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智慧(共8篇)
音乐智慧 篇1
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使他们具有丰富的音乐的印象,扩大音乐的积累,并培养他们对音乐印象的发散变换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设法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激励学生对所听音乐发表独立的感受与见解,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尽可能地为学生树立终生学习和享受音乐的目标奠定基础是音乐教学的使命。在本人长期课堂教学中,通过大量的尝试和总结,得到以下两点体会:
一、重开放式,轻关闭式
在这里的“开放”,本人诠释为问题的答案范围宽;而“关闭”则是局限在某个具体的小范围内去思考。在音乐欣赏课堂中,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去偏重开放式地提问题,让学生通过多方面、多层次的思考与感受发表自己个性化见解,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提高学生感受音乐的能力。反之,则要尽可能地避开关闭式地提问题。学生是教学最有用而广泛的资源,我们应从多方面去开发他、塑造他,如果把学生引入一种思维或关在一个“峡谷”,依我个人的实践来看,会出现三种结果:①不适应或这种思维较弱的学生对课堂产生厌感,甚至恐惧感;②就算是适合某位同学的强项思维,如果继续发展下去,也会成为定向思维,出现智力偏向;③整个课堂会很冷清,因为它不是面向全体学生,不注重四面鲜花齐放的创设。据此,我作了以下的教学尝试:
在欣赏课《瑶族舞曲》中,进行到欣赏第二部分主题时,我第一次是这样设计问题:请同学们认真感受第二部分的主题,完成以下三个问题:拍子(3/4);速度(中速);力度(较弱)。学生听后,老师按顺序逐个引导回答。实践后,教学任务基本完成,但由于受到关闭式问题的局限,学生的表现为两种:一是根据提问都不会的学生干脆不说;二是知道个别答案但顺序不对的也静止不动。由于没有空间让学生去畅谈,所以整个课堂陷入了冻结阶段。轻松、愉快的情绪一时被紧张、恐惧所取代,结果以失败告终。之后,本人经过请教别人与查阅相关资料,进行了第二次试教,把这个问题设计为:请同学们认真感受第二部分的主题,并说说你的感受。欣赏音乐后,课堂真是像炸开了花,精彩不断,想说的同学非常多,既分别答出了以上的答案,又增添了很多个性化的见解。如:“这一部分主题速度较慢,力度较弱,旋律悠扬,让人听后的感觉是悠闲自如、心情舒畅,所以我很喜欢。”我给予肯定鼓励说:“谈得真好!掌声谢谢他的精彩回答!”……这些说法是学生自己独立感受的结果,是开放课堂产生的效果。学生高兴、自由,老师轻松、自如,何乐而不为呢?
因此,为学生创设一个开放、自由的课堂,对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是最有效的途径,对提高学生音乐感受能力是最容易的环节。
二、重体验式,轻讲解式
我们在音乐欣赏课中必须重视体验式的教学法,让学生在参与体验中,感受到音乐情绪带给自己的影响,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从而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反之,以大量的语言去讲解音乐的特点、情感内涵、曲式结构等,尽管你讲得多么精彩,语句修饰得多么华丽,结果都会成为学生的耳边风,纸上谈兵罢了。
根据以上的理念及分析,本人在欣赏课《春节序曲》中,是这样设计的:进行到乐曲第一部分第一主题,等学生展开自己的联想去想象出锣鼓宣天的场景后,我给学生提供锣、鼓、镲、三角铁,要求学生自由组合,并用以上的打击乐器去表现出心中热闹欢腾的场景。话音一落,大部分同学一拥而上,这难道不是学生渴望体验、渴望表现的体现吗?见此,我灵机一动,把打击乐器分给个别平时不积极的同学,平时积极的同学用各种乐器的打击动作和模仿各种乐器音响来表现,以保持学生的积极性。一声令下,教室一片欢腾,大概一分钟后,个个笑盈盈地回座位,我也及时给予表扬。
通过以上的案例,我深深体会到:新课程理念下的音乐课堂,不是教师自我展现才艺的舞台、生从师教的课堂,而是以学生为主,师生共营的课堂。在教学中,应带领学生循序渐进,重在参与,重在过程,因此,在开放式提问题与体验式教学法的实践中,一定要以发展、激励、发现为指导思想,努力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中得到快乐,产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能力,陶冶性情,从而达到和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音乐智慧 篇2
摘要 奥尔夫音乐教育是一种基础教育体系,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它可以概括为融音乐、美术、舞蹈、文学、戏剧等艺术形式于一体,注重培养幼儿感知、体验、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独特教学方式。“奥尔夫”立足于音乐但又远远超越音乐领域本身,并将教育扩展到语言、身体、自然等诸多领域中。从教育理念上,“奥尔夫”主张“寓教于乐,寓教于游戏”,还强调与本土文化的结合,并在世界50多个国家广泛地传播。
关键字 奥尔夫 音乐教育 儿童教育
音乐能启迪智慧,这是音乐教育长期实践已经证明了的真理。儿童天生喜欢音乐。让孩子通过学习音乐变得聪明,有教养,是许多家长的美好愿望。于是,有些家长强迫孩子学习乐器,进各种音乐考级培训班,以为这样,孩子就掌握技艺,有了音乐素养,甚至还能成为音乐家。事实是这种强迫学习的方法只能使孩子从天生喜欢音乐变得厌烦音乐,抹杀了孩子的天性,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的传播,引起我们极大兴趣和高度关注。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是当今世界公认的著名音乐教育体系之一,他的创建者卡尔奥尔夫(1895―1982)是一位卓有成就的德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它赋予奥尔夫音乐教育以全新的反传统的观念和方法,强调艺术教育的综合性。奥尔夫倡导原本性教育理念,即’诉诸感性,回归人本’。他认为表达思想和情感是人类的本能,通过语言,歌唱,乐器演奏,舞蹈等情势自然地吐露,就是不断地启示和晋升这种本能的表现力,而表现得好不好则不是寻求的最终目的。
