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智慧化服务浅析(精选8篇)
图书馆智慧化服务浅析 篇1
图书馆源于保存记事的习惯。图书馆是为读者在馆内使用文献而提供的专门场所。图书馆的阅览室一般分为普通阅览室、专门阅览室和参考研究室3种类型。
摘要:文章介绍了泛在图书馆的内涵和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泛在信息环境下图书馆资源与服务融合的内涵,提出了智慧图书馆资源与服务融合实施策略,最后研究了泛在信息环境下智慧图书馆资源与服务的融合机制。
关键词:智慧图书馆;融合内涵;融合机制;泛在信息环境
人们基于新信息技术建立了泛在信息环境,通过网络基础结构的使用面向用户建立了随时随地都能连接网络的一个信息空间,在用户的意识中通过泛在计算技术把服务的概念弱化,即用户在潜意识中与周围的计算设备进行交互,用户不会太过在意到底是何种普适计算技术提供的服务,着重强调能随时随地获取和处理信息,强调计算能与环境融为一体[1]。持续变革和发展的泛在信息技术正在逐渐改变人们的工作、生活以及科研方式,也促进了泛在信息环境的建设,体现出了信息环境的透明、智能以及无处不在。在图书馆发展进程中,新信息技术是其助推力之一,带来了发展的机遇;在图书馆的新理念中,泛在图书馆是重要思想之一,其实现方式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发展[2]。泛在信息技术不仅加速了图书馆的变革,还加快了人类知识的传播和分享,使提供一个泛在知识环境给用户的理念有了实现的可能性。
一、泛在图书馆概述
1.1泛在信息环境
无所不在技术从技术层面上理解就是把无线网络和宽带充分利用起来,保证物品以及电子终端都能在互联网环境中随时互联,多个网络都可以同时被同一个人利用。有专家指出,在科技发展的新时代,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达到一定高度之后会渗入生活的方方面面,营造出一个无限沟通的世界。这就意味着生活方式将会发生变革,信息会真正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泛在信息社会也将逐步融合网络和应用平台,提供相关解决方案,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和平台开展相关的数字参考咨询服务[3]。
1.2泛在图书馆
国内外学者在UKEs理念的基础上逐步提出了“泛在图书馆”的定义:NealKaske着重强调了泛在图书馆的无时不在性;Charles B Lowry认为图书馆正在历经的变化不是用虚拟、电子或者是数字图书馆可以概括的,建议用“泛在图书馆”来表达[4]。作为随时随地都便于获取信息的一种图书馆新模式,泛在图书馆展示了未来图书馆的发展前景:以图书馆服务的泛在化和无所不在的图书馆为基础,在用户使用环境中嵌入图书馆的服务,在用户生活、决策、科研等方面进行渗透性融入,把用户的需求和图书馆的服务紧密结合起来,使用户的知识信息需求得到满足,使图书馆和用户之间的边界逐渐淡化,隔阂逐渐消除[5]。
1.3泛在图书馆的特点
在泛在信息环境下,演变中的图书馆展示了以下特点:首先,泛在图书馆是以人为本的,重新构建了信息资源、服务对象与提供者三者之间的关系,以人为中心建立起知识流动机制,并对各类系统进行设计,实现相关功能,在提供各类服务时充分考虑了人们的需求,并且根据信息需求的变化进行调整,保证了信息服务的质量[6]。其次,泛在图书馆是全天候的,具有即时性的特点,能随时提供连续信息服务,同时,把时空的限制打破了,使用户可以在任意时间查询和检索所需的数据库数目信息。再次,泛在图书馆提供的服务是专业化和个性化的,使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得到满足。最后,泛在图书馆在信息的提供过程中强调服务的动态和开放获取,可以提供多种格式的信息,提供开放存取资源。
二、泛在信息环境下的图书馆资源与服务融合内涵
2.1现状与启示
在许多大型的企业中,面向服务的信息资源模式已经逐渐被接受和使用[7]。用户日益体现出的个性化需求以及信息资源服务的逐步商业化,都驱使着信息资源服务模式的发展。资源与服务的融合,体现出服务体系的高效化的协同和共享,能把安全可信的、相对经济的信息资源服务提供给用户,实现了用户的按需使用和随时获取。
2.2融合的内涵
新的信息资源服务模式的核心在于把信息资源和提供的服务有机融合在一起,达到大幅提升资源利用率的目的,同时实现信息资源的增值[8]。在泛在信息环境下,聚集那些处在不同时空的信息资源,形成多源信息资源,进而可以提供更好的服务。信息资源与服务融合的内涵包含两个方面,分别为信息性和生产性的云服务,其中信息性的云服务是面向信息资源管理的,这两者集合构成了信息资源的自主和网络化管理,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共享。
三、智慧图书馆资源与服务融合实施策略
3.1明确目标和方向
在实现信息资源与服务融合的过程中,应该首先把目标和方向明确下来,使所有参与者有一个清晰正确的认识,以便为模式的构建更好地提供服务。不仅要把目标明确地展示在参与者面前,还要把设计途径明朗化,避免走弯路。所以在整个设计过程中,要有重点、有层次地对系统目标进行规划。
3.2坚定以用户为中心
要坚定以用户为中心的思想,把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充分考虑进去,并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需求,加深用户对系统的理解。在设计此类融合模式的过程中,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不仅不容忽视,还应贯穿始终。信息资源与服务的融合更看重系统与用户之间的和谐关系,在系统的建构中还添加了用户的无意识参与项,所以,在对此类模式进行设计时,要加深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
3.3融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从图书馆的发展历程来说,信息资源与服务的融合是复杂而又系统的工作,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会与很多服务内容相关联,包括用户的浏览导航服务、检索服务、扩展链接服务、管理服务、本地特色检索以及数据提交服务等。设计出的模式或系统会把各类学术资源都吸纳进来,这些海量的数据共同组成了一个元数据仓库,其中的信息资源都是相对独立的。所以,在模式的构建过程中要尤其关注元数据的质量,并把整合过程中的所有问题都解决掉,因为这些元数据的数据质量与整个系统或模式的使用效果息息相关,对服务质量有直接影响作用。一般来说,有三个部分能对元数据质量产生影响,分别为元数据的来源、规范和内容。只有图书馆和系统供应商共同努力,才能保证元数据的质量。
3.4关注用户满意度的反馈
图书馆是提供服务的,所以不仅要进行结构的优化,还要及时把用户满意度的反馈统计出来。在用户满意度的调查过程中,较为常用的是可用性评估。目前的满意度评估主要集中在用户参与的评价以及用户为中心的评价两个方面。也就是说,评价方式也在逐渐由技术评价转向使用为中心的评价,特别是在信息资源与服务的融合设计中,要着重考虑用户的满意度。
