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网格化社会管理服务平台

2024-09-01

三维网格化社会管理服务平台(精选8篇)

三维网格化社会管理服务平台 篇1

三维网格化社会管理服务平台

三维网格化社会管理服务平台是以OGIS地理信息平台为基础,全面整合与社会管理相关的党政机关管理资源、信息资源以及社会资源,系统构建全地区统一的综合社会管理信息系统。

一、平台概述

三维网格化社会管理服务平台是以OGIS地理信息平台为基础,全面整合与社会管理相关的党政机关管理资源、信息资源以及社会资源,系统构建全地区统一的综合社会管理信息系统。为领导决策和公众服务打造系统管理大平台。

同时运用手持终端、三维地图等领先技术,全面提升网格管理的智能化,即时掌握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各类信息动态,提供智能分析预警,协助快速决策处置,形成联通共享、全面覆盖、动态跟踪、科学高效的社会管理新格局。

二、平台管理内容 三维网格化社会管理服务平台,全面整合社会管理服务六大要素:人、地、事、物、组织、情,通过系统搜集、整合、分析、汇总相关信息和诉求,达到提高公共管理服务职能、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完善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的目的。是一种体现现代管理理念的数字化管理模式,对每一网格实施动态、全方位管理,同时根据网格划分,对网格内的居民进行多元化、精细化、个性化服务。

三、平台管理功能

地名地址、事件、城市部件、组织、社情民意等社会管理要素与计算资源、存储资源、通信资源、软件资源、信息资源、知识资源的全面共享。在三维网格化社会管理服务平台的支撑下,前台着眼服务对象的需求,后台着手服务管理资源的调配,借助跨部门的管理规则和业务流程,运用三维网格化社会管理服务平台的支撑,构筑资源共享与工作协同的运作模式,使管理者突破传统方式和手段的局限,实现流程顺畅,提高综合管理和服务的效能。

数据层:以OGIS地理信息平台为基础,集成二三维地图与VR实景、街景等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整合社会管理服务六要素(人、地、事、物、组织、情)。

支撑层:通过数据交换引擎、动态表单引擎、流程管理引擎等标准通用的功能模块,实现可订制、可配置的构建技术。为省、市、区(县)、乡镇街道、社区等不同层级用户的差异化业务需求提供服务。

应用层:通过基础应用与扩展业务应用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为社会管理提供支撑、为服务民生提供保障。

访问层:通过移动手机、平板电脑、计算机、数字电视等应用,打造三维网格化社会管理服务3A平台Anytime(任何时间)、Anywhere(任何地点)、Anyhow(任何方式)。

用户层:目前三维网格化平台主要面对的用户群有社会民众、网格员、社区、街道、区(县)级用户、市级用户、省级用户以及各级政府职能部门。

四、平台模块简介

1、基础应用

业务管理:通过网格化社会管理服务平台建立长期有效的业务数据更新维护机制,降低各类业务数据更新维护投入的人力物力,实现跨业务部门的数据资源整合。

事件处理:通过跨部门的管理规则和业务流程建立督办分离的工作机制,突破事件处理的传统方式和手段的局限,构筑资源共享与工作协同的运作模式,实现流程顺畅,提高综合管理和服务的效能。

分流中心:通过热线分流、网络分流、内部分流等事件上报入口建立统一的任务派遣与事件处理反馈机制,为公众服务提供便捷的事件上报、诉求与评价反馈入口。

预警监管:通过上报分析、统计分析、热点分析、叠加分析等功能设定预警规则,为职能部提供业务异常监控,及时掌握业务变化趋势,形成台账报表。

考核评估:通过立案数、办结数、超时办结数、居民评价等综合评价和考核手段,实现对管理服务的约束和激励,形成长效发展机制。民情活动:通过走访日记、调查问卷、多级研判、解决方案、民情响应、专项调查、风险评估、应急预案、响应评审等流程形成民情研判流水线,为社会管理提供支撑、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为服务民生提供保障。

2、拓展应用

职能部门应用:通过网格化社会管理服务平台建立各职能部门的网格化管理手段,实现业务数据更新维护、统计查询、事件处理等工作。

公众服务应用:民众可以通过网格化社会管理公众服务应用,了解社区动态、查询办事指南、查询事件办理进度等。还可以上报社区问题到网格化管理中心,使民众也可以参与到社区管理中来,实现社区管理、人人参与。

数字电视应用:通过网格化社会管理服务平台数字电视应用,政务版实现新闻动态、通知通告、组织机构、业务数据的查询功能。公众版实现新闻动态、通知通告、周边生活服务信息查询等功能。

GPS定位应用:通过GPS定位应用可以实现对手持GPS设备或车载GPS设备进行实时位置监控、历史轨迹查询、轨迹回放等功能。

无线通信应用:通过无线通信应用可实现业务部门有针对性的发送服务通知短信。

移动设备应用:通过政务版移动办公应用可实现数据采集、走访日记、知识库、事件处理等日常工作。公众版可实现新闻动态查看、周边查询、事件上报等功能。

生活服务:通过网格化社会管理服务平台提供地图、公交查询、房产信息、酒店预定、优惠折扣、便民服务、生活资讯等生活信息服务。

三维网格化社会管理服务平台 篇2

进入21世纪, [1]城市化进程加快, 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一系列城市问题的出现,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云计算, 大数据、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的出现, 城市网格化管理的流程明显加快。

2015年初, 面对新的基层服务管理需求和工作事项不断增加, 以及派生出的部门业务不协同、服务管理行为不规范等许多新的问题, 以及新一代信息技术浪潮, 需要创新社会管理服务模式, 为此, 基于对构建全省统一网格化服务管理信息平台思考和研究, 通过从创新社会治理服务模式入手, 通过入口整合、终端应用和互联互通, 突出“综合治理、政务服务、城乡管理、便民服务”, 通过网格化平台支撑部门信息采集和事件处置, 推行“网格信息统一采集, 部门依职联动处理”的社会服务模式, 整合现有专业服务窗口, 设立综合服务窗口, 推行政务服务模式。

1 平台构建体系架构研究

省级网格化服务管理信息平台总体架构由“四横两纵”构成。平台以建立标准规范体系及安全保障体系 (两纵) 为基础, 整体由Iaa S、Daa S、Paa S、Saa S等部分 (四横) 构成。平台提供PC、大屏、移动终端接入, 为用户提供多样化的访问方式。

标准规范体系, 是平台信息资源库建设的前提, 该体系主要包括:数据共享标准规范、数据交换标准规范、元数据标准规范、数据建模标准规范、代码库建立标准规范等。

安全保障体系, 建立安全保障体系是平台建设的先决条件, 该体系包括身份认证、权限控制、安全审计、系统监控等安全保障方法。

Iaa S层提供云化的基础设施服务。该层通过云化主机、存储、网络等设备, 提供计算、存储、计算负载管理、备份等服务, 按需提供基础云服务。

Daa S层由数据共享层、数据汇总层、数据主题层及数据集市层构成, 通过汇总分析部门数据和地市网格化专业数据, 为决策分析提供支持。

Paa S层通过封装能力统一为应用提供SOA化服务。包括:通用构件、网格基础平台、网格化数据集成平台等。

Saa S层包括:移动应用平台、网格服务总线、统一门户支撑平台、部门数据部门数据网格化专题应用、综治网格主题应用、监测考核应用、督查督办应用服务。

在网格化服务管理信息平台构建过程中, 所涉及的技术领域非常广泛, 根据网格化平台构建的不同阶段以及不同需求, 总结出构建过程中所涉及的核心技术, 主要分为以下二个部分。

