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格化社会管理平台(共8篇)
网格化社会管理平台 篇1
晨华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平台定位:
大力推行网格化管理新模式,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排查社会问题、精细服务群众
加强公共安全体系、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晨华科技誓为祖国长治久安,繁荣昌盛做出应有的贡献!
1、什么是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
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是一种革命和创新。
城市社区网格化依托统一的城市管理以及数字化的平台,将城市管理辖区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为单元网格。通过加强对单元网格的部件和事件巡查,建立一种监督和处置互相分离的形式。对于政府来说的主要优势是政府能够主动发现,及时处理,加强政府对城市的管理能力和处理速度,将问题解决在居民投诉之前。
首先,它将过去被动应对问题的管理模式转变为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第二,它是管理手段数字化,这主要体现在管理对象、过程和评价的数字化上,保证管理的敏捷、精确和高效;第三,它是科学封闭的管理机制,不仅具有一整套规范统一的管理标准和流程,而且发现、立案、派遣、结案四个步骤形成一个闭环,从而提升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正是因为这些功能,可以将过去传统、被动、定性和分散的管理,转变为今天现代、主动、定量和系统的管理。
简单的讲: 城市网格化管理是运用数字化、信息化手段,以街道、社区、网格为区域范围,以城市部件、事件为管理内容,以处置单位为责任人,通过城市网格化管理信息平台,实现市区联动、资源共享的一种城市管理新模式。
2、系统平台简介
社会管理信息平台是指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手段,构建全地区统一的社会管理信息平台,推动社会管理创新。平台对各类社会问题和不稳定因素进行及时收集反馈和排查分析;对承担社会管理职能部门的信息资源和管理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和扎口管理;对事关全局的重大紧急事件及早防控处置和监督管理。平台以区域为整体,通过网格化管理模式的创新社会管理模式,实现上下级、部门之间数据共享、信息共用、资源整合、动态跟踪、全面覆盖的社会管理新格局。平台具有强大的系统功能,总体分为六大模块,分别为:基础信息模块、服务办事模块、民情日记模块、统计分析模块、办公管理模块。定位原则
社会管理信息平台主要为各级领导提供科学依据、辅助决策,为市、县(区)、镇、村四级开展工作提供公共服务平台,它是建立在职能部门业务系统基础之上的区域性综合管理平台;在管理范围上:对影响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经济建设、人民平安的各类社会问题和不稳定事件进行全面的管理;把分散在各级各部门的信息资源和条块力量进行有效的整合和扎口管理,实现“四级平台、五级服务”、“纵到社区、横到部门”的管理目标。在管理理念上:以“人员”要素为对象,以“事件”处理为主线,以“数据”报表为基础,以“流程”动态管理为重点,集业务、督管、统报于一体。在管理功能上:实现信息采集、逐级处置、分析研判、流转审批、交办督办、统计汇总、监督控制、绩效考核等各类功能,形成全面覆盖、实时反应、动态跟踪、联通共享、功能齐全的社会管理信息化平台。在管理原则上:力求做到业务整合性、信息即时性、部门联动性、运行安全性、操作便捷性同时兼顾。
社会管理信息平台是一个地区的综合管理平台,与部门现行的业务系统有很大的区别,两者不矛盾、不替代,是密切相连的关系。
总体架构
城区下面可以分为多个街道,街道总共分为多个社区,社区下面又具体分为网格。晨华城市社区网格化社会管理系统总体分为六大模块,分别为:基础信息模块、服务办事模块、民情日记模块、统计分析模块、办公管理模块。
3、系统详细功能
3.1基础信息
基础信息主要包括房屋信息、单位信息、人口信息和街道和网格区域图,图片和基本情况。
3.1.1 街道简介
3.1.2 人口信息
3.1.3 房屋信息
3.1.5 单位信息
3.1.6商户门店信息
3.1.7 科室管理信息
(1)、党建信息
(2)、民政信息
(3)、计划生育
(4)、经济发展
(5)、综治信访
(6)、市场管理
3.2服务办事
3.2.1 排查登记
3.2.2 预警分流
3.2.3 调处整治
3.2.4 催办督办
3.2.5 办事考核和领导点评
3.3民情日记
3.3.1 写日记
3.3.2 日记查询
3.3.3 日记点评
3.3.4 日记考核
3.4统计分析
3.5办公管理
网格化社会管理平台 篇2
关键词:社区网格化,可靠性,容错,创新
1创新平台
2015年初,岳阳楼区被民政部确定为“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岳阳楼区作为岳阳市的中心城区,如何实现社会管理创新,是岳阳楼区急需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瞄准先进地区标杆,分析我区管理需求,建立我区信息化创新平台,实现以人为本,通过政务服务公开化、网格管理精细化、公共服务便捷化、监督考核常态化,全面开展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工作,解决城管、民生、治安、人口等现代社会管理难题,势在必行。
区委、政府决定,建设“社区网格化管理与综合服务创新平台”,软件平台由社区网格管理、社区公共服务、社区居民自治3个大系统组成,同时还配套建设了数据中心、社区终端(含专线)等环境。依托“互联网+”,运用数字化、信息化手段,以社区(村)所辖范围为基础,综合地理布局、道路走向、无缝拼接、工作量等因素将全区划分为577个网格,按照“一格一员”配置网格员,实行综合服务,探索了一条创新管理与主动服务的新路径。
该工程作为岳阳市的桥头堡工程,岳阳楼区成立了以区委书记秧励为组长的领导小组。作为技术组专家,负责系统规划、安全防范、项目配置以及软件开发的指导工作,为确保该信息系统的可靠性,多次组织专家研究论证,对该项目采取了接入层虚拟化冗余、软件容错技术、数据库双机容错与服务器虚拟化集群技术等多项容错技术。
2系统可靠性技术
容错是指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发生一定的软硬件故障时不影响系统正常工作,能产生正确结果的一种措施。系统可靠性技术主要采用冗余方法来消除系统的故障。
2.1冗余方法
