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村

2024-06-23

地球村(共12篇)

地球村 篇1

摘要:网络社会不断发展, 麦克卢汉的语言“地球村”似乎已经变成现实, 然而福柯对于“全景监狱”的描述又成为人们对网络社会的一个担心。到底哪一种是现实, 还是兼而有之?本文试图通过对理论和现实的比较进行探讨。

关键词:网络,地球村,全景监狱

我们生活的社会无时无处不充满着无形的网络, 从“推特”到新浪“围脖”, 从MSN到QQ, 从亚马逊到淘宝, 我们可以与这个星球上另一端的人联系而不用直接接触, 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几乎不复存在。正如麦克卢汉在上世纪60年代富有启示性的语言——我们已经生活在一个“地球村”里。是信息技术让这个梦想实现, 但是“一项技术诞生以后, 不管它的最初目的如何, 往往因为社会的需要和技术本身的发展规律而变化。” (殷晓蓉, 2002) 。

福柯在《规训与惩罚》里颇具喻意地提出“全景敞开主义”, 象征着现代社会中的司法强制逐渐由纪律代替, 权力渗入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福柯, 2010)

英国后现代社会学家齐格蒙特·鲍曼对福柯的这一概念进行深入研究, 将“全景监狱”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在一起, 他这样写道:“隐藏在全景监狱中心塔内的监管人员对于关在星状大楼翼部内的犯人操纵着大权……犯人们根本不知道监管人员是否在监视自己, 不知道他们的注意力是否转移到了其他翼房, 不知道他们是否睡着了, 在休息或者干别的事情, 因此他们必须时时刻刻都表现得仿佛他们此刻正在被监视着。” (鲍曼, 2001, P32)

相比于麦克卢汉的“地球村”, “全景监狱”显然是完全不同的对于未来社会的期待。那么信息技术带来的到底是“地球村”还是“全景监狱”?本文试图通过对两种概念进行辨析, 并结合现实中的例子对信息技术与现代社会进行思考。

一、“地球村”——平等交流的美好图景

麦克卢汉作为上世纪60年代最炙手可热的传播学学者, 有人称之为电子时代的先知, 但也有人认为他的思想晦涩, 是一个完全的技术决定论者, 这样褒贬不一的评论主要来自他对于媒介技术的大胆思想和先锋式写作风格。

麦克卢汉关于媒介技术的理论很多, 诸如“媒介即讯息”、“媒介是人的延伸”、“热媒介”与“冷媒介”等等, 但是对于未来世界的整体预测, 最出名的一个即“地球村”。1969年《地球村——战争与和平》一书中, 他首次提到了这个概念, 在麦克卢汉看来, 人类社会将会经历三个阶段:部落时代——非部落化时代——重回部落化时代, 其中第三个时代即“地球村”。

对于“地球村”的解读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

1. 麦克卢汉的宗教背景是由基督教改信天主教,

其媒介思想深受天主教教义影响, 对于人类社会重回“共同体”有强大信心, 因此第三个阶段“重回部落化时代”的代表就是通过网络技术本身可以带领人类走向新“共同体”。

对于“共同体”, 鲍曼曾经在《共同体》一书中有精彩描绘, 鲍曼将完美的“共同体”描绘为“坦塔罗斯的困境”, 意为可望而不可得。麦克卢汉的“地球村”却为我们重新描绘了这样一个美妙的画面:地球成为一个小小的村落, 人们之间的沟通交流毫无障碍, 时间与空间化为乌有。村落的概念代表着关系紧密、人与人之间的接触频繁, 这样的一个空间是非常理想化的。现代媒介技术是否能够带领我们走向这个理想化的目标?麦克卢汉给出的答案是肯定。

2. 麦克卢汉生活的时代,

网络技术还处于军用阶段, 并没有完全民用化, 但是麦克卢汉却非常有预见性地指出网络将家庭化。家庭化是一个新媒介技术的重要指标, 恰如当初电报、电影、电话、电视一样, 从昂贵的、神圣的殿堂走入平民百姓家之后, 其对人类生活带来的影响是史无前例的。

3. 麦克卢汉的媒介技术思想中心即

“媒介是人的延伸”。“地球村”同时存在于两个层面, 一个是个体感官方面, 一个是社会组织方面。麦克卢汉显然在其绝大部分媒介思想中体现的是前一个方面, 但是个体感官被延伸后, 显然对社会组织必然产生影响, “地球村”应运而生也不奇怪, 用这种视角来看, “地球村”之所以能够出现, 正因为媒介技术本身能够将人的种种感官功能进行无限的延伸, 虽然媒介信息也很重要, 但是在麦克卢汉眼中, 媒介技术本身的特性更加重要, 理解这一点, 对于“地球村”的本质含义非常关键, 即“地球村”并非是信息的自由流通形成, 而是因为人类的感官被延伸、空间被缩短, 进而产生了信息的自由流通。

一直以来, 传播学界将研究中心放在信息本身效果之上, 是麦克卢汉重新让人们关注了媒介技术。90年代之后, 信息技术在全球得到了迅速普及, 人们的确感受到了麦克卢汉所谓“地球村”的威力, 他的思想在60年代曾经达到顶峰后迅速消失, 现在又因为信息技术再次兴起。但是信息技术兴起后, 出现的种种新的情况, 也让社会学家、信息学家、未来学家产生了新的争议, 一方面如托夫勒等人将麦克卢汉的媒介观点奉为先知, 另外一方面社会学者中也有人对信息技术做出了不同的思考。

二“全景监狱”——权力网络

福柯对于微观权力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野。在《规训与惩罚》中, 福柯从边沁的一个未完成的建筑计划谈起, 将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微妙的关系描述为“全景敞视主义”, 这个概念被英国著名的社会学家齐格蒙特·鲍曼做了深入阐释, 他对于后现代社会有着透彻的见解, 《共同体》、《全球化——人类的后果》、《个体化社会》等等著作中, 反复强调了后现代社会的种种弊病。“不稳定”这个词可谓基本涵盖了其对于后现代社会描述的中心——整个社会包括个体都永远处于“不稳定”状态之中, 这种“不稳定”表现为劳资关系的松散、人们与人们之间的相遇的偶然等等, 这种状态的形成, 按照他的话来说, 与新媒体特性有不可分割的关系:“最新发展的成果是巨大的, 信息通讯对社会联系/分离之间的互相作用的冲击已广受关注并被详尽描述。” (鲍曼, 2001, P14) 在书中, 他引用马克·波斯特的话, 认为新媒介为我们带来的是一个“超级全景监狱”:“我们的身体与网络、数据库和信息高速公路结下了不解之缘”, 我们的身体被信息所束缚限制, “不再提供一个免受监视的庇护所或在周围可画出一条抵抗线的堡垒。”鲍曼解释道, 这是一个“人造空间——它是有目的建造的, 具有心灵视觉能力的非对称性, 其目的是有意识地操纵和存心重组作为社会关系 (即上述的权力关系) 的空间透明性。”相比较于其他较为乐观的学者, 鲍曼显然对于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持悲观或者说负面的看法, 他称新媒体为“交互性单向传媒”。

相比较于福柯所提出的“全景敞视主义”、现代的“全景监狱”, 如何理解这一幕的出现?

1. 麦克卢汉提出

“地球村”来源于他对媒介技术形成平等的期待, 网络技术的始祖——阿帕网最初的设计就是希望打破一个中心, 防止遇到特殊情况时系统被摧毁, 但是于此同时, 点与点之间的相通也验证了“全景监狱”中的所谓的“瞭望塔”概念, 即每个人都可以到这个“瞭望塔”中去观察别人。在网络中, 我们可以发出信息, 但是前提是我们同意这个信息可以被所有人看到, 这种思想是WEB2.0的前提——人人创造人人共享。享受信息自由的同时就无法避免被观察、被监视, 网络中日益猖狂的“人肉搜索”便是最好例证, 但是如果我们改变这一原则, 网络就不能称之为网络。

另外一方面, 我们还应该意识到, 即使信息技术本身是平等的, 但是对于不同的人而言, 其使用是不平等的, 这恰恰来自于信息技术本身。使用信息技术不同于使用语言, 后者几乎是天生的, 但是前者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 这恰恰印证了鲍曼所说的并非所有人都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突破时空限制, 只有一部分精英可以, 其他人仍旧游离于现代社会的边缘。“全景监狱”已经“从许多人监视少数人的局面向少数人监视多数人的局面”。信息的平等、自由, 恰恰说明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不平等。