奥尔夫的音乐教育理念运用到儿童教育、把音乐看作是儿童完整教育的核心和根本,回答了怎样使孩子们主动地参与到音乐活动之中,怎样培养孩子们对音乐睽兴趣与爱好,怎样通过音乐活动培养和发展孩子们创新精神,如何在音乐活动中培养孩子们与人合作、与人交往以及群体意识,这一核心问题。奥尔夫提出:“应该唤醒和应该训练的,不是别的,而是想象。我们需要做的,仅仅是唤醒潜在的自我创造。而鼓励即兴恰恰是唤醒潜在创造力的手段。潜在的创造一旦得以唤醒,儿童的想象力是无尽的。奥尔夫音乐教育之绝妙,是以浪漫为核心起步,激发创造反应,把课程建立在自由的基础之上。自由在这里并不是随意和无目标的自由,而是自人的内部而不是外部强加的自由。在教学方法上,运用身体律动和音乐教学相结合,通过节奏朗诵,拍手跺脚等人体乐器,音乐游戏、歌唱,舞蹈,绘画。演小剧、演奏奥尔夫乐器等多种形式,使孩子不仅兴致勃勃地参与音乐活动,而且综合提高语言能力、理解力和表演能力。不要求学生对教师所授的内容不折不扣地模仿,而是由师生在一起进行创造性活动,共同形成一些新的东西。如一堂幼儿教育课,教师在经过精心准备(包括物品及环境布置)后提问:“我们接下来做什么?”有的孩子说:“我们去郊游吧!去果园摘苹果!”孩子们一手掐腰,一手伸出来,跟着节奏做摘苹果的律动,孩子们充分发挥自己想象力,前后左右都摘到。
下面我们还能做什么?有的孩子建议演奏节奏,按照歌词“摘!摘l”的节奏,每两个孩子组成一对,互相拍手,或者敲击拉丁鼓。每提出一个问题,都是一种发现的过程,好奇思维的过程,形成问题的过程,寻求答案的过程,琢磨新奇经验的过程。儿童在这个过程中,允许自己来做,来看,来听。尤其是即兴,在这里以其最为开放的形式,追求一件物品、一种声音、一丝念头里潜在的创造性。
类似这样的教案还有许多。如一年级音乐课学习拍节,用四块积木表示拍子,教师从左到右指四块积木,学生随意把每块积木唱个音,当听到电话铃声(模拟)时停下,教师拿起一块积木当话筒,反复做几次,然后由学生做。这样,学生不仅懂得拍节,休止,更重要的是学生在练的同时,内心有一种好奇的等待,期盼铃声的出现,这使学生有一些神秘感。通过学生对音型的变化组合,实际上搭起了通向作曲的桥梁。这又是一种创造训练。又如高年级的和弦课,教师选一首简单歌曲,由学生自己用不同的和弦伴奏。最初学生的不同选择都可以接受,最后教师提问’哪种声音好听,为什么,学生经过思考,争论最终会有一个正确的答案。奥尔夫音乐教育课在游戏,动作,声势,舞蹈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所有教学环节都要特别精心设计,只要我们让孩子们随着自己的直觉,十分注意地聆听和观察,创造终会显现。这种创造过程是透明的,鼓励每一个投身其中,鼓励每一个人都成为创造的见证人。
自由是奥尔夫课堂的真实写照和主要特征,这和我们以往音乐教学完全不同,以往,我们大多采取的是单纯的知识与技能的传授,繁琐的音乐知识教学和枯燥的发音训练,学生厌烦而毫无兴趣,甚至抵触。有人会说;学习音乐本来就是艰苦的,不反复地练习怎么能精确?其实,奥尔夫教学所倡导的自由不是不要精确,这个精确首先是体现在教师身上,给学生自由意味着教师要充分把握精确。有一位早期从事音乐教育的大师说:指导和督导教学中的发现和即兴,其备课投入的谨慎是其他任何教学无法比拟的。一堂课看起来自由轻松,这背后沉积了教师艰巨的劳动,因为他必须深思,使种子发芽的最佳土壤是什么。
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强调了音乐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即让人获得审美愉悦体验这非常符合我国教育改革所提出的‘以人为本’加强素质教育的精神。当前,新的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互动合作,面向全体学生。提倡开放,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让教学回归到学生的生活世界。因此,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及教学方法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高中音乐教师的教学智慧 篇3
一、把握课堂教学内容的方向,防止出现过度教学
过度教学的一个表现是多数学生大体听懂了的内容,教师却还要反复讲。在教学中过于偏重于某个内容点,而忽视了整节课的教学目标,使整个课堂的教学重心、教学方向发生了偏移,不能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比如,上一节音乐鉴赏课,要找一些辅助的资源来加深学生的理解,但是,如果过分地在辅助资源上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就会出现了过度教学的现象。有一位老师上了《独特的民族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鉴赏(人民音乐出版社)第二单元第三节】这节课,在欣赏第一首作品《辽阔的草原》时,他先播放了一个描述草原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接着播放了一遍《辽阔的草原》,并讲解了蒙古族民歌的一些特点和理论知识,为了进一步加深同学们对蒙古长调歌曲的理解,他又播放了一个课外的长调作品《轻快的走马》,欣赏完后,原以为该进入下一首作品《宗巴朗松》(西藏民歌)的学习了,可是他又把话题转到了蒙古歌手腾格尔身上了,并又播放了《蒙古人》、《天堂》的视频,播放完了,这节课只剩下10分钟了,可还有两首作品(两个民族)还没有欣赏。结果这位老师把两首作品各欣赏了一遍,简单地说了一下就匆匆下课了。这就是明显的过度教学,过于偏重于一个知识点,没有把握整节课的教学要求和目标。
