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形图质量

2024-06-20

地形图质量(通用12篇)

地形图质量 篇1

数据是地理信息系统的血液,是GIS最基本、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GIS项目中投资比重最大的部分,其对于数据的质量控制尤为重要,而数据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GIS建库的成败。GIS的质量控制分别包含了空间数据的质量控制、空间实体之间关系以及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之间关系的质量控制,并且贯穿于资料准备、仪器准备、采集、编辑、处理、输出的全过程。

1 数字化地形图的特点

数字化地形图数据采集的手段多样,可为人工手扶数字化、扫描矢量化、航空遥感影像的数字化或野外数字化实测,在这些应用中,十分注重数据采集的精度,图形元素的分类、颜色、线型的设置以及最后绘图的成图质量。其特点表现为:

(1)地物点、地貌点的空间位置表示精确;

(2)成图计算机作业,色彩丰富,功能齐全,使地形图极具可视性,符号统一,线划均匀;

(3)成果便于保存、查阅和今后更新,可对数据进行深层次开发和利用,特别是可以方便快速地为城市建设提供各种用途的专题图;

(4)数据检查修改具有隐蔽性。

2 数字化地形图入库前的质量检查

由于数据采集的过程不规范或成图过程中的误操作,以及GIS数据的特殊要求,测量成果往往存在很多数据质量问题,如房屋没有封闭、线不连续、实体没有属性或者属性错误等等,因此在入库前必须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查。

2.1 图形实体检查

检查的内容主要有地物编码是否正确,实体属性是否完整,地物是否放错图层,符号、线型、线宽是否规范,线字相交检查,是否存在伪接点、悬接点,高程注记检查,建筑物注记检查,面状地物封闭检查,重复实体检查,复合线重复点检查等。

2.2 属性数据检查

主要检查房屋楼层、结构等数据是否录入,高程点属性值与高程注记是否匹配,等高线高程注记是否正确。

2.3 复合线减肥检查

凡是用复合线绘制的实体,主要是等高线,如果复合线结点过密,必然造成数据臃肿,数据量加大,有必要对密集结点的复合线进行滤波处理。

3 数字化地形图入库流程

根据不同成图方法的基础资料,采用不同的作业方法。对于数字化测图的成果资料,已有一套DWG格式数据,需整理加工出一套Mapinfo数据即可。具体方法是:利用CASS7.1软件,对数据进行编辑和检查错漏,然后输出Mapinfo6.0。

作业流程如图1所示。

对于平板仪测图的成果资料,先采用扫描矢量化方法获取数据,再进行数据加工处理。具体方法是:测绘原图经扫描后,利用Geoway3.0软件进行数字化采集,检查修改后输出Mapinfo数据一套。经二级检查后输出AutoCAD Map2000数据一套。作业流程如图2所示。

4 入库数据的质量检查

数字化测图的最终目的是将地形图转入GIS系统的数据库,入库的数据必须根据GIS系统的要求进行检查,要确保数据的质量。数据质量主要包括:位置精度、属性精度、逻辑一致性、完整性、现势性。

4.1 地理精度检查

地理精度检查主要包括:各种地图要素的正确性,各种地理要素的表示是否协调一致,注记和符号的表示是否符合图式要求,综合取舍是否恰当,图面是否清晰、美观,图廓整饰是否正确、完整等。其主要通过内业图面检查和外业巡视对照检查完成。

4.2 位置精度检查

位置精度即坐标精度,在一定的坐标系统下,以坐标方式反映各种要素关系与地面实际情况相吻合的程度,包括位置描述的数学基础,图廓点、格网点、控制点的精度以及平面位置精度,高程精度和图幅边界的接边精度等。

(1)数学基础主要检查所用坐标系统的正确性、图廓线坐标及控制点的正确性检验等。

(2)平面精度和高程精度检查通过重复设站,测定各地物点的坐标和高程,与图上相同的地物点进行比较,确定地物点的平面位置及高程误差。

(3)整饰质量检查。整饰质量检查包括:各种符号注记是否符合图式规范要求;线划是否光滑、清晰,线形是否符合规定;名称、性质、高程等注记是否正确,位置是否合理,字体、字号及方向是否符合规定,是否压盖地物及点状符号;各种地理要素关系是否正确,是否有压盖、重叠等现象。

4.3 属性精度检查

属性精度主要反映属性数据的正确性,它涉及分类、代码、属性值以及注记名称的正确性。属性精度主要检查点、线、面的属性代码及属性值的正确性、惟一性,注记的正确性,数据分层的正确性。要逐层检查是否有多余的属性,逐层检查各属性表中的属性项项名、类型、长度、顺序等是否正确,有无遗漏或多项;检查各要素分层、代码、属性值是否正确或遗漏。

4.4 逻辑一致性的检查

逻辑一致性指数据定义统一性与描述数据集之间固有的逻辑关系正确性。逻辑一致性检查包括:属性一致性、格式一致性、分层一致性、拓扑关系的正确性和多边形闭合等。要检查各层是否有重复的要素,检查有向符号、有向线状要素的方向是否正确;检查多边形的闭合情况,标识码是否正确;检查各要素的关系是否合理,有无地理适应性矛盾,是否能正确反映各要素的分布特点和密度特征。

4.5 完整性的检查

完整性是指符合选取标准的数据是否全部选取,即该表示的是否都完整表示。完整性检查包括:数据分层的完整性、数据层内部文件的完整性、要素的完整性、属性的完整性等。

4.6 现势性的检查

现势性是指数据库中数据与当前实际情况的符合程度。

4.7 附件质量检查

包括控制资料、底图、检查资料、文档资料及其他附属资料的正确性、完整性检查。

5 数据格式转换

5.1 定制CASS7.0的图元索引文件INDEX.INT

所谓图元就是图形的最小单位,一个复杂的符号可以含有多个图元,图元索引文件记录了每个图元的信息,该文件格式如下:

CASS7.0编码,主参数,附参数,图元说明,用户编码,GIS表名。

修改“用户编码”、“GIS表名”两项,把它对应到MapInfo数据相应的内容,就可以用软件“输出到MapInfo Mif/Mid”的功能,实现数据转出。

5.2 在SurpMap软件中修改和编辑数据

在SurpMap软件中读入Mif/Mid数据,并挂接SurpMap符号库,检查图形属性数据是否完整和遗漏。如发现问题,利用相关的工具进行修改,修改好后,打印出图,套合原始CAD图纸做比较,如有问题再次修改,直到与原始数据套合准确无误。

6 结语

地理信息系统以其形象直观、操作灵活、功能强大等特点,在许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它将几何数据与属性数据完美地结合起来,将传统的数据库带入可视化空间,为用户提供了清晰而形象的图形界面。而数字化地形图是GIS的基础数据库,为了使GIS在我国经济建设中更有效地发挥作用,必须使数字化地形图适应GIS的发展。

摘要:本文从数字化地形图测绘的特点着手,简要介绍了数字化地形图入库前后的质量控制、入库流程及数据转换,对GIS数据的采集、处理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数字化地形图,地理信息系统,质量控制

参考文献

[1]刘大杰,史文中,童小华,孙红春.GIS空间数据的精度分析与质量控制[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

[2]郝力,等.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及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3]边馥苓,等.GIS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和方法[M].北京:测绘出版社,1996.

[4]GB50026—2007,工程测量规范[S].

[5]黄金锋,方锋,李长辉.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数据集成应用问题[J].工程勘察,2003,(2).

[6]宗玮,芮建勋,施蓓琦.大比例尺空间数据库数据生产及质量控制[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

地形图质量 篇2

数字线划地形图(DLG)质量控制的有效手段探析

在现代测绘产品生产中,成图数据的质量控制不会因生产方式的改变而被削弱.规范测绘生产从设计质量、生产质量、检查质量等方面抓起,是提高测绘产品质量的.有效手段.

作 者:郑建萍 作者单位:中煤航测遥感局测绘分公司,陕西西安,710054刊 名:新西部(下半月)英文刊名:NEW WEST年,卷(期):2009“”(10)分类号:P2关键词:数字线划图 质量控制 手段

地形图质量 篇3

【关键词】航测;数字地形;制图;质量控制

数字地形图是地形图提交形式的一种。数字化生产的应用为数字地形图的生产提供了先进的手段,对于地形图的生产模式、存储和保存均提供了方便。数字地形图的生产和检查大致分为:航空摄影、野外控制测量、野外像片控制测量、内业加密、内业立体采集;野外调绘、内业编辑、整理、建库、附件、整理资料、上交成果[1]。

1低空航测系统

无人机低空航测系统一般包括空中航摄系统、地面控制系统和数据处理系统。无人机航测系统工作流程为:根据任务要求用航线设计软件对测区进行航迹规划,在地面控制子系统中将规划好的航线载入到空中摄影子系统;无人机地面控制子系统按照规划的航线,借助自动驾驶仪控制无人机飞行和拍摄作业;空中摄影子系统将拍摄的数据进行存储,无人机平台利用无线传输通道与地面控制子系统交换数据,地面工作人员通过这些数据监测无人机的飞行航线,并对飞行航迹做必要调整;飞行任务结束后,地面控制飞机降落,下载影像,并快速进行影像质量检查,决定是否补飞;合格的影像转入内业,借助摄影测量工作站进行测绘产品[2]。

