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训练

2024-06-07

智慧训练(精选8篇)

智慧训练 篇1

800米跑是江苏省普通高校体育专业加试项目中的一个科目。为提高800米训练实效,减轻学生练习时的痛苦,笔者与学生群策群力,通过不断优化与改进,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800米训练策略。现呈现出来与同仁们共享,并欢迎商讨和改进。

一、起因

原始方法:语言激励法

传承与发展是一对孪生姊妹。笔者最初采用的训练方法是依据自身的经验总结而成的“语言激励法”,即教练员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并分配具体的任务,学生各司其职、轮转换位。

具体做法:安排一名学生持秒表站在800米起点处发令并计时,当学生们跑完第一圈(400米)时逐个告知其所用的时间,慢了就提示“加速”,快了就提示“减速”;当学生们跑至500米~600米时,站在此处的学生要提示“坚持”、“摆臂”、“抬腿”(这一区间是学生达到生理极限的位置),当学生们跑入700米弯道时,站在此处的学生开始呼喊“调整”、“准备冲刺”(弯道利于加速),当学生们跑入最后100米的直道时,计时的学生和教练员一起提示“摆臂”、“抬腿”。

用这样的方法训练一段时间后,在一次训练总结会上有学生提出:“跑到400米时,别人无论怎么喊,基本听不到,在600米~800米这段距离,如果一定要听清楚,就只有减速”。另一位学生则更加专业地提出:“身体正缺着氧呢,哪里有多余的氧气分配给大脑去听喊话?”针对同样的问题,又有学生说:“我速度慢,可以听到大家的加油声,但是真没有体会到‘听后精神一振’的感觉!”其他学生也纷纷表示赞同,一致认为“语言激励法”的效果并不明显。笔者没有立即表态,而是在接下来的训练中继续试用了两次,通过这两次试用,笔者深刻地认识到“人体在进行大负荷运动的情况下难以接收到外部信息”和“言传不如身教”这两个基本常识。

二、变革

1.助力推跑

针对“语言激励法”在使用中出现的问题,笔者紧急组织学生们召开了第二次总结会。会上,笔者提出“保留部分语言刺激再添加其他手段”的建议,学生们就这一建议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学生A说:“跑不动时,真希望能有人拉着跑!”学生B接着说:“我觉得在跑不动想停下来时,如果有个人能推着我跑的话,我肯定能坚持到底!”笔者根据学生的讨论,及时总结并设计出了“助力推跑”的训练方法。

具体做法:2名水平相当的学生为1个小组,3组学生为1个大组,将全体学生分成若干组,第1组的2名学生先跑,第2组的2名学生在500米处准备“推跑”,第3组的2名学生在650米处准备“推跑”,以此来弱化学生主观上的减速,帮助其坚持到底。这种训练方法的训练效果也较之前的“语言激励法”更胜一筹。但在这种训练方法练习中出现了摔倒受伤的情况,渐渐地给学生心理上蒙了一层阴影。笔者仔细分析,“推跑动作的不规范”和“被推跑学生的被迫性”是造成训练伤害的根本原因。

2.橡皮带拉跑

“推跑”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就不能称得上是成功的变革,于是学生们主动进行了商讨,大家认为,“推跑”的本质是“借助外力”,“推”等同于“拉”,于是学生们便尝试使用跳绳进行“拉跑”,最后改良为用弹力带进行“拉跑”。

具体做法:3名学生为1组,学生A和学生B手持橡皮带分别站在500米和700米处,当学生C跑至500米处时,学生A将橡皮带的另一端交给学生C进行拉跑;当学生C跑至700米处时,学生B将橡皮带的另一端交给学生C进行拉跑。这样做的好处是:利用了橡皮带的伸缩特性,2名学生间的距离可近可远,避免了身体接触。此外,当学生C实在跑不动时,可以主动松开橡皮带,最大程度上避免了摔伤事故的发生。

这是一次没有教练员参与的改革,当笔者看到学生主动改进训练方法并付诸实践时,非常惊讶也非常欣慰。在保质高效地训练一段时间之后,又有个别学生提出了新的意见。1名特别积极上进的学生说:“这样的训练方法虽然在上一种训练方法的基础上有了较大改进,但依然存在弊端:一是这种训练方式比较浪费时间和精力;二是拉跑者在拉跑的过程中自身没有受益;三是被拉跑的学生也不一定能获得多大的好处”。该生所言不无道理,首先,训练时间是下午放学至第一节晚自习之间,时间极其宝贵;其次,被动的牵引跑极有可能削弱学生们的练习积极性;最后,“拉”与“被拉”两者之间未能形成跑动中的“利益共同体”。

3.重合跑

为了寻找更好的办法,笔者继续召开训练会议,提出围绕以上三种训练方法重新进行设计:第一,追求跑动中的“群体利益”最大化;第二,要节约时间;第三,能提高练习积极性。经过几番讨论,最后有学生提出了“重合跑”的设想,该生认为:“800米跑开始阶段的加速抢道与结束阶段的加速冲刺不论是在跑动距离还是在跑动速度方面都是极为相似的,唯一不同的是前一阶段体力充沛,后一阶段体力衰竭,如果利用这两个几乎可以重合的相似点进行两人间的重合跑,可能会收到很好的练习效果!”