2.“地球村”思想中蕴含了人们之间的互相依赖,

即网络将全球缩小为一个村庄后, 人与人之间要通过合作才能生存——“重返部落化时代”。这种依赖从新媒介的交互性中可以得到充分体现:发出一条信息后, 我们渴望并且能够得到回复, 但是鲍曼却认为所谓新媒体的交互性是被夸大的, 他称之为“交互性单向传媒”, 原因在于所有人必须在“供应商所设定的框架内做出选择”。这当然是一个批判性的角度, 但又是现实的:我们在每一个信息平台上发出信息, 同时也接受这个平台背后的游戏规则。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如果我们要在一个BBS上发帖, 我们首先要注册, 在注册时我们就被要求同意某些规则, 包括哪些信息不可以发布。在我们发帖时, 也经常遇到“敏感词”的情况。总而言之, 平台背后的供应商为我们画了一个框架, 尽管有时我们感觉不到, 但是它的确存在。

三、理想与现实

2010年中国IT界发生了一个轰动事件:360与QQ之争。当QQ要求我们在其和360之间做出选择时, 我们才意识到信息技术带来了免费使用的快感, 同时也把我们变成依附信息技术的一分子。360和QQ对于用户信息的监控被披露出来, 一直以来隐藏在背后的事实被呈现到眼前后, 美好的“地球村”却真正地变成了“全景监狱”。当我们与朋友聊天时、当我们用360免费杀毒时, 我们的个人信息、使用记录等等都被一一监控着, 网线的一头连着我们使用者, 另外一头却伸向未知的黑暗领域。事实上, 这样的例子近年频发:谷歌被指控监视用户信息、微软系统也有同样行为, 更不用提整个信息系统背后的国家监控力量, 以及因为信息技术发展程度不同而导致的国与国之间的监控行为。

麦克卢汉的“地球村”无疑是令人向往的, 他作为天主教徒, 将宗教所描绘的“共同体”美景寄托于媒介技术之上, 既有合理也有荒谬之处, 将技术与社会关系脱离, 是一直以来人们对于麦克卢汉思想的诟病所在, 后现代社会的种种矛盾也是他那个时代所未遇到的。正如鲍曼所描绘的那样:“旅游者遨游四方是因为他们发现他们可到达的 (全球) 世界充满诱惑, 难以抗拒;而流浪者到处漂泊, 是因为他们发现他们可到达的 (本土) 世界是无可容忍的冷漠荒凉。旅游者踏上游览之路, 那是因为他们内心的向往;流浪者四海为家是因为他们没有其他可容忍的选择。” (鲍曼, 2001, P90) 一个真正的“地球村”中应当不存在这样的“流浪者”, 人们使用媒介技术并非在真空中, 已有的经济、技术、社会关系在限制着人们对于媒介的使用程度, 不同的使用程度导致了最终的不平等。但是, 鲍曼所提出的“全景监狱”也不免对于个体缺乏信心, 如果我们用历史的眼光来看的话, 新媒介技术诞生后, 总会有不同的观点, 例如电影出现后一段时间内, 人们非常担心电影会对儿童产生不良影响, 但是事实证明, 并非媒介技术本身就可以产生这样的影响。技术不能自动改变社会、创造历史, 技术只是具有一些天生的特性, 便于人们使用它来改变社会和创造历史。但是不同的立场背后隐藏了不同的出发点, 技术乌托邦者向往“地球村”, 现实主义则认为是“超级全景监狱”, 真正的社会中, 媒介技术的使用情况千差万别, 即使是处于底层的人们也享受到了技术带来的欢乐便捷, 即使是精英阶层也并非具有完全的掌控权力。

参考文献

[1]齐格蒙特·鲍曼.全球化:人类的后果.商务印书馆, 2001年[1]齐格蒙特·鲍曼.全球化:人类的后果.商务印书馆, 2001年

[2]福柯.规训与惩罚:监狱的诞生.三联书店, 2010年[2]福柯.规训与惩罚:监狱的诞生.三联书店, 2010年

[3]刘建明.跨越麦克卢汉的语言——全球化媒介的历史与未来.今传媒, 2006 (1) [3]刘建明.跨越麦克卢汉的语言——全球化媒介的历史与未来.今传媒, 2006 (1)

[4]袁典妃.从福柯的全景式监狱看新传媒监控系统.三峡大学学报, 2010年12月[4]袁典妃.从福柯的全景式监狱看新传媒监控系统.三峡大学学报, 2010年12月

[5]杨先起.新媒体时代看“地球村”的三种区分.今传媒, 2010年第10期[5]杨先起.新媒体时代看“地球村”的三种区分.今传媒, 2010年第10期

[6]殷晓蓉.阿帕对于因特网的贡献及其内在意义.现代传播, 2002 (1) [6]殷晓蓉.阿帕对于因特网的贡献及其内在意义.现代传播, 2002 (1)

地球村 篇2

这是20xx年8月8日晚鸟巢里传出的歌声,是29届北京奥运会的主题曲《我和你》,由刘欢和莎拉布莱曼演唱的,是那样的亲切、自然。

无数热爱生活的人们都被这一梦幻的旋律所吸引。这首歌的歌词和旋律都很简单,在刘欢的声音响起之前,这首歌只有简单的钢琴伴奏。词、曲很快就铭刻在我记忆的深处,这几天我的家人经常哼唱着这首歌,我还尝试着用家中的钢琴、电子琴、小提琴、葫芦丝演奏这支曲子,使很多在大院散步的人们,不由得停下脚步。我觉得用葫芦丝演奏特别有意境,曲中的音符正是葫芦丝的音域所能演奏的,演奏起来声音非常飘逸浑厚。

这首歌平和、舒缓,是柔情的奥运主题曲。不仅体现出奥运“更快、更高、更强”的精神,还表达了“世界大同、人类和平”的奥运理念。这首歌告诉我们世界是一个地球村,每一个人都是地球村的村民。每当我弹奏起这支曲子时,眼前仿佛出现这样的画面:爷爷、奶奶们在这美丽的地球村里享受着夕阳红的幸福,叔叔、阿姨们在这富饶的地球村里努力工作,学生们在地球村里认真学习……

树立“地球村”意识 篇3

30年前我们有什么本钱?自己瘪着肚皮,却想“拯救世界上还有三分之二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们”,实在是国际玩笑开大了!

30年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综合竞争力已位列世界前三位,且经济、科技、教育、文化逐步与全球一体化,现在来谈论“地球村”,这不是开玩笑,这是一种负责任的表现。

本期“封面故事”介绍了中关村一位新村民、北京网路万通的掌门人王益群。他“在平凡的事物中睁大眼睛”,从发明电话报警器“掘得第一桶金”发轫,不断创新,相继荣膺“中国创业十佳创新品牌”、“中国十大公众形象最佳品牌”和“中国自主创新科技先导企业”等几个令业内人士“觊觎”“垂涎”的大奖。王益群何以被国内外人士称为“地球村网络门牌国际标准”的领跑者?我们还是去读故事吧!

这一期的“中关村论坛”别开生面,以“中关村民族品牌”为主语,畅谈的却是“在创业中感悟人生”,娓娓道来,激情四射,多有嘉言,印证了一个朴素的真理,创业英雄“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为自己的梦想而创业”的王志东,“享受创业苦乐年华过程”的刘世平,笃信“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的雷军,“快乐而充实生活”的戴志康……用鲁瑞清董事长的话作结:“他们思想火花的碰撞将‘中关村民族品牌高峰论坛’推向了高潮。”

《中关村》主笔,著名学者、国情专家胡鞍钢教授,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建言“中国经济需要‘绿色崛起’”。这在“经合组织给中国环保打低分”之际,无疑是一个非同一般的献策。通篇闪烁着科学发展观的智慧,观点之鲜明,论据之准确,资料之翔实,结论之精辟……让读者感同身受,予以首肯。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中国要绿色崛起,决不能黑色崛起!