2航测数字地形制图的质量问题

目前地形图质量检查基本上沿袭了传统的作业方式。各级检查人员除了上仪器检查定向精度和综合取舍外,主要是对照纸图检查丢漏、工艺等,最后将检查结果标到纸图上。这种检查方式打印成本较高,而且一旦喷墨绘图仪出现问题检查验收就无法进行。对数字图中的高程注记点的点数统计,无论作业员还是各级检查人员都要对着纸图反复数上好几遍,而且总难免疏漏。在高曲矛盾检查和等高线属性检查中,大量的等高线要靠人工去检查。这些检查方法效率低、劳动强度大。由于我国数字地形图的生产起步较晚,部分生产软件还在发展完善过程中。由软件本身不完善造成数据上的一些较为隐蔽性的问题往往更加难于发现。如我们在1∶5萬地形图的作业过程中发现ANAGRAF解析测图仪采集的等高线高程经常有±1m的跳值现象。这种问题是由采集软件造成的,在现有的生产软件中很难被发现[3]。这就要求我们在完善各类生产软件的同时,增强检查软件功能,从而提高作业效率、保证作业精度。目前在质量检查方面研究院所和各测绘大队都开展了一定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用于制图的对数据拓扑关系检查的软件。航测对矢量数据的检查也有一定的进展,廖昌军等人对等高线属性检查提出了较好的算法。由于航测工序多,用于生产的软件系统较多,数据格式较多且航测生产过程中的数据拓扑关系尚未建立,因此难于用制图的方式去检查。当前航测方面还没有全面的行之有效的用于质量检查的软件系统。检查自动化程度不高,对问题信息的反馈依赖于纸图。检查手段与依托网络进行数字化生产的要求不相适应。

3无人机航测数字地形制图的关键技术

3.1像控点布设

像控点的目标影像应清晰,易于判刺和立体测量;布设的控制点宜能公用,一般布设在航向及旁向六片或五片重叠范围内;控制点距橡片边缘不应小于lcm或1.Scm综合成图法的控制点距航向边缘不应小于上述规定的1/2;高程控制点点位目标应选在高程起伏较小的地方,以线状地物的交点和平山头为宜;狭沟、尖锐山顶和起伏较大的斜坡等,均不宜选作点位目标;当目标条件和像片条件矛盾时应着重考虑点位目标[4]。

3.2航空摄影

3.2.1航线设计

航线网布点应按航线每分段布设六个平高点;航线首末端上下两控制点应布设在通过像主点且垂直于方向线的直线上,困难时互相偏离不大于半条基线;上下对点应布在同一立体相对内;航线中间两控制点应布设在首末控制点中线上,困难时可向两侧偏离一条基线左右,其中一个宜在中线上;应尽量避免两控制点同时向中线同侧偏离,出现同侧偏离时,最大不应该超过一条基线。按照摄区范围、划定的分区和提供的分区平均基准面高程进行航线设计。尽量保证统一航摄区域高差不大于设计航高的1/6;保证测区之间有重叠度,航向重叠60%-70%、旁向重叠30%-40%。

3.2.2航摄

在规定的航摄期限内,选择地表植被及其它覆盖物对成图影响较小、云雾少、无扬尘(沙)、大气透明度好的季节进行摄影,并根据地形条件的不同,严格按规范规定的太阳高度角要求选择摄影时间。

3.3空三加密

解析空中三角测量,为纠正和测图提供了定向点和注记点,以及作业时所需要的仪器安置元素数据,空三加密前需取得以下各种资料:航摄质量鉴定书,涤纶片,图历表,野外控制、调绘图片,布点略图,各种观测计算手簿,前一工序的技术设计书等。

它包括精密立体测图仪测图和解析测图仪联机测图。精密立体测图仪适用于各种比例尺及各种地形类别的测图,解析测图仪适用于各种摄像资料的测图。该文主要介绍精密立体测图仪测图。

3.4测绘地物地貌

经过像片准备工作和定向后可以进行地物地貌测绘。立体测图可采用全野外凋绘后测图和内判测图后外业对照、补测和补调的方法。在使用内判测图后外业对照、补测和补调的方法时应注意:①航摄像片的现势性要好;②必要时需要编制测区室内判读样片③对有把握判准的地物地貌元素,按图饰要求直接测绘在图板上,对无把握判准的地物地貌元素,内业只测绘外轮廓作为疑点留给外业处理。④外业进行检查、核对、补测和补调工作。对内业测绘有把握的部分应作抽查,对内业标明的疑点应作核对、补测,对内业无法判绘的地形元素应进行补调。

测绘地物地貌时,应在仪器上与已描图边进行接边;像对间的地物接边差不大于地物点平面位置中误差的两倍,等高线接边差应不大于1个基本等高距;每像对测完后应经检查才能从仪器上取下,每幅图测完后应认真进行自校和资料整理。

4结论

数字地形图的生产和检查验收尽管目前已经形成规模生产,实践中仍然存在着问题。为节约成本,对于野外作业质量的控制,有待于提高对过程生产的监控。在工作中要树立以预防为主的原则,树立一次性完成任务的理念。

参考文献:

[1]史华林.无人机航测系统在公路带状地形测量中的应用[J].测绘通报,2014,06:60-62.

[2]邵金强,罗斐,张磊.无人机航测技术及其在土地整治项目中的应用探讨[J].科技视界,2014,01:405-406.

[3]王凤国,胡润强.无人机航测技术的应用实践及可行性分析[J].甘肃科技,2014,06:34-36.

地形图质量 篇4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人类已经进入了信息化和数字化时代, 各种新兴的数学空间技术正迅速兴起, 而作为获取空间基础数据的重要手段之一, 数字摄影测量技术日益成熟, 新的仪器设备与数字产品相继出现。相对传统的常规测量, 航测作业在生产线划图DLG的同时, 还能提供DRG、DOM和DEM等数字化产品, 故航测逐渐成为大比例尺成图的主要手段, 因此航测数字化成图的精度是关注的焦点。

航测数字化成图主要包括航摄、航内、航外三大作业环节, 各环节的互相协调又是保证质量和成图精度的关键所在。从这几个主要环节入手谈一谈如何保证航测数字化地形图的精度。

1 航摄及航摄方案的选择

航摄质量是保证航测数字化成图精度的前提条件, 航摄的质量直接影响成图的质量。影响航摄质量的条件有航摄时间、飞行条件、航摄仪、底片质量及其影像处理等。

1.1 航摄时间的选择

根据测区的植被生长的具体情况, 南方应选择在秋、冬两季, 摄影时间为早10点至16点, 天气晴好, 无风。

1.2 航摄仪及其基本性能要求

航摄仪的选择要根据飞行平台、地面分辨率和成图精度等要求综合考虑确定, 性能要求要达到国家行业标准的规定。航摄仪原则上应配套GPS接收机和IMU设备。

1.3 航飞基本技术参数

地面分辨率:优于M/10000 (M为地形图比例尺分母, 单位为米) ;

重叠度:航向重叠60%, 旁向重叠20~30%。

1.4 航摄分区划分

除特殊困难地区外, 航摄分区划分原则上满足如下要求: (1) 分区内的地形高差应原则上不大于1/6相对航高;地形破碎且起伏较大地区, 可适当放宽要求; (2) 分区内的地物景物反差、地物类型应尽量一致; (3) 当分区内高差符合规定时, 且能够确保航线直线型的情况下, 分区的跨度应尽量划大。分区的最小范围不得小于两幅1:5000图幅或一幅1:10000图幅; (4) 划分分区时, 应考虑航摄飞机侧前方安全距离与安全高度。

1.5 航线敷设原则

(1) 航线一般按东西向平行于图廓线直线飞行, 特定条件下亦可作南北飞行; (2) 单条航线最长飞行时间一般不应超过25min, 最大不应超过30min; (3) 航向覆盖应超出摄区边界2条基线; (4) 采用推扫式航摄仪航摄时, 旁向覆盖超出摄区边界线不少于扫描带宽的30%, 在个别情况下也不应少于扫描宽度的15%, 且不能影响像片控制点的施测和空中三角测量;采用框幅式航摄仪航摄时, 旁向覆盖超出摄区边界线不少于像幅的30%, 在个别情况下也不应少于像幅的15%, 且不能影响像片控制点的施测和空中三角测量。

1.6 航摄飞行要求

(1) 原则上航摄要选择有利的气象条件, 既保证具有充足的光照度, 又要避免过大的阴影。 (2) 必须在飞机的所有发动机启动并稳定向载荷供电后, 方可打开航摄系统的电源开关。 (3) 飞机上升、下降速率不应大于10m/s, 且飞行过程中转弯坡度不宜超过20°。 (4) 采用推扫式航摄仪进行航空摄影时, 飞机进入第一条航线前须进行至少5min的平飞后进行S形或8字形飞行, 之后再进行2min的平飞, 离开最后一条航线也须进行2min的平飞, 然后进行S形或8字形飞行后再进行至少5min的平飞。飞机上同步观测数据在进入首航线的IMU初始化前5min至飞出最后航线IMU初始化后5min的时间段全程记录。 (5) 进入摄区航线时, 应采用左转弯和右转弯交替方式飞行, 在摄区航线飞行过程中, 飞行地速与设计飞行地速之差不应大于设计值的20%。 (6) 航摄飞行过程中应及时观察系统的工作情况, 重点观察GPS信号失锁现象, 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处理GPS信号失锁时, 应立即中止摄影, 并在信号恢复正常5min后再进入航线进行摄影, 若GPS信号始终无法恢复正常, 应立即终止本架次飞行, 并查明原因。 (7) 摄影过程中, 飞机俯仰、侧滚和航偏角不应大于陀螺仪稳定平台可调整角度的限定要求。