四、资源与服务的融合机制研究
4.1读者需求是原动力
在学术研究中,创新是不可忽视的重点所在,在科研工作中尤其注重专业性和创新性的研究[9]。用户要求用自己最惯用的方式,采用最科学的方法,获取最新颖和实用的信息内容。他们对图书馆提出了个性化的需求,要求图书馆能分析和挖掘海量的信息资源,并鉴别、重组、识别其内在特征和价值,最终把新的信息知识创造出来。在泛在信息环境下,科技人员习惯采用网络或者数字化的方式对科技信息进行获取,而且还要求这种服务的获取能在科研的过程中实现有机融入,做到随时随地都能获取和利用相关信息资源和服务。这些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不仅要求信息资源和服务能在用户的学习和科研中无缝隙嵌入,还要求营造一个优良的环境便于信息的检索交流和传递,为用户的知识创造提供支持。
4.2服务诉求是助动力
图书馆的服务目标包括长效服务的建立以及服务连续性的保持。要想把长效服务机制建立起来,就不能忽视用户的融入。图书馆的服务要把用户融入进来,就必须要面对学科,在用户个性化需求的导引之下,把相关的信息资源开发出来,把用户、学者、合作对象以及图书馆员之间的互动关系融洽地建立起来。不仅如此,还要为用户提供服务,把真实的价值带给用户。为用户提供服务采取的方式包括系统和服务的集成等,在服务的过程中,使用的动态资源系统是多样化的,要想把服务用户做到位,就要着手研究用户的研究方向和信息需求,把用户个性化需求的核心内容分析出来,面对海量的信息资源进行有针对性地过滤和挖掘,形成一个
产品之后,还应按照用户要求进行更改。同时,要形成一个长效服务机制,把一体化的服务提供给用户。值得注意的是,信息服务实际上就是信息资源的集成化服务,该服务是以图书馆员为主导的,是一种新的服务模式,该模式的特点是在新的信息环境下,面向用户,渗透用户的整个学习和研究过程。在该模式下,图书馆应该对馆舍空间进行全面规划,把无所不在的服务提供给用户,在泛在图书馆理念的引导下,把新的生机和活力注入图书馆的发展与建设中。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整个融合过程就是泛在图书馆的创建过程,体现了泛在图书馆的功能。
4.3服务与资源的整合是推动力
随着图书馆的不断发展,在泛在信息环境下,全新的用户服务时代已经来临。为了用户的学习和研究,图书馆应专门设计共享空间,消除数字和非数字信息服务之间的障碍,把文献信息、教学管理以及互联网技术服务之间的壁垒打破,切实提高图书馆对读者的吸引力。
五、结语
泛在信息环境下,传统图书馆向着智慧图书馆的方向发展。从图书馆的角度出发,这是一场创新发展理念、提升服务能力、转型管理形态的革命。为了更好地满足读者个性化需求,提供更好的服务,需要集合广大图书馆员的力量,在创新中不断发展,永葆图书馆事业的青春。
参考文献:
[1]尹中艳,黄丽霞.泛在知识环境下数字图书馆服务研究[J].现代情报,(2):156.
[2]金胜勇,赵凯威.“后数字图书馆时代”解析[J].图书馆杂志,(5):19-25.
[3]陈维军,李亚坤.泛在知识环境下的图书馆[J].图书馆杂志,(9):3-6.
[4]郑永田.国外泛在图书馆理念与研究进展[J].图书馆杂志,(10):3-6.
[5初景利.论图书馆服务的泛在化:以用户为中心重构图书馆服务模式[J].图书馆建设,(4):65-65.
[6]谢珍,杨九龙.泛在知识环境下图书馆服务泛在化研究[J].江西图书馆学刊,(1):6-9.
[7]吴金红,张飞.面向泛在信息环境的自适应信息服务及其关键技术分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3):112.
[8]沈旺.泛在知识环境下社会科学信息服务模式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3.
图书馆智慧化服务浅析 篇2
1物联网与图书馆智慧化释义
1.1物联网
从字面上讲,物联网包含两个要素:一是物,二是网,而“联”则表示二者的关联关系。顾名思义,物联网是物与物相连形成一个网络,每个实体都是网络上的某一节点,节点之间通过某种方式互相通信。更为全面的解释,物联网是指利用无线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GPS)、激光扫描等信息传感技术设备与互联网相连,将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互联,形成巨大的物联网络,从而实现物联网中人与物的信息快速交流、传输,并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控[1]。
1.2图书馆智慧化
对图书馆人来说,最重要的就是管好、用好图书馆信息资源。要做到这一点,必须顺应新环境,利用新技术,对图书馆进行技术上的升级,实现图书馆创新转型。
图书馆智慧化就是利用物联网信息感知技术,以智能化设备为手段,将馆藏文献、数据、用户、馆舍等统一于全面感知的智慧化通信网络中,实现人书物互联、智能感知、在线监测、定位跟踪、信息传输、资源调控、知识与信息的快速获取,为用户提供高效的智慧化服务环境,达到有效管理和利用馆藏资源的目的[2,3]。
图书馆智慧化的特征主要是互联、高效、便利。互联是指利用RFID、红外传感器、激光扫描仪等信息传感技术设备,将馆内的各种物体作为信息采集终端,通过物联网将数据采集端连接起来,实现物与物、物与人相连;高效是通过智能化技术实现自动化管理;便利指无人守值、24小时自助借还、移动服务,不受时空限制。其实质就是利用新型的物联网信息感知技术为图书馆工作人员提供一个信息化、智慧化的管理平台,为用户提供一个人性化、智慧化的服务环境,改变传统的图书馆用户与图书馆资源的交互方式,提高二者之间的灵活性和响应度[4]。
2物联网环境下图书馆智慧化硬件设备架构
第一,射频电子标签:主要应用于印刷型文献,其作用是存储文献的相关数据信息,即对图书文献内置电子标签,取代传统的条形码标签,电子标签记录有图书文献的个体信息,如书名、作者、分类号等元数据,还有图书的副本量、位置数据等,是RFID应用最基础、最重要的部分。
第二,读写器:负责对RFID电子标签的读取、接收和发射,即将读取到的电子标签内的数据信息以电信号的形式发送出去。
第三,安检门禁:是装置电子芯片的特殊读写器,能够识别通过门禁的装置有特定安全标识的图书文献。根据系统安全设置,当射频门禁识别到用户携带未办理正常借阅手续的图书经过时,会声光报警。
第四,分拣设备:其作用是自动准确地识别文献或新增图书的信息,根据图书标签信息和图书数据库的排架顺序,确定特定图书的归架位置[5]。
第五,移动推车式盘点设备:由一体化电脑、扫描仪和触发式开关等组成,用于对书库文献资源的盘点清查统计,可实现图书上架、顺架、盘点、清查等工作的自动化。
第六,自助借还设备:由触摸显示器、读卡器、扫描仪、放置台和电源等组成,用于用户图书的自助借阅和归还。
第七,触屏查询机:支持多点触控、软键盘和手写输入,用户可自助检索所需资源、查询要借文献的状态,包括藏书数量、库存位置、图书编号、已借阅数量等信息。
第八,管理员工作站:由系统服务器、RFID读写器、充磁/消磁装置等设备组成,对贴有射频标签的图书文献进行自动化识别、检索、查询、借还等处理[5]。
第九,通信自动化设备:主要是数据传输设施、广域网、卫星网络等数值终端、集成网络互换机、无线设备接入系统、媒体通信系统等。