二、创新音乐课堂教学,打破“以教代学”的固化模式
所谓“以教代学”,就是教师用自己的教,过多地替代了本应而且也可以由学生通过自己的学而完成的工作。以教代学使学生的学习局限于接受现成的知识和既定的结论。学生基本不用探索、质疑、判断和选择,而主要是理解、消化和接受。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层次分明、逻辑清楚,讲得学生当堂消化,不给学生留下疑难问题。这样的教学使学生失去了许多必需的体验、感受,以及质疑、分析、判断、选择的机会,从而不能更深层次地对教学内容理解和掌握。
比如在讲划时代的音乐大师——贝多芬这节课时,如果我们在课堂上仅仅是自己给学生讲述贝多芬的生平及他的音乐创作磨难历程,那么学生当时有印象,下一节课可能就忘了。在欣赏他的音乐作品时,只是停留在刚才的简介层面,没有深入了解作者创作这首作品的背景,就不能够完全体会到作品想要表达出来的意境,特别是音乐中表现出的和命运抗争的内在力量。但是,如果在课前布置学生自己查找关于贝多芬的生平简介和他的相关创作故事,在课堂上由学生介绍给其他同学,并组织相关的主题讨论,那么再欣赏音乐作品时,学生就会很容易理解并体会到音乐作品想要表达的意境,更容易提高学生的欣赏和审美能力。我在教授《醇厚的中原韵》这节课时,我把全班学生分为三个小组,要求在欣赏的过程中学唱教材上的民歌,然后三个小组进行比赛。一说到要比赛,各组的学生都来精神了,欣赏音乐作品的同时都在轻声的哼唱,等到我用钢琴伴奏各组进行演唱时,每组学生都很认真、积极,而且第一遍唱的不好的组,还要求唱第二遍,课堂氛围非常活跃,学生在歌唱的体验与参与中体会到了不同地方的民歌特色。
三、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1. 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在作品聆听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鉴赏模块是以聆听为主进行教学。听什么、怎样听是最关键的,每一种音乐都有自己的特点,教师要引领学生去关注、聆听音乐的基本要素。少讲,多听——反复听、分段听、整体听,从而引导学生在深层次下对作品的内涵、效果、诠释手段,有更充分的理解。比如在讲《京剧大师梅兰芳》这节课时,按照教学要求让学生初步认识京剧的南梆子和四平调的唱腔特征,怎样认识?光靠说讲一些理论知识是不够的,学生不能直观的、较深层次的认知。
2. 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尊重全体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建立民主、平等、交流互动的师生关系。在进行音乐作品的欣赏时,鼓励学生运用发散性思维来理解、分析作品,即便学生的理解和感悟与书上的解释有所差异,也不要把书上的既定解释或者自己的认识强加给学生,只要是大的方向没问题,就要鼓励,毕竟对音乐的理解,不同的听众有不同的认识。我们音乐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更不能把自己看成是整个课堂的主导者。在实际的教学中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充分发掘学生的音乐潜能。
音乐智慧 篇4
一、加强对于备课内容的延伸和准备
以往教学中, 音乐教师对于备课并没有太多的关注, 只是走走形式而已的态度进行备课, 却忽视了备课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备课是一节课进行的整体构架和重要组成元素, 学生一节课中所有重点难点都应该是在备课中进行反映的。因此, 教师要对于备课进行更加精细的准备, 就必须要对于教材进行反复研究, 找出教材中所需要掌握的重难点, 并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 制定出多样化的备课方案。通过对于整个备课方案的熟知熟记才能够将其完整的讲述给学生, 从而更加有利于学生进行音乐学习。例如在进行《牧羊曲》的学习时, 教师除了对于歌曲的学习重点和难点进行备课之外, 也要进一步了解牧羊曲的情感背景, 这就需要教师对于电影《少林寺》进行了解, 知道整个电影是在表达一个16岁的少女眼中家乡的美好景色及其远大的志向。通过对于电影的主体情感的了解来加强对于《牧羊曲》整体情感的把握, 教师就可以使《少林寺》中的一些情感在备课中有所反映, 从而提高学生对于整个歌曲情感的理解。
二、加强教学过程中的情境创设
学生自身的情感产生, 与其所处的情境有着很大的关系。在音乐教学中, 教师一定要学会创建一些有着浓厚音乐意境、轻松、愉悦、具有美感的音乐氛围, 将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以及教学内容的特点考虑在内, 进行情境的创设, 让学生能够在不知不觉中被音乐教学的气氛所感染, 从而更加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和主动学习, 对于音乐的内涵产生更丰富的理解。例如在学生学习《摇篮曲》时, 教师可以先播放《摇篮曲》 (勃拉姆斯) , 然后在学生欣赏的时候, 轻声问在音乐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在听到之后会联想到母亲, 联想到小时候妈妈的呵护等。这时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联想, 赞美母亲的伟大和温暖, 这样学生就在不知不觉中被教师带到音乐气氛中, 教师这时可以鼓励同学, 想象妈妈在唱这首《摇篮曲》的时候, 会怀着怎样的心情。在教师这样的引导下, 学生更容易理解曲子的情感, 从而更容易被激发出想象和学习的欲望。
三、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
