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图书馆员

2024-09-19

智慧图书馆员(共12篇)

智慧图书馆员 篇1

一、物联网概况

(一) 物联网的概念、涵义。物联网在网络科技、信息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 已经从一个外来概念演变成一个“中国制造”概念, 覆盖了我国城市建设、功能建设的方方面面。它最早通过RFID也就是射频识别技术、红外线感应技术、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 按照约定的协议, 把互联网和任何物品相联接, 实现信息的交换和通讯, 在此基础上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以及管理的一种网络。美国于1999年召开的移动计算机和网络国际会议上最早提出了物联网概念, 直至2005年11月国际电信联盟才正式确认了物联网概念。

(二) 物联网的特点、功能

1、感应的全面化。利用先进的设备仪器和发达的高科技手段, 如RFID、GPS、传感器等用于物体, 对物体进行信息的感知、采集和分析, 使联网的每一个物体都可以搜寻到源地址、源信息, 以通讯、联网的手段达到对每一物件形成可控制的目标。

2、传送的安全性。在物联网构筑中, RFID标签里储存着规范且具有传递性的信息, 将物体信息编码接入信息网络, 根据用户需求进行安全的信息获取或共享, 将物品进行识别定位, 然后传送到指定端口。

3、处理的智能化。现代的智能计算机处理信息的技术, 利用云计算、模糊搜索与识别来进行海量的数据信息分析处理, 基本上达到了人与人、物与物、人与物的识别沟通, 对不计其数的物品全面实施动态掌握, 在决策和控制上完全智能化。

二、物联网在图书馆的发展与应用

(一) 在物联网网络中, RFID技术能够让物品主动现身、主动介绍自己, 完成物品间的自动交流, 其本质就是利用射频自动识别技术和模糊搜索信息互联共享。在图书馆的应用过程中, 物联网对文献信息搜集获取准确、全面, 针对用户进行的导航性模糊型搜索进而进一步跟进达到个性化需求, 及时高效地满足用户。

(二) 在国外, 物联网在图书馆已有多年应用经验, 我国于2006年在集美大学成功应用。在采用DILAS系统和RFID技术集成化系统后, 文献信息在采编、流通、典藏和用户管理方面, 开发了文献定位导航、架位标识和智能盘点车。2006年自助借还机的投入使用, 让图书馆自动化服务模式得到了大范围延伸, 目前地方社会图书馆以及高校图书馆彻底打破传统闭架——半开放———开放服务模式, 对图书馆采取大流通服务管理模式, RFID技术成为最强大的技术支持。

三、智慧图书馆的概念、特点

智慧图书馆是智能馆舍、物联网、数据海、云计算、智慧化设备的综合, 它必须通过物联网来实现智慧化管理和智慧化服务。它利用物联网技术将图书馆建筑、设备、信息文献、关联用户彼此连接构成图书馆物联网, 为图书馆工作人员提供一个能够相互感知, 并且对感知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的管理控制平台。它有存储资源巨量化、互动实时化、资源共享无界化等特点。

四、智慧图书馆的智能化应用

当前, 图书馆采用的专网专用的RFID技术, 在物联网应用上属于初期阶段。今后物联网发展方向将把智能型向融合型、泛在型靠拢, 构筑一个超强的RFID与WEB联合网络体系。

(一) 规范文献的标识度。物联网RFID技术能够在海量文献里区别单一文献, 并且对单一文献进行编码以供识别。在对单一文献进行筛选识别、跟踪访问、控制管理的同时, 也可批量监测类似文献, 做到多文献共进读取、单一文献识别, 使个体文献的标识做到唯一性。在图书馆的应用上具有典藏精准、查找便捷、合理排架, 数据即时备份又可支持多机器同时盘点, 在无网络情况下也支持离线工作。

(二) 全面、及时获取文献的动态信息。智慧图书馆的管理内容庞大而又全面, 包括用户群分析、用户需求分析、数据及数据交换分析, 以用户为中心, 以用户需求为服务目的。当用户提出个性化需求时, 任何一个装有RFID读写器的终端, 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实现对文献信息的实时监控、即时获取, RFID技术的支持, 使图书馆在采集信息时, 精准、高效, 能够吸引更多用户。

(三) 图书馆大流通管理模式的技术支持。RFID技术是利用射频信号进行非接触双向通信, 完成数据交换, 对静态或移动的信息文献作出自动辨识, 图书馆利用物联网自助借还文献的外围设备, 实现用户的自助借阅与查询。RFID构筑中, 将流通中的不同文献进行分层分级编码, 对文献的静态与动态实时监控, 在读写器扫描范围内, 批量文献信息迅速传回数据库, 分配清单与核对结果得到快速分级处理。

五、智慧服务

(一) 图书馆模式在经历了传统型、数字型到如今的智慧型, 图书馆的服务也相应上升到智慧服务。智慧服务的特征是以知识的运用能力为主导, 知识的创造为基础, 服务对象定义为知识团队。

(二) 智慧图书馆是高于数字图书馆的智慧共同体, 智慧与服务是相辅相成的, 智慧的程度制约了服务的效果;反过来, 服务的内容与服务工具都离不开智慧的支持。图书馆是信息的储备中心, 它的属性就是为文化、教育和科研服务。用户通过图书馆搜寻信息, 在这个过程中又会创造出新的知识文化, 利用新的文化知识时又会产生新的问题。图书馆的智慧服务是在创造与创新并生的情况下, 形成增值的知识产品, 并且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服务社会。

(三) 图书馆是一个服务机构, 智慧服务的成败取决于图书馆馆员的智慧。智慧图书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技术硬件, 这由图书馆馆员来操控, 图书馆馆员是智慧图书馆的第一梯队, 智慧馆员的专业知识、工作状态、多元化思维及创新能力在多方面促进智慧服务。

(四) 智慧服务带来了创新思维, 来源于欧洲的Human Library模式, 它采用真人借阅方式, 在这种服务模式里, 借出的不是书而是真人, 他们的年龄、性别以及文化背景各不相同, 可以是知名专家学者, 也可以是具有专业技能的特长人才, 用户可以与他们沟通交流, 获取需要的信息知识。在国内, 从2008年开始, 各地图书馆陆续开展了Human Library借阅活动, 这不仅仅是一种借阅活动, 更是一种崭新的服务模式。

六、结束语

在发展产业中国、智慧中国的今天, 一个崭新的“物联网”和“云计算”的智慧互联网时代, “智慧中国”将把任何智能技术应用到社会各个方面。物联网造就的智慧图书馆作为其中的一个环节, 是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又一次产业革命, 图书馆的决策层和管理者, 将把智慧图书馆建设以及智慧服务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摘要:本文阐述物联网的概念、涵义、特点以及功能, 分析在物联网环境造就下的智慧图书馆发展, 重点论述RFID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功能, 提出智慧服务这一新服务模式。

关键词:物联网,智慧图书馆,RFID技术,智慧服务

参考文献

[1]韩丽.物联网环境下智慧图书馆的特点、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J].现代情报, 2012.5.

[2]刘雪飞.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图书馆智能研究[J].河南图书馆学刊, 2013.9.

[3] (英) 伊安.约翰逊, 陈序炎译.智慧城市、智慧图书馆与智慧图书馆员[J].图书馆杂志, 2013.2.

智慧图书馆员 篇2

[摘 要]首先,简要介绍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的基本情况。然后,通过调研目前使用RFID技术的国内图书馆实际情况,提出沈航图书馆RFID技术系统的构建设想并对在使用RFID技术系统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探讨,为沈航图书馆和其他院校图书馆使用RFID技术构建智慧图书馆提供有益指导和帮助。

[关键词]RFID 图书馆 构建探索

中图分类号:TP39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2-0354-01

自深圳图书馆在2006年第一个全面使用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技术系统以来,国内各类图书馆逐渐推广使用RFID技术。随着电子科技的不断进步,RFID技术也日趋完善,RFID技术在国内高校图书馆中的使用也进入到实践应用阶段。目前有关RFID技术标准方面的研究很多,但是关于RFID技术在高校图书馆中如何应用、效果如何的研究相对较少。通过调研总结国内高校图书馆使用RFID技术的实际情况[1,2],结合我校自身条件对RFID技术在我校图书馆管理系统中的应用及有效实现进行探索研究,为我校图书馆合理有效地使用RFID技术提供指导,同时也为关注RFID技术使用的院校图书馆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的基本情况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简称“沈航”)图书馆始建于1952年,现新图书馆面积达24000平方米。图书馆设有行政办公室、资源建设部、流通阅览部、数字化技术部和信息咨询部5个部门。其中图书借阅室10个、期刊阅览室1个、文献检索课教室1个、文献检索实习室1个,阅览座位2000余席。截至2013年底馆藏纸质文献达百万册、中文报刊3600余种,非书资料6.5万余件,电子图书50万余册,购置、自建中外文数据库30余个。图书馆管理系统是汇文文献信息服务系统LIBSY5.5。近年来学校加大了图书馆的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化管理手段得到增强,自动化、网络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图书馆主干网络带宽为千兆,网络服务器组成具有负载均衡能力的服务器集群、FC-SAN架构的存储方式、NP+ASIC架构的千兆防火墙,有效地保障了网络信息服务和数据的安全。无线网络基本覆盖整个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终端300余台,读者公共查询终端20余台。引进了国内先进的自动化管理系统,实现了中、外文图书及非书资料的采访、编目、典藏流通、期刊管理、OPAC等工作的自动化管理。自主开发了图书馆主页,加强了信息导航功能,建立了多种检索途径的文献信息利用平台。另外,开展数字应用体验服务,新增部分电子书借阅设备及视频播放设备,为读者提供高品质的视频、音频体验服务,受到广大读者的积极关注与使用。引进联创研修室管理和自修室座位预约管理系统,实现了对研修室、自修室的智能化管理。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现已基本实现了一体化服务模式,可为读者提供文献借阅、参考咨询、电子文献检索与阅览、文献复印、复制、读者培训、馆际互借/文献传递等服务。沈航图书馆RFID技术系统的构建

2.1 初步构建情况

阅览室按学科分布在2~5层。馆藏图书采用“条码识别+磁条防盗”的模式,一层大厅设置服务总台。2015年图书馆基础设施改造以后,在一层大厅合成RFID自助借还区域。首先,这个区域紧靠读者出入频繁的大厅,利于RFID技术的展示宣传。

2.2 首选构建功能

我校图书馆使用RFID技术将首先用于自助借还服务。预计在原藏书“条形码+磁条”的基础上,对自助借还区域的图书在封面加贴电子芯片,芯片上覆盖保护膜。条形码和电子标签进行信息绑定,用于馆藏设别,届时磁条和电子标签将同时具备防盗报警功能。预计在自助借还区域内将安置四台自助借还机,与图书馆的图书管理系统及校园一卡通系统对接。自助服务时间为7:00-21:00,比图书馆开馆时间长。出入处设置RFID安全门,自助区域的图书未经借阅不能带出。大厅总出入口的门禁仍然是磁条门禁。预计2016年9月正式使用RFID技术用于图书管理。沈航图书馆构建RFID技术系统的问题探讨

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图书馆应用RFID技术也是采用传统的招投标采购方式,至少三家企业参加招投标会,但是这些企业提供的RFID系统技术参数大同小异,没有本质区别,最终还是价格决定那家企业中标。现实情况是国内高校图书馆选用的RFID技术系统都是具有雷同性能的产品,所以导致出现的问题也是相似。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国内RFID企业仅提供成型的产品,而该产品是企业根据自己想法所设计开发的产品,不是根据每个高校图书馆不同的实际需求,即使改动也是局部微调,因此导致目前的RFID技术系统不能完全满足不同图书馆的需求,这就造成了高校图书馆采购RFID技术系统时遭遇不选择就没有其他的产品、选择的话也只能被迫接受自己并不满意产品的两难境地[3]。而这种情况也是沈航图书馆要采用RFID技术系统构建智慧图书馆时即将面对的不可避免的问题。应用RFID技术构建沈航智慧图书馆的展望

基于RFID技术的应用,除了能够实现最基本的自助借还、预约和盘点等功能之外,读者来到智慧图书馆时可以通过携带的RFID读者卡识别身份,将读者专业信息和感兴趣的图书期刊书目发送到手机上并显示具体位置[4]。此外,也可以接受图书馆发送的其他信息,例如:查找图书的位置及最优路径、发生火灾时的最佳逃生路线等。以上这些不是异想天开,都是应用RFID技术后未来能够构建出的智慧图书馆,而智慧图书馆的构建也将导致图书馆管理和服务模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目前如何合理有效地利用RFID技术构建未来智能化的图书馆仍是人们需要不断探索和研究的内容。结论

当前,图书馆正处在由传统型图书馆向数字化图书馆的转型期。当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对信息需求的急剧增加,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速普及,对现代图书馆的功能、服务内容和形式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我校规模的急剧扩大和办学内在层次的不断提升,广大师生对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服务的期待和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在我校图书馆应用RFID技术构建智慧图书馆势在必行、也是大势所趋,RFID技术的使用促进我校图书馆在资源建设、服务模式、管理运行机制上不断创新,不断开展新业务,增加服务职能,其为早日将我校图书馆建成高质量的文献信息服务中心和高水平的信息咨询中心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 江波.移动图书馆架构下RFID的应用创新西南政法大学图书馆RFID项目实践[J].图书馆论坛,2015,4:106-109.[2] 童梅莉.高校图书馆RFID技术应用模式研究以南京邮电大学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学刊,2013,12:95-97.[3] 陈嘉懿,孙翌,金毅,杨翠红.RFID产品在国内图书馆的应用调研与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2,56(1): 107-111.[4] 陈嘉懿.智慧图书馆的构建之道浅谈高校图书馆RFID技术应用新思路[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3,1:54-58.基金项目:

辽宁省社科联与高校社科联合作课题“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应用RFID技术的构建研究”(lslgslhl-120)

作者简介:

智慧图书馆建设模式研究 篇3

关键词:智慧图书馆;物联网;RFID;云计算

中图分类号:G250.76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智慧”模式越来越多地走进我们的生活,在为我们生活提供便捷服务的同时,也给人们以全新的感受。在智慧图书馆建设过程中,需要合理规划,使图书馆的建设紧密结合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要做到硬件设施取长补短,而且软件环境也要合理兼容。

1.智慧图书馆

1.1智慧图书馆的含义

智慧图书馆,就是以一种更智能的方式,利用感知化、互联化、智能化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来改变用户和图书馆设施、系统及信息资源的交互方式,以提高交互的明确性、灵活性和响应速度,从而实现智慧化服务和管理。

1.2智慧图书馆的结构

智慧图书馆可分为4部分,智慧图书馆=图书馆+物联网+云计算+智慧化设备,主要通过物联网来实现智慧化的服务和管理。

图书馆是智慧图书馆的物质主体,同时也是制约条件。图书馆建筑应该是适合它服务功能的智慧建筑,良好的通风、适宜的温度、充足的光照和智能的调控系统。为读者打造舒适、安全、智能化的环境体验,并为承接其它馆内信息化设备提供统一的数控设施,实现信息的流通与互动。

物联网技术使人们远程获取实物信息的方式发生重大改变,虽然它也是在互联网技术上产生,但它的出现使互联网的服务更为直观和人性化。物联网技术已成为构建智慧图书馆的核心技术,它实现了图书馆借阅的自动化管理,为图书馆的管理节约人力的同时扩展了服务时间和地点。实体的泛在图书馆就是利用RFID技术,为读者提供随时随地的借阅服务。

在大数据背景下的信息共享需要云计算的帮助。云计算优化信息获取结构,提高效率。大数据用单台计算机处理无法完成,必须采用分布式计算架构。云计算的特色在于对海量数据的挖掘,但它必须依托云计算的分布式处理、分布式数据库、云存储和虚拟化技术。云计算为大数据时代的信息服务提供了良好的信息共建共享平台,是智慧图书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智慧化设备是为读者提供智能、个性化服务的图书馆设备。它们通过图书馆服务器对读者信息的处理,为读者在馆游览、阅读提供便捷服务。在广义上,图书馆智慧化系统的所有设备都可以视为是智慧化设备。对于读者而言,为其完成在馆体验服务的设备是智慧化设备,所以在狭义上为读者实现形、声、闻、味、触服务体验的终端设备才是智慧化设备。在未来,智慧化设备将成为重要的技术手段打造新模式服务功能各式各样的图书馆。

2.智慧图书馆建设现状及问题

2.1智慧图书馆发展现状

智慧图书馆建设在中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国家“十二五”规划的指引下,重点开发包括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射频识别)在内的智能化技术,提供更方便、功能更强大的信息服务平台和环境。目前,RFID成为图书馆智慧建设主要的技术手段,北京、上海等地高校已利用RFID技术为读者提供智慧服务,大幅度地提高了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率。

虽然新技术为我们提供优化的运行模式,但是在实际运用中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

2.2基础建设同技术发展矛盾的问题

图书馆有着悠久的历史,建筑风格古朴典雅,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信息技术冲击图书馆业的今天,图书馆信息化的步伐不断加快,在这个过程中技术发展同图书馆基础建设的矛盾较为突出。

技术发展具有时间性。从基础数据建设到智慧模式的形成,图书馆历经很多次的技术改造。在不断的改造中,图书馆很难保持原有的风采风貌,很多读者再也找不到往日记忆中那个图书馆了。文化与历史的丢失是图书馆改造中流失的最大财富,这种财富使用技术难以恢复。

技术设备对图书馆空间结构也有很大影响。新技术的上马少不了新设备安装,在安装过程中线路的铺设,接口的位置以及服务窗口的设置都会打破图书馆原有的空间布局。新的馆舍布局通常不具有合理性,甚至令读者感到馆舍布局不协调,影响读者心情。其次,技术的发展使图书馆反复建设改造,不断的改造引起图书馆空间使用的紧张,造成改造难度的加大甚至陷入僵局。

2.3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缺陷的问题

物联网和云计算都是智慧图书馆所需的技术。物联网中的RFID技术,为图书馆的泛在化提供了成熟的技术模式,云计算也在随着馆际之间合作与交流,在信息共建与共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任何技术都存在着缺陷,了解技术的不足才能更好地建设智慧图书馆。

RFID技术是现代物联网应用于图书馆智能化的主流技术。目前,RFID技术分为高频技术和超高频技术2种,这2种技术各有优缺点。高频标签,抗干扰能力差,用于自助借还时对还书册数有要求,如果超出册数后会有漏读现象:而超高频虽然可以远距离读取,但其存在调频特性,工作人员很难掌控读取距离导致误读现象的频繁发生。

云计算在为我们提供便捷服务的同时也存在安全上的问题。Web本身存在安全漏洞,这一问题一直都没有被很好地解决。云托管和云计算宿主离线,都会导致数据的丢失,特别是后者在2008年2月15日亚马逊的EC2经受了一次大规模的服务中止,一些客户的资料被抹去。

3.智慧图书馆建设模式

图书馆的智慧化模式可根据具体情况,利用相应技术实现较少在智慧化过程中对馆舍的影响,和智慧化后安全便捷的使用。

3.1建立统一的智能控制平台

智慧图书馆建设重在信息化建设,图书馆大部分改造工程也都是围绕着信息化建设展开的。建立统一的智能控制平台,可以解决新技术与设备给图书馆带来反复建设的问题。智能控制平台具有良好的软件兼容性,即便技术软件更新也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智能控制系统在建设时与图书馆主体建筑融为一体,并预留足够各类端口连接外接设备,保障馆内设备通信畅通并提供运算和数据处理工作。

nlc202309011131

智能控制系统是图书馆智能设备的大脑,它不仅为智能设备提供通信和运算本身也有很强的学习能力。智能控制系统通过与互联网的信息交流,能掌握最新各类软件的功能和操作,并对各类信息进行数据分析寻求最优的处理途径。智慧控制系统能将各类设备有机的结合起来,为读者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还能减少设备能耗,优化设备使用寿命,为图书馆提供真正的智能服务。

3.2M2M与RFID

物联网技术为WID技术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但RFID技术本身存在着缺陷,这也制约RFID技术的发展。M2M技术不仅构建很多运算模型使其模仿人类的思维模式,而且逐步的将移动通信技术与IP网络相融合。三一重工利用M2M技术实现了对产品运行数据的监控,随时发现出厂设备运行中存在的问题。M2M与RFID技术的融合将增强物联网的运算能力和泛在化程度,减少终端设备对识别信息的误读,提高自我纠错能力。

3.3多层次的云计算服务

云服务有3种服务层次:IaaS(Infrastructure-as-a-service:基础设施即服务)、PaaS(Platform-as-a-Setvice:平台即服务)和SaaS(software-as-a-Setvice:软件即服务)。3种层次的云计算服务模式可以结合使用,使图书馆的服务更为安全和有序化。

IaaS,有时候也叫做Hardware-as-a-Service。这种服务模式是从硬件入手解决问题,通过租用公司服务器来解决本地无服务器或服务器过时的现状。很多高校在图书馆技术建设中都存在着反复建设的情况,IaaS模式不仅可以让我们节省资源和建设空间,还为区域高校图书馆在资源建设和共享上提供硬件基础。

建立公有云PaaS平台使得开发人员仅关注应用逻辑开发本身,不用把精力花费在基础实施和应用的扩展和维护上,另外共有云paas平台有利于图书馆业形成统一的管理标注,规范各馆在图书管理上的差异,形成图书资源统一有序化的服务。

SaaS是直接通过网页浏览器接入的,任何一个远程服务器上的应用都可以通过网络来运行,读者的手机和电脑等电子设备就可以直接通过SaaS服务,来完成自己所需的所有应用服务。随着Web2.0技术的兴起,很多图书馆开始尝试使用Wiki,RSS技术汇集集体智慧。

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是智慧图书馆的信息技术基础,人与物的相联互通是智慧图书馆的核心要素。图书馆智慧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科技进步和智慧图书馆建设的摸索。图书馆在基础设施建设改造中,要充分考虑改建对图书馆文化因素的影响。使用物联网技术要以短程和远程相结合的方式,避免技术缺陷给工作带来的不变,同时延长设备适应更长的历史时期。云计算方面需要平台的搭建和馆际合作的进一步加强,使图书信息资源得到更大范围的传播和延伸。

智慧图书馆员 篇4

智慧图书馆是指把智能技术运用到图书馆建设中而形成的一种智能化建筑, 是智能建筑与高度自动化管理的数字图书馆的有机结合和创新。[1]

区别于传统的图书馆只将其馆藏资源作为主要内容, 智慧图书馆的发展和建立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丰富人们的精神文明, 方便人们的阅读查询。[2]因此智慧图书馆有着极其深刻的内涵, 是在满足社会全面协调发展需求的基础上, 以人为核心内涵深度挖掘民众的生活需求, 将人作为其服务模式构建的首要因素, 实现其更好更快地发展。

二、智慧图书馆构建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当前的很多图书馆已经无法满足人们越来越高的阅读需求了, 尤其是图书馆的设备不完善以及工作人员综合素质较低等问题日渐突出, 建立智慧型的图书馆已经是刻不容缓了。

(一) 图书馆的设备陈旧

虽然目前我国图书馆的存在很普遍了, 但是数量的增多并不意味着质量的提高, 还是缺少真正意义上的图书馆。真正意义上的图书馆除了要有规模化的场馆外, 还需要具备现代化设备以及一定的经费。除此之外藏书量的多少也决定着图书馆的发展前景, 而当前的很多图书馆在藏书的数量和质量方面都没有做到很完善, 缺乏相应的设备和技术, 工作人员的短缺也是突出的问题。

(二) 图书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低下

由于智慧型图书馆需要工作人员具备高水平的思想观念和专业技能, 以及对计算机熟练的操作能力, 因此图书管理人员在具有良好的专业技能的同时, 还要能够熟练地使用计算机以及具备较高的信息判断能力。但是由于受到传统图书管理制度的束缚, 工作人员的待遇较低, 图书馆对他们的岗位管理也比较松散, 因此很容易导致图书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不够硬, 无法满足智慧型图书馆的发展需求。

(三) 图书馆的服务方式落后

在当前我国的很多图书馆中, 还有着在对原有的服务方式方面进行转变的困难, 而且还不能做到及时地应对时代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由于传统的图书馆经常是处在封闭的环境下进行运作的, 再加上传统管理方式带来的陈旧观念束缚, 很多图书馆的管理工作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 应变能力很低而且竞争力也不高。而且在图书馆的服务中, 面对的不只是亲自前来的用户, 还有很多看不到的顾客是需要背靠背式的服务。这就需要在构建智慧化图书馆的进程中重视对服务方式的创新, 要坚持实行高技术含量的新型服务, 既要对服务的效率进行提升, 也要注重对服务质量的提高。

三、智慧图书馆的特征

(一) 以数字化的应用为前提

在未来图书馆发展中, 纸质的书籍收藏相对于目前来说将会逐渐减少, 而数字化的资源会逐渐增加, 资源数字化已经成为了当前知识资源载体的主要方式之一。[3]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大力支持下, 我国已有许多图书馆实现了数字化模式的运行。在国外, 图书馆的数字化进程发展更为迅速, 比如在英国的国家图书馆中, 已经同谷歌公司就实现数字图书化达成了协议, 更加快了智慧图书馆的建立进程。实现数字化的图书馆既能为阅读者获取知识提供更便捷的途径, 又能为未来智慧型图书馆的建立奠定基础。

(二) 以网络化的普及为基础

智慧型图书馆是将互联网作为传播的平台, 通过智能化的高新技术应用, 实现对图书馆的全方位覆盖和资源共享。[4]图书馆在网络技术的帮助下, 逐渐实现了对远程服务功能的设立。人们可以改变传统的阅读模式和习惯, 通过互联网和手机等先进技术手段, 实现对公共图书馆资源的浏览和下载。智慧型图书馆是将网络化和数字化相结合的新平台, 是通过网络信息手段实现资源共享的有效途径, 因此网络化的普及是智慧型图书馆建立的基础。但是在普及网络化技术的过程中, 还要重视对图书馆宽带速度的提升, 以及要丰富图书馆的浏览页面, 吸引更多的读者进行阅读。

(三) 以便民的使用为核心

智慧型图书馆是建立在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理念之下的, 其目标就是为每位民众都能提供相同的学习阅读机会, 切实将智慧型图书馆的便利性和方便性落实到实际应用中。智慧图书馆是在互联网和先进计算技术的应用基础上建立的, 是实现人工智能化服务的前提, 也是提高图书馆管理效率的关键, 更是为民众提供便捷使用的重要途径。

(四) 以高效的服务为目标

随着图书馆规模的不断扩大, 需要负荷的工作量和人流量将会大大增加, 传统的图书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信息时代下人们的阅读需求了。目前在我国的图书馆中, 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服务效率和质量的欠缺, 纸质图书馆的弊端已经显露无疑。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民众文化追求的进步, 图书馆将要承载的阅读压力只会变得更大, 现有的图书馆运行能力已经无法满足这些需求了。智慧图书馆采用的是数字化技术和智能技术, 能够通过先进网络技术的应用大大提升图书馆的服务效率和质量, 为用户提供更加高效完善的查询阅读服务。

