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型公共服务平台(共12篇)
智慧型公共服务平台 篇1
0 引言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信息化水平已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建设“智慧和平”公共服务平台符合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深入推进信息化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市场化的高度融合的要求, 同时为加快推进智慧基础设施体系、智慧城市管理体系、智慧公共服务体系、智慧经济运行分析体系和公安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 加大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充分发挥信息化在经济发展中的带动作用, 在政府行政体制改革中的支撑作用, 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绿色引擎”作用。建设“智慧和平”公共服务平台要以社会公共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重点, 以需求为导向, 以创新为动力, 进一步完善平台系统, 优化应用环境, 拓展服务内容, 努力将“智慧和平”公共服务平台打造成推进天津智慧城市群建设的重要窗口。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 网络在构建和谐社会、打造阳光政府, 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过程中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而这种作用的发挥, 是以网站政务公开、互动交流、网上服务、网上办事的程度和效率所决定的。随着社会民主气氛的浓厚和网民自身素质的提高, 以及网络具有低成本、及时互动和方便快捷等传统媒体所不能比拟的优势, 网民参政议政的热情不断高涨, 网络成为民意表达的重要平台———从针砭时弊、舆论监督到爱国热情的表达, 网民们越来越走向成熟, 成为一支强大的、不可忽视的力量。
智慧和平公共服务平台是政府的一个窗口, 代表了政府的形象。平台如何发挥出自身的特点, 如何吸引更多的市民, 如何引入更多的接入方式, 让更多的电话、短信、网民、3G等市民用户满意, 关键是要不断创新, 以先进的技术、创新和以人为本、为民服务的意识, 真正做到“急人所急, 帮人所需”,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适应中国政府的、有中国特色的公共服务平台。
1 系统平台建设目标
项目建成后, 将为和平区内的居民提供证照办理、管理服务、文化娱乐、婚姻登记、房屋买卖、户籍办理、各类保险、法律咨询、水电气申办及故障报修等一条龙服务。
1.1 集中受理
由公共服务平台前台承接政府对外的全部服务, 对可以通过知识库解决的问题进行及时解答, 对于无法及时解答的问题按照公共服务平台运作规程, 认真按程序处理。
1.2 对口分发
公共服务平台前台对咨询类问题, 且能判定处理单位的, 按照该单位建设方案提供方式, 直接进行转办;无法判断的服务事件转接至指挥中心, 再由指挥中心协调判断派发至相关部门办理。除上述两种办理方式外其他情况呼叫前台必须通过服务单进行流转。
1.3 归属办理
归属单位及时查看本单位“办件签收”并签收服务单, 并要求在24小时内给与相关问题有效答复。签收后应按照本单位运行方案立即进入办理程序, 严格按照办理要求和办理期限定期办理。对于不属于本单位或需要其他单位协同解决的问题, 可自行发送相关单位或接转指挥中心, 但需填写详细的办件说明。
1.4 跟踪督办
指挥中心对全部案件进行跟踪督办, 并提出督办意见, 指挥中心需对公共服务平台运行中出现的问题按照监督管理办法严格处理;各公共服务平台成员单位要指定分管领导并对本单位全部服务事项督办。
1.5 办结回访
主办单位对于办理完毕的服务事项需及时对服务单进行说明, 对于无法按期办结的事项, 主办单位要及时填写逾期原因。公共服务平台前台及时查看办结案件, 按照主办单位办理情况对相关事项进行回访。
1.6 统计发布
公共服务平台指挥中心会将所有受理信息分类统计, 并发布于平台的对外网站及内部系统中。
1.7 审结归档
对于回访满意的事项, 公共服务平台前台对该服务单进行审结并归档。对于回访不满意的事项, 重新制作服务事件, 并写明详细情况转至相关单位。
1.8 通报考核
指挥中心定期通报平台运行情况, 并以办理受理事项及时率、办结率、群众满意率等指标为主, 制定科学有效的考核体系, 定期将考核结果上报区委、区政府、智慧城市领导小组, 并通过平台网站及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布。
2 政府工作的监督管理途径
2.1 平台提供强大的现场监管和数据监管平台
通过实时的现场数据实现强大的现场监管, 实时掌握百姓呼叫情况、各个媒体 (电话、网络、3G、短信、邮件等) 分类情况、座席现场处理情况、民生问题分类情况等实时的现场数据, 根据现场反应数据及时应对作出反应, 如:根据不同媒体接入情况合理安排人员加强处理速度;根据民生反应情况安排相关部门直接现场处理;对于突发猛增的事件作出快速反应等。通过数据分类库实现强大的数据监管, 实时查看各类数据分类信息库, 各个部门转办督办情况、各个部门工作效率、市民信息的集中数量、市民关注焦点、问题反映焦点等重点的信息, 根据这些信息及时发现政府各个部门问题, 立即进行工作部署和调整, 及时解决百姓问题。
平台是政府监督各个部门工作的重要渠道;通过现场监管和数据监管, 提供明确数据信息, 切实改进政府机关工作效率, 提高行政效率和依法行政水平, 从而大力加强政府部门建设, 通过监管不断深化政府部门考评机制。
2.2 数据分类、整合、汇报平台
政府的工作主要体现在老百姓的民生反应数据上, 平台提供了强大的数据分类、整合、汇报平台。
数据分类是在公共服务平台数据基础库中对各个方面的信息直接分类, 包括民生问题分类、处理转办分类、百姓选择媒体 (电话、网络、邮件、3G、短信等) 分类、部门工作情况分类、焦点重点分类等多种数据分类方式, 通过基础数据即可实现快速、方便的数据查看。
平台提供开放的报表查看系统, 所有数据可在报表系统内实现全面整合, 可查询明细报表、图形报表等各个样式, 可查询民生、政府部门工作等各个方面数据, 政府可根据政策调整、焦点问题改变、环境因素等不同外部影响, 及时调整数据整合, 及时查看现阶段关注数据焦点, 通过数据了解百姓心声, 了解政府各个部门工作情况。
平台提供大量的政府工作相关模板:《区长热线工作汇报模板》、《民生问题汇报模板》、《政府部门工作模板》等与政府工作相关的大量模板, 为政府工作节省大量的时间, 建立高效的工作方式。模板的使用主要关注根据情况文字方面的调整, 汇报所需的各个数据选择即可, 详细的数据模板会自动从基础库中读取, 保证数据的精确度。
应用强大的数据分类、整合、汇报平台, 为政府建设提供精准详细的百姓民生数据和政府部门数据。
3 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与平台融合原则
在满足系统整体性能的前提下, 充分利用现有的软硬件资源, 并与已运行的热线系统全面对接, 做到数据与业务平滑过度。
3.1 标准化原则
规范性、标准化是一个大型系统建设的基础, 也是系统与其他系统兼容和进一步扩充的根本保证。因此, 对于智慧和平公共服务平台而言, 系统设计和数据的规范性和标准化工作是极其重要的, 是系统开放性和数据共享的要求, 在系统建设之前应有明确统一的数据采集规范和质量标准, 整个系统的规范标准的制定完全遵循国家规范标准和有关行业规范标准。
3.2 规范制度原则
通过整合流程, 明确区、乡 (街道) 及相关部门和单位的职责分工, 完善相关制度, 以规范化方式减少多头管理、职责不清、互相推诿的现象, 使市民服务新机制在制度化、规范化基础上运行。
3.3 全民参与原则
坚持开放性, 加大宣传力度, 发挥社区、志愿者队伍以及居民的监督作用, 动员群众广泛参与为民服务平台建设, 充分利用热线电话、门户网站等方面的功能, 达到全民参与的为民服务。
3.4 因地制宜原则
充分借鉴全国其他城市公共服务平台的经验, 结合本区实际, 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区域功能区的差异, 确定不同的重点管理对象, 注重实效, 侧重解决本区突出问题, 力求创新。
3.5 先进性原则
在系统的总体设计上, 借鉴各类系统的成功经验, 同时注重同类系统的建设教训, 在技术上, 充分考虑公共服务平台的现状和特点, 在注重系统的实用性的前提下, 尽可能采用先进的且成熟的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和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在软件的开发思想上, 严格按照软件工程的标准和面向对象的理论来设计, 保证系统的先进性。
3.6 安全性原则
由于整个系统所涉及的数据大多属于内部资料, 这些数据的安全性至关重要, 因此, 系统应遵循安全性的原则, 本系统在设计时将安全性问题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1) 防止外部非法用户访问网络; (2) 防止内部合法用户的越权访问; (3) 意外的数据损害。为了提高系统的安全性, 在设计时就考虑系统安全性: (1) 网络基于现有网络资源, 并增加部署一定的安全措施和系统冗余策略; (2) 系统内部不同的用户、不同的部门分别赋予不同的权限等; (3) 建立完善的数据损害恢复策略和机制并具备良好的容错能力。
3.7 可扩充性原则
考虑到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系统业务功能的扩展, 所涉及的软、硬件系统都应具有非常好的扩充性。
3.8 稳定性原则
一般稳定性是指系统的正确性、健壮性, 由于系统是在网络环境下运行的, 并且系统管理的数据量较大, 数据的使用并发性强等, 这些特点对系统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 一方面系统在提交之前应该反复测试, 并进行系统正式运行前的试运行, 把错误减少到最小程度, 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转;另一方面, 系统必须有足够的健壮性, 在发生意外和灾难性破坏的情况下, 能够给出错误提示并很好地处理, 并且能够得到及时回复, 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3.9 开放性原则
信息系统的开放性可以说是系统生命力的表现, 只有开放的系统才能够兼容和不断发展, 才能保证前期投资持续有效, 保证系统可分期逐步发展和整个系统的越来越完善, 系统在运行环境的软、硬件平台的选择上要符合开放性计算机信息系统的标准, 能够较为容易地实现不同系统之间的兼容性, 以适应后续工程和适应有关政策法规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
参考文献
[1]谢芸.浅谈公共服务平台的双向获益性[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7 (35) .
[2]戴业炼, 李锋.信息工程监理公共服务平台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 2007 (05) .
[3]程作君.强化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支撑企业技术创新[J].科技创业月刊, 2006 (09) .