以往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 当一个学生喜欢他所学科目的老师的时候, 他会因此而喜欢老师所教的科目, 当一个学生讨厌一个教学老师的时候, 对于他所教授的科目也会产生抵触心理。因此, 为了更好的进行音乐学习, 教师应该与同学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首先, 教师要对于每一个学生都平等对待, 不能因为成绩好坏而有所偏向, 对每一个学生都要尽到做老师的责任, 关爱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再者,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和遇到的困难, 老师都应该用积极、鼓励的方式引导学生去勇敢面对, 并帮助他们战胜困难、解决问题。这样, 学生会对于老师产生崇拜和敬仰, 对于教师的教学也会更加认真地学习, 有利于实现了教学课堂的有效性。不管是在课堂上还是课堂下, 老师始终都要做学生的领路人, 引导学生健康地生活和学习, 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四、对于教材内容要进行合理的组合
1. 将流行元素引进课堂。
视唱曲谱作为一种音乐表现手段和工具, 是小学生进行音乐知识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对于识谱能力的培养是必要的, 通过对学生识谱能力的培养, 能够提升学生对于音乐的兴趣, 为之后的音乐之路打下基础。可是在视唱曲谱的练习中, 往往会使教学乏味, 这时教师可以适当的引进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并且适合教学的流行元素进来, 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像《笨小孩》等曲调简单、优美的歌曲, 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难度又不会太大, 有利于教学的有效性的提高。
2. 相关作品的引入。
在对于《哆来咪》歌曲进行欣赏的时候, 为了能够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真正魅力所在, 可以加上《音乐之声》的相关片段, 通过精彩的表演和动人的音乐使得学生能够对音乐产生学习和了解的欲望, 并且能够留下长久的印象。还可以同时欣赏《音乐之声》中的其他歌曲, 这样不仅仅能够使得学生对于音乐的了解和好奇心更加浓厚, 更有利于学生的音乐情感的进一步加深。
五、因材施教
不同的学生音乐天分不同, 基础不同, 感知力不同, 所以在进行音乐教学的时候, 教师要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选择适合每一个学生的音乐资源,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有所收获。再者, 对于学生对于学习音乐的一些意见、观点、想法等教师都要及时的关注, 并将好的见解及时应用在教学中。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得整个教学对于每一个学生都有意义, 促进教学的有效性。例如有些学生可能音准不好, 在每次唱到高音的时候都直接换成较低的调来唱, 这时教师可以根据其特点设计一些简单的高音训练的曲目, 让学生先找准歌曲的音准, 然后在较高的音时要求学生运用半声来轻轻哼唱, 通过不断的小声哼唱的练习, 高音就慢慢上去了。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的擅长和不足进行因材施教, 促进学生音乐学习的有效性实现。
六、加强对于教学评价的合理应用
教师的教学评价可以反映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忽略的问题, 通过对于教学评价的合理应用能够让教师弥补教学中的不足。例如在学生在教师评价中提出学习歌曲时, 老师的讲课速度过快, 自己不能够跟上进度, 老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反应适当降低讲课的速度, 以保证所有的学生都能够进行有效学习。又或者有些同学提出对于某篇音乐课程中的相关内容不很理解, 老师就可以进行针对性的补习和指导, 从而保证学生能够全面地掌握音乐课程的相关知识。小学音乐的教学是对于学生进行音乐知识、音乐游戏、歌曲学唱、唱游表演以及乐曲等进行教学, 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的学生的音乐学习能力不一样, 有的人擅长舞蹈, 有的人擅长高音, 教师要学会针对每一个同学的优势和劣势, 进行扬长避短的教育和培养, 充分挖掘学生的音乐学习潜力, 并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发挥对于学生给予一定的鼓励和评估。学生通过老师的专业性的评价对于自身的不足会有更加清晰的认知, 这样更有利于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改善和提高。
七、总结
通过对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教学内容、形式、态度以及教学方法等进行改善和创新, 来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在音乐教学中对于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的充分理解和运用, 学会将教学变为一种乐趣, 一种知识探索的途径。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现状, 强调学习的主体地位是学生自身。与此同时还要注重教师的引导作用和音乐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加强对于不同特点学生的针对性指导和教学来提高小学音乐学习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邓琴.小学教育 (语文教育方向) 本科专业调整改造及建设构想——以河池学院为例[J].河池学院学报, 2008, (S2) .
[2]罗妍.寓教于学, 学以致用——职业高中钢琴教学“应用”模式探索[D].辽宁师范大学, 2010.