在“国学”热中,《孙子兵法》似乎遭遇“业儒”的冷淡,出现了“墙里开花墙外香”的窘境。众所周知,美国人和中东人早已把《孙子兵法》作为战争教科书。在“读书时间”里,我们推荐著名哲学家、北京大学张文儒教授的力作《孙子兵法与企业战略》,可作为“案头书”,随时翻阅,定然会开卷有益。

2008年北京奥运会距今还有一年整。在当下世界城市大竞争的时代,奥运会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国际化大都市之间竞争和较量的重要机会。北京,你准备好了吗?需要打个问号。《中关村》杂志策划了“北京十大门牌风云榜”大型评选活动,旨在通过对北京38个领域的评选投票,促进北京各行业的健康和谐发展,敞开更亮丽、更温馨的怀抱迎接五洲宾朋。

地球村 篇4

《“地球村”的居民》是小学六年级《品德与社会》第一学期第一单元《美丽的地球》中第三课的内容。这一单元主要涉及的是世界地理、文化领域的知识并且内容较多。我在教授过程中明显感觉六年级学生对该学习主题比较生疏, 学习起来兴趣不高, 底蕴不足, 这主要是和他们的年龄特点有关———放眼世界的胸怀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这次, 在前两课教学的基础上并结合我区开展的“教与学”方式转变的课改方式, 我尝试着让学生通过研究的方式多渠道地搜集信息点来关注地球、关注地球上的人, 以达到热爱世界的目的。

六年级的学生正处在青少年时期, 随着年龄的增长, 承载的社会责任感也会随之增强。笔者认为作为学校教育有必要帮助他们建立较好的对世界的认知体系, 然而课堂教学时间有限, 这就非常有必要开放课堂将家庭学习、社会学习融入进来, 并通过丰富的课程资源拓展教学空间、充实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丰富其生活经验, 让他们在学习中互助, 获得情感体验, 以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

“地球村”这一名词是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提出的, 这是对地球的一种比喻的说法: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 缩小了地球上的时空距离, 国际交往日益频繁便利, 因而整个地球就如同茫茫宇宙中的一个小村落。

“地球居民”、“地球村”等概念的产生更直观地表现人民需要和平世界的愿望;无论肤色;无论种族, 人人平等, 每个人都只是一个村落中的一个分子。

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的和方法

依照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进行阐述。

1.参与者是六年级学生。

2.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体系和语言表达能力。

3.六年级学生注意力有了发展、记忆力有了加强, 并具有了感知事物的能力、抽象逻辑思维的能力、集体意识和自我评价意识。

4.个别学生思维相当活跃, 在学习中具有引领作用。

5.大部分学生学习愿望具有明确的指向性, 但也存在个别学生学习滞后。

6.由于学习主题不是学生的日常生活, 在学习中会出现一定的困难。

本课设计研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世界不分种族、种族平等, 不分国家、互相尊重, 大家都是一家人。

四、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1.探究为什么全球人口增长速度越来越快。

2.探究为什么不同的人种会有不同的体貌特征。

3.认国旗、识国家。

4.交往的频繁将世界不同种族、国家的人变成一家人。

五、研究的预期成果及其表现形式

1.学生以手抄报的形式表现主题, 各小组成员通过书写、绘制手抄报, 形成小组观点并向全体同学汇报。

2.学生以视觉形象的方式、借助ppt展示研究的主题。

3.学生以问答题的形式与同伴进行“知识接轨”。

4.教师将学生的研究成果利用多媒体进行展示。

六、资源准备

教师准备:世界各国文化风俗的图片视频;相关的网址;学校的图书室、电教室;设计五张评价表 (学生自评、小组评价、家长评价、教师评价、活动总评评分表) ;工作纸和笔。

学生准备:家庭网络和打印相关设备;世界旅游或与国际友人交往的照片 (若有便准备) 。

七、研究性学习的阶段设计

八、总结与反思

地球村之旅作文 篇5

早就有高年级的同学给我绘声绘色地描述过地球村里美丽的风景以及那里多彩的生活。于是,地球村??便成了我心驰神往的地方。今天,我们终于盼来这个机会。

地球村离市区约l00公里的路程。大巴车在地球村刚刚停稳,同学们就像一条条快乐的鱼儿迫不及待地拥出了车门,用陌生而又好奇的眼神环顾着四周的一切。地球村果真名不虚传:这里空气清新,树木葱茏,鸟语花香茏,鸟语花香,如同人间仙境。清洌的河水里有一群洁白的小鹅正在悠然自得地玩耍嬉戏,它们憨态可掬的模样,让我第一次亲身感受了唐诗里“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的美妙意境。

在地球村生活的日子里,我们先后玩了荡木桩、划船、过五关斩六将、走钢丝等游戏,每个游戏都那么生动有趣,令人难忘,但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是走钢丝和划船。

当教官讲解完走钢丝的要领,做过一遍示范后,便点名让我给同学们做一次示范。说实话,我可是第一次走钢丝,当时我的心里紧张得就像十五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的。不过,生性好强的我还是壮着胆子毫不犹豫地走上钢丝。我紧紧地抓牢头顶上方的绳索,没想到平衡感把握不够,走在钢丝上东倒西歪,把我吓出了一身冷汗。胆小的女同学见我这副模样也吓得捂住眼睛大声尖叫。在同学们的鼓劲加油下,渐渐地,我放松了紧张的心情,找到了平衡的感觉,终于顺利地走了过去。当同学们为我的成功鼓掌欢呼时,我的周身涌动着一股暖流,内心充满了对同学们热情鼓励的感激。在我的示范下,同学们消除了紧张的心理,都争先恐后地走向钢丝。有的同学刚走上去就摔了个四脚朝天,有的同学像走猫步似的扭来扭去,但在快乐的笑声里,同学们都得到了一次锻炼胆识的机会。

划船游戏又称“蛟龙抢珠”。游戏规则是:教官把皮球扔在水面上。让我们划船过去抢球,看哪一组抢的球最多就为胜者。可是我这组的同学总是把握不住船的航向,让船向东走可船偏要向西行,急得大家像热锅上的`蚂蚁没了主意,豆大的汗珠顺着面颊流淌。尽管使出了浑身解数,可我们最终一个皮球也没有捞着。眼睁睁地看着眼前的皮球被其他小组的同学捞起,看着别人旗开得胜后欢呼雀跃的高兴劲儿,我们全组的同学却像霜打的茄子??蔫了。虽然输了,但却输得服气,谁让我们技不如人呢。

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一天的地球村生活结束了,但在这里生活的每一段时光都是耐人寻味的,她使我陶冶了情操,丰富了知识,锻炼了胆识,提高了独立生活的能力,真是受益匪浅。

地球村手拉手 篇6

经过一个月的垃圾回收活动并结合查阅资料,我们了解到:全球人类所产生的垃圾超过3亿吨,这些垃圾露天堆放或倒入海洋、河流中或直接焚烧,给地球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危害。

垃圾主要来源于日常生活。日常生活中的剩饭、剩菜等食品垃圾以及一次性筷子、铅笔芯等垃圾是不可回收的;日常生活中的废旧塑料、旧书、废玻璃、废金属、废电池等垃圾则是可回收的。

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以上两种类型的垃圾其处理方法各不相同。

不可回收垃圾人们一般采用填埋、焚烧的方式进行处理,但这样做会对地下水、土壤、空气造成破坏。如今,已有一些国家和地区采用焚烧发电的方式,让垃圾为人类贡献出全部的力量。

回收垃圾在发达国家得到了充分回收利用,如:废旧塑料制品既可再次回收加工,也可用来炼石油,一吨废旧塑料制品可以制造700千克二级原料。由此可见,可回收垃圾的回收利用,对减少自然资源的使用量、减少环境破坏有着巨大的作用。

地球村 篇7

打开北京地球村环境教育中心 (以下简称北京地球村) 的官方网站, 草绿色的主调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北京地球村的“掌门人”廖晓义20多年的环保之路也是经历了从“浅绿”到“深绿”的转变。

一路走来, 廖晓义提出了“绿色生计、绿色生活、绿色安全、绿色养生、绿色伦理”等深绿环保理念。此外, 对“三农”她也有独特见解, 她认为, 在乐和家园, 农业应该称为农艺, 农村应该定义为农庄, 而农民则应当叫做农人, 而自己则是建造这个家园的一名普通的“农人”。

“乐和家园”的环保理念

“低碳”、“节能”等环保热词, 随着人们对环保的意识逐步提高, 而越来越被关注。对于如何实现低碳、节能, 业界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有人认为就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技术和投资问题, 也有人说, 借助淘汰落后产能实现节能减排目标, 使企业把节能减排看作为政策高压下的负担。但在廖晓义看来, 这些是典型的头痛医头, 脚痛医脚的思维。对于一个农业人口大国来说, 乡村能否找到低碳发展之路, 是实现低碳社会的关键所在。而“乐和家园”就是低碳生态乡村模式一种很好的尝试。

“乐和”这个词, 是从“乐活”演变过来的。“中国文化自古就讲和, 身体与心灵要和, 个人与集体要和, 人与自然要和, 义与利要和, 心与脑也要和, 只有心和, 社会才可能和谐。”这是廖晓义心目中的“乐和”的理念。

四川彭州通济镇大坪村, 对于廖晓义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这里是她的“乐和家园”由理念变为现实的地方。