具体做法:6名学生为1组,在场地上设置2个800米跑起终点,假如第一个起终点定在100米的终点(甲)处,那么第二个起终点就可设在300米的终点(乙)处。训练中,当由甲点起跑的学生A1跑至600米处时,恰好到达搭档A2所处的起点(乙)处,此时两人开始对接,即A2将事先准备好的橡皮带的一端塞给搭档A1。此时,A1是进入最后的加速冲刺阶段,A2则是进入起跑后的加速抢道阶段,两人都在加速,行动具有同步性,当2名学生跑过A1的终点(甲)时,同时将橡皮带抛开,此时A1跑完800米全程后下道,而A2则继续跑,接下来,第3名学生A3捡起橡皮带在甲处做好准备,A3与A2重复A2与A1的动作,依次循环,直至第6名学生跑完,A1、A3、A5的起终点在甲处,A2、A4、A6的起终点在乙处(见下图)。

上述练习是一个完整的循环,每一个循环(从A1至A6跑完)的距离为6×800(6-1)×200=3800米,以每800米跑耗时2分30秒计算,整个循环大概耗时为11.8~12分钟。在第一个循环中,当A6跑至其所跑距离的600米处时,A1的休息时间在9分钟左右,心率恢复到110~120次/分钟的水平,此时可以再次进行“对接”,即进行第二个循环的训练(B1接A6,B2接B1……,直至B6接B5)。

实践证明,这样的训练方法安全 易行,节约训练时间,而且起跑加速与冲刺加速重合,起跑加速的学生体力充沛,加速冲刺的学生体力将近衰竭,跑得快的学生带动跑得慢的学生,跑得慢的学生依靠跑得快的学生,如果学生实在是坚持不了也可随时松开橡皮带。这种方法对于提升学生速度耐力,效果非常显著。需要注意的是,该训练方法较适合6~7人一组进行训练,人数过少,学生体力未能恢复,练习时力不从心;人数过多,学生等待时间过长,体力基本恢复,错失最佳训练时机。

三、总结

学生的创造力是无穷的,无论是在日常的体育教学还是体育训练中,教练员都应该将“以学生为本”和“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落到实处,依靠学生的运动实践,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凝聚学生的集体智慧。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体育教学和体育训练的突破和创新。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该方法是凝聚了教练员和学生们的共同智慧,因此,笔者将该训练法命名为“金陵中学河西800米跑训练法”,以此来激励后面的考生们,希望他们能像他们的师兄师姐们那样团结、主动、协作、创新、高效地进行体育训练!

智慧训练 篇2

静海一中 于恩涛

布置作业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也是巩固知识、形成能力的重要手段,更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途径。但是,许多作业囿于书本,拘于读写,限于室内,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主体性无从体现;有些老师并不重视,布置的作业重复性、应试性、单一性的居多,枯燥乏味,缺乏情趣,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不能有效深化课堂内容和发展学生的思维。新型语文作业观应当是让学生在完成过程中体验幸福和快乐,使作业成为学生成长的一种自觉的需要。因此,教师设计作业,既要顾及作业的一般作用与功能,更要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改革作业的形式与内容,让作业从“写”的单一形式中走出来,使作业富有趣味性,具有吸引力。从而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都得到提高。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尝试了以下做法:

一、布置趣味性作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实践证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激发求知的欲望,促进思维的活跃,保持学习的持久,激活肢体的状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不竭动力。因此教师的作业设计应富有创意,形式新颖、内容联系实际并有一定的趣味性,使学生在一种愉悦的环境中,体验到寻觅真知和增长才干的成功乐趣。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我经常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和特点,设计形式多样的课外作业,争取使作业富有创造性,听、说、读、写、做、玩、观都可能成为语文作业,让学生总保持一种新鲜感,使学生一看到作业就有想去实现的“冲动”。

二、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差异性的作业。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学生的身心发展由于先天禀赋以及后天诸多因素的影响,存在着差异。要想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师就必须采取作业分层的策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习题,品尝属于他们自己的“果实”。作业要针对学生的差异,分层布置,要让每个学生在适合自己的作业中都取得成功,获得轻松、愉快、满足的心理体验。如学完《十八岁出门远行》,我给学生布置了这样几道有层次性的作业:⑴、学完本文,你有什么体会。

⑵、写下你初次出门远行的经历和感受,以及从本文中受到的启示。

⑶、如果有兴趣,可以上网查资料,课后阅读卡夫卡荒诞小说《变形记》,比较一下与余华小说的异同。

第一题是必做题,要求每位学生及时完成;第二题是选做题,要求每个小组(四人小组)先进行交流,然后推荐一些学生参与班级交流;第三题是提高题,要求有兴趣的学生完成,可以与同学或老师进行交流。由于分层作业的份量、难度适宜,选择自主,完成的时间灵活,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作业不再有困难,这无疑激发了学生完成作业的乐趣,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既感到轻松愉快,又扎实掌握了知识技能。

三、设计积累型作业,丰富学生知识储备

知识就是积累,学习语文尤其需要知识的积累。新课程目标要求积累自己喜欢的各类成语、俗语、谚语、诗句、格言警句,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等。可以让学生建立几个本子,摘抄一些名句、古诗、成语、名家名篇等,以课本为主,以课外读物为辅。比如为了丰富学生的古诗句储存量,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增加文化积淀,可让学生积累各类古诗句,如描写花、鸟、山、水、雨、雪、风、月、春夏秋冬四季、别情、思乡情、亲情的诗句等。这类作业可以充实学生的语言素材,加厚文化底蕴,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等,从而提高语文的综合素养。老师要指导学生做好这些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工作,同时还可举行一些优秀作业展览、名句接龙、说成语比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积累的兴趣。“积土成山,风雨生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在这样日积月累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积淀,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奠定能力。

四、坚持设计开放性的作业,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状态 , 进而激发学生做学习主人的意识 , 养成了自主学习、积极思维的习惯。开放性作业形式多样、灵活多变。没有固定的题目内容与数量。也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它讲究个性与灵性,心得与悟感,可谓百花齐放,异彩纷呈。学生的思维和潜能以及表达能力都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展示。开放性作业可以有以下几种形式:

⑴、布置学生就课文学习进行巩固性复习性的狭义的语文开放性作业,把上课的学习内容再阅读再思考再积累,主要编成作业题,看谁编得快、编得多、编得好,题型不论、题数不限。

⑵、做读书笔记,包括写读后感、做摘抄。这种类型的作业,一般是讲完一篇课文之后进行。相当于写了一篇小作文,比如读了某篇课文联系实际写读后感,摘录名人名言、警句、格言,或者围绕一个话题自由作文。

开放性作业评价是以学生自评、互评为主,以教师评价为辅,教师宏观调控,构建结合家长、社会客观,评价的评价体系。教师在抽查作业时,要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做得好的和做得不好的作业及时在课堂上点评,做好辅导工作。

野外拓展训练中的大智慧 篇3

一、信任背摔游戏

1.游戏简介。信任背摔游戏源于心理拓展训练, 同时也是野外拓展训练当中的常见游戏项目之一, 深受当下年轻人的喜爱。信任背摔游戏的简单游戏流程如下:让每一位训练者依次走上高度为1.5米左右的背摔台, 然后从背摔台上面朝上直直向后倒下, 其他训练者则在背摔台下面伸出双臂随时准备接住背摔的人。一般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训练者无心脏病、颈椎病、高血压等不能够进行剧烈活动的疾病) , 要求每一位训练者都必须要完成一次背摔。

2.游戏智慧。信任背摔游戏非常考验人的心理, 并对促进人的团队合作精神也有着一定的作用。由于训练者在进行背摔之时是无法控制自己身后的状况, 因此往往会产生巨大的心理恐惧, 很多人会由于这种恐惧而迟迟不敢往下跳, 这是人的本能。然而信任背摔游戏就是要让人克服这种本能的心理恐惧, 使其依靠理智和对同伴的信任来战胜自我勇敢下跳。当训练者完成背摔之后, 就会切身感受到克服困难的喜悦, 并明白什么是信任和依赖, 而底下的人也会深深体会到什么是被信任和被依赖, 继而团队成员之间的感情就会逐渐加深, 这对日后的团队合作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二、雷区取水游戏

1.游戏简介。雷区取水游戏也是近年来比较流行的一项野外拓展训练项目, 它的简单游戏流程如下:首先对训练者进行分组, 一般每组为10~15人, 然后让组内成员在规定的时间内 (一般为20分钟) 采用三种以上的不同方法将处于雷区 (一般为一个直径5米左右的圈) 内的一瓶矿泉水取出来, 这期间可用的工具就只有两条绳子, 若碰到雷区圈里的任何地方则游戏失败。

2.游戏指挥。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及学习当中的资源往往是有限的, 而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来取得最大的成效正是人们所应当认真思考的。只有将有限的资源进行最合理分配, 使各项资源都充分发挥出其最大的效用, 才能够达到这一目的。在雷区取水游戏当中, 组内成员可用的取水工具就只有两条绳子, 这两条绳子就相当于人们有限的资源, 这个游戏正是锻炼人们合理分配和利用有限资源的能力。同时, 因为本游戏还需要通过团队合作来共同完成, 因此也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训练者的团队协作能力。

三、无敌风火轮游戏

1.游戏简介。无敌风火轮游戏说起来并不难, 它的简单游戏流程如下:先由至少4名训练者组成一个小组, 然后大家同心协力利用废弃报纸和胶带等物品来制作一个封闭式的大圆环, 之后将大圆环树立到地上, 组内所有成员全部站进大圆环内, 一起边走边滚动大圆环, 这样这个大圆环看起来就像是一个巨大的风火轮一般, 游戏名字因此而来。本项游戏一般都至少应由两个小组一起进行比赛, 事先规定好一段距离, 哪组先到则获胜。

2.游戏智慧。走路是每个身体健康的人都会做的事情, 而一个人边走边推动一个大圆环也并非难事, 但是如果是多个人共同来完成这项任务, 就具有了一定的难度。因为当众多人一起站在大圆环内进行走动时, 每个人的步伐频率并不能够保持完全一致。因此, 无敌风火轮这项游戏的目的就是为了锻炼大家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大家在游戏当中必须要积极动脑思考如何走才能够保证大圆环的正常滚动运行, 同时, 比赛性质的游戏也促进了大家的竞争意识、提高了大家的竞争能力。

四、结语

野外拓展训练的许多小游戏项目中都蕴含着很深刻的道理, 其中的大智慧需要训练者亲自在游戏当中体会。除却以上所提到的信任背摔游戏、雷区取水游戏及无敌风火轮游戏以外, 还有诸如过断桥游戏、钻电网游戏、鳄鱼潭游戏、有轨电车游戏、时限极速游戏等等, 这些游戏都非常值得人们去亲身体验, 并从中学会许多道理。

参考文献

[1]谢晓梅, 高蓉芝.谈如何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J].新课程学习, 2009 (9) .

[2]曲韶华, 杨美云.注重培养学生的几种思维能力[J].成人教育, 1994 (6) .

