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教课堂地球和地球仪

2024-10-19

优教课堂地球和地球仪(共8篇)

优教课堂地球和地球仪 篇1

“地球和地球仪”(第二课时)“经线、纬线”课堂教学构思  (-12-30 16:21:34)     一、教学思路初一学生对地球知识感性和理性认识都很少。本节课内容抽象,同时又是学好地理的基础,故可以在活动中学习知识、培养技能。本节课采用分组观察、比较、讨论、动手制作的方法,让学生在实践观察、探究发现、讨论交流、合作互助中学习。     1.新课引入:讲故事“救援海上遇难的船”提问:救援船是怎样准确而迅速找到遇难船的?     2.新课学习:①分8个小组,每组4~8人,每小组2~4个地球仪,发一张教师提前打印好的空表格。地 球纬 线经 线形状特征长度情况指示方向零度线的确定度数范围度数变化规律相同度数的区分半球分界线 ②各小组讨论,可分工纪录各部分内容。教师指导,帮助解答学生的问题。③根据讨论情况约15~20分钟后,各小组向全班汇报本组讨论结果。每个小组向全班汇报表格中的一项内容。教师订正表格内容,各小组将提交表格贴在黑板前。④教师再指导同学们认识以极地为中心的经线和纬线特征及低纬、中纬、高纬三个区域的划分,认识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⑤每个组发一颗标有南、北极的乒乓球,要求标出0°经线、180°经线、西经20°经线、东经160°经线;赤道、南北纬30°和南北纬60°的纬线、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⑥完成后,各组派一位代表上讲台,互评各组填表情况和手工制作成果。评出优秀作业在全班展示。     3.课堂小结:根据各小组的学习效果(表格完成的速度与质量)及学习态度(积极性、主动性和学习热情),对每个小组都给予一定的鼓励型评价。比如:某小组互帮互助的学习精神,或团结合作、积极主动的学习热情等都值得表扬。     二、构思意图小组协作学习的形式既利于学生自觉、主动地交流合作、互帮互助,又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这张讨论图表中的问题,经过学生在民主、活跃、热烈的气氛中自己观察、交流,集思广益,发表自己的意见,参加讨论的成员不必考虑自己说的是否正确,同时在讨论中学会倾听、尊重他人的意见。集体的手工制作是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实践。整个新课学习过程符合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然后指导实践的认知规律。教师在讨论中可以随时参与、指导任一小组,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和探讨。新课程不仅仅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更关注学习的过程、方法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发展。本节课最后采用鼓励性评价小结,以培养保护学生创新思维。本节课使学生获得了通过自己探索得来的知识,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判断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及合作参与意识、自尊和自信,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充分体现了在活动中渗透教学主题,在参与中领会教学内容的新课程改革思想。

优教课堂地球和地球仪 篇2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 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 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 愚者问得笨。”所以, 在课堂教学中, 如何“问”更是一门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的艺术。

《地球仪》是七年级 (上) 第三章的第2节, 内容较多, 由于是模型的初次教学, 会涉及到很多抽象和三维空间的东西, 这些内容的跨越对于刚进入初中的学生来说是个难点, 如果我们课堂的学习气氛不好的话, 就会如一潭死水, 枯燥乏味。那么这节课中如何设计问题, 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就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情绪至关重要的一点。

【案例描述与分析】

一、“问”要问的不多不少, 恰到好处

为了能抓住细节, 使学生知识点能梳理清楚, 做到一步步从细节中掌握和理解经纬线和经纬度, 关于最初的《地球仪》中经纬线的设计如下:

【片段】指导学生对比观察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 找出异同, 并完成任务 (见下表) 。

利用这样一个半开放性的提问, 可以给学生足够的自我开发空间, 提出的问题看似很多, 其实学生只要慢慢跟着剥丝抽茧, 在完成任务的时候, 在情绪上也会觉得轻松且有成就感。因为他们不仅自己解决了问题, 还在对比的观察中, 使得自己的思维得到了训练和提升, 上课讨论的气氛也更加轻松明朗了, 汇报的气氛也变得积极而有挑战, 同时在“经线和纬线有几条”的探究中, 更是让学生提出了自己对自己的质疑和自己对他人的质疑, 甚至于对老师的质疑。

所以课堂提问的数量, 也正如中国的一句古话一样:“增之一分则太长, 减之一分则太短。”要做到提问的数量不要太多也不要太少, 多了少了, 都会影响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影响提问的质量, 对于学生思维的推进和积极性的调动都会有一定的影响。

二、“问”要问得合适, 问得合理合情

由于教师课前没有精心钻研教材与根据学生实际创设课堂提问, 上课时经常信口开河, 想到什么问什么。这些随意提出的问题, 有些过于简单, 学生不用思考就可随口回答。比如“对不对”“好不好”“是不是”, 这种提问, 不但不能激起学生思维, 反而会使学生思维受到抑制, 容易使学生养成不假思索、随意应付的坏习惯。另外, 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又过于深奥, 使学生无从答起, 课堂就会出现冷场, 教师只能自问自答, 这样的提问既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 又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问”得合适就是要符合学生的实际知识储备, 善于引导学生去主动发现

师:要想标定不同经线的经度, 首先必须先标定0°经线。你知道国际上规定的0°经线是哪条吗?以0°经线的提问为导线, 引导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出0°经线, 然后指导学生找到它所经过的那个点——英国伦敦的格林尼治天文台, 再指出也称为本初子午线, 这样的提问和活动, 既让学生学的轻松, 又让学生从活动中自己找出了这条经线的特点, 从陌生到熟悉, 让学生有亲切感, 从抽象到具体, 使学生有兴奋感, 让学生意识到学到知识并不难。

2.“问”得合理就是提问要先易后难, 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问题的设置要有合理的程序性和阶梯性, 要善于把一个复杂的、难度较大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个相互联系的问题。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知识水平和能力, 分层次的进行问题情景设计。如概念的理解、例题的要求、练习的完成都具体分层次。从而使问题的提出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近及远, 循序渐进。

【片段】

请你在地球仪上找出美国纽约, 并写出它的大概的经纬度, 然后判断其属于东西半球、南北半球中的哪个半球, 并指出其属于高中低纬度的哪个纬度。在教师的帮助下, 学生不仅学会了如何写出经纬度, 并循序渐进地学会了如何判断, 总结出了判断的规律, 然后教师再让学生独立合作讨论完成北京经纬度的判断。

这样的问题设计让学生由简单的经纬线的寻找和记录, 再根据经纬线判断半球, 避免了高不可攀, 把提问的过程当做一个阶梯, 有步骤地启发学生循序渐进, 使问题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易到难, 体现了教学的层次性, 使学生经历由不懂到懂、不会到会、由会再到运用的过程, 体现了学生学习的层次性。整个过程中, 使学生感觉到只要愿意“跳一跳都能摸得着”, 只有“跳一跳才能摸得着”, 同时让学生有收获的喜悦和成就感。