2008年“5.12”大地震之后, 廖晓义带领“地球村”团队赴四川灾区大坪村参与灾后重建工作。到村后, 她发现村子80%的房屋都坍塌了, 唯有一幢当地全木质结构的老房子却安然无恙。廖晓义一下子被触动了, “在农村, 房屋是最能体现生态环保理念的。灾后民居的重建是让乡村建筑走上生态文明之路的最好契机。”她决定在这里建立一个生态乡村。

经过一年多的时间, 在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为主导的公益基金资助和各级政府的支持下, 廖晓义和他的团队及村民们一起在废墟上重新建起了被称为乐和家园的生态村庄。此后几年间, 在重庆的巫溪县、北京的密云, 廖晓义协同当地政府开始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乐和家园建设。

对于“乐和家园”的低碳生态乡村理念, 廖晓义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她认为, 创造低碳社会、低碳生活最为可行的途径是, 加快低碳乡村的理念的推广及建设。确切地讲, 在乡村推行以生态人居为主题的低碳生活, 建立能源循环再生、生态伦理教育、生态社会的机制。

生态民居的生态性包括, 建筑材料的可重复性使用、生态建筑的节能性。比如用轻钢为骨架, 木材为辅料的钢木结构建筑, 不仅具有很强的抗震功能, 而且钢和木材都具有可回收的特性;在建筑节能方面, “乐和家园”的生态民居倡导简单、实用理念, 鼓励大家主动降低人均住房面积, 这样既降低了建设成本, 又大幅度地降低了建筑能耗及日常能耗。

能源循环再生, 也是推进低碳乡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廖晓义介绍, 在乡村通过垃圾打包机将石油产品 (如废塑料) 和森林产品 (如以纸浆为主的软包装) 集中堆放、统一清运等处理, 最终实现资源循环再生。

此外, 加快低碳乡村理念的推广及建设, 也应进行以敬天惜物 (即合理利用开发资源) 为内涵的生态伦理教育;创设民间组织与当地村民和政府的良好合作伙伴机制暨建立以村支两委、村民生态协会和公益机构三方联席的共同管理和村民参与的机制, 也就是生态社会机制。这种机制可以将过去分散的、沙粒状态的村民凝聚为有机土壤般的共同体。

北京地球村还进行包括通过培训村民成为乡土农艺师, 将大坪村过去以石灰矿开采和化肥农药生产的经济模式逐渐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旅游、手工刺绣为主的生态产业的尝试, 廖晓义意犹未尽地对记者说。

很擅长利用民谚、口诀等本土化方式宣传自己理念的廖晓义对乐和家园的建设理念做了更加具体的解说:乐和人居, 物我相和;乐和治理, 个群相和;乐和生计, 义利相和;乐和保健, 身心相和;乐和伦理, 心智相和。

“中国式”的城市化

如今, 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像一个巨型建筑工地, 到处沸沸扬扬:有人忙着填海造陆, 有人急于围陆修堤;前脚将青山绿水改造成高楼林立, 称之为“城市化”, 后脚又在高楼中修葺亭台楼阁, 美其名曰“生态景观”。

中国在过去半个多世纪, 全社会力图在最短时间内实现工业化, 其基本增长模式在很长时间里是通过资源的大量投入来换取高增长。为此, 甚至形成了一套损害生态的激励机制。这种透支式增长, 不仅透支了本应由后代享受的生态与环境资源。如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已成为中国城市化不可回避的严峻挑战。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 应该用什么样的指标体系来衡量城市化是否是符合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呢?我认为, 中国城市化道路应该是城乡统筹的道路, 乡土中国的道路。”这是廖晓义在一次以低碳城市为主题的论坛上观点。

关于乡土中国的道路, 廖晓义说:“乡土中国道路, 应该一种田园式、乡村式的城市化道路, 其最终达到让乡村成为农人安居乐业的家园, 城市人返璞归真的家园。中国化城市道路的价值是, 生态的价值、乡情的价值、健康的价值, 而这些恰恰是现在的经济体系、价格体系所没有计算在内的。由此来说, 城市化并不是简单将人聚集在一起的密集型城市, 而是一种优雅的, 一种文明的, 一种有文化的聚合。”

廖晓义还强调, 社会综合机制的建设, 也是不可分割的重要指标体系。在城市化建设时, 应兼顾人的经济关系重建, 人和自然的关系重建, 人的知识系统和生命系统的重建;此外, 生态文明在中国城市化道路上应该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据了解, 目前只有中国政府提出了生态文明, 所以, 业界人士应该将生态文明的理念作为中国城市化特色、亮点的来宣传, 整个中国都应该为生态文明落地而努力。

将“中国绿”进行到底

“北京地球村今后的努力目标是, 继续通过自身的影响力和行为来推进地方政府生态文明的建设。具体是, 为地方生态文明及乐和家园建设提供包括规划、实施、评估等实质性的服务, 形象地说, 北京地球村要通过自身的努力, 将‘中国绿’进行到底, 这是我们中长期的目标。”廖晓义提纲挈领地描绘着北京地球村未来的“蓝图”。

成立于1996年的北京地球村, 始终倡导绿色生活。在十几年的发展中, 他们通过建立绿色社区, 让环保走进生活;培育生态乡村, 推进生态文明乡村综合建设、带动城市绿色生活的城乡共生模式;并积极为媒体提供环保培训及服务。

“经过多方的努力, 今年重庆巫溪县委县政府已制定了在全县境内建设乐和家园的方案, 并将其列入县政府的‘十二五’规划。可以说, 这是北京地球村成立15年以来, 最让人鼓舞的事情。”廖晓义言语间流露着满意的喜悦。

2010年的夏天, 生平第一次回巫溪“认祖归宗”的廖晓义, 惊喜地发现:原来她的家乡正在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她听到了家乡的召唤, 于是决定留下来, 与当地政府和百姓一起建设“乐和家园”。也正是这种理念的契合, 才使廖晓义和重庆巫溪县委政府一拍即合。

“这件事对我们鼓舞很大, 因此, 继续协同重庆巫溪县委政府建设乐和家园, 将是2011年北京地球的首当其冲的重点工作。”廖晓义信心满满地对记者说。

廖晓义表示, 2011年, 我们还将协同北京密云县北庄镇“清水小镇、乐和家园”的建设, 并将保证四川大坪村乐和家园的正常运行。

廖晓义强调, 环境问题跟人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环境问题的解决离不开生活方式问题的解决, 因此, “社区环保”和“生活环保”也是北京地球村一直关注的话题。今年在做好“乐和家园”的同时, 将着重做好城市“乐和社区”的建设, 在原有的东四奥林匹克乐和社区的基础上, 进一步普及北京绿色低碳的城市社区生活方式, 逐步探索乐和城市社区实践模式, 研究和构建乐和社区指标体系。

北京地球村在其成立之初就清楚认识到, 媒体对环境问题的持续关注和报道, 成为中国民间环保组织公益行动的宝贵助力和传播绿色理念的广阔平台。为此, 他们搭建了乐和传播平台, 积极推动绿色传媒发展, 为媒体提供了环保培训及服务, 并于2003年开始组织能源记者论坛, 2005年开始了年度媒体能源之星评选。今年, 北京地球村将继续做好“可持续发展”记者论坛、记者茶座、记者培训等相关工作, 最终达到让记者采写更多高质量的环境报道, 更有效地向大众传播生态、环保和绿色生活相关知识和信息, 助推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编后语

“乐和家园”作为一个正在试验中的低碳乡村案例, 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完善的地方, 目前还没有定量性的研究和测算, 既有的框架里的诸多任务还没有完成, 作为理想的完整的低碳乡村模式, 廖晓义和她的地球村还有很长和很难的道路要走。但我们应该看到, 这种模式对于新农村建设走上生态文明之路是一个很好的推动力, 其中的思路和经验也给城市的节能减排, 特别是通过改变城市社区的生活方式来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启示和带动, 比如家庭节能竞赛, 通过社区支持的农业促成低碳产业的发展, 以及乡村的建筑理念对于城市的绿色建筑的启示等等。

地球村 篇8

1.1 区域地质特征

大地构造位于哈萨克斯坦板块内的准噶尔南缘~北天山陆缘活动带, 哈尔里克复背斜和北山向斜和三塘湖山间坳陷。地层:区内出露地层主要有古生界石炭系、新生界第三系、第四系。构造:区内构造形迹比较明显, 以断裂为主, 褶皱次之。具多期次, 主要划分为北西向、近东西向和北东向。岩浆岩:区内岩浆活动频繁, 主要发生在古生代石炭世, 具多次喷发和侵入。

1.2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航磁特征:

1.2.1 区内磁场以大面积平静的负磁场为主, 局部为正磁场;

