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资源

2024-07-02

智慧资源(精选12篇)

智慧资源 篇1

阅读课堂呈现出的不同的教学形态, 体现了不同课程的价值取向。一种指向文本内容, 教学过程紧紧围绕教材本身, 即“教教材”;一种指向学生的言语智慧, 文本成为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平台, 即“用教材教”。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因此, 将品味语言文字蕴含的情态内涵, 揣摩语言文字的表达形式和内在规律, 并通过言语实践活动提升语言能力作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 才能实现阅读教学的华丽转身。

一、明晰“教懂”与“教会”之别

“教懂”与“教会”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教懂”是指学生理解了课文的思想内容, 并借助文本获得了一些文本承载的相关知识, 诸如:不同体裁课文的本体特点、不同类型文章的写作知识。它更多地是停留在静态的知识性层面, 而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属于动态的认知性的。“教会”则是一种质的飞跃, 它建立在“懂”的基础上, 但又区别于“懂”, 它侧重于建构相应的言语实践活动, 让学生在言语运用中习得能力。它注重学习主体的体验活动, 是动态性的认知过程。如何实现从“教懂”到“教会”的跨越呢?

例如, 《恐龙》这篇课文, 采用了打比方、作比较、列数据等说明方法来介绍恐龙的外形特点。在阅读时, 学生往往比较关注文本内容, 而对“怎么说”却缺乏敏锐感。如何培养学生对文本言语形式的敏锐感呢?又怎样内化为学生的言语表达智慧呢?我创设了以下一系列的教学活动。

活动一:采用改变原文的方式进行对比式阅读。

雷龙是个庞然大物, 它的身体比六头大象还要重, 它每踏下一步就发出一声轰响, 好似雷鸣一般。

雷龙是个庞然大物。

显然, 经过剔除的语言干涩乏味。通过对比式阅读, 学生感受到了在科普类说明文中, 想要把事物描写得更生动形象, 就可以恰当地运用打比方、列数据或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活动二:依据文本, 进行迁移式仿写训练。

你能运用刚才所学方法, 把下面句子写得更具体吗?

我家门口的槐树可真粗啊, 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过这样的仿写训练, 使学生将生活中积累的丰富的言语经验与在课堂上习得的言语表达方法恰当结合, 如此螺旋式反复训练, 学生在这样的言语实践活动中不断模仿, 不断创新, 言语能力将会迅速提升。

如果教学只停留在教学活动一, 就处于“教懂”的境界, 而教学活动二的践行, 就实现了从“教懂”到“教会”的跨越。

二、挖掘合理的教学元素

不同体裁和题材的文本, 都各具特点, 潜藏着编者的教学意图。我们在解读文本时, 就要结合文本的不同特点, 巧妙挖掘文本中的教学元素, 使得教材的教学价值得以充分体现。教师需要用职业的眼光去捕捉文本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特点、作用和效果, 关注文本内容和语言表达之间组合的意义, 理解文本内容、作者抒发的情感或阐述的观点, 为何采用这种语言形式而不用其他语言形式来表现的道理。

“教教材”的课堂往往将感知人物特点、体会思想感情、提炼文本主旨作为教学元素, 过多地倾向于分析理解课文内容, 渗透思想教育。例如, 涉及风景名胜的课文, 就会播放大量的图片资料, 有时还会配上教师声情并茂的解说;涉及生态平衡的课文, 会例举大量人类破坏生态平衡自食其果的资料等等。

“用教材教”的课堂则会将课文作为范例, 引导学生学习规范优美的语言, 在语言学习与运用中, 动态习得语文知识, 提升阅读技能, 发展思维能力, 尤其要引导学生去发现不同文体的语言表达规律。例如, 记叙文不同形式的叙事结构中, 倒叙、插叙的不同作用, 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表现手法;说明文语言准确、简洁、缜密的特点;诗歌中为升华主旨运用的反复手法, 古诗中诗中有画、情景交融的意境美以及平仄押韵的音律美等。

合理的教学元素, 应立足于学生语言文字根基和精神根基的打造, 让学生获得精神陶冶的同时, 提升语言能力。教学元素的选择, 直接体现了课堂的价值取向。例如,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一文, 是一篇充满童趣的童话故事。这篇课文包含哪些教学元素呢?

1.读的元素。这篇课文主要以对话为主, 人物性格特征鲜明, 非常适合分角色朗读。在分角色朗读的过程中, 能体会人物心理活动的变化。对话前基本都有提示语, 有利于语气的把握。通过朗读, 就能感知人物形象。

2.说的元素。课文语言简洁, 情节生动, 适合用于复述训练。可以引导学生根据事情的发展顺序和小骆驼的情感变化历程复述故事。复述时鼓励学生多用课文中的优美词语和精彩句段, 使课文语言得以内化。

3.写的元素。小红马经过沙漠旅行之后, 认识上发生了很大变化。可以创设情境, 让学生续编故事:有一天, 小骆驼在小溪边又遇到了小红马, 它会怎么说?怎么做呢?通过续写, 学生就会深刻领悟文本的寓意, 锻炼了想象能力, 将课文语言经过提炼, 就能促进语言能力的提升。

三、构建贴切的内容板块

一篇文章, 所要达成的能力发展目标有很多, 如果寻求相对应的训练内容, 势必会造成教学内容的多而杂乱。因此, 对相关的教学内容重组, 形成清晰的板块, 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

我们可以将文本内容划分为以语文知识为核心知识的第一板块, 如:词语、句式以及各类文体常识等, 这些最基本的知识是语文能力形成的基础。第二板块是以语文能力训练为核心的, 如:朗读能力、概括能力、复述能力等, 依据各年段特点, 选择相应的能力训练项目, 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第三板块是以语文问题解决为核心的知识板块, 这一板块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密切, 是以解决在生活实践中所面临的各类问题为“内核”的, 从而构建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如:创设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或口语交际等。在具体操作过程中, 要精心筛选, 找出最具教学价值的内容, 并恰当引入社会生活中与之相关并适合学生学习的内容丰富“内核”。

例如, 一位教师在《猴子种果树》一文的教学中, 就构建了三个板块, 通过听故事知“结构”—讲故事用“结构”—续故事化“结构”这一系列教学活动, 培养了学生朗读、复述、想象的能力, 文本的语言得以内化。由知晓段落结构到模仿运用结构, 在生活化的语境中创造性地运用结构, 这样举一反三, 学生就能破解文本密码, 把握文本的结构, 今后阅读相似的文本就能结构化解读, 而不再逐句阅读了。

立足于言语智能的培养, 注重学生语言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实践性, 通过语言文字这一连接点, 努力打造好学生的语言文字根基、精神根基和文化根基, 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之道。

智慧资源 篇2

水资源的重要性,淡水资源短缺的原因和合理保护利用

教学手段

录像:人类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或图片、vcd、网上下载资料等)

计算机课件:(1)水资源的重要性表格;(2)地球上水的存在形式;(3)各种水体所占比例;(4)海洋水所含盐类物质表格;(5)世界水资源分布图

教学过程

(以讲授法、谈话法为主的教学方式)

(引入)地球上生命存在的重要条件之一是有液态水的存在。水资源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用途?(学生回答,答案不定)

(板书)一、水资源的重要性(投影片1)

(讲解)水孕育和维持着地球上的全部生命,水资源是人类进行工农业生产的必要条件。那么水资源存在于何处呢?

(板书)二、水资源的存在形式与分布

(投影片2)地球上有哪些水的存在形式?哪一种水比例最大?(海洋水)假如在海上遇难,首先应该找的是什么?(淡水)对人类生活和生产最有用的水资源是什么?(淡水)占比例多大,分布何处?(冰川最大,其次是地下水……)现在人类大量使用的水资源有哪些?(河水,湖泊淡水,部分地下水;)

(投影片3教师补充)通常我们所说水资源有狭义(淡水)和广义(地球上所有的水)两种,目前人类大量使用的水资源只占全球总水量十万分之一,占淡水总量0.3%,是非常有限的,但从总量来说以人类现在的发展水平衡量是够用的。但是为什么许多国家和地区缺水呢?

(学生活动)“世界水资源分布”挂图

(归纳)降水较多的地区淡水资源较丰富。水资源分布不均是造成水资源短缺的原因。而水资源短缺是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怎么办呢?(学生思考)

(板书)三、淡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引导)水资源分布不均是自然原因造成的,那么人类的活动对水资源有哪些影响呢?我们应该怎么办?读课本文字、漫画思考回答

(学生分组活动)

1、分析水资源不断减少的原因,教师提供漫画图、补充资料;

2、分组报告讨论结果(人口和工农业用水量增加;水污染增加,水资源减少;浪费水资源现象严重等。)

3、我们该如何去做?提出倡议,制定节约和保护水资源的目标。(课堂或课下完成)

(板书)

(总结)通过学习,我们了解水的重要性、水资源的有限性,节约用水应该从我们每个人做起、从今天开始。

(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教学方式)

一、收集资料::

1、分组:班级分成四六个小组,调查与水有关的知识

2、调查方式:查阅报刊杂志、上网搜索、询问有关人员、到四周进行实地调查等

3、调查内容:教师提供一些问题,各组选择;也可以根据学生的爱好自己选题

①世界水资源的分布特点和分布情况

②水污染的主要污染源有哪些?

③水污染的表现有什么?

④世界各国缺水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⑤对水资源的破坏方式主要有哪些?

⑥如何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提出建议。

⑦家庭和学校水浪费、水污染调查。

二、整理资料:

各组员将收集到的资料(文字、图片、音响等)汇总,进行筛选、归纳、整理、分析

三、汇报交流:

全班同学共同交流和探讨。有小组同学就各专题进行汇报,其余小组提问,完善。

四、成果展示:图片、文章、漫画等。可以做一有关水资源问题的网站;或出一期壁报等。

设计思想

设计两种方案,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对于本节内容来说,最重要的是使同学们了解我们必须节约用水的原因以及形成节约用水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以谈话法和讲授法为主的方式,在于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活动明确的目的性,完成教材知识的完整性。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水资源的重要性,到学生利用地图分析水资源分布的不均;从淡水资源的有限性,到由于人类的增长和经济发展造成的需水量增加之间的矛盾;从人类缺水到人类对水的不合理利用、造成的水污染和水浪费;一步一步的分析人类缺水的自然与人为原因,并顺理成章的提出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措施。从教师的引导、到学生的思考,都是不停的围绕一个个主题进行。

以学生小组活动为主的方式,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利于培养他们小组合作能力,查阅资料、收集资料、分析归纳资料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通过对一个个主题的调查,更加深对水资源及其保护利用的熟悉,从而达到节约水资源、爱护水资源从我做起的目的。

板书设计

第二节水资源

一、水资源的重要意义

二、水资源的储存形式与分布

三、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教学设计示例2

教学重点水资源的分布

教学难点水资源紧张的原因;培养爱水、节水的思想。

教学手段计算机课件

教学过程

(讲述)水,孕育和维持着地球上的全部生命。正因为有了水,地球才成为茫茫宇宙中唯一的生命绿洲。同时,水对工农业的发展也至关重要,被喻为农业的命脉、工业的血液。假如没有水,就不会有生命,也不会有人类社会的一切。因此,在一些地区,尤其是干旱地区,大有“黄金诚可贵,珠宝价更高,若为淡水故,两者皆可抛”的味道。

(展示)展示阅读材料。

(展示)人类对水的需要

(讲解)水孕育和维持着地球上的全部生命,水资源是人类进行工农业生产的必要条件。那么水资源存在于何处呢?