2 航测外业

2.1 像控测量

像控点测量的精度直接影响成图的精度, 像控点测量包括像片平面控制测量和像片高程测量, 像控点的布设位置直接影响测量的精度。

像片控制点的目标影像应清晰, 易于判别, 如选在交角良好 (30~150°) 的细小线状地物的交点、明显地物拐角点、同时应是高程变化较小的地方, 易于准确定位和量测, 常年相对固定;弧形地物等不应作点位目标。在实际作业中应尽量选用水泥坪直角、清晰的斑马线、锐角水泥路口和石板桥等作为刺点目标, 对于困难的地方可选用细小的田埂角作为刺点目标。刺点目标应远离高层建筑或大树5m以外, 以确保刺点目标不被遮挡。

像片控制点全部按平高点进行布设, 对于推扫式航摄影像像片控制点布设在航带影像重叠处, 首末航线像片控制点布设在测区范围线以外。框幅式航摄影像布设在航向及旁向六片重叠范围内, 特殊困难地区可采用五片重叠, 首末航线像片控制点应选在三片重叠处。航线两端上下像片控制点尽量位于通过像主点且垂直于方向线的直线上, 相互偏差一般不超过0.5条基线, 个别最大不应超过1条基线, 航线中间的像片控制点一般应布设在两端像片控制点的中线上, 困难时可向两侧偏离1条基线左右。布设的控制点能尽量公用, 位于自由图边、待成图边以及其他方法成图的图边控制点, 一律布设在图廓线外或测区线以外, 确保成图范围覆盖整个测区且尽量满幅。

像片控制点全部采用平高点, 像控测量采用基于省级CORS系统的网络RTK测量模式, 无法使用CORS系统的区域使用GPS静态测量方法。高程可采用经国家验收合格的似大地水准面精化模型获取, 平面和高程精度均要符合测图比例尺相应的图根控制点精度要求。

2.2 外业调绘

调绘是航测成图的一个重要工序, 是制约航测成图地理精度的决定性环节。外业调绘特别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

(1) 各级道路作为地形图的重要要素, 等级、名称、路面材质等必须调绘清楚。

(2) 同一地理要素的名称注记应表示统一。

(3) 外调工作结束后, 图件交付内业使用前要接好边, 包括图形、要素等等。

(4) 对于内业补采的地物, 外业调绘必须保证影像清晰, 以确保内业采集准确。

(5) 补调的地物定向、定位数据必须充足。

(6) 外调成果图上注记的字体应该统一表示方法, 确保工整、清晰。

(7) 外业实测数据要与调绘图相对应。

(8) 准确调绘并清楚表示化工厂、水泥厂、煤矿工业广场等复杂地区。

3 航测内业

用全数字摄影测量系统Virtuo Zo NT成图精度取决于空三加密的精度和立体采集的精度。采用数字摄影测量栅格DP-Grid进行空三加密, 用武汉适普公司Virtuozo软件在空中三角测量平差后以批处理方式, 十分便利地创建模型和生成核线影像直接测图, 免去重新定向的麻烦。

空中三角测量之前应对原始航摄影像进行匀光匀色、格式转换、方向旋转等必要的预处理, 对POS数据进行格式整理、坐标转换等必要的预处理。空中三角测量时要求相对定向后, 连接点上下视差中误差优于1/3个像素, 连接点上下视差最大残差优于2/3像素;原则上绝对定向后, 基本定向点 (测图定向点) 残差、检查点误差及公共点较差最大限值要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规定, 特殊困难地区 (大面积水域、森林、沼泽等) 可放宽至1.5倍。

立体采集过程中, 严格按照技术规范进行作业, 保证立采工序质量。

为保证测图精度, 在各图幅或像对中, 用全站仪实地施测一定数量的地物点、高程点。纠正错误和粗差对成图的质量影响。并实现三级检查制度, 做到有预防、有检查、有纠正, 每步都留下记录, 做到有据可查。

4 各环节的互相协调是保证成图精度的有力措施

航测数字化成图的精度不只取决于成图软件、仪器设备的先进, 更主要的是操作仪器设备人员的技术素质和质量意识。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 新的测绘技术层出不穷, 各种仪器、设备、软件不断更新升级, 常规的作业手段被新的作业手段所代替, 抓好在职人员的业务培训, 建立科学的管理方法和规章制度是确保成果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在新任务开始前, 对新任务的要求进行学习 (学习设计任务书、作业指导书) 对采用的新仪器新方法进行学习, 统一认识, 按章操作。生产手段愈先进就愈需要加强各工序之间的协作, 特别是测量。一幅优秀地形图的产生需要几个人、几道工序的协作。一项优质工程需全体作业人员的配合。工作中加强各工序的检查, 发现问题, 找出原因及时处理, 不把问题留给下道工序。处在生产一线岗位的技术人员, 高标准地把本工序的业务工作做好, 最终的产品质量就有了保证。

5 结束语

随着数字测绘产品的试验、试生产、生产到规模化生产, 逐步取代了传统的模拟测绘产品, 航测数字化成图已经成为社会和业界获取地理信息基础数据的一个主要生产手段。航测数字化成图的精度是关键, 只有在各个生产环节严格进行质量控制, 加强技术人员的质量意识和责任意识, 才能保证成图的精度。

摘要:目前, 航测数字化成图已经成为大比例尺地形图生产的一个主要生产手段, 航测数字化成图的精度是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论述航测几个主要环节的质量控制来保证航测数字化地形图的精度, 保证成图质量。

关键词:航摄,像片控制,空中三角测量,立体采集

参考文献

[1]张祖勋, 张剑清.数字摄影测量学.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2, 6.

地形图质量 篇5

航测数字地形图中地貌数据的质量控制研究

本文基于笔者多年从事航测数据处理的相关工作经验,以航测数字地形图中数据质量检查验收,质量控制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检查验收的步骤与重要环节,本文尤其着重论述了航测地貌数据的检查内容与方法,全文建立在毛者长期的工作体会的基础上,相信对从事相关工作的`同行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作 者:周海涛 作者单位:辽宁省地理信息院,辽宁沈阳,110034刊 名:科技资讯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年,卷(期):“”(16)分类号:P2关键词:航测 地貌数据 质量控制 数据检查

《学看地形图》微课程设计 篇6

《学看地形图》是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中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地形图的制作过程,学会看地形图以及它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以知识的记忆为主,缺乏对问题深入探究的意识,因此掌握看图的方法对以后的学习至关重要。学生第一次接触等高线,可以为以后其他等高线的学习打下基础。这部分内容是本节的难点,学生通过微视频自主学习,可重复观看、随时停顿,有利于其更好地理解并完成相应的任务。

设计

1.自主学习任务单的设计

本节内容的重点是让学生学会看地形图,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设计好自主学习任务单。为了达成教学目标,笔者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①达成目标反映要求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达到掌握学习材料的程度。首先,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出山顶、鞍部、陡崖、山脊、山谷等山地部位;其次,了解等高线的含义,掌握在等高线地形图中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的方法;最后了解等高线疏密代表的含义,并学会判读坡的陡缓,能够根据需要选择合理的路线。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要学生通过读图比较,获取关于等高线地形图的相关知识,最终要归纳出关于地形图的规律,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②学习任务是根据达成目标来设定的。学习任务以问题的方式呈现,在观看视频时可以带着问题学习,有利于学生深入思考。笔者在这里设计的问题较为基础,旨在保障学生能够有信心、有兴趣地完成学习任务。③学习方法建议是为帮助学生学习给出较为有效的学习方式。本节内容要求学生会看地形图,针对不同的地形图,教师可通过比较法对比分析找出它们的异同点,通过直观图解法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地形图,使其形象化。④课堂学习形式预告是教师的课堂教学组织方式,可以让学生发现自主学习与将要发生的课堂学习之间的关联度,进而为正式的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2.教学视频设计

教学视频是帮助学生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的配套学习资源,它的产生在自主学习任务单之后,要根据自主学习任务单上的达成目标进行设计。

笔者在本视频中详细介绍了等高线的原理,另外,用直观图、动画展现了各种地形在等高线地形图中的特征,有利于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

微课程的导入部分介绍了英国军队侵略西藏所用的“蝴蝶图”,并引出等高线地形图。通过这种抽象的线条究竟隐藏着什么秘密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学生要学会看地形图,就必须了解它是怎样的曲线,是如何绘制的。因此教师可用Flash动画播放等高线地形图是如何绘制的,顺势引出等高线地形图的概念及原理。还可以用图片展示基本的山地部位,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山脊和山谷的辨别是本节内容的难点,在视频中笔者重点介绍了两种方法:一种是图示法。学生通过海拔的高低,利用“凸高为谷,凸低为脊”的方法便可辨别。另一种是切线法。在同一平面上,两侧高中间低的为山谷,反之,则为山脊,掌握这种方法无需记忆等高线的凸出方向,也可轻易辨别。