在测区有一些低缓磁异常, 异常值达500-800n T, 磁场总体走向为北西向呈带状分布, 负磁场的分布一般与大断裂带、现代沉积盆地和地质时代的沉积岩相一致, 区内的三塘湖山间坳陷北缘大断裂, 航磁表现为明显的近东西的负异常带也与中酸性岩浆岩密切相关, 正异常与各类侵入岩和中基性火山岩相吻合。另从地磁△Ζ异常与航磁异常走向一致, 为北西-南东向, △Ζ曲线呈锯齿状跳跃, △Ζmin=-3400r, 一般值在-1500r左右跳动, 异常对应是一套中基性火山喷出岩。具有中等磁性, 而且磁性变化范围大。因此利用磁异常可间接寻找与火山机体有关的矿产。

1.2.2 重力场特征

区域处于一个整体重力较低的背景上, 未形成明显的重力梯度带。在区内仅见有若干条规模不等的重力梯级带, 为近东西和北西向构造形迹。

1.3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从1:20万资料可看出, 区内Au及多金属元素丰度值普遍高于其他地球化学分区。区内中石炭系和中泥盆系地层中Au、Ag、Sn、Sb、Pb、W、Mo在中石炭系和中泥盆系地层中明显高于全域的丰度, 标准离差大于全区。说明这些元素易富集形成局部化探异常。区内金及多金属元素异常, 多分布在断裂带附近, 尤其是断裂交汇处更为有利, 石炭系次火山岩地层及花岗岩、花岗闪长岩体的外接触带附近。这些突出的地质条件, 在某种程度上是元素富集成矿有利场所。

1.4 区域矿产特征

区内矿产丰富, 目前已发现矿产有:金、铜、铅、锌、铁、银、煤等, 其中铜、金具有工业价值。矿床集中分布于北山一带, 其成因类型主要为热液型, 其次为沉积型。热液型又分为气化-高温热液充填型-中-低温热液填充型。

2 工作区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

2.1 地质特征

地层:主要为古生界石炭系下统第二分层和中上统第一分层, 新生界第四系全新统。构造:区内构造发育, 从构造形迹上看, 主要为北西向和近东西向, 以断裂为主。岩浆岩:区内岩浆活动频繁, 主要为华力西期侵入岩, 其次是派生岩脉。侵入岩分两个侵入次, 呈岩基、岩株状分布。岩脉:石英脉为后期侵入的派生岩脉, 多呈脉状分布于华力西期花岗闪长岩体及石炭系地层中。石英脉为灰白色、灰褐色, 隐晶质结构, 块状构造。局部脉裂隙面见有褐铁矿 (黄铁矿) 。

2.2 地球物理特征

激电中梯异常特征:工作区大部分地区电阻率在600欧姆以下, 只有在工作区西北部及东南部有1000~2000欧姆的高阻电性体分布, 有的达到数千欧姆。工作区大部分区域极化率都在1%~2%之间, 没有发现较为明显的弱极化异常区, 局部有一些单点异常, 分析认为, 这些单点类的异常只能指示出局部的硫化物富集, 找矿意义不大。

2.3 地球化学特征

该区1:1万岩屑测量面积9.36平方千米, 共圈出单元素异常143个, 共圈出组合异常12个。从单元素异常特征可以看出, 主元素Au-1、Au-5、Au-8、Au-9、Au-14、Au-16、Au-17 Au-20、Au-21、Au-23。Ag-1、Ag-5, Cu-1、Cu-5、Cu-9、Zn-3、Zn-4、Zn-5、Mo-1 Mo-5、Mo-6、Mo-9 Mo-13Mo-15具面积大, 强度高特点大多数具中内带。前缘元素As-5、As-9、As-11、As-13、As-16、As-17、As-18、As-19, Sb-9、Sb-12、Sb-14、Sb-18, Bi-1、Bi-12、Hg-3 Hg-8 Hg-9等也具有一定规模和强度高特点, 而且具中内带。排序较前的为:09Hy-3、09Hy-12、09Hy-10、09Hy-6、09Hy-9。现将前五位的组合异常解释评价叙述如下:

2.3.1 09Hy-3号异常

该组合异常分布在测区北部, 总体呈东西向展布, 面积约2.15平方千米, 组合异常排序第一位。从组合异常特征看, 以Au、为主, 伴有Cu、Pb、Ag和As、Sb、Hg、Bi元素异常, 套合较好, 东部和西部有两个异常浓集中心, 其中Au-5、Au-8、Au-9、具规模大, 强度高等特点, 具中内带。异常在石炭系中上统凝灰质砂岩、凝灰岩内, 岩石具硅化、碳酸盐化、绿帘石化和少量的褐铁矿化。异常北东部在华力西期花岗闪长岩体内, 推断该异常为由Au为主等多金属矿化引起的矿致异常。

2.3.2 09Hy-12异常

该组合异常分布在测区西南部, 总体呈北西向展布, 面积约0.65平方千米, 以Au为主, 伴有Ag、Pb和前缘元素As、Sb、Hg、Bi元素组合在一起, 套合较好, 其中:Au-22、Au-23和前缘元素As-18、As-19、As-20、Sb-14、Sb-17、Sb-18, Hg-8、Hg-9, Bi-12等异常具规模大、强度高特点, 具中内带。

异常在石炭系中上统凝灰质砂岩与花岗闪长岩体接触带内, 岩石具强硅化、碳酸盐化、绿帘石化和和铁矿化。异常区北西向构造破碎带发育。推断该异常由Au矿化引起的矿致异常。

2.3.3 09Hy-10号异常

该组合异常分布在测区东南部, 总体近北西向展布, 面积约0.4平方千米, 以Au、Zn为主, 伴有Cu和前缘元素As、Sb元素异常组合在一起, 套合较好, 其中:Au-21、Cu-9、Zn-4、Zn-4和前缘元素As-16、As-17, Sb-12、Sb-13等元素异常具规模大、强度高特点, 并具中内带, 异常位于的石炭系中上统凝灰质砂岩与花岗闪长岩体接触带上。岩石具强硅化、碳酸盐化、褐铁矿矿化, 推断该异常由Au、Zn为主多金属矿化引起的矿致异常。

2.3.4 09Hy-6号异常

该组合异常分布在测区西部, 靠西侧未封闭, 总体近北西向展布, 以Au、为主, 伴有Cu、As、Sb元素异常, 套合紧密, Au-16、Au-17, As-11、Sb-9 Sb-10具中内带, 并具有一定规模, 异常在石炭系中上统凝灰质砂岩与花岗闪长岩体接触带上, 岩石具硅化、碳酸盐化、绿帘石化和褐铁矿化。异常区北西向断裂带发育, 推断该异常由Au矿化引起的矿致异常。

2.3.5 09Hy-9号异常

该组合异常分布在测区靠南中部, 总体近北西向展布, 以Au、为主, 伴有Cu、Zn和前缘元素As、Sb异常, 套合紧密, 浓集中心明显。Au-19、Au-20, Cu-5、Zn-3、As-14、Sb-11具中内带, 并具有一定规模, 异常在华力西期花岗闪长岩体内, 岩石具硅化、绿泥石化和褐铁矿化。异常区北西向断裂带发育。推断该异常由Au矿化引起的矿致异常。

2.4 矿化蚀变特征

经地质简测工作在工作区发现1条强硅化、绢云母化、褐铁矿化蚀变带, 长约300米, 宽100米至200米, 产于花岗闪长岩体与下石炭统第二亚组凝灰岩、凝灰质砾岩接触带。表现为:总体呈带状分布, 走向为近东西向, 北倾, 倾角40O-65O, 岩石具强硅化, 岩石断面、裂隙面具有褐铁矿, 多呈浸染状、蜂窝状、胶状及粉沫状, 并以黄铁矿假像产出。

地球村 篇9

1 地球化学勘查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1.1 地球化学探矿的起源

地球化学探矿最早起源与北欧和苏联。其中有几位大师对地球化学探矿工程有着很重要的影响。戈尔德施密特和俄罗斯的维尔纳茨基以及费尔斯曼为化学探矿学科的发展做了很大贡献。在分析地球化学探矿时, 他们首先运用了光谱分析法。慢慢的, 这种用光谱分析地球化学探矿的方法从俄罗斯和北欧向着美国, 整个欧洲, 中国, 乃至全世界传播, 地球化学探矿工程才得到普遍的重视。