冗余是指在正常系统运行所需的基础上加上一定数量的资源,包括信息、时间、硬件和软件。冗余是容错技术的基础,通过冗余资源的加入,可以使系统的可靠性得到大大的提高。主要的冗余技术有结构冗余、信息冗余、时间冗余和冗余附加4种。
(1)最常用的冗余技术是采用结构冗余,可以分为静态、动态和混合3种冗余。静态冗余(屏蔽冗余、被动冗余),通过表决和比较来屏蔽系统中出现的错误。动态冗余(主动冗余),通过故障检测、定位和恢复等手段来达到容错的目的。混合冗余将静态和动态冗余结合起来,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2)信息冗余是指系统在实现正常功能所需信息之外,多添加一些信息,以保证系统运行结果正确,通常采用编码和译码技术来提高信息冗余的效率。
(3)时间冗余。时间冗余是以时间(即降低系统运行速度)为代价以减少硬件冗余和信息冗余的开销来达到提高系统可靠性的目的。实现时间冗余的方法很多,其主要思想是对相同的计算任务重复执行多次,然后通过比较计算结果确定是否存在故障。
(4)冗余附加。冗余附加是指为为了实现以上冗余技术需要的程序、指令、数据,以及存放和调用它们的空间等资源。
2.2软件容错技术
软件容错的思想是从硬件容错中引申而来,利用软件设计的冗余和多样化来屏蔽信息错误、提高系统可用性。主要方法是提供足够的冗余信息和冗余程序,使系统在实际运行中及时发现错误,并采取补救措施,保证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常见的软件容错技术有:
(1)N版本程序设计(静态的故障屏蔽技术),主要设计思想是用N个程序(功能相同,但由不同的人员、使用不同的语言和方法、采用不同的开发环境)同时执行一项计算任务,通过多数表决来选择正确结果。
(2)恢复块方法(动态的故障屏蔽技术),采用1个主程序块加多个后备程序块(一个块就是一个执行完成的程序段,每个程序块具有相同功能),主块先运行后验证测试,如果验证测试没通过,系统就启用现场恢复机制,恢复后交由后备块1运行,后备块1运行结束后也进行验证测试,如果验证测试没有通过就再启用后备块2,如此重复,直到消耗尽所有的后备块,或者程序出现不可恢复的异常结果。
(3)防卫式程序设计。基本思想是通过在程序中包含错误检查代码和错误恢复代码,其实现策略包括错误检测、破坏估计和错误恢复3个方面。如下面的程序就是这种思想:
2.3双机容错
这是一种软硬件结合的容错方案,由两台服务器加一个外接共享磁盘阵列,并部署相应的双机软件。其中共享磁盘阵列是一个可选的部件,可以在两台服务器中采用RAID卡来取代。在容错系统中,两台服务器一般区分主系统和从系统(备用系统),两台服务器互为主从关系。每台服务器都有自己的系统盘,安装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每台服务器至少安装两块网卡,一块连接到网络,对外提供服务,另一块与另一台服务器相连,用以侦测对方的工作状态,并通过“心跳”方法保证主系统与备用系统的联系。同时,每台服务器都连接到共享磁盘阵列上,用户数据存储在共享磁盘阵列中。如果服务器1发生故障,则服务器2及时接管工作,保证网络服务不间断。双机容错系统有双机热备、双机互备和双机双工3种模式。
2.4集群技术
集群技术就是将多台计算机组织起来进行协同工作,是提高系统可用性和可靠性一种技术。在集群系统中,每台计算机均能承担部分计算任务和容错任务,当其中一台计算机出现故障,系统使用集群软件将这台计算机从系统中隔离出去,通过各计算机之间的负载转嫁机制完成新的负载分担,同时向系统管理人员发出报警。集群系统通过功能整合和故障过渡,实现了系统的高可用性和可靠性。按照解决问题的不同,一般将集群系统分为高性能计算集群、负载均衡集群和高可用集群。
3具体做法
根据上述理论,采用了接入层虚拟化冗余、软件容错技术、服务器双机容错技术与服务器虚拟化集群技术等多项容错技术,来确保系统提供稳定可靠的服务。
3.1接入层虚拟化冗余
在数据中心交换系统中分为两个部分:核心交换部分与服务器接入交换部分。配置了两台支持虚拟化的云架构模块化核心交换机,采用交换设备虚拟化冗余设计,实现网络层虚拟化,避免在发生单点故障时导致业务中断。核心交换部分与服务器接入交换部分,采用网闸隔离。还在核心交换机边界部署了入侵防护系统,在内网安全管理区部署了漏洞扫描等系统。
3.2软件容错技术
该系统基于J2EE开发平台和B/S架构,应用Spring MVC、Spring和Mybatis整合框架进行开发的,确保了平台架构的坚固性与稳定性。其中,Mybatis作为数据持久化层,主要处理对象数据表的添、删、改、查等操作;通过Spring将持久层、业务层、表现层等进行整合;Spring?MVC框架,通过实现MVC模式将数据、业务与展现进行分离。整合分3步:
(1)整合dao层。Mybatis和Spring整合,通过Spring管理mapper接口。使用mapper的扫描器自动扫描mapper接口在spring中进行注册。
(2)整合Service层。通过Spring管理Service接口。使用配置方式将Service接口配置在Spring配置文件中。实现事务控制。
(3)整合Spring MVC。由于Spring MVC是Spring的模块,不需要整合。
此外,系统采用中间件技术,将市局房产信息、3D地理信息等12个相关部门的信息与系统相连,确保了信息采集的可靠性。
3.3数据库服务器双机容错技术
数据库服务器(H3C R390)采用双机冗余容错技术,应用Oracle数据库的RAC(实时应用集群)技术提高系统的高可用性,系统基于Red Flag Linux平台。服务器双机热备为单工模式(Active/Standby)。其中,一台服务器运行数据库系统,另一台为数据库备份服务器,容错软件在服务器节点间保持着间歇的通信信号(心跳信号),相互监测对方的运行状况。当Server1宕机,Server2立即接管,保证工作不间断。本系统的数据存储采用宏衫MS3100磁盘阵列柜,使用RAID5技术。同时在两台服务器上安装双机容错软件(Data Ware),用以监视状态、协调工作、维护系统的可用性。
3.4服务器虚拟化集群技术
系统平台与政府其他信息系统,采用虚拟化集群技术。采用5台H3C UIS8000 R590部署虚拟化环境(每台配64G内存、双6核CPU,服务器下同),这5台服务器上都安装配置H3C CAS虚拟化软件,生成多个虚拟服务器,该网格化管理平台就安装在虚拟服务器上。同时,还采用1台服务器部署安装Virtual Center软件,对所有服务器(包括物理服务器以及及其上的虚拟服务器)进行统一的管理。采用两台服务器安装相关备份软件作为H3C CAS虚拟环境的备份服务器,对虚拟化环境进行统一的备份恢复管理。
4结语
系统采用了以上容错技术,确保了整个信息系统的安全可靠稳定运行。经过UAT与初步应用,系统相关人员感知良好,对外服务稳定,极大提升了政府的形象,确保了网格化管理与综合服务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友生.系统分析师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王勇.Springmvc+Mybatis由浅入深全套视频教程[Z].北京:清华大学,2016.
