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智慧(共12篇)
生态智慧 篇1
作为哲学家的老子,思索得最多的问题不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而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人生于天地自然之中,如何与大自然保持和谐,顺其自然,不破坏自然运行的秩序,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下面我们就他的“道”概念的提出并围绕这一核心来展开讨论。
一、尊重事物的客观规律
“道”是什么?道有多重含义,但“道”作为规律运用得最多。“道者万物之奥。”[1]道是万物运行的规律。“以道在天下,其鬼不神”(六十章)以规律认识天下,鬼神也不起作用。《道德经》开宗明义就讲“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一章)规律是说不出的。因为老子时代还没有规律的概念。对于这点,王弼的解释是对的,他说“夫道者,取乎万物之所由也。”[2]又说“道者,无之称也,无不通也,无不由也,况之曰道,寂然无体,不可为象。”[2]可见“道”乃是万事万物的必经之路,也就是万物产生和变化的根本规律。“以无形无为成济万物”,[3]所以,追求规律的人,就应按规律办事。此谓“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二十三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四章)规律无处不在,是用不完的,万物运行,乃规律使然。老子把规律有时也称为“一”: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三十九章)万物以规律运行就存在,失规律就死灭。老子接着说天无以清,将恐裂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贵高,将恐撅”。(同上)在这里老子描述了不按规律办事的可怕后果。当今时代,这样的后果已一再出现,人们违背自然规律,滥垦乱伐,毁坏森林植被,破坏生态平衡,造成洪涝灾害,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环境污染,空气质量下降,臭氧层空洞,温室效应,这正是“天无以清,地无以宁,谷无以盈,万物无以生”。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性问题,人类如不善待自然,善待地球,不幸的灾难还会接踵而至,人类的发展是断然不会有持续性的。[4]
老子在二章中说“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弗居,是以不去”。在五十二章中又说“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结果)之毒(成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就是说万物的生长、发育、结果、成熟,都是规律运动的结果,是自然的养生之功。而自然规律却从不动在青岛具体呈现了一种生活风格,一个与传统中国大相径庭的时代,一种代表了当时的摩登时尚的文化。
4结语
在建筑艺术空前繁荣的今天,新艺术运动建筑早已成为了历史的陈迹,但是研究新艺术对于当代建筑仍有重要的启发作用。新艺术运动建筑的许多思想与方法,对今天的设计仍有帮助。在经过近百年的历史沉淀后,人们重新对这种风格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其进行思考和评价,彰显出这种在世纪之交有过重要影响的艺术风格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显山露水,居功自傲,除非人类的行为违背了它。空气本应是清的,水本应是碧的,山本应是青的,原野本应是绿的,人类却要为一己之利而改变它,破坏它,遭受自然规律的报复是必然的。老子在七十七章中进一步指出“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大自然是公平的,它总是减少有余,用来补给不足,而人类却总是减少不足,用来供给有余的人。这是多么的不公平。老子对人类社会的这种现象表示强烈抗议,要求人道符合天道,要求人与自然保持和谐一致。“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敝而新成。”(十五章)按照自然规律行事的人,总不过分,唯有不过分,才能不断取得成功,他认为古代善为道的人,做事总是非常谨慎,反复考虑,他们的行动总是为大自然中所有的生命考虑。他深刻地指出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得其子,复守其母,段身不殆。”(五十二章)天下一切事物都有源始,也就是有母体,这个母体就是自然界,有了自然界,才有了万事万物,包括人在内,既然知道万物来自母体,就要很好地保护母体—自然界,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母体的庇护。
二、《老子》“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
人与自然环境相统一、相协调的整体感在老子哲学中是异常鲜明的。他认为,宇宙间的一切自然之物都是以“道”为其最大的共性和最初的本原,从而构成了有机统一的整体。而人也是天地万物自然界的一部分,“天地一物,物我一也”。老子的宇宙观认为,人处于宇宙大系统之中,“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万物归根到底是由“道”产生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认为,人源出于自然并统一于自然界,且必须在自然所给与的条件下才能生存。他还认为,“道”这天地万物的最初本原无形无象,无始无终,无处不在,肯定了人的一切皆得之于自然,天地是包括人在内的万物的生存环境。老子将天地人视为一个整体的这种“天人合一”的整体观还表现在对于“一”的崇尚。[5]
老子认为: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三十九章),圣一抱一为天下式(二十二章)。
他认为,“一”是道所生,它也可以代表“道”,“得一”也就是“得道”,“抱一”也就是“抱道”,无论是自然界的天地万物还是神灵、侯王、圣人,只要能够得一守道就会朝着最美好、最和谐的方向发展。所以他主张以道观物,要求人类善待自然万物,不要伤害自然,不要破坏自然,不要以老眼光改造自然,以达到天人和谐。这种“天人合一”整体观念对中国古代各门科学包括环境保护,都有过深远的影响。同样在生态危机日益严
[1]刘茯松.西方现代建筑传入中国的前哨站———哈尔滨新艺术运动建筑的特征和历史地位.第五次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讨论会论文集,1998.
[2]梁梅.视觉革命丛书:新艺术运动.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
[3]杨秉德主编.中国近代城市与建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4][德]托尔斯顿·华纳(Torsten Warner)著.德国建筑艺术在中国.Berlin Ernst&Sohn,1994.
[5]徐飞鹏主编.青岛历史建筑1891—1949.青岛:青岛出版社,2005.
从主体先认知图式看墨学的衰微
莫付欢
(广西师范大学美学专业,广西柳州
摘要:任何一个思想家思想的建立都必然会有一个“先在”的认知图式,它是思想家思想体系建构的一个先在的基础和基本单元。本文引入皮亚杰的图式理论来分析墨学衰微的一种原因。本文认为墨子在其整体性思想体系形成后,其图式中的各个组成要素慢慢趋向稳定,顺应机制不能够像以前那样灵活地发挥其整合信息的功能,这就使主体不能对新事物、新现象作出正确的认识,从而造成思想的封闭和保守,最后造成了墨学的衰微。
关键词:认知图式墨学衰微
关于墨学衰微的原因是墨学研究中的一个传统问题。因此关于墨学衰徽的原因的说法就有很多种。其中有其理论不适合新兴地主阶级统一国家的需要的原因,也有其理论为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社会所不容的原因,更有其理论内部自相峻的今天对生态教育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参考意义。
三、实现可持续发展
老子在五十九章中指出治人,事天,莫若音。夫唯音,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抵,长生,久视之道”。管理人事、社会、自然,没有比吝音的原则更好的,吝音就是对道德和物资的一种积累,这种不断地积累的力量是无法估计的,是治理国家的根本,本身就是国家深厚的物质基础,才可延长生命,使后代人也能享受前人保护留下的大自然的各种物质资源。“有国之母,可以长久”,“长生久视之道”这话说得相当深刻,它已包含了今天叫作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萌芽。老子所处的时代,自然环境是相当优美的,到处是茂密的森林,清清的河水、绿绿的草地、环境保护远不是人们议论的话题,但老子已经看到春秋各国为了争霸的需要而采取各种方法增强物质实力,毁林开田,伐木造物,对大自然的破坏也是随处可见。所以,老子认为对大自然的不作为就是积德,是对后代的积德。老子认为“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七十三章)“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七十九章)。“天之道,利而不害”(八十一章)。所以,他要求人们“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六十四章)“夫莫之命而常自然”(五十一章)。这种保护生态平衡的思想,从理论思维的深度上远远超越了管仲。但老子的这种与自然和谐的思想,毕竟只是一种被动的、不作为的保护,是一种纯“自然”主义,他只是歌颂自然,要人们复归自然,并不是要对自然作科学的分析研究,在保护的前提下都是好的,一经人为便不好了,所以,他主张无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十九章)。“取天下常以无事”(四十八章)。
老子是一个纯“自然”论者,他要求人们在大自然面前不要作为,这是不可取的,但他打破了殷周以来的统治者思想家只注重治理社会、治理人、规范人与人的关系的思维定式,把眼光投放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要求人们“返朴归真”、顺应自然、爱护自然,这就使他成为一个真正的哲学家,使春秋时代的理论界面貌为之一新,他的“道”哲学的出现,使哲学这个“时代精神的精华”第一次明显地带上理性思辨的性质。
四、老子生态哲学的当代价值
二千五百多年后的今天,老子的“不知常,妄作,凶”的警告,已变成了现实。人类的共识是,如果仍按目前的生产污染
矛盾的原因,等等。应当说,墨学衰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任何一种因素都不能成为唯一的原因,本文仅探讨墨学衰微的主体先在认知图式原因。
正如墨学“十论”之一的“非乐”之“非”一样,墨子思想各要素,否定的因素较多,其基本的精神较多的体现为“无”和“非”,如节用、节葬、非乐、非攻、非命等,皆是从否定意义上对儒学的和西周以来传统文化和思想的解构。这种解构是伴随着墨子的先在认知图式的发展而发展的。
“图式”是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一个核心概念。在皮亚杰看来,“图式(scheme)是指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同样或类似的环境中由于重复而引起迁移或概括。”(1)这个定义表述得比较晦涩、抽象,难以具体领会。实际上,图式就是主体所具有的对外界信息进行接收和加工的一种动态性的认识结构。在对认知图式的研究中,皮亚杰曾提出过著名的“同化一和资源消耗的速率走下去,人类社会断然不能持续下去,这就迫使人类把环境保护列为世纪的主题。当今世界森林锐减,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荒漠化,大气污染,酸雨污染,水体污染,臭氧层的消耗与破坏,全球气候变暖,这都是人类对自然的破坏性行为所导致的恶果。我国的环境问题更为严峻,人口问题带来的资源压力要比世界其它国家大得多,大量的农业耕地被非农业生产所占用大量地无节制地使用化肥、农药、地膜等,不仅污染和破坏生态环境,引起生物链上的断裂,鸟兽被毒死,有些甚至绝迹,而且造成土壤板结,物化性能变劣。大量砍伐森林破坏植被,加重水土流失,导致荒漠化加快,荒漠化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18.12%,虽然年年在植树造林,荒漠化面积仍以每年10万多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气候恶化,自然灾害频繁。我国水资源短缺,同时水体污染没有得到有效遏制,水资源危机的黄牌一再亮起。
今天,我们重读《老子》,真正折服于他那穿透历史的眼光。人类从自然中走来,一刻也不能够离开自然,人类及一切生物是自然之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乃是天经地义的事,只有保护好大自然才能“段身不殆”,才不会吞食苦果,招致危险。对于自然只应辅助、顺应而不是强加和毁坏,这就是“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在人们战天斗地、改造自然、破坏自然的时候,对于先哲们的教导往往是置之脑后的。老子说“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七十章)我们不理解老子的“道”,导致今天的生态失衡、环境污染,这正是我们的悲哀之处。
老子对自然的态度是深刻的,他的生态平衡思想对于世纪的人们来说仍然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启示,是今天我们保持生态平衡、保护环境可供借鉴和弘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1]任继愈.老子新译(六十二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以下凡引该书只在文中夹注章数,1985.
[2]王弼.老子指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
[3]王弼.老子(二十三章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
[4]袁占钊.老子“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的生态哲学思想发微[J].宿州师专学报,2004,(3).