四、智慧图书馆的构建

(一) 应用知识网格

要构建智慧图书馆, 需要以知识网格的广泛存在为基本内容, 要对图书馆在现在的技术条件下进行数字化的调整, 实现最大程度的对资源的重复利用, 让每个图书馆都成为全球数字图书馆的一部分, 实现同全球数字资源的有效连接。[5]要实现智慧图书馆高效便捷的服务目标, 离不开知识网格技术的应用, 是要在这种新模式下完成对用户各种需求的满足, 节省阅读者在寻找资源上的时间和精力, 只要阅读者知晓自己的查询目标, 并且在此基础上输入关键词进行相关的搜索, 就能快速便捷地找到自己想要的资源。

(二) 创新服务模式

智慧图书馆其实就是虚拟的网络化平台, 不再局限于固定的场馆和时间。在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基础上, 智慧图书馆既满足了用户最简单的搜索查询需求, 又促进了知识的迅速传播和交流。因此在这种全新的图书管理模式下, 势必要对原有的服务模式进行改变, 用全新的网络化服务满足用户不同层次的需求, 再加上先进的技术应用最终实现信息的检索和下载。

(三) 加强对资源的整理

在智慧图书馆的构建中, 还要重视对图书资源的整理和维护。要在全新服务模式的基础上, 对已经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和整合, 依据不同的分类和层次做出相应的处理。加强对资源的整理, 通过系统的功能自动地为用户进行相应的保存, 存入云端。[6]

另外, 对资源的储存和代理也是不容忽视的, 当用户查询到目标后, 就可以通过云储存等技术实现对这些数据的存贮, 为以后再次寻找信息资源创造便利条件, 这就要求智慧图书馆的技术要满足相关数据的存储需求并记录副本。

(四) 构建服务平台

从信息的管理和应用方面来看智慧图书馆, 可以将智慧图书馆的服务平台构建划分为三个阶段, 分别是信息的收集和协同感知以及泛在聚合。这就要求我们要在阅读这真实需求的基础上进行智慧图书馆的构建, 要通过先进技术手段整理各种反馈信息, 力求真实地反映出民众的阅读需求, 真正做到将服务平台用于民众, 在实现利民惠民的同时, 加快对资源共享进程的建设, 为提高人们的精神文明建设奠定基础。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 民众投入到阅读中的时间和精力也会越来越少, 这将会阻碍人们的文化素质的培养, 也会对精神文明的建设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趋势, 满足人们越来越高的阅读需求, 构建智慧图书馆是势在必行的。要实现对智慧图书馆的构建, 就需要在数字化的应用前提和网络化的普及基础以及便民的服务核心下, 加强对知识网格模式的应用, 重视对服务模式的创新以及服务平台的构建, 以及对资源信息的整合处理。要通过智慧图书馆模式的应用, 既为人们提供更加便捷的阅读和查询, 又推进全民阅读活动的进程, 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钱媛媛.智慧图书馆的特征和发展策略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14.

[2]董晓霞.智慧图书馆的定义、设计以及实现[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2011.

[3]张小松.智慧型图书馆——未来图书的发展模式微探[J].黑龙江史志, 2015.

[4]王世伟.论智慧图书馆的三大特点[J].中国图书馆学报, 2012.

[5]乌恩.智慧图书馆及其服务模式的构建[J].情报资料工作, 2012.

智慧图书馆员 篇5

摘要:文章介绍了泛在图书馆的内涵和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泛在信息环境下图书馆资源与服务融合的内涵,提出了智慧图书馆资源与服务融合实施策略,最后研究了泛在信息环境下智慧图书馆资源与服务的融合机制。

关键词:智慧图书馆;融合内涵;融合机制;泛在信息环境

人们基于新信息技术建立了泛在信息环境,通过网络基础结构的使用面向用户建立了随时随地都能连接网络的一个信息空间,在用户的意识中通过泛在计算技术把服务的概念弱化,即用户在潜意识中与周围的计算设备进行交互,用户不会太过在意到底是何种普适计算技术提供的服务,着重强调能随时随地获取和处理信息,强调计算能与环境融为一体[1]。持续变革和发展的泛在信息技术正在逐渐改变人们的工作、生活以及科研方式,也促进了泛在信息环境的建设,体现出了信息环境的透明、智能以及无处不在。在图书馆发展进程中,新信息技术是其助推力之一,带来了发展的机遇;在图书馆的新理念中,泛在图书馆是重要思想之一,其实现方式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发展[2]。泛在信息技术不仅加速了图书馆的变革,还加快了人类知识的传播和分享,使提供一个泛在知识环境给用户的理念有了实现的可能性。

一、泛在图书馆概述

1.1泛在信息环境

无所不在技术从技术层面上理解就是把无线网络和宽带充分利用起来,保证物品以及电子终端都能在互联网环境中随时互联,多个网络都可以同时被同一个人利用。有专家指出,在科技发展的新时代,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达到一定高度之后会渗入生活的方方面面,营造出一个无限沟通的世界。这就意味着生活方式将会发生变革,信息会真正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泛在信息社会也将逐步融合网络和应用平台,提供相关解决方案,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和平台开展相关的数字参考咨询服务[3]。

1.2泛在图书馆

国内外学者在UKEs理念的基础上逐步提出了“泛在图书馆”的定义:NealKaske着重强调了泛在图书馆的无时不在性;Charles B Lowry认为图书馆正在历经的变化不是用虚拟、电子或者是数字图书馆可以概括的,建议用“泛在图书馆”来表达[4]。作为随时随地都便于获取信息的一种图书馆新模式,泛在图书馆展示了未来图书馆的发展前景:以图书馆服务的泛在化和无所不在的图书馆为基础,在用户使用环境中嵌入图书馆的服务,在用户生活、决策、科研等方面进行渗透性融入,把用户的需求和图书馆的服务紧密结合起来,使用户的知识信息需求得到满足,使图书馆和用户之间的边界逐渐淡化,隔阂逐渐消除[5]。

1.3泛在图书馆的特点

在泛在信息环境下,演变中的图书馆展示了以下特点:首先,泛在图书馆是以人为本的,重新构建了信息资源、服务对象与提供者三者之间的关系,以人为中心建立起知识流动机制,并对各类系统进行设计,实现相关功能,在提供各类服务时充分考虑了人们的需求,并且根据信息需求的变化进行调整,保证了信息服务的质量[6]。其次,泛在图书馆是全天候的,具有即时性的特点,能随时提供连续信息服务,同时,把时空的限制打破了,使用户可以在任意时间查询和检索所需的数据库数目信息。再次,泛在图书馆提供的服务是专业化和个性化的,使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得到满足。最后,泛在图书馆在信息的提供过程中强调服务的动态和开放获取,可以提供多种格式的信息,提供开放存取资源。

二、泛在信息环境下的图书馆资源与服务融合内涵

2.1现状与启示

在许多大型的企业中,面向服务的信息资源模式已经逐渐被接受和使用[7]。用户日益体现出的个性化需求以及信息资源服务的逐步商业化,都驱使着信息资源服务模式的发展。资源与服务的融合,体现出服务体系的高效化的协同和共享,能把安全可信的、相对经济的信息资源服务提供给用户,实现了用户的按需使用和随时获取。

2.2融合的内涵

新的信息资源服务模式的核心在于把信息资源和提供的服务有机融合在一起,达到大幅提升资源利用率的目的,同时实现信息资源的增值[8]。在泛在信息环境下,聚集那些处在不同时空的信息资源,形成多源信息资源,进而可以提供更好的服务。信息资源与服务融合的内涵包含两个方面,分别为信息性和生产性的云服务,其中信息性的云服务是面向信息资源管理的,这两者集合构成了信息资源的自主和网络化管理,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共享。

三、智慧图书馆资源与服务融合实施策略

3.1明确目标和方向

在实现信息资源与服务融合的过程中,应该首先把目标和方向明确下来,使所有参与者有一个清晰正确的认识,以便为模式的构建更好地提供服务。不仅要把目标明确地展示在参与者面前,还要把设计途径明朗化,避免走弯路。所以在整个设计过程中,要有重点、有层次地对系统目标进行规划。

3.2坚定以用户为中心

要坚定以用户为中心的思想,把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充分考虑进去,并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需求,加深用户对系统的理解。在设计此类融合模式的过程中,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不仅不容忽视,还应贯穿始终。信息资源与服务的融合更看重系统与用户之间的和谐关系,在系统的建构中还添加了用户的无意识参与项,所以,在对此类模式进行设计时,要加深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

3.3融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从图书馆的发展历程来说,信息资源与服务的融合是复杂而又系统的工作,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会与很多服务内容相关联,包括用户的浏览导航服务、检索服务、扩展链接服务、管理服务、本地特色检索以及数据提交服务等。设计出的模式或系统会把各类学术资源都吸纳进来,这些海量的数据共同组成了一个元数据仓库,其中的信息资源都是相对独立的。所以,在模式的构建过程中要尤其关注元数据的质量,并把整合过程中的所有问题都解决掉,因为这些元数据的数据质量与整个系统或模式的使用效果息息相关,对服务质量有直接影响作用。一般来说,有三个部分能对元数据质量产生影响,分别为元数据的来源、规范和内容。只有图书馆和系统供应商共同努力,才能保证元数据的质量。

3.4关注用户满意度的反馈

图书馆是提供服务的,所以不仅要进行结构的优化,还要及时把用户满意度的反馈统计出来。在用户满意度的调查过程中,较为常用的是可用性评估。目前的满意度评估主要集中在用户参与的评价以及用户为中心的评价两个方面。也就是说,评价方式也在逐渐由技术评价转向使用为中心的评价,特别是在信息资源与服务的融合设计中,要着重考虑用户的满意度。

四、资源与服务的融合机制研究

4.1读者需求是原动力

在学术研究中,创新是不可忽视的重点所在,在科研工作中尤其注重专业性和创新性的研究[9]。用户要求用自己最惯用的方式,采用最科学的方法,获取最新颖和实用的信息内容。他们对图书馆提出了个性化的需求,要求图书馆能分析和挖掘海量的信息资源,并鉴别、重组、识别其内在特征和价值,最终把新的信息知识创造出来。在泛在信息环境下,科技人员习惯采用网络或者数字化的方式对科技信息进行获取,而且还要求这种服务的获取能在科研的过程中实现有机融入,做到随时随地都能获取和利用相关信息资源和服务。这些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不仅要求信息资源和服务能在用户的学习和科研中无缝隙嵌入,还要求营造一个优良的环境便于信息的检索交流和传递,为用户的知识创造提供支持。

4.2服务诉求是助动力

图书馆的服务目标包括长效服务的建立以及服务连续性的保持。要想把长效服务机制建立起来,就不能忽视用户的融入。图书馆的服务要把用户融入进来,就必须要面对学科,在用户个性化需求的导引之下,把相关的信息资源开发出来,把用户、学者、合作对象以及图书馆员之间的互动关系融洽地建立起来。不仅如此,还要为用户提供服务,把真实的价值带给用户。为用户提供服务采取的方式包括系统和服务的集成等,在服务的过程中,使用的动态资源系统是多样化的,要想把服务用户做到位,就要着手研究用户的研究方向和信息需求,把用户个性化需求的核心内容分析出来,面对海量的信息资源进行有针对性地过滤和挖掘,形成一个

产品之后,还应按照用户要求进行更改。同时,要形成一个长效服务机制,把一体化的服务提供给用户。值得注意的是,信息服务实际上就是信息资源的集成化服务,该服务是以图书馆员为主导的,是一种新的服务模式,该模式的特点是在新的信息环境下,面向用户,渗透用户的整个学习和研究过程。在该模式下,图书馆应该对馆舍空间进行全面规划,把无所不在的服务提供给用户,在泛在图书馆理念的引导下,把新的生机和活力注入图书馆的发展与建设中。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整个融合过程就是泛在图书馆的创建过程,体现了泛在图书馆的功能。

4.3服务与资源的整合是推动力

随着图书馆的不断发展,在泛在信息环境下,全新的用户服务时代已经来临。为了用户的学习和研究,图书馆应专门设计共享空间,消除数字和非数字信息服务之间的障碍,把文献信息、教学管理以及互联网技术服务之间的壁垒打破,切实提高图书馆对读者的吸引力。

五、结语

泛在信息环境下,传统图书馆向着智慧图书馆的方向发展。从图书馆的角度出发,这是一场创新发展理念、提升服务能力、转型管理形态的革命。为了更好地满足读者个性化需求,提供更好的服务,需要集合广大图书馆员的力量,在创新中不断发展,永葆图书馆事业的青春。

参考文献:

[1]尹中艳,黄丽霞.泛在知识环境下数字图书馆服务研究[J].现代情报,(2):156.

[2]金胜勇,赵凯威.“后数字图书馆时代”解析[J].图书馆杂志,(5):19-25.

[3]陈维军,李亚坤.泛在知识环境下的图书馆[J].图书馆杂志,(9):3-6.

[4]郑永田.国外泛在图书馆理念与研究进展[J].图书馆杂志,(10):3-6.

[5初景利.论图书馆服务的泛在化:以用户为中心重构图书馆服务模式[J].图书馆建设,(4):65-65.

[6]谢珍,杨九龙.泛在知识环境下图书馆服务泛在化研究[J].江西图书馆学刊,(1):6-9.

[7]吴金红,张飞.面向泛在信息环境的自适应信息服务及其关键技术分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3):112.

[8]沈旺.泛在知识环境下社会科学信息服务模式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3.