智慧资源 篇3

关键词:情境资源;优化;教学活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1-273-01

《初中课程标准》指出:“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课堂还给学生。”这就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资源,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情境资源的利用对于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理解教材内容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成功的教育,就应该是唤起学生学习的需求。只有那些唤起学生学习探究欲、惊讶感的教学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使学生在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让教学从此不再是抽象、枯燥的传授知识,而是充满“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活动。

一、课堂教学中有效运用教学情境资源

1、运用情境资源导入新课

未成曲调先有情。清人李渔认为:“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人一见而惊,不敢弃去,此一法也。”文学作品的开头是如此,情境资源的介入也是如此。在开始教学新授之际,引进有价值的情境资源,不仅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还能为他们的后续学习提供支持和帮助,使他们在知识的框架中自主地攀援上升,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主要包括2方面:营造氛围,渐入境界;立足全局,未雨绸缪。

2、运用问题情境,设计问题探究活动

创设问题情境,是实现师生互动,营造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有效方法。问题情境教学,就是把学生置于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去研究新的未知问题的气氛之中,使学生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学习。教师可以通过实物、图片、模型展示等直观手段创设问题情境,也可运用文献材料创设问题情境,亦可通过对比分析发现矛盾从而产生问题情境,引导组织学生展开课堂探究活动,活跃课堂气氛,落实生本课堂。

3、运用情境资源举例说明,深化对教材知识的理解,拓展学生视野

在课堂教学中,既要在教学之时介入情境资源,还要根据学生需求,在教学过程中灵活地引进情境资源,让教材和鲜活的情境资源相互交融,相互“撞击”,碰出智慧的火花,使教材变得更加丰满,学生理解得更加透彻,视野更开拓。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结合得更加紧密。具体策略有:遇到疑问,排忧解难;化解难点,铺路搭桥;突出重点,锦上添花;升华情感,烘云托月;揭示主题,强调深化。

4、运用实验资源,辅助相关教学活动

以生物教学为例。生物是一门自然科学,通过实验学习科学是一个重要环节,它不仅是学习目的,还是学习手段。通过实验,学生不仅能获得有关物质及其变化的感性材料,逐步了解和学会科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和方法,还有利于形成相关科学基本概念、理解和巩固基础知识。所以,教师应随时抓住时机,把学生对实验的兴趣、求知欲引到持续学习的轨道上。

二、选择利用教学情境资源的原则

1、选择时效性情境资源

即利用时政材料辅助教学活动。时政材料即通过网络、报纸、电视、广播、期刊等媒体报道的当前国内外发生的具有重大影响力、引人注目的时事新闻材料。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发现把时政材料有机地渗透在课堂教学中是课堂教学紧密联系当前国内外形势的有效渠道,又能弥补教材相对于形势发展滞后的不足,同时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运用书本理论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很好的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以政治教学为例。第一,用时政材料导入新课,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在课前备课时,充分准备一些时事材料作为课前引入材料,这样在一上课就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为中学生平时学习之外很少关注时事,不能及时了解身边发生的事,但又会对这些事充满好奇。当教师在课堂中像讲故事一般引入身边发生的事就会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第二,做到时政材料与政治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对时政材料分析加工要围绕着学生主体参与,扣题紧凑,重点突出,主次分明的原则,把时政材料精心设计成问题,采取多种方式进行。

要么组织课堂讨论;要么采取分组讨论,代表发言;要么采取竞赛方式。不管哪种方式,教师都必须做出恰当的点评。时政材料与政治课的教学内容是有机结合的,贯穿时政材料不等于放弃有关知识点讲解,而是要摆正时政材料对知识点掌握的催化剂的地位。把时政材料有机地渗透在课堂教学中,使之与教材知识原理的教学相互补充、交互作用,从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活跃课堂气氛。

2、选择典型性情境资源

即利用典型案例或材料辅助教学活动,以便于学生理解知识,案例或材料大多取自学生身边真实的故事,具有直观、形象等特点,有助于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究与思考,也有助于实现抽象知识(概念、原理、规律)的形象化、具体化。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问题意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每一个案例或材料所呈现的问题情景都是复杂的,需要考虑的因素和解决的问题也往往不止一个,能够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也可能多种多样。这就迫使学生必须认真阅读教材,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多角度探究,创造性地找出潜藏在表象下的问题本质。正因案例或材料是开放的、发展的,要求学生在学习中不拘泥书本、不墨守成规。

以历史教学为例。学生对于历史理论的理解需要史实的补充,教师选择典型的历史材料,可以让学生“一目了然”。例如经济危机具有破坏性大的特别,只需要向学生呈现“工业产值的大幅度下降,农业的停滞不前,失业人口猛增。”的数据材料,学生就可轻易得出结论。

3、选择多样性情景资源

智慧资源 篇4

一、利用“错误”资源, 点化学生困惑

布鲁纳说过:“学生的错误是有价值的.”捕捉课堂上的错误, 认识和辨析错误形成的原因, 寻求改正错误的方法, 是落实“过程与方法”这个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

【案例1】在浙教版八上“2.3等腰三角形的判定”的教学时, 先让学生画一个等腰三角形, 通过各种画法的展示后得出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教师提出画法必须是经过探究和论证的, 你能说明你的推理的正确性吗?由于上节课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性质的正迁移及前面画法的启发, 学生踊跃发言.

生1:如图1, 可以作△ABC的角平分线AD, 然后利用AAS判定AB, AC所在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生2:还可以作BC边上的高线, 也是利用AAS判定AB, AC所在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生3:我还有第三种方法, 作BC边上的中线.

生3发言后, 马上有同学提出了反对意见, 认为作中线所对的条件是两边及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 不能用全等三角形证明, 所以这种方法是错误的!

师:作中线直接利用全等三角形的确不行.但生3同学的思路给了我们证明的又一种思路, 看谁能利用这条中线来完成推理?

教室内开始沉寂, 学生们开始思索, 继而有议论声起.几分钟后生4叫了起来:我做出来了, 如图2, 过点D作DE⊥AB于点E, DF⊥AC于点F, 先利用AAS得△DEB≌△DFC, 得DE=DF, 因而可得AD平分∠EAF, 再利用AAS证明△AED≌△AFD.

生4刚说完, 刚才提出作BC边上的中线的学生3也举起了手.

生3:把中线AD延长一倍至G, 连结CG, 可得△ABD≌△GCD, 接下来再证△ADC≌△GDC即可.……

以上案例中, 教师有效地利用了通过学生3而产生的证全等时比较典型的错误, 在学生自主分析和发现问题后, 因势利导, 同时启发学生巧妙地利用中线的特殊性, 引发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涌现, 这样的处理无疑是成功的.

二、捕捉“创新”资源, 激活学生思维

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 现代教学评价要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要充分展示他们的才干,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因此, 教师要学会发现他们的闪光点, 充分肯定他们的可取之处, 放大学生的亮点, 让所有的学生都来关注这个亮点, 保护他们的积极心态.

【案例2】在浙教版七下“用乘法公式分解因式”的第1课时“平方差公式”教学时, 我根据节前语中的情境, 编制了一个问题:用一张如图3所示的纸, 剪拼成长方形.你认为该怎么剪?你能给出数学解释吗?

生1:将小长方形剪下, 拼在右面, 得到一个更大的长方形 (如图4) .因为原图的面积是a2-b2, 而新长方形长为a+b, 宽为a-b, 所以a2-b2= (a+b) (a-b) .

生2:我先剪成两个梯形 (如图5) , 再拼成一个长方形 (如图6) , 也能得到a2-b2= (a+b) (a-b) .

师:你能从梯形的角度考虑拼成一个长方形, 同样得出公式, 有创意!

一切如教师所料, 学生的思路在教师的预设之中, 最后小结时又一次讲到平方差公式的几何意义, 并让学生思考, 有否其他画法, 可表示平方差公式的几何意义?

最后一节作业整理, 有几个学生很高兴地跑进办公室.

生3将原图拼成了平行四边形 (如图7) , 再利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求得答案.

生4也兴奋地说:老师, 我与第2个剪法 (图5) 相同, 只是我把它拼成了一个上底、下底分别为2b, 2a, 高为a-b的梯形, 同样可得到平方差公式.

生5:老师我有一种更简捷的方法, 不通过拼接也可以说明这个公式.因为一个梯形的面积为

12 (a+b) (a-b) , 两个梯形的面积就是 (a+b) (a-b) .

是啊, 怎么大家都想去拼一个图形呢?是教材的诱导定势, 还是教师的不当提法抑制了学生的发展?实际上图5分成两个梯形面积相加, 不是更好吗?教学中不仅局限在拼长方形上, 而是让学生思考还有哪些不同的拼法也能说明平方差公式的几何意义.这样的教学或许在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的同时, 也打开了他们思考问题的新思路, 无疑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有助于他们“变得更聪明”.

三、捕捉“时空”资源, 促进学生生成

新课程的理念告诉我们:课堂教学不是遵循固定路线而没有丝毫激情与悬念的行程, 而是在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中, 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这就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优秀的教学设计不是对课堂情况进行面面俱到的预设, 它要给不确定性的出现留下足够的空间———并把这些不可预测的事件作为课堂进一步展开的契机;它不是一出已经定稿的剧本, 而应该处于自我校正、自我完善的动态发展之中;它展现于具体的教学过程、情境和环节之中, 却完成于教学之后!

【案例3】浙教版七下“2.5相似变换”新课内容教学完成后, 在课内练习的巡视时, 我发现有部分同学都饶有兴趣地在做当天作业本的最后一题:“如图8的“海螺”图案可以看成是由一个直角三角形经过11次相似变换, 每次变换所得的像与原图形组合得到的图案.请你应用相似变换设计一个美丽的图案, 并给它取一个名字.”甚至有的同桌间在交流自己的作品.我想, 既然大家这么喜欢, 不如把这个内容提上来在课堂上完成.于是学生的积极性顿时被调动起来, 在课堂上, 学生给了我一个个意外的惊喜, 充分展示了无限的想象, 拼出了许多我意料之外图案 (见图9) , 纷纷跑到实物投影仪前面抢着展示, 使学生的思维发挥得淋漓尽致, 使他们的聪明才智得以充分展示, 下课了以后, 学生还意犹未尽地对我说:“老师, 我还有很多想法没展示呢!”于是, 我又发起了一个活动, 将同学们创作的图形作品办一个班级展板, 进行评比.

本节课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许多曾经对数学不感兴趣的学生, 都对数学有了浓厚的兴趣, 而且学生还把对数学的热爱和兴趣延续到了课外的生活中, 充分感知数学的美和自己的智慧.我也真正体会到, 只要你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活动的空间, 学生便会还给你一个意外的惊喜.

四、面对“问题”资源, 注意有效生成

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提出问题, 是由于他们在学习中产生了新旧经验间的矛盾冲突, 这反映出学生正在积极思考.但作为教师不仅要“接住学生抛来的球”, 而且要有较强的应变智慧, 不要什么问题都去生成, 还得考虑问题生成的有效性, 否则完成不了教学任务, 甚至造成背离本堂课重点的情况.

【案例4】一次公开课, 内容是浙教版七下“旋转变换”教学片段。教师创设了游乐场的情境, 当讨论到摩天轮的运动时, 起初教师 (包括听课老师) 和学生都认为是旋转变换.不料一个学生说:“老师, 我坐过摩天轮, 我坐在上面, 始终是头朝上、脚朝下.因此, 我认为我坐在上面是平移, 不是旋转.”大家一时都愣住了, 教师的应变对策是让学生小组讨论.这下热闹了, 有的同意, 认为人的方向没有变;有的反对, 理由是人在转圈;还有的认为既不是平移, 也不是旋转.直到下课, 问题都没搞清楚.

我们知道“平移变换中对应点的连线平行且相等”, 我们可以画出运动过程中任意两个位置上座舱上下部的点的连线 (如图10) , 它们平行且相等, 因此是平移.而旋转变换的基本特征是“旋转前后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不妨画出座舱下部的点与摩天轮旋转中心的边线, 它们的长度明显不相等, 因此不是旋转.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摩天轮在带动座舱顺时针旋转的同时, 地球的引力使得挂在吊钩上的座舱也在逆时针细微地转动, 从而使座舱与里面的人始终保持向上的方向, 并且座舱与人体的每个点都移动相同的距离.显然, 这些解释难以接受.较明智的选择是“简化问题”, 指出研究摩天轮的运动时, 可以不去考虑座舱, 或者把座舱看成一个点, 那么毫无疑义摩天轮是在旋转.

在课堂教学上, 信息无所不在, 无时不有, 丰富多彩, 要在短短的四十五分钟内处理完这些信息, 显然不现实, 而且这些信息本身存在着重要与次要、有用与无用之分, 这就需要我们在众多纷繁复杂的信息网中通过比较、判断、鉴别, 选择出有价值的“生成”作为教学资源.