[5]王耀华.《老子》生态智慧与生态教育[J].南洋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
生态智慧 篇2
在家庭建筑当中运用生态策略可以使小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就当代家庭来说,借助对中国传统的生态思想与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可以将多个自然能源加以科学融合,规划出较佳的布局,从而使民众的居住环境生态环保。3.2外部改善生态大环境园林艺术充分展现出生态策略的重要性,就外部大环境来说,对于保持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十分有利,在四周的环境里融入相应的设计思想,有效借助四周的自然资源,譬如风能等,不但可以使外部污染降低,而且还可以节约能源。除此之外,一旦和自然环境的融合足够完美,那么就会使城市的生态环境及四周的小气候环境受到正面影响,有助于提升民众的居住舒适度,推动城市的长久健康发展。
3.3生态城市建设的借鉴意义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民众的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也引发心多新的问题,譬如环境污染就是当前全世界所关注的重点。同时,建筑垃圾也对城市环境造成极大勿扰。自从我国提出要创建绿色生态城市依赖,超过五十多个城市申请建造生态城市,而全国以生态、低碳为发展方向的地级市则高达259个,而提出上述申请的此类城市为233个。由此可见,生态城市的建设已经成为我国的新常态。园林艺术当中的生态智慧指出了一条良好的发展之路,对于我国建设生态城市而言具有极佳的借鉴性。当前,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催生了一系列新的事物和词汇,然而促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一直都没有发生改变。将传统的生态观与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充分结合,将生态元素融进所有的建设当中,有助于提升民众的居住体验。
4结论
在我国传统文化当中,生态价值观以天人合一为核心,而园林艺术里的生态智慧恰好将这一点展现的淋漓尽致,其同时也是我国民众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探寻的真实展现。当前,环境污染愈演愈烈,能源也不断较少,若想使人类良好的发展,就必须创造可再生能源,保护生态环境。对于城市建设来说,在建筑设计当中合理运用生态智慧策略是必然选择,同时也是一种现代化的科学理念,值得大力推崇。
参考文献
[1]陈宓,梁卫格,苑韵.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艺术生态美学智慧研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6,(2).
魏晋士人的生态智慧解读 篇3
关键词:魏晋士人;生态;山水;自然;魏晋风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4-0-01
一、人与自然:性本爱丘山
“中国古人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历来具有一种独特的东方生态智慧,那就是追求‘天人合一’,这种智慧在魏晋士人那里表现得尤为突出。”魏晋士人发现了自然界的美,并把自己投入其中,与自然融为一体。从魏晋的文学作品中我们到处都能找寻魏晋士人对自然的依恋与向往,他们发现了自然界的美,并把自己的一往深情投入其中,与自然融为一体。以《世说新语》为例,我们可以看到,日月山川,风雨雷电、花草树木、飞禽走兽、玉石珠宝等自然界中的各种景观物象都开始以前所未有的美好姿态展现在人们面前,被魏晋士人广泛用来品题人物、描摹人格。如:“飘如游云,矫若惊龙”、“面如凝脂,眼如点漆”,“濯濯如春月柳”、“轩轩如朝霞举”、“谡谡如劲松下风”等等,这些既是对人的品赏,也是对自然的礼赞,人与自然交相辉映,浑然合一。魏晋士人不仅注重人物美品评与自然美品赏话语上的会通,更追求在日常生活中与自然直接融为一体,在自然山水中寻找乐趣。这其中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就是陶渊明。
二、人与社会:越名教而任自然
魏晋时代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儒教相对衰敝、伦常关系相对松解的时期。魏晋士人将“自然”的观念引入社会领域,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自然”是老庄哲学特有的范畴,老子所谓的自然,既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也指“道”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自然如此,自然而然。人是宇宙中的一员,当然也应该遵循宇宙的法则,追求一种自然、本真的状态。“自然”是老庄所提倡的,它在魏晋士人那发挥到了极致。他们反对世俗名教纲常,高扬人的自然本性和个体价值,不仅重新发现了自我,而且重新发现了他人,特别是重新发现了妇女和儿童,开启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新境界。正如《世说新语》及相关材料所反映的,君王可以为臣子“驴鸣送葬”,儿子可以直呼父亲的名字,妻子可以公然狎昵自己的丈夫,这种变化是对汉朝独尊儒术的一种否定和反动。对所谓名教不屑一顾,追求自然本性,阮籍应该算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了。《世说新语》记载,有次,其嫂回家,他去送行,别人笑话他不懂礼法;因为按照礼法,叔嫂同行的。阮籍答道:“礼法岂为我辈所设耶?”还有阮籍同邻家卖酒美妇的故事。都反映出阮籍对虚伪名教的批判,当然这也是魏晋士人的普遍倾向。他们对名教的批判是建立在对真实自然的人性的追求,渴求建立一种相互欣赏、平等对话之人伦关系的社会生态理想和历史愿望的基础之上。
三、人与自身:真名士自风流
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最终都要落实到人与自身的关系即人的个体生存上,尤其指人的精神生态。提到魏晋士人的精神生态就不得不提到一个词“魏晋风度”。冯友兰将其概括为:玄心、洞见、妙赏、深情。而袁行霈则认为“魏晋风流可以说是追求艺术化的人生,或者说是用自己的言行、诗文、艺术使自己的人生艺术化。这种艺术必须是自然的,是个人本性的自然流露。”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魏晋风度关注地是的是个体内在的、精神性的存在,而艺术是实现魏晋风度的主要路径。这与海德格尔倡导的“诗意地栖居”,有着内在的相通性,虽然中间隔着一千多年,隶属于东西方不同的文化体系,但同样都指向着人的精神生态。魏晋风度的形成和魏晋士人所处的环境、出身息息相关。正如李泽厚所讲“有自给自足不必求人的庄园经济,有世代沿袭不会变更的社会地位、政治特权,门阀士族的心思、眼界、兴趣有环境转向内心、由社会转向自然、由经学转向艺术、由客观外物转向主体存在,也并不奇怪。”战乱、残杀的政治环境,使他们不再把建功立业当作人生的目标,优渥的条件使他们不必为生计而奔波,这一切都让他们把人的内在的精神性当成了最高的标准和原则,注重个体生命的存在。“人”的意识真正觉醒,人们注重饮酒享乐,“竹林七贤”成了理想中的人物,内在的思辨风神和精神状态,受到了尊敬和顶礼,但这只是魏晋风度一方面的表现。李泽厚在《美的历程》提到“如此潇洒不群飘逸自得的魏晋风度却产生在充满动荡、混乱、灾难、血污的社会和时代。
魏晋士人注重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亲相融,推崇人与人之间的彼此欣赏、关心、真情流露,注重人内在的精神性、超越性,这些都流露着生态的智慧。我们挖掘和阐释古代的生态资源是为了给当今的生态批评提供借鉴,寻找依据,注入活力。可我们只能说古代的文学作品、思想观念蕴含着生态智慧,但它们毕竟不是成体系的、零散的,而且它们是农业文明的产物,我们不可能再回到那个时代。如何全面客观地认识古代生态资源,实现其现代转换,是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也是生态批评理论研究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177.
儒家的生态伦理智慧 篇4
一.“天人合一”的现代环境伦理哲学基础
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是国内大多数学者所关心的话题, 是国内儒家生态伦理研究的核心问题。
“天人合一”是指人与自然息息相通, 和谐一体。“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在《庄子·齐物论》中阐述:“天地与我并生, 而万物与我同一”[1]。儒家主张“天人合一”, 认为“天”是自然的总称, 是宇宙的最高实体, 而“人”则是万物中的精灵, 肯定人是自然的产物, 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儒家“天人合一”的观念, 主张人与自然界息息相通、和谐一体,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这是现代生态伦理学的哲学基础。正如余谋昌先生所提出的:“‘天人合一’:现代环境伦理学的哲学基础”[2]。
关于“天人合一”, 中国古代学者不仅表述不同, 而且不同学科的理解也有所不同。生态伦理学将“天人合一”思想的本质理解为“主客合一”, “以天地万物为一体”, 强调人与自然界的统一, 肯定人是大自然和谐整体的一部分。儒家继承了殷周以来“以德配天”、“敬德保民”的思想观念, 主张天人相感相通。儒家认为“天”是宇宙的最高实体, 是自然界的总称, 而“人”只是其中的一个很小的部分。他们理解的“天人合一”, 是包括人类在内的自然万物的本原, 强调人与自然界的统一。
孔子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 但其思想体系朴实的生态伦理观念随处可见。“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 唯天为大, 唯尧则之” (《论语·泰伯》) 。孔子提出“天之可则”, 强调人对自然的可则, 人与自然的统一。孟子提出人要由“尽心”、“知性”而“知天”, 以达到“上下与天地同流”。后来汉代思想家董仲舒在孔孟思想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天人之际, 合而为一”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系统 (《春秋繁露·深察名号》) , 并提出“天人感应”的理论体系。儒家“天人合一”哲学经宋代张载等人的发展逐步走向成熟, “性与天道合一存乎诚” (《正蒙·诚明》) , 张载认为天道的“诚”就是天德, “儒者则因明致诚, 因诚致明, 故天人合一” (《正蒙·乾称》) , 即儒者需要通过“明”来达到对“诚”之天德的把握, 以实现天人合一。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 不仅把人看成是自然的组成部分, 而且强调人与自然是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 肯定了天与人具有统一性, 并把这种统一性视为和谐的最高境界。
“天人合一”主张把人类社会放在整个生态环境中加以考虑, 强调自然与人类社会共生并存, 体现了和谐自然的朴实生态伦理观。《论语》中载有一个十分贴切的故事, 说的是孔子与其弟子讨论人生志向时, 非常同意曾点关于最高理想的观点, 他认为:“莫春者, 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 童子六七人, 浴乎沂, 风乎舞雩, 咏而归。”人生的最高理想就是能够在暮春时节, 穿上春服, 会同五六个青年, 六七个少年, 跳到河里洗洗澡, 跑到高台上吹吹风, 然后唱着歌回家, 仅此而已。孟子的“五亩之宅, 树之以桑,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 无失其时, 七十者可以食肉也。百亩之田, 勿夺其时,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孟子·梁惠王上》) , 体现的就是“天、地、人”协调的“与天地参”精神。关于这点荀子曾如此描绘过:“天地以合, 日月以明, 四时以序, 星辰以行, 江河以流, 万物以昌。” (《荀子·礼论》)
“民胞物与”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具体化。“乾称父, 坤称母, 予兹藐焉, 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 吾其体;天地之帅, 吾其性, 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张载在《西铭》中的这段话把人与自然的关系推向了一个新的境界, 他认为天地是父母, 人人是兄弟, 万物与人类同处天地间, 万物是朋友, 人在天地面前应保持谦卑的态度, 人不仅要善待其他人, 而且要兼爱自然万物。
然而, 当代人类在现代化文明发展的进程中, 只顾人类的一己之利, 忽视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出现了生态系统全面退化、水土流失急剧、濒危物种增加、天然湿地大量消失等等生态危机现象, 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敲响了警钟。
二.“亲亲而仁民, 仁民而爱物”的核心生态自然观
“亲亲而仁民, 仁民而爱物”是儒家核心的生态自然观点, 其核心是“仁爱”。孔子强调以“仁”待人, 也以“仁”待物, 主张把“仁”、“爱人”、“义”、“礼”这些人际道德原则扩展到自然界万事万物之中去, 以此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通过这个观点我们可以看出儒家把仁民与爱物相提并论, 由珍爱自己的爱人, 进而仁爱民众, 再到爱护自然万物。
“仁”最初是指“爱人”。儒家思想本着惜生、重生的原则, 从仁学出发主张将善的道德情怀施之于自然, 将仁爱之心推及到万物[3]。“启蛰不杀则顺人道, 方长不折则恕仁也” (《孔子家语·弟子行》) 。孔子认为人对万物应持一种同情的善待态度, 否则就是不人道, 他甚至强调指出:“断一树, 杀一兽, 不以其时, 非孝也。” (《礼记·祭义》) , 把人们对待生物的态度上升到儒家孝道来看待。