2 平台构建的核心技术

2.1 地理信息支持服务

地理信息支持系统提供二、三维地图服务、基础地理信息服务、空间查询与分析服务和一张图综合展示等, 该系统数据访问和功能实现均通过调用地市空间数据库及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服务接口来实现。所提供的基本地理信息服务功能、地理信息数据、地理信息数据维护功能等主要基于GIS和Web GIS技术。提供应用级空间查询与分析服务, 开发或封装大量供网格化系统直接调用的综合集成展示和控制需要的地理信息服务。

2.2 动态网格划分服务

网格自动生成是根据城乡大比例尺地形数据划分城乡管理的基本管理单元, 根据业务管理工作的需要, 依据一定的划分原则, 将行政区域划分成若干个边界清晰的多边形面域。网格自动生成系统功能设计如图1, 其关键技术在于自动生成网格模型和自动生成算法设计。

2.2.1 自动生成网格模型

网格生成模型通过调用空间数据库及业务数据库中的相关数据, 通过预先设定的网格生成规则自动生成网格矢量数据, 用户也可以对网格数据进行编辑, 生成的网格数据保存回空间数据库, 然后通过网格化管理信息平台进行发布。

2.2.2 核心算法

依据管理要素内容, 将网格自动生成条件归纳为7大因子, 将各类网格的划分依据因子赋予不同的权值和阈值, 开发网格自动生成算法, 自动生成各类单元网格。

各管理部门根据自己的业务实际需求, 选择不同的网格生成因子, 并可设置各因子不同的权值和阈值, 网格自动生成算法根据用户的设置生成相应网格。由于网格分类依据差别较大, 在系统建设过程中采用迭代开发的方式, 逐步完善自动生成算法。

3 网格化数据体系建设

通过引入云计算, 大数据技术和理念, 统筹政务数据资源, 加快全市各类政务数据汇聚, 形成全市统一的数据平台实现, 面向政府建成统一的通用服务窗口, 通过丰富的平台功能和可定制的接口服务, 实现共享应用.主要包含数据架构设计、基础数据库建设、专题数据库建设、业务数据库建设、数据汇聚与交换、数据共享与开放、数据更新维护、数据挖掘与利用、数据管理系统九个方面的内容, 其中关键技术内容包括以下两个部分。

3.1 专题数据库建设

专题数据建设包括人、地、物、事、情、组织数据库, 基于基础地理信息的网格数据库, 基于网格数据库的管理部件和事件数据库等。

基础网格空间要求:

(1) 基础网格的的几何特征为面状, 面与面之间应具有拓扑关系。

(2) 基础网格应与现行地市地理基准一致。

(3) 组成基础网格的多边形角点的定位精度应≤±1M。

(4) 基础网格之间须要正确接边, 不应存在重叠、缝隙等拓扑错误。

(5) 任意一个下级区域必须完全包含于上级区域内。

3.2 数据汇聚与交换

通过将分布在政府单个部门、单一系统中的数据, 通过汇聚、融合、云化, 形成大数据, 开展数据的智慧化应用, 分析挖掘数据价值, 形成决策力和洞察力, 并且催生出新应用、新市场、新业态, 促进新经济的发展。

3.2.1 业务梳理

在研究、分析部门顶层设计成果以及政府门户网站、网上办事大厅等公共服务的基础上, 围绕每一类业务对象, 监理对象业务分类体系, 初期重点建立人口业务分类体系和法人业务分类体系。

3.2.2 对象建模

针对对象的每一个业务大类, 梳理该对象相关的属性数据指标, 构建对象全息数据模型, 形成“一类业务一维”、“一个维度一档”。一期重点构建人口和法人对象全息数据模型。

3.2.3 数聚成云

按照对象全息数据模型, 整合、汇聚多个部门的核心业务数据, 通过融合、重构、云化, 形成“一类对象一云”, 按照不同应用主题, 形成“一个主题一块”, 如市场监管块数据、个人征信块数据等。

3.2.4 对象画像

基于对象的自然和社会属性, 给每一个对象打上各种标签;初期重点完成人口和法人对象画像。

3.2.5 数中生智

基于数据云和对象画像, 为开展政府个性化服务提供技术支撑。

4 网格化标准体系建设

多年来, 传统的条块管理体制, 使得大量的信息资源都处在分散管理、封闭使用的状态下, 同时也造成了信息资源共享和交换标准的严重缺乏, 从而使各种信息资源很难形成有效的流通和共享, 极大地限制了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的广泛应用。因此, 建立相应数据标准体系, 统一信息资源共享和交换过程中所必需的技术标准规范, 已成为网格化服务管理信息平台数据整合共享建设过程中的重点工作任务。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4.1 建立网格要素画像标准

围绕网格化的人、地、事、物、情、组织等六大要素, 建立要素的统一标识规范, 按照一数一源、一源一主的原则, 建立要素静态画像的全项信息。

4.2 建立信息资源目录标准

按照“人、事、地、物、情、组织”领域, 分别建立人员数据域、事件数据域、地理位置数据域、城市部件数据域、网格舆情数据域、组织数据域等标准。

4.3 建立统一编码规则标准

主要内容包括社区编码规则、网格编码规则、案 (事) 件编码规则、部件编码规则、专业部门编码规则、自然幢 (院落) 编码规则、房屋编码规则等内容。

4.4 建立数据交换接口标准

主要内容包括市级平台数据上报和省级平台数据下发标准等内容。其总体架构如图2:

5 结语

基于目前国家政务信息化框架进入深入应用阶段, 网格化管理的理念和技术已经引起了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关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社会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 (47) 点提出了的以社会化服务为方向, 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的网格化管理, 这是一个战略性的系统过程[2]。它的发展将是一个长期的、螺旋式进化的、阶段性渐进的过程, 需要“产、学、研、政”的通力协作和共同努力。

摘要:将现代城市管理理论与“数字城市”技术相结合而形成的城市网格化管理, 将是21世纪城市管理的新模式。依托数字福建已有建设成果, 构建统一数据模型, 通过网格信息标准转化、汇总、分析, 建设省级网格化服务管理信息平台。文章对平台构建体系架构进行了研究分析, 阐述了平台构建的核心技术, 梳理了网格化数据体系建设以及标准体系建设的关键内容。

关键词:网格化,信息平台,空间信息,云计算

参考文献

[1]城市网格化管理系统的关键技术及示范应用, 山东农业大学文法学院泰安271018, 许绘慧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新华社.2016

网格化管理服务平台研究与应用 篇3

摘 要:网格化管理体系是指基层政府根据“人、地、物、事、情、组织”等因素将行政区域划分为若干个网格单元,明确各个网格主体责任,并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对社会各类人群进行精细化服务的一种常态管理方式。

关键词:网格化;网格化管理体系;评价指标体系

网格化管理体系是指基层政府根据“人、地、物、事、情、组织”等因素,将行政区域划分为若干个网格单元,明确各个网格主体责任,并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对社会各类人群进行精细化服务的一种常态管理方式。网格化管理指的是借用计算机网格管理的思想,将管理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若干网格单元,利用高科技现代技术和各网格单元间的协调联系,使各个网格单元间可以有效地进行信息交流,透明地共享组织的资源,最终实现整合组织资源,提高管理效率的传递。网格化管理服务体系是一种社会管理的创造性探索,旨在实现基层社会服务管理的精细化、科学化、及时化、快捷化。

网格化管理是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基础,也是智慧城市的重要应用。通过网格化管理的建设,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将城市行政区域划分为各个区,有效促进政府的职能转变和治理创新,提高政府的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实现高效能服务。