[3]余彭娜, 李玉红.民族地区高师学科教学论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调查与分析——以贵州黔南民族师范学院为例[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2, (05) .
[4]李爱秋.美国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特色与启示——以美国伊利诺大学 (UIC) 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为例[J].教育科学, 2009, (03) .
[5]丁淑芳.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小学音乐教师继续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 2008.
[6]孙霁.音乐课外活动对促进小学生学习动机与社交能力发展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09.
浅议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智慧评价 篇5
如何在音乐课堂教学评价中展现智慧,实现科学有效呢?笔者在实践中以学生表现、教师素养和教学过程特点为重点,进行智慧“三评”的探索。
一、智慧评价一———智评学生表现
学生是音乐学习的主体。因此,音乐课的智慧评价首先要智评学生的表现,包括非智力方面的表现和智力方面的表现。
心理学理论认为,非智力因素是个体学习的动力,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对小学生来说,兴趣与情感是参与学习活动的最重要内驱力。因此,音乐课智评学生,首先要描述学生课堂上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的兴趣是否浓厚和持久,是否喜欢参与音乐学习活动。学生兴趣浓厚,喜欢参与就会表现出注意力集中、专心倾听、大胆表现、主动表达、遵守常规等良好行为,而且还表现出热烈的情绪和坚持性。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始终表现出积极主动参与的良好学习状态,这就为学习结果的有效性奠定扎实基础。
智力因素是个体学习的能力,包括感知、记忆、思维、想象和注意。在专心聆听中感受和欣赏音乐美,是音乐课中学生最主要的实践。因此,音乐课智评学生,还要将视野聚焦于学生参与音乐活动中表现出的智力状态或描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音乐倾听状态,能否在听赏中感受音乐形象,欣赏音乐美,并能在感受欣赏中展开联想,丰富审美体验;或描述学生学习过程中音乐表现状态:能否大胆表现,主动独立而且正确自信地演奏或表演,并从中享受美的表现的乐趣。
但是,当前不少音乐课观摩研讨的评价中,不少教师往往忽略学生这一主体在参与课堂活动中的表现,执教者往往也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和学习能力发展缺少关注,这个明显的评价缺失亟待弥补。
二、智慧评价二———智评教师素养
教师是音乐教学中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发挥着主导作用。因此,音乐教学评价也应智慧地评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出的音乐素养。
1. 语言表达素养。音乐课堂教学评价必须从教师普通话的准确,语句的简练明确,语气、语速、语调的变化多样,语态的亲切,语情的丰富和音乐语言的准确运用等方面素养是否能给予学生强烈的语言美感染力和精确的信息传递能力,予以评价。
2. 乐音的表现素养。因此,音乐课堂教学评价必须关注教师在课堂中的范唱、哼唱、模唱、演唱等环节中的乐音表现素养,能否吸引学生、感动学生,给学生潜移默化的乐音美的陶冶。
3. 形体的表演素养。评价音乐教师课堂上的形体表演素养也是必不可少的。有经验的音乐教师在课堂上往往会展现自然、生动的体态表情、动作、节奏等,给予学生音乐美的示范、启迪、感染、熏陶,从而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4. 乐器的演奏素养。教师娴熟的弹奏、动听的琴声,不仅有助于学生聆听音乐能力的提高,也有助于学生音乐素养的发展。因此,音乐课评教师素质,评价者必须认真倾听教师的弹奏、弹唱中所表现出的演奏素养,给予准确的评析。
5. 现代教育技术素养。音乐课堂上,教师能否合理制作和娴熟利用视频课件,发挥现代教育技术视听结合、声象一体、资源丰富等优点为教学服务,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也是智评教师素养的一个因素。
当然,一节好的音乐课堂教学,对教师的音乐素养要求是多方面的,执教者不一定要面面俱到,平均使用,而应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身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素养优势,予以“放大”,增强感染力,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而评价者也不能面面俱到地要求,应充分发挥和肯定执教者素养优势所在及其发挥自身素养所产生的良好效果,恰如其分地对课堂上教师所发挥的音乐素养之不足,予以提醒和期待。这也是评价者评价智慧的表现。
三、智慧评价三———智评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设计课堂教学方案,层次递进而又生动活泼地实施教学行为,多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的综合能力的展现,也是音乐课堂教学过程状态智评的重点和价值判断的核心,一般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眼。
1. 智评教学目标的预设与达成,教学重难点的把握与突破。