3物联网环境下图书馆智慧化管理
3.1文献资源智慧化管理
以RFID为核心的物联网信息感知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首要任务是对馆藏文献资源生命周期的智慧化管理。
图书馆馆藏资源主要是纸质图书、期刊和网络数据库,对文献资源智慧化管理,首先是对文献信息采集智慧化。在文献资源信息录入图书馆管理信息系统过程中,每份纸质文献都拥有一个射频识别标签,记录该文献的名称、著者、分类、编码等基本信息,并将标签植入文献中,每份数据资源都是一个智能化的终端节点,对图书文献管理时,通过传感器、移动通信网络形成感知数据,将这些数据信息汇聚至管理信息平台进行处理、控制和共享。
在文献资源入库后,RFID移动推车式盘点设备,可以进行图书的盘点、自动准确地识别,并可以同步生成盘点统计;装有RFID电子标签、阅读器和天线的智慧书架,是集数字化、智能化和人性化为一体的图书定位管理系统,图书馆员通过传感器间信息交换可以准确掌握图书的实时位置,实现图书智能化定位、查找、排架等工作,大大提高了图书文献整架归位的速度,有效解决了传统图书乱摆乱放、难以寻找的问题,彻底改变了传统的耗费馆员大量时间和精力用于图书清查、排架的管理模式,图书馆员的藏书清点、归类等工作变得轻松简单,最终实现图书在管理人员、用户和书架之间的有效流通[4]。
图书文献保存方面,图书馆智慧保存系统通过RFID无线传感器电子标签及其阅读器、接收器等组成的智能化监测和调控系统,可以及时获取书库内的温度、湿度、光照等变化信息,通过人工或智慧管理系统自行调控。
图书借阅时,RFID芯片和射频安检门禁可以实现对图书的安全保护。图书馆的每一本图书内都置有电子防盗芯片,芯片具有唯一对应的电子编码,通过阅读编码信息可以识别相应的图书;射频门禁是一种装载有电子芯片、阅读器的固定防盗硬件,当用户携带图书离开图书馆时,安检门禁上的阅读器会把读取的数据信息传送给中央服务器,中央服务器接收到信息后再反馈给安检门禁,如果用户携带未办理正常借阅手续的图书经过时,安检门禁会同时进行声光报警,并在图书馆服务台即时显示报警的图书信息,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4]。
图书馆文献资源智慧化管理,利用了物联网协同感知的特点,即利用RFID设备、红外传感器、激光扫描仪、GPS等形成物联,实现泛在感知,对图书文献信息自动收集、自动定位、自动计数以及精准、安全等全程智慧化管理。
3.2建筑环境智慧化管理
建筑环境智慧化管理是将传感器装置嵌入在照明、空调、电梯、安防等建筑设备内,传感器和通讯自动化设备有机结合构成集能耗管理、设备监控、故障分析、物业管理等于一体的楼宇建筑智能化系统,实现照明、设备等设施以及馆内环境的智能化控制和综合管理。既节能环保,也为读者和工作人员提供了安全健康的阅读和工作环境。
3.3安保智慧化管理
对图书馆实体馆藏信息资源、物理设备和建筑等资产嵌入RFID电子标签,可以方便对信息资源和物质资产进行定位、监控、清点和统计,实现馆内资源和资产的智慧化安全管理。结合网络视频监控、防盗报警和安保人员,通过智能化通信网络对图书馆各出入口、阅览室、书库等场所进行监控,及时发现警情,快速反应,迅速处理,排除安全隐患,可有效防止文献资源和物质资产的流失。
3.4一卡通智能化管理系统
一卡通智能化管理是采用一张智能卡来达成许多不同工作管理的智能化。该卡是基于RFID技术的特殊IC卡(磁卡),有识别用户身份信息等功能。图书馆一卡通主要应用于门禁管理、图书借还管理和座位预约管理。门禁管理是对图书馆进出口的管理,用户通过刷卡进出图书馆,系统记录用户、进出时间等信息,图书借还管理是指用户持卡可以自助借还图书,用户按要求可以持卡预约座位。
图书馆智慧化管理,减少了人力资源的应用,减少了中间管理层次,促进图书馆管理模式向扁平化方向发展以适应便捷、高效的服务要求。
4物联网环境下图书馆智慧化服务
物联网环境下,图书馆应用RFID等信息传感技术将图书实体、图书内容、图书管理信息与互联网相连,实现馆员、图书、设备、馆舍、用户无所不在的感知与互联,无论是传统纸质文献还是数字信息都能够迅速地获取。图书馆智慧化服务主要体现在服务手段、方式的智慧化和服务模式的多元化。
4.1图书自助借还智能化服务
图书馆建立的基于RFID技术的智能借还系统,用户可以自行办理借还手续。用户将借阅卡放在借还机的读卡器上,把需要借还的图书放在自助服务机的感应区,系统自动识别和扫描显示相关信息,用户核对确定,即可完成图书的借阅或归还,而且可一次性完成多本图书的借还。当用户借阅数量达到限额时,或还书时间超过应还时限时,自助借还机将提示用户,并关闭用户的借阅系统,直到用户借阅数量减少、用户办理相关违规手续后,再允许用户进入图书馆借阅系统。自助借还机还有资源检索、借阅查询、打印凭条等功能。图书自助借还智能化服务,简化了图书借还服务流程,减轻了图书馆员的工作量,方便用户,提高了图书馆的服务效率。
4.2全面感知的一站式服务
图书馆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将不同类型的文献资源、电子设备、用户需求等信息数据进行汇聚整合,形成集丰富资源、先进技术设备、优美环境和用户于一体的、全面感知的存取一体化的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图书管理、查询、借阅等全方位的一站式便捷服务,为用户提供了一个智能、开放、集成的智慧学习环境。
4.3用户个性化分众精准服务
从用户需求分析出发,利用RFID、云计算和大数据分析技术,建立用户需求追踪系统,挖掘用户访问数据,细化用户类型,为不同用户提供个性化分众精准服务。比如针对用户阅读偏好开展引导服务,针对用户阅读习惯实行信息推荐服务,针对用户阅读行为方式提供手机APP软件的图书移动服务,当用户无法准确描述其检索内容时,还可以提供相关自动检索代理服务。
4.4座位预约智能化服务
用户可以利用互联网、移动设备进入图书馆座位预约系统,预约图书馆的阅读座位。用户选择座位锁定的时段,并在相应的时间刷卡到达图书馆相应位置,进行学习阅读。若用户在预定时间内没有刷卡到达所选位置,系统将自动记录违规次数,在违规次数达到限制时,暂停该用户预约权限,直到规定违约期满。除个人用户外,学习小组可以通过输入小组成员信息进入座位预约系统,预约可容纳不同人次的研讨室,预约时间内小组成员刷卡进入房间,为小组学习模式提供免打扰的环境。
座位预约智能化系统方便用户预约馆内的座位,有效地避免了占位现象的发生,提高了图书馆空间的利用率,也培养了用户准时意识,督促用户按时学习,珍惜图书馆座位资源。
5结语
图书馆应用物联网RFID等信息传感技术,对图书馆藏书资源、管理模式、服务模式进行优化整合,实现了馆藏文献资源和资产管理、服务的自动化、智慧化,促进了馆藏文献资源建设的科学化和读者服务的人性化,有效地提升了实体馆藏管理与服务的效率,打造了全新的宜于用户自我服务的学习环境,实现了用户与图书文献零距离的信息交流,体现了以人为本、用户需求为导向的服务理念。
图书馆智慧化管理与服务是智慧图书馆建设的初级阶段,目前只实现了局部智慧化。但随着物联网、各种信息技术越来越成熟,图书馆会逐步走向全面智慧化,从技术智慧到行业智慧,最终实现图书馆管理与服务的深刻变革和创新转型。
参考文献
[1]孔晓波.物联网概念和演进路径[J].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2009(12):12-14.