一、网格化建设研究背景

2009年,社会服务管理被纳入更完备的体系性框架之中,成为“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的组成部分之一,是指导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纲领。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2014年,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了全面部署,也为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建设法治社会提出了明确要求。加强社会建设,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二、国内外网格化研究情况

国外发达国家已较为普遍地将计算机技术、3S技术和网络技术等作为现代城市管理的重要手段,虽然没有具体网格化管理的概念,但在社会管理中也有类似的做法。美国911、311系统就是典型的应用。

美国911紧急求助系统,以“计算机辅助调度和网格地图子系统”为关键技术,这一子系统对城市所有地区每座建筑物都按网格精确划分,报警信息都能精确标注于该地图上,实现管理对象的网格化划分和定位。作为911应急系统的补充,美国电话公司和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开发了311市民求助系统,主要提供市民非紧急服务请求,该系统使用网格地图和信息库来实现使用者与服务的精确定位。

网格化管理模式是在“数字城市”迅速建设与发展的背景下产生的新型城市管理模式,是社会管理工作的新突破。在我国,北京、上海等城市在公安巡逻、劳动保障、工商监管、城区管理等领域进行了网格化管理试点。

2005年,上海城市网格化管理以信息技术为核心,以网格单元为基础,建立了指挥、监督两大体系,通过网格化管理信息平台推动问题的及时发现、快速处理和有效解决,实现了市、区、专业部门和监督员的四级联动、信息共享与资源整合,并实现城市管理的定量、精准、主动和实时,确保城市管理高效、监管有效和服务到位。2014年,唐山市滦南县在加强市容环境治理的过程中,不断创新工作方式,依托数字化城市管平台,全面实施城市网格化管理。

三、网格化建设目标及技术性路线

网格化管理即建设网格化管理信息平台,直接表现为管理网格单元的细化,其核心是以网格化管理为载体,以差异化职责为保障,以信息化平台为手段,促进条块融合、联动负责,形成社区(村)管理、社区(村)服务与社区(村)自治有效衔接、互为支撑的治理结构,实现政府职责特别是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在基层的有效实施及落实。其建设原则可以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1)以人为本、为民服务的原则;(2)全面协同、提升效能的原则;(3)统一标准、整合资源的原则;(4)科学实用、信息共享的原则;(5)先进性和成熟性原则。

自2004年10月24日北京市东城区网格化管理系统投入运行以来,网格化管理在我国社会管理事务实践中取得了较大成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避免了层级混乱、职责不清、多头管理等老大难问题。网格化管理服务信息平台系统基于SOA体系架构、采用JAVA EE平台、使用流行的SSH框技术、基于Web Service数据共享、基于XML的信息共享与数据交换,系统具有数据量大、访问量高的特点,实现了PC终端和手机移动终端数据交互,解决了GIS、MIS、OA融合的问题。

四、网格化管理模式的概述

网格化管理是一种革命和创新。网格化依托统一的城市管理以及数字化城市的平台,将城市架构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为单元网格区域。通过加强对单元网格的部件和事件巡查,建立一种监督和处置互相分离的形式。对于政府来说,主要优势是能够主动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漏洞,加强政府对社会的管理能力和处理速度,将问题解决在居民投诉之前。

网格化管理是根据属地管理、地理布局、现状管理等原则,将管辖地域划分成若干网格状的单元,并对每个划分的网格单元实施动态、全方位管理,按照对等方式整合公共服务资源,组织服务团队,对网格内的居民进行多元化、精细化、个性化服务,最后形成一种网格化管理模式。

网格化管理依托信息网格技术建成的一套比较精细、准确、规范的综合管理服务系统,政府通过这一系统,通过加强对单元网格的部件和事件巡查,建立一种监督和处置互相分离的形式,为辖区内的居民提供主动、高效、有针对性的服务,从而提高公共管理、综合服务的效率。

建设网格化管理体系的核心是以网格化管理为载体,以差异化职责为保障,以信息化平台为手段,促进条块融合、联动负责,形成社区(村)管理、社区(村)服务与社区(村)自治有效衔接、互为支撑的治理结构,实现政府职责特别是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在基层的有效落实。其管理模式有以下9点特征:(1)该模式是整合管理资源的有效手段;(2)具有监控、反馈和督办功能;(3)可以避免城市管理中的死角和盲点;(4)有利于实现市民与政府的快速互动,(5)由被动管理变为主动管理;(6)由粗放管理变为精细管理;(7)变传统管理为信息化管理;(8)变“小城管”为“大城管”;(9)变偏重管理为监管并重。

根据网格化社会公共管理的运行模式,以满足区域居民需求、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为系统建设目标,网格化管理模式将具备如下运行方式:(1)多渠道提交,统一受理;(2)一网协同,信息共享;(3)资源整合,服务全面;(4)监管分离,高效运作;(5)分类处置,闭环流程。

五、网格化管理方法的启示意义

网格化管理是社会管理体系的有效途径。一是网格化管理使群众工作的信息传输机制得到有效转变。传统的管理模式,形成了“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工作传输机制,容易滋长官僚作风,影响对基层群众的服务质量。网格化管理突出强调“面对面”,分区域承包管理服务,要求国家工作人员下移工作重心,变“坐等群众上门”为“主动下去服务”,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使“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进一步落到实处。二是网格化管理使基层工作人员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感得到有效升华。下沉到网格内的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通过经常深入群众走访联系,了解民情、采集信息,增强了他们的责任感和主体意识,为决策部署提供了更加可靠的依据。三是网格化管理使传统管理手段与现代信息技术得到有效结合,做到了一口受理、一网协同、实时监控、双向考核,有效防止了推诿扯皮现象发生。

实行网格化管理,进一步提升了党在基层执政的开放性。从基层党的执政能力看,党的执政工作的参与主体从基层党员扩大到各类组织和骨干,工作的对象从组织内部转向基层群众,工作的重心向党组织和党员联系服务群众转变。从基层工作手段看,通过建立信息化工作平台,把问题的受理、责任单位、处理过程和结果及时公开,提高了基层工作的透明度、公开化、及时性。建立网格化管理体系,是解决现行管理制度弊端、强化政府职责落实最根本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郑士源,徐辉,王烷尘.网格及网格化管理综述[J].系统工程,2005,(3).

[2]王喜,杨华,范况生.城市网格化管理系统的关键技术及示范应用研究[J].测绘科学,2009,(7).

社区网格化管理服务 篇4

长治市城区太西街道广场西社区,位于太行西街108号,东起八一广场,西至粮机十字岗,北与高新区接壤,南至长治市市委党校,辖区面积0.8平方公里,有驻街单位16个,近年来,我区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经营、管理、服务”城市为发展主线,始终把社区建设作为夯实基层基础,构建和谐社会的切入点,以党的领导为核心,以服务居民为重点,强化发展、服务和创新意识,通过新建、改扩建和购买等形式彻底解决社区办公服务用房问题,不断拓展社区服务功能,积极推行居家养老试点工作,社区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构建和谐示范社区取得了明显成效。先后荣获“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城区”、“全国和谐邻里建设示范城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自主创新先进城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

社区工作千头万绪,科学管理至关重要。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社区内人口逐年增多,现行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社区管理的需求。为创新管理,强化服务,去年以来,我们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创新社区管理体系,实行社区网格化管理,做到社区网格服务无缝隙全覆盖,进一步完善了社区功能,提高了工作效率,提升了服务水平,初步建立了适应城市发展要求的新型社区管理模式。下面,就我区在创新社区管理体制方面工作汇报如下:

一、创新理念,划分网格,构建社区网格化管理新模式

去年,通过对上海、天津、济南、青岛等地社区建设先进经验的学习和考察,形成了《关于建立社区网格化管理机制的意见》等一系列创新社区管理理念文件,在城区50个社区全面推行社区网格化管理。