孔子喜欢流连于天地山川之间, 在自然的山水中他体验到了人生的快乐, 感受到了仁者的宽厚和智者的灵动, 这就是孔子所追求的人生理想。孔子提出“知者乐水, 仁者乐山, 知者动, 仁者静。知者乐, 仁者寿” (《论语·雍也篇》) 的生态平衡观, 充分体现了儒家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上弃恶扬善的价值取向。孔子认为, 只有将人与人的和谐同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起来, 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山水之乐;只有“爱人”, 才能“能近取譬”, 使“老者安之, 朋友信之, 少者怀之” (《论语·公冶长》) ;只有爱物, 才能“钓而不纲, 弋不射宿” (《论语·述而》) 。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仁爱万物”的思想, 第一次明确提出并初步回答了生态道德与人际道德的关系问题[4], 把“仁”, 由“爱人”扩大到“爱物”, 提出了“亲亲而仁民, 仁民而爱物”的宝贵思想。他认为仁政之德不仅在于施恩于黎民百姓, 使他们安居乐业、和谐自得, 而且还应该拥有更为博大宽广的泛爱万物的胸怀, “恩, 足以及禽兽” (《孟子·梁惠王上》) , 使万物在共同的世界里和悦共生、和睦相处;并主张世人对人、对物, 都应该持有一份“不忍之心”。孟子跟齐宣王曾经有一段十分著名的对话, 孟子问:“臣闻之胡龅日, 王坐於堂上, 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 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 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曰:“有之。”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臣固知王之不忍也。”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 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 若无罪而就死地, 故以羊易之也。”曰:“王无异於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 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 则牛鱼何择焉?”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曰:“无伤也, 是乃仁术也, 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於禽兽也, 见其生, 不忍见其死;闻其声, 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孟子·梁惠王上》) 这段话, 很多人耳熟能详, 闲谈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由不忍杀牛, 到不忍杀生, 到惜生及民, 而广行仁义, 广布仁政, 乍看起来, 孟子的思想是惜生, 其实质仍是儒家“仁者爱人”的思想。儒家一向主张以“仁者爱人”、“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宽容气度来对待他人, 甚至是无生命的自然万物, 做到“恩, 足以及禽兽” (《孟子·梁惠王上》) 、“仁民而爱物” (《孟子·尽心上》) 。
董仲舒认为爱护鸟兽昆虫等可理解为仁的基本内容:“质于爱民, 以下至鸟兽昆虫莫不爱。不爱, 奚足以谓仁?” (《春秋繁露·仁义法》) ;张载主张人类应该兼爱万物:“性者万物之一源, 非我之得私也。惟大人为能尽其道, 是故立必俱立, 知必周知, 爱必兼爱, 成不独成。” (《正蒙·诚明》) ;明代王阳明在《大学问》中细致地描述了读书人 (下文中的“大人”) 深厚的道德关怀理念“大人者, 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是故见孺子之入井, 而必有怵惕侧隐之心焉……见鸟兽之哀鸣觳觫, 而必有不忍之心……见草木之摧折而必有悯恤之心焉……见瓦石之毁坏而必有顾惜之心焉……”儒家认为真正意义的读书人见到儿童落入井中、见到鸟兽受困哀鸣、见到草木摧折都有怜悯之心, 乃至见到完全没有生命的瓦石被毁, 都会产生怜惜之意。
以“仁爱”为基础, 以“爱物”为原则, 尊重自然规律、合理保护利用自然资源是对儒家生态伦理观的准确描述[3]。儒家在肯定天地万物内在价值的同时, 强调以仁爱之心对待自然, 做到推己及人, 由人及物的生态伦理。孔子将仁爱由亲亲惠及整个人类, 再进一步将对人类的道德关怀推及到自然万物, 提出人类应该以“仁爱”之心对待自然万物, 融入自然的怀抱, 将人间的和谐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起来, 这也是“天人合一”境界的最高体验。可以说, “仁爱好生、长养万物”充分体现了儒家生态伦理思想中的生态保护观。由爱人发展到对万物之爱, 是儒家思想体系中固有的内容, 也是历代儒家一贯的主张。儒家从“仁”出发, 以“仁爱”为基点, 把人类社会的仁爱主张, 推行于自然界;认为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 爱惜其他事物的生命, 也是爱惜人自身的生命, 人要博爱生灵, 兼利宇宙万物。
在科技、经济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 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人口的快速增长, 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突出。人类为了追求GNP等经济指标, 对生态系统的破坏现象急剧增加, 向大自然索取的规模和数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这是人性的扭曲, 也可说是人性的异化。
挖掘和梳理儒家“仁民而爱物”的生态自然观有助于人们克制无休止地欲望, 使人类既不凌驾于自然之上, 也不被自然所奴役, 使生态道德和人际道德达到统一, 人与自然达到和谐。
三.“取之有度, 用之有节”的生态理念
崇尚勤俭节约, 反对暴殄天物, 自古就是我国传统的道德规范。古人即便在捕猎时, 也不“一网打尽”, 不斩尽杀绝, 据说商汤就曾“网开三面”, 古代天子狩猎时“不合围”, 诸侯狩猎时“不掩群”, 给野兽留下生路, 保持其持续存在和永续利用。“水泉深则鱼鳖归之, 树木盛则飞鸟归之, 庶草茂则禽兽归之” (《吕氏春秋·功名》) , 只有爱护和珍惜大自然, 使各种生物各得其所, 生物界才会出现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可见, 人类对自然资源要使用有度, 正如朱熹所说:“物, 谓禽兽草木。爱, 谓取之有时, 用之有节。” (《孟子集注》卷十三)
儒家“取之有度, 用之有节”的生态理念, 主张人类要对大自然索取有度, 对资源节约使用。孔子反对竭泽而渔、覆巢毁卵的行为, 反复强调对生物的获取要取之有度。《论语·学而》中提出:“节用而爱人, 使民以时”, 要求统治者节省开支, 不奢侈浪费, 热爱人民, 正确合理地使用官吏, 选择农闲时间役使老百姓;又《论语·述而》:“钓而不纲, 戈不射宿”, 倡导人类只用竹竿钓鱼, 而不用网捕鱼;只射飞着的鸟, 不射夜宿的鸟。孔子希望统治阶级控制欲望, 合理开发, 使自然资源良性循环。这些朴实表述的字里行间都闪烁着孔子“取之有度”生态观念的智慧光芒。
儒家认为自然万物的价值与珍贵在于它对人类来说是可取、可用的, 但人类在对其取用的过程中要有时、有节, 更要有“度”, “爱物”的内涵就在于取物有“度[5]。孟子心中有一个美好的理想儒家生态社会:“不违农时, 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 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 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 材木不可胜用,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 王道之始也。” (《孟子·梁惠王上》) 其实, 早在这个理想社会在他心中形成之前, 他就开始反对过度开发资源了:“易其田畴, 薄其税敛, 民可使富也, 食之以时, 用之以礼, 财不可胜用也” (《孟子·梁惠王上》) 。
儒家崇尚节俭同时也不反对求富, 但强调人在生活方式应该是一种“合于义”的节俭方式, 提倡“节用而爱人”, 强调“奢则不逊, 俭则固。与其不逊也, 宁固” (《论语·述而》) 。孔子一生非常重视“礼”, 但他却说:“礼, 与其奢也, 宁俭;丧, 与其易也, 宁戚。” (《论语·八佾》) , 说明他并不看重礼的外在形式, 强调“礼”无需使用高贵华美的礼器, 穿戴制作复杂且过于讲究的服饰。孟子指责统治者生活的奢侈浪费时说:“易其山畴, 薄其税敛, 民可使富也。食之以时, 用之以礼, 财不可胜用也。” (《孟子·梁惠王上》) 字里行间无处不流露出儒家重物节物的思想。荀子的观念很符合当今的可持续发展概念, 他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生态观念, 主张畜养“天”、控制“天”、利用“天”, 既要顺应季节变化使“天”为人类生产服务, 更重要的是施展人类的才能保证大自然不断繁殖再生, 既合理利用, 又不浪费, 让其永续下去, 不“失万物之情”, 这样, 天下则“尊贤而王”或者“爱民而霸”。儒家寡欲节用的道德要求, 对于保护生态环境,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约束世人行为, 减少铺张浪费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尊重、合理利用自然发展规律, 按其发展规律办事是人类最终和必然的选择。儒家经典著作《尚书》《礼记》《周礼》等都强调生态资源的立法爱护[6], 禁止人们的乱砍滥伐、乱捕滥猎等恶劣行为, 目的是使生物能有一段时间的生长, 以防匮乏。
近年来, 人们乱砍滥伐、过度开垦, 过分注重社会经济发展而违背自然发展规律, 遭到大自然的严厉惩罚, 自然灾害频发、部分物种灭绝、土地沙漠化日益严重等等。美国堪萨斯州小镇特莱塞 (Treece) 曾经是一个矿业重镇, 多年的过度开采给当地造成巨大污染, 地面也不断塌陷。1981年, 美国环境保护局将特莱塞列为美国污染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截至2010年, 特莱塞只剩下170名居民。随着政府批准一项“买断计划”, 出资买下居民产权, 让他们搬离特莱塞, 这个镇子成为一座“鬼城”, 目前只剩下一对夫妇仍选择坚守[7]。可见, 只有取之有制、取之有时才是确保人与自然和睦相处、人与人和谐共处的有效途径。
四.“参赞化育, 顺应天常”的理论核心
“参赞化育”是儒家生态伦理观的理论核心和实质, 蕴涵着丰富的内涵[8]。儒家经典《中庸》中有一番关于理想人格也即如何成就君子之德的言论:“能尽人之性, 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 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 则可以与天地参”。从这番话中不难看出儒家关于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和人与万物关系的思想精髓是在参赞化育的过程中, 以“天—人”关系为中心的。儒家认为人与万物不是矛盾对立的, 而是相互依赖、和谐统一的。人不能离开自然界而独立存在, 因而应以诚心对待万事万物。这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根本态度。
儒家强调“顺应天常”, 强调大自然有其自身的秩序和规律,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必须顺应天常, 尊重客观规律, 与天地合其道, 与四时合其序, 按照客观规律行事, 合理开发、正确利用自然资源。“天何言哉?四时行焉, 百物生焉” (《论语·阳货》) ;“天有行常, 不为尧存, 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 应之以乱则凶。” (《荀子·天论》) ;“夫大人者, 与天地合其道, 与日月合其明, 与四时合其序, 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 后天而奉天时”《周易·大传》。从儒家这些精辟的表述中, 可以看出他们认识了四季更替、万物生长的客观规律, 肯定了自然万物运行规律的客观性, 强调人们只有认识规律, 严格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避“凶”趋“吉”, 由“乱”致“治”。历史证明, 儒家顺应天常的思想无疑是正确的, 违背自然规律必然遭到自然的惩罚。人类试图征服自然的每一次尝试, 都以自然的报复而宣告结束。儒家主张“制天命而用之”, 就是要求人类研究、掌握和利用自然规律, 按照四季变化和生物生长规律组织生产和生活。这样才能“不夭其生, 不绝其长也”, 才能“有余食”“有余用”“有余材”。
综上可见, 儒家具有深刻的生态伦理智慧, 这些智慧在历史上对于保护环境发挥过重要作用, 是我国土生土长的, 具有民族性且符合人类发展方向的, 这些思想穿越漫长的历史时空, 对我们今天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及生态文明的建设依然有所启示, 并可以为当今人类应对生存危机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当然, 在建设“美丽中国”的进程中, 作为现代人的我们不必也不能回到过去那种敬畏自然和盲目崇拜自然的状况中去。但无论科技如何发达与先进, 我们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都要始终保持谦虚谨慎, 既要按自然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顺应自然、适“度”变革, 始终坚持人与自然相互协调、共同进化发展。
儒家乃至中国传统文化都认为, 人可以改造、顺应自然, 但决不能破坏、征服自然。人作为万物之灵, 在宇宙万物中的中心地位恰恰意味着, 人必须要承担一种不可推卸的伦理责任, 要把大自然当作一个高度和谐、完美神圣的生命整体来对待。人应该努力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 以卓越主体智慧积极参赞天地之化育, 从而呵护和创造日益赏心悦目、清爽自在的生存环境, 使芸芸众生都能在其中充分地实现自身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颜莉.浅析古代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四原则[J]哲学政治, 2012 (08) :137.