智慧资源 篇5

为全面提升教师更好的应用芜湖智慧教育应用平台教学资源,让广大教师电子备课更高效,5月24日下午,方村中学教务处组织全体教师利用教研时间在多媒体教室举办了教学资源应用的培训活动。

本次培训由“镜湖区骨干教师”方村中学王小洋负责讲解,培训内容是应用平台教学资源库中的“教学大师、影视课堂、云图书馆和时代优课”。培训过程中,老师们积极性很高,能够认真倾听,能够开展跟踪式操作练习,特别是中青年教师,能够互助互学,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解决了教师们平时教学中教学课件和教学设计过程中的诸多疑难问题,收获多多。参加培训的老师都认为这样的培训活动讲实效,有效果,收益很大。

智慧城市建设需盘活公共数据资源 篇6

公共信息公开已成大势

近些年,全球众多国家和地区在公共数据开放领域都进行了积极的尝试。美国在2009年设立data.gov门户网站,将政府和主要州、城市等持有的公共数据对外公开。英国20IC年开设data.gov.uk网站,试水公共数据开放,政府规定各部门需公开重要公共数据,政府则政支出、犯罪高发区域、市政工程施工等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信息需优先公开。法国在2010年成立专门组织ETALAB负责推进公共数据公开,并负责协调各个部委间与数据公开相关的事宜。巴西在2012年颁布《信息自由法令》,明确规定公共机构需公开数据,以提高政务的透明性和行政效率。2012年7月,日本非营利性机构open knowledgefoundation (OKF)诞生,旨在促进公共数据的有效利用,其开发的开源软件CKAN对于构筑地方政府的公共数据门户网站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日本福井县鲭江市被称为“数据城市鲭江”,该市积极推进数据公开,人口、气温等统计信息以及市政设施等信息都以XML形式统一对外公开。2012年,北京市政府数据资源网(www.bjdata.gov.cn)由北京市经信委牵头建设,北京市各政务部门共同参与,目前北京市已有29个部门公布了400余个数据包,涵盖旅游、教育、交通、医疗等各个门类。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开放数据网站则有人口、水资源、空气污染、食物与卫生等12大类上百个动态更新的数据集,其中交通信息已经被市场广泛利用,衍生出多个智能交通应用程序。2013年,上海市政府数据服务网上线,目前已经开放209个数据包以及20多个应用。

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对信息的增值利用将成为推动财富积累和文明发展的重要途径。公共信息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信息资源,蕴含着惊人的经济潜力,这也是其具备强大增值性的重要原因之一。以美国为例,公共信息开发重点行业的产值在5年内(2005年2009年)提升了28%。美国允许和鼓励任何个人或私营组织对原始公共信息进行复制、加工、出售等增值利用活动,从而吸引了大量私营机构从事公共信息资源增值利用的工作,提高了美国公共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整体水平,推动了公共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商业化运作模式的蓬勃发展。美国公共信息增值利用运用私营企业为主体的多元化开发模式,政府的主要责任在于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引导企业的合理经营,确保良好的信息市场环境。公共信息增值利用从公共信息处理到技术应用都实行外包,购买企业的信息服务。这种商业化运作模式不仅保证了政府系统的持续稳定运行,满足了应用需要,也为企业创造了更多的发展机会,繁荣了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市场。

智慧化需先让数据活起来

城市中存在大量数据,其运行的各个方面如公共设施、交通、教育、医疗、环境保护、经济运行等构成了信息的来源。这些数据处于割裂的状态和沉睡的状态并分散在各类型的部门和机构单位。智慧城市作为城市发展的高级阶段,需要盘活碎片化数据并充分挖掘潜在价值,建设实现数据共享、交换和开放,以及系统协同的平台。智慧城市数据盘活的典型架构可以分为四个层面:基础设施层、信息资源应用层、应用支撑层和应用层,其中基础设施层还可以进一步分为网络信任域基础设施和信息安全基础设施,而信息资源应用层包括数据中心、数据交换中心、基础数据库和业务数据库等核心数据资源。中国电信智慧城市研究组认为数据共享和赢活的基础是研究开放的原则和边界,包括开放的内容、方式和对象。根据开放的对象不同,内容和方式也可能改变,而其核心是在个人隐私、数据安全、社会效率之间找到合适的均衡点,根据开放对象和方式的不同,智慧城市中的公共数据开放应当分为三种模式和两种类型。公共数据开放三种模式分别是针对一般公众开放、针对行业间公司开放和针对特定对象开放,而针对特定对象开放又包括针对本人信息开放和针对其他特定对象开放。公共数据开放的两种类型为专题型和分类型。专题型指的是根据专用目的构建的数据,如个人征信系统数据库数据和个人血型匹配数据;分类型则是根据数据来源和结构的不同,按照各个职能部门和组织单位进行分类和扩总得到的数据。

中国电信智慧城市研究组认为数据共享和盘活不仅是智慧城市建设的趋势,也是使智慧城市智慧化的关键因素。特别足智慧城市需要建立完整的信息生态系统,包含信息采集、信息扩聚、信息集成、信息加工和信息消费等各个方面,其重点是推动城市范围内的数据沉淀、数据交易,带动信息消费,并构成一个完整的信息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最底部是传统经济及其参与者,包括个人、家庭、企业等,他们是城市数据的生产者。这些来自经济个体的数据通过两类机构被搜集和汇总一一传统的数据收集者如政府相关部门、电信运营商、金融机构和新兴的数据收集者如互联网企业。再上层则是智慧城市的核心力量一一数据分析者和开发者,这里是智慧闪现的地方,包含大量的创新开发团队和中小型科技公司。借助社会化力量,基于开放的数据开发,面向政府、企业、市民的应用是整个生态体系的核心。

美国政府就是按照上述体系打造了云服务门户Apps.gov。该门户是一个以云计算为基础架构的以IT公共服务为土要产品的在线应用商店平台。App.gov网站的推出,一方面,作为一站式云计算服务来源,政府各机构可以集中购买政府各种云服务产品,节约大量lT预算。通过Apps.gov应用程序商店,采用成熟的软件产品,规范与整合政府各部门业务流程,减少政府部门重复的软件开发成本,减少各部门在硬件、软件和运行方面的开销,提升政府信息技术方而的整体安全性。另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Apps.gov网站向政府提供专业化的lT服务,并通过竞争提升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与政府形成良好互动,可有效推动美国政府的云战略,也有利于提升整个到家的信息化水平。由此可见,目前美国政府在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政务透明和社会创新方面做了大量细致有效的工作,如适当开放政府数据资源,便于公众使用和创新:规划建立政府公用云,使用统一的计算、存储、通信资源来支持政府不同部门的IT服务;使用开放的标准、格式和API,鼓励企业开发专业化应用。美国政府的信息化建设在战略规划、行动措施以及与企业公众互动方而都取得了较大进展,进入了良性发展的道路,这对我国智慧城市的数据共享和资源盘活具有较强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智慧资源 篇7

英语备课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教师英语水平的参差不齐、教学资源的严重欠缺和学校之间英语教学条件的极不平衡等原因,优化英语集体备课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更新观念,把英语集体备课工作落到实处

英语集体备课作为英语教师合作研讨的一种有效形式,对于发挥英语教师团队合作精神、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加强组织建设,选好集体备课的“领头羊”

英语备课组长是英语教师备课的组织者,选好组长至关重要。组长在本组中必须工作能力强,文化业务素质高,工作中积极肯干,由教学效果相对明显的优秀教师担任。组长必须对本组备课成员的教学水平、英语文化程度、教学特色和教学经验有大致的了解。备课组长必须带领本组成员认真学习英语课程标准,熟悉教材,研究学生特点,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准备教案、学案等。

2.熟悉教材,确定合适的教学目标

熟悉教材是教师备课的起始阶段,由于多数英语教师教学任务比较繁重,集中活动时由一人或多人首先介绍、梳理教学内容很有必要。备课组成员通过讨论并结合学习教师参考用书确定每堂课的总体教学要求,教师只有把教材领会透了,才能筛选出最有价值的信息,才能科学合理地确定教学目标。随着英语语言的不断发展,英语教材日新月异,我们教师来不得半点浮躁和将就,对于每个生词的发音、每个词组用法、必须认真研读。只有教学内容熟透了,确定目标时做到胸有成竹、游刃有余,备课中才能高瞻远瞩、运筹帷幄。

我们认为,学生的英语水平、学习习惯是制定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之一,教学目标的实现要靠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如果对所教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英语口头表达情况、阅读速度、写作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够了解,仅凭自己对课堂目标和教材的钻研,制定一些脱离学生实际的教学要求,教学目标往往不能实现。目标高了,学生望而生畏;目标低了,学生往往会失去学习动力。因此,要制订科学的符合客观实际的英语教学目标,就必须研究教学对象,把握教学实情。所以集体备课时,要求每位教师备课的教学目标既要有共性也要有个性。

3.明确任务,准备有用的教学材料

了解英美国家文化背景资料对英语教学很有帮助,绝大多数教师都会储备相关的知识,如国家的历史、地理、人们的日常生活情况、交际习惯以及广为人知的风俗传统和经典故事等等。教师课前分工合作准备的相应文字、图片、影像或声音资料不仅可以补充教学内容,而且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大量的阅读是提高英语水平的有效方法。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情况从不同角度为学生准备课堂或课后阅读材料,以便开展课上的限时阅读、课后补充阅读、兴趣阅读或任务阅读等活动,教师备课时要有一个比较合理的准备。备课时,通过讨论筛选出哪些材料能用,哪些文字中需要加注中文信息等。

音像、图片、课堂测试等资料准备是现代英语课堂必备的要求之一,教师备课时要做大量的工作。只有备课时教师共同献计献策、分工合作、科学整合,才能让教师从沉重的教学负担中“解放”出来。

4.群策群力,设计有效的教学环节

设计有效的教学环节是集体备课的中心环节。由于各班学生英语学习情况存在差异,教学方法绝不可把主备老师的设想全部“拷贝”。课堂导入必须做到方法得当且能“引人入胜”。导入新课通常可分为复习旧课、导入新课两个阶段,如何从对旧知识的回顾复习中抓住与新知识有关的连接点是集体备课的难点,备课时应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学情从多媒体导入、故事导入、表演导入、提问导入等中进行遴选。

课中设计一定要符合英语课堂教学的特点,力求做到“听、说、读、写”并举,知识点的呈现设计要努力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英语知识点的呈现必须做到呈现一步操练一步,让每个教学环节真正做到扎实有效。

巩固练习要“多角度”。练习的设计要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题量要适中,目的要明确,设计书面练习的同时注意设置听说方面的有效练习。备课中,课堂练习的设计尽可能做到“一备多审”或“几备几审”,尽量让学生做作业时“少走弯路”。通过设计各种形式的练习,帮助学生打牢基础,使每个学生都能“吃得饱”“消化好”。

5.共同实践,总结教学实践中的得失

教者从备课组同事那儿“检来了”不少的“真经”以后,应根据本班实际情况拿出自己的课堂教学计划。教师准备好课堂必须使用的课件、资料等走上讲台,心里对课堂教学的成功一定充满着期待。但任何一种教学方案都不可能十全十美,教学中总有不到位的地方,这就需要我们进行教学反思。实践证明,英语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一样,教学反思是备课组活动时不可缺少的议程之一。通过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对自己教学过程的措施、方法以及结果进行全面审视和分析,检讨得失、全面总结,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集体备课时,学会倾说自己的教学体会或倾听别人的教学心得,同样可以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三、开辟网络通道,不断提高集体备课效率

网络作为一种丰富多彩又十分便捷的资源形式已悄悄进入了我们的校园,网络资源几乎介入到教学的每个环节之中,这是教育教学的一场革命。面对网络的发展,引发了我们许许多多的思考。网络不仅让我们英语教师领略到国内的优质教学之源,还让我们把目光引向了国际外语教学。毫无疑问,利用网络备课已经成为提高英语教学效率的手段之一。

网络环境下的集体备课与传统的集体备课,不仅是备课手段上的不同,在备课形式、备课方法、教学资源共享上都有本质的区别。传统的集体备课在享受它的好处的同时要付出教师的很多时间、精力。一次又一次的集中,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浪费了教师宝贵的工作时间,而网络下的集体备课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方便和好处。

1.网络平台推开了一扇巨大资料库的大门

教师利用网中的搜索工具、友情链接网址、收集(搜索)网站、收藏夹或书签管理工具来收集有用的教学信息和素材。下载后,对这些教学信息和素材加工处理、分门别类,以满足教学的不同需求。不仅如此,校园网给学校备课组中的及时交流还带来了非常快捷的便利,教师的初备稿件、修订稿、可及时上传到内部网上供备课组同事在聊天室里相互切磋,教师自己有用的资料可以上传到备课组网上进行资源共享,集体备课有了一个崭新的空间。网上的各种信息、词霸、辞海、兄弟学校的资料库、远程教育导航、教学网站等给英语资料紧缺的学校送来了优质资源,课件、教案、辅导测试题、英语教学中必备的影像资料等等应有尽有,许多资料的查找已不再是英语集体备课的难题。