三、“问”要问到学生也有“问”

课堂教学应是师生互动的过程, 然而一些教师却将课堂提问视为自己的专利, 只让学生学会“答”, 学习如何回答别人已经解决了的问题, 这样学生就会越学越没问题。所以我们提问的形式应该不仅仅是教师的问, 还应该是学生的自我提问和互相提问。

【片段】

比如在《地球仪》中关于东西半球的划分:我先是自己提出划分东西半球的经线是20°W和160°E, 那么由于刚讲解完0°和180°经线, 在这样的情境下, 就很容易引发学生提问:为什么不是0°和180°经线?然后再让学生把问题扔回给其他学生, 再由学生去讨论并解决问题。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学生对教师提出了质疑的同时, 自己的思维也同时会产生矛盾的撞击, 当矛盾产生时, 教师再恰当地引导学生去想办法解决矛盾, 这就是一个思维的推进和提高, 不仅启发学生进行自主的学习, 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让学生享受质疑, 提问和解惑的快乐过程, 感受自己提问的成就感。

“地球和地球仪”教材探析 篇3

一、“地球和地球仪”内容总体变化

1. 新旧课标内容对比

“地球和地球仪”是地理学科的核心知识之一,对其它地理知识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不论是《2011版课标》还是《实验稿课标》都很重视。因此,从位置的安排上来说,它都被作为地理学科的开篇,排列在课标的首要位置,这样从远到近、从大到小的安排顺应学生认识知识的特点,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那么新旧课标对于该部分内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通过表1进行如下对比。

分析表1可以看出,不论是《2011版课标》还是《实验稿课标》,在“地球和地球仪”的要求上,大的方面没发生变化。但在“地球的形状、大小与运动”的小栏目中,出现较大变化。

变化一:《实验稿课标》具体的标准有3条,而到《2011版课标》中修订为4条,增加“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增加的该项“标准” 是从《实验稿课标》的活动建议中“用地球仪来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迁移而来的。但和《实验稿课标》相比有明显的变化:明确这是一项必须进行的教学内容,而不是在《实验稿课标》中可选可不选的“建议”,该条标准的内容在地位上有所提高。

变化二:演示地球运动方法的范围有所扩大。随着时间的推移、科技的发展,演示地球运动的方法可以是地球仪;也可以就地取材用手电筒和其它球体相配合;还可以用三球仪;学生也可以上网下载有关地球运动的课件。而非《实验稿课标》中所建议的仅有地球仪一种方式,这种修订适应了时代的发展。

变化三:降低要求。《实验稿课标》有关地球的形状要求“让学生能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该项标准要求较高,超出学生的能力范围。作为一名刚上初中的学生,虽然在小学接触过太阳、地球和月球三方面的知识,了解地球是一个球体。但由于年龄较小,生活经验不丰富,要求提出证据说明地球的形状显得要求太高,不用说初中学生,就是高中学生也很难提出证据来说明地球的球体形状。因此,《2011版课标》中修订为: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修订后的标准建立在学生已经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的基础上,不过更重视学生对其认识的探究过程,这样的变化符合新课标要求注重学生获得知识过程的理念。对于地球大小的要求保持不变,均要求从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三个方面来描述。

变化四:表述上的变化。《实验稿课标》中有关地球的运动表述为:“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显得生硬拗口、逻辑混乱、表述啰嗦。修订后的课标为:“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言简意赅、一目了然。新旧课标关于地球仪的内容均提出:“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保持不变。

变化五:《实验稿课标》中“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修订为“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通常经纬网存在于地球仪或地图上,在实际地球上并不存在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构成的网络。其次,地球的某些特殊地点并不存在经纬网,如极地只有纬度而无经度。《实验稿课标》中该标准在表述对象上既泛化了经纬网覆盖的范围,又和标题中的地球仪不完全吻合。因此,《2011版课标》对于学生的经纬线知识的要求更明确、更具体,也在原来基础上降低了要求。

2. 新旧课标活动建议对比

《实验稿课标》和《2011版课标》在活动建议上也出现明显变化,具体见表2。

变化一:《实验稿课标》中有关“地球和地球仪”的活动建议由3条修订成为《2011版课标》中的2条,把“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从“活动建议”修订成“课标内容”。

变化二:《2011版课标》明确提出开展地理观测、动手制作等要求,呼应前面标准中有关“知识与技能”的要求。《实验稿课标》中要求学生会“比较”高于《2011版课标》中的会“观察”,修订后降低了难度。《实验稿课标》中“不同季节”修订为“不同季节(或一天内)”,时间长短发生变化。“正午太阳光”修改为“太阳光下”,删去“正午”一词,该词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很难弄清,降低了教学难度。“影子的长度”修订为“长度的变化”,表达要求更明确。增加观测影子方向的内容,旨在为高中地理太阳方位的学习做好铺垫。“用乒乓球或其它材料制作简易地球仪模型”在新旧课标中保持一致。

二、“地球和地球仪”内容变化意图

1.顺应时代和社会发展

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要求地理课程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方面,能够实现其独特价值,从而更好地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和深化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理念。所以地球和地球仪相关内容的修订符合社会的变化和时代发展的要求。

2.减轻学生负担

课标是教材编制的依据。新课程要求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的现状。《2011版课标》的修订暗合新课程的理念,切实减轻学生负担,降低教学难度,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如《实验稿课标》中“比较不同季节正午太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度” 的修订。按照原制定者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活动”来理解某地12:00时,物体影子长度的变化,但该原理涉及高中地理地球运动的内容,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太深、太繁,学生难于理解,所以删除。

三、“地球和地球仪”内容教学建议

1.密切联系学生实际

《2011版课标》要求“地理课程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突出反映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地理现象和可能遇到的地理问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和生存能力”。地球和地球仪的知识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大部分学生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因此,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要选择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理解其形成的地理背景,提升学生的生活品位,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如在地球的运动中可以用学生小时候就熟悉的儿歌“地球大,月球小,月球绕着地球跑;太阳大,地球小,地球绕着太阳跑”,来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这样做不仅能提高教学效果,而且也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

2.激发地理学习兴趣

《2011版课标》提出:“关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是要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学生生活。教师可通过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组织教学,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组织多彩的教学活动。如在“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划分”的学习中,教师可将学生分成四组,通过让学生观察地球仪,找出东经和西经、南纬和北纬的划分依据;它们各自有什么特点,以小组竞赛的方式看谁先完成任务。学生对活动参与热情高、兴趣浓,教学效果自然也好。

3.注重衔接高中地理

《地球和地球仪》说课稿 篇4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中国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设计与课件设计等方面谈谈对本节课的认识。