音乐课堂是紧密围绕课堂教学目标来展开教学活动的,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形式的选择,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运用,都服务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因此,音乐课堂教学评价,应在审视与分析教材内容的前提下,结合教改与教学课时特点,评价教师教学目标制定是否符合“本情”“生情”与“时情”,是否体现三个维度的整合与联系。同时,智评教师为达成目标而把握教学重难点的准确性,以及为突破教学重难点而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的教学形式与方法,从而确定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对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进行价值判断。
2. 智评教学过程音乐学科特点的体现。音乐是听觉艺术,听觉的感受与体验是音乐学习的基础,因此,智评教学过程就必须智评在教学目标引领下音乐课的听觉的感受体验,是否形式多样,是否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听觉实践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是否切实有效为教学目标服务,并不能过度聚焦于教师的讲授、表现与表演。
3. 智评教学过程学生的参与度。学生是音乐学习的主体,教学过程教师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既要引导学生间的合作互动,又要鼓励学生个体大胆表达、表现与表演,发挥个体学习的特点与优势。因此,执教者在组织指导各种音乐实践活动时,既要有全体学生的参与,又要有小组学生的合作,还要适当让部分学生个体独立感受与表现,而不能让整节课只开展全班学生共同参与的实践活动。而评价者的智评就要对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不同形式实践活动的状态进行描述。
4. 智评教学过程的情境创设与资源利用。教学过程运用各种教育资源,创设教学情境,有助于营造生动形象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的兴趣,有助于学生对教学情境积极思维,展开想象和联想,从而丰富音乐情感体验。因此,智评教学过程中,要从音乐情境创设和资源利用的角度,描述教师创设与利用的适度性态度与有效性结果,以及从中表现出的教师素养状态。
5. 智评教学过程的生成与应对。新一轮课改不但重视教师改革课堂教学的预设,还十分重视教学过程学生的生成与教师的应对,从而有效根据生情达成教学目标,拓展教学效果。因此,评价者应智评课堂上学生生成的有效性和教师应对的及时性与灵活性,以促进教学的拓展延伸。
总之,课堂教学的有效评价是开展校本教研、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一环,也是每个教师重要的专业技能,需要大家共同深入探讨。上述智慧评价的各个维度,是笔者教学与研究实践的具体感受与理论概括,体现了既重教学过程状态描述,又适度彰显教学结果价值判断的基本理念。但在观摩研讨评价实践中,须灵活运用,根据课情、生情,突出重点、特点与优点,不可面面俱到,以增强教学评价的有效性,发挥教学评价的导向性,进而促进执教者与评教者的共同成长。
音乐智慧 篇6
一、实施音乐欣赏式教学方法的益处
我们应当承认并应当清醒认识到,在小学开展音乐教学的目的,并不能仅认为是将每个孩子向音乐家的方向培养,这样的思维是片面和狭隘的,不仅不利于音乐教学发展,甚至将影响到音乐文化的传承。从音乐发展的历史角度来看,在人类还没有学会用语言进行交流之前,人们就已经掌握了用音量的变化来表达情感的变化,即使发展到现在,在我们各民族语言不通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音乐来表达意思和情感,音乐是人们之间相互沟通的最好的工具之一。从音乐创作的角度来看,音乐能够把作者的情感表露出来并展现于世人,在作者的创作中起到与生活交融和自然沟通最好帮手的作用。从每个人来复读音乐作品的角度来看,不仅能够在“二次创作”中,来与作者进行情感上的交流,更能衍生出一些新的认识,这就是音乐所特有的激发想象效能,等等这些,都让我们感受到了音乐的宽泛性、包容性的载体魅力,使我们更加清醒认识到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来欣赏音乐,不仅能够让我们更好掌握所学的音乐作品中所包含的知识,更能够激活我们头脑中思维的活性细泡,使孩子们在音乐课中得到放飞思想的机会,从而起到启迪孩子们智慧的积极作用。
二、实施音乐欣赏式教学的有效途径
我们虽然不能从更为专业的角度来帮助孩子们来欣赏音乐作品,但是我们能够帮助孩子们用欣赏的眼光努力成为音乐的朋友。在实际的教学中,应当摒弃以讲、唱、学为主的灌输性讲课方式,要努力创造活跃的课堂氛围、交流的沟通方式。
其一,“听”与“讲”的有机结合。“听”就是让学生们不仅能够听到老师的示范,更应当听到原作的原滋原味,甚至是他人的演绎,在此我们应当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辅助作用,使学生们在广泛听的基础上,能够更为准确了解音乐作品中所希望传递出的音乐元素。“讲”就是以老师为主角,以作品为依托,应当详细讲解歌词的意义。这里的意义既有表面的更应当有引申的,就是要把歌词讲深讲透,使学生们能够真正理解歌词所要表达出来的意思。比如说,在开展《妈妈的心》的教学中,听到关于五星红旗方面的歌词后,老师就应当帮助学生们了解五星红旗的内涵,像五星红旗是怎样产生的,五星象征着什么意义,我们要如何爱护我们的国旗。我们应当通过歌曲向学生们传授需掌握的乐理知识。比如说,仍以《妈妈的心》为例,其中的调号、拍号、小节线、连音线是什么,在作品中是怎样应用这样的知识的。总的来说,做好这两者的有机结合,就会使乏味的音乐教学变得活跃起来。
其二,“谈”与“评”的有机结合。“谈”就是在听和讲的基础上,让学生们自己来谈感受和认识,使学生们能够跟上老师的思维,跟上教学的步伐。要鼓励学生们多谈,而且越具体越好,特别是不要怕学生们的奇思妙想,只要是有想法的都应当给予正面的表扬。“评”应当是两方面的,一方面是学生们之间的评论,一方面是老师给予的正确评价。
其三,适时开展情景剧。应当追求即兴式的表演,让学生们在音乐作品的感召下,在听、讲、谈、评的激发后,即兴用表演的方式表达出自己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希望通过这种即兴式的情景剧,来激发学生们思维的灵动。
其四,发挥音乐社团作用。小学生音乐社团是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组建的,要积极培养社团干部,秉持以尊重个性、张扬个性、提倡个性、发展个性为中心,围绕“让艺术走进校园,走进班级,走进每一个学生”的主题活动,打造丰富的校园音乐文化环境,让音乐欣赏与小学生的校园生活结成密切的伙伴关系。
参考文献
[1]左小玲.音乐——启迪智慧的金钥匙[J].教育教学论坛,2010,24.