[2]董晓霞,龚向阳,张若林.智慧图书馆定义、设计以及实现[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11(2):76-80.
[3]乌恩.智慧图书馆及其服务模式的构建[J].情报资料工作,2012(5):102-104.
[4]陈志宁.郑州大学图书馆RFID智慧管理系统调研分析[D].郑州:郑州大学,2016.
以人为本的智慧图书馆服务浅析 篇3
【关键词】以人为本;智慧图书馆;智慧服务
【作者单位】杨雪,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信息技术的变革、发展与图书馆的发展紧密联系,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与图书馆资源及服务的结合,改变了图书馆的形态。传统图书馆、复合图书馆、虚拟图书馆和智慧图书馆的形态不断在更迭,图书馆的功能与服务方式也在不断转变。图书馆的服务要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强调通过“人”的因素支配相关理念、建筑、设备、资源、技术、管理和服务,以最有效的方式为用户提供符合其需求的信息和知识。
传统图书馆突出图书纸质文献资源的共享服务;复合图书馆是传统图书馆与电子图书馆资源和服务的有机融合;虚拟图书馆在虚拟数字电子资源的基础上,较好地实现了资源服务的共享和读者互动。图书馆虽然形式在变,但是其目标和宗旨始终不变:即更方便地为用户提供适合其需要的有价值的信息和知识。芬兰奥卢大学图书馆的Aittola M.认为,智慧图书馆是一个不受空间限制且可被感知的移动图书馆。智慧图书馆是广泛互联和融合共享的图书馆与信息技术的紧密联系,在未来有无限的发展空间。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正是在最大程度满足用户需求的价值理念指引之下,通过智慧化的相关信息技术发展的带动,智慧图书馆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智慧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的区别是更加突出“智慧化”与“人性化”的特点,是以更加智慧的方式去实现资源与服务价值最大化的图书馆。图书馆以人为本的服务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智慧图书馆的整体战略以及发展水平。对于服务方式及服务创新的整体分析与掌握,有助于我们从整体上把握图书馆服务发展的动态趋势。智慧图书馆以人为本的服务方式包括读者为本和馆员为本,二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影响了智慧图书馆的整体发展水平、图书馆各项计划的制定及整体战略的发展。
智慧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的区别在于提供更加智能化、数字化和便捷化的服务。智慧图书馆服务是传统图书馆服务的继承与发展,二者皆秉承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智慧图书馆服务一方面要重视读者的需求和利益,从读者的角度出发进行资源服务、咨询服务等;另一方面也要重视馆员的心理和诉求,从馆员的视角着手考虑服务流程、服务方式等。真正意义的以人为本的智慧图书馆服务应该是建立在读者和馆员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基础之上的。
一、以人为本的传统图书馆服务
笔者选取CNKI数据库为数据源,检索年限为2007—2016年,检索词分别设置为“以人为本”+“图书馆”+“服务”,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核心期刊进行检索,删除重复与无关的文献后检索到的相关文献,共计12篇,然后对其进行分析,得出以下代表性观点,详见表1。
由表1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以人为本的传统图书馆服务分析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理念——真正树立读者第一的服務理念,端正思想态度,树立正确的服务意识;服务——人性化的服务方式,服务流程合理化,服务水平高端化,服务细节完善化,服务方式多样化,服务标准规范化;管理——读者第一服务理念及实践的实现,必须依托以人为本的管理流程及方式,包括规章制度管理、馆员素养培养等。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图书馆服务的基本前提。图书馆既要做到读者第一,根据环境分析及读者调查综合考虑读者的真正需求;同时还要不断提升馆员素养,更好为读者服务。以人为本的服务是图书馆实践活动的具体体现。图书馆与读者直接接触是通过服务环节实现的,以人为本的服务对图书馆服务流程、细节、方式、标准和水平提出更高要求。以人为本的管理是途径,图书馆通过规章制度规范、奖惩制度激励等实现以人为本的服务。
二、以人为本的智慧图书馆服务分析
笔者选取CNKI数据库为数据源,选取有代表性的核心期刊进行检索,检索年限为2007—2016年(实际检索文献皆为2012年之后发表),检索词分别设置为“以人为本”+“智慧图书馆”+“服务”,共检索到相关文献11篇,对其进行分析得出以下代表性观点,详见表2。
上述列举的只是部分学者的观点。通过对比分析,智慧图书馆服务与传统图书馆服务虽然都强调以人为本,但是智慧图书馆更加注重通过与技术的融合创新,为读者提供智能化的服务。以人为本的智慧图书馆服务除传统的服务方式外,还具备以下一些特点:
1.树立全局观念
智慧图书馆不只是一种新的称谓,更代表着一种新的建筑设计、技术方向、管理理念和服务方式。以人为本的智慧图书馆服务要树立全局理念,注重图书馆在整个社会发展的作用,突出其智慧特点与服务,加强图书馆服务与环境、用户、技术及图书馆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相互联系,建立健全各种数据库,利用相关技术进行深度挖掘与整合,提供智能化的服务。智慧图书馆内所有相关资源要由不同部门进行建设转变为由统一专职部门来管理,由专门人员进行综合性的考虑与规划。专业技术馆员可以在全局理念的指引之下,加强与资源、技术和咨询等不同部门的合作,以提升信息服务的整体水平。
2.突出技术特点
在互联网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其目标都是通过技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与互联。智慧图书馆的馆员与传统图书馆馆员最大的区别在于信息技术的利用方式。智慧图书馆环境下,人们利用信息技术模拟人的自动化、智能化,RFID技术实现全自动化的查找与利用;利用云计算平台可以实现数据连接而进行有效的数据共享,开发统一的数字资源共享平台;利用数据挖掘等技术进一步进行数据的有效深层次整合,形成新的数据资源和数据发现。
3.更加注重人性化交流与沟通
nlc202309090812
传统图书馆的借、还等服务是流程式与模块化的,缺乏创新与活力,不能与读者进行全方位、多样化的沟通、交流与合作。智慧图书馆强调充分发挥智慧因素,采取灵活化与多样化的服务方式提升与用户合作的空间。智慧图书馆通过各种各样的“智慧方式”提供泛在化服务,目标是使读者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享受图书馆的任何服务。
图书馆员更加注重提倡与用户人性化的交流沟通,以用户可以感知的方式让其在理解互动的过程中进行知识学习体验,同时根据用户需要的方式开展活动,真正体现智慧图书馆的“用户第一”的服务理念。
4.持续关注用户
传统图书馆往往关注部分用户群体在某一时期的相关需求,智慧图书馆在此基础之上需要进行深入挖掘与动态追踪,根据用户利用资源与服务的相关数据信息,进行深入挖掘与关联,建立关系型数据库资源,获得关于用户潜在信息需求等相关信息。图书馆在这些数据资源基础上开展的活动往往更加具有新意和突破性,更加能够吸引用户对图书馆资源和服务的利用,从而提升图书馆形象。
智慧图书馆对用户的关注注重长期持续性,会成立专门的数据分析小组,注重对用户定期的调查与跟踪,与此同时还注重利用相关技术进行用户个人隐私信息的合理保护。智慧图书馆在图书馆现有资源的基础上结合用户的实际需求,为用户开展相关服务,在持续关注的过程中注重潜在用户挖掘,将其转变为图书馆实际用户群成员。
5.注重集体智慧与创新发展
任何机构要想获得长期稳定的可持续性发展,必须融合集体智慧,注重创新式发展,能够紧跟时代的步伐。智慧图书馆馆员为构建智慧城市、智慧地球做出贡献,同样要不断地创新——包括理念创新、技术创新、活动创新和服务创新。
智慧图书馆是图书馆未来的发展模式,图书馆要构建符合“智慧”要求的制度、机构、设施、建筑、技术、人员和流程,其中人员要素是主导因素,决定与引导其他各项智慧图书馆构建要素的发展。智慧图书馆要注重“人”的因素与其他相关要素的有机结合与创新发展,促成各种服务活动的顺利开展。
综上所述,智慧图书馆作为未来图书馆的主要发展形态,其“以人为本”的服务除继承传统图书馆的服务方式和理念外,还要树立全局的发展观点,更加注重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相关技术的应用;相关数据人员要注重用户资料的收集与相关信息的挖掘,通过集体合作的方式不断创新,提高服务水平质量,促进智慧图书馆智慧因素作用的发挥以及智慧服务水平的提升,推进智慧图书馆的可持续性发展。
[1]Aittola M. ,et al. Smart Library:Location-Aware Mobile Library Service[J].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with Mobile Devices and Services,2003(5):411-415.