1.2 从地球化学探矿到地球化学勘查的转变

地球化学勘查, 早期也称之为地球化学探矿, 自从《Geochemistry in Mineral Exploration》这一经典著作出版之后, 人们更多的习惯称之为地球化学勘查。1973年, 一本叫做《地球化学勘查杂志》的书问世, 为地球化学勘查奠定了基础。但真正的将地球化学勘查作为一门学科来分析, 是在1974年。Levinson于1974年在《Introduction to Exploration Geochemistry》一书中首先正式提出来的地球化学勘查的学科。在1967到1980这个时间段, 地球化学勘查在太平洋以及非洲的一些地方取得了很大成就。

1.3 地球化学勘查的具体应用

在环太平洋, 南美洲西海岸一带, 人们寻找斑岩铜矿就运用了地球化学勘查技术。除此之外, 美洲的大铀矿也采用了地球化学勘查技术。为了促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提高, 联合国在这个时间段也开展了一系列为发展中国家找矿产的项目, 其中地球化学方法占据了首要位置。

1.4 地球勘查技术开始出现下降的原因

20世纪80年代之后, 有关地球勘查技术的相关文献资料开始减少。从总得方面上来讲, 大致有三个原因。首先, 矿产业的前景不容乐观, 这使得地球勘查技术没有可以用到的地方, 自然减少了对其关注和研究;还有就是, 地球勘查技术已经经历了一定的发展时间, 这让很多人误以为这门学科不管是从理论上还是从技术都已经很成熟了, 只要矿业公司做好应用就可以了;最后就是因为近几年来, 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了影响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首要问题, 许多原本关注勘查地球的化学家们都已经转行去做环境研究去了。

2 地球化学勘查技术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应用

2.1 地球化学勘查技术早期来源于找矿工作

早期的地质找矿工作, 主要是依靠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两门科学。1997年, 科罗拉多州矿业学院的Closs教授对地球化学勘查作了一个总结性的发言, 他认为这门学科的基本原理已经成立, 以后只要我们在运用过程中, 加强对其技术的深化, 只要做得更加精细, 这门学科就已经达到了成熟。尽管他的看法代表了很多勘查化学家的理论和观点, 但我们依旧对其观点依旧存在异议。因为在后期的应用过程中, 地球化学勘查技术依旧不够娴熟。

2.2 地球化学勘查技术与环境科学的关系

地球化学勘查技术是从化学分散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地球化学分散模式主要是从矿中分散到四周介质的物质及其分散过程, 这是一种追踪找矿的过程。这种工作方式也是促使勘查化学家转入环境领域工作的主要原因。当勘查地球化学家刚刚进入环境化学领域时, 他们依旧是以矿业为中心, 通过对矿床风化的研究, 提出怎样才能更好的利用矿产, 怎样才能在开采矿产的过程中更好的保护矿上环境。也就是说他们所关注的环境也仅仅只是和矿产环境有关。

世界上最早的化学图集是J.S.Webb在1973年出版的北爱尔兰地球化学图集。自1973年以后的40年中, 世界上正在进行地球化学研究的共有50余项。而这些图集主要是由勘查地球化学家研究出的。他们打破了勘查地球化学的局限, 对地球化学图做了更进一步的研究。但是因为测定的元素存在差异性, 以及衡量信息的不完整性, 使得大部分化学图没有取得所设想的结果。这是地球化学图本身的技术缺陷造成的, 目前已经得到了科学家的重视。

3 化学填图技术的改变促进应用地球化学的发展

3.1 化学填图技术的转变以及具体应用

因为地球化学填图本身的技术缺陷给我们研究地球矿产资源带来了很大不便。因此, 改善地球化学填图技术势在必行, 全世界都在为改善这一技术而努力。就这方面, 我国做出的贡献最大, 并且已经得到了国际的认可。

经过研究总结, 我们以后勘查地球化学的发展方向, 不应该只限于矿床的研究, 而应放眼整个地球形成后的演化。从研究分散的元素模式, 到研究整套的元素分布模式。研究地球化学方向的转变, 将使勘查地球化学在资源、环境、农业与健康等等我们关注的问题上得到广泛应用。

比如: (1) 通过新的勘查方式, 可以找到影响国际民生的矿产资源; (2) 对整个地球矿产资源的演化的研究, 可以很快查明全球的矿产资源分布情况; (3) 对矿产资源分布图的研究, 可以合理规划农业、工业; (4) 还可以对未来的环境污染及其变化做到预测作用, 对环境污染做到预防和修复。

3.2 化学填图技术的转变使得地球化学勘查技术正在向着应用地球化学转变

近几年的化学填图技术主要是在勾绘一个化学元素地表空间分布图。各种各样的地球化学图是地球化学理论领域最为基础的图件, 对于解决资源与环境中的一些问题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因此可以看出, 勘查地球化学家的贡献早已超出了他本身的学科范畴, 将其称之为应用地球化学更确切, 也更符合其发展潮流。到目前为止, 应用地球化学学科正在逐渐成熟, 来自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学等多个领域的人物将越来越多的参与其中。

结束语

应用地球化学, 实际上是由勘查地球扩大范围而得来的。应用地球化学的建立, 将聚集一大批来自各个学科领域的专业人才, 这些专业学科人才将各自的知识与勘查技术结合, 将有力的推动了应用地球化学的发展。对于促进应用地球科学研究的更加深入有着重要作用。我国目前的勘查地球化学技术在整个世界来说, 处于领先地位, 我们也希望我国应用地球化学这一领域可以吸引更多不同学科的人才, 为地球化学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摘要:勘查地球化学作为一门年轻的地球化学分支科学, 对于保护地球环境做出了很大贡献。据科学家推测, 勘查地球化学发展以后将在地球化学应用范围有着很大的作用, 因此, 又将其称之为应用地球化学。应用地球化学是由化学家、地质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农学家与环境学家等多种学科综合的结果, 还尚未成形。多种学科的综合可以使得应用地球化学的研究更加深入发展, 而勘查地球化学家的思维方式也可以带动其他学科发展。

关键词:勘查地球化学,应用地球化学,矿产,技术

参考文献

[1]谢学锦.勘查地球化学的现状与未来展望[J].地质论评, 1996, 42 (4) :346-355.

[2]谢学锦, 邵跃, 王学求.走向21世纪矿产勘查地球化学[M].北京:地质出版社, 1999.

地球村 篇10

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2012年度成果汇报交流会近日在京举行。这个由来自118个科研机构的1500多名专家参与、历经5年的项目, 是目前实施的规模最大的地球深部探测计划, 也是一把叩开地球“神秘大门”的钥匙。地球深处到底藏着哪些秘密?深部探测这双“眼睛”又看到了哪些“风景”?

地球内部构造

人类对地球深部认识“很肤浅”

迄今, 人类通过打钻直接了解的地下深度仅有12公里, 相比6378公里的地球赤道半径, 科学家对地球深部的认识仍“很肤浅”。地球内部的构造, 由外而内分别是3个同心球层, 即地壳、地幔和地核。大陆地壳平均厚度约30—40公里, 地幔则厚达近2700公里, 地壳和地幔顶部组成固体的岩石圈平均厚约200公里, 这就是漂移的板块。地幔之下, 才是由铁、镍等物质组成的高温地核。

至于多深才能称之为“深部”, 深部探测专项首席科学家、中国地质科学院副院长董树文说, 地质学界并没有一个统一标准。

“从技术精度上讲, 对地球深部的真正科学探测始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董树文说, 美国当年应用石油勘探的反射地震探测技术探测全地壳的结构, 引领了世界深部研究的方向, 也使得探测深度和精度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二十世纪80年代, 欧洲、加拿大也先后发起了欧洲探测计划和岩石圈探测计划。

虽然经过建国后几十年的发展, 但我国的地下研究几乎还是一片空白, 地震、火山等地质灾害大多只能进行灾后救援, 灾前束手无策。当然, 这也是全世界共同的难题。资源缺口凸显、地质灾害频发与地球科学相对落后并存的局面, 使开展深部探测工程的诉求日益强烈。

2008年, 在财政部、科技部支持下, 国土资源部正式启动《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 作为《地壳探测工程》的培育性计划, 时限2008—2012年, 专项总经费11.17亿元, 2013—2014年专项续作经费1.37亿元, 总经费12.54亿元。

“十八大报告提出我们要建设美丽中国, 我想美丽中国应该是这样的:它是一个经济强盛的中国, 这需要丰富的资源提供支撑;它是一个科学的中国, 这需要我们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它是一个安全的中国, 既包括国家安全也包括免受地质灾害等影响;它是一个生态的中国, 要免受环境污染带来的困扰。从这个角度讲, 深部探测与构建美丽中国紧密相连。”深部探测专项技术负责人、83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廷栋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深部探测专项给地球做全面“体检”