2.网络交流给教学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备课网页中以研究课为载体,改变了以往研究课的教研形式,让全体任课教师参与教学重点、难点分析、教学步骤策划、课件素材提供,直至课后点评。在这样开放的环境中,教师用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思考进行真诚的网络交流,言语在不断更新,探讨的问题不断深入,把交流的内容保留在网页上让专家、学者、外校的同行甚至是学生去评价,对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是不言而喻的。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反思,每一个学生互动细节的回味,每一个焦点问题的研讨,每一个观点的集体共鸣,都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铺路石。

3.网络拉近了领导、教师间的备课距离

传统的集体备课,为了保证备课质量,要求学校领导“登点作业”,有时,不少领导常以不懂英语为由不肯全程参与,这样很难保证集体备课的应有效果。而网络交流,为教师营造了互相支持、广泛参与、畅所欲言的教研氛围,提供了教师间新型有效的互动关系,这样的交流环境,多元开放、多向互动、多方支撑,让大家的各种观点在这里得到碰撞,这里没有即时发言领导在场的紧张,没有时间空间的限制,即使在课间休息的余暇也可见缝插针地上网“火一把”,经验在这里得到分享,能力在这里得到升华。

局域网内,把本校或本组教师的课件、教案、学案和测试题以及研究课录像上传到网上让自己的同伴探讨和观摩,即使不是一个备课组成员也可发言交流,更多的教育管理者与研究人员都能参与进来,领导不用走进英语备课组就能了解到英语备课组的动态,教师们能充分领略开放、民主、互动、协作、支持所带来的成功喜悦。

4.使用网络让英语教师边教边学

网络环境下的集体备课不仅对硬件的要求比较高,还需要参与者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经过认真钻研教材,就可以逐步掌握教材。教师要掌握教材,一般要经过三个小的阶段,即“懂”“透”“化”。“懂”就是逐字逐名弄清弄懂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透”就是深刻理解熟练掌握教材,并能运用自如,对上课充满信心;“化”就是把教师的思想感情与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融合在一起,达到精通的程度。但教师面对不断更新的英语教材,要做到“懂”“透”“化”是一件极不容易的事,而网络学习是简便、快捷的最好渠道。打开别人的备课了解同事的教学计划,结合自己的理解会悟出更多更深刻的道理。无论是英语词汇,还是英美新出现的语法现象,只要利用网络搜索引擎或在百度上挂上一个询问的帖子,总能找到合适的答案。

通过网络,不仅老教师之间可以相互学习,新教师一进入工作岗位,就可以同时看到不同学科、不同层级的教师的精彩教学设计,结合录像、资源的学习,可以使教师迅速成长。通过网络备课平台研究相关的优秀教案,拓宽了教学思路。教师通过多次“学习、反思、研究、合作、创造”,逐渐使自己形成设疑、善思、解惑的思维,使教师的专业成长融为一体,从而由单纯的教学者成长为一名研究者,为教师的快速成长找到了一块新的天地。

5.网络备课为学校留下了宝贵的教学资料档案

网络便于学校把备课组的优质资源保存下来,包括备课素材、各种课件、各类影像资料、学生作品资源等等。过去的录音材料多为保存磁带,但时间长了就会霉变损坏,无法长期保存下来,调取使用时也极不方便,现在放在电脑里,放在学校网盘里,随时可以让教师使用。有了网络,无论是课前预习案、课后的复习检测案、教师的课堂教案,还是优秀课的影像资料、教师的教学反思,都可让学校轻松保存下来。学校领导让教师交书面的英语备课笔记年代已成历史。

参考文献

[1]宋仁福.建构主义与英语教学[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03 (7) :35.

[2]刘玉莲.在学校教育中学作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63-65.

[3]杨成钱.网络环境下教师校本研究的思考[J].现代中小学教育, 2007 (6) :30-32.

网络教学平台中智慧资源的挖掘 篇8

关键词:智慧资源,资源挖掘,网络教学平台,知识管理

1 问题的提出

教学资源是网络教学的重要基础,能否充分地挖掘和积累各种教学资源,这些资源能在多大程度上转换为知识是网络教学的关键所在。

教学资源主要分成两大类: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前者指可以直接表达的各种资源如课件、教案、大纲等,后者主要是指网络教学中形成的人的智慧资源,如教师的教学经验、学生学习的技能技巧等。从知识管理的角度来看,这些属于知识分类中的隐性知识,不易用有形的方式表达和传递。从目前各种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现状来看,对于智慧资源的挖掘和积累比较缺失,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如何充分挖掘这些宝贵的智慧资源并将其有效地积累起来,成为当前网络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网络教学平台是网络教学的主要实现途径,资源建设也一直是教学平台的研究热点和重点,但大家关注的更多的是有形资源的建设和积累,忽视了无形的智慧资源,使许多的宝贵经验流失,造成了极大的浪费。在网络教学平台上进行教、学活动的教师和学生大多有着不同的个体特征、教/学环境、教/学经验等,并且它们在网络教学平台上进行活动的过程中必然产生和创造更多的智慧资源如教/学心得、解决问题的技巧、对于平台的使用感受等,如果能将这些资源充分挖掘使其显性化并有效积累,将使网络教学平台的教学效果大幅提高,也能对平台自身建设起到促进改良作用。

我们在进行本校教学平台的过程中在对这个问题思考的基础上也进行了一定的实践探索,试图找到一些较好的问题解决方法。

2 智慧资源——网络教学中的巨大财富

按照知识管理对知识的分类,知识可以分成:知事知识(know-what)、知因知识(kno w-why)、知窍知识(know-how)、知人知识(know-who)。[1]前两类知识是可通过具体的表现形式表达出来的知识,它们可以以课本、大纲、课件、教材等文件形式存在、存档和编码,我们称之为显性知识。后两类知识则难以用具体形式明确表述,如人们的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技巧等,它们大多存储在人的大脑中,难以外显、表达和传播,我们称之为隐性知识。

网络教学平台中的智慧资源按照知识的分类属于隐性知识,其主要包括教师的教学经验、教学管理者的管理技巧、学习者的学习能力等,它们存贮在个人的大脑中,不易被表达、传播和流通。而这些资源正是网络教学的关键资源。对于教师,学会“怎样教”比“教什么”更重要,同样对于学生,“怎样学”是更重要的技能。

尤其是对于教师来说,经验是极为珍贵的资源,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随着一位关键教师的离岗,相应宝贵的实践经验随之消失;新教师刚刚进入教学,由于缺少经验而很难快速进入角色……一个成功教师的教学经验对于其他教师有着极大的影响和指导作用;对于学生也存在相同的问题:为什么接受的是同样的教学内容,学习的效果却大相径庭?如果能分享优秀学生的学习经验将使学生整体学习效果得到提升。让这些宝贵的隐性知识外显形成智慧资源对于网络教学的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只有将个人的作用充分挖掘,优秀的精神和思想才能被保留和传递,形成有形的智慧资源,代代相传。

3 运用知识管理挖掘智慧资源

让存贮在人脑中的隐性知识外显,最终形成共享的智慧资源,其过程是复杂的。它包括知识的表达、传播、交流、再创造的一个循环过程。我们在进行对平台中智慧资源挖掘进行设计是遵循了知识管理的知识动力模型:

参照模型,我们将网络教学平台中智慧资源的挖掘分为以下5个阶段:表达、传播、交流、再创造、积累。

3.1 隐性知识的表达

个人脑海中的隐性知识普遍存在一个记忆周期,尤其是一些即时感受,脑海中闪现的灵感等,其记忆周期非常短,如果没能得到及时的表达和记录可以说这些宝贵资源稍纵即逝。同时,存储在人脑中的这些资源往往呈现无序状态,只有将其表达,进一步整理将其系统化才能进而转化为知识。

隐性知识的表达需要采用一些恰当的方法和工具。我们借鉴了BLOG的思想,在网络教学平台中为每个用户(包括教师、学生、教学管理者)设置了博客即个人页面。在这个页面中,用户可以清楚地看到自己的教学/学习情况,以进行规划形成更合理完善的教/学计划;可以自由地记录下教/学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形成自己的教学日志或学习日志,以记录下自己的即时感受;可以将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认为有用的信息收集,形成自己的个人信息库;可以将别人的个人页面收藏以便交流学习,共享知识……当然,我们最重要的是提供给用户一个书写纪录自己心得、感受、经验、技巧等隐形知识的平台。

3.2 智慧资源的传播

记录下的智慧资源如果不能进行流通,那只是停留在个人的行为,只是将个人的知识进行了整理,获益人也只是本人,其意义将大大降低。知识管理的重要理念就是流通与分享,让更多的人共同习得进而创造出更多的知识。我们在平台中提供了多种资源流通的方式,用户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对平台中的资源进行查看、搜索、收藏。

个人的教/学日志和其个人信息库是共享的,其他用户也可以访问查看。其方式有多种:

1)通过平台的教师博客/学生博客的首页查看热点/最新日志

我们在平台的首页上设置了教师博客/学生博客的直接入口,可以进入相应的博客总页面。这里提供了最新的日志、最热门的日志(按照点击次数统计)、最权威的教师的个人页面链接等信息,用户可以通过这种途径浏览到系统推荐的信息。

2)通过专家系统查看相关教师/学生的个人页面

这里的专家系统是指系统通过各项参数判断出比较权威/经验较丰富的教师或学生,将他们的个人页面链接直接提供在博客首页上,引导更多的用户进行学习。

3)通过搜索关键词找到包含自己感兴趣内容的日志

搜索当然是寻找内容的最常用的技术,我们设置了关键词的查找和全文查找等搜索方式。在搜索结果的排列上,我们是采用优先排列完全符合关键词日志、热点日志和专家日志,以期通过这样的方式帮助用户寻找到最合适的资源来学习。

4)通过搜索找到相关个人页面

智慧资源通过有效的传播可以为更多的人共享,为进一步的交流和资源的再创造打下良好的基础。

3.3 智慧资源的交流、再创造

分享了他人的智慧资源后,适当的交流可以使新知识与自己的知识有效整合,创造出更多的智慧资源。智慧资源是可再生的资源,其魅力就在于它的创造性。只有使平台中的智慧资源流通分享之后创造出更多,才能实现智慧资源的不断积累的良性循环,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平台为用户提供了多种交流方式:通过给他人日志评价和获取他人评价进行异步交流、建立博客群进行群组交流、定时开展特定项目的聊天室讨论进行同步的交流、定期开展由专家主持的有主题的讨论等形式进行多种多样的交流活动。

更重要的是通过多次的交流,在用户之间形成一个教学/学习氛围,养成彼此分享、共同进步的良好习惯,最终能够在用户中形成有着良好的合作精神的学习型组织。

3.4 智慧资源和积累

经过上面四个阶段的流通,平台中已经存在了大量的资源,这些资源只有得到有效的整理,才能进一步积累形成智慧资源库。

这时的资源呈现方式主要按照个人的习惯进行分配,呈无序排列,不利于用户的进一步搜索和浏览。只有对现有资源进行有效的筛选、整理,通过合理的数据分类进行显示才能够形成积累形成资源库。

我们在对现有的资源进行整理中运用了知识管理中的数据挖掘的相关理念和技术,实现了资源的归类和聚合。其步骤如图所示:

信息的筛选主要由信息的价值判断(主要由文章点击次数、关键词、评论次数、发表者的等级等指标判断),提取相对更有意义的信息留存。进而对留存信息进行整理和预处理、根据关键词进行归类、聚合,最终形成智慧资源库。此时,库中的资源可以被有效地搜索、浏览,为用户提供了良好的指导作用。

经过以上几个阶段,智慧资源在平台中得到了有效的流通,发挥了更充分的作用,形成了一个智慧资源表达流通再创造进而实现不断积累的良性循环过程。其具体示意图如下:

4 智慧资源挖掘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相应策略

实践证明,用户普遍认为书写日志是一种利己利人的好习惯,及时记录整理了自己的知识,分享之后更多的人获取了知识同时他们的评价也给自己带来了更多的思考和灵感,进而创造出了更多的知识,这样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但在其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和阻力。

对于智慧资源的挖掘,其阻力主要来自用户本身。因为智慧资源中很多是关乎到个人的利益和核心竞争力,特别是一些关键技术的形成需要很长的时间和精力,拥有了这些等于拥有了相对的优势,所以资源的拥有者出于对知识的独占性心理,往往不愿意轻易将这些主动传播。

针对这种现状,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改善:

1)建立相应的制度规定

人们普遍都存在这样的心理:希望能看到他人的资源却将自己的资源保密。我们在平台的建设中设置了这样的制度:只有发布、分享了自己的个人知识,才可以浏览他人的资源。建立了相对“公平”的资源共享体制。即设置了相对的积分规则:发布个人日志、浏览他人日志分别对应相应的积分,通过这样的制度促使用户多发布自己的资源以浏览更多他人资源。

2)尝试设置激励机制

因为我们的平台的教师大部分是本校教师,我们尝试从物质角度给教师相对的激励。即承认网络教学平台上发布智慧资源的相应工作量,尝试将教师在平台上分享智慧资源的程度与薪金和升职等挂钩,通过物质利益促进用户在平台上共享资源。

5 前景与展望

目前的网络教学平台中,资源的建设大多关注的是有形资源的积累,如素材库、课件库、案例库等。而对于智慧资源则关注不够。本文就网络教学中智慧资源的挖掘提出了自己的粗浅的看法和一些实践的经验,旨在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人类的智慧资源是具有连续性的宝贵资源,目前网络教学开展的时间尚短,对此具有丰富经验的个人也相对较少,其智慧资源就更弥足珍贵。应该说网络教学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只有将这些宝贵的智慧资源挖掘、积累,代代相传,才能使后人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看地更高、更远。

参考文献

[1]李华伟.知识管理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华艺出版社,2002.3.