智慧训练 篇4

周末我有幸参加了明阳天下国际拓展训练中心举行的为期两天的团队拓展培训——一场智慧与体能的培训。听到过的你会忘记,看到过的你会渐渐淡忘,只有亲身体验过的才会铭记在心,两天的训练不长,但很有意义。

我们在上午九点左右,我们到达了训练基地,当时天气已经很热了,所有人员都顶着烈日开始了一天的训练,第一个项目是“勇攀高峰”,教练把我们所有人员分成“绿队”和“蓝队”两个队,在爬山的过程中有四个障碍,其中第一个障碍难度最强——过“电网”,电网口只有一个长约45CM,高约30CM,要求过网的人员和帮手的人员身体的任何部位都不能碰到电网口的边缘,否则视为失败,必须重新来过。通过大家的精心策划,我们寻找了一个既科学又合理的方法,在最短的时间内过个电网,并在此项目上刷新了新的纪录,通过此项目的训练,让我们充分理解了团队与群体的区别,什么是团队精神。

最后一个项目是爬“毕业墙”,此项目再一次完美的体现了团队力量的重要性,全队48个人,团结一心,互帮互助,目标一致,仅用4分33秒就全部翻越了“毕业墙”,教练说道:“我在此工作了6年,第一次碰到这么团结的一支队伍。”因此此项目,我们再一次刷新了纪录,成绩当然不是很重要,但是同事们那种勇于奉献的精神却深深的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特别是很多的游客都止步来为我们加油。而这种团队精神,我们不仅要用到工作当中去,而且也是我们企业发展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如果一个企业要发展,内部不团结,不务实,那永远都发展不起来的。因此经过此次的拓展培训,希望我们所有人员都能够把所学到的东西,都能够灵活运用到工作当中,为广合的发展贡献自己一份力量,我相信公司能够得到大家的雕刻,一定会日益壮大,业绩会越来越好。

智慧训练 篇5

看完之后, 不禁为刘国梁作为主帅的智慧而倾倒:他对自我形象的塑造, 对训练机会的把握, 对队员思想的引导, 对意志品质的看重, 无不对我们的班主任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一、精于塑造自我

刘国梁头顶上闪耀着值得每一个乒乓球运动员仰羡的光环:他是中国第一位世乒赛、世界杯和奥运会男单“大满贯”得主, 多次获得单打冠军并和孔令辉一起获得双打冠军。这些骄人的成绩会以沉甸甸的分量压在每一个队员的心中, 使他成为团队的榜样, 为他的执教思想得以顺利执行提供最有力的保障。

一名优秀的班主任, 首先必须是一名优秀的科任教师。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如果教师在工作上、知识上、成就上有辉煌卓越的表现时, 你就会看到所有的学生都会倾向你这一边。”所以, 丰厚的专业知识和扎实的教学基本功, 是提升每一名教师在学生心中“信誉度”的底线。亲其师方能信其道。班主任自身能够取得优异成绩, 就会给学生树立起最直接的榜样, 也会大大提升他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 他的带班思想、管理策略才能被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这是做好一名班主任的前提。

二、善于抓住机会

强硬的心理素质, 是每一个超一流运动员必须具备的优秀品质。这些品质的形成, 只有在实战当中去经历, 去体验, 去磨砺, 才会有效。而这样的机会, 可遇不可求。刘国梁就抓住了磨炼马琳的绝好机会:马琳在体力严重不支、精神萎靡不振的情况下, 还能及时调整, 勇于拼搏, 这对提高他的自信心和临场爆发力具有长远的意义。

对于班主任而言, 班级管理的实质就是无数琐碎小事的累积。日常生活当中看似鸡毛蒜皮的小事却往往更能考验班主任的处世智慧, 也是教育的有利契机。因此, 班主任必须善于观察, 用心去捕捉生活当中一闪即逝的教育素材, 及时利用。

有经验的班主任, 会从课堂上学生一声无奈的叹息中, 透视到他内心的消极情绪, 及时加以引导, 重新唤起他的信心;会从路遇时学生一个漠视的眼神中, 去反思自己的言行, 及时与他沟通, 扫清彼此的误解和嫌怨;会从教室里学生俯身捡起一张纸屑的举动中, 捕捉他品质上的闪光点, 及时予以肯定, 掀起一股文明的新风……“细节决定成败”, 教育是塑造人的工程, 班主任的一次细心, 就可能引领学生创造奇迹。

三、巧于沟通思想

刘国梁在这次训练中取得成功的重要一环, 就是没有忽略与马琳的思想沟通。他在恰当的时机, 以平和的语气向马琳传递了如此安排的用意所在。惟有如此, 马琳才能够理解教练的良苦用心, 才能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磨炼机会, 最终使训练的价值得以体现。

教书育人, 说到底是一种沟通的艺术。反观我们的班主任工作, 屡屡得见的是这个规定、那个要求, 许多原本正确的道理却多以强硬的方式被一厢情愿地压给学生, 得不到学生的理解和尊重, 因而屡遭碰壁, 落得一声无奈的叹息“现在的学生真难管”;偶尔有了效果, 竟不久长, 换来的却是学生频频撒谎以逃脱罪责等阳奉阴违不良习气的养成。其实, 诸多的道理学生并非不懂, 缺少的只是班主任一句真心实意、语重心长的解释而已。

四、敢于磨炼意志

竞技体育中高手之间的终极对决, 往往不是取决于技能水平的高低, 而是取决于心理素质的强弱。久经大赛磨砺的刘国梁深谙此理。所以, 日常训练中的刁难, 备战发动时的苛求, 比赛场上的指导, 比赛之后的点评, 无不为此大做文章:马琳怕打詹健, 偏让詹健做你的对手;马琳打得顺利, 偏在你赢球时判你输球;马琳体力不支, 偏罚你去跑万米;马琳闹情绪, 偏让你在低迷时去挑战……久历风暴, 何惧细雨?马琳往往能在关键时刻扭转战机, 成为众人畏惧的“难缠”对手, 恐怕与刘国梁每时每刻的“鞭笞敲打”息息相关吧。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必先苦其心智,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 增益其所不能。”在引导学生明晓了这些道理之后, 班主任还必须通过日常行为的“摔打”去使学生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著名教育家魏书生会让学生去读伟人传记, 获取精神力量;每天长跑, 增强体质;坚持日记, 培养持之以恒的耐力;轮流做班长, 提高组织能力……长此以往形成的意志品质必将在学生追求成功的路上发挥积极的作用。这才是一名优秀班主任教给学生的最宝贵的“点金术”。