智慧型公共服务平台 篇2
二〇一四年十二月
第1页
智慧城市是通过综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整合信息资源、统筹业务应用系统,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新模式。
智慧城市区别于数字城市的主要特征,就是综合运用以物联网、云计算和公共信息平台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通过对城市信息资源的全面感知、全面整合、全面挖掘、全面分析、全面共享和全面协同,提高城市管理和服务水平。
1.1 智慧城市系统总体框架
智慧城市系统总体框架包括网络层、感知层、城市公共数据库、城市公共信息平台、智慧应用和用户层,如下图所示:
网络层
网络层是智慧城市系统赖以存在的基础,主要有电信网、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网,以及在此基础之上的三网融合、物联网等。 感知层
感知层是智慧城市系统区别于数字城市系统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智慧城市系统运行数据的主要来源。从技术角度来看,几种主要的感知技术是对地观测感知
第2页
技术、RFID射频识别技术、WSN无线传感器技术和Zigbee传感技术等。从感知数据来源来看,几种主要的感知手段是天上的卫星、空中的飞机以及地上、地下的各类传感设备。 基础设施
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基础设施包括计算资源、网络资源、存储资源、安全设施等。
在各地智慧城市系统建设中,根据各地实际情况,结合最新技术,基础设施可采用云计算模式来构建。利用虚拟化技术,将基础设施资源进行虚拟化处理,形成一个虚拟化资源池;利用云服务技术,将虚拟资源根据业务需要组装成独立运行的服务器资源作为服务对外提供;为智慧城市的建设提供完善的计算基础设施服务。
城市公共数据库
城市公共数据主要有三类,分别是公共基础数据、公共业务数据和公共服务数据。
公共基础数据库由人口数据库、法人数据库、宏观经济数据库、地理空间数据库及建筑物数据库等五类数据库组成,由法定管理部门提供的,基础且变化频率相对较低的信息资源,是城市公共数据库的“纲”。
公共业务数据库是基于公共基础数据库的业务性扩展数据库,根据业务应用需要而扩展的各类指标项构成,是一种动态的、不断扩充的业务数据库模式,是城市公共数据库的“目”,指标项来自各类智慧应用的建设。
由各类专题应用类数据库构成,专题应用类数据库处于该结构的顶层,是通过对公共基础数据、公共业务数据进行清洗、挖掘、分析后的有特定应用场景的服务型数据集,为各应用单位提供融合后的专题应用资源服务。 智慧应用
以公共数据库和部门业务数据为数据来源,通过公共平台对公共数据和部门业务数据的整合,为智慧应用提供整合后的信息服务,让智慧应用能够获取各类协同信息,提高应用的服务水平和协同能力。
第3页
1.2 功能框架
1.3 功能设计
平台由支撑数据、运行维护管理系统、目录管理与服务系统、数据交换服务系统、数据整合服务系统、门户系统、接口与服务系统等系统组成。
1.3.1 支撑数据
由元数据、目录数据、交换管理数据、安全管理数据等数据组成,处于整个基础信息资源数据架构的中间层,对下可以以“物理分散、逻辑集中”或是物理集中方式构建虚拟或物理的城市公共数据库,对上则起到支撑各种业务应用的作用。
支撑数据应单独存储,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是否存储于公共数据库中,但一定要做好数据安全管理,确保支撑数据的安全。
1.元数据
元数据是数据资源的描述,是信息共享和交换的基础和前提,用于描述数据
第4页
集的内容、质量、表示方式、空间参考、管理方式以及数据集的其他特征。元数据库用于存储元数据。
2.目录数据
目录数据库用于存储基础数据、业务数据、模型数据等平台资源的目录信息。3.交换数据
交换数据指数据交换过程中产生的信息,包括消息路由信息、流程管理信息、异常管理信息、监控管理信息、参数管理信息和交换临时库中的数据。
4.管理数据
管理数据指数据管理系统所产生的信息,包括数据操作信息、数据库运行管理信息、数据组织存储信息、数据库维护信息等。
5.安全数据
安全数据库用于存放事故报告、事故可能性、故障频率、试验结果、以往的系统安全分析、可靠性分析及人的因素数据等。
1.3.2 运行维护管理系统
1.3.2.1平台安全
1.统一身份认证服务
由身份数据库、身份管理与数据服务、资源管理与访问控制、PKI基础设施、电子签章及其应用等组成,能够向区域范围内所有系统提供用户身份数据服务,能够为智慧城市应用整合提供支撑,满足“单点登录”的需求。2.密钥管理
密钥管理提供信息安全加密传输的功能。通过密钥管理可以进行公钥和密钥的查询、添加、修改和删除,从而确保数据传输过程的安全性。3.数据备份
制定数据备份机制,可按需要进行全量、增量、定期等不同方式实现关键业务数据的备份,确保数据安全。4.数据安全保密授权管理
数据不得随意泄露,只有经授权的相关专门人员可以有权限利用和管理数据,第5页
经正式批准需要数据时必须申请相关主管单位登记,并由需要人签字备案,保密数据不得以其他任何形式存储和传输,根据数据的保密规定和用途,确定数据开发使用人员的存取权限、存取方式和审批手续。
1.3.2.2 用户管理
信息资源分布在各个应用单位,甚至会出现跨区域的不同应用单位,另外,资源的使用者不仅仅是自然人,也包括各类业务应用。不同的应用单位,不同的用户,对资源有不同的访问权限,因此,需要将各类机构、应用及用户进行统一的管理,才能将资源的提供者、管理者、使用者三类角色进行责任和义务的划分,规范资源的提供、管理与使用。
主要功能包括:
机构管理
机构管理提供整个平台的机构维护管理功能,包括机构的查询、添加、编辑、删除,详细信息查看和机构锁定/解锁等操作,锁定的机构将变为不可用状态,重新解锁后方能生效。
用户管理
用户管理提供统一的用户管理服务,包括用户的查询、添加、编辑、删除和详细信息查看及用户状态修改。用户状态分为正常、注销、锁定和未审核四种状态,由统一的管理员进行用户的授权和管理。
密码管理
密码管理功能提供密码的维护和管理功能,支持密码修改和密码重置,通过向注册邮箱发送限时密码重置地址的方式,确保系统的安全性。
1.3.2.3 日常运维
1.运行报告
提供平台系统运行状态报告,以报表的方式生成并以邮件的方式定期发送至运维人员,运行报告内容包括服务名称、服务访问量、服务状态等多项内容。2.故障通知
第6页
故障通知提供多种方式的故障通知服务,当某项服务发生故障时,系统能够以邮件、短信等多种方式通知指定用户,从而对系统故障进行快速响应。3.故障巡检
故障巡检提供对各种服务、接口和数据库等的故障检测功能,用户只需将需要定期巡检的服务加入至巡检服务队列中,同时,设置完毕巡检的参数,即可以实现定期巡检的功能,并生产巡检报告发送至指定邮箱。4.访问统计
提供各种服务的访问统计功能,可以灵活进行统计,根据不同的条件进行各种数据的统计服务。主要包括服务流量统计、服务访问量统计、用户/IP访问量统计等功能。
1.3.2.4 统一认证
身份认证功能:统一身份认证系统门户首先必须完成的是用户的统一身份认证。用户在统一身份认证系统中输入用户认证信息后,统一身份认证系统门户查询用户信息库(LDAP),显示可访问的应用系统入口界面。
单点登录:用户从统一身份认证门户或某个服务系统登录后,再次登录其他系统,无需进行再次认证。做到一次登录,即可访问所有服务系统。
1.3.2.5 运行监控
提供平台系统各种注册服务的实时监控,包括该服务的状态、运行时间,同时可以对平台监控的时间间隔,是否自动启动等参数进行设置和应用。提供对运行平台性能(包括CPU、内存等使用情况)的监控和预警功能,同时,对平台服务的各种操作建立日志,并支持日志统计分析功能。
1.3.2.6 应用管理
对应用的信息,包括对应服务,资费等进行维护。系统定义每一种业务为一种系统支持的服务,每种服务加上相应不同的资费策略在系统中定义为应用,是用户可以最终定购的。应用管理就是对应的分类、定义、和资费的设置。
第7页
定义服务类别、服务子类别 定义优惠方式,节假日优惠参数 定义计费方式 …
服务提供商发布应用,给平台审核;平台对服务提供商的应用进行审核,审核通过的应用才能够被用户订购使用。
应用审核包括对应用的服务、价格进行审核。
1.3.3 目录管理与服务系统
通过资源目录子系统的建设,以目录方式实现资源共享,是对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有效手段,使用目录体系可以以更灵活的方式实现更多应用单位、更多资源的接入与共享。
信息资源编目管理子系统作为智慧城市公共服务平台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的载体,采用一种非落地的信息共享模式,是对交换共享模式的补充,在目录式共享中,各应用单位对各自共享的资源有完整的控制权,可有效地解决交换模式中要求各应用单位因担心违反相关规定不愿意批量提供数据的问题。
目录管理与服务模型如下所示:
1.3.3.1 元数据定义
编目子系统的核心元数据定义提供对核心元数据的定义管理,包括核心元数据查询、添加、编辑和删除功能,同时提供核心元数据详细信息查看的功能。
1.3.3.2 系统配置
系统配置功能主要提供基于机构、用户、权限和服务等方面的综合配置管理功能,其主要包括资源权限等级定义、系统参数管理、机构环境管理、用户角色管理、分类方式管理、服务类型查询和权限管理等功能。在此,权限和用户机构管理均为托管方式,由平台运维系统中的用户管理系统进行统一权限认证。
第8页
1.3.3.3 编目信息发布
编目信息发布主要提供注册至编目中心的编目信息的发布功能(同时支持批量及指定),在发布时可指定允许访问资源或目录的应用单位列表及资源访问权限要求,通过编目信息发布,可以将前置编目信息发布到全市统一的门户中供各级应用单位进行检索、查看和申请。
1.3.3.4 编目信息撤销
针对无效的编目信息或需要进行下线的目录信息,系统提供编目信息撤消的功能,该功能可对已发布的编目信息进行撤消和下线,该编目信息撤消后可重新进入待发布状态,如需发布可以重新进行发布。
1.3.3.5 编目状态同步
编目状态同步主要提供平台门户与后台数据的手动同步功能,系统提供自动同步检测的功能,能够自动检测目录状态不一致的状况,通过选对相应的编目数据手工进行同步,可实现目录状态的同步修正更新。
1.3.3.6 交换互动
提供目录驱动交换功能,资源使用方通过目录方式获取资源信息后,通过平台提供的申请流程向平台管理者与资源拥有方进行申请,得到管理者与资源拥有方同意后,由平台自动开始按配置的规则进行信息资源的交换与共享。
目录系统提供数据交换驱动入口,调用对交换系统提供的相关接口,实现与交换系统的互联互通,并能对交换系统业务数据及各类服务提供资源编目功能。
1.3.3.7 查询统计
查询统计功能提供编目中心各种服务状态的统计,如编目信息评价、访问量统计等信息,编目信息评价主要提供各应用单位对已发布编目信息的评价信息查
第9页
询功能,访问量统计能够根据各应用单位对该编目信息的浏览数量进行统计。过程信息查询提供编目信息在编目中心的过程信息记录。
1.3.3.8 信息服务
信息服务功能主要提供目录查询和目录浏览等功能,包括基础查询和自定义高级查询功能,支持多种查询方式联合,并以树形分层式方式展示相关编目信息的详细内容。
1.3.3.9 前置功能
资源初始化
提供前置与平台中心之间的初始化设置,通过初始化可以实现前置与平台中心之间的通信和目录同步,主要包括前置节点注册、用户权限认证等相关服务。
结构化数据编目
前置编目系统提供对异构数据库等结构化数据进行手工或自动编目,应支持主流数据库,包括:Oracle、DB2、MSSQL、MYSQL等异构数据库。
非结构化数据编目
前置编目系统除了可以对数据库等结构化数据进行编目外,也可以对非结构化的数据进行编目,如文件、图片、视频等进行编目,通过文件交换系统实现文件的共享服务。
编目信息查询
提供前置编目信息的查询服务,支持快速查询和自定义查询,可以通过资源标示符、资源名称、关键字、分类方式、编目日期等多种条件进行查询,并支持查询结果的目录详细信息查看,从而让用户快速定位信息资源位置。
编目信息提交
提供前置编目信息提交至平台中心的服务,编目信息经过提交后,在编目中心等待审核人员进行审批,并最终发布。提供编目信息批量发布功能,并能够查询已提交的编目信息。
编目信息审核
编目信息审核主要提供给编目前置管理员使用,编目信息经审核后方能向编目中心提交,在编目信息审核后可以进行该条编目信息的查看。
编目信息注册
第10页
编目信息注册主要提供前端编目信息提交至编目中心的服务,通过编目信息注册服务,前置编目信息会被注册至中心的信息资源目录中供多个应用单位进行目录访问和资源申请。
编目信息管理
编目信息管理提供编目信息的修改和删除功能,前置编目人员可以对编目的信息进行修改,包括编目信息的核心元数据项、核心表数据项、字段数据项等内容。修改完毕后,可以对编目重新进行提交、审核和注册。同时,前置编目人员也可以通过编目信息删除的方式删除多余的编目信息。
目录传输
目录传输提供目录同步的监控和手动执行传输的功能,其主要是针对系统参数管理中的参数进行手动执行传输,通过目录传输,将前置子系统修改的参数与编目中心系统进行同步。
1.3.4 数据交换服务系统
数据交换服务系统的作用在于实现信息资源的统一交换,通过交换实现人口、法人等信息资源的同步更新,以及数据比对、清洗、转换、异常处理等交换服务所需的基本功能。
通过建立数据交换服务系统将达成以下目标:
[1] 通过使用统一的技术手段与标准,提高交换的效率,降低维护复杂度; [2] 同步优化信息存储结构,采用松散耦合的方式,确保数据与应用适当隔离,保证数据的安全;
[3] 使数据交换始终处于被有序管理的状态,避免了乱交换、重复交换等问题的出现,保证系统的稳定性。数据交换服务系统模型如下图所示:
1.3.4.1 交换能力要求
提供信息整合功能,可按主题要求整合形成共享资源库(健康档案、人口库等)数据集合,支持动态组件形式的数据清洗等处理功能;