智慧城市网格化综合管理平台探索 篇3
一、引言
我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社会治理面临更大的压力和挑战,推行城市网格化管理成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迫切需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关系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是新常态下推动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必然要求[1]。
城市网格化服务管理是加强社会治理创新的集中体现,是推动社会治理创新不断发展的有效途径。在城市管理网格化发展的过程中,数字城管使城市发展更加可持续,有效解决多部门管理和协调的问题。同时,数字城管也是城市“管”、“治”的基础工程,是公众都可享用的“公共品”。因此,在已有数字化城管系统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扩充,作为智慧城管的公共平台[2],为建设智慧城市网格化综合服务管理提供技术上的支撑。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城市执法体制改革 改进城市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出:积极推进城市管理数字化、精细化、智慧化,到2017年年底,所有市、县都要整合形成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基于城市公共信息平台,综合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整合人口、交通、能源、建设等公共设施信息和公共基础服务,拓展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功能。加快数字化城市管理向智慧化升级,实现感知、分析、服务、指挥、监察“五位一体”。建立健全市、区(县)、街道(乡镇)、社区管理网络,科学划分网格单元,将城市管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事项纳入网格化管理。明确网格管理对象、管理标准和责任人,实施常态化、精细化、制度化管理。
按照《指导意见》的要求,本文认为,智慧城市网格化综合服务管理的基本要求一是突出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整体效益,实现智能化的技术创新与社会、经济、文化之间的互动,以及融入参与式的城市社会服务与管理;二是网格化服务与管理将实现组织结构、运作机制和服务流程等诸多方面的创新,促进协作性公共管理,在此基础上建立信息时代政府部门的治理机制,整合政策制定与执行,促进资源共享;三是通过各行业、各系统和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沟通互动、无缝链接、协同服务、快速反应、整体推进,为社会和市民提供一体化、全方位的社会服务与管理;四是整合“碎片化”的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资源,提升服务型政府深化改革的品质。
二、城市管理服务网格化发展概况
在城市管理服务网格化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各地的数字城管建设开始于2003年。数字城管是采用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与城市事部件管理法相结合的一种创新方式。它通过应用、整合多项数字技术,利用城管通,创新信息实时采集传输手段;创建城市管理监督中心和指挥中心两个轴心的管理体制,再造城市管理流程,通过建立主动发现问题的机制、责任明确的问题处置机制、长效考核的评价机制,实现科学、严格、精细、高效,全时段、全方位覆盖城市管理的方方面面。其涵盖的内容包括:市政管理、园林绿化、市容环卫、综合行政执法等多部门、多方面,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城管”,城市管理体制机制的重大创新。
在数字城管建设运行9年后,杭州、南京、宁波等一些城市开始启动智慧城管升级建设工作。2012年4月,作为国内首家智慧城管中心,宁波市智慧城管中心正式启动运行。
与数字城管相比, 宁波市智慧城管中心是在数字城管的基础上,综合应用物联网、感知网、云计算等集感知、获取、传输、处理于一体的信息技术,充分利用和整合已有的各类信息资源,推进数据融合[3]。智慧城管通过各类宽带有线、无线网络技术,实现城市管理各个环节、不同人与物之间的泛在互联;通过综合运用物联网技术、智能技术,实现对城市管理运行状态全面透彻的感知;通过社会各方的广泛参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将管理对象拓展到“人、事、物”全方位管理,实现公众参与的城市治理[4];通过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对海量数据的存储、计算、分析,实现城市管理的智能化,发挥智慧城市管理的整体效能;强调“以人为本”的开放创新,汇聚公众智慧,推动社会创新,实现以监管为主向管理服务并重转变。
三、温岭市智慧城管建设特色
2013年12月,温岭市被列为第二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后,在数字城管的基础上,开始推进智慧城管建设。通过几年来的实践,温岭市智慧城管建设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注重“物联网+”技术应用,推动智慧转型
1.“云”化资源
利用政务外网资源,搭建与公安、交通、建设等部门共享资源的“政务云”,将各部门的“信息孤岛”融合汇聚到统一的云计算资源库,打破部门各自为政的信息壁垒,以“统一归口、分布使用、交互共享”的资源动态管理模式,实现跨部门的信息资源集约化采集、网络化汇聚和统一化管理。对为公众提供服务的平台,采取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租用第三方天翼云。通过虚拟映像,将温岭市智慧城管视频资源与省级智慧城管平台互联互通,成为首个接入省级平台的县级试点,实现了省级平台对温岭市的宏观监管和指导,形成了具有温岭特色的第三方云与政务云共存的“混合云”优势,有效提高了资源利用率。
2.“物”联感知
通过融合信息感知平台,接入信息采集员的“城管通”、执法队员的“执法仪”和行业监管员的“处置通”等,通过智能终端获取的问题描述信息,以及渣土车、环卫车、行政执法车等车载系统获取的位置描述信息,通过分析作业车辆、作业人员和执法车辆、执法人员的位置和实况,实时指挥调度;通过统一视频感知平台,集成全球眼视频监控系统、车载视频监控系统、建筑渣土监控系统、垃圾焚烧发电厂实时监控系统等,整合天网工程中城市管理问题高发的66个点位,形成了面向城市管理的有效智能监控优势。
nlc202309082148
3.“大”数分析
