在统一之后就可以把管理延伸过来。

和两部门都有良好合作关系的南开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宋华琳认为,“药品监管包括生产、流通、使用等,之前药监局不好监管,因为医院归卫生部,现在合并后体制会顺,可以监管药品生产、使用的全过程。”

宋认为,之前一些药品安全事件中,也涉及到使用药品的医院。部门合并后,在药品安全事故责任认定上会更容易些。

药监局并入卫生部最大的好处也被认为有利于推进医改。宋认为,现在医改已经明确由卫生部主导,整个医改中,医和药是关键,全由卫生部负责,改革会更容易统一推进。

他同时提醒,国家药监局全称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但实际上管不了食品,因为食品涉及卫生、农业、工商等,国家药监局作为一个副部级单位,没有太多声音。

这次调整后,按方案,卫生部要切实履行食品安全综合监管职责。“食品这块由卫生部统一抓,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就可以真正管起来,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职权加强了,更名副其实。”

不过国家药监局权力也有“缩水”,比如由国务院直属机构变成卫生部的部管国家局,就只能发一些规范性文件,不能再制定规章。

为何不见能源部?

与此前传媒的预测不同,没有成立能源部,而是成立了两个机构:一是国家能源委员会,属于高层次议事决策机构;另组国家能源局,由国家发改委管理。

按中国官制,国家能源局应为副部级,而中石油、中石化、国家电网公司则是正部级或副部级单位。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说,如此配置下,可协调各部委的国家能源委员会将发挥更多作用。

汪玉凯说,没成立能源部,是因为诸如电力、石油、煤炭等部门改革进程不快,所以先组成高层次的协调机构和能源局,进行初步的整合。不过汪认为,能源部将来还是会建立的,不过只是时机问题。

此前,中国的能源管理体制弊端已显现。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教授董小君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说,能源管理机构多次改革,但能源管理不但没有强化反而被削弱。

而能源监管格局更是“五分天下”,宏观调控乏力,使能源管理陷入一个怪圈:能源紧张时便加强管理和追加投资,反之便放松管理,限制能源生产,从而再度出现能源紧张局面。

此外,由于没有国家层面的能源综合管理机构,中国在国际能源竞争中处于被动位置。“例如,由于缺乏石油储备战略研究,以至于在国际石油价格处于低位时没有增加石油进口;而在国际石油价格暴涨时,大量增加石油进口。”

董认为,改革后的国家能源委员会和国家能源局,国家能源发展战略与能源行业的综合协调,成为其最主要的工作内容。

工业和信息化部:过渡?

此次真正“全新”的部门是工业和信息化部,囊括发改委工业司、国防科工委、信息产业部、国家信息化办公室、国家烟草专卖局等。据称该部编制将达600人,办公地点不出意外仍在老信息产业部。

而之前有些神秘的国防科工委则成了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管理。

“别看这么多电脑都在我们国内生产,我们赚了多少钱?这是一个高附加值问题。”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副教授顾平安3月10日于《人民日报》发表文章《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需要整合工业行业管理体制和部门》。

顾对南方周末记者表示,“我们讲的工业化是‘大工业’,不是狭义制造业,它不仅融合工业生产,还包括上游研发、下游流通等,由此中央政府不能回避的问题是,要从宏观上管理工业行业,推进信息技术和工业行业的融合。而信息产业部只是一个部门,它要推动这项工作是很困难的。”

至于国防科工委也被合并进来,顾说,这是因为国防科技工业的研发、生产与建设以及军工企业的战略重组等重大问题,都需要加强产业融合与产业配套。

面对成立主管工业化部门有计划经济色彩的质疑,顾解释说,新部门不是对计划经济体制下传统工业管理方式的回归,“它肯定是一个宏观的、整体的、指导的,不是直接干预市场的,更多的是一种服务。”

