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地球

2024-10-14

智慧地球(共8篇)

智慧地球 篇1

M2M技术自诞生以后,从未停止过技术升级,不断地催生行业革新,推动产业链的发展。作为物联网产业链中重要的一环,M2M承载为众多智能产品提供网络入口的功能,技术升级也为智能产品提供更多的业务创新的可能。

M2M发展至今,物联网行业在M2M技术的支撑下如何实现产业升级?现在产生了哪些衍生技术?未来新的行业标准又将带给终端用户何种惊喜?都将产生哪些新的应用?

2016年6月17日下午,移远通信首届“成就智慧地球”研讨会在深圳召开,包括来自芯片厂家,运营商,研究院,车载,表计,以及其它各类智能产品的200多人参会。高通公司中国销售副总裁郑建生博士,广东省联通物联网中心总经理林志鹏,广东工业大学自动化学院副院长余荣博士,深圳市汽车电子行业协会陈会军,研华科技区晓风等做了主题演讲,从芯片,运营商,行业应用的多个角度,阐述了物联网、M2M行业的前景,技术的革新。

移远公司CEO钱鹏鹤对M2M行业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高通郑博士表示高通公司在手机行业占据大部分市场的情况下,将目光投向了Io T产业,把物联网行业作为新的突破,以行业领头羊的姿态,引领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高通愿意和移远这样在M2M领域深耕多年的模块供应商进行深入的合作,共同推动M2M发展。

联通林先生介绍了与M2M行业关系密切的物联网平台的建设情况,也提到了移远与联通公司在物联网行业方面,进行的多方面合作的有益尝试。M2M模块的使用,必然和运营商的支持息息相关,在未来,还有很多机会可以进行合作的探索。

研讨会上,移远副总经理徐大勇发布了2016最新产品:智能模块SC20(LTE CAT4),EC20R2.0(CAT4),EC21(LTE CAT1),EC25(LTE CAT4),以及GSM/GPRS与定位功能一体化模块MC20。移远市场总监孙延明和王敏详细介绍了这一系列的新产品,在场的相关企业代表对这些新产品表示了极大的兴趣,与移远的技术市场人员进行了充分的交流。

移远的首次研讨会,迎来了近300位嘉宾,坐席有限,很多客人站着听完了整场的会议。听众的热情,让移远的同仁深受感动,演讲中多次感谢在场的嘉宾,一再表示要用匠人精神,打造精品国货,为物联网行业贡献自己的力量,推动产业的不断创新和进步。

智慧地球 篇2

1.导论及前言

2.我眼中的物联网 3.我眼中的智慧地球

4.物联网在智慧地球中的应用和作用

1.智能电网

2.智慧医疗

5.物联网在智慧地球中的未来 6.参考文献

1.导论和前言

日韩2004年提出“泛在网络”战略,希望到2010年建立一个有线无线全覆盖、所有终端都接入、各类信息化应用满足需求的信息化社会。到2008 年11 月初,在纽约召开的外国关系理事会上,IBM 以题为《智慧地球:下一代领导人议程》的演讲报告,正式提出“智慧地球”的概念。

2.我眼中的物联网

顾名思义,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物联网的英文是the Internet of things,这也能够反映出物联网是基于互联网的新技术。只是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物联网的核心技术RFID是能够让物品“开口说话”的一种技术。在“物联网”的构想中,RFID标签中存储着规范而具有互用性的信息,通过无线数据通信网络把它们自动采集到中央信息系统,实现物品(商品)的识别,进而通过开放性的计算机网络实现信息交换和共享,实现对物品的“透明”管理。

物联网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广泛的应用就是商品标签和第二代居民身份证。我们在超市购物的时候,每个商品的外包装上往往都带有一个独一无二的条形码,在结账的时候只要扫描一下,待系统读取了条形码的内容后,会在屏幕上直接显示商品的信息。还有我们在乘坐火车飞机的时候,在自动取票机取票的同学会发现将身份证放置在指定的位置,系统就会读取身份信息并显示出该身份预定的车票或机票,这大大节省了人工成本和时间。这些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一些物理网技术,很不起眼,但确实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

3.我眼中的智慧地球

“智慧地球”简单看来就是“数字地球”的升级版,但又不能完全这么说。“数字地球”是关于地球的数字化表达,以便人们更好的观测环境状况。其核心思想是用数字化手段整体性地解决地球问题,并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资源。而“智慧地球”则是把感应器嵌入各种物体中,并且被普遍连接,形成“物联网”,然后通过超级计算机和云计算将“物联网”与现有的互联网整合起来,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整合。智慧地球相比于数字地球来说,已经不仅仅局限在数字化表达上。其核心是以一种更智慧的方法通过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来改变政府、公司和人们相互交互的方式,以便提高交互的明确性、效率、灵活性和响应速度。

对于中国来说,“智慧地球”所实现的信息化与经济融合、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结合,更可以帮助中国改善基础设施建设,使中国从“智慧地球”中获得最大的收益。但如果“智慧地球”在中国落户,就意味我国的IT行业要接受其技术、产品、管理方式和运行模式,这无疑将给我国还不够强大的IT产业提出新问题。此外,如果引进“智慧地球”,也有可能造成某些安全威胁。可感知、可互联互通和更加智能化也就意味着一切更加透明,一切更易被操控。