[2]董晓霞等. 智慧图书馆的定义、设计以及实现[J].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11(2):76-80.
[3]王世伟. 未来图书馆的新模式—智慧图书馆[J]. 图书馆论坛,2011(12):1-5.
[4]彭萍莉. 坚持“以人为本”,改进图书馆服务[J].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7(4):87-89.
[5]楊玉娟. 公共图书馆以人为本的理念与创新服务的新举措[J]. 图书情报工作,2011(S1):116-118.
[6]李娜,李红. 贯彻“以人为本”思想,建设新时期服务型图书馆[J]. 图书情报工作,2011(S2):29-31.
[7]伍茂戎,吴浪. 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高校和谐图书馆建设——“以人为本”服务模式创新的视角[J]. 图书馆,2010(3):87-89.
[8]付丽琴. 图书馆服务中的“以人为本”[J]. 图书情报工作,2010(21):50-53.
[9]刘丽斌. 智慧图书馆探析[J]. 图书馆建设,2013(3):87-89+94.
[10]赵晓芳. 智慧图书馆的服务途径实现与构建[J]. 图书与情报,2012(6):46-48.
[11]王苑,徐莉莉. 基于情景感知的智慧图书馆服务探析[J]. 图书馆研究,2015(3):19-23.
[12]陈臣. 基于大数据的图书馆个性化智慧服务体系构建[J]. 情报资料工作,2013(6):75-79.
以读者为中心的图书馆服务浅析 篇4
以读者为中心的图书馆服务浅析
图书馆是信息的聚合地,是知识的海洋,是读者学习与交流的场所.因此,读者对于图书馆来讲,是一种客户资源,如何创建以以读者为中心的图书服务模式,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正是基于此,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探讨,旨在为图书馆的发展探索新的方向,此外,对于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也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作 者:黄征 作者单位:华南农业大学图书馆・广东广州,510642刊 名:文艺生活・文海艺苑英文刊名:LITERARY GALLERY年,卷(期):“”(3)分类号:G25关键词:读者 图书馆 服务
实现智慧工厂建设五化目标 篇5
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何降本增效、如何提升设备资产可靠性、如何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是企业面临的挑战。着力打造智慧工厂为解决企业当前挑战提供了钥匙。
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是实现工业化和信息化高层次深度融合的必然趋势,通过信息化支撑工业化,帮助企业打造智慧工厂,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模式,提升企业核心竞力优势,从而应对挑战的必由之路。笔者认为,推进智慧工厂建设,应实现“五化”融合,即设备管理精细化、生产过程一体化、企业管理标准化、分析应用数据化和决策支持科学化。
1.设备管理精细化
实现设备精细化管理是打造智慧工厂的前提。设备作为重要的一项生产要素,应视为企业管理的重点对象,对重资产企业来说尤为重要。设备安全、稳定、经济、可靠运行是企业运营基础。因此,管控重点应围绕如何降低维护费用、节能降耗、合理安排停机和检修、实现运行维护成本最小化展开,以实现提高设备可靠性、优化设备利用率的目的。
2.生产过程一体化
生产全过程无缝融合、信息充分共享和数据充分利用是生产过程一体化的重要基础。在生产过程中,各业务之间在本质上是无法分割的完整业务链。因此,各业务之间要实现信息全面融合、贯通,要充分考虑业务之间内在联系和逻辑关联,将各业务通过标准控制、流程控制、数据控制实现无缝融合,对重要节点进行有效控制,将业务链前端、后端全面贯通,才能保证生产过程一体化真实落地。
3.企业管理标准化
从企业管理入手,实现从经验性管理向标准化管理转变。建立统一标准,通过规范、制度、业务表单、主数据、业务流程等方式落实到信息平台中,保证规范、制度、业务流程得到有效贯彻和执行。同时,充分利用信息平台,从全局角度实现统一资源调配,帮助优化组织结构,并通过过程精简、规范和无缝衔接达到节约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和效益的目的。
4.分析应用数据化
数据价值通过体系化的分析应用来实现。利用实时采集现场DCS数据,为生产经营管理提供数据支撑,同时能满足远程诊断需求;通过对历史数据挖掘和主题性综合分析,实现对数据进行分类、统计、对标、分析,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实现信息资源综合性开发利用。
5.决策支持科学化
数据分析结果为各级领导层科学决策提供支撑。通过精益化、规范化决策管理工具、KPI管理、大数据搜索应用等技术,为管理服务提供生产经营、决策分析实时数据,支撑生产经营活动持续优化;同时,通过整合内、外部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为管理层和决策层提供多维度、科学、准确、及时的数据、信息、知识和决策依据。
实现智慧工厂建设“五化”目标,需要借助信息平台。根据对智慧工厂深入研究和理解,信息平台应基于现代企业管理思想、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实用的绩效管理模型、完善的企业价值链建立系统而规范的管理体系。
智慧工厂建设是一项非常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以认真、科学、务实的态度对待,需要在此基础上,在国家相关政策、企业信息化建设思路的指引下,结合企业的内外部环境有计划、有步骤、有目标的进行科学决策来落实,唯有如此,才能使智慧工厂建设步入良好发展的轨道。
参考文献:
图书馆智慧化服务浅析 篇6
深圳市实施信息化带动战略,把信息化作为创新驱动、产业升级、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加快建设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大力推进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全面建设智慧深圳。
建设国际领先的信息基础设施
(一)加快建设下一代宽带网络
构建宽带、泛在、融合、安全的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体系。加快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和数字电视网络建设,实现通信网络和广播电视网络的IP化、宽带化和全光化。继续扩大IPv6应用试点范围,积极推进IPv6网络商用。高起点统筹规划全市信息管网、机楼机房的建设,推动光纤到户,全面提高宽带普及率和接入带宽。加快无线城市建设,重点在学校、公共图书馆、交通枢纽等公共场所部署无线热点,为市民提供免费无线宽带接入服务。到2015年,全市宽带用户数突破400万户,无线宽带网络覆盖率超过99%,基本实现百兆家庭宽带接入能力。
(二)提高信息服务支撑能力
依托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整合存储资源和运算资源,打造面向应用的城市公共云计算平台。建设物联网传感信息网络平台、物联信息交换平台和应用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支持运营商加快建设高