制作

笔者制作了相应的微视频以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单。本节微视频时长为6分21秒。笔者先制作了PPT,随后又录制了视频,最后用Camtasia Studio7.1进行后期剪辑。在录制过程中有时会出现语句不通顺或讲解与PPT播放不同步的现象,因此,笔者将录制过程分成了几段,后期统一进行编辑处理。

应用过程

1.成果展示:质疑答疑

首先,学生对课前的学习任务进行小组内讨论,将有异议、有困惑的地方记录下来。讨论完毕后,笔者任意抽取一位学生展示学习任务一,在实物投影上指出山顶、山脊、山谷、鞍部等山地部位,并说出判断的理由。接着,由第一位学生点出下一位学生来展示任务二,如何选择合适的登山路线(此题较为简单,主要考查等高线的原理)。然后,由一名学生来讲述任务三,读出地形图中某一位置的海拔高度,以及两个不同地方的相对高度。最后,估计山顶的海拔高度,这是一个难点,很多学生可以判断出山顶C大于900m,但不能说出其更精确的范围,此处要用到等高距,由900m以内没有闭合的等高线,可知900m

2.课堂活动:动手制作地形模型

每组一块橡皮泥,制作出一座山地模型,要求涵盖基本的山地部位,如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并且刻画出等高线。完成后,各小组展示作品并指出相应的山地部位。

3.课堂讲练

课堂反馈部分共有5道选择题,都是通过读图得出答案,它的设定是对达成目标的检验,通过反馈可以得知学生的学习效果,对不足的地方及时加强巩固。

4.总结提升:思维导图

课堂最后,通过思维导图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教学反思

在教学实践中,课前学生在任务单的指导下观看微视频完成学习任务,对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原理有了一定的了解;课上笔者指导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质疑—解惑”的过程完成了知识的内化,通过练习题进行了检测,通过“动手制作地形模型”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

虽然笔者在整个微视频中的讲解条理清晰,重难点突出,但语言有些平淡。由于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初中生,教学语言可以再活泼生动些,这在以后的视频中需改进。

附:自主学习任务单

《学看地形图》自主学习任务单

一、学习指南

1.课题名称: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学看地形图》

2.达成目标:

①通过观看教学视频和完成任务一,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能识别出山顶、鞍部、陡崖、山脊、山谷等山地部位;

②通过观看教学视频和完成任务二,了解等高线的含义,掌握在等高线地形图中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的方法;

③通过观看教学视频完成任务三,了解等高线疏密代表的含义,并学会判读坡的陡缓,能够根据需要选择出合理的路线。

3.学习方法建议:

比较法、直观图解法。

4.课堂学习形式预告:

展示学习任务—交流并讨论学习困惑—小组合作制作地形模型—展示作品—完成课堂训练—反馈课堂训练—全课归纳总结

二、学习任务

任务一 根据山地不同部位等高线的特征,在下图中,标注山顶、鞍部、陡崖、山脊、山谷的位置及名称。

任务二 图中,A点海拔是多少米?A、B两点的相对高度是多少米?你估计山顶C的海拔大约是多少米?

任务三 上图中,从A点和B点出发,分别沿图中虚线爬到山顶C,哪条登山路线较陡?请说出你的判断理由。

三、困惑与建议

四、课堂活动

制作地形模型:

①利用橡皮泥制作一座山地模型,要求做出山顶、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等地形部位;

②在你制作的地形模型上,用刀具刻画出等高线。

五、课堂训练

读等高线地形图,完成1~3题。

1.图中山顶的海拔高度可能是(     )

A.457米        B.400米        C.531米       D.398米

2.图中虚线表示的地形是(     )

A.山谷         B.鞍部         C.山顶        D.山脊

3.图中序号所在地坡度最小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读等高线地形图,完成4~5题。

4.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是(     )

A.20米       B.280米        C.300米       D.0米

5.从甲、乙、丙、丁四处出发爬到山顶,难度(费力)最大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得分:—————— 错题题号:——————

评委印象

沈飞老师的微视频清晰明了地介绍了本课中的重难点,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教学思想,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达到了养成教育的目的。

1.自主学习任务单的设计合理且实用

沈飞老师的《学看地形图》自主学习任务单中的达成目标,是按照“识别—了解—掌握—学会—设计”的认知规律来设计的,这样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设计,让学生很容易掌握等高线地形图的相关知识,自主学习任务也易于完成。学习任务的设计很好地体现出了达成目标的要求,同时学习任务的问题化也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明确自主学习过程中自己要完成的任务,简单易行,并且也注重了问题设计的简单化。

另外,学习方法建议选择的是比较法和直观图解法,恰如其分。这节课的课堂学习形式为“展示学习任务—交流并讨论学习困惑—小组合作制作地形模型—展示作品—完成课堂训练—反馈课堂训练—全课归纳总结”,结构完整、合理有序,让学生提前了解课堂的每一个教学环节和步骤,通过自主学习,为进入课堂学习做好准备,打好基础,以保证学习任务能顺利完成。

另外,自主学习任务单中还设计了一个课堂活动,即通过制作一个山地模型,来加深学生对山地部位的理解,让他们体会到合作的乐趣。

2.微视频的制作生动而有效

该微视频很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突出,难点化解有效,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准确到位,形式与内容有机结合,语言讲述精准,视频生动有趣,画面色彩鲜艳,促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微视频学会了识别地形图、了解地形图、掌握地形图、运用地形图,效果很好。

根据教师自主学习任务单的引领,学生有目的地进行课前预习、思考,带着问题到课堂,通过小组讨论、教师点拨,解决问题,分享成果,有效化解了课程难度。

微视频中的语言有些平淡,语调过于平缓,面对初中学生,在语音语调上应活泼生动、抑扬顿挫,这样才更富感染力和吸引力。另外,微视频的制作还可以采用更加先进的软件和技术手段,制作出画面精美、动感十足的微视频精品。

地形图质量 篇7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和城市化建设进程的日益加快, 测绘行业在社会中的作用与地位不断提升。基础测绘技术作为测绘行业的主要方法, 其在应用中逐步朝着数字化、信息化发展, 为数字城市、数字地球和相关数据库建立提供了基础平台。地形图数据质量控制是数字化地形图管理与完善的关键, 是集管理与技术为一体的综合性工作模式, 同时也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在地形图数字化作业过程中针对其各个环节进行严格控制和检查, 并且采用有效的手段进行校对, 对提高地形图数据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2 地形图数字化流程

地形图数字化是获取矢量空间数据的一种主要方式, 也是现阶段地图制作的主要方法, 它是集管理与技术一体的综合性工作。在工作的过程中有着复杂的工作流程和艰巨的工作要求, 其主要强调如何在数据采集、地形图编制和采用4D技术进行制作的过程。在现阶段的地形图数字化制作中离不开基础地理信息库的支持与配合, 同时在工作中还需要先进科学技术的支持。基础地理信息库是由多个相互关联又独立运行的数据库构成, 它主要包括数字化高程模型、矢量地图数据库、数字正射影库;各种地名数据库和栅格地图数据等。在地形图数字化的控制中是通过对地理图形进行扫描、配准和剪裁, 然后利用图形的相关要素进行跟踪和采集, 再通过对数据进行拓扑处理等环节。这些环节作为地形图数字化的关键技术其管理技术和方法不容忽视, 同时任何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到矢量化的质量, 同时也会影响地形图的效果。

3 数字地形线划图的生产方法

3.1 外业测绘地形图

在目前地形图的生产工艺中, 通常都是采用航空摄影的方法来进行测绘, 是通过航空摄影资料为基础, 然后再采用GPS技术测制像控点进行平面坐标和高程的控制, 再根据成图高度的比例要求全面完善, 最后采用相应的测量方法和测量手段进行控制。在绘制描线的过程中通常都是利用摄影相片和影像为基础, 来进行实地绘面面积的描述, 这项工作在整个地形线画图就显得格外重压, 要求工作人员能够亲身去测量、描述和检查, 并且结合图式要求和相关的规范进行精心绘制, 并在关键部位进行文字说明。最后经过外业测绘成果对资料进行整理, 并加以装订, 在通过检查部门进行检验之后在交由内业进行测绘地形图。

3.2 内业测绘

内业测绘地形图是基于外业测绘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 但是在测绘之前首先要检查外业测绘是否经过相关部门检查。其在工作中主要的工作流程有以下几点:

首先, 在工作中要利用航摄影像来建立相关的模型, 再通过外业来测绘相应成果, 并且对其成果进行空三加密, 最后在对加密成果和外业测绘成果进行影像数据模型的选定和更改。

其次:在工作中要通过解析测绘图仪来对定向建立模型的测绘成果进行描绘和处理, 结合描述的地形特征来进行地物的测绘和描述, 在这个工作环节中需要注意的是外行进行的地物是定性模式, 而内业测绘工作中对地物的描绘则是定位。

最后:对已经形成图件的文稿进行生产和加工, 并且采用相应的技术方法进行处理和编辑, 在各方面都满足预计要求的时候在进行全方位的处理, 最后形成数字地形图。

矢量数字地图是地形图上基础要素的矢量数据集, 它可以说在工作中保存和集结了各要素的空间关系和相关属性之间的信息关系。在工作中通过结合相关的地理要素和关系进行归纳和总结, 我们可以发现其每层由若干要素组成, 同时其每个要素都是有点线面三部分构成, 并且使其几何特征的综合表现形式。