4.物联网在智慧地球中的应用和作用

1.智能电网

我国电网的基本状况:

虽然我国电网信息化程度在不断地提高,但仍然面临着一些特殊问题,如建设坚强骨干电力网架,提高电网抵御多重故障的能力,加强各区域电网骨干网架,提升电网稳定水平,增强电网运行灵活性,完善电力相关企业信息化建设,实现与用户之间的信息互动,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重大决策和现代化管理中的作用等。应用物联网的优势:

将物联网引入新一代智能电网信息通信技术(ICT)平台中,不应是对当前电力通信网的重构,而是在现有各种网络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利用传感器网络扩展物与物之间的直接通信方式,从而降低电网生产环节中的人工参与度,提升电网的安全系数。与此同时,还应利用物联网异构融合、兼容开放、自组织自愈等突出特点,与互联网紧密结合,实现多种网络的互联互通,实现电网与社会的相互感知与互动。基于物联网的应用能够极大地拓宽现有电力通信网的业务范围,提高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和抗故障、御灾害能力,实现与用户的信息交互,最终达成智能电网节能减排、兼容互动、安全可靠的目标。

面对智能电网的物联网应用框架:

利用物联网搭建的支撑全面感知、全景实时的通信系统,将物联网的环境感知性、多业务和多网络融合性有效地植入智能电网ICT平台中,从而扫除数据采集盲区,清除信息孤岛,实现实时监控、双向互动的智能电网通信平台。

面向智能电网的物联网结合电网各大环节的应用需求,确立了智能输电、智能变电、智能配电和智能用电四大应用模块,从四大模块的应用需求侧出发搭建电力综合信息平台,面向上层的信息处理和应用,信息平台数据库作为信息处理的有效载体,紧密结合云计算技术,以实现泛在数据的实时处理分析,通过对海量信息的有效处理实现包括对输电线路、变电站设备、配电线路及配电变压器的实时监测和故障检修,统一调配电力资源,实现与用户的信息双向互动,进而实现高效、经济、安全、可靠和互动的智能电网内在要求。

2.智能医疗之临床输血

现状与问题:

在医疗急救及某些特定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上,血液有着其他药品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目前还不能利用科学技术人工合成,不能大规模生产,适龄健康人群的无偿捐献是临床病患用血的重要来源。

1.缺少全国联网的医疗血液信息系统

2.缺少公开、透明的用血机制

3.缺乏科学高效的信息查询服务 解决方案: 总体框架模型:

1.传感器网络节点和RFID识读器交互模块

传感器网络节点和RFID识读器交互模块中的传感器网络节点是用来采集省、市和红十字会血站分管各采血机构的详细原始信息,各采血机构是经过省卫生局、防疫站严格审批监管的授权机构,因此提高了数据采集的效率、准确率及可靠性,同时有效地杜绝非法组织的营利行为,减少了大量人力和财力的消耗。无线射频模块用来传递采集信息,大大提高了数据的实时性和高效性。

2.医疗临床输血质量安全控制中心

医疗输血溯源追踪是指在医疗输血血液供应链的各个环节中,医疗输血血液及其相关信息能够被回溯追踪,使医疗输血血液始终处于有效地监控之中。把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医疗输血血液的安全监管,就是在血液采集源头,对每一个献血者所献的血液标注RFID标签,此标签附带所有献血者身体状况的详细信息,以实现对血液原始资料的现场收集。带有RFID标签的血液会在省、市、红十字血站进行血液离心分离、血浆病毒灭活、冷冻、贮存等8大加工过程中实现各个环节的数据采集、存储和传输,并根据国家和行业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有效地监控。

3.无线网络传递信息

RFID识读器中的单片机对所有信息进行编码和处理,进而通过串口接口传送到GSM芯片。GSM芯片通过无线网络以规律的问隔,以短信或信息编码的数据形式在5、s内将这些信息传递到一个装有SIM卡的GSM接收装置,该装置通过GSM无线网络在3、s内传递信息到互联网中的数据处理中心服务器,进行数据的分析、处理,以备查询调用。

4.医疗输血血液应用系统模型及功能

本系统通过传感器、单片机、GPS芯片、GSM芯片和无线射频模块等硬件的协同工作,将各级血站采集到的信息和具体的坐标信息,通过各种(温度、湿度、声音传感器等,)传感器感知血液的初始的环境数据以及RFID电子标签存储录入的各献血者基本属性数据到城市各级血站服务器主机上,通过服务器对血液在离心分离制备过程中的信息处理子系统对数据进行分析、存储、评估,能够及时地对各种医疗输血血液在配发运输过程进行有效监控,进而保证在第一时间对患者进行及时的救助,对有限的资源进行更加合理的调配,提高了效率和安全性。

5.物联网在智慧地球中的未来

如今,物联网的理念和相关技术产品已经广泛渗透到社会经济民生的各个领域,在越来越多的行业创新中发挥关键作用。其凭借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度集成和综合应用,在推动转型升级、提升社会服务、改善服务民生、推动增效节能等方面正发挥重要的作用,在部分领域正带来真正的“智慧”应用。