自动编码转换,统一编码标准;
第11页
支持主动与被动两种数据交换方式,实现按需交换; 支持增量与全量数据同步;
支持订阅式数据交换模式,提供订阅过滤支持,支持键值、一对多、多对一等多种数据落地方式;
提供异构数据库、跨平台数据交换功能;
无缝支持结构化及非结构化资源交换,数据采集方式丰富,触发器/数据库日志/时间戳/轮询等采集数据供用户选择;
基于web图形化平台配置,简单易操作;
统一管理元数据,提供统一标准化字段,规范系统; 为用户提供个性定制处理组件接口,方便用户自由拓展;
自定义数据交换格式,保证在无需代码开发的情况下,完成新交换节点的接入,实现交换元素及交换规则的调整等;
支持信息资源申请调度流程化,支持目录驱动交换; 支持非侵入业务式的前置交换服务;
1.3.4.2 资源管理
提供交换中心和前置交换节点之间各种交换表资源、组件和数据库的管理功能,主要包括交换表管理、控制表管理、组件信息维护、字段转化维护和数据库进程管理。
1.3.4.3 查询统计
提供交换与整合信息资源的查询和统计功能,主要包括交换数据查询、整合数据查询、系统信息查询和交换数据统计。
1.3.4.4 订阅信息管理
提供信息订阅服务功能,主要以表订阅和整合信息订阅的方式为主,主要包括表订阅查询、表订阅管理、表订阅审批、表订阅启动、整合订阅查询、整合订阅管理、整合订阅审批和整合订阅启动。
第12页
1.3.4.5 目录互动
提供目录驱动交换功能,资源使用方通过目录方式获取资源信息后,通过平台提供的申请流程向平台管理者与资源拥有方进行申请,得到管理者与资源拥有方同意后,由平台自动开始按配置的规则进行信息资源的交换与共享。
信息资源交换需提供对目录系统的相关接口,实现目录系统与交换系统的互联互通,从目录系统中读取相应的资源信息,并能启动流程实现相应的交换配置,最终实现自动交换。
1.3.4.6 交换管理
交换管理提供交换队列管理、交换规则定义等功能,主要包括交换队列查询、交换队列管理(添加、删除、查看、修改)、交换规则定义等。
1.3.4.7 日志维护
日志维护提供交换系统的各种日志管理功能,主要包括系统日志、交换日志和导入日志等,为系统提供全面的日志管理功能。
1.3.5 数据整合服务系统
数据整合服务的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数据加工、数据整合、数据关联等功能,能够动态配置实现各类不同主题的信息处理,在人口库、法人库等基础数据库的基础上,通过进行清洗、转换、集成,构建业务应用所需的业务数据库,充实公共服务数据库,提升数据的价值,实现数据向信息的转变;另一方面,业务数据库及公共服务数据库的指标项扩展的另一途径是新智慧应用的建设,这些指标项的扩展反过来也会充实基础数据库的指标项及数据内容。
数据整合服务模型如下图所示:
第13页
1.3.5.1 整合配置
以图形操作模式配置数据整合参数,实现进行清洗、转换、比对、数据导出、数据拆分等数据整合规则的动态配置。
1.3.5.2 整合组件管理
系统以组件形式对清洗、转换、比对、导出、拆分等数据处理过程进行封装,同时提供这些整合组件的注册、发布、撤销、查询等整合组件管理功能。
1.3.5.3 整合流程管理
实现对整合实施过程的申请、配置、审核、执行等过程的流程化管理,并允许在流程过程中进行回退、修改等操作。
1.3.5.4 整合结果信息查询
提供整合结果信息的查询统计功能,无需定制开发,可动态根据不同的整合主题进行相应结果信息的查询。
第14页
1.3.5.5 整合结果订阅
应用接入单位可针对整合结果,按需进行结果集数据的订阅,在订阅审核通过后,系统按预设的规则将接入单位要求的数据交换到指定位置。
1.3.5.6 整合过程信息统计分析
动态设定统计口径,对数据整合过程进行统计与分析,如清洗数据量、处理过程失败记录、处理成功数等。
1.3.6平台门户系统
平台门户子系统作为公共信息平台对外信息展示及平台运维的窗口,针对管理员、政务用户和公众用户的不同应用需求,提供基于平台各支撑系统提供的原子服务,聚合成相应的功能接口集以支撑构建于平台基础上的各类应用,实现公共信息平台“统一门户”的建设目标。
1.3.7 接口与服务系统
1.3.7.1 开发接口服务
支持允许开发者或应用开发商通过公共信息平台提供的SDK,调用平台提供的服务(基础数据)和自己的业务应用进行集成,或是开发基于公共信息平台的应用系统。主要提供内容包括二次开发包、webservices等开发支持手段,以满足不同的开发用户群需要。
1.3.7.2 数据服务系统
数据服务系统服务内容为基础数据、业务数据、公共服务数据,其服务对象不仅包括业务人员,最主要包括对业务应用的数据服务。
通过建立数据系统将达成以下目标:
[1] 建立严格的数据服务管理,数据的使用必须遵循申请=》审核=》使用的第15页
管理流程;
[2] 提供数据服务本身的注册、上架、撤销等服务维护功能,支持服务的动态配置;
[3] 数据服务须提供动态扩展能力,能支持大用户量并发访问。其服务模型如下所示:
1.3.7.3 动态扩展服务 1.3.7.3.1 时空信息承载服务
实现城市公共数据库数据的时空化,通过业务数据时空化组件,大量的资源信息可以以直观化、可视化的方式呈现出来,同时,通过与3S技术(GPS、GIS、RS)的结合,可以构建各种可视化的综合管理系统。同时,基于业务数据的信息资源图层也可以通过业务数据时空化的手段来进行快速制作,从而大大降低了信息资源图层更新的成本和复杂度。
1.3.7.3.2 专题数据挖掘服务
功能主要分为多维数据透视、个人信息综合挖掘和法人信息综合挖掘三部分,系统的数据来源为公共基础数据库与公共业务数据库,系统产生的分析成果数据,经过时空数据处理引擎,以服务数据形式存储于公共服务数据库。
多维数据透视重点是对个人法人的个体对象进行全面深入分析,提供多应用单位数据联查、协查功能,提供个人数据比对和户口迁移、人际关系分析等功能。
个人信息综合挖掘侧重于从宏观层面上对个人年龄、文化程度、居所和个人的失业、公积金缴纳、保险缴纳情况之间的关联度及关联系数予以统计分析,作为宏观决策的量化数据依据。
法人信息综合挖掘侧重于从宏观层面上对法人的基本状况、行业、注册资本等和企业的地域分布情况之间的关联度及关联系数予以统计分析,作为宏观决策的量化数据依据。
智慧型公共服务平台 篇3
据新华社报道,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已完成涵盖在京16个分园,总面积达488平方千米范围的地理信息服务平台搭建。“创业者找空间,只要在中关村管委会网站上选择创业地图,就可以根据企业技术领域,选择可用的写字楼空间,周边创业服务业也一目了然。”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智慧中关村地理信息服务平台项目经理李扬介绍。中关村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也介绍说:“中关村在北京发展到16个分园,空间扩大也让创业者寻找信息、资源变得更加费力。而通过在线服务,可以有效提升创业速度。”据称,智慧中关村地理信息服务平台汇集了企业、楼宇、园区、规划、土地交易、孵化器、实验室、金融服务机构等30多大类创新创业资源和服务信息,利用“互联网+”思维和大数据、商业智能、虚拟现实等先进技术,构建了二三维一体化、时空一体化的服务资源平台和智能决策支持平台,为决策者提供了直观、形象、智能的决策分析平台。值得注意的是,智慧中关村地理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打破了传统数字城市建设仅依托政府资源的局限性,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吸引社会资本和社会力量参与项目建设,形成多方参与、共同建设、协同推进的建设模式。以在线创业地图为代表,中关村正在连同北京市规划委、北京市经信委,打通政府部门间规划、产业、空间等数据,引入市场机制参与,以此推动基于移动互联、云计算和大数据的智慧城市建设。同时,为了让外界更方便了解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科技创新、产业成果,“中关村虚拟展示中心”也正式上线。该服务将提供3D可交互的创新成果展示。
智慧型公共服务平台 篇4
关键词:智慧园区,公共服务平台,信息化需求,信息技术
0 引言
2008年IBM首先提出了“智慧地球(Smarter Planet)”这一概念,随后作为“智慧地球”理念的具体落实和体现,全球掀起了“智慧城市(Smarter Cities)”建设热潮。在此背景下,常州市及时提出了《常州“智慧城市”发展规划(2012—2016年)》,力争到2015年,初步建成以建“智能化、信息化、网络化的智慧城市”为目标的智慧城市。当前,包括智慧社区、智慧教育、智能交通、智慧城管、智慧旅游、智慧企业、智慧生态等十三个“智慧城市”重点工程已全面启动实施。
常州科教城(高职园区)是常州十大城市名片之“科教名片”,是常州市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核心引擎,是常州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之“核”。同时,作为一个国内外大院大所大学的集聚区,是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集聚区,也是高科技项目和高科技企业的集聚区,是金融机构和金融资本的集聚区,是科技中介机构的集聚区。可见,常州科教城的智慧化建设,积极开展面向产业聚集园区的公共服务建设将是满足园区新发展需求的必然选择。其中,智慧园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乃是常州科教城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
1 建设必要性分析
目前,关于智慧城市的研究已经相当火热。作为智慧城市一部分的智慧园区的研究也已经不少,其中国内一批优秀园区率先开展了智慧园区的建设。包括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北京中关村创新智慧园区、无锡软件园智慧园区、苏州工业园智慧园区和绍兴纺织智慧园区等等。
但是,纵观这么多智慧园区,都是工业园区或者大学科技园区,还没有针对常州科教城这种学校、研究院所、企业混合的高科技园区的研究。
同时,通过分析比较,我们发现: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常州科教园区虽然也在不断发展升级,但其传统的管理方式已越来越不适应园区迅速发展的需要。
(1)园区管理复杂化。常州科教园区已经形成集聚科技人才3万名,研发机构200个,孵化高科技企业1000家,在读学生10万名,这样一个复杂的人文与自然复合系统。增加了园区管理的难度。
(2)信息孤岛现象严重。虽然园区内大多数单位积累了丰富的信息资源,但是由于体制、机制的原因,基本是以垂直业务系统为单位,系统之间存在着壁垒,无法实现资源横向共享与融合。
(3)信息服务功能薄弱。园区标准化、规范化相对滞后,组织制定的信息化标准之间不协调,业务系统通用性不强,执行效果差,不乏一些面子工程,影响整体服务功能的实现。
(4)现有信息数据的整合不足,园区政府管理的精细化不能满足需要。由于格式、标准、体制等多种原因,数据呈现多样性与多源异构性,这为数据综合利用和数据共享带来了极大不便。同时,政府决策准确性要求精细化管理,必须采用更科学、更可靠、更智能的分析手段,从而提高政府决策水平。
(5)数据的增值利用与深度挖掘不够,数据成果展示不够直观。相对于数据获取,数据的开发利用仅仅停留在统一存储和展示,数据增值、数据深度挖掘利用比较少。同时,分析结果表现形式单一,不够直观。
(6)缺乏整体规划。由于缺乏整体规划,在宏观层面上各单位开展信息化时各自为政,不能协调发展。
由此可见,区别于一般的单纯产业或技术园区,常州科教城作为常州市产学研合作、科技创新的重要平台,是一个教育园区和科技园区的综合体,在常州创建“智慧城市、平安城市”的大背景下,必然需要探索如何在新形势下将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型信息技术应用融入到以信息化、智慧化为核心的开放共享的服务中,探索信息技术高度集成、信息资源全面融合、信息感知敏捷互动、信息服务广泛覆盖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园区,助推园区、科技,经济高效率、低能耗、集约化发展。
2 建设总体框架
智慧园区的最终目标是以丰富的智慧服务改变园区政府、企业和居民之间的交互方式,实现更加智能化的园区运作。
所以,智慧园区以“智慧城市”为模型,构建智慧园区的总体架构,主要由感知层、网络层、平台层和应用层4个层级体系构成。园区内政务、交通、教育等应用应与园区外整个智慧城市的相关业务平台或者数据中心建立接口,不提倡自成体系。常州科教城智慧园区公共服务平台的总体框架如图1所示。
3 主要建设内容
依托常州“智慧城市”发展规划,立足常州科教城实际,以“产学研用互动”为特色,按照统筹规划、示范先行、分步实施、稳步推进的方针,有序推进“智慧园区”建设。通过试点示范,充分实践和验证“智慧园区”建设中技术的先进性、模式的可复制性和经验的可推广性。
3.1 感知层(智慧基础层)
要实现智慧化的服务,首先需要对园区的各种数据进行感知。数据的感知是实现智慧的前提和基础。感知层就是实现数据信息的监测和感知的,它通过全面覆盖的感知网络实现对各类数据信息的透明、全面获取和透彻感知,主要包括:通过采用先进的嵌入式软件技术、物联网技术、FRHome技术,通过遍布园区的各种传感器(温度、湿度、红外传感器等)、电子围栏、视频摄像头、RFID读写器、各种智能移动终端、GPS等信息采集设备,可完成对人员、车辆、建筑物、道路、公共场所、市政基础设施、环境、生产场地等的行为、状态信息数据的采集,从而为智慧应用提供广泛而坚实的数据基础。
3.2 网络层