4 地形图数字化的关键技术要点

4.1 严格检查摄影信息和资料来源

在工作中要严格的对航空摄影影响的信息质量和准确性, 同时还要对相关的资料员进行对照和验证, 不能够仅凭一方面资料就做出相应的判断, 否则在工作中容易出现各种误差与不足的错误, 其最为常见的问题与隐患有以下两方面:a.在绘制图像的过程中, 没有对航摄影像提供的有关信息进行深入的研究, 而是单纯的凭借影像就进行判断和绘制, 造成了在工作中常常将干沟错误的当做常年河, 将沼泽当做湖泊, 甚至有的时候会错误的将河沟当做道路进行处理, 这就难免造成工程测量的误差和影响。b.没有注意影像的拍摄时间, 以致于影像上的居民地、道路和河流发生了相关的变化, 而在图像上却未曾及时的更新和处理。

4.2 掌握好地形各方面要素的统一:

a.在对矢量数据更新采集时, 要注重对地形图中各方面荷载要求进行测量, 同时对地理物质和地貌进行全面采集, 并且要针对其中存在的各方面隐患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控制, 确保这些问题在应用的时候能够满足图像数字化的处理要求。b.主次要素选取掌握要得当, 避免在制图之中会将一些重要的特征及因素进行错误的判别, 同时要对其中容易变动的各方面要素及时更新。

4.3 对各方面要素的协调布置

在工作中要注意处理好居民地、道路和水系之间的协调关系, 使得彼此之间不能够相互遮掩, 同时对各方面幅值和数据要认真进行核对, 同时对名称和代码要严格执行, 不能出现误导或者导入不严谨的问题。要注意处理好居民地、道路、水系要素之间关系的协调性, 要素之间不能相互压盖遮挡。

5 关键技术和地形图质量的关系

5.1 作业人员素质环节

在工作中, 一般地形图在制作中地形图的质量原理与数字正射影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通常在工作中, 工作人员都是采用漫游和人机互交的方式来进行控制和工作, 这种工作模式和方式对于地形图数据的检查和属性政务的控制都有着中重要的意义。

5.2 互联网技术

随着现阶段互联网技术应用的逐步广泛, 在数字化绘图中, 采用互联网技术可以为作业员提供便捷合理的工作平台, 使得对地形图中存在的各种隐患问题进行及时的处理和纠正。对设计中的各种错误标志符号能够直观简单的进行更正, 同时增加了自动定位功能, 减少了人工查找的工作量, 同时大大的提高了图像的处理效率。这种方式的不断更新与应用还大大减小了系统对于内存资源的要求, 解决了大容量图像限速缓冲隐患。

结束语

随着人们对地形图数据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 对地形图数据质量的重要性比以前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地形图数据质量控制的各种理论和方法将是人们今后研究的主要课题, 人们将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高新技术在测绘行业逐步普及, 其应用也日益广泛。先进科学技术在测绘行业的应用一方面给测绘技术带来了发展机遇, 促进了测绘技术的发展, 加速了传统解析测土技术向数字测土方向的转变;另外由于数字地形图产品在各行业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数据质量和信号的高低好坏直接影响到数字地形图产品的应用效果。本文就地形图数字化关键技术以及地形图数据质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详细的阐述了数字地形图各项关键技术和质量控制措施。

地形图质量 篇8

以数字形式存贮的地形图,可根据不同的需要输出在一定范围不同比例尺的地形图,可与一些专业图叠加形成专用图,如地籍图,地下管线图等,同时实现了数据资源的共享。数字地形图的数据在很多方面,如设计、施工、形成专业图等均可应用,可随时存取,特别是地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必须以数字地图为基础。

1 测区概况

忻州市忻府区位于山西省北中部,介于北纬38°13′~38°41′,东经112°17′~112°58′之间,南邻阳曲县、北连原平市、东为定襄县、西为静乐县、西北与宁武县相接。南距太原78 km,全区东西宽65 km,南北长50 km,全区总面积1 973 km2,总人口48万人,辖3个办事处,11个乡,6个镇。是一个以轻工业为主,相应发展建材工业,服务于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的新型城市。

区境属山地型高原盆地,全市地势西高东低,山地、丘陵、平川并存,北、西、南三面群山环峙,东部开阔平坦,与定襄相连构成忻定盆地,地形地貌多样,地势起伏悬殊,最高为与宁武交界的龙王脑峰,海拔2 348.5 m,最低位于滹沱河出境处,海拔仅757 m,最大高差可达1 591.5 m。云中河、牧马河流淌其间,滹沱河沿境而过。

忻州市1∶500基础测绘项目其中任务之一是按照1∶500地形图测量规范要求测绘1∶500地形图面积33 km2;完成地形图534幅,最终数据要入库。

2 作业流程

作业流程图见图1。

本测区采用先外后内再外检查的作业方法,因此先外业调绘、后内业测量,然后测量细部点。 测量的工作应在内业已成图和正射影像图(或采用正射影像和线划图套合输出的图件)的基础上再进行调绘,调绘的同时也是对内业成图的一次实地检查,以此来检查图形精度、图面问题以及内业不能判断准确的地形、地物要素等;即先进行外业调绘,后进行内业采集,但在内业结束后,进行了二次外业的巡视和检测。

笔者参加了该流程的地形图内业数据编辑及质量检查与质量控制及修改工作,因而对此工作深有体会。

3 图形编辑

图形编辑是指对采集的地形原图中地物地貌表示不合理之处进行必要的处理,相邻图幅的接边处理,以及道路、河流、街道等名称的注记。1)图形编辑按照GB/T 7929-1995 1∶500;1∶1 000;1∶2 000地形图图式的规定进行编辑。2)为了方便作业、检查及满足建库的要求,此次内业成图时,要素的采集编辑按统一的分层、设色。数据分层规定见表1。在查图与编辑修改过程中,对第三层地貌、土质(DMTZ)中的陡坎与梯田坎进行了区分,因二者属于不同的概念,陡坎是指各种天然形成和人工修筑的坡度在70°以上的陡峻地段;而梯田坎是指依山坡、谷地和平川地由人工修成的阶梯式农田的陡坎。所以采用回放图结合机上核查的方法。另外图面负载量最大的地物元素是第九层居民地(JMD),因此,确保房屋绘制的准确性就尤为重要,本测区房屋的结构、材料大多数为砖房、混房屋、混凝土结构,有的作业员做图时会出现房屋的结构、材料注记与房屋线划属性不一致,这种错误采用回放图检查不容易被发现,我们采用机上逐屏核查修改。3)编辑的内容:采用编辑软件(AutoCAD)将矢量化的数据进行编辑处理,注意各层要素的颜色、线形、符号等,严格按照规范规定执行。4)接边:相邻图幅之间必须进行位置和属性的接边处理。在编辑与接边时,主要依据航测调绘片,另外还可以参考一些其他资料,例如在接边时发现有九幅地形图(右下角)涉及到牧马河的流向问题,在地形图上有的是朝下的,有的是向上的,调绘片上也不确定,我们利用现有的忻州市卫星影像图可以看到牧马河从发兴水库流出途经庄磨镇、豆罗镇、董村镇左上(西北)方等穿过定襄县(忻州市的东边)流向滹沱河,而滹沱河经过繁峙县、代县流经原平市(位于忻州市的北部)沿忻州市的境界,流过定襄县,直上(北)到五台县,最后流向河北省,很显然在测图范围内滹沱河在北,牧马河在南,所以可以判断地形图上牧马河要流向滹沱河流向一定是朝上(北)的。

4 关于数字测绘产品质量检查与质量控制的几点体会

4.1 质量检查的难度加大

传统测绘产品的制作过程和产品形式都很直观,作业过程中出现错漏比较容易发现。数字测绘产品的中间过程是以数据处理的形式在计算机内进行的,最终结果也是以数据的形式存在于计算机内,错漏的隐蔽性强,质量跟踪检查有着更大的难度,所以完善质量检查的方法是必要的。

4.2 质量检查的方法

1)回放图检查。这是最常用的一种质量检查方法,视野开阔,各种要素关系清晰明确。要素的编码、属性也可以在回放图上通过符号、颜色、线型、注记等体现出来,加以检查。2)屏幕图形检查。优点是可放大,局部关系清楚,而且可以将相邻图幅的数据拼接检查、将不同格式的数据叠合检查;但视野较小,缺乏全局感。3)数据检查。对于编码、属性、拓扑关系等在回放图上和屏幕上都难以检查的内容,要一一进行数据检查。4)编程自动检查。对于一些有规律的、有内在联系的、可用程序计算生成的内容,如图号、图廓点坐标、分层与编码、属性项及值域等,可编程自动检查,提高效率和准确性。

4.3 值得讨论的几个问题

1)标准问题。权威部门已经制定了一些有关数字化生产和数字测绘产品的标准,但在数据标准、数字地图标准、数字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质量标准等方面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如果以上这些标准得以完善,会对质量检查和质量控制工作起到非常大的积极作用,能减少很多人力、物力、时间,更有利于数字测绘生产的持续发展。2)准确性与工艺性的矛盾。在传统地图中,工艺水平是质量评定中的一个很重要因素。在数字化生产条件下进行作业能体现自动化的优势,但也有一些问题计算机解决起来比较困难。过于强调工艺性,势必分散质量检查和质量控制的注意力,影响作业效率和精度。是否可以考虑借鉴把准确性放在首位,而工艺性放在次要地位的做法。

5 结语

为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对测绘保障的需求,国家测绘局正在开展数字化产品的规模化生产工作,数字测绘产品的质量检查和质量控制工作必须跟上生产的需要,尽快走上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的道路。由于是一项新的课题,上述内容只是在工作实践中的总结之得,难免有许多不完善之处,谨希望给同行以参考,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摘要:结合近几年来从事地形图内业数据编辑质量检查与控制的具体实践,以山西省忻州市1∶500基础测绘项目为例,结合数据分层详细介绍了质量检查与质量控制的方法,提出了数字测绘产品质量检查与质量控制的几点体会,以指导实践。

关键词:数字摄影测量,大比例尺地形图,数据分层,数据编辑,质量控制

参考文献

[1]王铁军.数字化测绘生产的管理问题[J].东北测绘,1997(2):25-26.