在原有数字城管的基础上进行改造、更新、扩建,优化系统流程,实现智能化案卷提醒和回复,开发智能分析评价系统,提升智慧城管考核评价的科学性;通过一、二期工程建设,实现主城区29.93平方公里的标准化采集覆盖,同时建立可量测实景影像空间数据,将城市管理的事部件定位于全息影像空间参考系中,确保平台城市景观的可视性;利用数据仓库、数据挖掘等技术,从海量数据中提取隐含、未知并有潜在价值的信息,为政府部门决策、减少可能的风险提供一手数据。
(二)注重“物联网+”理念融入,创新服务民生
1.立足大众创新,提升公众参与
建成以微信、微博等为渠道的公共服务管理平台,创新市民参与机制;在省内首创建立wiki门户网站,促进城市管理的民主决策。同时,对有效上报城市管理问题,为城市管理提供良好建议的市民,给予物质或精神奖励。
2.立足社会创新,探索服务转型
在全国首创建立停车诱导微信公众平台,整合自驾车泊位寻找和公交、公共自行车站点、路线三位一体的信息查询功能,方便市民绿色出行;建立城市管理问题投诉渠道。市民通过微信直接发送城市管理事部件问题和意见建议。自2014年8月微信公众平台全新改版上线,点击量突破200万次。
3.立足知识创新,推进政产学研融合
加强与省内智慧城管专家组建的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智慧城管研究所的紧密合作,探索校政合作新模式。全省首个县级“智慧城管”教学实践基地落户温岭,双方互聘技术顾问、专家,共同培养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智慧城管方向)人才,指导学生顶岗实习,为学院师生讲座,定期开展学术交流,组织专题研讨。双方通过调研拟定的《温岭市智慧城管建设规划方案》通过省级评审,获得一致好评,作为全省县级市智慧城管建设标准方案推广;双方共同申报的合作科研项目“基于温岭的智慧城管信息采集项目”被省建设厅立项。
四、建设智慧城市网格化管理平台的思考
2013年,时任住建部副部长的仇保兴在“智慧地推进中国城镇化”主题报告中提到“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是升级为智慧城市的基础和捷径”,各地在开展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可以“优化数字化城管系统作为智慧城市的物理性公共平台”;“智慧城管是创新社会管理模式的必由之路”。因此必须不断深化数字城市管理技术应用,以业务驱动部门间的资源共享和数据整合,提升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5]。
智慧城市网格化综合服务管理的核心是社会管理,智慧城管管理领域的核心是城市管理,二者虽然领域不同,但是网格化管理的模式是可以复制的。本文提出的建设智慧城市网格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引入智慧城管平台的理念,将网格化管理延伸到街区和乡镇,叠加公共服务、社会服务、综合治理、权力阳光、决策、管理、服务、政务公开、社会监督与参与等项目内容,建立配套、完整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监督考核的闭环机制;围绕“政府城市综合管理、社会公共服务管理”,通过有效整合各部门的公用资源,统一实行“一个三级网络体制、一个统一服务入口、一个流程调处到底、一个监督考核机制、一个智能化平台”[6],最终是要着力于解决基层问题,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其特点主要表现在:
一是资源整合。通过对数据库(包括今后新增的数据库)进行统一规划,建设城市基础对象数据库、实景影像数据库,以及各类管理业务的数据库并加入时间维度,以此构建温岭市独有的、时空一体的城市数据库。二是热线便民服务中心。通过整合热线,包括市长热线12345、城管热线96310、城建热线12319、民政热线96345等特服号码和其他政府部门、公共服务企业的投诉咨询热线,搭建“一号对外”的服务平台,实现市民只要拨打一个电话就能得到政府部门提供的社区治理、小区管理、生活和便民服务。三是视频监控资源中心。通过整合视频监控资源,主要包括天网工程(公安局),公园及周边的视频监控(建设规划局),车站、公路的视频监控,以及公交、出租GPS监控(交通运输局),各市场及周边的视频监控(市场监管局),城管重点区域的视频监控(行政执法局),以及酒店、宾馆、商场等社会视频监控资源,搭建覆盖全域的视频监控网络,及时了解、掌握城市管理方面的相关信息。四是公共信息服务中心。通过整合政务公开信息,搭建数据共享交换平台,促进食品药品、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交通运输、教育科研等专业数据库之间的共享交换。五是地理信息服务中心。通过整合国土局的基础国土资源数据、建设规划局的天地图、交通局的道路路网信息、水务集团的给排水管网、供电局的电力线网等数据,在与智慧城管平台基础数据进行叠加、整合的基础上,形成信息覆盖面更广、基础设施功能更全的政务地理信息服务中心。六是拓展网络。数字城管的闭环监管流程是现代城市科学管理的基本方式和重要手段。在此提出创新性的三级网络管理体系,即在数字城管的基础上构建市级部门、乡镇街道、社区(村)三级网络,通过采集、派遣、处理、考核的闭环监管流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形成及时发现并有效解决问题的长效运行机制。
一级网络即市级网络,组建温岭市综合服务管理中心,整合信访、公安、司法、民政、人社、国土、卫计等部门,建立融信访接待、户籍登记办理、法律咨询、合作医疗、养老保险等业务为一体的平台;二级网络即街道、乡镇网络。通过整合派出所、流动人口管理办等资源,建立集多项职能于一体的社会管理服务机构;三级网络即行政村、社区网络。通过在行政村或社区建立基层管理服务站,开展各项便民服务,掌握社情民意,化解矛盾纠纷。
通过综合应用物联网、感知网、云计算等集感知、获取、传输、处理于一体的信息技术,充分利用和已整合的城市数据信息,推进数据融合,实现从管理到服务、从治理到运营、从零碎分割的局面到协同一体的四个平台,即业务协同平台、公共事业监督平台、应急指挥平台和基层公共服务平台。
参考文献:
[1] 杨海涛.城市社会网格化管理研究与展望. [D]
[2] http://www.gkzhan.com/news_People/detail/414.html
[3] 宋刚,张楠.创新2.0:知识社会环境下的创新民主化[J].中国软科学,2009(10):60-66.
[4] 宋刚,孟庆国.政府2.0:创新2.0视野下的政府创新[J].电子政务,2012(2/3):1-9.
[5] http://www.vsharing.com/k/CIO/2015-9/714403.html
[6] 智慧城市白皮书[M].(2012),中国通信学会智慧城市论坛
(责任编辑:李静敏)
网格化社会管理平台 篇4
关于推进村(社区)“网格化”平台
建设工作的方案
各镇党委、政府,各街道党工委,县直相关单位:
为坚持源头治理、依法治理,下大气力解决好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治安问题,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治安环境,推进“平安小金”建设,根据州委办、州政府办下发的•关于印发†阿州城乡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阿委办发„2014‟4号)和县委、县政府办公室下发的•关于印发†小金县村(社区)网格化管理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小委办„2014‟39号)文件精神的要求,经县综治委领导指示,特制定村(社区)“网格化”平台建设工作方案。
“电子地图”和“数字网格”。围绕实有人口服务管理,建立全面动态、开放共享、多方响应、涵盖自然人和法人的人口基础信息系统;围绕实有房屋服务管理,建立包括产权房、非产权房和城市部件,归属明确、人房关联的房屋基础信息系统;围绕实有人口和实有房屋管理服务,建立社区、网格综合服务管理信息应用系统和专业服务管理信息应用系统,形成城区全域覆盖、开放式、兼容式、共享式的社会管理综合信息平台,为各级各有关方面及时准确掌握社会动态、推进服务管理、提高行政效能提供信息支撑。
3.推行全程化服务。依托社会管理综合信息系统,及时了解群众诉求,积极主动提供服务,把社会服务贯穿于常住人口的生命周期和流动人口的生活周期全过程。新生儿童出生后,医院将其初始信息发到实有人口基础信息系统,公安、计生、卫生、教育等及时跟进,形成新的个体生命周期信息体系。外来人员进入我县,相关部门通过网格管理渠道,及时建立相关信息,跟进实行全程化管理和服务。
(二)建立联动融合机制
1.融合信息资源。利用系统对接,实行“动态采集、关联比对、系统集成”,推进网格管理信息与职能部门信息融合。网格
服务管理员每天深入社区,动态采集人口、房屋,特别是新生儿童、流入人口等基本信息;相关职能部门按照工作职责和流程采集相关专业信息。网格服务管理员采集的信息利用“社区E通”实时上传,首先交换到公安警综平台,与公安系统全国人口库进行基础性关联比对,形成以准确的身份证号为唯一代码的人口基本信息;再通过共享交换平台,将人口基本信息与公安、人社、房管、民政、卫生等部门专业信息进行综合性关联比对,集成综合信息。
2.融合工作力量。积极引导各级各职能部门整合基层资源、下沉工作重心,与乡镇、社区、网格工作力量融合,强化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能力。要大力加强乡镇便民服务中心、综治维稳群众工作中心、网格管理中心“三个中心”和社区便民服务站、综治维稳群众工作站、网格管理站“三个站”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打造社区专职工作者、网格服务管理员和社区志愿者“三支队伍”,形成多方整合、多位一体的基层服务管理新体制。
3.融合工作流程。各相关职能部门以实有人口基础信息系统为轴心,跟进管理和服务,形成部门工作相互衔接、相互支撑、互为前提、良性互动的社会管理服务新格局。推进食品安全监管与社会管理创新融合,充分利用社区网格管理站和网格服务管理
工作制度;完成现场点打造、资料整理与归档、人员公示和制度上墙等工作,筹备好全市社区网格化管理体系建设现场会。
(四)总结提升阶段(4月21日—4月30日)。及时总结提炼社区网格化管理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特色和亮点;以制度化方式形成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长效机制;全面完成试点工作目标任务,认真做好迎检准备,确保顺利通过省州年终检查验收。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精心实施。为切实加强社区网格化体系建设工作的领导,县上成立以县委书记毛端喜为组长的领导小组,下设综合组、宣传组、专家组、技术组、督导组五个工作组(详见附件),负责社区网格化管理体系建设工作的组织、指导、协调、督促、检查等工作。美兴镇、各相关部门也要成立相应工作机构,把社区网格化管理体系建设作为深化平安小金建设的重要举措,切实加强领导,协调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
(二)加强统筹,落实经费。社区网格化管理体系建设工作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在推进过程中,相关部门要切实加大投入力度,从政策、项目、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统筹解决社区网格化管理工作场所和工作经费的落实。县财政局要将社区网格化建设经费和社区网格服务管理员报酬等纳入本级财政保障,为社
区网格化建设提供必要的财力支持,保证社区网格化管理工作的有效运行。
(三)协作配合,资源共享。要统筹各方资源,充分利用好公安、计生、统计等部门的户籍、计生、人口普查等方面的现有信息,逐步与城管、群工、公安等信息实现资源共享。要把网格化建设与城市管理中的重大问题紧密结合,在解决辖区矛盾纠纷、监督违法建设和非法经营、发现和消除火灾隐患、促进环境整治等方面取得实效。
(四)强化督查,严格考核。要把社区网格化管理体系建设工作纳入绩效管理和综治目标考核,年末严格考核、逗硬奖惩。县委、县政府督查办要建立社区网格化管理专项督查组,不定期到各社区督查指导工作,及时发现问题,把握工作进度,以督查促进落实。对工作组织不力、未完成任务的社区和支持社区网格化建设工作不到位的县级相关部门,进行通报批评,督促整改,并在绩效考核时扣减目标分,造成严重后果的将按照有关规定进行严肃处理。
(五)注重宣传,营造氛围。各乡镇、各相关部门要充分发挥主流媒体、新兴媒体等宣传阵地的作用,大力宣传推进社区网格化管理建设工作的重大意义和操作办法,真正使这项工作家喻
由两镇党委、政府牵头,负责网格划分,网格管理员招聘、培训、分配、管理和合同签订;组织首次信息采集,社区网络建设;开展便捷式服务等。
(二)宣传组
组
长:付光辉
县人大副主任
副 组 长:喻林斌
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文联主席 成 员:张国兵
县委政法委副书记、综治办主任
刘
宇
县报道组组长
曾广荣
县电视台台长
杨君慧
县“大调解”办副主任
杨
勇
美兴镇党委副书记、镇长
主要职责:由县委宣传部牵头,负责社区网格化管理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宣传的策划、制定和实施,报道工作进展情况和成效;负责相关政策、做法的宣传宣讲等。
(三)技术组
组
长:张
庆
县公安局局长
副 组 长:张国兵
县委政法委副书记、综治办主任
牛培龙
县政府办副主任、政务中心主任 成员:黄仁炎
县委办副主任、保密办主任
吕尚君
县纪委副书记、监察局局长
杨
军
县国土局局长
杨青松
县住建局局长
向
红
县委政法委综治办副主任
边续远
县公安局新桥派出所所长、网监大队大队长
魏德辉
美兴镇党委副书记
杨春禄
四姑娘山镇党委副书记
曹
莉
项目组现场负责人
县两镇、县级各职能部门的系统操作人员和业务骨干
主要职责:由县综治办牵头,负责完善改进社会管理综合信息系统和“社区E通”软件;负责绘制系统所需电子地图;明确各部门使用权限,培训系统操作人员,督促系统对接;负责指导县、乡镇、社区管理平台建设,指导信息录入、比对;严禁涉密信息录入等。
(四)督导组
组
长:李世军
县委常委、纪委书记
副 组 长:吕尚君
县纪委副书记、监察局局长
成员:薛劲松
县委县政府督查室主任