网络层是智慧园区的基础通信网络,是智慧互联的核心。在网络层,可以完成感知层数据的安全传输,包括覆盖园区的骨干传输网络、各种接入网络、无线覆盖网络、三网融合等。骨干传输网络主要是光纤宽带网,负责园区内所有信息基础设施的高速互联。由于数据业务的多样性,例如,传统的通信及数据业务、VOIP话音业务、IPTV网络电视业务,骨干网必须是全业务的宽带IP网络。
园区骨干网络的设计可以采用层次化网络设计,分为核心层、汇聚层和接入层。主干链路采用光纤链路,核心路由器和核心交换机应该采用全互连,从而为高速数据交换提供可靠安全的保障。
接入网络主要是为感知设备和用户提供随时随地的宽带接入服务,包括:各种无线网络,例如:3G/4G、WiF i、Wi Max等,当然也支持如x DSL、FTTx,CATV等有线网络接入。同时,对于基于Zigbee、企业FRHome的无线传感网(WSN)也可以很方便的融入。
3.3 平台层
平台层的主要功能是对网络层传输过来的感知数据存储和处理、同时提供智慧服务运行所需的基础设施及环境,主要由数据中心和三个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构成。
由于体制、机制和技术的原因,原先存在多种类型、格式的数据库和软硬件基础设施,这不仅增加了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资源利用率低,而且数据很难互联共享,导致信息孤岛。所以,应该建立数据中心,将现有分散在不同行业和不同部门的数据进行整合和利用,一次录入,多渠道复用。通过数据中心提供的标准数据接口,利用共享服务系统,建立信息资源目录,实现互连互通,资源共享。园区的数据主要包括:各种基础数据库(如地理信息库、法人组织库、自然人库等)和园区各种主题数据库(如交通数据库、市政数据库、能源数据库等)。
三个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指:云计算平台、运营支撑平台、物联网平台。
云计算基础平台是构建于绿色数据中心之内的超级计算机系统,通过虚拟化技术构建服务器云和存储云资源池,提供云主机服务、云存储服务等。云主机服务将物理服务器云化,整合优化资源配置、保障峰值资源的复用和实现有限资源最大化利用,面向业务推出系列管理软件,降低管理成本,实现资源的统一管理。云存储技术就是一种新型的资源共享技术,将存储空间云化,提供按需访问、经济高效的虚拟存储技术。可以将这些数据库统一部署到云计算虚拟存储数据中心,在各种云平台上构建“目录服务”、“数据交换”等服务,借助SOA(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技术,通过通用的文件接口,实现快速、安全的数据共享。
云计算实现平台主要有3种服务模式:Iaa S(Infrastructureas a Service,基础设施即服务),Paa S(Platform as a Service,平台即服务)和Saa S(Software asa Service,软件即服务)。以云计算为信息基础设施的园区智慧化方案中,智慧园区的各类数据库可部署在Iaa S虚拟服务器中,按需向用户提供计算、存储、网络等虚拟服务器、虚拟存储空间基础硬件资源。为了实现对这些数据库的安全访问,可以在Iaa S的基础上,开发数据库访问控制服务、信息目录服务和数据交换服务等中间件,作为Saa S服务,给开发者提供开发和部署特定应用的安全环境,实现各类数据之间的无缝连接。而园区的各类智慧应用也是服务提供者在Paa S基础上开发的Saa S服务,可以直接向用户提供软件使用服务。
物联网平台则包括了终端服务、应用服务、定制业务等模块,集成了运营支撑、网络接入等模块,对外提供了管理门户和应用使用门户,并且为第三方提供了应用集成接口。
运营支撑平台包括IT资源的监控、资源的管理、运营管理、IT运维管理、业务运营门户等多个部分。该平台可以很方便地实现业务运营、主机托管、业务发布等多种应用的运维和计费等工作,使园区的管理方从园区建设中获益,从而达到企业和园区管理方的双赢。
云计算平台、运营支撑平台和物联网平台并不是相互隔离的,而是一个有机的结合体,通过软件平台可以迅速地创建各类融合云计算和物联网的综合应用,大大降低了开发、使用和维护方面的费用。
3.4 应用层
应用层是智慧园区建设的重点,应用性服务是智慧的体现。所以,应结合园区特色,开发有针对性的特色智慧服务。根据园区的特点以及多样化信息化需求,可知园区的参与主体包括:园区管委会、园区企业、高校、公众服务。可归纳为3大重点应用,包括:园区综合管理应用平台,园区企业/高校服务应用平台和园区公众服务应用平台。
园区综合管理应用平台为园区政府或管理部门提供智慧的政务服务和市政管理服务。包括电子政务(行政审批、政务资讯、信息发布)、综合安防、交通管理、能源管理、环境监控、应急智慧调度、电梯智能监控、基础设施管理、基础通信管理,等等在内的诸多服务。
园区企业/高校服务应用平台为智慧园区内的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服务,通过信息化手段为它们提供优良创新环境。可以为为园区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提供IT资源服务(云桌面、云主机、云存储),或者各类生产、经营支持服务,比如:以创新发展和产业链协同为目标的生产管理、采购管理、营销管理、客户管理、员工管理、综合管理等。为相关智慧产业提供智能商务服务平台、智能物流(配送)服务平台、人才实训(实验)平台、人事代理平台、人才共享平台等。
园区公众服务应用平台是面向园区内外居民(学生、教师、科研人员、企业员工)的,以提升幸福感知为目标的衣食住行等方面民生应用服务。可包括:公共服务(公共信息发布、交流互动)、智能教育服务(含教育资源信息共享)、数字校园、智能社区、智慧家庭、健康管理、个人生活信息服务、商业服务,等的相关应用。
4 结束语
智慧园区属于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智慧园区源于数字化但又高于数字化。本文主要从常州科教城园区的现状出发,以“智慧城市”为模型,构建了主要由感知层、网络层、平台层和应用层4个层级体系构成的常州科教城智慧园区公共服务平台总体框架。该框架充分探索了如何在新形势下将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型信息技术应用到智能化园区的建设中,为智慧园区建设、实施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1]朱敏,杨会华.智慧园区解决方案探讨及建议[J].移动通信.2013.
[2]孙韩林,范九伦,刘建华.等.智慧园区建设探讨[J].现代电子技术.2013.
[3]张凯书,张怡,严杰.智慧园区信息化建设解决方案[J].信息通信.2012.
[4]刘加凤.常州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5]张擎.智慧园区:源于数字化高于数字化[J].中国高新区.2011.
智慧型公共服务平台 篇5
“普慧社区”服务平台 创建“智慧”社区新模式
国家住建部于2012年启动了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我区吴忠市、银川市、永宁县分别成为第一、二批试点城市。为了加快我区“智慧城市”创建工作的开展,赛文将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应用于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环节中,拟将搭建“普慧社区”服务平台,实现以信息技术高度集成、智能化产业高端发展、普慧服务高效便民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社区发展新模式。
“普慧社区”服务平台的建设,紧靠国家物联网、智慧城市的发展政策,以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应用为依托,以向社区居民提供智能化高效服务为切入点,搭建社区管理和服务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开创了现代化社区管理和服务的崭新模式,将全面推动银川市乃至我区其他试点单位的“智慧城市”创建工作。通过“普慧社区”服务平台的建设,将全面实现社区居民最基本的生活要素,如 “吃、住、行、游、购、娱、健”等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互动化和协同化,同时让这“五化”模式成为未来居民工作、生活的主要方式,为居民提供更加安全、便利、舒适、愉悦的生活环境,让居民生活更智慧、更幸福、更安全、更和谐、更文明。
赛文在普慧社区服务平台的建设过程中,将老百姓所向往的智能化生活一步步由愿景变成现实,这将给未来居民生活方式带来根本性、革命性的变化。同时,赛文“普慧社区”服务平台的搭建和推广还有很多具体的工作需要去完善落实,在政府各级部门的大力扶持与推荐下,赛文将全力把“普慧社区”服务平台搭建这一实事做得更加踏实、稳健!
构筑三大平台,建设智慧校园 篇6
一、搭建智慧校园教育教学平台,实施智慧教学
智慧校园和数字化校园的区别在于,数字化校园重在软硬件搭建,而智慧校园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重在应用,加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进而实现教育公平,这也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终极目标。整合现有教育信息化资源,打通软硬件设备在教学中的应用,促进智慧校园发展。为学生、老师、家长构建一个随时随地的学习交流平台和高效管理、便捷安全的“智慧校园”环境。
教育信息化的使命就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优化教育及教学过程,提升教学质量。智慧校园采用最新的移动互联网技术,实现跨终端数据采集、信息挖掘及分析,贯穿教育与教学的全过程,为学校、教师、学生、家长提供多层次的智能化服务。传统课堂教学中一节课只有一位老师进课堂,在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这种情况将得到改变。首先,教师可以带着手机终端或平板,通过学校教育教学平台,将学习内容通过微课程形式进行播放。其次,互联网上有大量特级教师、名优教师的课堂实录视频,其中有很多精彩的片段可以为自己的课堂教学所利用。教师可以在课前对这样的视频进行剪辑,做成“微视频”在自己课堂的某个环节处加以穿插播放,“邀请”这些特级教师、名优教师“出面”为我们的学生上课。最后,如果条件允许,甚至可以事先与他们取得联系,通过网络视频在课堂上进行实时对话、互动。如下图:
二、建设在线学习平台,促进个性化学习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智能化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应用,个性化学习已越来越成为可能。学生对课堂上知识的学习也会慢慢地减少依赖,转而更多地向互联网获取知识。也就是说,学生在进入课堂学习时,可能提前通过网络等途径学习相关的知识。一句话,学生的学习方式已在不知不觉中悄然地发生变化。
无论是互联网还是学校在线学习平台,无处不在的学习场将会在学生学习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在线平台功能,学生学习的路径将会更加多元,学习空间将会更加多样化。教师需要向学生提供的教学设计,也不再仅仅是课堂内的教学设计,同时也需要关注课堂外学习空间的教学组织。学校也将通过移动互联网技术营造更广阔的校园文化,把教育教学工作延伸到更广阔的平台。比如,学生可通过移动终端在线向教师请教问题,实现“一对一”个性化学习,或与同伴交流学习心得等。这种新的学习方式更具个性化、针对性和及时性,对学有困难的学生来说,这样的帮助无疑将是巨大的。
三、构建家校互动平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基于移動APP的家校互动平台是一套应用于教育系统的高科技信息互动平台,它是集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与无线通信技术于一体,实现家庭与学校的互动、快捷、实时沟通的教育网络信息平台。
通过家校互动平台,可实现学校与班级动态查询;学生到(离)校刷卡,平台自动将学生到(离)校信息发送到家长的手机,有效地解决了家长对孩子的担心和忧虑,给学校和家长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此外,老师还可以将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情况、考勤情况、考试成绩、每周和期末评语、学校的动态和临时通知等通过家校互动平台分享给家长,让家长在百忙之中也可以轻松掌握孩子的基本动态,同时,家长也可以通过平台,有针对性地向学校和班主任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建议!既可以帮助教师和家长及时解决孩子任何时刻出现的问题,又可以让教师和家长共同分享孩子身上随时出现的亮点所带来的喜悦,使孩子少走弯路,健康成长。它充分调动社会教育资源,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架起学校、家庭之间实时、快捷、有效沟通的桥梁,形成社会、学校、家庭和谐共育的局面,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陈建新.物联网在智慧校园中的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2(16).