智慧图书馆员 篇6

推广全民阅读,

女白领独创“免费图书馆”

今年32岁的张丽娟是一位举止优雅的知性女子,原本在深圳一家IT公司任部门经理,薪水丰厚,衣食无忧。但由于“每天一睁开眼就忙得像打仗”的生活,已经把她拖进了亚健康行列,精神上也时常感到疲惫不堪,张丽娟就想换一种更为健康、快乐的活法!

2010年初,张丽娟与一帮喜欢读书的朋友欢聚时,大家聊起了韩国每年人均阅读11本书、法国20本、日本40本、以色列64本……中国人却只有4.5本,其中超过一半的人根本不读书。而事实上,我国63.8%的网民仍倾向于纸质书阅读,因为纸质书拿在手上的那份实在感,以及散发着淡淡墨香的文字,是飘渺的网络电子书所无法取代的。只因许多人嫌买书太贵,许多人的住处又离图书馆太远,借书还书需要占用太长时间,大家最终才与纸质书渐行渐远。

这种现状,令张丽娟的心情难以平复。西方一位哲人说过,一个不爱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她和朋友都想为社会做点什么,让更多的中国人爱上看书。可如何做呢?几位都曾在IT业打拼过的年轻人讨论了很久,最终敲定借助他们最熟悉的互联网,推广全民阅读。

网上电子书已经有了,但是因为版权问题和阅读习惯,仍然颇受局限;网络卖书也有了当当网、卓越网,无论模式还是市场占有率,后来者都很难超过这两家前辈企业。如果还要做与书有关的生意,剩下的似乎就只有借书了。

“何不打造一家新形态的图书馆,以网络+实体书的模式向全国读者开放呢?”听了张丽娟的创意,有心和她一起创业的3个朋友都赞不绝口。为了考量项目的可行性,他们花了数月时间走访社区、学校和企业。

张丽娟和同伴收集到的信息是,中国的图书馆资源极为匮乏,除了高校外,社会性图书馆只有国家、省、市三级,区图书馆几乎是摆设。至于社区图书馆,也只在少数发达城市的高档社区存在,且其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很多企业也曾自建图书馆,至少是图书角,但由于缺乏专业的管理人员,久而久之,图书馆成了“库房”,图书角成了“死角”。

社区图书馆的缺位和滞后,让张丽娟和朋友们看到了生存的空间。因为在网上“营业”的图书馆,可以突破传统图书馆的地域界限,覆盖到每一座城市的每个角落。不过,要最大程度地推广纸质阅读,还得解决另一个问题——把价格降到最低甚至免费。这4个年轻人决定“用商业的手段,做一些对社会有意义的事”。

2010年5月,深圳青番茄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成立。张丽娟与合伙人共出资300多万元,采购了大批图书。随后,他们亲手开发了网络借阅平台。这期间,张丽娟和同事忙得“连吃个冰淇淋消暑的时间都没有”,大家把所有的朝气与活力全用在了“免费图书馆”的思想风暴上。

一番辛苦之后,他们不仅顺利建好了网站,最终还创意出了为用户提供终生免费借、阅、送、还书上门服务的点子。2010年8月,青番茄网站一经问世,就引起了无数网民和媒体的关注。

打造贴心服务一炮而红

网友们惊喜地发现,在青番茄网站(www.qingfanqie.com)注册成为会员后,只需支付110元押金,就可以开始美妙的借阅之旅了。说美妙,是因为这家图书馆最大的卖点是免费!支付押金后,无论借多少次书,都无需再支付额外的租金;比免费借书更诱人的是,整个借阅过程足不出户,都通过快递完成,且快递费由该图书馆承担。当然,前提是你得提供真实准确的个人信息。而且,等你哪天不想借书了,只需一个电话,青番茄就会无条件退还你的押金!

“青番茄”有着鲜明的气质,它强调阅读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件时髦、快乐、轻松、环保的事情,有点小文艺,有点小清新,还有一点儿小幽默。读者从快递员手中收到的书,不像淘宝、卓越那样用纸盒或塑料袋包装,而是装在一个名为“精神食粮袋”的布制环保袋里,上面除了青番茄的logo,还印着一句话:“不含农药,不含防腐剂”。收到书后,许多人通常会把它和“精神食粮袋”摆在一起,然后与自己拍张合影,传到微博上。甚至有用户留言说:“仿佛是收到了一份盼望已久的礼物!”

青番茄总部隐藏在深圳设计产业园内一栋名为“水”的写字楼里。像大多数创业型公司一样,开放式的办公室内,随处可见员工们自己动手,用木板、键盘盒、塑胶水管等材料制作的相框、秋千、桌椅。中心区域摆着几排无间隔的办公桌,后面立着几排DIY出来的书架,再配上一群85后的面孔,让人感觉瞬间来到了某大学图书馆。

张丽娟招聘员工的条件极为简单——谁爱书如命,她就雇用谁。这些充满朝气而又爱书如命的员工,很善于在细节上创新。比如,在为用户打造不同的“阅读尺码”时,他们就借用了衣服尺寸的描述方法,分为M、L、XL、XXL这4种级别,最小的M级别需要充值110元押金,每次可以借2本书,归还时限为14天;最大的XXL级别则需要充值510元,每次可以借10本书,归还时限为56天。

这种轻松有趣的免费服务方式,对大众极具诱惑力。青番茄上线3个月后,就获得了广泛认可,注册会员从最初的几百人,一路飙升到了10多万人!

随着全国各地的注册用户越来越多,张丽娟手上的会员押金也越积越多。虽然可以随时申请退回,但基本上不会发生集中“挤兑”的现象,因为青番茄自运营以来,一直鲜见申请退款的会员。毕竟,百元押金换来阅读不尽的免费书籍是很划算的。

因此,在提取一定比例的准备金后,每一笔到账的押金某种意义上都可被视为收入,张丽娟用这些钱不断扩充藏书,并先后在深圳、广州、大连、郑州、太原等城市设立“储书仓库”,还配备了快递人员。

与名企牵手赢得大财富

在创业过程中,张丽娟接触过不少令她感动的用户。“今年年初,有一位吴先生在飞机上把借阅的书弄丢了,他马上打电话给我们,主动让我们扣书钱,说怕延误下一位用户的借阅。”这个小插曲,足以让青番茄的员工们为半年多来的付出感到欣慰。因为他们的理想就是让更多的中国人喜欢阅读,对用户唯一的期望是,给好书以应得的尊重。

还有一位云南的用户,专门为自己印了名片,上面写着“青番茄阅读推广志愿者”,她还定期在家乡组织读书会,义务为青番茄做推广宣传。张丽娟和同事们得知此事后,都非常感动。

许多人都很好奇,张丽娟的“图书馆”免费为大家服务,收入从何而来?事实上,青番茄的规则是不向个人用户收费,但这并不意味着不能从免费服务中琢磨出生財之道。随着用户基数和借阅次数的增加,青番茄掌握了一个庞大的阅读趣味数据库,直接反映会员的爱好、个性、经济条件等,且有详细而准确的线下地址,若针对不同用户推送不同的网络广告和书签广告,势必相当精准。

2011年2月,大名鼎鼎的宜家和星巴克,就先后因为目标群体明确且气质相投(清新文艺的都市小白领),主动找上门来与张丽娟谈合作。很快,青番茄网站上就出现了宜家的产品展示区。有趣的是,宜家将部分商品重新包装后,在这里打出了“阅读的概念”,通过文案将其营造成从阅读中衍生出来的、必不可少的生活元素,比如台灯、书架、沙发、靠枕等。星巴克则直接附上了咖啡单,在会员中征集“喝后感”。两家世界名企的“投怀送抱”,为青番茄赢得了不菲的广告费收入。

由于是免费服务,粉丝们也都希望青番茄能通过别的渠道赚些钱,否则免费阅读服务也将难以延续。所以,他们甚至主动建议青番茄可以在书籍中夹带一些小广告。张丽娟虽然也照做了,并从中获利不少,但她接广告很谨慎,夹什么样的书签广告、夹多少才不至于让读者反感,需要把握好一个合理的尺度。

除了广告收入,目前青番茄最大的盈利点在企业用户身上。他们向企业收取几千元至几万元不等的年费,然后为这些企业构筑一个外包式的图书馆。这笔费用大约只相当于企业自建图书馆的1/6,但与自建图书馆相比,书籍的更新率和利用率都高得多。

通过张丽娟他们一年多时间的努力,如今包括中石化、工行、联想、万科、腾讯、富士康、华为等在内的200多家企业都成了青番茄的客户。在青番茄的首页上点击“每企一馆”,便可进入各企业自己的图书馆,这里除了有专业读物、热门书籍之外,还有部分企业学院和企业品牌文化传播的内容,企业员工从这个频道借书就不再需要支付押金。仅此一项,每年就能为青番茄带来上百万元的收入。随着企业用户的不断增多,将来这个数字还会发生惊人的变化!

事实证明,“免费图书馆”的确提供了一项没有人会拒绝的服务。从2010年8月上线至今,青番茄已经拥有了60万会员读者,服务范围遍及全国20多个城市,藏书种类也超过了16万种。

作为“中国最大的阅读生意”缔造者,张丽娟与合作人在经营中,时时显露出传统图书馆不可能具备的“霸气”。比如,他们有专门的图书采购部,和国内众多优秀的出版社建立了合作关系,几乎每周都在不断购置新书。如果用户在网站上没能找到想要看的书,还可以在“量身订阅”功能板块提交订阅申请。“只要你确定世界上发行过这本书,我们都会尽力买到它。”张丽娟肯定地说。

有财经专家为张丽娟算过一笔账,目前青番茄个人会员是60万,由于押金档次从110~560元不等,即便平均下来按每人200元计算,押金总额也高达1.2亿!哪怕用这笔钱做“保本基金”理财投资,年收益也有几百万元,足以应付青番茄图书馆补充藏书、支付快遞费用、公司花销等开支。而企业用户每年交纳的上百万元阅读费用是不予退还的,再加上大大小小的广告收入,张丽娟与合作人每年的纯利润,少说也有四五百万元。接受记者采访时,张丽娟点头默认了这一说法。

2011年8月,青番茄又推出了“每校一馆”,这是一个面向大学生提供的免费产品。到了大学毕业季,青番茄还有“漂书码头”,鼓励大学生把不要的书、带不走的书寄给青番茄,换取可在青番茄使用的积分,张丽娟他们也能借此节省采购费用。

目前,青番茄正在努力开拓的另一项业务就是建立“每园一馆”,希望将“每企一馆”的模式复制到各地的幼儿园。从“每企一馆”“每校一馆”“每园一馆”到“漂书码头”,这些都是青番茄边做边产生的创意。张丽娟说,从上线的第一天开始,她就希望能把青番茄做成一个有想象力的公司。

目前青番茄最受欢迎的书籍中,旅游类排名前三。因此,张丽娟还计划把与宜家的合作模式复制到旅行社,比如向借阅《藏地密码》的读者推荐去西藏的自由行线路;向参团去欧洲的“驴友”推荐她代销的《达·芬奇密码》,总之就是带本书上路!毫无疑问,只要手握60万会员的青番茄愿意展开想象,就有挖掘不尽的财源。

平日伴着蓝山咖啡与书香工作,周末则约上三五个好友打高尔夫球、驾着游艇玩海钓……张丽娟很享受当下的生活。既给千千万万的国人送去了精神食粮,也为自己赢得了财富,何乐而不为!

责编/毕春晖

智慧图书馆员 篇7

1. 智慧图书馆的起源

2008年11月, IBM明确提出“智慧地球”的概念[1], 之前世界上已经有很多图书馆在使用智慧图书馆这个概念。2001年, 加拿大渥太华建立“Smart Library”联盟, 澳大利亚也建立“智慧图书馆网络”虚拟空间。2003芬兰奥卢大学图书馆提供“Smart Library”服务, 之后美国图书馆协会开辟杂志专栏进行智慧图书馆的发展研究, 2010年我国也不甘落后, 开始了对智慧图书馆的探究。在接下来几年内, 我国分别在第六届全球数字图书馆国际学术研讨会、2011年中国图书馆年会、北京高校图书馆学术研讨会、高校图书馆发展论坛上都做了相关的报道与研究, 促使我国智慧图书馆在不断进步、不断发展。

2. 智慧图书馆的组成构建

智慧图书馆是智能图书馆、复合图书馆、数字图书馆的延伸, 它扬长避短, 独具特色。智慧图书馆主要是建立在网络技术基础上, 由人、资源、空间三要素组成, 将以满足人们需求、服务人们生活为核心理念贯穿始终, 开创了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格, 成为图书馆建设史上一道亮丽风景线。

二、智慧图书馆建设的重要意义

1. 智慧图书馆的个性化特征[2]

(1) 智慧图书馆是多方位互联的图书馆。智慧图书馆以互联网为平台, 利用智能化高新技术, 通过对图书馆人、物的多方位了解与覆盖, 实现馆员、资源、读者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条件下的三维互联, 从而达到在信息获取、资源共享等方面的沟通与交流。

(2) 智慧图书馆是绿色便捷、高度整合的图书馆。智慧图书馆走在减少用纸、绿色低碳、节能减排的前端;智慧图书馆以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为标志, 在获取信息过程中节约了不少时间, 成为越来越多读者的首选方式;与此同时智慧图书馆将信息资源高度整合, 构建互融互享的特色平台, 为读者提供高效全面的一体化服务。

(3) 智慧图书馆是便民的图书馆。智慧图书馆的出现将会给读者与图书馆员的学习与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种网络互通的图书馆老少皆宜, 为不少读者带来了实惠。可以让读者在最快时间、最近地域内享受到全面一体化服务, 这也符合我国以人为本的理念。