张国兵
县政法委副书记、县综治办主任
向
红
县委政法委综治办副主任 杨君慧
县委政法委大调解办副主任
网格化社会管理平台 篇5
1、上下“联络”。网格长是网格化管理的具体实施者,承担着上达社区、办事处,下联社区居民群众的工作任务,在遇到超出处理能力范围的事件,要及时上报。
2、采集“信息”。网格长要熟悉和掌握所辖网格区域内的户籍人口、常住人口、波动人口、商业网点、驻区单位等信息的基本概况。经常新、及时地将网格内的基本信息报社区工作站信息元,确保数据信息库基本信息真实、准确。
3、便民“服务”。网格长在接到电话后,要将各项服务的流程、需要准备的材料一次性告知居民,并及时受理居民群众所需的计生服务、低保申请、困难救助、廉租房申请、民政优抚、残疾人服务、安全生产、隐患排查、社会保安综合治理、环境整治、卫生防疫等各项工作任务。
4、安全“监管”。网格长要将所辖区内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商业网点做好督促整改工作。要积极协助社区民警做好辖区秩序的维护工作,发现危害社会稳定的行为要及时上报社区和派出所的同时,做好劝告、引导教育工作。
5、卫生“监督”。网格长要对所辖区域的环境卫生做好督导,经常性的督促辖区内单位和商业店铺,按照“门前三包”的要求做好督促检查。同时要对网格内的“牛皮癣”、小广告及时督促清理。
6、维稳“接待”。网格长要掌握所辖区域内的社情民
意,几号民情日记,做好信访和维护社会稳定工作,要及时向社区、办事处反馈区域内的重大社情民意。
7、文明“传播”。网格长要将文明创建工作作为经常性的工作任务,引导社区居民开展移风易俗,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积极落实计划生意工作目标,提倡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把创建文明社区、文明楼栋、五好家庭活动作为自觉行动。
8、政策“宣传”。网格长要及时吧中央、省、市的路线、方针政策等重大决策,宣传到所辖居民群众中,引导居民把上级的决策、方针变为居民的自觉行动,架起政府、办事处、社区联系居民的连心桥。
巴彦南路社区
网格化管理方案 篇6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省、泉州市社会管理创新相关会议部署,根据《晋江市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晋委„2010‟111号)和《晋江市开展“下基层、解民忧、办实事、促发展”》(晋委„2012‟62号)精神,紧扣我市开展“项目落实年”、“三产跃升年”、“深化城市建设管理年”三个活动,按照“以综治工作为主题、以掌握信息为重点、以化解矛盾为目的、以服务群众为宗旨”的工作要求,通过创新村(社区、企业)管理体制、机制,整合村(社区、企业)管理资源,建立村(社区、企业)社会管理“网格化管理”新模式。通过“定格、定人、定责、定序”,依托综治网格化管理工作平台,实行扁平化、精细化、高效化、全覆盖、全天候、全方位的社区管理和服务,着力提高综治管理服务水平,实现社情民意收集无遗漏、村(社区、企业)管理无盲点、服务无缝隙,达到刑事治安发案降低、安全事故隐患减少、信访案件下降、社会平安和谐、人民群众安全满意的目标,努力为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工作任务
(一)划分三级(或四级)网格,搭建基本框架 以立足实际、着眼发展、便于管理为原则,按行政层级划分三级或四级社会管理综合治理服务网格。
1、一级网格。以现有的行政村(社区)为依托,村(社区)书记、主任为一级格长(企业参照实行)。
2、二级网格。按责任片区划分,村(社区)两委成员为二级格长。
3、三级网格。以楼栋院落或居住相对集中区域为基础,一般以50户左右群众为单位(可结合实际情况灵活设置),选聘一名群众信任的居民为三级格长(一般为党员、村民代表、居民小组长、平安中心户长或电话联防户长)。
4、四级网格。各镇(街道)、村(社区)也可结合电话平安联防模式,再设立四级网格,按照10户左右为单位设置,由电话平安联防户长为四级格长。
各级网格与网格之间、网格内户与户之间要建立格与格、点与点的相互联系制度,实现联防联动、信息互通,有效发挥网格化管理实效。
各镇(街道)依托综治信访维稳中心成立网格化管理服务中心,负责指导全镇(街道)的村(社区、企业)社会管理综合治理网格化管理工作。
(二)健全二级平台,理顺管理体制
1、镇(街道)综治工作平台。主要指镇(街道)综治信访维稳中心。镇(街道)综治信访维稳中心负责镇(街道)网格化管理服务工作,中心主任为第一责任人。镇(街道)综治信访维稳中心规范化建设的基本要求是:按照综治、信访、司法、调解、警务、禁毒、流动人口及重点人口服务管理、安全生产、反邪教、消防安全整治等“十位一体”的运转模式开展工作。建立和实行工作例会、督办督查、工作流程、基本台账等制度,负责做好一级网格上报和本中心直接受理的综治信息收集、归类和分流工作,按照镇(街道)综治信访维稳中心成员单位的相关职责提出交办意见并督促落实;负责对本级无法解决处理的信息按照程序反馈到相关市综治委成员单位,并负责指导村(社区、企业)综治信访维稳工作站开展社会管理综合治理网格化管理工作。
2、村(社区、企业)综治工作平台。主要指村(社区、企业)综治信访维稳工作站。村(社区、企业)综治信访维稳工作站负责一级网格,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村(社区)主任为第一责任人。村(社区、企业)综治信访维稳工作站
创建的基本要求是:建立和落实各类综治力量协作制度,按照“十位一体”的模式围绕治保、调解、综治宣传、流动人口及重点人口管理、禁毒、帮教、消防安全整治、反邪教、社区矫正、社情信息收集等方面内容开展工作,并领导社会管理服务队开展社会管理综合治理网格化管理工作。
(三)组建工作队伍,明确服务内容 各村(社区)依托原有综治工作力量组建社会管理服务队,由村(社区)综治信访维稳工作站统一领导,分片负责做好各片组的社会管理“网格化管理”信息采集工作。服务队由镇(街道)驻村(社区)干部、片警、村(社区)干部、党小组组长、村(社区)居民小组长、村(社区)医疗工作者、村(社区)巡防队队员和村(社区)平安志愿者队伍组成,具体人数根据社区规模和三级网格的数量确定。社会管理服务队在网格内重点做好社情信息收集、政策法规宣传、治安防范巡逻、矛盾纠纷调处、流动人口管理、惠民便民服务等六个方面工作。镇(街道)网格化管理服务中心成立协调处置组、综合服务组和督办考核组对接处理村(社区、企业)网格上报的各类问题。
(四)完善三个制度,拓展服务领域
网格化无线电管理的研究 篇7
1 网格化管理技术
所谓网格化管理, 是指借用计算机网格管理的思想, 将管理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若干网格单元,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各网格单元间的协调机制, 在网格单元之间实现有效地信息交流, 透明地共享组织的资源, 最终达到整合组织资源、提高管理效率的现代化管理思想。
网格化管理的本质是一种作业方式的优化和完善, 是在一体化信息平台的支撑下, 前台着眼服务对象的需求, 后台着手服务管理资源的调配, 借助跨部门的管理规则和业务流程,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 构筑资源共享与工作协同的运作模式, 使管理者突破传统方式和手段的局限, 实现流程顺畅, 提高综合管理和服务的效能。