智慧旅游服务平台研发与实现 篇7
系统以旅游者的思维为导向,关注旅行中的行、住、食、游、 购主要功能,辅以景区最佳旅游时节,融合百度热力图、腾讯街景等大数据挖掘、分析、处理等技术,研发与实现以鼠标点击为主要操作方式、以人流量动态感知、三维景区预体验、景区气象环境信息实时提醒、游览感知引导等高效人性化服务为特征的智慧旅游服务平台系统。
1系统设计
1.1系统设计理念
1)智慧感知:基于地图导视,以鼠标引导,智慧感知景区概要、气象环境、游人密度等信息;
2)开放交互:构建虚实融合的沉浸式开放交互旅游服务平台;
3)信息推送:以游人思维为导向分析用户行为特征,设计智能聚类匹配算法,定向推送用户可能感兴趣的服务业务;
4)人性便捷:使用、操作以移动鼠标为主的智慧旅游服务平台系统。
1.2系统研发目标
系统建成后,将实现以下目标:
1)沉浸式交互体验:
1以人性化服务体验为初衷,采用以鼠标点击为主要操作方式的设计理念,基于JAVASCRIPT类库深度集成全国旅游景区信息,以行政区划图和景区索引作为景区快捷导航,为用户提供人性便捷的悬浮提醒与点击查询操作体验。
2基于百度地图JAVASCRIPT API,深度开发实现景区绑定热力图,使旅游者能够动态感知景区人流量,为其出行安排和安全提供全面服务。
3基于腾讯地图JAVASCRIPT API开发,实现三维景区预体验。
2)数据整合,智慧旅游:以旅游者的思维为导向,对大数据旅游信息进行深度挖掘与整合,根据旅游时节、景区天气和民俗节庆等,为旅游者智能推荐热门旅游景区等食、宿、行、游、 购、娱的全新一体式旅游服务信息。
3)驴友数据共享:系统运用.NET4设计框架和B/S运行模式。实现多平台运行,开放驴友个人中心,兼容市场主流的移动智能终端设备,实现驴友实时、快速的分享和互动,使旅游资源开放化和多元化。
1.3系统研发思路
旅游信息服务系统运用.NET4设计框架和B/S运行模式, 采用三层开放架构设计理念,系统的整体设计思路如图1所示。
1.4系统架构
根据系统设计思路,从基础支撑层到三层架构和系统安全保障管理,对的整体构架进行深层部署。
下面将分别介绍基础支撑层、业务数据层、业务逻辑层、业务应用层和系统安全保障的设计思路和主要内容:
基础支撑层:系统运行环境与基础数据库。基于.NET4设计框架,采用IIS7.5及以上应用程序服务器作为Web服务组件,运行于Chrome架构浏览器;系统以SQL SERVER 2008 R2作为数据库设计平台,采用连表查询、存储过程和触发器等数据读写方式。
业务数据层:角色管理和数据资源管理。系统从用户访问权限和旅游新闻审核等角度出发,将系统角色分为用户、管理员和超级管理员。根据系统内不同数据类型的交互过程,对数据进行分类加密安全管理,对文本、图片等数据类型设计不同的交互管理组件。
业务逻辑层:业务交互过程中的数据处理服务。例如,前后台交互的数据流服务,用户、管理员等文件上传下载的文件交互服务,旅游信息管理与发布服务,旅游信息安全服务,邮箱验证服务,以及业务应用层与业务数据层交互过程中的路由、 消息等服务。
业务应用层:系统应用功能模块。由景区感知索引、景区人流动态感知、景区三维街景、景区气象信息动态呈现等18个功能模块组成。
安全保障管理:系统安全服务机制。防止SQL注入、“拖库”、“撞库”、“洗库”等数据库安全服务机制;数据加密、邮箱验证等用户信息安全服务机制;不良信息过滤等数据交互安全服务机制。
系统架构如图2所示。
1.5数据库架构
由于系统数据量巨大,目标系统所采用的数据库引擎必须具有分布式,并发事务,实时响应海量数据处理请求等特征和能力。系统开发采用SQL Server 2008 R2数据库,将用户数据 (User Data)、景区数据(Attractions Data)、服务分析数据(Server Data)进行分离存储,实现数据操作上分布式并行I/O处理,景区数据再进行分库存储。如图3为数据库架构视图:
2系统主要功能模块
2.1景区智慧感知引导
用户尚未确定要去的景点及旅游的线路时,系统通过地图感知,以鼠标点击为主要操作方式,通过逐步感知索引旅行者迅速定位并提供景区的地理分布信息和景区旅游信息。同时系统对个人的地理位置进行定位,并制定最佳的旅游线路方案,为用户提供最大化的便捷,同时也为商家提供最有效的商业导向和营销渠道。该模块需要用到的数据源有:用户个人记录、景区基本的介绍信息、景区地理信息。
用户浏览地图时,用户交互服务器将前端地图缓存数据, 以Json格式异步加载到客户端。若有地图数据更新,则数据交互服务器将更新数据按区Json封装,进行Xml传输,用户交互服务器将Xml解析后进行本地缓存的更新,其数据流图如图4:
2.2景点用户消费习惯分析
通过对用户日常的使用习惯,消费习惯以及区域用户的行为特征进行多维度的统计,并根据数据分析出天气对消费的影响,季节对消费的影响,区域对消费的选择,最终分析出景点用户可能行为,进行定向服务推送,观察用户对推送服务的采纳率进行动态图表的展示,供管理者和商家进行旅游产品经营的选择。所需数据有用户浏览记录,订购记录,年龄等,同时结合百度旅游指数API接口,宾馆,餐饮,APP等接口来获取其他相关数据。其业务流程如下:
通过收集用户的各项特征数据,录入个人行为数据库进行综合分析,同时结合天气、价格等因素,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用户可能行为,进行推荐,同时对用户的接受率进行图表统计供决策者进行参考。
2.3景区气象环境信息统计分析
由大数据挖掘和智能聚类匹配,综合分析景区各项游览影响因素,其中包括景区的气象数据、地理环境信息、游人聚集分析,推算景区适宜旅游的时节。通过对景区的适游信息数据的挖掘分析整理,为旅游者提供旅游参考,为商业决策者提供旅游消费价值曲线,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基于互联网大数据挖掘爬虫算法,对海量的景区信息进行关键词检索和区域气象数据采集,对分析必需的区域气象数据、景区环境信息进行筛选分离和归纳整理,同时进行目标区域气象数据的动态差分演化,将景区气象、环境信息实时呈现于页面,方便用户安排出行计划。
其业务流程如图6:
2.4用户交互平台
用户交互平台可分为游记攻略模块、景区评论模块,个人中心模块。游记攻略模块是为用户提供一个旅游心得分享与体验的平台,驴友可自由地发表自己对景区游玩的看法,线路推荐,美食推荐等,同时其他游客可以对该篇游记进行评论,针对某一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理解。其数据流程如图7所示:
用户交互平台数据流程,大致可分为用户游记发表、评论/回复、登录注册三个数据流,游记发表为用户填写游记内容,服务端进行敏感词审查和游记标题、内容等审核,然后录入数据库。评论/回复则是用户填写评论/回复内容,服务端进行内容审查和标记用户,录入数据库时进行多线程I/O和栈队列分步处理。
3总结
系统将旅游与现代互联网、大数据、智能终端等元素进行有机融合,对旅游大数据资源进行了归并和整合,为用户提供了人性便捷的操作体验,最终形成了人性智慧化的旅游新形态。系统运用省市行政区划图作为景区快捷导航,实现人性化感知与操作;集成热门景区推荐、景区民俗节庆推荐、景区感知引导、景区最佳旅游时节、景区气象环境信息实时提醒服务模块,意在深度挖掘旅游大数据信息为旅客提供智能全新的旅游信息服务;融合百度热力图实现景区人流量动态感知,为景区旅客疏导、人流安全、旅游计划提供服务;运用腾讯地图实现景区街景模块,为游客提供在线体验服务;开发用户个人中心,实现驴友实时、快速的分享和互动,使旅游资源开放化和多元化。
本文根据智慧旅游的概念,提出了建设智慧旅游服务平台系统的规划方案,但其最终付诸实践还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任何一个旅游系统都需要经过长期经营的积累,才能最终成为一款受到用户喜爱的产品,她还在孵化,还需要在不断地实践和创新中完善。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旅游逐渐从奢侈消费品中脱离,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同时,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带领了旅游信息化革命,人们在享受着无穷便利的同时,提出了建设智慧旅游的需求。人们需要更完善、全面的旅游信息,更方便、快捷的旅游服务,人性化、智慧化的操作体验,由此智慧旅游服务平台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智慧型公共服务平台 篇8
一般认为, “智慧城市”由IBM公司“智慧地球”延伸而来[1~2]。国内自2012年前后起开始自主建设智慧城市, 迄今为止仍处于探索中。
公共数据平台能把抽象的智慧城市具体化, 是智慧政务、智能交通、智慧医疗等的枢纽所在, 是除了行业建设之外又一个潜在的引擎。为此, 研究面向智慧城市的公共数据平台很有必要。
2 智慧城市的进展
2.1 历史背景
国内自20世纪90年代初起, 启动了以“金字工程”为代表的大规模信息化建设[3]。其主要节点概要如图1所示。
梳理信息化脉络, 可以划分1993—1997年为第一阶段。以信息化联席会议和金字工程启动为标志, 信息化正式起步。第二阶段1998—2000年, 首次信息化会议召开及建设思路确定, 从应急式建设转入有组织有计划建设, 期间信息产业部成立。第三阶段2001—2007年, “两网一站四库十二金”大规模建设, 期间制订了第一个信息规划和中长期信息化战略。第四阶段2008至今, 金字工程逐渐结尾, 工信部成立, 提出两化融合战略, 同时“智慧城市”、“互联网+”等新理念出现。
在智慧城市方面, 地方政府陆续发布了建设规划, 住建部等也单独出台了建设意见[4,5]。2014年8月, 发改委联合多部委发布《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截止目前, 金字工程与智慧工程的衔接问题在政策面初步取得突破, 信息化1.0向2.0的跨越有了政策和理念的初步支撑。
2.2 国外思路
新加坡提出了建设“智慧国”, 并选在裕廊地区示范。纽约提出建设城市数据中心, 开始数据开放、市长仪表盘、市长智能办公桌等探索。欧洲, 如西班牙桑坦德、瑞典斯德哥尔摩、德国等地建设思路特别, 即比较注重市民感受[6,7]。
3 传统数据中心的发展
3.1 数据中心的代际特点
经过40多年的发展, 数据中心的形态和内涵也在不断的演进, 如表1所示。
3.2 数据中心的等级划分
数据中心等级存在明确的标准, 包括工信部的标准、住建部的标准。
工信部标准侧重机架规模, 分为超大型、大型、中小型, 其中超大型是指标准机架数量大于等于10 000个。住建部标准则侧重公共影响, 分为ABC 3个等级, 其中A级指系统运行中断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或造成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
3.3 数据中心业务构成
数据中心建设, 可抽象成基础设施、系统集成和业务应用3层, 如表2所示。
1) 基础设施层中, 电气系统是重点之一。电气系统包括配电系统、照明系统、接地系统、防雷系统等。
2) 系统集成层中, 网络通信及安全、服务器及存储为关键项之一。网络通信及安全包括综合布线、语音通信、图像通信、网络安全等。服务器建设分为基础服务系统服务器和应用服务系统服务器。前者有DNS服务器、网络管理服务器、防火墙服务器、安全服务器、系统性能监控服务器等;后者包括数据库服务器和业务应用服务器等。数据存储包括磁盘、光盘和磁带等, 对应磁盘阵列、光盘库和磁带库。