[2]吴岩,曹卫平.试论知识管理与学习型组织的整合[J].科学导报,2004(8).

智慧资源 篇9

二、高职院校实验资源建设与管理现状

实验室作为高职院校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阵地,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但由于受到观念、制度及技术等因素的影响,当前高职院校实验资源配置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

(一)实验资源配置不均匀

高职院校现存实验资源建设往往缺乏科学合理规划,没有制定与时俱进的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很多时候为了满足教科研或检查需要,对实验室建设及设备、仪器或其他资源进行临时应急采购,部分资源的后期管理应用也相对乏力,甚至有些资源验收之后就被闲置多年,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与此同时少数专业仍然存在实验资源严重缺乏状态,很多新的专业课程开设了,但实验资源建设却没有跟上。

(二)实验室的管理相对独立和分散

高职院校通常根据各专业教学需求建设各自分散的、独立的、小规模的实验室,建设时往往没有对近专业、近学科的实验资源进行合理整合规划,不同专业实验室之间能够直接交叉使用的资源又很少,这种孤立和分散的实验室建设、管理模式不利于实现资源的分享与融合,实验资源的利用率受到极大限制。

(三)实验室管理运行机制不完善,管理技术落后

高职院校现存的实验室管理和运行机制不够完善,各系部和专业教研室之间资源配置往往不能协调,矛盾时常发生,为了完成各自的教学任务而忽略全局利益,共享机制缺乏,资源共享意识低,管理不规范。实验室管理和资源配置方面以人工为主,管理技术相对落后(很多高职院校尚没有自己的实验资源管理中心),管理制度也相对落后、封闭,实验室安全无法得到可靠保障,实验资源配置难有全局上的掌控,共享平台缺乏。

三、智慧学习环境内涵及其支撑技术

(一)智慧学习环境内涵

国内外不少教育界的专家学者对智慧学习环境建设及其应用有颇为深入的研究。在现有研究中普遍要求以先进信息技术作为学习活动的支撑,强调全面感知学习情境信息和形成学习过程数据,以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的方式识别学习者特征,自动生成最佳适配的学习任务和活动,提供合适的学习资源与便利的互动工具,最终引导和帮助学习者智慧学习[10,11]。智慧学习环境融合物理环境与虚拟环境,整合各方面学习资源,实现个性化资源推送,为高职专业课实验教学模式提供新的思路,通过实验课程实现师生及学习成员之间的知识传承、互动交流、资源共享,建立开放、共享、自由的实验资源管理模式,促进高职实验系统建设与管理水平的提升和发展,是信息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师生对实践技能学习环境发展的诉求,也是有效促进教育学习模式和传授方式变革的支撑条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智慧学习环境延伸在高职实验教育方面:以师生自主开放实验学习为目标,以先进丰富的信息技术、实验工具、实验资源等为支撑,为师生提供共享性、全面性、开放性的实验资源库,辅助学生感知实验情境信息,识别高职学生的实验学习特征,自主推送最合适的实验资源和工具,自动记录实验过程、分析实验数据和测评实验成果,辅助完成实验学习反馈,最终促进高职学生提升专业实践技能的新型学习环境。

(二)智慧学习环境关键支撑技术

智慧学习环境需要支持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形式多样、个性化的学习活动,其对学习环境的丰富性支持源于其复杂、先进的支撑技术。智慧学习环境包括智慧课堂的具体环境和智慧校园的大环境。

1. 智慧课堂环境

主要构建技术包括:通用学习支持技术,如电子书、平板电脑、IPAD等其它智能移动设备,智能学习系统,3D虚拟游戏平台,虚拟教学辅助系统,开源学习平台等;交互支持技术,如摄像设备、传感器、RFID标签及其终端、3D技术等,动作捕捉交互平台,虚拟角色扮演,语义网络技术等。多媒体内容呈现技术,如投影技术等;其它专业学科工具,如绘图仪、建模工具等。

2. 智慧校园环境

关键技术包括:

(1)物联网技术

物联网技术实现区域内物与物、物与人、所有的物品与网络的连接,方便识别、管理和控制。其基础技术是信息采集和智能控制,目前主要采用传感器、电子标签以及智能终端等方式实现,采集后经过无线网络上传至网络信息中心存储,再利用相关先进技术对感知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以实现智能控制。

(2)大数据技术

大数据技术是一系列收集、存储、管理、处理、分析、共享和可视化技术的集合。数据来源包括海量的、多样化的交易数据、交互数据与传感数据。大数据技术具有两个重要的内容:数据融合与数据衍生。与传统数据相比,其具有非结构化、分布式、量大等特性。

(3)云计算技术

云计算技术主要强调计算泛在性和分布性,实质上是分布式计算、并行计算和网格计算等技术的融合发展。云计算热潮的出现源于其能够将分布在各地的服务器群进行网联,能够实现大规模计算能力、海量数据处理和信息服务的需求。

(4)泛在网络技术

泛在网络实现信息空间与物理空间的无缝对接,以无所不在、无所不包、无所不能为三个基本特征,帮助人类实现无论何时何地何人何物都能通过合适的终端设备与网络进行连接,获得个体所需的信息服务[1]。

智慧校园环境的建设需要涉及各种先进信息技术,除了上述四种技术外,仿真技术、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导航定位等先进计算机技术也正在得到更多的应用。

四、智慧学习环境下高职实验资源建设

(一)智慧学习环境下高职实验资源建设架构设计

基容此于的同基呈时物于现更物、要有联实联效网现开技对网展术实实的验技验实设指验备术导资数和源据的进库和行建实实实设验验与环验过传境程统数资记的据录实的源,验管又资理重库源。视如建支图建设撑2不教所设同与示之学,处与高过在职程于传实的,验既平统教注台学重管的资学理源习,实库与内验资源展实建验设包自程指括学性不:资资教源源导同学,,相包指和之关括在资大实进处源纲验,、过行在指计程实划中实于验、生教案成,验学例的过、资既过程演源中示,注程师视如生频实重记从、验事课报教件学录告与教、学案,习过所、程网用又内笔络到记课的重、容程相数、关据视的实资代验源码支呈准,或如备演撑现教数示学据成教、资等果源;等与有过和;学效过开程的平台管理,与此同时更要实现对实验设备数据和实验环境数据的管理。如图2所示,高职实验教学资源库包括:教学相关资源,指实验教学过程中师生从事教与学所用到的相关资源,如教学资源和自学资源,包括大纲、计划、案例、演示视频、课件教案、网络课程、实验准备数据等;过程性资源,指在实验过程中生成的资源,如实验报告、过程笔记、数据代码或演示成果等;环境性资源,指支撑实验学习自适应完成的软硬件环境资源,如网络教学平台、移动学习平台、实验学习工具、实验环境数据以及学生的实验学习情境数据等[2]。

以开展动态网站建设实验课为例,实验前,学生可自行登录实验教学资源网观看实验相关内容及操作方法等的相关视频,对实验有一定认识之后,下载实验教学计划和指导书等对实验目的有理性认识,在教师指导下使用各种教学软件进行网站建设相关内容进行实操。

实验过程中,学生可重复观看实验操作视频,可查阅实验数据,并实时记录实验过程、操作步骤、实验数据、实验结果及代码,上传实验结果,提交代码和实验报告等。实验后,在综合教学平台反馈环节,可获得师生互相对本次实验教学效果的评价,在网络教学平台调取已完成的实验数据和过程笔记等资料进行复习,为下次实验和后续学习做准备。实验环境数据主要为自助申请实验课程做准备,方便学习查看实验环境当前情况,实验软件相关信息,知道实验操作软件及相关设置等。学习情境数据主要是指学生当前阶段或本次学习情况分析,记录学生学习和实验过程数据,为资源推送做数据准备。

(三)基于Web的实验资源开放系统

实验资源开放系统一般基于互联网络资源以及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仿真技术、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使实验资源可以处于“实时共享”状态,师生可通过平板、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以Web方式通过用户名密码实时共享实验资源库的资源,通过虚拟会议室或其他方式参与某实验过程,采用电子白板、分组私聊、实时音频和实时视频等形式进行实验分享和讨论,甚至获得权限远程操控实验设备仪器真正操作实验过程获得实验数据。这些资源共享方式方法将大大提升高职院校实验资源利用率,拓宽共享资源途径,为学生提供随时随地的自主实验机会,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同时实验过程以文字、数字、图表、视频、音频等形式反馈给用户。

为了进一步提升实验资源利用率,还可以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扩大受益面,成立实验资源开放中心,不仅仅向在校师生开放,还可以以提供服务的形式向校外的企事业工程技术人员和广大公众开放。基于Web的远程访问实验资源不受时间、地域、身份限制,实现智慧学习环境的“时时、处处、人人”的理念,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和能力,为提高学习者的实践素养提供机会。在这一系统中,每个学习者既是开放资源的受益者,同时也是持续资源的提供者,实验资源开放系统具有开放性、交互性、共享性、可扩展性、持续性等特点,必将成为未来实验教学的热点。

(四)移动实验资源推送系统

实验资源推送是根据实验者学习情况或其当前实验活动反馈情况自动实现资源个性化推送的一种机制,主要是应用大数据和物联网等技术实现实验资源高效管理。在资源推送的过程中针对不同的学习者因人而异、按需提供、主动推送的个性化资源服务方式,同传统的拉取相比,推送最主要的特点是系统通过分析当前登录者学习数据,主动向其发送实验资源,其优势在于信息的个性化和主动性[3]。一般的资源推送过程需要经过以下两个步骤:首先是用户注册完成个人学习信息库,提示自己正在完成或即将进行的专业方向或者学习任务,系统分析用户已存在的学习情境数据和当前需求,接收信息最佳时间、方式等;然后是在合适的时间将合适的信息主动推送给客户,实现个人需求的自动跟踪、反馈并主动传送信息。因此资源推送实质是一种资源找人的交互模式,资源的到达方式可以是视频、音频,或是在屏幕上显示几条链接消息等。

实现资源推送需要两方面的基础数据:首先是用户学习数据库,系统自动收集用户自己的偏好、习惯和需要以及用户学习情境数据,丰富个人信息库,对信息进行归纳、整理,最终形成个性化需求计划数据,基于计划数据提供适时数据查询和分析服务,并据此选择内容和服务以便在移动的过程中随时推送到用户所需学习资源;其次是采集和分析学习情境数据则可以通过物联网相关技术结合学习过程数据,实时捕获实验者的实验位置、时间、过程数据和环境情况等学习情境信息并加以分析,后续完成推送实验资源、活动、工具和服务。