[2]余谋昌.中国古代哲学的生态伦理价值[J]中国哲学史, 1996 (1-2) :33-90.
[3]苗琳.浅议儒家生态伦理观[J].首都教育学报, 2011 (08) :76-77.
[4]吴黎宏.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儒家生态伦理思想[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 , 2010 (04) :21-24.
[5]王翀.论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在建设和谐中国进程中的意义[J].新乡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02) :14-16.
[6]安成林.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对现代社会的价值[J]鸡西大学学报, 2011 (04) :45-46.
[7]穆旭甲, 石芳.煤矿环境问题之儒家生态伦理视角浅析[J].科技创业月刊, 2012 (11) :146-147.
[8]程良胜.浅谈古代文学中儒家“参赞化育”生态思想——从《中庸》、《西游记》谈起[J].湖北社会科学, 2009 (12) :130-131.
[9]朱贻庭.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年11月, 第1版.
生态智慧 篇5
一、山绕水围的神仙佛道模式
先民们出于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观念,产生了山岳灵石祟拜与昆仑神话,以为主宰神灵世界的至高无上的上帝和群神,在人间的住所是居于世界之中的昆仑山,昆仑山上具备了理想的仙居环境(《山海经•海内西经》)。神山周围有神水,山上有神树、水井,并有守门神保护。山上有“平圃”、“县圃”、“悬圃”、“疏圃”、“元圃”、“玄圃”等仙境,圃中有池。山水环绕的昆仑山模式,成为中国园林文化中仙境神域景观模式之一。
先民出于灵水祟拜,产生出具有海岸地理型特色的蓬莱神话体系:大海中有三座神山,蓬莱、方丈、瀛洲,高下周旋三万里,顶平旷可九千里,洪波万丈的黑色圆海成为天然的护山屏障,山上既有可供人类居住的金玉琉璃之宫阙台观,赏玩的苑圃,那里有晶莹的玉石、纯洁的珍禽异兽,又有食之可以令人长生不死之神芝仙草、醴泉和美味的珠树华食。
秦始皇、汉武帝首先运用蓬莱神话系统提供的仙海神山景观所创作的宫苑造型,成为后世帝王创作宫苑池山的一种“秦汉典范”,士大夫们也竞相仿效。
佛教须弥山模式,须弥山即妙高山,原为印度神话中的山名,本义是位于世界中心的金轮之上。后为佛教所用,指帝释天、四大天王等的居所,其高八万四千由旬,顶峰居帝释天,山腰为“四天王天”,居四大天王及眷属。山周围为七香海、七金山,第七金山之外为咸海,咸海中有四大布洲,洲外又被铁围山团团围住。而九山八海之中心是须弥山。
以上神山和大海结合的景观模式,呈现出水围山绕样式,山上有植物和建筑俱全,是个安全性强、生态环境特别优越的生存空间。
费尔巴哈讲到过“一种精神的水疗法”,认为“水不但是生殖和营养的一种物理手段……而且是心理和视觉的一种非常有效的药品。凉水使视觉清明,一看到明净的水,心里有多么爽快,使精神有多么清新!”(费尔巴哈《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德国哲学》第542—543页)而植物茂密的青山,引来飞禽走兽,带来
鸟语花香。春山淡冶如笑,宜游;夏山青翠欲滴,宜观;秋山明净如妆,宜登;冬出惨淡如睡,宜居,足可“和于明阳,调于四时”(《素问•上古天真论》)。绿色植物具有调节改善小环境的气候、保持水土、滞留、吸附、过滤灰尘以净化空气、杀菌、吸毒吸收噪音等作用,对人类有医疗保健功能。以盛夏植物的降温作用为例,绿化植物庞大的根系象抽水机一样,不断从土壤中吸收水分,然后通过枝叶蒸腾到空气中去。一般一株中等大小的榆树,一天至少可蒸腾100升水。(冯采芹编《绿化环境效应研究》,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39页)如果一株树木每天能蒸腾88加仑(1加仑等于45460升)水,即可产生l亿焦耳的热量消耗,它抵得上五台一般室内空调机每天运转20小时。(同上第172页)又能产生被喻为“空气维生素”或“空气长寿素”的空气离子。
承德山庄是“逢草逢花莫不香”,乾隆在《松鹤清樾诗序》中写到:“进榛子峪,香草遍地,异花缀崖。夹岭虬松苍蔚,鸣鹤飞翔。登蓬瀛,临昆圃,神怡心旷。洵仙人所都不老之庭也,”乾隆诗曰:“寿比青松愿,千龄叶不凋。铜龙鹤发健,喜动四时调。”
二、风水佳穴模式
风水佳穴的意念模式,被西方科学家称为“东方文化生态”。风水说源于中华先民早期对环境的自然反映。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的尹弘基教授提出风水起源于中国黄土高原的窑洞、半窑洞的选址与布局,距今6000多年前陕西西安半坡的仰韶文化,已经是一个典型的风水例证。(丁一等《中国古代风水与建筑选址》第6页)可见,古人环境吉凶意识,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的生态经验积累,中国原始人选择的适合自己居住的满意生态环境,是中国人理想环境的基本原型。《周礼•地官司徒》“以相民宅”的目的是“阜人民,以蕃鸟兽,以毓草木,以任土事”。[NextPage]
中国古代造园讲究风水,又称堪舆,风水术以四灵之地为理想的环境,“四灵”具体化为山(玄武)、河(青龙)、路(白虎)、池(朱雀)等环境要素。所谓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但用的是相对方位,并非东西南北的绝对方位。其堪舆工具“六壬盘”和风水罗盘,是时空合一的相卜占地工具,是将天人合一思想模式化和仪轨化。风水将最吉祥的地点称为穴,穴的四周山环水绕,明堂开朗,水口含合,水道绵延曲折。追求环境的回合封闭和完整均衡、背阴向阳、背山面水、坐北朝南,爽垲高敞,“具有日照、通风、取水、排水、防涝、交通、灌溉、采薪、阻挡寒流、保持水土、滋润植被、养殖水产、调整小气候,便于进行农、林、牧、副、渔多种经营等一系列优越性”(侯幼彬《中国建筑美学》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第195页)。
这种山环水抱,重峦叠嶂、山青水秀、郁郁葱葱的自然环境的和谐风貌,形成良好的心理空间和景观画面,反映了中华先人的摄生智慧。
今天,中国的风水说被国外生态学研究者充分肯定,被称为“通过对最佳空间和时间的选择,使人与大地和谐相处,并可获得最大效益、取得安宁与繁荣的艺术”,是“驾驭龙的真正的科学”,誉其为“宇宙生物学思维模式”和“宇宙生态学”。(转引自俞孔坚著《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第96页)
清代乾隆时请法国传教士韩国英协造圆明园,“希望北面有座山可以挡风,夏季招来凉意,有泉脉下注,天际远景有个悦目的收束,一年四季都可以返照第一道和末一道光线”,注重了人和自然的有机联系及交互感应。如乾隆造的“静宜园”,建在北京西郊的香山山坳里,北、西、南三面环山,“即旧行宫之基,葺垣筑室。佛殿琳宫。参差相望,而峰头岭腰,凡可以占山川之秀、供揽结之奇者,为亭、为轩、为庐、为广、为舫室、为蜗寮。自四柱以至数楹,添置若干区”(《日下旧闻考》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年)。因山势高低层层构筑建筑物,与周围的苍松翠柏、溪流瀑布、峭壁悬崖,相融相和,犹如天造地设一般。避暑山庄也是“自然天成地就势,不待人力假虚设。君不见,磬锤峰,独峙山麓立其东;又不见,万壑松,偃盖重林造化同。”(康熙《芝径之堤》)因为“胜景山灵秘,昌时造物始……土木原非亟,山川已献奇。卓立峰名磬,模拖岭号狮。滦河钟坎秀,单泽擅坤夷。……宛似天城设,无烦班匠治。就山为杰阁,引水作神池。”(乾隆《避暑山庄百韵歌》)。
李约瑟在《中国之科学与文明》中说:“在甚多方面,风水对中国人民是恩物,如劝种树和竹以作防风物,强调流水靠近屋址之价值都是。”
传统风水说中还体现了保护原生态环境的意识。如风水术有关植树的规定,有大环境和小环境两类。在大环境中,风水术认为,草木为龙之皮,来龙是村落住宅、墓地之命脉,伐山木必至伤龙。且树木位于吉方者,伐之则去吉,位于凶方者,动之则招凶,所以严禁伐木。
三、闭合式壶天模式
中国神话中将也称海中三神山为“三壶”:南朝梁萧绮《抬遗记》载:“海上有三山,其形如壶,方丈曰方壶,蓬莱曰蓬壶,瀛洲曰瀛壶。”可见蓬莱仙境也都属于“壶中天地”,道教中的“壶”,不仅盛满仙药,而且还是方外世界的意象。《后汉书》载;“费长房者,汝南人也,为市椽,有老翁卖药悬壶于肆头,及市罢,常跳入壶中,市人莫视。惟长房于楼上睹之,异焉。因往再拜,乃与俱入壶中。唯见玉堂严丽,旨酒甘肴,盈衍其中,共饮毕乃出。乃就楼口侯长房曰:’我神仙之人,以过见责,今乃毕,当去。”“壶天”这种仙境
模式,实际上是封闭式的小天地,里面应有尽有,陶渊明的桃花源、“壶园”、“茧园”、“纟见园”、“芥子园”等都是一种闭合式空间的形象体现。大如承德山庄,小如三四百平方米的私家小园,都有高高的围墙四面围合,具有安全姓和私秘性,这是中国宅园式园林的基本特点,营造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主人在园中,不下厅堂,尽享山林之乐,享受与自然交感的美感。“松栋焕云霞,瑞图丽景;蓬壶开日月,仁境长年。”人在其间,感到无限的惬意和酣足。[NextPage]
西方著名哲学家罗素在《中国问题》中甚至说:“中国人摸索出的生活方式已沿袭数千年,若能被全世界采纳;地球上肯定会比现在有更多的欢乐祥和……若不借鉴一向被我们轻视的东方智慧,我们的文明就没有指望了。”
智慧商务区 生态示范园 篇6
思路清 产业兴
乘着环首都经济圈升温,借助咫尺京津的区位优势,2012年,武清区在继续优化工业结构的同时,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同年2月18日,武清商务区应运而生,正式筹建。三年过去了,商务区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区内唯一的现代服务业产业园区,擅长用优质产业聚集人气,努力打造大区域中央商务区,成了名副其实的“武清CBD”。
启动建设之前,商务区从国际顶级设计团队中优中选优,确保每项规划、每项工程出精品。在高水准规划的引领下,商务区克服人员少、任务重等困难,倒排工期、卡死节点,全力加快推进开发建设进度。规划部门为赶进度,每天晚上兑进度、催规划进展到半夜;施工人员不顾炎暑寒天,全身心坚守在工地上。
为了找准思路,武清商务区领导还分别赴天津滨海新区、上海陆家嘴金融贸易区、上海虹桥商务区,以及北京望京科技园,针对园区开发建设、经营模式等开展细致考察,并与部分会计师事务所、学院教授、咨询公司、银行,就园区公司化运作模式进行了探讨,摸索出园区发展的基本模式。最终,确定了“重点突出、错位发展”的总体思路,即:避开京津两大城市及滨海新区,发挥武清错位优势,以服务京津两大城市为重点,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主导产业。经过不懈培育与发展,目前,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金融、商贸、生物医药、文化创意等产业呈现出百花齐放、优势聚集的发展态势。
行业龙头奠基石