根据界限清晰、任务适当、责任明确、便于考核的原则,按照300户居民左右规模划分社区责任网格,我们将全区50个社区划分成将近400个网格责任区,各网格内包含驻社区单位、大小门店、若干个整体楼栋,作为社区服务管理的基本单元。在责任网格中按楼(院)分别设立楼(院)长,形成社区、责任网格、楼(院)长三级组织网络,确保所有居民每家每户均处在管理网格之中,每个网格内配臵一名社区工作协理员,网格与网格之间无缝对接,不留空白点和盲区,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社区管理网格体系。网格化管理方式,做到了“公共服务进社区、社区事务进网格”,将社区信息全部定位于每个网格,从而强化了社区职能,完善了社区服务,实现了社区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和长效化。

在推行网格化管理的工作中,我们先后制订《社区协理员工作职责》、《网格化工作例会制度》、《网格化工作问题反馈制度》等针对性较强的工作制度,用来规范操作,使服务工作开展有的放矢。

二、多措并举,明确要求,健全社区网格化管理新机制 社区工作协理员是网格化管理的骨干力量。为加强社区网格化管理,由政府出钱购买公益性岗位,配备社区工作协理员。去年我们面向4050人员和困难家庭中的未就业大学生进行公开招聘,经过笔试、面试、体检、政审的层层选拔,200人从2400多报名者中脱颖而出,选拔到社区工作协理员的岗位上。在此基础

上,我们对现任的社区劳动保障协理员、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司法专管员等社区公益性岗位人员由街道统筹,全部纳入网格管理之中,共组建了400名社区工作协理员队伍,同时对协理员工作提出三个方面具体要求:

在明确职责方面,确立“五项工作职责”。一是深入了解社情民意,定期到网格内巡视,做到“六清”:家庭情况清,人员类别清,区域设施清,隐患矛盾清,居民服务需求清,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清。二是全面负责网格内的党群服务、民政残联、劳动保障、计生防保、城市管理、综合治理等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事宜。三是积极做好日常服务工作,尤其是困难群众、孤寡老人、特殊住户的编码服务,特别是要作为主要力量配合社区居委会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四是组织协调驻区单位、物业管理人员、业主委员会成员、居民小组代表、楼院长、社区志愿者开展和谐社区创建活动。五是协助社区居委会筹建社区文化艺术节、组织居民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在日常事务方面,建立“四本台帐”。为便于管理,我们建立了社区网格化管理资料信息库,工作中只需查阅台帐就能够高效快捷的了解情况,实现了网格内的信息化运作。一是社区工作协理员台帐。绘制电子化网格管理区域分布图,将社区工作协理员的姓名、管辖区域、联系电话等基本信息录入,居民只要用手轻触电子屏,就可了解自己所处的网格,找到自己的社区工作协理员。二是居民台账。按照“一户一档”的要求,建立联系走访台帐,详细记录每个网格内各类人群的具体情况,做到不漏楼、不漏户、不漏人。三是驻区单位台账。摸清每一个驻区单位的基本情况、名称、规模、党组织设臵、党员数等,按网格分类归档。四是重点群体台账。把社区流动人员、失业人员、残疾人员、享

受国家救助人员、企退人员、老年人员、安臵帮教对象、育龄妇女等重点群体按网格设立台账,做到服务有方向,工作有重点。

在问题处理方面,形成“四种处理机制”。社区工作协理员在处理问题时针对不同的情况,形成了四种问题处理机制。对于一般性工作现场处理,登记备案;协调性工作,现场受理,带回社区商处;突发性工作立即上报,社区紧急处理;审批性工作,掌握信息,上报社区或街道受理审定,并全程跟踪,做到“去有目的,来有问题,后有反馈”,服务更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以民为本、创优服务,彰显社区网格化管理新成效 推行社区网络化管理以来,不仅社区事务做到了底子清、情况明,而且根据居民需求开展各种服务也有了针对性,实现了社区服务重心的下移,管理职能的下沉。

提升了服务水平。推行网格化管理以前,因社区实行条状管理,管民政的只管民政,管计生的只管计生,居民办不同的业务就要找不同的人,现在实行网格管理,居民无论办什么业务只需找自己的社区工作协理员便可解决各类诉求。而且也避免了过去一个工作人员就要负责好几千户居民的业务,由此导致管不到边、管不到位等问题的出现。社区工作协理员只需要管好自己网格内300户居民的日常事务,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工作更加积极主动,能够为居民提供更加精细化的服务。

提高了服务效率。一个个“大社区”被细分成了“小网格”,责任分工更加明确了,社区工作协理员通过“进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暖百家心、和百家亲”,及时掌握网格内的动态。社区工作协理员就在居民身边,能够第一时间提供贴心服务,第一时间发现问题,第一时间予以解决,大大提高了服务效率。

畅通了沟通渠道。社区工作协理员每天走街串户与居民“零

距离”接触,及时收集反馈居民的意见与建议,又能把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贯彻下去,拓宽了社区居民表达利益需求的渠道和途径,同时也为政府在第一时间内发现和解决问题提供了支持,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我区社区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社区办公服务用房建设缓慢。去年,“新建和改扩建47个社区办公服务用房”被列为市区两级政府的惠民实事之一,市区两级财政共投资2800万元,按照“便于社区管理、综合利用资源、有利服务居民”的原则,通过新建、改扩建、购买、租赁等来改善社区办公服务用房现状,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资金短缺。按照《长治市人民政府关于城市社区办公服务用房建设实施方案》(长政发﹝2010﹞80号)的要求,市区两级财政各垫资1400万元,市政府1400万元已到位,但由于区财力有限,区财政垫资还未到位,资金缺口很大。另外,当时市委市政府工作会议要求市规划局负责从开发商公益事业面积中扣回建设资金,再归还市区两级财政,但规划局时至今日没有收回一分钱,市财政给城区的钱属于借款,若规划局不能尽快积极收回资金,市财政若扣回借款,则区财政更无力负担。二是手续审批缓慢。在去年12月份,我们已向市政府上报了8个新建社区审批手续,但至今没有批复,造成手续无法办理,土地不能划拨,工程无法招标,不能开工建设。

2、社区工作人员生活补贴待遇低。今年4月我区第三届社区换届后,按照市政府2010年第15次会议要求,社区居委会主任工资为1250元/月;副主任为950元/月;委员为850元/月。社区副主任、委员的工资低于我市规定每月980元的最低工资标准。

3、社区办公经费短缺。目前,我区社区办公经费为6000元/年。仅每年的冬季取暖费用开支都略有不足,社区承担着大量的行政工作职能,开支项目多使得社区资金捉襟见肘。

推行网格化管理以来,社区的服务工作由被动转变为主动,更贴近居民、更有深度,更加彰显了条块结合、化整为零、精细管理的好处,满足了社区居民的多样化需求,展现勃勃生机,促进了和谐社区的建设,今后工作我们将立足新起点,谋划新跨跃,为推进我市上党城镇群建设,实施“双擎四驱”战略,建设“四宜”城区,把社区打造成政府社会管理的平台、居民日常生活的依托、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群众安居乐业的保障。

长治市城区民政局

村级网格化服务管理实施意见 篇5

镇村级网格化服务管理实施意见》的通知各村(街)镇直多单位 现将《***村级网格化服务管理实施意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中共寿县***委员会