2. 智慧图书馆的核心内涵

正是由于其个性化特征, 使得智慧图书馆成为图书馆建设史上一颗耀眼的明珠。传统的图书馆主要以图书馆本身和其馆藏资源为主要内容, 对与其无关的人则置之不理。但智慧图书馆发展与建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丰富、方便人们的生活, 推动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它以人为核心内涵, 深度挖掘人们的生活与学习需求, 将其服务模式发展得更好更快。我们必须清楚地意识到, 认识图书馆动力之源, 只有当人成为图书馆第一要素的时候, 图书馆才能显示真正的活力和创造力[3]。

三、智慧图书馆服务功能与实现途径

1. 智慧图书馆服务功能

以人为本是智慧图书馆的核心理念, 为人服务贯穿整个图书馆建设始终, 智慧图书馆能够将用户在虚拟环境下与图书馆实体环境下的信息行为相结合, 构建全面以用户需求为导向、满足用户需求为特征的用户平台, 并且能够自动感知用户当前的位置以及所从事的学习研究内容, 在此基础上为其主动提供相关信息的三维、多方位、一体化相关服务。此外还包括一些智能搜索、智能导航、机器人服务等别具一格的服务功能。

2. 智慧图书馆服务功能实现途径

要想实现上述的智慧图书馆优秀先进的服务功能, 目前还有许多工作亟待解决。首先, 智慧图书馆需要的是一支高素质、高水平、高能力的服务团队, 作为资源与读者之间的媒介, 他们必须能够熟练有效地驾驭服务功能为读者提供专业的信息服务。其次智慧图书馆在传统图书馆基础上加入了精品服务, 这就要求图书馆能够拥有全球先进的信息技术和服务平台, 并将其应用于实践。最后图书馆在当今市场化和产业化的大背景下, 必须能够建立利益平衡机制实现互利互惠、资源共享。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社会对知识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加之互联网技术的突飞猛进, 传统形式上的图书馆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对知识的渴求。智慧图书馆将图书馆、物联网、云计算、智能化设备进行有机结合, 是目前我国图书馆发展的高级阶段。智慧图书不仅仅实现了数字图书馆利用ICT技术将知识信息化、远程阅览、网络预约等功能, 而且成功加入了物联网, 实现了馆员、资源和读者之间的交流, 能够提供更加专业与全面的服务。

关键词:智慧图书馆,个性化特征,全面服务

参考文献

[1]刘丽斌.智慧图书馆探析[J].图书馆建设, 2013 (03) .

[2]王世伟.论智慧图书馆的三大特点[J].中国图书馆学报, 2012 (06) .

智慧图书馆研究与应用规划 篇8

1 国内外研究综述

1.1 智慧图书馆概念、内涵与特征

国内一些学者如严栋、乌恩、赵晓芳、韩丽、王世伟等人对智慧图书馆产生背景进行详细论述,认为是物联网技术和“智慧地球”促使了智慧图书馆的产生。众多研究者认为,智慧图书馆由计算机网络设备、安全监控设备、RFID设备、智能书车和手持设备等硬件、系统数据库和应用数据库等软件以及相关集成设备组成,通过无线网络连接或数据拷贝方式进行数据交换,以一种更智慧的方法,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提高与用户信息交互的速度、明确性和灵活性,实现智慧馆舍、智慧服务和智慧管理[1]。其特征表现为建筑智慧化、资源海量化、存储无界化、结构联结化、环境深度感知、泛在互联互通以及更加人性和更加节约成本等。

1.2 智慧图书馆构成要素与体系结构

要素与结构是智慧图书馆研究和应用的参考依据。国内在这方面有较多探讨。较简单的方法是将智慧图书馆分为智能设施、物联网技术与智慧服务,对应装备、技术、服务3个层次。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提出资源、服务、技术、馆员、读者五要素,重庆大学提出“三库四系统”,三库指元数据库、运行库、数据仓库,四系统指全面图书馆管理系统、读者知识社区、文献搜索以及数据挖掘系统。董晓霞将智慧图书馆体系划分为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感知层采集识别资源、读者、建筑、设备的信息,网络层对这些信息传递处理,应用层提供实际需要的各种应用。姚军等学者将智慧图书馆体系分为平台层、接口层、应用层和服务层。平台层提供基本运行环境,接口层提供RFID、短信、数据库和视频采集等各种接口,为应用层提供接口并与外部通信;应用层是各种应用的处理模块,包含安防、图书存放调度、环境监测、电子巡更、无线灯光控制等模块;服务层提供面向用户的具体服务,适合多种终端接入,方便用户和图书馆员使用[2]。

2 馆舍智慧化

2.1 智慧环境控制

2011年上海交通大学与美国国家仪器公司合作设计国内首个图书馆室内环境监测与节能系统。基于物联网的图书馆室内环境综合检测与控制系统重点监测温度、湿度、气压、音响、噪声、自然光照明、人工照明、空气质量、用电、安防等有利于提升图书馆服务质量的感应与控制系统。通过硬件、软件系统设计与集成实现动态控制。系统软硬件设计与实现注重对原有设备的改造,保护先期投资。近期台湾聚众联合科技有限公司与广东星美灿照明科技有限公司联合进行新产品的研发、生产与销售。聚众联合公司拥有全球领先的无线网络型蓝牙智慧控制技术,方便地将连线、定位、资讯传递与监测植入智慧照明,其控制距离可达100米。通过室内外传感器采集温度、湿度、光照、风速、风向、雨量信号,转换成计算机和操作人员可以识别的量,由计算机进行处理,然后通过侧窗、风机、空调装置对图书馆环境进行调节。针对温湿度监控需求,将多传感器融合技术引入到智能监控系统中,建立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多因子监控系统,并设计基于Zig Bee协议的无线监控节点,为无线监控和智能控制提供技术支持[3]。

2.2 智慧节能减排

住建部统计数据显示,每年国内新增建筑20亿平方米,99%属于高能耗建筑,单位面积能耗是发达国家的3倍。据统计全球21%温室气体来自楼宇。建筑能源管理系统(BEMS)通过收集、分析建筑能耗数据,提升、优化现有设备的运行控制策略,最终减少能源消费,整体降低建筑能耗[4]。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建筑传感网根据设备特性对其进行分类,采用多目标、多策略用电与联合、全局节能控制技术[5]。建筑信息模型(BIM)以三维数字技术为基础,集成建筑工程项目中相关信息工程数据,包括地理、几何、空间关系以及建筑构件的材料、数量、面积、价格等,提供关于建筑的完整数据库,加快施工进度,用于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6]。基于微处理器的楼宇节能控制系统采用红外传感器统计人员数量,使用光控模块采集光照度,通过微处理器实时采集人数和光照强度信号,然后进行数据处理和算法分析,实现楼宇照明灯具自动控制;同时采集电器状态信息,若状态为长时间待机,则自动切断电源,这种方法已经通过实验证明可以提高电能利用率[7]。基于Zig Bee的智能楼宇节能控制方案以无线射频芯片和低功耗单片机作为系统传感器终端节点和路由器节点主控制芯片,通过无线传感网实时监测楼宇温湿度、光强以及人体红外等环境参数,以此优化楼宇空调和照明系统,实现低碳节能控制[8]。

2.3 智慧空间布局

以往图书馆对阅览区的划分基于4种方式,一是按照学科,二是按照普通、科技人员、少年儿童等读者对象,三是按出版物如视听资料、缩微资料、光盘、报刊等,四是按开架、半开架、闭架的管理方式[9]。信息时代随着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智能化终端的普及,传统分类方法逐渐变得模糊,基于用户到馆目的和使用习惯的空间划分成为发展趋势。空间设计围绕读者休闲娱乐、社交与学习备考等具体活动。具体设计需要通过问卷调查、网络调查和实地调查等方法了解本馆读者需求,对藏书空间、活动空间、休闲空间比例进行分析,根据需求确定布局。

3 管理智慧化

3.1 馆藏组织与揭示

近年来,国内外图书馆不断探索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例如,芝加哥大学曼索托图书馆运用智能技术建立机器人堆叠书库管理系统,以减少空间占用。西雅图图书馆在多媒体文献全面感知基础上将图书、DVD、CD等数据实时通过大屏幕分类显示。加拿大一些图书馆、博物馆和大学建立了智慧图书馆联盟,利用统一搜索引擎为读者提供一站式服务。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运用“概念验证”理念探讨智能客户端程序在电子期刊归档中的应用。西班牙阿拉卡拉大学结合RFID与SIGUEME技术开发智能系统,使用户在众多书库与书架中以最短时间、最短路径找到所需文献。台湾和春技术学院探讨如何利用群体智能提高馆藏结构的智能化与人性化。香港大学和台湾中正大学等高校设计基于RFID的图书馆智能书架。“中兴大学”采用人工神经网络和数据挖掘技术将用户根据背景划分成多个集群并进行馆藏利用实验。“交通大学”分析读者检索和借阅记录,构建需求挖掘模型,提高利用馆藏资源的效率。智慧图书馆馆藏资源管理必须充分挖掘读者文化科技需求,采用物联网、云计算和虚拟现实技术进行资源组织与揭示,建设资源导航平台,直观、感性地展示馆藏特色与优势,提高馆藏资源利用效率。

3.2 设备感知管理

RFID具有成本低、传输速度快、识别距离适中、抗干扰能力强等特点,在图书排架、身份识别、固定资产管理等领域具有较强应用优势。但其识读距离有限。Zigbee是一种低成本、低功耗、低速率、低复杂度以及自组网的双向无线通讯技术。虽然单个节点通讯距离有限,但通过自组网和简单灵活的节点部署可以将距离延伸到无限远[10]。将节点连接到传感与控制设备可承担设备监测及控制任务。融合Zigbee和RFID的图书馆物联网应用系统继承了RFID简单、快捷自动识别目标的特性,又融入了Zigbee主动感知与无线组网的功能,有利于构建精准、稳定的图书馆物联网感知应用系统。对图书馆计算机、网络设备、打印机和自助借还机等进行智慧化管理需要根据设备特点设计低功耗高性能的无线设备网络系统。具体包括中央控制器、主控芯片、传感器以及无线组网技术,从工作频段、传输速率、功耗、传输方式、连接能力等角度进行对比,简化设备安装布线,提高系统移动性、便携性、通用性、可扩展性以及远程管理能力[11,12]。

3.3 视频分析与人流管理

传统图书馆视频监控作用是图书馆防盗、治安管理和规范读者行为等。随着摄像头安装数量增多,其管理价值不断提升。人工的视频监控逐渐被智能视频监控技术应运而生。智能视频监控需要更复杂的配套软件,通过计算机算法分析图像中用户行为。例如,出入口画面分析可以实现读者流量统计。通过建立人体行为特征库,采用时空分析方法、序列分析方法、层次化分析方法等识别、分析与理解读者行为,关键技术有鲁棒性背景建模、高效行为特征表达提取、三维人体姿态估计与重建等。而人脸识别系统采用人脸检测、跟踪、抓拍、评分实现目标跟踪,流程包括人脸采集、分析、布控与再识别,借助高配置的服务器可以根据监控画面中的人脸在上万读者信息库中迅速找到对应的人员[13]。图书馆引入智能视频监控有利于采集更加丰富的用户信息,实现更加精准与个性化的信息推送服务[14,15]。

3.4 座位管理

井井有条的座位秩序是发挥图书馆自主学习功能的基础。随着入馆人数增多座位资源会变得紧张,有些高校馆临近考试占座现象严重。智能座位管理系统通过LED大屏、带触摸屏的计算机、一卡通读卡器,借助红外感应、视频监控、室内无线追踪等技术实现读者和空域座位感知管理,落实图书馆座位管理制度,提高座位利用效率。在相应位置安装传感器收集和发送人员、座位状态信息,汇聚到处理单元,在处理单元上设计安装管理软件,根据一定算法对座位和人员信息进行匹配管理,将结果在智能终端上显示。图书馆根据读者行为特征与习惯制定和调整座位管理规则,实现动态、高效和个性化的座位管理。

4 服务智慧化

4.1 智慧公共文化服务

随着智慧图书馆建设走向成熟,国内外图书馆发展逐渐从重视技术走向重视服务。特别是一些公共图书馆非常重视智慧服务方法、内容的探索和实践,如“同城一卡通”、24小时自助图书馆、手机客户端、联合参考咨询以及全媒体阅读等。众多公共图书馆将为市民提供智慧公共文化服务作为未来的发展战略,积极应对,组建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平台,支持智慧社区服务、智慧经济和智慧学习的建设和发展,为市民提供精确和智能的服务体验[16]。

4.2 智慧信息推送服务

个性化服务是智慧图书馆服务的首要目标。国外许多图书馆如挪威国家汽车图书馆通过信息互联感知提供馆内外人员互动、文献借阅、音乐欣赏等多样化服务。韩国建国大学探索语境感应技术,研发基于上下文感知的信息服务模型,有效识别用户需求。信息技术条件下对读者个体特征的感知是实现个性化服务的基础。通过数据整合、过滤、汇总使原本孤立、琐碎的读者信息整合在一起,借助推送技术针对性的推送资源[17]。

4.3 智慧弱势群体服务

弱势群体指在经济社会中处于弱势地位的人群,包括残障人群、贫困人群、农村留守人群、孤寡无业者以及进城务工人员等。这些人群经济能力差,生活质量低,在各种困难面前承受能力差。在创建和谐社会环境下是重点关注的对象,在图书馆服务中也是重点照顾的对象。智慧图书馆采用物联网、传感器和数据挖掘技术提升用户获取信息的体验感和效率,无论空间环境规划、功能区布局、馆藏资源建设还是服务方法选择都应该融入弱势群体服务。新兴技术的发展为图书股弱势群体服务带来了机遇。