通过传感技术推动工业结构的优化和转型,在农业应用领域激发出更高效的农业生产力,在交通运输方面优化资源,提升效率。我国加紧推进的“智慧城市”也将成为物联网发展的重要载体,物联网的应用如此广泛,加之国家的大力推动,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但物联网也有无法回避的安全问题,如此大量、透明、公开的信息如果没有强大的安全保护,很容易被不法分子窃取,造成不必要的损失。要想建立一个美好的“智慧地球”,就必须解决这一问题,只有安全问题解决了,物联网才能有更广泛的应用。

6.参考文献

《面向智能电网的物联网架构与应用方案研究》

让地球充满智慧 篇3

人类目前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是资源的日益短缺,而资源短缺的直接原因除了过度消费,便是巨大的浪费。IBM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彭明盛以美国为例,举出种种惊人的浪费现象,比如,在洛杉矶市一个小商业区内,一年中轿车寻找停车位的车程加起来,相当于38次环球旅行的路程,排放730吨二氧化碳;比如,美国电网效率低下所造成的电能损失高达总电能的67%……

而浪费现象在中国更为严重。我国每千瓦时平均供电煤耗比发达国家约高出50克标准煤,火电厂耗水率每千瓦时比国际先进水平高出40%多,主要电力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不到世界先进水平的1/3;中国每年因电能利用效率低下共造成电力浪费约两千亿千瓦时,一年因电能利用效率低下造成的浪费相当于2.3个三峡电站的发电量。中国水资源浪费已经超过美国,工业万元产值的平均耗水量为225立方米,是发达国家的5~10倍。

2008年11月,彭明盛在纽约市外交关系委员会发表重要演讲,题目就是《智慧地球:下一代的领导议程》。“智慧地球”不是IBM给领导人提出的难题,而是给金人类构想了一个全新的空间:让社会更智慧地进步,让人类更智慧地生存,让地球更智慧地运转。

IBM希望地球上的每种信息都能被充分利用,每个企业都具备智慧,它们之间有越来越广泛与深入的联系,如果把网络看作是神经,那么遍布垒球的这些网络就可以看成是地球的神经,按照有条理的、繁杂的、可控的、灵活的规则去运转,让地球上的信息互联互通,让每个企业,每个设备都能发挥到自己最大的能量与能力,从而让这个蓝色星球充满智慧,并愈发地繁荣。

从本质上看,“智慧地球”是解放生产力,解决资源短缺、效率低下的终极目标。目前,人类距离这个目标已经不远,而且具备了快速通向这一目标的物质基础。未来两年,全球网民将超过20亿人,移动互联网用户将超过10亿人,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几乎任何东西都可以实现数字化和互联的现实。

这些互联的数据再进一步处理之后可以让一个产业、一个国家、一个地球变得更聪明。而后台处理这些数据的能力已经大大提升,IBM在实验室里面做了很多研究。如今的计算机能力,已经可以在1秒钟处理1万亿次的交易。这意味着之前不能做到的事情,未来通过互联网都可以实现。这些技术和应用可以运用在很多的产品领域,通过这些应用,让我们变得更了解市场、更有洞察力、更有智慧。

“智慧地球”的模型已经清楚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一方面是机场、公路、建筑物、发电厂、油井等;另一方面是数据中心、个人电脑、移动电话、路由器、宽带等,实体基础设施与信息基础设施正在合为统一的智慧全球基础设施,成为一个由无数系统构成的全球性系统——包含60亿人、成千上万个应用、1万亿个设备及其之间每天的100万亿次交互。

可以说,“智慧地球”的理念不仅比创新更加实在,而且确实表达出了许多人心中的远景,最重要的是,它强调了IT与社会的融合——就是把IT融入社会生活与工作中,用高技术处理复杂的事情,从而简化,把正确的结果放在你的面前。随着“智慧地球”的形成,人与人的交往形式将会发生根本性变化,传统的储蓄方式、交易方式、学习和教授方式、运输和旅行方式、能源管理方式、工作方式都将会随之改变,从而建立一种规模庞大、更加多元化、更加社会性、更迅速和更少预测性的协作方式,轻松管理在空间和时间上相隔很远的人际关系。智慧的地球并非技术化的地球,而是人类智慧可以得到最大限度释放的地球。理想固然十分的美妙,但仍然需要人类的努力,地球的智慧取决于人类的智慧。(文章代码:1711)

“智慧地球”——物联网技术探讨 篇4

1 物联网概念

“物联网”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1995年比尔·盖茨的图书《未来之路》中, 1998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Auto-ID实验室创造性地提出了被称作EPC系统的“物联网”构想, 1999年在美国召开的移动计算和网络国际会议正式提出物联网 (Internet of Things) 这个概念。最近这几年“物联网”的发展特别引起人们的重视, 可以算是信息技术产业的一次新革命。什么是“物联网”?简单来说, 就是物品也可以上网, 通过网络进行信息传递和交换。这里的“物”可以是真实的存在, 也可以是虚拟的存在, 它能够在空间和时间上存在和移动, 也能够被辨识。其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技术”, 但互联网解决的是人与人的信息交流, 物联网是把物品连入网络, 是在互联网技术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一种网络技术。具体来说, 通过装置在各类物体上的SIM卡、传感器、二维条码等, 经过接口与无线网络相连, 给物体赋予智能, 可实现人与物体间和物体与物体间的沟通和对话。