2012年8月26日

***村级网格化服务管理实施意见

进一步推进村级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根据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强新社会管理的实施意见》,县委办、县政府办《关于印发<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项目分工方案>的通知》和《寿县社区(村)网格化服务管理实施意见的通知》精神,结合我镇工作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创新基层管理体制,健全村级管理和服务网格,强化村民自治,激活村级资源,不断提升村级服务功能,巩固党的组织基础和群众基础,加强党的基层政权和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维护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总体目标

通过村级管理体制机制的创新和实践,构建以人为本的网格化管理,信息化支撑,全程化服务 一休化运作,一元化领导的社会管理“一休五化”新体系,建立科学的分工协作机制,高效的工作运行机制,规范的监督考核机制,达到村级管理的扁平化,精细化,信息化,村级服务的全天候、零距离、全覆盖。2012年9月底,10所村(街)全部实现网格化管理。

三、主要任务

<一>划分网格,落实网格管理员

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总结 篇6

一、强化领导,充分发挥网格化管理作用

为加强网格化管理工作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成立了以分管领导为组长的领导小组。配齐配强了各村网员,让有责任心热爱网格工作,工作能力强,群众基础好,善做群众工作的同志担任网格员。

二、加强业务学习,提高服务质量

为发挥好网格员的作用,乡网格办公室加强了对各村网格员政策理论、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全方面的学习培训。网格员不仅是党的政策在基层民情民意收集的“调查员”,发现各类问题或者突发事件的的“报告员”,对法律法规大力宣传的“宣传员”,加强治安巡逻的“巡逻员”,为民办事的“服务员”,化解矛盾纠纷的“调解员”,生产经营单位的“消防员”,管理好特殊人群的“管理员”。要履行好网格员“八大员”的职责,就必须具备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和业务工作能力,“一人多才”才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才能高效率的为群众帮困解忧。乡、村开展业务交流的同时,乡网格办公室建立了学习培训制度,每月定时组织网格员进行学习培训、相互交流工作经验、探讨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及解决方案。对各个业务的办事流程,进行汇总、打印,随身携带,既方便自身工作,又提高工作效率。

三、坚持日巡查制度和日汇报制度

我乡网格员虽然全部是兼职网格员,都有很多工作要做,但他们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巡查所负责的各个区域,及时了解收集民情民意,掌握社会治安动态,有无突发事件和矛盾纠纷发生,了解特殊人群的活动信息,查看村民院坝环境卫生状况,地面是否干净、垃圾是否日产日清;通过日巡查,每天都能第一时间发现问题、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每天下午在微信工作群中各村网格员对发现的不能解决的.问题进行汇总、上报,乡网格办公室将这些问题及时报告有关领导,为解决疑难矛盾、突发事件提供第一信息、资料。真正做到了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辖区。

四、团结群众,发动群众,依靠群众

乡网格办公室在加大对网格化管理重大目的意义宣传的同时,还制作网格员版面,公开负责管辖区域、联系方式;要求网格员走村串户,深入群众,把网格员名片送到村民家中,随时方便村民群众来电咨询事务、反映问题。通过宣传,网格员加强了与群众沟通和交流,村民也对现在网格化管理模式表示支持和认可,村民发现问题都能第一时间反映给网格员,畅通了民意。网格员在日常联系和走访中,工作由被动变主动,主动上门服务,服务送到家门口,捕捉到各类信息,更好了解了民意,知道了群众需求,村民们只要提到网格员,个个都赞不绝口。

20xx年,XX乡网格员发现天然气漏气、电线掉落、山体滑坡隐患及其他不安全隐患及时处理,及时地发现隐患,排除了隐患。开展义务劳动,清扫公路16次,积极参加环境行动和“河长制”清水、护河行动,带头参与清理河道垃圾23次,调解矛盾纠纷20余件;网格员的工作得到了干群的认可,在群众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网格化管理,适应群众的需求,有利于乡村的和谐稳定。

城市配电网格化管理探讨 篇7

随着城市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 市政功能的不断完善, 对城市配电网的发展提出了网格化发展的要求, 采用这种方法来解决目前城市经济发展, 企业用电的难题, 同时也能有效地解决电力企业的生产组织、营业收费和电网改造中出现的矛盾, 为实现城市配电稳定的运行提供了基础。配电网格化的管理主要目的是实现城市配电网络的有效管理, 提升城市电力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 为居民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

1 城市配电网络网格化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1.1 提供电力企业供电的可靠性

通过配电网格的建立, 能够有效地对供电企业的供电区域进行分析, 以变电站、城市的主干道, 配电线路的供电半径、地理半径以及电力负荷进行分配, 对城市供电区域进行划分, 使供电企业的职责明确, 每个供电企业之间互为备用, 有效地解决了电力短缺的问题。

1.2 便于工作人员的进行维修和管理

由于采用的分区供电, 当供电区域出现问题的时候, 工作人员能够快速定位故障出现的位置, 并简单及时地对电力事故进行维修。一般情况下, 配电网格化采用的是双回路供电, 当一个区域进行停电检修时, 工作人员只需要在电源的入口处做好安全防范之后, 就不会存在电力安全事故, 能够满足电力安全、规范和高效检修的需要。

2 影响城市配电网格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2.1 城市变电站的位置

对城市配电网格化的发展, 需要以变电站的位置为中心进行网格规划, 因此, 变电站的位置影响着城市配电网格化的发展。由于在以前的城市规划中, 变电站的位置规划的不是十分合理, 在以变电站为中心进行位置划分的过程中, 会出一些地区的配电不够合理。根据《城市电力网规划导则》的要求, 在城市中心地段的变电站的供电半径在1.5~3 km的范围内进行规划, 才是合理的规划, 才能有效地实现城市配电网格化的要求。而在城市规划的初期, 没有对市政工程做好合理的规划, 所以在对城市配电网格化进行规划时, 可以适当的按照城市经济发展规模的要求, 对变电站的供电半径进行扩大, 对城市郊区的变电站的供电半径进行扩大, 可完全按城市经济未来发展的要求, 进行合理的规划, 扩大变电站的服务范围。

2.2 城市环境、市政工程的限制

随着我国城市市政改造, 城市环境的不断优化, 城市道路、公园、景区不断的发展, 不允许在城市的街道、景区、公园等地区进行架空电缆。城市道路不允许两次敷设电缆, 导致配电站的供电半径受到影响, 限制了城市配电网格化的发展。所以在城市规划与建设前, 电力部门应该主动与城市市政管理部门进行沟通, 提前预留电力通道, 保证变电有效的供电半径, 保证城市配电网格化的发展能够适应城市市政改造、城市环境美化和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另外, 配电网格化的发展应该成为城市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 但是, 在实际的城市规划过程中, 城市的市政部门把配电网格化的发展作为城市建设的一个附属物, 这必然影响城市配电网格化的发展。作为城市基础功能的供电网络, 特别是变电站的设计必须要纳入到城市的建设总体统筹规划中, 采用有效的保证变电站的有效供电半径, 为城市的经济发展和供电企业的发展提供基本的发展空间。

2.3 城市经济发展的滚动适应性限制

城市经济发展的滚动适应性限制城市配电网格化的发展。随着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 居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 居民的用电负荷也在不断的增加, 原有的配电网络结构比较薄弱, 变电站的供电能力和负荷已经不能满足市场发展的需求, 在配电网格化的过程中, 必须要考虑用电负荷的增加和修改的可能, 这样, 才能有效地保证城市居民用电的需求, 在变电站原有的供电半径不改变的情况下, 要有效地对配电网进行改造, 使之能够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 适应城市经济滚动发展的需要。

3 城市配电网格化有效管理策略分析

在城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 城市配电网的发展已经形成一定的发展规模, 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够满足城市供电的需要, 但是, 如何有效地对城市配电网格化的发展进行管理, 需要根据城市供电的具体需求进行管理。