地下深处人们看不见、摸不着, 研究起来难度很大。虽然地球的造山运动会把深部物质带到地表, 但这类证据毕竟非常稀少。随着技术的发展, 人们已经可以利用地震、重力、电磁等现代地球物理的探测方法, 了解地球深部的物理性质。

“深部探测专项”包括9个子项目, 其中建立中国大陆电磁参数标准网, 被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高锐形象地称为“给地球照CT”, 即切开地球的地壳和上地幔, 取得横切片和纵切片。

作为技术领域的项目代表, 高锐说, 切开地壳上地幔的技术目前国际上主要使用两种方法, 包括人工源和天然源。相对来说, 人工源探测精度高些, 天然源探测深度大些。由于中国大陆拥有世界上最复杂的地质地貌条件, 只有通过实地方法和技术实验使技术取得突破, 才能获得适于中国大陆特点的技术组合。因此, 深部探测专项在培育阶段重点试验了这两类手段。

高锐介绍, 深部探测实验取得全国三维大地电磁参数标准网、标准点立体实验与研究、大地电磁实测数据起伏地形三维反演技术等十大技术进步。该项目还研发了远程监控宽频地震观测新技术———切到地幔深部技术。

他说, 宽频地震观测好比医学的听诊器, 是将地震计放入地下记录地球的活动信息, 经过数据处理得到地下结构图像, 特点是观测深度可达670公里上地幔深度, 观测时间一般1—2年。

通过一系列技术, 科研人员成功穿透我国大陆岩石圈 (100—200公里) 、地壳 (30—70公里) 不同层次, 获取多重物性参数。从数据采集、信号提取到成像技术流程、“地壳CT”探测结果被国际同行认可。

“深部专项实施之前, 我国深反射地震剖面总长约4800公里, 仅相当于美国的1/12、英国的1/4、意大利的1/2。”董树文说, 过去5年, 我国完成了6160公里“穿透地壳”的深反射地震剖面, 总长度达到11000公里, 超过了此前50年完成的总和。

“我国现在有了11000公里深反射地震剖面, 意味着我国从此进入深部探测大国行列。”高锐说。

“超级钻”等自主装备成探测“利器”

目前最直接的探测地球深部的手段是科学钻探。科学钻探可通过钻探和全程取芯, 直接获取地球深部信息, 因此被形象地誉为“入地望远镜”。苏联用了近20年的时间完成科拉超深科学钻, 达到1.2万米的钻探深度。

在深部探测专项中, 科研人员通过对全液压顶驱动、仿生钻头等装置的攻关, 获得的我国首台自主研发和生产的万米超深科学钻探装备已于2011年问世。据介绍, 这台钻机所有部件均实现国产化, 整套装备高60米、重1000吨、占地约1万平方米。

董树文表示, 该钻机在深部钻探全液压钻机整机设计理论、装备制造及配套钻具研制、数字化设计、智能化与自动化钻进装备等领域实现了重大突破。

深部探测专项安排了3亿元人民币用于装备研发。董树文认为, 中国深部探测与国外差距明显, 工作空白很多, “我们不能放弃自主研发一些关键设备”。

地壳深部探测工程迫切需要重型探测装备技术, 项目科研人员通过突破和掌握核心技术, 研发出大功率、高效率、高精度和高性能的地震勘探系统、电磁勘探系统、无人机探测系统、超深钻探装备和深探软件平台等大型探测仪器装备, 取得了优于预期的进展成果。

“科研人员将进一步完善和规范管理指标、技术配备、人员训练和工程管理协调, 以稳健务实的科学态度, 迅速提升我国重型深部探测装备研发的技术水平, 为我国开展地球深部探测和深部找矿战略计划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深部探测关键仪器装备研制与实验项目负责人、吉林大学教授黄大年表示。

成果将用于找矿、地质灾害预测等方面

为找矿突破战略服务

“我国所面临的资源挑战是立项的第一出发点。”董树文曾在很多场合强调这一点。深部探测专项为我国找矿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吕庆田说, 深部资源探测所取得进展的应用前景在于, 将极大深化对19个成矿带深部成矿过程的认识, 为建立大陆成矿体系提供重要深部信息, 促进47个整装勘查区的深部找矿突破。

此外, 深部探测和科学钻探发现了一批对找矿突破具有战略性指导意义的线索:首次确认了含铬铁矿高压蛇绿岩套新类型, 为铬铁矿找矿突破提供了新方向;发现并圈出北方巨型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异常块体, 指示了超大型矿床的突破空间;穿透大庆盆地在含油的白垩纪盆地之下发现残存的沉积盆地, 为“大庆之下找大庆”提供了战略依据;在庐枞火山岩铁流矿集区, 发现了深部正长岩上百米厚铀元素富集带, 为深部找铀、重新认识火山岩型成矿体系和建立成矿模式提供了重要依据。

为人为因素导致放射性污染注入量提供定量参照基准

深部探测的另一重要内容是, 将元素周期表“画”在地球上。据了解, 地球物质成分包含元素周期表中的90个元素, 它们被称为地球的基因。矿产资源是由这些元素组成的, 生态环境是受这些元素及其化合物影响的。对地壳全部元素进行探测, 建立化学地球是解决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中国地质科学院物化探研究所研究员王学求介绍道, 通过部署1个网、3条带、10个矿区的地球化学探测项目, 科研人员取得了多项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 如创新性地发展了地壳全元素精确分析系统, 首次实现对81个指标 (含78个元素) 的高精度分析, 居于国际领先水平。该项目还建立了覆盖全国的地球化学基准网, 首次制作出全国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基准图, 圈定盆地砂岩型铀矿找矿远景区。

同时, 还提供了全国范围根据U (铀) 、Th (钍) 、K (钾) 含量计算的地面1米高度大气放射性剂量率, 为监测未来人为因素导致放射性污染注入量提供了定量参照基准。在环境污染以及预测未来变化方面, 项目还发现了全国重金属元素污染持续加剧以及CaO与酸雨分布密切相关的事实。

应力监测为地震预报服务

减轻地质灾害是地质科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院士石耀霖认为, 通过借鉴气象预报的经验, 地震预报也应该是从基于前兆的经验预报到基于物理机制的数值预报再到关键物理量———应力预报。

他分析说, 地震预报要搞数值预报, 从技术上有5个关键环节:对物理规律的认识、解方程的能力、建立结构物性模型、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我们不知道初始应力状态, 也无法计算绝对值。初始应力必须来自观测, 应力观测系统必须有国家级的部署, 地壳深部探测计划应该发挥独特的作用。”

历经5年, 该项目在青藏高原东南缘共建立了28个应力应变监测台站, 初步构建了该地区局域地应力监测网络。监测数据通过网络实时传输至位于北京的地应力监测数据中心, 积累了大量监测数据, 为地震预测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基础资料。

地球村时代的城市爱情 篇11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城市人开始流行过情人节。这一天,恋爱中的年轻人,结婚多年的夫妻,相约来到餐厅咖啡馆,在烛光下吃吃喝喝,献花送礼物,表达或追忆着爱情。

这是地球村时代城市爱情的一道风景。

当舶来的情人节流行开来后,就有人出来说中国也有自己的情人节,每年农历七月初七,传说中牛郎织女鹊桥相会,人间女儿月下花前,仰望星空,祈求自己能够心灵手巧,缔结圆满姻缘。但有人说,这情人节是一个只有女性参与的节日,并不是男女双方共同参与,因此算不得严格意义上的情人节。

没有情人节,并不意味着中国人寡情。从古老诗经的在水一方到汉代乐府的海枯石烂,从司马相如卓文君漏夜私奔当垆卖酒,到梁山伯与祝英台化蝶双飞,中国历史上许许多多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与传说,并不比别人的逊色多少。

尽管如此,在传统乡村生活时代,爱情从来不是中国婚姻生活的主题。

在中国传统观念中,男女之间结合,首先是为了繁衍生命,这是一种重大而艰辛的事业,需要极强的责任感与牺牲精神,至于浪漫的情感与个人的欲望,就排到了后面很远的位置。因为与中国传统的婚姻观念相比,罗曼蒂克本质上是自我的自利的,并不为了后代而承担太多的责任与牺牲。

今天,发源于现代欧洲的城市文明正引起全世界的效法。中国正在努力城市化,城市生活也因之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爱情已成为婚姻生活追求的主题,而以抚育子女、赡养老人为先的传统意识正变得越来越淡薄。

爱情本是男女相识之初产生的一种激情,它像美好的花朵,在青春年少时节开放。但是,它并不是一种永久不变的情感形态。在经历了爱情之后,人类情感常常会转入下一个阶段,即建立家庭、养育儿女的亲情阶段,这就好比花期已过,花儿凋谢,就该进入结出生命果实的秋天一样。