(五)基于物联网的实训反馈课堂

实训反馈课堂以物联网、WIFI等技术为支撑,用表决器、智能手机、电子书包、平板电脑等工具,支持各种形态的互动反馈,采用先进的实时反馈工具实现实时的过程数据统计分析,帮助师生在实验过程中更有效地进行实验教学互动[4]。与此同时完成与学生学习情境数据的绑定,记录实验学习过程数据,辅助分析学生的实验成果,综合教师意见形成更进一步的学习过程数据,最终对学生的学习提供指导和帮助。实验教学反馈是实验资源建设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加强实验反馈和信息管理对实验资源库建设、实验资源推送系统和资源开放系统实现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五、结束语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高职实验资源的建设与发展日新月异,网络化、数字化、智慧化已成为必然趋势。本文针对高职教育教学中智慧学习环境的应用现状,提出了若干智慧学习环境高职实验资源的建设思路和方案,总结当前高职实验资源建设存在不足,分析高职实验资源建设需求,给出智慧学习环境下高职实验资源建设架构,介绍高职实验资源库建设与管理、实验资源开放系统、资源自推送系统和反馈课堂等建设思路,为高职院校建设满足智慧学习需求的实验资源环境提供了理论基础与技术支持。

摘要:本文在分析国内高职实验资源建设与管理现状的基础上,剖析智慧学习环境内涵及关键技术,创新设计出适应智慧学习环境需求的实验资源建设与管理方案。文章结合当前高职实验教学实际,分析高职实验资源建设需求,给出智慧学习环境下高职实验资源建设架构,详细介绍高职实验资源库、实验资源开放系统、资源自推送系统和反馈课堂等建设思路。

智慧资源 篇10

政府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的运行机制应包含政府组织结构机制、政策保障机制、信息整合机制、利益机制、安全保密机制以及共享评价机制。这六种机制中,政府组织结构和政策保障机制起着基础性的作用,而安全保密机制与利益机制是保障性因素,信息整合机制、共享评价机制与动力因素,机制之间的关

系见图:

其中,政府组织结构机制是其它五种机制的基础,推进政策保障机制的形成,通过安全保密机制和利益机制促进政府组织结构相互协调,通过整合机制在安全保密机制和利益机制的协调和制约下实现共享,最后由共享评价机制保证整个运行机制系统的最优化。

政府组织结构机制

智慧城市建设带来了政府组织环境的巨大变化,与此相适应,智慧政务环境下政府组织模型也要适应新的变化,智慧政务中,“如果不能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提供的技术支持,对传统政府组织形态和运作模式进行变革,那么‘智慧政府’只是‘电子化的科层政府’而己”。

智慧政务环境下政府信息共享的基本组织结构就是三类行为主体的组织形式,即政府、企业和公众的互动结构。从组织结构的视角观察,政府信息资源共享就是政府间(G2G),政府与企业(G2B)、政府与公众(G2C)的信息流动。政府、企业与公众又有各自的组成结构,于是便会构成比较复杂的电子政务的社会基础组织结构,而政府的组织结构,是信息共享工作必须重视的基础性因素之一。

(1)政府组织模型设置

智慧政务环境下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的政府组织模型,可以有以下几种。

1)实体与网络化组织并存

网络化组织存在于互联网上,多以政府门户网站的形式向公众公开信息,也可向公众提供信息搜索服务。实体政府组织依然是公众接触政府的通道之一,它可作为网络组织的重要补充,提供给公众在网上不能获得的信息。

2)城市网格

城市网格是近几年才出现的一种城市管理组织新形态。所谓城市网格化管理,是以街道社区为基础,在管理辖区内以1万平方米左右区域为基准划分单元网格,建立网格信息平台,实现市、区、专业处置部门和网格监督员四级联动的管理模式和信息资源共享系统。

(2)政府首席信息官配置

政府首席信息官(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即政府CIO,是政府部门的信息主管。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首席信息官制度的国家,是随着政府信息化发展建立起来的制度。CIO主要职责包括:制定战略规划和计划、监控信息化规划和项目的实施、管理和开发利用政府信息资源、提升部门的信息化实现能力。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促进了电子政务的发展,政府信息资源管理就必然需要政府CIO角色,来帮助政府制定信息规划、建设,并通过政府CIO自身技术优势,建设、实施、监管政府信息建设。

政策环境和政策保障机制

信息资源共享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影响因素多。因此,信息资源共享政策所涉及的问题也是多方面的,它们之间相互联系,形成了一个政策体系。

(1)信息公开政策

信息资源共享政策在指导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同时也构建了信息资源共享建设的保障环境。信息资源共享政策的覆盖范围很广,但对于信息资源建设领域,我们迫切需要的是有关信息公开的法律和政策。信息的公开和流通与信息的安全和保护,二者不可缺一,要从法律和政策的角度做出明确的规定。

(2)标准规范政策

标准规范为信息资源一致性和技术平台的互联互通互操作提供了基本的保证,应围绕信息采集、组织、分类、保存、发布与使用等信息生命周期各环节建立规范和标准。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体系建设中需制订的标准规范包括信息资源分类标准、信息资源标识符编码规范、信息资源核心元数据编码规范、目录编制指南、目录体系建设总则与技术框架、技术平台对外服务接口规范、技术平台内部各模块接口规范、编码规范等等。

(3)经济政策

政府信息资源共享可以带来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是,资源共享的前提是资源共建。而在共建的过程中,必定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因此,国家要把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作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一部分加大对它的投入。政策中要确定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活动经费在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经费中的合理比例及增长速度,明确其经费来源、拨款渠道、支配权限与责任等。同时,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光靠政府投入是不够的。因此,政策要鼓励企业和社会各方面为信息资源建设投入资金,并使这种投入能够得到一定的回报。

(4)技术支持政策

现代社会的信息资源共享是建立在先进的信息技术强有力的支持之上的。迅速发展的网络构成高速廉价的信息传输手段。统一的传输协议与文本格式,使不同时空、素不相识的人们可以同时通过基于相同标准的浏览检索工具访问同一信息。所有这些,都为信息资源共享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技术支持政策就是要根据我国的国情,采取积极和稳步发展的方针,确定我国信息资源共享技术保障的目标、途径、标准、实施方法与步骤;制定全国信息网络化建设的规划、设计、标准、组织和实施方案,加快网络通讯平台的建设;制定数据库建设的规划,改变目前数据库建设力量分散、低水平重复的局面,以及小型数据库的标准化改造,加强对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科技文献数据库、科研基础数据信息库、科研成果数据库、专利数据库等大型数据库的建设等。

(5)管理政策

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运行需要有效的管理。而管理的手段就是制定科学的管理政策。目前急需制定《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条例》,其主要内容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1界定各级政府信息资源管理部门与信息中心的职责和分工;

2建立各部门提供共享信息的内容、范围和规则;

3建立信息资源采集、登记注册、加工、储存、交换与发布管理制度;

④建立信息资源交换与服务结算和监督制度;

⑤政府机构信息主管和组织机构设置制度;

6执行信息资源共享工作情况的奖惩条例。

(6)人才配置保障

人才资源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推动者,也是其他各种创新资源要素的使用者,对于充分发挥创新资源的内在价值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应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要在政府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发挥人才的潜力,稳步推进资源整合和共享的实施。可以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人才的整合:一是针对特殊重要的科研任务,组织来自不同单位(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高水平的科研人员,形成一新的合作群体,在一定时期内集中完成任务;二是通过建立高效的人才激励机制促使科技人才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性,使人才资源充分发挥自身的才智价值。

信息整合机制

智慧城市环境下中的信息整合,就是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前提下,基于公众的信息服务和政府提高管理水平、办事效率的需要,对现有的政府信息资源按照科学的、合理的、有组织的、系统的进行整理合并有机集成的信息处理过程,通过信息整合,实现特定范围内的政府信息资源的共享,满足不同用户对信息的不同层次的需要,从而发挥政府信息资源和网络的最大价值。经过整合后的信息资源应该具有准确性、权威性、广度性、深度性、可靠性、有效性、时效性等等。

实施手段包括:

(1)数据集中

这是指根据跨部门协同办公的需要,以部门业务信息为基础,从标准、流程、数据三个方面来设计,形成“物理分散、逻辑集中”的公共数据中心。通过制度保障和技术支持,对关键部门、重点业务、重要数据,进行集聚,统一处理,形成统一的政务信息资源目录和政务信息资源库,形成海量数据交换、共享、查询和管理机制。进一步通过数据集中挖掘,提高数据利用率,提高各级政府行政管理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

(2)资源共享

以用户的信息需求为基础,充分了解信息资源的布局,确定信息交换的标准和流程,将集中整合处理后政府信息资源,通过信息发布平台、信息交换系统,提供各方用户使用,这是信息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方式。

(3)平台统一

这是为了降低信息应用系统开发和电子政务建设的成本,今后政府各部门的信息系统的建设,将基于一个统一的政务信息交互平台进行建设,现有的信息系统也将根据这个平台的技术标准和目标逐步合并升级。

利益机制

政府信息资源的利益机制是指通过有效的领导、详细的制度、良好的激励措施、广泛认同的意识,科学地制约和平衡政府信息资源共享中的各种利益关系,达到互惠互利和多方共赢的目的。电子政务环境下的政府信息资源,利益的多重性及其对立与冲突是利益机制存在的深层原因。由于政府信息资源来源比较复杂,部门林立,导致了其利益关系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利益关系的协调应把握好利益机制的基本特性。

(1)利益机制是一种平衡机制

政府信息资源共享中的利益关系既表现为一种状态也是表现为一种过程。作为一种状态,表现为各信息资源拥有主体之间在权益分配和权利义务关系总体上的平衡与协调。作为一种过程,就是利益关系不断完善并由不合理趋于更加合理的动态过程。

(2)共享中既有权利也有与义务

政府信息资源的共享,是信息公开条例规定的各政府部门的义务和责任。政府信息资源拥有者,既有共享其他部门信息资源的权利,也有拿出自身资源共享的义务。与此同时,在共享过程中,我们也要保证信息资源拥有者其利益不受损害。

(3)效率与公平的一致

在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的利益关系中,效益与公平的矛盾关系普遍存在。由于参与建设信息资源的部门较多,投入较大,参与各方对于部门的利益更加注重。利益制度若公平则能促进效率的提高,反之,制度的不公平,不合理则导致低效率。

政府信息资源的利益机制建立可以通过以下手段:

(1)法律法规

通过立法对保障政府信息资源拥有者的权利和义务,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对行政机关公开信息做了硬性规定,同时也规定了行政机关提供政府信息可以收取检索、复制、邮寄等成本费用。

(2)政策引导

政府可以对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涉及的方针政策、产业布局以及具体问题进行统筹考虑和利益兼顾,通过制订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的国家和地方信息政策,利用政策的指导、调节和干预作用,规范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活动与行为。还可以通过产业倾向政策、特许经营权等手段,支持和引导中介机构(商业机构、非政府组织)参与政府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同时也保护开发者的利益要求。

(3)市场调节

是指引入市场机制,通过市场对政府信息资源优化配置,降低开发成本,提高政府信息资源利用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一方面政府可以处于自身技术水平和效率的考虑,把一些基础性信息资源的采集和整理交由中介机构,支付一些服务费用,另一方面鼓励中介机构开发一些特色信息资源或者有商业利益的信息资源,支持信息开发成果走向市场,促进社会信息产业的发展。

(4)管理教育

政府应该注意培养公务人员的信息资源共享的观念,反对狭隘的部门利益关,提倡服务和奉献精神,同时建立绩效考核制度,在管理层面上,把政府信息资源共享作为部门、成员评价和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让“公众是否满意”、“政府资源共享效果如何”真正关系到一个单位的生存状况及其工作人员的切身利益, 使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的利益杠杆落到实处。

安全保密机制

政府信息资源共享依赖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而存在,它是搭建在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网络平台上,包括政务内网、政务外网和互联网,而互联网的安全先天不足,是一个无行政主管的全球网络,自身缺少设防和安全隐患很多,对互联网犯罪尚缺乏足够的法律威慑,大量的跨国网络犯罪给执法带来很大的难度。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的安全保密问题涉及对国家秘密信息和高敏感度核心政务的保护,涉及维护公共秩序和行政监管的准确实施,涉及到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质量。

安全保密机制就是指出于保护政府信息资源价值不受侵犯,保证其拥有者面临最小的风险和获取最大安全利益的目的,采取积极的策略和手段,防止信息在吸收、处理、传送、保存等过程中被窃取、篡改、和破坏,政府的信息环境、信息基础设施、信息内容、信息应用等能够抵御侵犯而具有包括保密性、完整性、真实性、可用性和可控性的特征。

保障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的健康发展的手段有:

(1)确定有关安全保密的法规

需要设立详细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法规,为不同种类的秘密信息资源设定合适的密级。信息资源共享追求共享为原则,不共享为例外,但绝不可以此为理由而无视他人的隐私。需要法律规定公众什么情况下可以查阅的个人信息资源,可查阅的范围。

(2)加强安全组织与管理

改变传统的安全管理方法和手段的模式,以完成和强化信息安全的管理,实现现代的系统管理技术手段。包括建立相应的信息安全管理机构,实行国际标准BS7799和ISO/IEC17799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标准。对信息安全进行动态的、全面的、有效的、不断改进的管理,使政府的信息安全以最小代价达到需要的水准。

(3)建立安全标准与规范

对安全产品实施统一的标准和规范,有利于保证产品安全可信性、实现产品的互联和互操作性,以支持电子政务系统的互联、更新和可扩展性,支持系统安全的测评与评估,保障电子政务系统的安全可靠。

(4)安全技术手段

例如利用VPN技术,不同部门、不同业务之间进行隔离。防火墙、安全数据库漏洞扫描、入侵检测、计算机病毒防治工具等安全防御措施。

共享评价机制

“政府信息资源共享评价”的目标是指:通过构建一个清晰、简洁、实用的评价方法,较为准确地反映一个地区和一个部门信息资源共享的基本情况,较为客观地评价地区和部门领导推动信息资源共享工作的情况,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以便于提出对策,推动信息资源共享工作更快发展。

“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评价体系”应该坚持科学性、实用性、操作性、前瞻性的原则。在研究方法上要特别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在“评价框架”设计上特别注意“评价”与“统计”的区别。在“评价指标”的设计上特别注意服从各领域的评价功能,而不囿于现有的统计指标体系。在“指标类型”的选择上注意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的结合。在“评价应用”上注意单项评价与综合评价并重。

政府信息资源共享决定于多个因素,因此其评价工作也极为复杂,因此相对于多个因素以及根据评价原则,对于评价的总体框架设计了一定的层次结构。

智慧资源 篇11

关键词:智慧城市;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机制;策略

1 智慧城市理论与实践概述

1.1 理论基础。随着全球物联网、新一代移动宽带网络、下一代互联网、云计算等高新科技的迅猛发展,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正蓄势待发。根据IBM在2009年8月发布的《智慧的城市在中国》中提出的“智慧城市”,将这一崭新的理念作为城市发展的一种新型策略——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在其管辖的环境、公共事业、城市服务、本地产业发展中,充分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智慧地感知、分析、集成和应对地方政府在行使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政府职能的过程中的相关活动和需求,创造一个美好的生活、工作、休息和娱乐环境。

“智慧城市”理念问世以来,国内外相关企业、研究机构和专家,纷纷对其进行了定义和研究。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智慧城市建设必然以信息技术应用为主线。智慧城市可以被认为是城市信息化的高级阶段,必然涉及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而信息技术是以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和大数据等新兴热点技术为核心和代表。第二,智慧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信息技术与其他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并共同发生作用,促使城市更加智慧地运行。第三,智慧城市是城市发展的新兴模式。智慧城市的服务对象面向城市主体——政府、企业和个人,它的结果是城市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提升和完善,终极表现为人类拥有更美好的城市生活。[1]

1.2 实践经验。我国在进入智慧化发展阶段后,各地方政府普遍重视智慧城市建设工作。2012年,住建部公布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共有90个城市入选;2013年,国家科技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智慧城市总数达193个。[2]

近两年,许多东部沿海城市或一线城市都在摸索智慧城市的建设,纷纷启动“智慧城市”战略,意在抢占先发优势。这些城市的相关规划、项目和活动渐次推出,进入了我国智慧城市的第一梯队。以深圳为例,在2010年2月4日的全市科技工贸和信息化工作会议暨工矿商贸企业安全生产工作会议上,出炉了两个关于深圳未来走向的最新名词——“智慧深圳”、“低碳工业城市”!代市长王荣更是指明深圳要抓住城市竞争能力要害,“不能工业上比不过内地、服务业又不如香港,那么城市将变得不伦不类,没有特点”。[3]因此,深圳一方面打造以无线城市为载体的“智慧深圳”;另一方面,转变发展模式,建设低碳生态城市。当深圳在科技、人文和生态方面都达到“智慧城市”的标准时,一个洋溢着文化气息的“智慧深圳”就诞生了。

2 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地位

就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现状而言,基础设施建设已取得一定成果,如智慧交通、智慧安居、智慧物流、智慧贸易、智慧健康保障体系等方面的服务和项目都卓有成效。[4]但相对而言,智慧城市的软实力还较为薄弱,城市的信息资源能否满足人们利用,城市的文化价值能否传承,城市的社会记忆能否延续,关系到城市精神、理念、特色、发展战略等竞争力要素。

一个城市,只有硬件发展是不够的。要走向“智慧城市”就不能忽略城市信息资源、文化资源对于社会进步和城市发展起到的重要推动作用。长期以来,我们把档案资源开发孤立化,没有提升到城市建设的层面。其实,档案资源建设与智慧城市建设紧密相关。将档案信息资源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既是对智慧城市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也让智慧城市的文化价值得以通过档案的文化价值来实现;近年来反响热烈的数字档案馆,也是建设智慧城市的大本营,是信息化过程中产生各类信息资源的开发、处理、存储、利用中心,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发挥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因此,必须强化档案资源建设为智慧城市服务的理念,扩大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影响力。

3 档案信息资源开发要强化为智慧城市建设服务的观念

3.1 领导者的观念转变:资源宝贵,必须开发。档案资源开发的外部环境和内部要素至关重要。从某种程度上说,一个城市的市政府,特别是市档案局(馆)长及其下级分管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领导,这些领导者的档案资源开发观念,直接影响到智慧城市建设中的档案资源的运作,特别是领导层对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要求,将最终决定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为智慧城市建设服务的决策。[5]因此,不仅要从外部营造有利于开发档案信息资源,服务智慧城市建设的良好氛围,更要从内部主导制定档案信息开发服务政策,提供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必备条件。

一般来说,档案局(馆)除了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工作的分管领导外,其他部门对档案信息化的了解不多,认识和敏感程度不高,以至于忽略了档案是可以为智慧城市建设服务的宝贵信息资源。从管理学的角度讲,对智慧城市建设中具有独特作用的档案信息资源视而不见,实质上是一种资源的闲置或者浪费。所以,档案局(馆)领导者,尤其是分管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工作的领导,其观念必须转变为“资源宝贵,必须开发”,[6]而不是“且用且开发”的消极态度。对档案工作者的期望值也要提高,不能要求其只应付日常的保管和利用工作就行,必须认识到档案信息资源是智慧城市建设不可多得的、非常宝贵、作用独特的信息资源,[7]必须通过各种途径保证档案信息资源的有序开发。

3.2 利用主体的观念转变:解决问题,需要开发。长期以来,档案馆(室)的工作不被社会大众所理解,存在档案信息资源开发观念的认识误区,第一种认识误区是历史原因导致的,片面强调档案的机要性、保密性,认为档案不能随便加以开发利用。第二种认识误区是缺少沟通交流导致的,认为档案仅是尘封的历史,档案工作就是收集归拢、抄写装订,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和学问,更不要说开发档案资源,或提供深层次的档案信息产品了。

社会大众作为档案信息提供服务和利用的主体,却看不到档案对于智慧城市建设的信息开发作用,提不出有利于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建议,长此以往,无疑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随着档案信息化程度的提高,政府信息公开力度的加大,档案部门必须强化公众的档案意识,帮助利用者转变观念,使之正视档案馆(室)的使命和职能。鼓励他们从解决智慧城市建设实际问题的角度,大胆地提出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合理建议和利用档案信息开发产品的正当需求。[8]

3.3 档案工作者的观念转变:大有可为,积极开发。近年来,智慧城市建设已经在许多城市如火如荼地开展,但仍有一些偏远地区的档案工作还很落后,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观念陈旧,导致档案馆(室)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时常缺位。普遍存在着档案工作者守着丰富的档案信息资源难以为智慧城市建设有所作为。这种缺位导致了:一是智慧城市建设中许多问题因为档案信息的提供不到位、不及时而难以解决,或者是造成了智慧城市建设的重复和浪费现象严重;二是使档案馆(室)失去了通过提供信息开发产品为智慧城市建设服务的机会,也失去了自身发展的机会。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影响到城市生活质量、城市未来发展的大事,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又对智慧城市建设有着独特作用。因此,档案工作者必须树立这样的观念:在智慧城市建设背景下,开发档案信息资源大有可为,明确“积极开发档案信息资源,主动服务智慧城市建设”的思路。通过激活档案信息,主动提供服务,利用智慧城市建设平台带给档案工作发展机遇,提升档案工作水平。

4 建立为智慧城市建设服务的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机制

目前很多国家综合档案馆为智慧城市建设做了不少资源开发工作,但基本上是自发的,而不是出于工作机制本身的要求。要使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更好地、自觉地、有针对性地服务智慧城市建设工作,必须建立为智慧城市建设服务的开发机制。[9]

4.1 将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工作纳入智慧城市建设范畴。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工作本身就是智慧城市建设工作的组成部分,是城市文化积淀的保存、整理、选择和利用,实际上是依据已有城市信息资源整合出新的信息内容和形式。档案工作具有的存储和传递信息的功能,是智慧城市尤其是城市的规章制度、行为规范、精神文明形成的重要渠道。因此,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工作纳入智慧城市建设范畴,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保障。

政府在制定智慧城市建设考核评估办法时,应将开发档案信息资源作为重要的考核内容。在制定、落实智慧城市建设的规划、计划时,应兼收开发和利用档案信息资源的内容,引导各有关单位、部门在智慧城市建设中以各种方式开发档案信息资源。

4.2 将服务智慧城市建设的要求纳入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工作范畴。要充分发挥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作用,把服务智慧城市建设作为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工作的重要使命,关键在于围绕智慧城市的各项工作及时提供信息服务,开发各种档案信息产品。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工作服务智慧城市建设的最好途径就是根据智慧城市建设的需要,开发各种档案信息产品。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工作,如果不纳入为智慧城市建设服务的规范要求,仍然处于自发状态,就等于没有抓住智慧城市发展的契机,同时,智慧城市建设也不可避免地丧失了重要的信息资源和文化资源。在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工作中落实服务智慧城市建设的要求,一要根据智慧城市建设的实际需要开发档案信息产品。档案馆(室)要与外界保持联系,以获取智慧城市建设的动向,判断其档案信息产品需求的内容和层次。二要及时了解智慧城市建设中档案信息产品的使用反馈信息,评估档案信息产品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效用,为下一轮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做准备,尽量避免因为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成果的滞后而影响实际使用。三要推行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等级评定活动,制定出符合实际的具体实施办法,将服务智慧城市建设作为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重要内容,纳入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工作等级评定评估指标体系之中。[10]

4.3 加强档案信息资源的时效、质量和数量建设。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之所以会出现服务时效滞后的问题,一个重要原因是档案馆(室)内部机构设置和人员安排上缺少对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功能的通盘考虑。这当然会造成档案馆(室)对智慧城市建设的需求响应不足,容易出现方向判断失准、专业化程度低、缺少专业人员、开发周期长、开发效果差等不良状况。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要根据自身具体情况,调整档案馆(室)的内部机构设置,或者安排专人负责,或者将之明确为档案人员的岗位职责。[11]一是在档案馆内部设置档案信息资源开发部、档案编研部、档案展览部等机构,专门负责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事宜。二是以信息技术为主线,全面推行归档文件信息化制度,安排专人负责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工作。三是需要扩大收集范围,加强体制外档案、民生档案的收集利用,建设成综合档案馆(室)。[12]

5 结语

“智慧城市”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美好的前景,未来人们将生活在快捷而又聪明的城市里。而智慧城市背景下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应该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需要和外界不断地交换信息、能量,才能更好地发展。通过内外结合,培育为智慧城市建设服务的能力。对外做好公共关系,切实扩大开发主体和把握利用需求;对内提高档案人员整体素质,确保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质量。此外,档案馆(室)还应充分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提升档案信息产品的服务能力,从而为建设智慧城市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中国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是什么[N/OL].[2014-04-20]. http://www.smartcitychina.cn/redianxinwen/2014-04/2059.html.

[2]中央政府门户网站.住房城乡建设部:2013年度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N/OL]. [2013-8-5].http://www.gov.cn/gzdt/2013-08/05/content_2461584.htm.