亦有专家指出,此次的工业与信息化部不过是过渡方案,只符合当下国情,而发达国家并无类似的“大工业”部门。不过顾平安强调,中国毕竟还是处于市场经济初级阶段。

发改委:转型

此次国务院机构改革,将原来的人事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合并到一起。之前广泛提到的统一劳动力市场和人才市场的问题也被寄予解决希望。

此前人事部职能和组织部多有交叉而曾被认为需要变革,人事部对普通公务员和一些低层级干部的管理职能也相对尴尬。

而交通部和中国民用航空总局组成交通运输部,后者的功能被隶属于交通运输部的国家民用航空局所取代。但铁道部未进入,此间专家说,铁道部“政企合一”的问题一直存在,如此则不急于并入——长期以来铁路一直颇为独立,包括拥有独立的公检法系统,此次改革迁就了其特殊体制。

建设部改名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房保障职能被突出。

此次改革中最引人注目的,则是发改委转型。发改委前身是国家计委,后又合并了诸如纺织部、轻工业部等行业管理部门和国家体改委,有30多个司局,现有正副主任12名,管理职能涉及方方面面。

此次改革方案称,国家发改委会进一步转变职能,集中精力抓好宏观调控。方案说要进一步减少发改委的微观管理事务和具体审批事项,要继续缩小其投资审核范围,下放审核权限,简化审核程序。

在规划和产业政策上,地方规划和专项规划、专项产业政策,除按规定需报国务院审批外,由地方政府和行业管理部门在国家规划和政策的指导下分别制定,而不再由发改委审批。有传媒称上述改革是给发改委“动手术”。

另一问题是上述部委合并的时间表,此间专家说,如果改革方案通过,部委合并到位大概要到年中,而地方机构的相应改革,或许要等到明年。(摘自:《南方周末》2008年3月13日编辑:蔡文清)

政府机构编制改革初探 篇8

关键词:公务员规模;政府机构;编制;改革;官民比

中图分类号:DO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5X(2009)03—0033—04

保持适度的公务员规模是政府有效运转的必要条件,是政府机构进行编制改革的重要依据。因此,研究我国公务员规模大小是否适当的问题,适当的标准问题是国内外许多政治学者和行政学者非常关注的一个现实问题,也是目前为止没有确定结论的问题之一。本文认为,适度公务员规模是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的有机统一,适度公务员规模下分析政府机构编制改革存在的问题,对我国政府机构编制改革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务员规模的演变

衡量政府公务员规模的数量指标包括政府公务员总数、政府公务员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政府公务员占全国就业人数的比例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务员规模的增长状况,用年度时间序列数据测量,有三个变量可供选择:各年公务员总数、官民比即公务员占总人口比重、公务员规模年增长率。本文选取公务员总数,公务员的年增长率,公务员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官民比)这三个变量来研究公务员规模。

由于考虑到我国改革开放前后财经体制的不同,编制管理职能范围和其政策的适用性等多方面的原因,本文只对1978年以来的公务员规模的变动进行阐述。

表一反映了从1978年到2006年公务员规模的变动情况,通过仔细的观察这个表,我们可以以1992年和2003年为界,把改革开放以来公务员规模的变动分为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1978—1991)公务员总数从1978年的467万增至1991年的1136万,官民比从0.49%上升至0.98%。增长了一倍。在这一阶段,公务员规模的年增长率大致保持在4%以上的水平。公务员规模在这一阶段增长的幅度较大。在第二阶段(1992—2002年),公务员的总数和官民比从1992年的1148万和0.98%下降至2002年的1075.2万和0.84%公务员规模的年增长幅度始终维持在零增长或负增长状态,公务员规模的增长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第三阶段(从2003年起)公务员的规模又重新回到了扩张的轨道,公务员的总数从2003年的1171.0万增至现今的约1400万。官民比从0.91%上升至0.96%.公务员规模的年增长率除了2003年高达8.9%外,其余年保持在2%—3.4%之间。分析发现,改革开发以来我国公务员的规模经历了80年代的高速扩张,90年代高速增长得到了较有效控制,以及2003年以来重新回到扩张轨道的演变历程。