在中国, 物联网技术的研发水平是处于世界前列的。中科院1999年就启动了物联网研究, 当时称之为“传感网”。2009年8月温家宝总理在考察中国科学院无锡高新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时, 对该中心立志开辟“感知中国” (又称“智慧中国”) 的创新之举, 做出高度评价。物联网被正式列为国家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 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2 物联网层次结构

物联网包含3个层次结构: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感知层就象人的眼睛、耳朵、鼻子, 人通过眼睛看、耳朵听、鼻子闻来感知外部世界, 接收外部信息, 物联网则通过感知层来识别物体、采集信息, 即利用射频识别 (RFID) 、传感器、二维码、摄像头、GPS等设备随时地获取物体的信息。

网络层则用于传递信息和处理信息, 就象人的神经系统和大脑。当感知层获取信息后, 网络层可以通过互联网、移动通信网、局域网以及各类专网传输这些数据, 并能对数据进行存储、查询、分析、决策, 这需要用户终端和数据中心 (如云计算平台) 的参与。云计算平台作为海量数据的存储、分析平台, 将是物联网网络层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用层则是根据需求实现相应的智能化交互, 就象人会根据自己的需要把感知到并通过大脑分析处理的信息以某种合适的方式反馈出来。在这个层次中, 涵盖了电力、医疗、交通、物流、城市管理、家居生活等, 其功能可包括监控、支付、定位、安保等。

3 物联网主要技术

按照物联网的3个层次结构, 我们可以逐层地探讨一下物联网的主要技术。

3.1 感知层-射频识别技术、传感器技术

射频识别 (RFID) 技术, 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 它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 并获取相关数据。其主要核心部件是一个电子标签。一个RFID系统一般由RFID电子标签、读写器和信息处理系统组成。当带有电子标签的物品接收到几厘米到几十米距离内读写器发射的电磁波信号时, 会通过无线电波把电子标签中携带的信息传送到读写器, 读写器读取信息并解码后, 送至信息系统进行有关数据处理, 完成信息的自动采集工作。

传感器是一种检测装置, 负责物联网信息的采集, 并能将采集到的信息, 按一定规律变换成为电信号或其他所需形式的信息输出, 以满足信息的传输、处理、存储、显示、控制等要求。传感器是物联网的基础设备, 是实现物联网服务和控制的基础。同时, 为了感知和监测采集来的数据, 相应地需要大容量的非易失性存储器, 这就是半导体技术的重要性。

3.2 网络层-无线传感网技术

传感器仅仅感知到信号, 要想实现物联及信息交换, 则需要组成传感器网。传感器网是在一定作用范围内大量部署具有无线电通信与计算能力的传感器节点, 这些节点通过自组织方式构成无线通信网络, 以协作的方式感知、采集和处理网络覆盖区域中任意地点任意时间的信息, 包括温度、湿度、光强度、压力、噪声等, 并将所感知的信息传送到用户终端。

无线传感网目前也有一些标准组织在做相关的规范, 比如说ZigBee, 它是IEEE802.15.4协议的实现, 是一种短距离、低功耗的无线组网通信技术, 其最大特点是采用动态路由的自组织网模式。还有IETF6overLOWPAN, 这是基于802.15.4网络MAC的协议, 采用IPv6地址。IPv6作为下一代网络协议, 具有丰富的地址资源, 支持动态路由机制, 但IPv6帧头过长、复杂度高, 不能直接应用到传感器设备中, 需要精简。

3.3 应用层-安全与隐私技术

其实安全问题不是只有应用层需要面对的, 而是物联网的各层都面临的问题, 即如何保障网络信息安全。物联网规模大, 大量信号都需要无线传输, 既容易被干扰, 也容易被窃取;而且物联网与人类社会紧密相连, 其网络一旦受到病毒攻击, 可能会造成比较严重的后果, 比如大面积的交通瘫痪、银行系统错误、工厂停产等等。同时, 由于物联网中我们的个人物品也会连上网络, 随时随地被感知, 可能会带来许多个人的隐私泄露。目前来讲, 移动网络中的部分安全保障机制仍然适用物联网, 比如认证机制、加密机制等。传统的网络认证, 网络层和应用层是分开的, 但在物联网中, 应用层与网络层紧紧绑在一起, 网络层的认证不可缺少, 但应用层的认证则不是必需的。同样的道理, 加密过程是采用逐跳加密还是端到端加密, 也要根据物联网应用层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方式。

3.4 物联网实例

中国移动推出的“宜居通”就是比较直接的物联网应用实例。“宜居通”是新一代智能安防预警系统, 源自TD-SCDMA无线通信技术与物联网技术的完美结合, 在具备G3无线移动座机功能之余, 更从门窗告警、烟雾燃气监测、紧急呼叫等方面全方位提供安心居家, 就此开启物联网智能生活, 先享未来。广泛应用于家庭、小企业、小公司、小商铺, 解决用户对于无线座机、智能安防、无线上网、无线视频监控等方面的需求。

4 结论

物联网是信息技术发展和信息社会需求到达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 现在已经成为我国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但目前尚属起步阶段, 面临的困难不少, 比如成本过高、技术不完善、标准缺失、体制落后、安全隐患等, 即使如此, 物联网仍然是信息网络未来的发展趋势, 前景美妙。

摘要:物联网是新兴的、极具发展潜力的网络技术, 它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 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 是信息技术领域的一场革命。物联网包含3个层次结构, 分别是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其关键技术是射频识别技术 (RFID) 、传感器技术、无线传感网技术、安全和隐私技术等。

关键词:智慧地球,物联网,层次结构,RFID,传感器,传感网

参考文献

[1]艾浩军, 等编著.物联网技术与产业发展[M].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1, 5.