一、教材分析

(一)本节的课标要求及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了解地球和地球仪的有关基础知识

综合课程标准的理念、目标和内容标准,本部分设计的重点不仅在基础知识方面,更是偏重于能力培养和科学教育。考虑到学生在 1—6 年级的《科学》和《历史与社会》课程中,都学习了一些有关地球和地球仪的知识,7—9 年级的地理课程中没有必要作简单重复。此外,地球作为宇宙中的一个天体,也是目前惟一适合于人类生存的星球,所以学生认识地球是必要的。而地球仪正是用来帮助人们认识地球的模型。所以课程标准为实现本学习目标而选取的内容是“地球的形状、大小与运动”和“经纬网”。2、了解地球仪的作用,逐步建立地理空间概念。

地理是研究空间的学科。地球及其运动的学习需要有较强的空间思维能力。7年级学生在学习地理的一开始就学习地球及其运动,在建立空间概念方面是比较困难的,利用地球仪可以帮助学生逐步建立地理空间概念,引发学习兴趣。可以直观地了解地球的形状、地表海陆分布、各地理要素的空间位置和空间分布等,还可以形象的演示地球的运动,帮助学生理解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具体标准:

1.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2.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3、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二)《地球和地球仪》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地球和地球仪》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①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②地球的模型 — 地球仪③纬线和经线④利用经纬网定位四部分内容。认识地理环境,就必须了解有关地球的知识。在学校地理课程中,从小学、初中、高中,几乎无一例外地是从地球开始。《地球和地球仪》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地球的基础知识和学习运用地球仪的基本技能,初步 建立球体的空间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这是学生学习地理的基础。因为这部分内容不仅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而且还在军事、航海、航空和旅行等方面广泛应用。《地球和地球仪》这部分教材着力体现了地理课程标准中学习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能否较好地完成这一节的教与学,关系到这一章的教学效果甚至整个地理教学的效果,为学生今后学习地理乃至高中地理奠定了基础。

(三)本节教材分析

认识地球形状和大小:地球的形状学生早已熟悉,所以重点不在于让学生知道地球是球形的。教材选取了 4 个较有代表性的例子:“ 天圆地方 → 天如斗笠,地如覆盘 → 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球体 → 地球卫星照片”,十分概括的表达了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同时,设计了两个“活动”:“海边看船”和“月食现象”,让学生站在古人的角度,实验、观察和思考大地的形状;并引导学生讨论: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关于地球的大小,教材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三个数字来描述。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地球仪是缩小了的地球的模型。地球仪与地图不同,地球仪上没有长度、面积和形状的变形,其经纬线和地理事物的形状、方向、相对位置与实地基本相符,因此是我们直观、逼真地了解地球全貌的工具。教材中安排制作地球仪的活动,主要目的是通过制作地球仪,使学生了解地球仪的基本结构,建立球体的空间概念。

纬线和经线: 经纬线是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由于初中学生的头脑中很难建立球体的空间概念。所以教材一开始首先给了一幅“简化地球仪上的点和线”的图。让学生明确地球仪的组成和用来确定位置的经线、纬线和经纬网。并给了一组阅读材料:本初子午线的地面标志和赤道纪念碑。关于纬线和经线,纬度和经度的分布规律,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划分以及一些重要的经纬线,教材是通过一组活动来完成。学生活动时要围绕观察地球仪展开,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地球是宇宙空间的一颗普通的行星,是人类之家。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轴、两极、本初子午线和赤道,知道经线和纬线的特征及经度和纬度的分布规律,知道低纬度、中纬度、高纬度的划分方法,记住东西两半球和南北两半球的划分方法。

2、能力目标:

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纬线、赤道、两极、南北半球、东西半球和本初子午线;了解经纬网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能够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任何地点的位置。

3、情感目标:

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与大小的认识过程,知道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无穷尽的,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空间思维能力,为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奠定基础。

三、教学建议

关于“地球形状和大小”教材分析是:通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使学生认识到“人的认识水平是可以不断提高的”。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的不规则的球体,但是由于其赤道半径与极半径相差甚小,所以把它看成是一个正圆球体,这样可以为人们研究地球提供方便。

关于“地球仪”的教材分析是:地球虽然只是宇宙中一颗小小的行星,但对于人类来说体积还是太大了。为了更好的研究它,建立空间概念,人们仿照地球按比例缩小制成了地球仪。地球仪上的经纬线是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经纬线在实际的地球上是看不见的,经纬度的划分也是人为规定的。地球在不停的绕假想的轴---地轴转动,地轴目前指向北极星,它与球面的两个交点分别是南极点和北极点。为了让学生明确,可以使用地球仪模型和动画演示,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

关于“经线和纬线”的教材分析是: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都是假想的。课本上提出的问题有利于学生观察、总结经纬线的特征。[教学方法建议] 关于“地球的形状”教学建议:在课前教师要准备地球仪,每人一个(或2---4人一个)。建议采用观察法和讲述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画图、观看图片或动画,补充一些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资料,使学生受到有关科学史的教育。引导学生通过联系实际,想象并提出证据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为了加深对地球准确形状的正确认识,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赤道半径与极半径图,按照所给数据计算得出二者相差21km,再引导学生思考21km与地球平均半径的比值,使学生认识到地球的形状接近于正球体。利用学过的公式,计算赤道周长,使学生知道赤道是地球上最大的圆,为纬度、南北半球的划分埋下伏笔。

关于“地球仪”的教学建议是:建议用观察法、讨论法和演示法。为了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教师可以提出一些观察作业,注意作业内容要明确、清楚,如地球仪是什么形状的?为什么?地球仪如何摆放?地球仪的“身子”形状如何?地球仪是否转动?如何转动?学生在观察和小范围的讨论后,教师通过提示、追问等将学生的思路明确,并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回答问题,得出正确的结论,切忌教师自己讲述或将答案直接写成板书灌给学生。地球仪是按地球形状缩小而成的(实际是一个特殊的立体地图),通过计算使学生明确地球仪比地球缩小的倍数很大,所以地球仪都做成正球体,让学生认识到这一点,为以后讲经线和纬线、经度的划分打基础。为了使学生明确地轴的作用,可以先提出问题“球是如何转动的?”让学生用篮球演示球在地上乱转的情况,再让学生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绕地轴斜着身子转动的情形,通过演示试验使学生明确地轴在地球自转中的重要性。在提出问题“地球斜着身子转动,地轴指向哪里?”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配合动画演示,使学生明确地轴、两极的位置,形成空间概念