2012年4月,中兴通讯第一个向武清商务区投来橄榄枝,计划在此建设云计算产业基地。项目规划产业用地350亩,总投资40亿元,建筑面积50万平方米,建成后年销售收入100亿元,税收10亿元以上,可吸纳5000人就业。项目落地后,至少带动百余家上下游项目进驻商务区。项目秉承“科技引领进步”理念,为客户提供数据中心、信息安全、融合通讯、移动办公、企业应用整合等电信级IT系统方案和专业IT服务。在天津市先后参与了全国供热示范城市的供热计量信息化建设、武清区“智·惠武清建设以及杨村一中智慧校园、武清文博馆、武清商务区国际企业社区的智慧化建设等项目。2014年,与中国最早的园区综合开发运营商——招商局蛇口工业区合作建立招商局兴天云谷投资发展(天津)有限公司,实现园区运营与智慧科技的完美结合。
2012年12月,太平洋电信集团的扩张战略与武清商务区的规划定位不谋而合,该集团决定在商务区建设全球最大的数据中心——天津信息服务产业园,项目规划占地300亩,建筑面积38万平方米,预计总投资100亿元,为客户提供定制化、一站式、可弹性计费的基础即服务(IAAS)云计算服务,满足不同客户在不同时刻简单、易扩容的基础资源服务需求,项目建成后可吸引5000名高端人才就业。用太平洋电信集团总裁Carl的话说,他们将竭力推动天津武清成为中国乃至亚洲的IP价值洼地。
2013年3月,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与武清商务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国家战略性科技产业“北斗新兴战略产业园”正式落户武清商务区。据悉,占地375亩的北斗战略新兴产业园,是唯一国家级导航产业园,重点发展卫星导航、授时、通信等导航系统高新技术产业,吸引一批应用终端机元器件制造、核心芯片研发、应用软件开发及北斗卫星应用配套的相关产业,带动形成上下游产业链,打造产学研一体化的高科技园区。重点打造“三个平台、七个集群”。目前,三大平台之一的公共服务平台已启动规划,正在修改完善设计方案。
五大产业齐发展
涵盖了云计算、导航、移动互联网三大板块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生物医药、金融、商贸、文化创意五大产业发展迅猛,均呈现了集群化发展。
2013年5月,迅联时代新媒体产业园落户。该项目占地约60亩,其中一期迅联博纳和机器人项目科技研发总部占地30亩,二期产业园项目占地30亩,总投资约为6亿,建成后每年可实现税收1亿。此项目将国际化理念与本地市场需求相结合,专注网络整合营销传播服务,包括网络营销策略、媒介计划及购买、视觉创意设计等数字营销服务。
2014年1月,随锐科技落户。该项目专注于智慧通信云融合平台、视频通信云平台等商业云业务,同时集创新、设计、研发、销售与服务于一体,坚持自主品牌、自主研发,致力于为政府、企事业单位的商业通信云市场的各级客户,提供跨平台、跨品牌、跨设备的智慧通信云与智慧融合交换服务,尤其擅长于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平台的视频通信云商业领域,是中国领先的通信云产品与服务提供商。
2014年7月,“天津移动互联网产业基地”揭牌。天津移动互联网产业基地是天津武清商务区与云适配-美通云动(北京)科技公司联手打造的高科技产业基地项目。云适配是微软创投孵化器第二期的优秀企业,基于云计算与国际领先的HTML5技术,能以一行代码迅速将网站移动化,实现PC网站和移动设备之间完成无缝对接,能极大降低企业移动化门槛和成本。目前已适配了近20亿个网页,其中不乏诸如微软亚太、联想、光明网、中国青年报、探路者等知名企业官网。双方将在天津移动互联网产业基地设立北方区运营总部,在未来将引进30多家支付、物流、金融担保等移动互联网服务机构入驻,共同构建一个移动互联网产业生态圈。
2015年1月,移联佰汇项目落户武清商务区,该项目是专业综合缴费系统电商平台公司,为用户提供专业的综合缴费服务,平台商品涵盖通讯服务、生活服务、差旅票务、金融服务等类目,是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的全国总代理之一。计划在商务区建设研发、呼叫一体化商务办公中心,预计首年实现税收150万元。
一个个带动力强的大项目、好项目,犹如一部部马力强劲的“引擎”,牵引着武清商务区抢抓新一轮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调整机遇。目前,落户武清商务区的信息技术产业龙头项目已200多家,产业规模超过150亿元。其中不乏行业顶级企业,特别是新媒体产业发展迅猛,迅联时代新媒体产业园落地项目达150余家。
2014年10月,武清商务区迎来生物医药领域一大突破性进展,计划投资6亿元建设的涵玉干细胞研发基地落户园区。这里将集合国内最精端的研发设备和研发人才致力于干细胞临床治疗和抗衰老生物技术的研究、转化。建成后,将成为中国北方最具权威的干细胞研究中心、综合干细胞抗衰中心和达到欧盟最新标准的GMP级干细胞产业转化中心,并与园区内现有的世纪博爱、元宝枫、中科艾恒等企业共同打造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每年税收逾亿元。该项目已于今年4月全面启动建设,推动武清商务区生物医药产业向品牌化、国际化、集群化迈进,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将与世纪博爱、康仁堂中医药、元宝枫、世纪艾恒等,共同打造辐射京津冀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2015年4月,天津文化传媒商会与武清商务区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在武清商务区合作共建文化传媒与创意设计产业发展基地。充分利用文化传媒商会资源,力争每年进驻基地的文化创意产业项目40家以上,逐步建成辐射环渤海区域的文化创意产业中心。同时,设立文化传媒与创业设计培训中心,以及创业金融咖啡项目,为文化创业产业发展提供高品质的服务保障。
俗话说:无商不活。武清商务区开展金融、商贸产业招商工作可谓无巧不成书。2013年,李克强总理视察天津,提出“金融创新围着实体转才能双赢”的重要指示。武清所处的区位,以及京津金融一体化综合改革实验区的启动建设,决定了武清商务区可以直接服务京津两大城市的实体企业。目前,商务区已引进美国大通金融、民生银行、中信证券、中绿创投基金等10余家,正在深入研究银行、保险、证券、金融租赁、股权投资、信托基金等业务。
作为武清新城三大商圈之一,武清商务区正在深入探索基于都市白领的时尚消费文化,围绕园区内的滨水商业步行街、环中央湖商业休闲区、国际企业社区等,吸引高端餐饮、酒吧、咖啡厅、茶吧、美容会所、休闲购物中心、服装专卖和定制等产业进驻,为时尚人群打造高品质第三空间。高端国际汽车城,是武清商务区引进的集汽车销售、展示、品牌体验于一体的高端国际汽车城,其销售、展示汽车均为国际顶级名车。另外,娃哈哈商业综合体、全聚德酒店、梦金园珠宝全国最大的旗舰店均已落户园区。
“中华之梦”创业大赛 驱动园区创新发展
今年5月27日,武清商务区承办了“中华之梦”创业大赛,来自环渤海区域的300余名投资人和创业者齐聚天津市武清商务区,参加了“中华之梦”创业大赛天津赛区启动仪式。此次大赛由中搜网络、华普亿方和洪泰基金主办,武清商务区承办。活动分为三个赛季,按照初评、复赛、决赛三个阶段进行,武清商务区将承担三个赛季的复赛阶段比赛,决赛将在中央电视台举办。大赛覆盖20多个省市,来自北大、清华、创业之星等商学院和机构推选超过1万个创业项目参加,历时9个月。红杉、IDG资本、中搜创投等上千家投资机构,提供了的资金规模超过2亿元。武清商务区作为“中华之梦”创业大赛的产业孵化基地,其17万平方米的国际企业社区成为创新创业企业的孵化载体。为推动创业创意项目孵化成功,武清商务区还与中搜网络共同成立了“中华之梦”创业孵化基金,与华普亿方共同成立了“中华之梦”创业学院,与天津大学共同成立了大学生创业孵化器,为创业创意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和创业指导。目前,商务区已落地的众创空间已达4个,分别为“中华之梦”创业孵化器、天使街股权众筹创业基地、中华海归青年汇、天津大学学生创业孵化基地。
建设总部楼宇 夯实园区发展基石
培育特色主题楼宇,是武清商务区把握新兴产业信息,打造区域特色的总部经济方式。目前,商务区自建了17万平方米的国际企业社区,由集中办公区和花园办公区组成,参照国内最佳商务及生活配套设施的高标准,实现典雅舒适、疏密结合、立体花园目标。招商主题涵盖四大类,分别是:设计类,包括工业设计、工程设计、时尚设计等;新兴产业,包括3D打印、数字医疗、呼叫中心、在线交易、移动互联等;企业服务超市、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财务咨询公司、税务师事务所等。另外,园区还将重点完善两个方面功能配套。一是生产性服务配套,太平洋电信数据中心已接入园区,正在筹建北龙中网呼叫中心、云适配跨屏服务平台。正在进行企业服务中心装修设计,涵盖法律、税务、财会、证券、人力资源、知识产权等的10余家服务机构已确定进驻,预计建成后进驻的服务机构超过30家。二是生活配套,已经引进了水上海年代美食广场、B-S商业、华润万家超市、东亚银行武清支行4个项目。
优势突出 服务到位
区位优越 交通便捷
武清位于京津之间,是京津冀一体化区域的中心,商务区则位于武清新城核心区。武清城 区距北京市区71公里、首都机场90公里、规划中的首都新机场45公里,距天津外环13公里、天津市区25公里、天津滨海国际机场35公里、天津港71公里。拥有全国区县级域内最具优势的交通条件,京沪、京津塘、京津、津保、津蓟、滨保6条国家级骨干高速,12个高速口均匀分布全区,任何村街在十五分钟内可到达一个高速口,另有唐廊高速正在规划中。武清城际站是城际列车天津段的唯一经停站,到北京和天津市区仅需22分钟和12分钟。区内已建成“九横九纵”路网,形成了沟通京津、连接周边、开放便捷的路网体系,路网密度达148.6公里/百平方公里,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引才机制完善
一直以来,武清商务区坚持通过“产业+人才”的引进方式,不断引进高端优秀人才,壮大人才队伍,改善人才结构,着力打造人才聚集高地。依托新一代信息技术、互联网等产业,引进了一批高端人才,其中,211、985院校毕业生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一,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有数十人。先后与中国科学院院士姚建铨、中国工程院院士蔡鹤皋、周立伟合作,建立了云计算与物联网研究院、哈工大机器人研究所天津研发中心、中关村·武清创业学院三家院士工作站。
服务模式高效
认真践行“服务他人就是发展自己”的理念,坚持把服务作为园区发展的活力来源,行政服务许可中心32个部门提供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他们坚持“一个项目、一位公司领导、一套工作班子、一抓到底”的方式,对入园项目从签约、落地、建设到运营的全程跟踪服务。真心服务赢得了企业的高度认可,一位曾经受益的企业负责人对记者说:“当时企业入驻时急需办理一些手续,商务区服务人员昼夜工作,原本需要20多天才能办结的手续,节省了近一半时间,在这里落户发展,我们的选择没错!”这些是商务区倾情服务企业发展、打造优质服务环境工作的真实写照。
现在,位于环首都经济圈核心区的武清迎来了借国家战略平台全面腾飞的大时代,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天津自贸区、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等叠加机遇,为武清商务区加快发展提供了更高更好的平台,一个以信息技术、互联网为主导产业的现代化中央商务区正在京津之间迅猛崛起!