[2]杨正洪.云计算和物联网[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1, 9.

坐在“智慧地球”上的IBM 篇5

智慧地球也称为智能地球,就是把感应器嵌入和装备到电网、铁路、桥梁、隧道、公路、建筑、供水系统、大坝、油气管道等各种物体中,并且被普遍连接,形成所谓“物联网”,然后将“物联网”与现有的互联网整合起来,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整合。这一概念由IBM首席执行官彭明盛首次提出。

IBM与公共安全

当IBM提出自己的“智慧地球”理念并在全球进行宣传推广的时候,质疑和担心就一直伴随着他们,从政府到业内人士,从批评家到公众,对安全问题的担心就没有停止过。

很少有跨国公司在被中国媒体质疑存在“阴谋”的时候不感到言辞乏力。虽然如期出现在与金蝶公司宣布进行咨询合作的发布会上,作为IBM大中华区总裁的钱大群还是被公关人员和公关公司谨慎地与记者隔离开来。

关于“智慧地球”安全问题的拷问对钱大群和IBM中国来说,确实是一个非常事件,但还算不上是危机,毕竟这家软件巨头已经有60年历史,在中国也已历练20多年。而对于他们来说,有关“智慧地球”是否存在阴谋,只是一个伪命题,但解决之道是必须有的。

IBM说到:“对于安全问题的关注是合理的。对这个问题需要有相应的计划,而不是做事后的思考。”但这并不表示,IBM对此前关于安全的问题可以置之不理。“在一个相互依存的环境中,安全已经成为一种更高的需求,也成为一种集体的责任。”这一限定表明,安全并非IBM自己说了算,至少要和“世界各国的政府,包括中国政府在内,一起大力推动”。

事实上,类似安全问题的担心并不在中国独有。在伦敦和芝加哥这些大城市,也有市民对IBM智慧城市项目里,大范围采用得警用摄像头是否被正确使用表示过担忧,而且这些担忧来自于,警方并未明显提高办案效率,犯罪率也未大大降低。这也是为什么IBM公司董事长、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彭明盛所认为的,实现“智慧”的关键不是技术而是领导力。

在“智慧地球”战略中涉及到的业界、政府和社区乃至整个社会,没有一个单一实体或决策方,可以承担所有的责任,包括安全。必须“共同处理与安全和可靠性相关的问题”,这也许是一个全新的协作模式——涉及到所有与IBM有关的供应商、合作伙伴甚至政府和企业客户本身。

“智慧地球”在中国

事实上,IBM这样的国际性企业深深认识到中国信息化产业的机会,特别是政府在所谓城市信息化方面的花销非常大,IBM的智慧地球提法就是在中国政府宣布4万亿支出之后提出的。

一切为了商业利益无可厚非,但如果国外企业可能影响到国家安全就比较危险了。由于IBM提出的“智慧地球”本质上是一个“物联网”的概念,那就是所有基础设施乃至人们的生活都通过物联网连接起来,已形成物联网的控制中心。如果这样,IBM就有控制中国所有基础设施的能力,这是非常危险地事情。

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工信部相关研究单位才深入研究IBM的“智慧地球”解决方案,提出了与获得广告收入的媒体不同的观点,那就是IBM的“智慧地球”可能影响中国的国家安全。由于有了不同的声音,大家才开始仔细查看IBM的“智慧地球”,确实发现“智慧地球”关系重大,如果中国的基础设施都采用了美国人的技术,如果有一天美国人不再提供任何支撑,中国的基础设施就非常危险了。

对此,IBM也作出了回应:《IBM“智慧地球”的认识和思考》的报告本身并没有太多负面信息。“90%都提出了中国应该学习和借鉴智慧地球战略的意义,只有一小部分内容表示了担忧。”报告内容涉及IBM“智慧地球”在中国实施的时候国家安全信息的保障,还有中国大型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与IBM“智慧地球”项目合作时国家基础设施关键信息不外泄的内容。

针对IBM受到的质疑,有业内人士却认为没有必要过于敏感:“就像我给你手枪,杀不杀人你自己决定,而他们的论题是这只手枪有问题,你只要拿着就会走火。但事实上,手枪并不会走火。”该人士认为,IBM仅仅是技术提供者,而数据和技术的使用者——企业或政府有权决定使用的方法和控制策略。“现在全球所有银行(包括中国)的计算机后台系统都运行在IBM机上,并不意味着IBM公司已经有机会掌握全球的金融系统。”

面对种种猜测和质疑,IBM已经在试图弱化“智慧地球”战略本身的性质和影响力,而从政府传来的信息也并不都是消极的。上海世博局信息化部部长周卫东是第一个公开表示,自己“从IBM的智慧地球策略中受益匪浅”的政府官员。