关于“经纬线”的教学建议:利用讲述法、小组讨论法和问题解决式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使学生认识到地球仪上纵横交错的线叫经纬线,它们是认识地球上任一地点的方式,经线和纬线垂直相交成网状就是经纬网。对于经线、纬线知识,重点在于了解经纬线的特征及其不同之处,教师可以采取小组活动的方式,4—6人一组,分析经线和纬线的特征,15---20分钟之后进行小组汇报讲解。小组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小组同学观察经线和纬线,对照课本介绍,汇报时自己小组制定介绍经线与纬线的方法。学生充分活动、观察、介绍之后,教师对各组同学的表现给与肯定和补充,并引导学生评价各组讲解方法的优劣,介绍对比法是地理学习中常用的方法,它可以明确同类事物之间的差异性,最后引导归纳、对比总结、列出表格。归纳时重点强调:纬线是不等长的圆,经线是半圆,两条正相对的经线可以组成一个圆圈。它们是经纬度划分和半球划分的基础。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经纬线的概念,可以配合动画演示,使学生有明确的空间认识,对于不同的学生可以分层次教学。

四、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重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仪、地球上的经线和纬线

难点:经线和纬线的特征

教学手段:地球仪模型,经线和纬线、地球大小和形状、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等动画媒体、世界两半球挂图

教学过程:

[引入] 我们都知道人类生活在地球上。但是地球到底是什么样子、有多大?可能没有几个人能够准确地说出来。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方案一)

[教师引导] 阅读课本“读一读”,了解人类认识地球的阶段,并举出生活中的实例来说明地球的形状。(学生看书、思考、回答)

[教师讲解]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地球的认识不断深入。通过地球卫星的精确计算,发现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请观察地球赤道半径与极半径图,计算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差值、赤道长度(学生计算、回答)

[承转] 地球很大,怎样才能更好的研究它?人们制作了它的模型----地球仪。地球仪为什么做成正圆呢?(学生回答)

[板书]

二、地球仪---地球的模型

[提问] 地球仪由哪几部分组成?地球仪上有哪些地理事物?地球仪如何转动的?南北极点是如何确定的?(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回答)

[演示讲解] 地球仪由底座、固定架、球、地轴组成的;地球仪上有各种符号、文字、颜色用来表示陆地、河湖、海洋、山脉、城市等。还有经线、纬线、南北极;地球仪是绕地轴转动的,它指向北极星附近,是一个假想的轴,与球面的交点为北极点和南极点

[承转] 想一想为什么要在地球仪上画许多的线呢?(学生回答)是为了确定地球上任何一点的位置和方向。所以下面我们重点研究这些线------经线和纬线。同学4人一组,观察地球仪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什么样的线是经线?什么样的线是纬线?

经线和纬线,哪个是半圆,哪个是整圆?

所有的经线和所有的纬线是否相等?

经线和纬线各指示什么方向?

在地球仪上你能画出几条经线和纬线?

(学生代表发言,教师归纳总结,带领学生填表对比二者的区别,加深印象)

[板书]

三、经线和纬线 [巩固练习](方案二)

[教师演示] 动画演示“从天圆地方→麦哲伦航海认识的形状→精确测量的地球形状”,提示学生思考: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可以分成哪几个阶段。能否用示意图表示出来(学生思考)

[提问] 地球真正的形状如何描述?(学生回答,教师引导)

[板书]

一、地球的形状

[教师板图] 我画出我想象的示意图,同学们看看如何。你们可以找自己的观察、想象画图(学生笔记本上画图,鼓励不同,如果有教师要展示并予以鼓励)

[讲解] 地球的正确形状是“两极略扁的不规则的球体”,为了研究方便,我们取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km [应用强化] 你能否举出几个例子说明地球是球形的(学生讨论回答)

[承转] 地球对于我们来说实在太大了,要研究地球上有什么,不可能一一去看看,怎么办?就需要建立地球的模型即地球仪。每个同学有一个地球仪,观察它的转动情况、形状、球面上有些什么?(学生观察、回答)

[板书]

二、地球仪

[学生演示动画] 篮球不绕轴转动,就会在地上乱滚,而地球仪是绕地轴运动的,始终自西向东绕地轴转动

[教师引导归纳] 地球是自西向东绕地轴运动的,在转动过程中始终斜着身子绕地轴转动。地轴与地球有两个交点即南极和北极。在摆放地球仪时,将地轴指向北极星方向,大家摆一摆,互相评判一下(注意教室的方向)

(学生观看:地轴、两极的空间位置)

[讲解] 地球仪是按地球形状缩小而成的(实际是一个特殊的立体地图),因为它比地球缩小很多倍,所以地球仪都做成正球体

[提问] 地球仪上有什么地理事物?(学生回答)

[教师指导] 在地球仪上有纵横交错的网---经纬网,通过它可以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位置,当然在真正的地球上没有,它是人为画出来的。下面我们学习经线和纬线的知识。

[板书]

三、经线和纬线

[提问] 请同学们分组,先看书,观察地球仪,然后讨论完成表格内容(学生看书、填表,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演示动画、讲解] 经纬线在形状、长度和指示方向上都是不同的,比较二者的不同利于我们更加明确它们的特征。这是地理学习中常用的方法---比较法。

【板书设计】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三、经线和纬线

线 纬

线 概

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 地球仪上顺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 圆弧状况

半圆,两条正相对的经线可以组成一个圆圈。圆,每条纬线可以自成一圈 长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①让学生感知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大致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

②会用相关数据说明地球的大小。

③会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并能制作简易地球仪。

●○重点和难点

重点:会观察地球仪。

难点:会观察地球仪、使用地球仪。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地球仪、学生地球仪、乒乓球、铁丝、胶布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但是,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我们自己却不容易看见。站在地球的表面,我们无法看到地球的整体面貌。那么古代人是如何了解地球是一个巨大球体的呢?时至今日,我们能在自然界找到哪些可以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呢? 导课在于激发学生进入学习过程的兴趣。

讲授新课

一、地球的形状、大小

①地球的形状

展示课件 地球卫星照片

提问 地球是什么形状?(学生看图讨论后会得出:是一个球体。)引导 地球是一个球体,在今天看来已经是再简单不过的问题,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人们对地球的认识,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展示课件 教材图1.1 学生讨论学习,小组可以相互交流一下,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通过互相讨论探究,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天圆地方→天如斗笠→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球体→地球卫星照片)提问 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你能说出哪些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吗? a.(可能出现的事例);站在海边,遥望远处驶来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展示教材图1.3)解释 假设地球是一个平面,我们会看到什么现象?(学生讨论)这样引入新知识点,有亲和力,比较贴近学生生活,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总结:如果地球是一个平面,我们会看到船由远而近,由小变大,船的整体都能看到。)b.(事例2)发生月食偏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教师及时展示课本图1.4月食照片帮助学生理解。)(教师及时表扬这些同学。)启发引导学生思索、观察。

c.还有地球仪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提问 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地球是球形的?(小组同学可以充分的讨论,教师启发、解释。)总结 准确反映地球形状科学证明是地球卫星照片。讨论 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中,你感悟到了什么?(让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多鼓励。)总结 任何一个真理的发现都不是轻而易举的,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甚至以生命为代价。