音乐智慧 篇7
一、“敬天长”“依地德”——人与自然调适之背景
《吕氏春秋·仲夏季·古乐篇》载:“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葛天氏是中国远古时期传说中的一个氏族,即 “皋天氏”或“昊天氏”。“敬天常”、“依地德”就是葛天氏乐的部分乐舞。人们在表演乐舞时,要手拿着牛的尾巴,口中念念有词, 随着劳动节拍而跳舞。内容很广,要有对天地的崇拜,还要有对祖先的祭祀,以及对后代繁衍的期望。它蕴含着我们的先祖对于自然最纯真的无邪的理念和处理人和自然关系最怜悯并上升到敬重的方法,所以远古的自然和人能如此和谐发展。对于现代人的启示就是这些方法给予的人和自然保持生态平衡的观念。
《敬天常》中的“天”是人们膜拜抑或是敬重的“苍天”或 “上苍”。“天常”就是自然规律;《依地德》中“地德”指的是人们依据气候变化的规律来劳作;“天常”、“地德”是按照万物的生长规律,各司其职着,并且具有稳定和循环的特点,能够影响自然和人类社会,因而人们能够发现他们的规律:要按照天地的运行规律, 不然就要受到惩罚。《敬天常》的“敬”就是指人对“天”持有一种尊敬、敬畏、膜拜的态度。表达的是先民们对“天”无限的崇拜超越了对个人的利益的追求,要让“天”开心、快乐,自己才会有好的回报》,依地德》中的“依”是指我们的先民要依照气候变化、 地面的变化,进行农作物的种植,进行牲口的饲养,进行工作的安排,这一切都是苍天和大地的指示。“敬”、“依”就是先民长期从事物质生产过程中从天地的运行中总结出的规律,不仅是对天地的尊敬,也是对天地的热爱,从主体的主观愿望上升到客体的客观规律。其中体现出一个命题:人们的主观愿望要顺应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敬”、“依”是葛天式先民调适人与自然关系的方式。 它们在主观与客观的互动中形成并发挥作用。
二、“敬天长”“依地德”人与自然调适之原因
现代社会之所以需要“敬天长”、“依地德”这种人与自然调适的诗性智慧,原因可以归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工业社会的迅速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带来的是人与自然的相互割裂,这些生态危机实际上是现代社会中人的价值观、道德观不再具有古人“怜悯万物”“尊敬万物”的诗性智慧,毕竟随着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人类可以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可以上的了太空,下的了海底, 人的精神逐渐在这些现代的科技手段中走向危机。人类似乎意识不到科技带来的负面效应,毕竟跟负面效应比起来,得到的东西似乎更多。所以现代化建设首先要做的事如何使人有一颗古人“善待万物”的心,从而诗意的栖居在这个大地上。
所以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古人的诗性智慧,需要人对生命存在境界上升到审美的思考,而古人的“敬天常、依地德”,正是追求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的审美境界。人类“诗意地栖居”的要求决定人类的生存必然是和古人诗性智慧追求的生态性自然一致的。 “敬天常、依地德”可以理解为人和自然和谐相处时形成了美好的图景,这种意义上的审美图景是以生态为中心,内化成人的自觉的审美意识。
(二)物质层面需要。自然生态的破坏,主要跟人们追求物质利益的享受有关,当物质大于精神时,人的身体快感与精神愉悦的比例日趋失衡,城市生活的状态下,人们过分渲染由孤独和内心的绝望情绪而丧失了灵魂救赎的希望,当灵魂无家可归,带来的就是人类在不断掠夺自然、残害生命的征途中的逐渐丢失了心灵,人与人之间不再是信任、人对世界、对他人都是一种面具式样的存在, “上帝死了”尼采借助疯子之口带来的不是人性的解放,而是信仰的丢失。
三、“敬天长”、“依地德”——人与自然调适之方式
从更深的层次上分析,“敬天长”、“依地德”还蕴涵着人类生存与自然环境的辩证关系,即人是自然界的一员,不是自然界的主人;用今天的话语说就是人与自然的生态平衡,这些生态平衡的理念是:1.违反客观规律就难以成就人们的愿望。“敬天常”、“依地德”亦即大地和天承载和孕育着远古的葛天氏先民,他们感激天地给予的一切,生于斯,长于斯,尊重自然规律,依照自然的指示来安排工作,得到的结果是自然让他们的草木顺利地生长喂饱了牛羊、五谷得到大的丰收、牲畜也繁衍生息达到最高限度。2.破坏生态平衡人类就难以繁衍发展。进一步说,如果人违反了大自然的规律,天地就会惩罚人们,组成各种要素的物种和人类的繁衍就难以持续下去,人类和物种最终因为无法繁衍后代而走向灭亡,也就是说尊重天地,就是在尊重生物链,人类不能破坏生物链中的任何一条,否则一切就难以为继。
摘要:“敬天长”、“依地德”出自《吕氏春秋·仲夏季·古乐篇》中《葛天氏之乐》,是中国音乐史上著名的乐舞种类的部分乐舞,其中蕴涵着远古先民关于人与自然生态平衡的理念:人是天地间自然界之产物;用“敬”、“依”调适人与自然的关系,以达到民康物阜,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这些理念至今仍能向现代人类发出警示:保护生存环境应防患于未然。
音乐智慧 篇8
【摘 要】随着高校音乐教育的发展,近年来培养出来一大批音乐人才,但在智慧城市的发展下,以及国家大力推动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以前的教育模式已不在适用于现今社会,高校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本文在现今结合智慧城市理念下对高校音乐教育改革提出了一些浅论。
【关键词】音乐教育;高校改革;智慧城市;现状