端数据中心、大型托管中心、网络运营中心等信息服务基础设施。积极争取开通国际通信专用通道,提升互联网国际接入能力。加快三网融合试点城市建设,鼓励广电、电信业务双向进入,支持融合型业务发展,提高信息资源与网络资源使用效率,建设国家“三网融合”示范市。
全面提升城市信息化应用水平
(一)完善电子政务公共服务体系
深化电子政务应用,规范业务,优化流程,建立覆盖全业务、全流程的电子政务体系,提高政府管理和服务质量,创新服务模式,促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增强政府网站的公共服务功能,扩大在线服务内容和范围,提高在线服务能力。以政务信息资源为重点,建设完善空间地理、人口、法人单位等基础数据库,建立全市统一的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实现跨部门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和业务协同。强化行政效能电子监察和综合评估,提高行政效率。
(二)推进城市管理智能化
深化城市管理运行的信息技术应用,建立与城市快速发展相适应的智能管理体系。加大城市物联网传感网络建设与整合力度,逐步实现基础设施与基础资源的实时监测和高效利用。建设高效低碳的智能交通系统,营造“智慧交通、低碳出行”的绿色交通环境。健全跨部门的主动、预应式城市安全和应急信息管理体系。积极应用物联网技术,对食品、药品和医疗器械生产、销售、使用进行全程监管。推
动生态环境信息采集传输网络化、智能化,建立生态环境管理保护新模式。深化“数字城管”应用,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三)拓展民生领域信息化应用
拓展信息化在民生领域应用的广度和深度,提升市民基础信息服务水平。推广电子病历和电子健康档案,建立数字化、网络化的医疗卫生管理服务模式。深化信息技术在社会保障、人事管理等领域的应用。推动学校信息化建设,拓展数字化、智能化教学资源,促进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和方法信息化。提高社区管理信息化水平,为居民提供更加便捷的在线服务。
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一)深化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大力推广应用并行工程、虚拟设计制造等先进研发设计技术,数控、柔性制造等先进加工控制技术,增强物联网在工业领域的应用,促进精益生产、敏捷制造、虚拟制造和网络化制造,重点推动激光设备、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向高端跃升。鼓励传统行业加快产品的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增强自主研发和创意设计能力,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降低生产成本和资源消耗,推动黄金珠宝、服装、包装印刷、钟表等优势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
(二)以信息技术推进服务业高端化
加快推进互联网与实体经济的渗透融合,鼓励企业应用信息化手段优化供应链和价值链,用信息技术推进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科技服务、专业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的高端化。以信息化整合优化企
业经营管理流程,集成人力资源、财务、供应、生产、销售、客户等系统,构建统一的企业管控平台,支撑企业科学决策,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和生产组织形态的创新,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
(三)大力发展电子商务
坚持政府推动与企业运作相结合,营造环境与推广应用相结合,网络经济与实体经济相结合,重点推进与协调发展相结合,加快建设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市。普及企业和行业电子商务应用,积极扶持和培育电子商务服务企业,大力发展第三方和移动电子商务服务,促进网上商城和国际贸易电子化发展。完善电子商务信用、支付、物流和认证等支撑体系,不断优化电子商务的市场发展环境,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辐射力的电子商务中心城市。
加强网络信息安全保障
(一)建设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加强网络安全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应对网络攻击、网络入侵、网络失窃密的防范能力和预警检测、容灾备份、应急处理能力,确保基础信息网络和重点信息系统安全。开展网络安全风险评估、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测评,网络监测,建立健全网络信任、电子取证体系,完善应急处理机制,提升响应恢复能力。
(二)营造信息安全环境
加强信息安全法规建设和有关标准的制定工作。提高信息安全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的自主研发能力。强化信息安全监控手段和力量,加强对网络违法有害信息的清理整治。完善相关知识产权保护,加强行业监管,建立网上行为自律机制,强化个人信息的保护措施,构建网络诚信体系。加强无线网络空间综合治理,优化信息化发展环境。
信息化建设四大工程
信息基础设施工程:加快光纤入户建设,完成滨海枢纽机楼、宝安通信机楼建设,新增月亮湾、留仙洞、沙井、光明南、坪山等地机楼。
三网融合试点工程:完成符合三网融合双向进入要求的综合业务管理平台和IPTV、手机电视播控平台建设。实施三网融合数字家庭试点示范工程。推动三网融合技术在大运会的应用示范。
无线城市建设工程:加快3G、WLAN、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地面数字电视等无线宽带网的全市无缝覆盖与重点地区的深度覆盖,率先开展TD-LTE规模试验网建设。
如何构建智慧图书馆及其服务模式 篇7
关键词:智慧图书馆,数字化,服务模式
一、什么是智慧图书馆
随着科技与信息化手段的不断深入与更新,计算机的存储能力越来越强大,我们的生活也逐步迎入了新鲜的词汇,如物联网、云计算等,智慧化概念也应运而生并不断成熟,在全球范围内疯狂出现,由此,智慧图书馆的诞生,是大势所趋,是顺应了人们的需要的。那么,什么是智慧图书馆呢?智慧图书馆就是智慧与图书馆的有机结合体,是将人与事物进行完美结合,将图书馆单一的知识汲取转化为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和模式。智慧图书馆的内涵充分体现了现代化的先进科学技术,并使其为人所知,为人所用。智慧图书馆更是一个充分发挥人本精神,为人服务的智能图书馆,最大化地发挥服务职能,最大化地发挥其人性化的创建的宗旨。
二、智慧图书馆服务的理念及特点
图书馆是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益性地服务于大众的事业单位,是将知识进行集中化管理,并将其免费提供给社会大众的一个知识社区,具有传播知识和普及知识的功能。人们对于知识具有依赖性,而图书馆就是知识的集中地带,是知识的中心,因此人们逐渐的对图书馆产生了依赖,图书馆里汲取知识人数的多少,充分体现了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
图书馆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人们提供解惑的资源和材料,为人们的创造性发明提供有力支持,是一种循环的可利用的再生资源。然而,随着科技时代和数字化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的更新速度也是越来越快,传统的书本方式无法做到及时、快速、准确的进行知识的传播,让人们及时快速地了解最新技术、最新知识,但是智慧图书馆可以做到。