通过对该知识点的探究,使学生理解一个道理:一个真理的发现,需要多方考证,不能简单下结论,培养学生一种为探索真理而肯吃苦的精神。

②地球的大小

引入 现代的科学技术不仅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精确地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

展示课件 课本图1.2地球的大小

让学生读出:地球的平均半球6371千米,地球的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地球周长约4万千米。

讲解 精确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赤道半径的长度比北极半径的长度多21千米。实际上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来比是微不足道的。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我们通常用平均半径来表示地球的大小。

引导学生在看图的基础上说出这些数据。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展示 地球仪

学生观看自己的地球仪。

提问 观察地球仪,请同学们动脑筋思考: ①地球仪与地球真实的原貌有什么区别? ②地球仪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启发学生积极回答,不完整的让其他同学补充,教师及时表扬、鼓励、随时启发、纠正、解释。

讲述 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教师再继续总结补充地球仪的特点。

①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②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这样可以方便我们了解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

③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的地理事物,例如,用于确定地理事物的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

④地球仪上还有一个能使地球模型转动的地轴,而这个地轴在地球上却没有。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地球仪的外貌,并与真实的地球作比较,使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自己总结地球仪的特点。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和归纳表达能力,还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所学知识的要点。

三、制作简易地球仪

地球仪为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提供了很多方便,同学们一定想拥有自己的地球仪。下面各小组利用准备的材料制作一个地球仪好吗? 引导学生参看教材第4页的活动进行制作。在制作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指导,强调制作环节中的要领,通过制作地理仪起到巩固本节知识的作用。最后,评出制作最好的优胜组,进行表扬。

通过制作起到了巩固本节知识的作用。锻炼了学生动脑、动手习惯。

课堂小结

和学生一起回忆本节学习的主要内容。

地球和地球仪

●○教学目标

①比较和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

②熟练地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地理位置。

●○重点和难点

重点: ①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②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难点: ①东西半球划分。

②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教学准备

教学地球仪、学生地球仪、地球卫星照片课件、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并通过制作简易地球仪初步认识了赤道、地轴、两极。如何利用地球仪判读地球上任何事物的地理位置这就是这一节将要学习的内容。

利用设问为新授课内容留下悬念。

讲授新课

一、认识纬线和经线

展示课件 教材图1.7(简化地球仪上的点和线)学生结合自己的地球仪观察思考,同学先小组交流,推荐发言人回答下列问题。

①纬线的特点,经线的特点。

②认识地轴、南极、北极。

(让学生到黑板前指着地球仪说出,对说得好的同学应及时表扬。)提问 地球真有一根轴吗?地球表面能画出多少条经线和纬线?(学生很快找到答案)展下课件 教材图1.10(地球仪上的经线)和教材图1.11(地球仪上的纬线)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通过小组活动达到互帮互学的目的。

由浅入深地学习。

引导学生读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①经线呈什么形状?纬线又是什么形状?(教师指图,学生很容易自己说出。)②认识本初子午线、赤道;区别南纬、北纬、东经、西经。让学生读出赤道、本初子午线的度数。(教师指图,学生读自己的地球仪,反复认识。)展示板图 五带分布图

③引导学生继续找出:北回归线、北极圈、南回归线、南极圈。

④请同学们在图上描画出0°、30°、60°三条纬线,教师补充低、中、纬度的划分。(让学生在地球仪标出低纬、中纬、高纬的三个区域。)展示课件 教材图1.12和教材图1.13;学生结合地球仪找出赤道的位置,160°E和20°E组成的经线圈。

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控制课堂的气氛,对学习不积极、基础差、跟不上课堂进展的学生,教师要及时帮助。

①南北半球是怎样划分的? ②东西半球是怎样划分的?(南北半球的划分比较容易,让学生说出。东西半球的划分比较难,教师指图引导,让学生充分想像、理解。)学生结合地球仪,教师采取问题教学法,边提问、边启发与学生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①经线呈什么形状?纬线又是什么形状?(问题容易,让学生自己说出)②比较不同的经线长度有什么变化。不同的纬线的长度是否相等?(教师边指图、边指导,让学生自己分析、归纳规律。)③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呢?(教师与经线对比,让学生观察纬线指示东西方向。)④让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第8页“活动”中第二问题,问:小明能否找到夏令营地点?为什么?(总结:找不到该点,40°的纬线南北半球各有1条,116°的经线有2条。)⑤在地球仪上找出分别位于北半球的大洲、大部分位于南半球的大洲和地跨赤道两侧的大洲。

⑥在地球仪上找出分别位于低纬、中纬、高纬三个区域的国家各一个。

最好学生每人一份表格。

(通过上面的练习,强化练习了地球仪的使用,对发言积极、答案正确的同学,教师应及时表扬鼓励)为了总结巩固上面讨论的知识,教师展示下列表格,让学生填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询问、讨论,教师及时巡回辅导。最后展示答案。

纬线(圈)经线(圈)形状特征

圆圈

半圆

指示的方向

东西方向

南北方向

长度的分布

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

相等

标度的范围

赤道为0°,南北两极为90°

本初子午线为0°

度数的变化规律

从赤道向南北两极逐渐增大

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分作180°

经纬度的表示法

北纬用N,南纬用S 东经用E、西经用W 划分地球半球的界线

赤道划分南北两半球

20°W和160°E划分东西半球

数量特征

0°~90°

0°~180°

通过练习,巩固本节的知识。

二、利用经纬网定位

引入 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怎样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确切地理位置?(可能有的学生能考虑到经纬网的知识了,让其举例说明一下,达到互帮互学的目的)展示课件 教材图1.14(经纬网),在图上选出经纬网的交点A、B、C点。(让学生读出A、B、C点的经纬度数。教师及时纠正,辅导。)引入 通过上面的练习,你认为用经纬网确定某一点的位置,有什么规律?(启发学生与生活实际联系一下,不难发现就像在影院里找座位一样。)引入 如果有一航行的轮船在茫茫的大海中遇难,你怎样能准确地报出遇难轮船的位置,而及时地救援?(学生运用经纬网知识,不难回答)展示地球仪 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出北京、伦敦、莫斯科的经纬线度数(学生小组互相讨论找,达到互帮互学的目的。教师巡视,及时指导。)通过这两项练习,使学生学习熟练地使用地球仪,加强对地球仪作用的了解,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有很大帮助。

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找出下列事件的发生地。

A.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第一批碎片坠落在44.4°S、150°W。B.台风“桑美”的中心位置已经移至280°N、125.3°E。

强化训练

①组织学生讨论,填出下表:最后让学生互相对答案。

经纬度数

判断东西半球 判断南北半球

30°E、20°N

东半球

北半球

120°W、30°S

西半球

北半球

10°W、87°N

东半球

北半球

160°E、45°S

东西半球交界

南半球

②在地球仪上找出北京、纽约、伦敦的位置,并说出它们的经纬线度数。(抢答、及时表扬、鼓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总结全课

概括本节主要内容。

布置作业

七年级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篇6

2.怎样描述地球的大小?