[2]殷福忠.“4D”基本概念及生产应用[J].东北测绘,1998(3):11-12.

地形图质量 篇9

目前加工数字地形图平台很多, 比如德国Softelec公司的VPStudio, 挪威Rasterex公司的RxAutoImage Pro, 英国Softcover公司的Scan2CAD, Able公司的R2v, Autodesk公司的CAD Overlay等优秀的矢量化软件;国内具有矢量化功能的软件主要有Epscan、MapGIS、GeoWay、方正智绘、CASS等。

项目台采用了吉威公司的Geoway软件, 它是专业而全面的空间数据处理软件。它不仅为4D (DLG、DRG、DEM、DOM) 基础地理信息产品提供从数据采集、加工、到产品制作和包装的全套生产软件, 而且可以对现有各种形式的外部数据 (野外、航测遥感、CAD/GIS) 进行增值加工, 成果满足多层次的应用要求。

2 数字地图加工的基础资料

数字化的基础资料主要是作为底图的1∶10000地形图, 另外还应该搜集一些现势性比较强的行政区划、水系、交通、地名等专题图和文字资料作为辅助材料。底图一般应为聚脂薄膜图, 其变形应该小于2‰。若采用纸质图, 根据用户的需要精度可适当放宽, 但是地图变形要均匀, 经仿射变换处理后应能达到相应的精度要求。本文以79幅1∶10000地形图的数字线划图制作为案例, 有1980年西安坐标系和1954年黄海坐标系两种格式。分别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 3度分带, 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和高斯—克吕格投影, 3度分带, 1978年国家高程基准。

3 数据加工流程

3.1 底图的几何纠正和坐标配准

首先在Geoway DRG中打开一幅数字栅格地形图, 输入该图的图名、图号、比例尺等基本信息。在菜单中选择配准地图左下角, 并且把鼠标移动到地图的内图廓左下角点击一下, 通过图号、图像的行列数等信息, 可以粗略的确定地图坐标了, 因为还没有做几何纠正, 所以这时候的坐标是不精确的。然后继续配准图像的四个内图廓点, 如果用户要求的精度比较高, 还可以采集图幅内的48个方里网交点, 然后在菜单中选择分格网精纠正, DRG根据输入的信息按照标准地形图的尺寸对扫描图像进行拉伸或者压缩, 几何纠正完成。其实在这个过程中DRG不但对底图进行了几何纠正, 而且进行了坐标配准。经过配准后的栅格数据才具有地理意义, 在此基础上采集得到的矢量数据才具有地理空间坐标, 才能更好地描述地理空间对象, 解决实际空间问题。

3.2 屏幕数字化

屏幕数字化就是对配准后的底图进行矢量化跟踪, 获得Geoway格式的数字地图的过程。这是数字地形图生成过程中耗时最长的环节, 是一项艰苦的工作。

在批量地形图生产过程中, 每个数据生产者必须按照同样的标准、相同的数据层以及层特性 (层内地物的名称、数量、属性结构等) 来生产采集数据, 所以必须建立一个统一的地形图要素分层标准。本文在参照了国家1∶10000地形图分层标准的基础上, 把地图划分了10层100多个地物类型:测控点 (水准点、GPS控制点等) , 居民地 (居民地及地名) , 公共设施 (学校、医院、公园等) , 工矿企业 (工厂、矿山、大型企业等) , 交通及其附属设施 (铁路、公路、小路、桥梁等) , 水系及其附属设施 (河流、湖泊、流向符号等) , 地貌与土质 (等高线、高程点、陡崖、沙砾地等自然要素) , 境界 (国界、省界、县界等) , 植被 (森林、草地、防护林、农田等) , 整饰 (图廓、经纬线、公里网格及图名、图号、图幅注记等) 。

3.3 坐标变换

我国目前常见的地形图有两种坐标系统, 北京54坐标系和西安80坐标系。北京54坐标系是参照前苏联从1953年起采用克拉索夫斯基 (Krassovsky) 椭球体建立的;西安80坐标系是1978年采用国际大地测量协会推荐的1975地球椭球体建立的。如果作业底图有两种坐标系统, 要进行图幅接边, 必须进行坐标变换。另外, 如果工作区的地图不在同一个投影带, 必须进行投影带变换。

3.4 图幅接边

相邻两幅图所表示的地形是连续的, 而采集到的数据由于操作误差可能在接边边界处不连续, 所以必须进行图幅的接边检查和修改。在Geoway平台下, 可以方便的把相邻的图幅接边。新建一个接边工程, 数据源选择相邻的两幅图, 在接边索引图中把其中的一幅图设置为主图, 并且以主图为基准生成接边线, 接边线两侧一定范围内的属性相同的地物自动咬合到边界上。

3.5 质量检查

无论是直接矢量化跟踪所产生的数据、还是从测绘部门获得的数据, 很多情况下都是用不同的专业软件生产的, 所以都应该对数据的质量进行全面检查。在数据质量检查前, 需要制定详细的质检步骤。第一阶段的检查主要在Geoway环境中进行。Geoway数据加工平台有非常强大的数据质量检查功能。对数据的检查内容包括图形检查 (相交打折、自相交、重线、重点、拓扑关系等) 、属性检查 (长度、面积、惟一性、空值检测等) 、其它检测 (等高线、编码检测、点线矛盾检测) 等等 (见表2) 。用如上方法逐个检查, 可以基本保证生产加工数据的质量。

3.6 成果输出

最后得到的Geoway格式的数字地图必须转换成其他的测绘或GIS软件可以识别的格式。在数字地形图导出为MIF格式时, 如果选择直接导出, 点状地物的符号会丢失, 要避免这个问题, 可以设计一个符号对照表, 把每一种类型的地物映射到相应的符号上, 在导出的时候引用这个符号对照表即可。导出为DWG格式时, 每个地物类被导出为一层, 图层名为方案中的地物编号。所有的点状地物、面状地物和部分的线状地物, 如地类界等为了保持符号的形象性, 被导出为BLOCK;其余的地物为了编辑的方便, 被导出为POLYLINE, 包括首曲线, 计曲线, 各级道路以及境界线, 其线宽和线型须按照国家GB 12342—90《1∶25000, 1∶50000, 1∶100000地形图图式》的规定设置。

4 结语

GIS空间分析与决策主要依赖GIS中的空间数据, 空间数据的优劣直接影响到GIS分析与决策的结果, 优质的数据是高质量GIS决策的基础。因此对GIS的数据生产方法的研究对GIS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摘要:本文基于笔者多年从事地形图生产的相关工作经验, 以省级1:10000地形图 (DLG) 的生产与质量控制流程为研究对象, 论文首先探讨了数字线划图的加工流程, 在此基础上, 笔者探讨了质量检查的具体内容和方法, 全文是笔者长期工作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升华, 相信对从事相关工作的同行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数字线划图,1:10000,质量控制,生产

参考文献

[1]郑凤娇, 王祥.1∶10000地形图 (DLG) 数据生产工艺研究[J].科技资讯, 2009 (1) .