网格化管理在国内最早见于网格巡逻, 巡警在责任区域内, 负责及时发现、快速响应。随着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 网格化管理理念的应用实践逐步拓展到城市建设、人口管理等社会的各个方面[1]。
2 网格化管理的优势
首先, 它将过去被动应对问题的管理模式转变为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第二, 它是管理手段数字化, 这主要体现在管理对象、过程和评价的数字化上, 保证管理的敏捷、精确和高效;第三, 它是科学封闭的管理机制, 不仅具有一整套规范统一的管理标准和流程, 而且发现、分析、处理、总结四个步骤形成一个闭环, 从而提升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正是因为这些功能, 网格化管理可以将过去传统、被动、定性和分散的管理, 转变为今天现代、主动、定量和系统的管理。
3 网格化技术在无线电管理中的作用
网格化管理作为一种新兴的管理手段, 因其表现出的诸多优势, 已在各行业中得到广泛使用。在无线电管理工作中引入网格化管理的理念, 可以实现无线电频谱资源管理的科学化和精细化。特别是网格化管理中的数字化技术, 可以使无线电管理能力得到本质的转变和提高。
(1) 增强无线电频谱资源管理的技术手段, 提高无线电管理能力。
1) 变被动监测为主动监测, 增强技术手段;
2) 通过实时分析和数据积累, 随时为管理提供依据;3) 数据库信息前移映射到网格单元, 提高管理能力;4) 网格精细划分, 智能化识别信号方向, 实现精细化管理和智能化管理;
5) 以GIS系统为基础, 直观显示, 为技术和管理提供便利性。
(2) 适应无线电通讯由模拟信号、大区制、大功率覆盖向数字信号、小区制 (微蜂窝) 、宽带微功率发展的技术趋势。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无线电通讯技术应用越发广泛, 无线电通讯技术也呈多样性发展。为了对无线电频谱资源进行有效管理, 需要加强对数字信号、区域性微弱功率信号的关注。当前通讯技术中使用较多的Wi Fi等数字信号虽然由于发射功率较小, 按照以往的相关规定不属于无线电管理机构的管理范围, 但作为使用越来越广泛的通讯技术, 无线电管理部门对其提出了“保护性监测”的概念, 即监测这些微弱信号的合法频段内有无超功率发射的信号。超功率信号会对微弱功率信号产生干扰或其他影响, 排除超功率信号是对微弱功率信号通讯的有效保护[2]。
(3) 逐步实现“天气预报”式的电磁环境测报, 提升无线电管理工作在社会生活中的认知程度和影响力。
近年来, 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在追求高品质的生活时, 电磁环境对生活的影响也逐渐得到广大民众的重视。但由于各种原因, 普通民众很难准确了解到生活、工作中周边的电磁环境情况。作为国家对电磁频谱的管理部门, 如果能够科学、准确的提供电磁环境测报, 将有利于提升无线电管理工作在社会生活中的认知程度和影响力。
(4) 为政府管理部门提供精确、科学的城市电磁环境态势, 起到决策辅助作用。
通过对一定时间内电磁环境监测数据与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的统计和分析, 可以为政府管理部门提供城市电磁环境发展态势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趋势, 作为城市规划和发展方向的决策辅助依据, 使无线电管理工作在城市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
4 网格化无线电管理分层
网格化无线电管理为无线电管理提供了全新的工作思路和更加科学的管理手段。网格化无线电管理与传统无线电管理方式相比, 实现了管理手段的数字化以及无线电监管责任和管理范围的具体化、明确化、科学化管理。
网格化无线电管理, 以数据库网格化作为基础, 以GIS为主要表现形式, 为无线电管理工作提供了一种新的工作思路和更加科学的管理手段。
网格化无线电管理采用分层技术, 从上层至底层单网格面积由大到小, 实现由宏观整体到具体业务应用的全方位监管和各种业务分析应用。
网格被分为5层。最高层第1层的网格面积最大, 依次递减, 最底层第5层的网格面积最小, 各种信息展示和业务根据需要分布在不同层面。
最上面第1层网格, 定义为“信息总览层”;该层以直观的方式展现辖区内的监测资源信息、监测网对各种无线电业务的监管状态、各种无线电业务在地域上的分布、在频域、时域上的使用情况、城市电磁环境态势以及各个区域的人口、企业等社会类信息;使用者在掌握丰富的管理信息的同时, 对辖区内的无线电管理工作情况一目了然[3]。
第2层的单网格定义为“公共信息层”, 是对总览层的信息细化, 可以更方便地了解总览层中业务监管状态、业务分布、电磁环境态势等信息在局部区域的细节特征和具体表现情况。
这两层网格, 为用户提供了一个较大的管理尺度, 便于从宏观的角度掌握辖区内的无线电频谱资源和管理资源以及管理能力;
第3层的单网格定义为“统计分析层”;在工作中, 系统进行各种业务数据统计分析和数据挖掘结果信息展。考虑到统计分析和电磁环境评估需要综合分析多个监测站的监测结果, 因此“统计分析”设定第3层, 向下采集监测和业务数据信息, 向上为信息展示提供数据分析结构, 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4层的定义为“监测/业务网格层”, 频谱监测和各种无线电业务的管理工作均在该层完成。考虑无线电监测和测向定位的工作精度, 以及常用典型无线电业务开展的区域性, 所有的监测覆盖和业务活动的最小管理、显示面积均以该层的单网格面积为基本单位。
第5层的“管理网格层”是网格化的最基本管理单位, 表现了最小的管理尺度;同时也完成了对管理区域的矢量化划分, 为实现数字化管理奠定了基础。
5 结束语
网格化管理是新型的现代化管理理念, 有着广泛的研究领域和应用范围。本文提出的网格化管理与无线电管理工作相结合的创新性思路, 对无线电管理思路转变的启发, 解决无线电管理发展中面临粗放型、被动式等的一系列问题, 发掘网格管理在无线电管理领域中的又一个应用实例, 有着开拓性的现实意义。
摘要:文章基于无线电通信技术和业务不断进步, 日益复杂的电磁环境对无线电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 针对现有的无线电粗放管理模式逐渐不能满足业务和管理工作需求, 提出运用网格化管理理念实现无线电管理信息化、自动化, 由被动式行业管理模式向主动式社会化服务型转变, 做到管理精确化、科学化, 以适应未来无线电管理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无线电,管理,网格化
参考文献
[1]郭福洲.我国网格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2008, 2:131-132.
[2]周鸿顺.频谱监测手册[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6.