总之, 教育是塑造人的工程, 没有彩排, 一朝误人子弟, 永远不可从头再来。做有智慧的班主任, 我们任重而道远。

摘要:本文对班主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精于自我塑造, 树立榜样;善于抓住机会, 完善细节;巧于沟通思想, 设身处地;敢于磨炼意志, 点石成金。做一个有智慧的班主任, 我们任重而道远。

智慧训练 篇6

一、生活为本, 素材本土化

课标中所谓“立足生活”就是指生活是习作的源泉, 没有生活就没有习作。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作文不是生活的点缀, 而是生活的必需, 跟说话完全一样。”一般认为,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相等, 那么, 作为语文重要组成部分的作文, 它的外延也应该等同于生活。本土化作文教学就是立足于学生本土生活, 即校园生活、家庭生活和少量的社会生活等, 以及本土的历史文化、人情习俗、风景名胜、民间工艺、民间艺术等均为习作训练的课程资源, 从中发掘、捕捉习作素材, 充分使习作素材本土化, 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生活处处是作文。

1.习作训练素材本土化就是强调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内容入手。要求我们要走进儿童生活, 关注儿童生活, 关注儿童身边的环境、文化、活动等一切, 使教学要“贴近学生的实际”。课标“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实际”这一精神, 就是要教师引导学生习作的“真”实践———本土化生活的“真”体验, 积累丰富真素材, 以解决学生“无物可写”、“无话可说”的窘境, 落实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 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2.本土化校本课程为习作本土化素材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都十分重视课程资源开发和校本课程的实施, 许多学校根据实际开设了丰富的、具有本土文化气息的校本课程:如挑幡、武术、泥塑、竹编等传统文化校本课程, 小养殖、种植的劳动校本课程, 每年一次的“教育实践基地活动”课程, 同时还设有军训、射击、长征教育、科技制作等项目, 这无疑是不可多得的本土化习作素材, 应重视引导学生留意积累。

二、因地制宜, 体验多元化

本土化生活内容是丰富多彩的, 体验的内容自然也是多元的。教学中要结合本地实际, 因地制宜, 引导学生积极从生活中学习积累, 学会感受生活, 尤其是感受本土化的童年生活。我们要为他们提供条件和机会, 根据实际制定一系列的体验活动内容与计划。例如, 我们农村孩子分阶段完成这样的体验任务:用西瓜做个小灯笼;做一个小动物标本或植物标本;赤脚走一段田埂或山路;用木头或竹子制作一件小武器;学做一个手工编一个小玩意儿;采一次野果或摘一次水果;用水果制作一种饮料;采一束野花;学干一件农活;认识并尝试一件木工工具或农具;养几只田螺或泥鳅;围一次小水坝;摘一次菜;烤一次地瓜;煮一次八宝粥;认识一种新型农用机械;学种一盆蔬菜或泡一次豆芽;学做家乡特色小吃 (包饺子、做芋饺、炒豆子、包粽子) 等等。丰富学生生活体验, 积累生活经历。

教学中不仅要重视体验内容的多元, 还要注意引导体验形式、手段、方法的多元。同一事物或同一件事, 也要注意角度不同, 时段、季节不同的体验等, 从中关注变化, 学会观察、分析、思考。此外, 还应注意引导个体体验与团体、群体体验的不同效果, 鼓励有创意的体验。如在指导学生写“家乡的光饼”时, 笔者精心策划, 让学生确定不同的角度, 自主选择至少参与三项关于“光饼”的体验活动: (1) 观察老师傅制作光饼过程; (2) 亲自试着制作几块光饼; (3) 采访光饼致富能手; (4) 参观家乡光饼致富村———房村, 了解它的过去; (5) 和家人做一次光饼小吃; (6) 调查身边不喜欢或喜欢吃光饼的人群, 及其原因; (7) 研究光饼储存办法 (常见方法, 尝试体验哪种好, 有没有更好的) ; (8) 为光饼做包装设计; (9) 调查光饼制作的环境、卫生; (10) 传统烤光饼和现代烤炉烤光饼工艺的异同调查。并由此派生出的体验活动:光饼与肯德基比较调查, 思考怎样让光饼像肯德基一样走向世界;了解祖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有趣的饼。只有深入研究本土生活, 精心设计, 适时适当安排, 立体感知, 学生才能获得对事物多方面、多角度的认识, 也才会呈现出多姿多彩的体验过程、结果。

教学实践中, 学生在完成老师布置的体验任务或作业时, 通常存在一种通病:要么敷衍了事, 要么简化过程, 很难达到老师设想的效果。其次, 教师缺少有效的引导, 学生感受不深, 常表现出无话可说, 更谈不上自己的见解。因此, 有时教师应做体验的先行者、与生同行者, 及时把握时机, 有的放矢地做实、做细体验的引导, 使学生在体验时目标明确、选择的角度有利、步骤方法正确、侧重点突出。并能做到有效观察、思考、收集、记录等, 努力让其经历有所强化, 情绪有所触动, 心灵有所启迪……切实丰富学生的内心生活、情感世界, 真正为写作训练积累大量的一手素材。这样也才能确保写作时“呈现眼前, 浮于笔端”、“我手写我口, 我口说我心”真实表达所见、所思、所想。