3) 业务应用层则变化不一, 从逻辑上包括数据采集、存储、处理、应用等。
3.4 数据中心的趋势
当前, 数据中心发生着显著变化, 即向为IAAS、PAAS、SAAS方向发展。变化的背后动因包括资源的共用、数据的激增和应用的牵引等。此趋势下, 原独立建设运营的数据中心各业务层向公共数据平台的IAAS、PAAS及SAAS演变, 如图2所示。
4 公共数据平台的关键技术
建设智慧城市公共数据平台, 涉及技术广泛, 包括云计算、大数据、新型网络结构等。
4.1 云计算
云计算的源头来自亚马逊和谷歌公司。2006年亚马逊公司为应对后台系统峰值压力, 配置了大量硬件设施。峰值过后这些设施变成了富余资源, 因此, 亚马逊决定向社会出售以IT基础设施为载体的信息存储、计算资源。同年, 谷歌正式提出“云计算”概念。
美国国家技术与标准局提出的云计算架构如图3所示[8]。其公有云、私有云及混合云的部署模式, 基础设施、平台及软件云服务模式, 按需服务、弹性、资源池及虚拟化等理念已在行业内广为流行。
1) 基础设施即服务。通过虚拟化技术把服务器、网络、防火墙、负载均衡设备等硬件资源进行虚拟, 构筑在远端的“云”中, 供用户远程调用。如此, 把信息的存储、计算及管理等当作资源进行出售。此时, 用户省去了建设运营管理任务, 而是改建为租。
虚拟化技术起源于对大型机的硬件分区, 它将CPU、内存、硬盘等物理资源进行逻辑抽象和统一表示, 使用户可以根据需要灵活地远程部署管理等。包括服务器虚拟化、存储虚拟化、应用虚拟化、平台虚拟化、桌面虚拟化等。
2) 平台即服务。在屏蔽硬件资源的基础上, 对用户提供运行环境、数据库、消息、虚拟操作系统等, 以形成软件集成环境。如此, 解脱了开发者的繁琐负担, 也方便了用户使用。目前, Google App Engine、Windows Azure是其典型代表。
3) 软件即服务。这种应用模式中用户可以通过各种终端对各类应用开展使用、运营业务, 而无需关注软硬件资源。多租户和可配置是软件云服务模式最大特点。强差异性的多租户改变了传统软件架构的单一性和开发流程。
概念上分为3层, 现实中IAAS、PAAS和SAAS往往融于一体。实际工程中进行云化改造或全新建设时, 需要根据基础设施、平台及软件的市场成熟程度从底层逐层分步推进。
4.2 大数据
智慧城市将面临海量异构数据的挑战。在解决海量异构数据的“大数据”技术体系中, Hadoop最有代表性。Hadoop是一种针对密集数据的分布式处理平台[9~10]。基础是分布式文件系统HDFS和分布式处理系统Map Reduce。而Map Reduce是一种并行计算模式, 适合处理各种类型的数据, 包括结构化、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分Map、Reduce两阶段, Map分解任务并行计算, 以key和value形式提取数据特征, Reduce阶段进行结果归并。
大数据还处在快速发展中, 目前并不成熟。大数据的各个技术模块都有各自擅长解决的问题, 但构建一个大数据解决框架, HDFS、Map Reduce、Hbase等是基础模块, 如图4所示。
4.3 网络结构
目前, 数据中心的网络结构主要由接入层、汇聚层和核心层构成, 整体上呈树状结构, 此种结构将不适用于面临海量数据、采用云计算方式的公共数据平台。
公共数据平台网络拓扑方案因应中心数据流量的变化, 主要包括两类:以交换机为核心的拓扑方案和以服务器为核心的拓扑方案[11,12]。
5 智慧城市的公共数据平台
5.1 建设的路径
犹如信息化1.0中各金字工程, 从建网络、搭平台开始, 信息化2.0的智慧工程也理应从基础平台做起, 包括泛在网络、公共数据平台等。
数据平台虽是公用的, 但不应大而化之, 一城一座。目前, 存在两个方向:一是按照政府思路, 区县—地区—省级, 此中涉及的多为政务及公用事业类数据信息;二是市场思路, 由行业公司或商业机构推动构建区域数据中心, 此中个人及商业数据信息居多。具体而言, 前者如图5所示。
5.1.1 按政府思路构建数据平台的特点
1) 目前试点主要是在区县一级。此一级构建的是公共云数据实体, 各行业虽有多年信息系统建设积累, 但属于尾端。在此一级建设实体具备条件。
2) 省一级暂时没进入公共数据平台的实质阶段。在此层级, 存在众多行业数据中心, 选择虚拟公共数据平台, 而非实体可能性更大。但城市类型规模众多, 也不能一概而论。
3) 在政府思路中, 目前信息化建设主要在行业“条”中, 而非地方“块”中, 因此各行业实体, 包括交通、医疗、教育、电力、市政等都汇聚在各行业专网中, 从最底层至部委最高层。
5.1.2 按市场思路构建数据平台的特点
面向市场的公共数据平台构建由行业公司或商业机构推动, 如图6所示意。
此种大型区域公共数据平台由包括银行、零售、通信、互联网等机构建设。在每个区域数据中心周围聚集了众多用户或终端。相对而言, 由于市场具有灵活性, 此类云化的数据平台步伐更快。
在“智慧城市”的涵义下, 侧重于第一种路线, 毕竟目前的主体空间在此。可以预期后续建设路径大体如图7所示。但这是理想的情况, 实际应是非线性的, 各个阶段齐头并进又参差不齐。
5.2 公共数据平台的框架
初步构建的面向智慧城市的公共数据平台逻辑框架, 如图8所示。
底层基础架构由新型网络提供网络通信支撑, 设施设备部分涵盖部分或全部硬件资源, 重点进行虚拟化和并行集群建设。虚拟化实现基础资源的云化, 并行集群是大数据应用的基础。应用平台层提供开发和应用的环境。SAAS对应的应用层“智慧中枢”暂时留白, 因为顶层的构思规划牵动着商业模式, 也与具体的机构业务和数据紧密联系。
6 结束语
智慧城市建设目前正处在探索期, 公共数据平台是其潜在的引擎。面向智慧城市的公共数据平台以现有行业数据中心为基础构建虚拟共用数据平台可行性更高。公共数据平台由面向终端用户的智慧中枢层、应用平台层及基础架构层共同组成, 其中基础架构中资源虚拟化和大数据处理是核心。
摘要:近年来, 智慧城市愈加受到了各方关注。政府、企业及研究机构从各个角度进行探索实践, 论文从公共数据平台的角度进行分析, 首先对智慧城市背景及近况进行简述, 其次梳理了传统数据中心的发展脉络, 解析了公共数据平台的关键技术, 最后提出了面向智慧城市的公共数据平台的建设路径和逻辑框架。希望能对业界同行提供一定借鉴。
关键词:智慧城市,数据平台,信息系统,构架探索
参考文献
[1]工业与信息化部软件与集成电路促进中心.IBM“智慧地球”的解读与分析[R], 2009.
[2]岳梅樱.智慧城市实践分享系列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2.
[3]郑永年.技术赋权:中国的互联网、国家与社会[M].台北:东方出版社, 2014.
[4]上海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2011-2013年行动计划[OL], 上海政府信息网, 2011.
[5]国家智慧城市 (区、镇) 试点指标体系[OL], 中国智慧城市网, 2014.
[6]庄庆维.新加坡“智慧国2015”进行时[J], 上海信息化, 2013.
[7]智慧城市解决方案及全球案例分享[EB].甲骨文公司, 2012.
[8]罗军舟, 金嘉晖, 宋爱波, 东方.云计算:体系架构与关键技术[J], 通信学报, 2011, 32 (7) .
[9]孟小峰, 慈祥.大数据管理:概念、技术与挑战[J],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2013, 50 (1) :146-169.
[10]王珊, 王会举, 覃雄派, 周煊.架构大数据:挑战、现状与展望[J], 计算机学报, 2011, 34 (10) :1741-1752.
[11]Parthasarathy Ranganathan, Ji Chuan Chang.Designing DataCentric Data Centers[J], IEEE Computer Society, 2012.
智慧型公共服务平台 篇9
关键词:智慧社区,管理服务平台,智慧城市,信息化
1智慧社区综合管理服务平台的含义
1.1 智慧社区综合管理服务平台
智慧社区综合管理服务平台是一个社区综合服务网络,它以云平台、FTTB/FTTH、WIFI、3G网络为依托,为社区居委会提供智慧社区平台,为社区物管提供数字物管,为社区商家提供适应各自行业管理和服务需求的数字商家平台,使得社区居委会、物管、商家能够通过服务平台向小区业主提供政务、物业、商圈服务。同时,管理服务平台集成公用事业单位(水、电、气、电信)的缴费平台和银行的支付网关,为业主提供社区一站式的便民支付服务。还有集成门禁、车禁等业务平台,为业主提供一卡通服务。小区业主可以利用统一的业主号/业主卡为身份识别标志,以电脑、电视(IPTV)、手机为终端,通过3屏互动的方式享受服务平台提供的基层政务、物管互动、联盟商家、便民支付和一卡通等社区综合配套服务。
1.2 智慧社区综合管理服务平台的特点
从总体出发,“智慧社区综合管理服务平台”需要有如下主要特点:
(1)突出管理创新。该系统平台软件要以“网格化管理”为基础,采用信息化技术实现街道、城镇、社区的各种管理职能,形成覆盖各街道、社区和行政村的网格管理体系,结合手机客户端应用系统使社会管理工作更加科学、高效。对涉及基层社区“10项职能”,如党群工作、综治维稳、民政救助、劳动保障、计生卫生、城建城管、信访调解、帮教服务、警务治安、流动人口管理等事务进行整合,实现办事申请、居民诉求、受理、办理、回复的“点到面”立体服务。
(2)突出通道创新。该系统平台与基于互联网的民生服务系统对接,建成覆盖区(县)、街道(乡镇)和社区(村)的3级公共服务平台共享通道。城乡居民通过互联网络、热线电话、一键通呼叫器、手机、LED触摸屏、服务大厅等均可提出诉求,并得到各类社会服务和政府公共服务。
(3)突出民生服务。该系统平台通过民生服务系统构建社会组织参与的各种便民、就业、健康和惠购服务内容。建设集中式“信息处理中心”,整合社区(村)、街道(乡镇)和区(县)的便民服务机构、就业招聘单位、医院和卫生院、各类服务商家等资源,拓展信息化民生服务体系,形成覆盖各类人群的民生综合服务平台,通过平台建设形成上下贯通、横向联接的信息化服务网络。
2智慧社区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发展面临的问题
2.1 综合管理服务平台管理人员的素质不高,相关职业培训不能跟上
智慧社区综合管理服务平台需要专业人员进行管理,而现有的智慧社区管理服务平台的管理人员是政府机构和社区物业管理人员。对于政府机构人员而言,由于我国智慧社区起步较晚,2011年才建成了第一个智慧社区———厦门康乐智慧社区,使政府机构大都没有智慧社区的管理经验,需要对其进行后期职业培训,而他们大部分没有这方面的学习动力,导致智慧社区综合管理平台的功能难以完全发挥效应。社区物业管理人员由于流动性较高,入职门槛低,人员综合素质普遍偏低;而且物业公司又有成本控制的考虑,后期职业培训又难以及时跟上,导致物业管理人员的职业技能与管理服务平台不匹配,发挥不出百分之百的效用。
2.2 综合管理服务平台的资源整合存在困难,未形成经济社会效益
智慧社区综合管理服务平台是在省、市综合管理服务资源的基础上,对市级各综合管理服务资源进行的数据整合,需要市一级各部门的有效配合。它是在现有电子政务数据整合的基础上,对数据的进一步深入地挖掘。然而目前在整合工作中的体制、管理和标准等方面依然存在问题“,纵强横弱”“条块分割”和“信息孤岛”等现象仍然存在,自成体系、重复建设问题未能得到根本解决,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尚未形成,综合管理服务平台的资源整合绩效评估体系还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由此造成了信息资源难以共享。到目前为止,综合管理服务平台还没有形成明显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3 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单独开发,造成资源的浪费