5 结论与展望

随着国家和各级政府对文化与教育事业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国家、省市地方财政投入大量资金,智慧图书馆科研项目的立项快速增加。图书馆利用物联网、云计算以及数据挖掘等新兴技术能够改善读者体验,提高文献利用率,改善服务质量。通过在馆舍、管理、服务三方面加强智慧化建设,有望推动智慧图书馆建设全面开展,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

摘要:智慧图书馆综合运用物联网、云计算、数据挖掘技术将建筑、设备、文献和用户连接,使它们相互感知,通过数据分析处理从大量数据中发现有用信息进行推送。国内外智慧图书馆研究侧重概念、内涵与特征、构成要素与体系结构。智慧图书馆研究与应用主要包括三方面。馆舍智慧化包括智慧环境控制、智慧节能减排、智慧空间布局;管理智慧化包括馆藏组织与揭示、设备感知管理、视频分析与人流管理、座位管理;服务智慧化包括智慧公共文化服务、智慧信息推送服务和智慧弱势群体服务。

如何构建智慧图书馆及其服务模式 篇9

关键词:智慧图书馆,数字化,服务模式

一、什么是智慧图书馆

随着科技与信息化手段的不断深入与更新,计算机的存储能力越来越强大,我们的生活也逐步迎入了新鲜的词汇,如物联网、云计算等,智慧化概念也应运而生并不断成熟,在全球范围内疯狂出现,由此,智慧图书馆的诞生,是大势所趋,是顺应了人们的需要的。那么,什么是智慧图书馆呢?智慧图书馆就是智慧与图书馆的有机结合体,是将人与事物进行完美结合,将图书馆单一的知识汲取转化为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和模式。智慧图书馆的内涵充分体现了现代化的先进科学技术,并使其为人所知,为人所用。智慧图书馆更是一个充分发挥人本精神,为人服务的智能图书馆,最大化地发挥服务职能,最大化地发挥其人性化的创建的宗旨。

二、智慧图书馆服务的理念及特点

图书馆是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益性地服务于大众的事业单位,是将知识进行集中化管理,并将其免费提供给社会大众的一个知识社区,具有传播知识和普及知识的功能。人们对于知识具有依赖性,而图书馆就是知识的集中地带,是知识的中心,因此人们逐渐的对图书馆产生了依赖,图书馆里汲取知识人数的多少,充分体现了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

图书馆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人们提供解惑的资源和材料,为人们的创造性发明提供有力支持,是一种循环的可利用的再生资源。然而,随着科技时代和数字化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的更新速度也是越来越快,传统的书本方式无法做到及时、快速、准确的进行知识的传播,让人们及时快速地了解最新技术、最新知识,但是智慧图书馆可以做到。

当然,想要建成这样一个多元化的智慧的图书馆,需要具有与之相匹配的,具有一定素质的人才进行管理,这就要求图书管的工作人员需要具备一定的自身素质、智慧和知识水平,以便能够更好地满足智慧图书馆的管理需求。

智慧图书馆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因为其服务的是社会大众,面对的是全社会的人民,为全社会服务的。同时,智慧图书馆能够进行及时有效的知识更新,内容详实准确,无论是在信息精准程度上,还是在方便程度上,都具有极强的优势,使智慧图书馆能够更加及时的、准确的为人们服务。智慧图书馆的存储量也是十分大的,其依赖于新型技术产业的支持,充分的、最大地发挥了数字化信息的管理优势,跳出书本形式的限制,运用网络云共享技术,将各种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存储量同时,智慧图书馆具有集中管理的特性,智慧图书馆可将信息进行及时整合并汇编,并通过互联网技术,将整个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共享,打破了传统的时空限制、地域限制、国家限制等。智慧图书馆的服务具有方便快捷性,人们只需要输入所需检索的内容或关键字,就可在全球范围内搜索数字资源,更加实时地、快捷地掌握所需资料。

三、智慧图书馆的构建

智慧图书馆是传统图书馆无法比拟的,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是图书馆发展的最先进阶段,是目前最快捷的图书馆,它充分吸收了普通书馆与数字图书馆的各种优点,弥补了他们的各种缺陷,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充分地将人与书、书与数字信息,人与数字信息进行融合,为用户提供量身打造的、针对性的、智慧化的优质服务。

智慧图书馆利用先进的集成网络技术和先进的智能信息设备,充分整合不同需求的情报提供,将智慧图书馆的核心价值进行进一步完善的。职能图书馆通过智能服务的模式对图书馆的框架进行组建和完善,从而最大化地发挥智慧图书馆的存在价值及其作用。

智慧化图书馆主要包括智能设施、物联网技术、智慧化服务等三方面的构建要素,并分别在物质层面、技术层面和服务层面等三个方面进行完善与管理。智慧化图书馆以物质层面作为基础,发挥技术层面的关键作用,进行智慧化的社会服务,最大化的体现图书馆核心价值,充分的发挥图书馆的服务水平。三个层面之间相互扶持,共同创建智慧的图书馆,智慧的服务大厦。

当然,就目前形势而言,国内外的智慧图书馆无论是在理论研究还是在实践尚方面都处于初始起步阶段,有待于进一步深化与完善。智慧图书馆以信息技术基础,充分认识并利用物联网与云计算技术,重视集群整合与协同管理,从技术的角度与维度出发对图书馆进行研究的。同时,智慧图书馆更是以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为支撑的,泛在的、便捷的、跨越时空的、高端的、智慧化服务,注重的是如何将图书馆的服务能力进行更大化的提高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当一个图书馆在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条件下,能够全面感知信息资源、可靠传递信息资源和智能处理信息资源,将文献资源进行智能化的、集约化的管理,又能够以用户为中心,充分满足用户日益变化的信息需求,充分展现智慧性,这样的图书馆就是真正意义上的“智慧图书馆”。

目前,真正的智慧图书馆还仅仅只是一种理念,而现今所出现的智能图书馆仅仅也只是一个雏形,并没有达到理想中的完美状态,无论在服务职能化,还是在其他各种的高标准要求方面,都尚未能达到要求。智慧化图书馆要求信息管理的及时、精准和有效,并将其及时完整的提供给用户使用,然而就实际情况来看,信心处理需要将各渠道的信息进行有效的整合,并进行集中管理与分配,才能使信息能够全方位的提供给用户使用,才能更加安全便捷的进行信息传输与共享。由于大多数的浏览器的功能限制,用户所能浏览到的信息内容缺乏全面性和专业性,而智慧化的图书馆就弥补了这一缺陷,它将来源于各种渠道的信息资源进行重新整合,重新整理,再进行二次发布,保证了用户信息使用的全面性和专业性,更具针对性地服务于用户。

四、智慧图书管的服务模式

( 一) 智慧服务

智慧在百度百科上的定义是这样的,是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把握和解决事物的能力。智慧具有推动知识发展、创新生产力改革、实现知识价值化的重要力量。图书馆是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的文化的聚集中心,是人类知识传播的重要场所。图书馆不仅要为社会大众提供良好有效的信息服务,同时还要提供创造性的知识服务,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与协助用户在使用知识的过程中不断进行知识的创造、问题的解决,因此,图书馆需要向社会大众提供先进的,智慧的知识服务。由此可见,智慧服务是以知识服务基础,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运用智慧理解搜集知识信息,并将其进行组织、分析和整合,促使其完成全新的知识增值产品的转变,以便更好地为用户的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服务,更好地为知识转化、为生产力服务。

( 二) 智慧服务的特征

《图书馆学五定律》是印度著名图书馆学家阮冈纳赞的一本名著,在书中有这样的几句话: “书是为了用的”“每个读者有其书”“每本书有其读者”“节省读者的时间”“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由此可见,阮冈纳赞充分地确认了图书馆的核心目的就是在于协助人类更好的开发智慧、陶冶情操、启迪心灵,更好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明需求,最终,让人们能够充分有效地利用自己的智慧,回馈于社会,服务于社会,为人类社会创造更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促进人类社会的文明、和谐发展。因此,图书馆实现其核心定位最根本、最有效、最快捷的方法就是智慧服务。图书馆的文献服务是以文献载体为主,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是以信息传播为主,图书馆的知识服务是以知识传播为主,而图书馆的智慧服务是以智慧生成为主,最大化地帮助用户提高知识的驾驭能力、知识的运用和创新能力,实现智慧性的知识创造。

图书馆智慧服务的前提和基础是知识服务,而图书馆知识服务的深化和升华就形成了图书馆的智慧服务,图书馆的智慧服务具有公共性、智慧性、资源丰富性、管理集群性、服务协同性等特征。针对图书馆的智慧服务的目的和宗旨,其服务对象必须是社会群体和全部社会大众,是一种全球性的、全人类的、公共的社会服务。图书馆是知识的拥有者、整合者和启发者,智慧图书馆充分发挥了这三者的客观核心作用,更加真实有效的帮助了用户进行知识创新和智慧提升。智慧图书馆是建立在文献服务、信息服务和知识服务的基础之上,更具智慧的服务,其通过物联网和云计算等先进的信息科学技术,搜素和掌握丰富的信息资源,如纸质资源、数字资源等,更好的为社会大众提供信息材料。智慧化图书馆充分利用了集群化综合服务平台的作用,实现了知识的共建性整合、集约式显示、无障碍转换、便捷性获取、跨时空传递等功能。同时,智慧化图书馆还具备了服务协同性的特点,因为它能够将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资源进行整合,并协同合作,使其成为全球化的协同。

( 三) 构建智慧服务的平台

站在信息管理与应用的角度上,智慧图书馆的构建可细分为信息汇集构建、协同感知构建和泛在聚合构建三个阶段。建设智慧服务平台,需要将安全性放在首要位置,监控恶意信息,避免病毒的侵入,及时的处理和援救信息的瘫痪问题,让所有的信息资源能够进行安全使用。构建图书馆智慧信息服务体系,必须充分的认识到技术、资源和服务的相互依存性和相互支撑性,技术是基础,是构建的必备的手段,资源师服务的内容,而服务是最终的结果。智慧图书馆服务与管理的技术基础是资源的集成,图书馆需要借助外力,如云计算技术、物联网技术等,进行资源的集成,建立感知文献服务系统和集群整合管理系统等,他可以形成跨越系统限制的应用集成、跨越部门限制的信息共享、跨越库网限制的转换互通、跨越媒体限制的深度融合、跨越馆际限制的物流速递的服务与管理模式,将文献全面、快捷、方便地放到人们的眼前。智慧服务平台的建设,还需要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之上,实现资源与人相连与协作,其中包括资源与馆员、资源与用户等的互通相联。

五、结语

高校图书馆智慧信息服务模式研究 篇10

一、智慧图书馆理念

对于智慧图书馆的定义目前还没有统一,不同的学者都有自己不同的见解。一些学者认为,智慧图书馆主要是改变用户和资源之间交互的方式,而这种改变需要借助最新的信息技术和智慧的方法。新的交互方式具有更快的响应速度、更高的灵活性和更强的针对性。还有一些学者认为智慧图书馆就是不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和任何方式都能够使用的图书馆,它能够实现人与书相互连接,人与人相互连接,书与书之间的相互连接。然而,大家都公认的是智慧图书馆是一种广泛互联的图书馆,这种互联包括了馆馆相连、网网相连、库库相连和人物相连。这种融合性的图书馆包括了三种融合方式,新旧融合、跨界融合以及多样融合。还有部分学者认为,智慧图书馆是数字图书馆与物联网相结合产生的新型图书馆,它具备了二者的所有特征。智慧图书馆的核心是人物互联,其基础则是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智慧图书馆的精髓就在于实现了从知识服务到智慧服务的转变。这也是笔者比较认可的观点,智慧服务重点是提供服务,而技术和资源都是它服务的基础。服务的目的是为了能够激发读者的灵感,帮助读者创造出热情,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最终迸发出智慧。智慧服务模式对于高校图书馆中的工作人员以及服务设施都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要实现图书馆的智慧信息服务,就需要多个方面相互协作,共同服务。

二、实现智慧图书馆服务需要的条件

1.技术条件。实现智慧服务,不仅需要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同时还需要通信技术、遥感技术以及物联网技术和云计算等相关方面的技术提供帮助。比如无线射频识别技术,该技术能够通过信号对目标进行自动识别,不需要人工参与。采用这种技术,智慧图书馆不需要专人值守,用户的借书以及还书服务都能够自主进行。同时,还需要开发出能够在移动设备上使用的应用技术,保证用户能够通过移动设备享受到图书馆的服务,享受到无处不在的服务效果。通过识别技术以及智能感知技术,云计算与物联网技术能够将读者、资源、空间以及馆员结合在一起,保证服务的高效。

2.资源条件。首先,图书馆必须要提供用户所需要的信息资源,包括了物理资源、数字资源和文献资源。作为图书馆,首先就应该具备一定规模的文献资源,同时还应该考虑到用户的需求,整合出特色资源,为用户在相关领域的科研和学习提供帮助,文献信息资源要整理出可印刷型、电子型以及网络型,同时提供一站式检索。保证不论用户在图书馆中或者在图书馆外都能够非常顺利地访问数字资源。要在图书馆中配置一定数量的技术先进的计算机或者移动设备,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比如有些图书馆提供了比较先进,容易操作的移动设备,这样就能够帮助用户更加畅通地获得相关资源,同时新的设备能够吸引用户,而用户在使用设备的过程中保持了较为愉悦的体验,促进了用户获取更多的资源。