随着中国城市化步伐不断加快,国家预计在2025年中国将有近三分之二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中国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城市社会,故有学者提出“智慧城市”的新理念。现如今,高校多建立在城市,人们越来越重视教育。那么可想而知高校必须要具备相应的承载力,来应对此趋势,故而传统的音乐精英式教育必须改革。推陈出新才可适应社会发展,与时俱进才可立于不败之地。
上世纪末,高校纷纷设立了音乐专业,培养了大批音乐人才。但随着当代社会的快速发展,高校音乐教育改革迫在眉睫。现如今,适逢国家大力推进智慧城市的建设,智慧城市的新思路提供给笔者一些新的启发。
一、高等院校音乐专业教育现状
1.课程量大音乐教学方法“表皮化”
新世纪以来,各高校虽纷纷响应音乐教育发展的口号,积极进行教育创新,但由于教学任务多且繁重,教学内容只停留在浅层,而忽略了学生的自主创造性。在音乐的情感和发散思维模式的探索上大为欠缺。而学生在进入高校前虽经过系统的培训,但却仍是专业上的初学者,教师这种教学的“表皮化”,久而久之会使很多学生丧失兴趣和热情,只能略知一二,终日模仿,但终不得法。
2.传统的教学方法效率低下
现如今的音乐教学中,尽管一直改革,但一直使用着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采用“一对一”的高耗时教学模式,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在教育教学中大大增加教育开销,高校内的教师资源还是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随着音乐专业的学生逐年增多,我们不能一味的沿用“精英式”的教育模式,这远远不可满足现今社会的发展。缺乏多样的教学模式是制约高校音乐教育发展壮大的一个重要因素。
3.对高校音乐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不够精确
普通高校音乐专业学生的培养是后起之秀,但自成立便是一直沿用音乐院校的教学轨迹,对自身缺少明确定位。我们应该向复合型人才方向发展,为普通高校学生另辟出路,以填补音乐学院学生面向社会时的一些弊端。因培养目标不同,教学模式自然也不可相同,普通高校也要进行具有自身特色的改革创新。
二、智慧城市新理念对高校教育改革的启示
智慧城市是指把城市中分散的各自为政的信息化系统整合起来,提供为较好协同发展的有机整体,构建以政府企业市民的三大主题的交互共享平台。
智慧城市的战略重点可归纳为:
(1)城市发展特色
(2)适应知识经济的政策
(3)完善政府公共服务
(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1.城市智能服务环境
政府在智慧城市建设中主要作用是引导、示范、创造和发展环境,结合智慧城市的发展策略,我们可跟高校教育改革进行融合,不难发现政府就好比学校,教师就是执行者。
教育的改革发展必将顺应社会的发展,也应与社会理论保持高度的统一性。根据“智慧城市”的核心理念,带来了如下启发:
2.要建设具有普通高校所特有的创新教学模式
普通高等院校和音乐学院、高师甚至国外的学校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故而学校不可以以相同的模式进行教学。要根据自身优点设一套有普通高校特色的教学模式之路。
3.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音乐学科是一个国际化的学科故而更新速度更加快速,所以我们要更加具有更新和创新知识的能力。
4.学校要完善知识服务体系
学校要建设“智慧型”的图书馆资源,把学校所有可用的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充分体现智慧型校园。
5.同一领域分清主次
对于国家号召的重点学科要给予大力支持同时对于该专业,学校要先研究透彻同一专业我们也要分清主要和次要。对于适合本校生发展的方案要着重发展,大力推广,做到扬长避短。
6.强调整体实现“实学研”一体化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校带领学生进行理论的学习,然后提供给学生实践的机会。实践可以让学生充分利用所学知识,并在实践中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待回到学校后解决问题,最后方可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三、结语
音乐教育是一门多功能的学科,学校通过此法改革后所教出的学生,使学生具有他人所没有的特色,特色即为优势。而且这样教出的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较好,自主创新能力明显高于其他院校学生,而且实践多的学生在就业时就比一般大学生具备更多地优势地位。中国的高校教育改革应在智能社会的新形势下不断审视自身,完善自己。相信在中国高校不断地努力下定能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优质人才为国家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张永民.智慧城市总体方案[J].中国信息界.2011(3):12-21
[2]胡小明.智慧城市的思维逻辑[J].电子政务.2011(6):84-91
[3]谢安邦.高等教育学[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
【音乐智慧】推荐阅读:
智慧城市与智慧建筑07-17
智慧校园智慧特征分析09-20
有智慧的名言警句 智慧名言05-17
【道德智慧教育真谛】山林子自然道德智慧诗06-10
著书的智慧读书的智慧阅读试题及答案07-07
智慧批评07-14
诗性智慧07-16
智慧树07-17
快乐智慧07-20
智慧地球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