3.什么是地球仪?

4.地球仪与地球的区别。

导入新课:通过地球仪我们可以了解地球的全貌,研究地球表面地理事物的位置及分布状况。上并拿出教具──地球仪。

提问:大家看看你们做的地球仪与老师的地球仪除了大小外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相同之处:地轴、南极、北极。不同之处:大家有没有发现老师的地球仪上面有很多点和线?这些线就是纬线和经线,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地球仪上的一个重要的图示──纬线和经线。

板书:一、纬线和经线

活动:请同学们概括什么是纬线。

学生概括,补充说明: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叫做纬线。

活动:1.分别请几位同学上台用准备好的细绳在地球仪上标示出几条纬线;

提问: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些纬线有什么特点?(提示:纬线的形状、长度的变化规律、指示方向等)

学生思考并回答。

板书:1.纬线

(1)定义: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2)特点:①指示东西方向(与地轴垂直)

②每条纬线都是一个圆

③纬线的长度不相等(赤道是的纬线)

请同学们画出的纬线──赤道,并观察所画的纬线是否符合以上特点。

过渡:大家按照刚才的方法看看什么是经线,经线有什么特点,经线和纬线有什么不同?

活动:1.分别请同学上来用细绳标示出两条经线;

2.学生与教师共同归纳:连接南北两极并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叫做经线。

引导:与纬线相比,经线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回答。

板书:2.经线

(1)定义: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2)特点:①指示南北方向(与赤道垂直)

②每条经线都是半个圆

③经线的长度全部相等

知道了纬线、经线的定义及他们的特点后,请问同学们地球仪上可以画出多少条经纬线(无数条),为了区别这些经纬线,我们给他们确定了不同的度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纬度和经度。

板书:二、纬度和经度

我们先来了解纬度。

引导:首先我们要找到一条0°纬线,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那么0°纬线在哪里,它经常被人们叫做什么名字?

学生观察课本第8页,图F、G并回答。

师生共同归纳:0°纬线就是我们早已认识的赤道。

活动:展示厄瓜多尔首都基多市郊赤道纪念碑的图片。

学生活动:让学生上台在地球仪上查找厄瓜多尔首都基多市,并在标示出基多市。

提问:纬度是从0°纬线开始的,其度数变化有什么规律?的纬度是多少度?它在什么地方?

学生观察地球仪或课本第8页,图F、G并回答。

小结:纬度是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增的。的纬度是90°,它们在北极和南极。

承转:细心的同学会发现纬度沿赤道呈两边对称,那么怎样区分两条度数相同的纬线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

小结:我们把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字母“N”表示,也就是英文北方“North”的开头字母;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做南纬,用字母“S”表示,也就是英文南方“South”的开头字母。

学生活动:让两位学生上台,一位学生任意指示一条纬线,请另一位在地球仪上找出纬线。

引导提问:如果我们要选择一条纬线把地球平均分为两个半球,选择哪条纬线作为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最为合适?为什么?

(学生思考并回答)

小结:同学们真聪明,和科学家们的想法完全一致。我们以赤道为界,把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学生活动:手拿若干标有纬度的卡片,每组两位同学任意抽取一张。同学们根据卡片上注明的纬度,按规律站成一排(可自标明赤道的那张卡片,协助同学一起完成这个活动),站好后,每位排队的同学说出自己所在的半球名称。

板书:1.纬度

(l)0°纬线──赤道

(2)纬度的变化规律;范围:0°~90°

(3)南北半球的划分。

引导:按照我们学习纬度的方法,首先我们找到0°经线,同学们找找看0°经线在哪里?

讲述:国际上规定: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的那条经线为0°经线,又叫做本初子午线。(展示有关格林尼治天文台的图片)

学生活动:让两位学生上台标出格林尼治天文台的大概位置(注意纬度就可以了),然后通过这个地方画出0°经线(本初子午线)。

讲授:0°经线确定了,那么,按规定0°经线以东称为东经,用字母“E”来表示,是英文东方“East”的开头字母;0°经线以西称为西经,用字母“W”来表示,是英文西方“West”的开头字母。我们看看它的范围是多少呢?如果先不考虑东西经,我可以沿地轴绕一圈,也就是说范围是0°~360°,但是由于我们分了东西经,所以经度的范围应该是0°~180°,经度的变化规律就是从0°经线向西和向东到180°经线经度逐渐增大。

学生活动:在地球仪上找出东经30°、西经30°、西经150°、东经150°这几条经线;

引导:看看在你们找出的东经30°和西经150°、西经30°和东经150°这两组经线都有什么特点?它们是不是分别构成了经线圈?任何一条经线都可以找出与之相对应的一条经线和其构成一个经线圈。每个经线圈都可以把地球分为两个均等的半球,同学们想想看哪条经线圈最适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学生讨论并回答)

引导学生归纳:以西经20°和东经160°这两条经线所组成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因为这个经线圈大部分通过的是海洋,这样就避免了把非洲、欧洲等一些国家分在不同的半球上给带来的不便。

提问:1.北纬一定在北半球,南纬一定在南半球,是否正确?

2.东经一定在东半球,西经一定在西半球,是否正确?

(学生回答)

板书:2.经度

(1)0°经线──本初子午线;

(2)经线的范围(0°到180°),经度的变化规律;

(3)东西半球的划分:西经20°、东经160°所构成的经线圈。

巩固总结此课。

反馈练习:

1. 关于经纬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每条经线都自成一个圆圈 B.纬线长度都相等

C.地球仪上经线有360条 D.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2. 地球赤道周长约为 ( )

A、4万千米 B、8万千米 D、4万米 D、8万米

3. 与120°E经线构成经线圈的是 ( )

A.60°W B、60°E C、120°W D、120°E

4. 本初子午线的经度是 ( )

A.180° B、0° C、160°E D、20°W

5. 赤道是 ( )

A.划分经度的起点 B.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C.南北半球的分界线 D、90°纬线

6. 东半球的经度范围是 ( )

A. 0°和180°之间 B、20°W以西到160°EC、0°E和160°W之间 D、20°W以东到160°E

1. 关于地球半球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20°N未必位于北半球 B.150°E经线未必位于东半球

C.任何一个纬线圈都可以把地球平分为两个相等的半球

D.任何一个经线圈都可以把地球平分为两个相等的半球

2. 关于经度、纬度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经度越大离本初子午线越远 B.纬度越高,离赤道越近