当然,想要建成这样一个多元化的智慧的图书馆,需要具有与之相匹配的,具有一定素质的人才进行管理,这就要求图书管的工作人员需要具备一定的自身素质、智慧和知识水平,以便能够更好地满足智慧图书馆的管理需求。
智慧图书馆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因为其服务的是社会大众,面对的是全社会的人民,为全社会服务的。同时,智慧图书馆能够进行及时有效的知识更新,内容详实准确,无论是在信息精准程度上,还是在方便程度上,都具有极强的优势,使智慧图书馆能够更加及时的、准确的为人们服务。智慧图书馆的存储量也是十分大的,其依赖于新型技术产业的支持,充分的、最大地发挥了数字化信息的管理优势,跳出书本形式的限制,运用网络云共享技术,将各种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存储量同时,智慧图书馆具有集中管理的特性,智慧图书馆可将信息进行及时整合并汇编,并通过互联网技术,将整个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共享,打破了传统的时空限制、地域限制、国家限制等。智慧图书馆的服务具有方便快捷性,人们只需要输入所需检索的内容或关键字,就可在全球范围内搜索数字资源,更加实时地、快捷地掌握所需资料。
三、智慧图书馆的构建
智慧图书馆是传统图书馆无法比拟的,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是图书馆发展的最先进阶段,是目前最快捷的图书馆,它充分吸收了普通书馆与数字图书馆的各种优点,弥补了他们的各种缺陷,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充分地将人与书、书与数字信息,人与数字信息进行融合,为用户提供量身打造的、针对性的、智慧化的优质服务。
智慧图书馆利用先进的集成网络技术和先进的智能信息设备,充分整合不同需求的情报提供,将智慧图书馆的核心价值进行进一步完善的。职能图书馆通过智能服务的模式对图书馆的框架进行组建和完善,从而最大化地发挥智慧图书馆的存在价值及其作用。
智慧化图书馆主要包括智能设施、物联网技术、智慧化服务等三方面的构建要素,并分别在物质层面、技术层面和服务层面等三个方面进行完善与管理。智慧化图书馆以物质层面作为基础,发挥技术层面的关键作用,进行智慧化的社会服务,最大化的体现图书馆核心价值,充分的发挥图书馆的服务水平。三个层面之间相互扶持,共同创建智慧的图书馆,智慧的服务大厦。
当然,就目前形势而言,国内外的智慧图书馆无论是在理论研究还是在实践尚方面都处于初始起步阶段,有待于进一步深化与完善。智慧图书馆以信息技术基础,充分认识并利用物联网与云计算技术,重视集群整合与协同管理,从技术的角度与维度出发对图书馆进行研究的。同时,智慧图书馆更是以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为支撑的,泛在的、便捷的、跨越时空的、高端的、智慧化服务,注重的是如何将图书馆的服务能力进行更大化的提高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当一个图书馆在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条件下,能够全面感知信息资源、可靠传递信息资源和智能处理信息资源,将文献资源进行智能化的、集约化的管理,又能够以用户为中心,充分满足用户日益变化的信息需求,充分展现智慧性,这样的图书馆就是真正意义上的“智慧图书馆”。
目前,真正的智慧图书馆还仅仅只是一种理念,而现今所出现的智能图书馆仅仅也只是一个雏形,并没有达到理想中的完美状态,无论在服务职能化,还是在其他各种的高标准要求方面,都尚未能达到要求。智慧化图书馆要求信息管理的及时、精准和有效,并将其及时完整的提供给用户使用,然而就实际情况来看,信心处理需要将各渠道的信息进行有效的整合,并进行集中管理与分配,才能使信息能够全方位的提供给用户使用,才能更加安全便捷的进行信息传输与共享。由于大多数的浏览器的功能限制,用户所能浏览到的信息内容缺乏全面性和专业性,而智慧化的图书馆就弥补了这一缺陷,它将来源于各种渠道的信息资源进行重新整合,重新整理,再进行二次发布,保证了用户信息使用的全面性和专业性,更具针对性地服务于用户。
四、智慧图书管的服务模式
( 一) 智慧服务
智慧在百度百科上的定义是这样的,是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把握和解决事物的能力。智慧具有推动知识发展、创新生产力改革、实现知识价值化的重要力量。图书馆是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的文化的聚集中心,是人类知识传播的重要场所。图书馆不仅要为社会大众提供良好有效的信息服务,同时还要提供创造性的知识服务,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与协助用户在使用知识的过程中不断进行知识的创造、问题的解决,因此,图书馆需要向社会大众提供先进的,智慧的知识服务。由此可见,智慧服务是以知识服务基础,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运用智慧理解搜集知识信息,并将其进行组织、分析和整合,促使其完成全新的知识增值产品的转变,以便更好地为用户的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服务,更好地为知识转化、为生产力服务。
( 二) 智慧服务的特征
《图书馆学五定律》是印度著名图书馆学家阮冈纳赞的一本名著,在书中有这样的几句话: “书是为了用的”“每个读者有其书”“每本书有其读者”“节省读者的时间”“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由此可见,阮冈纳赞充分地确认了图书馆的核心目的就是在于协助人类更好的开发智慧、陶冶情操、启迪心灵,更好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明需求,最终,让人们能够充分有效地利用自己的智慧,回馈于社会,服务于社会,为人类社会创造更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促进人类社会的文明、和谐发展。因此,图书馆实现其核心定位最根本、最有效、最快捷的方法就是智慧服务。图书馆的文献服务是以文献载体为主,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是以信息传播为主,图书馆的知识服务是以知识传播为主,而图书馆的智慧服务是以智慧生成为主,最大化地帮助用户提高知识的驾驭能力、知识的运用和创新能力,实现智慧性的知识创造。
图书馆智慧服务的前提和基础是知识服务,而图书馆知识服务的深化和升华就形成了图书馆的智慧服务,图书馆的智慧服务具有公共性、智慧性、资源丰富性、管理集群性、服务协同性等特征。针对图书馆的智慧服务的目的和宗旨,其服务对象必须是社会群体和全部社会大众,是一种全球性的、全人类的、公共的社会服务。图书馆是知识的拥有者、整合者和启发者,智慧图书馆充分发挥了这三者的客观核心作用,更加真实有效的帮助了用户进行知识创新和智慧提升。智慧图书馆是建立在文献服务、信息服务和知识服务的基础之上,更具智慧的服务,其通过物联网和云计算等先进的信息科学技术,搜素和掌握丰富的信息资源,如纸质资源、数字资源等,更好的为社会大众提供信息材料。智慧化图书馆充分利用了集群化综合服务平台的作用,实现了知识的共建性整合、集约式显示、无障碍转换、便捷性获取、跨时空传递等功能。同时,智慧化图书馆还具备了服务协同性的特点,因为它能够将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资源进行整合,并协同合作,使其成为全球化的协同。
( 三) 构建智慧服务的平台