智慧服务 生态和谐
与众所周知的CBD不同,武清商务区将自己定位为智慧与生态的综合体,兼顾人本与环境。这里既有智能化招商平台,又有占地千亩的中央公园。这里打造的是安全、便捷、高效、低成本的新型产业聚集体,它诠释了绿色、生态、智慧的新概念。这里还将矗立220米高的地标式办公楼宇,将成为武清新城内生态环境最佳和最具智慧特色的商务新区。在这里,“生态”“智慧”“商务”看似没有什么关联的主题,却相生相伴、永不分离。
“智慧”是武清商务区打造的又一特色,也是武清商务区走向国际化的重要举措。智慧,是人的智慧和物的智能,既包含经济的智能化、信息化、网络化发展,也包含人的主观能动、创新能力、聪明才智。2013年,武清区被选定为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武清商务区则成为全区的先行先试区,目前各项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开展。
武清商务区正在与中兴通讯公司合作,利用其全球领先的现代信息技术,打造国际一流的“智慧园区”,实现管理网格化、监测信息化、服务智能化。让所有入区企业和个人享受高品质的智慧服务,打造“智慧服务”品牌。为扎实推进智慧园区建设,商务区还制定了详细方案,完成了可研报告专家评审;正在制定主干光纤网铺设方案,以及重点区域wifi无线覆盖和视频监控系统方案;启动了国际企业社区智能化施工,17个子系统全部进场;扎实推进了中央公园智慧化方案设计。很快,一个“配套完善、模式创新、运转高效、宜居宜业”的智慧园区典范必将屹立于京津之间。
“环境就是生产力,就是竞争力。”一直以来,“生态”就是武清商务区发展的核心理念之一。园区曾与丹麦绿色中国联盟进行深入沟通,对国内高水平的生态园区进行了多轮考察,并借参加商务部生态园国际合作会议契机,向高水平生态园区借鉴经验,有效拓宽了商务区打造国内顶级生态示范园区思路。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中新生态城,做出“可复制、可推广”重要指示后,武清商务区把握机遇,立即组织赴中新生态城进行对接学习,成为第一家复制中新生态城模式的园区。武清区政府与生态城管委会签署了支持双方合作的备忘录,为双方的合作提供政府间支持。这标志着武清商务区生态示范园区建设工作启动。
2014年,商务区因地制宜,委托制作了《武清商务区生态设计手册》,高标准编制了生态园区指标体系并进行分解,完成了可再生能源专项规划初稿;按照零碳标准,启动了绿色建筑展示中心建设;将国际企业社区作为生态示范项目,按照绿建三星的国内最高标准启动建设,目前绿建三星认定已完成。另外,还启动了生态示范项目建设,在商务区中央湖公园建设一座零碳建筑——绿色建筑展示中心,作为商务区生态园区的示范建筑。
“从北京到天津,蓝天碧水在武清。”武清宜居优美的生态基础环境,为商务区生态示范园区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通过借鉴中新生态城在指标体系、生态规划、绿色技术等成熟经验,打造国际一流的生态示范园区,2014年6月,园区按照国家绿建标准,建成占地千亩的中央公园,水面开阔、绿影婆娑、景观雅致,已成为独具特色的景观公园。半年来,接待各级领导、客商就超过1500人次,已成为武清市民休闲的最佳去处,也是武清新城新的景观核心区。
崛起 招商结硕果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这是武清商务区紧密结合自身发展特色确定的招商引资思路。国际企业社区的建设为项目落地提供了坚实的空间保障,花园式的独立办公空间和全部达到三星标准的绿色建筑搭建起了京津冀区域首选的楼宇平台。此外,招商局兴天云谷、金鹏瑞翔、海达大厦已全面启动建设。
截至目前,商务区共引进项目800余个,其中,投资100亿元项目1个,超亿元项目20余个。取得如此令人瞩目的成果,良好的硬件设施是商务区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那么一流的服务环境、优质的服务水平就是其成为各类企业投资兴业的热土、创业发展高地的助推器和催化剂。
自成立以来,商务区认真践行“服务他人就是发展自己”的理念,在结合自身实际的基础上,认真借鉴其他园区的经验,深化摸索完善,制定了一整套招商引资服务机制,全面落实“一站式”贴心服务,从项目接洽、落地到建设、投产,为投资者提供全方位服务,做到投资审批一条龙服务,项目建设全方位服务、开工投产后经常性服务,促进项目生根、开花、结果。
正是基于对大项目、好项目重要性的认识,商务区积极进行产业研究,不断加大“跑”和“争”的力度,深耕首都战略,积极与相关职能部门加强联系,建立健全项目搜寻、跟踪服务机制,在各类招商展会和投资论坛上都满载而归。
生态智慧 篇7
1 生态智慧的起源与演进
1.1 东方古朴生态智慧的起源
东方“生态智慧”源远流长,被誉为“儒家六经之首”的《周易》讲述天、地、人三才之道,已体现出了最早的生态直觉。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提出“仁者爱人”的哲学思想,以“善”为核心,建立了一种带有生态意识的伦理型哲学体系。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亦提出了以“道”为核心的生态哲学思想体系。其“道法自然”的论述确定了道家生态智慧的最高原则。现在看来,这些远离千年的东方古朴智慧,是源于一种对宇宙本体的直觉体悟。在现代人类的生态危机面前依据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1]。
1.2 现代西方生态哲学的演进
进入现代社会,在西方理性分析的思维模式下,生态哲学迅猛发展。德国生物学家E. 海克尔于1886年创立的生态学无疑是其最重要的一次飞跃。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吸取现代科学研究中的各种重要概念和研究方法,并逐步扩展自身领域,朝着融合社会人文科学的方向发展。“人类生态学”已开始尝试运用生态学的思想方法与于人类群落的研究。随后;莱奥波尔德、佩切伊、汤因比、詹奇、卡普拉、拉塞尔等人提出的相关理论无不推进了西方生态哲学的不断演进[2]。
2“适应性生态设计”理论中的生态智慧
在众多生态理论中,尼娜 - 玛丽·理斯特提出的“适应性生态设计”理论无疑对我们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中蕴含的生态智慧为生态哲学的发展开辟了新方向。“适应性生态设计”在生态学知识基础上发展形成,是一个以恢复力为基础,以可持续性为目标的设计理论新方法。
2.1生态系统的新认识是生态智慧的根源体现
“适应性生态设计”与以往的生态理论相比较,其生态智慧最根源的先进性在于其对生态系统的认识上。从前,我们认为生态系统是封闭、分等级、稳定的确定性结构,是直线型的发展模式,现在却不断意识到生态系统的开放性、复杂性及自组织能力常会受到动态变化的影响。这种变化是不定期发生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是事先无法预知的。一直以来,人们认为自然本身因生物多样性而保持着内在的“平衡”或“稳定性”。但对于“稳定”的理解却在发生变化。“适应性生态设计”对生命系统的认识已经从单一的“稳定”状态转变为“多变的稳定状态拼图”[3]。这种生态系统“可变性”以及“动态稳定平衡性”的认识是“适应性生态设计”理论发展的根基,也是生态智慧先进性最根源的体现。
2.2 恢复力是生态智慧的核心体现
恢复力源自拉丁文Resilio,即跳回的动作,20世纪70年代后引申为承受压力的系统恢复和回到初始状态的能力[4]。其作为生态学范畴术语,是最早由20世纪80年代中期加拿大生态学家霍林(C.S.Holling)在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提出。在其经典著作中,霍林将恢复力定义为系统吸收状态变量、驱动变量和参数的变化并继续存在的能力[5];在广泛的生态学意义上来说,恢复力指生态系统承受和在一定程度上吸收变化影响的能力,并且在变化之后能够重返自组织的稳定状态(或多种状态)。
“适应性生态设计”以恢复力为基础,有适应长期生存需要的能力。在适应性生态设计中,所谓的恢复力可以理解为承受干扰和遭到干扰后恢复的能力,体现在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保持健康的状态。面对各种不可预测的变化,生态系统可依靠自身恢复力保护自己不被推向另外一种状态,同时若这些变化强度过大无法抗拒,其恢复力也可促使生态系统在已发生变化或者遭受干扰破坏之后自发“再生”,或以一种相似甚至完全不同的面貌重生。这样的面貌可能会让定居在此的人类更满意,也可能适得其反出现完全不喜欢的情况。基于这种现象,“适应性生态设计”通过对恢复力的控制,对适宜的生态系统加以平衡,增强其抵御破坏干扰的能力 ; 对不适宜的生态系统加以调节,以“自发”的形式逐步推进朝更好的方向变化。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实质是以恢复力为动力,可见,具有恢复力是“适应性”的集中体现,也是“适应性生态设计”闪烁生态智慧光辉的核心。
2.3 可持续性是生态智慧的直接体现
而基于恢复力的“适应性生态设计”,其实质就是通过对恢复力的控制,将生态系统保持稳定或者促进改变——将适宜的生态系统保持持续稳定的动态平衡,将不适宜的生态系统逐步“自发”变化为适宜。而判断适宜与否最直接的标准即是可持续性。因此,可以说,适应性生态设计就是可持续性设计,可持续性是其根本目标,也是生态智慧的最直接体现。
但谈论可持续能力不能仅仅局限于生态范畴内的所谓“生存”问题。事实上,我们可以将恢复力、适应性、可持续性恰当的理解为构建”和谐稳定,繁荣昌盛”的局面,因此也一定离不开健康的经济因素和具有生命力的文化因素。安·戴尔提出的可持续性框架主要基于生态、社会和经济三个方面的和谐统一,这一理论得到了广泛的认同。“适应性生态设计”就是一个适用于此框架的重要方法,其可持续性是对于人类的长期生存和繁衍非常必要的社会文化、经济和生态领域的内在平衡。安·戴尔在其著作《身在边缘:21世纪的可持续发展》中指出,这种平衡对于个人、经济、和生态准则的“重新调和”非常必要,是奠定地球原始自然与人文资本的基础。“适应性生态设计”有助于重新发现生态、文化、经济的相互作用关系,是自然与人文的高度融合。西姆·范·德·莱恩和斯图尔特·考恩将适应性生态化设计描述为连接人文与自然的纽带,让人类能够适应自然,并将自然的过程同人类的创造融为一体[6]。
3“适应性生态设计”中生态智慧的实践
3.1 湿地现状资源条件分析
1. 优势——草原湿地独特的自然本底和文化内涵案例地理位置相对特殊,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中心城区北侧,东西长约12公里,南北宽约1-3公里,总面积为27平方公里。海拉尔河湿地属于典型的草原河流型湿地,具有独特的自然本底。森林、草原、河流、湿地等鲜明的地域原生态环境要素形成了纯净、辽阔的自然景观风貌,这是该案例最大的自然本底亮点,也是最值得重视、保护和利用的珍贵资源(图1)。同时,海拉尔历史渊源流畅,文化别具一格,素有“草原明珠”之称,境内居住着蒙古族、俄罗斯族、鄂温克族等众多少数民族,多民族聚居而形成的独特民族文化、民俗文化、异域文化与当地纯天然的原生态环境相交辉映,使之成为东北地区最著名的旅游地之一。
2. 劣势——景观结构单一,生态环境脆弱