C.的经度是360° D.180°经线以东经度越来越大的为东经

板书设计:

一、纬线和经线

1.纬线

(1)定义: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2)特点:①指示东西方向(与地轴垂直)

②每条纬线都是一个圆

③纬线的长度不相等(赤道是的纬线)

2.经线

(1)定义: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2)特点:①指示南北方向(与赤道垂直)

②每条经线都是半个圆

③经线的长度全部相等

二、纬度和经度

1.纬度

(l)0°纬线──赤道

(2)纬度的变化规律;范围:0°~90°

(3)南北半球的划分。

2.经度

(1)0°经线──本初子午线;

(2)经线的范围(0°到180°),经度的变化规律;

(3)东西半球的划分:西经20°、东经160°所构成的经线圈。

优教课堂地球和地球仪 篇7

关键词:中学教育,地球和地图,图表应用

“地球和地图” 是七年级上册地理教科书第一章的内容, 本章是地理学科的开篇基础, 是学生通向地理学科的大门, 是学生学习中国地理与世界地理的前提, 在学生整个地理学习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但是, “地球和地图”作为学生的开篇基础学习章节, 难度不容小觑, 本章内容因为本身具有高度抽象性, 需要学生具有将平面图形转化为空间图形的空间想象能力。 新课标对地理课程教育较为严格, 需要学生熟练掌握地理教材里的图表图形, 并能熟练运用地球仪等教学器材, 那么, 如何突破本章这一高难度知识点, 使学生实现新课标的教学目标, 并能在往后地理学中在各种题型中变换使用地图, 逐步提高读图、析图能力。 笔者从地理教学实践经验与对新课标教材的认识两方面, 对“地球和地图”一章教学中图标应用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基础讲解, 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学生在小学阶段的社会科学课本上虽然或多或少接触过地理, 却从来没有将地理划分为单独学科进行讲解, 所以, 确切来说, 我国地理教育始于初中。 七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地理学科, 对地理学科充满好奇与懵懂, 老师要充分把握住这一原因, 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兴趣, 这时, 老师可以在课程导论部分对地理学科进行基本讲解, 抛出问题让学生充满兴趣, 例如, 老师对地理课程进行基本介绍之后, 可以根据课程设定告诉学生, 地理学科研究的东西包罗万象, 如为什么有白天和黑夜? 为什么一年有四季变化? 为什么我们这里是夏季时, 而澳大利亚是冬季? 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是怎样形成的? 与我们隔海相望的日本为何经常发生地震……这些问题的提出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 还可以引导学生学习的时候自己去探索、深究, 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学习方法。

在“地球和地图”学习中, 老师可以运用相同方法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兴趣, 例如, 老师讲解前可以抛出问题询问学生, 一只蚂蚁只用了一个小时, 就从中国到了美国, 请问它是怎样做到的? 运用此问题引出地图, 对地图进行基本知识讲解后, 还可以根据这个问题询问学生, 如果只走了十分钟呢?这只蚂蚁是怎么做到的? 运用这个问题, 引出地图比例尺的知识点。 通过提问与思考, 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深究, 这样不仅让学生对此类知识点印象深刻、记忆鲜明, 更能让学生学会联想记忆, 将散点的知识连起来, 加深印象。

二、地图讲解, 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认识

地图讲解部分需要学生运用自身的空间想象能力, 这部分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应该是最困难的, 那么, 老师可以通过什么方法让学生轻易理解地图, 掌握地图知识呢? 通过上述导入讲解知识后, 学生对地图肯定有了一定了解, 这个时候, 就需要老师对学生脑中的地图框架进行知识填充。 比如, 以世界地图为例, 老师将地图中的基本知识, 如比例尺、方向、图例及标注等讲清楚之后, 就可以将地图框架里面的知识给学生充实进去, 如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 世界上重要国家的位置, 如中国、俄罗斯、美国、加拿大、印度等国家, 由于国土面积较广, 地图上的位置显眼, 因此容易被人记住。

另外, 老师应该注意的是由于新课标教材省略了一些知识点, 如“地球和地图”一章中, 新课标教材与老教材相比, 第一幅图并没有做出省略, 是古人对地球的认识, 名为“天圆如方盖、地方如布棋”, 也就是“天圆地方”, 但是新课标教材把历史上对地球的认识过程中较为重要的“天如斗笠、地如覆盘”省略了, 所以, 老师讲解的时候可以对比老教材将让学生需要了解掌握的知识点补充上去。 另外, 由于历史对于地球的认识具有渐进性, 因此老师可以对人类对地球的认识进程阶段做讲解, 人类根据什么认识到地球是个球体, 结合教材知识与学生的兴趣点, 让学生在地理中发现历史、在历史中认识地理, 从情感上激发学生不畏艰难追求科学、探求真理的意识。

三、实际操作, 深化学生对地理学科的理解

对于学生来说, 动脑结合动手可以使学生深化记忆、加强理解。 所以, 老师对这一章节进行讲解的时候, 可以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准备教学地图、地球仪等教学器材, 让学生与这些东西近距离接触, 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另外, 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掌握程度, 结合教学器材, 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将课堂还给学生, 给学生指定知识点, 让学生结合教学器材自己做一回小老师, 让学生探索地理学科的奥秘, 讲给其他人听, 这样, 不仅可以让学生充满热情、积极参与到地理学习中, 还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积极学习的能力。 另外, 由于本章中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存在学生难以理解的难点, 因此需要老师对学生讲授的时候浅显易懂, 在平时学习当不断巩固, 使学生学清楚、能掌握、会运用。

四、难点突破, 巩固学生对地理难点的学习

“地球和地图”一章, 难点在于对地图的理解认识、对东西半球及南北半球的划分, 重要地理事物分布、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计算地球大小等知识点, 对于学生来说, 因为自身从未接触过地理学科, 对于这些难点难免存在无法理解与难以运算的情况, 由于“地球和地图”一章是地理学科学习的基础, 因此, 老师讲授的时候要注意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如果学生掌握情况较为薄弱, 那么老师要学会多讲解、 多复习, 每一次复习的时候增加一点知识点, 每巩固一次提升一次难度, 在巩固中提高学生的掌握程度, 多复习多巩固, 假以时日, 学生一定能完全掌握本章知识点。

另外, 老师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地理学科的特殊性, 图表与地区一直被视为地理学科中的半壁江山, 因此, 老师不管在哪一章的教学中都要学会培养学生快速看懂地图、 准确分析地图的能力与技巧, “地理者, 得地图者的天下”, 所以, 老师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 更要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客观问题的能力。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 新课标的新要求不管对学生还是老师来说都从原来的基础上有了提高, 对于老师来说, 新课改不仅要求老师在专业知识方面更专业与深厚, 更要求老师在授课方面摒弃老旧、与时俱进。 在学生方面, 新课改要求学生不能只掌握课本上的理论知识, 更要求学生从会学到会用转变。 所以, “地球和地图” 一章作为学生地理学科的入门基础, 不仅需要学生掌握书本上的知识, 更需要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对学习严谨、认真的态度。 教育的目的不应该是将课本知识灌输给学生, 而应该培养学生爱学习、会学习、能学习的终身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国平.《地球和地球仪》教案设计[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1998.