三、抓准契机, 习作训练智慧化

习作教学的关键是导练。将习作训练渗透到学生生活中去, 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 成为生活中的必需。而让学生有东西写、愿意写、能够写, 是导练成功的前提。我们的生活是没有彩排的。感动、喜悦、惭愧等情感常常会在瞬间应境而生, 境过而逝, 因此我们要像摄影师、记者、猎人那样时刻准备出击, 寻找并把握一个个精彩的生活瞬间, 用心、用笔记录下美好的生活, 表达交流情感、感悟、记忆。教学中, 不应局限于每周两节的作文课, 囿于课文命题的习惯做法, 而是要善于发现本土生活的习作切入点, 顺应学生心理, 准确把握学生强烈的表达意向、愿望、情感、需要等的时机, 智慧地引导学生多样化地训练。

1.一材多用, 因“材”导练。难得的好素材, 应当充分发掘它的作用, 精心设计和安排, 抓住某个点, 辐射几个面, 贯穿多种体验, 形成多元习作训练, 让学生的语言得到丰富的训练。如围绕家乡的“竹”这一素材, 让学生自主选择, 进行两种以上形式的习作训练: (1) 写一篇关于某个竹艺、竹编制作过程的说明。 (2) 向游客介绍家乡的竹, 写一篇导游词。 (3) 写一份家乡竹品种及其竹笋的营养和经济价值的调查小报告。 (4) 想象竹山、竹品、笋竹城的未来。 (5) 为竹产品 (竹席、竹地板) 做一份广告设计, 写一份广告语或广告设计说明。 (6) 赞扬以竹致富的领头人。 (7) 记自己走进小竹林, 赏竹或种竹、摘笋、挖笋、剥笋、吃笋等趣事。 (8) 介绍自己参观竹加工厂的经过。

2.应境而生, 因“境”导练。习作训练只有在学生心理无设防的情况下, 因置身情境中, 有强烈的表达欲望, 才能有话可说、有话想说, 否则, 习作兴趣就会减弱, 情感就会降低。有时, 一句话就像个导火索, 引发出口头表达的良好情境, 在情境中, 充分尊重学生, 教师不轻易评论, 让学生在心理无设防的情况下吐真言、表真“理” (自己的见解或观点) 、诉真情。如一次开学初发新书, 一本极其褶皱的新书十分显眼, 如何发出呢?我突发奇想地举起书, 当众问哪位同学会要, 一位调皮的学生竟然掷地有声地抛出一句话“哪个傻瓜会要那样的破书?”教室里一阵轰然笑声后, 窃窃私语。突然, 一位学生竟站起说:“我要!”又是一片唏嘘……借此情境, 让学生“大做文章”———因置身境中, 肺腑“真言”跃然纸上:知识是不会皱的;书的本质是一样的;一“念”之差, 两种态度;对不起, 我错了!……

3.情到深处, 因“情”导练。小学生是多情的, 而又多变的。关注其情绪变化, 在发生变化之时, 善于抓住其情感, 许多事就变得简单多了, 习作训练也是如此。有一年, 开学已过两个多月, 笔者突然被调到六年级方老师任教的班级代课。因她高度近视, 又出现眼疾, 无法继续胜任, 即将离任, 学生对方老师依依不舍, 于是, 上课之初就顺“情”推“作”, 和学生聊方老师, 激发学生说出方老师与自己在一起时的乐趣, 你三言、我两语, 话如泉涌, 情难自禁, 事后学生写下如《方老师的眼镜》、《幽默的方老师》、《再见, 亲爱的方老师》等感人挚诚的习作。

4.以媒为介, 因“媒”导练。生活中的一部手机、一种新玩具、一条信息、一则新闻、一张图片、一篇课文、一种特产、一种小吃、一场电影等都可能是引起班上同学谈兴未艾的话题。学生迷恋的玩具, 如溜溜球、小陀螺、航模、三国游戏卡片, 等等。它们总能掀起一阵阵校园流行风, 并由此派生出各种生活冲突。教师只要灵活地顺应学生兴奋点, 引导学生留意其中的情形, 观察其中情态变化, 由衷而言, 就能自然成文。如:班上掀起一股玩溜溜球的热潮, 不论男女生, 许多同学课间都兴致勃勃地耍弄。有的技艺娴熟, 玩法花样繁多;有的动作笨拙, 需反复琢磨;有的相互切磋, 沉浸其中;有的同学上课时还偷偷摩挲着, 不肯放手……笔者抓住这一兴趣点, 创设了自己———一个“笨老师”真诚向同学们拜师学艺的情境:一拜知识高者为师, 介绍溜溜球的相关知识;二拜技艺高者为师, 以比赛选拔老师, 并传授技艺, 示范讲解;三拜玩品高者为师, 谈玩物节制、玩中学问、玩中见品格等观点。学生在老师的巧妙引导下, 《笨老师学艺》、《三人行, 必有我师》、《当一回老师的老师》等习作悄然流淌于笔下。

5.活动为核, 因“需”导练。集体生活是学生生活的重要部分, 活动是集体生活的核心。在班集体中, 但凡开展活动, 就应该充分让学生参与小社会的预演, 激发他们的兴趣, 巧设门槛, 富有挑战, 调动学生对习作的需求。如在班干部的选拔中, 模拟总统选举, 开展不同职务的自我推荐或推荐他人 (写推荐书) , 参与竞选的主要班队干部要进行竞选演讲, 确定后就职演说, 参与班级工作后要写阶段工作小结或述职汇报, 其他同学也可对他们进行工作评价写评语;东西丢了, 写个寻物启事;离家到实践基地活动, 独立自主生活一个星期, 多天没有见父母, 写一封信与父母交流;学校班级发生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给班主任或校长写个建议等。应生活需要进行导练, 使学生能感受到习作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智慧训练 篇7