二、我国公务员规模适度标准的设定

公务员的规模随着现代政府的发展,经济发展水平及政府财政能力的提高,政府职能的扩张,社会结构的橄榄化,长期看会呈扩张趋势,这种扩张就必然要求有一个适度的限度。

本文认为我国适度公务员规模,在定性方面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一是公务员的规模对内要适应我国政府职能的变化和能够满足保证各部门的有效运转的需求,对外要能够满足政府为社会有效提供公共产品及公共服务和政府对社会进行有效治理的需要。二是公务员的规模要与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水平,政府的财政能力,人口增长率等因素相适应。

现阶段,我国适度公务员规模在定量方面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的有机组合,政府公务员占全国人口的比重(官民比)为1%左右;政府公务员总数的增长一般保持在-1%-5%范围的比例比较合适,下文将从横向的国际比较和纵向的历史比较这两个角度对这两个指标进行论证。

从横向的国际比较视野来看,从政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一般以占总人口的1%左右为标准。此项比重,我国1980年0.496,1985年0.68,1990年0.813,1995年0.848,1996年0.878。2006年0.96。27年来这个比重上涨了近一倍。纵观世界,印度(1989年)0.46,日本(1991年)0.69,加拿大(1993年)0.76,土耳其(1993年)0.98,新西兰(1993年)1.01,美国(1993年)1.13。我国1996年从政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高于印度、日本、加拿大等国,低于土耳其、新西兰、美国等国。根据一些实证资料,通过对50多个国家和20多个具有代表性的国家政府官员规模进行观察,我们发现完成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达国家的官民比已经远远的超出了1%,而发展中国家的官民比一般低于1%。我国现在还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是典型的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并且这一国情在短时期内不会变,据此认为我国1%左右的官民比相对是较合理的。

从纵向的历史比较视野来看,我国总人口中财政供养人口所占的比例:汉代7945:1,唐代3927:1元代2613:1,清代911:1,20世纪50年代为600:1,20世纪70年代为155:1。1978年以来我国官民比的变动(如表1所示),运用趋势分析法,我国的官民比处于越来越接近于1%的水平。1%左右的比重是与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现有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政府财力基本相适应。所以我们说1%左右是现阶段我国公务员的适度规模。

公务人员总量也要适应政府职能的变化,占人口总量的比例在不同发展阶段上应有所不同,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适度上升,但是在现代经济环境下,从横向的国际比较来看,西方发达国家大体维持在43%到143%之间,新兴工业化国家一般维持在25%到50%之间。如美國近百年间,公务人员占人口比例逐步上升,1901年为3%,1942年为43%,1999年为64%。根据实证资料分析,政府公务人员的总量增长一般维持在-1%—-5%左右为比较合理的增长幅度。从纵向的比较,根据表1可知我国公务员的年增长率在-2.36%—-5.58%,从1990年至2006年的公务员总数的年增长率大体都是处于-1%—-5%这个范围内,2005和2006年的增长率分别为4.27%和2.01%,处于公务员的年增长率的合理水平。本文认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公务员总数增长的年增长率大体上是适度的。

三、适度公务员规模下政府机构编制改革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公务员规模都在适度的范围内。中国政府先后进行了6次全国范围的自上而下机构编制改革。这六次改革,都是为适应经济体制改革日益深化与转型的要求,而进行的政府机构的撤并和公务员队伍编制管理,以期达到转变政府职