大多智慧社区综合管理服务平台都是为某个社区专门定制,无法很好地满足其他社区的大面积覆盖需求。系统重复开发、独立运营的现象普遍存在,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浪费。一方面,智慧社区的成功,极大地促进了与智慧社区配套的综合管理服务平台的开发;另一方面,由于智慧社区是在试点成功后,由点到面展开的,各地在智慧社区的建设上缺乏必要的沟通,造成了智慧社区综合管理服务平台的重复开发。
2.4 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建设成本高,获得效果难以立刻体现
智慧社区综合管理服务平台是一项惠民工程,它的根本目的是给社区居民提供更多更优质的服务,包括政务公开服务、网上办事申报服务、两新组织管理服务、便民信息服务、健康信息服务、惠购信息服务和民情民意交互服务。然而要实现这些功能服务就需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并且这种建设效果在短期内难以立刻体现,需要一段时间的酝酿。因此,如果仅依靠企业投入进行智慧社区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建设,就无法满足当前智慧社区综合管理服务平台的建设要求。一方面,很少有企业拥有这方面的资金实力;另一方面,平台的建设不能给企业带来相应的投资回报率,企业也不愿意进行平台的开发与建设。
2.5 综合管理服务平台日常维护成本较高,资金来源有压力
智慧社区综合管理服务平台是一项复杂的软件系统,其运行需要相应的硬件系统进行支撑。如视频监控联网管理子系统就需投入大量的监控终端,在各监控终端之间还要建立高效的数据交换机制,建设数据存储和交换核心机房,才能实现社区的智能化监控。这些设备、线路需要进行定期维护,而核心机房则需专人进行维护,从而造成了智慧管理服务平台日常维护成本较高。现阶段智慧社区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其公益色彩较重,收费服务罕见,造成日常经营的入不敷出,资金来源紧张。
3智慧社区综合管理服务平台面临问题的对策
3.1 多种手段,提高管理人员素质
就政府机构管理人员而言,政府首先要建立有效的考核与评价机制,委派专人负责智慧社区综合管理服务平台的日常管理工作,将管理成效与管理人员的日常考核相结合;其次要对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邀请研究“智慧社区”的有关专家教授做讲座,办智慧社区有关的培训班,组建代表团到有这方面经验的兄弟社区学习,提升管理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就社区物业管理人员而言,物业公司应做到:1要加强员工入职后的培训,与具有资质的高职院校展开深入合作,进行有关智慧社区信息化管理的知识培训;2要适当提升员工的福利待遇,降低员工的流动性,从而提升物业服务质量,实现公司业绩的良性循环;3要适当提升部分职位入职门槛,打造智慧物业管理的精英管理阶层。
3.2 统一思想,实现资源整合
智慧社区综合管理服务平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要真正地发挥其效能,各部门首先得从思想上认识到资源整合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要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要做到3点:1各部门要深化理念,全面结合,真正做到思想上认识到位,行动上有所突破,要坚持资源的进一步整合;2立足体制,完善机制,通过抓领导、领导抓的有效方式,强化各层面间、部门间、人员间、信息间的衔接和沟通,切实发挥资源整合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变“要我整合”为“我要整合”,切实发挥资源整合的实效性,实现资源整合机制由自上而下到自下而上的实质性转变;3依托基础,深入推进,资源整合要在电子政务数据整合的基础上进行,其不应拘泥于形式,要力求从实效出发,重点抓好各部门内部的相互整合,建立健全政府牵头、公安主力、统一调配、相互协作的工作局面。
3.3 注重交流合作,避免重复开发
智慧社区综合管理服务平台的开发需要大量的投入,重复开发会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要避免的资源的浪费:1政府管理部门应加强智慧社区的顶层设计,通过访谈和专家论证会,从总体把握智慧社区综合管理服务平台的建设,推出智慧社区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建设的行业标准;2要注重地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新建地区应向有相关建设经验的地区学习,在进行软件开发的时候考虑平台代码的可复用性,对于可重复使用的代码,应在此基础上进行平台的开发,降低平台的开发成本。
3.4 前期加大政府资金支持,后期引入商业模式
在前期,政府应加大对智慧社区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建设的资金支持,由于智慧社区综合服务平台需要多部门协调,系统庞大,对人力和物力的要求很高,而政府在资金方面具有较大优势,可以弥补一般企业能力的不足,完成平台的建设;在后期,由于平台日常维护仍需一定的支出,光靠政府财政的补助,不但会增加政府的财政负担,而且也不利于平台的可持续发展,亦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需要,因此平台应注重引入商业模式,加强与社区内企业的合作,如在惠购服务模块,平台将优质的商品推荐给社区居民,向相关企业收取一定的广告费用作为服务费用,从而实现平台的可持续化经营。
4结束语
智慧型公共服务平台 篇10
智慧城市安全服务平台面向已有的扬州、无锡、镇江、张家港和佛山等8个以及未来增加的智慧城市提供信息安全服务, 跨城市安全态势感知服务是平台所提供的信息安全服务中的重要一项, 除此之外还有跨城市的身份认证和授权管理等服务。
态势感知 (Situation Awareness) 这个概念来自我国古代的《孙子兵法》。一般地, 态势感知的核心部分可以理解为一个渐进明晰的过程, 它通过态势要素获取, 获得必要的数据, 然后通过数据分析进行态势理解, 进而实现对未来短期时间内的态势预测。态势感知最终达成的目标是实现对未来的短期预测, 是一个动态、准实时系统。
目前, 对于安全态势感知尚无统一定义, 以下给出几个描述性定义:
定义1:态势感知是指在大规模系统环境中, 对能够引起系统态势发生变化的安全要素进行获取、理解、显示以及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
定义2:网络态势感知是指在大规模网络环境中, 对能够引起网络态势发生变化的安全要素进行获取、理解、显示以及预测最近的发展趋势。
1 建设内容
建设安全态势分析数据库, 研制安全威胁主动发现和探测、安全态势数据监测、安全事件关联分析与预警、网络安全指数计算、网络安全态势展示等子系统, 形成安全监测与态势感知服务系统, 为政务部门提供安全威胁检测、状态监测、安全态势感知和趋势预测等安全保障服务。
安全态势分析数据库, 用于存储态势分析的相关数据, 包括安全事件、资产配置及漏洞信息、安全基线信息、网络拓扑及配置信息、安全威胁以及关联规则等。数据库是分布式的, 在中央级、省级、市级以及县级都有自己的网络安全态势分析数据库, 且提供相应的数据的存储、查询、处理以及维护等功能。数据库信息能够及时更新, 能随时更新新形态的木马病毒的特征 (包括专门针对于政务网络的特殊木马) ;可以更新关联规则。及可以直接提供数据服务, 可支持其他安全服务系统。
安全威胁主动发现和探测子系统以高级别的安全威胁探测功能为核心, 能够主动探测各种新出现的威胁 (尤其是特种木马) , 并能够根据异常行为模式甄别和捕捉最新的安全威胁。
安全态势数据监测子系统通过对网络信息流进行深度包检测 (DPI) , 即对网络信息流的协议分布、应用状态、用户行为模式和内容代码特征进行深度检测, 掌握网络和信息系统的总体运行状况, 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网络安全事件的关联分析与预警子系统对不同安全域、不同时间的多来源安全相关事件进行多维度 (多种时空属性和网络属性) 的关联分析, 揭示和还原出真实的安全事件, 识别真实的安全风险, 并对重大安全事件进行预警。通过多源事件多维度的关联分析, 提供全方位的安全态势分析服务。
网络安全指数计算子系统通过对当前安全事件的量化评估, 计算当前时间范围内的网络安全指数。网络安全指数计算主要从网络基础运行维度、网络脆弱性维度和网络威胁性维度三个维度, 对网络安全态势形成一个完整的评价。
网络安全态势展示子系统提供一套完整的针对网络安全态势的可视化展示工具, 由通用报表生成软件、图形生成软件、地理地图态势展示软件以及通用数据库查询工具等部分组成。结合安全事件汇总分析与数据挖掘中查询与显示需求, 实现网络安全态势展示。
2 服务内容
2.1 安全危险检测
安全危险检测包括两类服务, 一是安全威胁主动发现和探测, 以高级别的安全威胁探测功能为核心, 能够主动探测各种新出现的威胁 (尤其是特种木马) , 并能够根据异常行为模式甄别和捕捉最新的安全威胁。二是安全态势数据监测, 通过对网络信息流进行深度包检测 (DPI) , 即对网络信息流的协议分布、应用状态、用户行为模式和内容代码特征进行深度检测, 掌握网络和信息系统的总体运行状况, 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2.2 态势感知和预测预警
对不同安全域、不同时间的多来源安全相关事件进行多维度 (多种时空属性和网络属性) 的关联分析, 揭示和还原出真实的安全事件, 识别真实的安全风险, 并对重大安全事件进行预警。通过多源事件多维度的关联分析, 提供全方位的安全态势分析服务。
3 态势感知模型
整个模型分为要素信息采集、事件归一化、事件预处理、态势评估、业务评估、预警与响应、流程处理、态势可视化和历史数据分析等几个主要部分。
4 小结
智慧城市安全服务平台态势感知服务系统作为上述安全态势感知系统模型的一个实例, 虽然不是很完善, 但是已经实现了其中一些关键技术, 包括总体架构已经搭建起来、并实现了基于流数据的实时关联分析技术、高性能事件处理技术、海量事件分析技术、信息可视化技术, 等等。态势感知相关技术的发展和成熟有助于为用户抽取出有价值的安全信息和安全知识。最后, 安全态势感知技术的突破和应用还为将来的平台作为网络可生存性 (Network Survivability) 的控制中枢提供了基础支撑。
参考文献
[1]韦勇, 连一峰.基于日志审计与性能修正算法的网络安全态势评估模型.计算机学报, 2009.4, 32 (4) :763-772.
[2]刘聪林.电子政务系统安全性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0, 6 (4) :841-842.