3.服务条件。服务是建立在先进技术以及丰富的资源之上的,服务看不见,但是能够被用户所感知,只有服务方式多样化,才能够不断满足读者多样的需求。智慧服务体现在两个方面,一种是馆内服务,另一种是馆外服务,也体现在学科服务、文献服务以及传播知识等服务上,虽然服务的形式不同,但是他们都传达着相同的智慧服务理念。智慧服务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要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的互联,在服务过程中,用户能够通过与馆员以及其他读者进行相互沟通,收获到知识。

三、高校图书馆智慧服务的体现方式

1.知识性的图书馆智慧服务。知识性服务在我国目还属于研究的层次,对于其实践还比较少,它属于层次较深、水平较高的新型增值服务。从2009年开始,就有很多学者开始研究本学科知识服务,研究的问题比较全面,包括了图书馆知识服务概念含义,知识服务的社会基础,知识服务的内在需求、市场需求,知识服务所需要的技术支持以及知识创新等相关问题。对于知识服务的研究形成了三种观点体系,一种是“知识经济导入型”,一种是“核心能力竞争型”,一种是“比较扬弃型”。当前,很多用户对自己的需求不够明确,对服务不了解,所以高校图书馆智慧服务不仅应该着力于满足读者用户的显性需求,同时还要挖掘用户的隐性需求。

2.智能性的图书馆智慧服务。智能性图书馆智慧服务主要表现形式是信息化以及数字化的图书馆文献资源,它是智能和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并且按照技术以及智能对图书馆中的服务进行布局,使得图书馆中处处充满着知识和信息,为用户提供智慧服务。简而言之,图书馆中技术与智能的缩影是数字技术发展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图书馆智慧服务是建立在图书馆技术与图书馆智能的基础上的。智慧图书馆是一种互联图书馆、高效图书馆、共享图书馆以及协同图书馆等。

3.理念性的图书馆智慧服务。服务智慧包括了多种类型,有情感智慧、理性智慧,还有知性智慧和实践智慧等,生成服务智慧的方法有很多种,例如可以通过实践进行积累,通过学习获得,通过科研推动等。所谓理念性智慧图书馆智慧服务就要求馆员具有乐于奉献的理念,要有职业精神。图书馆的服务本就应该是智慧服务,当前,图书馆人的工作方式、服务理念、职业道德和学术研究都能够体现出图书馆智慧。将这些与实际的工作相结合,就是图书馆的智慧服务。图书馆工作人员要想提供相应的智慧服务,必须不断正确的认知自己的职业精神和价值理念,将自身的智慧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图书馆的智慧服务不仅仅体现在图书馆的智能、技能以及知识体系当中,还应该出现在图书馆人的理念性价值理念当中,体现在职业精神体系当中。

四、智慧信息服务模式在高校图书馆中的应用

1.提升馆员素质,开展“一站式”服务。首先,要建立出智慧服务学科馆员制度。在当今社会“,人才”是第一资源,对于高校图书馆同样如此,图书馆要想实现长远的发展,必须依靠高素质的服务团队。智慧服务要想实现,馆员的因素非常关键。所以,必须要重视培训,丰富馆员的知识,加强馆员对咨询系统操作能力的锻炼,帮助馆员学会使用计算机应用软件,让馆员熟知各种计算机应用的使用。其次,要建立“一站式”的学科服务体制。高校图书馆馆员要对知识进行有规律的整理,对知识进行重新组合,这样能够将已经加工、整理完毕的知识呈现给读者,读者所看到的的知识是具有代表性的,有规律的,类别清晰的知识。最后,要对用户提供培训教育服务。高校图书馆对读者的培训服务可以通过讲座和网页学习等方式进行,培训的内容应该侧重于提升用户信息检索能力、应用操作能力、信息识别能力以及交互能力等,目的是为了帮助用户对图书馆中的智慧服务加深了解,能够自主下载相关的软件,更好的与馆员沟通等,满足自身对信息的需求。

2.搭建先进的信息技术服务平台。过去,高校图书馆所提供的是知识服务和信息服务,主要是以传递信息和文献检索为核心的自动化系统。而智慧服务则要求实现精品化的知识服务,所以需要有新的设备、网络环境提供帮助,进而实现高校图书馆用户的智慧服务。智慧服务要求能够对文献资料进行二次加工和分析,获取知识、重组知识、创新知识到最后集成、应用知识,这一过程要实现一体化的服务。高校图书馆实现服务平台的搭建可以通过多种手段和途径,比如联合其他高校图书馆,合作研发出新的技术,或者引进相关的应用软件,设计出能够满足用户需求的服务平台。而新的服务平台要能够与传统图书馆阵地式的服务不同,淡化图书馆的边界概念,将智慧服务交互地、动态地、无缝地融入到使用当中。

3.建立公共服务体系,实现资源共享。高校智慧图书馆的一大特征就是集群式发展和资源共享。高校图书馆的资源信息共享可以采取市场化以及产业化的形式,建立利益平衡机制。互利互惠是这种机制的目的,资源的共享是有偿的,要对资源的制造者以及提供者进行相应的补偿,而使用者需要有少量的付出才能够享受到资源,使用者和提供者二者并没有明显的界定。建立这种市场化的机制,需要政府以及高校的干预。比如我国,可以建立全国性的高校资源共享平台,将信息资源实现全部共享,而构建这种公共服务体系需要涉及到多个部门和系统,包括了财政、专利、出版、情报、电信、科技、教育等,而如此多的部门共同搭建一个平台,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智慧图书馆的智慧服务需要实现资源的共享,资源获得的便捷和服务模式的多样,虽然我国在该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成熟,但我们可以学习国外的成功经验。通过高校和政府的统一协调,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挥各个部门的作用,实现智能图书馆的资源共享。

智慧图书馆员 篇11

关键词:物联网 智能图书馆 智慧图书馆 大数据

中图分类号: G25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3)05-0126-03

随着智能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将RFID等智能传感、智能体感技术应用到了各行各业之中,使得智能的概念走进了我们的现实世界,物联网已成为近年来互联网界和学术界讨论的一大热门词汇。我国也在2006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将物联网技术列为我国重点发展的技术领域。直到2009年IBM的智慧地球概念提出,才将人们从智能的概念引入到了智慧的概念之中,引发了社会各界对智慧概念的思考与研究,即怎样把传感装备、超级计算机与云计算等智慧技术整合运用到人类生活的各种物体上以形成物联网,并通过精细和动态的方式来实现智慧的管理与运行。图书馆作为较早应用物联网技术的典型领域之一,在智慧地球概念提出不久也提出了建设智慧图书馆的理想,并在图书馆学界展开了积极的研究,已有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当我们还停留在智慧图书馆的相关理论研究阶段时,智能技术推动的多种智能终端以及网络技术发展所推动的网络社交活动已迅猛增加[1],大量的非结构化数据、半结构化数据被产生,这些异于传统数据存储机构中的多类型、多形态数据迅速的被互联网巨头成功的应用到了企业的未来发展战略研究等领域之中,社会伊然正在进入到了一个数据驱动发展与创新的大数据时代,智慧图书馆的存在与建设环境发生了变化。美国白宫政府宣布将大数据作为国家战略[2],则进一步加剧了社会对大数据时代所在领域的发展思考,图书馆也不例外,大数据又成为了另一个研究热点。作为集合了现代信息技术、绿色环保意识与图书馆先进理念的智慧图书馆是图书馆人的美好愿景,且不管是在资源的建设、人才培养、服务创新还是技术应用、实践探索,都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一些地区已建成了初具智慧功能、具有一定智慧因素的现代图书馆,如何应对大数据时代来临所带来的挑战,值得我们深思和研究。本文在概述智能图书馆到智慧图书馆的演变发展、概念内涵基础上,述评了我国图书馆学者对智能图书馆与智慧图书馆的研究现状,根据智慧图书馆的互联、高效与便利三大特点,重点阐述了大数据时代智慧图书馆的三大研究问题。

1 智能图书馆与智慧图书馆

1.1 智能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

以RFID等为代表的智能感知技术为支撑技术的智能图书馆也已实现了图书的自助借还、盘点、查找、定位、顺架、分拣等一系列工作,相较传统的图书馆极大的提高了馆藏资源使用率和服务管理效率,给现代图书馆带来了划时代的质变。由于只需用身份证或市民卡就可轻易通过智能图书馆实现图书的借还等活动,因此,智能图书馆不但提高了图书馆服务的效率,也延伸了图书馆的服务手段、范围与空间。从发展应用程度来看,智能图书馆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尽管我国的应用起步较晚,但也发展速度很快,目前已在国家图书馆、深圳图书馆、杭州图书馆等图书馆得到了应用,24小时自助图书馆更是在全国的各大城市街头随处可见。

1.2 智慧图书馆的提出与发展

“智慧地球”、“智慧城市”等智慧概念的提出,以及这些智慧概念所倡导的技术应用、绿色环保等理念的深入人心,加之智慧图书馆建设所需的技术环境、人文环境等也逐渐成熟,于是,智慧图书馆被图书馆界提出后快速的被人们所接受。2004年,加拿大渥太华的一些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和博物馆建立起了以“智慧图书馆”命名的联盟[4]。我国普遍建设的24小时自助图书馆、网络图书馆等虽然也可认为是智慧图书馆的存在表现形态,但我国还未真正建设成一座被认为是严格意义上的智慧图书馆,和全球的智慧图书馆都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5],即还停留在理论深化研究和实践探索阶段。

1.3 研究现状与述评

本文以学术研究成果收录最全的CNKI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为文献来源检索库,分别以“智能图书馆”与“智慧图书馆”为主题检索关键词(检索日期:2013年6月29日),检索了我国学界对智能图书馆与智慧图书馆的研究成果。经过去重、整理后共分别得到148篇和50篇相关文献。从研究成果的时间和主题来看,我国学者对智能图书馆的研究起源于上世纪末,但发展于本世纪,研究的主题主要有智能图书馆的系统设计、智能图书馆联盟建设以及智能图书馆的信息服务等方面。从数量上看,我国学者对智能图书馆的研究似乎较为热烈,成果丰硕,但具体分析这些研究成果,发现研究主要是基于智能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进行展望,研究所设计的系统也并不一定以实际的实践和应用为支撑基础,因而如东北林业大学图书馆的林希森等以所在单位在智能图书馆的构建实践[6]为研究案例的研究成果比例不足,致使对智能图书馆的研究总体来看较为空洞。

从智慧图书馆的研究成果来看,研究主题主要分布在智慧图书馆的基本问题(如概念、定义、内涵等)、智慧图书馆的构建(如构成要素、应用技术等)、智慧图书馆的服务(如全媒体服务、“第三空间”服务等)以及未来的建设与研究、实践发展趋势等方面,文献的发表期刊也集中在了《大学图书馆学报》、《中国图书馆学报》以及《图书馆杂志》、《图书馆建设》、《图书与情报》等核心期刊上,相比较智能图书馆,成果虽然数量较少,却内容更加丰富。但分析研究成果会发现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如,许多研究者将智慧图书馆与智能图书馆混淆不分,尽管打着“智慧图书馆”的旗帜却研究还局限于RFID等智能图书馆的技术与理念之中;核心研究群体尚未形成,研究者较多,但研究群体分散,除上海社科院信息研究所所长王世伟学者外,再无核心作者,没有形成固定的研究群体,这种现状也影响到了研究成果的成色不足;由于智慧图书馆的建设实践不多,致使立足实践的学术研究成果不多,还停留在基于技术和理想的理论探讨、起步发展阶段。

nlc202309030515

2 大数据时代关于智慧图书馆的几个研究問题

我国智慧图书馆理论基础的核心研究者、上海社科院信息研究所所所长王世伟先生认为智慧图书馆的特点主要有三,即一是互联的图书馆,可以细分为全面感知的图书馆、立体互联的图书馆、共享协同的图书馆; 二是高效的图书馆,可以细分为节能低碳的图书馆、灵敏便捷的图书馆、整合集群的图书馆; 三是便利的图书馆,可以细分为无线泛在的图书馆、就近一体的图书馆、个性互动的图书馆[4]。但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图书馆的资源结构、服务形态、技术运用等将发生巨大的变化,实现上述智慧图书馆三大特点的困难、影响因素也将增加与变化,笔者认为围绕实现这些特点的几个问题值得进一步深化研究。

2.1 如何实现智慧图书馆的数据互联问题

智慧图书馆的第一大特点就是互联性,物联网技术的进步与应用让图书馆的感知不再成为困难,图书馆也利用物联网等技术实现了资源的定位、查找等服务,但在大数据时代将会面临新问题。这是因为在大数据时代,为了满足用户更倾向于知识的个性化、数据的深层次组织与分析等需求,图书馆的服务表现形态将更加丰富,网络图书馆、数字图书馆、手机图书馆、24小时自助图书馆等将共同组成图书馆的服务终端,产生于大量终端设备、网络社交生活以及其它一些活动的非结构化数据、半结构化数据都将会是这些在大数据时代的建设中图书馆服务终端提供服务所依赖的资源数据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实现这些新型数据类型的感知与互联、共享,将是智慧图书馆无法逃避的一大问题,也是智慧图书馆研究者未来研究的一大问题。

2.2 如何实现智慧图书馆的高效管理问题

大数据时代,图书馆变化的首要表现形式就是数据的变化,除数据的类型、形态变化外,还有多类型数据的存储、组织、分析、关联以及数据收集过程中的整合变化。图书馆为了拥有更多的数据量,以从海量的数据中分析用户的行为特征、信息需求,进而为用户的个性化知识服务、学科化服务、态势分析等服务提供必要的数据分析来源,会一方面注意收集相关的更多类型、更多场景以及更多范围和数量的数据,如通过馆舍监控终端、PC服务终端、数字图书馆用户日志去收集用户的借阅特征、用户科研行为等数据,另一方面也将会通过共享去获得用户的其它信息行为等数据,如用户的网络学习、用户的科研习惯等数据。这种数据来源收集途径与方式的变化,会彻底颠覆图书馆现有的服务数据主要来源于购买、自建、共享的模式,也将使得图书馆不得不建设大量的数据获取终端,也因而不可避免的涉及到了如何实现节能低碳、灵敏便捷、整合集群的高效管理问题。