能、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提升政府人员素质,加大对行政权力的监督约束力度,推进政府决策科学化等目的。但是在适度公务员规模下的历次政府机构编制改革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本文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第一,政府机构编制改革的目的与政府职能的转变有机结合程度不够,导致公务员队伍内部结构不合理。社会公众迫切需要的社保,公安,财税等公务人员所占的比例过低,而机关后勤人员和经济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所占比重过高。政府职能随着宏观市场经济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而转变,政府职能转变必然引发相应的机构改革,但前四次改革的成效在提供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方面不是很明显。与西方典型的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政府在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方面投入的人力、物力还太少,2002年用于抚恤和社会福利开支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仅为1.7%(《中国统计年鉴2003》数据)。编制改革的目的与政府职能转变的紧密结合程度不够,致使中国政府在公共卫生、疾病控制、给排水、文化事业等方面还需要给社会提供更多的服务;地方税务官和警官也存在一定的缺口,社保,公安,财税等公务人员所占的比例过低。传统管理体制形成的福利“单位化”和社会服务的“单位化”,造成机关后勤人员和经济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所占比重过高。这个问题可能与政府职能转换不到位、编制管理科学性和规范性程度较低有关。

第二,地方政府编制改革成效不大。1982年改革使国务院各部门从100个减为61个,编制从5.1万人减为3万人,但是这次改革完全限于中央政府特别是国务院,而在地方当时进行的行政机构改革则是地改市和建立乡镇政府,两者都产生了导致公务员规模扩张的效应。结果,在这次机构改革期间,公务员规模得到了极大的扩张。1984年公务员的增长率高达15%。1988年改革使国务院部委由45个减为41个,改革后人员编制减少了9700多人,这次改革采取了自上而下,先中央政府后地方政府,分步实施的方式进行。但是,由于治理、整顿工作的需要,原定从1989年展开的地方机构改革暂缓进行。这两次改革在地方政府见效不大,这可能与地方政府的执行力过低,行政管理工作效率低下有很大的关系。

第三,政府机构编制改革的过程中人员分流问题突出,尤其是地方政府机构改革中人员分流困难重重。伴随政府职能的转变进程的是编制改革过程中的人员分流。每一次政府机构编制改革都会涉及到富余人员何处去的问题。以往改革中富余人员的安置不成功,如让一部分人去念学位,结果导致了学位的贬值,让一部分人充实企业,结果造成官商不分,将一部分人安排到社会团体,结果造成社会团体的官僚化。这些问题构成了政府机构编制改革的阻力,人员分流困难可能与我国公众的“官本位”价值观念严重、中央一级行之有效分流措施在地方一级操作起来困难、分流人员的就业安置困难等都有关系。

第四,政府机构编制改革的结果致使公务员层级配置不合理。在公务员的层级配置中,地方政府人员所占比重较大,中央与地方政府公务员比例不协调。通常情况下,实行“大部门制”的单一制国家,中央政府官员的比例一般都高于联邦政府(包括中央驻地方的雇员)。由于我国政府在纵向间的“职责同构”和职责的层级分解,我国目前中央公务员的比例是比较低。1997年底,中央公务员总数为530.7万人。以中央和地方的类别来分:中央政府机关48.9万人,占公务员总数的比例为9.21%,地方政府机关481.8万人,占90.79%,驻地方和国外45.4万人,占8.55%。将近10倍的比例差距,极明显的表示了中央和地方公务员比例的不协调。这可能与行政层级结构不合理,地方职责同构现象比较严重有关。

四、基于我国适度公务员规模的政府机构编制改革设想

探寻适当政府公务人员规模,研究适度规模下历次行政机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是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管理效率,深化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巩固改革开放成果的重要举措。

针对适度公务员规模下的政府机构编制改革的问题,本文提如下几点建议:

第一,政府机构编制改革的目的要与政府职能的转变有机结合,逐步调整公务员队伍结构。政府职能分为功能和职责,在本文中我们关注的是政府职责,因为职责具有灵活性,政府可以据此调整机构设置和官员规模。政府职能会随着客观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而转变,根据政府职能的转变及时调整政府机构编制改革的目标。调整公务员的结构,一方面要满足社会公众需要,增加社保,公安,财税等公务人员数量;对社保,公安,财税等公务人员进行扩编,一定要以保证质量为前提,要扩宽其招聘渠道,选拨高素质的专业化人员进入该队伍,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另一方面要逐步把机关内部自我服务性的机构剥离出来,转变成面向社会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性实体,推进政府机关部分服务社会化,实现国家公务人员的专业化。提高编制管理的科学性与规范性。