极寒地区生态环境原本相对脆弱,海拉尔河湿地生态景观更是相对单调而重复,未能充分利用地域资源形成更具特色的草原河流湿地景观风貌。同时,由于海拉尔河临近城市,在享受区位优势的同时也承受了城市扩张带来的负面影响。大量采沙、采石场的出现加剧了草原沙漠化进程,使草原湿地生态环境进一步脆弱,河流湿地系统破碎化亦日趋严重(图2)。人为因素的干扰让环境不断恶劣,植物失去了生长的沃土,动物失去了繁衍的家园,多种原生态生境已面临消失的威胁。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3.2. 基于“适应性生态设计”理论的景观规划
本次规划以“适应性生态设计”理论为基本支撑,旨在通过湿地恢复措施提升草原河流湿地生态系统内在恢复力,依靠自然演替与一定的人工辅助措施,改造“破碎化”湿地,重建具有极寒地区草原河流湿地风貌的多种生境,并结合场地特质与地域文化适度进行游憩开发,逐渐形成生态、人文、游憩开发相对平衡的可持续新系统。
3.2.1 修复破碎化湿地,提升恢复力
海拉尔河沿岸大量的采石、采砂场,对湿地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使原本良好的草原湿地出现了破碎坏,甚至部分地区已经沙漠化。这种现象导致受损地区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力极度降低,已无法通过自然演替“自发”恢复,甚至还会继续影响其他区域,导致整个草原湿地生态系统的崩塌。基于“适应性生态设计”理论,规划提出一定的人工辅助措施与自然演替相结合,逐步提高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力,并以此为动力,形成更稳定的多生境系统。在对整个海拉尔河流域湿地类型及生境组成详细调研基础上,规划针对不同破碎化地区,因地制宜,提出五种主要的修复方式(图3)。
方式一:恢复成草原湿地典型草甸类型:将大面积的采砂区域通过场地就地平整,大块砂石细碎化处理,并借用客土采取级配后形成适合当地大面积生长的草甸植物的立地条件,初期通过人工栽培、播撒草种等方式初步恢复破坏区域的生态环境,后期借助自然力的过程逐渐形成物种丰富、生态结构稳定的植物群落。
方式二:恢复成林灌型湿地:在现状沙石滩上覆盖一定厚度的种植土,以适应部分乔灌木的生长条件,初期种植一定数量的乔灌植物,在经过自然演替,发展成熟,趋于完整。最终达到丰富生境类型,提升景观层次的效果。
方式三 : 恢复成砾石滩湿地:将部分采石采砂区就地平整、块粒细碎化后,跳出块径较大的颗粒,在河流转弯等受水流冲击频繁的区域集中分布,形成砾石滩,节约场地处理成本,同时营造不同的生境类型,吸引更多的动物来觅食。在自然作用下,这些砾石滩也会逐渐被准备所覆盖,形成稳定的湿地类型。
方式四:恢复成浅滩型的湿地:将现状采石采砂区就地平整后,沿河岸的部分驳岸采取逐层降级,依次后退的处理策略,让河水自然蔓延,滋润更广阔的区域,同时不同水深的台地适应不同的植物生长及不同种类的动物猎食,让草原生境更加多样化,河流空间更加丰富。
方式五:恢复成水泡型的湿地:在采砂面积较大的区域开挖出一定面积的低洼区,并充分利用现状挖沙所形成的采挖神坑,利用丰富地下水的自渗作用或采取从河道中引水等方式,形成水泡,种植部分水生植物,在自然恢复力的作用下,逐渐演替发展,形成完整稳定的水泡生境,形成内湖与季节性交换水域,丰富生境类型、适应不同的植物动物生长栖息。
通过以上措施,破碎化的草原湿地能够得到有效的修复,同时原本单一的湿地类型也会变得丰富,为不同类型动植物生存栖息提供了基本的保障条件。
3.2.2 多生境动态稳定生态系统的构建
伴随着破碎化湿地的修复,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力将得到显著提升,同时在人工措施的辅助下,湿地的水文条件得到改善:水域面积扩大,岸线增长,同时湿地水源涵养能力也将进一步提升。水体类型由单一的河流逐渐丰富成主河道、支流、季节性沼泽、浅滩、水泡、水塘等多种形式。这样的变化进一步促进了湿地类型的丰富(图4),季节性沼泽湿地、滩涂湿地、草甸湿地等形式的湿地也将在主体河流湿地附近重新出现,整个湿地系统更加丰富并趋向稳定。多样的湿地类型为不同的植被群落生长提供了必须的自然条件,一些濒临消失的植物又能找到适宜生长的环境,草甸类型逐渐丰富,灌丛、乔木林也变得更加稳定。最终湿地野生动物的栖息地也由此逐步建立,不同类型的湿地鸟类、鱼类、哺乳类、两栖类、爬行类及昆虫类动物都可找到适宜自己生存繁衍栖息的家园。而这一系列“神奇”的变化都是由恢复力在内部做功的结果,从前单一、不稳定、面临崩塌的生态系统将逐渐具备承载多生境的可能。
(图片来源:规划团队制作)
不同类型的生境依据不同的自然地理条件而形成:部分无积水、土层较厚区域现有少量乔灌木分布,伴随着恢复力的提升,会逐步形成乔木生境与灌木生境;典型草甸生境分布在无积水的草甸土区域,其面积最大,是最主要的生境类型;有季节性积水的草甸区域逐渐形成滩涂草甸生境类型;河岸边水深20cm以下的沼泽土分布区域可形成浅水沼泽生境;深水区域则为典型的水生境。多种生境为不同的植物、动物提供栖息生长空间,相互交叉、影响与制约,稳定在一个动态平衡的系统状态下。
(图片来源:规划团队制作)
3.2.3 构建科普游赏体系,实现人文与自然的融合
在多生境生态系统建立的基础上,适当引入生态科普游赏体系,可实现更广泛领域的可持续性发展,这种可持续是在生态、文化与社会中建立的平衡。多生境的草原河流型湿地作为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具有极高的科研教育价值,因此在湿地中建设一定的科研宣教设施是非常有必要的。在不破坏湿地生态环境的基础上,选择离城市较近的区域规划科普宣教区,建设湿地水体监测站、野生动物监测保护站、湿地植物展示馆、鸟类科普馆等兼具科研与展示功能的服务设施,一方面发挥科研效益为湿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力保障,同时还可通过互动体验与观赏展示发挥湿地的经济效益与文化效益。此外,在湿地开放区域内结合不同自然条件规划数条主题游赏认知路径以展示多种生境空间,通过完善的室外科普标识体系,介绍不同生境的组成与效益,将人为活动引入自然,使人与植物、动物亲密接触,在满足游赏需求的同时还能更好的认知湿地,了解自然,从而形成可持续性的人与自然和谐互动关系。( 图5)
(图片来源:规划团队制作)
4 结语
“适应性生态设计”在其对生态系统的认识更新基础之上,以恢复力为基础,通过恢复力的控制,将生态系统“自发”地调节适宜的稳定状态,实现更广泛领域的可持续性。其理论改变了过去对生态系统单一的认知,找到了生态系统转变的核心,开辟了可持续设计的新领域,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理论不断更新的今天,因其蕴含的生态智慧将生态设计理论推向了新的高度。同时在实践过程中,“适应性生态设计”突破传统理论的束缚,适宜不同的生态设计目标,可在不同层面为风景园林师所用,提高了生态设计在实践过程中的可操作性,是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设计。
摘要:“适应性生态设计”在生态学知识基础上发展形成,是一个以恢复力为基础,以实现更广泛领域的可持续性为目标的设计理论新方法。文章探讨了其理论中蕴含的生态智慧,并以海拉尔河湿地规划为例,进一步研究其在实践过程中的应用,旨在为风景园林的生态规划设计探索新思路。
创新2.0与智慧生态城市 篇8
随着物联 网、云计 算、大数 据等新一 代信息技 术的发展 , 及其引发的 面向知识 社会的下 一代创新 (创新2.0)形态演化 ,我们正在进 入一个以 用户创新 、开放创 新、大众创 新、协同创 新为特点 的以人为本 的创新2.0时代。正 是在这个 背景下 ,《办公自动 化》杂志与 移动政务实 验室 (m Gov Lab China)“下一代创 新研究” 微信公众 号合作推出 创新2.0与智慧生 态城市专 题 ,持续跟踪 关注创新2.0时代智慧 生态城市建 设背景下 产业发展 、政府治 理、环境 建设、社 会服务等 各领域的创 新转型机 遇与实践 。
本期我们 特邀请北 京大学移 动政务实 验室宋刚 博士和北 京大学光华 管理学院 、知识管 理研究中 心主任董 小英教授 就创新2.0时代的开放 知识管理 进行分享 , 介绍基于 开放政府 知识管理 的政务维 探索。同时 带来2014DIY SMART CITY社会创新 峰会暨第 三届智慧 北京大赛颁 奖大会上 专家关于 全球创新2.0研究和实 践分享的 专题报道。 本期还将 分享创新2.0研究群围 绕创新2.0视野下的 电子政务 创新、全球化 、中国互联 网创新和 国产软件 创新展开 的讨论。
创新2.0与智慧生态城市 篇9
创新2.0时代也是 社会活力 充分激发 , 用户创新、开 放创新、大 众创新、协 同创新成 为常态 ,创新涌现 的时代。 《办公自动 化》杂志与 移动政务实 验室 (m Gov Lab China) “下一代 创新研究” 微信公众 号合作推 出创新2.0与智慧生态 城市专题 ,持续跟踪 关注创新2.0时代智慧生 态城市建 设背景下 产业发展 、政府治 理、环境建 设、社会服 务等各领 域的创新 转型机遇 与实践。
本期我们 带来李克 强总理达 沃斯再赞 淘宝村2015年继续力 推大众创 业的专题 报道 ,以及国务 院常务会 研究支持 发展“众创 空间”推动 创业创新 的报道 ,深圳举办 创客大赛 再推创新2.0时代的创 业热潮信 息 ,以及智慧 城市跨越2014, 迎接2015“新常态 ”的总结 及展望报道 。本期还 分享创新2.0研究群围绕智慧生 态城市、 国家自然 科学奖、新 常态下的 市场环境 展开的讨 论。
智慧城市,与生态城市的关系 篇10
大型展示专题论坛高价值配套活动:政策宣讲会、多领域产需对接会、新产品 (技7ft) 发布会、企业信息发布会等优秀项目现饧参观第五届中国 (天津滨海〉因际生态城市论坛暨博览会中国首个以生态城市建设为主题的大型综合性展会, 始于2010年已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0名政要、知名学者和企业界嘉宾参与参展的国内夕卜生态城市、知名企业近1000家次参观观众27万余人次多项商业对接活动达成签约、意向协议金额达115余亿元人民币《环球表计》首次与政府携手, 主办"智慧城市技术与基础设施专题论坛暨展览会'Smart;URBA^Tech2014智慧城市技水与基础设施国际论坛暨专业展览会2014年9月23·26日天津滨海国际会展中心5号展馆专题论坛:t大主题, 全面分享城市的智慧发展1、诠释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的政策与) 去规、发展动议及未来趋势2、智慧城市via物联网发展带来的机遇3、国内外创新技水与解决方察4、能源精细化管理萘例分析与三表 (或四表) 融合的需求与发展趋势。5、国内外创新技水与解决方察6、智慧公用事业的发展、察例及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融资机遇7、智慧城市发展的全球视角、发展机遇与挑战官方媒谉环球表计MEIERINGChivu LCOM联系我们国内招展:楚林媚 (Ms Linmei CHU) 国际招展:卢常友 (Mr Alvin LU) 论坛负责人:周菊香 (Ms Olive ZHOU) 销售经理市场推广大会经理·经理专题活动主办方·events电话:+86 010 68001719电话:+86 010 68001603电话:+86 010 6800162211公共传真:+86 010 6800 1673公共邮箱:scity@meteringchina.com
生态智慧 篇11