3.1 合理地规划城市配电网格化的管理规模

(1) 要根据城市区域供电的需求, 形成城市网格化供电的发展思路, 在一个规划片区中, 尽量采取一组电力线路进行供电, 提供电力线路的效率, 减少变电站的有效供电范围, 提高变电站的供电效率, 减少电力线路的电能的损耗和运行的风险, 在配电网格化的形成与管理中, 要求配电网格中的电力设施的供电量与供电的区域相一致。 (2) 对于供电区域中已经形成的网格化的供电标准, 要严格地按照形成的供电标准执行, 对于区域中还没有形成统一的供电标准, 要严格地按照已经形成的网格化的供电标准对电力线路进行改造。

(3) 合理地选择主电变压器和备用变压器, 保证能够有效地减少变电站的供电半径, 降低配电网格化的运行风险, 提供电力线路的传输质量, 减少电力线路的能量损耗, 提供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率, 降低变电站的运行成本。

3.2 完善城市配电网格化的管理模式

形成一个以电力企业的主管领导进行总体的统筹、分配、调控和管理。各电力部门的营销主管对相关的业务进行负责管理各个销售层面, 督导和协调电力的营销工作;配电网格的区域主管具体落实电力的分配管理, 做好电力的售后管理服务;具体用电管理工作人员负责管理好自己片区的电力输送的工作, 形成一个整体联动的管理方式, 做到责任分明, 管理有效, 实现城市配电网格工作人员、职责、任务等相关的工作落实到位。建立起一个网上的供电网络管理体系, 做到配电网格的“一网多格、一格多员、按格定岗、责任捆绑”电力营销管理和监控的网格化的电力管理模式。同时加强电力维修工作人员的管理, 要求他们能够及时地检查配电网格中出现的问题, 要求他们能够做到专人专职, 对配电网格的公用设备负责管理与维修, 用电检查服务人员对专用设备负责, 要求他们在工作中, 能够形成联动机制, 保证每一个配电网格的角落都能够服务到位。电力工作巡查小组负责对电网的维修、销售等相关问题要进行调查, 及时地处理和协调各个网格单位用户用电的需求。

3.3 做好配电风格规划

及时有效地对配电网格用户的需求进行预测, 提前做好配电网格规划。城市配电网格的规划要能够符合城市经济发展的需求, 完善网格化管理的工作机制。在城市进行改造和规划的过程中, 需要及时地与市政部门进行沟通, 将城市配电网格的规划与城市发展规划有机的结合起来, 以变电站的位置为中心, 确定有效的供电半径, 以符合城市的滚动式发展需要。在进行电网抢修的过程中, 需要对用户的设备可能出现的故障进行预测, 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管理意识和服务水平, 有助于配电网格的发展与规划。

4 结语

城市配电网格化的管理方式, 有助于改善传统的电力供电方式, 能够保证电力管理的精细, 方便工作人员进行操作和管理, 能够有效地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 也能够充分的调动电力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摘要:网格化供电管理主要是以用电客户的划分为基本单位, 按照客户的供电辖区划分单元网格, 通过网格建立新的供电管理机制, 有效地对电力资源进行整合, 提供电力企业的供电效率。文章通过对配电网格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探究了城市配电网格化管理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城市配电网,网格化管理,实施策略

参考文献

[1]黄亮浩.电网基建工程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1 (12) .

[2]纪斌.浅谈新时期电力基建安全管理[J].电力安全, 2010 (12) .

[3]杨晓辉.关于加强电力基建工程结算审核工作的几点看法[J].东方企业文化, 2010 (12) .

三维网格化社会管理服务平台 篇8

城市网格化管理是将城市管理辖区按照一定标准,人为划分成为若干个单元网格,通过运用数字化、信息化手段,加强对单元网格部件和事件的监督巡查和问题处理,并以处置单位为责任人,建立一种监督和处置互相分离的机制和形式。通过城市网格化管理信息平台,实现市区与基层联动、资源共享、力量整合的城市管理新模式。这对于政府来说,主要优势是能主动发现并及时处理相关问题,有效提升政府城市管理能力和问题处置效率。

一、北京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的进展情况

2010年7月,北京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社会服务管理创新推进大会,印发《北京市社会服务管理创新行动方案》,推出40项创新措施,其中确定在东城、朝阳、顺义开展以网格化为重点的社会服务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其他区县开展专项试点,积极探索构建“精细化管理、人性化服务、多元化参与、科学化运转”的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模式。全市社会服务管理创新推进大会后,各区县积极行动起来,西城、密云、海淀等区县也结合实际积极开展了网格化试点工作。如:西城区在德胜街道试点,建设一个数据中心,打造社会服务、社会管理两个信息平台,构建“全响应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体系”。又如:密云县构建“一网建设、两级指挥、四级服务管理、6+N类力量整合”的工作格局,将所有社会服务管理内容“一网打尽”,将所有职能部门和社会力量整合到网格,初步形成“县镇指挥、部门履责、社会协同、多元参与”的新格局。近两年来,试点工作积累了许多经验,取得了明显成效。东城领跑先行,朝阳、顺义不断跟进。如朝阳区突出信息的全方位采集、指挥和监督双轴制衡、服务管理功能全面发挥、条块协同与部门联动,着力构建全模式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体系。2011年12月,全国政法工作会议明确要求在全国推广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模式。2012年5月北京市召开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体系建设推进大会,此项工作在全市全面推开。

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是实现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智能化、集约化、精细化的新探索和新实践,是社会服务管理方式方法的创新发展,它充分运用电子地图和现代信息技术,把网格内人、地、物、事、组织等要素全部纳入其中,把各种社会服务管理资源和力量整合到网格,把社会服务管理责任落实到网格,把社会服务管理问题尽可能解决在网格,推动社会服务管理力量下沉、资源整合、方法创新、效能提升。

二、北京市推进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主要做法

(一)东城在保证城市网格正常运行的基础上,选定建国门、东直门和东花市等三个街道开展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试点工作。一是在区、街、社区挂牌成立社会服务管理综合指挥机构。二是以社区为基本单元,每个社区划分为2至3个网格。三是实行网格管理员、网格助理员、网格警员、网格督导员、网格党支部书记、网格司法力量和网格消防员“七种力量”进网格。四是实现“人进户、户进房、房进网格、网格进图”,通过动态编码定义网格运行状态,实现动态化管理。五是建立健全社区居民、驻区单位广泛参与的“一委三会一站、多元参与共建”的社区治理结构。

(二)朝阳在城市网格基础上搭载新内容,建立“全模式”社会服务管理系统。一是全区建立统一系统,实现资源整合、业务集成、互联互通。二是在系统中设置单独运行的应急管理、城市管理、综治维稳、安全生产、社会服务、社会事业、社会保障、经济动态、司法执法、党建工作等10个模块,共有98个二级目录、583个三级目录和2840个细类,涵盖人、地、事、物、组织、社情民意等内容。三是实行“一级监督、两级指挥”的管理格局,区级建立独立、垂直的社会服务管理监督中心,1400多人的监督员队伍分布到社区(村庄),加强对社会服务管理全程监督、评价和考核。四是设立96105电话呼叫热线、信息网站和视频探头等信息系统,整合各部门的信息系统。

(三)顺义本着“城乡发展一体化、经济发展多元化、社会管理精细化、党的建设科学化”的要求开展网格化建设。一是成立区城乡网格化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事机构。二是城区以社区居委会管辖范围划为一个基础网格,农村地区以1个行政村为一个基础网格。三是启动城区市政市容网格化平台建设,确定主体工作内容,建立网格化地理信息系统,建立信息员队伍。