第二,科学定位政府机构编制改革的对象,明确地方政府也要实行相应的编制改革。我们不仅仅针对中央政府,而且也要把各级地方政府也作为编制改革的重点对象。在明确把政府职能的转变和编制改革的目标有机结合后,明确提出地方政府编制改革的任务和目标,提高地方政府的执行力和行政管理效率。90年代两次改革以精简、效能、统一为原则,采取先中央,后地方逐步推进的方式进行,实现国家机构组织、职能、编制、工作程序的法定化,使地方政府机构膨胀,冗员增加现象得到了有效控制。在当前金融危机和我国大部委改革的背景下,在刺激经济的复苏,扩大内需和缓节就业压力等方面政府职能要求有很大的调整,调整国务院机构的同时,各地地方政府机构也要相应的调整,各地公务员岗位编制为缓解就业压力也应作出相应的调整。

第三,摒弃“官本位”的价值观念,切实做好分流人员的再就业工作。要实现人员分流的目标,首先要改变传统的“官本位”的价值观念,鼓励公务员走出政府机关,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其次,对有关人员分流的政策和法规进行重新审定,赋予地方更大、更灵活的自主权,积极探索人员分流的新办法。人员的分流工作重点是要解决分流人员的生活保障问题。各地应结合实际,积极探索符合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社会保险办法,让分流人员参加养老保险,使其老有所养。积极创造条件支持和鼓励分流人员再就业。再次,在推进政府改革期间,实行离职补偿金制度,运用经济杠杆推动人员分流进程。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资金,对分流人员可给予一次性经济补偿。分流人员自谋职业的,纳入企业下岗人员再就业范围,享受再就业优惠政策。创办经济实体的,政府在经营场地、地方税费减免等方面给予支持和优惠。积极引导、鼓励分流人员组建公司,及时向分流人员提供就业信息,组织劳务输出,帮助实现再就业。

第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逐步调整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公务员规模比例。从国际比较和我国实际情况看,现在我国机构人员臃肿的一个突出问题是中央与地方层级配置的不合理,地方政府规模从人员编制上看是中央政府规模的十多倍。因此,适当减少行政层次是国际行政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政府深化行政改革的大势所趋。要在调整中央与地方政府事权责任的过程中,逐步改变目前这种不合理的结构问题。一方面可以通过增加省级政府数量来扩大中央政府管理幅度,取消地区建制,实现四级政府管理体制,减少和规范政府管理层级;另一方面通过减少一级政府机构的数量,缩小该级政府管理幅度,适当增加内设机构数量,归并政府相近职能,既有利于政府快速决策,又可以减少行政機构之间条块分割造成的职能交叉、机构重叠和责权不明确的问题,同时减少行政执行中扯皮推委。在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的职责权限的基础上,适当缩小地方政府的规模,扩大中央政府的规模,改变地方政府规模比例相对不合理现象。

参考文献:

[1]毛寿龙,李梅.有限政府的经济分析[M].上海:上海三联书社出版,2000.

[2]张光.财政规模、编制改革和公务员规模变动:基于对1978—2006年的实证分析[J].政治学研究.2008(4):79—107.

[3]余天心,王石生.政府行政人员编制与管理费用的国际比较[J].财政研究,1998年(7):57—58.

[4]张亚忠.适度政府规模的数量和质量分析[J]行政学研究.2005年(7):58—63.

[5]张雅林.适度政府规模与我国行政机构改革选择[J].改革论坛.2001(3):100—105.

[6]朱光磊.中国政府发展研究报告(第一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上一篇:家长会学校致欢迎词下一篇:大众创业扶持项目申报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