“对写话有兴趣, 留心周围事物”, 《语文课程标准》的这两句话告诉我们 :观察与兴趣, 是写话教学的两块基石。

如何将兴趣与观察结合在一起, 使学生高高兴兴地观察, 愉愉快快地表达, 是写话教学中最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在写话教学中, 我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事情 :一说要写话, 哪怕是写一句话, 学生都流露出害怕的神情, 提起笔来, 更是半天写不出几个字来——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学生没有话说、没有话写吗?我开始关注学生。

不久, 我就有了进一步的发现 :学生感到写话难, 难在感到没有东西写 ;没有东西写的原因, 在于不会观察, 也不愿观察。看来, 还是“兴趣”与“观察”四个字。

怎么把二者融为一体呢? 怎么使学生乐于观察, 乐于写作呢?我开始深入的研究与探索。

经过一年左右的探索, 我终于找到了合适而行之有效的方法, 这就是 :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 就地取材, 精心组织观察活动, 让学生尽情享受观察, 使观察的内容自然成为学生写话的素材, 观察的方法自然演变成写话的顺序。

1. 就地取材, 精心组织活 动, 激发观察兴趣, 尽情享受 观察。

观察什么呢?我选定黄豆这种最常见的食物, 组织了“黄豆宝宝比美”的活动。

第一是看——用眼观察黄豆, 观察颜色、形状、大小, 然后把自己的看到的想到的说出来。

最常见的事物往往是最陌生的事物。小小的黄豆, 这个最常见的食物, 到了学生手里, 一下子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他们捧着小小的黄豆, 看呀看, 一下子七嘴八舌地说开了 :

我的黄豆宝宝披着一身金袍, 挺着圆滚滚的肚子, 样子太有趣了。

我的黄豆宝宝, 皮肤黄黄的, 像一个迷你黄气球。

我的黄豆宝宝身穿皮衣, 样子挺威风, 但奇怪的是只有一只黑黑的眼睛, 还长在腰上, 怎么越看越像外星人, 你们说他帅不帅?

……

这时, 我开始了活动的第二步 :洒。我让学生将黄豆轻轻地洒向桌面, 听听豆宝宝的声音, 再说一句话。这一下, 学生更兴奋了, 不断地洒, 不断地捡, 黄豆满教室乱滚, 好不热闹。一句句让人意想不到的句子也随之而出 :

黄豆宝宝在桌上不断地跳, 越跳越快, 还唱着“嘣嘣嘣”的歌呢, 唱累了才停下来休息。

黄豆宝宝从我的手缝中溜下来, 一下子摔在桌子上, 还“乒乒乓乓”地叫疼。

我的豆宝宝从桌上跳到地上, 最后滚了好远, 还躲了起来, 不发出一点儿声音, 害我找了半天, 你可真调皮呀!

……

学生的各种感官都调动起来了!眼在看, 耳在听, 手在捡, 脑在想, 嘴在说, 尽情享受了观察的乐趣, 不知不觉, 句子说具体了、写生动了。

这个活动之后, 我趁热打铁 :泡黄豆、种黄豆、看豆苗。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 丰富的想像、生动的句子使我无比兴奋 :

两个小时过去了, 黄豆宝宝光滑的皮肤变了, 全身皱巴巴的, 像个八十岁的老太太。

黄豆宝宝真贪心, 一下子喝了这么多水, 肚子喝得鼓鼓的。

黄豆宝宝是个魔术师, 几天不见, 头顶上长出了两个绿绿的手掌, 闻一闻, 有一股淡淡的香味, 真想炒着吃了!

黄豆苗苗顶着个大脑袋, 一只脚站在花盆里, 像在跳芭蕾。

……

至此, 学生再也不为“每日一句话”的写话作业发愁了。

2. 就地取材, 精心组织观 察, 亲身体会情感, 培养语言素养。

经过一年级的写话训练, 到了二年级, 怎么提升一步? 我想观察动物一定会调动孩子们的兴趣。可在城里, 鸡狗猪马牛羊, 到哪里去找?一次, 我去买菜, 看到鱼、蟹, 突然来了灵感, 何不让学生们观察这些容易找到的小动物呢?于是, 小泥鳅、小龙虾、螃蟹、小金鱼、小乌龟, 纷纷走进了孩子们的视野里。

对小动物的观察, 我认为亲身体验尤为重要。我鼓励学生用手抓、用眼看、想办法逗、用心去照顾这些“朋友”。孩子 们在看、逗、捉、喂的过程中发生了很多有趣的事, 并了解了这些小家伙的生活习性。因为有亲身体验, 孩子们写起这些“朋友”来有说不完的话, 有的描写外形栩栩如生, 有的写如何照料小动物, 有的则写逗小动物时的趣事。写话角度多, 语言生动有趣, 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了真情实感, 童真童趣跃然纸上。在以后的写话中, “蚕宝宝”、“小蜗牛”、“小蚂蚁”……等小动物陆续登场, 这些不够起眼的小动物在孩子们的笔头下显得那么可爱, 那么充满生命的活力。

这些观察日记, 虽然简单, 一般只有几句话, 但是为以后写人、写动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学会感怀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一虫一鱼, 明白即使小到砖缝中的一只小蚂蚁、雨中的一只小蜗牛, 风中飘零的一片小树叶也可以是观察的素材, 在观察中可以感悟到生命的神奇与美好, 学生的语言素养也就慢慢地培养起来了。