(四)西城其基本思路是建立“全响应”工作格局。一是社会管理方面,整合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非紧急救助中心等职能,建立区级城市社会服务管理指挥中心、街道指挥分中心,形成集应急处置、城市管理、综治维稳、信访等为一体的城市社会管理体系。二是社会服务方面,按照社会保障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以需求为核心、以社会化为依托,整合社会服务资源,构建区社区服务中心平台,拓展街道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服务站和楼宇社会工作站功能,形成区、街、居三级联动便民服务体系。三是社会参与方面,以社会协同、多元参与为目标,建立楼门(院)长信息系统,动员和推动驻区单位支持和参与,构建社会参与网络,扩大社会参与力量。

三、北京市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主要成效

一是实现了社会服务管理精细化。网格化管理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精细化。试点区县在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中通过建立完善各种数据库和电子图层并进行综合运用,对各类问题和情况的细节进行详细分析,并将涉及的所有管理和服务的主体、客体逐一落实到网格,进行实时末梢管理;制定社会服务管理工作标准,努力做到信息采集、问题受理、处置流程、考核评价的标准化;运用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高新科技手段,使社会服务管理精细化水平大幅度提升。

nlc202309041248

二是形成了政府部门之间协同联动。资源整合、部门联动是网格化管理的又一显著特征。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突出“块”的统筹作用,明确各个层级在社会服务管理中的权力和责任,实现“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的目标;强调“条”的专业功能,做到责任清晰、有人管事,提高了解决和处置问题的能力。东城区在区、街两级建立联合执法工作机构,形成“一张管理网络、一套运行机制、一个指标系统、一个服务平台、一支综合力量”的社会管理执法格局。朝阳区将为区、街乡和部门间的资源整合、业务集成、互联互通搭建数字化信息平台,使条块间信息共享、密切协同开展工作。

三是推进了城市基础信息共建共享。网格化管理以信息系统为支撑,有效解决了“情况不明”和“信息孤岛”的问题。东城区建立7大类、32小类、170项信息和2043项指标基础信息数据库,确保底数清、情况明。朝阳区将门前三包、物业小区等5.8万余家涉及市容环境、安全生产、食品卫生、地下空间等管理领域的责任主体纳入数字化管理系统,建立房产、人口、单位等数据库,采集基础信息1127万余条。西城区广外街道目前已完成流动人口,建筑物、城市部件、社区服务、经济单位等17类、78个图层、近20万条属性数据入库工作。

四是推动了社会力量广泛有序参与。网格化服务管理为社会力量参与服务管理工作搭建了平台、创造了条件。东城区根据地域功能,划分出居民网格、商务网格、单位网格,动员社会各方参与服务管理。西城区在月坛街道试点楼门(院)长信息系统,已发展2314名楼门(院)长信息员。朝阳区香河园街道通过社区自治协管试点,使社区案情明显下降。

五是促进了首都城乡社会和谐稳定。网格化服务管理将问题解决在基层,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夯实了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据朝阳区统计,五年来,全区共解决各类问题865万件,占六城区总量的80%以上;受理群众诉求72万件,满意率达到90%以上。东城区去年上半年通过网格收集社情民意信息8400多件,化解矛盾纷争630余起,排除隐患800余起,为民服务做实事6700余件。2011年全市信访总量和集体访量实现“双下降”。

四、北京市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的启示和今后工作总体思路要求

(一)北京市实施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的启示

第一,必须不断深化对构建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体系重要性的认识。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我国城乡生活条件和群众生活质量与国外差距越来越小,但社会服务管理理念观念差距却仍然较大。因此,进一步加快社会服务管理网格化建设,是创新社会管理、推进社会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有利于提升城乡精细化管理,有利于工作责任制落实,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是新形势下加强社会服务管理的重要途径。各级党委政府和职能部门必须站在转职能、促和谐、保民生、保稳定的高度,将其纳入重要议事和工作日程,成立专门组织机构,制定科学周密计划,不断完善、创新和纵深发展,不断提高社会服务管理科学化水平。

第二,必须积极动员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体系构建。构建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科技含量高,牵扯面多,涉及范围广,整合难度大,仅靠政府一家之力是根本不行的,需要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和大力支持。要充分发挥党委政府、各类经济社会组织和社会成员的作用,逐步建立科研机构、企业、社会组织和社会公众等多元主体广泛参与的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模式。企业和社会组织既要承担责任范围内的服务管理又要参与社会服务管理的市场竞争和运作。不断强化社会公众参与意识,引导公众投身于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体系构建工作之中,形成协同参与的整体合力。

第三,必须着力健全构建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政策法规体系。社会建设和服务管理法制化是各国社会发展的成功经验,而当今我们社会建设和服务管理中一些问题大多是由于政策法规不健全或未有效执行造成的。因此,一方面建立健全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的政策法规,组织公安、城管、消防、信息和民政等各方管理和技术人才参与方案筹划、措施制定和法规出台,聘请高校、科研院所专家学者参与各有关部门工作规则和制度制定,为依法实施奠定法制基础;另一方面加大执法工作力度,完善监督体系,确保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体系建设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和高效能。

第四,必须加快推进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体系技术手段创新。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是社会服务管理的改革和创新,既需要现代信息技术作支撑又需要框架设计符合其内在规律,还需要现代信息化手段与传统有效手段有机融合。发达国家和先进城市的实践表明,先进手段特别是高新科技手段是降低服务管理成本、提高服务管理效能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围绕运用和创新技术手段,一方面抓好信息共享,强化信息互联互通,广泛运用高新技术手段,打破“信息孤岛”、“各自为战”的怪圈;另一方面完善统筹协调机制,加强部门、单位之间工作统筹,打破部门、单位之间界限,在网格上实现各单位、各部门整体协同联动。

(二)今后推进工作的总体思路和原则要求

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集人、地、物、事、组织于一体,目的是构建“精细化管理、人性化服务、多元化参与、科学化运转”的社会服务管理工作体系和运行模式。今后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一系列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北京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意见、“十二五”时期社会建设规划,按照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和“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总体目标和要求,以基础网格为载体,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落实责任为核心,以整合力量和优化流程为重点,全面推动社会建设信息化、智能化,努力实现社会服务管理集约化、精细化。

围绕上述思路,今后工作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全面覆盖,无缝衔接。空间上实现全区域覆盖,时间上实现全天候跟进,工作上实现无缝隙衔接,运行中实现动态化管理,努力推行全区域、全天候、全模式、全响应、立体化社会服务管理。二是重心下沉,触角延伸。区县、街道(乡镇)相关职能部门和社区(村庄)党组织、居(村)委会、服务站等组织机构把力量下沉到网格,把工作触角延伸到网格,做到条块力量到“格”、服务管理入“网”。三是加强整合,协同联动。在不打破原有体制、机构编制的前提下,通过网格化实现社会服务管理全面统筹整合、条块有机结合、上下工作联动、横向协同互动,实现资源整合、力量整合、职能整合、政策整合、信息整合、工作整合,不另起“炉灶”、搞“两张皮”。四是落实责任,强化监督。把社会服务管理的单位、人员、任务、责任落实到网格,明确责任分工,把技术监督、组织考评、社会评价落到实处,形成督促检查、考评反馈机制。五是因地制宜,务求实效。从区县、街道(乡镇)、社区(村庄)实际出发,在遵循基本要求、统一规范标准的基础上,鼓励积极探索创新,完成“规定动作”,允许“自选动作”,逐步总结、完善和提升,务求取得实效。

nlc202309041248

五、今后推进首都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体系建设的对策和措施

当前,必须站在推动首都科学发展、促进北京社会和谐、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让人民群众生活更加幸福美好的全局高度,围绕构建“一个网络系统、两级指挥中心、三级工作平台、四级信息支撑、五项运行机制”,以“格”为基础,以“网”为依托,构建网络化工作体系,健全格式化运行机制。