但城市人不这么想。他想永远拥有激情,永远享受爱情,犹如想让花儿永远开放不败一样。这当然不可能。当发现爱情不可能之后,城市人并不转而正视与接受婚姻家庭的现实与责任,而是转向对内心欲望的跟随与满足。这就导致对快餐式爱情的追逐,以不断变换伴侣来填补短暂的欲望,以感情的数量取代了感情的质量,以追求爱情始,以放纵欲望终。

现代城市社会对于这种生活方式显示出前所未有的宽容态度。不仅如此,对于另外一些曾遭到歧视、压抑与遮掩的生活方式,比如不婚不育的独身主义、婚而不育的丁克族、单亲家庭、同性恋等等,都不时有人发出呼吁,要求人们以宽容之心来善待它们。这种态度正在成为一种现代文化的标志。如果有谁对这些生活方式抱有过深偏见,往往会被视为一个不合格的现代人。

城市人婚姻与家庭生活以情感欲望为主题,显示出一种内卷的特性。它很可能是地球村时代的产物之一。

生活越优裕,越浪漫,生育愿望与生育能力就越下降,这是社会学家早就指出的一种古远的现象。由于现代交通与传播媒介日益发达,世界各文明地区之间相互影响越来越强烈,处于发达阶段的主流社会的生活态度与生活方式,比如爱情至上这类观念行为,都会在全球范围内引来众多的赞同者、附和者与模仿者。

更微妙的是人类生育方式正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革命时期。现代生物基因技术越来越成熟,试管婴儿与克隆人的出现,标志着人类性与生育的分离正在变成现实。它无疑对现代人产生了一种暗示:人类已找到更有效率的繁衍方式,传统生育方式将遭到淘汰。同时,在地球资源无法养活过多人口这类警告声中,人类第一次感到自己变成了累赘。这对生育神圣的人类观念自然又是一大打击。

中国成为独生子女的国度,虽然仍旧操心与操劳,但是与多子女家庭相比,生育负担毕竟减轻了许多,这无疑也产生了一种生育解放的效果,使人们有精力有时间大谈感情而不用过分担心责任问题。

地球村 篇12

前不久有消息称,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NASA) 、阿拉巴马大学汉兹维尔分校 (UAH) 等多加机构研究人员观察到了迄今最大伽马射线爆发。人们可能会对此紧张不安, 担心来自太空的大量伽马射线会让地球爆炸, 或把地球烤焦, 使地球上的生物走向毁灭。不过, 最新研究分析表明, 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

这次是迄今最大伽马射线爆发

去年4月27日, 遥远星系中一颗濒死恒星发出了一股明亮的光, 成为全世界天文学家关注的焦点———这是一次伽马射线爆发 (gamma-ray burst, GRB) , 被称为GRB 130427A, 也是有记录以来最大的一次爆发, 耀斑亮度为有史第二。

NASA的费米伽马射线太空望远镜拍到了它发出的伽马射线的最初的波, 仅在爆发的前3秒, 就出现了“巨大的爆发”。雨燕伽马射线探测器也几乎同时探测到了这一爆发, 并迅速向地面观察站传达了它的位置。

研究人员称, 他们探测到一个耀斑, 峰值达到天文学亮度级别的7级, 耀斑亮度为迄今伽马射线爆发的第二, 即使用双筒望远镜也很容易看到。根据费米大区望远镜 (LAT) 的探测, 伽马射线达到95Gev。但耀斑亮度与高能伽马射线之间的关系, 却与理论预期不符。

不会烤焦地球

由于伽马射线爆发而把地球烤焦的可能性很小。研究人员解释说, 去年4月份伽马射线大爆发时, 地球确实位于冲击的中心, 我们正对着直接冲击。但塌缩的恒星产生的爆炸离我们非常遥远, 到达地球时已经变得很微弱。这些爆炸是大爆炸后早期宇宙形成的一部分, 这部分区域有大量更轻的元素。而在离地球近的地方, 有大量更重的元素会遏制恒星塌缩。

费米伽马射线爆发监测仪 (GBM) 主要研究员迈克尔·布里格斯说:“我们的观察显示, 在目前宇宙中, 伽马射线爆发并不普遍。”

另一位研究员迈克尔·伯吉斯也说:“这些爆炸发生在更年轻的星系, 而我们处在目前宇宙中最老的星系。因为当你仰望太空向深处看, 就是在沿时间之流向过去看。”所以任何外面的爆发, 都来自极其遥远的地方, 等它经历了极漫长时间到达地球时, 爆炸威力早已所剩无几。

相关恒星非常巨大。伽马射线爆发研究负责人罗伯·普利斯说, 我们能事先看到大量警兆, “我们能清楚看到它们吹出的风在前进, 并能事先知道这些风要去哪儿”。恒星事件产生的伽马射线爆发更像是步枪, 而不是散弹猎枪。只要不是离它很近, 并且不是直接位于弹道轨迹上, 都不会有事。

事实上, 研究人员同时也在观察一颗离地球更近的名为Eta Carinae的恒星, 这颗恒星被称为超超巨星, 有可能会塌缩产生伽马射线爆发。“但它对我们的伤害却被定在5级以内。”普利斯说, 虽然这些事件在宇宙中经常发生, 但在每个星系发生的概率只不过“每百万年一次”。

奥陶纪生物大灭绝

最近一个新理论提出, 伽马射线爆发导致了地球历史上一场大规模的灭绝, 即4.5亿年前的奥陶纪大灭绝, 比恐龙灭绝那次要严重的多, 当时三分之二左右的物种毁于一旦。

伽马射线“袭击”地球时, 会破坏地球大气层平流层的分子结构, 形成新的氮氧化物, 使得地球被一层“棕褐色的烟雾”包围, 臭氧层也遭到严重破坏。这时, 紫外线强度比正常情况要强至少50倍, 足以使地表生物丧命。这一时期, 大多数生活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生物, 尤其是海洋浅水生物几乎都灭绝了, 而深水生物则幸免于难, 这也是“伽马射线说”的有力佐证。伽马射线的第二个影响是, 大量氮氧化物使地球大气层温度下降, 地表降温, 进而导致冰期的来临。在这次生物大灭绝之前, 地球上“超乎寻常的温暖”。

但也有科学家认为, 用伽马射线来解释奥陶纪生物灭绝现象, 这种说法还有待于进一步检验。

探索爆发原因

伽马射线爆发的起源和进化是科学家感兴趣的, 其中一个原因是, 在大爆炸时有许多类似的事件, 理解这些现象会为我们研究宇宙起源提供线索。

当一颗恒星塌缩时, 其景观看起来就像用咖啡棒搅拌咖啡, 搅拌的中心是颗黑洞, 除此之外科学家不知道更多的信息。这种搅拌会产生强大的能量流, 即伽马射线爆发。伽马射线爆发也是宇宙中最明亮的爆发。

科学家认为, 伽马射线爆发是在一颗大质量恒星的内核用光了核燃料时引发的, 其内核在自身重力下发生塌缩形成一个黑洞, 然后黑洞发动了粒子喷射, 一路旋转着穿过正在垮塌的恒星, 以近乎光速喷入太空。伽马射线是能量最高的光。围绕着黑洞的热物质和喷射范围内的垮塌所产生的内部冲击波, 被认为是发出高能 (百万电子伏特级) 伽马射线的辐射源, 这些射线的能量大约是可见光的50万倍。科学家认为, 当喷射猛烈撞击它周围的物质时, 发出了伽马射线, 形成了外部冲击波。

挑战现有理论

阿拉巴马大学汉兹维尔分校研究人员称, 他们探测到伽马射线爆发就像蛋糕外面结了一层冰霜。但用数学模型来检验时, 却与费米大太空望远镜 (Fermi Large Space Telescope) 传感器获取的真实数据不符。

“我们以为, 这种耀斑的可见光来自内部冲击波, 但这次爆发显示, 它一定是来自外部冲击波, 产生了能量最高的伽马射线。”费米小组成员、马里兰大学的希尔维亚·朱说。

对一次伽马射线爆发而言, 它是相对较近的, 它的光旅行了38亿年到达地球, 但这一距离只有通常伽马射线爆发的1/3左右。意大利雨燕小组布雷拉观测台的吉安佩罗·泰利亚弗利说:“但根据雨燕和地面望远镜的详细观察, 清晰显示GRB 130427A的性质更像通常距离的爆发, 而不是离得这么近。”

上一篇:岗位管理技术下一篇: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