国务院副总理汪洋25日下午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出席首届世界生态系统治理论坛的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总干事英格·安德森女士等一行。汪洋对论坛的召开表示祝贺。他表示,中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愿加强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在全球生态系统治理等方面的合作,希望论坛能充分发挥国际交流平台作用,推动完善全球生态系统治理体系,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国家林业局局长张建龙、北京市副市长林克庆、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主席章新胜、亚太森林组织董事会主席赵树丛、联合国森林论坛秘书长米诺·索伯拉出席论坛开幕式并致辞。国家林业局副局长陈凤学主持开幕式,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总干事英格·安德森主持了开幕式后举行的生态系统治理与可持续发展嘉宾访谈。
张建龙说,健康的生态系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保障。然而,不断加剧的人为干扰使全球生态系统正经历着有史以来最为剧烈的变化,对全球可持续发展构成严峻挑战。中国政府将可持续发展原则全面纳入国家政策和规划,实施了一系列重点生态治理工程,包括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防沙治沙、野生动植物保护、自然保护区建设等,正在扭转自然生态资源减少和退化的趋势。今后,中国将更加注重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全面保护天然林,全面保护湿地,全面保护野生动植物,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生态保障。
张建龙就全球生态系统治理提出三点倡议。一要树立生态命运共同体的发展理念。大力倡导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摒弃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传统思维,从全球和战略的高度,共同谋划、同舟共济,稳步推进全球生态系统治理进程。二要健全全球生态系统治理体系。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把生态系统治理纳入政府工作的优先议程,创新全球和国家层面的生态系统治理体制和机制,完善国际生态系统治理规则,认真履行相关国际公约,开展互利共赢的务实合作,推进生态系统治理能力转型升级。三要搭建互动平台,促进国际合作。着力搭建全球生态系统治理互动平台,开展科学技术交流、政策对话和项目实施等领域的国际合作,不断提高公众保护意识,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保护、修复和改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系统,为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和有效应对气候变化作出积极贡献。
章新胜说,生态系统对于人类的生存发展是不可或缺的。人类文明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十字路口,我们面临的挑战就规模、范围来说在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过。从前,我们保护环境,都是抓住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如一个物种、一片森林、一条河流,目光始终放在生态系统局部。随着对生态系统认识的加深,我们应当越来越重视整个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治理,树立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作为全球规模最大、成立时间最久的关注生态保护的国际组织,一直强调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注重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利用与保护。今天我们相聚一堂举行首届世界生态系统治理论坛,就是希望有更多的人关注生态系统治理,特别希望政府部门将其列入国家发展战略之中。
赵树丛说,生态系统治理问题关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关乎人类社会繁衍生息,是当今世界最具挑战性的课题之一。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维护生物多样性、防治土地退化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亚太森林组织成立以来,重点开展了森林生态系统恢复和森林可持续经营的试点示范、能力建设、政策对话和信息交流等活动,为区域森林生态系统治理作出了积极贡献。为进一步增加民生福祉,让森林更好地造福人类,我们建议,一是加强政策对话,倡导并支持区域和全球林业高层对话,将森林生态系统治理纳入区域和全球重要合作机制,协同推进森林生态系统治理。二是加强试点示范,开展森林恢复和示范项目,指导推动森林生态系统治理。三是加强能力建设,重点加强林业机构能力建设、人才培训和林业教育,适应森林生态系统治理需要。四是加强信息共享,总结交流各国在森林生态系统治理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做法,相互学习借鉴,提升森林生态系统治理水平。五是推动论坛机制化,探讨相关机制安排,将论坛机制化、平台化,以深入讨论生态系统治理问题。
米诺·索伯拉说,众所周知,在今年9月,世界各国领导人通过了一个新的议程,也就是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议程展示了这样一个未来愿景:希望到2030年,全球对所有自然资源的消费都是可持续性的。在这样的背景下,举行首届世界生态系统治理论坛意义重大。联合国森林论坛致力于全球森林的保护及可持续经营,为地球的健康和人类的福祉积极努力。希望通过首届世界生态系统治理论坛的举办,大家能够凝聚共识,携起手来,为提升包括森林在内的全球生态系统治理水平作出更大贡献。
林克庆说,北京作为超大型城市,人口、资源、环境矛盾十分突出。近年来,北京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污水处理、大气治理、垃圾处理等多个规划,推进百万亩平原造林、京津风沙源治理、河道生态修复等重大生态项目建设,有效缓解了生态系统的快速恶化,生态治理取得良好成效。但是,北京的生态环境依然十分脆弱,与首都的功能定位和广大市民对环境质量的要求相比仍然有很大差距。为此,我们将按照生态文明的要求,认真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全面纾解非首都功能,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划定生态红线,深化生态领域改革,用生态约束力和环境承载力倒逼产业转型升级。首届世界生态系统治理论坛在北京召开意义重大,衷心希望大家将自己在全球生态治理方面的先进经验和成果介绍到北京来,为北京提供生态治理的有效方法和解决方案。
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依赖于生态系统,无论是我们人类,还是陆地和海洋里的动物,甚至所有的微生物都依存于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提供了各种服务,包括我们生存所依赖的水、空气、食物、衣服,还有调节气候、减缓灾害等服务功能。但无论是哪一种形式的生态系统服务,都持续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甚至于我们的下一代和整个人类的未来。
针对这一议题,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全球生态系统管理项目主任埃德蒙·巴诺和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欧阳志云,发表了题为《全球生态系统现状及其面临的挑战》的主旨演讲。发言中两位专家提出,没有生态系统的保障,就无法确保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福祉。但由于对资源的不可持续利用,生态系统服务及其治理结构正受到严重的威胁。因此,世界各国必须意识到生态系统在满足经济需求方面所扮演的基础性角色,社会各方也应当重视生态系统带给人类的服务,同时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治理生态系统。
开幕式上,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总干事英格·安德森主持了题为生态系统治理与可持续发展的嘉宾访谈。中科院院士李文华等从各自研究方向出发,发表了不同的真知灼见。正如专家们所说,生态系统为社会和经济的稳定提供了保障,为人类提供了可靠的自然服务。但可持续的生态系统服务需要我们正确良好的治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我们对生态系统进行良好的治理。美丽的地球只有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承载着可持续发展,能够给我们带来更美好的生活和繁荣的经济。
创新2.0与智慧生态城市 篇12
《办公自动化》 与移动政务实验室 (mGov Lab China) "下一代创新研究"微信公众号联合推出。
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及其引发的面向知识社会的下一代创新 (创新2.0) 形态演化, 我们正在进入一个以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为特点的以人为本的创新2.0时代。正是在这个背景下, 《办公自动化》杂志与移动政务实验室 (mGov Lab China ) “下一代创新研究”微信公众号合作推出创新2.0与智慧生态城市专题, 持续跟踪关注创新2.0时代智慧生态城市建设背景下产业发展、政府治理、环境建设、社会服务等各领域的创新转型机遇与实践。
创新2.0时代的智慧生态城市的建设需要以复杂性科学视野下来考量, 结合创新2.0研究微信群的讨论, 本期分享关于复杂性科学与城市管理大数据的微信报告, 以及李克强总理出席第三届“开放式创新”论坛开幕式倡导开放创新促进共同发展的专题报道, 同时分享创新2.0研究群围绕以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智慧城市建设方面的讨论。
【生态智慧】推荐阅读:
老子的生态智慧07-05
生态智慧城论文09-14
智慧城市与智慧建筑07-17
智慧校园智慧特征分析09-20
有智慧的名言警句 智慧名言05-17
【道德智慧教育真谛】山林子自然道德智慧诗06-10
著书的智慧读书的智慧阅读试题及答案07-07
智慧批评07-14
诗性智慧07-16
智慧树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