周卫东表示,世博会的信息化规划,是以国务院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为蓝本的。因此,选择IBM公司的先进技术是保证世博会达到预期目标的前提。在此之前,上海世博局专门成立了100多人的信息化部,并用三年时间对世博信息化做了整体规划和建设。“IBM提供了设备和技术。但核心的架构、操作流程则是世博信息局在探索中形成的。”IBM是上海世博会三家IT方面高级赞助商之一。它提供主要的信息系统开发和设计架构,用于保障世博会上包括桌面设备、外场设备、手持设备、后台设备和10000台摄像头在内的,近10万台设备和130个通信服务设施的正常使用。这是基于世博园区5.28平方公里内“智慧城市”方法论的一个试点。

目前,智慧地球在中国的主要项目包括:在医疗领域与广东中医院建立起智能电子病历系统,在交通领域,建立的全球铁路创新中心,引入全球行业领袖和大学研究人员,共同协作建设智慧的铁路系统等。避开理论和战略,单纯从业务角度考量,IBM的销售人员并没有感受到这些负面评论对自己有任何改变,“我们在智慧地球之前卖的就是这些技术和产品,现在和当时并没有太多的区别。”

联手金蝶 一箭双雕

6月9日,IBM与金蝶软件高调宣布达成了战略合作。IBM大中华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总裁钱大群当天对记者表示:“在该战略合作框架下,将产生‘金蝶产品’与‘IBM交付服务’结合的创新业务模式,这也标志着金蝶和IBM的合作已经进入到一个更高的层面。”

此次IBM与金蝶的合作,不仅涉及到人员、产品,而且还可能涉及数额不小的投资。“预计至少上亿元,目前这还需要双方法务部门的审核。”一位熟悉双方合作内情的人士对记者透露,此次IBM与金蝶的合作具有排他性,即在中国高端管理软件市场,金蝶是IBM的唯一合作伙伴。

在这次合作中,IBM全球企业咨询服务部将成立专门的软件服务交付团队,成为金蝶高端管理软件产品EAS的服务交付组织。“IBM服务团队达成共识,今年至少要形成一百人的团队,在未来五年我们保守的目标是五百人的团队。从金蝶这方面来看,我们的信心远远不止这一点,我想我们至少能够达到千人的团队。” 金蝶国际软件集团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徐少春称。

众所周知,高端管理软件市场长期以来是国外品牌的优势领域,尤其是以知名巨头SAP和Oracle为主,他们的客户主要集中于高端市场的大型企业。而据《2010年中国集团管理软件市场研究报告》显示,高端市场是这两年增速最快的市场,在集团企业管控需求的带动下,2009年集团管理软件市场实现了近20%的增速。根据计世资讯发布的《2009中国管理软件发展状况调查报告》,在中端和低端市场,国产软件分别以83.9%和90.4%的占有率遥遥领先于国外软件。但在高端市场,国产管理软件仅占49.2%的市场。通过双方此次合作,可以极大提振国内管理软件在高端市场的竞争优势,扩大国产管理软件在高端市场的份额。

业内有观点认为,IBM“智慧地球”战略在中国正处于微妙时期,此次IBM携手金蝶组建专门整合交付服务团队,表明其继续加速推进“智慧地球”服务理念,同时凭借与国内软件厂商的合作,则可以淡化各方对其“智慧地球”战略的质疑,可谓一箭双雕的妙招。

6月9日当天,对于IBM“智慧地球”所受到的质疑,钱大群并未公开回应。不过其对外私下透露称,IBM正在和国内很多研究单位研究如何解决好这个问题,这是一个大的课题,会有很多不同的解决方案,关键是如何帮助国内完成转型的问题。

智慧地球 篇6

本刊讯7月15日,以“点亮智慧的地球”为主题的IBM论坛2009在成都举行。四川省信息产业厅副厅长徐扬,IBM大中华区首席执行总裁钱大群、IBM大西区总经理郭仁声,省委党政网络管理处、省政府办公厅信息处以及省发改委、公安、交通、卫生等政府部门代表出席会议。各界代表畅谈通过整合各方资源,协力构建智慧四川的美好未来。

会议围绕构建“智慧的地球、智慧的城市”展开,提倡各大企业运用科学的技术共同建设智慧的城市、智慧的企业、智慧的系统来更好地化解矛盾和危机。IBM表示,2009年将“智慧的城市”理念带进四川,目的是利用公司在全球的资源和先进技术,以及国内外成功的经验,用科技助力四川的灾后经济重建、基础架构投资、民生工程建设等,重建四川灾后人民生活新篇章。会议介绍全球先进城市以及国内地方政府在城市信息技术应用、信息化建设方面成功经验,与会代表还就如何打造智慧型政府信息平台等问题展开研讨。

智慧地球 篇7

一、掌握学生真实的学习状况

学生的学习状况既包括学生的认知特点、学习水平以及已经具备的背景知识等, 它决定着实验设计是否合理和实验效果是否明显。如果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并结合一定的理论来设计实验, 一定能够顺利实现教学目标, 达到预期的实验效果。