站在信息管理与应用的角度上,智慧图书馆的构建可细分为信息汇集构建、协同感知构建和泛在聚合构建三个阶段。建设智慧服务平台,需要将安全性放在首要位置,监控恶意信息,避免病毒的侵入,及时的处理和援救信息的瘫痪问题,让所有的信息资源能够进行安全使用。构建图书馆智慧信息服务体系,必须充分的认识到技术、资源和服务的相互依存性和相互支撑性,技术是基础,是构建的必备的手段,资源师服务的内容,而服务是最终的结果。智慧图书馆服务与管理的技术基础是资源的集成,图书馆需要借助外力,如云计算技术、物联网技术等,进行资源的集成,建立感知文献服务系统和集群整合管理系统等,他可以形成跨越系统限制的应用集成、跨越部门限制的信息共享、跨越库网限制的转换互通、跨越媒体限制的深度融合、跨越馆际限制的物流速递的服务与管理模式,将文献全面、快捷、方便地放到人们的眼前。智慧服务平台的建设,还需要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之上,实现资源与人相连与协作,其中包括资源与馆员、资源与用户等的互通相联。
五、结语
图书馆智慧化服务浅析 篇8
关键词:融合异构系统;图书馆智慧服务;自助借还;RFID技术
中图分类号:TP39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454(2012)17—0051—03
为实现图书馆全自动化的自助借还服务,常常要使用RFID电子标签、自助借还(ATM)机、图书管理信息系统及“一卡通”系统等多个系统。这些系统是异构系统,即每个系统不仅是不同厂家,而且每个系统用不同语言编写系统,用不同数据库管理程序,又是不同数据结构。如何实现多个异构系统互通信息和同步数据,是实现全自动化自助借还服务的重点和难点。如果重新构建一个统一的大系统,需要大量的资金、人力和时间,投入成本太高,数据容易丢失。而且每个应用系统都是行业应用系统,专业化程度较高,不容易重新构建。本文以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全自动化自助借还服务的解决方案为例,探讨采取整合或集成的措施进行融合多个异构系统,以低成本高性能实现图书馆智慧服务的方式。
一、融合异构系统的需求
1.让原来的系统各司其职
图书管理信息系统是图书借还管理的主要信息系统,包括读者管理、图书管理、权限管理、借还管理、查询管理等;“一卡通”系统是读者身份管理、钱包管理等功能;RFID电子标签是图书基本信息存储;自助借还(ATM)机系统是输入和输出设备,是他们之间的信息桥梁。融合多个异构系统不是重新编写程序去替代某个系统功能,而是让原来的系统各司其职。
2.实现数据同步交换
读者使用“一卡通”在自助借还机系统上能自助借还图书和查询借阅情况,并实现在图书管理信息系统确认图书过期罚款后,自动在“一卡通”系统扣款。 “一卡通”系统与图书管理信息系统中读者管理数据必须同步,在读者信息新增、修改、删除等情况下,两个系统能及时进行数据交换,自助借还系统能传输数据交换的信息。
3.能够保证各系统的安全
数据交换不能牺牲各系统的安全性,不能破坏各自系统结构,不能在各系统中植入程序,保护各系统的知识产权。
二、融合异构系统的难点和关键技术
1.确立异构系统整合和集成方式
多个系统中数据库管理软件有三种软件,包括了SYBASE、ORACLE和Microsoft SQL Server,系统编写语言也不相同,分别是Java,PowerBuilder,VC#。异构系统整合和集成的难点主要是如何进行数据交换。
2.确立数据标准和权威数据源
数据交换主要是自助借还系统、“一卡通”系统与图书管理信息系统。在融合异构系统中,难点是交换哪些数据,什么数据为权威数据源,数据标准如何确定等。
三、融合异构系统数据交换的方案
融合异构系统的解决方案重点是解决数据交换方式和确定数据源。根据不同情况,数据交换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案:
1.利用中间数据库的转换
在缺少工具软件的支持下,可使用“中间数据库”的办法,即在实现两个具体数据库之间的转换时,依据关系定义、字段定义,从源数据库中读出数据,通过中间数据库灌入到目的数据库中。如图1所示。
利用中间数据库转换的转换办法,在实现过程中比较复杂,但所需转换模块少,且扩展性强,缺点是转换质量不高,转换过程长。
2.设置传送变量的转换
借助数据库应用程序开发工具与数据库连接的强大功能,通过设置源数据库与目的数据库两个不同的传送变量,同时连接两个数据库,实现异构数据库之间的直接转换。这种办法在现有的数据库系统下扩展比较容易,其转换速度和质量大大提高。如图2所示。
3.通过中间件的转换
利用中间件实现异构数据库之间的直接转换。通过配置相关转换标准来存取数据。中间件产品比较丰富,有IBM WebSphere Application Server、Oracle融合中间件11g、金碟中间件等等。
四、数据标准和数据源确定的方案
数据标准是共享数据的基础,相同数据标准才能保障数据转换和数据透明访问。数据标准制定方法是根据学院的实际情况和《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来制定。不同学校有不同的标准,本文简略。
权威数据源确定数据交换的内容和方向。不仅需要根据业务需求和系统数据来确定,而且需要根据自动借还服务的工作流和数据流来确定。其中身份数据源是数据交换的最重要数据,必须先进行确认。
“一卡通”系统包括学生证、饭卡、金融卡等功能,在一张射频卡里保存着用户的身份信息。图书信息管理系统中有读者信息相关表管理着读者身份和权限以及图书信息相关表管理图书。根据以上系统的特点和业务需求,按照以下方案进行身份数据源确定和数据交换:
(1)图书信息管理系统提供“一卡通”接口,图书信息管理系统向“一卡通”开放数据库用户,使“一卡通”中心数据库在卡信息变改时自动将读者数据同步到图书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库中,实现“一卡通”中心数据库与图书信息管理系统读者信息的同步。
(2)“一卡通”系统需要建立卡号与读者借阅证号(学号)的关系,“一卡通”在传输服务中能更新用户信息的增量原始数据和全体用户信息的全量原始数据的传输,对读者信息表提供添加和更新操作。使“一卡通”的卡等同于借书证,并通过数据标准规范保障两个系统的读者类型保持一致(见图3)。
(3)在网络正常的情况下,校园卡的合法性在“一卡通”系统服务器中进行验证。确保校园卡的挂失、暂定使用、非合法卡等状态时,能及时更新到卡里,使其无法在图书馆借阅图书。在网络不正常时,校园卡也保留读者基本信息,图书馆工作站安装校园卡识别驱动包和卡阅读器,可以将读取到信息直接送到图书馆数据库进行身份识别(见图4)。
(4)图书数据通过RFID电子标签保存图书基本信息,重点数据源是图书条码与RFID电子标签的TID,两者需要建立对应关系。自助借还系统通过读取RFID的TID号来获取图书条码(见图5)。
(5)超期扣款、损坏丢失赔偿等射频卡操作,“一卡通”系统方面提供接口,使用“扫描助手”按钮绑定的方法,图书借阅系统确认收费时,自动完成从校园卡中扣除相应金额(见图6)。
五、自助借还具体流程
在自助借书服务时,校园卡的合法性在“一卡通”系统中进行验证,如果是挂失、暂停、停用和注销等非合法的校园卡,不能在图书馆自助借还。如果是合法的校园卡,则通过校园卡的唯一卡号找到对应的借阅号(学工号)推送到图书信息管理系统的借阅界面,从而获得读者的基本信息和借阅权限。
读者可以将有RFID电子标签的图书放在自助借还机上,自助借还机读取RFID电子标签的唯一的TID号,TID号与图书条码号已经建立对应关系,自助借还系统将该图书条码号推送到图书馆信息管理系统,从而实现多本同时自助借书。
自助还书服务时,只需将有RFID电子标签的图书放在自助借还机上,自助借还机读取RFID电子标签的唯一TID号,TID号对应图书条码号推送到图书馆信息管理系统,从而实现多本同时自助还书。
六、总结
采用融合多个异构系统后,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自助借还系统大大提高了图书馆效率,减少了人力资源成本,深受读者喜爱。
参考文献:
[1]杨峰,王馨.自助借还书系统的管理与应用问题探讨[J].图书馆学研究,2009(6):19—20.
[2]李郎达.图书馆RFID系统架构浅谈[J].现代情报,2009(11):1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