城镇绿地网格化管理模式探讨 篇8
一、网格化市管理模式及特点
网格化城市管理以更新城市管理理念入手,以应用和需求为导向,采用单元网格管理和城市部件管理相结合的方式,利用信息采集器,建立监督、指挥相分离的管理机制,再造了城市管理流程,从而实现了精确、高效、全时段、全方位覆盖的城市管理[1]。
(一)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
网格化城市管理是将城市管理区域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为若干网格单元,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格单元之间的协调机制,由城市管理监督员对所分管的网格单元实施全时段监控,将发现的城市管理问题上报城管(监督)指挥中心,再由城管(监督)指挥中心将问题派发给相应的政府部门或公共服务企业进行处理,并及时反馈处理结果,监督中心则对政府部门及公共服务企业履责情况进行监督评价。
网格化城市管理以单元网格为基础,将网格内各种城市市政基础设施称为网格化部件,将城市建设和管理中所发生的事情称为网格化事件。网格化城市管理中既包括部件,也包括事件和人的行为。
(二) 网格化城市管理特点
我国较早实施网格化管理的城市是北京和上海,随后又有多批试点项目在多个城市(区)相继开展,为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的进一步推广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推行以来,产生的积极作用主要有:第一,明显提高了城市管理效率,实现了传统管理模式向精细化方向的转变,极大改善了城市面貌;第二,新模式通过信息技术手段与科学的管理流程设计,有效降低了城市管理成本;第三,新模式克服了传统城市管理模式的制度缺陷和技术障碍,强化了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建立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做出了有益探索;第四,新模式实现了沟通渠道的双向性,提高了城市管理的民主化水平;第五,通过新型绩效考核制度,进一步规范了城市管理者的执法行为,促进了城市和谐[2-4]。
二、城镇绿地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
城镇绿地网格化管理信息体系中的主要内容有绿地的网格划分、监督巡查方式和事部件梳理等。
(一)网格划分及监督巡查方式
城镇绿地网格化管理中,城镇绿地按照一定的原则被划分为一定大小的网格单元,形成不同层次的多级网格。依照管理对象的不同,不同属性的绿地的划分方法各不相同。如一般的公共绿地(如行道树、立体绿化等),应依据其行政属地、地理布局特征和易于管理等原则,以一定的范围为基本单元,形成单元网格,并根据单元网格中事部件的数量,将若干个单元网格组合成一个责任网格;对于大型公园,可将其作为一个相对独立和封闭的管理区域划为独立的责任网格;对于病虫害监测则是把每个监测点的监测范围作为一个责任网格。
绿地的巡查监督方式应依据单元网格中绿地部件的数量来确定。公共绿地一般采用人工巡查方式,部件少的网格可以不单独使用绿地巡查监督人员,而由城管监督员一概负责绿地问题的发现、上报。如行道树,其栽种密度小,间距大,范围广,若单独指派人员负责发现一个区域的绿化问题,则会造成人力的极大浪费;而像大型公园这种事部件极多的场所,则必须单独派遣巡查人员来发现绿地中的问题,进行及时的上报。在人口较集中的公园,或巡查人员难以到达的场所,可采用视频监控方式对问题进行快速发现。在城镇有害生物的监测上,可运用PDA等技术开发专业的有害生物采集系统,实现有害生物数据的快速采集[5]。
(二)事部件梳理
城镇绿地作为部件纳入网格化城市管理范畴后,其事部件的确定就成为城镇绿地网格化管理中的核心内容。公共绿地这一部件,应包括乔灌木、花草、附属设施、道路和水面等多种绿地要素,其发生的问题各不相同,采取的养护、处理方法和处置标准也不相同。如行道树这一管理对象,专业上可分为树木、树桩和树穴等管理实体,对于这3个实体其处置方法、处理时限都不一样。树桩或树穴盖板设施的更换一两天甚至一两个小时就可以完成,但对于行道树的补种则只能在适宜的季节进行。因此,经过分析,在城镇绿地专业网格化管理中,把公共绿地、行道树、古树名木等管理对象深化为15个二级部件,54个网格化事件,为绿地管理工作的细化深入提供参考。实际运行时,所有部件还需赋予相应代码并设计相应的图例,按照实际位置把所有部件进行定位标图,建立属性信息数据库和地理编码数据库。表1列出了行道树、古树名木和公共绿地的二级部件划分和网格化事件。
三、城镇绿地网格化管理工作流程及作用
(一)城镇绿地网格化管理工作流程
基于网格化城市管理的城镇绿地管理,其工作流程包括信息收集、案卷建立、任务派遣、任务处理、处理反馈、核实结案和综合评价七个环节[1]。具体程序是:每个绿地网格由若干监督员负责(根据单元网格内部件数量来调配城管监督员和专门负责绿地巡查的监督员),对分管区域实行不间断巡视(城镇绿地根据其特性可确定每天巡视的时间,如6:00~18:00),发现问题后立即用“城管通”发送图文声信息向监督中心报告;同时监督中心可以开通群众监督热线电话接受来自社会公众和媒体的信息;监督中心得到这些信息后,进行甄别、立案,并将相关案卷批转到城市管理委员会的指挥中心;指挥中心根据问题性质,立即派绿地养护部门到现场进行处理;专业人员处理完毕后,将处理结果上报给指挥中心;指挥中心即派监督员进行现场核查,并收取核查结果,通过对两方面信息核实一致后进行结案,至此一个完整的工作流程结束。同时,这一处理过程将作为评价系统的重要基础数据。具体流程见图1。
(二)城镇绿地网格化管理的积极作用
城镇绿地过去的管理模式中,绿地养护单位由于集发现问题、处理问题、监督检查的职责于一身,缺乏有效的外部监督,发现问题后要由本部门来处理,发现问题越多,自身的工作量越大,造成管理质量、管理效率低下。基于网格化城市管理的城镇绿地管理新模式将监督职能剥离出来,将问题发现、监督和处理的主体一分为二,各负其责、互动促进,使城镇绿地管理系统结构更加科学合理,克服了突击式、运动式、被动、滞后等弊端,真正建立了城镇绿地管理的长效机制,提高了绿地养护质量,更好地发挥城镇绿地的生态、休闲和景观功能,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四、城镇绿地网格化管理应用实例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规划、筹备、建设、配套的全过程中也应用了网格化城市管理,而且世博会的生态、环境建设依托网格化管理的科技手段,贯穿于城区各个环境整治工作中,成效显著。此次世博会市容环境综合整治以改善公共绿化面貌为目标。结合网格化的推广应用,摸清绿化林业底数,完成了80公顷街道的绿地升级改造、内环线内10万株行道树及其配套设施的更新改造。按网格化管理要求,完善了绿化管理的部件、事件的标准规范。进一步深化资源整合、流程再造,依托信息化、网格化手段,建立全覆盖的绿化养护管理应急联动机制。例如,宝山区实施网格区域定点监测“绿、黄、橙、红、黑”五色环保预警模式。对各网格内水环境治理、大气环境质量、污染物排放强度、环境信访矛盾等各项指标进行综合测评。该网格化管理模式自推行以来,占宝山区总面积36.7%的网格区域的环境陆续得到了改善,大大提升了宝山区的环境质量[6]。
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的推广应用已成为强化我国城市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城镇绿地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纳入网格化城市管理范畴,成为网格化城市管理的内容之一。由于城镇绿地本身的属性,构建城镇绿地网格化管理的信息系统必须依据相应的原则建立在与绿地管理相符的基础上。构建城镇绿地网格化管理系统,着重解决绿化专业管理的问题,既是对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的拓展应用,更是对城镇绿地专业化管理的深化,是绿地管理走向现代化的标志之一。
参考文献:
[1]陈平.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探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3(1):142-148.
[2]陈先毅,施倩.对数字化网格化城市管理的理论思考[J].上海经济研究,2006(1):76-80.
[3]阎耀军. 城市网格化管理的特点及启示[J].城市问题,2006(2):76-79.
[4]姜爱琳,任志儒.论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的成效、问题与对策[J].特区经济,2007(6):222-223.
[5]刘书华,杨晓红,蒋文科,等. 基于GIS的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决策支持系统[J].农业工程学报,2003 , 19 (4) : 147-150.
[6]城市网格化管理与“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J].中国城市经济,2008(9):47.
【网格化社会管理平台】推荐阅读:
三维网格化社会管理服务平台09-01
宜昌社会管理网格化考察报告11-04
乡社会管理网格化工作制度11-16
社区社会治理网格化管理实施细则12-07
兴寿构建网格化社会面防控体系维护全区安全稳定的工作方案05-27
职工网格化管理08-31
网格化服务管理12-16
网格化管理校园安全06-07
网格化管理宣传制度06-27
社区网格化管理考试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