比如在学习“地球运动与四季变化”时, 教师可以先调查了解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认识程度。通过调查, 教师就会了解到学生能够运用地球运动的知识来说明为什么地球会出现季节交替变化, 而且大部分学生都知道地球沿着椭圆形轨道公转, 而且还能够结合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来理解地球出现季节交替变化与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距离密不可分。按照掌握的学生学习状况, 教师可以设计出以下实验:太阳直射时所产生的温度与斜射时所产生的温度差异实验;模拟地球公转时的地轴是否倾斜与太阳高度的关系实验;利用三球仪向学生演示当地球在公转过程中, 阳光在同一区域照射时, 高度会发生变化的实验。这样, 学生就能更容易理解地球的公转如何导致四季交替变化, 关于地轴一直朝某一固定方向倾斜能够使地球上出现极夜和极昼的现象, 学生也就更容易理解了。

二、以户外考察为辅助手段

课堂是进行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场所, 但并不是唯一的, 所以科学教师不能将学生学习的场所固定在课堂上, 而应该结合教学内容, 积极组织各种户外考察活动, 使户外活动成为课内教学的有益补充。教师还要重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科学课程资源, 使学生的视野尽可能开阔, 而且学生通过户外考察活动能够锻炼观察能力,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能够相对较快、较容易地掌握这些知识。除此之外, 学生如果碰到了这一领域的问题, 实践考察活动有助于学生分析问题, 进而解决问题, 从而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比如我们在学习“太阳和影子关系”时, 教师可以采取课内学习为主, 户外考察为辅的教学方法。教师在上课之前先带领所有的学生到教室外面画出自己的影子, 然后要求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仔细思考, 推测过一段时间之后自己影子的长短变化。学生回到教室之后,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光与影子的模拟实验。教师可以在桌上竖立一根铅笔, 用手电筒代替太阳, 通过移动手电筒, 使学生观察影子的长短变化现象, 进而使学生认真思考太阳照射的方向以及高度变化对影子的长短的影响。接着, 教师带领学生重新回到教室外面, 观察自己在上课开始时画的影子。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和认真思考, 就能更好地掌握太阳对影子的影响。再比如学习“土壤”时,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借助于一定的工具进行土壤的采集, 然后带领学生仔细观察这些土壤。这既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 同时也能便于学生观察, 形成对土壤的正确认识。

三、适当增加探究性实验

在探究式教学方法中, 设置探究性实验是前提条件, 因为这些直观而形象的实验能够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 使学生积极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城市信息化与智慧地球 篇8

IBM公司去年提出了智慧地球的新概念,对于一个新的概念,重要的是认识其提出的理由,究竟什么新思想在老概念中容纳不下?新词汇强调什么新趋势?它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过去美国人提出了“数字地球”,今天IBM将“数字”换成了“智慧”,一词之差,区别在哪里?进步在哪里?

提出新思想不容易,淹没新思想却很容易,随意解释很容易淹没新思想,有人说数字已包含了智慧,新提法和老提法没什么区别,是这样吗?显然不是。用IBM对数字与智慧理解才会认识这种替换的含义,才会知道IBM的新思想是什么,而不是用自己的观念去随意解释。

“数字地球”与“智慧地球”的不同倾向

对一个口号的理解不能望文生义,口号是一个历史事件,必须结合其历史背景理解当时的内涵及口号在社会留下的印象,理解口号在什么情况下需要变化。

“数字地球”是伴随着地理信息系统产生的概念,数字地球的概念首先用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数字地球强调的是各种数据与地理坐标联系起来,以图形的方式来展示,是以准确的数据结合地理位置来描述环境,随后产生的数字城市概念,首先突出的也是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规划管理中的应用。数字城市的进一步发展是将数字范围扩大到更广泛的领域,随着城市信息化的深入,数字城市的含义也逐渐扩大,目前数字城市的概念已经是城市信息化的概念。

智慧城市的提出意味着一种与数字城市不同的倾向性,数字代表信息和信息服务,智慧代表智能与自动化。数字城市以信息资源的应用为中心;智慧城市以自动化智能应用为中心,虽然两者有关联与交集,不同的倾向性却是明显的。

我们要进一步研究的是,以智慧城市替代数字城市是一种新的潮流吗?

以信息资源为中心的信息服务边际效益大幅递减

以信息资源为中心的信息服务将目标放在对人的信息提供上,希望通过改善对人的信息服务、提高决策的质量为社会发展作贡献。在信息资源稀缺时代改善资料供给的贡献是巨大的,其代表性应用是数据库服务,进一步的技术是互联网检索系统,互联网及相关技术已将信息内容服务发展到了高峰,人类在迎来信息充裕的同时也迎来了信息资料充分供应带来的大幅贬值。

信息内容服务领域存在着盛极而衰,资料的大幅增加并没有带来信息价值相应的增加而是受到理解力的制约,人们无法消化过多的资料,这是政府的信息资源共享系统普遍用户不足的一个原因。

下一步信息化建设重点应放在哪里?