[2]彭化平.地球仪该换了[J].湖北教育 (综合资讯) , 2010.

[3]姚艺苹.案例教学与中学生地理科学素养的培养[D].福建师范大学, 2005.

[4]陈影.基于新课程标准的地理课堂教学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 2010.

八戒和《地球好声音》 篇8

八戒不愧是外星猪,拥有超出地球常人的天赋,一路通过面试、审核、预赛,这一天,终于能够进入演播室大棚,与三位地球上的大腕级评委老师一同录制节目。

为了迎接这一天,八戒把自己浑身上下捯饬一新,俨然一派明星范儿!

走在大街上,八戒的回头率头一次高达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九,其中有一半还是男同胞。

一走进演播室大棚,八戒的猪眼珠就瞪得比牛眼还大,这舞台、这灯光、这幕布、这三把大转椅……用金碧辉煌、气势磅礴、华彩绚丽、张牙舞爪来形容都太保守!

八戒深吸一口气,让自己保持冷静,心想可不能被震住了,待会儿正式录制的时候还要好好表现呢,成败与否就在今朝了。

八戒是第二个出场,在他之前有一个脸长得像鹌鹑、头发染得像鹦鹉的小伙子,刚唱了没有半个字,就被三名评委集体轰下场去,这么一来,刚刚还算镇定的八戒又开始紧张了,两只猪手搓来搓去,都不知道该往哪儿放了。

“该你上场了!”入场口站着的现场指挥催促八戒,见八戒傻愣愣的无动于衷,那人索性一脚丫踹在八戒屁股上,八戒一路飞滚着来到了舞台正中。

好在八戒已经恢复了神智,一个鲤鱼打挺加肥猪翻身站立起来,面向三位评委老师鞠躬问好,此时,三位评委老师都是背对着八戒。

按照惯例,三位评委老师在参赛选手演唱之前先要与之聊上五分钟。

居左的著名男高音帕帕雷首先发问:“请问,你的理想是什么?”

“成为您。”八戒言简意赅,又不失时机地拍了帕帕雷一个大大的马屁。

帕帕雷满意地点点头,居中的著名女中音马当娜立马咄咄逼猪地问:“那么,你觉得你有什么资本、凭什么你能成为帕帕雷这么杰出伟大的歌唱家呢?”

八戒使劲伸长自己的脖子,一指自己的喉咙:“就凭这里。”八戒对自己的歌喉自信满满:“您马上就能听到。”

居右的著名男低音耗子斯基对于自己总是最后一个发言有些不高兴,沉着脸问:“如果现在让你选择导师,你会选我们三个中的谁?”

八戒拱了拱自己的长鼻子,微微一笑:“还不到选择导师的环节,到时候答案自见分晓!”八戒要给现场的观众和未来节目播出时电视机前的观众留下悬念。

侃大山环节结束,舞台上除了八戒头顶上笔直照射下来的灯光外,其余灯光都暗淡下去,音乐响起,三名评委老师伸长了耳朵,静候八戒一展歌喉,他们的右手都悬浮在扶手的控制机关上,准备随时完成华丽转身的动作,现场的观众席更是鸦雀无声。

前奏音乐已经响了足足八分钟,可八戒似乎还在酝酿感情,大家开始不耐烦了,现场指挥不住地冲八戒挥动手臂,三名评委老师也坐不住了,他们几次挪动屁股意欲转身看个究竟。

终于,八戒展开了歌喉,这一唱不要紧,所有演播室大棚里的人,包括送盒饭的大叔和扫地的大妈都被这天籁之音迷住了,他们忘记了时间、忘记了空间、忘记了自己姓什么叫什么、忘记了爹妈长什么模样、忘记了邻居老王还欠他们二百元钱,完全沉浸在八戒的歌声里。

眼看就要一曲终了,向来以机智手快自称的马当娜首先回过味来,立马按下机关率先完成转身动作,就在0.0001秒后,帕帕雷也转了过来,最后转身的是耗子斯基,他在转身之后还小声嘟囔了一句:“为什么最后的总是我?!”

三名评委老师全部转身,这在《地球好声音》节目中并不多见,这无疑给了八戒莫大的鼓励。

八戒收声鞠躬,全场掌声雷动,更有热情的后排女观众跳起来大喊:“八戒——我爱你——”

八戒羞红了面颊,故作腼腆地向观众席挥手致意。

三名评委老师不吝辞藻,口若悬河地对八戒的歌声和歌唱天赋大加赞赏。

八戒扎着马步气沉丹田,努力让自己保持镇静不至于飘飘欲仙。

“现在该说你要选谁做导师了吧?”耗子斯基把之前的问题再次抛出,“另外,我可早就看好你哦,料定你能到达这一环节。”

八戒这时候也犯了难,他没想到三名评委老师都给自己转了身,到底选谁好呢?

八戒的目光像扫描器一样在三名评委老师那翘首企盼的脸蛋子上一一扫过,然后,目光在帕帕雷脸上定格。

帕帕雷的眉梢眼角立马洋溢出无比的自豪和对身边两名同行的鄙视。

可是八戒嘴里说出的却是:“我选马当娜、娜姐,她长得很像我们天蓬星高老庄的高小姐。”

全场哗然。马当娜倒不在意自己长得像外星人,她和自己的新学员来了个热烈的拥抱,因为八戒肉感十足,马当娜对这一抱也十分满意,并鼓励八戒继续努力,在后面的决赛中争取脱颖而出。

令沉浸在幸福喜悦中的八戒没有想到的是,录播之后还没走出大棚,《地球好声音》节目组的法务律师就拿着一摞厚厚的合同找上了他。

“要继续今后的赛程,您需要先跟我们节目组签约。”律师把合同展示给八戒看。

签约是有很多附加条件的,其中第一条就是要求八戒整容。

“整容?为什么?”八戒摸摸自己的猪鼻子猪耳朵,“我长得还不够英俊吗?”

“当然不,您不符合我们地球人的审美标准,必须得整,往死里整……您放心,整容经费由我们节目组出……”

“如果不整呢?”八戒问。

“那么实在对不起,我只好宣布您的演艺生涯到此结束了。”

八戒没有跟《地球好声音》节目组签约,那晚的录制也算是白瞎了,有关他的那一段会被掐掉,但八戒并不后悔。

上一篇:债券型基金:低风险偏好者的投资工具下一篇:我的快乐400字作文