智慧交易平台成就创新价值 篇11
建设创业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关键是要实施“双创”行动计划,加强信息资源整合,打造一批“双创”示范基地和城市。要鼓励那些面向大众、服务中小微企业的低成本、便利化、开放式服务平台的发展;鼓励大型企业建立技术转移和服务平台,并向企业开放专利信息资源和科研基地,向创业者提供技术支撑服务;要完善创业培育服务,打造创业服务与创业投资结合、线上与线下结合的开放式服务载体,更好地发挥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作用。
全面推进众创、众包、众扶、众筹这“四众”的重点在于,拓宽市场资源、社会需求与创新创业间的对接通道。要加强创新资源共享,推进专业空间、网络平台和企业内部众创;推广研发创意、制造运维、知识内容和生活服务众包;推动大众参与线上生产流通、分工发展的公众众扶、分享众扶和互助众扶;完善监管制度,规范发展实物众筹、股权众筹和网络借贷。
从规划纲要的指示精神中不难看出,未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工作重心将向整合多方资源、打造开放平台侧重。在国家大力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我国的大学生创业者已经积累起一定的经验,而且大学生既不缺乏创新的能力,也不缺乏创业的胆气,但是创新创业不是一日之功,也不是单打独斗,而应该是整个创业团队齐心协力、历经磨练之果。
为使大学生创业者的创意理念不被埋没,帮助大学生实现创业梦想,要充分吸引民间资本,和企业对接尽可能地将其创意理念优化为产品,构建起一个将大学生创业者的创意理念、研究成果和商业思维汇总交易的平台,《经济》杂志“因为有你”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组委会计划于2016年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智慧交易所。
大学生创业者相对于社会上再创业的企业家、专业团队来说,既缺少经验、资源,也缺少资金、人脉。将创意想法整合成创业方案,再组建团队执行并最终取得成功,成立企业,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作为创业过程中“最后一公里”的重要一步,融资让许多大学生创业者止步于此。鉴于此,智慧交易所将以让社会财富更好地转化为创新生产力为目标,产生更多价值,提高资本的运作效率,真正使大学生的创业项目不再止步于融资难的问题面前。
智慧交易所由智慧平台、大学生和企业3个部分组成。在取得国家的相关认证后,智慧交易所首先要搭建一个平台,并在平台上汇聚起大学生的智慧成果,通过平台对接企业,彰显大学生的智慧魅力,将其好的项目、好的创意融入企业中去。
另一方面,随着“互联网+”创业热情的微降,雨后春笋般的创业项目也趋于冷静,创投机构、投资人大多开始谨慎行事,创业融资的难度更上一层楼。智慧交易所的一大目标就是帮助创业者解决融资难的问题,大力推进“十三五”规划中提到的“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的理念,将社会上的过剩产能转化为生产力,充分调动起闲散资金,帮助创业者走完创业的“最后一公里”。
在实际运营时,智慧交易所可向企业提供大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企业可采取帮助孵化、占股投资或股权买断等方式对有发展可能的创业项目进行投资。大学生创业者既可以通过此平台将自己的创新创业理念转化为盈利收入,也可以充分利用平台上的资源,推进自己创业项目的实际运营发展。
智慧交易所以互利共赢为原则,一方面将改变创新创业企业难以进入股权交易市场的局面,另一方面将解决拥有市场、团队、硬件设施要素的企业缺乏好创意、好理念的问题。同时,智慧交易所还能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创业的精准性、有效性,提高企业转型升级时的思维和项目意识。
智慧型公共服务平台 篇12
1.1 智慧城市的提出
为了应对快速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城市病及相关问题,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 为促进社会经济转型发展, 2009年IBM公司提出了智慧城市的概念。智慧城市是IBM“智慧的地球”策略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目前, 国内外对智慧城市的定义尚无定论。在国际上接受度较广的定义是:智慧城市将对智力和社会资本、包含传统交通和现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基础设施投入作为支撑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动力, 并通过参与式治理对上述资本及自然资源进行智能化管理, 进而实现高质量的宜居生活[1]。这是基于2007年《欧洲中等智慧城市排名》报告发布的智慧城市六大维度“智慧经济、智慧移动、智慧环境、智慧公民、智慧生活和智慧管理”提出来的。
1.2 智慧社区的发展
1.2.1 智慧社区的概念
智慧社区是社区管理的一种新理念, 是新形势下社会管理创新的一种新模式。著云台团队总结认为智慧社区是指充分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 为社区居民提供一个安全、舒适、便利的现代化、智慧化生活环境, 从而形成基于信息化、智能化社会管理与服务的一种新的管理形态的社区。
1.2.2 智慧社区发展存在的问题
1) 智慧城市建设如火如荼, 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组成部分, 智慧社区建设具有见效快、惠民利民的特征, 智慧社区还能增强社区居民对智慧城市建设的感知度和社会认同度, 为智慧城市建设的普及和宣传增光添彩。在新时期新形势下, 居民对便捷、高效、智能的社区服务需求与日俱增, 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智慧社区尤为重要。
2) 智慧社区发展不平衡。由于智慧社区本身代表了一种较现代的生活方式, 受建设成本和消费水平影响较大。因此, 智慧社区的发展还很不平衡。深圳、上海、广州、北京等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发展较快, 并在社区治理、便民服务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但是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发展还不理想。因此大规模开展智慧社区建设势在必行。
3) 智慧社区发展不成熟。智慧社区是社区管理的一种新理念, 是新形势下社会管理创新的一种新模式。大量结合了物联网技术的社区应用还处于方案或试运行阶段, 物联网应用需求的发掘还不充分, 很多智慧社区产品与技术方案尚不成熟, 还缺乏对应的行业标准和适应智慧化社区管理与服务的人才。智慧社区的建设工作任重而道远。
2 智慧社区的评价指标体系与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2.1 智慧社区评价的指标体系
为了引导智慧社区规划、建设和运行, 检验智慧社区建设的效果, 发挥指引方向和量化评估作用, 住建部办公厅在2013年印发的《智慧社区建设指南 (试行) 》中给出了智慧社区的评价的指标体系。智慧社区指标体系涉及保障体系、基础设施与建筑环境、社区治理与公共服务、小区管理、便民服务和主题社区等六个领域, 包括6个一级指标, 23个二级指标, 87个三级指标, 见表1。结合我国社区发展现状, 将三级指标归纳为26个控制项、43个一般项和18个优选项, 控制项是智慧社区建设必须完成的指标, 一般项则是在此基础上扩展的指标, 优选项是智慧社区探索性和创新性的指标。
2.2 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智慧社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架构在智慧应用体系之下, 涵盖了以对象管理与专门人群服务、政务服务、治安管控为主的社区治理与公共服务, 以房屋管理和物业管理为主的小区管理, 以生活服务和金融服务为主的便民服务, 以及主题社区等五大领域, 涉及社区管理、运行、服务三个层面。各类应用遵循智慧社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规范的标准, 通过数据交换和整合, 统一以平台向居民、企业等提供服务, 并对各种活动做出闭环响应。
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的应用是距离社区居民生活最近的体验, 与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智慧社区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是评价智慧社区建设的重要标准, 也是最能体现便民服务型社区的重要指标。
3 上海“智慧闵行”社区综合服务平台
3.1 上海智慧化发展概述
上海市的智慧社区建设一直走在我国智慧社区建设的前列。2011年1月, 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智慧社区作为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承载着城市管理、公共服务、社会服务、居民自治和互助服务于一体的重任, 是智慧城市中一个独具魅力、具有独立研究价值的发展主题。同时, 为适应“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发展战略, 实现“智能化、精细化、人文化、社会化”的全新社区服务管理模式, 重视和加快智慧社区建设有其必然性和紧迫性。
2011年至2013年, 上海市开始了智慧城市行动计划。上海市各级政府和单位在智慧城市建设的不同领域展开了探索和实践。在上海市区内, 基本建设完成了预期的目标。智慧社区平台已经覆盖了上海17个区县, 不少市民率先享受到全新的信息生活方式。2014年9月10日, 上海市政府举行新闻发布会, 介绍上海新一轮智慧城市建设行动计划 (2014—2016) 。这是继未来三年, 上海将基本构建以便捷高效的信息感知和智能应用体系为重点的智慧城市体系框架, 着力实施智慧化引领的“活力上海”。上海政府提出, 到2016年, 基于网格化的城市综合管理平台基本覆盖全市。在智慧社区建设方面也将取得更大突破。
3.2 上海“智慧闵行”及社区综合服务平台
3.2.1 上海闵行区“智慧闵行”建设内容
上海的“智慧社区”, 是指在智慧城市框架下, 利用有线、无线、云计算等各种信息化技术和手段, 整合社区的各类服务资源, 为社区各类群体方便地提供政务、商务、娱乐、教育、医护及生活等多种社区服务。上海智慧社区建设主要涵盖四大类应用, 智慧政务, 主要包括政务信息发布服务, 向社区居民发布政府公告、物价等信息;智慧民生, 主要包括智慧养老、医疗服务、网络教育等内容, 为居民提供在线监护、远程医疗、远程学习等应用;智慧家庭, 主要通过智能终端与各类智能家居、安防设施等形成网络, 实现家庭智慧应用;智慧物业, 以楼宇电梯、景观灯光、车辆出入等涉及小区管理的内容为重点, 实现小区智能化。
3.2.2 上海“智慧闵行”社区建设
“智慧闵行”的智慧社区建设, 以社区发展需求为导向, 以惠及社区居民为宗旨, 进一步完善社区信息化基础设施, 围绕公共服务、城市管理、社区治理三大重点领域, 开发和推广有特色的便民应用, 积极探索街道层面建设智慧社区的有效路径。利用IPTV便民服务平台是其中的一项重点建设项目。IPTV即利用数字电视便民服务频道来完成一系列的便民服务, 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
1) 信息发布。利用数字电视定位到户的特点, 发布公告、通知、新闻、政策等日常信息或定向发布各类政务、便民、应急信息。
2) 预约挂号。对持有健康卡的居民可以开通数字电视预约挂号功能, 居民可以查询自己的健康档案。
3) 视频通话。通过在数字电视上加载摄像头和麦克风, 实现高清视频语音传输和电视、电脑等多屏融合通信方式。该功能可进一步应用于远程医疗咨询、远程随访、老幼病监护等。
4) 远程教育。学生或居民可利用数字电视进行点播式学习, 实现社区教育资源共享。
5) 周边生活圈。利用数字电视提供周边生活服务类信息。
6) 公用事业费的查询和缴费。利用数字电视查询水、电、煤等消费情况, 实现在线支付。
7) 交通信息。在数字电视上为居民提供周边道路通行情况。
闵行智慧社区的社区综合服务平台的建立, 就是为社区居民提供社会化服务, 救助和保护社区内困难群众, 提高社区人群的文明素质和文化修养, 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和保证居民生命财产安全等, 并且将这些功能整合到一个综合的服务平台上, 实现社区建设管理与服务的智慧化, 使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更加便捷、舒适、高效。
4 上海智慧社区建设与国家建设标准的对比评析
上海闵行智慧社区的建设基本完成, 比较住建部办公厅在2013年印发的《智慧社区建设指南 (试行) 》中给出了智慧社区的评价的指标体系, 笔者通过对比发现, 上海的智慧社区的建设工作基本满足指标体系中的智慧应用层面上有关于便民服务平台方面的建设。上海闵行智慧社区, 基本完成控制项要求, 部分完成的一般项指标和体现探索性和创新性的优选指标。上海智慧社区的建设对其它地区的智慧社区建设起到了良好的参考和示范作用。
4.1 社区治理和公共服务
建设指南中, 社区治理和包括对象管理、专门人群服务、政务服务、治安管控、基本公共服务和法律宣传6个方面。这部分内容主要侧重于对社区居民的基本管理层次, 致力于更好地为社区居民提供优质、便捷的城市生活。在社区治理方面, 上海闵行智慧社区不断提高其服务水平, 充分利用便民服务平台, 使其更加智慧化, 尤其在政务公开和综合执法和法律宣传方面基本落实到居民生活, 而在专门人群服务对于退休人员、残疾人和流动人口服务和志愿者管理方面关注度需加强。对于其他智慧社区的管理中, 要强化对特殊人群的关注, 使得智慧社区的智慧成果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4.2 小区管理服务
作为社区管理服务的内容, 包括房屋管理、业主委员会管理、物业管理三大方面。其中的业主委员会制度在国外很多社区都取得了较好的成果。此项内容已被提及, 但是基本作为一般项来建设, 这种管理方式在上海的推行结果也不理想。而涉及物业管理方面, 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 但是近年来随着居民网购数量的增加, 便民快递的建设应尽快提上日程。可以充分利用便民信息平台来为居民快递服务提供便利。
4.3 便民服务
便民服务包括生活服务和金融服务两个方面。生活服务具体内容有:便民利民网点、家政服务、绿色出行、餐饮服务、社区互动。上海在绿色出行这一优选项完成状况较好。上海市的智慧社区充分考虑居民出行需要, 运用智慧化的应用来为居民提供最优出行计划。在金融服务方面, 各个智慧社区都可完成一卡通服务、便民缴费等内容。此类服务平台的使用频率最高, 与居民生活关系最密切, 在便民服务建设方面, 可以不断提高服务的质量, 打造更加人性化、智慧化、多元化的智慧生活。
4.4 主题社区应用
主题社区包括商业社区、学校社区、医院社区、交通社区和旅游社区。主题社区相关应用服务平台的开发, 更多地依靠市场服务企业的投入, 而且需要与社会的服务网络相契合, 更加准确全面地为居民提供便捷生活。上海市智慧社区商业、教育、医疗、交通、旅游等方面的发展已初具规模, 并能够为其他地区的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
综上所述, 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 社区是其最基本的组成部分, 社区作为城市居民生存和发展的载体, 其智慧化是城市智慧水平的集中体现。在智慧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 智慧社区建设应充分考虑国家提出的指标体系要求, 又要结合当地的特色, 只有以住户的智慧化便民需求为导向, 才可以更多地体现其便捷的服务属性, 使其更好地惠民利民, 打造优质的宜居环境。
摘要:结合上海“智慧闵行”智慧社区的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情况, 对比国家住建部提出的智慧社区建设标准, 提出上海智慧社区便民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中的优势和不足, 通过两者对比来为以后智慧社区建设提供更多的参考和经验。
关键词:智慧社区,评价指标体系,便民信息服务平台,对比评析
参考文献
【智慧型公共服务平台】推荐阅读:
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06-20
智慧旅游服务平台06-26
智慧商业服务管理平台08-25
常熟市智慧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方案07-02
智慧管理平台10-06
智慧校园支撑平台07-24
智慧农民云平台08-05
智慧人才应用平台11-26
智慧园区平台建设12-28
智慧旅游中央管理平台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