广义理解信息资源

人们经常将信息资源狭义地理解为资料,经济学家将信息资源、物质、能源并列为三大资源时,其使用的信息资源概念却是广义的。经济学的信息资源包含一切无形资产(技术、商誉、关系、业务模式、制度、法律等)。并非人类创造的智慧成果只能以文字形式保存,很多智慧成果是以工具或其它形式保存的,它们都是信息资源,我们利用工具是利用包含在工具中的前人智慧,从更深入的角度看,人类可利用的信息资源大都是前人智慧劳动的结晶,一如人们使用的大多数能源(煤、石油、风能、水力等)都是太阳能的积累。

广义信息资源将信息资源范围扩展为前人智慧劳动的各种成果,使人们摆脱资料资源的局限,看到程序资源和网络资源的作用。今天的程序与网络已是比资料更重要的信息资源,它们将在未来信息化应用中发挥更大作用。

怎样认识程序资源

计算机是运行程序的工具,程序是人类处理问题的逻辑智慧,程序在计算机上运行意味着人类智慧在自动化运行,能够自动运行的智慧就是智能,计算机开创了人类智能应用的新时代。程序是人类保存智能最方便的模式,每一块芯片都是一部小型计算机,嵌入了程序的计算机就成为一个智能工具,可以被安置在任何角落为社会增加智能服务,人们已经太习惯智能环境(从手表、手机、打印、排版、订机票到信用卡),已经离不开这些智能服务。

信息化系统建设本身也是一项智能化工程,技术人员为很多的业务工作设计了自动化系统,它们都是数据处理业务,信息化建设将这些业务工作自动化或半自动化了,大多数信息化建设项目是推动业务处理自动化或办自动化,是智能化建设,是业务智慧化改造的工程。

智能化系统替代了人的工作,减轻人的负担而不是增加人的阅读量。

怎样认识网络资源

SUN公司有一句名言“网络就是计算机”,值得我们琢磨其含义。

网络是汇集、协调分布式智能合作的工具,将分散的资源与智慧组织成为一个整体,如同神经系统使分散的器官组成有活力的生物体一样。没有网络,分散的信息能力就无法形成一个整体,网络是一种组织资源,它提升了社会合作的效率,通过网络的作用才能将分散的局部智慧与能力组织成为统一的合作体。

单项智能只在单机上运作,而系统智能、整体智能是在网络上运作,网络是运行分布智能的工具,是连接社会智能大厦的混凝土,互联网的世界让人们看到了各种利用分布式智能资源的新机会。

信息化怎样为人类创造贡献

信息化的本质是利用人类积累的智慧资源来提高工作效率,创造更方便舒适的生活。人类智慧有多种存储方式的积累,利用这些积累能够加速人类文明的进一步发展。

信息化首先从利用资料形式的信息资源开始,逐步扩展到其它资源形式。信息化的贡献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

贡献一,信息化提高资料信息资源的利用率,计算机历史的前五十年最大的成就是解决了符号资料的处理与检索利用问题,使信息资料得以充分利用;

贡献二,推动社会的自动化或智能化,运用存储智慧大幅度节约人们的时间,让更多的智慧直接打理各种事务,程序比资料的最大优点是可执行性,直接表现出智能行为替代人的智力操作,自动排版打印就是很好的例子;

贡献三,通过网络将分散的智能构成一个整体,跨越了时空限制,形成了社会整体性服务,网络成为社会重要的组织资源。

智慧地球的思想反映了信息化方向的转移

长期以来,国内信息化思想的倾向是充分利用资料形式的信息资源,总是在讲信息化要以信息资源(主要是资料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这种倾向对信息化的理解过于狭义了,将资料提供给人并经由人改进决策来提高效率的应用模式只是信息化的一个方面,信息化有很多应用是替代人而不需要经过人的决定,更多的计算机应用效益是在取代与改进基层操作中实现的。

信息资料获得越容易,资料供应的价值就越下降,而提供智能的价值正在上升,信息化更多的效益将通过计算机智能实现而不是靠提供资料实现,更大的机会在于借助网络与计算机智能构建社会各方面的智能化环境。

以资料提供为中心的信息化浪潮正在逐渐让位社会智能化系统建设,智慧地球已经预示了这个变化,IBM的智能地球理念强调的是传感器、智能、物联网,其基本倾向是建设社会的智能网络环境,以更加自动化的网络系统提高社会信息化效益。

IBM的智慧城市与城市信息化的关系

IBM的智慧城市是从信息化技术发展方向上提出的口号,它看到的是构建广泛的智能化应用网络所需的设备(如节点设备、传感器等)价格大幅下降及网络基础设施的完善,为城市的智能网络应用创造了成熟条件,IBM相信智能网络应用系统会成为城市建设的一种潮流。

中国城市信息化是从用户的目标上提出的口号,它描述的不是技术方向而是社会应用的方向。中国拥有全世界最多的城市,中国的城市化是全球最大的经济潮流,信息化将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智慧城市等技术提供巨大的应用空间,引导着现代城市的方向。

信息化建设需要融合两种智慧,一种是目标智慧,帮助我们把握应用方向,具有价值的评价能力,选择更有价值的事情;一种是工具智慧,提升我们的成本意识,帮助我们选择实现信息化目标的适当技术。

成功的信息化要以尽量低的成本做最有价值的事情。

IBM的思想倾重于工具智慧,中国城市信息化的构想倾重于目标智慧,融合两种智慧更有利中国的信息化建设。

智慧城市的建设要重积累

上一篇:外语教学法研究下一篇:儿科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