地形测量的质量控制方法研究 篇10

1 前期准备工作

由于地形测量的质量是整个工程建设的大前提, 同时, 又由于工程建设里花费在地形测量过程中的时间相当短暂, 而且任务量非常巨大, 这就导致要想确保地形测量的质量达到工程建设标准, 那么在真正开始进行地形测量工作之前必须做好如下几点准备工作:其一, 建设公司所挑选的地形测绘企业必须具备高资质、优信誉;其二, 工程管理人员必须和地形测绘企业的项目负责人协同商量, 制定出最佳测量方案;其三, 针对测量区域的具体情况, 比如地形类别、困难程度、设备选择以及质量管控目标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制定步步实施的原则, 尽可能将整个地形测量区域分为若干个作业小区, 且形成内、外作业并置的模式;其四, 为了配合工程建设进度, 制定灵活高效的检验制度, 确保测量任务分批实时完成———及时检验———及时交付。

2 质量管控阶段

2.1 必须严格审查地形测量设计方案

对于测绘企业用心拟制的地形测量设计方案, 工程建设管理负责人必须集合相关人员依据我国当前施行的基本测绘标准, 并针对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作严格审查, 借此对该地形测量设计方案的可行度与有效性作全盘把握。具体审查内容如下:其一, 该方案所标设的等级控制及图根控制是否具备合理性与实用性;其二, 该方案中有关控制网的观测内容与目标所需是否相符;其三, 该方案中所涉及到的选点问题、标石铺设以及施工期长短会否恰当等。

2.2 必须全程管控测量工作流程质量

要想保质保量的高效完成测量任务, 那么工程建设管理组必须针对测量区域的具体情形、测量技术水平以及测量人员的实际情况, 对整个测量工作流程作全程管控。具体管控措施如下:

(1) 检查测量人员的技术水平并与之作良性互动。对测量质量来说, 测量人员所具备的技术水平与实操经验影响巨大, 所以工程建设管理组初与测量小组相接触时, 理应主动与其沟通交流, 旁观其实地操作, 了解其技术水平, 一旦发现不妥之处, 应马上提出, 但需注意言行态度, 与其良性互动, 最终将问题妥善解决。

(2) 仔细核查地形测量设备的相关情况。人所共知, 测量设备数量是否达标以及其是否具备着高精度, 对于最终的测量质量以及工程建设周期起着决定性影响, 同时, 在工程建设中, 由于多数地形测量的任务量都非常巨大, 而且能够花费的测量时间都比较短暂, 因此在进入正式测量之前, 对于测量设备的相关情况必须作仔细核查, 只有具备有关检验机构所颁发的合格证、且处于有效期限内的设备才能真正用于测量工作之中。另外, 测绘企业还需定时对所用测量设备作校核处理, 并把相关校核信息提交给工程建设管理组。

(3) 检验所采集的数据是否有效。对于地形测量的质量管控而言, 检验所采集的数据是否有效、合理是最关键的一环, 所以在全程管控测量工作流程质量的过程中, 数据检验必不可少。具体检验内容如下:其一, 对测量区域里已经存在的选点作实地检验, 明确其具体情况是否与目标相符。其二, 针对《城市测量标准》与具体测量设计方案, 对控制网中所具备的观测数据信息作仔细校验, 并计算平差, 同时明确各项测量程序是否遵规操作且实时记录, 以确保所得结果与目标相符。其三, 如果测量区域具备着较佳的通视环境, 那么工程建设管理组应尽可能全程旁站测绘人员实施测量任务, 确保及时发现与解决问题, 最终确保收集到极其精准的数据。其四, 在地形测量内部作业中, 需对所有数据、所有地标、所有地形图逐一进行核查, 明确地形因素表述是否恰当, 明了等高线以及高程点的标记等会否存在误差, 审查内部作业所得成图数据与外部作业所获数据是否相符, 了解数据的分层、记录方式甚至于地形图的接边性是否精确等等。其五, 针对整个测量过程, 开展过程核查、最终核查以及最终验收, 一旦出现数据不符的情况, 就必须作实地重复核查, 力求最终所获测量数据资料为最精准的数据资料, 一旦验收合格, 便作及时交付。

综上所述, 由于地形测量的质量对工程建设的意义重大, 所以, 为了确保工程建设的施工周期与工程质量不受影响, 那么就必须对地形测量质量予以严密管控。同时, 在管控地形测量质量的过程里, 不仅需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而且还需对整个地形测量工作过程作严密管控, 比如检查测绘人员的技术水平、核查测量设备的精确度等, 以确保高质高效地完成地形测量工作任务。

参考文献

[1]陈均尧.浅谈现代测绘生产质量管理[J].测绘软科学研究, 2000, 6 (3) :38-40.

“等高线地形图”的教学建议 篇11

关键词:等高线;模型;链接;地图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0-0115

地图是地理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图教学是地理教学的特色所在。等高线地形图不仅是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也是教师难以突破的教学内容之一,更重要的是地理中考和高考必考的传统内容。笔者谈谈等高线地形图教学研究的探索策略。

一、运用模型理解等高线地形图绘制原理

了解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有两种:一是海拔(或绝对高度),二是相对高度,这两个概念都是指垂直距离,但量测起点不同。在地图上用海拔表示地面高度,单位都是米。采用模——图演示、图——图转换法,即将立体图形转换成平面图形,讲清等高线地形图的概念。其步骤是:第一,做实验观察:先用透明的玻璃纸制成一个圆锥体,在圆锥上等距离画圆圈,表示等高线(见图①甲)。从圆锥体顶端向下透视看到各圆圈成一组环圈图形(见图①乙)。第二,画一山体素描图,对照上述实验观察:把山体素描图上海拔相等的各点连接成线,如图②甲中的0,100,200,300米等值线,再把各条等高线水平投影成等高线地形图(如图②乙)。第三,小结归纳:等高线是地面高程(也称海拔)相等的各点连成的连续封闭的曲线(同理可知,地图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叫等深线)。地面等高线即水平面与地面的交线。地形图上的等高线是地面等高线的水平投影按比例缩小的图形,所以图上的等高线与实际地形之间有一定的数学关系。

由此可见,根据等高线数值辨别地势高低;根据等高线疏密辨认坡度陡缓,是教学过程中应强调的两个重点。

二、运用转换掌握常见地形的等高线特征

1. 依据上述等高线、等高线地形图的定义及其绘制原理,讲解归纳等高线的主要特征:

(1)同线等高。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海拔高度(也称高程)相等。

(2)等高距全图一致。等高距是指相邻两条等高线之间的绝对高度之差。

(3)等高线是封闭的曲线,无论怎样迂回曲折、终必环绕成圈,但在一幅图上不一定能显示出其全部闭合状态。

(4)两条等高线不能相交,但有可能重合。同一地点不会有两个海拔高度,所以等高线不相交,但在垂直耸立的峭壁悬崖处等高线在图上显示为重合状态。

(5)等高线疏密反映坡度缓陡。同一等高线图上,等高线稀疏表示坡度缓,密集表示坡度陡。

(6)示坡线表示降坡方向。示坡线是与等高线垂直且指向海拔较低方向的短线,有时也叫降坡线。

2. 图——图转换,分析讲述常见六种基本地形形态等高线的图形特征

引导学生回忆在电视、电影、报刊杂志上看过反映地形的图片及旅游照片中所见到的山体实际地形部位的形态特征,辅用(泡沫或其他材料制作的)地形类型模型,帮助学生建立对山地实体的感性认识。根据不同地形部位的形态模型,一一画出相应的地形素描图;再根据地面等高线水平投影原理分别画出对应各地形部位的等高线地形图(见下表)。

从表中不同地形素描图特征为切入口,辅用地形模型等直观教具,讲解、归纳各种地形形态等高线地形图的表示方法。山顶和盆地等高线略讲,其他则详讲。

(1)山顶。隆起而高于四周的高地称为山地,山的最高部分称为山顶,山地高大的称为山峰。山顶的等高线表示是一个小环圈,环圈外侧有时绘有与等高线垂直、朝向降坡方向的短线(即示坡线)。

(2)盆地。比四周地面低下,且经常无水的低地称为凹地。大范围的低地称为盆地。盆地的等高线表示也是一个小环圈,但示坡线在环圈内侧。

(3)山脊(线)。仔细观察山体模型或素描图的山脊的特征,并与相对应的等高线地形图相对照,理解山脊是指从山顶到山脚的凸地部分。等高线地形图上表示山脊的是一组由山顶向低处凸出的等高线图形。各等高线凸出部分顶点的连线称为分水线。

(4)山谷(线)。对照山谷的立体素描图和对应的平面图形讲解,山谷是指两个山脊间的低凹部分,是山体之集水部位。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表示山谷的是一组弯曲且向地势高处凸出的等高线。山谷最低点(即山谷线凸出部分顶点)的连线称为集水线。河流沿山谷线向外流出。

(5)鞍部。鞍部是指相邻两个山顶之间的低下部分,其形如马鞍。在地形图上,鞍部由两组对称的等高线组成,一组是山脊等高线,一组是山谷等高线,其凸部共同指向鞍部中心。

(6)陡崖。陡崖是指在山体的山脊或山谷或斜坡上出现坡度近于垂直时形成的悬崖峭壁。等高线地形图上表示陡崖的是多条等高线重合在一起,且在多条等高线重合处的降坡方向绘上示坡线。

在讲述以上内容的过程中,应适时强调指出: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形种类是这部分的一个难点,突破该难点的办法是理解和熟记各地形形态等高线的图形。

三、运用链接提升学生的应试综合能力

近些年,全国部分地市州中考和全国高考地理题一直把等高线地形图作为传统的必考内容之一。主要考查的疑难知识点有:

1. 高度的计算。例如,结合左下等高线地形图(图③),(1)计算甲、丁两地的相对高度(H)、最大相对高度(Hmax),最小相对高度(Hmin);(2)计算陡崖乙处的相对高度(H)。

计算甲、丁两处相对高度有三种方法:第一,图示法。先作如右上图示:即画一纵线段,标出高程0、100、200……700米,在适当高程处标出丁、甲的位置;读图可知,甲、丁两点相对高度H范围大于500米,小于700米。第二,分点计算法。图中显示甲点高程(即海拔)为600-700米,丁点为0-100米,则甲、丁两点相对高度最大值(记为Hmax);Hmax<700-0=700米,相对高度最小值(记为Hmin):Hmin>600-100=500米,即500米