(一)明确目标任务,狠抓各项工作落实

不论是实施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还是推进其他重点工作,关键在于围绕既定目标任务,在狠抓落实上下功夫和做文章,着力解决工作任务落实和责任制问题。一是掌握基础信息,及时了解掌握网格内人、地、物、事、组织的动态,准确采集、录入、维护和更新相关基础数据。二是反映群众诉求,及时了解社情民意,反映群众意愿,帮助居民排忧解难,拓宽群众诉求表达渠道。三是提供民生服务,开展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社会救助、医疗卫生、计划生育、文化教育、体育健身、养老助残等公共服务,推进社区便民服务,开展公益服务和志愿服务。四是管理实有人口,掌握出租房屋和流动人口等基本情况,掌握困难群众和特殊人群的需求。五是保障城市运行,及时发现市政设施、市容环境、环保绿化、环境卫生等方面问题,并协调解决或上报。六是排查化解矛盾,定期排查网格内矛盾纠纷,及时发现和化解矛盾纠纷。七是维护社会治安,开展安全防范宣传教育和群防群治活动,督促落实防范措施,协助搞好治安防控。八是加强安全管理,开展专题宣传教育和检查监督,落实食品安全、药品安全、消防安全、生产安全及水电气热等安全防范工作。九是动员社会参与,推动基层民主自治,发动驻区单位参与支持,培育发展基层社会组织,动员居民广泛参与,形成共建共享良好局面。

(二)科学划分网格,搭建工作网络平台

网格和网络平台是构建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的基础和前提,必须科学划分网格和搭建网络平台,着力解决网格确定和网络平台搭建问题。为便于基层开展工作,原则上一个社区(村庄)为1个网格,较大社区(村庄)可划分为2-3个网格,较小社区(村庄)也可合并为1个网格。其间和内部的公共服务设施纳入相应网格,做到无缝衔接、全面覆盖。在不打破原有体制基础上,建立区县、街道(乡镇)、社区(村庄)层面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工作平台。一是社区(村庄)基础工作平台。依托社区(村庄)党组织、社区居委会(村委会)、社区(村庄)服务站等组织机构,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搭建社区(村庄)网格化服务管理基础工作平台,统筹协调本社区(村庄)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工作。推动公安、城管、工商、市政市容、消防、卫生、文化、体育以及工青妇等工作延伸到社区(村庄)、落实到网格,动员社区(村庄)自治组织、社会组织、驻区单位、居民代表、楼门院长及各类志愿者参与网格内社会服务管理。二是街道(乡镇)综合协调平台。整合街道(乡镇)综合服务大厅、城管中心、应急指挥中心等力量和职能,建立统一规范的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综合协调平台和指挥分中心,负责辖区内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的综合协调,协助和监督职能部门及时处理网格报送的各类事务,指导社区(村庄)落实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三是区(县)统一指挥平台。整合行政服务大厅、城管指挥中心等资源和力量,建立社会服务管理综合指挥中心,统筹协调社会服务管理网格化各项工作,掌握各类数据和动态信息,及时处置和上报问题,有效监督和考评街道(乡镇)和职能部门,打造区县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实施主体、信息中枢、指挥中心。

(三)坚持创新引领,推进信息系统建设

信息系统是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体系的运行中枢和重要支撑,是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的构架载体和技术保障,必须着力解决不同系统兼容和信息共享问题。因此,加强信息系统整体设计,明确信息系统布局、构成和层级功能定位,推进业务范围、工作规范和流程标准化建设,完善基础信息采集更新,建立信息采集、更新、使用、共享和分级分类处理,通过信息流程创新和再造,减少管理层级和掣肘,提升解决问题效能。围绕信息系统网络纵横贯通和共建共融共享,突出解决相关部门、不同层级人地物事组织基础信息与各类业务信息互相分散问题。广泛应用热线电话、短信平台、手持终端、互联网、视频探头等多种手段,拓展信息来源渠道。充分利用城管网格信息系统,通过提升、改造、搭载、整合,集成各类信息、资源和力量,形成覆盖全面、动态跟踪、联通共享、功能齐全、信息准确、协同联动、服务到位、管理精细、处置及时、监督有力、成效显著的网格化服务管理综合信息系统。同时,根据网格化发展需要,加大现行工作模式调整和创新,制定统一规范的社会服务管理项目指标、工作标准和操作流程。坚持创新驱动和科技引领,不断推进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综合信息系统升级换代,保障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体系的正常运行和信息系统的高效运转。

(四)抓住关键环节,完善工作运行机制

构建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体系,必须抓住关键环节,形成科学运行机制,着力解决重点运行机制缺失问题。围绕重点环节,着力完善五项机制:一是信息采集维护机制。以网格为单元,收集掌握人、地、物、事、组织基础信息,规范信息采集维护机制,建立社会服务管理综合数据库,及时准确全面掌握基本情况,同时做到信息及时更新、定期核查。二是问题源头发现机制。各职能部门根据自身工作特点对本部门网格工作人员巡查网格的周期、内容、要求做出具体规定,每次巡查结果通报备案,发现问题和隐患及时处置。三是任务协同处置机制。设立网格负责人,组织协调本网格社会服务管理工作。及时汇总居民诉求和问题隐患,并派相关工作人员协同处理和按职责分工上报。四是分层处理解决机制。对于服务管理具体事务和发现反映问题,实行自下而上分层解决办法,能在网格层面解决的尽量在网格内及时解决;网格、层面解决不了的及时向上级报告。五是综合服务管理机制。在网格层面,运用各种资源和手段,注重基层力量和执行机制的有机整合;在街道(乡镇)和区县层面,发挥社会服务管理综合指挥中心、分中心作用,通过集中办理、联合执法、综合整治等处理相关问题,满足居民需求,形成一盘棋服务管理模式。

(五)健全体系机制,保障工作正常运转

体系机制是构建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和有效支撑,必须首先解决健全支撑体系和相关保障机制问题。因此,加强体系构建和机制建设,确保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依法有序运行。一是健全四级支撑体系。以社区(村庄)信息平台为基础,以街道(乡镇)信息平台为骨干,以区(县)信息平台为主体,以市级各部门信息平台为主导,形成上下四级信息支撑体系。二是健全整合集成机制。及时汇聚整合区县、街道(乡镇)、社区(村庄)的人、地、物、事、组织等基础信息和社会服务管理业务信息,科学整合和运用各种资源和力量,实现政策集成、资源集聚、力量整合、信息联通、工作联动,为居民群众提供集成高效的服务管理。三是健全信息联通共享机制。通过市、区县两级共享交换平台与其他业务系统互联互通信息,实现与社会服务管理综合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推动信息资源共享应用、相关数据共享使用。四是健全政民互动交流机制。通过调研、座谈、问卷、互联网、手机、热线电话等多种方式,收集社情民意,不断加强政府与公众互动交流,改进政府决策、管理、服务和工作。五是健全监督考核评价制度。推行技术监督评价,依托信息系统对问题发现、报送、分析、派遣、处置和反馈等实时监控,根据系统自动记录实时生成评价结果;健全行政监督考评,对区县、街道乡镇和政府职能部门及网格配置力量进行监督考评;完善社会监督,依托网站、热线电话、新闻媒体等广泛听取社会各方意见和建议,及时量化、动态公开和定期公布监督考评结果。

(责任编辑:骆小平)

上一篇:防溺水安全教育简报下一篇:小学社会实践活动日记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