[3]陈柳钦.智慧城市:全球城市发展新热点.青岛科技大学学报[J]. 2011.3, 27(1):8~16.

[4]青岛早报. 青岛成“智慧城市”双试点 首批共20个城市[N/OL]. [2013-10-10]. http://www.sd.xinhuanet.com/lh/2013-10/10/c_117648648.htm.

[5]宋春娥,韩玲.档案馆开发信息资源的措施[J].档案管理,2002(4):31.

[6]高洁,韩玲.档案馆开发信息资源的几个优势[J].档案管理,2003(3):34.

[7]关继南.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与档案馆公共服务能力建设[J].中国档案,2006(4):47~49.

[8]何振.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模式建构与优化[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5(6):70~75.

[9]戴志强.以公共档案馆为主体整合共享性档案信息资源的思考[J].档案学研究,2010(1):32~36.

[10]郭厚芳,鲁志华.公共档案馆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模式研究[J].湖北档案,2009(5):8~10.

[11]纪玮.论档案馆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05:157~158.

[12]王文亮.公共档案馆信息资源的网络利用研究[J].价值工程,2013(3):189~191.

智慧资源 篇12

从“十五”到“十二五”, 北京市水务信息化工作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平台公用、资源共享;应用先导、务求实效”的原则, 建设完成1个基础设施平台、1个中心综合数据库、6个业务应用体系、3个保障环境, 在“信息水务、数字水务和智慧水务”的3个阶段发展规划中, 目前已经基本完成“信息水务”阶段的发展任务, 形成了“数字水务”的基本成果, 已经初步具备向“智慧水务”发展的条件。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水务信息资源体系建设的逐步展开, 北京水务数据资源建设从最初的零散、独立模式发展到现今标准化的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模式, 发布了数据库建设标准和要求, 建设了中心综合数据库, 水务数据资源管理得到有效推进, 为水务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奠定了良好基础, 支撑了北京水务的可持续发展, 水务信息化建设进入“整合共享、深化应用”的发展阶段。为此, 有必要明确北京市水务数据资源建设的关键点, 选择合适的技术方案, 构建整合、高效的水务数据资源体系。

1 北京智慧水务对数据资源体系的需求

随着水务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化, 各项水务业务对信息化提出了新的需求, 作为“智慧北京”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北京市水务局提出了“智慧水务”的发展目标:运用智慧方法, 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 改进水务部门与其它各级政府部门、企业和公众交互的方式, 提高服务的效率、灵活性和响应速度, 在电子政务、水务业务管理、信息监测、水安全等各个领域提供智能化的服务与支撑。

对照北京智慧水务的发展目标, 北京水务数据资源建设还存在以下一些迫切的问题需要解决:

1) 需要进一步统筹集约和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现有数据资源和基础空间信息资源分别管理, 集约化程度不高, 相互之间关系不明晰, 综合利用效益不高, 需要进一步加强数据资源的集成。

2) 需要进一步提升辅助决策和公共服务能力。在政务公开、水务便民服务、政民互动、科学用水指导、汛情发布、提高用水效益保障等各项业务中, 需要数据资源的进一步整合、共享, 提升对领导决策的辅助支持能力, 强化公共服务能力。

3) 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业务协同和资源共享的支持能力。在防汛、水资源、水环境管理的工作中, 更有效地支撑水务局与气象、交通、市政、环保等部门的业务协同和资源共享。

2 北京水务数据资源体系设计

针对北京智慧水务数据资源建设的需求, 北京市水务局在现有综合数据库和水务普查数据的基础上, 拟构建一套整合、开放、高效的水务数据资源体系。

2.1 水务数据资源的逻辑划分

按数据类型划分, 水务数据资源可分为属性和空间2种数据。根据数据存储结构的不同, 属性数据又分为结构和多媒体2类数据。结构数据是整个智慧水务数据资源的主体, 按照更新频率的不同又可分为监测、基础和业务等数据, 具体如图1所示。

2.2 水务数据库的总体框架

根据数据资源逻辑划分成果, 在保护现有建设成果 (综合库) 的基础上, 突出水务数据资源体系业务支撑关系, 构建层次合理、结构稳定、有效应对上层需求变化的数据库总体框架, 构建的数据库框架如图2所示。

在总体框架下, 根据水务业务形成不同的主题数据库, 各主题数据库必须建立互通互联的逻辑关系, 才能发挥支撑决策分析的功能, 建立的主题数据组织图如图3所示。

新构建的数据库系统既要充分继承和利用过去十余年水务信息化建设的已有成果, 又要有机地集成水务普查产生的新成果, 即能补充和完善信息资源, 可扩展和丰富共享服务, 充分运用动态水务数据资源, 向水务局局机关、局属单位、区县水务局及外部单位提供一套简明, 便捷, 多样的数据服务模式, 以多种方式让用户获得数据, 形成水务数据资源的长效应用服务。

2.3 水务数据资源体系的构建方法

设计科学的水务数据资源架构, 既保证数据管理的有序、安全, 又保证资源利用过程的便捷、高效, 将基础信息、空间数据、实时业务数据有效地整合, 使水务数据与水务业务关系信息、水务数据与空间关系信息有机结合, 成为体系建设过程中的关键。

面向对象方法将具体事物视为不同的客观实体, 将事物的属性和对事物的处理方法统一研究, 是人们认识和表示客观事物的习惯性的方法, 符合人们实际进行的认识机理和实践过程。采用此种方法, 可以通过可构造的手段将客观对象分层次地表示出来, 用有限的构造手段与有限步骤建立起一个客观模型[1]。

在水务数据资源体系的建设过程中, 引入面向对象的数据组织方法, 将数据对象的属性值与数据对象间关系统一于数据对象的抽象概念内, 使水务基础、空间、业务等数据及各种数据间的多维度复杂关系整合为直观有序的有机整体, 以便于数据的管理、共享与业务支持。

在面向对象的方法中, 类是对具有共同属性和方法的对象的抽象和概括的描述模型, 类给出了属于该类全部对象属性与行为的抽象定义[1], 现实中的各种实体对象是类定义的一个实例。

基于“类”的定义, 对象可以实现封装性、隐蔽性和稳定性, 较好地满足水务数据资源架构所应满足的有序、安全、便捷、高效的需求。

2.4 水务数据资源体系的建设方法

为了有序地组织多维度的、包含复杂业务和空间关系的水务数据, 在建设水务数据资源体系的过程中, 基于面向对象的思想进行水务数据的组织管理, 使系统可以更好地对各种复杂业务和空间关系的查询、统计操作提供支持。水务资源架构的基础是对各种水务对象统计、分类、抽象后形成的水务对象类描述。对象类的组成包含对象的属性、关系及处理对象的方法。由系统复杂度和工作量限制, 在资源体系建设的第1阶段, 水务对象类的组成只包括对象的属性及关系。由于面向对象方法的可构造性, 处理对象方法的集成工作可以在后续工作中分布实施。

对象的属性类似关系型数据模型的表与字段, 可以和现有成熟的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及信息化建设积累下来的海量历史数据实现良好的兼容。在水务对象分类的基础上, 具体的水务数据以水务对象类的实例形式, 采用数据表的形式在关系数据库中存储, 对象类与对象之间, 利用对象类映射表, 实现面向对象方法的数据管理与组织。

水务管理和各种应用过程中涉及到的各种数据间存在着相关性, 这种相关性产生的水务数据关联关系在数据资源体系建设中尤为重要。传统的基于关系型数据库的数据管理系统, 侧重对象的具体属性值的存储管理, 在关系处理上, 简单依赖于数据库系统的检索功能, 导致在各种管理、统计应用中, 数据系统的支持效率低下。为了加强对业务的支撑, 提高复杂的多维数据之间的组织, 对不同对象类之间的关系进行抽象, 形成对象关系类, 对象关系类以继承的形式包含在不同的对象类中, 可以理解为一种特殊的关系属性数据。

在数据资源系统的具体实现过程中, 根据实际需要, 应将工作重点放在数据之间的业务和空间关系上。业务关系是指对象类之间在不同的业务应用中发生的各种关系, 如管理、工程、取水、供水、流入、流出等;空间关系是指水务对象实体之间存在的一些具有空间特性的关系, 包括距离、方向、拓扑等关系, 空间关系是空间数据组织查询分析推理的基础[2]。目前, 空间关系的定义方法没有统一标准, 常采用的空间关系包括相交、相接、重叠、包含、穿越等, 不同的系统常根据系统应用的需求自行设定。

2.4.1 水务对象分类

在数据资源系统的具体实现过程中, 参照水利部信息中心标准, 对水务管理对象进行抽象、分类。具体按门类、大类、中类、小类4个级别, 将水务对象分为54个具体对象类[3], 部分分类如表1所示。

2.4.2 数据之间的业务关系

在数据资源系统实现过程中, 根据具体的业务实际, 归纳出具体的对象之间的关系类别, 确定了37种对象间关系, 部分关系类别如图4所示。今后, 还要根据业务需求不断整理丰富。

对应到具体的对象类, 确定具体对象之间的关系, 应根据业务需求不断整理丰富, 部分对象间的关系如表2所示。

2.4.3 数据之间的空间关系

考虑到业务应用的需求、系统建模的复杂性等因素, 首先将水务对象归纳为点、线、面3种空间要素类型, 然后将不同类型的对象间关系区分为包含、衔接、跨越、压盖、不相交等5种关系。如流域与水文站、渠道与灌区间、大流域与子流域等, 前者在空间属性上包含后者, 形成了包含关系;堤防工程在空间属性上是线状要素, 这类水务对象的空间属性是其表达的水务对象的一端与另一线类型对象的一端相互衔接, 形成了衔接关系;河流与渠道、渠道与渠道之间发生的一个对象从另一个对象的上方或下方穿越, 形成了穿越关系;空间属性中点类型对象落在线对象上, 点对象落在面对象的边线上, 线对象和面对象的边线重合等情况, 在水务对象中主要表现为水电站河湖取水口或排污口等落在水系岸线等情况, 形成压盖关系;对象的空间属性中相互之间没有相交约束, 如堤防工程与水系岸线间不存在相交约束, 这类对象之间就形成不相交关系。

对应到具体的对象类, 部分对象空间关系如表3所示。

3 结语

针对北京市水务数据资源建设过程中的关键问题, 引入面向对象的数据组织方法, 使复杂的水务数据及其多维度关系整合为直观、有序的有机整体。以一个水务对象为主体, 从多维度对其进行描述, 形成多个相互关联的信息。在数据使用时, 每一个数据不再是独立的个体, 找到一个对象就可找出与其相关的全部要素;同样找到一个要素, 就可以找到其描述的对象及其他相关信息。面向对象的数据组织方法在水务数据分析、统计、规划、计算中, 相对与传统的基于关系的数据组织方法, 更加全面、快速、有效, 便于数据的管理、共享与业务支持。

这些工作已经在北京市“智慧水务”数据资源体系建设过程中进行了实践验证。目前, 水务数据资源体系建设已完成了总体设计, 并初步完成了面向对象的数据组织方法在关系型数据库环境的功能实现, 证明了此方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能够有效支撑“智慧水务”的应用体系建设。

摘要:分析北京市水务局“数字水务”的建设现状和“智慧水务”的发展目标, 提出水务数据资源建设方法, 即在现有综合数据库和水务普查数据的基础上, 构建一套整合、开放、高效的水务数据资源体系。通过研究发现, 在水务数据资源体系的建设过程中, 引入面向对象的数据组织方法, 将数据对象的属性值与数据对象间关系统一于数据对象的抽象概念内, 可以使水务基础、空间、业务数据及各种数据间的多维度复杂关系整合为直观有序的有机整体, 以便于数据的管理、共享与业务支持。

关键词:智慧北京,智慧水务,框架,水务数据,数据资源,体系

参考文献

[1]廖楚江, 杜清运.GIS空间关系描述模型研究综述[J].测绘科学, 2004, 29 (4) :79-82.

[2]程益联, 刘九夫.水利普查对象和指标编码初探[J].水利信息化, 2010 (2) :22-24.

[3]刘东旭.水文数据资源目录体系建设研究[J].数字技术与应用, 2011 (11) :113-114.

[4]寇怀忠, 梁剑辉, 朱辰华.数据资源共享与交换的思考与实践——以“数字黄河”工程为例[J].水利信息化, 2010 (1) :17-20.

上一篇:振动抑制下一篇:非那西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