同理可知,在等高线图上,若有几条等高线在陡崖处相会,则陡崖的相对高度(H)计算公式为(n-1)d米≤H<(n+1)d米(当陡崖最低或最高处与等高线重合时,用公式中等于符号)。上题中陡崖乙处的相对高度(H)为:(3-1)×100米≤H<(3+1)×100米,200米≤H<400米。

2. 线与河流的关系。结合部分中考、高考真题讲解考点内容。

3. 线与坡度的关系。坡度的大小可分三种情况进行判断:

一是据等高线疏密判断比例尺和等高距相同的等高线地形图上,在相同的水平距离上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大;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小。例如,图⑥中,等高线分布由密集到稀疏排序为C—A—D—B,所以坡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C>A>D>B。

二是根據等高距大小判断。比例尺相同,等高距不同的等高线地形图上,在相同的水平范围内等高距越大,坡度越大;等高距越小,坡度越小。例如,图⑦中A、B、C、D四图的等高距分别为100、200、50、150米,水平距离相同的情况下,其坡度见图示(图⑦A),故坡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B>D>A>C。

三是据比例尺判断。在等高线疏密程度相同,等高距相同的情况下,比例尺越大(即相邻两条等高线之间水平距离越小),坡度越大;反之,比例尺越小,坡度越小。例如,图⑧中A、B、C、D四图等高距相同(设为d),水平距离由小到大的顺序为AC>D>B。

除以上讲述探索外,考点内容还包括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按要求加绘等高线,如在山谷线附近加绘河流,在有水坝的盆地等高线图上加绘最大集水区域,在山区河流附近村庄选择最佳引水路线等。

上述三个步骤对等高线地形图原理教法研究的专题探索,旨在通过“模——图演示”“图——图转换”变平面等高线地图为立体地形图,拓展等高线知识应用的广度与深度,启迪学生审题解题的多维思路,呈现讲“地”更讲“理”的地理教学魅力,提高地图教学的有效性。同时,“模图演示”“图图转换”的教法研究,对地形剖面图教学铺垫了坚实的基石,对地形剖面图教学难点的突破有着积极的借鉴作用。

地形图质量 篇12

1 质量检查与质量评定引用标准

(1)《国家1∶50000数据库更新工程1∶50000地形要素数据缩编更新技术规定》(第二版)(以下简称《技术规定》)。

(2)《国家1∶50000数据库更新工程1∶50000地形要素数据规定》(第二版)(以下简称《数据规定》)。

(3)GB/T 20257.3—2006《1∶25000、1∶50000、l∶100000地形图图式》。

(4)GB/T 13989—92《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分幅编号》。

(5)《1∶50000全国地名数据采集技术规定》(暂行规定)。

(6)《国家1∶50000数据库更新工程一全国国省道路线名称代码》(国家1∶50000数据库更新项目部,2007年6月)。

(7)《国家1∶50000数据库更新工程一全国铁路路线名称代码》(国家1∶50000数据库更新项目部,2007年4月)。

(8)《国家1∶50000数据库更新工程一全国铁路车站名称代码》(国家1∶50000数据库更新项目部,2007年4月)。

(9)《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截止2006年12月)。

(10)《广西1∶50000地形要素数据缩编更新专业技术设计书》(广西测绘局)。

(11)GB/T 18316—2008《数字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

(12)CH/T 1017—2008《1∶50000基础测绘成果质量评定》。

2 质量检查过程

1∶50000地形要素数据缩编更新质量检查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综合图形质检,在缩编处理完成后叠加打印出缩编前后的数据,进行套合对比检查。第二阶段是数据质检,成图成果在采用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提供的检查软件及自主开发的检查软件进行检查的基础上,还需要使用人机交互的方法,在计算机中同时打开原始1∶10000数据及缩编后的1∶50000数据叠加检查,由人工判断正确与否,以提高检查效率,保证成果数据质量。这两个阶段都执行二级检查制度。

3 质量检查技术方法

缩编更新数据质量检查常用人工对照检查、程序自动检查、人机交互检查、回放图辅助检查等四种技术方法和手段,不同的检查方法具有各自的优势,而且通常需要组合使用。检查时需根据不同的要素或内容,选择合适的方法。

(1)人工对照检查。通过人工检查核对实物、数据表格或可视化图形,从而判断检查内容的正确性。该方法具有简便、易操作的特点。

(2)程序自动检查。通过设计模型算法和编制计算机程序,利用空间数据的图形与属性、图形与图形、属性与属性之间存在的一定逻辑关系和规律,检查和发现数据中存在的错误。该方法具有速度快、效率高等特点,缺点是计算机自动识别的正确性不够高。

(3)人机交互检查。数据中很多地方靠程序检查不能完全确定其正确与否,但程序检查能将有疑点的地方搜索出来,缩小范围或精确定位,再采用人机交互检查方法,由人工判断数据的正确性。该方法具有速度与正确性最佳比率的特点,质量检查中应大力推广。

(4)回放图辅助检查。缩编更新是从l∶10000比例尺到1∶50000比例尺进行操作的,单纯在机器上检查不易对要素的综合取舍程度在全测区范围内进行整体地控制,可采用输出回放图辅助进行图形综合和要素选取程度的检查。

在深入研究分析1∶50000数据库缩编更新生产技术规定、工艺流程、资料使用要求、数据质量要求、数据组织及成果归档要求等方面的基础上,针对影响数据质量的各项数据质量因子与指标,确定采用可操作的检查方法。

4 质量检查内容及要求

4.1 成果汇交的质量要求

汇交数据成果及各种资料的内容、组织结构、数据格式、存储介质等应严格按照《技术规定》的要求进行,确保正确无误。

4.2 数据源和资料的质量要求

(1)l∶10000DLG数据的内容、现势性、数据质量应满足缩编更新的要求。数据在组织与存储、坐标系统、数据格式、拓扑关系、属性内容等方面应符合规定的要求。

(2)1∶50000核心地形要素的数据组织、文件格式、属性内容等方面应符合规定的要求。

(3)使用的地形图或DRG数据必须为1∶50000更新项目部提供的最新版本的1∶50000地形图,其文件命名、数据组织、数据格式、图幅版本、坐标系统、几何精度等应符合规定的要求。

(4)正射影像数据的文件命名、数据组织、数据格式、坐标系统、几何精度、分辨率、现势性、影像质量、处理方式等应符合规定的要求。

(5)搜集的专业资料应具有权威性,必须搜集的资料应齐全,资料的内容应完整,处理和使用应合理、正确。

4.3 缩编更新成果的质量要求

(1)1∶50000地形要素数据缩编更新成果的数据分幅、坐标系统、数据格式、拓扑关系、属性表及结构等方面应符合《技术规定》及《数据规定》的要求。

(2)要素的选取、综合严格按照《技术规定》及《数据规定》的要求执行。

(3)成果数据的位置精度应达到《数据规定》的要求,不能有要素遗漏或多余、几何位移、节点错误、多边形错误、方向错误等。

(4)数据中各要素的属性内容应完整,属性项定义正确,属性值填写正确合理,要求填写的属性信息无遗漏。相同属性值要素之间的连通性、各层数据中要素名称、河流及湖泊水库等的代码、铁路和公路编码、境界编码应正确。

(5)缩编后数据之间的关系应协调合理,重点保证水系与等高线的关系,水系要素与河流编码数据的关系,水系与道路、居民地与道路的关系,居民地与地名库的关系,公路与铁路和GPS交通网数据及公路附属设施等的关系应合理。

(6)缩编更新数据应接边,包括图形和属性原则上都应接边。

(7)元数据的内容应完整、正确,数据格式、数据结构等应严格按照规定执行,无遗漏和错填。

5 单位成果质量评定

1∶50000地形要素数据缩编更新工程以“幅”划分单位成果,采用错误率、中误差等指标进行质量评定。

单位成果质量评分∶根据质量检查结果,按CH/T 1017—2008《1∶50000基础测绘成果质量评定》中表5的规定计算质量元素得分值,按公式(1)计算单位成果质量得分值。附件质量不参与公式(1)的计算。

S=min(Si) (i=1,2,…,n)(1)

式中,S——单位成果质量得分值;

min——最小值;

Si——第i个质量元素的得分值,取一位小数,不四舍五入;

n——质量元素的总数。

单位成果质量评定(见表1)。

6 结语

CH/T 1017—2008《1∶50000基础测绘成果质量评定》采用的评定标准比以前更科学、更人性化,其中的质量检查、错误认定与现行的内容没有变化。不同之处在于避用缺陷,用指标评定法代替扣分法,采用相对质量评定。在使用标准时需分门别类统计描述质量,质量评定必须使用软件,否则实施难度大,质检工作量增加。该标准的出台,目的是引导生产人员树立新的质量观念,借助系统化、丰富的质量细节信息尝试和探索现代测绘质量管理的技术和方法,努力将质检升级为质管,从本质上实现质量观念的转变。

摘要:本文结合1∶50000地形要素数据缩编更新工程质量检查工作实践,总结了质量检查的过程、技术方法、内容及要求,提出单位成果质量评定的计算方法。

关键词:地形要素,数据缩编,工程质量

参考文献

上一篇: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背诵下一篇:生态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