2.3 如何实现智慧图书馆的便利服务问题

在充满竞争的信息社会,图书馆等传统的依赖于文献资源特别是纸质文献资源的信息服务机构因Google等依赖于网络和创新的新型信息服务商的参与、竞争而逐渐走向了边缘化,因此也引发了图书馆是否会灭亡的讨论。这种竞争形态的产生并且长期存在似乎为图书馆的发展与服务提供产生了巨大挑战,但也应该看到Google等新型服务商创新的知识服务方式为图书馆的服务方式未来发展提供了借鉴,竞争对手致力打造的一站式知识发现服务已在展现出了巨大的优势,并正在引领着信息服务的发展走向。图书馆也已注意到了一站式知识发现服务所展现出的竞争优势,已通过应用Summon、Primo、Worldcat Local与Encore等知识发现系统来提供知识与资源发现服务,而这些系统实现的技术基础就是资源、数据的语义索引与数据关联。在现有的结构化数据环境下,关联数据、语义化、本体等技术的发展保证了知识发现服务实现的便利性,但在大数据时代非结构化数据与半结构化数据的出现,如何保证大数据时代用户普遍需要、依托大量数据、依靠数据分析等软件工具的数据分析、数据挖掘服务的便利性,将会是大数据时代智慧图书馆面临的又一大研究课题。

3 结语

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以及用户知识需求的变化将为智慧图书馆的建设产生挑战,但也为智慧图书馆的学术研究产生了新的增长点,在如何实现数据的收集、整合、存储、组织、分析、服务等大数据时代图书馆研究课题的基础上,去实现智慧图书馆的建设无疑会产生更多的研究热点。本文只是简单的从智能图书馆、智慧图书馆的演变、发展及内涵概述基础上,结合王世伟先生提出的智慧图书馆三大特点,以在大数据时代如何实现和保证智慧图书馆的三大特点为背景,对可能产生的研究问题进行了列举与分析。让我们欣喜的是,图书馆实践者已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北大图书馆已在智慧图书馆的建设中,加入了数据分析与数据挖掘等大数据元素,即在打造智慧图书馆的过程中,整合了移动技术、物联网技术、体感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人文数字技术和语义检索技术、数字挖掘等大数据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读者查询问题,不仅能查询原始信息,还能把检索到的信息组织成综述或报告呈现给用户,并按用户需要的格式导出。相信随着此类整合了大数据技术实践的智慧图书馆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的深入,大数据时代的智慧图书馆建设不再是一个理想,而是真正存在于我们身边、提供智慧服务的智慧机构。

参考文献:

[1]Ronald Rousseau. A view on big data and its relation to Informatics[J]. Chinese Journal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2012,(3):12-26.

[2]美国政府以国家战略应对大数据时代[EB/OL].[2013-06-15].http://info.edu.hc360.com/2013/02/19083155618

4.shtml.

[3]Can't Find What You're Looking for Using Smart Library[EB/OL].[2013-06-15].http://biblioottawalibrary.ca/en/main/find/catalog/looking/smart.

[4]王世伟.论智慧图书馆的三大特点[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2,(6):22-28.

[5]林希森.东北林业大学智能图书馆系统模型构建与技术实施方案[J].图书馆建设,2002,(3):32-33.

[6]张凤斌,林希森.东北林业大学图书馆新馆网络系统解决方案[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3,(5):57-60.

[7]北大图书馆改造增添“智慧”[EB/OL].[2013-08-28].http://bjrb.bjd.com.cn/html/2012-11/08/content_157463.htm.

作者简介:祝森生(1977-),男,中国美术学院艺术设计职业学院图书馆馆员。

智慧图书馆员 篇12

近年来, 随着物联网 (Io T) 以及相关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普及, 图书馆服务正在从“信息化”向“智能化”演变。本项目通过在图书馆内部署室内定位系统, 从而更好地提供位置服务, 给读者和工作人员带来更多的便利, 极大地增强图书馆的智能化及其服务水平。

1系统总体设计

1.1设计目标

(1) 构建位置传感网, 采用高精度定位算法实现室内精确定位。

(2) 构建位置服务引擎, 基于SOA架构, 采用J2EE框架。

(3) 完成U n i t y 3 D定位模型和Android终端设计。

(4) 实现图书馆个性化LBS位置服务功能。例如:图书智能检索、馆内定位与导航、消息推送、向工作人员求助等服务。

(5) 实现图书馆3 D全境动态监管。

1.2硬件选型

1.2.1 i Beacon基站的构成

12个CC2541 Sensor Tag (Sensor Tag是首款蓝牙智能开发套件, 专注于无线传感器应用, 同时也是唯一的面向智能手机APP开发人员的开发套件。Sensor Tag可用作各种智能手机附件的参考设计和开发平台。)

1.2.2主要设备部署方法

每40平米布置一蓝牙信号发射基站。

1.3系统架构

1.3.1软件架构

智慧图书馆根据物联网M2M的应用要求, 以SOA作为软件架构, 通过Saa S模式对外提供服务。本架构分为四层:分别是传感器接入层、位置传感网数据处理层、位置传感网服务引擎、位置传感网应用层。如图1所示。

1.3.2系统硬件部署

图2为系统硬件部署图。系统的硬件分为5类:蓝牙i Beacon基站、读者终端、智慧图书馆后台服务器、管理员终端、3D监管终端。

(1) 蓝牙i Beacon基站

蓝牙i Beacon基站作为智慧图书馆定位的基础硬件设备, 用于发送蓝牙RSSI信号, 与移动终端进行通信。

(2) 读者终端

采集RSSI信号, 通过加权指纹算法与卡尔曼滤波算法实时计算出当前坐标, 参照指纹信息库, 解算出读者位置, 向服务器发送服务请求来获取相应的位置服务。

(3) 智慧图书馆后台服务器

存储、管理与转发系统内的数据。

(4) 管理员终端

当读者发送求助请求时, 管理员终端能实时显示出需要帮助的读者所在的位置以及读者的求助内容。其他功能与读者端类似。

(5) 3D监管终端

实时显示图书馆的运行情况, 包括读者状态与馆区状态。

1.4技术平台

1.4.1 Unity3D引擎

建立与设备控制终端的网络连接, 接收终端传来的位置信息和服务信息, 建立图书馆的室内外模型, 利用unity3d引擎, 根据实时传来的位置信息控制人物的运动, 并实现服务信息的推送。

1.4.2 Android移动终端

(1) 硬件

手机端通过wifi和服务器端建立网络连接, 通过蓝牙4.0与i Beacon基站建立连接。数据采集阶段, 部署好基站后, 利用手机中数据采集软件对数据进行采集。定位阶段, 手机接收基站的RSSI信号与建模后的数据进行匹配, 产生实时位置。

(2) 软件

从服务器上实时获取图书馆的参数信息, 绘制出图书馆的场景与定位模型, 实现实时定位、智能书籍检索、图书馆馆区导航、服务推送以及求助等功能。

1.5系统运作流程

具体操作如图3所示。

2定位阶段

2.1定位传感网

部署在图书馆室内空间, 具有位置感知能力的传感器网络。通过室内外位置传感网构建定位场, 待定位目标与定位场相互作用, 位置服务网关 (LBS-GW) 获取相关信息后, 由实时定位引擎 (RTLS) 计算产生待定位目标的位置信息。

2.1.1定位场

(1) 构建室内空间模型

使用Unity3D引擎软件绘制3D场景, 建立具有基本功能的3D室内空间模型。

(2) 定位设备部署

定位设备分为手持终端和蓝牙信号发射基站两部分。手持终端被定位人员携带即可。蓝牙信号发射基站将被有序部署在图书馆各层的阅览室、书库、自习室和报告厅等场所。最终需要根据定位效果确定以及调整蓝牙信号发射基站部署规模。每40平米布置一蓝牙信号发射基站。

(3) 室内地图语义信息获取

室内地图语义指事先已在oracle数据库存储的地图数据库信息, 主要为地图属性, 例如门是可通过的, 窗户是不可通过的。然后可以方便地将存储在服务器数据库中的语义数据提取出来加以使用。

2.1.2待定位目标

能够借助于特定位置传感网的定位场感知自身位置的目标, 包括移动目标和固定目标。

2.2定位算法

近邻法是确定性匹配算法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算法, 首先计算实时接收的信号强度RSS样本向量与数据库中各个参考点指纹对应的信号强度RSS均值向量之间的欧式距离

2.3定位精度

经过在实验环境下随机选取测试点进行精度计算之后, 发现在90%的情况下能达到3.25m的定位精度。图4为定位精度曲线图。

3位置服务

3.1图书馆后台管理

如图5所示。

3.1.1信息交互

完成系统内所有平台间的信息交互。

3.1.2读者管理

存储、管理、转发读者账户信息、移动设备信息、读者坐标轨迹、求助信息。

3.1.3图书馆场地管理

实现楼层管理、馆区管理、书籍管理、服务管理。

3.2图书馆LBS位置服务

3.2.1地图与定位模型初始化

移动终端初次运行的时候即可从服务器上加载图书馆场景参数, 绘制出图书馆地图。如图6所示。

3.2.2实时定位与服务推送

空间位置感知设计目标是当读者持智能手机进入图书馆时, 打开导航APP, 显示读者的空间位置。当读者经过某个设施的附近, 系统界面下方将会自动推送该设施的相应介绍和使用状态。如图7所示。

3.2.3智能书籍检索

在书籍检索界面输入图书名搜索图书的时候, 系统界面会显示书籍所在的位置, 并引导读者至相应馆区, 实现高效的书籍检索服务。如图8所示。

3.2.4馆区导航

系统能够将用户导航至图书馆中的各个馆区。

当读者使用导航时, 选择想要到达的馆区, 系统界面即可显示到达该馆区的导航路径。如图9所示。

3.2.5读者求助

当读者遇到困难需要向管理员求助的时候, 读者可点击界面右上方的“求助”按钮, 即可向管理员发送求助请求。如图10所示。

管理员移动终端上则会显示出发送求助请求的读者所在的位置以及读者发送的求助内容。如图11所示。

3D动态全境监管系统也会在发出求助请求的读者上方弹出对话框, 显示请求的内容。

3.3 3D全境动态监管

如图12所示。

3.3.1地图与定位模型初始化

首先初始化3D界面, 从服务器上获取读者、管理员以及馆区的参数, 绘制出3D场景。

3.3.2 3D界面展示

360°全境监管图书馆内读者和馆区的状态:支持任意角度监管, 鼠标点击馆内用户可在下方控制面板右侧切换用户信息。

3.3.3精确监管

根据图书馆用户数量计算出阅览室、自习室的人数, 从而在人员密集时实现分流。

4创新性

(1) 提出的基于i Beacon的加权指纹算法定位精度高于i B e a c o n三角定位方法, 在系统部署和可维护性方面, 均优于Wi Fi定位系统;

(2) 基于Saa S的软件架构能够在服务层向第三方提供开放的API, 采用符合KVP标准的H P访问接口;

(3) 系统采用J2EE框架, 在物联网感知层、数据层和应用层都提供了相应的接口, 支持多种设备的接入, 支持图书馆空间信息的加载、用户注册。

5总结与展望

我们基于Saa S模型, 应用i Beacon定位技术, 采用J2EE技术框架, 设计出了完整的智慧图书馆的应用系统, 实现用户注册、设备管理、定位场管理、位置服务推送等功能, 并提供基于Unity3D的图书馆实时监管功能。

以我们灵活的智慧图书馆位置服务引擎为基础, 根据读者和工作人员的应用需求, 可以持续接入更多的服务, 给读者和工作人员带来更好的体验:

(1) 定位与导航算法的完善

目前的指纹采集方法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 在未来的研究将基于众包的思想, 加快数据采集速度, 但是, 其中的数据清洗是一项有挑战性的工作。同时, 结合建筑物的内部结构来提高定位精度和导航的实用性;

(2) 与RFID标签结合, 增强书籍检索功能

给书籍添加RFID标签, 将书籍信息接入我们的后台系统, 方便读者查询更多的书籍信息、将书籍导航精确到书籍在书架的具体位置, 借书的时候经过扫描区自动完成全部书籍的扫描, 在整个书籍借阅过程中实现智能化。

摘要:本项目遵循物联网技术架构, 设计了智慧图书馆整体解决方案。它以i Beacon室内定位、3D实境、移动互联网、Saa S等技术为基础, 实现了图书馆场景下的智能定位与导航服务、图书馆增强现实位置服务、3D运行监管、角色个性化服务等功能。针对读者, 可以获得图书智能检索、馆内定位与导航、消息推送、向工作人员求助等服务;针对工作人员, 使用Unity3D构建图书馆场景, 实时获取图书馆内读者与馆区信息, 实现图书馆全境动态监管。

关键词:智慧图书馆,位置服务引擎,i Beacon,Unity3D

参考文献

[1]陈鸿鹄.智能图书馆设计思想及结构初探[J].现代情报, 2006, 26 (1) :116-118

[2]严栋.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图书馆[J].图书馆学刊, 2010 (7) :8-10

[4]高建清, 董义, 董双林.室内定位技术在高校图书馆中的应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3, 23 (23) :6-8

[5]高建清, 董义, 董双林.室内定位技术在高校图书馆中的应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3, 23 (23) :6-8

上一篇:高校中的德育与美育下一篇:运动性疲劳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