3. 就地取材, 精心组织活 动, 激发写话热情, 不断制造 精彩。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精彩也是观察的难点之一。生活中的精彩往往在不经意的小事中体现出 来。低年级的孩子感知生活的能力有限, 如何让学生捕捉到这些素材?“就地取材, 制造精彩”这一思路让难点迎刃而解。

我在教学中有时故意设计一些小活动, 如班会课表扬本周各方面表现好的学生, 并奖励一颗核桃、一颗糖或一粒葡萄等。写话训练中涌现出很多新颖的表达 :有的孩子写的一段话为《一节甜甜的班会课》、有的写《我也想吃糖》、有的《唉, 我的核桃吃不到》……

“贴鼻子比赛、当当小老师、我是小小新闻发布人、传统节日的民风民俗展示”等活动是我班经常开展的。废旧材 料做花灯、端午制作五彩蛋兜、六一制作报纸时装、釉子雕刻大赛等简单易行的动手小制作也时常开展。学生在活动中学 会捕捉生活中的一些亮点, 活动调动了学生内心的情感, 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

艺术家罗丹有一句名言 : “美是到处都有的, 对于我们的眼睛, 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

智慧训练 篇8

关键词:北京大学生,智慧校园,卡通系统

2008年IBM公司在全球提出“智慧地球”概念后, 美国、欧盟、日本和韩国等相继推出本国的物联、云计算相关发展战略。2009年, 温家宝总理在中科院无锡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 指示建设“感知中国”中心, 拉开了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的序幕“智慧校园”作为“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继数字校园后关于院校信息化建设的又一全新概念, 是由浙江大学于信息化“十二五”规划中首次提出的, 并由此引发了“智慧校园”的建设潮。近年来, 国内不少高校对智慧校园进入了探索或建设阶段。

基于物联网的校园一卡通系统是以学校校园网为架构, 以射频标签作为信息载体, 利用RFID、标签传感器、无线通信网络等实时采集物品的各种信息, 并将这些采集到的信息通过高速互联网或无线网络传输到数据处理中心, 这些信息在数据处理中心经过计算技术提供的海量信息处理功能对其进行智能化处理之后就可以实现人与人、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有效沟通。

一卡通系统平台构成包括软件系统和硬件系统, 二者共同完成校园一卡通系统平台整个系统的管理、数据处理、传输与交换和调度控制、应用支撑操作等功能。整个系统的识别过程需要完成4个步骤:寻卡→防冲突→选卡→读/写卡。

1 RFID系统组成

RFID技术利用无线射频方式在阅读器和射频卡之间进行非接触双向数据传输, 以达到目标识别和数据交换的目的。最基本的RFID系统由三部分组成:

1.标签 (Tag, 即射频卡) :由耦合元件及芯片组成, 标签含有内置天线, 用于和射频天线间进行通信;

2.阅读器:读取 (在读写卡中还可以写入) 标签信息的设备;

3.天线:在标签和读取器间传递射频信号。

2工作原理

MCU通过对读卡器芯片内寄存器的读写来控制读卡器芯片, 读卡器芯片收到MCU发来的命令后, 按照非接触式射频卡协议格式, 通过天线及其匹配电路向附近发出一组固定频率的调制信号 (13.56MHz) 进行寻卡, 若此范围内有卡片存在, 卡片内部的LC谐振电路 (谐振频率与读卡器发送的电磁波频率相同) 在电磁波的激励下, 产生共振, 在卡片内部电压泵的作用下不断为其另一端的电容充电, 获得能量, 当该电容电压达到2 V时, 即可作为电源为卡片的其他电路提供工作电压。当有卡片处在读卡器的有效工作范围内时, MCU向卡片发出寻卡命令, 卡片将回复卡片类型, 建立卡片与读卡器的第一步联系, 若同时有多张卡片在天线的工作范围内, 读卡器通过启动防冲撞机制, 根据卡片序列号来选定一张卡片, 被选中的卡片再与读卡器进行密码校验, 确保读卡器对卡片有操作权限以及卡片的合法性, 而未被选中的则仍然处在闲置状态, 等待下一次寻卡命令。密码验证通过之后, 就可以对卡片进行读写等应用操作。

3实现步骤

1.从串口打印IC卡的类型和序列号。

2.实现显示IC卡的类型, 并记录。

3.实现以十六进制显示IC卡的序列号, 并记录。

4.测试最大的识别距离。

RC522模块采用了高达10 Mb/s的SPI、I2C总线模式———四线制SPI, 通信中的时钟信号由Arduino产生, MF RC522芯片设置为从机模式, 接收来自Arduino的数据以设置寄存器, 并负责射频接口通信中相关数据的收发。

数据的传输路径为:Arduino通过MOSI线将数据发到MF RC522, MF RC522通过MISO线发回至Arduino。连接电路如图1所示。

4部分功能代码

1.寻卡

2.防冲突

3.读/写卡

4.扩展部分

对已经读写出来的复旦卡的卡号进行反馈, 于是继续扩充电路, 在D2端口和D3端口分别连接发光二极管, 防止电压会烧毁LED灯, 在每个LED灯串联一个220Ω的电阻, D4端口上连接开源蜂鸣器。

5.结论

定义一个二维数组, 可以保存十张学生的一卡通卡号, 对已经保存起来的卡号运行通过, 对不记录在案的卡号运行失败, 蜂鸣器报警。实验结果如图2、图3所示。

参考文献

[1]谭民, 刘禹.RFID技术系统工程及应用指南[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 4.

[2]陈大才.射频识别 (RFID) 技术[M].2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6.

上一篇:PWM电流源整流器论文下一篇:发展前景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